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汉志
北汉志 作者:圣能 1745年 |
另外参见《木刻双行注释本(来自原影印件校对页)》、《加标点本》 |
道里〈东去杨州牧六⼗⾥西至⾼阳郡三十⾥南至京都 ⼗⾥北至𪪺福山⼆⼗⾥本系杨州今移属汉城府〉
沿革本高句丽北汉山郡〈一云南平壤〉百济温祚王取之十四年丙 辰〈汉哀帝建平二年〉筑城〈 总目云南平壤城今京都之北汉山城又 三国史云盖娄王五年壬申筑北汉山城〉 近肖古王二⼗六年⾟未〈晋简文帝咸安元年〉移都盖卤王二十一年 乙卯〈宋苍梧王元徽三年〉高勾丽长寿王来围盖卤王出走遇害城遂废 我。肃庙三⼗七年辛卯即温祚旧址筑山城以为保障之 所
山谿三角山〈山有仁寿白云万景三峯屹立巑岏如三角焉故 名一名华山又称华岳我东之山起于白头至平 康之分水岭西出一支连峯叠嶂起伏迤逦至杨州西南为 道峯山又为此山实京城之镇山也○高丽吴谏议洵诗耸 空三朵碧芙蓉缥缈烟霞几万重却忆当年倚楼处日沉萧 寺数声锺○李石滩存吾诗三朵奇峯迥接天虗无元气积 云烟仰看廉利搀长剑横似参差耸碧莲数载读书萧寺里 二年留滞汉江边�云造物无情者今日相看两𢡖肰○李 牧隐穑诗少年挟册寄僧窗静听飞泉洒石矼遥望西崖朙 历历数声锺向夕阳撞又三峯削出大初时仙掌指天天下 稀自少已知真面目人言背后玉环𦘺○本朝金东峯时习 诗三角高峯贯太清登临可摘斗牛星非徒岳峀兴云雨能 使。王家 万岁宁〉仁寿峯〈即三角山之第一峯四面纯石削立一岩 赘于峯背故又名负臾岳高勾丽东朙王 之子沸流温祚南行至汉山登 负臾岳相可居之地即此峯也〉白云峯〈在仁寿峯西一名白 云台即山之最高处 也○本朝郑东溟斗卿诗何物白云䑓通天插斗魅居肰五 岳敌自有二仪来苍翠阴相合鸿濛气不开赋诗旡杰句还 忆谪仙才○洪世泰诗突兀云台峻齐摽露积䧺根蟠千地 裂势与九天通积气生青霭飞流挂白虹山僧或能上只是 借冷风○僧圣能诗矗矗奇形几万重云中秀出碧芙蓉神 光永照⿈⾦界淑气长留⽩⽟峯突兀冈峦含⽉⾊幽深洞 壑秘仙踪清游㪅欲登 高顶俯瞰沧溟一快脑〉万景峯〈 在白云峯南峻㧞奇 壮与仁寿峯争䧺〉露积峯〈 在万景峯西涌峙磅礴形如露积故名重兴洞古⽯城在此 ○本朝李⽉沙廷龟云登露积峯最⾼顶⽽望之西南⼤海 远⾃青齐浮云落⽇银界茫茫⽬⼒有尽⽽望势无际所可 记者⽔落峩嵯冠岳清溪天磨柗岳圣居诸山累累如丘垤 ⽉溪峡坼惊波西注汉⽔⼀带如拖冰练湾回屈曲环绕 王都遥峯乱屿隐⾒云际都城百万家逼近不能⾒但⾒脚 底炊烟妆点⼀活画云𨻶露⼀螺䯻知是终南山也○郑东 溟⽃卿诗步入重兴洞回看露积峯岩奇皆夏禹草异漏神 农𱩧沫流千尺云阴结万重 翛肽出尘外仙侣倘相逢〉龙岩峯〈在万景峯南〉日出峯〈在龙岩峯前〉 月出峯〈与日出峯并峙〉起龙峯〈在月出峯前〉盘龙峯〈在起龙峯旁〉柴丹峯〈在盘龙峯 南上有东将台 下有。御需斋〉德藏峯〈在柴丹峯南诸峯皆 若环揖于此故名〉福德峯〈在德藏峯南其 形势气像与德 藏相似故亦名〉释迦峯〈在东门外青薮洞上〉圣德峯〈在释迦峯西〉化龙峯〈在圣 德峯傍〉濳龙峯〈在化龙峯近西〉普贤峯〈在大西门外〉文殊峯〈在普贤峯西峯 下有文殊窟窟 中有甘泉炼石像文殊与五百罗汉○本朝忠壮公南延年 题名于窟中戊申殉节后僧普心刻之今大司成李天辅为 之记〉萝月峯〈在欢喜峯南〉甑炊峯〈在萝月峯西〉龙穴峯〈在甑炊峯西〉龙出峯〈在龙 穴峯西〉弥勒峯〈在龙出峯西〉元晓峯〈在水口上有元晓庵〉灵鹫峯〈在元晓峯上〉侍者 峯〈在白云台下登临可 尽北汉之一城形势〉麒麟峯〈在露积峯上〉将军峯〈在重兴寺西 高丽崔莹所 留故 名云〉登片峯〈在将军峯之上重兴寺之后〉龟岩峯〈在东将台下〉上元峯〈在文殊峯北〉 鸺岩峯〈在南将台北〉天龙冈〈⾃元晓峯连络⽽来与登片峯对峙〉卧龙冈〈起脉于甑 峯与将军 峯对峙上 有兴龙池〉走马冈〈与卧龙冈分起向露积峯〉义相台〈在弥勒峯下新罗义 相祖师住锡处义相 始至兴州之太⽩山创浮⽯寺及移住于此山也 卓锡于旧居室前仍以开花⽣叶即所谓仙⾶花〉 元晓台〈在义 相台北⽔口上义相弟元晓住锡处○僧圣能诗⽟树琼林 密不开琉璃净界绝尘埃峩峩雪⾊峯千叠激激雷声⽔万 回观静⾼僧枯㪅寂学⾶雏鹤去还来 超然是处寻真客薄暮登临元晓台〉太古台〈在龟岩峯下〉逍遥 台〈在东将台傍〉法王台〈在辅国寺南〉游仙台〈在扶旺寺前〉曲龙台〈在普光寺左腋〉瑶 草台〈在元晓台下〉长春洞〈 自水口至 白云桥下〉玉流洞〈自白云桥至 万景峯下〉青溪洞〈 自白云桥上 至青云桥下〉露积洞〈 在露积 峯下〉灵泉洞〈在露积峯下其上有灵 泉窟其下有降仙桥〉 隐仙洞〈 在重兴洞工 万景峯下〉 龙溪洞〈 在龙岩洞口 日出峯下〉叫龙洞〈 自重兴洞 口上至武 学堂 下〉濳龙洞〈在上元 峯下〉龙游洞〈 在甑 峯下〉白云洞〈在将军峯下洞门 刻白云洞门四字〉 紫霞洞〈 在仙游 台下〉女妓潭〈在唤仙桥下 降仙桥上〉盘龙潭〈 在沆瀣 楼下〉月印潭〈 在水口上〉 国宁𱩧〈在龙穴峯洞口〉 祥云瀑〈在白云峯下〉
城池城周七千六百二十步〈 作⾥⼆⼗⼀⾥六⼗步内⾃⽔⾨ 北边至龙岩二千⼆百九⼗⼆步 训錬都监所筑⾃龙岩南边至普贤峯二千八百⼆十⼀步 禁卫营所筑自水门南边至普贤峯⼆千五百七步御营厅 所筑○平地体城⾼筑⼗四尺或⼗⼆尺山上体城⾼筑⼗ 尺半筑六尺或七尺或只筑女墙⾼四尺广三尺捴⾼筑者 二千七百四十六步半筑者二千九百六步半半筑 者五百十一步只筑女墙者一千四百五十七步〉门十四〈 北⾨⼤东⾨⼤西⾨⼤成⾨中城⾨此五⾨⾼⼗⼀尺或⼗ 三尺广⼗三四尺作虹蜺设谯楼⼩东⾨⼩南⾨亦作虹蜺 西暗⾨⽩云峯暗⾨龙岩峯暗⾨东暗⾨青⽔洞暗⾨扶旺 洞暗⾨袈裟堂暗⾨以上九⾨⾼低不⼀又有⽔⾨⾼⼗六 尺广五十尺○中城门在元晓义相 两峯之间为西边水口低下浅露也〉将台三〈 东将台在奉圣 岩后峯南将台 在罗汉峯东北北将台在中城⾨西北○洪世泰东将台诗 忆奉。鸾舆上此台千官剑佩杳徘徊山河本为。王居设 城垒还凭佛力开。天语似闻嗟绝险庙谟尤 㥯问奇才只今剑阁铭谁献独有微臣浪迹来〉城廊⼀百四 十三〈四十二训錬都监四十 一御营厅六十禁卫营〉池二十六〈 十一训錬都监十二 御营厅三禁卫营〉井九十九
事实孝庙巳亥有密勿之教〈 。孝庙谕⽂正公宋时烈曰 凡被兵之国外方虽荡残根 本坚因故终不至败亡我国则少有兵乱都城先溃公私蓄 积皆付敌⼈甚可叹也何。祖宗规模如是踈阔也尝欲修 筑北汉城又塞造!署洞口以为临乱𥿄移御之所公私⼈ 物皆保无事而敌⼈必欲来争是敌⼈送死之地然此时役 民为难故不敢⽣意耳北 汉筑城之议实原于此〉肃庙庚寅命将臣往审筑城便 宜〈 在。肃庙二十八年壬午右议政申琓陈万言札其论城 池极言江都南汉决非缓㥯可恃之地仍言壬辰去邠之 时朝臣多请守都城⽽以城既太阔且多所忌故不⾒⽤臣 曾⾒荡春台旧址实合设险四⾯壁⽴其最低者彰义⾨百 步阔⽿若于北岳之右仁王之左附筑雉城压贼路以遏冲 突虽有万众莫敢谁何⽔汇荡春台下不患无⽔而预置仓 舎三江仓糓运入积置彼虽百万吾何畏哉筑城之议非今 创始而朝多浮议尚今空弃可胜惜哉。上有熟讲之教其 后又登。筵陈达有先审基址之。命审讫进地图又详陈 形便。上下询诸臣诸臣之⾒皆以为便判书李濡引。太 宗朝设六镇。仁祖朝筑南汉専委于⾦宗瑞李曙故事以 戒之判书⾦昌集李寅烨⼤将李基夏亦以为便好而以彼 ⼈诘责之虑难之。上命更加商度癸未又连有。俯询诸 议可否参半判府事尹趾善陈札请更加详确申琓又上札 争之甲申⼤将尹就商李基夏承。命审都城形势图形以 进有都城修筑之。命至是北咨以海贼为虑中外颇绎骚 。上因边臣权𢜫状启询于庙堂右议政⾦昌集⾏兵曺刻 书闵镇厚⾔我国有所拘碍不敢修筑城池今宜因咨⽂中 语凭借措辞于回咨是年⼗⽉。命训錬⼤将李基夏御营 ⼤将⾦锡衍往审弘福北汉筑城形便基夏归奏其论光汉 曰臣出去之⽇由北汉还归之⽇由西道遍⾒山之形势东 西两边绝险无比⽽仁寿峯⽩云台万景台三峯是为三角 山屹立于后稍西曰露积峯下有重兴寺⽽万景峯东转逶 迤为释迦岘普贤⽂殊等峯⽂殊展翼为兄弟两峯又南为 㣘蹲⽩岳山而⾃⽂殊峯⼀枝转西为七星峯七星出两枝 落为罗汉甑峯穴望义相诸峯至重兴⽔⼜⼀枝西⾛为僧 迦峯⾹林寺后峯⽩云峯西转为灵鹫元晓两峯至重兴⽔ 口⽽⽌四⾯诸峯铁壁如削⾃成城郭⼈难接⾜真所谓⼀ 夫当关万夫莫开者也故相臣李徳馨⽂集中虽曰主山后 路到⽩云⽽断问于僧⼈则仁寿⽩云两峯之间有⼀⿃道 传命可通其他东西南三⽅担载往来虽未可为⽽⾏步则 不难云矣臣之入重兴寺也路由⽔口有⽯⾨旧址即所谓 西⾨也城砖崩圯尚有⽯筑基址⽽进入内城又有城⾨此 则距寺仅数百步许若稍加修治亦可以通牛⾺任载而城 基内山⾕之间处处有⽔虽⼤军留屯似无不⾜之患⽽山 上柗⽊古甚茂盛柗⾍之后虽不如前深峻处犹颇长养比 诸南汉似有胜焉都城不远之地有此天险处弃置试可惜 第局势殊不宽敞⼈无可居处惟重兴寺上边⽂殊寺之东 曹溪寺之西左右洞壑地势少平稍有𡈽肤不至朿狭似可 以居也⼗⼆⽉又进山图因以指点曰此⾃弘福而落为道 峯⾃道峯⽽入为北汉⽩云普贤诸峯四⾯壁⽴虽⾶⿃不 能直上形势则实为天险之地⽽但狭隘恐难容众矣。上 曰与南汉何如基夏曰险阻则非南汉比矣。上曰顷闻闵 镇厚所达若并筑外洞则虽畿内之民可以容入云周回几 何耶基夏曰若包入外洞而筑之则可以容众而畿内之民 似难尽入矣领议政徐宗泰曰包筑内外则不为⼩矣锡衍 曰臣往⾒其形势果是绝险之地臣虽无⾒识意以为决不 可弃之地矣适⾒故相臣李德馨书启则以为都城至近之 地有如此形势⽽弃置可惜德馨即。宣庙朝名臣身经患 难而其⾔如此尤可信矣盖欲守都城则北汉不可不筑欲 弃都城则不可全赖于北汉矣基夏曰都城根本之地先筑 都城为坚守之计此则从容完筑与都城为表里相应之地 似好轻弃都城以北汉为驻跸之所未知其可也昌集曰都 城。宗社人民之所在固不可弃去守城之⾔⼤意则是⽽ 以地形观之多有虚踈之处。圣上亦以阔⼤为虑诚如下 教故曾前议筑之时臣则以难守之意与⼈酬酢矣今此北 汉虽曰诸识之参差第观形势则似为便好弘福规模窄狭 ⽽功⼒浩⼤北汉则非但便近于都城所筑之处不多比筑 弘福亦多省费据险设筑似为得⼒矣。上曰今此北汉之 议筑适值北咨出来之后有如乌⾶梨落⼈或疑其为海冦 计⽽予意则据险设筑为将来深远之虑不但为海冦矣且 沿边防守实为根本固守边境不以贼遗君⽗为上策而如 或失守将何以处之耶都城。宗社所在坚守之议诚是⽽ 周回阔⼤欲守之议非万全之道且壬辰西狩只以。皇朝 为恃而以今思之龙湾播迁时事实多有𠕀极者况以今⽇ 之⼈⼼尤无离都远去之势亦无可恃以往之处今此北汉 距都城咫尺粮𥹝器械虽不别为措置都城所在可以输去 虽以狭窄为虑闵镇厚以为外洞若并筑则⾜以容入圻民 终为弃置实为可惜予意则如此矣宗泰曰闵镇厚可容圻 民之说似过⽽都城之民或可几尽容入矣是年判府事李 濡陈札论城池其略曰先正臣宋时烈遗疏中录进。圣祖 密勿之教其疏上于甲戌夏间。圣批有。圣祖宏规远谟 度越千古其在予继述之⼼钦翫庄诵等语矣窃伏惟念 圣祖濳邸时必躬临北山深察地形慨然于都城先溃之患 有意于据险阻固根本保国保民实非偶然⽽发此。教也 ⾀追当⽇未就之志以尽继述之道者岂非我。殿下今日 之责乎修筑北汉旧城又塞造𥿄署洞⼜以为临乱移。御 之所⼀如。圣祖所论则表里重城便作⾦汤之固既无窥 峯又不涉津比之南汉不啻倍胜 国家万全之计孰有过于此者㦲〉 辛卯二⽉始决筑城之 议〈 二⽉初五⽇承旨韩配周言臣于数年前以𢚩筑北汉之 意对故判书李寅烨及户曹判书⾦宇杭有酬酢语昨年 冬又及于辞疏厥后。圣明特下僃忘至引汉照烈不忍弃 民之事以北汉为⼤计在廷诸臣宜奉承。圣意料理筑城 而今已四朔犹不能决今⽇国事实为沓沓北汉之绝险不 待臣⾔诸臣亦已⽬击而上达今⽇𢚩务固当不容他议𢚩 时筑城若待朝议归⼀则有同作舎路傍无时可成惟。圣 明不谋于众断⾃宸衷无使⼤计迁就徐宗泰曰韩配周所 达诚有意⾒⽽今⽇则臣等不得僃员入待待后⽇招原任 ⼤臣及诸宰更加审问后断定宜矣。上曰谋之虽多决之 欲独时任原任⼤臣僃局诸宰及将臣既皆往⾒更无详察 之事矣易云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孟⼦云凿斯池也筑斯城 也与斯民守之诗云迨天之未阴⾬撒彼桑土今此北汉乃 温𧙓旧都⽽实为天险都城咫尺有此天险之地若不及今 修筑则又待何时乎请守都城之议非不好矣⽽第周回阔 大终不可守今此欲城北汉者是与民同守之意也前⽇则 惟以⽔泉为虑今闻⽔泉亦多云险阻既如彼难得⽔泉又 如是甚足矣若待广聚⽽决定则事难成矣决为筑城可也 宗泰曰此事重⼤待原任⼤臣诸宰入侍更为下教何如 上曰原任既已往⾒不必更待后⽇矣刑曺判书赵泰⽼略 陈作事谋始之义又议者以为北汉既筑都城亦可守都 城既以阔⼤不可守则以何兵⼒并守两处乎且既筑之后 军饷戎器须僃置然后可以入守今国无三年之蓄粮饷未 易措办若移江都南汉之糓则有同毁东补西矣若不储军 饷虽筑是城将焉⽤㦲副校理洪致中曰赵泰⽼之⾔颇详 尽有粮饷然后可以守城虽⾦城汤池无食则不可守也 上曰如此之议诚为泄泄也都城阔⼤难守故前后儒⽣武 臣之请予皆不许矣江都则海冦及冰澌时非可恃之地南 汉则以渉津为难此则距都城至近无异都城故欲与民入 守而⼈之所⾒如⼈⾯之不同若必待诸议俱同然后作事 则事无可成之⽇真所谓待汝议论定时我已渡江者矣定 筑之后设有未尽措置者犹可入守矣今若⼀年⼆年无⼀ 定处则将何往乎军饷等事不过莭⽬间事且与远地有异 商量措置似不难矣诸臣既退。上以御制诗⼀⾸书赠海 昌都尉诗曰临筵定计出深思更喜吾民与守之昔⽬温都 斯地建今辰⾏殿此山治美㦲可比𥘿崤险⾼矣殊同蜀道 危屹屹崇墉新堞壮 海东第⼀果谁为〉四⽉始筑城九⽉讫役〈 城役分授三军 门四月初三日 始役至九⽉鳞次毕役○筑役时所入⽶⼀万六千三百八 十一⽯木七百六⼗七同⼗⼆疋钱三万四千七百九⼗九 两正铁⼆千七百八十五斤新铁二十⼆万九千一百八⼗ ⽄⽯灰九千六百三十八⽯炭⼀万四千八百五⼗九⽯⽣ 葛二千二同四升布 四同小帽子九百立〉壬辰车驾幸山城〈 四月初十日。驾 幸山城周览城堞 叹其天作之险有。御制诗六⾸计深阴⾬幸新城晓出南 ⾨鼓角鸣骁骑数千分扈跸风熏⽇永属朱朙○西⾨初入 ⼀回头气壮⼼䧺写我忧国都咫尺⾦汤固何弃吾民守汉 州○间关⼗⾥到⾏宫萃萃柴丹即在东露积峯头云未卷 ⽩云台上雾犹朦○登彼东台若上天千峯削⽴接云烟冦 贼非徒不敢近猿猱亦必愁攀绿○仗卫巳先陈返途城东 驾出亦崎岖徐⾏周览多形胜况是清江兴不孤○过刹道 成逢坦路风埃满⽬⽇将暮⼠女如林瞻⽻旄抱冤皆许驾 前诉〉⼄未相臣李濡陈北汉事冝〈 以册⼦条录⼆十⼀事随札 投进。圣批条录详尽可不 依施其请储饷曰此城非若江都南汉之比数⼗万之民众 皆当随驾以入则储饷之道⼤异于江都南汉⼤略计其⼈ 口男丁⼗馀万口一⽇⽶二升⼀朔当为四万馀⽯女⼈⼗ 馀万口每口一⽇⽶⼀升⼀朔当为⼆万馀⽯⼀年之粮为 七⼗馀万⽯⼾曺宣惠厅常年税入几至四⼗万⽯⽽其⼀ 年⽤馀之数并与各军⾨各司馀储及闾巷𥝠似不过二 ⼗万⽯必别储五⼗万⽯⽽后可准七⼗万⽯之数⽽⾜为 ⼀年之粮也议者或以为贼无⼀年相持之理储饷何必如 是过多夫变乱迟速有不可期丙⼦南汉被围不过数⽉间 ⽽犹患军食已乏不能⽀数⽇况如壬辰经年之兵燹乎⾃ 古兵家最重者粮饷苟可以办得虽百万⽯不厌其多何可 预度其日⽉久近⽽便谓之过多乎且我。国素不以积储 为务⽽外⽅官糓率多散在野处终必为赍盗之归则乘此 措置之际俱收并蓄于根本之地以僃不虞岂非䇿之善者 乎第城内则粜籴改⾊之道甚艰只储五万⽯⼀年每以一 万⽯分给于所属各⾢当其受纳之时该⾢守令主管⽽山 城别将眼同看检则可使民无怨⽽省弊矣且三军⾨亦各 设仓储饷俱不下万⽯则都合为八万⽯其视南汉之并与 ⽪杂糓未满⼗万⽯者反有胜焉以此亦足为初头接济之 资⽽元数五⼗万⽯之内除此五万⽯则其馀四⼗五万⽯ 当储于荡春台平仓矣又曰储饷五⼗万⽯之说骤听者必 疑其办出与改⾊之俱难⽽三南储置⽶中每年随基多少 多则除出四五万⽯少则除出二三万⽯八道还上虽云太 半逋次时存取耗之数似不下数⼗万⽯亦为除出四五万 ⽯之⽶取来积储则⼗年之前可准五⼗万⽯何忧乎办出 之难户曺宣惠厅⼀年税入几至四⼗万⽯而百官颁禄军 兵放料贡物价放下者殆近三⼗万以此五⼗万⽯之饷⽶ 每年限⼗五万⽯先下于料禄与贡物价取其翌年税⽶收 ⽶之上纳者⽽还充其代则⽤旧蓄新不出四五年之间何 忧乎改⾊之难此与南汉江都之専事粜籴厚招民怨犹患 积逋陈腐者利害不翅相悬且外方累万⽯之糓连年运致 劳费可虑无论沿⾢山郡察其市直之⾼下或令该⾢转换 钱布上送后与贡物主⼈軰所受之⽶相换仍留该厅以其 上纳之收⽶移捧于经理仓则亦合于推移变通之道虽或 以贡物年条之相换谓之有弊⽽此则不然近来钱布三⾊ 中从贵上下⾃是贡物主⼈之所⼤愿者既非引年引朔预 给廉价私相买卖而当其分等受出之际比市直加给其价 则便同从贵上下必皆乐从何弊之有哉⾃今依此施⾏京 外他衙⾨之图买年条者⼀𭃄防塞以专本厅鸠聚军饷之 路且忠州还糓最多不患粜籴之不⾜则阳津仓之⽶不必 积置于无城之地安兴仓之⽶其数过多本道欲其减省此 两仓⽶各除出⼀万⽯海西详定⽶以逐年添入渐至陈久 有所难处云限万⽯恒留本道之外其馀则并为移储平仓 亦似得宜矣其请并筑荡春台曰荡春台⼀区亦是天险之 地前有都城旧堞后有北汉新筑今又完毕⽔⾨之役以塞 其洞口⾃此仓库无虗踈之虞⼈民有安接之意不但为外 贼之可防而第⾃⽔⾨西至于⽂殊峯前又⾃⽩岳北至于 ⼤成⾨外独无所障蔽若徒恃其阻隘⽽置之则似非万全 之计臣意则就此两⾯若筑⼟城可省功⼒⽽亦⾜守御且 观⽩岳以北至⼤城⾨外山麓久通樵路无⼀草⼀⽊以致 沙⼟流下崖岸渐圮从其外⾯坚筑⼟城添𥙷新⼟于内⾯ 被莎其上仍树杂⽊则御贼之道既甚完备亦可山麓坚实 永无空缺之虑矣且彰义⾨之内不设夹城则只凭旧城无 以御贼⾃⽩岳西边至于仁王峯曲城之底随其悬崖绝壁 之间略施女堞摆列若干军卒曲城之上多设⼤炮凭⾼据 险俯瞰都下则贼虽有百万之众决无攀登之势亦不得遁 形匿迹不战而⾃挫矣此为兼守都城之⼀⼤要并宜从便 料理划即成就矣此外民兵分属江仓移设军器移置牧⽜ 移给𥿄所设置蒭秸收斯 塩酱措置等事不能尽录〉
官贠经理厅〈 别设一厅于京城乡校洞略 有所储军官书吏等守直〉都提调一贠〈 领议政 例兼〉 提调一贠〈 𡖖宰中 启下兼带〉郎厅一贠〈 僃边司武郎厅中 一人划出兼带〉管城将一 贠〈 以曾经阃帅人。启下始称。行宫所 卫将后称都别将壬寅改称管城将〉
将校〈吏卒附〉经理厅户房⼀贠军官三贠书吏四⼈库直二⼈使 今五⼈⽂书直⼀⼈军⼠二⼈丘从⼆⼈平仓库直一人军 士二人○管城所军官二十三贠〈 二十一窠射料 三窠应料〉执事二贠把 捴⼀贠哨官五贠各⾊次知五贠书贠二人库直三⼈使令 三⼈厅直⼆⼈旗⼿⼆⼗⼈。⾏宫军士⼆⼈仓军士三⼈ 房直二⼈○⼤成⾨将东⾨将西⾨将甲⼠屯将黔岩屯将 各一贠〈以本城军官 望报差出〉守堞军官二百六⼗六⼈别破阵二百 ⼈牙兵六百三⼗五⼈○僧营僧⼤将⼀贠〈以人道都 捴摄兼〉中军 左右别将千捴把捴左右兵房各⼀⼈教錬官旗牌官中军 兵房各⼆⼈五旗次知⼀⼈都训导别库监官各⼀⼈射料 军官⼗⼈书记二⼈通引二⼈库直三人册掌务板掌务各 ⼀⼈吹⼿⼆⼈各寺僧将十一⼈⾸僧十一⼈义僧三百五 ⼗⼈〈 分定各道一年 分六次上畨〉○训錬都监留营监官⼀贠〈 以该营执 事分差两 军门同〉 书贠一⼈库直二⼈守直军⼀⼈使唤军北门直各二 人守口⾨直⼀⼈○御营厅留营监官一贠书贠一⼈库直 二⼈守直军⼀⼈使唤军西⾨直中城⾨直各二人⽂殊⾨ 直⼀⼈○禁卫营留营监官一贠书贠一人库直二⼈守直 军⼀⼈使唤军大城⾨直各二人○户曺库直一人军⼠二人
宫殿行宫〈 在上元峯 下坐中〉 内殿二十八间〈 左右上房各二间大厅 六间四面退十八间共 为⼆⼗八间又左右⾏阁房九间厅五间中⾨⼀ 间又⼤⾨三间⽔刺所五间中⾨⼀间厕⼆间〉外殿⼆⼗ 八间〈 制同上又大门三间北侠门一间外北墙中门一间又 外行阁房十二间楼四间厅四间又虚间二间中门二 间外⼤⾨三间北 边外⼤⾨⼀间〉
寺刹香林寺〈 在碑峯南今废○高丽显宗庚戌之乱移安太祖 榟宫于是寺七年丙辰还葬显陵九年契丹萧逊 宁来侵又移安于 是十年复葬显陵〉积石寺〈 今为训 局仓舎〉清凉寺〈 今废旧址未详○ 高丽李资玄在春 州清平山睿宗幸南京遣其弟资德论赴行在留清凉寺 尝引见问养性之要遂进心要一篇王叹赏待遇甚厚〉僧 伽寺〈 在碑峯东今废○有高丽李䫨所撰重修记○高丽俞 文安元淳诗崎岖石栈蹑云行华构邻天若化城秋露 轻霏千里爽夕阳遥浸一江明漾空𫵽细连香穗啼谷禽闲 𨔛磬声可羡高僧心上事世途名利揔忘情○本朝郑文成 麟趾诗巉岩山路险携杖更𫽷萝檐际行云宿窗前泻瀑多 煮茶缾细叫汲水井微波数个高僧在观空或放歌○柳泰 斋方善诗僧伽兰若倚岧嶤却筭曾游岁 月遥何日更于禅榻畔一灯清坐度寒宵〉三千寺〈 在小南门 外今废○ 有高丽李灵干所撰碑○元晓和尚与真宽祖师建此寺及 津宽寺其遗址宛肰皆各有大石槽一是其时沐浴之器云〉 津宽寺〈 在三千洞今废○有权近水陆社造成记○郑郊隐 以吾诗青青松柏拥池台地僻天深洞府开溪似玉 围流屈曲山如云涌势崔嵬汰僧元魏犹供笑惑佛 萧梁不满哀无是无非心自正孰为缘觉孰如来〉道成庵〈 在东门外贞懿 公主愿𭃯今废〉文殊寺〈 在文珠峯下○高丽李乐轩藏用诗 城南十里平沙白城北数朵重岑碧 老守跌慵放早衙出游浩荡寻幽迹还他驾鹤杨州天添却 骑驴华山籍官事欲了无奈痴赏心易失尤堪惜黄裾喝引 太俗生碧眼相携有高格试攀崎岖石径斜渐出濛龙林岭 隔俯临绝谷但苍茫上到危巅增跼蹐睛峯距日才数寻云 栈凌虗几千尺鸟飞杳漠椘天低野广分朙汉江画非烟西 望即仙州大浸南连通水驿一回徙倚独嗟咨八极须臾可 挥斥悬磴参差九十层旧躅依俙上下屐奇哉不世青莲宫 云是大智真人宅石窟呀开苔藓斑林龛眩晃丹青射晬容 宛若福城东宝跌⾼驭⾦猊脊相望遍吉长者居谁识法界 玄关辟⼤慈的的蠲烦襟⼀掬㳙㳙贮灵液游人恐触天龙 嗔⼘饮试咒杯梭掷烟霞影里孤塔青锺梵声中⼀灯⾚依 然胜会移普光应有妙供来⾹积闻昔先王焚御⾹至今中 使祈宗祏我来适值云物秋僧留劝赏山⾊夕倚檐列峀⽟ 嵯峨当槛遥林锦狼籍喜飡蔬食饫清芳旋借蒲团寄安适 语䦨缺⽉入深扉夜久微风吟耸柏最怜禅塌静寥寥忽笑 ⼈⽣何役役未能容易挂衣冠傥可功名垂⽵帛清眠恰被 健稚呼红晕巳动鸦轮赫拟追台崖招⼿⼈愧同庐岳攅眉 客莫嫌尘语污青山曾演纶⾔直丹掖○僧坦然诗⼀室何 廖廓万缘俱寂寞路穿⽯罅通泉透云根落皓⽉挂檐楹凉 风动林壑谁从彼上⼈清坐学真乐○本朝崔简易岦诗⽂ 殊路已⼗年迷有梦犹寻北郭西万壑倚笻云远近千峯开 户⽉高低磬残⽯窦晨泉滴灯剪松风夜鹿啼此况共僧那 再得官街七⽉困泥蹄○洪世泰诗萧寺昏锺度上方俯看 千界⼀微茫星摇绝顶楼台影风散诸天草⽊⾹⾏处岳云 生蜡屐坐来江色到禅床当时 老宿今无在不怪沧翁自发长〉重兴寺〈 在登岸峯下古寺只 有三十馀间及筑城 后增建为一百三十六间○本朝金农严昌恊诗高秋霜落 洗林丘喜见三峯天畔浮绝壁泠霞馀雨气坏城斜日暎寒 流藤萝古道深难取灯火禅房暝始投胜处每怀长往志会 攀丛桂共僧留○洪世泰诗一入中兴洞千峯不可分孤庵 问樵子败堞吊将军古壁花垂雨春 潭气吐云漫山肥腻草步步佛香闻〉龙岩寺〈 在日出峯下八 十七间以下并 筑城后 所创〉辅国寺〈 在禁卫营下一百七十七 间僧琢心明熙等所创〉普光寺〈 在大成门 下七十一 间僧雪 辉所创〉扶旺寺〈 在鸺岩峯下一百十一间僧寻云所创○洪 世泰诗午饭文殊狮岭东西峯又宿此禅宫 来穿万壑争流处卧在千林落叶中秋晚菊花当佛座 夜寒铃铎语天风山河旺气偏分占护得神京力最雄〉元觉 寺〈 在甑峯近东七十 四间僧信椘所创〉国宁寺〈 在义相峯下八十六 间僧清徽彻禅所创〉祥云寺〈 在 灵 鹫峯下一百三十 三间僧怀秀所创〉西岩寺〈 在水口门内一百三十三间僧广 轩所创○始称闵渍寺以闵文仁 遗址在傍故也后避公讳改今名○吴⽉⾕瑗诗客至山寺 瞑夕磬犹未歇却坐清溪⽯携来碧峯⽉幽岩延远⽩澄景 �踈樾风泉渐多声群壑凉籁 发樽酒不成醉泠肰清神骨〉太古寺〈 在太古台下即重兴 寺左峯高丽僧普愚 住此扁以太古仿永嘉体作歌一篇及死李牧隐穑撰碑铭 筑城后捴摄僧圣能即普愚遗址经纪创寺凡一百三十一 间仍名以太古又自备物力刻四书三经具谚解少微通鉴 十九史略唐诗品彚古文百选䘮礼备要剪灯新话三韵通 考千字文朱子笔共五千七百板又备铸字十一斗又备黔 炭一千六百石以备缓急之用○吴月谷瑗诗下马禅门一 磬清飘然棕竹入山轻烟霜众壑秋容净枫枥千岩夕气晴 温祚雄图遗堞尽丽朝旧刻老苔生。邦家设险劳筹策凿 翠楼谯 拱列营〉镇国寺〈 在露积峯下中城门之内 八十五间僧圣能所创〉奉圣庵〈 在龟岩峯 下二十五 间僧圣 能所创〉元晓庵〈 在元晓峯下十 间僧圣能所创〉
楼观沆瀣楼〈 在重兴寺洞口跨溪有偃龙桥上建二层楼 僧圣能所创有大提学李德寿所撰上梁文〉山暎 楼〈 重兴寺前旧有小桥覆以阁即此楼今毁○吴月谷瑗诗 青藜拄遍水东西霜落层峯日气凄秋树可能留去马虗 楼不忍别清溪崇城万雉看人力伯气千年 听鸟啼多愧书生无远略一樽双屐只相携〉洗心楼〈 在西岩 寺前溪 上〉
桥梁唤仙桥〈 在盘龙潭下 扶旺洞口〉偃龙桥〈 在沆瀣 楼下〉降仙桥〈 在中城 瀑上〉唤仙 桥〈 在鹤岘下 紫霞洞口〉凤凰桥〈 在女妓 潭下〉青云桥〈 在中城外 长春洞〉白云桥〈 在祥 云瀑下〉
仓廪经理厅上仓〈 在。行宫右有厅事扁以八非轩 管城将前统制使李玗为文以记〉中仓〈 在重 兴寺 前〉下仓〈在西门内〉平仓〈在荡春台〉户曹仓〈 在。行宫前 御供米藏于此〉训錬督监留 营〈 在露积 峯下〉禁卫营留营〈 在普光 寺下〉御营厅留营〈 在大成 门内〉
定界〈 ⾃北⾨至达岘⽴标⾃元晓峯至老姑山蝉峯⽴标⾃⽔ 口⾨至𥿄匠里老姑山脊⽴标属训錬都监○⾃⼤成⾨ 东至。贞陵⾥前⽴标⾃东⾨东至⽔逾岘⽴标⾃东将台 至嶂岘⽴标⾃龙岩峯至⽜⽿川⽴标属禁卫营○⾃女妓 渊至𥿄匠⾥⾺坟 立标属御营厅〉
古迹古石城〈 在重兴寺北周九千四百 十七尺有石门及门址〉神穴寺〈 高丽显宗祝发 寓此寺千秋太 后屡遣人谋害有老僧穴地于室而匿之上置卧榻以防不 测一日王偶题溪水诗云一条流出白云峯万里沧溟路自 通莫道潺湲岩下在 不多时日到龙宫〉崔公战地〈 俗以将军峯为高丽崔莹战 地而本传无所考未详○本 朝郑东溟斗卿诗崔公昔破贼此地战场开大树今犹在将 军独不回峯如剑色动瀑似鼓声来缅𨓅前朝事回凮日暮 哀○又丽季垂亡日崔公铲贼年云林游客到战伐野僧 传大树空山里春花废寺前危峯似长剑还忆倚青天〉闵 公遗栖〈 高丽文仁公闵渍遗址在水口门内名其岩曰闵渍 岩名其寺曰闵渍寺寺今为西岩寺○本期郑东溟 斗卿诗闵老幽栖处樵夫亦自传少微星不见七里濑依然 丛树攀疑桂奇峯望或莲终当谢簪𥿈来卧白云边○洪世 泰诗闵渍岩头花正红倚花吹笛向春 空不愁前路穿云远且坐松风涧水中〉
惟此北城之筑实出于。肃庙为万世深远之谟⽽既筑 之后议论多端近年以来则便置之度外无复如当时诸 相公之极意规画亦安知前功之不归于尽弃耶贱僧猥 被诸相公使令抛却山门本分竭力奔走于此事者已三 十年矣才卸重担将还故山谨录山城事十四条名之曰 北汉志与新捴摄瑞胤上人商议以付剞劂氏略识卷末 如此云尔乙丑十一月上澣山人圣能识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