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风格的凯歌
共产主义风格的凯歌
——评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 |
|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文艺路线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正在蓬勃发展。一朵朵革命文艺的新花昂首怒放,一个个高大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在舞台上巍然挺立。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就是当前文艺战线斗、批、改的一个新成果,一朵茁壮鲜艳地开放在社会主义文艺园地里的新花。
《龙江颂》取材于公社化以后的社会主义农村。写的是一个生产大队为取得全县抗旱斗争胜利,不惜承担最大牺牲堵江送水的伟大壮举。剧本通过堵江送水中一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生动地刻画了以江水英为代表的亿万贫下中农崇高的精神面貌,突出地歌颂了共产主义风格的伟大胜利,热情地赞扬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一个道理。”如何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这是共产主义风格同本位主义思想斗争的焦点。《龙江颂》一开始就揭开了这个矛盾。龙江大队所在的县,遭到了百年未遇的特大干旱。为了解除后山九万亩土地的严重旱情,县委决定在九龙江筑坝截流,灌溉旱区。这对地处九龙江边的龙江大队来说,首先要付出的代价,是要淹没三百亩高产田。严峻的考验,摆在龙江大队的干部和群众的面前:究竟是舍自己的三百亩救后山的九万亩,还是相反,置后山的九万亩于不顾而保自己的三百亩? 这里有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
以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为代表的一方,坚决执行县委的决定。难道江水英对本队良田被淹无动于衷?不。她想到了本队三百亩丰收在望的庄稼,更想到了后山九万亩缺水干旱的良田;她想到了本队群众的利益,更想到了后山天天盼着龙江水的阶级亲人。“手心手背都是贫下中农的肉,山前山后都是人民公社的田。”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对阶级兄弟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使江水英想后山贫下中农之所想,急后山贫下中农之所急。江水英深深懂得:“一花独放红一点,百花盛开春满园”,牺牲龙江三百亩高产田,可赢得后山九万亩的丰收,因而坚决主张“丢卒保车”,为全局利益作出必要的牺牲。同时,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江水英又提出“堤外损失堤内补”、“农业损失副业补”的积极措施,决心发扬“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战天斗地,将不可避免的损失补回来。
以大队长李志田为代表的一方,却只想着本队的小集体的利益。李志田是农村的一个基层干部,他经历了从私有制度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度的历史性的变革,无疑已经有了社会主义时代新农民的一些特点。但是,几千年来的私有制所造成的私有观念,在他的头脑里还有一定的地盘。由于本位主义思想作怪,他目光短浅,心胸狭窄。他不懂局部必须服从全局的道理,不算丢三百亩保九万亩的大账,头脑里想的尽是“我的高产指标”、“我的超产分红”、“我的晚季损失”,对将要被淹的庄稼难丢难舍。
一个宁肯承担本大队的最大牺牲,也要“端起龙江化春雨,洒遍灾区解旱围”,一个念念不忘小集体的一点损失,为将要丢掉高产田而“愁、愁、愁”,江水英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风格同李志田为代表的本位主义思想存在着尖锐的对立。然而,江水英提出的一个“补”字,却使李志田顿时眉头舒展、转忧为喜,“依”着江水英接受了堵江任务,并用这个“补”字,说服了小队长阿更。是不是李志田、阿更的思想真的通了呢?不,他们的出发点与江水英完全不同。江水英主张补救,是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通过龙江大队这个局部,来弥补社会主义全局事业的某些损失。她的“丢”和“补”,都是以全党、全国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的。李志田主张补救,则是单纯为补偿本单位的利益,他是以小集体的利益为出发点的。所以,两种对立的思想,在补救问题上取得的一致,不过是表面的、暂时的现象。在这种形式上统一的背后,江、李之间隐伏着深刻的思想分歧,它必然会随着矛盾的激化爆发出更尖锐的冲突;而阶级敌人躲在背后,千方百计地利用李志田的本位主义思想,煽风点火,推波助澜,反映了这场斗争的复杂性和尖锐性。
江、李之间的思想斗争,正是沿着这样的脉络,向前推进发展的。在堵江过程中,即将合龙的拦水坝突然塌方,急需大批柴草,是留柴烧砖补救自己,还是舍砖献柴抢修大坝?龙江水位猛涨,大队的五百亩秧田和十几户住房将要被淹,是关闸断水,还是开足闸门承担更大的牺牲?在这一个比一个严峻的考验面前,两种对立思想的暂时统一终于破裂,李志田和阿更再也“依”不下去了:舍砖献柴,阿更竭力阻拦;开足闸门,李志田坚决反对。究竟是“依”着李志田、阿更的主张,把小集体的利益凌驾在全局的利益之上,中止送水抗旱的斗争,还是“依”着党的要求,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矛盾,把堵江送水的斗争坚持到底?
问题尖锐地摆在江水英的面前。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江水英的路线斗争觉悟提到了新的高度,共产主义的崇高风格闪发出了夺目的光彩。
一方面,江水英顾大局,识大体,始终如一地坚持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的革命原则。阶级敌人黄国忠的捣乱,富裕中农常富的吵嚷,掉队战友李志田、阿更的梗阻,在这阵阵风雨面前,江水英脚跟站稳,没有丝毫的动摇;从丢三百亩,到舍砖献柴,到最后开足闸门承担最大牺牲,在全局需要龙江大队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的时候,她毫不犹豫,没有半点的含糊。江水英不仅在局部必须服从全局的问题上表现了坚定的原则性,更可贵的是,她“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处处从党和人民的需要着想,表现了高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打通虎头岩的战斗,县委没有给龙江大队分配任务。江水英主动请战,争挑重担。常富在一边嘀嘀咕咕,阿更在一旁犹豫不决,尽管两人的思想境界有所不同,意思却是一个:“我们自己都顾不过来,还管那么远哪?”江水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得远,想得深,管得宽。“有私念近在咫尺人隔远,立公字遥距天涯心相连。”她怀着对后山阶级兄弟的深厚情意,不顾自己通宵苦战的劳累,率领民工赶到后山。江水英高度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发扬共产主义风格的自觉性,来自她对党在社会主义时期基本路线的深刻理解,来自她对毛主席的教导、党的决定的无限忠诚。她把旱情和敌情联系起来考察,因而在堵江送水的斗争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她把私有观念和本位主义提高到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的高度来解剖,看到了敌人利用“私”字,“私”字掩护敌人,从本位主义出发只能通向资本主义的严重后果。因而对掉队战友的本位主义思想的批判不留情面,斗争毫不妥协。她把修筑巍巍大坝送水抗旱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钢铁长城紧密联系起来,因而为革命舍己为人掏红心,专门利人公在先。“风浪要征服,暗礁尤须防。望北京更使我增添力量”这几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她阶级斗争的高度觉悟和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
另一方面,江水英正确地处理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的关系,严格地把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和巩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很好地结合起来,把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和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政策很好地结合起来。江水英深深懂得,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革命全局事业发展了,有利于生产队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而生产队集体经济这个局部搞得好不好,又关系到社员群众的生活和革命全局事业的得失。因此,江水英绝不是象李志田所说的那样,不考虑本队的生产和群众的生活,只知一股劲地“丢、丢、丢”;恰恰相反,她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力争补回或减少生产队的损失,处处体现了“争、争、争”的主动精神。江水英特别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为了革命全局的需要作出必要的牺牲以后,她不是心安理得地向上伸手,不是消极气馁地无所作为,不是毫无办法地听凭自然的摆布,而是有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有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的科学态度。堤外三百亩高产田要被淹了,怎么办?她提出积极的补救措施,决心用堤内的丰收和副业的收入补回来;为了抢险合龙献出柴草,一窑砖又报废了,怎么办?她带领群众日夜奋战在三千亩大田上,决心用辛勤的汗水把损失补回来;开足闸门,提高水位,社员的部分住房和秧田要被淹,怎么办?她一面安顿社员生活,一面把秧苗移到高处,决心用更大的干劲把损失补回来。所有这些措施,这些安排,这些行动,都体现了江水英主动力争的精神,体现了对社员群众的体贴关怀。在社会主义事业冲破种种艰难险阻胜利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多么需要江水英的这种顽强战斗的精神啊!
江水英身上体现出来的共产主义风格,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是党领导下的广大贫下中农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的产物,因而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在江水英的周围,有阿坚伯、阿莲以及后山的盼水妈等贫下中农的先进人物,他们一心一意为革命的崇高风格,和江水英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精神交相辉映,构成了以江水英为中心的威武壮丽的英雄群像。在龙江大队的历史上,出现过三年前山洪迸发,地淹房塌,战洪水,后山人不惜牺牲,热情支援,和军民齐心合力筑堤造闸的感人场景。为了解除后山的旱情,以江水英为代表的龙江大队贫下中农发扬自我牺牲的精神,送去宝贵的龙江风格水,使九万亩旱田受益得高产;而后山解除旱情之后,又立即协助龙江大队排水整田,把三百亩的损失全部补了回来。剧本通过这纵横交织的各个侧面,勾画了我们时代“一方受灾,八方支援”的宏伟场景,表现了共产主义风格把广大革命群众联结成一个锐不可挡的战斗整体,是战胜各种困难、推动革命事业迅速前进的巨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江水英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风格,只可能出现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社会主义社会,决不可能出现在污浊糜烂的资本主义社会。“龙江风格”的胜利,雄辩地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荡涤着几千年的私有制所遗留下来的私有观念,使亿万革命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江水英的那种共产主义风格正在大力发扬,龙江大队式的集体英雄正在不断涌现,共产主义风格的凯歌正在全国四处奏响。让我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进一步紧密地团结起来,把共产主义风格的凯歌奏得更加嘹亮吧!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72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