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斋集 (卢佖渊)/卷三

卷二 克斋集
卷之三
作者:卢佖渊
1897年
卷四

杂著上

编辑

克己图附古今圣贒所论克己之说

编辑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不失之矣。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贒哉回也。一簟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贒哉回也。

○易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勿履。

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有厉利己不犯灾也。

○大禹谟曰稽于众。舍己从人。

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

○丹书曰义胜欲者从。

○论语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孟子曰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便似先察识端倪。是无可依据。颜子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有用力处。

○明道曰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

○伊川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只是无纤毫私意。有少私意。便是不仁。

非礼处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凡人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

人能克己则心广体胖。仰不愧俯不怍。其乐可知。有息则馁矣。

○龟山曰颜渊请问其目。学也。请事斯语则习矣。学而不习。徒学也。譬之学射而志于彀则知所学矣。若夫承梃而目不瞬。贯虱而悬不绝。由是而求尽其妙。非习不能也。

○延平曰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是虽一毫私欲之发。亦退听矣。

○朱子曰视听言动不可易。易则多非礼。

颜子生平只是受用克己复礼四个字。

颜子克己。如红炉上一点雪。

克己亦别无巧法。譬如孤军猝遇强敌。只得尽力舍死向前而已。

克己是大做工夫。复礼是事事皆落腔里。克己便能复礼。步步皆合规矩准绳。非是克己之外。别有复礼工夫也。

跛倚踞傲。未必尽是私意。亦有性坦率者。伊川云虽无邪心。苟不合正理。乃妄也。亦须克去。

勿字似旗脚。此旗一麾。三军尽退。工夫只在勿字上。才见非礼来则以勿字禁止之。才禁止便克去。才克去便能复。

今人只争个勿字。尝记胡侍郞云我与颜子。只争一个勿字。颜子非礼便勿视。我非礼亦视。所以不及颜子。

所以求仁者。盖亦多术。而一言足以举其要。曰克己复礼而已。

求仁之要。去其所以害仁者而已。非礼而视听言动。皆害仁也。

熟味圣言。以求颜子之所用力。其机特在勿与不勿之间而已。

己者人欲之私也。礼者天理之公也。

○南轩曰勿者禁止之辞。收放心之要也。学者当于视听言动之间。随吾所见。觉其为非礼则克之无爱焉。

克己之偏之难。当用大壮之力。然而力贵于壮而工夫贵于密。若工夫不密。虽胜于暂。而终不能持于久而消其端。观诸颜子沉潜积习之功。为如何哉。

○谢氏曰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

○高丽睿宗问李资玄以养性之要。对曰莫善于寡欲。

○静庵曰古人云希颜亦颜。要在用心刚。刚则为善不难矣。

学者先务。莫切于义利之辨。私欲之萌。皆出于利欲。从念头拔去根本然后。可安于学矣。

尝闻许相国稠对案兀坐。夜半偸儿入室。公不寝。冥然如泥塑人。盗去家人觉之恨焉。公曰贼之有甚于此者。来战于心。何暇警止外贼乎。先辈克己如此。

○晦斋畏天箴曰毫厘有差。便是获罪。祷既无所。盍反诸己。克己复礼。是曰无坠。

敬身箴曰视听有则。言动有法。淫乐慝礼。不接心术。奸声乱色。不留耳目。非礼之地。非正之所。足不敢履。身不敢处。

○退溪曰知收放心则必勉于持敬存诚。防微谨独而窒其欲。

思虑已发也。义理昭著。物欲退听。纷扰之患。渐减分数。

竆而买田。本非甚害理。计直高下之际。约滥从平。亦理所不免。但一有利己克人之心。便是舜跖所由分处。

纷华波荡之中。最易移人。余尝用力于此。为舍人。声妓满前。便觉有一端喜悦之心。虽痛加窒欲。仅免坑堑。其机死生路头。可不慎哉。

忿懥为切己病痛。若非实下体察克复之功。何能自知。知过固难。改过不吝为尤难。

程林隐心学图。对举人心道心。而继之以精一戒惧克复操存之属。其间有无限要妙功夫旨趣。

颜子三月不违仁。当其觉违而复仁也。便似微有些求放心意思。其馀则日月至焉。当其未至之时。未知几放而几求。及其至也。或以日或以月。

乘桴之叹。虽云假说。其无一毫惹绊可知。办得如此胸怀然后克复可言。

学贵于习。习之之方。当如颜子非礼勿视听言动处做工夫。则庶有据依而易为力。至于真积力久而有得焉然后。三月不违仁之旨。可得而议。

吕氏克己铭。先生指晦庵甚非之。见于讲论者非一二。吕氏说太濩落无情理。

○南冥曰学莫善于寡欲。故致力于克己。

神明舍铭曰太一真君。明堂布政。内冢宰主。外百揆省。承枢出纳。忠信修辞。发四字符。建百勿旗。九窍之邪。三要始发。动微勇克。进教厮杀。克己丹墀复命。尧舜日月。复礼三关闭塞。清野无边。还归一尸而渊。

○稣斋曰有所求而为之。动于人欲之私。所谓利也。董子曰正其谊不谋其利。即此意也。

己之与物。相视如一。洞然八荒。一无所私。所谓公也。蔽塞人欲。惟知有己。不能达乎大公之道。所谓私也。其分乃在毫厘之间。而其差至于天渊之判。可不惧哉。

不善者多思多念多欲多事多语多笑多愁多乐多喜多怒多好多恶。此十二多者。丧生之本也。

○玉溪敬赋曰要视听于一礼。期窒欲而蹈仁。

○寒冈曰圣人胸衿。旷然若无物。而答为仁之问则因材之笃。亦不出于克复。

凡人作事。皆失于动。故圣人教人。必就动处下工夫。于天理人欲。剖判两端。如分桐叶。天之明命。赫然流行。人欲之私。不得以间之。

霁月光风。止水明镜。皆无非克复之效。而自有体用也。

非礼之色。里巷之语。不交于耳目。

○西厓曰目之于视也明。耳之于听也聦。口之于味也辨。四肢之于动也捷。于此有主焉。心而已。

○鹤峯曰恶虽小而可惧。有一恶自恕则是长其恶也。

○旅轩曰见善必迁则可以尽天下之善。有过必改则可以无一身之过。迁善而至于尽善。改过而至于无过。

○愚伏曰麹糱杯樽等物。一切不留家中。如破釜甑烧庐舍。济河焚舟底勇决。不然恐或骎骎为嗜欲所牵。一到口头。忍不得旧滋味。

○眉叟曰苟无以利己为心。庶几免耻。

君子之学。不以胜人为能。

自私者欺人。天理昭著。人不可欺。徒自欺耳。故诚身必自毋自欺始。

太极图说

编辑

周子曰无极而太极。此是第一章而释第一圈者也。无极者。本其无之谓也。太极者。极其大之称也。太极之外。岂别有无极哉。自无而有形容其极大之义而在于理之后气之先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此是第二章而释第二圈者也。将释第二圈而先言太极者。即指第一圈太极也。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者。将言动极静极而以明其而静复动之妙者也。非动然后生阳而静然后生阴也。且一动一静云者。非如系辞所谓一阴一阳之谓。盖指一个动一个静也。互为其根云者。其字当玩味。非阳根阳阴根阴之其字也。即阳根阴而阴根阳也。故继之以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此是第三章而释第三圈者也。将释第三圈而先言阳变阴合者。即指第二圈阴阳也。水火木金土。已有先儒之定论。而五气顺布者。于顺字之中。已有五行之序。四时行焉者。又以配四象之数也。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此是第四章而释第四圈者也。将释第四圈而先言五行者。即指第三圈而引起男女之太极也。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竆焉。此是第五章而释第五圈者也。将言万物太极而先言男女太极。混为一章者。人物之生。理同而圈异。所以五行二字。引起于乾坤之先。而二五之真。五行之精云者。都包于真与精二字矣。惟人也三字。继之于前五章之末。而揭之于后五章之首。中庸以天字开端结末。而以鬼神章居中。故此以人字而居中。其周子之妙乎。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此是第六章而复说第五圈者也。前五章言太极之体。后五章言太极之用。故前称万物而后称万事者此也。又以形生神知。形容男女太极。而与第五章包了一章之义。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匈。此是第七章而复释第四圈者也。前言水火木金土。而此以中正仁义。代五行者。即上所谓太极之用也。且以第四圈代第三圈者。如上章引起之类也。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匈。此是第八章而复释第三圈者也。五行之用。已尽于前章。故此以君子小人。明其吉匈。又是用中之用也。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此是第九章而复释第二圈者也。因阴阳二字。以起柔刚仁义。而又曰原始反终者。以明五圈子之顺推逆推也。又以生字继于死字之后。以俟百世之圣人。而死生亦阴阳也。大哉易也。斯其至矣。此是第十章而复释第一圈者也。大字应太字而易字应极字。斯字应极字而至字应无字。合而言之。则太极而无极也。逆推顺推之妙。正所谓原始反终。而深得乎羲易思庸之妙者。其惟周子之太极图乎。

四书考略

编辑

论语

编辑

序说何以为鲁论。何以为齐论。盖孔门弟子。或有在鲁者。或有在齐者。在鲁而作曰鲁论。在齐而作曰齐论。今之行用。即鲁论也。盖齐论初本。鲁论再本。

学而篇鲁论宗旨。敦仁博义。○学与习字。兼知行而言。学其知学其行。习其知习其行。○学而习。是工夫也。悦与乐。是功效也。○主一无适。言当食则心在于食。当衣则心在于衣。不适于他也。○子夏之言。徒劝人之德行而不劝人之学问。故必曰太过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者。盖今日因之而不失其可亲之人。则异日必可宗其人为主也。

为政篇北辰即太一。非北斗。○志学。兼知行。而立则主于行。不惑知命耳顺。主于知。而不逾矩则主于行也。○专治者。金工则专治其金而不治木。木工则专治其木而不治金。○夏以人统而尚忠。忠是人道也。殷以地统而尚质。地主于质也。周以天统而尚文。天主于文也。

八佾篇丧便是礼也。礼与丧各言者何耶。盖礼统说也。丧条目说也。○告朔。即每月朔告于其庙也。今之大夫之有朔奠。盖主于此也。

里仁篇忠恕有三层。盖至诚无息。万物各得其所者。是天地之忠恕也。一理浑然。泛应曲当者。是圣人之忠恕也。尽己推己。是学者之忠恕也。中庸忠恕。即忠恕之本位。学者之忠恕也。○天道即体也。人道即用也。此与中庸之天道人道。语意微有不同。

公冶长篇邦无道。能沈晦以免患。而武子则不然。邦无道而不避艰险。终能保其身济其君。则此非愚之不可及者乎。

雍也篇仁以理言。圣以地言者何耶。盖仁者虽有一事之合天理而为仁。故谓之以理言也。圣则事事合于道德然后为圣。故谓之以地言也。○以手足痿痹为不仁者何也。盖手足人之一体而气犹不通。为其痿痹。则是何异于物与我虽为一体。而无立人达人之心者乎。

述而篇夫子不梦群圣而独梦周公何也。盖自周公以上。上而为君。自周公以下。下而为臣。行道固夫子之所当为。而为君致治。非夫子之所敢希。故独梦周公而不梦群圣。○志道。主于知也。据德依仁。主于行也。

泰伯篇礼何以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耶。盖知礼节而动静进退皆有法制之素定。则亦可谓固肌肤筋骸也。○才者德之用也。既有周公之才。而又有骄吝者何欤。盖才或有出于德性者。或有出于气质者。主于德而言之则有德者必有才。主于气而言之则亦有骄吝矣。

子罕篇正心诚意。天德也。治国平天下。王道也。○枲即麻。古者无绵。故以麻杂着之于衣。如今之加绵也。

乡党篇无量者。盖不以一杯二杯为定。而随量饮之。○不多食。言非指姜。盖言饮食之不多。

先进篇北鄙即北边也。○便辟。如俗所谓熟习。盖子张之为人。修餙容仪言辞之间。而无笃实诚敬之心也。○迹即先贤之事迹也。室即道学精微之奥。

颜渊篇直竆到底者。盖直至竆极之地。说到尽头也。

子路篇为君难者。书所谓极艰厥后之意。

宪问篇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者。盖当五十。非顿然始悟四十九年之非也。今年则知去年之非。明年则知今年之非。以至五十。知四十九年之非。此岂非层层改过而渐入于无过之域耶。○下学人事。便是上达天理者。盖人事与天理。本非两项。而人事之中。自有天理。

卫灵公篇鞭辟。即鞭其邪心而辟之也。○耕者之望。在饱不在饥。而有时乎饥。学者之心。在道不在仕。而有时乎仕。

季氏篇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者。犹言不曰欲其利。而必为之餙辞也。

阳货篇钻燧改火者。盖春则不取冬月之火。钻楡柳之燧燃之。夏秋冬亦然。非以春三月皆用楡柳之火也。

微子篇景公之待孔子者。不及于季氏而过于孟氏。故曰以季孟之间待之也。○文身者江南之人将入水中。而恐为恶鱼之所害。以画文身而入之。盖断发文身。江南之俗也。

子张篇洒扫应对。虽是形而下者。而论其洒扫应对之理则便是形而上者也。○理无大小者。盖洒扫应对之理。诚意正心之理。本无二致也。

尧曰篇孟子末章则以知道上而言之。故言文王。论语末章则以行道上而言之。故言武王。

孟子

编辑

序说以冰与水精比孟子。以玉比孔子。温润含蓄。盖指玉。许多光辉。盖指冰与水。○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即人性至善。故不可以添一个客气也。

梁惠王上篇邹传七篇大旨。不越于遏人欲存天理。而何必曰利。乃遏人欲之辞。亦有仁义。乃存天理之辞。所以遏欲存理者。无有若此章之明且详。故必以此篇冠七篇之首。○不曰家危身危而必曰国危。可见好利之害。上实受之。○朱子以前。梁惠王章疑不为孟子首章。若为首章则太史公何以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何以利吾国云云乎。窃料朱子注释之时。特拔此章而为首章。

梁惠王下篇时王馆孟子于雪宫而就见之也。若王在雪宫而见孟子。则当云孟子见齐宣王于雪宫也。○言鳏寡孤独而以鳏寡为先孤独为后者。盖鳏寡是无夫妇者。孤独是无父子者。夫妇即天下之大伦。而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则所重在鳏寡。故先言鳏寡。后言孤独。○孟子于齐梁之君。皆劝王道。至于滕国。但告效避之道。盖滕间于齐楚而地方偏小。虽行仁政而终难于天下故也。

公孙丑上篇孟子亚圣之姿也。四十之前。万理素明。能养是气。则其所不动心者。不必待四十。而必以四十为言者。特言学者道成德立之年纪也。

公孙丑下篇孟子之齐。处宾师之位。王就而见孟子则可。孟子自往而见王则亦可。而王今召之。既失礼也。又托疾。其不诚甚矣。故曰不朝。○到五百年则天运循环。贞元会合。故圣王兴焉。盖五百年则天之小运。千年则天之大运。

滕文公上篇夏后之时则当洪水方平之后。可耕之地小。人民未盛。故以五十畒之田。各授一夫。殷王之时则地理已平。生民蕃息。故画其井字之田。赐其八家。周王之时则监二代之法。行贡法于乡遂。行助法于都鄙。

滕文公下篇论治乱必自尧时言。盖帝尧以前。鸿濛之世也。○洪水之乱。非由于人事。而纯由于气化也。○春秋者。是春夏秋冬之所记。而只言春秋者。盖春夏特举其春字。秋冬特举其秋字。春秋本是周公之所始。而孔子因而作之。○杨朱乃老聃弟子。既辟杨墨则老聃在其中矣。

离娄上篇前两实字。是就人本心上说。下三实字。是就工夫上说。○得字顺字。各有轻重。得者父母之做事。不问是非曲直为承顺。不逆其志也。顺者导父母于道义。而父子之心。无所违逆也。

离娄下篇为之辟者。乃辟除行人也。辟除而使人避己也。○中者主于德性而言也。才者主于气质而言也。○袒即肉袒也。免即绕首也。于斩衰以麻为之。于齐衰以布为之。五世袒免。盖降杀同姓之义也。○日至者。盖日南至之义。冬至则日近于南方也。○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冬至为历元。大历元一万八千四百六十八年。小历元四千六百七十年。汉武帝太和元年。是历元也。

万章上篇以二女事于𤱶畒之中而三年后用之者。盖二女同居。家道难化。而二女和焉则治成于内也。○预料𥌒瞍之不听而不告妻之之故。特曰以君治之而已。○必放于桐者。欲使太甲瞻厥祖墓。慕厥祖德。而悔过迁善也。○或远或近。以未仕者而言也。或去或不去。以既仕者而言也。

万章下篇特磬。是单悬之磬也。

告子上篇白羽白雪白玉。同是白者。而有或轻或冷或润之不同者。岂不如人物同是生而其性各有不同者乎。○龙子以下。皆明性无不同之意也。盖天下之足同。故其屦同。天下之目同。故其美同。天下之口同。故其嗜同。天下之耳同。故其听同。天下之性同。故其悦同。圣人所以先知理义之美者。岂不如易牙,师旷之先知音先知味者乎。

告子下篇伯夷不屑于就者。柳下惠不屑于去者。伊尹有去有就者。其所以或去或不去。皆合于仁也。夫孟子之于齐。去就岂不适于人耶。

尽心上篇知其性则自然尽其心。存其心则自然养其性也。○内重指道义而言。外轻指富贵而言。○登东山第一节。言道体之广大。第二节。言道体之本末。第三节。以人道下手处言之。

尽心下篇身不行道者。以行言之。若无善行则不能教家人。故不行于妻子也。○尧舜之前。虽有伏羲神农之圣。论道统必以尧舜为始者。盖尧舜以前。世道鸿濛。人文未辟。及至尧舜之时。午天文明。以精一相传故也。○子朱子必以明道墓序说录于末端者。见其濂洛群哲上继群圣之统也。

中庸

编辑

序说孔子述而不作。子思之作中庸何也。盖删述存轨。恐后学之失真也。○老佛近理乱真何也。老氏玄虚清净。而戒刚守柔。近乎儒家之责己恕人也。佛氏空寂灭绝。而见心明性。近乎儒家之遏欲存理也。

篇题篇中小言庸何也。中之不易曰庸。庸之不偏曰中。故庸在于中之中也。

第一大支天命不言地者何也。天道生物。地道成物。降衷之时。言其生物。故必曰天命也。朱子凡对言天地者阴阳。而单言天者。地在其中也。○命性道理何异。在天曰命。在人曰性。道是事物中当行之理。理是性道中分派。○率性是为工夫乎。率字非用力也。只言因其性也。○戒惧是静时欤。抑贯动静欤。虽吾所不闻不睹之处而戒惧自在。又吾所有见有闻之处而戒惧必在。戒惧者。通贯动静也。但与慎独对言则戒惧属静。○未发之前。圣凡同欤异欤。气不用事则只有性善之本体而圣凡一也。○尧汤何有水旱。气数或然之变而非常之事也。或曰开辟以来。水积未治。故至尧治之九年。汤之旱。桀之馀烈也。○称仲尼何也。亲亲之辞也。古者不讳字。故亲之则称字。所谓皋某复是也。○知愚何属行。贤不肖何属知欤。知行两进。相须相资。故知益精则行益敦。行益敦则知益明。互举而对言者。明知行之相关也。○南阳而柔。北阴而刚何欤。阳体柔而用刚。故春夏之气著宣。阴体刚而用柔。故秋冬之气歉藏。

第二大支禽虫之类多。而飞必称鸢跃必称鱼何也。动物之中。有自然之象者。莫若鸢鱼。○隐在费中欤。费在隐中欤。费之不可见者隐。隐之散在事物者费。费不在隐之外。隐不在费之外。○费隐与中和中庸。同欤异欤。未发已发。皆费而隐也。庸和者。费隐之骨子。费隐者。庸和之体段。○鬼神是形上欤形下欤。是形而下也。○鬼神章须是福善祸淫之理。○颜子好学。曾子传习。伊尹若挞。可谓三近欤。颜曾伊尹。成德之事。中庸三近。入德之事。○九经与絜矩同欤。九经者絜矩之目也。絜矩者九经之心也。

第三大支两自字同欤。自诚者自然之意。自道者自我之意也。○诚与性何异。诚者性之实理也。○博厚者得其根基。高明者发其精彩。○不言视听言而必言动者何也。目之动曰视。耳之动曰听。口之动曰言。○孔孟何不前知道之不行。周公何不前知管蔡之叛欤。虽知道之不行而尚眷眷不能忘者仁也。兄弟至情不逆诈者亦仁也。○礼度何异。礼者体也。相接之体也。度者尺也。长短之尺也。○三代之礼。不可复举欤。以百姓言之。士之职论古而守道。大夫之职学古而制事。公卿之职法古而行令。事不师古而能有得。非传说之所闻也。不然则孔子何讲三代之礼乐哉。○小德大德。理欤气欤。无处不有而言其所寓之理也。○仁出时义在何处。义出时礼在何处。心中四性。各占间架否。浑然一理而四德随感而发。或先或后。○至诚之道。至圣之德何也。坦然可行曰道。有得于心曰德。道者以理言。德者以心言。

第四大支笃恭心也。笃行事也。○既是无声则老无佛静何害。上帝之布命。百姓统理。万物自有所为。决不似老佛之清静无为也。○何以绳贯棋局。以绳贯物则不乱而有序。碁局井井则有条而不紊。○朱子分六节。六节之中。终始一理而中散为四节也。

大学

编辑

篇题何以曰遗书。经文不著于杏坛弦诵之日。故七十门人未有言大学篇者。夫子既没。曾子记其遗语。故谓之遗书也。

经一章明德理欤气欤。心欤性情欤。或曰明德者性之本然心之全体。性情之善一边。兼理气说也。或曰明德者本心也。纯粹虚灵之气也。以具众理应万事则心统性情也。圣凡同否。圣凡同一性而心体本明亦相近也。故言其大体则圣凡之明德同也。细论其分则生知学知困知之心。终有分殊也。○极者表准之意也。物理之至善。到此而无加。故名之曰极。如屋极星极人极。其义一也。以理具之于心而曰性。以其人可行而曰道。以其得于心而曰德。以其无偏着而曰中。以其无以加曰极。亦谓之至善。一理而二名也。

传十章何曰经。何曰传。经者常也。如织之经而一张不改。传者注也。如邮之传而能致其旨意也。○作新之道何在。礼以远过。乐以兴善。政以正心。刑以惩厉。皆作新之道也。因其善端之发而兴起也。

士仪考误增注

编辑

凡例篇

编辑

第二板家礼图辨增注。黄干曰家礼其后亦多损益。未暇更定。

考证篇

编辑

第二板右六行增注。王弼年二十一卒。八行增注。安国字子国。左一行增注。何休字邵公。灵帝时陈蕃辟为议郞。八行中庸下增注。汉书艺文志礼十三家。有中庸说二编。则表章中庸。非自宋儒而始。

第三板左一行说文下增注。许慎字叔重

第四板右六行三礼图下增注。张鉴之鉴。当作镒。

第五板右九行厚终礼下增注。高闶南渡初为礼部。一时礼制。多所论定。

第六板右二行大学衍义下增注。宋孝宗讳昚。三行文献通考下增注。志与之志。他本作贵。九行大明律下增注。惟让一作惟谦。

第七板右一行金石记下注考误。林亭当作亭林。左三行石林燕语下增注。叶适可蕴梦得。八行韵会下注考误。宋黄绍当作元黄公绍。

第八板右五行荆楚岁时记下增注。宋怀他本作宋懔。左二行三才图会下增注。洪州王圻元翰。作子思义允明续。○又有日本寺岛安良尚顺所编名和汉三才图会。

第十板右一行深衣别集下增注。诗山正名正叔。赠诗山君。○文献公。二行芝峯集下增注。文简公。七行夏轩集下注考误。尹镌之镌当作䥴。八行葛庵集下增注。字翼昇○文敬公。左二行四礼纂说下增注。义原君名爀五行顺庵集下增注。字百顺○文肃公。

第十一板右十行农岩金氏下注。翕当作协。左二行晩悔权氏下增注。得己。宣庙朝征士。晩村吕氏下增注。留良非东人。康煕间死。以尊攘大义为言。其徒曾静谋反事觉。雍正时追施逆律。○见曾静觉迷录第三卷。

第一板仪节图下增注。白虎通曰为始祖后者为大宗。百世之所宗。为高祖后者五世而迁者也。祖迁于上。宗易于下。为高祖后者为曾祖宗祖宗父宗。又云宗其父后者为父宗。

第二板右一行吉礼图之吉。当作嘉。

第四板深衣图注考误。钮扣当作纽𫃜

第十三板母党妻党服图增注。丧服注内兄弟。疏舅之子本在内不出。故得内名也。○疏姑之子曰外兄弟者。姑是出外生。故曰外兄弟。○原子曰陈氏以母死之母为继母非也。若己母不被出而死。虽有继母。亦为其母之党服。○黄乾行曰陈氏以母死为继母。其母为出母非也。吴文正曰母死谓己母死而父再娶。仍服己母党。○汪琬曰母死之母。所生母也。母未被出。虽有继母。亦为其母之党服。不得服继母党。

第十五板右十行注考误。父之慈母之父。当作夫。

第十七板祠堂图增注。阼阶西阶之间。书中门。

卷之一亲亲篇第一

编辑

第四板右八行增注。韩愈文李生之尊府。

第六板左一行妇增注。晋灼曰大妇为冢妇。

第九板右一行归孙增注。女人谓嫁曰归。三才图会。

第十一板右七行舅之子增注。四礼纂说母兄弟之子表兄表弟。自称表兄表弟。左三行表叔增注。程允夫之父复亨。朱子之父之内弟也。称表弟。

第十二板右八行宇典之宇。当作字。

第十三板右五行增注。史记先后宛若注。兄弟相谓。宛音冤。

第十四板右一行增妻甥。事文类聚何克。王道妻姊之子。

第十五板右三行姑之子增注。四礼纂说姑之子表兄表弟。自称表兄表弟。六行姑夫增注。四礼类纂于姑夫自称内侄。左一行增表弟。程伯淳父表弟。见张载行状。

卷之二亲亲篇第二

编辑

第七板右七行注考误。庶子之庶。适字之误。

第十一板右九行唐律增注。穀梁庶子为君。为其母筑宫。使公子主其祭也。于子祭于孙止注。公子者。长子之弟及妾之子。○程子曰嫡母无子而庶母之子主祀。亦得礼之正。

第十四板左五行增注。续大典长子死无后。更立他子奉祀。则长子之妇母得以冢妇论。○按此必长子未承重而早死者耶。

第十六板左九行胡寅事。出读礼通考。

第二十板左五行薨皆之皆。当作背。○七行柳庆事增注。邵宝曰礼为人后者为之子也。以不能追服而隆服于所生则不亦二乎。

第二十一板左七行我朝璿谱增注。抚安宜安乃命奉祀。祀非立后也。非失序。

第二十二板左八行追崇条增注。舜自当立七庙。此只论宗庙世数而已。瞽瞍以上。岂皆为帝王者而云尔耶。

第二十六板右二行遝承之遝。当作还。

卷之三亲亲篇第三

编辑

第二板右三行注杜祐之祐。当作佑。

第三板左一行题主属称增注。魏了翁传。丁生父忧解官心丧。按古人有只称生父矣。○汪德辅曰亲不当变名不当易。经曰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此其名之见于经未尝易也。生曰本亲考妣。礼之正也。

第十三板右四行东方之东。误作柬。

卷之四亲亲篇第四

编辑

第三板左三行凡子始生增注。伊川曰古人生子。能食能言而教之。

卷之五成人篇

编辑

第二板左三行增注。诗大明注双峯饶氏曰文王生于祖甲三十一年。武王后文王三十年生。

第六板左五行注映骻衫之映。缺字之误。○缺骻衫增注。唐舆服志。礼无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开骻者名缺骻衫。庶人服之。九行笠子增注。笠子。蒙古之冠。高丽以后流出我东。僿说云箕子折风巾误也。徐兢图经。有皂巾无笠子可考。

第十二板右五行荅拜之荅。答字之误。下仿此

卷之六正始篇第一

编辑

第十三板右五行勉率增注。勉率。荀子作隆率。仪礼郑注作勖帅者。避殇帝讳改隆为勖。

第十四板左三行命词增注。穀梁礼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门。诸母兄弟不出阙门。父戒之曰谨慎从尔舅之言。母戒之曰谨慎从尔姑之言。诸母般申之曰谨慎从尔父母之言。注般囊也。所以盛朝夕所须。备舅姑之用。

第十九板右一行妇见舅姑增注。倭汉三才图会亲迎。妇见祖祢毕。次见舅姑。婿往见妇父母。

第二十一板见庙增注。按朱子大全徐居甫问目中。有亲迎今妇人入门即庙见。盖举世行之云。则宋时亦当日行庙见之礼矣。

卷之七正始篇第二

编辑

第一板右八行宗子虽七十无无主妇增注。锺会父繇老而纳正室贾氏。盖礼所云宗子虽七十。无无主妇之义也。三国史。

第六板右一行纳币而死增注。星湖曰纳币犹未成昏也。纳币而女死。还币而已。○按男死亦还币而已。

卷之十易戚篇第三

编辑

第二板右五行增注。郑玄曰长子无子而死不服斩。

第四板左八行注继母死之继字。当删。

第五板右三行空处塡书女为姊妹之男女。丧服从母丈夫妇人报疏。异姓无出入降。是皆成人也。

第七板右七行增注。征即唐魏徵。

第八板左七行夫党增注。按夫党之服。皆降于夫一等。则夫于庶母缌。故其妻降而无服。洪武中加庶母服杖期。而亦无所谓其妻服者。同春所云为同爨服者。未知如何也。

第十三板右二行中增。且馀亲之馀字。有轻重之意。岂敢斥祖之尊而并归之馀亲乎。○右二十四字。当在条耶之下而脱落。

第十五板右一行注宜宗之宗。当作终。

第十六板右九行未冠笄者卷帻云云。当删去。

第十七板左三行溢米增注。朝夕合二升有馀。不能顿食。糜费在其中。六行素轿布帘增注。虽斩亦布。

卷之十一易戚篇第四

编辑

第五板右一行增注。张子曰孔子死。门人一时心丧。又岂可责其一槩以传道久近而各尽其哀之隆杀。如子贡独居三年而后归。按三年之说。惟张子明之矣。

第七板左六行宗族为僧道服增注。高丽肃宗弟释煦死。王议服制。政堂文学李䫨言煦于上虽期亲。而按礼出家无服。然煦才行俱优。名重辽宋。不可不服。王与群臣玄冠素服三日。东史纲目。

卷之十二易戚篇第五

编辑

第一板右三行朝夕哭奠增注。杂记曰国禁哭则止朝夕奠。按此则朝夕哭奠之合为一事尤明矣。左一行夕奠增注。丘仪夏月撤去脯醢。

第十一板右六行小功不税之税。误作裞。税音太。

第十六板右十行增注。李敏汉河内太守。

第十七板右八行司冦之冦。误作冠。

第十八板右二行增注。按穀梁乘马曰赗。又曰归死者曰赗。归生者曰赙。

第二十三板右四行增注。尹明斋曰既从俗称生父母。则殁而称生考妣无不可。左三行悲惨之惨。他本作惨。

卷之十三易戚篇第六

编辑

第二板右四行盖板增注。既夕加抗席三注所以御尘加于抗木上。

第三板右二行杜子夏之夏。一作春。

第四板右六行作主增注。温公有图子所谓三司布帛尺。○朱董生神主用栗。栗坚耐久。火不易燃。左五行注龛者之者。当作子。

第五板发引增注。烛炬为夜行也。罪人见星而行者。以罪死者不敢昼行。亦必夜行。夜葬故日食见星。老聃犹令止柩。况夜行以炬烛乎。秋官司烜氏为之明竁。疏语可考。然则今之见星行丧行葬皆非也。左六行翣增注。周礼夏官御仆持翣。○丧大记注汉礼以木为匡。广三尺高二尺四寸。方两角。衣以白布。

第六板右九行笣字。当作苞。○左九行增注。既夕抗木。横三缩二注。抗御也。所以御土掩圹。

第七板右一行辘轳增注。既夕折横覆之注。连木为之。盖如床而缩者三横者五。窆毕加之圹上。以承抗席。○敖曰折之状。当与抗木之横者相似。

第十二板右二行内边之内字。外字之误。

第十六板左三行注不伤二字似误。

第十七板左一行注洪成之洪。他本作供。

第十八板右二行不杀之杀。他本作敷。○左一行武字。他本作式。○二行弥文之文。他本作久。

第二十三板右四行增注。入祠堂前。仍辑杖。

第二十八板右八行注曾子问三字当删。

第二十九板右六行增注。杂记君若载而后吊之。则主人东面而拜门右。○按既夕礼乃窆。主人袭赠卒祖。拜宾。宾出则拜送。藏器于旁云。则赠币之后藏器之前。亦有拜宾之节。此则下棺后故耶。

第三十板右三行窆增注。窆春秋谓之塴。皆下棺之名。既夕疏。

第三十二板左九行祠后土增注。无焚香只灌酒。

第三十七板左一行本生考妣题主增注。尹明斋曰既从俗称生父母。则殁而称生考妣无不可。三行妻主增注。韩魏公祭式。妻亡亦曰显嫔。○栗谷曰妻之神主。宜书故室某乡某氏。无旁注。○颜延年诗作嫔君子室。按古人称妻为嫔。

第三十八板左四行外孙不可题主增注。尹明斋曰鄙人奉外家祀事。而题主只云某官某公神主。又不书旁题。虽易世无改题一节。外曾祖在世时所题已如此矣。邵南集。

第四十四板左二行为字去声。○八行增注。穀梁传引曾子问明之。

第四十六板右八行注葛字下。脱之字。

卷之十四易戚篇第七

编辑

第六板右八行罢朝夕奠注考误。士虞礼。当作既夕礼。

第十四板右五行注服问二字。当作间传。○左三行注始字。当作治。

第二十板左六行府君下脱适于二字。显考某官府君。适于显曾祖云云。

第二十二板朋友虞祔增注。杂记相趍也。出宫而退相揖也。哀次而退相问也。既封而退相见也。反哭而退。朋友虞祔而退。注此言吊丧之礼。恩有厚薄。故去留有迟速也。○按小记之文。即此章之一句散出者。孔氏误解。决不可从。

卷之十八如在篇第一

编辑

第三板左八行增注。郑玄曰王皇皆君也。显明也。祖始以君明始者。所以尊本也。○丘氏曰皇与显皆明也。

第十五板左七行香匙增注。申义庆曰用香屑是。

第十六板左三行茶筅增注。茶筅削竹作穗如帚振。煎茶发泡者也。出图会。

第二十五板右三行元朝祭次日行事增注。特牲疏有公事及病。使人摄祭。

第二十八板右二行注大典之典。当作全。

第三十二板左四行世宥增注。正庙下教世宥也。今俗引作世侑非也。

卷之十九如在篇第二

编辑

第四板左十行注特牲之牲。当作豕。

第五板右一行祭馔增注。楚语曰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

第六板左二行增注。爓夕廉反。又似廉反。又音朁。腍而审反。方氏悫曰腍熟而未殽。

第八板右一行东方目之目。当作注字。○八行葅醢增注。醓他感切。肉醢也。○臡乃兮切。音泥。有骨醢也。○蠯符支切。又蕃佳切。蛤也蚌也。

第九板左五行注饵。当作或字。

第十一板左十行增注。旧唐书祭器之位。簠簋为前。㽅銒次之。笾豆为后。

第十五板左八行南堂之堂。当字之讹。

第二十一板右三行头注。馀见祠堂章。

卷之二十如在篇第三

编辑

第二板左四行设位增注。晦斋曰合祭父母。从俗可也。然以礼之正则只设一位宜当。潜溪关西录。

第三板左五行增注。星湖妻忌出主辞。云某氏夫人讳日。谨请神主出就厅事。八行增注。祭义忌日必哀如见亲

第四板左五行注某公二字。改以某官二字恐当。

卷之二十一方丧篇

编辑

第十五板右三行注忌日▣可之▣当作犹。

第十六板左六行增注。黄氏名寿一。

第十七板左二行增注。戒令既许借吉。则婿妇之外。傧相不可不吉服。舅姑不可不借吉也。然中大夫者。幷其婿妇之父而言。

别集卷之一法服篇上

编辑

第六板左六行国语以下二十六字及头注并删去。○七行低一字塡书。自此以下诸辨当与衰裳緫论及丧服记条辨参看二十字。○增头注。国语曰钩近于祛。带钩所近之处。岂非在胠之祛乎。此亦为一证也。○文献通考曰钩近于祛。则革带有钩以拘之。

第八板右二行增注。褛说文衽也。玉篇衣衿也。博雅䘯袩衽谓之褛。○袩类编衣衽也。方言褛谓之袩。袩即衽也。○袑类编衣衿也。○褽玉篇衣衽也。○䘯袑也。䘯袩衽谓之褛。衣衽也。按此皆言衣衽而不言裳衽也。○裀集韵衣身也。○袾类编衣身也。○衽离骚注衣前也。

第九板右二行注钩绳。又见左思魏都赋。七行增注。孝经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按此谓子续父也。

别集卷之二法服篇下

编辑

第七板右一行注衰缀深衣当胸头注。当胸谬矣。当心可也。

第二十七板左八行绞带增注。寒冈曰家礼用绳一条。则是一重两股也。非三重四股也。

别集卷之三论礼篇上

编辑

第一板右三行属纩增注。白虎通曰一日之时。属纩以俟绝气。二日之时。尚冀其生。三日之时。魂气不还。终无奈何。按此以候绝气云者。亦谓俟其方绝之气而冀其生也。

第三板右一行增注。曾子曰吾尝南游于楚。得尊官焉。堂高九仞。榱题三围。转毂百乘。犹北向而泣涕者。悲不逮吾亲也。韩诗外传。

第五板右三行勒帛增注。宋史卫仪志。用铜革带者。以勒帛代。

第七板左一行朱子答胡伯量书增注。韩南塘曰朱子告庙文。只告其传家之意。答胡伯量书。亦言其将来小孙奉祀。二叔虽在。当行祧迁。非谓先生在时便行祧迁也。或以告文胡书。为递迁之证误矣。

第十三板右便头注。尹邵南曰经只举为子之服。则所尊之服。不言自在其中矣。贾疏所谓次在长子之下云者。正得本义。而误杂雷氏之说。以乱正义。以致后人之疑。

第二十三板右五行增注。程子曰宗子有君之道。岂有殇之理。左一行头注。通典凡臣不殇君。子不殇父。妻不殇夫。

第二十四板右七行空处增注。邵宝曰有有功而勿殇。有德而勿殇。有封拜而勿殇。其亦可也。○徐干学曰诸侯大夫不降适殇。天子亦如之。○袁准丧服传曰孔子家语男子十六而成童。女子十四而化育。此成人之大例也。然则十五十六。可以为成人矣。○汉平帝十四岁崩。有司议臣不殇君。宜以礼敛。加元服。定天下吏皆服三年。汉书。

别集卷之四论礼篇下

编辑

第一板右四行为字去声。

第五板右六行注林亭。当作亭林。○左四行增注。徐干学曰父在为母期。展至十五月。父于我母。亦有祥禫之制。其子始得依父祥禫之节而行其服。八行叔向曰下。增杜注天子绝期。惟服三年。故后虽期。通谓之三年丧二十字。○九行增注。苏轼曰周景王之于穆后期丧也。

第六板右三行增注。贾疏引之于父在为母条。而不及于夫为妻条。则只指子为母也。左三行玚音阳。

第二十二板左四行增注。后魏冯煕为姚氏魏母所养。服齐衰期。

第二十四板左四行增注。吕坤曰从母所嫁曰姨夫。姑所嫁曰姑夫。母之再嫁即称母夫厚矣。七行增注。王志长曰妇有二夫非礼也。况子可父他人乎。岂有以母推恩。又服他人之礼哉。

第二十七板右一行增注。晋大康中。尚书史遂殷父翔出继叔父荣。荣早终。本生母姜氏亡。议服大功。诏可。

第二十九板左八行空处增注。郝敬曰二夫人。犹此二人也。一人则妻姊妹之子也。幼而依母姨夫家。一人则夫之外甥也。幼而依舅母家。恩养如父母。故一人为其母姨夫服。一人为其舅母服。故曰相为服。

士仪者。吾师许性斋先生礼书也。始活印于庚午岁。佖渊忝雠校之列。千里趍走。三朔陪考。识浅而事遽。未免有脱略讹踳。及至讫功成书。先生复一一参订。随手付签。佖渊间亦以己意禀质而有所闻命矣。宜锓补无漏。袠已颁矣。力且绵矣。姑别录如右。俟后人重辑。

右考误增注一部。散出于烂纸。而易戚篇第一第二第八第九第十所记。脱落未收。可胜惜哉。后之人有或搜而补录。不肖辈不谨藏护之过。庶得以赎之矣。丙申十一月上浣。不肖男相益敬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