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辞典/空点
< 佛學大辭典
【空点】
(术语)在梵字顶上之圆点,发痕ṁ字之音者。此点为总示诸法皆空之理者,是名“空点”。此空点为白,阿𑖀a、诃𑖮ha,及仰𑖒ṅa、壤𑖗ña、儜𑖜ṇa,曩𑖡na、莽𑖦ma之五字而生者。《大日经疏》、《七释经》之仰壤儜曩莽五字曰:“涅槃经,此五字亦具明字义。今毘卢遮那宗,寄此五字,以明大空。大空是证处,无法可说,故但以圆点表之。”《理趣释·上》释“吽”字𑖮𑖳𑖽hūṁ曰:“其字头上有圆点半月,即谓𑖦ma摩字。”《吽字义》曰:“此吽字上有空点,是空点者摩字所生,摩字兼人法二空义。”
【空点】
指附于梵字上之圆点,即‧(其音为ṃ),有随韵点画之意。为悉昙十二摩多之第十一。以अ(a,阿)为例,加圆点即成𑖀𑖽(aṃ,暗)。盖悉昙之空点,在梵语文典上称为随韵(梵 anusvāra),意谓随母音而鼻音化;而𑖀𑖽可解为梵语 aṃbara,意谓大空,故由此转释而称该圆点为“空点”。又𑖀𑖽为“阿字五转”之一,依“东因发心”之义,配于发菩提心之位,故亦称菩提点。《大日经疏》卷十四(大三九‧七二三上):“此阿上有点,是大空义,犹此菩提之心,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成菩提也。”
于密教中,以悉昙अ字在音韵上之五种变化配上五方五佛、五智等,次第说明修行者之各种修证阶次与方向,比即阿字五转之义,其中,以东方之阿兪如来为发菩提心之“因位”,循著“从因向果”之修证方向,称为东因发心。
又于空点之下加画一半月形,成为ー,此称仰月点。其形在梵语文典中属于随鼻韵(梵 anunāsika),意谓随母韵而鼻音化,故仰月点之用法与空点相同,半月形仅系装饰而已。密教对附有空点之字,皆解释作“大空”之义。〔《理趣释》卷上、《大日经疏》卷七、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