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修山集
卷三
作者:李种徽
卷四

编辑

秋月轩记 编辑

昌山治北。有观龙寺。前秋。余往游焉。寺之东庵曰青龙。颇高险。闻昙和禅者辟糓二十年。戒行高妙。适住锡于此。余就见之。颇论心性之理。及归。一日梦至其处。和禅者盆水盛月。指而示余曰。与子续前日之理可乎。盆犹身也。水与月犹心之受性也。余曰。愿闻其说。禅者曰。盆成于土。与水何缘。水既无缘。云何有月。缘盆有水。缘水有月。谓盆无缘。妄也。谓月有缘。亦妄也。妄与妄相会。都归于无。云何谓无。此盆未成。元来无水。此水未盛。元来无月。无月无水。盆亦何在。由是推之。天地一盆也。子与我水月也。余曰。子之言信精矣。然异乎吾所闻。夫万川之月。犹万物各具太极。川不待月而为川。亦未尝遗月。月不待川而为月。亦未尝遗川。然川与月。本无因缘。自具实性。实性所发。色相相应。汝试观之。水无空性。何因受月。月无明性。何因印川。惟其有实性。所以获实用。性既实矣。何缘有妄。妄无处所。何处非实。试以汝言问之。若此盆性不能受物。水自何生。若审盆生。盆因土成。无土非水。若审空生。空应皆水。何因有盆。㪺水盛盆。盛实盆性。盆性既实。妄何所在。妄无所在。彼水与月。又妄何在。汝应谛听。盆还实受。川还实空。月还实明。盆水月三。既本无妄。天地汝我。亦复如是。在物为实。在心为诚。以之事神。以之治民。圆满十方。宁有亏欠。循事发现。汝妄为知。客馆西轩。古名秋月。下瞰空池。得月最多。仲秋望夜。举酒延客。徘徊久之。偶理昔梦。明日。遂书梦中语。以识之。

牧丹屏记 编辑

凡人乐富贵。其情也。然游闲公子。或为之澹泊潇洒之容。以稍自好。岂不以其名哉。今夫画师为物亦然。往往以一物称。必在于山水,虫鱼,草竹之间。至于纷华盛丽之物。未尝多为。而为亦不甚工。盖亦以其名也。是故。画者多为竹。竹者。疏简清高。尤见称于君子。然世人未必好也。夫不能心好而名蓄之者。岂可谓其情也哉。唐人爱牧丹。盖纷华盛丽。为植物中之最。王公大人。下至黎庶。莫不以为爱。然其为画师所贵。则不能当竹之万一。世或有得其妙者。而亦不以是物称异哉。余家旧物。有画牧丹屏。来自外氏。其久百年。方其完也。当春夏之交。张之堂中。则蜂蝶过之。辄群扑而回翔。盖妙品也。我东画品。称率居松。石阳正霆竹。申夫人草虫。然新罗史言率居之松。飞鸟来投。以为神画。则此屏亦其流也。然世不能知其为者。悲夫。帖坏其二。馀者。亦䵝昧剥落。余拟改装而未果焉。呜呼。周濂溪曰。菊。花之隐逸也。莲。花之君子也。牧丹。花之富贵者也。人皆好富贵。而至于画。独不贵牧丹。盖亦好名而非其情也。余特记之。以见屏之不可遂弃。而亦以风世之华而远实者。

东台鼓琴记 编辑

四月之望。天和气畅。南川子从诸客。舟于清心之下。夕听锺神勒寺。登东台而歌水调之词曰。月出照兮山之阿。风徐来兮江自波。于是羽衣子横琴而前。举手而言曰。境有灵凡。琴无古今。仆东人也。请操东音。桂林子曰。牙期邈矣。沧海寂矣。吾其为后锺子乎。羽衣子为之奏箕子操。赓为大同黄河。桂林子曰。窈而思深哉。硁硁然。抟抟然。陶陶煕煕而洋洋焉。其殷太师之东乎。羽衣子为之奏嘉俳。赓为会苏。又赓为忧息万波。又赓为碓乐。桂林子曰。直而和。武而温。粗俚而少雅。俭率而伤礼。其赫居氏之遗乎。羽衣子为之奏五冠山曲。赓为郑瓜亭。又赓为朴渊龙女。桂林子曰。啁啁啾啾。绞而不广。缓而不敛。其开京之淫哇乎。羽衣子为之奏王相义觜。赓为玄鹤。又赓为于勒十二曲。桂林子曰。荡乎漫乎靡靡乎。往而不返。流而不止。小国之音也。其蛮触三韩之际乎。于是。羽衣子愀然敛衽。匡坐而更引。流南薰之雅调。拊东鲁之希音。宫商互应而徵羽趁节。桂林子喟然而叹曰。曲终而奏雅。变夷而为华。煕哉广哉。无可加矣。乃歌曰。东台之上千古月兮。琴中之心。与月孤出兮。东台之下千里水兮。琴中之音。与水无已兮。歌阕而去。南川子为之记。

涵海堂记 编辑

涵海者。余书室之名也。余所居南村之僦舍。仅八九楹。楹以外隙地。又仅四五畒。盖所谓蜗屋蟹盖者耳。中开一楹。盖以茆。即所谓涵海堂者也。其与海隔不知几百里。何以名。名其想也。何言乎想。盖余读书其中。而书卷笔砚之外。难容一客席。东西一户。送迎朝晡之阳而已。况余有幽忧之疾。其势不能堪。每当疾至。辄闭目静卧。以念平生所经历。可以助余禅观者。昔游岭外。登莱州之海云,没云。没云斗入海中为台。路夹海广。仅数丈。涛声打岸。马为之辟。易行几百步。地始尽而天海无穷。俄而日入。馀光四射如碎金。万顷风飚。因之飕飗。砰磅洪涛翻空。疑雨疑霆。倏忽动荡。盖余爽然而快。已懔乎其忡忡者。归而憩大浦镇之馆楼。俄而月上。海色如镜。平望马州。如饾饤之在案。盖壮观也。余盖念之胸中。而目在于吾室之间。久而见四壁起波涛之文。如着画海障子。自觉心界空旷。神清气爽。不知身在斗室中也。因是而起接吾书。流通快活。若与吾胸海相涵。则昔之云台。宁非堂耶。今我蜗屋。焉知非海耶。曰。堂之海而涵也。可也非妄也。余又因是而思之。夫莱海之在吾目中极其远。而不过千里之内耳。有锦山弥罗隔其西。马州障其东。而南洋岛屿。与烟云。在微茫中。是海之小者也。自吾堂中之书。而推之于四方上下宇宙古今。而六合内外。三古远近。若可以笼而有之。则邹衍九州。亦不能逃乎其中也。其为大何加焉。夫九万里扶摇之大鹏而方以仅尺之鷃。为逍遥游一也。虽然。太上立德。次为立言。由吾水观而廓其器量。以至于无端厓之海也。又何足以肩。

永慕亭古树记 编辑

凡有无情之物而人自爱之。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岘山小丘也。而游者慕之。郁林顽石也。而清士叹之。以至于甘棠有诗。古柏有歌。岂不以其人也哉。岁壬申。余随家大人。在昌山县衙。其明年四月庚寅。从伯氏舟于洛东之水。东岸有古亭基。其上大槐树荫可五六畒。船上人指以谓曰。郑寒岗手植也。亭废而树存焉。且馀百年矣。遂下舟而登览焉。余闻寒岗郑先生。岭南大儒也。尝宰是邑。构四书斋于县境。聚乡绅诵讲其中。躬自课率。及瓜归。而士多彬彬然。永慕亭其一也。今欲求其堂庑之所列。琴书之所庄。房栊庖湢之处。而故老皆无在者。遂相与徘徊树下。咨嗟顾望而想像焉。观夫颓垣破壁。灌莽之所蔽亏。霜露之所蒙翳。其隐鳞陂陁。负丘而面流。此前日之东斋西室而南庑也。山云江月之上下。村烟野芜之依微。与夫岸芷汀兰之轇轕而掩苒。此前日之冠前童后而啸咏也。古槐斜阳。二三过客流连而叹息。此前日之四方贤士。一郡章甫。高山景行之馀慕也。余于是。益信贤人之行。能因物感人如此。彼游阙里之堂。拼杏树而闻金石者。又何如也。呜呼。世或有侮大人而姗议先贤。虽过其门及其院宇。犹不顾。抑何以也。昔茅容与人避雨树下。危坐于箕踞之中。呜呼。若容者始可与言玆树之奇也欤。既归而为之记。

二云游记 编辑

苌山。古称仙灵之窟。特为南陲极冲。与日本夷。隔海相望。自信使之通。二百馀年。门无冦盗之警。而蕃舶往来。商贾四辏。城郭市肆之富。号为盛丽。而海上岛屿。有奇绝伟壮之观。是以。游者日至而不惮其远。岁壬申四月乙丑。余自昌山。从表兄某。再宿而至府城。明日。观所谓二云者。盖小山蛇行而入海。阧然为台。在水军营东北。曰海云。多大镇东南。曰没云。没云尤孤绝。通望益远。极于天际。镇人立于后。问焉曰。日光荡浪。而直涌如银屋。何也。曰鲸鱼喷水也。青帘小如叶。飘浮闪倏矣。曰日本商船也。小峰前峙而童。骞如马驰矣。曰绝影岛也。粉垛带霞而日射。如莲华始拆矣。曰釜山营也。西峙而如千石囷者二矣。曰天城嘉德也。山衔夕照而离海可百里矣。曰巨济之主峰也。如牛卧而东南行蜿蜒。其上若有树矣。曰对马岛也。点点如螺䯻而双立于天外矣。曰卵岛也。海鸟所栖也。其间粘波如群雁序立矣。曰渔舟打石鱼回也。镇人告曰。耽毛罗在巨济之西南。其间有莲花蓐芝。中国倭船之交往者。必由之也。余于是。有感焉。此秦人徐市之所从采药道也。果能独饵而不死否。其西金官国仙人旵始之所游也。其东开云。新罗宪康王见游仙处也。今其人尚在否。元人范文虎以江浙十五万兵。会高丽伐倭。楼船万艘蔽海而至。其系缆之洲。下碇之石。可见否。绝影岛。中国之渥洼也。马有龙种。三国高丽之所常取。今其无何也。苌山古国也。今其宫室池台之处。可历指欤。此则镇人之所不知而余之所悲也。于是。姑与之飮酒。

皋兰寺重修记 编辑

寺。百济之旧也。仍而修之。凡累数百年而僧慧空以辛未二月三日改上梁。而来求记。辞不获。为其言以告之曰。空而以四界为幻。况其宫乎。以身为寄。况其所寄乎。凡而之为此宫。竭其耳目心智。为不小矣。将以寓而之信心。表而之念力。使后之人。皆知其有而使而之功。荐于佛而覆于四众。此其心与而道。其不相戾也欤。况自多其功。而求记以传之。尤不其妄矣乎。虽然。余以妄言而以妄听。余尝游而之宫。览宫之物。沿江上下。荒础败瓦。昔日之金房玉戺也。傍山陂陁。幽径废壁。昔日之桂苑长洲也。薮萤野燐。远暎而迩灭者。昔日之银釭华烛也。涧鸟岩花。朝辉而夕嘤者。昔日之粉颜纤腔也。江烟一带。海月千里。暮磬飞而晨锺清者。昔日之禁扃发而鸿胪传也。昔日之所有今日之所无也。今日之所有。亦昔日之所无也。有亦未必不为多。无亦未必不为少。有无无定。少多皆幻。而所为寺之为寺。亦何足自恃以为功耶。虽然。医幻莫如真。治妄莫如实。余因是有感矣。古语曰。怀与安实败名。夫国乱而迁都。都既迁矣。而莫或之返焉。皆怀其安者也。晋元怀建康之安。宋高怀钱塘之安。钱塘视建康愈深。其仅存者幸也。高句丽迁平壤。百济迁扶馀。皆其末叶之事。而扶馀有钱塘之乐。其亡尤易而速。寺今据其地而游人集焉。使后之谋国者。由是而知存鉴戒。则亦空师之力也。然则而之请为记。余之不辞而为之。皆非妄也已。师其以为如何。六月十一日。记。

蓬莱山成道庵刱建记 编辑

世出世虽异。而信心同也。和尚以信为心。众生以舍为信。凡此成道庵者。以信心成也。和尚为谁。岭之僧圣玉也。玉之为此。如鹊之含枝。一枝二枝。积小而成大。善男子善女人之为舍。如牛之捐毛。一毛二毛。由拔而知痛。则此一毛孔。可以安九层功德㙮。一枝头可以着须弥大山。由是推之。信心所积。当遍法界。十方净土。无上福田。随地涌现。何有于一座蓬莱山耶。汝又谛听。汝观世间物。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功㙮。何以故。功㙮由信心起。故在女信心。在我为诚。诚以作圣。信心以成佛。何以故。信心与诚心无分别。故是名金刚。自汝寄语诸世间人。毋自作羚羊角。羚羊角不在外矣。是役也起于壬午季春。讫于仲秋。材瓦杂费。凡为财六万有奇。癸未二月上澣。麟洲道人。记。

环碧亭记 编辑

英雄豪杰之士。作事造虑。往往出于人之意表。而不知者。妄以臆之。后人遂信而传之。可哂也已。昔刘越石。当晋阳之围。月夜登楼清啸。胡人闻之。解而去。晋史言。其啸甚悲。胡人莫不思乡。遂去而归。谢安方淝水寇来之时。往游东山别墅。与客围棋而赌。史亦云安石欲以镇群情。此皆非也。晋阳之围。石勒之兵。期以灭此后食。啸声虽悲。岂肯思乡而遂归乎。果若史言。石勒之师无纪律。渠岂能伪定一时耶。盖越石在重围之中。其闲适静暇如此。何敌不办。虏将盖畏之以遁也。淝水之役。晋室安危。在此一举。而安石方角巾优游。要以镇物而已。则人谁肯信之耶。昔人有谋野而获。盖安石性宜山林。虽有谋略。必待闲旷而得之。如裨谌之为也。庆之为府。在极北六镇之穷处。隔江数里。穹庐相接。鸣镝之声日闻。人之骤见者。如豺狼虎豹之在前。必怖而走。故绸缪控御之图。居是府者。朝夕遑遑。犹惧不及。奚暇为游观之乐乎。然府城东隅古有亭。曰环碧。以临豆满之江。江南北。群山环拥。四顾浓碧。古府使潘侯硕枰。实刱之。观政之暇。与邑客。日嬉于其上。杯酒歌舞。流连醉呼。殊不宜于关防之地。后之继莅者。兴废沿革之际。固在可去而不可存。然相守至今。今府使某侯某方且新之。而求记于余。余惟潘公。祖宗朝名卿也。当金公宗瑞之后移民未定之时。而先为此亭。盖其意不难知也。当其无事。雍容几案之间。而江山之胜。足以涤其乱虑滞志。凡所以治民缮戎之政。疏通畅达。无所不备。脱有不幸。又可以闲适静暇。折冲樽俎。而示其无畏。使敌人望之。逡巡而退。与清啸之楼。围棋之墅。古今如一。则其可存而不可去也明矣。某侯之意。其亦出于是否。且按其图记。盖马山东数千里。古东扶馀之国也。其南京。在锺城潼关镇北江外十数里之内。自亭以东江外。又有所谓奚关,斡东。我穆翼二王。日月胚胎之地。在周所谓漆沮。在汉所谓丰沛也。登亭以望。山势清远。野面平阔。宛有中州之气象。醉把酒杯。慨然有先春以南还我版图之志。得之亭中者。又曷可少哉。若以为离家望乡。逍遥眺览。聊以慰将士之心。则是晋史氏之浅也。岂作亭之意乎。余不可以不辨。

清虗堂记 编辑

凡人之情。随其所遇之境。而各异其思。是故。处山林寺观之间。则其心旷而净。立朝廷郊庙之际。则其心肃以警。在墟墓丘垅之中。则其心哀而远。若其临垣塞营垒之间。坐旗鼓楼橹之内。其心武而怒。悲而壮。若或反是。则狂惑丧心之人也。匡城之客馆西轩曰清虗。府使某侯既修环碧之亭。而又改清虗之旧。葺而易之。丹而雘之。既就。求记于余。余惟清虗者。道观禅林之题也。子之府远京师数千里。而当戎虏往来之冲。毡裘毳服之人日鸣镝。而上下于江外数里之内。且军务戎机民谟农政。日侵寻于其间。而欲求其清虗。是犹涂诸越而辕之燕。几何不为狂惑丧心之人耶。虽然。余尝求古英伟名士之志矣。诸葛孔明。当祁山之时。纶巾鹤氅。指挥营垒之间。而雍容暇豫。常若无事。李世𪟝临阵。安闲如不欲战。彼孔明儒将也。容或然矣。而如世𪟝者。武人桓洸。而亦能如此。盖胶扰忙遽而能为将。天下未有是也。夫如是。故古之善为将者。区画既定。静而不动。而或居高明而远眺望。以广其志。如羊叔子轻裘缓带。浮游岘山之下。而平吴之功。已基于其中。若然者。其心固已清虗澹泊。而事亦得以了然于其初。盖机务素明。计虑先得。故心无所事而然也。继是而愈清愈虗。智虑日生而无穷。事务日除而不烦。虽在亭障营垒之际。其心未始不如在山林旷远之时。若谋无素定。雅尚闲暇而事事惟求清虗。则是王昭远欲学孔明。纶巾羽扇。赋诗而无事。其不为郭崇鞱所乘。难矣。

古城游记 编辑

火王山。在昌山县治北。与灵鹫山相连。上有古城。中有三池。俗传曹氏始祖出其中池。如耽罗高夫良三姓之为者。其池泓渟黛蓄。深不可测。城下为观龙寺。寺新罗真兴王时所建。而真兴王。梁武帝元帝时在位。城之始。无可征。壬辰倭变。红衣将军郭再祐。率傍近四五邑。入保焉。其后颇修筑。而废亦不久云。昌之为邑。在清道高灵间。故伊西大伽倻之境。而西北之丘。大冢累累。高可十数尺。广几一畒。盖古王侯公卿之葬。而樵牧入其中者。往往得古器皿之属。当三韩三国之际。汉水以南。为八十一国。而居岭南尤多。新罗国都在今庆州。距北甚远。伊西大伽倻。分据八公山南。后皆为新罗所灭。盖大冢及城。皆其时物也。伊西世本东史无可考。而新罗儒礼王时。伊西古国。侵新罗。至竹长之陵。为神兵所败。大伽倻。首露五昆弟之一。而其中叶。有王嘉悉者。作琴。琴成而玄鹤舞于庭。今世所传伽倻琴是也。癸酉三月之晦。从乡绅二三子。游于邑之后。登西丘上北山。彷徨于古城之下。见石色黄煤。苔藓苍老。累累大坟。望之。隐暎于残照乱竹之间。余欲问其世。而其史籍图记。亦无存者。而况于遗老乎。况于清门之子孙。庄中之剑舃乎。噫嘻悲夫。世俗于东方事。略而不观。虽罗丽近代。往往不知其兴亡大槩。如二三子居其土而不知其事。尤不可也。遂列坐溪石上。命盲师河处远。鼓伽倻之琴操。玄鹤之遗音。归为记。以附南国故事云尔。

温王祠记 编辑

稷之东北三里。有古祠。寔我世祖朝所立。祀百济始王温祚者。春秋致香祝。县监将其事。而岁久益慢。朱碧不治。藩拔级夷。牲酒之享。不以时蠲。邑之群氓。祥庆不集。某侯之来。慨然兴想曰。王之逃难。经始于此。未及十年。百姓安泰。以基五百年之业。其丰功伟烈。虽千万岁可食玆土。吾之不图。使灵不妥。罚其可辞。且先王追享之意。臣岂敢孤。于是。鸠工改修。为费若干。丹青焕然。庙貌如新。仍修春事。备三献焉。取具蠲好。登降无愆。邑之人士。观礼祠下。无不咨嗟叹息。既事。太守命为记。余不敢辞而为之言曰。惟王之功烈。史已备言。其潜德遗光。尤可观于兄弟之际。而独恨其取马韩之处。有未尽善也。当类利新至。先王遽薨。王之兄弟。挟母后胥宇之功。拥十臣智力之士。以借口外氏之旧基。紾其臂而夺之食。则类利之势无如何矣。然而拱手以付兄弟。相挈而去之。以绝嫌疑之路。庶几延陵季子之志。与唐世民,临淄王隆基异矣。及其孤羇渡河。韩王割地以居之。君臣之势已成。今年受封。明年设栅。侮其弱而一朝掩取之。使箕氏千年之祀。不血于王之手。何其薄哉。昔文王之事纣。三分天下有其二。待其稔恶而自毙。然后取之。先儒以比之黄果自落。当是之时。箕氏之世。不绝如缕。加以上下离心。势不能自立。稍迟数年。以德绥之。则封府库。籍郡县。如敬顺之归高丽。即其必然之势。受其籍而封之小县。以无绝其祀。然后可以两无憾焉。所谓黄果自落。固如此矣。初王作栅熊川。韩王遣使让焉。王惭而坏之。嗟夫。王之畏义顾礼。至其终而未卒。使其臣苟能开益而匡辅。则以王之贤。何遽其不之返哉。此则余不敢咎王而私致恨于十臣者之无术焉。辛未某月日。记。

铜樯记 编辑

铜樯者。华人所立。八域多有之。盖汉马援铜柱之流也。天兴寺在稷之东南十里。寺门之外。铜樯高数丈。铁索以四维之者甚牢。寺志。唐时所立。辛未某月某日。从邑中二三子。登圣居。望慰礼城。憩寺之西楼。周览古迹。而徘徊叹息于铜樯之下。方西日返照。而光射赤金。灿然如新。不卞其为千年前物也。然考诸图记。不知所立者为谁。又非遗民故老所可得以传说。然以东史言之。唐之将帅渡海。入两湖之界。惟百济义慈时。而苏定方以大将。及平泗泚。与降王将士。即西归。其兵初不及今牙稷之间。则樯固非定方树也。定方之还。王子丰。复立为王。其将福信,道琛,黑齿常之,沙吒相如。分据诸城。复与唐人苦战三二年。其后唐将刘仁轨。以大众仅乃克之。故唐兵之来。其将刘伯英,冯士贵,厐孝公,刘仁愿,王文度等。不为不多矣。然东史独称苏定方,刘仁轨。仁轨又留治熊津数年而后返。故仁轨之名。学士犹或知之。且仁轨之东。请唐正朔庙讳。将以颁行于东国。此其意岂非自喜功名者邪。及其走丰而降常之也。功成志得。又为千载之名。而冶铜为柱。以自附于马伏波。此固无甚怪者。然则樯之为其时物无疑。而欲求其人。则又无出于仁轨之外者。昔襄阳一郡而羊杜继治。皆任平吴之功。元凯独为二石。一置之山。而一投之水。然碑今不传。而羊叔子之名。至于千万年。而犹为襄人之慕过于元凯。盖元凯以功。叔子以德。此其所异也。史称仁轨留镇之日。济之境内。僵尸如莽。轨始为之瘗骸籍户。以此观之。轨之疾战力征。多杀人命。不能以德绥怀。徐而定之者可知矣。虽收天下之铜。立柱齐云。当时非不为威。孰能久而不忘如叔子之为乎。宜其荒草野田之中。翳然独立。而不知为谁氏之物。徒资过客之疑尔。马援征征。则征贰威德并行。土人至于以马为姓。廉州之界。过者。至今拜铜柱。此岂非其验欤。余于是。又有感焉。寺之上。故慰礼城也。子孙骄逸。不念温王之烈。而流连望海之楼。使唐兵猝入。而城邑为墟。及其千载。荒烟零落。至于铜柱尚存。而遗羞不泯。呜呼。用此可为有国者之鉴。岂独百济也哉。或曰。铜樯者。浮屠家所建。其用视㙮。或曰。华人谓我东多出名将。铜樯所以压地脉。是二者。皆不可信。及归而为之记。从行者崔镇普,进士廉致周,崔兴硕,童子崔润甫及其从子粹得。

涤愁楼记 编辑

懽与乐。同出而殊名。忧与愁。异称而共情。然懽譬诸乐。愈散而外著。愁较之忧。愈发而表见。故懽与愁。常异情而同行。相乘而常对待也。是以。君子之于去愁。必以懽而解之。犹物之去滓。必以水而涤之。然或情与物迁。当愁而强懽。则君子以为非情。成欢驿在稷山北。为圻湖分界。而当三南之冲。晨鸡夜铃。轮蹄如织。而涤愁楼在驿南。为留客之馆。前有池塘。圜以杨柳数十株。红白菡萏。与藻菱蒲芷。被于水面。登楼而望。自圣居以西。沙桥以北。极之于海。弥漫大野。一举目。若可得之。览者。无不称快。然行旅之过是者。皆有公私之忧。而得失之机。胶扰于其中。则登斯楼也。览物向风。愁若可涤。而及夫下楼而去也。其缠绵凄戚不可聊者。如萍之复合。如草之复生。是岂可以言涤愁乎。古之贤士。其与此异。其养有素而其志已定。事之当否。了于目中。而得失之几。莫得以动其心。其蕴于中也常乐而无忧。其发于情也常懽而无愁。当其有行旅之苦。出于黄尘浊川之间。而得遇荷塘柳堤旷野远林。于以登临而眺望。其心何如。盖其无忧于心。故境接而懽生。乐在于中。故物来而愁涤。非如常情之缘境而生懽。玩物而排愁。虽暂有乐。境退物去则还如旧也。或曰。昔范希文作岳阳楼记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然则如斯者。虽登玆楼。未可以言涤愁耶。余曰。非也。凡人之忧。不出于己私。是以。凄凄恻恻而愁不可解也。如希文者。其忧散于四海。而布在亿兆人之心中。盖常坦荡而不可囿也。岂如小人之戚戚耶。呜呼。安得与斯人者。共登斯楼。以涤吾心中之愁哉。辛未月日。余寓稷衙。督邮某君。重修其圮。送书请记。凡功费若干。为日若干。夫成懽之与涤愁。待对之名也。君既清慎。以得邮人之欢。而又欲去行旅之愁。即楼而新其制。凡此者。皆君子之心也。可与言懽愁之义。故书此以归之。夫懽乐有浅深。忧愁有内外。乐于中者深。故懽于外者厚。是以。心无忧而愁可涤也。涤之为言。如沐浴其身以去垢。不复留也。呜呼。以此为尔雅注疏可也。为涤愁楼记亦可也。

昌山县学重修记 编辑

庆尚七十一州。在鸟岭竹岭之外。土厚而水深。檀箕时。不入于版图。人民谣俗。自成别区。三韩以来。徐耶伐,音汁伐,驾洛,沙梁,押督五伽倻之国。杂然以什数。皆鸿厖不除。赫居世始之以敦朴质野之治。三姓一官。君子之国。儒理,脱解,味邹,神圣在宥。而其人优游浸化于节忠义孝之际。朴堤上,金歆运,官昌,竹竹之属。史不绝书。盖其地重重为邪。仁人之化易入而然也。我朝名臣硕辅。多岭南人。一蠧,退陶诸先生。儒道设教。兴发人材。故世谓三韩之岭南。中国之邹鲁也。昌山居省之南陬。地隔于安礼儒贤之乡。而南接丹城晋州。丹晋俗任侠。士夫不知耕。剑马歌呼。喜追逐。谈官长得失。与安礼敦厚之风绝异。故昌介其间。淳漓不均。然往往有孝子悌弟。贞妇顺孙。至性苦行。虽古人有不可易者。盖若济之以学。何遽不若安礼哉。诸生成君虎起等。饬于行。干于事。出入校宫。多所修举。癸酉春。以正堂及两庑。有可以修改告官。官为之庋费与校院之财。凡四旬而役告毕。噫。校者教也。先王所以正其俗成其化也。自西周道衰而此法随坏。略施于汉东京之世。而有其容。无其实。宋氏欲行而未能。洛闽诸君子。相与讲究其法。而言之而已。海东箕子。以洪范授周。退而行其道于本国。以明其彝伦。彝伦者。学校之本也。自是以后。卫满,高句丽,百济,渤海,高丽。皆不离于夷。自本朝开国。上而接箕氏之统。而旁求洛闽遗法。以兴文治。大州小县。无不立学。穷乡下邑如玆土者。亦得以知所重焉。今古人材之盛。儒贤之兴。莫非学校之力也。鸿朗大雅之风。岂亶为罗俗朴厚而止哉。然则今日缮理之政。宜亦不可忘矣。成君请余记之。夫重修小事也。然犹推本学校之遗意。前代之谣俗者。所以望诸生于远大。而且使备知南国故事云尔。

世管亭记 编辑

洛东之水。至昌山治西。为马首院津。杨氏世管亭在其东岸。余自永慕亭溯而上。舍舟而登览焉。有杨氏二少年出迎。由户阼以往。礼数可观。因问世管之义。曰。吾父吾祖上之。至七世。始居于此。而为此亭。自七世至吾祖吾父之子若孙。凡读书为文者。无不居之。此亭之所由名也。又曰。非独此也。由亭而望。数十百里凡江山之远近。鱼鸟之下上。皆吾所管也。余观亭之制。甚狭而陋。堂庖之处。不过数畒。而偪仄孤悬于重崖断岸之上。地左右又无良田美畦可以为衣食之原。盖所谓绝地也。特西南北皆大野。江北来而横断之。江西诸山。曼延起伏于烟云杳蔼之间。丛青远翠可挹。而有与夫江风山月。古人所谓无尽藏者。不可谓不富矣。然世之人。知而爱之者。又无几焉。盖无与争此亭者矣。是以。至于七世累数百年之久。而犹不失。亦可以见古人之思深也。余于是。抑有感焉。夫汉水以下。上贵游亭榭。朱甍绮户。凉室煖宇。凡其坚致精巧。为子孙累世计者。可谓至矣。然当其身。驰骋荣利者。未必一日放于其间。又其子孙歌酒嬉游。声伎流连。一朝不能居而为佗人物。其能保数世之有者几希焉。其视杨氏之亭。为如何哉。余闻杨氏之先太师公。本中国人。从鲁国公主东来。事高丽为名臣。其后多闻人。中世之居此者。又能以文学率其子弟。流风遗韵。相守至今。可谓世济其美者矣。然则杨氏之世管。又可见于江山风物之外。夫惟有此而后。江山风物。亦得以世管。不然。此水上下荒墟古础。皆古人之亭也。又谁能问其世哉。杨君请记其言。遂书以归之。

嘉禾县学重修记 编辑

为宫于邑。奉先师夫子于其中。四国公十侯。左右列侍。又为斋祭之室。诵讲之堂。休息之庐。庖湢库厩。亦莫不备。自始建至于百世。俾勿坏。其诵讲之堂。分列东西。居一邑士夫子弟与民之俊秀。库有养士之需。里有给使之隶。而斋又储经史子书。使其人。治心养性。进德修业。用以为异日事君治民之资。其法虽未尽具。其意亦莫不粗备。自置士以至于百世。俾勿坏。此我先王法古之规。而八路县郡府州之所同然也。松禾之县校。岁久不治。是年益坏于夏秋之雨潦。诸生晨诣庙宫。彷徨叹嗟曰。邑之有此。将以期于久远而勿坏。是岂可一日安乎中欤。于是。谒力于官。而且发其库之储。次第修举。以至秋菜之前一日。而功皆告讫。晨事之日。诸生肃掇拜服于列。有起而揖曰。校之有士。岂徒然哉。亦将以崇德发教。并淑一乡。勿坠于古今者也。今吾之乡与向者之堂。宁有异乎。其或有弁髦经传。陇断锥刀而榱椽败矣。其或有恃财长雄。侵弱侮寡而桷杙摧矣。遗弃行业。惰慢成习而根栋朽矣。妄谈官长。与闻色目。叫怒忿竞。睢盱抵突。视校宫为争场。以倾轧为能事。而丹青涂盖。户闼阶戺。无一不受其渝伤崩陊剥泐之患矣。然则室修而人荒。名存而实亡。其与我几何。唯有求文而自警。庶几人与室俱修而勿坏。其可乎。皆曰。诺。于是。族人某持是言而求记于余。於乎。松之士庶几欤。夫是之谓良心。其发也如泉之达。如火之燃。谁能遏之。余尝谓郑子产对郑人之毁乡校也。其言虽善。其意犹未尽善。何者。人议执政善者吾行之。不善者吾改之。是吾师也。然则乡校之存毁。惟己之为而人不与也。君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故经曰。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用识哉。欲并生哉。盖君子之存心宜如此也。使子产而知此意。其必曰。设为学校。所以教人自修也已。吾为执政。诚能修己以教人。士亦将自修之不暇。何暇及人。吾过也夫。吾过也夫。且夫人议己政。善吾行之。不善吾改之。是吾师也。吾犹惧校之不修。其何毁之敢为。夫如此而后。人与己可以两尽而无憾耳矣。惜乎。其言不出于此也。今夫后世之乡校。大率自修少而议人多。其为官长有司者。虽不敢为郑人之言毁。而世之如子产者。亦复希有。则其存与毁。盖置之相忘而若无所关也者。诸皆是也。凡此岂非士之罪欤。今松之官长。能知所重。不惮其费。而士亦因校之修而亦将自修也。是皆子产之所未及行。而郑士之所不能为也。此其良心将未有知其所极。岂不美哉。然良心之发也。惟在扩充。昔者孟子常以是教人。其法甚具。诸生有事是宫。仰瞻孔孟。俨乎其有临。如承亲诲。相与不怠。则由今以后。盥洗周旋于其侧。将有所蹜躩不苟。俯仰有光者矣。斯可以知其所进也欤。

狮子庵记 编辑

我舍而彼受之。非与彼也。彼有而我无之。非去我也。使人知其如此而信之勿疑。惟不私者可以及之。使人知其不私而信之勿疑。此又惟有道者能。然今夫浮屠大师之人。意有所为。一衲一筇。眇然独出。而指顾之间。如经藏万卷千佛绘塑。广厦千间。指事而成。无不如意。世不察以为诳惑而得之过矣。夫众生之爱而难舍与身命等。惟财为然。彼诳惑而得之。一人二人可矣。何至于举世忘其所爱欤。今有至虗而明者。水与镜也。人以韶妍。来相照暎。爱心在人。水镜无与。人之施舍。亦复何异。若复市井驵侩。都邑贾人。耗竭心思。勤苦身体。苟可得之。无所不至。所得毫末。其苦无量。何也。以私求私。犹以火济火。遇焚则止也。古昔王者理财。利归于民而上不患无财。其理一也。而王介甫长芦寺记。乃曰。智福禅者。当天下贫窭之时。能独鼓舞其智。数年之中。得财千万。呜呼。以范蠡之雄。十九年之久。而仅乃三致千金。智福老癯禅。焉能以才术致哉。此介甫所以自误也。今有年少一经僧。二年而致钱十九万有奇。米七百斛有奇。于穷山绝崖之间。卒成八十楹之院宇。丹青轮奂。壮丽宏奇。譬如海蜃潜伏海底。嘘成楼台。莫知其端倪。可谓能矣。全罗道泰仁县回门山狮子庵大师德慧者。盖为狮子庵如此。庵建于新罗宪康王时。今二千年。而慧年方二十五。能重建之。其果鼓舞其才而得之如介甫之云欤。是智福之耻也。抑亦嘘气自然而成之如彩楼之为欤。蜃楼空而狮庵真。我舍而非去我也。彼有而非为彼也。使人知其如此而信之勿疑。惟不私者也。使人知其不私而信之勿疑。又惟有道者也。若慧者。盖亦几于有道而不自私者欤。慧盖余之同姓。从余求识其成。于是乎书。时某年月日。

卧游轩记 编辑

南川子恶动喜静。出于天性。在阛阓中。諠呶咻聒若将悸也。及卧是轩也。四面松桧枫楠环合。不闻人声。日摊书其间。枕藉坐卧。甚自适也。未浃旬。忽闻有声生于空里。千百不齐。不知何物何声。姑以可卞者。仿佛图之。初有风螗扑窗声。蜜蜂东抢西闪。驱之复来。来复不去。去复不远。辄手挥扇扑。杂然有声。又有虿蜂缘檐营窠。从桷之有蠧穴者。而出入作声。鸟之巢于瓦底。已鬻子者。含虫入窠。诸子延颈振翼。已哺未哺皆有声。未成巢者。飞且入而过误坠其氄羽。若蒿茎因风飘忽。他鸟见之掠过。鸟奋而逐之。两鸟相抱啾哄。复衔入窠。而他鸟亦随至更哄声。蝶过墙头。鸟逐之不及。或及而扑之。又顾而呼群声。方抱卵者。将出窠。欲飞不飞。窥人作声。又有山鸟粥粥声。鼎小姐声。鸠左右坐呴呴吃吃声。鸢呼雨声。乌哑哑声。鴠鹖咳声。鹳磔磔声。隼鴪鴪声。啄木上下枝声。已而风起水流。树鸣涧响。南华所称风木形声。一时交作。接应不暇。耳根闹热。牵动心腑。怔悸不宁。与阛阓向时无异也。盖以为声在此间。则今日以前闲居閴寂。了不知其声之为声。以为声不在此间。则今日杂然而至者。皆不出于眼境之外。非从阛阓来。亦非自虗空生也。若又谓之声从眼生则眼非有声。谓之声自耳出则耳又无声。是知非眼非耳。声出于心。向之所谓乐于静寂者。为其暂离阛阓而自以为适也。今之不堪者。心无所得。犹夫前日。故病复生于闲寂也。盖是山间水厓。虫鸟树风。纷然作声。愈諠愈静。愈聒愈寂。此固君子闲居之乐。其心之湛一。固已不牵夫阛阓山林之名而后。可以语此也。余既感其事。而所居之轩曰卧游。仍作卧游轩记。

百諠堂记 编辑

凡物无有可忘。苟有可忘。必至于坐忘。坐忘之害。与坐驰无异。苟至于坐驰。则其与丧心者几希。故君子有所勿忘而能至于忘。昔司马子微。作坐忘论。而其旨归于道释。是故。二家者其心多一忘字。而纷纶胶扰。每至于乱然。余游岭外。有昙和首座者。以其术名。谓余以勿忘勿助。儒家与禅。本无二致。此其人年老。类有道者。君子谓禅者。加之一钱。则其心乱。此人盖体验而知其坐忘之不可以应事。见吾儒勿忘勿助之说。而窃其意以饰其辞。由此观之。人有患事之纷挐而欲遂忘之者。皆不知道之过也。故君子必先有事于义理之学。有所勿忘而后其馀可忘。不此之为。而强欲忘。则亦坐驰也。韩季明治第于南麓。而颜其所居之斋曰百諠。求余文为记。余谓季明何居。子之志也使事事而欲忘。则不几于坐忘乎。事至而不能应。则不几于坐驰乎。此皆子之所知也。虽然。欲观子之志矣。昔者范希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天下之外都忘之。自其一身利害。一家忧乐。固无与也。然希文其小者也。颜子一箪食。一瓢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程子曰。当寻颜子乐处所乐何事。则是颜子乐道之外。亦都忘而自其富贵利达。一切外物固无与也。是二子者。皆勿忘而后。至于忘。何居子之志也。季明笑曰。吾于二事。皆欲勿忘焉。而未能焉者也。自其外不以一事而累吾之中。此吾所谓百諠也。倘其遗外世务。抛弃志业。而惟諠之求。则是昙和禅者之罪人也。吾岂为是哉。遂书其说。以为百諠堂记。

驭风亭记 编辑

新邑之客馆东峰。古有亭曰驭风。处势高敞。四无障碍。风从下上。亭翼然而欲飞者。盖其受名之由也。太守某新之。而求记于余。余惟风者。水月之流也。然水可浥而尊之。月可沥而方诸。而风之行也。手不可握而有也。足不可蹴而住也。又孰能腾其身而驭之哉。而庄周乃为妄言曰。列子驭风。旬有五日而反。泠然善也。世不察。遂以为至人能驭风然。庄子曰。心与天游。夫心能天游而独不能驭风哉。且又驭风而不能以天游。无是理也。则列子之驭风。盖亦以心而不以身也。尝试观之。风生于自然之刁刁之浏浏。蓄于山林。激于窍穴。横行于川泽江海之间。而呼吸嗃叱。飘厉动荡。遇物而成声。因空而作势。俱归于自然。而不自以为心焉。人之驭之也。又以其尻轮神马。仙仙傞傞。驰骋于上下。周流于六虗。与之为一而不可离。则虽在于深栊复屋。而其驭之也有馀。何必于高山之顶而缥缈之楼台也哉。列子之驭风。由是术也。然而列子。庄老之徒也。其道因应变化。无所用于世。则以风自适于天地四方之倪。无不可者。而今于百里之邑。有民社之委。簿牒之烦。而惟适之是求。则不几于猖狂自恣。荒阙其职事乎。虽然。古人谋野而获。当其倚槛而息也。风集于子之帷帐襟袖。以爽其胸怀。而飘飘然神游于无累。其发之于政。盖通蔽而明生。涤吝而清得。仍之散入蔀茅之下。为庶人之风。物阜而草偃。太守之意。其亦出于斯欤。是为记。

记雷 编辑

夫人信其耳目。过于古人之言。是以安近而忽远。今有声非常声。而聪耳者言之。其聋者疑于无声。色非常色。而明目者辨之。其瞽者疑于无色。非无声也。非无色也。而不知者罪在于聋瞽也。以其聋瞽。疑人之聪明。岂非惑哉。今夫怪力乱神此四者。圣人之所不言。然而豮羊罔象之类。圣人亦言之甚详。盖天地之间。无物不有。虽神怪之事。不可以耳目之所不及而遂不信也。要不可以为常耳。图经。载雷神状。如小儿。夷坚志。雷州之地。雷神甚多。时入人家为乱。其形如猪。不知者以为雷苟有神。必雄猛特大。何似乎小儿。况猪者。物之最贱。岂可以为类乎。是二者。人皆疑之。上之四十七年庚寅季夏。京城大雷。一时五震。其一震南部人家之老桧。其邻即余宗家。有女奴之子年才五岁。其语仅可卞爷娘。忽大呼曰。火块在前。沐墨小儿驱而去。其家怪而诘之。遂不言而啼。盖五岁儿灵机不散。恍惚见之而得其状也。儒家有格致之工。今日格一理。明日格一理。以致其知。盖欲毕致其所不知之理也。且其所格。非别件事。常不出于日用常行之外。然而先生宿儒终年而不得究其物。况神变鬼怪之事乎。故学者非特此也。凡耳目所不及而强不信者。聋瞽之类也。终身迷惑而不知返。余特著之。以戒夫安近而忽远者。

过露梁记 编辑

露梁之南。窿然小丘。有古墓五。碑以记之曰某氏之墓。乙亥之冬某月日。余问舍安山还。路出墓下。时西日光薄。悲风四起。余下马孤拜。怅然踌躇如不忍去。忽见人脑骨一片在荒砌间。余悲其暴露。而且为其在玆墓之旁也。衣以扇布。谨埋之净土。呼而吊之曰。生为何人。死因何事。如其古人。为贵为寿。为贤为智。皆不可知。抑为今人。斧钺之伤。冻馁之削。生无子孙。死不埋瘗。其然其否。又孰能与。嗟夫。人之有生。为患孔多。内而阴阳之害。外则金木之灾。及其死也。狐狸谋诸外。蝼蚁居其内。百年之后。飘为飞尘。荡为冷风。形既灭矣。然后乃已。是以达人。舍而不累。庄生释迦。其言万数。吾儒兢兢。有三不朽。盖名与神存。亦不以形。故由是言之。形之于人。最居其后。君子不惜。以易其名。盖尝斩头穴胸。剖脰折胫。糜之木石。烂之鼎镬。灰之飏风。脔之至骨。视之若遗。以献所贤。夫君子之于形。其轻若此者。以其名之所重无前。其志已坚。而其名已全。其形已固。而甘于等捐。彼犹为敛之为棺。筑之为坟。又为之碑而传之。其事固已妄。而其心亦已狷。况爱其冢旁之遗骨。而窃窃然收而瘗之。又愧夫太上之忘情。虽然。吊古慕义。凄怆而感慨者。其心之荒忽。又不自知其所由生。永临风而惝恍。魂仿佛而来听。

金生寺重修记 编辑

士有不纯于道。而以一艺成名。犹贤乎博而不精。然非优游淡泊颓堕而委靡者之所得为也。世以金生为头陀人。余尝疑之。昔昌黎韩子与闲上人论书。其言以浮屠行偏于淡泊。其书必委靡颓堕。君子以为昌黎知言。今金生之书。精劲遒逸。结构如法。类非浮屠人所可能。其蕴于中者可知已。盖金生。隐者也。当孝昭惠恭之际。罗运中衰而大夫世官。人才在下而不能用。如生者怀抱利器。郁郁不得志。于是乎一发之书。如张旭之于学草。圣世不察。以为头陀。亦已过矣。是或以头陀形。自逃于禅林梵宇之间。而其心之勃然慨忼。纠结而轮囷者。顾何尝已乎。且其号金生。不独以梵名自见。则其意不难知也。其所居寺在蘂城之北津。寺下锦障江东北来。而群山环拥四面。其巓崖崛嵂。峡水闘激。鸟兽虫鱼之飞走游动。林薮涧谷。草木神鬼之幽远阴嘼。与夫风月之上下。渔舟贾舶之来往。经僧呗子叩鱼鸣锺之声响。皆生挥洒得意之馀境。今之学者。但欲求生书于枣木苔石之上。其去真益远矣。史称生年逾八十。犹操简不休。其固且专如此。迹布于中国。名垂于百代。岂苟而已哉。士之志于道。固无论已。苟欲以一艺名者。亦不可优游淡泊颓堕而得之也明矣。余故论之。以警世之学者。湖西僧空悟方谋鸠材重建。先以记为请。辞不获。书此以归之。且以自警。

林府尹祠堂重修记 编辑

吾尝读昌黎送人序。郴州在岭上。其气蜿蟺。扶舆磅礴而郁积。意必有魁奇忠信材德之民生其间。此恐不然。夫山川深险。其气往往属之于异物。而不能为人。是故。名贤硕辅材杰之士。多出于平原广野。山水纡馀。爽朗空阔之处。而高山急水巓崖郁嵂之地。恒见其白金,水银,丹砂,石英,锺乳。橘柚之包。竹箭之美。千寻之名材而已。曷尝见其人哉。故自唐至今。郴州未闻出名士。则唐以前又可知矣。忠之为州。据江中流而当槐延四郡之峡口。山始纡徐而婉转。水始奔放而洄沿。有中国荆湖之想焉。吾尝过州之㺚川。览其山水旷爽。原埜平阔。于丹月驿东。故宅岿然。问之则林府尹祠而遗像在其中。溪崖上荒台百尺。公童子时所游。野老犹能指点。古语云。人杰地灵。不其然乎。公貌如书生。而眉眼有英气。然不可尽其胸中之奇。士之生于东方。虽志槩高迈。多局于山川。自开辟以来。能以中国为己事者盖寡矣。东周之时。朝鲜侯箕氏。恶燕伯僭号。将西讨以尊王室。后遂不终。薛罽头为唐将战死。然不过一勇士之任。黑齿常之效力西边。亦无关唐室存亡。张保皋,郑年以小将事藩帅。颇著名。然无表表之功业。崔致远,李齐贤诸人。又尝往来中国。而文士游谈。无补于彼此。高丽时。宋人要我通徽,钦消息。丽人竟不敢出谋。大抵皆碌碌耳。公送独步登莱。欲与中国。夹讨建州。乃天下大计。皇朝兴亡所系。岂不伟哉。使其志竟成。朝鲜有桓,文之烈。中国获晋,郑之依。其不成者。天也。万历辛卯。平秀吉有慢书来。重峰赵子上疏请斩其使。奏闻天朝。且布告琉球,暹罗海外诸国。声罪致讨。此非书生一时之论也。其才足以当之。余尝以为东方有二伟人。盖重峰及公也。薛罽头,张保皋辈。特其徒隶耳。㺚川之源。出俗离。过丹月。与五台水合为大江。而弹琴台在其间。于勒仙人所逍遥。而壬辰申元帅背水战之所。其清淑爽豁。重之以肃杀。而山河间气。又发露于公。可见其仿佛。余尝拜公像而徘徊顾望。流连而不忍去。今于十年之后。官为之重修其祠。而后孙某求余识其事。遂书昔日所得于心目者。以归之云尔。

偃松记 编辑

将为栋梁楹桷舟车棺椁之材焉。则有百寻之直。凌霄汉而出林薮。将为怪石假山轩墀沼囿之饰焉。则有盈尺之矮。蚴樛而萧散。皆松之材也。而其为德不同焉。余家庙宇之前。有老松生而偃。其大五六拱。缘三楹之檐而布。其枝叶盘菀抵牾。如盖障焉。盖风凌雨薄日爆雪饕。而檐楹之内。凡窗棂轩槛之属。颇赖其力。虽不及百寻之用。而较诸轩墀之饰则已多矣。古之君子尝有寓心于物。而比其志焉。如莲菊之外。惟松与竹为多。盖松有逸韵。竹有苦节。君子之风也。斯松也寄玆神明之奥。而处人庭宇之际。不待人巧而俯身以就下。使其枝干四披而旁覆。风雨雪日之害。无得以干焉。则慈孙孝子之心。亦赖以为安矣。今之君子果能像其志焉。则吾知其出而用于世。必能辅翼其君。大庇生民而卫其社稷。如松之自俯而就人也明矣。然则玆松之为用。岂直百寻之材也哉。遂为之颂曰。

庇覆似仁。俯偻似礼。护寝似义。托根似智。不改似信。五德俱备。行比君子。置像一世。

巽斋记 编辑

凡物性有所至顺而无物能忤者。莫过于风。是以行天之命令。布之万物而无所不入。盖我以顺行之而物亦不敢不顺。虽有不顺。物与我皆自然。初无损于顺之道也。何以故行其所无事也。禹之治水。亦循其势而利导之。至于凿龙门决吕梁。物有不顺。则亦行之而已。顾何害于吾之顺乎。凡人行有所拂乱。事有所乖逆。不得于心而为其病者。皆不能行其所无事也。彼所乖忤而我为之恚。犹彼有痔疡而我为之痒也。岂非大惑哉。尝试观之。风起于苍茫之中。过而行乎木也。呼嗃吸哮。叫叱唱喁。其声百变。谓生于空。空无处所。何自有声。谓生于木。平林静昼。本自无声。非木非空。生于所激而不自为主。安于所遇而不自为怒。凡嘘而炎。吹而冷。大而周流六虗之间。细而委曲窽隙之际。所至而无不入。所迎而无不顺。其势至动而亦无所劳。何以故则所谓行其所无事也。此君子之所法以行己之术也。君子处世。物来顺应。达而在上而其志不以为泰。穷而在下而其心不以为戚。道苟修矣而不责于不在己。是以。命之所在而心有所至安。此巽之道也。巽之彖曰。重巽。以申命。而其象亦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上顺下而出之。下顺上而从之。命令行。政事理而民无不服。则此又巽之见于事者也。圣人以巽之体。存其心。使其志。无所拂乱。以巽之用。制其命。使其化无所不入。其志无所拂乱。其化无所不入。故行己处物而无不宜也。此所以巽之道亨而利有攸往也。遂以名吾室。

盆池小石记 编辑

物有同类而小大不齐。然达人视之如一。故鲲鹏之于雕鸠。犛牛之于狸狌。类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潢潦。亦类也。是以。自有雕鸠狸狌。而知鹍鹏之修。犛牛之大。自有潢潦丘垤。而知泰山之高。河海之深。未有慕其大而废其小也。禹治五岳四渎。天下之大山深水。无过于是。然山海经曰。昆仑之山。其高三千里。尾闾之水。其深下通于九地。佛家之言曰。月包大地。其中所谓蟾兔桂树者。乃山河影。是又以大地为山河也。然则昆仑尾闾。又不足以论其高深也。推此类也。大者自大。未见其大。小者自小。未见其小。斯岂非庄生所以齐物者欤。余尝有幽忧之病。无所寓意。为置二石盆池中。其一双峙。有三峰之势。颇奇峭偃蹇。岩罅小松三二株。石竹间之。又被以苔藓。苍润可爱。空其底为数穴。小鱼十数尾潜其中。时出游萍藻之间。嚵嚼拨剌。往来翕忽。如有江湖之趣。观者称奇。余平生不能壮游。然尝南望鸡龙俗离。东登清心楼。东南出岭峤。舟游洛东。上琵琶山。观郭忘忧古居。遂临釜山大海。见鲸鱼出没。平望对马洲而归。当时颇觉心目爽豁。今复不能省记。而移其情于此间。朝夕相对。其适意寓乐。亦不知与昔观孰胜否也。又恶知小大之所在。古人言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是以。大小之辨战乎中。而去就之择交乎前。心为其役。终身不宁。故凡辞抱关而求锺鼎。厌丈室而乐榱题。耻缊褐而贪轻裘。退款段而进轩驷。皆喜大而恶小之过也。方其未得之也。戚戚以悲。既得之也。又恐失之。岂不大哀乎。是以。达人一视。余虽不足为达人。其所愿者。自重而轻物。寡欲而易求。当自观小石始。是为记。

三畏斋记 编辑

徐兄百承。卜居驹城之野。颜其读书之室曰三畏。余质之曰。何居乎。三畏之义也。俗称居乡有三畏。畏蛇畏虎畏太守。兄之畏在是否。曰。否否。吾芟除芜秽。窒穴筑洿。远奥而辟暗。蛇莫害也。僮不远樵。树其藩垣。深居而简出。虎无患也。先冬而纳税。未令而应徭。惟官长之善而不谈其恶。太守亦不足忧也。然则其惟孔子之言乎。论语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兄之畏在是否。曰。然。天命吾所以生以成以终。大人吾所受教。圣言吾所明。由是之畏。可以出畏。畏莫过于是也。曰。然。兄之言诚得之矣。虽然。未知其要也。由前之说则太浅。由后之说则太深。夫太深躐等。太浅自侮。非学者之中也。圣人有切中人之病三言。一曰畏。二曰慎。三曰敬。夫畏者。七情之惧也。虽备于性。而不节之则入于病。圣人以慎与敬而医之。慎者。所以防未然。不至于病也。敬者。所以持未危。以至于无畏也。徒知畏之为贵而不济以敬慎。则懦者葸然为恭焉已矣。刚者悍然为勇焉已矣。皆非所以为中也。凡古之仁圣贤人。未有不由畏而入道者。然其过而入于异端。则皆不以敬慎故耳。杨朱畏利之不专。墨子畏爱之不博。以至于老氏。畏死。佛氏。畏生。纵横家畏不富贵。刑名家畏不伤人。庄周,惠施,田騈,眘到,禽滑釐,公孙龙,邹衍,尸佼,邓陵子之属。皆畏其言之不能胜人。非惟此也。如吾党之荀况,扬雄,王通,陆子静,王伯安。亦畏其学之不新奇。而不知慎择而敬持。凡如是者。皆畏其不当畏者也。君子不然。惟慎于所入。敬于所守。而畏其不如人。先以是三言而为其本。而推而大之于孔子之三畏。呜呼。经曰。不畏入畏。虽然。君子有所畏。亦不可不慎其所以畏也。百承请记其言。遂书以归之。

环镜楼记 编辑

环镜楼者何。雪山县愿丰楼也。愿丰楼者何。县南门也。俯临野色。昔所以名。今更之何。门外水田七十步。筑堤而潴之。以属之内池。则三面皆水也。故改今名。而楼据内外池之要。若岛屿焉。天光云影之徘徊。飞鸟游鱼之来往。草树花竹之掩暎。如在镜中。而皆管领于楼。池幅员三百六十步。迤逦纡曲。各具浦汊岛屿港峡之形。譬之于山。木假石假之类也。楼之小不盈数楹。而东望松竹夹崖。楡柳成行。水由中而行。露见一曲。则贺知章之鉴湖欤。内而隶廨偪侧。湫喧可厌。一出峡口。青山环向。烟薮弥望。若远若近。则王摩诘之辋川欤。回塘曲水。虹梯偃月。荷叶铺钱。棹讴互答。游鱼跃出。则通塘而若耶也。雾之晨。星之夕。驾叶舟。叩兰桨。宛在中流。隐约望之。若有江湖之势焉。则又潇湘而洞庭也。太守有暇。挟经卷。携琴尊。以陟以遨。顾而乐之。客有笑其为坎井之蛙。且讥其放浪害事。余曰。不然。今夫舟车粮糗无所具。筇屐衣装无宿备。而遗弃乡园水丘之乐。慕江淮巴巫之游则迂矣。货贿财宝不及人。田园第宅无所有。而厌恶布粟阖庐之薄。觊锦玉宫室之侈则滥矣。古之君子。约居苟美而常思不如我者。故哺糟啜醨。皆可以醉。击瓮叩缶。皆可以乐。抱关击柝。皆可以为官。牛车款段。皆可以便体。架啮石。峙腐木以为山。而皆可以当蓬壶。开方塘。活盆鱼以为水。而皆可以敌江湖。是以。君子可以知足。可以知止。亦可以安分而守常。去华而绝诱。况斯池也。可以鉴物。可以润枯。太守之游焉息焉。又可以反隅于为政。照见妍媸。发摘奸伏。民之受赐也。当由此始焉。则是不可以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