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六必酒经
卷一
卷二 

影印本:

六必酒经卷一

酒论

编辑

盖闻黄帝治疾,以酒为百药长,是邃古先已有酒,不自夏仪狄始。苐有酒之名,不传酿法,周官始言之,其后汝阳王琎有《甘露经》,王绩追焦革酿法为《酒经》,又采古来善酿者为谱。宋有苏东波《酒经》,刘炫有《酒孝经》。本朝《四库全书》采入《北山酒经》、窦⾰《酒谱》,此外又若干种,法详且备矣。苐诸书间有失传,其所传酿法,以今核之,亦有同有不同者。按古语云:空桑秽饭,酝以稷黍,以成醇醪,酒之始也。《说文》:酒白谓之醙。醙者,坏饭也。醙,老也。饭老则坏,饭不坏则酒不甜。又曰:乌梅女䴷,甜醹九投,澄清百品,酒之终也。《本草》乌梅性酸涩。《玉篇》女䴷,麦麹也。《集韵》投,再酿也。所以作辛也。大隐翁云:金木间隔,以土为媒,自酸至甘,自甘至辛,而酒成焉。所谓以土之甘,合水作酸;以木之酸,合土作辛,此其大略相同也。顾详核共法,古人造酒以浆为祖,浆不酸,即不可酝酒,故有卧浆法。今人不制卧浆,秫浸半月之久,漉泔和酿,其酸浆已在米汁之中,此用浆之法不同也。夜半蒸炊,昧旦下酿,太阳出则酒多不中。而今人竟日可造,此湛炽之法不同也。又如先浸麹,漉出麹滓,取麹汁于瓮中,即投饭。而今人槌粉和酿,或用麦黄,或用白药,或用红麹,此用麹之法不同也。三九酒,麹、水、米各九斗。而今人有长水酒、短水酒,增减不等,此投水之法不同也。喂饭酒,酴米《说文》酴,酒母也。俗名脚饭,又名浆板。偷酸,投醹喂饭也。偷甜。酴米用浆蘸湿,和入麹糵同揉。今则酴米用水淋回,先用白药,投醹方用麦麹,此酿法之不同也。摊饭酒,按时开爬。俗云开泡,又云开头。今以米久浸者,用爬宜迟;米未久浸者,用爬宜早,此爬法之不同也。煎酒连坛封煮。今人用铁锅煎酒,或用镴壶煎酒,有接取酒露,加入酒露,此煎酒之法不同也。大抵古人立法,各有深意,而有同不同,或且不知所守,求其宜古宜今,越千载而无能外者,莫如《礼.月令》乃命大酋节文。孔疏云:秫稻一,麹糵二,湛炽三,水泉四,陶器五,火齐六,以次相承,亘古不易。余故即是法而为之推阐其旨,诚由是神而明之,则自汉及唐、宋诸名人酒经、酒谱,皆括其要,而周官之法,庶得真诠,又何虑作法之同不同,而无所折衷哉。集成,本不敢以经名,缘六必之条,载在戴记,固经文也,虽援古疏证,末足谓以经注经,而以鄙俚之词,顺文解义,窃比于《三字经》、《女儿经》之类云尔,言乎僭也,则吾岂敢。

麹论

编辑

《本草》麹,酒母也。是酒从麹化,麹高则酒味亦高,麹次则酒味亦次。故精于麹者则精于酒,拙于麹者则拙于酒。酒人知留心于麹,而酝酿之功,可居其半矣。凡麹有三种制法,风麹、罨麹、䤖麹。六七月制麹,用风麹法,俗云伏麹。八月制麹,用罨麹法,俗云桂花麹。九月制麹,亦用罨麹法,俗云菊花麹。近时多用风麹法,而䤖麹法间有用有不用。各省制麹,均用小麦,用水拌粉,酒白味和,我浙下江亦然。上江则不然,不拘大麦、米麦,并用制麹,得法则麦皆同功。《本草》载大麦味醎。米麦味涩,不苦小麦味甘之为良也。古法麹未制之先,预采陆地鲜蓼捣碎,用水酿之,以一日为度,名自然汁,酒白味辛。又,干蓼捣粉酿汁,以一日为度。又,干蓼煎汁,宜造曲前一日煎好冷透,不可稽迟时日,煎汁拌粉,酒赤味浓。造曲粉宜细,用水拌粉,不可太干,不可太湿。太干则发虽急速,恐水未匀,麹性无力。太湿则麹发迟缓,化生乌(门黾)、白虫等物,麹湿酒涩。法宜看粉之粗细,粗粉湿拌,细粉干拌,干湿得宜,握得聚,扑得散,是其诀也。余特立按粉扣水之法,确不可易者附后。麹粉拌匀,必须随手入匣踏实则易发,踏毕,如天热用风麹法者,喜临风,以竹纸包裹,每块即时系挂于无日当风之处,满月出纸,七七日收晒。天凉用罨麹法者,宜避风,以稻草包裹,预择净室无风处,先用板隔地气,板上铺草约一尺浮,方可叠麹。麹用草包裹,宜单包,不可双包,双包则脱汗糖心。又宜随时体察天气凉煖,天暖篱叠,天凉瓦叠。立曰篱,横曰瓦。八月制麹,篱叠离叠以六路为度,瓦叠以两层为度,一层更妙。或于无风酒瓮上,排以竹竿,铺以草穰,挨次篱叠。或于无风楼阁中,铺以草穰,挨次篱叠。总之曲篷宜小,不发红斑。九月制曲,天气寒凉,遮盖宜密,篱叠不限层数,瓦叠以四层为度。曲造毕,四面用草把遮实风道,顶上盖以草穰。如遇狂风骤起,蓬外四围再加竹簟咸遮护,使曲煖而易发。故按时得法之曲,第二日发香,第三日生黄衣,谓初热,第四日谓正热,第五日谓大热,第六日谓极热,第七日第八日谓馀热,第九日热退发止。夫曲之发,犹酒之发也,过发则伤热,欠发则伤冷。天气知煖,曲发至于大热极热之时,酌减遮护。如遇天气酷热,尽去四面遮塞,令透风气,以泄其热。若天气寒凉,即曲发至大热、极热之时,犹恐欠发,岂可去其遮盖,致至伤冷乎。倘曲造有数日,未见起发,闻有酸醙之气,急添稻草厚盖催趁之。所以闻曲气而能辨其曲之发法者,方能制曲。曲至十馀日,将篱者瓦叠,瓦者篱叠,则麹发匀矣,由是逐渐坚燥清香,半月则曲已成。自踏造日为始,月馀出草,当辨其色,若拌水太湿,则心内青黑色,伤热则红色,伤冷则发不透而体重。麹宜体轻身坚,心内黄白,面上均有黄白花衣为上,黑色次之,红斑又次之。如麹出草,须于当风处井字垛起,更候十馀日,打开心内无湿处,方于日中曝晒,候冷乃收之。《齐民要术》天气睛明,令受霜露三夜,吐浊气而收清气。须看风色,遇雨则麹恶矣。收藏宜高燥处,不可污湿,四十九日后方可用。此乃制麹之大略也。

麹粉拌水法

编辑

小麦统粉连皮粉。四十斤,拌水十六斤。

大麦统粉四十斤,拌蓼汁三十二斤。小麦粉对和,拌汁二十四斤。

米麦统粉四十斤,拌蓼汁三十二斤。小麦粉对和,拌汁二十四斤。米麦即穬麦类。

炒黄米麦统粉四十斤,拌汁三十二斤。炒黄大麦统粉,用蓼汁同。小麦粉对和,拌汁二十四斤。炒麦粉忌热,煎蓼汁忌热,否则酒酸。

以上麹粉拌水,略举其要,善麹者再望裁酌。

麹粉一百斤,发出培干麹八十斤。

水麹一百斤,发出培干麹四十斤。

朱翼中香泉麹

编辑

白面一百斤,加川芎七两,白附子五钱,白术三两,瓜蒂二钱,共为细末,和入白面中。用井花水三十斤,拌粉踏罨,与常法同。

   以上罨麹。

朱翼中瑶泉麹

编辑

白面六十斤,糯米粉四十斤,加人参、官桂、茯苓、豆蔻、白术、胡椒、白芷、川芎各一两,丁香、桂花、南星、槟榔、防风、附子各五钱,共为细末,与粉面和匀。再入杏仁三斤,去皮尖,捣糊,和井花水拌粉,踏实切块。用桑叶包裹,盛于纸袋中,即时系挂无日当风处,两月出袋。

古造面麹法

编辑

白面五斤,绿豆五升,蓼汁煮烂。再入辣蓼末五两,杏仁泥十两,和踏成饼。楮叶裹,悬风处,两月收用。

古造白麹法

编辑

白面五斤,糯米粉五斗,水拌微湿,踏实切片。楮叶包,挂风处,两月收晒。

   以上风麹

东坡真一麹

编辑

白面一斗,用生姜五两,取汁和水拌匀,蒸饼,切作片子。裹挂风处,一月可用。

朱翼中莲子麹

编辑

先用白面三斗,切生姜半斤,如豆大,和粉妙微黄,摊冷。冰早,炊糯米饭二斗,俟饭微温,和前炒过麹粉拌匀,勿令作块,待冷摊竹簸中。盖以青蒿,罨作黄衣。如有白衣,即去盖草番转,阴干半日。盛纸袋中,悬挂风处,两月收用。

   以上曝麹

叶氏水云录神麹法

编辑

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或三伏日,用白面百斤,青蒿自然汁三斤,赤小豆末、杏仁泥各三升,苍耳自然汁、野蓼自然汁各三升,以配白虎、青龙、朱雀、元武、勾陈、螣蛇六神。用汁拌匀,踏实包裹,收晒照前。

黄衣麹

编辑

释名:黄蒸,又名麦黄。米制名米黄。

六七月间,用小麦或䆂麦,取蓼汁浸透,蒸熟摊冷,如制酱法。盖以青蒿,或盖以草穰,罨成黄衣,半月收晒。酿酒磨细,酒色极赤,台属间用其法,与女䴷不殊。

秫稻必齐说

编辑

夫秫,粘粟粘黍是也,酿酒则劣于糯也。孙炎谓秫为粘粟,粟粘为秫,秫不粘为粟,北人呼为小米。苏颂谓黍粘为秫,北人呼为黍米。《礼》孔疏:作酒用黍不用稷。《本草备要》谓稷为卢稷,烧酒可愈百病。稻不粘曰粳,粘曰糯。糯稻南方水田多种之,其性热可以酿酒。《齐民要术》糯有九格、雉尾、大黄、马首、火色、虎皮、早糯、晚糯等名。善酿者取雉尾、马首、早糯为上,虎皮、火色为次,晚糯性硬为下。我浙糯米出产固广,而江南尤广,浙之糯又亚于江南之糯也。大抵地势有异宜,故所植之种不一。成熟有早晚,故米谷有厚薄之分。质性有坚脆,故糟粕有多寡之异。米粒有美恶,故酝酿有醇醨之殊。郑注:必齐,熟成也。夫秫稻必熟成而后获,然或时日末足而遽获之,则谷不老,即谷老而晒未变,或晒变而舂不精,皆不齐也。又说:必齐,多寡中度也。秫稻与麹与水皆有常度,不中度,则有偏胜之患云。

麹糵必时说

编辑

麹,麦制也。糵,米制也。必时,及时制造也。《商书》若作酒醴,尔惟麹糵。释名:麹,朽也。郁之使衣生朽败也。红麹白药谓之糵,红麹以米饭和麹母,受湿热薰蒸之气,加以限时摊蘸之功,化篇真红,此人窥造化之巧也。法与制麹大异,附载于后。白药用糯米粉、鲜蓼汁拌微湿,捣极匀,和作圆丸,用竹簸贮盛,以草纸覆盖。藏于无风静室,俟对周发香,逐渐去其遮盖,七七日晒,谓饼子麹,谓官料。其各省杂入诸药者,药虽不一,均属平稳。凡制造曲糵,必宜及时,而麹成之日尤当辨其滋味。倘或非时而制,求麹之正味难矣。当以三伏然为上时,八月为中时,九月为下时。三伏酷熟之时,麹无患不发,苐恐伤热,故用风麹法,以竹纸包裹,每块系挂于无日当风之处。八月天气渐凉,用罨麹法,以草穰包裹,使麹易发。九月天气愈凉,亦用罨麹法,遮盖宜密。过此则非时矣。得时麹糵,力强发急。失时麹糵,力弱发缓。制麹之宜及时也明矣。

湛炽必洁说

编辑

《礼》郑注:湛,渍也。炽,炊也。此酿酒之至要也。酒为米之真汁,渍而炊之,水火既济,米始融液而易化。渍之不透,则米性仍坚。渍之过透,则米力已脱。又或炊之不熟,则米仍生而化不透,此湛炽宜得法也。然湛炽之所以能得法者,在于寒暖有定之天。而湛炽之所以不能得法者,在于寒暖难定之天。是以善湛炽者,详察天时。如煖天浸米,不宜久浸,时刻留⼼,预派章程,挨次浸水,方无失误。如寒天浸米,水冷米坚,米宜久浸,倘冬行夏令,必变通权宜,随时斟酌。然又当识水土之性及风俗酿法之异,久浸与不久浸,不可以一概言也。必洁者,水泉、柴薪固求其洁,而尤不可触秽恶之气也。夫酒之氤氲而成味者,阴阳变化之妙耳,若以秽恶之气触之,则酒色浑而味变矣。故酒材无一不昭其洁,而湛炽之洁为尤要也。余酌立按时浸米之法,条列于后。

附浸米法

编辑

正月,摊饭米,天寒有冰,浸二日二夜;天寒无冰,浸一日二夜,天和浸一日一夜。绍兴摊饭米,浸七八日左右淋饭米浸一夜,喂饭米浸一日一夜。

二月,摊饭米,酉时浸,卯时炊。天寒一日一夜,或半日一夜。淋饭米、喂饭米俱浸一夜。

三月,摊饭米,酉时浸,卯时炊。淋饭米、喂饭米同。

夏月非酝酿之候,其法故不立。

七月,摊饭米,酉时浸,丑时炊。淋饭米同。

八月,摊饭米,酉时浸,寅时炊。淋饭米同。

九月,摊饭米,酉时浸,卯时炊。淋饭米同。

十月,摊饭米,酉时浸,卯时炊。天寒半日一夜,或一日一夜。绍兴摊饭米,浸七八日左右,淋饭米、喂饭米俱浸一夜。

十一月,摊饭米,天和寒无冰,浸一日二夜。天小寒有冰,浸二日二夜。天大寒有厚冰,浸二日三夜。天极寒滴水成冰,浸三日三夜,泔水全用。绍兴摊饭米,浸半月左右。淋饭米浸一夜,喂饭米浸一日二夜。

十二月,饭饭米,天和寒无冰,浸一日二夜。天小寒有冰,浸二日二夜。天大寒有厚冰,浸二日三夜。天极寒滴水成冰,浸三日三夜。绍兴摊饭米,浸半月左右。淋饭米浸一日一夜。喂饭米浸二日二夜。

以上按时浸米之法,兼有水性灵蠢之分,善酿者因地制宜,留心裁酌。

水泉必香说

编辑

水,流水也。泉,源泉也。必香者,取其芳香也。夫水有甘者,有苦者,有咸者,有酸者,有香者,别酒亦当先别水。刘伯刍品天下水泉,江南扬子江为第一,常州惠山石泉第二,江苏虎丘石井第三。又江南武定府城南有香水泉,其泉春时则香,土人祭之,然后汲以酿酒,香馥异常。其他水之著名者,古称汲以酝酿,味极醇美。近今如我浙会稽东浦水,酿酒味甲天下焉。然名水固不易致,诸水不可不辨,大抵江河之水多浊,清冽为佳。溪涧之水多淡,甘芳为贵。井泉之水,究其源流,从地脉远来者为上,江湖渗入者次之,其城市沟渠污秽者不堪用。盖天一生水,水固得天之清气,而地气所钟,每各有异,知味者故能辨夫淄渑,善酿者亦尝审其美恶,择取而酝,可以名水媲美矣。至四时节气之水,有关于酒,亦宜详考,备列于后。

春水谓之神水,浸造亦可久留,但性滥而味薄。

夏水色赤味浊,入霉出霉,迎霉送霉,此皆湿热郁遏熏蒸之水,不堪造酿。

秋水通源,凛肃杀之气,性洁味冽,故甘露饮、秋露饮均在斯时酝酿。

冬月水归冬旺,结冻凝冰,至柔而复至坚,体重味厚,小寒尤佳,浸造一切,久留不坏。

冬雪水,除瘴疠,杀虫蝗。密盛阴处,数十年而不坏。故造酒以此水为第一,可以却病延年。陆羽品雪水第二十水。

井水,将旦首汲,谓井花水。无时初出,谓新汲水。取天一真气,浮于水面,浸造更妙。 旱天井水,源远流洁,愈旱愈佳,酿酒极美。 天落水,性空味薄。 雨后井中浑水,气味愈恶,不堪浸造。

陶器必良说

编辑

陶器,瓮缸坛瓶之属。必良者,择其无罅漏也。《考工记》有虞氏尚陶。注:若甒泰是。大舜以甒泰瓦器贮酒,而后人遵用之也。瓦器,甄土为之。土有沙土、息土不同,沙土器成而粗踈,息土器成而滑泽,地产各异,烧工尤难。《说文》缶烧善裂。旄人髻垦薜暴不入市,器不任用也。酒人尤宜择之。谚云:缸罅犹且可,坛漏酒全走。酒坛封闭宜固,漏则内气泄而外生虫蝇,酒味全失。朱翼中云:东南多甆瓮,西北用瓦瓮,瓦瓮固不及甆瓮之良也。凡瓮缸榨酒后,宜即用水洗净,再入石灰涤其馀毒,方可再酝。《本草》载:石灰,解酒酸,除酒毒。今人用以度酒殊为不美,用以涤器极为精良。凡酒坛盛酒,于煮酒前三日预先洗净,俟干候用。用镴壶煮酒,临时将坛蒸热,或向火烘煖,免致惊损。至若作灶不巧则火力不齐,蒸桶不圆则生熟不匀,榨箱不灵则压酒不干,其馀工器皆当择其良者,又不独埏埴之器宜然也。

火齐必得说

编辑

《周礼》烹人以给水火之齐。郑注:齐,量也,剂之使无过不及也,此火齐似指煮酒而言。郑注适生熟之调,言火候当视酒之生熟而调剂之,必适其宜,斯谓之得也。《醉乡小略》煮酒法,连坛谓大煮,法在探香,香喷熟之候也。镴壶谓小煮,法在探气,气聚熟之候也。凡酒一滚即熟矣。封后色浑味酸者,失于火齐之不及也。封后色清白花者,失于火济之太过也。盖不及者,未滚则火力不透,气郁而沸未泛清,故酸而浑也。太过者,已滚而火炽不灭,沸久则酒之元气泄伤,故清而生白花也。皆不善齐量,所以不得也。然薄酒亦生白花,好酒日影照之亦生白花。陈于热处、温处亦损酒味。夫酝酒至煮,六事已毕,心力已费,乃酒人告成之时也。当如白乐天论酒诗曰:瓮揭开时香酷烈。缾封坚贮后味甘⾟,则酿之得法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