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俭斋集
卷之十
作者:金楺
卷十一

答李同甫乙未

编辑

所示与静台别纸。有以见吾兄留心世务。无事不讲之实。不胜钦仰。弟所论结布。本非谓极至之法也。弟论末段已及此意。兄未之详察耶。然今日军布之弊。必将亡国而后已。其势已极矣。必至于有所变通而口钱儒布户布等法。皆与军布无异。而亦有难捧之患。不如结布之简约易行。而此胜于彼。故不得已为此论也。口钱非莲洞之言也。癸未年间。平川册子已言之矣。且口钱丁布不同。而兄以为一者何也。兄所谓不可加赋者。自外观之则似矣。而实则不侔。兄何不细观弟之文字。以尽其意。而轻诺于静台之言哉。结布为加赋则军布独不为加赋欤。兄且谓军布是何名色耶。自三代以来。果有可以仿佛依仿者耶。事不师古而克永世。非愚攸闻也。而兄与静台必欲就其中为方圆之计。窃恐以兄之明。亦未及根究本源而狃于耳目。以军布为不刊之典也。兄所谓每当秋冬。田税大同各㨾还上及许多私债。一并征责。囚系鞭扑。民间索然无好况。况添此结布。其追呼监禁之挠。岂不倍甚于前乎。来书止此此言可谓深得吾民哀痛之情矣。然有田者为实户而尚有此难堪之端。则况无寸土之藉。而重之以征布者乎。兄只看多田者结布之冤。而不思无土者剥肤之祸何也。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夫结布之法。盖欲多田者多取之。少田者寡取之。无田者无所取。则不行限田之制而裒多益寡。役自均矣。今日军布之弊。曷为而生哉。不以其不计贫富。而惟问丁数。故穷乡残民。当秋无食。而不幸多产丁男则一年出布。或至数十疋。懦者离井失乡。颠仆于道路。强者薰眼折臂。自经于沟渎。为民父母而使民至此。此岂仁人之所忍为哉。今何忍于此而不忍于彼也。至于签丁操炼之举。三代之所不免也。兄谓十六井共出军一百二十五人者。其不抄选而得之哉。其装束糗粮。亦于何取之哉。如兄之言则为国者将不取一钱。不用一民而后。可以无怨矣。深恐虽使尧舜在上。亦不能如是也。兄试看井田之制。其区画畎浍。果无一劳乎。勿论法之善否。当其新行。诚不可保其无怨。而若谓之倍甚于军布则未敢信也。兄又以守令之瞒报为不可行之证。此亦不然。圣人之制法也。当为君子谋。不可为小人虑。岂可以预忧其相欺而不敢为哉。兄谓多田者必百计而沮之。弟亦已反复虑此矣。然此则计功谋利之说。而非正义明道之言也。兄又谓罢一军门。诚为得宜。若就各军门皆各定数减去。则其益必大。斯言也弟于顷年。尝与李判书季章极论之。以为必也减数然后。可抒一分之弊云尔。然此亦苟且弥缝之论。不过数年。其弊犹前矣。虽以弟见今所莅隋城言之。军额渐增。自五千今至七千馀。故数十年前。尝请以五千为限。既得朝旨。而今无其效。且闻减数之时。亦不见其有益云。盖自减处言之则所减诚多。而自益处言之则不足为有无。如当凶岁。国家每有蠲赋之令。一年所蠲以巨万数。而俵之八路。一户所蒙。少则以合龠计矣。今之减额。恐与此无异矣。静台自谓为之兆而有效者。未知何事。无乃指良丁查正而言耶。弟在西邑。尝与尹汝张言其无一利而有百弊。其说甚长。今难一二谈。而静台认以为有效。良可叹也。当今练达事务者。无过静台。而第未经守宰。故尚未尽知物情而然也。兄又欲就京兆帐籍。查明八道监兵营各邑私捧之数。兄屡经郡邑。熟谙事情。而何为出此言耶。凡外方良丁之类。身兼数役者多。而必以最胜役名入藉。如以炮保兼官军官则以军官立户。或非军官而自称军官别将者多有之。盖取其名号之稍高。而亦常情之所不免也。今若一从帐籍而指以为准。则大乱之道也。况外方私捧之类。闲丁无几。大率是兼役者也。虽令括核。将何益于军布哉。兄乃欲以此折半充移。则不思之甚也。兄又虑黄口白骨之难查。至欲设严法而得之。此亦与弟意异矣。夫黄口白骨之弊。岂由于不能详知其数欤。只以其未能充代而身布无可征之处故耳。此岂守令所乐为哉。朝家非不知此而莫之变者。亦在于闲丁之难得也。今若许蠲黄口白骨之布。而又不责代。则外方何惜而不以实告哉。如此则不待别设严法而尽得之矣。何必屑屑许民诉。何必使守令自首而都事专管乎。但恐查得之后。朝家无所蠲减。又责其代则虽黥罪日积于市而终无其效也。兄不能为多得闲丁之道。而只欲明知黄口白骨之数。将何为哉。兄又欲于内外各处十分中。存九而减一。以为省费之道。此言非不美。而亦恐难行也。兄知结布为多田者之所沮。而不知减费为各衙门之所持。则可谓得于彼而失于此矣。且各衙门财力多寡豊俭。各自不同。若欲一例以存九减一为道。则窒碍不通。将不胜其纷纷矣。且此论与上减额同意耶。然则此是叠床之论也。不然则凡军布皆有额数。当何减何存耶。欲于既捧之后。始欲存减则省费则有之。而亦无益于生民之冤苦矣。此等处当细入思量而为之说也。至于年分豊凶为上中下三层。上岁尽捧。中岁捧三分二。下岁捧三分一云者。诚为救弊之良法。幸甚幸甚。盖此非吾兄之言也。大典已有此说。其所谓年分十等。上岁一结出米二十斗。随岁凶歉。递减二斗。至于四斗而止者。其法正如此。而特后世废而不遵耳。若果申而明之。何幸焉。抑结布之法。岂亶为军布设哉。永蠲身布之弊而抄选丁壮。团为精兵。一国约三十万四十万。轮回番上。如唐之府兵。则近年新刱军门如训炼若御营精抄等项。皆将不劳而罢矣。既罢军布则虽不欲罢。自不得不罢矣。既罢此军门。只存番上之军。每番不下三四千名。则是只当即今一军门之数耳。其数既少则养兵之费自省矣。养兵之费既省则虽一结半疋。亦有馀裕矣。弟诚思之已详而不敢为葛藤之辞。亦不敢先发此言。以益时人之难矣。凡此所言。弟非敢自是己见。诚感兄不以为鄙而许与之商确。故略抒悃腷。惟兄恕谅焉。

经界先王已行之良法。而以朱子之亚圣。尚不得行于千载之前。况今衰末之世。党论蔽锢而言出于弟乎。今此所论。可谓无用之空言矣。加赋之说。又有不然者。虽以宣庙朝岭南一路言之。通一路田结。为四十五万结。其时方行一结二十斗之法。而栗谷西厓尚以为我国田役。有同貊法。而仁祖甲戌改量时。岭南为十万结。则减旧四分之三。而即今田税一结常以四斗为准。虽有大同结布之增益。田之所出。视宣祖朝尚不及其半矣。如是而谓之加赋。谓之难堪。谓之伤农可乎。且多田者尚以出布为怨。则无田而出布者。将何以堪之哉。兄谓我国勿论两班常汉。富厚者不过十之一二云。若然则以结布为怨者。当十之一二。岂可畏此十之一二而不为十之八九者地哉。圣人未必以轻赋为正。观孟子答白圭之问可知也。

客有从石洞相公座上来者。言见兄文字则末端又以闲游人签丁征布。为救弊之策云。而来纸删之可郁。未知如玉汝䟽说否。玉台说亦有所本。盖出于兪市南。而此则决不可行矣。

与李同甫

编辑

数昨裁谢入洛便。能免湛浮否。即惟春和。令起居益胜。即见榜眼。令胤果得中之。献贺亡已。科举儒先多讥之。而然教子以文。得此亦非易事。为父兄者安得不喜。曾见尤斋丈席以叙九之不成名。甚以为叹。及其登第。喜动颜色。可知其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如何如何。姑不宣。

答李同甫

编辑

官便自驹城回。得令兄手书。其后汩于忧冗。阙然殆数朔。日有停云之思。裭中伏承教帖。忙披疾读。何啻若羾天门也。信后积日。未委道候增重否。圣症弥留至今。近复添剧浮气不退而别症随生云。日夕焦灼。殆无生意。弟才见儿孙之夭。痛刻不忍言。此乃子东之外孙也。暮境丧惨。尤何以自堪耶。别纸缕缕。深感兄不鄙之意。谨以浅见缴禀。幸一览覆瓿如何。自觉有不逊处。此是辨论家口气。想有以谅容也。然在空地上为此不急之辨。亦涉多事。自此以后。姑且权行倚阁如何。

第一条○第二条

弟之本意。非欲必于变通也。盖见军布是万古所无之弊。而为生民莫大之患。故君臣上下。必欲有所变通。而乃以儒户布口钱。为必行之法。故弟不得已以为田结出布。为有可据而此胜于彼耳。而兄若谓军布是良法。决不可变。则弟亦阁舌而无言矣。今则不然。曰军布之弊。若不变通。其必至于亡国无疑矣。夫既知其不变而亡国。则兄何不言其善变之策。而惟事攻击变通之论而已耶。兄谓儒户布口钱则家不呼冤。人不含痛。而独于结布而必也家呼冤而人含痛耶。家家呼冤人人含痛。来书语。

第三条

口钱之说。实始于平川。所进册子中。其语甚详。兄不曾见耶。朴台䟽弟未尝经眼。若如来示所云则朴乃误认。而兄必欲合丁布口钱为一说。此等昭然有证灼然易见之言。亦且不肯快舍而牢守前说可叹。

第四条

弟既历引井田及租庸调之制。以明其不为加赋。而兄乃不欲细究。以加赋二字作题目而笼罩之。弟安得不云然也。军布是所谓庸也。而今之大同。庸在其中。观大同事目。役民则计日给价。亦可知矣。既有大同而又征身布。此非加赋耶。兄以尺数之多寡。屑屑计较。以明其不为加赋。则弟所未晓也。若如兄言。今玆结布。亦减其尺数。则兄果亦不以为加赋耶。尤丈欲一从国典绵布尺数。请以三十五尺为准之论。元不干涉于加赋与否矣。

第五条

来示以荆公新法持之。则弟何敢言乎。朱子尝以井田法若非大祸患之后创业之时则为难行。来示云云。盖出此意。而然朱子欲行经界于南康。栗谷缕缕以改贡案为言。何尝必待创业中兴之时耶。胡氏尝谓限田及禁奴婢买卖。不可以王莾所为而非之也。朱子取而书诸纲目。圣贤至公之心也。今若见人引一周礼则曰此王莾之论也。见人论一新制则曰此王安石之术也。不究其实而务箝其口。恐非吾人平日气像也。无乃务胜之心。有以致之欤。

第六条

弟若无端欲变通军布则兄之言似矣。不变则必亡。兄亦言之。而今之庙堂。必欲变通。故弟始为此议耳。此条之意。前后反复。言之已尽。今不敢更为叠床之说矣。第多田者犹可而少田者可矜之教。弟亦不能晓然何者。出布之多少。系于田之多少。则有何冤苦之多少乎。昔无今有四字。乃兄持难之主意。而亦有可言者。若使军布之法。足以架漏度日则兄见是矣。今乃不然。必至于亡国则安可媕婀姑息。载胥及溺而不思其所以拯救之道乎。况圣上哀矜恻怛。必欲变通之意。发于筵席。形于丝纶。为今日臣子者。其将将顺之耶。遏塞之耶。

第七条

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夫先格君心之说。是自古儒者之第一义。岂不美哉。然小人横恣而曰吾将先格君心。害政肆行而曰吾将先格君心。不肯出一言。不肯发一策。则未必不为便文自营者之资斧。未知圣贤本意果如是否。

第八条

前日兄以守令欺诈。为不可行之证。故弟以为当观其法之善不善。不可预虑其奉行者之不善。此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虑之说所以发也。弟若曰必无守令之欺诈则兄之所引先觉为贤之语近矣。彼此言意。本不如此。而今乃以此不衬之语相驳何也。幸更察彼此原书如何。今书所谓既知其终不能行。又何必为无益之空言者。乃是兄前书本旨。而若以今书意言之则似未免上下不相应矣。

第九条

此则兄须以当罢一军门丁数及各军门各衙门收布数。一一对勘。又计逐年逃故量可几何。然后更为之说如何。凡事决不可从皮膜断定。迷钝之见则终未见其为永久有益之举矣。

第十条

静台所谓有效者。兄既未详而未闻则何为径加应诺而赞美之耶。奉呵奉呵。

第十一条

此等事。不可以一邑一处之事。律之于八道。断以为同然矣。虽以校生言之。曾见龙冈额外。殆近千数。而如安峡等处则又无以充其数。且罗州之匠布。义城之火布。乃通国之所独多。而今兄只闻罗州匠人之数。而翻意三百六十州尽如罗州则恐失事情也。谷山有除番军官四五百而无一非兼役。如兄之言则弟亦谓三百六十州尽有除番。尽为兼役耶。以大槩论之则兼役者多而不兼者少。弟前书多是二字。自有斟酌矣。方伯管一路之财货。以例用累千贯孔方。有何足道。而兄乃追惜至今耶。顷见领相为虑。若行结布而罢军布则监兵营亦必难堪。须令有财货然后。缓急可籍云。故弟以为当量其大小。划给结馀布一营一年可万疋或数千疋云。则领相亦颇肯可。弟退而语人曰吾乃今日。始知鲁望之作宰相也。兄之䂓模。反欲居领相下耶。想兄读至此。必为之喷饭也。

第十二条

兄既果能为多得闲丁。易于充代之道则何虑夫黄口白骨之难查。而必欲令都事专管查出耶。闲丁多充代易则为守令者。其以何心不首其数。而兄又谓槩虑守令难于充代而不肯尽报云者。果何说耶。一条之中。略相矛盾。恐有错误矣。且兄所谓多得闲丁之道。亦未见其果然矣。

第十三条

兄既欲就各军门中各减额数。则所存者当是实数。而所捧保布。皆只足以自养而无馀剩矣。又于保布中存九减一。则此岂可行之道耶。减额尚难。况于减额之中又减其数耶。如御营禁卫等衙门分番处。犹可论也。如训局则虽不减一。犹患不足。况又减其一乎。况收布非独军门也。各衙门皆有名色。剩缩不同。而一例以存九为准则果可行耶。兄谓各衙门虽不乐闻。朝家既令则虽无识之人。必不敢不行。兄方以结布为必为豪要所沮。则兄何以知存九减一之法则不敢不行。而结布之法则虽出于朝令而不以为不敢不行耶。此等处。切须通物我合彼此而公听并观幸甚。

第十四条

此条不必更论。

第十五条

即今八道军丁。兄谓几何耶。合户保及各㨾闲丁及束伍则盖通一国无民不兵而尚不大扰。今欲尽行割免。只存三四十万则反致大扰乎。若曾不为兵而今始刱签则兄虑然矣。今于见兵中拣选而约之则何扰之有。且兄所谓减额者。将不问其实不实而减之耶。抑将精加拣选。存其实而减其不实耶。拣选等耳。兄何不虑其大扰耶。格君心之说则前条已仰复矣。所论者政法也。只就目前言其得失可也。若每以格君心之说格之则话头高矣。谁敢抗衡。然细究脉理则此是隔几个公案之说耶。兄若曰先格君心则弟又曰先正其心。如是辊转。将到何地耶。

第十六条

赵重峯事。与此不侔矣。

第十七条

宣庙以上田结。比即今田结。盖加四之三矣。地岂有古今哉。纵于其间有荒垦之异。而又有新起之处。则参互乘除。大略无甚异矣。土地之广狭无异而结数之多寡不同。则田役之比旧减损。亦可推而知矣。兄谓何可以宣庙朝为准者。弟实未得其说也。当其多结多税之时。栗谷西厓尚以为我国田役。近于貊法。则况今减结而减税乎。弟意欲言此以明虽加结布。比之旧时田役。犹为轻歇之意。而兄乃不复舒究。奈何奈何。兄每言即今田役。合税大同。为米十六斗。已难堪云。而大同乃变贡案而为之者。兄试谓宣庙以前则只有田税而已耶。不得不曰有田税而有贡案则田之所出。又将几何耶。观大同后民心之悦则贡案之重于大同可知矣。且欲行结布者。盖将以减身布则结布乃身布之代也。非加赋也。兄不思大同为贡案之代。结布为身布之代。而曰大同后田税倍重则是只论大同之重而不思贡案之为尤重也。曰结布为加赋则是只见结布之可苦而不知身布之为尤可苦也。或举其新而遗其旧。或得其半而失其半。而可乎哉。

第十八条

人皆曰结布之法。多田者之所恶。而来示反以为贫贱者之所难堪。可谓拗说也。轻赋之说。大非弟意。幸更看弟之前书如何。若截去上下。单行一句则何言不为罪乎。

第十九条

此说李谦叔亲听石洞相公之言而传之矣。今承来示。必是谦叔听莹也。

凡此所论。非敢自以为是也。只欲披竭浅见。以备高明财择其可否也。若于此一一勘破。则弟实无固守己见之意。谨当快舍而从之耳。

答李同甫

编辑

今初十始承令初五所赐下札。仰慰则深。而知从骑入城。不得握讨。怅望不可言。下示申生错认曲折。令人涣然冰释。今无可言者矣。其书则弟亦曾见之。而宁有毫丝干涉于师门者哉。申生之错看。可谓误甚。而年少辈事可叹。自今以后。不复更置胸次间如何。弟书不必更写故已之矣。结布说。弟何敢牢守。令言亦非至论而自谓以俟圣人而不惑。则窃恐自信太过矣。盛说有送示之语而不来。无乃忘之耶。抑秘之耶。翼令书来。见谓令言弟书颇有怒意。故不得相答云。令何待故人薄耶。弟岂生怒于此等事者耶。平日自谓令知我。今而后知其未也。此则不得不怒而又为之爽然自失矣。如何如何。直卿兄已略及令书之意。相与一咲。又谓设令申生所传。实有是事。亦不宜疑怒。况申生自谓错看乎。此虽小事。吾辈当作戒自反处也云云矣。直卿兄书。谓结布有不可行处。而此兄于事务上识见。不如文字上。其言未必得之。而令乃乐闻如此。何其喜同而恶异耶。呵呵。万万不宣。

答李同甫

编辑

西下之后。即发巡役。忍死驱驰。迂回千馀里。未暇相候。方切瞻怅。裭中令辱札忽枉。急披疾读。其为慰释。殆难以笔舌既也。翼仲云亡之痛。何忍言何忍言。未知此后几十百年。当复见此等人物耶。弟平生情谊。实非寻常。世间知己。惟有此令。今既失之。踽踽人世。将谁与语。自今以后。无复生世之乐。恨不得与令握手一恸也。右箚固是变怪。而家礼源流事。止泊无期。时节不好时。何事不有。令辈每论尼山颇重而不能深中其肯綮。弟则常谓其协力己巳奸党。必杀旧时师门而后已。以致贻祸于国家者。乃其断案也。而拘于时讳。不敢发之。今奎䟽乃先发此言。此后则令之同门及馆学儒生。何可不一番明言洞辨乎。其心术绽露处则己巳为都宪时䟽。无一言及于金墉事。而辛巳则辄上䟽右袒。其所重在于名义乎。在于己巳人乎。然此一款则有所碍逼。不敢索言矣。如何如何。万万便不的不备。

答李同甫丙申

编辑

久阻闻问。日夕瞻恋次。便中令辱札忽临。伏承春和。道候加重。区区慰沃。有难名言。圣症近复有加。浮气复作。忧煎不可形喩。时事何足道乎。尼门䟽出后实迹愈彰。为尼右袒之论。每以父师轻重为言。今则此亦落空。不知更何倚靠耶可咲。馆学䟽太多诋辱。终不如此䟽之自呈露耳。如何如何。弟丧惨之馀。衰病顿甚。久欲乞归。而辞䟽留院。已迫半岁。不䟽不坐。一向废蛰可苦。然闻时议首数。庶可以不求而得之。何幸何幸。闻德令之族自请担当黄江与令云。弟亦何害联书于奸党碑乎。弟之俭溪蜗室。花红草绿。涧水潺潺。每思闭户却扫。与数三村秀才。寻行数墨底滋味。不觉欣然矣。仲熊亦亡。时运如此。此岂章子厚所能为哉。痛矣痛矣。不宣。

答李同甫

编辑

顷拜谢书。未达而令札又临。伏承春暮。令进德起居益胜。区区慰荷何可言。上候近复有加。忧灼罔涯。时象日入险境。祸网弥天。今则于老先生肆加丑辱。无少顾籍。数十年来所未有者。此岂但一人一时之忧而已。弟之欲䟽之说。何从闻之。弟辞䟽留院已过五朔。批下无期。虽令有迫不得已可言者。已无其路。况无可言之端而猝然进言。非弟今日坐地所可为者。自古未有先失其自处之道而能感动人者矣。令何不思而有此教耶。近观彼此皆引玄丈为证。若因此有辱及师门之事则一䟽申辨。据实敷陈。亦一道也。至于被其𬺈龁。此已束装而待。然虫臂鼠肝。一任造化。亦岂可置智巧于其间哉。愚见如此。如何如何。山野相从之乐。奚翅百倍于汩没东华尘土中耶。每遇忧乐欣戚。辄思翼令而不能已。奈何奈何。不宣。

答李同甫

编辑

前后书俱缘匆扰。久稽修敬。昨于便中。又承令下札。凭审酷炎甚潦。起居清胜。慰倒万万。上候一向弥留。康复尚遅。煎虑罔涯。弟方在锻炼中。虫臂鼠肝。任之而已。速归有期。其幸可言。前书教意。弟所曾知雅旨者。今何更论。弟亦一生以不参䟽为义。与令意见本同。不知之言。何足道也。弟之前所云者。非谓此也。馆学诸生。欲闻曲折于令。而过于畏慎。不肯酬酢。欲见玄丈书而秘之不发。故年少辈多不快云。似是中间谤言。故略及之耳。明村问答。欲得见而远莫致之。今承抄示。多荷多荷。此辈是化外之人。其所丑辱。有何毫发所损于两先生耶。然其说话则真所谓自然不泯之公议者也。却有补于世道矣。至于令之长书云云。曾所未闻。又必有其时往复于滩上者。似只欲以此辱令之意也。自以为辱而其实荣也。如何如何。馀不备。

答李同甫

编辑

上候至今弥留。进退无常。忧煎普深。向者令辱札。晩后承读。而汩没忧病。未即奉复。想必以为讶郁也。秋‘气早动。即日令起居万胜。区区瞻溯之至。’天心快悟。英断赫然。积数十年幽郁之人情。得申于今日。其为斯文之光世道之幸。何可言。弟之春间书中崔锡文䟽所引拟书。为自然之公论而情态之绽露。倍胜于馆学申辨之䟽云者。幸而得中。尤为奇矣。渠辈虽自以为辱尤斋之根本。而以吾君之聡明。宁有不察于是非之择之理乎。黄江宠眷。比前尤隆。此则平陂之势固然。而律以伊川西监之义。似不可不一谢恩命。兼无负于师门途辙似宜。故因书略及鄙见。未知其能转动也。令亦乘此几会。一言之如何。心尤斋而迹尼山。终必为后世之疑。故弟每眷眷于此矣。下示礼书事。此处儒生欲受去分写云故。非但不实。单本之册。分拆于远村。亦所未安。弟亦归计已牢。势难周旋于其前奈何。馀不宣。

与李同甫

编辑

阻甚恋渴。顷日谢书览否。伏惟此日秋高。兄道况益胜。上候进退无常。煎灼难状。弟之所遭。决难仍冒。而左揆不相量。箚白太过。令人无转动之地。势将冒没廉隅。忍过赈事。此何义理。慨恨奈何。方始刻玄石年谱。晦初间当讫役。不可无弁卷之文。回顾一世。当此之任者。无过于令兄。盖兄有门人之义。兼之以亲情从游之久。详知本末故也。幸望着意撰送于未毕役之前。如何如何。傥或谦逊退托。则非所望于兄也。兄岂为是哉。惟速为幸耳。为此略写此入拨便。不备。

答李同甫

编辑

阅月巡游。前书未复。李君至。又承令惠札。以审向来令道况安胜。区区慰荷不比寻常。上候一向弥留。进退无常。忧灼罔涯。新命想费撕捱。前头圣症傥或有加。未知令欲入城。一谢趍班。以遂顷年之意否。观今世道人心。无复可为。恐非君子投足之日也。如何如何。先师年谱。匠拙之故。姑未讫工。而至于剞劂之必后于文集。未知有古人定论否。弟意则似不必深拘。欲考检前事。而此无书册奈何。怀尼是非。前闻兄教德涵书中。虽有明白之论云。而顷见直卿书。全集才自岛中出来。遍考不得云。无以添载。且其初头事不如备载。以俟公议于后世。且以见先师之心公不倚于一偏也。然此书若出则彼此当益纷纷。故欲深藏于书院。不许人印看。只得印出数三本。送于直卿及本家。虽于令兄不敢轻示矣。此地章甫欲追享沙尤玄三先生于石潭。大举入城。想必往禀于令。令何以指挥。此中一边之人。洽然于沙玄而不快于尤丈可咲。馀不宣。

答李同甫

编辑

李生还。伏承台覆札。就审至寒。台履增重。仰慰仰慰。台之陞擢。可见天意所在。其为喜幸。岂但一时柏悦之情而已哉。宜即奉书以贺。而近来病状益痼。迁就至今。可恨也已。上候一味进退。忧煎曷极。玄丈年谱。台教虽如此。既始之役。有难中辍。且见申生暻书则玄丈自有定论云。故仍令完役矣。不欲奉分于台者。实非相外之意。诚恐易致唇舌故耳。况台不肯一挥笔而作弁卷之文。则台之无诚于此丈可想矣。心窃慨然。更不敢以此丈后事望于台。惟当收拾遗文。潜深伏奥。以待后世之子云而已。何敢刻布文字。强烦于世哉。此弟之苦心也。幸俯谅勿咎如何。弟家门不幸。奄遭季父之丧。悲苦痛陨。不能自堪。千万非书可尽。姑不备。

答李同甫

编辑

日于朝纸上。知台有肿患。至勤圣念。觅送药料。不胜忧虑。适因风便。付呈一札及人参。即于裭中承拜台翰。始审向来疾症若是之重。而今幸出于危途。一惊一慰。何可胜喩。台亦衰年也。一经重痾。元气辄落一层。补保之道。不可不什百加意。省思虑节起居。是所望也。圣候近复有加。苦不退减。远外煎灼益难堪。示询前头去就之节。以古人所处言之则如此亦不为妨。而第君子之义。亦贵于随时。自尤玄两丈以后。国家待儒者之礼。可谓重矣。当之者亦必待如是而后谓之致敬尽礼。敬礼未至而动则非但人以为自轻。于吾心亦有所欿然者。幸审量而处之也。鄙见每以黄江之终不一动。为异于吾儒法门。而于台之问。独此云然者。诚以台非初不出者。君臣之义。不可谓不一伸。故欲其持重于后耳。盖裁量游移。自是义之所当然故也。如何如何。别纸所喩。备悉雅旨。弟非敢疑兄也。亦非敢外兄也。弟之奉请序文于兄也。年谱之成久矣。实未知兄之不曾细看也。兄若曰更加细看而后可为。则弟当以草本奉览。而乃反不然。其所以为辞者。在于凾丈之因兄取谤而不欲参涉于后事。则是兄恐其因此屡憎于人而为避嫌自营之图也。弟何敢强之以其所不欲乎。弟所谓不敢以后事望于兄者。不亦然乎。今兄又以怀尼事。不曾详载。异于盛见为言则非前书之旨也。意在此而言在彼。以弟之不聦。何以揣知乎。兄何不明言显议。以发蒙蔀。而今乃云云耶。然则兄外弟乎。弟外兄乎。怀尼事亦曾屡承兄教。前书亦果略有云云。而此则弟非有他意也。己巳以后。老先生意见。与当初大异。屡见于言辞。子弟门人孰不闻而知之。而但无可据之文字。则为年谱者。何敢以己意任自添增。以惹无限纷乱乎。且窃谓所载书札。虽于初头亦已显有轩轾。如师生之分。尤未尝一毫饶他。其劝尤翁则至引伊川邢七事为证。岂不晓然知其意趣之所归乎。况己巳以后。一二书札。尤极明白。盖初则欲其保全。以存大伦。后则严其扶抑。以垂后戒。乃所以益有力于淑慝之分。而老先生至公无偏之心。亦可得而见矣。何必追添文字而后可哉。至于台所谓德涵书。果得其本文。则今虽毕刻。一二板追改。何难之有。而兄终不能觅送。家藏文集则未免见逸云。弟将何以处之。而台乃每以此为言耶。且此非弟之所独断者也。自有主张者存。台又责之于弟何也。大抵怀尼是非。何待费力辨析。不患不胜。而惟患吾学之不明。孟子所谓经正者正如此。幸乞谅之。年谱安敢终閟于台。一本呈往。姑勿烦泄为望。弟方为户判所持。数日后为上章请谴计。孱脆之质。何以当其气势。可苦可苦。欲探近候。专走一力。惟迓新益福。调况遄安。不宣。

与李同甫丁酉

编辑

近久阻阂。伏惟此时台履增福。区区瞻恋不住。上候进退无常。水剌一节减少于前。煎虑曷可胜言。弟才能疾病。俱无担荷重务之势。而意外宠擢。当此匪据。惭惧难容。而此处丧帅之馀。百事棼如。无以收拾。况此极备。又有凶歉之渐。前头民事。亦不可期。搔首而已奈何。台兄新除。朝家相处。可谓得其正轨。而想费撕捱。黄江作相。昨见其史官书启。有许递则复起之意。台亦与之同进。岂非士类之幸也。无已则台素有一游妙香之意。趁此秋风之动。掉脱缰縻。惠然西来。弟尚为良主人。二者择一而处如何。玄石年谱与厚斋相议。有少修改。改张印呈。幸就前去本。即为改入为仰。所改得失。亦望垂示。不宣。

答李同甫

编辑

八月初八十八两度辱书。日久之后。次第承读。至今披慰。伏惟即日。起居益胜。职名尚未辞解。想欲掉脱也。弟夏秋以来。疾病顿剧。旧患痞症。凛凛有复发之渐。而月初又闻小妇之讣于千里之外。惨毒不自忍。在外三年。两见此戚。此岂人理所可堪。悲疚之馀。精神筋力。日就耗损。非复昔我。而道内凶荒。振古所无。一路生灵。无粟可救。前头赈政。实非弟所可堪当。罔知攸出矣。书中域外之虑。诚有然者。然目前民事之急如此。真如碁谱所谓我生然后杀他。何可念及于天山伊吾之间乎。良苦良苦。兄之副本。晩后得见。为之可也。不为亦可也。有何容议者乎。玄翁年谱事。许多曲折。非面难尽。而当初即以来书幷谱本。送示直卿兄。使之添润以还。而淹置半岁。及弟移拜谏职之后。始为还送。略不改动。只示其意于书中。弟于其时。一边检修重记。一边看刻先碑。无暇及他。而第念若不全改则无以副兄前后缕缕之教。不得已略依直兄意。匆匆改润入板。其尚有差误。固已自料。至于兄之前日所示。则其书直兄又不遣还。故不得对准添入者此也。兄乃以不听信为疑。可谓不相谅矣。来书所谓有问而不答者。未知何事。至于直兄之孙参䟽后。直卿云云之说。弟亦略因风闻。顷才以书相戒矣。此兄岂有他意哉。不过过于软美。不欲露示圭角耳。寻常窃疑兄亦微有此气象。幸相视为戒。如何如何。兄不欲效诚于弟。而弟则以此效诚于兄耳。呵呵。万万不宣。

答李同甫

编辑

顷承复札。披慰当面。即惟穷阴。台起居增重。瞻恋不已。兼带新命。此正吾兄之任。何为过谦至此。恨不得与左台同起造朝。朝夕纳诲于胄筵。以为万世之基本也。上候弥留至今。日夕忧煎。殆不知此身之寄在地上也。弟劳心于赈事。奔驰于恶客。精力都尽。颠仆无日。而清北已多饥死之民。罔知攸济。焦闷而已。台前后所问。弟未尝不供对。至于近日所见则今尽于副本中。自此可无疑责者否。好咲好咲。弟䟽末所附。左见本以此为重。台䟽亦只辨师诬。略不及此。虽知雅意所在。而若以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注观之。则恐亦不足以避嫌。如何如何。然鄙䟽一出则一边之怒骂。固不足道。而吾侪中所见。亦必有参差者。亦复奈何。愿闻兄见则足矣。万万强草不备。

答李同甫戊戌

编辑

私门不幸。长妇夭亡。惨毒不自堪忍。伏蒙台慈俯赐慰问。哀感之至。亡任卑情。仍审春和。台道履超胜。不胜慰释。而第阁内患症。既危旋安。一惊一喜。不任区区之忱。弟丧病之外。踪地穷蹙。未免冒陈危悃。而批旨靳允。方欲更申。以褫为期。而一日在职。如坐针毡也。前头一番人得意则逾岭之行。固所自必。而曾不料干戟忽起于同室。其所操切。殆甚于丙申春间也。闻以玄石从享之论如此云。此亦意虑之所不到也。曰可曰否。只当付之公议。又何必推而及之于门生然后快于心欤。况玄石有何过失。而不但曰不合于从享。而加以僇辱。至用株连之律欤。去秋圣猷来言路见平山士子。言将欲为玄石陈请从享云。台亦闻之否。弟无心率口而答曰未闻也。岂欲单举玄石耶。曰不曾细问。而其意似欲单举矣。曰单举则非矣。且勿论单并。无乃太遽耶。曰吾意正如此。闲漫酬酢而罢。其后更无所闻。冬间见直卿书。言畿儒欲发此论。弟其时方在湾上。亦未即修答书。春初又自湾归到铁山。见营中书。其中有石潭院儒行资求请书。而又请抵书方伯。使之给粜。故行资则远莫塞望。而抵书则从之。此实海儒之所共知也。台于海士。亦多习知者。必闻其详矣。䟽草则弟未曾得见。闻入京后得于某处。此岂弟劝送之事乎。设令弟出力劝送。且助行资。是固人情之所难免。以此得罪于时人。果何说耶。此外纷纷之说。无所不至。而皆是弟梦寐不到思虑不萌之事也。未知何人主张是。而不亦奇奇怪怪乎。甚至分门之疑。大䟽之说。盛行于世。秋台书来。劝弟勿变。猷台书则劝于下语审量。不亦可咲之甚乎。谗人罔极。交乱四国。于今真见其状矣。某台又言无人为之一言可慨。此又不识时势之言也。平生情同一家者。皆有下石之意。私室之间。若发救解之语则奇祸立至。谁肯不顾一身而为弟言乎。曾见以台之无忤于世。负望于时。丑辱之言。又出于一边。可谓救之甚易。而光台一言。辛勤动得。况弟树立素卑。多仇寡助而变出于同室者乎。弟在千里外。于时事同于聋𥌒。而空中做言。自作纷纷。非独弟之一身。指目甚广。无人不疑。此岂好景像耶。含恨旁观者。不胜好咲。三败征四败征之说。至发于私书云。可愧可愧。此言亦涉于多辨。而欲台知其事状而勿动于浮言。故及之耳。览即丙之如何。弟前䟽无他副本。未及誊呈。兄之册子。不为请见者。非有他意也。汩没丧病及赈事簿牒。未暇念及故也。以此观之。弟之本状。可以推知矣。人反疑之以劝成儒䟽。分门立党。不亦外之外乎。凡事皆有苗脉。而今日所遭。百尔思量。莫知其故也。弟䟽及兄册。留待归后相示未晩。下示两册当图之。而第恐未及于归去之前耳。万万非书可尽。都付默会。

答李同甫

编辑

日者裭中。伏承辱复札。备悉多少教意。且慰且感。上候近来复不如前。煎灼之忱。如何可言。即惟夏热。台起居益胜。徐李两䟽。专事丑辱。于台尚然。况如弟者又何足顾籍乎。但此身彼此得罪。腹背受攻。真成可咲底人矣。今日从享之论。弟之本意。以为太遽。不如积以年岁。稍待公议之益郁。故或有来问者。每以此答之。及至湖儒䟽出。只举两文正。则士论益激。必欲并举玄丈。在弟情义。其可以挽止乎。其以不劝不沮为义。正如兄见。故䟽草之请。亦辞而不应。可想弟意矣。设或劝送。此何大罪。而不问事之虚实。言之真伪。怂恿年少不识事之㙜官。先行搏击。如不欲置之地上。此则淳台辈所为。实未知其稳当也。况其心每每出于利害计较之私。以玄丈尝力主名义。必将为后日之祸根。故欲及今排摈。以示相贰之意。渠方以尼山之背师。全出利害为攻。而乃反躬驾而蹈之。外怀川而内尼山之疑。今果验矣。此非弟之言也。苟有公心者。皆言如此。众口其可防乎。欲以一时气力。箝人口而迫蹙之。安可得也。自今以后。惟当抱此抑郁。以俟百世之公议而已。他复何言哉。兄之处义。未见其失当。设令弟易地而处。固当如是矣。第乡儒辈来言兄之子弟。亦随俗诋斥玄丈云。若然则诚世变也。幸加严责如何。弟若自外于兄则亦不出此言也。必欲两门之相合。弟之苦心血诚也。忆昔癸亥年间。玄石在芦开里。时弟与君辅同进。请于辞䟽。不及㙜谏事。而用章至作怪举。兄之所知也。况在今日乎。默察时意。必欲离而贰之。未知玄丈何负于此辈而慢侮若是耶。弟之今䟽。自觉未免太偏。将无助于某台辈乘胜之势耶。恐为日后难处之端也。如何如何。世事至此。益思翼仲矣。不备。

与李同甫

编辑

顷覆书披慰至今。伏惟即日。台起居增重。区区瞻恋。何日不勤。弟既递之后。以替代未易。尚此遅留。苦状万端。似亦业障未全除而然也。然心地已觉安闲。颇能温理书册。时有会心处。益知外间纷纷。真不足以动吾一发。惟是自己根本上。未有倚靠处。可惧可惧。南溪礼说一帙九册呈往。此丈事近来作一大禁。此书之行。其不为益其怒者。亦未可知。切幸台十分秘藏。勿轻以示人。如何如何。

春间邦礼。若律以四种之说则已违于尤丈所执。而举世动于祸福。莫敢一言。已是识者所羞。而今此嘉礼之请。又非礼也。考之礼经。其义甚严。而辛酉尤丈之论。盖出于不得已。其后因以为例。则恐大非尤丈之意也。自今以后。礼经将废矣。左揆献议。诚未满人意。未知后世公论以为如何耶。上教中废经二字。尤觉不安。经其可废耶。汉儒反经合道之说。程朱力攻之矣。况废之而为权乎。

答李同甫

编辑

顷复迨慰。即惟秋令。台道履增重。区区瞻恋不已。弟来初当得交龟。而当自城外直归俭溪。末由即得奉叙。预切怅恨。前书僭有所禀。未蒙皂白。想所论未允于雅旨。在所不答也。竦怍深矣。然有问不答。乃师生间礼。恐非朋友间事。未知如何。既有所疑。故不敢不尽。曾见朱子于张吕两先生。互相违覆。至有切迫之语。而不以为嫌。故弟亦为此言而不自外耳。如何如何。下教勉斋书札卷印呈。馀不备。

答李同甫

编辑

便中伏承台辱复札。凭审日间台軆万安。区区慰豁。何可胜言。弟不能坚守初计。动于诸议。率尔入城。惟事违傲。进退无据。益觉识不明而力不固。七十之年。尚无定主如此。从前谈说义理。尽是空言。愧怍之心。不但为一时仕止之难而已也。水落之计。盖欲奉展积阻计。而计其道里。足以朝往夕返。不然则暮往早还。其间设有牌临。可无窘束之患故也。至于高亭则非费两日之力。不足以往还。何敢为远出计乎。台若以近崔为嫌。则崇驾稍进为中半之约。蔑不可者。惟在商量而更教之耳。下教事。弟亦扣诸右相所答。以其伯台为难。此则自有所执。何可强之乎。既是首拟则在外与否。恐非可言。近来人心浇薄。动辄造谤。弟亦难于出力相劝矣。今后惟有台不拘格例。连䟽连状。则必蒙軆谅矣。如何如何。千万不备。

答李同甫

编辑

政尔渴咏。十九卄五两度赐书。叠到于一日之内。伏承比来道况万福。区区披慰。曷可胜言。弟迫于严命。不得已冒出。仍掌柑制。真所谓强颜耳。殊可愧也。量才量时。实无报答恩顾之望。下负素心。上孤委任。将成进退无据之人。何以有辞于后世。中夜思之。不觉慨然。奈何奈何。下教令侄事。当试力言。而第若有先属意处则似难动得。盖观其托辞。意其如此矣。泮中以从祀事。极纷纷可叹。此事何如是汲汲耶。况尤丈追配庙庭。必不可成。而某台家主之云。似不深思矣。万万不备。

与李同甫己亥

编辑

岁新矣。伏惟道軆益膺万福。区区献贺之至。弟齿日增而病日深。求递不得。归计参差。心口不相应。愧怍不可言。中半相会之约。亦难指期。未知何日脱此樊笼。追随于山间水厓如昔年也。万万非书可尽。不备。

答李同甫

编辑

即伏承辱复札。以审新春。台軆起居万福。区区慰豁。恰当一晤。弟所苦尚未快。而为参候班。黾勉复出。首席必欲递。引入不动。左僚见拟沁都。今日当失之。此时独当政席。一动一静。皆为谤囮。无计速脱。愁闷难状。所可勉者。惟有信道直行而已。至于颠沛。今已置之度外矣。国子之命。台虽谦逊。当此之时。非台而谁。若以误相信见责则非弟所敢知。而若以政軆责之则弟不受矣。前头玉台若递而弟仍在铨。则如子益亦欲以台宪或国子处之。其言将必如台。而弟于斯文诸公。力所可及。必欲褒奖。以励一世。区区之心。庶几以此为报效之一端矣。厚斋一再见。而其所患甚重。尚不能与人酬酢。殊可虑。铜湖云亡之恸。久益难遣。况弟则托契四十年。相知甚深。而一朝失之。尤觉有亡质之痛矣。别纸下询令爱之病。惊虑不已。况台远在不能亲救。尤何以作怀。然以此入城。终觉未安。幸乞深思而处之。即今则上候又不如前。至有浮气。极为煎闷。此时台若近城则踪迹尤不安矣。盖以令爱之病则入城。以上候则入城而不为起居。虽有公私之分。而亦有轻重之别。更须细量。如何如何。弟则于出处之义。全然循俗。而所以待台则不敢不以第一义责之。可谓自期者轻而待人者重。殊愧殊愧。馀不备。

答李同甫

编辑

即伏承台辱札。就审日间道候珍重。区区慰释。弟一味愦愦。病且深痼。自闷奈何。令爱所患。昨见礼参。详闻症情。殊可仰虑。下示辞意谨悉。台之坐地。与昔年迥别。即今圣症虽云有加。亦非遑急之比。而无端入城陈䟽。则观者必不以为稳当。人心之所不安。即义理之所不便也。不知者若曰外假陈情之名。而实为令爱私情所动云尔。则台虽以第二义自解。人未必相信及。如何如何。台每以自处不以儒者。而朝家之所以待之者则用待儒贤之礼矣。一边倚阁尊礼之节。而自处执下曰我非儒者可乎。如弟可谓不文之最者。而朝家既以文衡处之。不得不以文衡自居矣。世间事类如此。退栗自处。亦随时而异。伏乞细量而审处之。幸甚幸甚。千万不尽所欲言。

答李士涵,徐子和文淑。○甲寅。

编辑

前书良谢。汩没忧病。不得入城。以致久失清诲。冬半山中。正好对讨。思怀两兄。尤切劳神耳。近日时事。令人短气。不欲言不欲言。至于畿儒之窜。亦出意虑之外。未知前头又将有何许光景也。虽然此于吾乡甚有光。而斯文之忧则有不可言。想洛中侪流亦必不欲袖手傍观。媕婀退缩而已也。古人有系颈而自囚。排闼而痛哭者。百岁之下。凛凛有生气。今日火色虽甚可畏。尚不至鱼肉之境。士气虽甚委靡。岂全无好义之人耶。顾患无人为之倡耳。愿两兄相与激砺。继起而图之。上以明大义而扶斯文。下以出气力而救斯人。则不徒无愧于吾心。亦将有辞于君子之林矣。如何如何。

答姜叔重锡朋○丙戌

编辑

湍山一晤。恍若梦境。顾以罪逆之踪。仓卒拜诉于旅次之中。末有以展摅积阻之怀。则至今未尝不以为怅懊也。玆于便中。俯赐辱问。满纸辞旨。勤缛恳至。责励之意。又非浅陋所敢当者。感慰之馀。冞增踧踖耳。楺顽冥不自死灭。偸送日月。奄经再期。攀号莫逮。五内崩裂。罔极之痛。益复何忍。承留意于老先生遗集。多有领会之益。吾辈今日所以追报教诲之恩而毋负期望之意者。外此而谁。所示名理之正知行之备。全軆大用之学者。诚知言哉。信乎不待后世之子云也。恨不得致身席左。得闻讨论发明之緖馀。第其所谕宗胤之祸。为千载之污蔑者。窃覸盛意若以此虑为老先生道学之累。如坡仙所谓㐫衰不祥之书者然。此诚近日世俗之见也。区区不肖每与人苦口力辨而不能自已。岂意高明亦未免为此言耶。夫以朱均为子而未闻为累于勋华。管蔡㐫逆。危乱宗国。天下之恶。蔑以加此。而文王之圣。不少贬焉。至如宋之李诚夫趍利背义。附丽侂胄。朱夫子至忧其戕害士类。而未尝以此污蔑于延平。则今以宗胤科场之罪。相累于大君子之德。果何说也。幸兄深思而详察之。又从以痛辨之。未必不为卫道之一助也。小学记疑。未曾示人。只作巾衍之藏。未知老兄何从闻之。愧惧不容已。然楺之为此。抑有说焉。盖自有小学书以来。注解之家无虑五六。而至集注而尽之矣。可谓殆无遗憾。而然其为书。只就诸家说去短取长。其自附己见者。仅仅数处。而亦只略加点掇而已。至其诸家注释则或与仪礼经传通解所收者不合。或已有朱夫子成说而不免异同。且如孝经大义固出于朱门高弟董氏之手。而殆无一言半辞见采者。窃想栗老于当时。只就旧注而去就之。故未暇博考于他书。则终为小学之至恨。昔侍凾丈。咲以谓以栗谷之聦明博洽。岂不曾致力于仪礼耶。抑不欲于旧注外搀入他语耶。楺之记疑。实有所受。而初非欲求多于前人也。至栗老之说。无一毫转动。而亦不敢辄以己意妄添。如此则庶几得免于狂卛之罪。如何如何。切告毋惜回教。以为终始承诲之地。理到之言。不敢不服也。年谱顷才脱稿。为君辅取去。盖采录尚繁。必欲更加删落。早晩当奉禀于座右也。千万未涯奉叙。惟冀益懋崇深。以副士友之望。

答朴祖能泰殷○丁巳

编辑

阻阔益久。思仰益深。即惟承颜欢侍。学履庆福。伏闻阁门已徙原州。未知彼间土地傜俗果如何。而亦有头緖为久住之意否。因窃伏念尊家自前未有定居。数年之内。盖尝三四易次。此虽事势之使然。亦恐于计筭未免不审之归。其间琐琐固不足顾。而安旧愁新。又是僮仆之常情。其在抚下之道。安可一槩不念。以丧其乐生之心哉。形势一散。收拾必难。愚鲁过虑恐不如于此且为长久之计。以使家众各就宁息。未知如何。侍次幸以此意禀告。因便却望见谕。前冬直卿回辱复。承不辍为学。甚慰瞻仰之怀。窃想吾兄明颖有馀。见解文字。不甚费力。比来益有日新之功否。恨末由亲承緖馀也。第念明颖有馀则每从轻轻地打过。以资谈论而已。都不肯鞭辟近里。悫实做工夫。故却无田地可着脚跟。此正近来吾辈膏肓之疾。而且恐吾兄气质之偏。亦在此里。切告猛加警省。尊闻行知。既以自立。复推所得。乐与朋友共焉。则楺虽愚鲁。亦幸与有闻焉。妄恃情义。倾倒至此。僭易僭易。楺哀苦不死。复见秋序。触緖悲痛。不能自堪。秋夕如到安山。乞须赐过。千万不尽。

答朴祖能

编辑

曩者便回。奉致长牍。满纸缕缕。无非以气质之难变。学业之不进为叹。充此以往。何为而不成哉。三复赞颂。今兄既以轻浮褊急。自谓气质之病。则何不以重厚端严。为救此之药。而顾乃委之于不可奈何而曰决不敢有望于此事。何其自期之卑耶。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吾辈之所当学者。非颜子而谁欤。颜子岂故好为此大言。以为观听之美而已也哉。诚以皇天赋与。圣愚同得。自暴自弃。仁者不为。故自重之士。宁为嘐嘐以取狂狷之名。不忍以其最贵之身。一日安于卑近而流于暴弃也。愿吾兄立志必以颜渊为法。为学必以大舜为期。循循切切。以气质不如古人为吾耻。学业不及古人为吾忧。十二时中常存此心。气质何由而不变。学业何由而不进哉。来教又以禀气虗弱。疾病绵缀。不免有卫生之意。颇欲搜求其书。此又未善。尊兄于此学。不曾有年岁之功。而已踣于旁蹊之中。亦可见其立志之不牢也。今欲卫生而不求益加庄敬。定养性情。以顺受天命。而反欲区区取资于二养编之类者何也。岂以学道与卫生。视为二事而终不可同。故有此说耶。小学敬身篇之于卫生之方。可谓详且尽矣。而其他如易所谓节飮食慎起居。孟子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程子所谓以忘生循欲为深耻者。俱是卫生之要诀。而学问之道。亦恐不外此。若必以此为不足以卫吾生。而乃以熊经鸟伸。龙飞虎伏。为可以长生而久视。则何以异于不知有自家光明宝藏。而反走燕郊。拾珷玞为奇也哉。却望尊兄且将卫生之意。权行倚阁。试尝从事于数夫子之训。戒其所戒而养其所养。然后反而视之则公私之判。邪正之分。昭昭然如指诸掌。虽有劝之者。吾知其必不屑矣。朋侪之间。有志于此学者。或拘于气质而不能超然。气质淳美者。又不肯回头此边。惟吾兄富有其具。发轫正道。而又不以愚鲁无似为不足与语。而独相推挽。若将进之于君子之林。故区区所以期待者。亦不浅浅。是以忘其僭猥。有怀辄尽。伏乞恕其狂而谅其意。如有不可于高明之见者。卒赐反复。又是幸之大者。

答朴用章泰晦○丁酉

编辑

前在海西。自何传到兄手书一番。满纸辞语。令人一读一涕。宜即回敬。而汩没丧病。且困簿牒。尚此阙然。情非然也。或蒙恕谅否。此岁亦已尽矣。远惟兄谪里起居益相。岛中逐岁饥荒。土着者亦多流亡云。以兄孤寄。何以支遣。区区瞻恋。何日敢忘。老先生文集兄乃不惜远送。可见诚意所在。而弟方远来。尚未得见。极可郁叹。窃欲竭力绣梓。弟替按两西。不幸皆值㐫歉。不敢生意于他事。且念文集早出。易致纷纷。深欲姑抄论理文字有益于后学者。先为刊行。而抄选之任。无人当之。此亦未易。极可叹也。老先生于尼山。非不相爱相信。而忠告不入。惟行私意。及至末年。益见其郞当。深以为非。屡发言辞。门人子弟孰不闻之。而今忽为李世德所诬引。以为右尼抑怀之资。故弟不得不一䟽条辨。亦将为无限骇机奈何。弟老且无才。而冥陞至此。负乘之惧。当复如何。所欲言者甚多。非千里尺书可尽。惟冀万万自爱。不宣。

答朴用章戊戌

编辑

在西时得承手札。披慰十回。而汩没丧病。未即奉覆。至今为恨。即惟秋生。海国累履神相。区区瞻恋。何日敢忘。弟已年迫七十。兄亦逾六。自料人世无几。而会合未涯。中间变怪层生。至于申命蓍事而师门后事无复馀地。益恨兄之不在洛中。确然持论也。奈何奈何。弟危言丑谤。左右交至。顷才入城而职名荐加。掉脱无期。罔知所以攸处也。先生文集。为朴一和设计取去。仍给申生。为抄出陈䟽之地。直卿兄屡推而不得。弟则尚未见其面目。况能入梓乎。其间说话。何能尽烦。惟在默会耳。不宣。

与元凤来梦翼○庚午

编辑

仆留山中五十日。昨始还洛。去时匆匆不得告别。及归兄又搬移骊江之上。不见颜采以来。火已改矣。悠悠瞻恋。何可胜言。窃想新寓龃龉。凡百草创。果能随遇支遣否。仆屏废来。谢绝参寻。惟于兄时时合席。以散郁结之怀也。今又失之。仆将何所适耶。仆之为兄宜久矣。尚此踌躇辇毂下。始知贫鬼不独驱人于死也。亦能绊缚人不得动也。每见他人归田。未尝不引领歆叹也。譬之若笼中之鹤。闻云间之清唳则不得不顿翼哀鸣而思自奋飞也。游川观鱼之乐。想日益深矣。能无离索之恨否。今当复归沙川。留此书嗣音。临纸益增悢悢耳。云瑞而弼各致问意。忙未各书。虽书亦不外此也。不宣。

与元凤来

编辑

比来歊赩。振古所罕有者。不审兄况佳否。顷日所辨兽石炭之说。今始考见事文类聚。益知兄说之误。而楺亦不能明记。恨不得痛析于当日。益愧读书不熟之过也。且此非僻书。而其日坐中诸人无一记得者何也。类聚有曰晋羊琇性豪侈。乃𢭏小炭为屑。和物作兽形。温酒火爇。兽皆开口向人赫赫然。诸豪贵皆效之。则此正楺屑炭和作之说所由本也。而兄所谓刻石炭为兽者。不待辨而破矣。又曰豊城萍乡两县。皆产石炭。于山间掘土。黑色可燃。有火而无焰。作硫黄气。既销成白灰。观此形色。恰是白川所生者。楺之指此为石炭。岂为谬耶。兄之执臆见务胜于人。比之楺之读书未熟。考证未精。其失又有浮焉。恐非但一时语言之害。幸乞思而改之。此亦非欲必申己说。诚见兄自来有固滞之病。故敢因此而献其忠焉。千万谅其悃款。率易为悚。不宣。

答李士秀挺英○庚午

编辑

‘昨者款宿之幸。殆不可裁。所可愧者。吾辈相聚。宜有讲劘之益。而尽日半夜。无一言及此。至于象戯。尤为深戒。而兄既随俗着手。楺虽自诫不复作此。而昨者又不免傍观助戯。归而思之。殊切瞿然悔责之意。此是何等细杂伎俩而乃尔难忘。况大于此者。岂易断置耶。’吾辈志气之不疆。已不足言。而世间物累本来易染‘如此’。浮屠不三宿桑下。有以哉有以哉。且吾辈平日不能立脚。多为不欲作乖崖近名之事。故姑欲为谐世应副之计。不知不觉之顷。遂落于猖披流漫之境。此不可不深省而亟改之。告兄亦须快洗旧习。痛自刻厉。随时随处。惠赐教策。至恳至幸。‘伊洛渊源录付借此便为望。’

答金叔涵载海○丙戌

编辑

昨自乡还。兄书留案。披慰十分。不审即日旅候佳胜否。还旆定在何日。瞻傃不任。即欲进拜。而此月之内。不欲出入。故未遂微诚。遂成阔别。此怅如何。年谱依受。然无一处付签。殊非辛勤奉托之意也。此书要是传远之书。必须广议博论。无所欠阙然后。可以见信于后。如吾兄亦一览而已。则将何望于人耶。无乃有不槩于心而不欲干涉于其间耶。若尔则亦非所望于兄者。此非私事。天下之义理无穷。何害于往复商确。务使先生平日心迹。晓然于天下后世。此正吾辈今日之责也。后日幸更取阅。详加櫽括。如何如何。馀非面难尽。姑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