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宪法之注意

制定宪法之注意
作者:李大钊 1916年
1916年10月20日

  天佑中国,枭强自陨,议坛诸公,得以卷土重来,制定宪法,此实国民之幸运,亦吾国之转机也。凡夫与兹邦有休戚之关系者,义当布其一得之诚,以贡议坛之参考,俾兹群伦托命之宪典,获备调剂平衡之能,并收审慎周详之效。彼东西立宪国家,遇兹制宪大典,其民间政团学圃,硕士名家,罔不竭思殚虑,以相商榷,而以其主张布之报章,宣之册牍。吾人苟一翻法国革命时代、美国独立时代之载籍,当能回忆其盛况。吾国今举制宪之重典,而杂志小册之刊布,专以商榷宪法者,求之著林书肆,殊有岑寂落寞之感,斯足以深自愧恧者矣。窗友秦、田二君,有慨于此,乃有本志之组创。征稿于愚,愚于宪法之学,未窥涯津,勉就斯文,何足一晒。然而愚者千虑,不无一得。斯非徒应友谊之雅,抑亦扬国民一分之声也。

  著者附志

  愚于构论之始,偶忆及北美合众国最初发布之成文宪法,名《联邦条规》(Articles of Confederati0n)者,诸多缺点,北美合众国实不能赖此以完成。政识深沉如鲍德荫(Bowdoin)、哈弥敦(Hamilton)者,乃各运其缜密之思,以发见其困难之根底。然欲取其困难一举而摧清之,尤非革命不为功。似此新造之邦,何堪屡构革命流血之惨祸。鲍、哈二氏乃前后各出其深沉之政略,蕲于巧避革命之祸,而暗收改造之功。苦心筹运之结果,费拉德费雅(Philadelphia)会议卒以成立。是会也,凡于革命血潮中涌出之名流杰士,网罗殆尽,雍雍济济,会于一堂,而北美合众国长治久安之宪法,遂以改造于若辈之手,至今论政者传为佳话。愚之举此,以证新邦缔造之初,所制宪典,缺憾恒多未免,必经行之若干岁月,中间遭遇若干险阻,明达之士,烛识几先,而谋以妥慎之方,总救其敝,方能奏长治久安之效也。愚非敢谓吾国今日与美国费府会议时情事相同,惟于经验一点,此等史迹,实足诏吾人以觉醒。彼自《联邦条规》施行以迄费府会议,中历十年。吾自“南京约法”以迄今兹,才弥五稔。以时日计之,适当其半,而以其间遭遇之险阻言之,其与吾人以严厉之教训者,千百倍之。即彼“天坛宪法”,自遭前岁秋间之凄风苦雨以后,与天坛废宇共度荒凉之岁月者,亦复二载。其间容吾贤士大夫以思补之机会,亦正优裕,议坛诸子,或不无鲍德荫、哈弥敦其人乎?痛定思痛,求于宪法,收美国费府会议之功,今其时矣。愚辄忘其无似,条举二义,乞议坛诸公注意焉!

  一、制宪者当知宏厚宪法之势力,苟得其道,不必虞法外势力之横来摧毁,而蓄意防制也。制宪之事,有不可失之律二焉:一即调和,一即抵抗是也。夫调和与抵抗,其用相反,其质则同。宪法实质之备此二用者,惟在平衡。但宪法之实质,必如何而能致平衡之境,则征之各国通例,制宪之际,必将各方之意思情感,一一调剂之,融和之,俾各得相当之分以去。而各种势力,亦均知遵奉政理,而能自纳于轨物之中,则法外之势力,悉包涵于宪法,而无所于不平。宪法之力,乃克广被无既,以垂于永久。惟在吾国今日特殊势力,别峙于宪法以外,而又不自觉醒,不能自觅途辙以求涵蕴于宪法。在若而国,此等势力亦非可以漠视。吾人制宪宜预与以相当之分,以为其回翔之地,此义议坛诸公若深韪之,而本之以制定宪法,则愚敢断言议坛诸公之尽职,已为无憾。盖越此以为防制之用者,不惟多事,抑且无功。以宪法为物之势力,不在宪法之自身,而在人民之心理。国中有一部分势力,不得其相当之分于宪法,势必别寻歧径以求达,而越轨之行为,必且层见而迭出。事果至兹,法之自身,果有何力以为制裁?甚且有并宪法全部之精神而根本推翻之者,又有何术以为保持乎?顾或谓就令于宪法,已有容量,以为相当之分,而其势力之顽强,终有不能与宪法并存,而弗明其尽分之道者,则又何如?应之曰:此亦非足虑者,法外之势力,而与宪法为敌,国民执宪法而无如之何,势必亦以法外之势力制之,制造此种势力之代价,虽至流血断头而有所不辞也。法兰西帝政之旋起旋仆,卒绝其根株于共和宪政之下者,法兰西革命军之势力也。洪宪帝制之消灭于初萌者,西南护国军之势力也。法外之势力能摧残宪法,法外之势力即能保障宪法。愚非不以革命为不幸,亦非敢保吾国将来必无恃法外之势力摧残宪法者。愚之本意,乃谓制宪之时,不必涉虑及此,而为防制﹔防制而只设于宪法,为之亦且无效。惟依政治原理以求良宪之成,异日苟有冒不韪,而违判宪法者,吾民亦何敢避锋镝戈矛之惨,而各卫障宪法之血代价,以失先烈艰难缔造之勇哉!王君宠惠之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可以深长思矣!

  一、制宪者须知今日制宪虽采成文主义,而不可尽背不文主义之精神也。居今日而言制宪,莫不采成文主义,此无待论。愚谓不文主义之特长,乃在性柔而量宏。此种特长,虽在今日成文主义时代,亦为制宪者不可蔑弃之精神。英吉利者,以不成文主义著称,而为立宪国之鼻祖也。法儒布托米氏评其宪法曰:“英伦宪法之特质,正在其适当之散漫无纪,合宜之参差不齐,使英人不避宪法编纂之劳,而以成文法典齐一之,则恐法典朝成而苏、爱夕离矣!”是可知我柔性宏量之德,惟不文主义之宪法,得之最丰。反而观之,制宪而采成文主义者,每易趋于繁文详项,反以塞其量而使之狭,为其所短。况当制宪之秋,多在政态万变之顷,经营草创,惴惴焉恐有挂漏之讥,民众之权利自由或异日即以是而召损失,制宪者每求详举其条以蕲网罗无遗,方足告无罪于今后之生息于该宪法之下者。其弊也在畸于繁,抑知国制万几,乌可藉数项条文而能赅括无余者。条文愈繁,法量愈狭,将欲繁其条项以求详,必为琐屑事项所拘蔽,反不能虚其量以多所容受。愚以为与其于条项求备,毋宁于涵量求宏,较可以历久,而免纷更之累也。日本宪法以国体相违,非吾所可采鉴。惟其修正权仅操于其天皇,其程序如尔郑重,为世界宪法中性之最刚者,而彼独能旁稽各国之成绩而得其经验。经验惟何?即纂订宪法以简要为主,规定大体而不以繁缛求功,为留恢阔之余地,俾得涵盖万端,笼罩一切,以其详细事项让之他法(如日本宪法,关于众议院之组织,则仅于第三十五条有“众议院依选举法之所定,以被公选为议员者组织之”之条文,其详则定之于选举法。关于贵族院之组织,则仅于第三十四条有“贵族院依贵族院令之所定,以皇族华族及敕任议员组织之”之条文,其详则定之于贵族令),此其特色也。盖刚性宪法于修正宪法之会,动辄引起纷扰,苟不预宏厥量,以待事变之来,则更易之频,将至动摇国本,患岂可胜言者。今国人既群以刚性宪法为宜矣,于其涵量,焉得不为审慎之注意。而“天坛草案”之产生,风檐寸晷,又有无数催生者,狞目狰容,伺于其侧,相为推挽,事既简率,人复愤慨,缺漏之多,庸岂能免。即如“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一条,孔子之道,其在今日,是否当为国民教育之修身大本,为别一问题,兹且莫论。推原立法者之初心,无非欲求其备,以入斯条。然试思之,民国以五族组成,族性不同﹔宗仰各异。蒙藏之族,自以其喇嘛教为修身大本矣﹔回教之族,自以穆罕默德之教为修身大本矣﹔他如五族之中,间亦有信奉耶教者,则亦必以耶稣之道为修身大本矣﹔信奉佛教者,抑且甚多,则亦必以释迦之道为修身大本矣。此仅自宗教言之也,若自思想自由原理言之,世界哲人是为吾人修养之明星者,奚独限于孔子?即令缩小范围,仅就吾儒而论,孔、孟之徒,且与杨、墨之说不相并容,孟子至诋之为禽兽。而今康门高弟,如梁任公先生者,犹且敝敝焉取子墨子学说,而阐发其微旨矣!凡兹种种,绳以宪法此条,为达反宪法乎?抑否也?如以为违,则是屏蒙、藏、回与夫满、汉之宗奉佛、耶者,国民中之以孔子而外之哲人为泰斗者,于民国之外,而罚之将不可胜罚也。如不以为违而听之,则一端之挫,伤及全身,宪法之尊严扫地尽矣。法量之以繁文而益狭者,此类是也。至其与第六条第七项相背,堂堂宪法,而有矛盾之条文,虽有谈天雕龙之辩,亦奚能为之辞者。愚愿宪法审议会中,谛审斯旨,是不独宪法体制所关,实亿万斯年国家安危之所托也。

  1916年10月20日

  《宪法公言》第2期

  署名:李大钊


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27年逝世,在美国以及版权期限是作者终身加80年以下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国本地版权期限更长,但对外国外地作品应用较短期限规则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