一蠹先生续集/卷一
诗
编辑谨次栗亭李先生宽义韵
编辑学究天人冠一时。而居陋巷不求知。圣君特召问治道。因许山林意所之。
题文江城君益渐木绵花记
编辑一介前朝谏大夫。衣民功与泰山高。归来日饮杯三百。醉卧乾坤气象豪。
题族弟汝谐海望幽居
编辑高士幽居俭不奢。洞门寂寂锁烟霞。韲盐淡泊人间味。雨后何妨采蕨芽。
江头诗赠友人权名欠考
编辑驻马江头发浩歌。歌中感意自然多。聊将一曲移弦上。遥托清音有伯牙。
鞍岭待风
编辑待风风不至。浮云蔽青天。何日凉飙发。扫却群阴更见天。
杜鹃
编辑杜鹃何事泪山花。遗恨分明托古查。清怨丹衷胡独尔。忠臣志士矢靡他。
题碧松亭
编辑松亭琴湿野云宿。荷沼鱼惊山雨来。〈缺〉
书
编辑答朴馨伯彦桂
编辑别来。恋仰百倍。惠书披阅。慰沃良深。矧惟秋寒。学履珍重。尤慰尤慰。弟侍老粗遣。知荷盛念。第朋友相爱之道。只在责善。惟以向学以诚。律身以敬。为望不浅耳。如我残劣。衰懒益甚。尚复何为。天地间一蠹之讥。固所难免。自叹而已。
答或人
编辑〈缺〉之教。始自天人相与之际。以至人与人相〈缺〉妙。而统之以一实字。虽程朱复作。而不可以易也。甚盛甚盛。然弟子之惑。终不能不滋甚。盖所谓天之所以增益其所不能者。恐亦是语到穷处弥缝得来。〈缺〉信得也。夫子曰。天生德于予。又曰。天之未丧斯文。圣人亦明知天之与己以德也。斯文也。故其笃信而〈缺〉言如此。至其困穷不遇则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又〈缺〉天下惟富贵而已。无所谓圣德者矣。岂天之〈缺〉意然也。舜之号泣于旻天者。为其不得于父母也。瞽瞍亦天生之人则何乃独使其不知舜。至于此极也。若曰。孔孟之不遇。大舜之号旻。皆天之所以增益云尔。则其说似矣。实有不然。如伏羲,神农,黄帝,皋,夔,稷,契。皆圣人也。未闻有天之使之增益者。何欤。且圣人生知。不加毫末。万善具足。又何所不能。而必待增益耶。于是乎有气不胜理。理不胜气之说。以其困穷者归之气。以其圣德者属诸理。然天下之治日常鲜。乱日常多。生人之贤者寡。而不肖者众。若然则所谓阳大而统阴。理善而制气者。又何疑也。〈缺〉所求于高明。〈缺〉欲骋其间气。肆其〈缺〉高明。角其技能也。惟愿因先觉。画一破吾惑。未死之前。看得实〈缺〉。幸更有以教之也。加爱以慰远忱。
答李仲平守恭
编辑挑灯终宵。默坐如痴。荷琼琚辱。不意阳春。棰我懒慢。喜不可定。拙词书复。多惭卤莽。白首旅馆濡滞。虮虱满衣。果知四十九年非。愁愁何哭焉。区区寄答。〈宋渊斋作道统渊源笔帖中〉
与或人
编辑出山有日。忧病闭蛰。未暇奉问。积雪深洞。忽有剥喙声。此时得故人何音。已足惊喜。况承白雪高调。璨烂盈笺。擎读欣快。有不容口。虽置之驱王向战之场。也不多让。顾此衰拙。何敢和一味。缩手惊叹而已。明日当寝于医舍。倘可蒙枉否。馀俟面罄。
答缺察访
编辑梅腊将尽。伏惟静养万福。比因堤川之行。奉见清翰。非雅眷之至。何以及此。感慰感慰。生顿无悰緖。苦苦度日耳。新历难得。一部送之。家内他无更求之地。不副俯勤。深恨深恨。所欲言者。非纸笔可究。只此草草。伏惟雅〈缺。出内阁。〉
〈右诗若书。或出于诸家文集。或出于内阁与诸家古箱。而内阁与诸集出来。已足征信。至于古箱所出。虽云零残。而先生讳字与着衔昭载。故并编敢录。〉
杂著
编辑理气说
编辑夫理而无无气之理。气而无无理之气。故理之所在。气亦聚焉。气之所动。理亦著焉。若无彼此之别。然而理者。浑然至善而无营无为。气者。淳漓清浊。而有运用。则似有彼此之别。此所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盖太极生两仪。而两仪一太极也。则冲漠无眹。而万象已具。万物散殊。而一以贯之。固不可以为一。亦不可以为二也。故滚理气而为一。则任其己私。而渐流于作用是性之弊。判理气而为二。则欲求妙道。而卒归于诬天地日月为幻妄。其不可偏。均也。学者须知为一之实。而又知为二之义。乃能克己复礼。而常使道心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孔子曰。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须知上下皆著形字。又分著道器之意。乃能知理气之妙也。
盖无理。气无所凝做。无气。理不得流行。二者相须。而能生成万物。此可见理气之分。然而万象已具于冲漠无眹之中则初非二物也。
善恶天理论
编辑天地之间。有理有气。而气之流行。未尝不本于理也。故天下之道。有善有恶。而恶之为岐。亦未尝不出于善也。夫冲漠无兆眹者理也。而其所乘而流行之机则气也。著显有施为者气也。而其所浑而主宰之妙则理也。无兆眹。故无情意计度。而纯粹至善于未几之前。有施为。故能凝结运用。而清浊偏正于方动之际矣。其曰诚无为。则至善于未几之前可见。而所谓太极也。其曰几善恶。则偏正于方动之际可审。而所谓动阳静阴也。夫气之动也。理为之主则万殊而有一本之同。固其理也。人物之生。得是理而为性。禀是气而为形则虽其气发。而有善不善之殊。而原其本。则未尝不出于理也。然而既曰。理无不善而气有清浊。则固知恶之非理之本然也。而程子之言曰。天下善恶。皆天理也。以愚而观之。不能无惑焉。孟子。亚圣也。而其言曰性善。则天理之固善无恶。而不汩于气也明矣。而今乃曰。善恶皆天理。何也。曰。不然。理虽至善。而因气而运行者也。朱子所谓性本善而已。才堕入气质中。便薰染之说。不可不察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夫道也善也性也。则固至善之理。而曰阴阳。曰继之。曰成之。则可以见理之乘气机而流行也。知乘气机而流行。则朱子所谓此性为恶所汩之说。可得而言矣。知性之汩于恶。则善恶皆天理之说。因可讨寻矣。大抵理只是搭附在气禀上。而气不能无美恶之殊。既是气禀恶。则便知是那性坏了。故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故朱子论之曰。恻隐是善。于不当恻隐处恻隐。则是恶。虽是恶。原头若无这物事。则却如何做得。本皆天理。只是被人欲反了。故不善而为恶耳。以此而求之。则所谓善恶皆天理者。盖指其发处而言也。故朱子因孟子性善之言而说之曰。是就用处。发明人性之善。因明道继善之言而说之曰。却将来就人发处说。以此数说而原程子之意。则其意岂不曰此理固本善。而不发则无以见其善。而及其发见。而后始知其善也。如水之在山。其清不可得而见也。流出而见其清。然后知其本清也。然则与周子所谓诚无为。几善恶之说。暗与之合矣。非谓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盖谓水为泥沙所混而不成。不唤做水。性为恶所汩而不成。不唤做性也。是以。朱子之言曰。放火杀人。可谓至恶。若把那去炊饭。杀其人之所当杀。岂不是天理。只缘翻了道理。有背有面。顺之则是。背之则非。缘有此理。方有此恶。又曰。沟渠至浊。当初若无清泠底水。缘何有此。旨哉斯言也。气之动也。理为之主。而天下无理外之物之意。多少蕴畜于其间矣。
立志论
编辑学者。所以学圣人也。而志者。所以成其学也。故不可不立者志也。而志立而不强毅。则鲜不为物欲之所挠夺。而众口之所迁动也。然而志之强毅。在于知之明。守之固。而非可以强捉摸而定也。盖人有是形。则有是心。而不能无感于物。感于物而不节其欲。则物将引人而化物也。故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以垂训于万世。而欲使学者知而行之。以复其本然之性。有志于学者。其可不致其如舜之忧。而不强其吾何畏之意乎。然而从善如登。从欲如流。自世远人亡之后。近代之所谓学者。靡然入于功利之说。其孰能强其如登之难而以存天理。脱其如流之易而以遏人欲乎。以此而观。则毅然特立于疾风横流之际而不屈。介然守正于建功成名之世而不移。以成其学者。天下有几人哉。是知立志之不强。学圣之不能也。而皆由于平日之知不明。守不固。而强把捉以定也。至如当不期而会者八百馀国之时。天下之心。无一人之或异。而以藐然之身。扣翰如之马于黄钺白旄之中。而以抗其是非。譬如决万丈之障堤。而放奔猛之横流。高山壁岩。靡不崩圮。而屹然不汩万仞之强。其强毅为如何哉。学者之立志。其强如是。则必无挠夺之患。而将见其学圣之功矣。然当强而强。君子之强也。而不当强而强。强者之强也。不可不尽于明善之功也。
右三篇及宣平襄行状。四十年前。得于玄风郭孝根家藏。而行状则已载于实纪中。固无可论。此三篇则虽未得的据。本草既载先生之号。故不敢泯没。姑附此以俟后考。
行状
编辑文忠宣公行状藏在碧溪书院。被烧不传。
编辑宣平襄公行状
编辑公姓宣。讳炯。字明汝。鼻祖讳允祉。皇朝文渊阁学士。行本朝湖南观察使。号退休堂。曾祖讳安赫。赠兵曹参议。祖讳光裕。赠户曹参判。行安岳郡守。考讳和。赠崇禄大夫。右赞成行龙川郡守。公生于宣德九年甲寅八月十五日午时。考赞成公尝云。此儿当为廊庙器。自儿时有巨人之志。先习俎豆。兼善射艺。器局不小。躯干壮大。星彩耀座。风度绝人矣。文宗朝景泰二年辛未。登武科。时年十八。上见其魁杰。降问其先。承旨奏曰。皇朝文渊阁学士宣允祉之后。前郡守宣和之子。上叹曰。汝以忠烈子孙。奇伟如此。当为社稷之器。汝须勉旃。即除宣传官。兼备局郞。翌年。以稳城府使。入为承旨。历典小职。不知其奇也。粤我世祖朝成化三年丁亥五月。吉州贼李施爱叛乱。公以海西伯。奉命讨之。临阵。公乃下令于军中曰。贼徒敢生射天之计。偸弄潢池之兵。此千古所无之大逆。挥鞭鼓行。左右翼击。贼兵大溃。公乘胜长驱。杀贼歼尽。一月三捷。大乱遂平。九月班师。自上褒录敌忾勋。封楡城君。正宪大夫兵曹判书。至于成宗朝成化七年辛卯。以锦伯再参佐理勋。刑曹判书。褒赐功券。户曹判书。左右赞成。卒于成化十五年己亥正月十三日。谥平襄公。同年三月二十二日。礼葬于衿川凤川面塔立洞卯坐。嗟乎。公之平生操履。两个忠孝字。仓卒急遽之间。一发不动。祁寒暑雨之际。步不差实。是吉甫之文武。而祭公之雅量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之荣。黄金白璧。不足为公之功。可以被金石。可以铭彝鼎。而公之英灵。尚今不沬。而瞻仰遗像。令人不觉肃然起敬也。嗟夫。公之子孙。宜享公之遗泽。而公既以间气鸣世。则其子孙庶几有继续者。此天理之固然也。吾为宣氏外派。而恨未见公之威仪。亦未攀公之杖屦。然而非但闻诸人诵公之言。乃吾家庭闱训戒中听教者也。成化壬寅正月上瀚。外裔河东郑汝昌。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