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革命认真找矿
为革命认真找矿 青海省冶金第七地质队 1971年7月29日 |
|
一九六七年,我们地质队从湖南来到了青海高原。当我们踏上祁连山区的一个铜矿的时候,人们给我们介绍了这个矿区的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
这个矿区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期间发现的。但是,在刘少奇一伙形“左”实右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下,这个地区的地质情况没有经过确实的探明,就被说成有上百万吨储量。于是,刘少奇在冶金部门的代理人便盲目而上,搞了一个大摊子。后来,一个外国“专家”到矿区一转,又断言“矿体剥蚀已近根部,远景不大”。刘少奇在冶金部门的代理人又下令解散矿山。矿山的革命职工顶住了这股下马黑风。以后,又有人下结论说:“这个矿不过是荷叶上的几滴水珠。”
当时,我们地质队的一些同志认为,矿区已开采将近十年,“专家”“权威”下过结论,“肥肉”吃光了,剩下的“骨头”难啃,没有“油水”可搞了,不如“一走了之”。 是认真勘探,还是弃矿而去,无所作为?两种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通过学习、辩论和革命大批判,广大革命职工认识到:对待老矿区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的教导,下苦功夫,用大力量,对老矿山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探明地质储量,然后再下结论。另一种态度是:不调查,不研究,盲目轻信前人的“结论”,无根据地乱说“老矿山无油水”了。前一种态度是正确的,后一种态度是错误的。
通过学习、辩论和革命大批判,广大革命职工还认识到:老矿山生产有一定基础,认真做好地质工作,探明的储量多,可以延长矿山寿命,扩大矿山生产规模。这样做,符合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精神。那种不调查研究就认为“老矿区无油水”,必然会影响矿山生产建设的发展。
那些所谓“专家”、“权威”,原来是在已知长达七公里的矿区内,在不到几百米的地段上,找到一点零星资料,就断定这个矿区“没有什么油水”了。这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兄弟队的找矿实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从摸索矿区地质规律入手,在被“专家”、“权威”划为“禁区”的矿区东部,开始大胆实践,设计了钻孔,布置了工程。
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为闯“禁区”而设计的两个钻孔相继打空了。继续前进,还是就此停步?有人动摇了,说:“东区前人下过断语,我们的钻也是‘白眼’,可以作结论了!”果真是这样吗?
毛主席教导我们:“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在找矿勘探工作中,“一钻或几钻定天下”的思想,就是形而上学“认识一次完成论”的表现。我们批判了这种论调,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许多同志不顾生命安危,察悬崖,看深沟,破冰凌,踩乱石,在矿区内的老坑道和已部分坍塌的采空区内,进行了长达五千多米的地质观察和取样;逐个检查了五百多箱钻孔岩心;同时,还访问了许多矿山老工人。在六个多月的时间里,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各种科学数据。在这个基础上,开始了二闯“禁区”的战斗。第一钻就打出了七米厚的富矿体,相继七个钻孔,孔孔见矿。“禁区”的大门终于被打开了。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队为这个矿山所探明的储量,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九年探明储量总和的一倍半;在一九七○年中,查明了这个矿床中八种可供综合利用的金属元素,使单一矿变多种矿。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这座老矿山又恢复了青春。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71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