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十

卷九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
卷第十
作者:朴世采
1731年
卷十一

杂著

编辑

 

 

此图只据渊源理学二录为之。亦特见其一时统緖相接之次耳。故平日高弟多不在其中。览者详之。

论敬提要

编辑

程子曰闲邪则固一矣。然主一则不须言闲邪。有以一为难见。不可下功夫如何。一者无他。只是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无非僻之干。此意但涵养久之则天理自然明。

朱子答何叔京书曰。示喩根本之说。敢不承命。但根本枝叶本是一贯。身心内外。元无间隔。今曰专存诸内而略夫外。则是自为间隔。而此心流行之全体。常得其半而失其半也。曷若动静语默。由中及外。无一事之不敬。使心之全体。流行周浃。而无一物之不遍。无一息之不存哉。观二先生之论心术。不曰存心。而曰主敬。其论主敬。不曰虚静渊默。而必谨之于衣冠容貌之间。其亦可谓言近而指远矣。今乃曰不教人从根本上做起。而便语以敬。往往一向外驰。无可据守。则不察乎此之过也。必如所论则所以存夫根本者。不免著意安排揠苗助长之患。否则虽曰存之。亦且若存若亡。莫知其乡。而不自觉矣。○又曰持敬之说甚善。但如所喩则须是天资尽高底人。不甚假修为之力。方能如此。若颜,曾以下。尤须就视听言动容貌辞气上做工夫。盖人心无形。出入不定。须就规矩绳墨上守定。便自内外帖然。岂曰放僻邪侈于内。而姑正容谨节于外乎。且放僻邪侈。决知其无所容矣。此日用工夫至要约处。亦不能多谈。且请尊兄以一事验之。俨然端庄。执事恭恪时此心如何。怠惰颓靡。涣然不收时此心如何。试于此审之。则知内外未始相离。而所谓庄整齐肃者。正所以存其心也。○答程允夫书曰夫持敬用功处。伊川言之详矣。只云但庄整齐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无非僻之干。又云但动容貌整思虑则自然生敬。只此便是下手用功处。不待先有所见而后能也。须是如此。方能穷理而有所见。惟其有所见则可欲之几了然在目。自然乐于从事。欲罢不能。而其敬日跻矣。○答林择之书曰。比因朋友讲论。深究近世学者之病。只是合下欠却持敬工夫。所以事事灭裂。其言敬者。又只说能存此心。自然中理。至于容貌辞气。往往全不加工。设使真能如此存得。亦与释老何异。又况心虑荒忽。未必真能存得耶。程子言敬。必以整齐严肃正衣冠尊瞻视为先。又言未有箕踞而心不慢者。如此乃是至论。而先圣说克己复礼。寻常讲说。于礼字每不快意。必训作理字然后已。今乃知其精微镇密。非常情所及耳。○答杨子直书曰持敬之说。不必多言。但熟味整齐严肃。严威俨恪。动容貌整思虑。正衣冠尊瞻视此等数语。而实加功焉。则所谓直内所谓主一。自然不费安排。而身心肃然。表里如一矣。大抵身心内外。初无间隔。所谓心者固主乎内。而凡视听言动出处语默之见于外者。亦即此心之用而未尝离也。今于其空虚不用之处。则操而存之。于其流行运用之实。则弃而不省。此于心之全体。虽得其半而失其半矣。然其所得之半。又必待有所安排布置然后能存。故存则有揠苗助长之患。否则有舍而不芸之失。是则其所得之半。又将不足以自存而失之。孰若一主于敬。而此心卓然。内外动静之间。无一毫之隙一息之停哉。○答方耕道书曰。开喩详悉。足见进学不倦之意。然以愚见论之。词气之间。似犹未免迫急之病。于所谓平心和气。宽以居之者。恐未有得力处也。愿更于日用语默动静之间。自立规程。深务涵养。毋急近效。要以气质变化为功。若夫子所谓敬者亦不过曰正衣冠一思虑庄整齐肃。不慢不欺而已。但实下功夫。时习不懈。自见意未。不必悬加揣料。着语形容。亦不可近舍显然悔尤。预忧微细差忒也。○静庵先生居家行己。不愧古人。为学笃实。危坐积熟。衣冠必端正。自朝而暮。自初昏而三更。兀然不动。清晓早起冠栉。虽夏热短宵不少变。○戊寅夏。游松都之天磨,圣居。或择清幽莲社。入处静读。沈潜义理之奥。探赜自得之味。凝神静坐。兀若塑人。淡餐攻苦。与缁流共之。虽精进阇棃不及也。凡食顷如厕外。绝无闲刻。唯二更后五更前。为脱衣就寝时。平日用力为然。而及此愈笃。○退溪先生答金而精书曰。所云其视听言动辞气容貌上。患不能以规矩绳墨守之。而仍指无形影出入无时者。欲闻存之之道。此问亦甚切矣。闻之古人欲存无形影之心。必自其有形影可据守者加工。颜曾之四勿三贵是也。故先生答何叔京书曰。若颜曾以下。须就视听言动容貌辞气上做工夫。盖人心无形。出入不定。须就规矩绳墨上守定。便自内外帖然。此日用工夫至要约处。于此审之则知内外未始相离。而所谓庄整齐肃者。正所以存其心也。又答陈明仲书曰。洪范五事。以思为主。然操存之渐。必自其可见者而为之法。则切近明白而易以持守。故五事之次思最居后。夫子于四勿。不及思焉。盖欲学者循其可见易守之法。以养其不可见不可系之心也。至于久而不懈。则表里如一而私意无所容矣。今亦当以颜曾为法朱子为师。而期于久远看如何。不可分内外为两截事。以外为粗浅易做底。以内为微妙难及底功夫也。○又曰前贤训敬不一。盖各以所见形容说出耳。但今求下手用功处。当以程夫子整齐严肃为先。久而不懈。则所谓心便一而无非僻之干者。可验其不我欺矣。外严肃而中心一。则所谓主一无适。所谓其心收敛不容一物。所谓常惺惺者。皆在其中。不待各条别做一段工夫也。故朱子之谕杨子直曰。持敬不必多言。但熟味整齐严肃严威俨恪。动容貌整思虑。正衣冠尊瞻视等数语而实加工焉。则所谓直内所谓主一。自然不待安排。而身心肃然。表里如一矣。其谕方耕道等意亦如此。盍相与勉之。○答禹景善书曰。把捉即操存之谓。非不善也。若未得活法。则反为揠苗助长之患。观颜子四勿曾子三贵。从视听言动容貌辞气上做工夫。所谓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故程子曰只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无非僻之干。朱子亦曰持敬之要。只是整衣冠一思虑。庄整齐肃。不敢欺不敢慢。则便身心肃然。表里如一矣。更于此思勉如何。○答李宏仲书曰。正衣冠一段。本朱子答方耕道书中语也。其上文有曰愿更于日用动静语默之间。自立规程。深务涵养。要以气质变化为功。若程夫子所谓敬者亦不过曰正衣冠一思虑。庄整齐肃不欺不慢而已。今详垂问之意。欲知于此。可以分动静与否。夫为学者。立日用规程之语。固当动静兼举。不应有所遗阙。使之偏着一边工夫也。盖其曰正衣冠曰庄整齐肃。是以静言。然而动时衣冠。岂可不正。容止事物。岂可不庄整齐肃乎。曰一思虑曰不欺不慢。是以动言。然而静时此心尤不可不主于一。本原之地。又岂容有一毫欺慢乎。故朱子又尝曰心体通有无贯动静。故工夫亦通有无贯动静。方无透漏。正谓此也。至若所举四先生言敬之异。各是发明一理。皆不可阙。如朱子敬斋箴。动静表里。主一无适。备举而言之。安有取舍于其间哉。若欲就此求其所当先者则意亦切矣。先生尝答何叔京书略曰。持敬尤须就视听言动容貌辞气上做工夫。盖人心无形出入不定。须就规矩绳墨上守定。便自内外帖然。诚能庄整齐肃则放僻邪侈。决知其无所容矣。此日用工夫至要约处。于此验之则知内外未如相离。而所谓庄整齐肃者。正所以存其心也。滉窃谓四先生言敬之中。程子整齐严肃一段。即朱子此书之意所从出。始学之所当先。莫切于此。由此而入。至于力久深而有得焉。则所谓二方入处皆在其中者。始信其不我欺矣。○朴汝龙问何以则学整齐严肃。栗谷先生答曰。从事于九容则可以整齐严肃矣。又问端坐静坐危坐。曰危坐则直指其跪坐。端坐静坐。虽非危坐。坐以端静。故曰端坐静坐。伊川到寺。椅当佛面。伊川令转椅。虽椅坐身不摇动。则亦可曰端坐矣。盖危坐则可以通称端坐静坐。而端坐静坐则不可以日危坐也。○附录延平李氏与朱子书曰。某曩时从罗先生学问。先生极好静坐。某时未有知。退入室中亦只静坐而已。先生令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未发时作何气象。比意不唯于进学有力。兼亦是养心之要。元晦偶有心恙。不可思索。更于此句内求之静坐看如何。往往不能无补也。○朱子答黄子耕书曰。病中不宜思虑。凡百可且一切放下。专以存心养气为务。但加趺静坐。目视鼻端。注心脐腹之下。久自温煖。即渐见功效矣。○答徐居厚书曰。大病新复。正要将护。不可少有激触。损动真气。读书度未能罢。且适意遮眼。自有意味。正不必大段着力记当。损人心力。使人气血不舒。易生疾病。况古人之学。自有正当用力。此等只是随力随分开广规模。若专恃此。亦成何等学问耶。前此屡欲言之。而匆匆不暇。今亦不特为养病发也。至于平心和气。却是吾人学问根本。亦不为病。然后当着力也。○调息箴曰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噏。如百虫蛰。氤氲开阖。其妙无穷。孰其尸之。不宰之功。云卧天行。非予敢议。守一处和。千二百岁。○退溪先生与门人李咸亨论元晦偶有心恙一段。先生曰滉年十七八时。已闻己卯之人读小学专治性理之学。缘乡无先进。不能闻入道之要。而徒读古书。以践其实。心有走作。欲于一朝持守。或夜半寝觉。危坐操存。极用心力。遂生心疾。多般调治。以此盛年全不读书。弃学者功夫而不治。或一念及则重生心疾矣。幸及衰晩。得见圣道之分明。仅收桑楡之景。故终不能专一致力。吾见公言语动作之际。多有急迫之病。此何以异于为道学所缚。恐生心疾也。咸亨对曰小子年来食伤甚重。曰观公容貌。年少所当丰肥。而容色极虚弱。不可过用心力。方滉徒读古书时。不见程朱之论以为当然。而后见心经等书然后始知前日之乖方。释然觉悟。欲读书求道。则年龄已暮。不能用心于万一。使心与理打成为一片。可谓难哉。南彦经年少徒用心力。以致其疾。遂成病人。亦可戒也。古语有之。拘迫则难久。且令虚闲之体常存。必有所补。夙兴夜寐箴云读书之馀。间以游泳。发舒精神。休养性情。此可为法。○答南时甫书曰。大抵公前日为学。穷理太涉于幽深玄妙。力行未免于矜持紧急。强探助长。病根已成。适复加之以祸患。驯致深重。岂不可虑哉。其治药之方。公所自晓。第一须先将世间穷通得失荣辱利害。一切置之度外。不以累于灵台。既办得此心。则所患盖已五七分休歇矣。如是凡日用之间。少酬酢节嗜欲。虚闲恬愉以消遣。至如图书花草之玩。溪山鱼鸟之乐。苟可以娱意适情者。不厌其常接。使心气常在顺境中。无咈乱以生嗔恚。是为要法。看书勿至劳心。切忌多看。但随意而悦其味。穷理须就日用平易明白处看破教熟。优游涵泳于其所已知。惟非着意非不着意之间。照管勿忘。积之之久。自然融会而有得。尤不可执捉制缚。以取其速验也。○答郑子中书曰。心气之患。滉乃曾伤于虎。前已屡进药说。其不服验。而复有如何之问何耶。病之所起。公自知之。今若就心上求去此病。愈去而愈樱。不胜其劳挠而成大病矣。且公于此学。已略见得路脉入头处。不须更加许多强探索许多闲安排。所谓操存省察工夫。权且勿上念。只看日用平常明白处宽着意思。游泳其间。虚闲恬愉以自养。如朱子调息箴之为者。及夫岁月积久之馀。非徒心恙自然有效。收敛操存之实。亦不能无得力于此矣。所云操存省察勿上念之说。非谓学者常法为然。只是心恙必如此然后可安也。况此道理无间内外。凡致谨于外。乃所以涵养其中也。故孔门未尝言心学。而心学在其中。滉当时无引喩之人。不知此理。徒畏心恙而遂全然放下了。坐失数十年光阴。是所恫恨。公当视以为戒也。○又曰追悔事未知何谓。先正格言以为既不可长留胸中为悔。又不可不悔。凡此皆公所自知。正惟此处为难。而其欲舍不得。即是心疾。今欲治此病。亦不待他求。只就来喩存心法平平存在略略收拾处。能接续用工。至于纯熟。则自然心地虚明。不累于事物。非有意放下而自放下矣。滉得心恙最早。而晓治法太晩。自近用工。始似有实地可据。日用动静间。往往若有契合融会处。然心平气和。事顺理惬时觉得如此。而苦于间断不接续。不能打成一片。介然之顷。已复放失。或遇逆境到急衮处。依旧缠绕放不下。盖古人所谓昼卜诸妻子。夜卜诸梦寐者。每有愧焉蘧使之言。真是先获我心者也。○宣庙时拜牛溪先生为台宪。栗谷先生白上曰。成浑多病。持平之职。决不能堪也。上曰予闻治心则无病。学问之人亦有病乎。对曰虽学问之人。受气甚薄则未免有病。昔者伯牛有疾。孔子以为命。明其非所自致也。浑以受气之薄。婴疾甚重。其能不死者。亦治心之功也。若放心者有浑之疾则岂不遄死乎。○牛溪先生辛巳封事曰。始学之要。必先立乎大者。收拾身心。保惜精神。专一凝定。使志气常清而义理昭著。此孔孟以来第一法门也。非但为养心之大法。实为养气养生之至诀。古之圣王。所以命哲命历年者。皆由于此矣。○答朴生荣书曰。定心气从容安静。实是治病之大药。修身之切要。须致意力守于此。则不惟进学有得。又养寿命之妙法也。○答申生敏一书曰。见谕学不勤之叹。今以治疾为主。何能致志于读书。唯愿专精神收摄杂念。不令散乱。所谓清明专一之方。时习而有得焉。则亦治疾之妙法耳。

余尝读大学或问。得所论持敬之旨。以主一无适为主。盖亦以此用力。而至今犹若存若亡也。逮于其后。因与咸平李养而商论敬学工夫。殊未有契。间阅为学之方。复得朱夫子所遗何叔京等书。而窃有呋乎其言之。始知养而所引整齐严肃一段。盖亦出于主一。而为尤有力于下手亲切之地。又闻退溪先生推明此义。以为初学之准的。徐以考之。益信其说之可征也。余悼天前时为学。专守一法。未暇致详于此。使夫子吃紧为人之意。几乎沈湮不明。而虽所谓主一无适者。固自通贯乎动静表里。而亦靡所资以至于涵养积久。天理自明之域。遂抄朱子及静庵,退溪,栗谷三先生所论。合为一篇。静庵虽无识论。乃是躬行工夫紧切处。故录之。名之曰论敬提要。盖致更加吃紧之意也。其下附以延平诸说者。亦谓有志于整齐严肃之学者。不可不预思安静和平之方。庶几无心气病败之端云尔。且余素患心疾。非啻伤虎之人。故欲因此录。时时自考其得失。未知君子见之以为如何也。岁丁未六月二日。潘南朴世采志。

明道选士说

编辑

世采顷读明道所论修学校尊师儒取士一段。解之者曰此仿周礼乡大夫宾兴司马取士之制。遂取周礼地官司徒,礼记王制等书。参伍硏究。虽其规摹节目。大都出此。而间有不尽合者。请试论之。盖周法乡学教庶人。国学教国子及庶人之俊。自乡学而升于司徒者名曰选士。司徒直用为乡遂之吏。而择其尤异者升于太学。自国学而升于司马者名曰进士。司马必告于王而论定。然后用为朝廷之职。其乡国之学及司徒司马选用之道有偏专者。所以别世家凡民之品级也。是以明道之法。所谓选士国子。实与乡学国学为一揆。而其使州县宾兴之士及公卿大夫之子弟。皆必升于太学。得其考试论荐。而后立乎本朝者。自异于周法。要其所以古昔圣王之建国立制也。乃与一时英贤若殷汤之仲虺,周武之太公周召之徒。既得共治其邦家。故又欲共享其禄位。以不私夫天爵。而然犹设为学校。教其子弟。使世世亡忝其先德。奠安生民而捍卫王室。且其诸臣之身教于家者。亦皆有以成物而裕后焉。苟由是道。虽历数千百年。而传之无所刓弊。是以只用司马论定之例。后世则不然。其为公卿大夫者。初不取于一时之英贤。故今日得富贵。明日便肆然骄侈。以亡身败家者其辙相寻。是既不足以身教子弟。而国家又无法度以为维持涵养之端。若遂使之从政。其必贼民偾事无所不至矣。盖明道有见于此焉。使国子选士选用之道。无异一以人才贤否为准。而补荫增秩之典。独及于国子。兼示国家敦厚之意。其不泥古迹。因时制宜。以成一王之法者。岂不光明俊伟也哉。此朱先生所以深叹于孟子经界丧礼之说。世采于是亦云。

柳道卿字说

编辑

晋山柳君台三字公辅。顷尝谓余曰。台三之同宗。有先得斯名者。责义甚严。势不可仍存。愿有以改之也。余曰古者人生。生名冠字。其礼之不苟如此。然同宗一门之亲也。不可以一名行于一世。是亦事理之不容不改者也。今请奉名曰贵三。奉字曰道卿。吾子以为如何。昔者曾子有言。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盖以为君子之道无所不在。而所重者唯此三事而已。如愚敢以仰请嘉名者。寔亦在是。为道卿者岂不惕然思所以祗承而深体之哉。道卿曰谨奉教。抑贵三之所戚于心者。所谓旧名实先人时所命。而今适迫于宗盟。不免为图新之举。此将何以处之。愚曰然。朱先生尝于士友名字之际。亦有是说矣。然其他因事改易者固多。恐非所以尽拘于常法也。唯道卿存心饬身。以遵宗圣之遗教。而庶几夙夜。无忝乎所生。则其为追孝之道。不亦多乎。是或权而得正之一事也。道卿以为何如。道卿曰敢不奉教。遂书以为柳君字说。

记白沙先生传画事

编辑

尝读唐史。论者以五王复辟之功。为狄梁公储养启发之效。信矣哉。及观故丞相鳌城公之于癸亥反正。殆有相类者。盖靖社诸公如李延平。为公平生亲友。而金升平实公体察时从事。待以国士者也。至如申平城,具绫城,绫川。皆为公手下褊裨。如崔完城张新丰,李延阳则皆为公门下士。逮于新政所登庸如李完平,申玄轩,李月沙,金清阴,郑愚伏,赵浦渚。则亦皆为公侪友后辈之同德相信者。假令公而在世。得当鼎轴之地。其能上被当宁之倚毗。下为诸公之宗主。经济一世。戡定众乱。以垂国家亿万斯年之业者。有非他人可及。此尤足为志士仁人之所痛恨也。世常说公谪北日。升平公送之东郊。与众宾辞退。公独留之谓曰。吾今行必不返。环顾当世。其可托以宗社大计者。亡逾于君。吾故留之。事到今日。只有废昏立明一节而已。唯君勉之。是虽不见于前此公私记载。揆以时势大体。宜亦不诬者。乃今获闻传画事本末。尤可异焉。其言曰升平暇日造公陪语。久之公出一丈幅画以示。仍问曰此画何如。盖其画为画一马系于柳树下。且书所画年月日于右方者也。升平谛视之。似是手生者所写。对曰以愚所见。不知其为善品。公笑曰吾意则不然。幸令公持去。必推画主以与之。升平敬诺赍归。所寓适在京城内道旁。乃揭其画于壁上。客至辄询之。久而莫能知其主者。一日天阴雷雨骤至。有闯门而入者。升平迓之座与语。非素际也。雨势仍注。遂相对移时。客就视壁上所揭画识之曰。此殆吾所曾见者欤。升平问曰不识公曾见于何处。又能知画之者否。客皆不明言。第欲得以袖归。升平亦不许。少顷侍婢进酒馔颇丰洁。相与酬酢而罢。盖所谓客。即仁祖大王方为宗室绫阳君时也。升平入谓夫人曰吾家方苦乏食。夫人何以有此馔耶。对曰妾夜梦天雨甚。传说车驾来幸。及至座与语。一如今日客来之状。妾心异之。故敢有此设耳。未数日仁祖又来访款语。愈欲得画以归。升平又不许。然念既为近属公子屡屈。不可不一谢。乃造门焉。自此往返。情义密勿。遂与翊戴。共成中兴大业。竟亦不知其画出于某人也。至反正后仁祖置酒别殿。命诸元勋入见。从容良久。教于升平曰。向时卿所揭壁上画马一幅。未知得于何人耶。此正予少时膺先王命而写之者。升平起拜对曰。臣尝为故相臣李恒福从事。游好甚笃。因以得比福耳。又述其语大略。既出乃招公子井男问其得之之故。对曰宣庙于末年。一日赐先人私对。且令诸王子王孙出见。遂以其所书及画示之。先人偏观诸书画。独得此幅而归。宣庙许之。是其曲折也。于是升平始大悟。知公之传画意有所在云。嗟乎奇哉。盖公少习丹青。称为妙笔。未几绝而不为。犹能目辨古今品流臧否甚晢。殆无不中者。岂亦当时洞见其为此画者有异日人君气象故耶。然而不示于人。而必傅诸升平者。可谓嘿识前知。能托元功而启兴运矣。嗟呼奇哉。余少时又闻反正之日。升平诸公俱梦公来访如平日。仍愀然不乐戒之曰。公等今日之举。诚为宗社不得已之计。然事成之后。又有一大难事甚于曩日所遭。其幸相与慎处焉。亦不能解。及到丙子之难。乃知所谓一大难事者盖指南汉出城之议。是则尤涉神怪。圣贤之所不言。然疑以传疑。固春秋之通义。而历观传记。往往于异闻奇迹。或有不能尽废者。敢幷记之如此。岁戊午八月廿四日。潘南朴世采书于杨山丙舍。

记绵谷葬山事辛未十月二十六日

编辑

松都之龙。出于安边云林镇。至伊川某山而分。左干西走为圣居天磨。其下为松都。右干北行为平山灭恶山。实海西一道之祖也。未数十里。为自作岘为白云峯。自白云峯南行为金刚山。又西行为注畓峡为云头峯。未十数里右一支顺而西走为延安龙。又入海为乔桐龙。左一支逆而南行。为白川黄衣山为平地峡为石峯峡为冠山为大㙮岘峡为沙岘为江阴天神山。未及天神山。北落为小㙮岘。即平山之地。大起垄体星辰。为佛智山为三峯。是谓正龙。盖自佛智山左一支南走。为帽岩山为小沙岘为雪峯山作外青龙。右一支北走。为高井峯为某岘为楸谷峯为新畓峯作外白虎。此绵谷入局蟠龙之大势也。其正龙则又自三峯北行至某峯。自某峯始变为支体。南行至横落小峯左右带日月砂。自横落小峯北行。作丁字帐连起两峯。丁字帐左右有特起之峯。拥抱两峯之下。为平地脉中作鹤膝形。又南行为横落大阴金星。盖自三峯至此之玄四折而为主穴。内向卯坐酉向。独障山为案。外向甲坐庚向。温井峯为案。其内青龙肘外有三曜砂。内白虎肘外有四曜砂。其中青龙内有三支。中白虎内有五支。皆排衙中白虎初支为独障内案。末支为温井内案。龙虎内。两边各有二水。相合交襟于穴前。而龙虎初末两头皆有立石。内水口为龙虎外。外水口为场基。都水口为蛇栈。外都水口为陵村。灭恶居亥方。白云金刚居辛方。云头居申方。黄衣居坤未方。佛智居甲卯方。穴下有真应井。为螃蟹吐沫之形。又有左右阴砂抱拱于明堂此主穴左右布置照应之大势也。且自自作岘至云头峯以北之水。皆各入海。不论。惟局后第一水出自小砂岘。西流可五里会于内水口外。第二水出自小㙮岘。与黄衣两峡水合。西北流可十五里会于外水口内随龙。第三水出自注畓峡。可二十里朝会于外水口外。正当甲坐庚向之案。第四水出自独障山。流可十五里。亦朝会于外水口外。正当独障山之案。自此东流。第五水出自金刚山右边。可二十里会于都水口之内。第六水出自自作岘。与灭恶广坪诸水会流入于陵村。盖陵村为天神山末稍。又自灭恶为成佛铁峯诸山。东走为外都水口。仍入于洪家谷大江。自此为水缠玄武之形。至于碧澜渡。其关阑诸法。与松都后水口同。此又山水配合相得之大势也。余昔在都时。偶遇潘师好谊于慎仲任座。盛言此龙百馀里蟠回。实国中之所无。固已藏之心矣。及至辛亥。移寓于银川。丙辰迁厝于金川。其时势阻。莫由下手。至壬戌秋。与崔君瑞吉将访广坪申氏山。薄暮路由此穴下。略见城郭大势周遭环抱之状。果非寻常。中有一墩阜。平正厚重。意谓必是正穴。与崔君登览而去矣。厥后使金师应斗往见。凡再往始寤其真。乃曰吾行岭南诸名山甚多。未见此比。惟以得之而或未定用为忧。其意可知也。至癸亥始构草堂于其旁。以为往来审察之所。时潘师已死。盖虽尝为清风家三到此地。而每以内洞吕家所占为意。又山眼甚钝。终不得穴而罢。慎仲任初虽知龙局之大奇。而误占他穴。沈丈宗迪从而赞之。反以此穴为非。厥后崔以远,慎懋,任台,权顺泰,许彬之属纷纷而起。莫可奈何。其议因此不决者几十年。独郑君尚朴终始以为可用。余徐察之。此山龙局之美。众所共见。惟穴法则造化真情。实难测知。况内洞周密固可喜。而又为先占之地。故诸人所见皆同。亦各有所主之穴。仲任任生虽不主内。而亦以此穴为低微不足取。遂至于此。最后思之。彼辈容非天人。当以其所主诸穴与此穴。较量长短而去取之外。无他策也。乃更审祭。益见诸穴之非。而此为正结无疑。乃邀仲任而告之。始服余见。于是洪圣则,朴峻,李嶰,许晸,高必谦,池汝沆,李汝汉,金泰善诸人。前后相合。遂至定用矣。穴本许君所占。而仲任及郑李高池皆从之。至穿圹时。忽见一石书向背分金水法甚详。即金应斗于丁卯冬所记。埋于许穴之左者。相距堇可周尺许。遂移就金穴。又用诸议。更移下边。亦可周尺许。及掘之。圹中四壁皆真土。无一点小石。又有黄赤白纵横诸纹错见。乃于正中有一土脉。其色黄多赤少。其性如粉屑。向下渐坚密。其广为周尺又半。其长自圹头至足。其深如所用穴深之数。其头足两边少曲向右。其腰中正。值独障山内向及两棺之中。此则求之古书。亦无所见。盖亦异征之尤者也。至于外向则用仲任,圣则,池汝沆,李汝汉诸人之议。然其中意趣各异。仲任以山水大势。圣则以缝针及向上论水。池汝沆以向背本法。李汝汉以大玄空一家骨肉云。聊记其颠末。以为后考。

奇高峯四七后说辨

编辑

高峯后说一段曰。孟子论四端。以为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夫有是四端。而欲其扩而充之。则四端是理之发者是固然矣。程子论七情。以为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夫以七情之炽而益荡。而欲其约之以合于中。则七情是气之发者不亦然乎。以是而观之。四端七情之分属理气。自不须疑。而四端七情之名。固各有所以然。不可不察也。

孟子本因论不忍人之心。而以其端緖之见。莫著于恻隐。恻隐之类。又有所谓羞恶辞让是非者。故兼举以及焉。夫不忍人之心。所以行不忍人之政。若不推是四者。以及于天下。则何以充其本然之量而著其仁义之德乎。故曰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此自然之理也。是岂以四端为理发之故。而欲其扩而充之耶。程子本因论颜子克己之学。而其所谓己。即情之流而为恶者。故使约之以合于中焉。夫情既炽则固已非情之善。若不约是不善之情。使无失于中。则何以复其天命之性而致其达道之和乎。且乐记中庸。皆以性之欲及发而中节为七情。程子其必不昧于此。而专以既炽益荡者为情。以明为气之发。章章甚明。是岂以七情为气发之故。而欲其约而合中耶。夫四端之充之不为理发而然。七情之约之不为气发而然。其审如是。则其所以引而证之。要欲自附于退陶之说者。抑何故耶。高峯之意。即以四端是理发。故直使扩而充之七情是气发。故直使约而合中。是以有所云云。而不知孟,程之意。盖以四者善端之萌芽。故扩而充之。七者而既炽则即是纵而为恶。故使约而合中。其本不过以所指而言者既异。故其工程节度各有所当属。而不得不如此。岂有均是是情。而以为或发于理。或发于气。相对出来。而所用之功亦随此便异。一如高峯之见耶。

张谿谷驳玄绳编辨甲午二月

编辑

夫谓已动是情可也。若曰未动是性。则已动之后。便谓无性耶。程伯子言性无内外。既无内外则何有动静。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朱子释之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由此言之。未发已发。即龟峯所谓未动已动之分。此岂有可疑者耶。谿谷所引程伯子之说。与此不同。正古人所谓以竖准横以横合竖者也。横渠先生本以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为问。其意盖以性与外物。判而二之。为不相干涉。其所谓定者。亦欲一定于此。而不应于彼。故伯子解之曰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救失之言。岂不然乎。夫子思论中和。直指道之体用。故以未发已发为性情。明道论定性。欲明体用之一贯。故以性为无内外。此可谓道并行而不相悖者也。且子思所谓已发之情。岂能有外于此性。而明道所谓无内外之性。亦岂能漫无动静之分耶。今谿谷欲以性无内外之故。遂以性不可谓未动。而忧其归于偏枯空缺。岂其然乎。有人于此。以阴阳是一气之故。而不欲言两仪。太极是统体之故。而不欲言各具。则谿谷必以为非。而今云云。是亦不免于执言迷指者矣。

若曰恶是气也。十分不是。盖气之本元无不善。必其流荡乖戾而后方为恶耳。夫谓气兼善恶。犹欠于本末源流之辨矣。今直以为恶其害义伤道。非细失也。

善是理也。恶是气也之言。果未圆活周遍。然谿谷之辨则失其本旨者多矣。夫恶固是气之流荡乖戾之所致。然人有问之曰恶之其为理与气。将何所分别耶。则必应之曰是气也非理也。盖气之本源。虽无所不善。而发用之际。流而为恶者。亦其理也。何可以本源之善之故。而不以恶归之气之一边耶。龟老之言。于界限处。亦未有所失。但只举气字。而不举下一节流而为恶者。故以起谿谷之疑。而是亦语意之不能无病者也。

退溪文集记疑疑义癸亥六月十六日

编辑

九卷四板自郡有故居也。指何处为故居。蒙不知文势归宿处。指教幸甚。

故居。指白云洞书院。正所谓顺兴废府也。不先举此。而乃置顺兴于竹溪所经处。故文势主客。终未分晓。

五板宋朝因之犹未盛。因之。指白鹿洞书院耶。犹未盛。指何而言耶。

因之只指白鹿。其下又统举四书院而言。以此上下辞意。亦不相应。

十一板从前若辞。若疑苦字之误当改。

十二板复有一事。未知何事。愿闻之。

窃意当时或有事段。所关非细。而又难公诵者。故止于如此耳。

十七板乔山径归。国葬之前径归乡里之意耶。

乔山以国葬而言之。然文似太短难解矣。

三十七板其身之事。善事字之误。

四十二板不称碑而以碣为言。其意未详。

青陵据格令当立碑。而因先生素不作碑之故。沈书乃以碣文为请。而不言碑云云。此则恐非有病。

十卷十三板未如之何。未疑末字之误。

十四板蛇至匿迹。未详出处。

岂亦龙蛇之蛰。以存身之义耶。但其文字似有来历。而亦不敢知也。

十五板老先生之于集注章句。集注指何书。章句指何书。且不论诗易解。亦有所不敢知也。

语孟庸学外。恐无集注章句矣。不言诗易解。以四书为重。故不及乎他也。

乃合集注与章句未详。岂章句二字是或问之误耶。

卢公夙兴夜寐箴解。先述训诰旨义于本文之下。又低一字曰右第某章。仍为总论大义。故以训诰拟之集注。以第某章拟之章句。乃曰合集注章句也。

十六板因以再及。再及未详。

再犹更字之误。然终似差异矣。

十九板收敛妙用。既曰妙用则是自然显行底物事。收敛字恐着不得。

此释方寸湛然。凝神息虑者。虽曰妙用是自然显行底物事。恐不妨于随时藏敛矣。如何。

二十一板吾有涉于彼邪诐之徒矣。语势文势有不敢晓然者。愿有以明示之。

彼指禅学也。禽兽夷狄邪诐。亦皆指禅学也。乃就此分两节。而以禽兽夷狄言于人。以邪诐言于我。文义恐无难晓者。

二十三板不杂于几微运行。何物不杂耶。

恐以心而言。如孟子集注所谓本然之权度。可以旁推矣。

二十四板敬即所谓能也可谓能耳。此段窃恐未然。盖敬是总名。一乃其体段。然则敬与一俱是所能。而于敬上著持字。一上著主字。然后持字主字为能。而敬字一字为所能也。但以朱子看花折柳喩之。则敬与一是花与柳。持与主是看与折也。今乃以敬为能。而以一为所能。则文势理趣皆欠明的。但见程子论敬一处则可知矣。

敬则所谓能。非但失其名义。与下文一上须是以下之意相反。恐崇论所卞者。精当无疑矣。

二十六板铅朱。是何书。是见行者耶。

铅胡粉也。朱朱墨也。皆所以点节句读之物。或曰朱铅。恐非书名。

二十七板皇极释疑。是何书耶。

皇极释疑。似是余氏所著。在退集诗类。今者考亦不出。

二十九板朱笏何物。

朱笏亦恐指朱墨也。

参模四分。见本书注。

杨雄解嘲曰大潭思浑天。参摹而四分之。注曰三析而四分天之宿度甲乙也。盖指太玄言。故律吕序引而证之。

三十板还痴。痴与瓻音相似故借用。盖古人借书于人。送一瓻酒。还书时亦送一瓻。瓻甁也。曾见杂书如此。未知然否。

韵会瓻甁也。古之借书盛酒甁。俗语借书与人为一痴。还书为一痴。乃知今人讹以瓻为痴也。与崇教少异。

三十二板姓原书。是何书。是族姓书之类耶。

姓源珠玑。多见于理学通录中。似是以姓字为主。记人物出处者也。

十一卷五板搀断断置之。窃意朱书本意。是刺定不动。使与上下左右截断之意观。家礼各搀辟领一寸处可见矣。今所谓断置云。恐未然。如何如何。或云或搀或断之意。盖于圣贤之言。或刺定使不动。或截断使不属。未知然否。

下说恐胜。

六板主于理而气随之。此说栗谷甚非之。然与下文所引朱子理之发之语何异。请下一转语。

鄙意栗谷所谓四端专言理七情兼言气者。泛论四七则可矣。若以此必通朱子理之发气之发之说要无异旨。则或亦未合。恐不如朱子主理主气之义。而且作一时问答轻看。则朱子本意既无牵掣之病。理气四七之义亦自完全矣。僭悚不已。

理不御气。理是无情意造作之物。宁有御气之时乎。

理御两字正好换作志帅。若以此等意思看。则理固为气之主宰。不至大病矣。

合性情兼志气。窃谓不但读书之乐为然。何乐不如斯也。虽不当乐而乐者。亦情揜其性之致。不但乐也。四端七情。无不如此也。

崇论恐是。

八板窨竹。东俗坎地为宇而冬月养竹于其中。岂谓是耶。

竹自耐冬。不须地养。此恐以种盆者而言。

九板中朝儒士朱子之说。李公既赞中朝儒士之识见至此之极。而又曰决从朱子是。所是在彼。所从在此。此都不成义理不成说话。正断讼者以甲为直而拘于形势。决给乙者也。李先生所当攻斥。而乃反深服其不失其正何也。后学不敢知。乞示破。

出人万万者。谓所见之超出常情。非真以此说为是也。故虽或誉彼。而不害从朱说之得正耳。

十板纲目中无此二字。第四传正所以释首章第三节之本末也。何以言无之也。

非谓传文无释此二字者。乃谓三纲领八条目中无之也。

十一卷十六板铁笼罩却。铁笼或以薄铁为笼耶。抑以铁为脚而衣以竹编耶。大抵以铁笼罩物则其中不能通明。恐是䵝暗不明之意。不能脱出之说。或似未安。未知如何示之。

韵府群玉唐酷吏索元礼作铁笼。笼囚首。以此推之。恐不能脱出之说为胜。盖言以本末精粗无二致之意。虚为笼罩而不亲切也。

十八板儧韵书聚也。聚意殊不着。恐与趱字同义也。

所谓聚也者。只引本训也。其下又言催促趱及之意。与趱字同义。恐无可疑。

十九板刘五十哥。以上下语势及他书参之。则似指刘玶也。与卓夫人书称玶为五哥。岂玶行第本五十而省称五哥耶。或此书十字是衍耶。

二十四板举削。削疑荐剡之意也。古者削木而书人姓名以荐之。故谓之荐剡。剡与削同。

并未详。

翦翦刀快翦。一翦盖言一翦之而翦断也。不容再翦。言其快断之意。翦子云者。窃恐未然。

韵会翦齐断也。又刀名。恐先生误以下训为主也。

三十二板惟以理去官。可疑。

理字果未洽。

虽亦有三月有间。此似是内丧也。岂仁宗王后时耶。若然则与今所行国制不同。有所不敢知。而亦有所大未安者矣。幸乞明示。

此书在乙丑年。乃文定王后丧也。所谓虽亦有三月之云。又若有问者。即指前书所论当以庶人之义处之者。与致仕者为旧君母妻之义不同也。中仁两圣之丧。花潭创为齐衰三月之制。恐其时士夫或有依此行之议。故其说如此。然国制则必在其中矣。

四十三板首先驰贺。是谓已驰贺之意耶。或未及驰贺耶。与下文不相着可疑。

首字上宜有所当等字。意始明矣。然古今文字亦多如此处耳。

四十六板仪礼经传不可偏信。仪礼丧服期年条为君之母妻。有此明文。而犹曰未备云者。有所不敢知耳。

仪礼期年为君之母妻。即君臣之服也。先生此书所论。乃为宣祖为恭懿殿服制而发。故谓仪礼无此继体之服。不能不待于通典也。然亦不过推天子诸侯正统旁期图为祖父后及斩衰三年之义。则似涉未尽矣。

十二卷五板虚其南向之位。南轩作周程祠。周子居东。两程居西。虚其北。此在南轩文集。岂先生偶未见耶。

静江三先生祠。虽有东序西序之说。此似以学宫之中。故嫌于主壁。与白鹿西立周祠东立五贤祠之义同。非学宫而虚南向之意。恐未有例也。

八板院既有名祠不必名。南康白鹿洞书院有五贤祠。院与祠各有名。有古例。今此云云。有未敢知耳。

曾见一统志。有院祠同名者。或有异名者。其例不一。况白鹿五贤非正祠。恐不可为证也。

古人非之。此实朱夫子语。而今泛以古人目之。此与先生平日尊崇朱子之意不同。可疑。

果似可疑。

十九板水为天地所由生终行。此条殊觉疑晦。所引邵子诗。虽可疑于天地未生之气象。然未觉其十分精当。且孔子所谓天一生水者。定是天地已生后生水生火之时。而乃以证水生天地之意。恐未相着。昏惑滋甚示之。

此说旧常疑之。所谓当此之时。则水气肇生于眇忽未形之间者。正所谓分阴分阳之时。未见其未有天地而先有水之象。若指其时肇生之气。则当曰阳气。不当曰水气。况所谓天一生水者大煞分明者乎。李先生之学必不如是疏略。抑水为天地所由生之说。乃古语。而先生因此推演而致误耶。未敢质言。

二十七板朱子书多有修改处。此必指朱子书节要而言也。所谓修改必指节要时所裁截而言也。今猝然见之。深为骇惑。岂先生信笔及之。未暇商审耶。

书下恐欠节要二字。

十三卷二板答金成甫别纸。此书主意。盖谓九曲之外。别有真妙处。当舍此九曲。而更寻觅以求也。若如此意则非赞美九曲之谓。而且于豁然之外。别有真境。则所谓豁然者。反为未尽境界矣。窃谓朱夫子尝以武夷为不甚好。故自一曲至七曲。只历叙所见而已。至八曲然后美其势欲开。其下始言此处佳景。至九曲然后遂言豁然。其下仍言桑麻雨露霭平川。则人世境界也。然此处自有桃源路。则是其寻常中自有妙处。此于人间别有天也。以学言之则正如曾点只于日用动静之间。自有尧舜气象也。然则所谓桃源路者。恐只在九曲之内。所谓除是者。即除是除非之意。只是发语辞。不必释在人间之下。盖谓于人世之间别有天也。此正是朱夫子所谓鸢飞鱼跃。只在夫妇所知所能者也。如此看未知如何。若如李先生意看。则意思虽好。而恐非本诗之意。且于豁然之外。复觅别处。则恐不免高峯所虑之弊矣。

昨因金延之来问武夷棹歌退溪,高峯说孰优。谨答曰高峯说恐胜。今若以渔郞以下作日用动静间自有尧舜气象底意看。则恐更觅除是等语无所归宿。鄙意此句只言渔郞不知桑麻雨露之可好。更觅桃源之路。然则便是人间别有天也。盖言无此理耳。除是语录作须是只是意。除是非之说。恐亦一说也。

七板心有善恶之说大错。程子曰心有指体而言者指用而言者。心之未发。固可谓有理而已。至于发处则岂可谓无善恶也。况心是该贮此性之器也。程子又曰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性既有善恶。则心有善恶。又何疑乎。

程子曰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不善。若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准此先生之说恐未易论。

十五板碑石表石详略。表石只是大书其官职姓名以表其墓者。故谓之表。非但以大小详略而已。

大体亦可如此设。

当立于墓道东南。此出何书。

曾见吴氏讷文章卞体碑表序例。有此说矣。

十七板命物而不命于物。本朱子语。但朱子指心而言。非指理而言者。且理是无为底物事。何能命物也。故朱子于中庸天命之性。释之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盖阴阳五行之气与理本浑融。故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之时。理自然具于其中。非理之所能为者也。

言非一端而已。若曰理只是无为底物事。何以曰太极乃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耶。况先生未段所论。极为周尽则似无可疑。

十九板虽有妾产代承也。据古礼国法则妾子当承重。郑文翼公奉祀。其妾孙希蕃主之。其子元老犯逆。故还归于支出之嫡派。与此说不同。未知当何适从。愿闻之。

此不见于经。似必以俗例而言也。

二十八板西壁东向。本古者帝王家礼。后世则帝王家亦皆居北南向。今猝然设东向之位。无乃未安耶。幸明教之。

因东壁添龛而有此说。然似未安。

越祖而及曾祖。据礼则支子有献贤之文。若以此礼处之。则恐无未安之端如何。

问者本以异居为言。故献贤之礼无所施矣。

三十板但据礼律。此礼律见于何书示之。

礼如通典所谓外属无服尊卑不通昏议之类。律适无大明律欠考。

十四卷二板晦庵书见成七册。疑编定节要事。其然否。

应指节要。

五板杜牧所谓四皓安刘灭刘。四皓出处。自古已议之矣。至于惠帝之不废。是乃正也。安知有产禄之乱而废嫡立庶乎。杜牧之言。有未可知。而先生取之。其微意所在愿闻之。

况初以下。先生盖亦以馀意论之。

十二板此人此事。李先生时所谓此人。指谁而言耶。岂实有如吕先生者而后生未之闻耶。示之。

此亦假设之言。

十三板古人所谓。所谓古人。即朱子也。何如是泛称也。殊非平日极意尊敬之意。如何如何。

此意已见前。

十五卷四板吉略加。吉疑方字之误。

恐祟教是。

纸头所添未注入。未详。

恐如今本某某本作某某当作某之类。

木地未详。岂木是馀字之误耶。

岂木字是本字耶。谓本板馀地。

五板童子习。今有见行本耶示之。

一名乡校礼辑。曾见有誊行者。

六板怨怒讥谤祸败者。文势未安稳。或有脱误耶。

似有未喩之病。

潜心玩索略无有得。既曰其乐无穷。而复曰略无有得于心。上下似未相应。如何如何。

其乐无穷者。指忻然会心之意。略无有得者。指不能躬行之功。恐不相妨。

九板前后所为惜之者。前所为。指不早知自重云云。后所为。指感悟以下。然则所当奖成之不暇。何以谓惜之耶。蒙不敢知也。

其所谓有得感悟者。必不诚实。故先生之言如此。

未间。无上事。未知所谓未者何事。示破为幸。

恐有疏漏。

三十三板一大盘一器而已。家礼参仪设新果一大盘。据此岂有设新果于今所谓盘者。而又设于卓子之上乎。此明是与盏盘之盘同。此说可疑如何。

鄙意亦常如崇谕。且以盏盘之文推之。其义尤明。而先生所答如此。未详。

所疑亦如来喩。焚丧服。非但家礼之所不言。张子有恶丧服之说。此恐是明白道理。今此答问。未知如何。

恐先生未见横渠说而然。

答金敬夫肃夫庚午。此书所论。有不能无疑者。家礼既云皆如大祥之仪。则已陈吉服无疑矣。设馔入哭之后。当出而变服而后祭。告神不告神。皆非所论于此也。丘氏素服而祭之说。与家礼不同。今何可舍家礼而从之。此皆有不敢知者。幸详教之。

下示诚然。但其无陈服既祭纳主之说。恐因两金所问而致误也。

不可斥外。可疑加之误。

因此而废大祭似甚为难。据礼虽臣妾。同宫则葬而后祭。又曰过时不祭。所谓祭者禫祭也。然则其废之明矣。而今先生所答如此。未知将何以处之。

俗谓先生于礼学有未详者。岂此类之谓耶。

十六卷九板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苗脉也。此间议论。只以七情为外物触其形而动其中。缘境而出焉。又以为外物之来。易感而先动者莫如形气。而七者其苗脉也。此似若以四端为自然发动。而不由于外感者。然朱子曰蔼然四端。随感而见。四端亦岂不由外感而自动者乎。此后学不能不起疑处也。未知尊见如何。

栗谷先生于理气长书第三篇卞之详矣。愚何敢间然。

十一板相近偏指而独言气也。孔子性相近之性。程子则虽以为专为气质。而朱子则以为兼气质。是主于本然之性而兼气质言者也。论语辑注饶氏以为兼字尤精。今曰偏指而独言气者。与朱子不同。恐先生于论语本注。不甚详究耶。

似泛主程说而言。然恐未安。

二十一板外感则形气不为气。所谓外感指七情而言也。若为气而不为理。则舜之,象喜亦喜。文武之怒。孔子之哭之恸。乐亦在其中。舜所谓可爱非君。孔子所谓恶夫佞者。我欲仁。等是皆七情。何可谓不为理而独为气乎。

详见栗谷书中。

二十二板兼指而主言。以朱子注观之则性相近之性。主于理而兼气质言也。何可谓兼指而主言气也。

未安之意已见上。

三十三板辨诲曰既发便乘气而行。以栗谷说论之。发之者气也。所以发者理也。安得谓既发然后理始乘气而行也。高峯说可疑。

高峯本说曰盖未发则全是理。既发则便乘气而行。与栗谷说其义自不同。恐未可非之也。

三十四板虽不可谓七情之外复有四端。此一句已与高峯吻合无间矣。何故复有许多说话耶。

若更详看一段主意。则复有许多说话之旨可知矣。

纯理无不善。此指四端也。然朱子以为四端亦有善恶。盖与周子所谓几善恶者同也。据此则此说恐不得为不易之论也。如何。

孟子之于四端。直使扩而充之。未尝如人心诚意之特下精之慎之之功。则其本善而已。惟其始终发用之际。未必尽中其节。则固可谓之恶。然仁岂非天理纯善者。而发用之际。为气所掩。或有姑息懦弱。反害仁之时。其将以姑息懦弱而谓仁为恶乎。语类之说尽觉精密。然其名义本源则恐从孟子元文及退栗诸先生之意似当。

三十七板心有所恻隐则不得其正。正心章所谓不得其正者。不在于忿懥好恶恐惧忧患。而乃在于有所二字。四端虽善而若或有之。则安得无不得其正也。况四端亦有过不及之差。故朱子曰四端亦有善恶。此处恐不可执一而论之也。

不得其正者。在于有所之说。崇教果是矣。但若以语类不得已通论之意。定作恻隐兼善恶看。未知如何也。

七情之属气。七情属气。果如此说。而属理者又不胜其多。如舜之喜文武之怒是也。何故偏举其气一边。而独遗其理一边也。

孟子之喜舜之怒孔子之哀。上文已历言之。先生亦岂不知此。盖以主气而言故耳。

十七卷五板且四则理发而气随之。十六卷以太虚无声无臭等语论理者。不啻丁宁。而今又有理发之说。此未免上下矛盾。高峯于此。似当明辨。而乃有曲循之意。是不可晓耳。此一句至栗谷然后卞破无馀矣。

此段当以栗谷之论为正。

十九板握手又难施也。此段全未晓解。乞示破。可依此而上绕。尤不可晓耳。

握手下角止钩之。乃高峯本说。其意谓绕手一匝而直为向上钩中指。则其势不便。故一匝之际。又以系反缭于手一匝。然后钩中指则为稍胜云尔。然其所谓先有一匝。向上之系在手表云者。于仪礼疏无此文。恐先生误认家礼先以一端绕㧛一匝。还从上自贯之说。以为依此而上绕云云。不觉其仪礼初只一系之意也。第于其中亦有不敢知处。恐难质言。

三十板辨旧见从新意。观下方所附后说总论。则高峯终守己见。但于后说中其上半。似若从先生说。而其下半则又反以明初说之意。然则其上半亦是假说之辞。而非真以先生之说为是也。今先生之言如此。有不敢知者也。

尝谓以高峯之俊特出群。犹不免为先生少屈。盖后说一段然也。未知此果合于道理否耳。

四十二板家礼用显字。此见于家礼何条。家礼告事祝。只称故。题主。故字亦不称。至卷首图说。元人禁皇字易以显。卷首图自与家礼不相干。今何可强名为家礼也。此甚可疑。

此亦偶失照勘处。虽以朱夫子力量。犹有崔州平法孝立之说。恐不可以此深咎也。

十八卷二板亦何谨姑禀。何下恐脱如字。

二十六板固风寄示。固疑因字之误。

所教并当为是。

三十一板随寓发见死物。窃惟此书虽自谓已悟其误。而以下梢结语观之。则窃恐其误愈甚于前。盖所谓理者。无论体与用而均是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之物也。若曰其体也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而其用也独能有情意有计度有造作。则是体与用分而为二矣。程子何以曰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乎。夫所谓妙用显行者。是言此理也因气而流行。故有此显行。而其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则自如也。今曰随寓发见而无不到。则有若此理之用。随人所穷。或自本而至末。或从头而至尾。随人而流移迁动也。其为劳攘不亦甚乎。朱子曰各有以诣其极而无馀。夫所谓诣者。亦非如活物能自运动自此诣彼之谓也。只谓人穷是物则是物之理至于究竟而更无馀地之意也。如人行路而至于尽处则其路亦从而至于尽处。非路随人之行而自此至彼也。此是学者最初用力之地。而先生所以发明者。犹不能使人无疑。是可闷人。愚于此极知皇恐俟罪。而每与人说话。不觉冲口而出。其罪益深矣。未知高明以为如何。○又按先生门人以此为悟道极致。表章于年谱中。以为开示后学之地。窃恐反以误后人眼目也。

曾于戊申冬。因李兄幼能书。获蒙下询以退溪格物说此段。谨以瞽见仰复。颇蒙印可矣。又烦下询。岂亦偶忘之耶。

十九卷三板景游所怀桑楡。景游岂周慎斋耶。其所怀指何事耶。

景游即慎斋之字。所怀未详。

十一板今献等三书未详。

今献汇言乃书名。见十一卷李仲久书中皇朝人所著也。下二书未详。

二十四板分先后之同。同上恐脱意字。

虽入意字。亦恐未畅。

二十卷四板复后裔。复其后裔之役之意否。

恐如教意。初非可疑者。

五板翁虽不见谅。此句终无归着。将如何看。

上下文义。果岨峿未详。

六板如公若祈恳耳。此段主意难晓。四方之日以上。似是劝其休退之意。勿过以下。又似劝其仕进之意。未知如何看。

请勿过于优游者。乃指闲居而不著实做工之失。如此则上下一意也。

七板闲散职事。似有出处示之。

未详。

二十二板近未则临散。全未晓解。岂未字是末字来字之误耶。

此处本未乃末字。临散语亦似欠。无乃散是发字之误耶。然则发指便发也。

二十三板凡事只在过与不及。全不成义理。岂有脱误耶。

事下文义似有欠。然通下文过厚之意。则无不可晓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