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洞众戒文
本作品收录于《正统道藏

经名:三洞众戒文。原题张万福编录。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戒律类。

三洞众戒文序

编辑

三洞弟子京太清观道士张万福编录

万福伏按三洞诸经,说戒多矣,难以具详。学道求真,莫不先持斋戒。故灵宝升玄步虚章云:皆从斋戒起,累功结宿缘。又太极左仙公云:学道不修斋戒,亦徒劳山林矣。由是详之。

夫戒者,戒诸恶行,防众行之最,若不持戒,道无由得,然道经不师受,则行之不神。三洞科仪,备有条格,而师资禀训,各据一门,吴蜀京都,相承或异,良以教戒,须渐顿悟。人有贤愚,设法随机,要存合道。恐局见之徒,妄生疑惑,其传授经法次第,已如三洞法目。今又依经,箓出戒文,附诸法次,受法之日,随法转授,令道士诵习,防非止恶,以制六情,进品上仙,远超三界,自浅之深,非无优劣,从凡入圣,各有等差。聊举大纲,庶通玄觉,即始起心入道,受三归戒;箓生,五戒、八戒;在俗男女,无上十戒;新出家者,初真戒;正一弟子,七十二戒;男官、女官,老君百八十戒;清信弟子,天尊十戒、十四持身品;五千文金纽,太清阴阳戒;太上高玄法师,二十七戒;洞

神,三道要言、五戒、十三戒、七百二十戒门;升玄内教,百二十九戒;灵宝初盟,闭塞六情戒;中盟,智慧上品大戒;大盟,三元百八十品戒;上清,智慧观身二百大戒。凡受法,各授法服,宣示法服科戒,简授法位,乃授天尊要戒,及劝戒三日后,设斋谢恩,授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并具之于左。

右与所授经法,同时书写,虽具在经中,临事披览难见也。

三洞众戒文卷上

编辑

始起心入道三归戒文出太玄部

元始天尊告太上大道君曰:夫道寞而无也,动而有也,布炁行神,众兆生也,抱一含元,虚无空寂,文应象成,包真吐精,禀识作状,回黄化青,乘机赴会,缘感物情,吾故告汝,塞耳心听。道者,众物祖首,至无生神,造化天地、日月、山川,流精散炁,无所不之,远而莫极,迩难得穷,大无不包,细无不入,经纬宇宙,润洽毛发,守之清虚,悟之神明,淡泊不渝,躁聒勿哗,常在不亡,虚通无阂,载劫讵易,永世为范,可以保神,可以守身,可以治国,可以得仙。道、经、师者,众常通也,抑恶举善,戒人天也。身、神、命者,生妙宝也,回元转化,根圣真也,身权假也,精构炁凝,归于虚寂,神附托也,道行生存归于常,命自来也,饮食呼吸归于众,罪福缘对,善恶吉凶从之兴,群形生化,变幻浮虚,不可保久,归之于道、经、师。若赤子归母,众物依地,不可须臾失戒。天不用此道,不能运行;地不用此道,不能载植;日月不用此道,不能明照;阴阳不用此道,不能生化;鬼神不用此道,不能彻视;君长不用此

道,不能治理;道士不用此道戒,不能常在,三道神妙,长生可守。太上大道君稽首上白天尊曰:愿以此道,教诸天人。于是焚百和宝香,奏钧天广乐,众真散花,诸天齐到,命诸男女伏受三归依戒。

第一戒者,归身太上无极大道;

第二戒者,归神三十六部尊经;

第三戒者,归命玄中大法师。

天尊曰:三归戒者,天地之枢纽,神仙之根柢,发行之初门,建心之元兆,运炁启灵,冥真入理,包罗有象,联形无外。持之者,天地神明,庆快心智,耳目开张,万物敬畏,六府和乐,众真卫护,群生父母,长世不遗,人神交泰。

弟子奉师科戒文

弟子别师经月,皆冠带执简问讯,不得白服。弟子别师经宿,皆礼拜长跪,还亦如之。弟子不得向师称弟子,言皆称名。弟子诣师,不得专辄而坐,命坐方坐。弟子不得唤师作道士,皆云家师。弟子不得犯师名讳,若人问

不止,下声答之。弟子不得唐突师,左右皆有司察之官。弟子见师有过失,当于深隐处长跪谏之,不得在人前言师是非丑鄙。弟子与师言,不得高声大语。弟子与师共室,不得先卧在后起。弟子与师同食,不得在师前食听在前止。弟子问讯师,皆当随其所受高下,巾褐执简,不得趣尔白服。弟子随师起居行止,皆当谦卑恭敬,不得斯须无敬。弟子事师,师年少,弟子年高,弟子皆应恭敬,譬如官长二千石、父母同等,不得自恃高贵,轻忽于师,其关不小,具在《明真科》。弟子与师同在席坐,师若起动行止,弟子即须倚立,不得安然端坐。弟子先未受法戒,或炁类齐等,或复耆年,或是姓从兄弟子孙,后诣师受法,皆须谦卑恭敬,言皆称名,不得比常。弟子与师亲服总麻者,皆不得相为师,所以尔者,受法,皆证三曾七祖父母,来监临子孙所受,若违盟,九祖受考,殃及受法之身。弟子不得忿嫉责怒师主,及怀恨在心,罪科具出《明真经》。弟子诣师请道法,皆当冠带执简,谦苦求请,不得趣尔。弟子与师别经年,月朔皆冠带执简,礼三拜长跪,问讯讫,复再拜,合成五拜,别亦如之,明各识焉。弟子不得与师争口,忽忽哂意。弟子事师,皆当恭敬,不得傲慢无礼,罚在《明真经》中,宜各慎之。弟子不得与师争竞功名,无有推让之心。弟子诣师,当请问所受,不得论及私鄙。弟子事师,师若远行还,弟子皆当随路远近奉迎,不得端坐晏然,待师至,弟子与师同行,不得践师影,慎之。弟子与师共在座,不得受人跪拜,所以尔者,座无二尊。弟子不得阴行横勃,忿斗师主。弟子若出入,及所营作,每先谘问于师,不得自专。弟子事师,皆当恩爱信实,不得犹豫二心。弟子不得窃盗、发泄师器笈中,犯师禁戒,科律得罪。弟子不得背判师主,慎之,具在《明真经》文。弟子与师同处,不得洟唾左右,慎之。弟子侍从师,若值宾客,弟子侍卫师左右,不得高抗大坐,与凡俗无别,皆入不孝,慎之。弟子受师法业,后玄德成就,为人所宗,皆当谦下,存忆本师,勿忘先恩也。弟子事师,不得辄坐师床席处所,神司之急示也。

右弟子奉师科戒,合三十六条。

三洞众戒文卷上竟

三洞众戒文卷下

编辑

三洞弟子京太清观道士张万福编录

灵宝初盟闭塞六情戒文

第一戒者,目无广瞻,乱诸华色,亡睛失明,光不朗彻。

第二戒者,耳无乱听,混于五音,伤神败正,恶声啼吟。

第三戒者,鼻无广嗅,杂炁臭腥,易有混浊,形不澄正。

第四戒者,口无贪味,脂熏之属,浊注五神,藏府愤溃。

第五戒者,手无犯恶,不窃人物,贪利入己,祸不自觉。

第六戒者,心无爱欲,摇动五神,伤精丧炁,体发迷荒。

天尊言:其六戒者,身之大患。来生男女虽受人形而六情不纯,未见经教,不闻法音,形不自觉,沈迷罪门,致令短促,不竟天年,长处恶道,甚可哀怜。故说是戒,开度天人,善心信向,一意归命,尊奉圣教,闭诸恶门,则形入虚空,六通智慧,六情恬夷,神自宁也,炁自和也,精自固也,寿命长远,终不亡也。

万福曰:六情者,染罪之门,丧身之源也,所以持戒先制六情,六情恬夷,神道归也。故学士初入中乘,先须闭塞六情,然后渐阶一道。故以为次,达者详之矣。

三戒文

经曰:凡学妙精、玄变神化、大道众术,当洁己清斋,诵习清戒,洞晓义趣,动静通神,勤行善道,谨密妙事,谛在功过,勿生谬妄,心识明定,戒业又全,然后行道,应心如口。不能修此,人鬼乱壤,灭己误他,为道兼济,济物安己,慎勿戏弄,以道夸人。又勿害他,以利于己,当持此戒,以制之也。

第一戒者,谛识因缘,勿忘本逐末。

第二戒者,谛守少私,勿利我损物。

第三戒者,谛习勤行,勿混俗失真。

右三上戒,上皇所行,上帝所奉,上士所修,修行奉持,全而不破,三炁正神,降与为一,身神又一,一无二焉,得道常存,号曰太上。不行此戒,服佩符文,劳而无验,非太上弟子也。

五戒文

经云:帝昊英告黄帝曰:吾受太上老君众经要戒,勤行之报,得有今日,法应流布,劝化将来,不得闭塞,杜绝后生。子心精炼,方与长生,宜广宣戒,以成兼济之功矣。黄帝稽首再拜,奉旨遵行。

第一戒者,目不贪五色,誓止杀,学长生。

第二戒者,耳不贪五音,愿闻善,从无惑。

第三戒者,鼻不贪五气,用法香,遣俗秽。

第四戒者,口不贪五味,习胎息,绝恶言。

第五戒者,身不贪五彩,履勤劳,以顺道。

右五戒,五老帝君各遣二十五神,防护受持者身,免脱灾害,延年寿命,安国宁家,救度一切。受授之时,依如三戒法,三戒招玄元始三炁,五戒延仁、礼、信、义、智五炁,三五为八,周有遍无,炼而精之,洪纤毕备。

八戒文

太上曰:凡诸戒律,通应共行,其间缓急、繁简、高卑,各有意义,准仪玄元,变化生数,阶渐相成,三五八九,十百千万,虽随缘所堪,亦不可越略。知回向正法,修长生不死,三、五已参,宜受八戒。

第一,星解五行,备修五德。

第二,习五事,不可无恒。

第三,平理八正,行藏顺时。

第四,明识五纪,与炁同存。

第五,精审皇极,上下相和。

第六,修三德,期会三清。

第七,决定疑惑,化伪为真。

第八,考校征验,消祸降福,炼凡登圣,无负三尊。

右八戒,持之必全,犯破即谢,首悔责躬,改意革心,坚防后失。行之三年,八方善神会来拥护。六年,保免六极。六极者,凶祸短折,常多疾苦,恒怀忧虑,积苦贫乏,形容丑恶,尪弱无施也。八年,永享五福。五福者,长寿,富贵,康宁,好德,考终。炼有入无,自识宿命也。九年神通,超凡成圣矣。

三诀文

经曰:志学之士,才力未强,多知为败,怠堕致殃,善行教者,照其所堪,随品稍□,悱愤日新,且闭繁科,示以要诀,众经诸法,渐次修行,功德成就,自然遍通,通由要起,要诀有三。

一者曰因。无始中来,仍有识性,性灵无灭,死苦尚存,生乐无机关。不识因者,定不怨天,不尤人,不咎物,不戚身,苦乐是甘,无妄惑也。

二者曰缘。因循动静,内外取和,不侵人益身,不陷己误物,损而无伤,利而无害,识本知末,无邪疑也。

三者曰勤。谨慎心口,严敕身神,闻圣寻请,受教遵承,增广善缘,断绝恶因。正见子精进无退,不违师自任,不漫信浮随,不骄怠乱群,不茍执干众,不藏真出伪,不有始无终也。

右久忆此诀三,度人济己,三皇神史自然见形,为之使役,通达真灵,炼凡成圣,变粗为精,不知此三,终不得道。

八败文

经曰:斋以齐整为急,急以齐整身心,身心齐整,保无乱败。败起多端,大略有八:

一者杀生自活,二者盗他自供,三者淫欲为快,四者妄语诳人,五者醉酒恣意,六者杂卧高广大床,七者竞玩香油华饰,八者糁歌舞作唱。

右八者,大人君子、学圣真仙,不为此八事,则八败无从起,八败无起,则八成自然立,立则不失,延年保命,神通洞达,思真行道,明验必速也。

三要文

天皇曰:第一之要,先求长生;第二之要,当求藏形;第三之要,当避世荣。

十三禁文

仙人曰:夫欲延寿长生,避诸禁忌如右。

禁无施精,命夭没;禁无大食,炁脉闭;禁无大饮,膀胱急;禁无大温,消髓骨;禁无大寒,伤肌肉;禁无寒食,生病结;禁无欬唾,失肌汁;禁无久视,令目D;禁无久听,聪明闭;禁无久泣,神悲戚、禁无卒呼,惊魂魄;禁无内念,志恍惚;禁无恚怒,神不乐。

七百二十门要戒律诀文

经曰:七百二十门要戒律文,诸天宝秘,佩身传口,不书经中。若未遇其师,当服符取应,见神来降,仍请受之。凡人从无始中来,有识在心,心识浮动,回易须臾,驷马过隙,比之迟也,云间迅电,亦非速也。心之善恶,反复无常,一切诸急,莫若心之疾也。心之难持,甚于虎豹,猴猿鹿马,皆易制也,一切之中,心难驭也。善能调御心者,其唯上圣之人乎?中下圣真,恒与心争,昼夜俯仰,内省外观,常恐越逸,损灭心神,神散不可追还,身陨岂得重立?立身不殒,养神不散,长生神仙,位登上圣,要在清斋。斋各有品,五情六欲,纵横竞兴,内外参差,致生迷乱,背正向邪,弃本逐末,欺负幽明,招考沈沦,九泉之府,楚掠万端,解脱无期,由于不斋故也。志学之士,急务修斋,斋直齐心,守戒为主,主以制心,心定则生,忘戒失主,心乱则死,死中求生,生求不死,悉当清斋,诵习行戒。情欲既多,戒遂无量,无量法门,众圣开设,趣引群生,使之能入,各有方所,诸天不同,时有行藏,历世舛异,大略不殊,一切所共,七百二十门最为妙胜。持之全者,入道究竟,故能变化七十四方,九天各八,八九七十二,爰上及下,合七十四方。不能持戒,或持之不全,各随阶品,变化不同,变化不同则不免累患,是故上圣令持之矣。一切含生,皆有三五,又有多少,愚智不同,更相领摄,抑扬相缘,一识既动,无端竞兴,守一不可,直指三五,交互扶持,三炁流行,八会相辅,太一游历,九宫相成,一源为本,九化为末,有本有末,九一居宗,宗本引末,末同还源,源一应末,末感既动,本应恒寂,寂应诸动,动名外来。外来曰动,内住曰寂,寂动于半,有异有同,同动以救去,异寂以济来,来不惊寂,去不劳动,动而不劳,不离寂也;寂而不惊,不疑动也。寂照明彻,故无惊疑;动以徐生,故无劳隔。无劳隔者,常合长生;无惊疑者,长乐常住。住无所住,为而无为,为道之最。用本一焉,分化成数,八九回旋,相乘积门,七百二十也。门者,文也,理也,还也,散逸应还,还修由文,得门能入,未归源也。本因粗多,增缘精少,少多相倾,补续相涉,识悟转开,见门稍审,长善勇猛,诣E速臻,臻未速者,经届无央,大略变化,舍故即新,骇听殊观,正在七百二十门中,积历八九,究炼毕竟,七百二十,共为一矣。守一勿失,行一难坚,念念相仍,不可暂替,暂替则邪干,邪干则正翳,正翳则门塞,门塞则见迷,迷者陷苦,苦极思回,识神感发,超然醒悟,更坚其念,念念相续,因积积久,一炁浃身,身神通彻,八九朗然,变化无穷,由悟守一,守一须资,唯戒为急。持之不亏,邪不得入,邪不得入,正炁相亲,亲密久之,自然混合,与道同真。资戒果遂,由戒入道,故谓为门,精志之俦,谛从之耳。万福曰:夫人心不一,识有暗明,妙道无方,神化难测,心明则悟道,神昧则迷真,而心以寂明,神由动乱,乱则失道,明乃会真,故守正除邪,则妄心不起,背明向暗,乃恶念斯生。善否非他,谅自身造,迷悟在己,亦不由人,是以大圣天尊,弘慈化物,善权方便,接引无遗,广设法门,招提一切,随宜授药,众病消除,普劝行人,悉令持戒。戒有多种,大小异门,究竟归根,同成正道,但三五六八,渐顿稍殊,识悟既明,终持一戒。一戒者,唯戒于心,不起他念也,即此戒谓守一勿失,念念相仍是也。学士当谛思行之矣。

三洞众戒文卷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