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述一心戒文
传述一心戒文
编辑No. 2379
1传述一心戒文卷上
编辑天台门人延暦寺戒坛院
知事传灯法师位光定撰
夫闻。苍海之里。有2骊龙珠。三教色天。不 见彼质。诸宗秀贤。非识其色。我大师得 之。大师讳最澄大禅师。日本之人。近江之所 生。大师。以精灵为骨。以阴阳为器。性则 天与。智乃自然。含一乘之义。抱一乘之戒。 类喜根比丘之聪辨。若阿难比丘之博闻。 总三3学于心河。蕴一乘于口海。乘于杯而 游于西海。杖于锡而登台岭。礼智者大师 影。承于一心之戒。说无说教。如暗室之扬 炬。行无行理。若朗月之开云。声振夷夏。 道迈古今。源寻天笠。建一乘戒。心无也刹 那而登妙觉。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有而 不有。无而不无。智通无碍。神行莫测。大之 则无外。小之则无内。积之于无。成之于 有。其迹4尔。5于时奔如云学如雨。菓而小。 花而多。得其意人。内供奉义真大法师。内 供奉圆澄大法师。弟子随于三代之后。闻 于传宗之旨。闻于二十条之事。列于二十条 之文。佛法成辨。利益一宗人。一乘之戒。期 于龙花。十二个年。禅客实新。6太有情雄。定 室常在于是。存生之日。大师。舒容忧曰。心 法将毕。大教能行。一真之法。尽可有矣。命 之以执手述心。以传灯事。行物外理。在斯 意。心之来也。身之住乎。意之行也。身之去 乎。呜呼大师。可谓宗逾天地。迹齐日月。无 为将来。有为将去。道寄玆行。示现生灭。 以弘仁十三年六月四日。终于中道院。营 在7寅岳北8雄。于是门人悲感。号恸天地。 泣流遍体。伤割五情。如考丧9乌。如妣10丧。 呜。弟子伤如之何。嗟乎法身非一。示现无 方。体营玆坟。形游寂光。亦为。来而不来。去 而不去也。非圣智者。焉得知之。弟子忝 统所命佛事。达弘仁天长两天陛下。令闻 故藤原左大臣。故良11峯大纳言。现有藤原 大纳言。故伴参议。亦达承和皇帝。令闻藤 原大纳言权藤原中纳言。传之耳目。乃大师 山迹。见之不见。逢之不逢。悔之恨之。弟 子。虽一介凡夫。敢以师之。后未获现生之 得。冀有当来之因。不以铭心。何表所命法 之有也。此私记三卷。有上中下。录其篇目。 先发传述一心戒文。云尔
传述一心戒卷上 在五文 12一。被最初年分试及13弟得度闻传宗旨文 二。承先师命建大乘寺文 三。荷表与之四条式达 殿上文 四。冷然大上天皇书钟铭文 五。荷显戒论达 殿上文 传述一心戒卷中 在一十14四文 一。承先师命显菩萨僧文 二。年分度者勘籍之事申下民部文 三。一乘戒牒度縁捺太政官印文 四。一乘三学达弘仁皇帝敕二中纳言文 五。弘仁大皇书先师位记文 六。大皇御笔书一乘戒牒文 七。鸿钟东塔成辨文 八。造戒坛讲堂料九万束达天长皇帝下近 江国文 九。宫中听众安居讲师申宛寺家文 十。菩萨僧位次官符达天长皇帝申下文 十一。年分二度者不寄义真圆澄两大徳寄 中堂药师佛并比叡1名神文 十二。灯分达天长皇帝分为于二分一分供
中堂藥師佛一分供三昧堂講法花經文
十三。弘仁大皇御在所仕2拳大皇太后国 忌文 十四。先师作六条式3戴国师国用文 传述一心戒卷下 在一文 造一心戒文 达承和皇帝上别当藤原大 纳言成辨寺家传戒文
被最初年分试及弟得度闻传宗旨文 大同四年三月。荷摩诃止观。赴大安寺。诣 赠僧正勤操大徳房。为读法华经。不参大 徳。经历数日。数日后。顶礼大徳。大徳亲云。 某甲比叡大禅师所传之旨。承之闻之。示云 游行多方者。犹4止留耳。将成试业者。速 还登叡岳。努力努力。勿回于迹。者承大 徳命。亦还登东岳。委曲之状。令闻大师。大 师即云。吾所学业。承之习之。者彼年夏间 掻首无间。三部大乘。修练而学大义。彼年 七月。参于大学。读习汉音修练。5宿祢音博 士6从五位下高7贞门继。其年十一月。参于 纲所。七大寺名徳。试于义旨。试于文意。文 九第略第一。义八第略第二。被试汉音。8大 学音博士大夫见定于二寺。大同五年正月 金光明会。剃除鬓发。被于袈裟。礼于大师。 大师则云。吾心适9关思留于传法之。关者 一乘止观被教授。三平等旨被指10㧑。弟子 之心明月如照。弟子之思一乘被停。弘仁 三年四月十一日。于东大寺戒坛院受具足 戒。一夏之中。戒坛之院与七大寺。新受戒 师等。修练戒珠持犯之旨。承于景深律大 徳。七月11旬。亦重登坛。受菩萨三聚净戒。东 大寺景深律大徳为所依师。同十六日。登于 金岳。为奉明神奉说法花。二七日间。彼愿 已毕。大安寺勤操。安澄二大徳。请景深律 师讲六卷抄。彼讲律间。闻于六卷抄。同年 九月。为果渡海愿。为奉住吉大神。供一万 灯读于大乘。随于先师。修种种愿。亦重大 师入山阶。维摩会。长慧律大徳。导于大师。 参于食堂。藤12纲中纳言。礼于大师。令入 于食堂。彼时泰演大徳。明福大徳。面交于 大师。彼此弟子。交此彼师。泰演大徳。导于 先师。入于西大寺。一夜之间。宿于彼室。还 入平安城。长冈乙国之寺。有海阿阇梨。先 师相语。彼寺一宿。先大师海大师。交面稍 久。发灌顶事。入高雄山寺。先大师。13从海 大师为果要期。受两部灌顶。期彼此志。彼 时之间。随先师后。弟子光定。为受一尊之 法。留高雄山寺。弘仁四年正月。亦重登叡 岳。不几之间。亦更还于高雄。始从二月。法 花仪轨一尊之法。受真言大僧都传灯大法 师位空海阿阇梨毕。始从弘仁四年六月。 修行三密。普贤观念不息。天台深义。习于 先师。随先师后。参山阶寺。与藤原故左大 臣。彼寺义解大徳。义延大徳。共法师光定 论高义旨。天台奥义。秀于法相宗。得论议 高名于山阶寺。弘仁六年三月十七日。参于 殿上。14与15玄番寮头16真苑宿祢杂物。法师 光定。共论天台高义。我宗深义。秀于真苑 宿祢杂物立义。到于今日。论议不息。委曲之 语。多于彼间。万之17壹载于此文。内供奉受 一心戒比丘传灯法师位光定。右大同五年 正月十四日宫中金光明会年分二十一人例 得度。今省寮僧18网。共授度縁如件。弘仁三 年四月十一日。于东大寺戒坛院。受具足 戒。东大寺传灯大法师位奉实律师。为戒和 尚。东大寺传灯大法师位景深律师。为戒羯 磨师。招提寺大僧都传灯大法师位丰安律 师。为戒教授师。招提寺传灯大法师位慧元 律师。为戒尊证师。兴福寺大僧都传灯大法 师位长慧律师。为戒尊证师。东大寺传灯大 法师位肆开律师。为戒尊证师。兴福寺少僧 都传灯大法师位修圆律师。为戒尊证师。兴 福寺传灯大法师位安叡律师。为戒尊证师。 招提寺传灯大法师位安琳律师。为戒尊证 师。菅原寺传灯大法师位胜19照律师。为戒 尊证师。弘仁十四年四月十四日。乞一乘戒。 于1比叡峯延暦寺一乘止观院。受自性清 净一心戒。前入唐天台法华宗内供奉付法 传灯大法师位义真和上。为一乘戒和尚。承 和元年四月十四日。乞一乘戒。于比叡峯延 暦寺戒坛院。受自性清净一心戒。内供奉延 暦寺传灯大法师位圆澄和尚。为一乘戒和 尚 承先师命建大乘寺文 去弘仁九年二月七日。承先师命。为传于 宗。建大乘寺。弟子白。大乘寺无此间。今顿 尔何建一乘寺。先师命。汝授一乘号。弟子 白。未建大乘寺。彼间不承一乘号。建大乘 寺。彼时将承一乘号 先师命。天竺有一向大乘寺。一向小乘寺。 大小兼行寺。者弟子白。有此三寺。者将承 所授一乘号。寺是2是则僧住所耳。先师授 之以一乘定号。弟子承所授号毕。先师密 命。应达大皇。并令闻左近卫藤大将。者不 几之间。四月二十一日。左藤大将封札来。其 书云。必苦者人也。必救者佛也。况近亢阳失 时。稼苗悉雕。仓库已尽。何以利他。惟澄上 人。圆教为宗。常修平等3试。住一念惊彼 真圣则甘雨可降。百草皆滋。不4冥。左近 卫大将藤原冬嗣谨状。同月二十三日。先师 自书云。慈以与乐也。悲以拔苦也。此心此 念。无不时忆。去年亢阳。慈悲之念。常痛常 恼。但我主上。金色之育。兆民一子。帝尧之 治。垂徳万代。救旱要方。诸佛所说。贫道虽 不才。深冯佛力。祈雨之状寻将奉陈。谨奉 还使5将状。不宣谨状 弘仁九年四月二十 三日卯时。山释最澄。彼时先师建立大乘寺 旨。令闻藤左大将。藤左大将则宣。且待须 臾。藤左大将宣旨登山之日。令闻先师。先 师即令。努力努力。勿忽勿忽。建立大道将 守国家 弘仁九年四月二十六日五更。奉资国主。发 愿奉资一切天神地祇。起恨怨神祇等。令 离苦得乐。故定九院。令长讲金光明。拔济 一切国里百部鬼神等。令离苦得乐。故定九 院。令长讲仁王护国般若经。奉资大日本 国开辟以来一切国主。御灵。延暦以前一切 皇灵。并平崩怨薨王灵。臣灵。比丘灵。比丘 尼灵。优婆塞灵。优婆夷灵。贤灵。圣灵及六道 四生受苦一切龙鬼等灵永出三界。皆悉成 佛。故定九院。令长讲妙法莲花经。归命十 方一切常住佛。归命十方一切常住法。归 命十方一切常住僧。我等真如实相中。无明 颠倒境尘。昼夜恒受虚妄苦。觉心未发。如 幻畏繁。是故。我今发弘誓。生死无边我必 断。群生无数我必济。愿行无量我必修。佛 果无尽我必证。敬白十方一切佛。一切法。一 切贤圣。一切三界二十八天子。天民。龙王。龙 民。夜叉王。夜叉民。乾闼婆王。乾闼婆民。阿 修罗王。阿修罗民。迦楼罗王。迦楼罗民。紧 那罗王。紧那罗民。摩睺罗伽王。摩睺罗伽民。 大日本国一切天神王等。天神民。地祇王等。 地祇民。鬼神王等。鬼神民。诸山王等。诸山 民。诸河王等。诸河民。诸海王等。诸海民。诸 林王等。诸林民。诸野王等。诸野民。结縁同法 善知识。倶发无上菩提心。消灭前后七难 等。风雨昼顺时成五谷。夜恒护。大日本国 主安稳。及皇后储君。王子。公卿等。文武百官 并元元。得见百秋常受乐。六度万行无间 修。绍隆佛种令不断。上求下化尽后际 敬白同法宏胜灵。及以同法命延灵。乃至一 切怨恨灵。谛听般若甚深法。五蕴皆空。何 用恨。三科十二四谛空。以无所得无6碍。以 怨报怨怨不止。以徳报怨怨即尽。莫恨 长夜梦里事。可信法性真如境。我今拔济 二灵苦。速证无上安稳乐。愿得消除七难 苦。二灵倶令修一圆行。同登一乘宝车而 令游佛位。奉为二灵。新书写一乘7妙莲华 经开讲供养。种种福相资。二灵倶成佛。启白 十方一切常住佛。十方一切常住法。十方一 切常住僧。菩萨。独觉。声闻众。二十八天。梵 王。帝释。四大天王。大辩才天。大吉祥天。坚 牢地神。将了知大将。二十八部。诸8夜叉神。 大自在天。金刚密迹。普贤大将。诃利底母。五 百眷属。无9势池龙王。10难陀龙王。跋难陀龙 王。和修吉龙王。徳叉迦龙王。摩那斯龙王。优 钵罗龙王等。百千各眷属。各发慈悲心。消 除七难等降雨。11细云雨洽。下膏雨等。衣食 悉具足。无病长寿乐。倶修一乘行。同登四 徳台。一切恭敬常住三宝。我今坐禅。持念。转 经。礼佛。种种修福。永离龙苦。早得甘12露。 并除七难。一切讽诵。三个日中。修降甘雨 法。降细之雨。不降大雨。四日之夕。到良峯 右大辨曹司。先师之表。上于辨尊。则将光 定。参于内里。良*峯大辨。达先师表。彼时 1通夜。念于三尊。护命僧都。率四十大徳。 讲仁王经。彼四日中。不降甘雨。五日早朝。 降大甘雨。光定相大贺。时赐修行满位。亦 重同年九月。赐传灯满位。左藤大将良*峯 大辨。令闻建立大乘寺状。即辨宣云。且待 须臾。有他人云。僧光定师事不信之者。故 是私记中载上表文。其表云 沙门最澄言。伏奉今月二十二日墨敕。起 自今月二十六日迄2于二十八日总三个 日。朕及公卿百官。一皆素食。归心觉门。宜 精进转经。以副素怀。最澄。行阙精修荷天 旨。窃以。五浊之世。圣人难3苦居。三灾之时。 人天倶痛。是故。月光利见。请护国法。4法王 慈悲。开除难法。内张五忍之5蜜纳。外防七 难之大贼。是以。天台末学最澄等。写般若于 金字。献智剑于6阶下。诚愿。安置深宫。朝夕 孝礼。前导幸行。游方为卫。即二十六日。率 山寺一众。分头修于转经。细云走峯。炎霞 消散。细雨阴澍。白色复本。伏惟陛下。智虑 真正。不7&T025632;邪道。慈忍起世。赏罚顺道。圣 徳动天。天泽即降。岂最澄微物情诚感通。无 任且庆抃跃之至。谨遣弟子一乘定。献上 宝经以闻。沙门最澄诚恐谨言。所献仁王经 来。即奉览。随和尚意。不敢暂离。惟悉之。 幸甚幸甚。比来所祈之雨。已得8感应。是即 和尚戮力之所致也。但恐9传施之润。不盈 旬日。冀致护念。不怠念力。不宣 谨状 登山之日。先师含咲。授一乘定号。弟子承 毕。先师密命。吾宗任良*峯右大辨。存不存 状。在宰官意。弟子承先师命。彼年五月八 日。承先师事。令闻于良*峯之右大辨。彼辨 则宣。随力可行。天下法师等。不许彼宗建 立大乘寺。在叡山寺。且待须臾。为调法师 等意。彼年五月十七日。先师传宗之札遣。良 *峯右大辨上书则云。护命法师等云。大乘寺 无天竺。亦无大唐。亦无此间。某甲之状达 殿上。大皇有敕。任大法师等。弟子登山。子 细之状。令闻先师。有他人云。僧光定命不 信其事者。故先师上表文入此书中。彼表 文云。沙门最澄言。罽宾以西。大小别修。玄 10团以东。半满兼学。东西虽别。同期佛慧。究 竟了义。纯圆教一乘。妙法莲华经。制问讯 于小乘类。断共住于讲堂。当今依顺经制。 将劝后学。伏惟弘仁元圣文武皇帝陛下。徳 合乾坤。明并日月。忠孝空古。礼乐新今。万 国欢心。两蕃归化天地相感。定治制礼。乃 有先帝御愿。天台一宗。韵高和寡。法重人 弱。将训未弘。钻仰不至。诚须造一家式 劝诲后学。大小别居。争澄心道。山邑同心。 竭护国忠。故唐表云。制情11候之逸躁。繋意 象之奔驰。若不敛迹山中。不可成就也。伏 望。自今以后。天台年分。毎年仲春三月十七 日。差敕使一人。奉为登12大尊灵。于比叡山 院。依大乘得度。宗式如别。然则所传佛乘。 年年新兴。能传学生。岁岁*法清净。无任诚 恳之至。谨奉表陈请以闻。伏愿天慈赐垂矜 13死。轻尘听览。追増14载汗谨言。承先师 15命。达于陛下。荷于宗表。参左藤大将。建 于大道。将守国家。利于后际。一乘之戒。传 流于16代。不绝无穷。到于今日。不忘先师 命。后学禅众。心留私记耳 17三。荷表与之四条式达殿上文 弘仁十年三月十五日。承先师命。守国护 家。大乘厚力。菩萨深助。像法之末。七难易 发。五浊之时。三灾无不起。今须回小向 大。式四条文。国忌大乘三部。荷之达之者。 弟子承先师命。荷于式文。捧国忌大乘。参 于深宫。委曲之状。令闻良*峯右大辨。即大 辨宣。待刹那间将参内里者。先师奉献真 文。称讃大乘功徳经一卷。说妙法决定业障 经一卷。大方广师子吼经一卷。右我大师南 赡部州中天笠国一切义成释迦文佛者。十 九出家。三十成道。五十住世。说法利生。机縁 已毕。薪尽火灭。其岁即当周国周氏穆王满 五十二年壬申春二月十五日。自尔以来。至 于大唐大暦四年己酉。即当大日本国神护 景云三年己酉也。正经一千七百九年。始 乃大乘上座文殊师利菩萨。安置大唐天下 诸寺食堂。自尔来。至于大唐贞元二十二年 丙戌岁。即当大日本国延暦二十五年丙戌 也。正经三十八年。自佛入灭。至于大日本 国延暦二十五年丙戌。正经一千七百四十 七岁。始乃桓武皇帝发圆顿心。殖利生本。 法花一乘宗。建立日本国。自圣帝登驾以 后。弘仁十年龙集已亥季春三月十七日。 敬写三部大乘三卷。伏乞奉酬圣灵。不回 三乘暦劫衢。顿游大乘大直道。谨奉进大 皇。御览了达御在家。举彼式小大戒上座 文。回小向大戒四条文。1刻之如右 凡佛寺有三 一者一向大乘寺。初修业菩萨僧所住寺。二 者一向小乘寺。一向小乘律师所住寺。三者 大小兼行寺。久修业菩萨僧所住寺。今天台 法华宗年分学生。并回心向大初修业者。一 十二年。令住深山四三昧院。得业以后。 利他之故。假受小律仪。许住兼行寺。凡佛 寺上座置大小二座。一者一向大乘寺。置 文殊师利菩萨。以为上座。二者一向小乘 寺。置宾头卢和上。以为上座。三者大小兼 行寺。置文殊与宾头卢两上座。小乘布萨 日。宾头卢为上座。坐小乘次第。大乘布萨 日。文殊为上座。坐大乘次第。此次第坐。此 间未行也 凡佛戒有二 一者大乘大僧戒。制十重四十八轻。以为大 僧戒。二者小乘大僧戒。制二百五十等戒。以 为大僧戒 凡佛受戒有二 一者大乘戒。依普贤经。请三师证等。请释 迦牟尼佛。为菩萨戒和上。请文殊师利菩 萨。为菩萨戒羯磨阿阇梨。请弥勒菩萨。为 菩萨戒教授阿阇梨。请十方一切诸佛。为菩 萨戒证师。请十方一切诸菩萨。为同学等 侣。请现前一传戒师。以为现前师。若无传 戒师。请千里内。若无千里内。至心忏悔。必 得好相。于佛像前。自誓受戒。今天台年分 学生。并回心向大初修业者。授所说大乘 戒。将为大僧。二者小乘戒。依小乘律。请现 前十师。白四羯磨。请清净持律大徳十人。 为三师七证。若阙一人不得戒。今天台 年分学生。并回心向大初修业者。不许受 此戒。除其久修业。窃以。菩萨国宝。载法花 经。大乘利他。摩诃衍说。弥天七难。非大乘 经。何以为除。未然大灾。非菩萨僧。岂得冥 灭。利他之徳大悲之力。诸佛所称。人天欢 喜。仁王经百僧。必假般若力。请雨经八徳。 亦屈大乘戒。国宝国利。非菩萨谁。佛道称 菩萨。俗道号君子。其戒广大。真俗一贯。法 花经列二种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 萨等。皆出家菩萨。跋陀婆罗等五百菩萨。皆 是在家菩萨。法花经中。具列二种人。以为 一类数。不入比丘类。以为其大数。今此菩 萨类。此间未显传。伏乞。陛下自维弘仁年。 新建此大道。传流一乘戒。利益而今而后。 固镂大锺腹。远传尘劫后。仍奉宗式。谨请 天裁。谨言。达此二通疏了。有言。无报。弟 子郁结。十七日夕。大皇未有敕答。弟子 其子细状。不知报于师。藤左大将。令闻 返言。藤左大将达大皇。大皇敕于僧纲等。 僧纲等有道者将宛行矣。僧纲等无道者不 得宛行。口敕已了。四条式文。2赐玄番寮 头3真薗宿祢杂物。杂物承于宣旨。告于僧 都。僧纲等告七大寺。七大寺有心4有心大 法师大法师等。无一乘戒。亦云。无菩萨僧。 亦僧最澄奏状无道理矣。唱各各状达殿 上。彼唱各状。取5玄番寮头真6薗7宿祢杂 物。上弘仁8皇。不几之间。良*峯右大辨。勘 返七大寺法师等各状。右大辨尊云。四条式 文。赐僧都等。不赐七大寺法师等。者*玄 番寮头真*薗*宿祢杂物。告于僧都。不几 之间。僧都等造于表启词。七大寺法师等 状上殿上。大皇敕内匠头藤原是雄。为令 见9最法师。状置文殿。内匠头。子细之状。 告于光定。光定登山。令闻先师。先师命于 光定。今计将得僧纲等表启。无戒疏等。光 定返下。令闻内匠头。内匠头垂于慈悲。表 启等文。授与光定。光定荷之。登山上于先 师。先师作显戒论。是论有以。伏欲天台一 宗同法。片见留私记耳 10四。冷然太上天皇御书钟铭文 案四条式文云。一宗传法。固镂大钟腹。远 传尘劫后。者前丹后守从五位下净野朝臣 夏嗣钟铭撰。冷然太上天皇御书。冷然等二 十三字。赐从二位大纳言良*峯朝臣。某甲自 手书矣。 如唐臣书 琳卒文 叡山延暦寺钟铭等七十 五字。冷然太上天皇御书。以玆知之。先师 四条式文。继南岳天台迹。而流永代后。案 钟铭文云。此山有颓。此铭无阙。者期千佛 现。将传三*学龙花之朝。开深戒香。弥勒 大导师。被开一乘佛位。南岳大师。大善大 师。智者大师。僧照大师灌顶等六祖大师。叡 山大师。真言大师。义真大师。圆澄大师。三 纲一众。无一师阙。交接龙花。今日深法旨。 将悟龙花佛前。以一乘功徳。奉庄冷然太 上天皇。奉庄淳和太上天皇。奉庄承和天 皇。奉庄赠正一位左大臣兼左近卫大将藤 原朝臣冬嗣尊灵。奉庄赠从二位行大纳言 兼右近卫大将良*峯朝臣安世尊灵。奉庄 别当从二位行大纳言守春宫坊传藤原朝臣 三守。奉庄从三位权中纳言兼行左兵卫督 藤原朝臣良房。奉庄别当内藏寮头从四位 上和气朝臣真纲。奉庄参议行右大辨兼道。 奥出羽按察伴宿祢国道尊灵。奉庄春宫坊 亮从四位下藤原朝臣三成尊灵。春宫坊亮从 五位上藤原朝臣是雄尊灵。式部小辅从五 位上和气朝臣弘世尊灵。丹后守从五位下 净野朝臣夏嗣尊灵。寄鸿钟音。游音声佛 国。将1利无边众生。尘佛子以昔善。交接 天台宗。利益之事。送于后际。后2学诸贤人 等。勿忌微功。生在何界。将悟深善。为得 实相。菩提山里之间。彼此游行。念普贤智。 修普贤行。一生之功。送七世父母。一宗功 徳。送十界父母。天长四年冷然太上天皇书 此铭矣。谨举叡山延暦寺钟铭。冷然3大 上天皇御书。前丹后守从五位下净野朝臣 宿祢夏嗣撰 法王出现。开示众生。天台教迹。兴佛同情 明明智者。鹫岭昔听。双传定慧。载弘妙经。 赫赫桓武。命玆澄公。乘杯求法。发彼童 蒙。两人年分。三昧兴隆。弘仁御暦。阐扬遗 风。文殊上座。因4修唐例。住山一纪。圆戒 异制。欲镂鲸钟。流号后裔。义真法子。馀 轨是继。5丁未在岁。仲侣之月。事隼功满。清 音发越。四生福利。六道苦歇。此山有颓。此 铭无阙。如代6宗帝书大圣文殊阁7额。惟 8天长九年。发向法隆寺。讲一乘经。述天 台义。披延暦寺有慧思大师传文。仰大师 徳。相大义味。彼寺镜慧禅师授南岳大师 影。看师影寻传文。为留师迹。图大师等 影在延暦寺。后学诸贤。礼影而可知芳 徳。看师以应知灵验。律宗丰安大僧都。图 南岳大师等影。以奉在招提寺持堂。朝夕 之勤。顶礼师影。知师恩信彼徳。自性清 净心。随縁心深义。发自思大师流。大日本 国圣徳太子。生9在皇家。思大师垂迹。在皇 太子宫。作法花疏。亦法花经讲冈本寺。从 尔之后来佛法久。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知 思之孝。报恩之行。流八岛国。谨举大师影 铭文 题南岳慧思大师影。弟子传灯法师位光定。 盖闻。乾元资始。三辰著蒙于天。10神道资 生。万物动形于地。于是七代之贤。出于南 岳。初依之位。显于大唐。利生之徳。来于日 本。妙法之经。讲于大唐。一乘之疏。制于和 国。三宝之名。传于此间。谨案。景云元年三 月。天皇巡行诸寺。从驾圣徳太子寺。一首 序云。隋代。南岳衡山。有思禅师。常愿言。我 没后必生东国。流博佛道。其后日本国。有 圣徳太子。生而聪慧。时遣小野妹子。躬隋 天子。即太子教妹子曰。向于某处。取我法 花经并锡杖钵来。妹子奉教。寻访将来。时 人皆云。太子者是思禅师之后身。者于是归 依之者。尽发菩提。回向之人。登常乐果。开 示悟入佛之知见。寻求人。解三平等妙法。 一乘三*学。继吾山家。四生。因玆度脱苦 海。火宅之高车。昏河之大筏。昔闻不见。今 见不闻。心11后未恩。意马难调。远期龙花。 近为佛因。长图之也。永铭之也。不任归 心。上八韵作。其时日本第五十三叶。天长 之十癸丑之岁五月十四12日庚子日 诗曰 日本来禅影。西唐在实形。真容行宝刹。化体 13人吾听。智𫖮从身左。僧照亲右亭。陈朝闻 大喜。帝释列香庭。信者三千有。贤人四者 成。中14踏红花里。神游妙典经。道传空闲寺。 宗流法界生。龙华看面色。叡岳礼尊灵 题圣徳皇太子古迹 延暦寺传灯法师位光定 礼额登霞影。身归古迹空。宗将流万岁。伏膺 我灵公。夕仰天台教。朝听南岳风。松边悲 昔迹。故室恋明工。自性三平理。心原四乘中。 圆融名实道。智照号真雄。显法皇家里。生莲 圣徳宫。思禅游片冈。智者继无穷。石累萝青 下。云生牖隙通。禅尘飞王殿。法水涤烦笼 题陈宣帝师大善禅师徳 延暦寺传灯法师位光定 母礼悲泉者。金人授子宽。名香来15诋夜。武 帝冀明闲。访学文殊里。罗僧赴苏山。思师 宜阐法。大善住真关。忉利回花色。贤居两个 间。慈悲融臆内。奥意彻禅观。定慧惊陈主深 心入悦欢。玄风寻衡岳。万乘欲清韵 赋陈隋帝1王智者大师徳 延暦寺传灯法师位光定 智举圆轮迹。禅腾满月宫。玄龙飞九色。班鸟 呑神通。野雁衔花萼。山猕入塔空。2神师在 双3肿。遇昔定光雄。智者听灵鹫。思禅告乐 风。猿吟白云上。莺啼碧树中。悬河亲玉石。体 憩台岭穷。影显莲池水。心游理性融 赋陈国师僧照禅师定水 传灯法师光定 口在明光徳。心持定水泉。从师居大苏。历世 4受天照。得药宴家内。看梨衡5山前。陈朝为 国宝。主上传香烟。佛供甘香果。僧旋药味 仙。入定慈悲室。安禅苍海船。念处陈清戒。 常光在体先。形被萝薛纳。定命起深贤 荷显戒论达殿上文 弘仁十年三月三日。承先师命。为建立大 乘戒。可往在野寺护命僧都房。弟子曰。承 僧6都命。其意如何。先师命。为请僧*都署 名。弟子白。大乘传戒成不成。事在于天子。 不在僧都。不请僧都署名。先师命。我为戒 法体身不惜。弟子白。委曲之状。申令闻良 *峯右大辨。先师命。左右之事。任汝之意。同 月二十一日。参右大辨。即上此书。良*峯参 议云。此书留之。为保于师。披此书。而右 大辨云。勿上书者。传戒之事。在于天子。待 有敕时耳。寄右大辨宣旨。不请僧都署 名。请署名文云。比叡山小释最澄稽首和 南。元兴大僧都足下。为济国家。回小向大 式。请署状。谨案大唐表制。以大唐大暦二 年三月二十六日。台山五寺。寺别置三七人。 为国行道。有阙续填其7人。令金阁等五 寺常转仁王护国及密严经。又改吴摩子 寺。名为大暦法花之寺。常为国转法花经。 中书门下牒不空。其大暦二年丁未。即当 日本神护景云元年丁未岁也。又以大暦四 年十二月。天下寺食堂中。置文殊上座。其 制云。自分以后。8命天下食堂中。于宾头 9卢上座。特置文殊师利形像。以为上座。 10中门下牒祠部。其大暦四年己酉。即当日 本神护景云三年己酉岁也。自尔以来。至 于日本弘仁十年己亥。正经五十一岁也。彼 大唐国。弘大乘戒。保护天下。伏惟。日本天 下。未置文殊之上座。未置五寺之常转。顷 年天灾屡现。地妖方兴。五谷不熟。四海饥 苦。巿肆烧损。伽蓝烧荒。谁佛子等。不惭 愧哉。可不慎哉。可不慎哉。今我元兴大 僧都。帝心被简。居四众望。传唯识灯。为 一人师。佛法兴11已。唯属僧都。诚愿准彼 大唐制。立此大乘戒。新置文殊之上座。别 开大乘之大戒。然则主上攀弘法福。兆12麁 除未然灾。僧都雄名。远流后际。向大萨埵。 此门不绝。谨遣弟子光定。奉式请署名。一 言国兴。幸为法13主。小释最澄稽首和南。弘 仁十一年二月ニ十九日。承先师命催于一 人。令受一乘戒。不计其功。努力努力。为 传我戒。发功徳意。菩萨璎珞本业经云。教 化一人。出家受菩萨戒者。是法师其福。胜 造八万四千塔。者闻此之语。为满万行。 为功徳故。发最胜意。同先师心。令闻此 事毕。14某年十15一月二十一日。令荷于表 达殿上。彼表文云。沙门最澄言。去十月二十 七日。内匠头从五位下藤原朝臣是雄。幸宣 口敕。僧纲等表对。令览最澄法师。即附山 僧光定。给叡山最澄。天雨流洽。枯木更荣。 捧载惭愧。悚踊无地。最澄诚惶诚恐。以惧 以忻。最澄闻。南天龙树。织八不而破邪。东 印马鸣。立一心而16开道。存有护法。断恶 取空于群心。贵空青辨。遮有所得于诸见。 天亲菩萨。造佛性论洗五过失。坚意菩萨。 作宝性论显一究竟。印度之论。破邪显正。 大小之论。不胜载车。是以。唐朝法琳。制 破邪论伏17博奕18可之见。秦代僧肇。作无 知论示实相之义。宝台上座。著佛性论。缁 州慧沼。造慧日论。如是等类。历代繁兴。伏 惟陞下承天19践祚。圣政惟新。正法理国。与 灵合契。谨案菩萨璎珞本业经下卷云。又 复法师。能于一切国土中。教化一人。出家 受菩萨戒者。是法师其福。胜造八万四千 塔。况复二人三人。乃至百千。福果不可称 量。其师者。夫妇六亲。得护为师。授其受 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 之苦。是故应受。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 名菩萨。无犯名外道。以是故。有受一分 戒名一分菩萨。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 具足受戒。已上经文金口所说。迦陵鸟&T021400;鸣 声胜于诸鸟。发大心沙弥。荷钵于罗汉。谁 闻是法。不发大心。今斯法华宗桓武皇帝。 为国所建也。其两个度者。一乘出家。不求 三车于门外。何用羊车之威仪。无乐化城 于中路。岂过迂回之径哉。法花之日。知1文 知家。何客作为。何除粪为。大功之赐。有珠 有药。2以何不翫。何因不服。明知。利生之 徳。古今无比。护国之功。尘劫岂朽哉。梵网 律藏。未翻大唐。虽然。心地戒本。传授久 矣。今依山家传。但案一家式。谨请天裁。圣 上问和。给式僧统。于时六纲克念。振智 剑于不3知。群释用心。倾辨波于论庭。表奏 进内。密待宗4&T063743;。于是帝心广博。更给纲 表。谨案表对。但陈小家词。义理都5无爱 博览。泯三寺于日本。无谘新制。遮上座于 文殊。阐门鸣钟。虽唱无遮。然行算限升。 无遮还耻。法界为家。是观心宅。建立僧房。 是修身处。堕铣师破。乖梵网制。倒言之语。 返骂和上。建教之妨。故犯内秘。昔大天。隐 耻犯过人6忌。今叡山。显玼求直道行。彼 诳弟子于五事。此请佛戒于四条。理事天 悬。何得儡同。又降律仪则称我大乘。定上 座则还向宾头。恐蝙蝠两舌矣。辄噵边洲 无顾比苏。若嫌假名之菩萨。谁为真实之 声闻。引持戒向于六纲。推犯戒与于叡 山。此则内犯第七篇。外背君子道。文义相 违。具载别论。窃以。年分五宗也。国家之良 将。人伦之资粮。两海之舟船。彼岸之梯蹬。倶 行倶用。则味同盐梅。同说同传。则声等金 石。何傥自宗。忽遏诸宗。但贵耳入口出。不 能治内心。若无清虚之功。何排非常之 难。今我弘仁。论于释教。定于偏圆。道之必 可兴之时。行之必可7释之日。小乘律仪。通 于藏通。梵网三聚局于别圆。而今圆宗度者。 受小乘律仪。忌梵网三聚。争求名利。竞散 城邑。自去大同二年至于弘仁九年。两业 度者二十四口。住山之众一十不满。见前 事倾。8时将改后辙。谨以弘仁十载藏次己 亥。为传圆戒。造显戒论三卷。佛法血脉一 卷。谨进陛下。重愿。天台圆宗两业学生。顺 宗授戒。依本住山。一十二年。令不退山。四 种三昧。各令修练。然则一乘戒定。永传本 朝。山林精进。远劝尘劫。奉此功力。以灭群 凶。上滋圣9喜无彊。承此兆人清泰。最澄。识 谢一行。学耻毘坛。谨献遇诚。倍増战汗。如 允许。进表请降墨敕。依无任传戒之深。 谨奉表陈请以闻。最澄诚惶诚恐谨言。荷三 卷论。脉一卷。参内匠头大夫藤原是雄曹司 上之。不几之间达论。头大夫达主上申 令闻。若成于事者。论留殿上。若不成事 者。论令持光定。还送叡山。主上敕。有道 者宛行。无道者不得宛行。内匠头承敕旨。 先于光定。子细之状。令闻先师。显戒之 论。虽达殿上。历于三年。而不成矣。先师 之病。历于数日。而不痊平。戒事不成。先师 之病。倍倍増之。弘仁十三年三月十七日。国 忌之日。弟子命舍法海。达委曲之状。彼事 旨者。受法之师。重病不息。命绪不几。先帝 御愿。亦不成矣。亦天竺达磨。一乘之戒。传 于汉地。南岳思大师。降我日本皇家。传于 佛法。大皇敕约六宗而无僧都者。不许天 台光定达矣。所上论者。不约六宗。约天台 一宗。而达此论矣。大皇敕约天台一宗而 无妨碍停止。玄番寮头真苑宿祢杂物。宣旨 而敕主殿头布势朝臣海。10二海承敕旨而 诏二中纳言。弘仁十一年二月。承先师命。 天竺不立记籍。亦无僧统。诚愿。法华一宗 天台两人。依佛国法。不立僧藉。不预统 摄。安置叡岭。令得修学。大唐杂任有左功 徳使。有右功徳使。今须差左功徳使。四时 令检校。其出身之法者。依此之旨。令闻藤 原大臣。藤原大臣云。吾国无功徳使。有宫 别当 云云 先师灭后。11宛寺之号。宛行别当 之号。先师存日。弟子白。诸宗秀师任僧纲。 而传彼之宗。天台之宗秀师。任何色而令 传于宗。承先师命。任于纲维。令传之也。 弟子白。彼纲维师何。先师命。大唐永泰元 年年中。新翻仁王经大徳青龙寺主沙门良 贲笔受兼润文翻经大徳大12安寺兼西明寺 上座沙门怀13盛证义。翻经大徳大兴善寺主 沙门慧云证义。大周长安三年年中翻经沙 门荆州玉泉寺主弘景证义。翻经沙门大周 西寺寺主法藏证义。翻经沙门七宝台上座 法宝证义。翻经沙门大福光寺都维慈训证 义。以是纲维住于寺。而令传于宗。者弟 子承命之日。不成寺家事。先师灭后。成寺 之号。存是之命。以弘仁十四年。令闻伴 别当。伴别当命之。可行先师风。者以彼 之年弟子白。以圆澄大徳。任延暦寺寺主。 任忠师不承之也。亦重弟子白。以义真大 徳。任延暦寺上座。仁忠师不承之也。有此 之由。而不成玆政。仁忠师灭后。天长年中 弟子白。义真大徳。将行是事。义真和上。忽 迁化矣。迟迟之状。在于今日。宗后贤人。悉 子细状。案显戒论文云。圆教法泉开心地。 圆机众生得见水。一1乘年年双。圆教三学 未具足。二学虽2芽未戒学。是以触鳞请 圆戒。者弟子依先师命。令备戒学。而里山 往来。令闻圣朝贤臣。作于戒学。以弘仁十 四年。为调人意。且闻定一人座主。未宛纲 维。到于今日。犹尚不息。人意不调悲不行。 先师命。遇时亦难。遇人亦尔。听教亦难。时 教人三种。熟极难之也。弟子久在山家。求 深法理。为成于佛。为得菩提 传述一心戒文卷上
2.传述一心戒文卷中
编辑天台门人延暦寺戒坛院 知事传灯法师位光定撰 夫以闻法身如来。有实相戒。等觉之人。不 知戒质。十地之人。非看珠色。大师求之。 大日本人。未入唐前。披一切经。璿和尚 经览于叡岳。进和上经检于东岭。入唐之 日。登于天台智者山门。得佛戒文。三种之 文。来于山家。戒体留山迹。戒珠研戒场。存 生师宣。我宗之人。乘大白牛。乘家之内。不 乘家外。一乘三学。在于圆宗者。弟子承旨。 欲留永代。仰三尊力。念师之灵。命绪不 几。作是之文。大师入灭。十有四个年。荷于 戒珠。回于皇庭。一介之身。期于龙华。知恩 之心。岂朽之也。恩报之徳。亦灭之也。于是 先师。万法不相。一心安住。大悲已圆。大智 亦满。是知。万法是一心之资。一心是万法之 本。本谢而縁息。本立而道成。大悲既阴于 群生。大智亦施于众品。虽身不游于天竺。 其心已至于天竺。后学云集。如云起于高 岳。缁徒雾卷。若雾满于深&T023311;。历名山顿申 佛事。功徳周备。福报庄严。逢于一乘寺。叹 未曾有。须达买园之所。加以布金。祇陀舍 树之晨。广开精舍。昔闻不见。今见不闻。然 玆山庭。大开大方便之门。广建戒场堂。心 源之戒未传。一乘之戒难得。不胜仰心之 深。乃作承戒之文 承先师命显菩萨僧文 先师云。今我山家宗。寄安乐行品文。不依 小乘戒。而依大乘戒。约法华意。而于火宅 之内。乘大白牛车。于家之外。不乘大白牛 车。自初到后。受菩萨戒。而为菩萨僧。修 持自性清净三学。而不留迂回之道。直往 宝所。得于佛果。何以知之。诸法无行经。喜 根名比丘菩萨。法华。常不轻名比丘菩萨。 左溪大师碑云。梁魏中。有菩萨僧。菩提达 磨是。为守护国家。宗年分度者。成菩萨僧。 而令修自性清净三学。故达表矣。弘仁十 年三月十五日。承先师命。荷于表而上良 峯左大辨。彼表文云。沙门最澄言。请回小 乘仪戒。永为菩萨僧事。天台法华宗年分 度者二人。最澄闻。如来制戒。随机不同。众 生发心。小大亦别。文殊头卢。上座位别。一 师十师。羯磨全异。乃有法华宗年分两个得 度者。登天桓武圣皇帝。归法华宗。新所开 建也。伏惟。弘仁元圣文武皇帝陛下。徳合 乾坤。明并日月。文藻绝古。4钩钩新今。万 国欢心。两蕃归化。定治制礼。今正5华是 时。诚须两业出家。永回小乘仪。6固为大乘 仪。依法经制。不交小律仪。毎年春三月。先 帝国忌日。于比叡山寺。与清净出家。为菩 萨沙弥。授菩萨大乘戒。亦为菩萨僧。即便 令住山修学。十二年。为国家卫护。福利群 生。国宝国利。具如宗式等。天恩开许。先帝 高愿。载载弥兴。大乘戒珠。7礼礼清净。弘仁 为源。传此大戒。请以闻。伏乞。慈赐垂矜 允。轻尘听览。追増战汗谨言。弘仁十年三 月十五日。前入唐天台法华宗沙门最澄上 表。将造显戒论。而亦重上此表矣。虽然。诸 僧都不许。而事犹不成。弟子为利有情。发 广济心。亦重发愿。天月入清水。我心亦如 之。实相之月。入于清水。发愿不息。发愿必 成。感愿力而一生成辨。一宗成辨。佛事送 于后际。为利有情 年分二度者勘籍之事申下民部文
弘仁十三年六月四日。大师迁化。迁化之一 七日后。菩萨僧官符下毕。弘仁十四年三月 十七日国忌日。两个之人。得度已毕。此勘籍 甚难。不知彼旨。此彼烦恼。仁忠师云。玄番 寮。二度者勘籍也。法师光定云。显戒论云。 天台宗二度者。不预僧籍。不属僧统。者何 况玄蕃寮。不知勘籍之由。为成于事。法师 光定。白故伴参议。去弘仁元年。法师光定。 勘籍之时。治部省允录二人。民部省允录二 人。彼此相交。成于勘籍。是以知之。延暦寺别 当。在大政官左中辨。召于民部省之允录二 人。欲勘天台宗度者籍者必成彼事。令闻 已毕。伴左中辨。闻而以后。课于民部省。则 彼省云。下官符而可成勘籍矣。延暦寺别 当权中纳言从三位兼行皇后1宫大夫左兵 卫督藤原朝臣三守。从四位下行左中辨勋 六等大伴宿祢国道。二别当达殿上。而勘籍 官符。下于民部省。自尔以后。宗二度者。勘 籍之日。不往官所。在于山里。得于度縁。法 师光定。承先师命。为传于宗。劳而奉仕。伴 左中辨。不几之间。位登于参议。功徳之助。 将见龙华。传宗之功。显于后际。我宗同法。 察兴法由。先师之功。成于灭后。弟子之志。 送于师所。一切诸佛。将悉功徳。一切菩萨。 知传法事。因此之功。不堕二十五有也。有 心之人。知二大夫功深也。传法之人。在于 高位。二别当之功徳。不可量。以此之志。令 知将来。天台一宗年分之人。勘籍之事。令 告知于后际。法师光定。委曲之状。传流于 寺家。一宗同法。悉二人勘籍由 一乘戒牒度縁捺大政官印文 弘仁十年三月二十日。先师命于弟子。为 济国家。回小向大式。请署状于护命僧都。 而弟子承师之命。参僧都所。令闻师命。彼 命之状。度菩萨僧。将守国家。僧都云。大唐 无菩萨僧。亦无别受菩萨僧。有通受菩萨 僧。弟子云。无别受菩萨僧而有通受菩萨 僧者。不知彼志。僧都云。约大乘而无剃 除鬓发。约小乘而有剃除鬓发。历于小乘 而有受菩萨戒僧。不历小乘无受菩萨戒 僧。历小乘而有受菩萨戒僧。无此别受菩 萨僧。故不许署状。弟子登山。令闻于师。僧 都之署状不许之事。师云。僧都不披一切 经。亦不披一切论疏。故云无别受菩萨僧。 而有通受菩萨僧。弟子白。披一切经。有别 受菩萨僧者。承彼僧号。师云。诸法无行经。 喜根名比丘菩萨僧者。法华经。常不轻名 比丘菩萨者。具如显戒论。弘仁十三年六 月。先师没后。官符下毕。成官符间。杂事巨 多。弘仁十四年三月。试年分而成于山家二 人。而授度縁日。别当伴右大辨云。大政官 印捺度縁。而不捺戒牒。者弟子白。护命僧 都。与先师共诤于菩萨僧。计此之志。不 捺印于戒牒者。后代比叡受戒之事不成。 今须戒牒度縁大政官印捺之。而可授与 一宗僧等。而后可成建大乘寺。伴右大辨 承此之理。奏殿上。而成度縁戒牒之事。弟 子白。以大政官印。捺之受菩萨戒比丘光定 字上。伴右大辨云。依何之文可尔。者弟子 白。义真大徳大唐受戒戒牒寄之。捺之被 用此事。御书戒牒文上捺之。今现有御笔 戒牒文。弟子虽不敏。而承先大师命。令辨 山家佛事。以此功徳。奉报先大师厚恩。奉 谢国家大恩。亦留于当来之代。弟子微身。 生于龙华。奉看弥勒佛。亦奉看于南岳天 台。大师传法之事。非独僧志。令知义真大 师。而成辨寺家政。亦住持佛法之事。令知 伴右大辨。而作于官符。以一事同法。片目 看此之文耳 2弘仁大皇书先师位记文 先师。蒙国厚徳。建立佛法。为报国恩。披 一乘教。为奉守护大皇鸿基。护国之法置 永代。后柏原大皇。诏式部少辅从五位上和 气朝臣弘世。弘世。仰治部省。公验之3父。授 于先师。彼文云。国昌寺僧最澄。年四十。腊二 十。右往于平安城东岳比叡峯。精进练行。十 有五年。搜念诵之秘法。慕天台之高踪。延 暦二十三年岁在甲申四月。奉诏渡海求道。 诣于台洲国清寺智者大师第七弟子道邃 和尚所。求得天台法门二百馀卷。还于越 府龙兴寺。遇天竺无畏三藏第三弟子镇国 道场大徳内供奉顺晓和尚。入灌顶坛。受 三部悉地法。并得陀罗尼法门三十馀卷。种 种曼荼罗图样十有馀4墓。念诵供具等。取 台洲5判吏陆淳明洲刺史郑审则印署以二 十四年岁在乙酉六月。还来复命。诏有司 令写法华。维摩等经疏七通。选三论法相 学生总悟者六人。更相讲论。又以同年九月 一日。有敕。于清泷峯高雄寺。造毘卢遮那 都会大坛。令传授三部三昧耶妙法。预灌 顶者。总有八人。苦行之力。果志早归。圣徳 所感。遂弘此道。今被右大臣宣称。奉敕 入唐受法僧二人。宜1合所司。各与公验。弥 2勒精进。兴隆佛法。拥护国家利乐群生。 者省依宣旨奉行。者先师依先帝公验。而 大法师义真。法师光定。宛行戒坛院别当知 事。寄是之旨。共知传宗事。具如弘仁九年 宛九院别当等。又弘仁元年。大皇敕入山 阶寺。并授传灯法师位。从其元年。到于十 二年。诸宗僧纲。不举先师。不授大法师 位。同年十二月。令闻闲院藤大臣。藤大臣 云。我不知子细。诸宗僧纲。早达大皇。欲被 授大师位。者弟子白。僧纲达大皇。而不叙 大法师位。藤原大臣云。我不知彼禅师被 授先先位记。弟子白。柏原皇帝。施与公验。 闲院大臣云。持彼公验来。弟子持公验而 参左近卫曹司。闲院大臣。看公验文。怪之 叹之。大臣云。先帝。严公验文施与大禅师。 者而今达大皇。将叙大法师位。十三年春。 大皇帝。震龙笔而书传灯大法师位文。而 施与先师。以为后代永珍。如唐大宗帝书 慈恩寺碑。又同年十一月。大皇帝赠哭澄 上人六韵御书之诗书于奇纸。施与先师 影前。后代灵珍。后学永宝。无得而称。乃有 翰林文人上官十有馀哲。奉和御制。各探六 韵。以为卷轴。看人断肠。听人流涙。如梁帝 哭达磨大师。似唐臣伤法琳大师。弟子承 大道可传流。听菩萨之僧。可护国。由虽 许行菩萨僧。而未备护国之徳。虽历一 纪。而未看秀才师。先师披一切经。寻一切 疏。伤不被传道。欲可被传道。弟子随先 师后。承闻佛法兴废。大唐传奕。损于佛法。 唐代法琳。救于佛教。傅奕。狂悖甚于小儿。 法琳。救法明于教文。僧统。隐戒过于傅 奕。先师。显戒超权宗戒。天地开辟之后。未 有如奕狂人。法琳。断骨救诸宗教。彼传 奕。诳损佛教宗。法琳。痛心助佛法僧。先 师。对诸宗建立一乘戒。琳见傅奕所上之 事。五内分崩。六情破裂。先师看僧统所上 之奏。慨一乘戒未萌皇庭。显戒明据。达弘 仁朝。我大皇帝。爱憎之心。舍于佛教。佛宗 之珍。令满于天下。赴万国心。当一人度。扶 危救苦。徳高往帝。存心三宝。留意福田。 出家之人。莫不咸戴天泽。弟子以一乘力。 报国家恩。以一乘戒。报先师恩。为佛宗 家。不为馀事。为传宗事。仕三代师。圆宗 功徳。将生龙华。以法施功。将生佛家。我宗 后学。悉知微功。入死门后。共相誓愿。为 向弥勒。为悟一乘。弟子。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踏之。有心道俗。一片之目。入此私记 耳 一乘戒牒书御笔文 弘仁十四年六月。先师忌日。为报于恩。达 殿上。御书戒牒事。彼状云。弟子承先师命。 彼时师云。为我勿作佛。为我勿写经。述 我之志。者临终之时。深欲传一乘戒。寄此 之旨。为果师志。美作介藤原常永大夫。寄 遗言事。达弘仁大皇。大皇敕许。严笔书微 僧戒牒。而恩敕赐之。不朽之宝。收于微身。 达御笔戒牒由者。义真和上。为成戒和尚。 先大师存生之日谈语。必为戒和上具如血 脉。为义真和上戒师时。仁忠师云。此师不 用。有杂之咎。法师光定。不忘先师命。犹 实不息。为戒师事。亦重达之。弘仁十四 年四月。冷然院御在所。书现在传戒师前入 唐受法比丘叡山延暦寺天台法华宗付法传 灯满位僧义真文毕。如梁武帝书达磨大师 碑。华严题。今我大日本国弘仁文武圣帝雄 笔。奇妙希世灵珍。御书戒御牒。流布万代。我 一乘戒。久住国家之永宝矣。治天下隙。御 笔挥势戒牒为珍。看仰缁素。目不暂息。欢 悦随喜。劫尽岂穷恩。敕赐法师光定。从尔 时来。到于天长十年。新受戒师。别授戒牒。 以此广作佛事功徳。谢先师恩。以天长十 年七月四日。而义真和上。忽迁化矣。而间有 彼诤论。而不定于传法之主。历于八个月 间。而有诤论。以天长十年十月二十八日。而 作拙表上承和皇帝。亦作传法由文。上别 当从二位行大纳言守春宫坊傅藤原朝臣三 守。虽进书而诤论不息。表书二通。在传 述一心戒下卷。以承和元年正月而作此下 卷。并作表一通。以彼年二月下旬。亦重达 承和陛下。亦重上藤大纳言。二通文意。为 传于宗。虽有高道。而无耆年人。不弘于 彼道。虽有耆年人。而无高法不被弘此 耆年人。人法合而深法被弘。为传于戒。亦 重传戒之表达承和皇帝。委曲之状。令闻 从三位权中纳言兼行左兵卫督藤原朝臣良 房。圆澄和上。为令在戒和尚。彼上表文云。 沙门光定言。光定传闻。护国治家。佛戒尤 要。除灾招福。戒力最深。去天平年中。鉴真 和上。荷于戒珠。照于海东。圣武皇帝。于东 大寺大佛前。承于和尚戒珠。两个戒坛。建 于两寺。治天下以传律法灯。延暦年中。桓 武皇帝。诏最澄空海两师。天台真言两宗。 访于大唐。求于西邻。法施恩秀万岁。护国 用足古今。弘仁天长两个之年。敕藤原大 臣。施行一乘戒。彼新戒坛。建于叡岭。治天 下法。在于鸿基。伏惟皇帝陛下。上应乾心。 下协黎愿。补天以丽三象。纫地以安九重。 生民蒙再造之恩。释门荷中兴之赐。返淳 朴之风。行无为之化。于是。传山家戒。此间 未弘。天台戒体。来于海东。一乘三学。来自 西海。弘仁之年。将弘此戒。师早没。天长末 年。义真法师。忽迁化。而大法师最澄。以一 乘戒。授弟子圆澄法师。则是法师。为一众 首。伏请天裁。为护国家。来四月十四日。一 乘之戒。令授未授戒人。然则。戒施徳秀永 代。治国能流百代。继戒师于山门。纫戒旨 于将绝。定和上于次第。开律仪于后学。不 任仰至。护国宝戒。保家法珍。下卷谨上金 阙。尘黩威严。伏増悚息。谨言。承和元年二 月十八日。传灯法师位光定上表。从尔时 来。到于今日。新受戒师。别授于戒牒。我一 宗同法。片目入此私记耳 1一乘三学达弘仁皇帝敕二中纳言文 弟子以弘仁十三年三月十七日国忌之时。 而一乘戒由达大皇。彼十七日。大皇御前。有 玄番寮头真薗宿祢杂物。杂物大夫。把一枚 书。在御在所。内匠头藤原是雄大夫也。登 于御前。在杂物大夫东边。是雄大夫。杂物大 夫手之书。取之读之。达大皇。弟子见之。先 师自手作书也。彼书云。自性清净虚空不动 戒。自性清净虚空不动定。自性清净虚空不 动慧。欲传此戒。佛法在贤公之口。速疾达 大皇而宛行之。者是书。日终在大皇后。彼 日垂尽。黄昏之时。弟子白。最澄法师。受重 病而命绪不几。不许传戒者。先帝御愿 不成就。最澄法师。入于唐而受三学旨。彼 事不成者。不被传戒。大皇敕上显戒论者。 六宗法师等不许之也。依最澄法师申无 僧纲。弟子白。上显戒论者。约天台一宗而 不约六宗。大皇敕不约六宗者无事。无 事亦大皇敕杂物。宣旨事轻而不成。为重 宣旨。诏二中纳言。谘于僧纲。彼二中纳言 者。良峯中纳言。藤原权中纳言。严敕承主殿 头布势朝臣海。弟子白。传戒师师相承事者。 从南天竺。至于日本。南天竺王第三王子菩 提达磨。一乘之戒。受优婆2拙。至于汉地。 南丘慧思大师。于灵山。一乘之戒。亲受释 迦牟尼佛。慧思禅师弟子智者师。一乘之戒。 令授隋天子。天子请戒文。略举之。故躬制 请戒文云。弟子基承唯诺弟子白。晋王方 希净戒。妙愿积善。生在皇家。庭训早趍。胎 教夙渐。福履攸臻。妙机须悟耻崎岖于小 迳。希优游于大乘。咲息止于化城。誓舟航 于彼岸。开士万行。戒善为先。菩萨十受。专 持最上。能仁奉为和上。文殊冥作阇梨。而 必籍人师显传。圣授自近之。远感而遂通。 波仑罄髓于无竭。善才亡身于法界。经有 明文。非徒臆说。深信佛语。幸遵明导。禅师 佛法龙象。戒珠圆净。定水渊澄。因静发慧。 安无碍辩。先物后己。谦挹成风。名称远 闻。众所知识。弟子所以虔诚遥住。命檝远 迎。毎虑縁差。值诸留难。亦既至止。心路豁 然。及披云雾。即锁烦恼。今开皇十一年十 一月二十三日。于杨州总管金城。设千僧 会。敬屈授菩萨戒。戒名为孝。亦名制止。方 便智度归宗奉极。即于内弟。躬传戒香。授 律仪法。告曰。大士为度远济为宗。名实 相符。义非轻约。今可法名为总持。王顶受 其旨教。曰。大士。禅慧内融。导之法泽。辄奉 名为智者。慧思禅师。生和国而弘佛法。又 慧思大师。与达磨大师。共生于和国。大唐 国衡州衡山道场释思禅师七代记云。往年。 西国有一婆罗门僧。其名达磨。此人应化。魏 文帝即位大和八年岁次丁未十月。到来汉 地。徘徊衡山。吟咏草堂。于是达磨。道场之 内。六时行道。问思禅师云。汝此寂处。几年 修道。思禅师答。二十馀年。达磨问。何见灵 验否。何被威力否。思禅师答。不见灵验。 不被威力。达磨良久叹息云。禅定易厌。浊 世难离。余忽遇素交。灭尘劫之重罪。暂随 清友。长植来生之胜因。阿师阿师。努力。努 力。何故化留此山。不遍十方。海东诞生。彼 国无机。人情麁恶。贪欲为行。杀害为食。宜 令宣扬正法。谏止杀害。思禅师问达磨。谁 人。答余者虚空。相谈已讫。向东先去。凡思 禅师。来到此山。所由不知。远祖不闻。七代 往生之身不谬也。所以生和国之王家。哀 矜百姓。栋梁三宝。者彼十八日早朝。参良 峯中纳言左卫门曹司。上件敕旨。令闻中 纳言。即纳言云。敕诏藤原权中纳言。在杂 物所。显戒论取之上权中纳言 云云 亦彼十 七日。杂物达太皇。护命法师等云。最澄法 师。下西大寺。而覆读显戒论。将定此道。太 皇敕。为传天台宗。最澄法师。下于西大寺。 共诸法师等。读于论文。他宗法师等。如打 最澄法师头。如犯左右身。者忍之能传之 者。弟子上件敕旨登山令闻先师。先师答 云。天台戒体。他宗律师等。闻之不知。景深 律师。闻之不知此语之趣。令闻良峯中纳 言。委曲之语。多于心中。同年六月。大师迁 化。持是事旨。建立延暦寺。成辨寺家政事。 一宗同法。片目入此私记文耳 鸿钟东塔成辨文 以弘仁十年三月。弟子持鸿钟样。上良峯 左大辨。看此样了述旨云。且待须臾。勿出 钟样。成事之后。可出此样。忽然之间。弟子 持钟之样。参内里右近阵。左近大将藤原 大纳言。披之看之。在同所良峯左大辨云。 火急可出于外。弟子不知赴面。忽然之间。 令持小童。出左卫门曹司。彼十日夕。良峯 左大辨云。未成宗事。勿作鸿钟。成宗事 后。可作此钟 云云 登山令闻先师。先师云。 左右之事。随尊之宣耳。如辨命旨。成辨宗 事以后。作于鸿钟。虽有知识铜。而犹铜不 足。良久之间。未成鸿钟。弘仁年中。虽成 宗事。而未成鸿钟。寺家之内。有聊事者。 举众散动。心身不调。发计而言。早将作钟。 以钟声将调众心。将进之人不遮。不进 之人不呵啧。发此计间。天长太皇。奉转 金刚般若一万卷。其时僧七十。布施赐施生 1绝二匹调布等。留卖此施物。成四五百贯 铜。将造鸿钟。老僧加入铜七贯文。为利 有情。建立东塔。时先师云。好坚禅师。一身 作此塔。而可得度矣。虽有此事。好坚禅 师。一身不堪作塔。历于多日。未成辨之。 弘仁十三年。大殿藤原内侍专。叙从三位。其 时弟子白。粟田乳母口传。令闻于专。大师 作功徳事。未成此事。位禄片物。可施与工 夫等。专述于状云。大功徳事。不告于吾。 在迟迟事。弟子白。约宗有大劳。令闻藤大 臣。寄此之事。不令闻之。不几之间。专行 之事。令闻藤大臣。不几之间。达弘仁朝。四 百斛料。下于近江。配三百俵米。而下于此 料。好坚禅师。专掌于塔。作塔功徳。作大 师愿。预年分度者。而作于僧。其名曰天照 师。弟子亦为成大师愿。为功徳故。造塔料 物。令闻于专。虽然。未成于彼此塔之调 度。自此之后。宗后贤人等。必可成此塔。藤 原闲院大臣厚恩奉谢功徳海。藤原内侍专 厚恩奉谢佛海。弟子亦为传宗故。随力堪 能。成辨此塔。以二种功徳。将生龙华。顶礼 弥勒。悟一乘义。得菩提记。奉礼思大帅。 智者大师。亦云。钟铭兴于显戒。比叡山寺 募縁。造息苦钟。钟壹口。高大随知识铜。者 结縁知识。头参万馀人。拟三万燃灯佛数。头 别随力劝化。铜大一斤以下。白铜小一斤 以下。食料米二合以上。功钱一文以上。发 清净心。相加此钟。为令信自他人。举先 师文中。以寄心绪。其文云。忝闻。息苦妙术。 钟音最胜。集众好严。揵槌尤要。故能罽宾 眤吒。脱刀轮于千头。隋朝智兴。足梦绢于 千返。所以支那天子。铸钟远赠于天竺。日 本圣帝。造钟近悬于精舍。银地之上。钟声 满谷。金地之边。钟响数里。今我比叡峯。日 本国名山。平安城东岳也。东临近湖。朝日 垂影。西望帝苑。夕月为郭。南通海门。北 玄罗岳。是以。延暦之岁。开圆宗于莲华。弘 仁之年。题定慧于金字。两个出家。岁岁天 长。一乘传灯。年年地久。禅室寂静。2捶上行 列。房舍垂帷。谷侧开窗。白云时来。青天近 顶。最澄义真丹福成3寺。大唐贞元。访师 4支于天台。见大钟于国清。禅客候时。闻 钟出定。窃以。金银七宝。顺业有无。集众 七具。随方亦别。伏惟。日本天下。金山东秀。 金妆繁兴。银岛西峙。宝盏无之。铁滨往往 散诸洲。铜冈峨峨出长郡。金种甚多。何振 破竹。铜聚无尽。岂假吹螺。是故。维弘仁十 年龙集己亥夏四月。于比叡山。铸息苦钟于 禅院。传火血刀于尘劫。&MT02726;文不朽。钟铭无 损。盍记圣记。哲铭宗铭。时哉。钟上有八 院。将镂忍草。夫像法独善。如来不许。末世 劝化。释尊称叹。一身难辨。众力易成。伏乞。 圣主降恩。哲臣垂徳。吠舍加铜。首陀足供。 铸成大钟。谨驰数字。代己身捉。最澄诚惶 诚恐谨言 造戒坛讲堂料九万束下近江国文 先师预戒坛。弟子谬预戒坛院知事。经历 数日。欲成此院。不几之间。大师迁化。大师 入灭之后。不知其趣。身仰三尊。心寄师灵。 良峯中纳言贤尊。存生之日。恒常谈语。吾心 存叡岭。欲托生佛家。者中纳言贤人。攀登 叡岭。礼大师影。弟子不觉两目之涙下于 老颜。贤尊亦下两目涙。一夜留有。弟子忧 色白。东大寺戒坛。虽小乘坛。而严清无比。 登坛受戒师等。恭敬如佛。亦入灌顶坛。欲 得本尊。彼心谨厚。无左右思。亦无杂念。今 此受戒。无坛无堂。虽受大乘戒。而恭敬不 厚。所以建立坛堂者。贤纳言大恩之力。中 纳言云。某甲虽高官任。而无势力。虽尔。随 力许出。者微僧诺云。悦色低头而忻悦不 少。证人内供奉义真大徳。伴之禅师。彼月。 微僧参冷然院国忌。美作守藤原是雄大夫 传云。吾师懃慇忧语戒坛堂宣旨。以昨之日。 下于太政官良峯右大将 云云 承是传命。承 伴参议太政官曹司。参议亲云。下戒坛宣 旨。五间之堂一字可作。微僧白。为在戒和 上。可作细殿。参议云。细殿无用。微僧白。若 无细殿者。有风雨时。彼日何所将宿。故犹 可作细殿。亦更宣旨可下。为细殿作加。为 敕使一人来宿。五间桧皮葺一宇。南北有枇 可作。为在敕使从者。七间板屋可作。义 真大徳存生之日。计云。敕使来宿。五间桧皮 葺屋七间板屋。合之将造七间讲堂。随此 之命。作于讲堂。此等二堂细殿等。良峯大 纳言大功徳力。故宗大众可知于志。一乘 戒功徳。可奉回向彼之尊灵。又在舍利。雄 勿损之也。到于后际此雄可守。天长太皇 达之。料稻九万束下近江。不忘先师命。作 宗佛事。生功徳故。成于佛故。利有情故。 上座传灯满位僧道叡。寺主传灯满位僧乘 天。为功徳故。共作佛事。护先师迹。戒坛 之堂。戒坛细殿。七间讲堂。集众鸿钟。同心 作之。是之二僧。住持山迹。深功厚能。在于 寺家。后学有心。悉知之也。发弘誓而奉仕 于宗。悉彼深由 宫中听众安居讲师申宛寺家文 法师光定忧白。天长元年。延暦寺别当故伴 参议。可请天台宗宫中听众状。参议诺云。 僧纲等。将请宫中金光明会听众时者。可 告国道。国道掌天台宗故。国道思惟。但 诸宗法师等护国家。而天台宗法师等者。可 不护国家耶。不请天台听众者。任僧纲 等行事。而勿语诸人。暂间留意。忽忧。勿 忧。不几之日。法师光定。有二种书。一先师 之弘仁七年。入四天王寺圣徳太子庙。求 传法华宗诗。二景云元年三月。天皇巡行 诸寺。旋驾圣徳太子寺一首。此二种书上 参议。参议诺云。吾有前越中守登美大夫书 者。一谨案。前入唐天台法华宗传灯大法师 最澄大禅师。弘仁七年。入四天王寺上宫 庙。求传法华宗诗序云。今我法华圣徳太 子者。即是南岳慧思大师后身也。厩戸诧生 汲引四国。请持经于大唐。兴妙法于日域。 等铎振天台。相承其法味。日本玄孙兴福 寺沙门最澄。虽愚愿弘我师教。不任渇 仰心。谨奉一首。者彼先师一首云。海内求縁 力。归心圣徳宫。我今弘妙法。师教令无穷。 两树随春别。三卉应节同。愿惟国教使。加护 助兴隆。二景云元年三月天皇巡行诸寺从 驾圣徳太子寺一首。隋代。南岳衡山。有思 禅师。常愿言。我没后。必生东国。流传佛 道。其后日本国。有圣徳太子。生而聪慧。 时遣小野臣妹子。聘隋天子。即太子教妹 子曰。向其处取我持法华经并锡杖钵来。 妹子奉教。寻访将来。时人皆云。太子者是 思禅师之后身也。南岳留禅影。东州现应身。 经生名不灭。历世道弥新。寻智开明智。求仁 得至仁。垂文传正法。照武扫凶臣。&T040163;实流千 载。英声畅九恨。我皇饮佛果。回驾问芳因。宝 地香花积。1钓天梵乐真。方知圣与圣。玄徳 永相邻。今帝在前坊时亮从四位下藤原三 成。圣徳太子八韵之诗达殿上。得此之诗。 上故伴参议。前坊之亮。访上太子诗之由。 彼之亮云。某甲为传天台宗所达者三书。 故伴参议。得前越中守从五位上登美真人 藤津解。而开彼状。为传天台宗。比叡无食 之僧。令住法隆寺天王寺。宛于供养。者彼 委曲旨。具如传述一心戒下卷。以此三种 书。上故藤原左大臣。闲院左大臣。披看是 书。述伴参议云。比叡禅师。无弘法力。永逝 去也。传天台宗。任宿祢意者。人无书留。以 先师上庙诗矣。藤原三成。达于太子八韵 之诗矣。登美藤津古记之文而作此功徳。我 宗二人。预宫中会。登安居讲。虽在俗人。 而弘法有由。法师光定。存弘法心。彼此求 由。先师尊灵。加厚护念。事别成辨。法隆寺 四天王寺。命有弘法。勿绝此志。圣徳太 子尊灵。护弘法由。我宗有心同法。悉子细 状。故伴参议。亲承传法之旨。以此三种书 力。宫中听众二人。二寺安居讲师。宛行延 暦寺。光定虽愚。为守国家。营送后际。我宗 有心诸贤人。悉知营功耳。从弘仁七年至 于天长二年。在九个年。而传法之符。到于 法隆寺天王寺。先师誓愿诗。有感应验。传 说天台宗示后学状 三夏居四天王寺 奉上宫庙。开说法华一首 并小序
入唐求法天台宗傳燈大法師位最澄師弟
子僧光定 夫三种妙者。南岳慧思大师所说。十妙微旨。 天台智者大师披述。此二师者。灵山听众。衡 山道场。发愿流通。日本托生。登皇太子。弘 佛法于海东。作经疏于倭国。其法华者。是 出生义处。收会义处。佛果家之诸法实相。于 彼譬说。即至道场之庄严大车。于彼宿世。则 极果佛之开权宝渚。于彼本门。是则久成佛 之所契妙法。流通法华。一句一偈之言。弥 弥可信。若得此意。弘演于八年。不出于 一念。历五十小劫。谁动刹那。即知。一代逗 机。居于心性。十方佛事。宛然瞩目。法界根 性。览而易通。随宜所说。即皆悉指如来藏 理。一念凡心。已有理性三密相海。一尘报 色。同在本理大日如来。方乃名为三无差 别。是知。佛法之妙。在心法之妙。众生法之 妙。心法之妙。有佛法之妙。众生法妙。众生 法妙。入佛法之妙。心法之妙。此旨殊特秀 诸宗意。是知。我圣徳皇太子者。南岳慧思大 师后身。游于普现三昧。示于皇太子之位。 在三十三身中。说三乘一乘。引导迷途。谈 佛果智。我师。为内供奉。传一乘三学。唐入 延暦末。总承天台义。弟子延暦寺传灯满 位僧光定。虽无知而心寄上宫圣灵。伏愿。 不朽师教。留于万代之后。不在任渇仰 心。谨奉七言作。于时天长二年乙巳五月十 七日庚申也。诗曰
東州應現成皇身 南岳修行作道人 性徳天然不煩外 開三顯一看體眞 四一元來極微旨 蓮華本自非染新 三河入海同深水 秘密三軌到近隣 累劫吾誠演宗教 龍花樹下心性陳 千年雅院弘妙法 伏欲尊靈護芳因
1菩萨僧位次官符申下文 慧晓禅师。声闻僧上腊。徳善禅师。声闻僧下 腊。慧晓阇梨。菩萨僧下腊。徳善阇梨。菩萨 僧上腊。慧晓阇梨。发向出云国。不在大师 入灭。阙菩萨初受戒时。从出云国来。登叡 岳而坐于僧次。此彼固诤。闻此诤。约老僧 等。存于嚣事。亦我宗同法。不受一乘戒而 在于他所。此寺彼寺。僧次交座。累日将有 诤论。若有戒宗事者。必大小杂乱。将有诤 论。者大师存生之日。承其之命。太贤梵网 经疏云。有百腊声闻僧。十腊菩萨僧。是之二 僧。座次有由。若百腊声闻僧。不回心者。可 坐十腊菩萨僧下。若百腊声闻僧。回心者。 可坐十腊菩萨僧上。者。以此知之。慧晓阇 梨。不回心者。可坐徳善阇梨之下。慧晓 阇梨。回心者。可坐徳善阇梨之上。虽有证 文。二阇梨等。犹尚不信。亦承先师命。其之 命旨。在明旷师梵网经疏。者读显戒论文。 承先师曰。亲承指㧑。天台明旷师疏云。初 言次第等者。若先受小乘戒。后受大乘戒 者。一切倶开。若先受大乘戒。而后受小乘 戒者。在大乘时。则可在大次第。在小乘 时。则可在小次第。者。如是计之。回心师 等。先受小乘戒。后受大乘戒。一切倶开。如 明旷师意。先受大乘戒。后受小乘戒者。可 在于年分二人师等。计先师意者。显戒论 旨。年分二人。不历于小乘。但在于大乘。故 亦更不令受小戒。十二年后。授官明公验。 为大乘僧。以此之旨。令闻伴参议。参议云。 佛出世意。说于一乘。而约不堪机。分别说 三乘。准是之心。叡禅师意。亦可尔之。专 约大乘者。如说于一。为不堪人。如分别 说三。得是意者。十二年后。可历小乘 云云 法师光定。白于参议。官符可赐。为不令 历小乘位。官符同下者。更不经小乘次第。 伴参议云。他寺僧在延暦寺。延暦寺僧在他 寺者。可有多妨。彼妨意者。他寺僧者。不 坐延暦寺僧上。延暦寺僧者。不坐他寺僧 上。故云有多妨。亦他寺僧。不受延暦寺 戒。延暦寺僧。不受他寺戒。者彼此交接。将 无便宜。寺者是彼寺此寺僧住所。延暦寺 僧。可住他寺。他寺僧。可住延暦寺。官符 同下者。延暦寺僧。可坐他寺。他寺僧。可坐 延暦寺。回心僧与之一乘僧者。受戒之日。 一乘师下可坐。回心师。受戒之后。回心师 位。可坐一乘师上。他寺师。以东大寺受戒 日。可坐延暦寺僧次。延暦寺师。以延暦寺 受戒日。可坐他寺僧次。以此之意。可下 官符。为功徳故。申下位次符。传先师迹。故 经于多日。为此之政。一乘受戒二僧。授敕 公验。不历小乘位。而为菩萨僧。大师存生 之日。欲住持佛法。意已辨毕。奉报师恩 毕。后代同法。可悉志也 年分二度者不寄义真圆澄两大徳寄中堂药 师佛并比叡大神文 中堂药师佛前。试年分二人。而授出家者。 有深大由。先传法主。知彼之由。先师之命 亲承。中道院二人年分。可许七大寺诸宗大 徳等者。是传法由。令闻良峯右大辨。二人 年分。不寄义真圆澄禅师。寄中堂药师佛。 比叡法宿禅师。在止观院。人如禅宫师。可 传年分度者。是传法由。义真大徳存生之 日。亲承闻也。所以。年分度者。于药师佛前 试。弘仁十二年。奉令闻故伴参议。者其参 议亲云。某甲正身登叡岳。而试年分人。成 于僧者寺家政。意在是私记从今之后。次 次传法者。可知先师元志。良峯大纳言已 卒。义真大徳已卒。作是私记。留后后人。法 师光定。虽不其人。护先师迹。故记元元 事。先师尊灵。加护私记。存生之事。不谬不 失。如存生命。戒场成辨。年分之政。建立于 止观院。存生日云。但我一人。还还荷道弘 宗者。此付不失。此事不忘。为报师恩。舍 命法海。受先师事而再三之付。奉令闻良 峯大纳言。彼之大纳言。令闻故藤原左大 臣。遣伴宿祢。而令受先师付。藤原大臣。良 峯大纳言。伴宿祢参议。任于延暦寺别当。而 成辨山迹佛事。义真大徳。入灭后杂事。具 如传述一心戒下卷 灯分为二分。一分供中堂药师佛。一分供三 昧堂讲法华文 天长年中。藤原权中纳言。达天长皇帝。灯分 宣旨。下大政官。彼时伴右大辨云。延暦寺 灯分宣旨下。者其灯分。如何之事可下。者法 师光定对云。三昧堂众云。一合之油。照之而 读法华经。其明甚暗。数日之后。加五撮油。 照文其明。者以此计之者。可供三昧堂一 合五撮油。中堂药师佛者。寄二人年分。可 为永代基。故可供一合五撮油。以此计 之。三合灯分。天长大皇。施入延暦寺。亦藤 原大纳言。能计之方。永代灯分供宛二堂。故 伴宿祢。作官符文。合此彼力。入灯分油。一 人之力。不作鸿度。出家同法。可知灯分入 由。二堂之油。不得绝之。永代之后。有绝 散者。可令知好人。贪欲之人。必用己身。 不知罪福。为功徳故。作是私记。令知山 家诸有心之人。中堂药师佛。持二人年分。而 为永代基。此佛像前。可试年分。期永代 后。而勿谬取。若有谬取者。必背先师心。 有传宗不次。灯分之油。能能可供。先师本 愿故。生来此峯者。将显其元意。有人贪欲 故。以势力而谬取年分者。为损药师佛。 法师光定。从先师后。闻承传宗由。为达大 皇。亦为令闻三贤臣。夜别后夜先师招之。 令闻年分深由。天台之人。在天下而作年 分者。可于像前试。而可作于僧。勿谬取 也。为将来代。作是私记。奉入经藏。老僧 将生佛家。故作功徳书。作功徳人生佛 家。次次传法者。知建宗无事。而以所生功 徳。可回向生所。一乘功徳者。不令受恶 报。而令受善报。生生之中。生佛家而利有 情界。以一乘功徳。将值弥勒佛。将生南岳 大师。智者大师在所。将闻一乘。千佛出现。 将值一乘。一宗同法。知仕宗功 弘仁皇帝御在所仕奉大皇大后国忌文 从弘仁六年。到于今年。仕奉大皇。内匠头 藤原是雄大夫。持显戒论。而奉大皇。达太 皇云。成于论事者。此论留殿上。若有不 成论事者。是论令持光定。而还送叡岭。 大皇敕是雄。有戒道者。将成论事。无戒 道者。不成论旨。他宗法师等。乞将见论 者。授他法师等。最澄作论。见之者有戒道 也。奉敕旨而告于法师光定。亦头访云。读 是论文。而令闻大皇也。老僧光定答云。以 麁语而读此论文。不能细读文耳。依是 语旨。而弘仁十一年二月下旬。在头曹司。 待大后国忌日。其十日朝。待内里东卫门。 参左近阵。随藤原左大臣后。而参右近阵。 良久头大夫。招令登冷殿。显戒论在太皇 御前。玄蕃助大神船公。举法相宗义者。法 师光定。举天台宗义。到于日夕。有论议语。 而不读论文。彼之日夕。论赐玄番头真苑 宿祢杂物。从彼之日。到于今年。天台法相 谈论耳。弘仁六年。登于殿上。杂物大夫。共 老僧光定。天台法相谈论耳。弘仁大皇。寄法 相宗。良峯右大辨。寄天台宗。彼此皇庭。论 平天台法相。经历二十馀年。天台法相谈 论。御在所为法尽力。仕奉国忌功徳之故。 传法之故。论平御在所。以是力能。而护于 自宗。为传山迹故。经历多年。奉仕大皇。 在深大由。有心同法。悉功徳事耳。玄番寮 头真苑宿祢杂物。助大神船公三人。得法 相宗深义。奉令闻太皇。传彼宗义。法师 光定。得天台宗义。令闻太皇。二宗相诤。历 二十馀年。以昔日縁。应今生因。一乘三乘 之道。登于佛位。将开彼旨。利于有情。南岳 天台二圣。圣徳尊灵。加护微心。生生之中。 引导一乘家戒道之记。被授龙华。三论师 空于依他。此空体外。空于依他。不体内空。 若空体内依他者。空有之诤。其义何也。何 以得知。良贲师仁王经疏云。依色蕴上。横 计我法。是遍计所执障。色蕴有为。即是依 他1障。色性真如。即圆成实障。依受蕴上。横 计我法。是遍计所执。受蕴有为。即是依他。 受性真如。即圆成实。依想蕴上。横计我法。 是遍计所执。想蕴有为。即是依他。想性真 如。即圆成实。依行蕴上。横计我法。是遍计 所执。行蕴有为。即是依他。行性真如。即圆 成实。依识蕴上。横计我法。是遍计所执。识 蕴有为。即是依他。识性真如。即圆成实。者 是知。色蕴有为依他。此依他诸法。三轮宗人 空之。依他自性空为空宗。法相宗人。依他 诸法为有。此之诸法。谓法相有也。谓三 论空也。二宗大诤空有。可悉之。是依他 体外依他。不体内依他。依此义理。三论法 相。二宗所立诸法。不一乘意。权乘之意。约 色性真如。即圆成实。天台宗人。谓有自性 清净心。随縁不变心二义。亦云有随縁不 变。不变随縁二义。亦云随縁不变故名为 性。不变随縁故名为心。故涅槃经云。能观 心性。名为上定。上定者第一义。第一义者名 为佛性。佛性者是即毘卢遮那。毘卢遮那。此 遍一切处。是遮那性。具三佛性 云云 天台正 义。于圆成实。立即身成佛义。南岳天台。陈 隋之时。华严宗。则天皇后时。真言宗。开元 大暦时。三宗立即身成佛义。天台。最初立 即身成佛。三论法相。于圆成实。不立随縁 不变。不变随縁二义。亦不立即身成佛义。 天台正义云。遮那遍故。三佛亦遍。三佛刹那。 三佛遍故。刹那则遍。如是观者。名为观烦 恼。名观法身。是观法身。是观刹那。是观 藏海。是观真如。是观实相。是观众生。是观 己身。是观虚空。是观中道。故此妙境。为诸 法本。故此妙观。是诸行源 先师作六条式载国师国用文 弘仁九年。先师。年分学生。为菩萨僧。令修 学一十二年。然后。将宛国家之师。有能言 能行者。常在山家。将为国宝。作六条式。请 官之裁。虽然。不被许之。至于弘仁十三 年六月中旬。而传戒之官符。被施行于山 家。至于天长元年。而别当故伴参议兼右大 辨。宫中听众。安居讲师。施行延暦寺日。告 知传灯法师位光定。准年分二人。而可有 国讲师一人。国读师一人 云云 其子细状。在 故内供奉传灯大法师位义真大徳。虽然。未 被施行官符。以天长十年六月七日。而义 真大徳。作请国讲师处分书。上承和皇帝。 彼书之旨。在左近卫少将从五位上藤原朝 臣良房。请处分书取权藤原左少将良房。 以上殿上。是少将鸿能。在于山家下肯书。 同年七月二日。披此宣旨书。令闻义真大 徳病床。在真和尚前。法师光定。亲闻宣旨。 真和尚云。宗诸学生。能言能行。可往诸国 讲师。读师宣旨之书。虽下天长十年七月。 而有左右诤论。不被施行官符。至于承和 二年。参议从四位上兼左近卫中将藤原朝 臣良房。登从二位权中纳言时之五月。亦重 令闻国讲师事。重亦六月。令闻国讲师事。 殷勤不息。令闻权藤中纳言。以同年九月。 而内供奉传灯大法位圆澄大徳。参从二位 大纳言守春宫坊传藤原朝臣三守。从三位 权中纳言兼左兵卫督藤原朝臣良房令闻 国讲师事寄是众力。官符被施行延暦寺。 为示永代。列入先师六条式文。是六条式 文。为永代不朽式。弟子披六条文。服其之 志。彼六条文云。国宝何物。宝道心也。有道 1心。名为国宝。故古人言。径寸十枚。非是 国宝。照2十一隅。此则国宝。古哲又言。能言 不能行。国之师也。能行不能言。国之用 也。能行能言。国之宝也。三品之内。唯不能 言。不能行。为国之贼。乃有道心佛子。西 称菩萨。东号君子。恶事向己。好事与他。 忘己利他。慈悲之极。释教之中。出家二类。 今我东洲。但有小像未大类。大道未弘。大 人难兴。诚愿先帝御愿。天台年分。永为大 类。为菩萨僧。然则。枳王梦3获九位列落。觉 母五驾。后三増数。斯心斯愿。不忘汲海。利 今利后。历劫无穷 年分度者二人 柏原先帝新加天 台法华宗传法者 凡法华宗天台年分。自弘仁九年。永期于后 际。以为大乘类。不除其籍名。赐加佛子 号。授圆十善戒。为菩萨沙弥。其度縁请官 印。凡大乘类者。即得度年。授佛子戒。为菩 萨僧。其戒牒请官印。受大戒已。令住叡 山。一十二年。不出山门。修学两业 凡止观业者。年年毎日。长转长讲。法华。金 光。仁王。守护诸大乘等。护国众经。凡遮那 业者。岁岁毎日。长念遮那。孔雀。不空。佛顶 诸真言等。护国真言。凡两业学生。一十二年。 所修所学。随业任用。能行能言。常住山中。 为众之首。为国之宝。能言不行。为国之 师。能行不言。为国之用。凡国师国用。依官 符旨。差任传法及国讲师。其国讲师。一任 之内。毎年安居法服施料。即便收纳当国官 舍。国司郡司。相对检校。将用国里修池修 沟耕荒埋崩造桥造船殖树殖稗殖麻殖 草穿井引水利国利人。讲经修心。不用 农商。然则道心之人。天下相续。君子之道。永 代不断。右六条式。依慈悲门。有情导大。佛 法世久。国家永固。佛种不断。不任㥪㥪之 至。奉圆宗式。谨请天裁。谨言。者。引入义 真大徳请处分文。此文。为永代不朽之旨。 弟子。披此之文。念传戒由。继先师迹。传圆 宗旨。国讲。国读两师。赴任诸国。应报师恩。 披圆宗文。为生生之恩。世世之志。一句之 力。一戒之善。生在佛家。将利于生。天长十 年六月七日。义真大徳。请处分书。上承和 天皇。是文云。右检案内大政官去延暦二十 五年正月二十四日中纳言从三位藤原朝臣 内麻吕奉敕下治部省符称。攘灾殖福。佛教 尤胜。诱善利生。无如斯道。夫众生之机。或 利或钝。故如来之说。有顿有渐。开门虽异。 遂期菩提。凡诸宗业。废一不可。华严天台 等七宗。年分度者。受戒之后。试业次任立 义被讲及国讲师。者今天台一门已立圆宗。 大乘三学。流传未周。请准年分式。别当简 堪为讲读师。者各一人毎年申官补之。令 演传件宗。然则皇风远振。慧日再明。宣扬 像教。弘阐妙法。作菩提之由渐。为彼岸之 良由。仍录事状。谨请处分。者弟子。随三 代师后。而闻延暦寺佛事。不忘先师恩。为 报师恩。奉护国家。而为奉令有平安。天 台三学。传流永代。而将成龙华树下。第三 会第一首。利二十五有。而将送寂光。国师。 国用。国宝师等。不可忘先师厚恩。不可 忘藤大纳言厚恩。亦不可忘权藤中纳言 厚恩。以一乘功徳。奉谢国恩。以戒功徳。奉 谢纳言等深恩。弟子。一乘定号。被授于弘 仁九年。以此一乘号。而将显于龙华之三 会。亦将谒先师清颜。斯心斯愿。不忘于千 佛出现。一乘三学。求于叡岭。菩提深心。寻 于东岳。一宗同法。无一人阙。而将谒龙华。 道俗有心。片心入此私记耳 传述一心戒文卷中
3.传述一心戒文卷下
编辑在一文
天台门人延暦寺戒坛院 智事传灯大法师位光定撰 造一心戒文达承和皇帝上别当藤原大纳言 成辨寺家传戒文 夫一乘戒者。运善之初章。却恶之前陈。大士 之志。宁不精持戒珠。莲华藏界。悬日月以 照临。菩提树王。开甘露而济之。千花百千 亿。卢舍那为本身。十重四十八轻。释迦文 为末化。不可说法。启心地于毛端。不思议 光。举身花于色顶。于是。一乘大士之所同 修。八万威仪之所齐致。圆三聚而统收。探 戒源以该摄。既如因陀罗网。同而不同。似 萨婆若海。异而非异。等摩尼之雨宝普洽 黎元。譬璎珞之严身功成妙觉。于是。一乘 大士。莫不赖此因圆。三世如来。无不由斯 果满。既为道场之直路。亦是正觉之良规。大 哉盛哉。难得而言者也。天竺大唐之真文。 披传戒由。述一心之戒。探明旷疏。安心源 戒。于是。推古天皇。治天下时。圣朝法令。制 十七条。圣徳太子。建四天王寺。苏我大臣。 建元兴寺。小野妹子。遣于大唐。取法花治 于天下。慧慈法师。侍于太子。佛法之力。消 内外灾。天平年中。道璿和上。一乘戒荷之 归朝。真备朝臣。作和上传。修练一乘之戒 学。而天下丰乐。胜宝年中。鉴真和尚。荷于 戒珠。照日本国。伴之胡万。将和尚来。主上 喜悦。皇后大忻。东大寺佛前。受真和尚戒。 建坛二处。以治天下矣。延暦年中皇帝陛 下。诏最澄空海二师。访天台真言于大唐。 求于西邻。诏和气弘世。差二师遣唐。年 分度者。分于诸宗。法施之恩。流于万岁。弘 仁年中。敕藤原大臣。施行一乘戒。护保于 天下。天长之岁。敕良峯大纳言。建立戒坛。 敕旨承伴右大辨。令造戒殿。料稻施下近 江国。安居二讲师。宛两个之寺。宫中二听 众。弘行御斋会。承和年中。敕权中纳言藤 原良房。国讲之宣旨。施行延暦寺。圣朝贤 臣。鸿能之力。为护八表之内。永代施行之。 伏惟皇帝陛下。三多之劫。积于十善。道叶 隆平。徳光副后。宛苍生庆。登大宝期。徳 洽天下。慈布释门。达传戒由。以上保国宝。 于是。传山家戒。此间未有。天台戒体。来 于海东。久在日本。隐于家庭。弘仁之年。 将弘此。戒师早没。师灭之后。许传宗符。度 海受戒。以为传戒之师。从弘仁十四年。到 于天长十年。未受戒人。以授僧戒。义真大法 师。怡然迁化。改隔年纪。将荒戒场。而传灯 大法师最澄和尚。以一乘戒。八个之度。授 此圆澄法师。亦先大师。以付法印书。授是 之师。继戒师于山门。纫戒绪于将绝。定和 尚于次第开律仪于后学。今须以大师圆 澄之存生之期。而为传戒师。上求佛之戒。 下不绝师戒。然则。有天竺付戒。二十八师。 彼第二十八师。菩提达磨。持一乘戒。游来 汉魏。四行观序云。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大婆 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 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从缁。绍隆圣种。冥 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倶明。徳超世表。悲 诲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渉山海。游化汉 魏。忘1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 讥谤。付法简子云。达磨大师。葬经二七日。 后魏2躬国3为使宗云。于葱岭上逢一胡 僧。一脚著履。一脚跣足。语宗云曰。汝汉地 天子。今日无4常。宗云归至。见帝已崩。所记 日月验之。一无差别。宗云与朝庭百官。并 达磨门徒共。发墓开棺。不见师身。唯5见 棺中有一只履。举国知圣。梁武帝。制达磨 碑云。大师以精灵为骨。以阴阳为器。性 则天假。智乃神与。大师。可谓寿逾天地。化 齐日月。使长流法海。洗幽冥而不竭。永 注禅河。涤烦笼而无尽。朕以不徳。忝统 天叶。上亏阴阳之化。下阙黎6麁之欢。夕 惕勤勤。肝不暇食。万机之内。留心释门。安 而作之。精矣妙矣。传之耳目。乃大师之苗 孤。明知。圣与之圣。交迹利生。一乘之戒。 流于山门。先师传戒。在二圣后。大唐天台 故左溪大师碑云。凡二十九世。至梁魏间。 有菩萨僧。菩提达磨师。传楞伽法。八世至 东京。圣善寺弘正禅师。今北宗是。又达磨六 世。至大通禅师。长安北山寺融禅师是。北 宗之一源。又达磨四世。至信禅师。牛头山 融禅师是。天平宝字年中。正四位下大宰府 大贰吉备朝臣真备纂云。大唐大光福寺道 璿和上。天平八岁。至自大唐。戒行绝伦。教 诱不怠。至天平胜宝三岁。圣朝请为律师。 俄而以疾退居7北苏山寺。常自言白。远寻 圣人。所以成圣者。必由持戒。以次渐登和 上。毎诵梵网经之文。其诵之声。零零可听。 如玉如金。发人善心。吟味幽微细密。禅法 玄深。遂集注菩萨戒经三卷。非我辈之所 逮。更何得以称述。自馀行迹。具载碑文。其 前序云。昔三藏菩提达磨。天竺东来。至于 汉地。传禅法于慧可禅师。今案道璿和上注 梵网文。彼梵网经说。我已百劫。修行是心 地。号吾为卢遮那。彼注文云。修行者天台 师说。修行一切之法。不生不灭。不常不 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常住一相。犹如 虚空。言语道断。自性情净。是名修行。如是 行人。于自性清净心中。不犯一切戒。是即 虚空不动戒。又于自性清净心中。安住不 动。如须弥山。是则虚空不动定。又于自性 清净心中通达一切法。无痴自在。即是虚 空不动慧。如是等戒定慧。名卢遮那佛。亦 知。如天平胜宝年中。共鉴真和上来。法进 僧都注梵网经文。亦同璿和上戒文。亦同国 清百录文。智者普礼自性三学。延暦年中。比 叡大师将来录文。有智之人。留目古书耳。 上宫厩戸丰聪耳皇太子传云。小治田宫治 天下三十六年。彼即位十五年岁次丁卯七月。 差小野臣妹子。为使遣大唐国。时皇太子 宣令云。大唐衡洲衡山道场有冥人。常持法 花经。宜到彼所奉请将还。小野臣。承令渡 海。幸大唐。如先宣令。到衡山道场谘问。 有老法师。出来云。汝是何人也。答日本国 使人臣。即进礼拜云。我国有圣王。宣云。到 大唐国。亲往衡山道场。奉请法花经将来。 于是老师云。吾久不迁化。恒待彼使。今已 到来。更无所待。宜今使者。急持此经。早 归本国。受经已了。即戊辰年四月。率使唐 一十二人。还来日本。于时天皇皇太子。喜 悦无极。今安置班鸠文殿。其经一部一卷 成。长寿三年六月一日。雍州长安县人1李无 元慧。于杨洲写了。即位二十一年癸酉十二 月。皇太子游行片冈。时饥者卧道垂。便问 姓名。饥者不言。皇太子视之与饮食。即脱 衣裳。覆饥者而言安卧也。仍作歌之曰 斯那提留夜。可多乎可夜末尔。伊比迩宇慧 底。许夜世流他比比等。阿2岐礼于夜奈志 3迩。4柰礼*柰利介米夜。佐须陀气乃。5&MT02727;弥 波夜奈支母。伊比迩宇慧天。许夜世留曾能 多6多等安波礼 于时饥者蒙赐衣裳并歌。即奉和歌曰 伊何瑠贺能。等美能乎可波能。多江波许曾。 和可于保7支美能。弥奈和须良礼米 数日之后。皇太子遣使。令视饥者。使人还 来而曰。饥者既死。爰皇太子。兴悲哀心。则 因以葬埋于当处。固封墓也。皇太子召近 习者谓之曰。先日卧于道垂饥者。其非凡 夫。其真人也。遣使令视。于是使者还来云。 到墓所而视之。封埋勿动。乃开以见之。 尸骨既空。唯衣服叠置棺上。于是皇太子。 更返使者。令取其衣。如常且服矣。时人异 之曰。圣之知圣。其实乎哉。彼饥者盖是达 磨也。大唐国衡州衡山道场释思禅师七代 记曰。往年。西国有一婆罗门僧。其名达磨。 此人应化魏文帝即位大和八年岁次丁未 十月。到来汉地。徘徊衡山。吟咏草堂。于是 达磨。道场之内。六时行道。问思禅师云。汝 此寂处。几年修道。思禅师答。二十馀年。达 磨问。何见灵验否。何被威力否。思禅师答。 不见灵验。不被威力。达磨良久叹息云。禅 定易厌。浊世难离。余忽遇素交。灭尘劫 之重罪。暂随清友。长植来生之胜因。阿师 阿师。努力努力。何故化留此山。不遍十方。 因果并8已。海东诞生。彼国无机。人情麁恶。 贪欲为行。杀害为食。宜令宣扬正法。谏 止杀害。思禅师问达磨。谁人。答余者虚空。 相谈已讫。向东先去。圣容不停。来仪髣髴。 思禅师恋望。朝夕啼泣。六时行道。年将五 十。后魏帝拓拔皇始元年丙申永逝。凡思禅 师。来到此山。所由不知。远祖不闻。七代往 生之身不谬也。所以生和国之王家。哀矜 百姓。栋梁三宝。碑下题云。和州天皇。彼所 圣化。自圣人迁迹。至于隋代以下。禅师调 度。未朽不倾。今代道俗。瞻仰归教。李三郎 帝即位开元六年岁次戊午二月十五日。杭 州钱唐馆写竟。当知。天竺达磨圣人。为济 众生。游行汉地。来入日本。大唐七代思大 师。生和王家。登皇太子。经取西邻。疏作和 国。御制法华疏。适在于代。达磨大师。共思 大师。撃于两目。利有情事。载大唐碑。诸 有智人。目停传碑耳。大唐杨州龙兴寺和 上鉴真名记传云。其慧思禅师。于一日中。 处分岳寺三纲。可扫路。开堂敷座迎接。今 日有大菩萨将来。诸人出迎。诸人只云。不 见菩萨。只见一少沙弥。彼众却还报和上。 无有菩萨。但见一少沙弥。于时思禅师告 云。此是菩萨。众并迎屈入寺。思禅师把手 言。好在否。灵山一别。至今日经停。明日上 座。讲法花经。智者冥然。不知所趣。思禅师 乃云。昔佛在世。与弟灵山同听。可不忆耶。 智者便乃朗然大悟。当即宣出辩若悬河 写浪。此即顿悟一乘妙法。智者犹被思禅 师。作其忆念。玄悟一乘。故知。思禅师本来 读持法华。味深禅定悟法花三昧。又智者 大师。隋帝和上。三十馀年。唯著一纳。度僧 万馀。造八十三寺。书十九藏经。读十五遍。 造诸经论疏。法花玄文及疏。各十卷。故知。 二圣觌颜相迎。广兴佛事。利益四生。则此 名记传云。南岳思禅师之菩萨戒弟子智者 师。天长元年六月二十二日。太政官符治部 省官符云。太政官今月二十日。下大和山 城摄津等国符称。得前越中守从五位上登 义真人藤津解称。件四天王寺。法隆寺。元是 圣徳太子所建焉。太子者藤津之先。用明天 皇第三子也。生而聪叡。崇好释教。常与高 丽慧慈法师。讲论妙义。自开法华权实之 智。具通维摩不二之宗。即制法花。维摩。胜 鬘经义疏为诸道俗。平等开说。推古天皇元 年四月。立为皇太子。十年二十月。太子始 制宪法十七条。此则圣朝法令之肇制也。四 年四月。奉造丈六二躯。居于元兴寺。即设 斋大会。自彼年。毎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 初设斋会。七月。天皇请太子。令讲胜鬘 经。又令说法华经。于冈本寺。天皇太悦。施 物有数。十五年七月。小野臣妹子。奉使聘 隋炀帝。时太子教妹子曰。大唐衡山有道 人。常持法华经。宜到彼处。取旧持经。锡。 钵等来。妹子依教入唐。到衡山道场。有老 师告云。吾久不迁化。恒候彼使。宜持此 经。早归本国者。妹子请经。还来献之。天 皇并太子。欢喜无极。其经一部1稪成一卷。 并锡钵等。今在伊何琉贺文殿也。古记云。 昔隋开皇年中。衡山道场。有释思禅师。名 高嵩岭。行深伊洛。十年常诵。八载方等。九 旬长坐。一时圆证。希有之徳。不可思议。常 愿言。我没后。必生东国。流传佛法。其后有 圣徳太子。时人皆谓。太子者是思禅师之应 化也。降生我朝。圣化同迹。心重大乘。志存 护国。一子之爱。群类倶仰。然而建两个寺。 随机说法。愍彼火宅。权实论车。蹈其阃 城。同归寂灭之境。天台宗者。元天台山修 禅寺智者大师。受教于南岳思禅师。其智者 弟子国清寺释灌顶师等。相承所传之教也。 今太子所制经疏等。开三显一之句。本门迹 门之言。人一教一之义。行一理一之道。与 天台教。触类皆同。无有差异。去天平胜宝 五年十二月。入唐副使从四位上伴宿祢胡 万来归。杨州龙兴寺和上鉴真等八人。随而 归朝。于东大寺。安置供养。和上博渉经论。 尤精戒律。江淮之间。独为化主。仍所将来 天台法门戒本等。时圣武皇帝。于卢舍那佛 殿前。师之受菩萨戒焉。主上嘉尚。进位 大僧正。未几有敕。止前更加大和上之号。 施入坛地一院水田一百町。永为传戒之福 田。今招提寺是也。大和上。预记终日。天平 宝字七年五月戊申。至期入灭。春秋七十 有七。其后天台法门。未传于世。延暦二十 一年八月二十九日。桓武天皇。特敕式部小 辅从五位上和气朝臣弘世。请七个大寺六 宗学生僧善议勤操修圆等一十三人。于高 尾寺。令讲天台法花新玄疏等。时敕治部 大辅正五位上和气朝臣入鹿。随喜法华会。 即善议勤操修圆等。上谢表言 圣徳太子。灵山之听众。衡岳之后身。请经西 邻。弘道东域。智者禅师。亦侍灵山。降迹台 岳。同悟法花三昧。以宣诸佛之妙旨者也。 窃见天台玄疏者。总括释迦一代之教。悉 显其趣。无所不通。其义甚深。胜于诸宗。其 理微妙。所未曾闻。三论法相久年诤。涣焉 冰释。照然既明。犹披云雾而见三光。一 乘妙义。始乃兴显。六宗学众。初悟至极可 谓此界含灵。而今而后。悉载妙圆之船。早 得登于彼岸者。虽然。文字错误。诸本皆同。 虽有其教。莫之能正。近江国金光明寺僧 最澄。当住比叡峯。精进练行。十有五年。念 秘密之神咒。慕天台之灵踪。二十三年四月。 天皇特诏最澄。入唐求道。最澄奉诏。率弟 子义真等。到于台州国清寺智者大师第七 弟子道邃和尚房。求得大师所释天台法门 二百馀卷。二十四年六月。还来复命。即诏有 司。令写法花。维摩经疏七通。选三论法相 学生聪悟者六人。更相讲论。二十五年正月 三日。最澄上表言。徒有诸宗名。忽绝传业 人。诚愿准十二律吕。定年分度者之类。法 六波罗密。分2授诸宗之员。则两曜之明。宗 别度二人。花严宗二人。天台法花宗二人。律 宗二人。三论宗三人。加小乘成实宗。法相 宗三人。加小乘倶舍宗。然则陛下法施之徳。 独秀于古今。群生法财之用。永足于尘劫。 者天皇甚喜。尽门既讫。僧统等靡不上表欢 喜也。遂于比叡寺。率法众一百许人。穷智 者之法门。探灌顶之神秘。纫法忍于将绝。 植圆融于未萌。弘仁十三年四月十五日。预 知入灭。付属天台法并院内总事。于前入 唐弟子僧义真毕。六月四日。怡然迁化。春秋 五十有六。自尔以来。义真。圆澄等。同住比 叡之峯。讃仰天台之教。徒众如旧。遗迹弥 新。重请件四天王寺。法隆寺。两个寺安居。寺 别永请天台宗僧。令讲法花经。其宗法门。 检此国彼国碑传之文。求宗来旨。三学之 宝。继于后际。忆先师命。述传戒由。目录后 陆公批云。最澄阇梨。形虽异域。性实同源。 特禀生1和。触类悬解。远求天台妙旨。遇 龙象邃公。总万行于一心。了殊途于三观。 亲承秘密。理绝名言。目录后郑公批云。最 澄阇梨。性禀生知之才。来自礼义之国。万 里求法。视险若夷。不惮艰劳。神力保护。 南登天台之岭。西泛镜湖之水。穷智者之 法门。探灌顶之神秘。大唐贞元二十一年岁 次乙酉春三月二日初夜二更亥时。于台州 临海县龙兴寺西厢极乐净土院。奉请天台 第七传法道邃和上。最澄义真等。与大唐沙 门二十七人倶。受圆教菩萨戒。远渉巨海。 求戒之力。护国保家。为存天下。天长十 年七月四日。义真大法师。怡然迁化。到于 承和元年。未有传戒之人。为传一乘之戒。 伏承圆澄大法师。戒宝难得。戒珠易失。夫 无作戒体。唯实相心。縁体护持。因果宗趣。 亦唯实相心。体是宗家之体。宗是体家之宗。 不即不离。若屋空与梁柱等。空譬于体。 梁等譬于宗。不即不离。思之可见。应知。 体是能持能领之心相。宗是所持所领戒法。 大日如来。为行者之授一乘戒。释迦牟尼佛 为我和上。文殊师利为我阿阇梨。当来弥 勒为教授大徳。十方诸佛为证知我。大徳 诸菩萨愿为我伴。明为我和上之体。毘卢 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常波 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净波 罗蜜灭有相处。乐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 本有四徳为所依。修得四徳为能依。能所 并为能依之身。依于能所所依之土。二义齐 等。方是毘卢遮那身土之相。是则第一义谛。 明为我阿阇梨之体。菩萨所行。不断结使。 不住使海。观心无心。从颠倒相起。如此 相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如 是法相。不生不没。何者是罪。何者福。我心 自空。罪福无主。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心 体则理。故云自空。谁执罪福。故言无主。应 遍十法以明罪福。在一念心。方成妙观。观 心无心等者。能縁之心已无。所縁之法安在。 能所不二。是则第一义空。明为我教授师 之体。以大悲藏増长成就妙菩提树枝条花 菓故。说大悲慈氏。是无尽饶益众生宝。于 法界中。发生根芽叶。随三师而住是戒时。 当以身语意。合可为一。此戒。梵云三嚩罗。 是共縁共成。此戒之义。所谓慧方便等之所 集成。若尸罗者。即但是清净义也。三嚩罗是 平等义。佛言。以身口意。合为一者。即是住 三平等法门。行人三业方便。悉皆正顺三平 等处。当知。即具一切诸佛律仪。今行者。观 身口意业。自无别体。统末归本。唯是一心。 而此心实相当是平等法界。是故。住此戒 时。种种身口意业。皆同一相。无量见网。皆悉 净除。此三聚戒。依大智论。义通十种。一不 缺戒。持十善性戒。乃至十重。二不破戒。三 不穿戒。即是持四十八轻戒。四不杂戒。欲 念不起。随道。无著二戒。离三界内见思惑。 智讃。自在二戒。菩萨利他。随定。具足二戒。 不起灭定。现诸威仪。示十界身。随形化 物。今之所持。约事达理。一刹那心。十戒具 足。事持前四。因縁为境。理持后六。了境 佛性中道常住体。唯一心具。含凡圣依正因 果。虽具而空。无非法界。名之为观。是则 一心三观。空即空观。观性真谛。持于随道。 无著二戒。具即假观。观性俗谛。持于智讃。 自在二戒。法界佛性。即是中观。观性中道 第一义谛。持于随定。具足二戒。境智倶心。 能所冥一。一而不一。一念戒体。实无有相。 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 之中。四六宛然。倶持十戒。名为菩萨三聚 净戒。大日如来。三聚之戒。令受于行者。毘 卢遮那疏。引普贤观经。云遍一切处。常乐 我净波罗蜜等之所摄成。皆是净菩提心。则 是第一义谛。又我心自空。善恶无主。观心 无心。法不住法。是即第一义空。以此第一 义空之慧。净波罗蜜等。菩提心平等慧利刃。 断无始无明根。入菩萨正位。梵网经云。我 已百劫修行是心地。号吾为卢遮那。道璿 和上。释彼文云。修行者。天台师说。修行一 切之法。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 不来不去。常住一相。犹如虚空。言语道断。 自性清净。是名修行。如是行人。于自性清 净心中。不犯一切戒。是则虚空不动戒。又 于自性清净心中。安住不动。如须弥山。是 则虚空不动定。又于自性清净心中。通达一 切法。无碍自在。是即虚空不动慧。如是等 戒定慧。名卢遮那佛。智者大师。随意普礼法 说。敬礼常寂光土毘卢遮那遍法界诸佛一 心戒藏。普礼十方三世诸佛虚空不动戒藏 卢舍那佛。普礼十方三世诸佛虚空不动定 卢舍那佛。普礼十方三世诸佛虚空不动慧 卢舍那佛。卢舍那佛。一心之戒。令受于妙 海王。大日如来。即自受用法身。卢舍那佛。是 则他受用法身。本归于末。他受用法身。即是 自受用法身。同而不同。末归于本。不二而 二。向于机边。他受用法身。不向机边。自受 用法身。是自受用法身。即他受用法身。不 同而同。自受用法身戒。即他受用法身戒。同 而不同。他受用法身戒。即自受用法身戒。不 同而同。得意则自即他。他即自。双照自他。 不一不异。自证法戒。是则本戒。自证法戒。 赴机末戒。大日自戒。赴普贤机。自受用法 身戒。即为他受用法身戒。大日自戒。不赴 于机。是则自受用法身戒。自受用法身自 证戒。赴妙海王机。即成他受用法身佛 戒。不赴于机。是则为自受用佛戒。自证 戒法。则是实相心。是实相心。自性清净心。 是自性清净心。即是阿字门。一心即空即 假即中。远离一切戏论。至于本不生际。本 不生际者。即是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即 是阿字门。以心入阿字门。戒亦作阿字门。 以心观实相。戒亦为实相。性同于戒。则同 实相。戒同于心。即同阿字。心虚空菩提。三 种无二。此等悲为根本。方便波罗蜜满足。 心即是菩提。本同一相。而有三名。即此一 法界心。性同菩提即同空。性同于空即同 于心。性同于心。即同于真。法身之佛。为法 身菩萨。说一乘戒体。令解心实体。彼佛坐 虚空。内外通彻。照如来所感莲华世界。界之 下之莲花为台。名莲华台。故华严经云。华 &T016254;世界。所表有二。一表舍那处秽不染。二 表因能感果。莲华四类。人中莲华。十叶已 上。天上莲华。百叶已上。菩萨莲华千叶已上。 妙觉莲华。量等法界。一一互融。可谓。依正 二报圆满体。能包含十方法界。十方法界。 现一尘中。犹如帝网。重重无尽。不横不竖。 出过思议之表。一乘佛子。解一心戒。即入 佛位。谓入佛位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依 性发心。受一心三聚戒。名入佛位。故大经 云。学一乘者。虽是肉眼。名为佛眼。亦云一 念证中。得法身本。初阿后茶。分证大觉。名 真佛子。故身子得记。入圆初住。乃云真子。 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故云位同大觉位。 真是诸佛子。亦云。一切佛心藏者。戒法即 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名为佛心。佛心遍 摄。如法华实相之心。名为心藏。心喩如地 能持万物。名为地藏。此心即戒。戒具定慧。 含藏三徳。名为戒藏。于轻重戒。一一修行。 愿愿互融。戒戒相摄。一切行愿。无不归之。 名为行愿藏。随先师后。承一心戒。孤僧登 耳顺年。不知命绪。出息入息。一念不持。记 承戒旨。不述传次。堕断种罪。去弘仁十三 年。总承传戒之由。于是先师之记。入戒坛 知事。共义真大法师。知传戒旨。义真大法 师。既以迁化。传灯法师光定。虽不传次。而 心寄皇帝陛下。伏愿陛下。不朽师戒。留于 后际。不任仰。谨上七言十韵。于时承和元 年正月十八日甲寅十韵七言作文
戒流心地自性空 明照意開在月宮 達磨遊行日本國 南岳應化西海東 道璿歸朝闡法律 鑒眞入向龍顏雄 吾師乘坏登台嶺 智者遷形迹無窮 力岳修練木叉玉 唐朝法璿披徳風 湛然筆精天寶歳 法性輕力理圓融 春霜暵出山局入 雪雨冬雲灑焚籠 眞人石際求芝草 羽容親霞欲戒工 三觀總律澄法界 禮法威儀訪何從 塵心仰憶依律法 大日悠然白雲中 承和元年正月二十八日
传述一心戒文卷下 去弘仁九年。先大师。宛行戒坛院别当传灯 大法师位义真。同时宛行戒坛院知事传灯 法师位光定。二人同心。十五年间。成辨先 师之愿。圣朝贤臣鸿能之力。成辨桓武皇帝 御愿。不记一心三学传流次第。伏恐。将绝 彼之细旨。今适随先师后。承一心戒由送 于后际。同意道俗有心者。留1日记文耳。受 一心戒我宗诸同法。期龙花树下。成弥勒 道时。捧一心戒珠。共受菩提记 大法师圆澄功能。略录在传述一心戒文中。 彼功能事。在彼此人。法师为行初戒。不犯 坚持。武藏之国。道忠法师。菩萨戒寄天台 宗。最初之时。城邑之中。在于高座。演说宗 义。登到叡岭。共先之师。写一切经。收于经 藏。从先师后。供一切经。随师之命。奉称 五佛顶礼拜。为奉桓武天皇。修念五佛顶 法。在先师后。奉守国家。为奖入唐之。随 先师之心。住如如观。写天台疏文。居高雄 寺。学习天台文义。亦为入唐。住如如观。三 七个月。修念秘法。不入唐前。行事之旨。注 于今文。举法师行。不入唐前。三个之度。受 菩萨戒。待还来日。受新义宗。彼中之事。在 法师臆。从唐还时。在高雄寺。最初被授灌 顶之法。亦为奉桓武天皇。修念秘法。亦野 寺西野。为奉桓武天皇。行真言法。赐天 台年分二人度者。自是以后。登山入里。所 所之中。为守国家。作于佛事。对诸宗有名 法师等。论显天台宗义。诸大寺僧中。宣说 自宗奥旨。于大极殿。建天台义。奉守国家。 为守于天下。写三千部法花。诸国在之。虽 登耳顺年。为继先师迹。修学真言大道。三 密之戒契。一一指陈。受于空海大僧都。为 守国家。西塔之院。建于三昧堂。修念法花 三昧。长讲三部大乘。是之功能。在一心戒 文。去弘仁九年。先师宛行戒坛院别当义真 大法师。同时宛行戒坛院知事传灯法师光 定。义真大法师。怡然迁化。从天长十年七 月。到于承和元年二月。悲伤之心。多于朝 夕。传戒之师。无于戒场。传法之人。无有山 迹。法师光定。预居尧世。忆流律法在将 荒事恐息传戒。伤将绝传宗。圆澄法师 言满天下无口尤。行满天下无怨恶。言 之者欲使传宗。闻之者欲为戒师。天台 之宗开后。有是师用。不任传戒心之至。谨 录功能。辄述法师行徳 表案 故最澄法师弟子沙门光定言。光定。久从先 师之最澄法师后。承闻传法之由。最澄法师。 有二弟子。彼弟子义真。圆澄。义真法师上 腊。圆澄法师下腊。去弘仁三年。在最澄法师 病床。其年五月。付法印书。授圆澄法师。弘 仁四年。义真法师。从相摸国。来于叡岭寄 在。义真法师上腊。圆澄法师下腊。同弘仁十 三年。付法印书。授义真法师。其时光定言。 付法之书。授于二师。谁师为首。最澄法师 云。上腊之师。可为众首。亦言。义圆二师。定 高阶师。可向泉路。最澄法师云。建立桓武 天皇御愿之宗。被弘二师。道弘人。人弘 道。道心之中有衣食矣。衣食之中无道心 矣。亦云。御愿兴隆凭四贤臣。其四贤臣。 故赠正一位左大臣兼行左近卫大将藤原朝 臣冬副。故赠从二位行大纳言兼右近卫大 将良峯朝臣安世。现有。从二位行大纳言 守春宫坊传藤原朝臣三守。故参议从四位 上兼守右大辨行陆奥出羽按察使伴宿祢国 道。依此之旨。谘闻四大朝臣。义真法师。后 左右之事。相劳仕奉。如最澄法师命。义真 法师被弘。天长十年七月四日永逝。彼七月 下旬。光定。承于先师传法之由。告圆修师 三纲。虽然。告事之旨。不承之矣。百三十馀 日。寺家之政不令闻。别当从二位行大纳言 守春宫坊传藤原朝臣三守。正三位权中纳 言藤原朝臣吉野。其政为事。十一月一日。将 定安居讲师。其之讲师。一夏九十日。奉为 国家之。宣深义旨。奉守国家。十二日。将 定宫中听众。其之听众。一七日中。奉为皇 帝。昼奉闻金光妙典。夜奉称三宝。奉庄 陛下。三月。将定年分度者。镇国家内。是之 政事。在于山门。是延暦寺。弘仁皇帝。为成 桓武天皇御愿。所建立矣。最澄法师。备为 国家。不欲薗田。不入酒与之女永代常 例令修学。十二年山笼僧。立一乘戒场度 年分人。置文殊上座。受行法之旨。与诸寺 有异。守玄门理。弘大道宗。然圆澄。光定。不 闻义真法师临终之事。百三十馀日。未定 传法之首。不闻传法之音。恐伤之心。多于 朝夕。伏惟皇帝陛下。至徳通神。布慈云于 1&MT03024;侣。道邻极圣垂日月于玄门。伏欲别 降严敕。圆澄法师。赐延暦寺之传法之首 然则。如弘仁三年。最澄法师。付法印书将 定于山门。护国之政。继于山家。护家之法。 留于叡岳。义真法师。命终之后。传最澄法 师遗风。圆澄法师。登耳顺年。身命不几。如 最澄法师命。将弘是师。不任仰至之诚。上 表陛下。轻触威严。伏深战汗。谨言
天長十年十月二十八日 傳燈法師光定上表
法师光定言。传法之由。奉闻阁门。义真法 师上腊。圆澄法师下腊。去弘仁三年。在先师 病床。彼年五月。付法印书。授圆澄法师。弘 仁四年。义真法师。从相模国。来于叡岭。依 在义真法师上腊。同弘仁十三年。付法印 书。授义真法师。彼时光定言。付法之书。授 于二师。谁师为首。先师云。上腊之师。可为 众首。亦言。义圆二师。定高阶师。可向泉路。 先师云。建立我宗。被弘二师。道弘人。人 弘道。道心之中有衣食也。衣食中无道心 也。亦云。我宗兴隆。奉凭四所主。依此之旨 谘闻。故左大臣主。良峯大纳言主。伴按察主。 藤原大纳言主。义真法师。后左右之事。相劳 仕奉。如先师命。义真法师被弘。天长十年 七月四日永逝。彼七月下旬。从奈良来。登 山之日。再三谈语圆修道叡。乘天。戒宣。四 师等。令闻传法之由。此师不闻谈语之志。 至于今日。寺家之政。不奉令闻主。其政为 体。十一月一日。将定安居讲师。彼之讲师 为事。一夏九十日内。为国家之。宣深义旨。 奉守国家。十二月。将定宫中听众。其之听 众为事。一七日内。奉为皇帝。昼则奉听金 光妙典。夜则奉称三宝珍号。奉庄陛下。三 月。将定年分度者。镇国家内。其之度者为 事。各各劳经义。精磨宗旨。如此政事。在 于山门。是延暦寺。先师为守国家。不欲薗 田。不入酒与之女。为持佛法之力。所建 立也。然则。圆澄。光定。不闻义真法师临终 之事。百三十日中。任幻僧心。乱山家迹。看 之闻之。悲伤之心。多于朝夕。伏乞。我主。 察传宗旨。先师之心。主所知也。今正奉仰 高徳。如弘仁三年付法印书。是圆澄法师。 为传法首。义真法师命终之后。以是澄法 师。传流先师遗风。此圆澄法师。登耳顺年。 身命不几。如先师命。将弘是师。寄承先师 命。捧进止状。上阁门下。不任至心。伏深 战汗。谨言
天長十年十月二十四日
传灯法师光定谨上 藤原大纳言主 阁下 谨言 传述一心戒文一卷上 阁门下 护国戒宝。久隐海东。催此岸人。赴彼岸津。 垂一览。孤僧幸伏欲施行。受先师戒圆澄 大法师。为戒和上。弘道传戒。无人力时。 不披高道。无良资力。不披深戒。随先师 后。闻受戒由。谨记之也。不任仰仰。令持 沙弥顺仁。忝惊阁门。伏深战汗。不宣谨言
承和元年二月七日
法师光定 谨言 藤原大纳言 阁下 谨空 承和元年正月六日夜。忆传戒事。得梦之 相。彼梦之状。左卫门藤原佐。被皮衣。与高 田太吏并立。又立彼边人。不知其名。三人 并立。下情。佐被皮衣 手 称 弖 好 之止 靡其上 见了。又此三人。当东近卫门面赴于东。南 北通道边三人前下情立。亦下情面赴西。又 自内里如先人走来卫门之中。东面密召 下情。赴于内里。以右手指。指于内里。召除 发。除发名。则下情忆舍三三人而赴 止 思于 内里。当卫门。三十许人在之。梦了。义真大 法师迁化。法弟失途。犹夫传法之首。求于 雪山。授戒之师。寻于迷津。虽有一乘。而不 被弘。虽在戒珠。而不被精。遂使智光无 明。照禅思息寂行。然圆澄大法师。久住于 东岳。心染于师风。慈悲稍深。非违物情。掌 众之官。任延暦寺。传述一心戒文一卷。上 阁门边。于是恩许实在。补任既毕。敕使一 登。嚣声固停。严旨一唱。诸舌云卷。天台之宗。 亦更兴隆。一乘之戒。再三开发。伏许宗兴。 阿衡鸿能。情贺实深。身悦极高。敬以为一众 之首。恭以为传戒之师。不任庆贺诚。捧拙 贺之书。谨上阁下。诚贺诚叹谨言
承和元年三月二十四日
法师光定 谨上藤原大纳言主 阁下 谨空 今月二十日登山。闻师等谘。郁结既开。愁思 亦开。涙下老颜。忆先师命。微僧光定。虽不 其人。忆迹不息。义真大法师迁化。法弟失 途。犹1失弘道之人。求于雪山。授戒之师。 寻于迷津虽有一乘。而不被弘。虽在戒 珠。而不被精。遂使智光息山迹。禅思无微 房。然圆澄大法师。久住于东岳。心染于师 风。天性宽大。身游诸法。慈悲亦深。非违物 情。一众首任。赐延暦寺。去二月七日。传述 一心戒文一卷。上藤大纳言主。于是恩许实 在。补任既毕。敕使一登。嚣声固停。严旨一 唱。诸舌云卷。天台之宗。亦更兴隆。一乘之 戒。再三开发。伏计宗兴。新任别当主鸿能之 力。情贺实深。身悦极高。敬以为一众之首。 恭以为传戒之师。不任庆贺。伏2遗山童门 继。磨拙贺之书。谨上阁下。诚贺诚欢谨言
承和元年三月二十四日
法师光定 新任延暦寺和气别当主 阁下 谨空 传述一心戒文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