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隐先生言行拾遗/卷下

卷中 冶隐先生言行拾遗
卷下
作者:吉兴先 吉宗先 吉冕周 吉再
1858年

赞咏诸诗幷序

编辑

门生吉注书。顷次于家。携老少还善州。来别一宿而去。牧隐李穑

编辑

从游泮水号通经。及第注书双鬓青。辞我携家故乡去。且聆吾语苦丁宁。读书须践古人迹。对策要登天子庭。轩冕傥来非所急。飞鸿一个在冥冥。

凤溪处士吉先生。曩在庚辰秋。以太常博士征召。先生耻事二姓。坚卧不起。州官督令就道愈严。势迫如京。上表陈情。上嘉其节义。遣乡闾。余入州。乃闻遭母丧庐墓侧。奉诗先候起居云。

龟庵南在

高丽五百独先生。一代功名岂足荣。凛凛清风吹六合。朝鲜亿载永嘉声。

天纵宣尼畏后生。道肥身瘦德尊荣。离伦独立清标迥。远播佳名树教声。

阿世悠悠半此生。乘时侥幸可夸荣。一身轩冕须臾事。凤水泠泠万古声。

春亭卞季良

编辑

干旋坤转政施生。万汇欣欣共向荣。只有高丽凤溪水。潺湲不改旧时声。

圃隐当路且捐生。云卧谁曾慕势荣。自是圣心崇节义。殷勤见召播休声。

曾将孝友乐馀生。菽水还能薄世荣。祥禫想知哀未尽。援琴应亦不成声。

幷序○阳村权近

编辑

高怀重义自轻生。身上簪缨匪所荣。守道克全臣子节。凤溪千载永流声。

舞彩欣欣善事生。策名科第为亲荣。却缘委质坚臣节。忠孝双全播令声。

市朝迁革恨偸生。况肯身纡组绶荣。赖是周家恢大度。西山容得采薇声。

泽上羊裘旧友生。征来诚欲共安荣。终然不夺江湖志。要使遐传节义声。

我国家未受命也。殿下方入学读书。有太学生吉再者。以同里闬相从讲磨。情意甚款。后既登第。为门下注书。改玉之后。退卧凤溪。事母至孝。无复有仕宦意。殿下嗣位。以奉常博士征之。不起。州县督令上道。乃来于京。上笺自陈。臣本草菜。委质伪朝。蒙其亲试。且受爵命。其恩与义。非他泛然为臣之比。臣不宜复仕圣朝。以累名教。殿下嘉其节义。优礼以遣。敕州县复其家。余时上书。请固留不得。后丁母忧。庐坟三年。凡敛葬祥禫之礼。一遵圣制。不用浮屠之法。龟庵南公在。观察其道。赋诗数首。以为二轴。各叙短引于其端。一美其臣节。一美其孝行也。继而和者若干首。其弟浮屠处愚。携来都下。踵余门而示之。余亦效嚬以缀其后。因抚卷而叹曰。呜呼。节义。人心之固有。万世之不容泯。道学。天地之常经。万世之不容废。凡为儒者。孰不讲明以知其说哉。然能不怵于功利。不惑于邪说。临大节而得不爽者。亘绝代而罕闻也。夫功利之私。邪说之诱。其毁人心甚惨。非有卓然之见。礭然之守。岂能专其所学而不变哉。今先生当世代迁韦之后。无所为而效忠也。能为旧君守义。而不亏其臣节。当蔬衰哀疚之中。易以妄而塞悲也。能为丧母尽礼。而不謟于异端。为臣之忠。为子之孝。平生大节。卓卓如此。讲学之正。信道之笃。所见之卓。所守之礭。何其至矣。呜呼。有高丽五百年培养教化。以励士风之效。萃先生之一身而收之。有朝鲜亿万年扶植纲常。以明臣节之本。自先生之一身而基之。其有功于名教甚大。而我殿下宽仁大度。褒奖节义之美。直与周武之释夷齐。汉光之遣子陵。异世而同符。斯皆所以崇其义而遂其志。以激百代之高风。以存万世之大防也。我朝之德。亦由先生而益彰。呜呼。先生之贤。真所谓绝代罕闻者也。

密阳朴坚基

编辑

抗节陈情不顾生。归来彩服足为荣。一身忠孝谁能继。竹帛应传不朽声。

商山金谦

编辑

朝廷选举为苍生。公自无心爵禄荣。竹帛已曾书大特。也应千载焕名声。

朴瑞生

编辑

萧然茅屋寄平生。胸次都忘辱与荣。一起士风趋正路。功名不趐此时声。

超然物外冷书生。潇洒溪山志自荣。一片心胸忠义白。鹤鸣难掩九皋声。

儒州柳洵

编辑

哲人谋道不求生。况是区区宦路荣。上表归庐光史笔。凤溪七里一般声。

吉久先生弟也

编辑

不求周粟不求生。清节高名万古荣。今日续夫千载业。无声至德岂无声。

李桢

编辑

黄河已㓗应天生。德业崇长万世荣。若也后人论体道。馨香犹胜伯夷声。

金克柔

编辑

日读诗书觉后生。道谈村里远光荣。高风令节走天下。彼此惊闻不掩声。

金峙

编辑

义士仁人不苟生。何图侥幸一身荣。乾坤雅量无增损。玕竹千年远播声。

集贤殿崔宣

编辑

致君尧舜是儒生。万驷千锺况乃荣。举世滔滔归圣德。如何萧索阐名声。

郑以吾

编辑

轩裳岂足乐吾生。名节斯为万世荣。看取五朝长乐老。修光笔底怒雷声。

蒋天叙

编辑

志士由来不重生。肯将阿𫍲强求荣。怀君不说怀君志。料得无声胜有声。

逃名不是要全生。一己应惭二姓荣。幸值明君崇道德。何须金玉尔音声。

知三岐李那

编辑

附势趋时笑一生。拂衣辞退宦途荣。西湖烟雨东江月。漏屋常闻啸咏声。

瑞石山人卓慎

编辑

取义丁宁不取生。肯将人爵自光荣。首阳高节无能继。可贺朝鲜更有声。

无名氏

编辑

微命曾霑故主生。薄名先被旧朝荣。溪山幸是馀前物。退卧休闻理乱声。

又绝句尹会宗

编辑

缥缈金乌对首阳。寥寥千载树纲常。君今遁世能无悔。竹帛名争日月光。

学谕裴楠

编辑

盛代龙兴自汉阳。挺然吾子守天常。归来一食西山菜。千古金乌始有光。

裴桓

编辑

周家大度布春阳。唯有夷齐抱道常。爵禄固辞寻旧隐。心同永与水精光。

五言律诗龟庵南在

编辑

挂冠有高士。避世吉先生。寂寞平时事。流传千古名。乌山入帘碧。凤水绕阶清。霜露春秋节。悠然不尽情。

锦城郑耕

编辑

茅屋凤溪畔。先生乐一生。忍贫行至孝。让禄谢浮名。床上图书乱。篱边树木清。卜邻曾有志。愧不称君情。

永嘉裴尚志

编辑

山林隐君子。大地一书生。孝是曾参孝。名为严子名。才同乌岳秀。心与凤溪清。欲往趋函丈。惭余托世情。

学谕裴楠

编辑

威仪严一己。礼乐训诸生。要却全忠孝。一作臣节。嫌他竞利名。节争松竹操。凛若雪霜清。常欲仰师事。无由达我情。

裴桓

编辑

道湮千载下。乘运圣君生。礼厚谨三聘。心羞事二名。忠诚霞与赤。怀抱水俱清。常欲一归唁。蹉跎宦路情。

宣城禹洪钧

编辑

廉耻一高士。秉彝安舍生。山林无世累。史笔有芳名。气合乾坤大。心同河水清。万锺如草芥。何物污其情。

年生吴一德

编辑

吾爱吉夫子。忠诚冠后生。烟霞虽晦迹。尘世几流名。松径门闾静。筠轩院宇清。考盘成独乐。谁屈硕人情。

后学禹传

编辑

自古贤君子。求仁不要生。首阳饥岂忝。画邑死遗名。节对箕山峻。心同颍水清。高风凛当世。谁识丈夫情。

无名氏

编辑

潇洒茅茨下。前朝一介生。禄辞新主禄。名保旧君名。七里非专美。西山岂独清。纲常曾赖立。千载动人情。

又五言律诗阳村权近

编辑

孝诚格天意。禫晨风日晴。乌啼悲未哺。驹隙恸难停圣训遵无坠。斯文晦复明。良心谁不有。感涕为君零。

金峙

编辑

孝子将行禫。阴云便报晴。乾坤终有尽。哀慕永无停。名教颓还立。人伦赖益明。欲从风咏去。嗟我鬓雕零

兰溪咸傅霖

编辑

呜咽凤溪水。宜雨亦宜晴。青嶂千层秀。碧云一朵停。心存谁得识。德立众从明。我有辞亲泪。因君不觉零。

完山李那

编辑

卜宅川源好。奇观雨与晴。功名岂百疑有字计。道学暂无停。肝胆山河壮。胸怀日月明。不忧当世事。动静转飘零。

张至道

编辑

卜居凤溪畔。山气媚天晴。魏阙书曾上。名途辔已停。立心须恳到。讲学最精明。愧我无攸遂。浑头雪既零。

蒋天叙

编辑

三年丧满日。夜雨晓来晴。行苇仪初盛。菁莪礼岂停。孝诚霞更赤。忠恳月非明。竞见馀哀切。无人不涕零。

春亭卞季良

编辑

庐墓经三载。哀哀泪不晴。树风吹正急。苫块恸何停。肯信浮屠诱。曾知圣制明。秉彝人所共。闻此涕堪零。

吉侯立于独。泰萃耸秋晴。峻节自无比。驰名谁暂停。乾坤为高下。日月更贞明。落落岁寒操。宁随百草零。

牧使金用钧

编辑

水光山气好。云卷雨初晴。点列峯如画。吟哦笔不停。亭高观稼阔。日永举杯明。自远方来厚。风流莫涕零。

无名氏

编辑

汉北龙飞日。三韩宇宙晴。爱庐心靡慝。辞笏志难停。只欲坚臣节。要非负圣明。湖山澄邃处。遗落任飘零。

七言律诗独谷成石璘

编辑

山下数间溪畔庐。手栽松竹碧萧踈。细君洗盏开新酝。稚子挑灯读古书。玩世肯为中散锻。韬光正似子陵渔。门前官道多冠盖。高卧从渠自覆车。

浩亭河仑

编辑

溪山胜处结茅庐。心迹双清与物踈。懒立难为公信事。诗中亦有汝方书。传岩只是初年等。渭水何曾卒世渔。屈指古人非一轨。君今隐冶慕谁车。

春亭卞季良

编辑

冶隐先生归弊庐。云情自与世情踈。门垂彭泽五株柳。家有卢仝千卷书。早把利名同草芥。好将心事付樵渔。一区故国山溪胜。或棹孤舟或命车。

又五言律诗晋阳郑以吾

编辑

冶隐非真冶。高名动缙绅。春风归橐钥。物像赖陶钧。彭泽休官客。山阳玩世人。唐虞如欲铸。心上范围新。

五言古诗无名氏

编辑

溪流八九曲。山木数千株。足以供炉冶。馀皆无所须。勤勤非铸物。汲汲岂趋途。所期主明教。万世为鸿儒。清节映简册。英风吹寰区。采山登北岭。钓水向南湖。床上有书籍。架头悬葫芦。身为冶隐子。心是一唐虞。

过金乌山诗秋江南孝昷

编辑

秋深百川明琉璃。霜摧万树红锦绮。辛朝注书吉冶隐。秀于严霜清于水。大节铭在苍生口。乌山截空一百祀。武王革命天眷隆。夷何为哉而独耻。鸿毛命轻义重山。公与达可知此理。达可身经二姓王。杞梓寸朽鉴中玼。公身所委唯一君。真知独行谁与比。汉家更崇角里生。周王义不臣箕子。玆山之下赐骸骨。田园九畹滋兰蕙。西河风俗化子方。至今岭南多名士。念我鼻祖龟亭公。先生德美谈亹亹。监司此道作家庙。遗说亦在长老耳。曾于家训饱闻之。匹马短童过故里。属余断酒安用酹。作诗招魂而翦纸。

过先生闾退溪李滉

编辑

朝行过洛水。洛水何漫漫。午憩望乌山。乌山郁盘盘。清流彻厚坤。峭壁凌高寒。有村名凤溪。乃在山水间。先生晦其中。表闾朝命颁。大义不可挠。岂曰辞尘寰。千载钓台风。再使激东韩。扶持已无及。植立永坚完。丈夫贵大节。平生知者难。嗟尔世上人。慎勿爱高官。

过金乌山容斋李荇

编辑

巢父洗耳卧。尧德如天大。大疑作巍。武王一戎衣。伯夷歌采薇。士固有如此。昔闻今世稀。卓哉吉门下。皎皎尚馀辉。陵谷一变迁。白日中天飞。上书拂衣还。云山无是非。斯人不可见。斯道孰庶几。三叫过嵩岳。傥有魂来归。

金乌山赋孙昭

编辑

金乌苍苍。巍乎太虚。昔人伊谁。于焉而居。余尝访遗迹于一善。遂弭节乎山之岨。清川咽兮深谷。爽籁发于松间。层峦崒嵂。太别之山耶。叠颖巑屹。华山之峯耶。依俙然锺山之旧墟。仿佛乎商山之遗踪。曰余未有知兮。攀修柏而遐思。昔吉公之贤士。当丽运之既衰。忠君与爱国。志专专其靡他。谅九死而不改志兮。奚劲节之可磨。迨我王之龙兴兮。忽筌伏于山之阿。固知革命之有数。羌不改乎吾志。亦知受命之在德。竟不为乎事二。不食周粟兮。慕夷齐之清风。罔为臣仆兮。追箕子之至忠。纵我王之颇招兮。益坚节而不朝。謇终老于玆山。伊素志之未摇。贯忠诚于白日。树风声于无穷。呜呼噫嘻。节彼南山。固非不崇也。岩岩泰山。亦非不崇也。但岌嶪而若驰兮。空偃蹇而横空。岂若玆山所以因吉公传芳者乎。然则是山也。异箕山之为山。奚巢由之彷徨也。匪盘谷之为谷。岂李愿之栖迟。宜乎分形势于岭南。擅名胜于四维。与首阳而幷美。耸大东之同观也。余于是历崎岖而凄恻兮。仰高风而盘桓。但见猿啸深壑。鹤唳层峦。羲和将溺。望舒扬明。四顾无人。伐木丁丁。

三纲行实绝句无名氏

编辑

崧山王气已成灰。真主龙兴泰运开。尚恋旧君全一节。飘然高卧子陵台。

亭亭孤节凛秋霜。直欲追踪饿首阳。圣代褒崇彰节义。三韩亿载树纲常。

先生故居占毕斋金宗直

编辑

乌山凤水恣徜徉。冶隐清风说更长。㸑婢亦能诗相杵。至今人比郑公乡。

金乌山企村宋纯

编辑

金乌山下吉忠臣。千古高名动鬼神。十载再经山外路。清风如昨洒行人。

金乌山鱼无迹

编辑

落落高标吉注书。金乌山下闭门居。首阳薇蕨殷遗草。粟里田园晋旧墟。千载名垂扶大义。至今人过式前闾。生为男子谁无胆。立立峯峦揔起予。

金乌山郑士龙

编辑

乌峯苍翠挹滔滔。冶隐英风竖鬓毛。周土粟轻生可舍。商山芝在世堪逃。云仍不嗣青毡业。乡里犹称白屋高。臣节养成由主圣。清缄谏议极㫌褒。

金乌山一善卢麟瑞

编辑

汉溲不到商山上。晋甲犹存栗里中。严子能成光武大。亦非虗老富春翁。

粟谷遗祠府使金涌

编辑

促鞭来访金乌东。寒竹苍松栗里中。千载仪刑此可想。暂时谈话亦清风。

游金乌山旅轩张显光

编辑

竹有当年碧。山依昔日高。清风犹竖发。谁谓古人遥。岁丁未。寻山憩大穴寺。寺乃先生幽栖之所。今其种竹尚在。仍次先生闲居之韵而及之。

祠堂壁上赞金洵

编辑

秉彝之天。人所同得。古今几人。能全其德。噫我先生。淑慎不忒。既臣王氏。之死靡慝。念昔夷齐。采薇而食。饿死不渝。纲常扶植。噫我先生。是效是则。生于千载。优入其域。盖我箕子。封于我国。敷陈八教。粲然昭晢。噫我先生。光修其职。纵曰天性。岂非教力。皇极之训。俾民咸识。谁能寔遵。无偏无则。噫我先生。而康而色。守节不二。忠烈挺特。我王眷褒。商容闾轼。乃蠲家役。使安耕织。噫我先生。自靖自饬。众口同辞。赞称不惑。我来遗墟。祠宇有侐。伫立阶下。敬拜向北。噫我先生。使我矜式。愀然见墙。膝行匍匐。颂声之作。不须碑刻。凤水流长。乌山峻极。噫我先生。清风不息。万世传闻。孰不叹忆。

砥柱碑阴记西厓柳成龙

编辑

丰山柳侯云龙。宰仁同县之三年。大修吉子墓。直墓之左得高阜。前俯洛流。后倚乌峯。郊原弥迤。烟沙浩渺。顾瞻乐之。载龟载谋。筑书院其上。后为屋以祀先生。监司李公山甫曁善山府使柳斯文德粹。共韪是举。为之区画经营。以助其不给。役用易就。不数月而告成。于是前建石碑。刻中原人杨晴天所书砥柱中流四大字。既讫工。侯命其弟成龙曰。吾将以此表先生之节。而为教于后尔。其志诸阴。成龙不敢辞。谨请砥柱之义。侯曰。四渎之中。唯河为大。方其横流泛溢于天下也。荡昆仑触吕梁。蹴龙门呑伊洛。放乎梁宋之郊。汹涌震激。日星晦昧。陵谷易置。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崇山绝岸。尽为所包。不敢以高大自见。举万物而靡如也。于此有石焉。兀乎孤峙。卓尔秀出。当喷薄冲击之会。而捍其逆折崩溃之势。沙石以啮之。不足以动其坚。洪波以汨之。不足以掩其高巍。然截然历万古而如一日。其名曰砥柱。夫物诚有之。人亦宜然。余尝观于古之忠烈士。特立于流俗而不变者。其类于是欤。尔乃邦国丧败。市朝变迁。清浊同流。薰莸混质。前有爵禄之诱。后有刀钜之惧。人心以苟免为幸。世道以干进为贵。上焉者攀附云衢。下焉者喘息草间。滔滔一世。莫能自拔。于是有介士焉挺立自奋。守死善道。能以一身任宇宙纲常之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义烈昭于当代。而风声表于后世。以此喩彼。夫谁曰不然。若吉先生。仕于高丽之季。知其将亡。高蹈云林。迨乎圣人作万物睹。日月新晖。山川改观。向之飮食喣濡于王氏之门者。奔走恐后。而先生以不事二姓之义。正色昌言。屏迹衡门。矢死不起。其志烈矣。夫犯天下之大乱。立天下之大节。行天下之人之所不能为。能使乌山一区。独留王氏甲子于数十年之久。呜呼。其真砥柱也夫。吾于此义乎取焉。成龙曰。先生之节则高矣。兄之取譬则然矣。其欲以此为教者何欤。侯喟然曰。天下之物。必先有以自守。然后能有以胜物。彼砥柱也。惟其高也坚也。故初不期于洪水。而洪水不能以动之。志士仁人。惟其先审取舍之分于内。而礭乎不拔。故富贵贫贱威武不能以挠之也。吾欲以此风励学者。成龙曰。近矣。愿进此而毕其说。侯曰。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其所爱慕而必得者。莫甚于富贵。苟任其情而无有以制之。则凡可以避死趋生。求富贵者。何不为也。于是贼伦悖理之习。后君遗亲之风。充塞弥漫。如河决海溃。以至三纲沦九法斁。人类化为禽兽。圣人有忧之。教人以先立其本心。本心者何耶。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命于天而则于物者也。斯吾之所固有。无待于外者。而或不能尽其道者。欲蔽之也。去其蔽复其初。则本心立矣。而外物自轻。由是则生而有不为也。死而有不避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曾何足以动其一发乎。然则利欲者。洪水也。本心者。砥柱也。人岂有不能砥柱于己。而能砥柱于世者哉。故凡树大节于危乱之中而不变者。皆先立其本心于平日而不失者也。即吉先生是已。彼群群而生。汨汨而行。沉沦于欲浪荡覆之中而不能自拔者。闻先生之风。求砥柱之义。得无有惕然自省于日用之间。而能有所立。以遏其横流者乎。斯道行则宇宙之栋梁。生民之柱石。繇此以立。而下土之昏垫。殆有济矣。以此为教。其庶几乎。成龙起拜曰。尽之矣。余不能外此而为说。谨叙其所闻者。而继之以歌。歌曰。吴山兮何有。有纪兮有堂。洛水兮沄沄。其流兮孔长。一杯兮荒原。维先生之藏。斲石兮镌词。垂万载兮耿光。课忠兮责孝。惠我人兮无彊。荐兰肴兮酌桂醑。魂髣髴兮徜徉。仰高山俯清流。思先生兮可忘。

祠堂重修记社谷高应陟

编辑

夫孤竹而植三纲。一丝而扶九鼎。迳松菊而晋祀犹存。歌正气而赵社不亡。隐冶炉而丽祚尚寄。其烈一也。既有是烈则不可无此庙。既有此庙则亦不可无此文。此清风有庙。严州有记。忠烈有祠者也。国初。南公在按节岭南也。为建先生庙。庙在乌山之栗谷。乃先生旧居也。岁久颓垝。前府使柳侯德粹重修。壬辰兵火。庙宇荡然者十馀年。今我金侯涌。斩荆棘扫灰烬。复立庙宇。斋舍诸具。亦尽心䂓设。亲制文以奠之。时维壬寅阳月十九日丁未也。呜呼。先生所造。在吾东并美于圃隐。在中国联芳于四贤。其出处大节。在国乘。学识言行。在文集。然而比来。文集沉晦于乱离。祠宇荒废于兵尘。而我侯能复之。可谓孤竹枯而复㕀。松菊悴而重荣。非我侯象贤之诚。安能有是。其有光于名教。不亦大哉。

先生六代孙宗先。自锦山来奉香火。而金侯又令先生六代孙兴先孽子忠男及门孽应男等。复其身以世其守。此亦古人复其为后者四家典守之意也。在昔太宗朝。特命五结复役。以文龙名其户。文龙乃先生耳目奴也。至今因其名以显之。

行录初刊跋乡人崔应龙

编辑

先生筮仕丽末。见几高蹈。逮我盛朝。抗疏不屈。扶持五百年纲常。节行超卓。载在国乘。至今昭昭。照人耳目。而及见行状。则事亲之孝。享祀之诚。凡言行表表可师者。尤为明备。而恨无力绣梓。岁庚午。尹侯之亨。受左符于善。慨然以兴化善俗为急。治民导士之馀。语及冶隐风节。未尝不起敬悦慕。要以先生之行。为士林指南。书院之建于金乌。则尽力修完。善行之或未表著。则征诸行状。犹恐一事一行之未及广布。遂命先生五代孙生员诲。缮写上板。传之不朽。又令乡上舍李玮。摹写遗像。表于卷首。使人人开卷。肃然想象高标。后之慕馀风而兴起者。挹金乌而思先生之峻节。阅行状而景先生之实行。则庶不负尹侯之意。而于扶世激懒之方。岂曰小补也哉。万历元年癸酉夏。乡人完山后学崔应龙。谨跋。

冶隐集重刊跋

编辑

昔韩文公退之颂伯夷曰。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夫明莫明于日月。高莫高于泰山。容莫容于天地也。而人之清圣有伯夷焉。则日月之明。泰山之高。天地之容。皆归为不足。是伯夷之义。明于日月。伯夷之节。高于泰山。伯夷之道。为天地所不能容得者尔。若非特立独行。能当是言耶。非山斗笔力。能形容至此耶。故后人睹其文者。自不暇于赞叹。未有以为过论矣。然则论吾东节义者。乃以冶隐先生为东方之伯夷。唯知伯夷者。可以知先生矣。于今日月之明如古也。泰山之高如古也。天地之容如古也。愚夫愚妇。皆得而仰之。仰之者。有以想夫其所不足为明。不足为高。不足为容之气像。则伯夷之所以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之旨。仍可得以认之矣。盖先生之义。即伯夷之义也。先生之节。即伯夷之节也。谓之东方之伯夷。不为可乎。闻中夏之慕节义者。刻砥柱中流四大字于夷齐墓之下抗流之石。而又吾东之慕节义者。摹其四字。立碣刻揭于先生墓下洛江之岸。则诚以立天下之大闲。存万世之纲常者。中夏而伯夷。我东而先生也。诚以秉彝之天。亦与天地日月泰山同其不坠。而无古今无夷夏。好德之心。不能为之熄灭者也。呜呼。世既旷矣。其仪范光辉。虽莫得而溯接。幸其遗文馀语。有或传于世者。则其所以诵咏而感发焉者。又可已耶。先生之制述多寡。今不可知。而久远散失之馀。得传者无几。凡诗文若干篇与行状及前后诸人赞咏合为一册者。曾已印行。而比于兵火之日。幷失焉。今者。先生六代孙兴先,宗先等。求得其一件于仅存者。谋复刊布。冀永其传。又以列圣赐祭之文及金乌吴山两书院创设事证。俱载于中下两篇。锓讫。遂欲略叙其重刊之意。置诸卷末。噫。先生之高义大节。有诸人之词裒在卷中。足以传焉。就诵昌黎颂伯夷之言而申之。抑有重感叹者。吾侪所宜致思焉。窃读行状之文。先生忠义。实本于孝友之道。古今孰有无孝友于家。而能忠义于国者乎。伯夷亦尝守父命于孤竹者也。吾党或遇先生之所遇于一家。其果能一如先生之自尽者乎。读其书诵其诗。慕其节义。而若不能各反吾身而感奋焉。虽读诵何益哉。又岂刊行是册者之望哉。万历乙卯五月丙午。玉山张显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