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谷先生集/卷十二

卷十一 冶谷先生集
卷十二
作者:赵克善
1726年
卷十三

附录

编辑

事实

编辑

启略

编辑

崔鸣吉

儒者。国之元气。不可不培养。如金集。长生之子。早以行义见称。宜先礼召。且长生门人。宋时烈,宋浚吉。亦以学行著名。朴知诫门人中。亦有笃行之人赵克善。幷宜奖用。上曰允。

启略

编辑

赵翼

新化之初。百弊皆当修举。而教士之方。尤不可忽。前永兴府使申敏一。以经学为业。用力已久。今大司成见阙。以此人为之。又温阳郡守赵克善。经学精明。亦令为司业。使诸生质疑问业。其于教诲。为益必多。

䟽略

编辑

赵复阳

今幸圣上特下十行之书。复召宋浚吉等。乃知殿下爱士之诚。未尝少衰也。又如安邦俊,鲜于浃,崔蕴,赵克善,权𫍰,李惟泰,柳諿,郑道应,金万英等。已入显仕者。并宜一軆收召。必令俱至。而此外向善知名之士。亦自不少。皆令铨曹搜访进用。则庶几贒路渐开。清议稍行。而至治之望。其自此始矣。

启略

编辑

前人

经筵方讲诗书。向里工夫。尚似不甚切要。掌令赵克善。持平许穆。皆以林下读书之士。经学甚优。出入经席。以心经近思录等书进讲。则于助成允德。大有所益矣。

筵中问答

编辑

召入便殿。上迎谓曰。来何晩也。望之久矣。今幸相见深用欣悦。仍问闾阎人心民弊之如何。克善对曰。书曰。本固邦宁。国之安危。惟系于生民之休戚。而即今灾异溢目。民困已极。多般侵征。流丐盈路。怀保之责。不容暂缓也。因陈情恳辞曰。愿拜闲官。随分供职。上曰。人要尽职。何职有殊。近来新进之士。年少气锐。其欲办职者。轻杀人命。如视草芥。反是则一向委靡而不振。此予所以病诸。方幸得与老成人共之。宜勿固辞。克善曰。天恩至此。徐当图去。上曰。天寒旅邸。老人得无寒乎。生疾可虑。何不着耳掩。特赐鼠皮耳掩。而勿令诣阙。

传教。戊戌正月初三日。

编辑

传曰。赵克善病重。高阳郡守柳后圣。所当招来看病。不但才为下去。渠且有病云。使当初内局下人中目见其病势者。更问即今症候于其家。特病录。给马下送。问药而来。

御笔亲批

编辑

掌令赵克善症势胸膈有所碍之症。欲吐而不快。此乃痰挟食积。故言语不通。有痰塞之势。涤痰汤一二贴。预为剂下。以为求急之地。宜当治风七穴。以为下鍼为白乎旀。竹沥姜汁。并下送之意。诠次启达向教是事。

戊戌正月初四日。臣赵征奎。臣赵宗侙。

此药并即为剂送。鍼医安礼。亦令往来看病。

掌令赵克善症势再为看审。则左边手足。全然不仁。口眼则暂有㖞斜之渐。言语蹇涩。精神昏迷。先用通气驱风汤。加羌活,防风,黄连,姜汁炒,黄芩酒炒各五分。三贴为当。鍼医赵宗侙。亦为来此针灸之意。幷为诠次启达向教是事。

戊戌正月初四日。臣赵征奎,臣赵宗侙。

此药即为剂送。与针医。逐日往来看病。

掌令赵克善症势。大槩脉候洪大而数。开口眼合。言语不通。热势方炽。不可下鍼。九味清心元。竹沥调和灌下。以为救急之意。诠次启达向教是事。

戊戌正月初五日。臣赵宗侙,臣安礼。

此等药。并即即送之。

掌令赵克善症势。大槩与昨一㨾。而即今则眼合遗尿。不省人事。粥物汤药。不为下咽。以此观之。则老人之中风。极为可虑。汤药则停止。九味清心元,苏合元及竹沥等药。时时灌用。以为救急之意。诠次启达向教是事。

戊戌正月初五日。臣赵征奎。

今明日。不离看病。

掌令赵克善病症。大槩左边手足不收。言语全然不通。喉间痰滞。药飮难下。合眼遗尿。脉度大数。此为方家所忌。极为可虑。姑以九味清心元。竹沥等连续灌下。以为救急之意。诠次启达向教是事。

戊戌正月初五日。臣权愉。

凡救急之药。勿待启下。皆令直为取用后以启。

掌令赵克善。即今症势。与朝一㨾。而顽痰与热势。壅滞心包。升降无常。以致有慌迷不省。言语不通等症。小无减歇。清热导痰汤。加羌活,防风各五分。石菖蒲一钱。姑先用一二贴之意。诠次启达向教是事。

戊戌正月初六日。臣赵征奎,臣权愉。

此药即为剂送。

掌令赵克善病势详审。则非泛然中风之流也。必是脏中。极可虑也。初用涤痰汤。最中病情。而只用二贴。以此二贴。收效难得。一日再服。以至七八贴为当。次用清热导痰汤为当。而但病势最甚难疗。药效难得。然继用涤痰汤为当。针则三里,绝骨,大冲,风市,曲池,外关,肩髃,风池等穴为当之意。诠次启达向教是事。

戊戌正月初六日。高阳郡守臣柳后圣。

此药即为剂送。针医亦令不离看病。

御赐丧需。物目单子。该曹书启。则自上特书加数。

编辑

白䌷二疋。加参疋。蓝䌷二疋。加贰疋。绿䌷二疋去核十斤。加伍斤。白布五疋。以上济用监。细绵布十疋,全㓒二升。以上户曹。油芚六张付一事。油纸十张。注纸涂棺资一束。以上长兴库。白米二石。军资监。棺板五叶。椁板五叶。大小索各一次。以上归厚署。空石四十立。广兴仓。

别赐
编辑

蓝潞州锦二十尺。红潞州锦四尺。红䌷五尺。真珠三枚。紫檀香一封。白文大席一立。炭一石。

丧路告课护丧典籍李日三。

编辑

赵掌令丧柩。今月十九日丑时发引。出自西小门铜雀津。指路计告课。

内赐内训

编辑

正月十九日。赐内训一件。讣闻。后特赐。

御览吊客录

编辑

闵光熽,前扶安县监。朴载辉,前参奉。朴由常,扶馀县监。尹商举,正郞。郑东烨,礼安县监。尹宗离,进士。安好亮,李善行,卞三进,郑庆钦,进士田起征,宣传官。田起稷,前都事。赵𥕏,李秀彦,赵持成,赵持谦,赵持宪,权惟,尹伯,朴羽祖,朴彭祖,郑道远,以上。初丧四日。始终不离护。李澥,咸陵君。郑晳,司书。李球,博士。李鼎基,奉事。洪净,参奉。许煜,郑道存,部将。元万石,承旨。李东稷,都事。李增,金寿弘,佥正。沈之勃,南一星,教官。具崟,前判官。南九万,文学。宋善基,李廷望,权訦,教官。朴由东,前青阳县监。权儶,翊赞。金慎厚,龙宫县监。闵忠良,前果川县监。吕尔兴,进士李后山,承旨李时昉,凤城君柳赫然,参判李昌炫,前佐郞。李稠,前砺山郡守。姜文粹,进士。孙必大,正。沈若济,李恰,郑樻,韩尚玄,通礼。宋时喆,掌令。李文郁,进士。赵复阳,应教。以上丧之翌日。来护。权愉,韩颍,李九渊,前唐津县监。鱼寿长,李庆万,进士。闵显重,朴繘,典籍。李喜相,进士李廷稷,赵备,司艺。权𫍰,进善。朴日省,判校。元斗杓,左议政。郑榏,掌令。李日三,典籍以下。丧之三日来护。赵渭叟,朴晙,宋浚吉,赞善。金垓,前载宁县监。李濡,以下。成服日来护。韩得良,前保宁县监。赵宗冕,李性恒,献纳。李敏政,监役。郑以昌,前奉事。郑以重,前肃川府使。尹景离,进士。郭之钦,掌令。申暹,进士。李堪,郑世衡,佥知。尹汝征,仁同府使。李久松,进士郑之侨,李克孝,李圣渊,庶尹。朴智男,尹征离,李翼成,金洙,李寿庆,进士。李仲麟,进士。金光焕,正。金炫文,博士。郑莱圣,郑太和,领议政。罗世䧺,金光灿,前清风府使。李道基,前凤山郡守。卞克赞,黄克顺,进士。赵世焕,直长。安塾,进士。李文柱,前安岳郡守。郑民钦,李承孝,许选,阳原君。李景奭,领府事。李䆄,正郞。尹璿,吕祉吉,佥使。李商霖,古阜郡守。李汝发,长湍府使。李命聃,判官。尹珩前青松府使。玄斗灿,朴赠,元万里,洗马。元万春,前龙江县令。朴濠,正。李时术,校理。赵圣达,正郞。李善基,前歙谷县令。朴宇。

筵说

编辑

上谓筵臣曰。赵克善意外客死。予用惊惨矣。本居山野之人。强使赴阙。竟死于旅邸。有若由予而死。尤可痛惜。又曰。此人非不知投䟽长往。而感谢君恩。供职惟勤。宪府城上之任。一不呈告。紫门藏冰。亲自监董。盖其心无他。只知当官尽职之为义而已。其丧也。予令书启吊客姓名而见之。名士大夫之来护者不多。必是平日不好党而然矣。其亦可嘉。而耻受隐逸之称。每自逊避。此尤所以为贒也。许穆颓卧不起。只累呈辞䟽而归。正得渠家模样。此必大有名也。左议政元斗杓。对曰。当今经学之人。不为不多。而践履之笃实。莫若此人。而官未大显。寿又不永。竟未及展布其志。此朝野之所共叹惜者也。况其清白。又不让于古人。屡宰饶邑。活计益薄。旅䆠京师。寒苦最甚。身殁之后。无以殓殡。大小诸具。皆自上赐给。凡在臣庶。孰不感动。运柩事亦已下喩。两道监司。而京中素无亲戚。自城中运致江上无路。丧家以此为闷矣。上曰。分付该司。使之运致江上。永葬时。造墓军及米太诸具。亦令本道题给。

孝宗大王行状抄略。领府事臣李景奭所撰。

编辑

好贤之诚。不啻缁衣。尊而礼之。不致则不止。嗣服之初。前参议金集。前持平宋浚吉,宋时烈。前咨议权𫍰,李惟泰。前县监崔蕴等。首被召命而来。念其旅食之艰。赐以米肉。有庖人廪人之继。闻时烈维泰之母。老且有疾。令道臣馈米馔及药物。特拜金集为礼曹参判。吏部以为礼官之必用文官法也。王曰。稽古读书之人。召将何用。不可拘于常䂓也。一岁中超至吏曹判书。后以大耋。升判中枢。王闻其卒。悼儒林领袖之丧。使之礼葬。遣近侍致祭。时烈亦特授礼曹参判。与浚吉。具由亚卿。相先后为吏兵判。征辟之勤。则命乘驾轿。欲其寒暖。则至解貂裘。知遇之隆。古亦稀觏。权𫍰历进善,执义。进拜承宣。寻为赞善。崔蕴累经台府。招授承旨。沈光洙遭外艰。王以旧时甘盘。存问而给药料食物。既没。丧由宪职。擢置银台。许穆亦自林下起。为持平掌令。赵克善之病也。赐毛衣覆之。遣内医救之其殁也。令户曹郞莅其丧。又日遣中使。监护衣衾棺椁。极其备礼。护榇营墓。悉令官庀。凡有儒名者。靡不搜访而用之。眷顾甚渥。崇儒之盛。终始如一。盖三代以下。所未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