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二
书问答论事
编辑答元聘君斗枢○戊戌九月二日
编辑今岁凶歉。八路同然。贵郡秋事。虽号稍胜。必无大异。况旧日萑符。亦将因此接迹而起。其在赈救贫穷。防遏奸宄之道。伏计已有规画也。昔朱夫子守诸州时。或遭水旱。其所致意于荒政者。率皆忠实恳恻。为之检放蠲减。亡有不至。窃以谓今日聘丈之所当法者。无出于此者。上候平复之期。尚无指的。煎闷罔涯。但闻昨日召见赞善二宋。其中说话甚多。时未流布可菀。尤公顷尝一见。虽在造次。他不足有知。尽是持养得力人。极以敬服不住也。意戾洛不远。千万都俟此时。
答金修撰万均○己亥五月十三日
编辑昊天不吊。夺我圣后。攀号莫及。摧痛何言。示喩陈疏。采之初意。以谓此事既在服冕践祚之日。不比宋朝冬至瑞庆。自难为废。虽或者有以为不然。而尚且迟疑。及得金久庵就文上仁宗疏读之。其言曰盖当嗣位之际。释衰服冕。为宗社生民之重。不可以私恩废也。百官班贺。虽臣子之所不得已。而非关于继世承统作神人之主。则殿下在谅暗之初。不宜下受庆典。降旨退抑。有何不可。批曰今观疏辞。一出古礼。正激哀衷。但初遭大变。凡有所为。一从朝廷所请而已。罔极之中。不能致省。遂有此失。予甚赧然。此盖当仁宗初。以江原亚使请依朱子瑞庆节例。权与免贺改名为慰。而嗣位受贺一段。乃其追论者也。其言直截分晓。实有以开发鄙滞。故因复语诸或人。意盖以是为正。不料此语夤缘漏泄。至烦左右之听而有所询问。殊可愧叹。金公岭之善州人。与其兄就成俱事朴松堂。中庙朝登第。历仁明宣。官至大司谏。清名甚重。语具一善志中。
答李幼能兄丙午正月二十八日
编辑所示疏议。谨悉盛意。采亦入来。得闻此报。深以为忧矣。第采之愚。每谓身在局外。而与闻一世之是非去就。非大妄则大痴也。是谓不能守其身。其身不能守而能正人者。盖未之前闻。以此自庚寅以来已近二十年。其间从祀之请。辨诬之举。前后相属。而举不敢与闻。至于湖西儒生受辞于吉甫诸丈。恳属弥日。卒乃闷默而去矣。今日之事。固知关斯文盛衰系世道兴丧。兄此日为最初擘头处。尤当十分慎重。以绝一边之讥议。然而弟之谬见。本来如此。而讫亦未尝变其所守焉。则岂可以一朝忘其宿昔之言。而自取颠沛于末流也耶。且采于昔年礼议。敢与希公争论。大被怨斥。至于著书作案。每思之。直欲齚舌而不可得。况此尤难参涉于其间。窃想高明必未有所审察。遽许诸公也。幸乞兄以此意申晓之。使弟垂死之中。不至更发心疾千万。
答李汝九箕洪○十二月六日
编辑区区行止。乃烦提教。足见不鄙之盛意。大抵此事既有古今常变之异。而又在其人自处之轻重。如愚者岂不欲从君子之后。以窃附于古人事君之常道。而以自靖于吾心也。夫所以出此者。亦必于其间有所不得已者焉。若使持方而纳圆。推西而准东。泛然以求其归趣。则恐于鄙意。或有所未尽也。如何如何。所询巩仲至一段。胡孙即猕猴之别称。大耳三庄事。录在别纸。详其大意。所谓扰乱云者。似指当时伪学之祸而言。盖放翁亦必有预知其机。不免迟回前却之态者。故引大耳三庄以讥之也。鄙见如此。幸惟财察为妙。
答尹子仁拯○丁未正月二十二日
编辑所谕两纸。就质于师门。乃蒙印可。何幸如之。第区区之志。正不欲以偶被长者所是。为自喜之地。窃计向后更加思绎。不厌商确。则愿与高明勉之也。庶子之说。既承兄教。且因幼能表兄得尤丈所与别纸兼论此事。鄙见果误。尤以服膺。盖亦更详语类。则其说晓然矣。正义中适适与继祖相通一款。近捡贾疏本文。实如鄙见所定。今谨别誊以呈。今番狼狈。彼此同然。而况采近在城市。揆以分义。尤切惶恐。既不得上章陈吁。则计欲呈状西铨。庶几得以癃病之实。转彻宸聪。亦竟不遂。想兄自在湖山千里之外。不至如采煎迫也。养而迩来所见。与吾辈差殊。今果出脚。渠云晦翁于南宋出身。较之当世。无不可者。鄙乃答以致怨之道。虽似有间。而系属之严。有非宋朝所并论者。渠动以朱子为证。殊非固陋所闻也。至于不可因此遂废君臣之义者。诚亦有理。不识吾兄从前于此。细人思量否。但所以能不废者。果用何道。是尤可疑耳。幸乞详示。
答李养而七月十五日
编辑朝奉覆示。如对慰极。第于此事。思之非不烂熟。初再作书。幼能兄使之感动领相。其答不言其所以。只言其不得为。想必有大段难便处以至此也。今欲直作书以明此义。第未知即今事势之如何。恐或事无补而徒为纷纷。如兄前日抵书闵令。人皆知之。幼兄书亦及此矣。至于上章一节。恐非采本分。平生结束。正为朝廷大义不明。每每如此之。故其所以自靖者。不过安时守身。苟度馀生而已。今欲上章抗言。以同于朝绅。则从前辞官辞禄。自绝于君臣之常礼。而亦不敢顾者。无义之甚矣。圣贤所处。诚未易知。晦庵焚疏于未老之日。伊川挺身于弱冠布衣之时。要在当人较时处义之如何也。其在平日。论之已悉。抑兄到今以为别样道理否耶。继读后书。辞意尤至。然亦恐未深思。采之辞状。已送吏部。方待判相之出。而其状不书本职。只书姓名。兄乃以我反当蚳蛙言责之科。此果何如也。万万笔不能究意。惟在嘿会。不宣。
与李幼能九月十四日
编辑两书匆匆。未究所怀。秋高霜重。仰想山中静履超茂。深用溯向。每谓少时失于经学之功。早晩看读。必当以此为靠也。惟是精思已耗。而遗忘特甚。卒未见一二得力处。又念晦庵全书所谓宗庙百官之富者。向来虽尝乱抽一读。而讫不得通看首末。故方且下手。第其卷秩愈繁。诚有河伯望若之叹耳。因前书知左右亦有此工夫。若能于温绎之暇。垂示所得。洎夫其中可疑者。以相劘厉。则区区之幸深矣。惟望留念。间者到城。殊不收时报。似闻漂人已知绑送之计。自言等死。无宁死于此处。终无登舡之意。以此差官更取朝旨云。第此亦未知果是端的。竟作如何处置否也。旱既太甚。岁遂大侵。哀我民生。举将有塡壑之患。而只是朝家颇示惊动。大蠲赋税。推此以往。前头救荒之实。亦将有可指而言者。不意稍丰之议遽生其间。或言因此更将加等。纵未必然。而畿民之闻声。怨咨已极。赈政之夤缘歇后。又不趐十之七八。是欲以区区野田零星凑合者。举为一道之率。俑此说者其亦不仁矣。言之痛心。
答李幼能九月二十三日
编辑书成不得去便之际。漂人事竟至䝱迫出送。其辞意诚有不忍闻者。惨惨何言。前承清阴年谱。久留案上。不蒙递示何居。无乃主人之意。不欲烦诸人故耶。采诚不佞。亦尝获及老先生门下。早知尊慕非浅浅者。比苟以此意及之。久台似或见许。幸兄图之。此非泛请也。
答宋尤斋时烈○十一月八日
编辑昨岁蒙谕。过示假借。虽于私分。不无感戢。而诚以未奉镌诲。有所裁正为恨。至于鄙书所谓不屑之教。盖已曾所仰质。或有出入于传注者。采之愚意。或者先生仍此少稽答问。以垂戒狂妄焉尔。既有此意思。则不免形诸文字。略见自讼之端。非敢要责回报也。乃勤崇教。汔不任悚仄。漂人一事。所系非细。盖自甲申倾覆以来于今数十馀年。而尚不知皇朝存亡者。本为臣民之至痛。幸而此事出于此间。观其举舡得保衣冠之制。已不啻汉官威仪。而况流闻益州疲弊。犹有兴复之望。则直是天上消息。此乃环东一域男妇老幼。赍咨涕泣欲贷其死者也。念此实为拨反之大机。而抑亦天理民彝不泯之一端。始谓先生必将上章以陈大义。及后听于下论。似以前春之事为惩。然则愚窃恐非其类也。记于往岁僭以庆元遇遁。仰效区区。而今反如此者。亦以今日行止。或与朱夫子所遭少间。而其义固有大于奸邪蔽主之祸故耳。然计左右者。于此必有随时处中之道。非浅料可及。伏乞开示一二。以幸昏滞如何。栗谷年谱。既未及览于剞劂之前。中因鲁西丈累书相晓。兹不获已有所校雠。又蒙门下欲使世采申加纂摭于其间。殊所不安。盖采之粗自尽心于先贤者。指意条例。已具前上别纸。此在高明勘契一番。增损笔削。以完斯役。无不可者。顾何为置人于代斲血指之域耶。已复此意于鲁丈父子。为更替书申禀。伏乞早将定本。俾得快睹千万。
答李养而戊申五月五日
编辑蒙示别纸经权之义。浑浩流转。明白痛快。出入轻重。极有称停。其论时事。尤为切至。一杖一痕。于此可见高明所得之深所见之精。使人敬叹。实非浅浅也。第闻尤丈之意决不再起。如此议论。恐无相合之理。且以愚见揆之。泛论圣贤出处。斟酌常变。如兄所说义理固好。今不深究人物古今之衷。时势大小之异。槩以此义率之。仍归其责焉。则殆近于空中楼阁。未知其何如也。假令尤丈一用兄说。幡然赴朝如向时。其果大有为于斯世。无不得其所欲者耶。此愚所未晓然处。虽然兄既有如此见识。而适承长者之求助。合不合间为一言之。或不无警觉补益之道。惟在左右更详而处之耳。昨与子仁书。使于兄所论君臣之义。反复消详。以有定说。其书以为养而所论。岂不是孔孟规摹。只奈后人之不可容易承当何。此则从出处大致上说。可谓问东答西。近欲凭便更询也。然其所谓默相切磋。而姑讱其言。勿使游声外驰者。正中鄙病。不啻砭药。兄亦不可不知此意。
答李养而
编辑前书所谓人物时势之说。正是平日所尝面争而不合者。兄何作异常一件物事看乎。殊堪一笑。盛喩夫子之称管仲。易传之举王谢。晦庵之勉汪公。皆就已然之迹。当路之人而言之。要非第一义也。今尤丈以所学言之则正矣。然未知其才果能济此大事也。以遭遇言之则极矣。然未知其出果得君相之契而有所为于当世也。高明不论其实迹。而必引古今圣贤说话以为口实。采亦效嚬。幸毋深过。昔曾西谓或人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得君如彼其专。功烈如彼其卑。兄为长者谋。而乃将不及于曾西。其与枉尺直寻者几希矣。后书所论复仇君民之说。今承示喩。已得其意。不敢复赘。盖以为虽当其初。亦非专主攻战。与晩年不言复仇而复仇在其中。一般无异云尔。若只论规模则兄说为是。然终似有时势前后之不同。观壬午戊申二书可知也。尤书末端出处。似涉实际语。若然与鄙平日所料相合。而前日之出为孝考故也。此处正好着实。兄何每以夫子之无可无不可率人耶。采曾与高见同者。乃朝论一段。今则此弊已祛。反有新旧消长之忧。又安能以神后之巫鼓喋喋向云林乎。要之今日出处。在先辈尚然。况如采颛蒙非所与议于其间。而亦已蒙高明矜察。第君臣之论。终有所不安。曾为子仁,厦卿二友诵之。冀有所相发。后得其答。皆不深考鄙意本源。而直以己见容易说去。以为如此可蔽其义。信乎朋友讲讨。能尽人言之亦自不易也。抑采为兄说所动。不免旁人冷笑否。
答李幼能七月二十三日
编辑自南洞传至十七日手书。此是夏秋间首信。披慰幸荷。实逾常品。顷闻吏参于筵中。为陈吾辈数人不拘资格。特除宪官之请。已极惊怪。第不谓遽尔如此也。忽于廿一政。乃拜宫僚。闻命之后。亦欲少出圻乡。以便辞谢。而此事曾已思量。殊涉未安。不免蹲坐。势将吃得无限苦恼。此果何人。此果何时耶。无论心事愧缩。当此新旧交惎之日。万目睽睽。讥笑溢世。生平狷介。不欲受人侵侮。而乃至于此。此亦命也。欲于五六日间。上章辞免。略具草稿。兹以呈浼。幸加删正回示如何。盖此君臣始初交际。诚难烦言。向末沈疾大戾二段。即后疏之张本耳。或谓下梢必有牌招之举。如以愚见近来朝廷。虽待士之薄。其于大体。不宜有此。然亦有不可恃者。当今国事多矣。辅导春宫。实为第一急务。而膺是选者皆在远外。独弟近城。上下属望。或不以累辞之故。遂至于遽舍。区区所恃。只是方寸未甚迷乱。而其势之臲卼。非诸贤遭遇可比。奈何奈何。
答宋尤斋九月十八日
编辑伏惟数日霜严。郊居气体神相。尤用瞻仰之至。世采比年以来。屡违朝旨。固已凛惕内讼。而不意辗转有此恩擢。自惟不肖诚无以为容。既以世禄之人。家居辇下。义不敢闻命逃遁。以只便其私计。乃谨杜门俟罪。陈章祈免。而适值温幸储候之未宁见阻喉舌。认作成例。惶愧窘缩。罔知攸措。所恨不能早服当归之教。而伏想先生于此。亦必垂矜不泛也。鄙意当初妄欲自尽其心。以致今日。然若到十分地头。势穷理极。似当别有以处义者。伏乞台教端的以开迷涂。春初拜书。并蒙先碣之惠。迨切感荷。极拟以时奉效贱忱。而不惟中间疾病反复。窃念门下方且控辞弥岁。有难烦冒。稽滞汔今。岂胜悚叹。近谋从容更禀。兹不辄云也。
与宋相国时烈○十月二十九日
编辑世采冒寒奔走。大病将作。而数日召命遽降。使人惶骇。几于方寸颠倒矣。似闻先生索览世采前后疏本。若尔则区区所以自处者。不识于台意果无大悖否。当时屏废。虽源于先朝严旨。而辄以年少妄作。怨艾甚重。仍被疾病。遂成今日。若如世人之指目专在于不开谕一事。则殊与本情相远矣。第于昨者辞免。既以次第疏举其实。故自称乃以罪废为言。到今虽亦略提此说为主。而至其所称终始无变。恐似太重。盖如清阴先生于难初。尝以负罪为称。而厥后无闻也。苟必易之。或如花潭拟辞之例。亦未知如何。幸乞商教。指示迷涂。欲将后疏幷辞召除。而末以呈状继之。第人有言。官虽得递。若夫召命则不可因是以遂去。此亦未的其何谓耳。世事多端。月初追陪之约。竟成辜负。兹敢只以私悃冒禀。瞻望关门。尤不胜怅然。
答李学士择之选
编辑世采两月待批。竟未准请。屏伏穷山。蚤夜踧踖。殊不知措躬之所也。抑惟陋劣。虽不敢自附于古人。其间度分守志。没齿无悔者。固不为无人。当时朝廷类多宽容。俾遂其愿。又不绝书矣。顾今涂殊。有难遽望于此。而世之君子或未加察。至欲裁以一切之法。窃想尊兄必能有以相远者。荷谊之深。辄发狂愚。尤用悚悚。栗谱亦缘窘蹙。尚复迁就。承喩一二可采。未知果为何事。切冀卒闻。当俟开岁辞计出场。方始下手也。世采高王父遗迹日远。苦未裒辑。至如周慎斋诔文。求之盖久而愈未能得。不意左右有所收录。幸早晩贲示。苟非锡类至意。何以及此。感喜之极。谨用书禀。
答尹子仁十一月二十五日
编辑采前月间。因老幼疾恙互剧。忧遑数旬。今适向歇。而辞事复作。见阻愈甚。惶窘闷缩。诚不知所以自措矣。当时亦知退伏先垄。可以得便褫改。颇似省事。第于愚虑本是世禄。家在毂下。而闻命遽遁。有若朝绅带职而往。获褫而还者之为。事极未安。遂不免蹲坐。然其温幸储候。实非所可预料。而到今一向退却。恐是因人而然也。若到十分地头。势当更作初计。盖守此涂辙。虽易时经年。必无其期故耳。此未知于兄意何如。乞因便财教。本不习疏章文字。又以匆迫。辞意多未鬯处。无可观省。然承俯索。兹令儿辈抄呈。区区所羡。只在高明得褫甚易。而昨闻复除宪官。想亦今番不得不一上辞本也。迁奉之计。久知一家所虑。只是水患。而果已归虚。改掩窀穸。遵筑崇封。情礼宜然。信乎德庆之门。始终哀荣。异于恒类也。
答南观察云路癸丑十一月十五日
编辑每谓斯世惟东溟文文章气趣。可以无愧古人。而今遽观化。痛伤之怀。想令兄同之也。闻其遗稿行将锓刻于大府。去就规例。不知何以为正。幸望务加精善。勿令有草刱疏漏之叹为宜。此乃吾辈之责。敢用冒告。
答李同甫甲寅正月二十五日
编辑太后服。于经不别见。仪礼为君之父母妻长子祖父母条下。疏曰妻则小君云者。欲见臣于小君期是常。非从服之例。又曰于祖薨则群臣为之斩。何得从服期。故郑以新君受国于曾祖。若然则曾祖为君薨。自当服斩。今若以此下文观之。其臣为君斩者。似当为先后亦齐衰三年。第以上文小君推之。后之本服自是不杖期。〈春秋葬先后处。必称小君。亦可与此同义。〉与君之本服不同。恐此乃我历朝期制之所由起也。然杜氏通典,马氏文献。若有服先后之明文。则亦可为当三年之证佐。而恐或未易矣。宣庙乙亥仁顺王后之丧。亦用期制。见于石潭日记中云耳。右相以书问服制而不敢答。盖恐因此传播。以增罪戾故也。第不可不私及于君。以为转达之地。谨此委告。千万勿挂他眼。
答尹子仁二月六日
编辑经年契阔。再获联枕于席稿之地。念非兄盛谊。何以及此。慰释感叹。迨不胜喩。便中申问。谨审向暄。返旆神相百吉。益用忻耸。贱事因再查。启批不降。尚无结局之期。盖闻司寇近来公诵病者之实状。以此时论又变。方将全然归咎于当初之不闻官。至有非天子不议礼之说。肆行于荐绅间。听者亦不能辨矣。去岁自上答尤箚之后。闻草庐笑谓人曰某甫其不读中庸生今反古之语乎。继而养而来曰不议礼之义甚严。而先儒多犯之者。恐当以中庸为正。及归又以长幅大张其说。以谓非至圣贤地位不可为此。则采姑以逊辞谢之。既而得圣时书。亦以此相戒。盖于妄主朱箚之外。又添一罪。尤非细事也。今以愚意推之。所谓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者。似指周公制礼乐及如后世唐之开元宋之开宝等礼。其在一时人士。自不得有倍云尔。若其不为此类。而因事讲论。以至于服行者。恐无害理。不然上自孔孟下洎程朱与夫近世诸儒。谁能得免于乱民改作之律耶。幸兄参互商量。明以教我。其果与先儒所处不同。而犹当独受其弊者。采固甘心服法。而若在当初不能十分慎重。使彼家更加广询而徐处之者。曾已自讼于养而矣。顷日奉诲时以其说甚微。不欲提起以增哓哓也。今则知其迹已著。故敢私及于高明。以俟裁正耳。禅继说近始捡出奉呈。其所谓唐虞夏后其义一者。孟子之意在于与贤与子。而彼乃辄以移用于摄行。殊失其本义。且必以祸福恐动之正类释氏之报应。益见其学之有差。然尧老舜摄之说。揆之不无可疑。愚则以为此与后世受禅异者。即君臣父子之道然也。如逆以朱子劝宁宗直行祖孙之服。而不及君臣者。则尤似明白可据。亦乞奉质于师门。俾有定论如何。华阳答书誊上。盖观其向来意思。一时打叠。必无所虑于显刻文字矣。
答李养而十一月二十五日
编辑获承惠帖。且谛兄驾返自坡院。动定有常。不任欣荷。采为见聘翁迁窆。拟以数日作长湍之役。既经寒记。又值重论。终有不能自力者。方此呻吟土室中。其视兄自在逍遥于山水黉序间。真不啻壤虫之与黄鹄也。盖闻前岁物议方激之日。类多以一罪加我及闵。而末梢处置。犹不用窜配之典。则其致此启。无足怪矣。至其为说。又皆流出于朋友相责。远近齐奋。不谋而合者。此启一播。无论其他。虽在生平亲厚之际。必有色动而心喜。以为诚是诚是。则抑不可不谓一时之公论也。人心所同。天理不外。其为乱大伦陷先贤。审如宪官之论。以此受罪。宁复有辞。第其当初国家所问者。只以代服为重。而鄙疏曲折。辄乃纵及于桃迁者。不无所由。盖世采赋性褊浅。每见今世事君者。务以便身逃责率常。不首其实于君父。滔滔皆是也。贱臣于此。窃不自揆。意谓始承严问。苟欲以平日非诸人者自处。狗彘将不食其馀。遂敢具其始终指意。亡论主客。一一从实。以请其罪谴。以俟其财察。初亦非以己说断为可行也。不料因此上以不获于圣朝。下以自速其重论。涂辙乍开。驯致前日之极律。又不患于无辞。然则所谓忠爱诚悫之道。果竟不可行于今世耶。反而求之。迂妄甚矣。斯其所以取乎颠𬯀者然。只可为吾兄略道其梗槩而已。幸毋转及于它人也。洪阳之计。实乃先人乱初所寓地。适已到此。定欲于春前入去。栖迟数岁。直恐今日头势至此。亦将无以保其丘壑也。奈何。兄若失利于堤。未可改图同归耶。幸乞啇示。
答具济伯乙卯六月五日
编辑坐此穷山。莫知移配消息。送伻前路而又不遇。秪自向风驰想也。征之侄至。谨承手问。委曲郑重。如获面诲。慰豁之极。难以言喩。叫阁之举。固已深念。三复来纸。不觉涕之盈襟。如我平日出入门墙者。诚不敢辞其责矣。惹谤增罪。非可顾虑。独念今日物议更激。传说汹汹。必将置之御魅之列。而致罪之目。或以前日代服。或以昔岁与人私议服制。或以尝为阿附。皆与尊先生所遭。实相表里。朝夕加谴。而乃为诸友草定章牍。指拟解释。有若他人之事者。则其于君臣之义。罪累之迹。诚切僭诬之惧。无以自逭也。苟非事理明白如此攒那不得者。何敢袖手旁观。见义无勇。厚招寒蝉之讥而莫之顾耶。况此在于同门诸公理穷情迫。不能自已而然。亦岂有以疏辞之善而或得回天之力哉。言之气短。末由躬讨。愈增菀虑。
答金士直楺○庚申五月十九日
编辑垂示所闻曲折。使人动喜。想春翁有知。亦必抱感于冥冥中矣。第念鄙迹狼狈。又适猥发于此际。心胆俱坠。诚不知所以措身耳。唯此必系更化之初。姑循旧例而然者。况在我有难濯之疵难强之疾。其于辞谢之便。不啻孟子所谓绰绰有裕。则只得缩伏俟罪而已。
答闵春卿六月二十六日
编辑采得病委席。已满三月矣。使其自坐安闲之界。犹难支吾者。况此朝命洊降。事重地逼。进退维谷。不止又生一病而已。已再上章辞免。未知前头指挥果更何如耳。示喩两条。见得诚是。但今日鄙人之忧。不在于时势根本不能以有为。在于自己力量才具无一可以应斯世之需。副上下之望。其将何恃而为幡然计耶。惟是恩遇一款。最难堪承。又似不宜终始牢坐。以伤其分义。然念朝廷此举。于一时建请。自上施舍。诚有不能知。则庶几非久再寻生路矣。如何如何。中庸讲目。何不贲示以豁病怀。千万切仰。闻方作时文之役。更冀春卿虽为举业。而不为举业所变。流于俗人卑污之习。是亦一道也。
答林学士德涵七月十四日
编辑传闻已过登对。有所论说。而不闻其详。方用翘菀也。人来奉问。就审动息如宜。慰释良至。况蒙垂示其时曲折。精密纡馀。首尾完具。真一讲义副本。何幸今日得因左右复闻圣朝吁咈都兪之气象耶。诚切忻耸。无以为言。大抵所进。以立作圣之志为本。力行为重。致知为急者。已得其劝讲之体要。且如所谕进退之义于此可决及以格君者各责其身等语。又皆明白切实。抑可谓先获我心矣。敷奏之际。辞理贵于详尽。朱先生平日论疏箚之义。正亦如此。故其所自为者。诚与明道规模殊也。第若或过于支繁。则不惟所论宗旨难明。人主未必领会体认。要当加念。使得意备而言约为宜。至于欲访士友。以资警益。此意尤好。区区瞽见。何足轻重。盖如大叔,士仰。直谅则有之。若求其讲磨之力。李汝九,沈明仲及沙川三金似胜。但皆在乡曲。而二金方以时文在都。士直尤善论事。若与之商量。恐其益不细也。然此必自德涵先为致礼屈节。然后为合道理。情义既孚之后。虽如一蠧之于寒暄。彼亦不辞矣。筵对之时。泛及招延一节。固无大妨。如与领台语及鄙人所处。失其本意。不得不略辨也。采之难出。固多节拍。从初自量赋性疏拙。必不能与世俯仰。亦见世之一番先辈。志义虽正而才具不逮。毕竟徒致人爵。横激西江之波浪而已。然于世道。犹为得其半而遗其半。于己则终有所吝。此伊川,海庵必欲追还职名而不能得者也。其所自靖之义。具见戊申答李养而书。兹用冒呈。幸密见而亟还之。天下事诚不可预料。鄙之本意如此。故虽到极处。只得到城陈情而归。此外别无他念也。如何如何。明斋出处。平日亦未论及。盖闻欲依尤丈说。以刘屏山自律。然其所历兴化军冲佑观。容非筮仕之类。而末梢收杀。亦是偶然耳。若如今日子仁所遭。则恐刘翁亦未必为遂初赋。顷以书问之。未得其报矣。且以朝廷言之。不举堂堂庙社之耻。以为规恢大计。而独以私义输在匹夫身上。谓其家学当然。使圣上失却第一等人。亦不能资学问之益。最为拙谋之甚者。虽然此特论其理耳。幸德涵默之。未必有益于国家。而于尹丈害不少也。
答林德涵十月十九日
编辑此月五日惠书。递至自医洞。披玩再三。有以备审圣上因灾警惧之道。诸公随事敷奏之致。虽在田野跛躄之人。犹足感动。况于左右身侍迩列。目见盛事者乎。似闻厥后大老入朝。数登经席。开发奥旨。而吾友实为玉堂主人。计其上下交修之美。有非平日可比者。恨不得略闻其一二也。至如鄙人行止。又蒙勤诲。无任倾荷。况得因此细知今日招来之意。不待陈请。出自宸衷。益令贱臣感陨无地也。唯此一番举措。虽甚可喜。只是自来国家故事。亦未卜其久远诚实之如何。则恐其事体犹不及于向来更化之初别加召谕者。夫以世采平生自守辜恩累朝之人。非可遽然出脚于此时。而又何以善其后耶。其于贤者体国之诚。致主之义。固亦有如是者。恐或未能于鄙人身上大体正义。有所斟量而言耳。至于前日到城陈辞之计。初亦从十分穷极处出来。而念其无甚有补于君臣之义。而徒尔纷扰。今不敢复生意也。此外绝无道理可以大家合力。扶助圣治。如盛谕之路。盖亦不在多言。苟得过近一二月。想德涵自能理会大致。一如顷日联枕时意思。或更分明。非有所俟于鄙言者也。如何。又有一说。今以相谂。昨因同甫闻左右常于所谓规恢一节。看得甚轻。谓无可妨于今日出处。岂有精义的证于圣贤经传中耶。此正鄙人所听莹。愈恐其自守之不固者。其果到今受资于德涵。晓然知其蕴奥指归之衷。而又能不迷于行止。则诚大幸矣。其有以明教之。
答林德涵
编辑采只为山陵期日已至。扶曳登程。触冒眩挠。又难支吾。私闷曷量。盖以到城陈辞。自是宿计。而大老入朝。首陈大义。继请褒奖二臣。颇蒙采纳。故此意遂决。拟于归路备陈平日自守之说。观势进退矣。昨幸与尤丈会宿东城。闻其浩然之志大定。又知哭班臣僚虽有辞章。不得直彻云。兹不获已欲于国葬后直从西山路还向故山第。未到家时。当以一疏略暴此意。其为惶惑。尤不知所极也。昨蒙申询。虽曰过虑。如以宗社之至忧言之。有难轻议处。奈何。
答泰逊侄九月九日
编辑霜气渐清。未委行李对重否。似闻其后复縻史局之任。想今姑止青萝。未遂湖南之计也。今日事惟保合可以救时。敛退可以自安。二者之间。切宜烂熟思量。择其志业可及者而行之。无为低一头退一步。徒取呼尔之食而有愧于中也。如何如何。未知槖里见赍何书。无论出处远近。进识厉行。此最不可阙者。亦惟勉之为宜。
答尹子仁别纸十二月二十四日
编辑夏间垂谕鄙人行止。以量而入。不合而后退者。岂不明白可准而行耶。惟此一事。最难了当。所以终始不免与高明自处。同归于屏缩。而今反擸掇如是。不谓德人胸中。犹有物我分数大段较著也。盖自今年以来。凡有特谕。只得对上一疏后。辄不敢继陈。揆以理义。正所谓知其不可而然且为之者。夫岂少安于心哉。曾于因灾询问之日。既以不在位不谋政为辞矣。第窃自顾其心。终有所不忍泯默者。欲将晦翁遇灾进言两段。略掇章末。而适值朝议不协。恐致意外之患。竟未自遂。及见高疏所论。然后盖恨其胶守已甚也。以至向来谕旨。又出寻常。本末殚尽。不啻耳提而面喩。是虽掌丝纶者曲引古义。务加晓譬。而然不可不谓吾君之命。则惶汗浃背。无术可解。乃不获已遂以前说及之。诚以身不进言不出。又不敢全然无事故也。由是之故。因致圣批优异。盖其虽不显加督迫。而严峻之意。自见于言表。则转益狼狈。诚不知所以措躬者。反复思之。似当更上一章。以答恩眷。而理极辞穷。无可仰暴。复不获已谨于询礼之对。略及其意。庶几圣明之矜察而已。是又自丽于前恭后倨之科矣。初谓数三留落之后。其自朝廷未必更加收录。则倘可得以优游自在。以终馀年。而到今一向厮捱。了无中己之期。适有私悃。欲于明春下往金垄。审察山家形势。若无再迁先墓之事。则便当完葬亡儿而归也。盖有二计而不知所决。一则拟到阙陈情再三之后。留疏西出。此即所谓和靖靖康之计。而曾被尤丈引先庭事以非之。然若欲粗申分义。而又必为不肃不对者。舍是而无他涂矣。一则拟自此从间路。直往海西。如值谕除之举。当辞以浴温治病。或因辞状待罪。不无所据。此乃伊川寻医河南之义。〈伊川后虽不遂。其义则可取也。〉而养友又谓不出之人。初无不得任意行止之理。然于鄙意犹未能自快。幸兄深加体量。明赐开示。以为从长服行之地千万。大抵此与春初拟议。自同轨辙。而惟无略加依靠于尤丈一节耳。
与林德涵李君辅世弼○壬戌正月十二日
编辑鄙人之不能出世有为。自知已久矣。唯以世禄屡召之难安。欲效尹和靖靖康之义。每拟早晩入城陈辞。一以偿累朝辜恩之罪。一以宽后日违命之诛。乃其素志。去春一行。盖亦有意于此。其义则以量能度分为据。而因事未果者也。其以私故言之。亡姑之丧已过小祥而不赴。金川,安山两先山亦有更询堪舆。俾得及时完定者。而亡儿葬地尚无指拟处。又先祖延谥。定于今月廿八日。宗家祠庙。亦将奉往南邑。此皆关系人家大事。而只为不能赴召之故。一向废阙。若但如此。则殆所谓君臣父子之间。无一顺理。而恐亦不免于河清人寿之悔矣。不得已欲因岁初新命。于念后入城。陈疏一二次。仍行赴丧拜祠之礼。而及延谥往长湍。仍下金川矣。适会辅侄疏发。论议哓然。又有筵席陞资之说。此最可闷。然鄙意初至之时。人虽致骇。及过数日下去之后。则其谤自止。又必无其间陞资之事矣。或有以意外事持之。然既以留疏逃遁之计为定。则此亦非所深患。未知佥意以为如何。如以为难则势当俟陈疏辞召讫。从间道直往长湍。或有申召询礼之举。则又将一疏更请潜行之罪。而略以痹症浴温为辞。亦据伊川寻医河南之义也。然赴丧拜庙。已自不行。而前后违慢之罪。无日伸暴。将成何等义理人物耶。此计曾问尤丈。已以鲁丈事非之。无容更议。故岁前以此两款。及于明斋答书。久不得报。目前士友中士直以为今日时势。决不可入城。同甫以为潜行非但于义不安。必有大谤。两皆有据。鄙意则时势不便。果诚有之。然若以辞谢私情之大体言之。恐难遂止也。此非出处之正例。鄙岂不知。第事势之极。不得已略仿和靖及我国听松,大谷诸贤之所处焉耳。或曰山林之人。自行自止。乃其常事。不必为拘。此则恐非通行之论。而亦不知鄙人本意必先赴召。略伸君臣之义。而后方行私情之本心也。并须细量而回示之。
答李君辅
编辑迷儿归兼奉手复。备悉指诲之大致。不啻郑重。使人倾荷无已也。盖鄙昨所自拟者。非无可据。而所不知者。时势议论之浅深轻重果更何如耳。今既如此则揆以随宜斟酌之道。有难必遂。以失故步。只当就所谓寻医之义。少便私情之一半而已。第旋辞旋行。终始不安于心。欲于辞章。略及其虽以分限所在。不得祗召。而疾病之极。终不免求治之意。此却明白可行。亦未知如何也。且念左右之仕为董学。虽出于为贫之计。固未快人。今忽升迁虚阶。殊非小歉。而闻此亦有禄俸云。若更冒受则义益不安。无以自明其素志矣。千万详思而审处之。勿为俗论穷计所误也。
答金判枢寿兴○八月十三日
编辑副封垂示。尤荷不鄙。适于昨间。偶因京递而获读之。真所谓今日项门上一针者。不觉敛衽而驰义也。第所谓私意者。必有其实事可言。而无一提掇。以为上下警策之端。则其于秤尺之星寸。恐或有所未明矣。僭易及此。悚仄悚仄。鄙弟行止。到此地头。唯欲以入城陈辞而归。为一伸义之地。而观此病势。决非自力往返者。尤不知所措也。
答宋尤斋九月十四日
编辑向承辱复。未几石室院人来致洊问。当时适闻有归便。亟欲拜谢崇春。而不惟病思尚在迷罔之域。实为连见所赐书辞。多有过重难安处。使人悚惕靡安。不敢遽遂也。夫所谓尊兄老兄者。朱先生果用于一时门弟答问之徒。要非年纪老大德义可敬者。亦鲜及焉。至如再拜云云。尤无旧据。虽以比世三贤简牍平敌事体观之。犹不如此。此又何为哉。窃恐门下所处。关系非细。远近传闻。益增骇顾。其势必使鄙人得罪于当世士友而后已。幸乞留念。俾得自安于长幼尊卑之常分。千万。谕及异端之说。盖因鄙书略及族侄论李台事而发。又思今世绝扶护向来枉死之人。传闻庙堂间或以不黜荀马为异端。故敢窃私诸四郞也。若果崇旨不在于此。则真成小人之妄腹矣。从今以往。敢不涤去旧意。有以奉承先生之镌教耶。区区所遭。愈益臲卼。自古无人臣坚卧数十年。而被朝家优礼至于此极。全然不动者。兹以夙夜思度。不得不扶舁病状。以遂入都陈辞之宿计。盖世采所执者。乃量能守分之说。所当者。乃异常极险之境。自谓与尹丈处义不同。未知台教以为如何也。亦尝戏语李侄喜朝曰。尤斋先生常谓士之行世。惟出与处。见可以行道则行。不能则不动而已。其间欲以君臣之义为去就者。皆非正道。然以愚观之。显庙以来。唯戊申一行。不无其兆。自外多少往返。皆为君臣之分义所掣也。此义何如。李侄曰恐此为既出以后之事矣。若未出者。似当如先生本说。未知此言。能得崇意否。然则今兹一动。诚亦妄矣。更乞批示。庶几为异日补病之地也。
答林德涵九月二十四日
编辑不意朝者史官又到。计无所出。只将观病申疏为对。以此推之。昨行所拟赎前罪缓后召之意。恐成虚套。病中忧闷。实有倍簁于平日者矣。盖鄙人之终始固辞。在于材具之不逮。非在于恩礼之不重。他人不须言。德涵犹有造朝无难之语何哉。切乞深念。勿露几微于外间千万。尤丈虽有云云之说。恐无上来之理。亦可推知所谕争较裁抑两端。未知其必然。且如某友乃气轻所致。非有他意者。第覵盛意出于深远笃厚之风。敢不服膺而周旋之耶。
答林德涵九月二十六日
编辑昨朝鄙书。想亦关照矣。盖今日之事。宫府大体。人心世道。固已知之。唯是大老及同志诸贤。早晩戮力。救得一半。而似闻比来溃裂愈甚。虽使坐在平地。足为士林之耻。况可望其推诚祛私。共济国家大事乎。以此反复思量。益见屏蛰初计。不至大段狼狈。疏中亦当更加晓析。第未知果何出场耳。因人知领台前后所陈鄙事甚勤。非他日泛然之比。岂亦目前理会得过。不容不如此故耶。
答宋尤斋九月二十八日
编辑前书想已关听矣。四郞至。谨奉教帖。伏审其间崇旆已启。入都有日。庶慰上下颙若之望。不任忻仰。世采今行。只为诣阙陈情之计。不意赐对仓卒。惶恐未究所怀。既蒙勉谕再三。不免留疏而径归。盖为转致难安之势。而适会贱疾并苦故也。示教勤恳。使人不觉执书而涕。虽甚不肖。到今岂敢自阻于门下扶颠持危之义耶。但念朝廷虽有虚伫之意。而毕竟未必做得实功。以寿国脉于无穷者。况闻人心大坏。士习日污。公道不行。私意横流。诚无万一挽回救正之理。如以知时识势之说揆之。恐终难以有济也。虽然从古孔孟程朱之世。衰弊乖裂。亦岂相远于此。而顾在圣贤分上。未尝自沮。以礼招延则至。及道不行则去。苟欲仰循其规模者。愚亦何间于门下也。至如世采素志已定。分限难开。既已一遭妄动。略效愚忠。而终亦无益于公私。方此赍疾还山。沈痛增剧。诚无望于再出也。盖如去春云云。亦只是今行涂辙。而若值从者得君行道之会。或可黾勉时进其一二规益焉尔。非欲自为行仕任责之计矣。多少非笔札所究。
答尹子仁十一月十六日
编辑采入都之行。虽得旋归。既已重取恩数。匪久而又蒙新命。前日所以抵死自力者。全无所效。益用窘蹙。第其不安之心。视旧少降耳。尤丈初发时贻书相勉。欲与共为国事。令人感动。只是在己在人。终无可为之势。故迎拜广津日。从容开陈。得其肯诺。是亦可谓省事者。毕竟自家住脚不得。何能擸掇他人耶。兄之去就则今诚未知出于何道而可也。虞人一段。弟亦于当初第三疏。专以此为说。而不蒙朝家察纳。所谓不敢以不贤之人而当贤人之招者。非不井井可据也。但今日君臣之大义。似难终始以此一事蔽之。自近世听松,退陶诸先生以来。虽不能以行道自当。而犹必为申分义一节者。又在其间。亦难并废。此弟向来不得不为入都之行者也。然义理难明。知见有限。今亦不敢以鄙拙之所处。而冀高明之必同。虽欲谋忠。无可致力处。奈何奈何。栗谷四书谚解。愚意既以追补就完之义。揭诸凡例。则恐必不至于诛绝之罪。林友德涵之见亦然。今方下去。幸为商量卒业。以惠千万。别集年谱。亦依勤教奉呈。幸乞十分留意处之。第闻尤丈言沙溪所闻于先生。犹有可录者云。谨当追告得送也。家礼标题。特荷开示。昨又整顿心学至诀一番。大抵至诀尽用兄说。而标题取舍参半。只恨地远不克有所申禀耳。
与宋尤斋癸亥正月十九日
编辑似闻屡登前席。恳乞休致。而未蒙圣上之察纳。势或不免迟留云然否。窃想先生初计。有非偶然。而今乃如此。是必于其间不无义理曲折之可闻者。幸乞命侍者开示一二。少豁鄙怀。世采患证。正满期月。呻楚万状。而不意近侍再临。圣旨特达。无所逃避。敢以观病前发之意。俾入驰启中。第其实状姑无自力之望。又将别添一罪。不但与平生所守剌谬已也。伏乞门下商量指教。庶免大戾千万。
答金士肯构士直正月二十日
编辑采自前腊末。再惹感痛。汔今委席呻楚。私闷可言。况此前者所被恩数。实出寻常万万。虽幸更蒙曲察下情。召还史官。而馀悸未定。心神若痴也。即奉示喩筵中辞意。尤是梦寐思虑之所未到。此果何为而然耶。使人震蹙不知所措而已。第不须多言。今日圣上误为诸臣陈白所牵。乃拟贱臣以不敢当之目不敢当之礼。则为贱臣者自揣己分。披心沥血。终始苦辞。两全公私之义为是乎。抑将衔恩易节。进当圣命。以蹈失身偾事之戒为是乎。去岁入城。专以量能度分四字。为吁天之主意者。盖虑有今日事也。到今安有所大异者耶。以此鄙计虽当十分难安之势。只欲以缩伏俟罪为辞外。无他道矣。奈何。
与尹子仁正月二十二日
编辑春寒尚苦。远惟兄德履起居万福。采感证复剧。逾岁阅月。而犹未向可。因以西行中滞为闷矣。忽自望后数日之内。再蒙史官来传圣旨。因有偕来之教。初既不赴。再则计无所出。不得已扶病登道。今宿崇陵村。明至忘忧里止留。仍执前说以为屡疏力辞之计。第未知果何出场也。盖近日圣上因灾荒交作。大加警惧。悉举祖宗朝美典而行之。又下哀痛教。诚意恻怛。足以感动臣庶。大老已寝休致之请。仍与诸大臣口日请对。共图国事。领相今明亦当出仕。皆遣子弟责书。相勉以救焚拯溺之意。诚不忍负。第揆以平日自处。尤难遽变。不知所决。盖此太半为迹近京城之故。虽叹何及耶。似闻今日事。固为扶持宗国计。亦当幷及于大义云。若非别样破坏奔迸。则兄亦恐不可终守东冈。幸加详思以处之。适因礼官行略候。
与宋尤斋二月十九日
编辑数日借骑出入。遂致劳惫倍剧。有难支撑者。且念前头若当职事。动必牵掣。非如先生昔年规模可以自保其义。故方欲上章陈辞。又其前日筵说有未尽究处。并当略致眷眷之诚。兹呈草本。幸乞有以镌教之千万。闻子仁遭再次史官。亦无动意。使人菀闷。
答李参判弼卿二月二十一日
编辑春阴挟冷。不审台体万福否。弟病未供职。亦不欲遽渝初计。申辞不许。罔知所措。尝有不释于私心者。为台略布之。打愚李丈侍讲孝显两庙。卒乃与春堂力论权奸。以至窜配。更化之后。所宜表章登庸。而乃必泛置于吾辈之列。固亦异甚矣。今两月造朝。铨曹终不一拟以参佐之望。虽曰判相之所不为。台兄恐不能免其责也。弟之出此言。非敢自与于职事。谨将公议。一诵于台前耳。
答李君辅三月六日
编辑书来慰甚。示意谨悉。晓者鄙人白大老曰。休致事物议以为必当更请还收。盖文潞公休致后入辅元祐之治。文文山早年休致。晩为宗国危亡。出身宣力。今日还请。有何不可乎。大老笑曰此邦虽小。岂容如是厖杂乎。盖更思之。大臣所白。圣上所许。专在慰安病怀。若果病得大瘳。引古事更请。诚亦有据。已作书仲和。略道此意矣。今承来示。正与相符。要在观势审处之也。心经释义诸本。自玉堂来到。幸于明日蚤临。对勘其肯綮如何。
答金仲和昌协○三月六日
编辑示及调用一款。固当奉以周旋。第恐荐目未到之前。必当再行颁谕。然后有所延登。事势迁就。或更难成矣。谨当通闻诸议。而有所申禀为计。色目云云。鄙意亦然。但意思虽好。而下语极难。要欲略示微意。俾有照会也如何。
大老休致还收事。姑难轻议。欲待患证大快之后。引文潞公,文文山故事。以为陈请。恐于名义无疑也。如何如何。
与宋尤斋三月六日
编辑日昨陪枕。殊未从颂。归来倍切瞻仰也。冢宰回启。多有不安于小的者。窃欲以缁衣白驹之义。疏辨约剂二字而姑未果也。伏想因此博病中一粲耳。昨者玉堂金学士来。畀心经释疑一册。今方略考。曾闻李侄喜朝渠有所裒录。被门下俯索呈纳云。切欲参考。幸命侍者觅惠。
与尹判书泰升堦○三月十七日
编辑弟此来两月。狼狈已多。未知前头果何出场也。闷叹奈何。就白泮鱼多人之互相争诉久矣。今闻朝家更已决给于鱼市。而台以详问泮人情愿善处云云为对。想亦已有长策可以施诸久远而无弊者。幸乞垂示。愚意泮村之为屠肆。于义甚害。闻自丙子后始设。则其来亦浅矣。台若广求善处之道。使泮人安堵者。唯此儒宫污习。可以并祛矣。幸乞详思回示。
答宋尤斋三月十九日
编辑廷议事。昨以本源未正及唐宋故事。敢有所疑矣。兹考五先生礼说。尊号门大义可见。未知廷议将何以处之也。昨已以此意略告。而恐或未暇参考。兹以本书仰呈。幸乞视至。采因昨日参赞望忽遭台评。今将不得赴阙矣。
与宋尤斋三月二十二日
编辑伏惟时气清和。道体调息对臻康福。区区忻慰。曷任言喩。采离亲三朔。情理郁抑。已不可量。而身病渐痼。外惫内热。辛苦万状。固有思退之计。日切于中矣。不意遭此台评。虽知其别无相刻之意。而势当解职陈章祈吁之际。要非旬望可以得请。如此尤当不得进备对讲。苟且迟留。无益于公而有害于私。必益倍蓰。兹不得不留疏径归。此间心事。难以笔札既也。向来每虑函丈之先我着手。备尽许多陈说。而今乃不免自负门下。益用罪恨。亦欲躬申拜别。而有妨耳目。不敢终遂。尤叹如何。唯乞益加调摄。以慰瞻仰。
答宋尤斋三月二十六日
编辑世采昨于承宣之归。敢以台评收杀铨职递改之后。方有再进之路为对。第寒疾猝剧。委痛不赀。殊亦难卜其旋瘳。自闷奈何。盖此奔还大意。只为所遭非常。不可耐殚蹲坐。既已告归于君父。则所谓二事。实皆目前误着。不可不自劾者。故其说如此。至于袖箚云云。疏中所陈。亦其本意所在。有非门下见教之旨也。似闻自上有询弭灾之举。将呈一疏。辞意曲折。或不免略及时事云。若果展转。遂为攻去年少士类之口实。则其于时义极有所害。千万加意裁处是幸。
答申判书寅伯三月二十七日
编辑忽承耑帖。就谛暮春和妍。体候对福。不任驰慰。弟之此行。本为离亲增病。百所不堪。窃有俟隙抽身之计久矣。适闻宪府推勘之论遽作。辞语颇峻。固非起自草菜者所宜遭。又其前日酌处之论。不为后来诸贤所信。此诚出于激发之公议。不可轻停。而在弟当初不能商量致此。悔吝则甚著。兹敢引以自劾。庶便其归计也。至于三事。所系不细。既又申请留念。则只俟圣上之从容裁处。然于告归之际。又当略加提掇。以究忧爱之至意而已。闻诸公告上者。皆以弟因此而退为说。推以古人之事。不无其义。而有非弟之初心也。盖今日国事之难为。不在于上而在下。不在于无人而在不相信。虽更迟留。决无所益。此乃致有妄归者。昨幸伏蒙圣上特加优礼。实非愚臣之所敢当。况区区本计出于廉隅有缺。而不系于礼貌已衰。故惶恐踧踖。不得不以观势再进为辞。而私心闷惧讫不自定也。此际又承教示丁宁。益觉忻荷。第既深知难为之势。而然且再进则是将不过非久而再退矣。无益于国而有害于身。爱之者不免忧叹。恶之者必多讥侮。思之气塞。右揆相念之勤。良荷不鄙。第方委痛。不能以书致意。相见为及之切仰。
与宋尤斋四月十三日
编辑伏惟兹辰。寓中道体益臻康福。且想杖屦必已遍及于华岳之下武溪之滨。深恨适此病作。不克躬陪后尘。以偿贱诚也。前禀庙议曲折。窃计于先生雅旨。有所不槪者。然念人臣之义。固当各献其愚见。以致详慎大礼之道。而其在门下虚受之德。亦未必无少补也。如何如何。馀俟病势间歇。一趋教席。
答宋尤斋四月十五日
编辑安车远启。归期颇阔。公私怅虑。有不胜既者。未知今日已到何界。行李动止。亦得万安否。且念门下此行。虽出于一时情理之甚切者。适值鄙陋略陈庙议之际。外议哓然。无不以此为疑。伏乞先生深体圣上勉谕之至意。并念宗国扶救之初心。亟回崇旆。以安物情。千万甚幸。第打愚因荐人事有言。今将投疏径归。昨夕为往挽留。诚恳备至。而终不回头。公私缺恨。如何可量。进讲册子。其时仰复以初定心经纲目为重。而今亦陈章及之。但念圣上既有读易之意。又闻有与先生讲究启蒙之教未易更改。此岂非今日出入筵席启沃之大端耶。更乞加意。垂示云云。前蒙面谕。兹烦申复。敢不早晩有以奉承而不坠者。第恐昏愚无以堪胜重托耳。
与尹子仁五月九日
编辑追想仙轨诚有不可仰攀者。第切怅然而已。侧闻驾行未远。近侍接迹于道路。且覵回复辞意。不无早晩一动之端。公私忧喜。尤难以纸墨形言也。天下事有经有变。且得一个随时之义则斯亦可矣。自量家计。是弟平生所以吃紧用心者。终无奈君臣大义打得不过。以至于此也。今日所遭之境。其为险厄。视弟不啻数倍。幸兄以孟子迫斯可见之义及坡山自延曙还朝之事。商量善处。毋孤圣上之望。以贻后悔千万。成友告行。忙此草候。
答宋尤斋五月十三日
编辑前因北洞替呈一札。岂亦不免洪乔之患耶。伏惟比日旱热返寓道体起居。神相万福。区区驰慰。尤不自胜。第此鄙踪一自门下东辕以来。独滞旅邸。疾病相仍。不能数得筵对。又无他猷为。日望函丈之还都。有所禀承而裁度矣。盖虽毕竟不克仰陪下风。以偿其少扶宗社之初计。而亦可以量宜审势。奉追行尘。以窃自附于古人同进同退之义也。不意仙旆乃由杨江。一棹东归。是不惟于圣上虚伫之心。朝野颙俟之望。大失所图。其在下情。惊愕缺叹。不知所以为言。虽然一日不能去朝。则当尽一日之责。兹故敢以必将前日上下相告者。益加敦勉。期于召还之意。请对仰达。即蒙肯纳。固知门下于此。为之嚬蹙而有不遑避也。无论他事。唯此旱魃之灾。足使孑遗之民。并底灭熄。国家之计。诚不知税驾于何所。则其为闷惧。尤当何如耶。然如世采黾勉迟留。决知其必无裨补于公朝。徒增狼狈于私义。姑欲迟待门下去就之略定。次第退归。第虑陈辞之际。未蒙圣明夬赐允兪者。其又何以了得一场耳。
答金相国六月九日
编辑恭承损翰。凭审蒸热。台体中动止神相百福。稍慰下情。采虽为圣朝严命所迫。不免一番出来。岂敢遽当斯世之责哉。只是主上日就问学。并臻治理。而诸臣之所以䌤纶辅赞者。靡有不至。窃拟因此际会。区区亦得附骥大老。以效尺寸之用。而事有不然。展转诖误。遂至此境。则内自揣量。惟一退字之外。更无他策。兹以入对恳乞归田。且上一疏。并申未究之意也。第自谓夤缘得罪于阁下大矣。乃蒙旋赐手牍。开譬甚切。益见平生雅量之绝人。其于忻感之私。诚有不胜既者。望阁下益恢大度。更以假借鄙拙之意。扶护善类。因且入告于吾君。庶几终臻和平之福。则采虽退伏穷山。与有其幸矣。
答崔汝和锡鼎○六月十九日
编辑数月京邸。无一报效。而末后辞章又成谤丛。世间事诚亦难矣。第今日大小诸人。互有得失。而无甚可辨。如所谓阴阳南北者。调剂寅协之道。犹足及施。幸为从容开说于知旧可言处。庶无䦧墙之变。以至为旁人所笑千万。计哀于此。本无系累。而持论尚峻。恐或拘于目前是非。不暇思其大体。敢及一二耳。
答李同甫闰六月十一日
编辑世事既无所闻。又不欲闻。殊自省简。愿君亦用拙法则恐非少补也。前见圣批。大老进箚。固已有歉然之叹矣。今得箚本读之。极有勤恳诚实底意。其有补于圣学甚大。而批辞如此。每到著实当体念处。辄与平日礼数。虚实相反。不任慨恨。此正仲和诸君之责。而未知已得罄咳于吾君否耳。
与吴知申元征斗寅○闰六月十九日
编辑伏惟残热。台夙夜供剧。体履万福。弟在朝半年。无少可为。不免乞身而东归。庶几无大段偾事之患也。唯是宪除尚加月廪之命不辍。其为皇窘有不可言者。窃闻月廪始于两宋。然而两宋之还乡。本无启禀输送之事。独尤老入阁后。因大臣事体不无启禀之时。然而尤老或接置寓舍而身避他地。或庄留山寺而终不食云。夫在鄙人之地位分限。其可冒受而晏然乎。盖户部则似是出于仓卒不察。而贵院终不别为申覆。使州邑及无前之弊。鄙亦为不能保此丘壑。揆以事理。恐非所以为出纳惟允者也。明间当自县道上章。详陈其意于圣主。幸乞台监预加通议于同僚诸公。明引前例。俾寝成命。以便公私如何。更乞勿泛。千万切仰。
答吴贯之道一○闰六月二十一日
编辑采幸此遂初。粗安微分。而名系朝籍。出场未易。殊非细闷也。示及时事。例不敢容喙。第所调停者。本以合彼此。做国事为主。若被时势利害所掣。终不得行其公正和平之道。则只有敛退自靖而已。何必更于其间。苟且䌤缝。徒以调剂为说。而反失其正理耶。此外又当沥血隳肝。为吾君极言阙失。而冀其感悟耳。虽或得罪而去。犹为不失君臣之义。如此两事。皆不能办。迟回供仕之际。往往遇事。不免于各立己见。各护亲交。展转厮捱。分朋乖隔。以成国家无穷之患。则其与近日朝议。虽所主不同。而要其流弊。无以自远。尤而效之。罪孰甚焉。然则恐犹不得不以公正和平之道。斟酌善处。庶几不至于大段坏裂。非欲更为苟且䌤缝之计。以乃尽丧所守而不能振也。如何如何。
答李同甫闰六月二十八日
编辑时事闻来。不胜惊惧。盖近日所以假托箝制乎一世者。只是侵斥大老一节。而维侄既以湖中疏被罪矣。昨来四学士。本无所关于侵斥大老。而乃更一举而尽之何哉。计必因此而人心不能收拾。人心不能收拾而国事去矣。其为此举者。因得不好之名。固不足道。其将如大老何哉。未知洛下诸人。或能思及于此否。痛心奈何。
与泰维侄闰六月二十八日
编辑固知早晩有此举矣。第恐后尾益长。重贻庭上之念耳。晦翁所谓譬如前年远行一番者。固所以宽西山父子之怀者。是亦有至理存焉。千万随处读书饬身。毋负祖先遗矩甚幸。前日一死之说。旋见于平度公疏中矣。
答李君辅七月八日
编辑自闻光甫诸人被罪以来。初欲只呈病状矣。更思之。今日事多与前日在朝议论相关。不可昧然如此。兹乃不免陈疏。而昨承圣批。指出数句语以为教。益切惶陨。想必因此翻出一层说话。引惹无限节拍。未知果到何境也。似闻北人疏必将一售。而今得好几会。计亦早晩仰彻矣。末由承讨。临书怅然。
答宋尤斋七月二十日
编辑示喩诸说。敢不服膺。第前书自讼者。本主休致一款。而今蒙教意。乃及它事。岂亦不欲屑屑于开释。又以包夫不见孚三字故耶。不任悚仄。鄙疏所谓致诚之至者。当时谤议。辄以故欲立异于门下为说。则盖谓其论追上谥号事者。出于臣子各致其诚之至意。庶且微破谤议云尔。不料语脉径隔。致误崇览。尤切愧叹。至如裁省云云。亦尝承教于函丈矣。但以其时都下人心。因日荡之变。骚然煽动。殆不保朝夕。故乃有姑寝待年之说。然此二事。幸而朝廷无一垂采于鄙言者。其终只成愚见之陋滞而已。庸何伤于国家之大体乎。朝议之溃裂。诚如崇教。当初调剂之计。实已预料于此。务致其力。庶几万一以臻保合之功。而竟乃大谬。谓之何哉。乞归之日。适闻领相以台阁将有侵斥门下之事为言。鄙意时无明状而如此陈达。恐有所嫌。不免略陈瞽说矣。到今又为自劾之端。展转层激。将无不至。奈何奈何。
答具济伯七月二十日
编辑忽奉委书。凭谛秋清。侍学佳胜。慰荷不容言。示喩殊幸。采固不惯世情矣。岂不知同流合污。暗然媚人之为顺且无事耶。只是在朝时适见台阁因大臣疏被谴太重。不得不一开口。盖既不能行其调剂之宿计。则此亦随事匡救之微忱。其意岂不然耶。不审济伯以为如何。只此为祟。到今纷纷。亦无足怪。多少曲折。诚难载之纸札。要在早晩拜究。
答李君辅七月二十二日
编辑前日所以说及赵友者。不记其以何为主。第生之意。近日方外疏门生疏之说。不胜纷然。使人耳聒心愦。宁欲避而不闻也。不意此际。又有云云之举。是将不免于效嚬角胜之归。虽非他人。亦必不辨其乌之雌雄。切愿相知之间。绝不为此论。庶几不底于大段羞耻也。至于祸福利害之说。初不相关。何言之卑。失其本意如是耶。唯崔君事可怕。此亦有命存焉。彼安能与于其间哉。
答赵大宪公举师锡○九月晦日
编辑窃闻圣候一向安顺。已底平复之域。臣民庆幸。曷有其极。此承台札。凭谛冬严。出疆之期已迫。一慰一虑。生舁疾来住于东城。只是朝夕便闻侍药消息。以伸分义之万一而已。盖于向来狼狈之后。即以追还职名上请。今若因此起居之会。冒入朝班。其为欺诬固已大矣。所以不敢自同于大老李台者。其要在是。想台有以默领之也。末由拼别。临纸黯然。
答崔汉卿十一月二日
编辑采初闻圣体欠宁。舁载到此。第以情迹难安。竟阙起居之礼。皇愧何言。然今日鄙弟之事未易明也。知之者以为有不安。不知者以为无不安。恐令习闻于下一截说话以至如此也。欲会尤丈之心。鄙岂不切。但前日为圣候而不敢至者。今日为尤丈而至。则其于事理何如耶。才得大老书。不无要约相会者。如果不遂。则切欲早晩扶病一拜于隋城归路也。
答李同甫十一月九日
编辑昨日说话。函丈勉以世道。生对以已试偾败之意。且陈前日诸议异同曲折。而曰意见虽如此。亦何敢自以为是。且举明道更加商量。伊川直曰不是语。函丈亦曰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同而异。皆是古义。亦何伤乎。至于向来台论得失。不免略有反复。此则只是前日意思各无相从之意。李台不知原初问答。故以为大同。恐或害事也。函丈今日入城事。昨不言及。故生则全然不知矣。
答李士亨泰寿○十二月五日
编辑栗谷道德虽高。自是科目中人也。庚辰病患时。欲到坡州。以便承候。事不见于日记而见于年谱一本。即鄙疏所引者。至于丁丑六月恭懿大妃病革。至十二月愈甚。虽未知果设侍药厅。而两度疏放。忧虑之义极矣。然栗谷时亦在海州。绝无上来坡州之意。科目之臣犹当如此。况生猥忝草莽之徒。而安可不考故实。不度事理。每从俗谤而为之前却耶。其在王城四十里及方在户部等事。乃一时曲折。而非大体所存也。如何如何。两纸切勿外也。
与郑士仰齐斗○十二月七日
编辑国哀罔极。不知所言。采再昨出王十滩。昨朝始克赴哭。病势复作。闷闷。示喩拜领。尤丈甲寅成服于城外也。采则请行于当初赴哭处而不从。固亦未知其得失孰优矣。盖尤丈得罪于君父。采得罪于朝论。不无少间。故敢为少留成服之计。未知于高意果何如也。明日虽蒙历访。势难开口。或得联枕则稍幸。第不敢必耳。
与宋尤斋十二月十六日
编辑臣民不天。慈圣上升。哀恸之极。夫复何言。况当玉候犹未快安之日。创钜痛深。必多伤损。下情焦虑。尤不知所裁也。世采于哭班罢后。暂次东郊。以冀承闻圣上起居之报也。归家之日。适以妖巫一事有关大义。不得不封章冒渎于谅阴之中。未蒙回批。益切惶殒耳。从前辞谢虽勤。而每靳准请。今蒙大恤。不获已以袍幞成服矣。退来乡村之后。若值月朔。有难虚过。而亦有所不敢私举哭礼者。未知先生洎春丈诸贤国哀时所行。果用何道耶。幸乞下示。俾有遵仿之地千万。
答柳悠久十二月十七日
编辑便中谨承手帖。因谛岁尽寒剧。令体履万福。不任忻慰。生亲傍姑保。昨承回批。辞旨恳恻。益令贱臣感泣。惟在有司从实勘治。庶几罪人斯得。而无损于圣母之懿德。方合国体矣。垂喩李哀礼问。岂敢轻对。第国恤卒哭前。大中小祀皆停。虽非为士夫家言。而义不敢直行三献盛祭。已成通同之礼。况李令乃有官之人。尤难行祭也。已过祥事者。当用不禫之文。恐亦到行吉祭然后方成恒人矣。
答宋尤斋十二月二十一日
编辑岁尽更寒。伏惟旅次道体对膺万福。或传门下姑欲留住城里。又言如前还出圻郊。想今已有定计。而不克时闻。菀叹何量。前所奉禀者。欲知顷年国恤所处之礼。为之略加仿行也。承教以朱子官舍之说为重。谨闻命矣。第此见于何人答问也。若语类一条。则其末固有出榜告示之文。至其首乃曰君丧士庶亦可聚哭。但不可设位。此似许其聚哭。而不许其设位也。未知然否。伏乞下示。至于退溪先生事。自谓地主。不亦官次。有难独行成服于殿牌。故姑仿朱子望阙谢恩之例。如是行之。意亦可见矣。尝有一疑。并此奉告。所居距京四十里。距州治六十里。前后国恤时。见近村士人不能徒步奔赴。皆合数村。同行望哭成服之礼。此诚不允于官舍之说矣。然若以非官舍为拘。全不望哭成服。恐又未安。无乃语类所记亦可聚哭者。指此等处而言耶。然则似不可一槩断定。如何如何。更乞批示。
与申叔弼翼相○十二月二十六日
编辑采奉老粗保。寔荷远念。第闻物议因事转激。未知前头果何出场耳。似闻顷者台有患证。非久勿药云然耶。积劳之馀。易致伤损。幸乞以时加护。且念所莅事务甚殷。财谷之富。甲于诸道。武弁杂流横金顶玉者。皆从此出。若非接之以公。裁之以严。譬如膏腻。必有所点。亦乞加之意也。似闻城役已完。虽非目前所忧。亦足隐然有赖于他日。是则可喜。第其兵甲粮饷凡百什物。必当具备。然后可以无患。未委如此。能无大伤于民力耶。亦切菀虑。前呈范学全编,栗谷别集,年谱等书。虽未登板。必已精誊一本。其草稿诸册。并望还掷。极有考正事敢及焉。
与宋质夫征殷别纸甲子正月十一日
编辑顷闻所谓香洞问答。人无不见。最多传播于一边云。不知何故。乃至于此也。逮承惠书。似欲有所略闻者。忙未趁报。今始奉浼。幸加察焉。当初往拜。才一二语后。长者首言御将台谏之辨。缕缕不辍。良久鄙乃请白前日追谥等三事议论不同底曲折。因言此虽如此。到今何敢自以为必是。昔者明道论事。必曰更加商量。伊川则直曰不是。大贤气象。亦自不同。且及程,朱于易传。沙,慎于辨疑。往往不免异论之意。长者亦有伊川疑明道出处。秋浦疑牛溪奏本之说。主客归趣。皆以议论异同。自无所害为辞矣。盖于三事则既得导告本意之后。〈鄙言皆不载此录。〉虽有所答。别无辨析之端。其他台谏所处之得失。各随事义。略相酬酢。亦只是再理去春在朝时所尝面论者而已。以此鄙于中间自无许多别样新语。盖采虽不敏。深知长者之如是勤恳。一务开释于鄙人。则岂不欲奉承其意乎。惟此昏愚之性。未能言下领悟。若更率易而有所反复者。鄙固不善辞令。恐其气激而言芜。驯致诖误。遂以嘿坐恭听长者之教。徐容商量为主。此其当时问答大致也。第今所录。先引程子以及论议异同无害之意。继言三事。有若皆自长者而发之。举为头辞。先后次第。一切倒置。至于威化一段。强辨已甚。固非鄙心之所存。朴泰维云云。初亦不发于其日席上。则未知其必使人自陷于无君不道之罪者何居。为人臣者虽欲安受得乎。其于向日台官以下诸说。虽自不失其大意。然依旧是前者在后。后者在前。语意紧歇。滚同牵合。所谓加罪台谏云者。亦因长者卞庄子之语。不免听莹而然。意又不同也。盛谕所谓大相迳庭者。未知在于甚处。而恐此所录。终不得为精善无他端也。既承勤示。略效鄙悃。幸左右一览之馀。勿烦外眼。
答李同甫正月二十三日
编辑前复奉荷久矣。此承惠书。忻慰何已。生一味呻痛。殆无苏快之期。长儿得病。弥留两朔。凡百殊难聊也。职名幸蒙枢相陶甄之力。得以具奏。俾遂恩递。其赐大矣。只是因缘致有别谕开释之举。其为皇陨踧踖。尤不自胜也。然朝家指挥。既已如此。在下之道。要当斟量处义于其间。而辞理益难措。不知所以自济耳。筵中诸说。安有得闻之路。菀菀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