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稿 仙源遗稿
仙源先生年谱
作者:金尚容
1753年
续稿跋

先生讳尚容。字景择。姓金氏。安东人。号仙源。又号枫溪。

皇明世宗肃皇帝嘉靖四十年辛酉本朝明宗恭宪大王十六年

五月初九日戊辰午时。先生生于汉阳之寿进坊。时外王考林塘郑相公惟吉。侨寓寿进坊。故先生生于是。○清阴先生所撰行状云。先生生而端颖异凡儿。稍长。即不妄言笑。在群辈中。动止自矩。识者知其为宰辅器。

四十一年壬戌。明宗大王十七年

先生二岁。

四十二年癸亥。明宗大王十八年

先生三岁。四十三年甲子。明宗大王十九年

先生四岁。

四十四年乙丑。明宗大王二十年

先生五岁。

四十五年丙寅。明宗大王二十一年

先生六岁。○遘痘疾

穆宗庄皇帝隆庆元年丁卯。明宗大王二十二年

先生七岁。

二年戊辰。宣祖昭敬大王元年

先生八岁。

三年己巳。宣祖大王二年

先生九岁。

四年庚午。宣祖大王三年

先生十岁。

五年辛未。宣祖大王四年

先生十一岁。

六年壬申。宣祖大王五年

先生十二岁。

神宗显皇帝万历元年癸酉。宣祖大王六年

先生十三岁。○随往考赠议政公杨口任所。议政公讳克孝。号四味堂。○行状云。邑居山水。多童子观游之乐。先生迹不出衙门。终日屈首占毕。居室之内。寂若无人。

二年甲戌。宣祖大王七年

先生十四岁。

三年乙亥。宣祖大王八年

先生十五岁。○行冠礼

四年丙子。宣祖大王九年

先生十六岁。○冬。聘安东权氏。佐郞恺之女。领议政辙之孙。

五年丁丑。宣祖大王十年

先生十七岁。○十月。子光炯生。

六年戊寅。宣祖大王十一年

先生十八岁。○十二月。与李忠肃尚吉,李判书尚毅,李体素春英,从弟参判尚寯。读书于香林寺。

七年己卯。宣祖大王十二年

先生十九岁。○十月。子光焕生。

八年庚辰。宣祖大王十三年

先生二十岁。

九年辛巳。宣祖大王十四年

先生二十一岁。

十年壬午。宣祖大王十五年

先生二十二岁。○二月。中进士第六名。碑文云。先生尝学古文诗于外王父。学易于朴公受。学春秋于尹公箕。往来牛溪成先生之门。慕栗谷李先生。推为师道所存。○碑文。清阴所撰。○五月。女生。后。归司御南好学。

十一年癸未。宣祖大王十六年

先生二十三岁。

十二年甲申。宣祖大王十七年

先生二十四岁。○九月。子光炫生。

十三年乙酉。宣祖大王十八年

先生二十五岁。

十四年丙戌。宣祖大王十九年

先生二十六岁。

十五年丁亥。宣祖大王二十年

先生二十七岁。○七月。女生。后。归新丰府院君张维。

十六年戊子。宣祖大王二十一年

先生二十八岁。

十七年己丑。宣祖大王二十二年

先生二十九岁。○冬。率太学生。应旨上疏。时逆贼郑汝立谋叛事发。治狱蔓延。适有求言之教。太学诸生。推先生为疏头。遂与吴楸滩允谦等诸人上疏。极言教化不明。彝伦斁败。驯致逆变之由。且陈狱事多滥。宜分无辜横罹者。上下教褒纳。先生在泮宫。所与交皆名士。而如吴楸滩,李体素,黄秋浦慎最相深契。诸公才望倾一时。至于剂量酸咸。从容得中。咸归之先生。

十八年庚寅。宣祖大王二十三年

先生三十岁。○二月。女生。后。归郡守李以省。○九月。除宣陵参奉。○十月。中增广文科丙科第八名。○十二月。被史荐。

十九年辛卯。宣祖大王二十四年

先生三十一岁。○二月。选补权知承文院副正字。○四月。以日次官。坐举子录名误录。罢。○六月。蒙叙付艺文馆检阅。○七月。以相避递。付司勇。舅氏郑相公昌衍。为副提学故也。○八月。还付检阅。○九月。又以相避递。付司勇。郑相公。为同知春秋馆事也。○遭王母赠贞敬夫人李氏丧。行状云。先生少时侍王母疾。不解衣者三月。以身代亲。忘其劳。至良已乃已。

二十年壬辰。宣祖大王二十五年

先生三十二岁。○四月。倭乱作。奉大夫人。往会议政公于杨州先墓下。时议政公居庐于石室墓下。仓卒无人马。先生徒步而往。○五月。奉二亲。避兵于春川,洪川,加平,杨根等地。○九月。转入江华寓居仙源村。仙源之号。盖始于此。○两湖体察使郑相国澈。辟为从事官。○十月。随往两湖。巡列邑。调兵运饷。○十二月。升拜刑曹佐郞。

二十一年癸巳。宣祖大王二十六年

先生三十三岁。○二月。兼春秋馆记事官。○郑相还朝。先生仍留。佐湖南检察使金公瓒幕府。时天兵收复京城。行朝以郑相为谢恩使如京师。先生急欲赴行在。而检察使金公尝以体察副使。与先生同事幕府。请于朝。仍以为从事。先生不果行。○五月。移兵曹佐郞。递授成均馆典籍。本曹以在外。启递。○七月。拜司谏院正言。还授典籍。谏院启请驲召。上以在外。特递焉。○九月。拜吏曹佐郞。○十月。还朝。检察使移拜刘提督𬘩接伴使。先生遂辞幕府而还。

○十一月。知制教。○十二月。往大兴。行长子婚礼。以带职下乡罢。时经兵乱。朝家。无给暇之例也。

二十二年甲午。宣祖大王二十七年

先生三十四岁。○二月。叙拜吏曹佐郞。○四月。夫人权氏卒。○六月。呈状递职。归葬江华。○还拜吏曹佐郞。○十二月。兼世子侍讲院司书。

二十三年乙未。宣祖大王二十八年

先生三十五岁。○正月。升吏曹正郞。兼如故。寻以事罢。以守令承传。未即举行也。○四月。叙拜弘文馆副修撰。○乞暇。省亲于慈山郡。前年。议政公出莅慈山。○六月。递授成均馆直讲。以讳习官。不参殿最也。○八月。呈病递。○接伴使金公晬。辟为从事。以无职名启请。付承文院校检。时天使李宗城。以日本册封事出来。随往天使至东莱。落后留庆州。

二十四年丙申。宣祖大王二十九年

先生三十六岁。○正月。还朝。升拜弘文馆副应教。○二月。都元帅权公栗。辟为从事。随往湖南。六月。还朝。○九月。病递。授成均馆司艺。

二十五年丁酉。宣祖大王三十年

先生三十七岁。○往慈山郡。省觐。○三月。递付副护军。○五月。侧室子光熽生。○接伴使张公云翼。辟为从事。随往义州。时倭寇再肆。天朝使提督麻贵将兵出来。故往候于境上。○行状云。先生与申文贞钦。同在郑相幕下。俱以清裁鉴密著声。大小幕僚之辟。皆愿得二先生为重。随提督。还京城。○八月。拜副应教。本馆启递从事官兼世子侍讲院弼善。○九月。以问礼官往义州。皇朝遣御史陈效监东征诸军。先生膺是命。往候境上。

二十六年戊戌。宣祖大王三十一年

先生三十八岁。○正月。复命。○二月。擢拜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以相避上疏。递付副护军。左承旨李公铁。以婚家当避故也。又以资职未准。上疏请还加资。不许。○复拜同副承旨。序陞右副。○三月。升左副。○上疏。递付护军。○往慈山郡。省觐。○四月。差圣节使。如京师。○十二月。复命。谏院以中路迟滞论罢。时使期有限。而天朝连岁出师。东路邮传已罢。所至淹滞。先生过期仅十许日。而言路纠罢。

二十七年己亥。宣祖大王三十二年

先生三十九岁。○二月。特叙付副护军。上念原隰之劳也旋拜刑曹参议。寻移左副承旨。○三月。病递授佥知中枢府事。○六月。还拜左副承旨。○七月。递授佥知中枢。移拜刑曹参议。寻移同副承旨。○八月。序陞右副左副。还降右副。○九月。降同副。辞递付护军。○十一月。还拜左副承旨。递付护军。

二十八年庚子。宣祖大王三十三年

先生四十岁。○正月。拜右承旨。○二月。递付护军。寻拜兵曹参议。○三月。移参知。○四月。还拜右承旨。辞递付护军。○五月。还拜右承旨。○六月。递付护军。○七月。拜成均馆大司成。○八月。拜兵曹参议。○十月。移参知。拜右承旨。○十一月。升左承旨。

二十九年辛丑。宣祖大王三十四年

先生四十一岁。○正月。拜刑曹参议。○二月。移拜司谏院大司谏。人对极论时政阙失。时倭情叵测。有复动之几。宣庙引见大臣及筹司堂上,三司长官。访问备御之策。先生进曰。方今言路杜塞。宫禁不严。此皆圣德之大累。治道之痼病。臣请先务内修之道。以立御外之本。上问尔谓不严何事。无敢有隐。对曰。臣闻某囚自负奥力。某弁阴图节钺。人始以为妄。已而果验。民庶窃疑之。然此岂殿下之所知者哉。必有小人从臾为交通之阶者。乞赐洞断。上不答。玉色甚厉。左右缩颈。莫有继之者。相臣沈喜寿启曰。此事民间讙言已久。臣亦闻之。诸臣无不闻之。特畏惧不敢言。金某独言之。可谓凤鸣朝阳。于是上改容温谕。既退。上震怒有所责问。宫中惕息累日。○因灾异求言。上箚极言召灾之由。仍陈救民之策。上优答。箚略曰。天虽苍苍。视听自民。民怨于下。天怒于上。理固然也。顷年大贼压境。天兵满国。防戍之苦。挽输之劳。不可胜言。民之膏血。竭尽无馀。而犹且忍死须臾。奔走拮据。以供国家之役者。只待国事稍定。庶蒙宽假之恩。少得苏息。复见生生之乐。贼退之后。疮痍之民。迄可少休。而徭役之繁。无异前日。蠲除之命虽下。而吏不奉行。哀痛之教虽切。而未蒙实惠。以十年垂尽之命。应内外无穷之役。民安得以不怨乎。不但此也。纳粟之辈。怨于失信。军功之徒。怨于废弃。冤枉怨于滞狱。市井怨于贸易。诸宫夺人减获而民怨。户部渐复贡物而民怨。关庙役军年年征发而民怨。炮手,保丁许令据定而民怨。凡此数事。皆是有司之失。而民归怨于上。在下之民怨既如此。则视听自我之天。岂不赫怒于上。而出灾异警动之哉。又曰。伏愿殿下上畏天谴。下畏民碞。恒存警省。如对上帝。念民疾苦。如痌在身。虽一物之微。皆思出于民力。一令之出。恐或贻于民弊。损上益下而穷先俭约。轻徭薄敛而与民休息。病民之政。一切痛革。毋蹈故常。毋循文具。则一举措之间。民心咸悦。天意可回。而今日之变。亦可转以为祥矣。且当今救民之策。莫急于修正贡案。而贡案都监之设。已经累月。任事之官。悠泛度日。了无所为之事。哀我赤子嗷嗷于水火之中。而莫肯动念。坐而视死。是诚何心哉。又曰。申饬该官。速令厘正。参酌便否。损益得宜。使斯民得蒙一分之惠。则倒悬之民。庶有再生之望矣。呜呼。兴元一诏。悍卒感泣。景公一言。荧惑退舍。天人相感。只在人主之一诚而已。○四月。移拜左承旨。○五月。递付护军。○八月。拜大司成。○十二月。移兵曹参知。

三十年壬寅。宣祖大王三十五年

先生四十二岁。○正月。升兵曹参议。○二月。病递。○遭长子丧。○除定州牧使。时柳永庆等用事。斥逐旧臣。先生首先黜补。子丧未葬而行。到官十日。诏使顾天峻,崔廷健猝至。而宴享凡百。皆折以价银。征责甚急。阳怒他事。打破宴床而去。一州惊扰。而先生无少动。委曲处之。移设宴享于嘉山。卒以无事。

三十一年癸卯。宣祖大王三十六年

先生四十三岁。○在定州。先生勤于职事。不以黜补或懈。爬栉垢弊。宿瘼。为之一洗。又以间。亲至学宫。训诲诸生。儒风丕变。开废渠。灌田数千塡。民大蒙利。政成。方伯报为一道最。屡蒙褒赏。

三十二年甲辰。宣祖大王三十七年

先生四十四岁。○八月。秩满递归。后民追思建碑付副护军。○十一月。除尚州牧使。行状云。先生去国已三年。二亲老病。不欲离侧。殊无仕宦意。数月又除尚州牧。黾勉赴任。亲问疾苦。委曲抚循。闾里争斗细事。一付之乡三老。郡中政简。民亦便之。○十二月。遭弟参奉公讳尚謇丧。行状云。叔氏参奉君殁。大夫人痛不欲生。先生恐重伤其意。自外归。和色而后见。慰谕百方。而其自与诸弟私痛。若丧手足。不令二亲知也。

三十三年乙巳。宣祖大王三十八年

先生四十五岁。○在尚州。自经兵燹。官廨尽毁。先生次第缮修。馆舍一新。○十月。与愚伏郑公经世。会于存爱院。院在境内

三十四年丙午。宣祖大王三十九年

先生四十六岁。○八月。罢归。差乡试参考官因举子乱场坐罢

○十二月。叙付护军。

三十五年丁未。宣祖大王四十年

先生四十七岁。○二月。拜掌隶院判决事。即日移除安边府使。铨官希永庆旨。又有是除。先生至官。为治如定州而益习吏事。动叶民情。一境晏然。仍筑小轩于隙地。以便坐衙。号以香雪。

三十六年戊申。宣祖大王四十一年

先生四十八岁。○二月。宣祖大王昇遐。三月。殡殿都监以铭旌书写官。启请召还。递付副护军。○七月。授佥知中枢府事。寻拜刑曹参议。○八月。升拜嘉善大夫,汉城府右尹兼五卫都摠府副摠管。用铭旌书写及题主劳也。寻移户曹参判。○九月。移拜都承旨。○筑清风溪别业。一名青枫溪。在京城西北弼云山下。水石清绝。庵号卧游。阁名清风。又有太古亭。池,台,岩,壑。悉皆命名。有十二月令诗。又取黄太史立朝意在东山。佩玉心如槁木之语题壁。而自是又号以枫溪。亦号溪翁。○行状云。晩筑枫溪水石。先君悦其胜。肩舆日往来而性喜客。所至无虚席。先生辄营具择味以进。及佳辰寿节。座客无间贵贱必致。亲意所向者。靡不曲尽。先君子善于德。大夫人善于惠。家妇善于养。子弟善于驯。又皆科第簪缨。以资欢悦。启齿以为人艶。世皆归福于先生。

三十七年己酉。光海元年

先生四十九岁。○仲子中司马。○七月。升拜资宪大夫,汉城府判尹。皇朝遣行人熊化。赐祭及谥。太监刘用。颁册命。先生周旋左右而无失仪。光海有超拜之命。兼都摠管○八月。兼知义禁府事。○拜司宪府大司宪。○十月。还拜判尹。○十二月。又拜大司宪。

三十八年庚戌。光海二年

先生五十岁。○正月。辞递。授同知中枢府事兼知春秋馆义禁府事。○八月。拜大司宪。因入对。极论宫中巫觋祈禳之事。请亟斥左道妖术。以端出治之源。病辞。授同枢。○九月。改知中枢。○十月。还拜大司宪。○十一月。递付护军。○十二月。授同枢。

三十九年辛亥。光海三年

先生五十一岁。○四月。改知枢。○七月。拜刑曹判书。病辞。改知枢。○八月。拜汉城府判尹。○九月。升正宪。○十二月。兼都摠管。

四十年壬子。光海四年

先生五十二岁。○四月。递付副护军。○秋。季子中司马两试。

四十一年癸丑。光海五年

先生五十三岁。○夏。有拿命被逮。供辞即释。时贼臣尔瞻承附内旨。谋杀永昌大君。而未得其便。会徐羊甲,朴应犀等。结为死党。行劫商货。事觉将刑。尔瞻等嗾应犀上变。诬国舅金悌男。构成逆狱。又嗾狱囚郑浃。诬引一代士类。先生及黄秋浦慎,申象村钦,李月沙廷龟,赵竹阴希逸,赵玄谷纬韩,韩柳川浚谦等十数人。并被拿囚。光海亲鞫。而先生供辞。辞理白直。光海曰。金某等背予倚毗之臣。今见供辞。情理果然。即日放释。○行状云。先生入狱。置对自若。出亦自若。见者益验其操守不忒。因台启。罢职。先生取沙溪金文元公庶妹为𦝼。文元之庶弟庆孙等。曾与应犀辈相识。被其钩引。凶党之意。盖欲延及文元与先生。以为祸阱也。庆孙等酷被栲掠。无异辞而死。计虽不售。台官承望其旨劾罢。先生自是杜门屏居。不复从仕。于世事朝政。若不闻焉。

四十二年甲寅。光海六年

先生五十四岁。○七月。叙付副护军。

四十三年乙卯。光海七年

先生五十五岁。○正月。兼都摠管。

四十四年丙辰。光海八年

先生五十六岁。○正月。升崇政。○拜知敦宁府事。○六月。移授知枢。

四十五年丁巳。光海九年

先生五十七岁。○三月。兼都摠管。○以不参庭请。两司启请远窜。时尔瞻等请废仁穆大妃。率百僚廷吁。不与者并请窜殛。先生遂不与焉。奸党启请远窜而不报。○当废论之初作。副学郑公弘翼。月夜散步于庭。以杖击地曰。明朝之立异于此论者。金某乎。吴允谦乎。谁能与我同事。盖先生为士类所推重如此。

四十六年戊午。光海十年

先生五十八岁。○二月。丁议政公忧。○四月。葬于杨州陶穴里。○十月。奉几筵往寓原州。先生仲胤时为洪川县监。奉大夫人往。先生既不安京辇。与诸弟奉几筵。寄寓原州。以近定省。不毁之年。备经危困。率礼无愆。

四十七年己未。光海十一年

先生五十九岁。○五月。作记梦说。说云。己未五月十三日。白沙公初期也。前夕。与家豚辈坐语。忽然念及。嗟惜久之。其夜梦见。公与其兄松福氏。坐于东冈书室中。于案上手写大学章句。余问之曰。写此何为。公曰。余欲读之。仍问余曰。君近读何书。余答曰。吾亦方读大学耳。公曰。君知大学,中庸相为表里乎。余曰。何谓也。公曰。中庸天命之谓性。即大学所谓明德也。率性之谓道。即大学所谓明明德也。修道之谓教。即大学所谓新民也。道不可须臾离者。即大学所谓止至善也。盖道者。至善之所在。不可须臾离者。谓必至于是而不去之意也。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即大学居敬工夫也。莫显乎隐。莫见乎微。即大学诚意章十目十手毋自欺之意也。喜怒哀乐。心之用也。未发之中。心之体也。发皆中节。即正心之功也。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即心正身修而国治天下平之效也。其他章句逐节缕解。论说甚多。皆余平日泛看而未能精察者也。闻之若有所开发。蘧然一觉。茫然不能尽记。深可恨也。呜呼。公之精爽不昧。一念之间。精意孚感。来入于梦。宛若平生。讲学论道。谆切如此。吁其奇矣。恐其日远日忘。兹录其所能记者。以自省览。兼示两家子弟。○白沙。李文忠恒福号也。○尤庵宋文正公时烈跋其后。略曰。魂,与魄交。心在其中。依旧能思而做梦。人于梦寐。亦可卜所学之浅深。此程朱二先生说也。其古今志怪征异之流。皆不足言也。惟白沙李公仙源金公讲论庸学之事。甚奇而不可泯也。其所讲之说。实与前后儒先。无不吻合。如使曾,思而复起。则必莞尔而笑曰。尔何从而得闻此相传旨诀云尔。此非白沙公所学合下精密。则曷能以既变之游魂。论说道妙。若是其谆谆。而微仙源公。则亦安能精意感通。相与默契哉。盖二公。皆不失天命之性。而其所以取义成仁者。皆求所谓至善者而止之。其可谓不负所学矣。呜呼。秦汉以来。此道不明。其所发明者仅能依俙。故朱先生谓之梦里说。今二公则梦里所说。犹甚端的。此岂非本朝专尚程,朱之致哉。

四十八年庚申光宗贞皇帝泰昌元年。光海十二年

先生六十岁。○四月。服阕。仍留原州。

章宗哲皇帝天启元年辛酉。光海十三年

先生六十一岁。○还寓于京城之西江。时季氏庆州公尚宓为温阳郡守。而移奉大夫人。故先生亦还。○往温阳郡。省觐。○五月。遭弟长湍公讳尚宽丧。公以瘟病卒。先生亲自棺敛。○十一月。往尼山县。省觐。时季氏罢温阳。而仲胤又为尼山县监。故大夫人移往焉。丁大夫人郑氏忧。○十二月。奉榇返杨州先墓下。

二年壬戌。光海十四年

先生六十二岁。○二月。祔郑夫人于议政公墓左。返哭京第。

三年癸亥。仁祖大王元年

先生六十三岁。○三月。仁祖大王反正。五月。季子中庭试文科。

四年甲子。仁祖大王二年

先生六十四岁。○正月。服阕。拜判敦宁府事。○李适叛。上出幸公州。先生以检察使先行。检饬一路。供顿无乏。召募兵粮。以佐调运。○二月。贼平。扈驾还京。○三月。兼同知成均馆事。○差问安使。往铁山毛都督文龙营。议处辽民。时辽民避兵。来附毛营者甚多。而请粮我国。先生承命往议于毛帅。请以老弱移送山东。都督诺而不施。○五月。复命拜兵曹判书。

五年乙丑。仁祖大王三年

先生六十五岁。○正月。罢职。以岭南赴西军。径先行移故也。○二月。叙付副护军俄拜知敦宁。○四月。差远接使。往迎诏使于铁山。太监王敏政,胡良辅等以册封诏使出来。○五月。还朝。○六月。以伴送使。往蛇浦。○陞崇禄。推子光熽录振武勋恩也。○七月。兼同知经筵事。○拜礼曹判书兼世子左副宾客。○九月。兼都摠管。

六年丙寅。仁祖大王四年

先生六十六岁。○正月。因台言辞免。付副护军。兼如故。时上遭启运宫丧。欲服三年。台谏请服不杖期。伏阁论启。上许降三年之服而将服杖期。合司逐日论启。而上不听。催促该曹令进丧服。成服前一日。先生在陈慰班中。问于大司宪郑公经世曰。明日成服。虽退合司。终不停论耶。自上催入仪注。故欲知之耳。郑公答曰。此是圣上大段失礼之事。本欲于今日达夜论执。今闻自上有窒塞之候。医官入诊而不能酬答。朝日之启。又留政院。今已无可为矣。时刻若至。则势须进服。退日则恐未安云。该曹遂入仪注而成服。于是廷议哗然以为六日成服。本非此丧正礼。退日之嫌。有不暇顾。而台官不能以严辞拒之。致令有司径先进服。谏院非斥郑公。而并咎先生。先生即乞免而递礼判。○二月。授知中枢。○三月。拜议政府左参赞。○六月。升辅国崇禄。上疏辞。不许。用启运宫铭旌书写劳也。兼知经筵世子右宾客。○闰六月。上箚辞递。授同知中枢。以资高职卑。不便于公府坐次。援例辞递。寻移知敦宁。○授判中枢府事。○十月。改知枢避大臣之西叙者兼都摠管。又兼世子右宾客,同知经筵。○十一月。还授判中枢。寻改知枢。

七年丁卯。仁祖大王五年

先生六十七岁。○正月。又还判中枢寻改知枢。○拜礼曹判书。○二月。清虏深入。上出幸江都。先生受命留都。严干掫戢奸偸。捕犯令者十馀人。斩以徇众。城中肃然。○四月。大驾还都。充礼仪使。陪祭太庙。

毅宗皇帝崇祯元年戊辰。仁祖大王六年

先生六十八岁。○四月。兼判义禁府事。○八月。兼知经筵世子右宾客。○十二月。拜吏曹判书。

二年己巳。仁祖大王七年

先生六十九岁。○六月。辞吏判。三告加由。再上箚乞免。不许。○九月。又三告加由。三箚许递。○拜礼曹判书。○十一月。病辞。只递判义禁。

三年庚午。仁祖大王八年

先生七十岁。○正月。入耆老社。○上箚乞致仕。温旨不许。谕以时事艰虞。不可退休之意。再箚不许。○授判中枢。仍兼礼判。○二月。罢职。章陵有頉处可修可无修。而该曹未及请。盖当初崇奉之议。廷论久争执。故既举典礼。而上犹疑群臣之不尽心。特摧礼官之长。以示警动。○四月。别叙拜判敦宁。○五月。兼判义禁。○八月。拜礼曹判书。○十二月。病辞。只递判敦宁。

四年辛未。仁祖大王九年

先生七十一岁。○正月。复上箚乞致仕。不许。先生以进退大闲。为时势所夺。恒郁郁不自得。○四月。病辞。三上箚。只递判义禁。寻还拜。○七月。又病辞。再箚。递礼曹判书。○十月。拜吏曹判书。○十一月。罢职。先是。李省身,李景义等为台谏论事触忤。久置散秩。先生用两人拟宫僚。上怒特罢之。

五年壬申。仁祖大王十年

先生七十二岁。○正月。别叙付司直。○拜议政府右议政。时舅氏郑相公昌衍及季氏清阴先生尚宪,女婿新丰府院君张公维同入卜相望。先生益惧盛满。辞避不欲居。会李后晟上变事。趣召大臣。不得已乃出。○三月。上箚辞申淑女狱事委官之命。申女坐咀咒系狱。其事不明。无可证。众口哗然称冤。而诸勋贵多有为一边地。上入前言。命先生会三省维治之。先生以为疑狱不可轻蔽。上章持己见。固辞按狱之命。上虽允其辞。而颇示未安之意。仍呈告。章七上遣史官,承旨敦谕。○四月。上箚乞免。不许。○差追崇都监都提调。行状云。始议崇奉。先生与大臣百僚力持不可。至是不强避。盖议礼行礼未定已定之异势也。○五月。献太庙祝文头辞厘正及宣祖庙主改题当否议。议见文集

六年癸酉。仁祖大王十一年

先生七十三岁。○正月。以病呈告。章四上遣史官,承旨敦谕。上候未宁。造庭起居。○三月。复呈告。温谕不许。遣医看病。至五月连上章○上箚请寝撤仁庆宫殿宇。移构昌庆旧基之命。○四月。上箚乞免。不许。○五月。许递。章二十九上授判敦宁府事。

七年甲戌。仁祖大王十二年

先生七十四岁。○闰八月。送季子副学三水谪行。时元宗庙主将祔太庙。三司交章力争。而谏院经停其启。副学公陈章劾之。特命远窜。翌年。蒙宥。○九月。复拜右议政。上箚辞。不许。箚凡三上

八年乙亥。仁祖大王十三年

先生七十五岁。○四月。上箚救罗万甲等。箚略曰。顷者兪伯曾之疏。实是伤时忧国之言。而自上屡下情外之教。继有外补之命。至今人情皆以为未安。近日罗万甲之疏原本未下。臣虽未得其详。而其中宫禁不严之说。乃是闾巷间人所云云而不敢言者。非万甲新自做出者也。言虽狂妄。诚出爱君。殿下所当惕然愧谢之不暇。而非徒不为虚受。反因他事。特命罢职。又于郑百昌疏答。辞气极其不平。至有使卿等秉铨执宪。犯法贪婪之徒。有所忧惧等语。呜呼。此岂君上之言哉。瞻聆所及。莫不骇异。古人所谓一言丧邦者不幸而近之矣。又曰。臣窃恐殿下玉候违豫。久处深宫。本源之地。涵养之工夫间断。灵台之上。偏系之私意或留。义理之萌甚微。血气之发易动。少闻逆耳之言。自不觉其言之差中也。○上箚。言姜鹤年事。时姜鹤年上疏。语涉不道。两司并论请罪。而玉堂无一言。先生上箚。请明义理定国是。○行状云。时言路久闭。稍涉忌讳。摇手相戒。间有明白是非者。辄疑护党。故无敢为上言之。先生居常忧叹。自以位列大臣。不可循嘿以负国恩。索言不避。或讽其不知时变。先生喟然不答。果以是去位。○六月。以病呈告。章七上递授领敦宁府事。

九年丙子。仁祖大王十四年

先生七十六岁。○七月。改判敦宁。○八月。献前司谏赵䌹拿问当否议。司谏赵䌹上疏论左相洪瑞凤受人赂马请逐之。先是。左相公言䌹小人。后必为厉阶。䌹闻而衔之。至是乘时捃摭。为先发制人之图。上疑之。召䌹问言根。䌹不首实。且举左相他污状。以甚其罪。上益疑之。欲拿问䌹。令大臣收议。先生以为台谏事体虽重。大臣体面亦尊。事无两是之理。而䌹所言非细事。不可不明白核实。况䌹已递。一番拿问。未为不可。他大臣之议。亦如之。上令拿问䌹。于是外议哗然非之。台谏又争执。上反咎前议。右䌹者至谓大臣专主护党。棼乱已甚。先生愈不乐在朝。遂决休退。○上疏乞致仕。不许。至三疏。上降温旨。谕以悔悟自咎之意。遂不敢复请。○十二月。素患眩证暴重。遣医看病。赐药物。○虏兵猝至。十二日。义州告急书至。十四日。先生随庙社主。先诣江都。时清虏大举入寇。湾尹林敬业驰启。贼已到九连城。大驾将入江都。命老病宰臣先出。而尹相昉奉庙社及嫔宫元孙两大君。先诣江都。先生随之。行路撼顿。疾患添谻。几不能达。是日晩。大驾始发。未及城门。报贼哨骑已至西郊。遂回驾由水口门。入南汉山城。十六日。贼进围山城。江都路绝矣。

十年丁丑。仁祖大王十五年

先生七十七岁。○正月。在江都。山城受围半月。勤王师无至者。公清监司郑世规以孤军首先进援。遇贼败溃。后来诸军观望不进。城中日益危急。江都检察使金庆征,副使李敏求,留守张绅等。不务守御之备。亦无侦探之事。惟事宴安。人有规警。必盛气折之。大君深怀忧闷。先生力疾往分司。痛言行在受围日久。危在朝夕。今郑世规兵败。道路传言已死。湖西无主事者。江都检察。一人亦足。副使屡经方伯。声望素著。宜急往湖西。收召散卒。纠合义旅。且督湖南兵在后者。以镇军民之情。以赴君父之急。机不可缓也。时人以江都为固。出陆为危。敏求不欲行。至于流涕图免。座中皆惮庆征,敏求。无复明言。但视其意。为迁就之说。先生之言遂不行。又言山城消息不通。宜以重赏募死士。奔问起居。仍探贼形。十往必有一达。岂可委之无可奈何。束手坐视而已乎。庆征等恶闻之。仍诋之曰。自有为之者。非避乱大臣所可知也。自此先生遂不复言。人有知其必败。而劝先生以具舟楫备缓急者。先生叹曰。主上被围。安危未可知。宗社元孙皆在此。万一不幸。有死而已。安所偸生。○尤庵先生曰。日暮江头。臣力无何。即先生取义时语也。崔灵光琢尝书壁上。而为之泣下云。二十二日先生殉节于城南门楼庶孙寿全及奴善承从死先时。贼大造板船。载以童车。曳向江都。大军进阵通津。通津假守金迪星夜飞报。庆征等以为恇怯。不为之备。亦不侦探。二十一日。贼果进屯于甲串越边。因被掳逃还人来告。始知之。庆征等恇扰失措。军兵放料军器火药分给等事。并举于昏夜中。人心已乱矣。二十二日。大君出城觇贼势。先生从之。庆征等亦随往。留守张绅,公清水使姜晋昕。各领舟师列守津渡。贼以平底二小舠。载数十降人及假㺚五六十名。绝流直渡以试之。绅退遁。晋昕亦避去燕尾亭。庆征等乃夺舸遁去。于是越边屯贼相继放船。一时齐渡。势不可遏。先生知事已去。遂与大君还入城。直至分司。则尹领事昉,朴参赞东善,姜知事硕期,李判书尚吉在座。先生曰。贼今渡江。事无可为矣。尹相曰。然则吾辈将奈何。先生答曰。我以老病原任。身无所管。今者山城消息久断。君父之安危未知。而江都又陷。我则只有一死而已。大监身受社稷重寄。徐观事势。至不可保。然后死未晩也。因各起去。先生历过所寓。分付家属曰。尔等。与张维一家。同其死生。仍脱所着戎衣。付与傔人。盖留以为复也。遂至南门楼上则贼之先锋已到城外。乃据椅子。逼坐火药柜袋之前。经历张遇汉。亦已来在。先生谓遇汉曰。大君在西门。须往其处。打听分付可也。仍令诸士夫并下去。皆会其意。或去或不去。先生仍呼从者曰。取火来。从者迟疑不即进。乃给曰。欲吸南草。可速取来。从者乃进火。时庶孙寿全年十三。亦随而在傍。先生顾谓从仆曰。挽此儿下去。寿全察其气色。遽前抱持曰。吾亦从大父死矣。从仆亦不去。先生乃投火于药中而自烧。即是日午前也。时别坐权公顺长生员金公益兼。亦在傍。当先生之麾去傍人。二公不肯去曰。相公独为好事耶。遂同死云。○四月十六日奉遗衣葬于陶穴里先茔右麓坐干之原时先生仲胤都正公守官东道。季胤参判公扈驾山城。闻变奔觅遗体而卒不得。乃以所付遗衣。皋复而葬。○辛巳二月。移贞敬夫人权氏。合祔于先生。先生遗命也。先生尝自为墓志及夫人墓铭。又著祭式遗训以遗子孙。○有文集二卷行于世。后又有续集一卷。

十一年戊寅正月。命旌闾。遣近臣致祭。丁丑十月。朝家将致祭。知制教赵重吕制进祭文中。有泰山义重。鸿毛命轻等语。自上下未安之教以为其自烧死。似不分明。若然则鸿毛命轻以下。似涉失实矣。盖前此江华留守尹履之节死人等查启中。先生以敌兵渡江。烧火而死。为题目故也。命政院冏启。重吕对以为。盖其所守确乎不拔。其于死生之分。讲之素矣。至于临死。使人先取火药柜而来。仍坐其上。故为落火。以成杀身之仁。此非暗昧之事。只合褒扬。不可没人之善。失实之教。臣不胜惶恐云。上又下未安之教。祭文还出给。承旨李弘望。金霱启。略曰。卒判府事金某致祭文还给事命下矣。仍令赵重吕改撰乎。抑以他人改分排乎。窃伏惟念。虽匹夫匹妇之死于节者。特施褒旌之典。况此大臣之死节者。岂可置之于晻昧之间。而使节死之魄。不得瞑目于长夜乎。臣霱受由到江都。得闻其颠末。则当其事急之际。金某脱其旧衣。付诸家奴。即上城门。取置药柜。托以吸草。取火自烧。火药一起。身逐惊烟。终取遗衣。以为招魂。此则明白无疑。非可诬者。金某之不吸南草。不但国人知之。至有榻前陈达之言。自上亦已洞烛矣。岂到舍生之日。而变其初心。真欲吸草哉。脱衣取火之时。其志已决。其死之已定。章章明矣。而本府启目。不能详细陈达。故圣明未烛其实状。有此未安之教。臣等待罪近密。大臣自处之事。既闻其实状则不可含默。故惶恐敢启。上又下未安之教。且有此祭不必今年为之。祭文勿为制入之教。于是朴参赞东善,姜相国硕期,申都尉翊圣并上疏言之。朴疏。略曰。其时臣与尹昉,金某等同坐一厅。闻敌兵将渡甲串。城中苍黄。臣顾谓金某曰。事已急矣。尹昉则受命奉庙社。任意处身为难。吾等以老病之臣。来在此地。坐待贼锋。于义无据。姑为避出。或坠死岩壑。将身投水。则与戮辱于贼手有间。未知何以处之。金某唯唯。与之同起。出门之际。金某谓臣曰。吾有家属。当历见而行。令须先出。臣依其言出向祖江。出城十里许。望见烟焰涨天。道路传言南门火药出火之致。后到乔桐。则人人皆言金某登城门。取火欲自烧。而直言求火。则人必不从。诡言将吸烟取火来。其实金某平生不吸烟也云云。姜疏。略曰。臣于甲串失守之日。闻敌兵大至越边。始诣备局分司。则领府事尹昉在焉。金某已自江岸驰还。参赞臣朴东善等同在一处矣。昉谓臣。即闻嫔宫以微服出城云。然耶。金某谓昉曰。嫔宫若果出城。则大监奉庙社。自当出避。吾则老病之人。身无所管。其将焉往。定死于此处云云。是时敌兵已迫。城中溃乱。一死之外。更无所为。故臣亦要得死所。奔入于阙门之内。俄而南门火起。闻金某取火自决云。金某舍命之计。已决于分司相语之时。而其临死之际。处事从容。人有目睹而言之者。此则臣之当日所见所闻。而未知反是之言。初何从而出乎云云。申箚。略曰。江都之败也。人皆褫魄迸窜。金某独以老病之人。躬自驰出江上。观其形势。知其不可支。然后还入城中。登谯楼。解所服戎衣。授傔人送与其家。取火药柜。置之其前。遂自放火。其时逃生之人。多日见而能言之。至于无知下辈。亦有涕泣而言之者。且就死之日。谓诸人曰。受命任事之臣。当便宜善处。如我老病。只有一死而已。此则士夫亲听而言之。金某之死于义。素所定明矣。一国公共之论已归乎一。而日月之明。尚有所未烛。臣窃叹之。臣少从金某门下游。瞯其为人。不当得而得。虽千驷万锺。终不顾焉。其死如不明白而蒙上褒典。则必不安于冥冥之中。臣于死生不敢异视。况敢以讆言欺吾君哉云云。上并不答。先生两胤都正,参判公在草土。上疏卞之。上令该曹查问处之。礼曹请更行查本府。十一月。右相申景禛筵白曰。金某之死节。国人所共知。明白无疑。而未安之教出于意外。臣未知自上何以听之耶。上曰。予亦听于谁乎。此不过慎重之意也。且其时死者甚多。故欲得实状而处之。此外无他意矣。右相仍历陈其时事迹。又言南草则金某平生甚恶之。故其子弟及奴仆。未有吸草者矣。以此言之。则金某死节明甚矣。且人死者甚多。其时事急。在南门者宜其多也。人之多死。固其势也。上曰。南草事予亦不信。盖先生平日甚恶南草。尝于筵中。面斥新丰府院君之耽嗜。故上亦知之。都宪兪伯曾进曰。金某自焚之状。当初避乱入江都士大夫无不言之。则不待查问。而其死节明白矣。且尹履之之疏甚非矣。至于金某死节。人或有异言云者。尤非矣。其所谓异言者。尹履之正自道也。他人则谁有异言者乎。金某死节明白无疑。而不有旌表之典。反下停祭之教。臣府欲为论启。而该曹既请更查。故姑待之矣。领相李弘胄所达。亦如诸臣而末云。烧火与自烧大异。而江都查启如是。甚非矣。上曰。今则予亦知之矣。都宪曰。自上既已洞烛。即为旌表。则物情咸快矣。上曰。诸臣之议如此。予疑亦解。但事系重大。故未及即施矣。十二月。江留辛启荣状启云。多般访问。吹鼓手李梦得所告内。渠以吹打头领。往在南门西边城上。敌兵来到城外南山之时。金某脱表衣携儿孙。上来门楼。先使大君往于西门。又令经历巡检城堞。挥斥在傍人。使之下去之状。渠实目睹。而顾眄之间。火发楼上。渠亦蒙火坠落城下。他馀节次。未能详知。大小人皆言金某自决之迹。则明白无疑。众口同然。礼曹回启云。金某熊掌之取。已定于分司。鸿毛之掷。既决于南楼。则身虽灰烬。节义凛凛。非沟渎莫知之比也。吊祭等事。尚未举行。极为未安。仍请即为举行。上允之。正月二十一日。赐祭。知制教金堉制进祭文曰。惟灵位极人臣。人所谓贵。贵而失节。何贵之谓。慷慨杀身。虽曰取义。从容素定。乃义之至。惟卿处死。独得其善。名相烈士。合为一传。紫焰焦苍。长虹绕关。身归天上。名满人间。邦家不幸。值此大敌。伦纪将坠。赖卿扶植。忠贞之臣。继有作者。礼义之称。无愧华夏。粤予不子。始未克知。慎于用典。褒录差迟。门焉未旌。祭不以时。到今惭赧。虽悔何追。卿则忠君。予实负卿。将何补愆。以慰九原。兹用醪羞。示予深诚。一觞酹地。万古风声。

十五年壬午。建忠烈祠于江都。本府人士等营建祠宇于仙源乡。奉享先生及同时死节判书李公尚吉,都正沈公誢,正李公时稷,主簿宋公时荣,千摠具公元一五人。号以显烈。孝宗大王九年戊戌。又以弼善尹公烇,别坐权公顺长,生员金公益兼,中军黄公善身,千摠姜公兴业五人追享。朝家赐额忠烈。遣礼官致祭。祭文略曰。不有相国。谁植臣节。不有相国。天纲几绝。人何以人。国何以国。堂堂相国。精降山岳。金玉其相。模楷一代。正色犯颜。独持风裁。长夜如漆。匪涅愈白。垂绅正笏。坐镇雅俗。三朝一节。终始弥劲。天地反复。从容素定。手指谯楼。吾必死是。亭疑止水。志同万里。南门一夕。火烈俱扬。身随紫焰。气作雷霆。蝉蜕腥尘。归侍帝所。万古伦纪。一身撑拄。

丙申。孝宗大王七年建石室书院于杨州。与清阴先生并享

戊戌十月。赐谥文忠。赞善宋文正公浚吉入侍召对。启曰。臣以褒崇节义陈达非一。而今闻故相臣金某等尚未请谥。盖以谥状有烦故也。上特命赐谥文忠。忠信接礼曰文。危身奉上曰忠。○东阳尉申翊圣。撰谥状。○十二月。延谥。○建凤鸣书院于定州。先生曾莅本州。而清阴先生久留湾上。杖屦所经。故邑中人士立祠并享。而显庙辛亥。赐额。遣礼官致祭。

壬子。显宗大王十三年奉享于安边玉洞书院。旧祀敬宪公李继孙。赐额玉洞精舍。壬辰乱后。只存遗址。先生来莅是邑。重建祠宇。为诸生肄业之所。至是以先生并享。后又追享乐亭赵公锡胤。儒生等上疏请额。肃庙壬午。赐额玉洞书院。遣礼官致祭。

丁丑肃宗大王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遣承旨。致祭于忠烈祠。丙子冬。江华留守李颐命上疏。略曰。臣到官未旬日耳。物情长短。未之阅也。独顾瞻俛仰。自有不胜其咨嗟怵惕之心者。盖自丙子之难。居人之所感愤。行旅之所慨惋。尤有异于他地也。虽常岁过之。犹可以感激人情而自不可已。况臣之来。岁月适一周矣。所以感时伤迹。尤有甚于他时者也。今人履前贤杖屦之墟。遇古人行乐之岁。乃兴怀于年代之变。慨伤其风流之远。犹且眷顾而不已。况履贤人不幸之地。遇贤人不幸之岁者乎。明年正月二十二日。即昔清人陷本城之日也。一岛人情。衋然疚伤。故老至有垂涕者。不但臣初入此地。适会其时者。不胜其咨嗟怵惕而已也。人情既然。幽明无间。使死者有知。忠魂毅魄。周旋于一堂之内。必凄怆于冥冥之中。想当日之国事。悲其身之不幸者。抑且有切于此时矣。宁不悲哉。臣请涣发明命。特遣近臣。以城陷之日。赐祭于忠烈祠事。下该曹。明年正月。礼曹措辞回启。请遣近侍致祭。上依允。以是日。遣承旨。致祭。知制教李鼎命制进祭文。

戊寅。从曾孙昌集为江华留守。立殉义碑于府城南门。从曾孙昌协撰碑记。略曰。上之二十四年戊寅。我伯氏承命为本府留守。至则首谒祠下。既又登南门。喟然太息曰。夫以魏公子之能下士也。而大梁东门。人犹志之不倦。太史公至书于策。况以先生忠节赫赫为百世人纪所赖。而此可以无识乎。于是伐石为碑高四尺。大书以篆之。树于门之侧。俾昌协记其本末。窃惟忠义之于感人也深矣。自丁丑至今六十馀年。其遗老尽矣。而此南门者。人犹指而相语曰。某公死于此。往往谈说其时事如昨日。而士大夫往来道此府者。亦必先问南门何在。为之感叹歔欷而不能去。自是而言之。则虽无碑宜可也。而要以表揭遗迹。使人人者。一倍瞻视。而虽百世之远。无或忘失。则碑又安可无也。顾前政未有以此为意者。岂其以保障为急。而不暇于此也。然而知节义之壮人国家。有甚于城池甲兵。则今日之为。其孰曰非急务哉。

戊子。立影堂于清风溪。先生真像。六十八岁时所摸也。旧有一本。移摸二本。一奉于影堂。一奉于石室书院。旧本藏于家庙。从曾孙昌翕撰像赞。赞曰。睟乎满面之阳和。濬乎双眸之凝静。挹其色蔼然可掬。窥其际穆尔有定。于是知熊鱼乎仓卒。羽化乎烈焰之中。亶其由平日从容。○影堂后揭号凛然。玄孙时保识曰。崇祯纪元后九十三年庚子。肃宗大王宾天。慈圣下御制四册。其中有吟江都时事绝句曰。失险金汤世事非。不堪国步缀旒危。焚身楼上并楼灭。忠节凛然天地知。噫。先祖立慬殆将百年。而乃蒙圣考追念。至发于清宴咏叹之间。华衮所被。义烈弥彰。呜呼其盛矣。谨以御制入梓。揭诸枫溪影堂。而又取篇中语。名堂以凛然。凡在瞻聆。莫不耸动。况为后承者所以戴圣恩而仰先烈者。曷胜其感涕哉。○建西山书院于尚州。先生曾莅本州。故邑中儒士建祠享之。而并享清阴先生。

己巳。今上二十五年遣礼官致祭忠烈祠。肃庙甲申。筑大报坛于后苑。祀神宗皇帝。至是增筑二坛。并祀高皇帝及毅宗皇帝。仍命丁丑殉节人并赐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