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克斋先生文集
卷五
作者:申益愰
1862年
卷六

答李来卿丁亥

编辑

来书属意过厚。有深可愧者。然既欲相勉。便当削去虚礼。副以实功。善必责而过必箴。直把作终身之事。不要常常说谦说让。才言有志却道。不敢似此面貌。恐非所设于相识之际。亦恐有害于当仁之勇也。又其所谕古人之书。不能略窥其糟粕。徒以一二言句。为书尺往复之资。则非但不自量。岂不大为当世讥笑者。此世间一种自欺者之事。前书所愿不谓是也。盖谓必使吾身。自今为真能读书真能为学者。然后其不能无疑而发于愤悱者。可相与讨论云尔。今以不能窥其糟粕者。自为退托。然后忧其辨论之为不自量而为世所讥。则区区不能无疑。昔窦文卿自以不能致疑。便谓贤于辨论而不能行者。朱子答书。有曰。彼以空言生辨。我以实见致疑。自不相妨。固不当以似彼为嫌。而倦于探讨。亦不当一槩视彼皆为空言。而逆料其全无实见也。颜子以能问不能。以多问寡。曷尝敢是己非人。而自安于不进之地哉。程先生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长进。此不可不深念也。朱子此教。正当玩味。幸更思之。如何。丁丈之讣。此亦已闻之。只此一老。亦不憗遗。不知天意如何。虽不曾一望门墙。而惊悼之怀。自不敢已也。

答李来卿

编辑

二度珍缄。一时落手。审知近况。颇纾苦恋。但一日两葬。事钜情苦。何以堪济。每念之。不觉于悒也。益愰碌碌如昨。别纸所谕人物之性。子朱子论其同异详矣。其言曰。观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从前鄙见。未尝不祖此为说。向者面论。贤者泛以物类之性。有仁义礼智与否为问。愚因言以同处观其有必矣。今来谕因朱子此说。乃谓鄙说但主其所谓同者。而废其所谓异者。则与愚本意远矣。而其所自为说。则却似但主其所谓异者。废其所谓同者。是必有攧扑而不破者矣。然以愚观之。犹有所未安者多焉。请试历陈之。夫理者一而已矣。本无偏正通塞之异。而所乘之气。升降飞扬。参差不齐。是生天地人物。而有或正或偏或通或塞之不同。盖天地。得其气之至正至通者。故得其理而为性者。亦随而至正至通焉。万物得其气之偏且塞者。故得其理而为性者。亦随而偏且塞焉。惟人也得气之正且通者。而清浊粹驳。又有所不同。故其性或不能全其本然之体。于人之中。有圣人者。独得其至正至通至清至粹之气。故能全其本然之性。而与天地合德焉。朱子所谓理绝不同者。盖谓此也。然而理之本体无形象无方所。无处不有。无时不然。虽乘于气。而不囿于气。虽在于物。而不局于物。故在天地与圣人。而不为有馀。在众人与万物。而不为不足焉。朱子所谓理同者。亦谓此也。然则所谓理异者。指其乘气者而言也。所谓理同者。指其本然者而言也。乘气者。谓之气质之性。即清浊粹驳是也。本然者。谓之本然之性。即仁义礼智是也。然就气质中。单指其理而言。则曰本然之性。兼指其气而言。则曰气质之性。非有二也。是岂有人与物之殊哉。但人则既禀秀气而其心为至灵。能有以充之。故可以见其仁义礼智之全。物则既梏于形气而不能变通。故不可见其仁义礼智之全。此物之所以异于人者。然其所谓本然者。则亦何往而有变哉。来谕曰。天地方赋与万物之初。不以人而厚。不以物而薄。人与物同一理也。及其既得之后。随其形气。而人则备有五常之性。物则不能备有五常之性。是固然矣。然其分赋与之前赋与之后。而谓理有同异者。既有可疑。言虽是。而主意不是。而其人物之有备与不备者。似但知气质之性随物不同。而不察本然之性只在气质之中。无所不全矣。此其未安者一也。且夫人之与物。虽非一类。而所形之气同一天地之气。而所性之理同一天地之理也。故如虎狼之父子。蜂蚁之君臣。豺獭之报本。雎鸠之有别。鸿雁之不失时。皆有类乎五常。且如鸡犬至贱也。而父子相爱。类乎仁。恋主知恩。类乎义。待群而食。类乎礼。知鸣知吠。类乎智。必鸣必吠。类乎信。如此之类。不一而足。非但禽兽而已。草木亦然。非但草木而已。虽糟粕煨烬亦有此。糟粕煨烬之气。才有此气。即有此理而无不同矣。若夫众人之于圣人。虽曰同一类也。而残忍㬥刻者。似乎无仁。强狠贪污者。似乎无义。放僻邪侈者。似乎无礼。冥顽固滞者。似乎无智。反复诈伪者。似乎无信。是则虽曰有人之形。而其违圣人与物类。果孰远而孰近耶。朱子曰。孟子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物之所以异。只是争些子。若更不能存得。则与禽兽无异矣。正谓此也。来谕谓人之智愚。同一形同一类。故皆备有五常。物则异形异类。故不可。如此说。是则见形类之不同。而谓其理之亦不同也。而又曰。人则合下全具。故能随感而发。物则本不能备具。故不能随处发见。则又依旧是气质之说。而非吾所谓本然者也。此其未安者二也。至于前书所谓万物一太极者。则愚之所证。尤似明白。盖太极理也。天地人物。虽各有其理。而天地之理。即万物之理。万物之理。即吾人之理。无大小无彼此。此所谓统体一太极也。虽曰一理。而分则万殊。故人之性。非物之性。马之性。非牛之性。不相假借。不相陵夺。此所谓各具一太极也。然统体之中。各具者在焉。各具之中。统体者在焉。非但以在天者为统体。而在物者为各具也。亦非但以统体者为全。而各具者为不全也。以此观之。人之性又不可谓非物之性。马之性又不可谓非牛之性也。然则凡物果无五常乎。且仁义礼智。即元亨利贞之理。而元亨利贞。即太极之别号也。水火金木土之气为其质。而四者流行于天地之间。赋与于物。则凡物之禀此五气而为其形者。莫不又得此四德而为其性。故除是无物。方无此气。除是无气。方无此性。然则凡物又果无五常乎。若曰人有而物无。则是人禀四德。而物不禀四德矣。若曰人备而物不备。则是人具太极之全。而物具太极之半矣。其可乎。来谕曰。万物一太极云者。只言物物各有所以为是物之理云尔。何必曰五常之性。粲然具足于物物之中乎。则亦依旧是气质之说。而非吾所谓本然者也。此其未安者三也。大抵以性之在气质者言。则人物之不同。不待多言而明矣。就气质中。单指其理而言。则其无不同。实如前所云。是以。程子曰。凡有血气之类。皆具五常。但不知充而已。朱子曰。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然后有以为健顺仁义礼智之性。贤者何从而得此物无五常之说乎。当初面论。鄙说颇蒙印可。今不相合乃如此。岂再数长廊柱而致误者耶。更愿贤者虚心察理。若于本然之性看得透彻。则当信愚说不为无理。若犹以为未然。则朱子答徐子融书。正论此事甚悉。见节要第十六卷。试取而详究之。然后更赐回谕。如何。朱子鬼神说。本愚之所尝目及而有疑者。今蒙录示。以为似可领会。而亦不言其所自领会者。无以破愚昧之疑。然因来谕之及。更博考先儒诸说。似稍有新意。而犹不敢轻易立论。当俟异日。至于已散之气。不可复聚而生出人物。则愚亦以为必然耳。心无出入之说。鄙说今都不可记忆。当是发端而未竟者。未必无谬。柳先生及尊祖考先生所论。未知云何。录示为幸。承见临有期。可究面剖。不宣。

与李来卿

编辑

前书烦猥。自惧其中必多舛理。承谕云云。不胜瞿然。但其不尽人言处。强推说处。支离缠绕处。所指何在。方自求之。亦望因来一一指示。理到之言。不敢不从也。所云恐无发明义理之实。而徒有务胜争辨之端。吾辈固不可不察此。然亦当随事自省而痛惩之耳。不必预虑其然。而不务讲论之实功也。如何如何。

答李来卿壬辰

编辑

中夏潦暑。不审孝履何似。悬虑日深。益愰病慵仍昔。前书天理人欲之喩。真是膏肓之药石也。屏居孤陋。耳厌俗䀨。惟幸吾人有此德音。虽离索之久。忧恋之苦。而其所以警我牖我者。不啻如同堂合席而处矣。感叹之深。未易名言。但如此受赐。旧亦多矣。而不曾一服其药。是为可愧。然吾两人契谊之厚。固非他比。愿毋以不可则止为戒。而不废其忠告善道之义。则愰也何心。终不欲感奋策励以图自新乎。抑所谓反躬践实者。固愚者所无。而所谓昭旷之原者。亦恐非所能髣髴耳。尤增愧惧。别纸疑义。屡蒙询荛。不敢不尽其愚。更冀镌谕。

别纸太极图说疑义

编辑

朱子曰。旧传图说。皆有谬误。幸其失于此者。犹或有存于彼。是以。向来得以参互考证。改而正之。凡所更改。皆有据依。非出于己意之私也。以此观之。图中一圈一字。皆出于周子之手。朱子岂容追补乎。通书曰。水阴根阳。火阳根阴。此书与图说相为表里。则以水为阴。以火为阳者。本周子之意也。退溪先生于启蒙传疑。虽有当从勉斋说之论。然答李养中书曰。以生出言。水阳稺。木阳盛。火阴稺。金阴盛也。以运行言。木阳稺。火阳盛。金阴稺。水阴盛。各有一义。今图解所指。似是以生出之妙而云云。故勉斋以为可疑。若转作行之序看。则无可疑矣。天原发微中。鲍谧斋论此。亦曰。图说序五行所生。以水居右阴。火居左阳。即所谓阴根阳。阳根阴。错综而生也。图解谓木阳稺。火阳盛。金阴稺。水阴盛。即四时之春夏秋冬也。要当随所指而观之。庶无胶固之失。如此二说。则图解自无可疑。而纷纷之论。亦息矣。勉斋生之序。便是行之序之说。李氏希濂以为。多所未解。而辨论之说。见性理大全五行门。幷须考究得失。

五殊二实四字。本出通书。朱子解曰。五行之异。本二气之实。其训明矣。无馀欠。谓五非有馀。二非有欠。来说大槩得之。而但二气实之云者。非文义矣。

万物一太极。阴阳一太极。皆指其赋与处言。这便是各正性命。便是各一其性。何殊观乎四个。皆当谓之气质之性。然其曰太极曰性命者。便是本然之理。但有单说与兼气说之异耳。

动静者。所乘之机也。机。弩牙也。即发动所由。太极之乘气动静。犹弩弦之乘机动静也。字义如此。然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此语极难看。故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此句亦难看。古今人见识之真妄是非。吾道异端之分。皆决于此。必须神会而心得之耳。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定。是圣人自定。定性。书动亦定静亦定之定。亦是此义。

裁之也义。来说谓裁是裁度事物者。是也。事物虽在于外。而裁之度之者。在内而不在外。则义之为体。岂不自在乎。

阴阳五行。气质交运。来说谓阴阳气也。五行质也。图解所言。不过曰阴阳五行交运之义者。见得是矣。

常疑程子形化盛则气化消之说。以为人则然矣。物多不然。然地有新旧而气有盛衰。今夫海内万国。皆自开辟以来。见成之地。民物之生于其间者。既无不遍。则形化之气盛。而气化之气不能胜他。故便会消了。设使大海之中。涌生岛屿。成一国土。则虽今世。亦必气化而生。然此处。亦形化盛则气化消矣。且随其物之大小精粗。而为其世界古今者。亦有广狭与久近。故物之大者如马牛犬豕之类。今世亦未闻有气化者。惟微者则多有之。如人新著数幅之衣。而虱便生焉。数幅之内。即虱之世界也。此衣完弊之间。即虱之古今也。此衣新著之时。即虱之鸿荒之世也。固宜其气化于此也。又如有一片新土。无人落种。而草木便生者。亦是如此。盖此类虽微。其生也稍久。而不拘寒暑。故又能形化而生生焉。至如蟪蛄蜉蝣之属。一番气化之后。不能更阅寒暑。旋生旋灭。无复馀种。虽欲形化得乎。这般处。只当论其气有同异耳。来谕以理之同不同为言。恐是剩说也。如何。

答李来卿别纸

编辑

问。太极图一圈一字。皆出于周子之手者。既闻命矣。其于五行生行之序。犹不能无疑焉。盖水火木金土者。生之序也。水木火土金者。行之序也。生之序即对待之体也。行之序即运行之用也。就以图象观之。水火木金之居左居右者。即所谓对待之体。而水而木木而火火而土土而金者。运行之用也。其曰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者。即所谓生之序。而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者。行之序也。分明是生之序中。自有行之序之妙。而分看阴阳之时。若从朱子图解。则于阴阳稺盛之分。有所未安。若从勉斋改说。则于阴阳互根之理。亦有所矛盾。故求其说而不得。乃敢仰质。则浅陋之意。不在于图解。而正在于图象矣。来教。只言图解之无疑。而不复辨破图象之疑胶固之见。虽不欲纷纷得乎。若曰。图象是生之序。而图解是行之序云尔。则图解者。乃所以解剥图象。则不应与图象相反矣。若曰。图象与图解。幷是行之序云尔。则稺盛之倒置者。何耶。周子立象垂教之际。不指示始生之序。而只言流行之用者。亦何意耶。启蒙传疑之说。勉斋改正之论。皆可废之耶。若泛论五行。孰不曰有生之序焉。有行之序焉。就此图象。欲作生之序看。而有阳根于阳。阴根于阴之疑。欲作行之序看。而有盛者居前。稺者居后之疑。乞须参考诸说。明以见教。

前者。鄙说果未能尽破所疑。夫阳不生于阳而生于阴。阴不生于阴而生于阳。且天之生物。当自阳动始。五行之生于阴阳也。果有先后次第。而河图自一至十之数。亦以次第为言者。则太极图天一之水。根阳为阴而先居于右。地二之火。根阴为阳而次居于左。天三之木。地四之金。天五之土。又各以次而分居其位者。皆自然而然。虽濂溪。亦自不觉矣。然一是阳数。二是阴数。则水当为阳而不为阴。火当为阴而不为阳。何故于图。水却为阴。火却为阳。且五行同出于阴阳。宜有则俱有。何故其生出却有次第。且生序行序恁地不同。何故造化有此两㨾。今更取诸说而究极其旨。然后窃以为勉斋之说。不可易矣。其言。略曰。生之序。便是行之序。水火两个是母。以水生木以火生金。此便是造化本原。其后流行。亦只如此。故只是水木火金土便是次序。古人欲分别阴阳造化之殊。故以水火木金土为言耳。自一至十之数。特言奇耦多寡。非次第如此也。是积实之数。非次第之数也。盖必如此说。然后五行为有则俱有。而图中水火两个。易置之而无所碍。木金之次于其下者。又得稺盛之序。造化之始生。流行者又无两㨾之疑。是其为说。既无戾于河图生成之旨。又有合乎洪范错综之目。洪范一曰二曰者。恐亦以阴阳对待之体。相间言之耳。亦可谓发周子朱子之所未发。而有功于圣门。李氏希濂辈。虽论其非是。而亦恐其未为得也。但五行之生。既非有次第。则今言水火是母。水生木火生金者。反似可疑。然五者有微盛少老之分。故曰。某底生某。此亦语势之不得不然者耳。非如次第之说。实有生出先后之不同也。且以相生而言。则火生土土生金固也。今言火生金者。亦似可疑。然始生与相生不同。盖金之于火。犹木之于水也。以盛阳次于微阳。以盛阴次于微阴。而土又是四者之合。故最次于下。亦非谓生出先后如此也。观其止言火生金。而未尝又言金生土。则意亦可见矣。河洛五十之数。次于四九。洪范太极图。皆以土次金。何独于勉斋为疑乎。若以相生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勉斋亦已言之矣。或曰。造化宜无两㨾。故既曰生序。便是行序。则今以始生相生之序。为有不同者。独不为两㨾乎。曰图解曰。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阳也。火金阴也。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金水阴也。朱子于此。固以水为阳火为阴矣。其言行之序。即相生之序也。然勉斋之说。则水火木金土之为序者。非但质然。而气亦然。木火土金水之为序者。非但气然。而质亦然。其所不同者。二气变合而生者。原于对待之体。一气循环而生者。本于流行之用。如是而已。然则此亦只是一㨾而无两㨾矣。此则又勉斋之所未言。而愚敢言之。正李氏所谓创立孤论。以行其独见者。僭妄之甚。无所逃罪。然左右试将朱黄两先生及李氏之说。各极其底蕴。又以质诸密庵尊丈。然后鄙说之得失。各以见谕。幸甚。

问。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来谕曰。是圣人自定。定性书动亦定静亦定之定。亦是此义。不识静亦定之时。圣人之所以异于常人者何如。而常人之所以用工于此时者。亦当如何。愚尝验之于身心之间。虽平朝未与物接之时。此心常流动翻转。思虑憧憧。无一息寂然湛然之时。未知常人之心率多如此耶。抑存养之功未熟而然耶。以高明之学。必有所体验者。幸望指教。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此通圣凡而言也。然不睹不闻之时。而亦必有戒慎恐惧之功。然后中体立。圣凡之分在是矣。程子曰。鸡鸣而起。未与物接。只主于敬。便是为善。敬即戒惧之谓也。来谕。心流动翻转。思虑憧憧。此非可以言静时事。

裁之也义。鄙意亦非以义为外也。盖以为裁之度之者。已有动底意思。则义之为体者。未详其义。

不曰。裁之也义。何以见义之为义耶。

答李来卿

编辑

惠书及辱和进学吟。并三复感叹。吾辈须相规相勉。使此等不为空言。方是实事耳。序语中称谓有大谬者。益愰顷上密庵尊丈书。用此二字。复书。固让以为不敢当。来卿其不与闻乎。尊丈尚且云尔。而为尊丈之侄者。反以此加诸匪人何耶。骇怍之馀。继以一笑。愚潭集跋。固宜有具眼之议也。夫文章体裁。学者亦岂可不知。但不可著意求工。故以为非第一义耳。如愰素不读书。故不知为文。本不当为人有作。其所自歉者。岂但在文字之病而已乎。但其病处。书中不指示。后便指示为望。善山使君再来后一书。见存而已。七村问答。缘有疾病。久未易稿。近日始令子侄下笔。犹未毕。毕即寄呈也。

与李来卿

编辑

顷者付书去讫。始取公与家侄书。审得昔疾犹苦。更有许多竆厄。令人伤叹。殆无以为心。即日霖炎。调况何似。益愰春夏来。疾病忧患。亦多不可堪者。然此正程子所谓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者。吾辈正当于此得力耳。制䟽事。深荷谋忠之意。然多有所难作。故辞之。所云情外之谤。亦不暇恤也。今闻下邑儒生。方更设疏。欲请从祀。怀川开宁。又设反斥岭疏疏。火色至此。恐其祸不止于行遣一二疏首也。嗟乎甚矣。世之乱而道之衰也。不可缨冠而赴斗也。不可同流而合污也。惟有反躬一事。粗可安身立命。虽病且贫。不妨作杜户之袁安。食力之沮溺。以毕馀生而已。向后更阅十数年世变。则此念似当益重。虽或指为学杨氏者而不可悔。不知吾来卿。自谋处此世。将欲如何也。幸有以复之。将摄之暇。不废温理一事否。当有新得。恨不闻其一二也。七村问答。已整顿否。草本早晩投示为望。

答李来卿

编辑

顷承复书。审知起居。甚以为慰。近日调候如何。一味忧想。无时可已。示谕赴试事。似与平日所期不同。不能无疑也。贤者既欲典学矣。其于科业。未尝实用工夫。而但欲兼存不废之名。则其间必更有苟用其心处。贤者果肻为此乎。二者早须断置。则未必不快活耳。若非我之于贤。言不至若是深也。如何如何。益愰复有意外恩命。不得已欲趋谢阙下。往还不出后月。未间。加爱保重。

答李顺则孝然○辛卯

编辑

块坐雪屋。悄然无悰。忽捧珍函。喜过跫音。满纸缕缕。露尽心腹。幷至日自诏之辞。无非所以奋发自新。欲追先志之意。圭复以还。感叹无已。常谓吾友谆谨之资。自是少病。且虽不能无病。而其病或在于懦缓。不在于躁㬥。乃今自言有是两病。而求其按伏之方。益愰方患躁㬥。求去不得。何暇为吾友谋乎。然吾友之病。多在懦缓。而却亦有躁㬥处。益愰之病。多在躁㬥。而却亦有懦缓处。二者虽有刚柔过不及之分。而其为病则一也。今欲去之。岂有他术。朱子曰。知其为病而欲去之。则只此欲去之心。便是能去之药。此教至切。试之。当有奇效也。思虑纷扰之患。固初学所不免。然当其纷扰时。著意痛抑。愈见纷扰。不如轻轻放退之为稳也。静则敬以存之。寂然无纷起之念。惺惺无昏昧之失。动则敬以察之。应事接物。各得其当。而无过不及之弊。圣贤所说心法大槩如此。然吾辈自在童幼时。既无从事小学养成德性之功。而一朝直欲于心性上用功。则心性有甚形影。可以下手。今当且从容䫉辞气日用彝伦之间明白可据处。密察加功。久久不怠。则自然心性得其养。而无虚荡无归之弊。此忠信笃敬四勿三省之类。所以为圣门教人之法。而程子所谓制之于外。所以养其中者。亦此意也。读书竆理。亦不须多说。读之须熟。不熟则不置。竆之须明。不明则不措而已。先读六经语孟。后读程朱诸儒之文。来谕固当。然程朱诸儒之说至精至要者。亦已萃于六经语孟传注及或问辑释之中。必先于此而后推之以尽其馀耳。鹦鹉能言。切中俗学之弊。足目俱到。愿与之共勉也。因念吾友之学已晩矣。且有喉病。不能出声诵读。只管披阅。未易得力。果如所忧。然铭中至有指死为盟之语。如此立志。何为而不成。吾将刮目以俟之。欲使愚者。别构一言以为警省之助。则古训已多。奚取乎是。

答姜久之再恒○癸巳

编辑

秋间。蒙左访之勤。今复远贻手书。倾倒甚至。自惟寡陋。何以得此。反复感叹。盖不自胜。就审履玆寒沍。侍学超茂。尤深慰浣。益愰奉别来。常苦疾病。杜门将摄。仅能支吾。岁月逝矣。而依旧无所肖似。有时循省。怛然内疚。足下盛年俊才。发轫正路。其所自期。盖已不浅。乃惟不能自信。而求助于人则已过矣。况此无闻者。何足以塞厚望之万一也。然既辱眷眷。敢无辞以对。窃观今世。自以为有意此事者。非不多矣。卒不闻有大成就者。无他。志不立知不明行不力。而一欲字为之终始耳。若夫年纪之早莫。资禀之高下。皆无与焉。惟在责志而已。欲求其方。则古人言之尽矣。如愰虽已晩矣。愿与足下共勉焉。示谕科事。不免挠心。窃以为不必如此也。然益愰于此一事。早虽断置。而不能力于实学。迄今两无所成。方以自尤而畏人之讥。不敢为他人言也。四七说。固非初学所可骤闻。然当初谬问及此。故聊敢发口而一二立谈。岂能尽己之意而动足下之听乎。来书咎以失言。使人愧汗浃背。何者。此事在足下。则固或为发之太早。在益愰则年过不惑。而亦不足与闻。可不哀欤。然有一焉。此乃义理大本原处。于此有差。无所不差矣。今若以为非可骤闻而遂置之。不复求知其说则已矣。既欲知其说而或有先入为主之见。又有尊畏先辈之念。不能真有以究其得失之所在。而反失本心是非之正。则吾恐其可忧者。或将有甚于云云者矣。如何。画一图。深荷留意。向后终惠。幸甚。未涯际晤。临纸惘惘。惟时惠德音。以发蒙蔀。

答姜久之甲午

编辑

去岁往复。至仆而止。缘仆常有疾病。不能作意修人事。昨宣城李友见过。能道足下动静。又诘仆迄阙报书之由。慰浣之馀。愧恨增剧。前书辽豕之献。过蒙容纳。幸甚。四七说。固不可容易立论。以起争端。来谕云苟吾见之得到而心解意融。则是非得失。不待辨论而已。了然心目之间者甚是。又言欲取古圣贤论此诸说。裒辑为一书。玩绎思惟。为三四十年工夫者。其意思尤渊永。非见小欲速者比。果能如此。则以足下明颖之资。何患乎终不透得耶。但其入头处。须有第一义。向来。鄙意窃谓子孟子性善二字。必是说理而不及气质。所谓说理者。必通乎动静体用。则四端之发。必非和泥带水底物事。且子思所谓天命之性者。亦必体用一源。故曰大本曰达道者。皆理也。周子所谓无极而太极者。亦必显微无间。故曰动曰静者。皆理也。能认此意分明。则近世所谓天地之化吾人之心。只有气发一途者。其得失。亦不难辨云尔。非别有幽深玄妙之论可以惊动人之耳目也。至于心之精微。书不能尽。亦有所不敢烦也。科业本非不可做。况有亲命尤不可违。则当诚心用工。诚心应举。亦不至放废实学。恐不须把此一事。与守死善道。作两事看也。今闻已赴试院。政青萍长价之时。伫俟伫俟。画一图。蒙录示。深感。益愰近苦目疾。废书兀坐。又无可与晤语者。殊觉愦愦耳。政远顺序加爱。进学崇深。

答姜久之

编辑

清斋款语。胜读十年之书。归来竆蔀。益怀离索之忧。伯氏见过。袖致珍缄。圭复以还。忻写何言。无极翁指掌之书。何所不备。若能见得到时。太极二五男女万物之理。真可以识其同异分合。近世所争人心道心四端七情之论。真可以断其得失是非。来书引以为言不易。思索至此。然只管如此。恐不济事。况按图观骥。未必尽得其神耶。要当竆来竆去。以为终身家计。必至于果熟自落。而后才方真是有下落处耳。真西山未尝为济王之臣。许鲁斋自以学圣人之事。其出处未可轻议。但当时自有不仕者。更觉快人意耳。若辥敬轩事。则又异于二子。永乐之士。何至不可应举耶。以此为疵。恐是过于中庸之论也。愚见如此。未知如何。拙修集。时一寓目。尽是气魄张王底人也。是能做事底人。其学则真如自家所道。断然自为一家之学者也。但其言论张皇震耀。似有骋辩务胜。只知有己。不知有他人之蔽。是为不可知处耳。徐俟卒业。复当献愚也。

答姜久之乙未

编辑

来书谆悉。甚豁积溯。夏来偶愆。又以向安为慰耳。先贤出处。何敢判其是非。累辱反复。亦不可不竟其说也。鲁斋尝有言。若以孔子之不与者。遽为天之所厌。则其论反似太高而有难充其类者。如不见赵简子。而赵氏之世方兴。请讨陈恒。而陈氏之世方盛。若以赵氏陈氏。为不义则可也。若以为天之所厌则有碍云。盖其所见如此。故仕元而不去。然其说终有不可行者。柳西厓集。论此颇详。可检看也。文清事。今考其行录。永乐十七年。父贞除鄢陵教谕。时例。教官乏科贡者。充戎。贞固欲先生且应科举。先生乃充邑庠生。赴乡闱。中解魁。贞大喜以为得子之助。明年。仍登进士第。观此则先生盖为父欲免其充戎。与他人应举者。又自不同矣。然士之遇此世者。非有先生之不得已。又未见其必可仕焉。则不若不仕以从吾心之所安。吾辈当姑信此以自励。俟义理熟。然后去看如何也。赵公之学。固有如前书所言者。然其所就。皆本于积久苦思。而有自得处。故说之而沛然。用之则必办。非俗儒之陈腐空疏者所能髣髴。真可谓豪杰之士。惜其不为世用。又恨其所欲论著者不及成书耳。但论学则虽主程朱。而兼取诸子。论治则虽主三五。而兼取历代。且其玩侮之习。从打乖法门中来。是所以为一家之学也。吾辈无渠许多伎俩。安能学他。不如依吾本分。从平正路𧖴上做将去。庶不失故步也。承比来读尽一部书经。不是小工夫。恨不得合席。叩其所得以发蒙滞也。金仁山所论云云。未知指何语。因来及之为幸。益愰以素病。终岁不能读一好书。只是翻阅之功。不至专废。而此间绝无以此事相告语者。恒悒悒无以自遣。感足下相与之义。辄尽布腹心。惟贤者。谅之。

答姜久之丙申

编辑

来书谆复。至今感叹。许辥二先生事。无可复论。然鲁斋终是甚大。未可以此而遽疑其全体。亦未可以其大而讳其可疑也。如何。仁山说。因来录示为望。读书有疑或有得。亦勿靳。相示以发讲论之端。抑吾辈之学。固贵讲论。然延平所说此道理。全在日用处。熟者尤宜体念也。倂乞留意。

答姜久之

编辑

尊伯书言吾友废举事。可知所慕有此重于彼者。故如此断置得勇。甚善甚善。第念坏人者。非特举业。若不自克。亦无以济吾事。此乃终身之忧也。益愰身尝经历。而至今悠悠。愧负初心者非一。故谩为吾友诵之相爱之义也。益愰常苦多疾。心目俱短。区区故纸上工夫。犹不自力。况进于此者乎。学既无得。岂有所论著。但近日些少眼目。又在道理本原上。惧其还塞。则不免随手箚录。又从而修削之。门类颇繁。卒业无期。此外复有一二成说。而尚冀少进。皆未可示人。故不敢副盛索。可愧可愧。中庸疑语。承从后录示。深企深企。今人或以往复辨问为无益。或以为近名者惑也。吾辈既不能朝夕观善。而又废此不为。则何以为交修之地。愿卒相勉。则彼此之幸也。印书事。留意过厚。不须如此。答伯氏兄书。亦陈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