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三十四

卷三十三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
卷第三十四
作者:朴世采
1731年
卷三十五

答李云卿丁卯正月二十七日

编辑

即惟向和。侍学加相。承审缅期已定。此事鄙所饱经。意或近于太遽。何不少宽日月。更加询问。行之于秋冬间耶。幸留念处之。所喩谨悉。应事读书之异同。固亦通患。然朱子既曰知得如此是病。即便不如此是药。只当依此用功。以冀其渐次进步。此外安有别羕奇法耶。唯所谓收敛静坐。乃是最易收功处。而犹曰如是。岂指静坐既久。私意不免萌动者而言否。此则晦翁已说治方矣。和敬各主。似亦得其大意。唯在潜心勉力。久久看如何。必有所至也。

答李云卿十月二日

编辑

顷奉哀问。慰释殊至。冬序已届。不审奉几调摄更何如。人有传言孝侍多授童蒙学徒。其果然否。丧中教授。朱子于吕东莱,黄直卿诸书。虽有许之之语。家礼会成。举其与陈正已帖。反似不无非之之意。固难的从。盖此所病者。哀思不专一也。损气招病二也。妨于读书三也。不分吾学与俗学而混授之。毕竟助成功利一路四也。如此义理曲折。必当深加理会。见其无伤而不可已。然后行之。方成吾人学问真切工夫。未知于高意如何。幸为垂示之。读书记非不欲久借。缘多未经精校。大学已自士亨许推来矣。其系小学者。切须还掷。校后亦可早晩再送耳。

答李云卿戊辰正月十五日

编辑

示喩向来丽泽之会。此殆近日士友所罕闻。不觉敛衽。但所谓一暴十寒者。殊可忧惧。幸更留意也。士仰专攻阳明之学。受病已甚。恐难救药。曾闻与闵君彦晖有所论辨。仍读近思录。以究其致。方欲俟渠卒业而后略效鄙见计也。道心惟微。来说说得经直。可以矫士亨之失。盖微本非病。其用力于精一者自难察见焉耳。如何如何。前示教学无害之说。益叹哀病中精力诚有过人者矣。更冀随时勉进学习。以副鄙望。

答朴大叔丁巳

编辑

砥谷奉别。悠悠再岁矣。寻常怅恋。殆不自胜。拙婿之归。备闻向来讲质于蓬山曲折。有以仰见雅志所存者如此。且想观感进德。固已不浅。而病迹远滞。莫由更亲一诲。以偿鄙愿。只切叹怍。示意谨领。区区陋见。岂曰少补乎。高明倘或由是以得一种路陌于延平,晦翁之间。进学养心。不无并臻之功。又大幸也。

答朴大叔七月六日

编辑

因骊上便再承辱帖。就审向者秋热。已得解缆龙湖。学履珍胜。区区忻释。何以逾此。况其书中多少示喩。无非所以开牖迷滞之方。则采虽无似。宁不知感耶。夫学者名实之紊久矣。苟闻夫子为己之教者。孰不以此为第一急先务乎。自圣远教绝以来。名虽为学。而假真售伪者滔滔皆是。濂洛师弟之间。尝以为深忧。见于通书近思录者甚详。其视子思所论暗的之微旨。可谓彰明较著矣。是宜有志此学者家诵而人服之。以当古昔盘盂几杖之戒。而惟近世所谓韬晦之说则不然。内欲力学而外恶其名。阴欲为善而阳讳其迹。以之读书则嫌讲于师友之门。以之制行则恐乖于时俗之见。以之操心则务王于闲独之时。情事依违。表里牵掣。既无以尽其心力于所学。而俄考其成就。卑者固不免乎混科仕避祸害之计。其高者亦不过为固陋独学之人而止。为猖狂玩世之人而止。斑斑可谱。虽其惩于大祸。疾于虚声。自与色取行违。徒以赌世之荣名者。相距固远也。较其本末。殆将不得为圣贤大中至正之道。则又安可以所谓为己务实暗然日章之意。同日而论哉。采愚陋盖是之病。及覵明者辨志于圣学。务为持敬笃实之行。而其大体必以远名韬晦为主。又当于衰末横澜之日。意非不善也。但如前往棘中留讲寒泉之编。而嘱诸友以勿出此声。及欲向后观势必赴场屋等事。似皆不得为无意自然之发者。鄙性轻浅。直恐吾友之此意先立积在胸中。随处作弄。有害于正知见真践履。而或流于独学玩世之科者。爱望之至。不敢自外。乃有前日之请矣。兹蒙辱诲。以为是亦不愠旡闷之意。愚更有以复之。夫韬晦者。当事而有意于韬敛晦藏之称。不愠无闷者。学成而无心于愠怒闷惧之谓。其大小浅深之分。不啻不同矣。独濂溪所谓畏知远耻者。粗若相近。而实未吻合。盖彼犹为务实之助。而此多见其避患之归。斯其所以异也。大抵韬晦二字。虽于经文无出处。然其见于杜正献公之言晦庵夫子之书。皆为仕州县者所处而发。此乃其正义也。至于延平先生。始乃移就学者修饬涵养上说。几与吾家规模相近。盖为时俗所拘。不得不然。而自我国晦斋,退溪诸先生尤持是意甚勤。惟栗谷先生之语克推衣锦尚䌹之义。而为一以为为学处世之律令而无所搷扑也。然则虽延平以来议论。亦与近世韬晦之说。其言似同而其旨背驰。寔为天理人欲义利公私之分。毫厘之差千里之缪。最不可以不卞矣。窃详吾友之意。亦将以谓未尝不在于是。而原其平日闻见趣尚。未必不被其所谓云云者。夹杂滚合而出来。如非今日必加以明卞猛省去非存是之力。则畏名之弊终当御于为学处世之际。殊不浅鲜。若观大全集养生主一编。庶几知愚言之不妄也。如何如何。至其复书教以鄙病之一二。尤切衔戢。不省所谢。第所谓先后礼貌之异。内自忖度。终不得其所以然者。抑杨江之时高明方执定见。无少降屈于人。而日者之访。既经持养体察之密。师友箴警之切。虽于孤陋犹有旁采并听之意。故其所应对者。自不无详略之不同也耶。然而追记其临别奉规。譬之畴昔之夜。更加委曲而切实。微显于外色达于中心。固理之常。而采虽不佞。平生不敢以一毫骄吝自将。是果何取哉。岂此衰病茫昧。不能尽其实状耶。真所谓我心戚戚者也。惟是有改无勉。古贤至训。况为吾友所命三省中实事。苟蒙不鄙。继此而有所镌砭者。敢不乐闻而敬服。以承君子爱人之德乎。千万翘仰。

答朴大叔庚申五月十九日

编辑

前书云云。反复再三。无非爱我真切之诲。倾愧靡容。盖此平生行已不力。到老弥甚。其原固出于当初大病。始服先儒专务存心养气之说。逮后十数年间。亦将渐次刻厉。以究宿昔之志。而因循展转。直至今日。终有不能自偿。则其于日用动静之间。又安能免于些少麤疏耶。抑今师友道废。耳边不闻警诲之语。苟非大叔不至鄙外。辄以道义相磨者。其何以及此。此鄙人所为倾愧不足。而继之以感戢也。谨当服膺。以承盛惠之万一耳。至于所谓亦似他人做稍缓之功。而先有保气之忧者。诚不无意在。每念明者强志笃行。务欲办得十分工夫。而力既不逮。气随而惫。虽如遗忘因睡等节。可见其一端。区区于此。窃敢有忧。思以近世儒贤所谓平平存在。略略收拾之法。猥效箴规。以冀节次推广。庶几至于大贤君子之域而姑未遂者。夫岂以己之不肖。泛加诸人人而无所顾惮耶。兼且昨者仰勉致精于小大学二书。意益切至。亦愿左右之留念也。此系交修之实。故不敢自外。想垂恕察。

答朴大叔八月二日

编辑

和什辞意郑重。有非学韵语者所可得者。益用感叹。第以鄙作为有过情之病。而明者亦不免于此套何也。乞博一粲。且承苦心之馀。始知博文广知为先之味。窃详盛意不无愤悱之实。使人惊喜。第所谓博文广知者。似犹未喩亲切下手之地。若以潜玩实体四字易之。则恐于今日不可为非对证之药也。如何如何。

答朴大叔辛酉

编辑

采厄祸交会。不意又被尤丈过相推挽。以增其狼狈。常谓于此必蒙左右之矜闷恻怛。而乃反大谬。始知平日受知之果尔浅薄也。似闻向来足下亦不免时发高论于函丈席上。自入世俗是非之丛而不能已。其视前教务为韬晦之旨。又将何如耶。区区愚见愿更留意于隐约谦退底工夫。以究大业。兼且波及于穷交也。千万是仰。

答朴大叔

编辑

远惟盛热。雅履万重。似闻时栖山寺。未知用功于何书。不任倾菀。承知往候西山。必有启告之益。恨不得详闻耳。但因人流闻。亦颇出入于诸名胜间。不免转及于时事。此则恐非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底气象也。如何。每念大叔向时志气迈往。殆若一蹴至道。而尚今迟回者。恐是心下不甚宁静。而读书穷理亦未能次第明彻之故。幸于二者。加意鞭辟之千万。近事不欲兴言。非面难既也。

答朴大叔庚午六月二日

编辑

示喩云云。诚不足怪。名为志学而实无所得。妄出世路。重致狼狈。乃理之当然。虽甚愚陋亦知其为怨天尤人之无益矣。令人发笑。国丧时祀虽当不废。至于受胙。乃盛备之礼。姑阙似宜。男女之位。丧祭大节。然人家事势多有如来示者。鲜或准行。要之所当商议从礼。何可以疏亲参祭而仍废之耶。祭时馔品家礼所设。实为定法。但患世衰礼坏。人自不行耳。昔年被子仁屡问。谨著一说。以明其义。亦常奉禀于尤丈而蒙印可矣。今之士友如崔汝和,李寿翁家。皆有其本。苟或有意于此。未可推见耶。许多曲折。皆具其中。生辰一节亦载所谓后说者矣。高祖以上祭有丰杀疏数云者。语见节要汪尚书书。更为检看为妙。

答权季文尚游○戌午五月二十九日

编辑

所询讲纸。数日堇得商量呈似。但以眼痛神愦。不复细检先儒诸说。恐有疏误不相应者。使人愧叹。延平看中之说。当时朱先生亦曰以程子之语格之。其下工夫处亦是有些子偏。只被李先生静得极了。使自见得有个觉处。又曰此亦是以不观观之。盖先生虽亦举此以为龟山门下相传旨诀。毕竟未尝作搷扑不破底道理也。退溪知此意。故乃于此诗发之。非以延平之学为便同于佛氏之观心。即谓其微此法而欲观喜怒哀乐未发之气象。未知果用何等工夫节度而能得其衷云尔。不过为疑而思质之辞耳。大抵学者于此。当知其非持敬主静之正义。如程朱之论而使路脉不差。又当知其为深味实体之别法。如真氏之论。而使气象自异。互相发明。乃为得之。此外恐无它吃紧处也。不审季文以为如何。

答权季文十月五日

编辑

询及程先生事。尝有问此于朱门者曰甥女归嫁一段。与前孤孀不可再嫁相反何也。答谓大纲恁地人亦有不能尽者。古人固已发之矣。盖其嫁送虽涉不韪。而为从姊委曲悯念。实非凡人所能及者。故自不得不随类入传然耳。但明道条例司一段。伊川既已删没于行状。而独留此说于家传中。以惹后人之疑。诚有不能释然者。盖以平日所论大煞峻正。似难与此并行而不悖故也。但后学于此等处。会疑相讲。得所未得则可矣。傥以为夫子所行亦未出于正则不可。安知其间容有如许底道理自在。而人不能知者耶。愿与季文加勉焉。

与权季文十一月四日

编辑

前日太极全体之说。每为左右思之。未得其衷。适与金君士直邂逅。语及此事。金君之意亦似无所参差。遂更商量。始知鄙人所以仰报者诚有未尽。盖其所谓水只有水之性。火只有火之性。非复原初浑然太极之全体者固自正当。第其所以为水火者。亡论精粗大小。莫不自然完具于其中。是亦可谓浑然太极之全体而无所妨者。此本图解之意。而当时不能深会。至谓是亦从其本而言之则其误大矣。尝考其总论有曰万物之生同一太极者也。而谓其各具则亦有可疑者。然一物之中。天理完具。不相假借。不相陵夺。此统之所以有宗。会之所以有元也。又通书理性命章小注问如此则是太极有分裂乎。曰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分也。又曰此理处处皆浑沦。如一粒粟生为苗。苗便生花。花便结实。实又成粟。还复本形。一穗有百粒。每粒个个完全。又将百粒去种。每粒又各成百粒。生生只管不已。以此推之。水中之月。非真天上之月。而为月则同。百粒之粟。非真一粒之粟。而为粟则同。此乃可谓浑然太极之全体则终有在也。如是说得。上下周遍。方无透漏。未知于雅旨复以为何如耳。曾于杨江舟中。亦与伯氏论此。至蒙以鄙说为是。则追思悚然。幸须从容奉告其槩也。

答李仁甫庚申十一月十三日

编辑

世采顿首言。便至谨承哀复疏。备审比曰严寒。气力支持。不任悲慰。第认无以为礼之痛。尤切仰虑也。下示诸说。固出于笃信古礼之意。然曾子问所论亦皆以执贽为臣者而言。非如哀及鄙人尚在士庶之类者也。此似未见近世诸先生所论。故一向矛盾。兹用别纸书呈。幸乞俯领。夏间所蒙诸说。亦谨仰复耳。前书敢举既葬不赴虞之文者。非欲哀之必行此礼。盖以单献行虞为未安而言。今则既有五礼仪注说。恐当准行而无疑也。土神祭虽曰外神。恐无当国恤而著黑服之理。降神则初丧祀土地及墓祭皆有之。考备要可见。明器已有朱子所行。虽不用无妨。至于腊日祭。家礼所无。恐不必行也如何。千万只祝。克襄大事。以副远望。

与李仁甫壬戌九月六日

编辑

前月间有人替传来书。且谓速报于某家便矣。其时适坐冗扰。未暇遂诚。厥后迁就以至于今。使人愧恨。即惟秋气渐冷。孝履持胜。不任驰想。采又此狼狈。并得感痛。阅月弥留。未知毕竟何以自济也。每念哀侍洊痛固礼。必无自支之势矣。今闻金生言。体貌羸瘠已甚。有旁人不堪正对之状云。何其不思终孝之道。至于如此耶。礼经训戒。哀所自知。且念左右身上本无兄弟子侄。若终不能自支。则将置先祀于何地。而乃忍为此乎。其自他人言之。是当谓之孝耶不孝耶。殆与不学径情者无异。更乞留念。俯就常制。俾不至得罪于礼经千万。所询疑问报去。第恐或有不及事之患。增愧如何。惟其前别纸云者。未知指何时所教而言耶。后便更示为妙。

答李仁甫丙寅正月十日

编辑

积岁一讨。慰则深矣。第以主客中间无甚理会。不遂讲习之益。每堪怅恨也。书至凭审履端学况安重。不任忻荷。尝闻朱子之训。精神多者博取之。少者须加节约之功。贤既坐在穷乡。无书册无朋友。不能阔步长趋。以进大方家事业。惟就小学四子家礼心近等诸书。早夜潜玩而实体之。必有所得矣。尤须主之以诚。持之以敬。动静云为之际。勿忘勿怠。然后方号为学。幸母徒以鄙拙艺人之田为可笑。而亟加意焉千万。年来每见相从之人。悠悠汎汎。东倒西颠。无一立脚箚住做得著实工夫者。私心忧闷。岂有所极耶。如吾仁甫年不至老。病不至深。质行甚高。非侪流所及。而犹且费精于节文度数之间。不克以大学体用为勉力归宿之地。益切奉惜。所以为前日之言者也。更须留念。亦俾鄙人庶获桑楡之助则尤幸之大者矣。

与李君辅乙卯

编辑

中间因京侄辈承领所示别纸。益见相念之深。亦洎贱仆。区区无任慰释也。及闻左右倡议章甫。为排云叫阍之举。读其辞旨。真足以发明幽冤。感回宸衷。而事乃大谬。不免为蛮海之一累。岂天意人谋有所不相保者然耶。又闻贤于行日。能赍近思等书。似将有志乎吾学。动心增益。庸玉汝于成。理所必至。而况自古贤人志士例从如此时节有所树立而充拓。则揆之今日。可为左右贺。不可为世俗邑邑奉慰也。如何如何。久欲相候。此亦尚在待事中。以至迁就。尤增愧叹。

答李君辅戊午五月十五日

编辑

示喩曲折。有以仰见吾弟之所存已非偶然。嘐嘐之志谦谦之衷。可谓两得矣。推此以往。殆将无远而不达。盖人之良心卓然。未尝灭息。圣训炳烺。具在方册。苟能于此勉学敦行。硏究而循习之。其次第条理。晓然在前。夫何叹乎年纪之已晩。何忧乎习俗之难变耶。况今君辅虽曰宥还旧土。环视一邦之内。忧虞未艾。机阱尚深。殊不卜下梢究竟果作何等世界。以采浅虑犹能明知君辅必不伏饰笔硏而入场屋。然则舍读书饬躬外。恐无他事业可为全归复命之地者。千万勉之。小学承已终编。益用歆服。去冬略于此书及大学箚记中再加整顿。俟近誊写粗毕。当备雅览。无吝指诲也。抑有一念。汉城自是名利科臼。重以年来风波激恼。几不成儒士模样。尝见朱夫子论浙都士习实切痛恨。今日之事不幸类是。平生朋友庶几相望以共学者。往往失脚章皇。无异俗流。以此深愿吾弟姑住近圻田舍。不失数岁安静惊惕之趣。非惟于进学有力。不至更入当世是非丛中也。如何。

答李君辅庚申十二月二十八日

编辑

垂示与赵,洪两友书。甚荷不鄙。此事曾于答锦平之问。略布愚意。其亦未之见耶。尝念礼家所谓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于其门者。乃古今之常制也。至于夫子所论并有君亲之丧者。其不敢私服及互行殷祭之义。则实系变礼之大者。而今皆一切废之。盖其本出于汉文短丧之制。为君则因此而益轻。为亲则因此而益重。已成历代通行之规。其难以一人之见。直行古礼亦审矣。但自君子处之。必有就中斟酌服行之道。以附于圣人爱礼存羊之义。有不可已。此愚所以于顷祭礼之说。欲仿前后注疏及退,栗所论而行之。只以栗谷所论祥祭殷祭为据则似用注疏之意。而至论于松江家事则恐未尽合也。庶无大过。而议有不合。至以薄于君父为言。苟使今之荐绅仍以攻之。几何而不得向来所罹之罪耶。矧且近世儒贤所行。亦或有所本焉者。不敢不姑从其说。非谓其义必当无疑也。以此亦尝私谓官尊而居忧者。犹可外持国服于出入之时。以至存古义而循今制矣。五礼仪前衔堂上官。皆布裹帽带成服。今乃以汉唐以后一切废君丧之规。认为至当不易底道理。不论官之高下。身之出入。而惟亲丧是主。则未知于爱礼存羊之义果何如也。国制之以前衔三品以下同于生进者。似以仪礼为国君致仕与庶人同在齐衰三月之文为据。然今日前衔或有明日陞朝者。此正古今名实少异处。而条制所著。亦何敢有违耶。以此推之。两友既不得以布裹帽带成服。而欲变出入之服。似或未察。而君辅所论必欲不分其尊卑贵贱而为一律者。恐又太泥于众议而无所折衷也。鄙见及此。未知如何。相阻已久。所思面讨者甚多。倘蒙乘间一访。唯是之俟耳。大学章图近当有考。幸须还投。

答李君辅辛酉正月晦日

编辑

垂示禄仕之义。孟子所谓家贫亲老。道与时违。自是两款。今日时势。固当丽于道与时违之科矣。如晦翁初年岳庙之仕。自是明证。但此本兼亲老一节。而当时虽曰奉表称藩。犹为和战并用底规模。然则其时与今日事势有所大异否。是未可知也。大抵此事一入指目。节次推排。以至于无限狼狈。厥鉴不远。即如鄙人所遭臲卼愈甚。窃覵盛意所存似亦已出于此者。盖虽时出暂仕。以伸君臣之义。而其志不在于富贵。其事不在于䌸束奔走。则犹为不至于专昧大义矣。恐此或是今日之一道。唯乞更加商量而处之。

答李君辅壬戌四月十八日

编辑

询及丧家事。益用悲叹。盖以礼经之意言之。非夫党则虽有亲者不能主丧。似当如来示李谷城为主矣。然则亦当曰亡从弟妇某氏云云。第退溪先生及尤丈皆欲不用亡字。未知其果得礼意否也。且念谷城既出后宗家。则子侄中必有方主生亲家祭者。其于此丧属称服制最为亲近。未知竟无其人耶。若其次序先后。亦当以主丧者居前。祭时则略如祠堂宗子当位。伯叔父居右稍前之例可矣。如何如何。鄙事今日已拜辞疏。未知何以出场耳。

答李君辅乙丑正月四日

编辑

不奉佳诲。已阅岁矣。递中承问。就谛尔时寒严。字履安重。使人慰豁。殆不省言。采奉老得新。殊非小幸。第以衰惫日甚。眼昏齿动。食飮亦难如常。况有精力可及于经理素业乎。日夕凛然而已。前因金直卿闻贤亦以治民之故。不克孜孜讲习。虽多出于执谦。其势固然。奉虑如何。抑鄙则不无相戒之端。兹略及焉。儒士为县。不过闲暇读书。安静莅民。两便公私耳。今左右适得湖邑。又当赈政。仁心所发。必将为焦头烂额之举。然后可以救活民命矣。第惟凡事要在守其分而尽其心耳。如请籴请帑。上告方伯。以及朝廷。虽甚烦重。固无所妨。似闻君辅贷金京司。多贸赈谷。大为旁邑民情之所歆羡云。此亦必有前例之可据者。然设赈之末。论赏随至。如此等事。无乃有相碍者耶。其他施措之际。切乞以务实远名之道行之。无令轻播于耳目。千万是仰。年少儒士一行作宰。遽得高第之名。又蒙善赈之赏。此诚可闷。幸贤勿以吾为过虑而忽之也。

答李君辅庚午正月四日

编辑

去岁秋冬间。承问屡矣。衰惫渐谻。靡阶讨便奉复。愧负何言。新元挟寒。未委寓履进学佳胜否。生为过季女醮礼。略归坡乡。今方再作省垄之行。势当久淹于彼。居止飮食。俱所不堪。私闷如何。似闻新寓凡百。粗可支安。坚坐读书。亦当日有开益。此外复何求耶。使人驰慰无任。栗谱素带。本非定礼。盖亦难于直行加麻之制。而情义不可恝然。故姑且为之。鄙于鲁尤两丈其意仿此而已。至如师友之卞。曾于哭鲁西诗云师友范希文。亦可推见也。顷者同甫来见。大抵以为酷祸之后。怀尼取舍之分。当益严正。而未闻有此论。益可慨痛。似指鄙人而发。昨却与书劝渠。相与勉学。以有追补于师门。不必过为慨伤。未知渠果如何看也。闻寿翁婴疾日久。不能自强于学。殊觉叹惜。未知近得消息否。目今世事汹汹。莫知所极。若无他端。首夏间可以还寓。其时窃拟相聚旬日。为讲习之计也。近日学者。士仰阳明之病恐未尽祛。闵彦晖时名太过。自信太笃。而实未下手于持守。梁得谦亦已流于文辞避名之科云。所望于贤者不浅。更祈于知行两涂。作齐头工夫而主之以敬。此区区之望也。千万勉旃。临行匆迫。略此追复。

答李君辅六月二十六日

编辑

首夏书讫用披慰。厥后时热异常。未委静履进学何如。生比来精力日耗。早晩不能究心旧业。第用凛惧耳。垂示大学说。耳边不闻此语久矣。极令人忻喜只被书册可考者分散出外。今始商量奉复。亦未知果旡谬处耳。闻直卿诸人皆以高见为是。幸须转示之。若诸友见到洽当处。鄙亦何敢自是耶。但吾人学问业专识明。求之今日士友。夫岂易得者哉。第以愚意揆之。似犹未向九叠台上做大脚。三月宅里做主翁。全务以一二经传义趣有所理会。假令议论皆是。未必为大益。况于义理本原。有难究极得其的当者耶。昔者程子尝有识先行次之语。朱子之教人。亦以先知后行为法。盖当时承汉唐数千年学丧之后。圣道经义灭蚀殆尽。故主名教者。其义不得不然。今则圣道灭而复存。经义蚀而复明。有志于吾学者。唯当以小学为本。以居敬为主。先立乎其大。而循序读四子诸书以充之。其或略有疑义则亦可以私相论辨。至于先儒经书之正论。如欲益生新见。去就参订。一视朱子时论定太极中和诸说之为。则非但道理不宜如此。亦将困于所长。只管成得辨论文字之人。其于圣门存心克己至大至要之学。主客轻重当如何哉。栗谷尝曰东方旡格致之士。愚尝慨然欲从事于此矣。到今观之。非特自家了旡得力处。朋友中粗知读书者。往往归于空言鲜实。几或觑破一段文义。便谓事业在此。计其病败。难以岁月救得。心甚忧愧。亦愿君辅之蚤觉而预图之也。如何如何。郑,闵两友归后皆未相见。不知旧日气像今更何如。最是洛下浮论。久而未止。其果何以结束也。使人倾念。湖南士人即崔君是翁其书录去。幸领之。

寿翁不通问久矣。因人闻与崔令论大学格物说。其见似与退溪初说合。而往复文字至于积成卷轴云。未知然否。想君辅必能与闻。幸为我示其大略也。

答李君辅辛未闰七月十五日

编辑

秋霖挟热。远惟雅履对胜。第闻昔疾弥留。书册工夫亦多不及前时。向虑不浅矣。未知自今渐凉。得臻稣快之境否。明友果自交山沿路相访。以其新遭惨戚。叙讨半饷。不暇及他。座中有举向来云云者。不免以例辞答之。盖恐烦而失旨。初亦旡肯綮可以说破故也。士仰端重精详。究心此学。吾尝谓之今日士友中第一人。不意变为异学。其所抄录。实阳明之近思录。非专治王学者。不必着眼。可惜此友误其平生于此书。真夫子所谓攻乎异端者也。渠既以朱子譬敦义。阳明譬崇礼。谓两学皆可以适国。而阳明之学明正简捷。正如由崇礼门而入也。然则如吾辈为敦义之学者。安有自屈其师。仍与彼学称士友讲义理也耶。渠又谓朱,陆分门。是偏论而非公道。夫所谓偏论之不可如李唐牛,李之党及今日东西之类。自以私意爱憎相攻击耳。若其圣学与异端并立如朱,王者。则是非邪正之际。犹恐偏论之不严。孟子曰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此其所以为公道也大矣。此友所见暗僻如此。私心痛惜。旡以为怀。顷不得已力疾作阳明学辨一通以寄之。并还其抄录。且约曰如变旧套则为同志。可全平生之义。不变则为异学。旡望于并容交修之道云尔。未知渠何以转身也。贤辈亦知此意。勿相宽贷。极力责而正之。庶几得其回头来也。寿翁格致说。曾亦答送骊江。想今已彻高案。未知君辅更以为如何。或传寿翁亦言程朱议论已定处不必留意。唯其未及阐发者。亟当致力云。此又学者凌躐好大之病。切须互加勉戒。不至失了圣贤路脉也。显叔遽没于孝庐。昨始往哭新阡。伤痛尤切。非他朋友之比。闻其死后谤议愈甚。益见世道之难平矣。奈何奈何。

与李寿翁世龟○乙卯三月九日

编辑

日者奉覆。未几以一书追候。盖亦有所道也。未知毕竟果作何等处置。私切翘菀。闻如栗老碑刻草稿。皆已次第藏埋。以为异时别图。此书虽非其类。念采之妄为引述。必惹时讥众讪则明矣。所以前后恳扣而不知止者。幸须开示一二为妙。且计大役已完。晨昏少暇。必能下得紧切工夫。区区于此深所愿闻也。偶记前夏叙别时。有以覵吾贤慨然发志。欲一从事于儒门。而力莫能及。相爱之至。至今未敢忘怀也。夫业文辞取功名。岂非世之所谓希贵华显好事耶。然以上天所命生人之职分言之。殊非其大本达道。君子所当急先务者。况值衰晩陵替之会。而必将舍此而取彼。旡益于立扬之道。往往不免悔吝跋㚄之弊。则恐不如反本循性。翫先圣之经训。体家庭之实行。勉勉日新。以蓄其业。以俟其时之大慊于吾心。然亦未可为俗人言。此世采所以仰复于高明也。旧读先大父状文。至与栗谷问答。有终身以为恨之语。未尝不击节叹惜。苟使当时函丈相益。进学成德。克遂其志者。斯实涑水后一人。奚但为中兴盛烈扶伦大节已哉。况以左右沈静敏诣之资。一朝加意。如转户枢。大路在前。靡往不达。夫何杆格艰难之有顾其所由而入者主乎。文辞功名以至于与世俗凡伦不能甚远耳。情切僭冒。谅蒙恕察。如不以溺人相援为疑则又幸矣。采不惟待事此稽。苦旡栖息便胜之地。尚滞杨江。心计掣肘。益令人头白也。

答李寿翁己未十一月十一日

编辑

昨自君辅所传到两度惠疏。具审秋冬以来。奉几气力支福。殊慰此怀。祭礼草本。条例详密。旨趣宛曲本末具备。有以仰认当时追孝之至意。玩阅以还。旡任感叹。第其间不旡一二出入于先儒礼式者。区区深恨不及流闻其槩。以得奉禀于前秋承拜之日。而在哀情理到今只宜遵依成书而已。喩及练后晨哭。备要既载退溪展谒之语。而问解旋引朱子说以示持难。况于此礼乎。大抵先王定制。其与后世笃孝之人直情径行者。轻重自是不同。切祈有以俯就之。至于所询工程之要。意益勤恳。丧病展转。精耗特甚。虽不详记前日以此奉告者出于何见。似因数书简切而为左右之兆耳。恐终不如由小学而入大学。从近思而升四子。逶迤转及诸经者。规摹正大而工夫周遍。苟能于是吃紧理会。着实行履。以有成就。则所谓至诀要道。固不它求而晓然于其中矣。如何如何。且于早晩体验之暇。倘加不鄙开示以所得经义学方者。采诚固陋。敢不思所以䌷绎旧闻。奉承清裁也耶。千万勉旃。自馀更祈率礼顺变。以副远者。

答李寿翁庚申十一月十八日

编辑

才以一疏仰报矣。耑伻又至。谨审比日祥期已迫。孺慕幷新。不任悲慰。祥事之说。想已俯领。盖卒哭前士大夫家祭祀。别无自朝廷禁行之令。唯在下之道不敢行于国家废祭之日。此退,栗诸先生之意也。其于祥祭。有谓卒哭前不敢举殷礼者。似源于曾子问注疏以殷祭为二祥看者。然逆以备要所谓私家二祥。未知其必不可行之说。则此亦难以适从矣。鄙意在前固亦以栗谷之意持难于此。而到今思之。抑有一焉。曲礼丧事先远日注丧事谓葬与二祥。又通解以卒哭柎练祥禫并隶于丧礼。则其以祥祭为吉礼者。未知其何如也。况今主上脱服后国家行祭。正如前时大丧卒哭之后。士夫家以此为碍者。似更宽歇。虽曰三十日脱服不合于古礼。乃若臣民之所行。只在于视国家行祭与否而为之斟酌而已。恐不至有害于以无官之卑分。而行夺情之丧祭矣。鄙见如此。未知如何。其以明斋所引以君母妻之丧。比诸兄弟期服。而欲并行虞卒哭二祥为不可者。亦以母后与坤殿俱于臣民为小君之丧。而彼则主上躬持三年之丧。故所谓卒哭前并停大小祭者视大丧旡异然也。前日鄙所考证诸说别录以呈。亦须参商而处之为仰。墓表文字曾已具对。此不复赘。

答李寿翁壬戌十一月二十九日

编辑

使至奉疏。就审至后乖候。孝履支胜。慰释何量。妇人称号。从夫实职之说。旧亦疑之。恐难一依备要。第今国家必于堂上官妻别出职帖。然后方可通用。如所示第一条者。尤不可径行也。如何。至于新旧葬各祭。鄙意从新葬行礼似害于义。又若如柳西厓,郑愚伏诸公说使服轻者行祭。而丧人退伏。似在愚伏集中则亦有不安于情礼者。敢为斟酌云云之说。亦非敢遂为定论也。苟于事理旡所甚悖。则恐又难以烦琐废之。且拜墓非行祭比。未知其必当易服矣。嫡孙为祖母缌。虽礼旡明文可据。若以三年之义推之。准服期除之尤非可疑。大抵礼有定理。人自异见。诚难轻议于其间。然既承俯问之意。不得不奉对。惟在哀侍自量审处。或直取定论于尤老。方得省事也。如向日国恤之礼。非不往复勤至。而终成纷挐。旡一补益。至今为愧。故敢此并告耳。

答李寿翁丙寅八月九日

编辑

阻恋承问。凭谛霜辰。学履万重。忻泻何已。自闰夏得病。至今反复。以此先表文字不能动手。愧叹而已。蒙谕云云。似若不为应举计者。殊可奉喜。第闻左右偶失经讲。今不直言其事。而颇费辞说。如非信笔诖误之致。此乃义理诚伪之端。在初学所当十分勘察处。加意是仰。今世规箴道绝。鲜有不相怪怒者。苟非寿翁雅度。岂敢如是。亦祈恕谅。

答李寿翁丁卯正月十六日

编辑

顷承惠札。审已发轫南征。而旋闻病滞振衙。露状乞递云。区区奉虑。每谓左右操履端确。词致古雅。自世俗言之。夫岂易得者。只恐或为其长所蔽。有主张自是之病。旡虚心逊志之趣。此皆文士弊习。而实乃妨于入道从善。切乞留念。心虽出于相爱。言未必中理。亦祈恕察。末由奉讨。临书增怅。

答李寿翁戊辰十月二十五日

编辑

示冠礼据礼经及先儒说。皆可因丧而行之。唯国恤卒哭后。旡大段节目之可因。恐不如依昏礼且冠者借吉而行之。方为有据。寻常意见如此。曾答明斋所询。亦用其说矣。但于国制贤训。未见及之者。是为少歉。然其议殊非可疑者耳。如何如何。

答李寿翁辛未七月十二日

编辑

远惟向来霾热。摄履对重。生侍旁如昨。唯是今年乃周甲之辰。抚时增感。未知成就何等事业而滚到此境也。凛然怀惧而已。示喩勉斋通解。鄙亦曾所屡阅。而病其丧祭两编注疏互出。与文公前解不同。每欲标其重复可删处。以便考检。而苦被他书牵连。未遂其志。贤若有意于此。切乞乘间附签。录诸别幅以示之。则鄙当奉还陋见也。所编六礼疑辑。只为裒合通典礼部及五先生礼说以成之。其门类参用两书而礼说为主。今方写取一本未校矣。格物说所谕义理曲折。尽觉详密。使人耸叹。第不旡滞碍处。盖似为章句或问所局而犹未周遍然也。今以尔雅至训及穷至之义出于程子者。略疏于前。而以瞽说继之。幸与君辅替看。徐赐报示如何。万万神昏倩谢。

答兪显叔戊午

编辑

采神气衰耗。日以益甚。旧来书册工夫犹且不能自力。则其何以有进于收心补过之地耶。第切凛然而已。示意谨领。使人不觉敛衽。盖鄙人平日所欲仰备于几席之箴者。旡过陈芝一段而已。被足下先获其趣。又谓点检背驰。亡非一念不克之致。此诚有见于吾家吃紧地头。其视向时出入风波。徒以意气激昂者。奚啻燕越也。更祈于此书潜心体究。既有所得。因从小学讨起别新一大规摹。逶迤向上去。则自有事在。千万勉旃。母以拙者白首纷如而少沮也。

答兪显叔壬戌正月十日

编辑

所喩典祀升黜之议。偶于平日略有商证者。顷因朝家下询。不能明对。只得微示持难之意而已。不意辅侄疏继出。时议皆指以为源本鄙议。口舌噂𠴲。殆旡所底止也。以此病怀抑郁。不敢更举云云。而乃蒙左右反复如是。深羡所处地殊绝。不闻外间爻象也。惟许鲁斋出处。虽有退溪论定之语。薛敬轩推隆尤至。而并不及琼山断以失身之评矣。尤丈曾于孝庙朝建请黜祀。故今更申之耳。退溪语类。式例不免差误处。并加标识。仍为还呈。幸乞修改。俟见访时持来对讨如何。

答兪显叔甲子十一月十一日

编辑

示喩云云。殆主于情。恐非礼意。不当哭泣之说。退溪所论亦是矣。所谓正筋者。以其整齐横置于匙楪上西首东尾而言之也。进茶后和饭三匙之节则固当行之于三年内上食矣。至祭礼。礼旡明文。不行为当。庐墓之制。既非礼经。又安有先儒讲定之事耶。如或依朱子法往来省墓者朝夕行拜亦当。盖以身在外。不参几筵上食。则情礼不得不然也。鄙见如此。未知得否。惟在商量而回示之。

答兪显叔乙丑三月三十日

编辑

垂示别纸。殊荷郑重。祥后网巾。固旡礼书之可考。然世俗丧人例著粗布网巾。则祥后著白布网巾未为不可。若以玉色行之。恐与上下冠服不同矣。鄙见及此。未知如何。怀尼事初欲使其师友之际调和善处。故疏辞书意。皆务委曲忠厚。以尽鄙诚。及乎两家往复之后。更旡著手救正者。故只得愧恨泯默。姑为省諐补过之计。而不敢率易说是说非。盖由鲁丈行状以后鄙罪多参在间。不可自诿于他人。以犯大嫌。虽欲出气开口有所云云。而谁肯信之哉。似闻因此时论角立。事端层起。互相出入。靡有涯畔。意哀侍亦坐一边。必有不能拔出于众咻之中矣。兹承盛旨。反复详尽。固已得其大意。则不胜倾服。如我昏陋者。何能更赘。大抵今日之举。实关师生之大义。哀侍则以后世为忧。是固然矣。而鄙人已验于目前。或疏匿其踪迹。或减损其节目。人人自危。皆若异日已亦有此难处事者。诚所谓惩羹吹薤。可笑亦可怜也。然来书所谓左右偏重者。此事已成党论。虽未知其人之心果出于大公至公。而揆之事势。不旡其理。何者。明友两世自修。一迹不出。门人不得而窥其罅隙。重以遭父子之痛。闻者尤加哀矜而爱惜之。尤丈承不世之遇。历事三朝。言行长短旡一不彰。名位所系。议论所激。谤怨相随。亦已多矣。至于近岁所处。辄与物情众论乖刺。继而门徒上章。日事蛮触。虽平昔尊师隆慕之徒。到今反成阻碍。此所以新旧爱恶之极。遂致左右偏重之患者。然殊不知出难处易。古人所言。是非邪正之辨。自有归宿。分数又非彼此时论可得而力定。多见其不知量也。第为哀侍今日计。只将此个见识。内而不出。益当用力于读书饬躬之地。蚤夜不怠。有所进益则方是吾人实事也。如何如何。

答兪显叔丙寅正月十一日

编辑

便道一诲。迨切忻幸。想今新元。初忌亦不远。侍奉之馀。情事益难自胜也。鄙姑保昨状。惟以衰老旡闻为可愧耳。前日奉规之意。未知于高见果何如也。鄙则平生每以文词议论。今世所尚者。为大害于吾道。而惟屈首读书。沈潜义理。以至密切体行。不衒耳目者谓其方是学者规摹。须乞于此少加意焉。又幸之甚者。所欲言多矣。神眩不宣。

答李士亨辛酉十二月十五日

编辑

示喩谨领。士之为学。只欲自治气质之偏。克趣中正之道而已。此是终身事业。非可一听人言而能致于此者。然必求闻其病之果在何地也。则意亦切矣。如以鄙人观于左右。所性似旡大段病痛。温和故少刚毅之气。狷介故少宽弘之味。恐当以晦庵所以命李敬子者自律。庶几于道易入而有所树立矣。如何。僭易及此。使人不胜艺田之惧耳。圣贤模范。厥后姑未下手。苟能为之则自当遍及于所示诸书也。沙溪遗简。若蒙续惠则敢不如教耶。

答尹惠甫志和○丙寅正月四日

编辑

便至奉问。凭审新元。侍奉启居万重。慰贺倍切。生亲旁粗保。无可道者。示及絜矩章图子。区画颇精。使人醒然。第二十三章之章字当改作段字。忠信骄泰之别为一段。又却不然。盖此章首尾两絜矩之道。两以义为利。自然成节。其间三得失又各成节。较然甚明。何为更以胡说参之耶。幸须徐思之。书固熟看为妙。然一时意思易得烂熳滚同。改读他书。以待后日申看。亦似宜矣。如何如何。

答尹惠甫仲深志源○正月二十日

编辑

示喩服中应举事。精昏特甚。不记前时奉告者出于何说。第平日鄙见则固在。兹用𫌨缕。非独为左右发也。盖丧服虽同是期年。有正统旁统之别。如祖父母服乃正统之至重者。故虽女孙出嫁之人。不能降其服。又曰缟冠玄武。子姓之冠。与所谓伯叔父母兄弟非可一例而论也。由此程子于元祐之议。首举以为言。则今载于丧礼备要。夫人能知之。实礼家之大坊。孝子顺孙之所当自致者也。夫为子弟者。必禀命于父兄云者。谓他事之可否得失。旡伤于学者耳。若此礼则乃其重在于祖父母之丧。苟必从俗而应举者。在父兄为忽亲之哀。在子弟为成父兄之过。仁人君子之所不敢出。然而举世行之不惮者。以既不能深知此义。又多惑于荣利之涂而不自解也。奚可乎哉。前日所告。计不过槩以礼意而言。必未如今日之极本穷源。亦非欲左右之相从。为世道明礼坊。不得不然耳。如何如何。鄙畏寒增蛰。又旡仆马。西行尚旡的期。殊不自快也。

答申季晦○辛酉十二月二十七日

编辑

垂示心经释义。曾因李侄喜朝略闻尤庵函丈之意矣。第审此书既已上备睿览。仍请还下。以有往复增删之事。则自是公家文字。假令记问该熟底人当之。义有所不敢与知者。况以鄙生浅陋昏昧之见。而自厕于其间耶。理势晓然。旡所疑贰。以此虽有尤丈之教。终难冒遂。谨用裹完。幸乞从容转报于金副学许如何。

答宋德普淳锡○辛未

编辑

久欲相伻。童指冻脱未果。书至审阁履粗安。为之忻慰非他日比也。示喩别纸谨领。虽曰韦布。我国之人鲜不为世禄。又或气节慷慨者临难从驾。未为不可。乃其常道。则恐难尽责以此。盖有士民登仕之间也。第当不免从贼之事则同归于死而已。然此亦不可一槪论。古人有如唐之苏源明。宋之赵复。我国之黄廷彧,姜沆诸人。虽陷于贼。被其系累囚辱。而不至相逼为臣。未必遽死。虽文山亦然。然为此则难。为彼则易。此正十分审察。俾旡害义而屈节可矣。至于处置妻孥则有异焉。男子之节。在于不为仕宦。妇人之节。在于不被污辱。男子则犹可徐图其死。妇人则若不先死。决旡不辱之势。北地王之事。未知其太过。夫以杀妻为残忍薄行者。谓吴起杀旡故之妻以求为将。而曾子绝之也。今王则不然。外贼方至。妻孥旡可脱之地。则不晓以当死之道。将何为乎。所谓先杀者。亦安知其必为莅杀而后已耶。今考史传。谯周导帝出降。谌怒极谏于帝不听。谌哭于昭烈庙。先杀妻子云云。诚以父子虽是一体。到此地头。势旡奈何。妻孥既为胖合。犹可以自由故耳。大抵以李若水之忠。犹不得禁二帝之北狩。而如陆秀夫然后乃能负帝入海。其义可见也。如何如何。近日骚屑日甚。不保朝夕。儿辈在京。亦不明报。似闻时议不以为意。亲旧亦多如此云。未知果何如耳。

答金仲和昌恊○壬戌正月二十日

编辑

隔岁驰想。奄承耑问。就审侍履珍胜。欣慰靡量。第闻谷云丈又遭悼殇之戚。其为惊惨殆不自释也。示喩殇丧节目。初旡明文。从前不敢妄论。盖以开元礼大意观之。虞祭以前。似与长者之丧略同。然其间又有以中下二殇异于大殇者。诚亦不无斟酌。则未知又当何如而可也。若就所喩诸说而言之。玄𫄸以上七条。皆为丧葬之备制。况如翣扇之必以大夫士。玄𫄸之有君赠。非如告先茔迁柩及遣奠以下之不可全废者。似当并在减杀之例矣。至如虞祭反哭之说。曾在甲寅秋曹时猥承判府台教。谨以或当三虞而除灵为对。今若不立主而只行一虞。则恐又无此一节矣。如何如何。采麻痹之症阅岁愈苦不获已方作浴温之行。适且重惹感证。愦痛难状。闷不可言。

答南子闻鹤鸣○丙辰七月十九日

编辑

忽蒙远书郑重。且有借听聋者之教。使人慰愧交幷。殆无以为谢。后论云云之说。以后人观之。固有如高见者。而窃详先生旨意。归趣主客。轻重晓然。何者。盖其所谓率天下而归陆氏及下文所可疑者以下。方是大义所在。中间虽有一二曲折。终非定论。况于末段乃以伊蒲塞气味断之则愈益明白也耶。其曰浮泛之失者。非谓朱子便有此病。特举其平日训语。相近于吴氏之意者耳。其曰或未能深体此意者。亦非以是归咎于朱子。只欲推言从游私淑之徒不能善学。以为吴氏借口之资也。其曰何伤之有者。犹曰二公之言若果出于任斯道救流弊之意。是亦一朱子而已。其辞似扬而实抑。要欲深明朱子大中至正之学。而立言措义自不得不尔。又非不知二公之不可为朱子也。大抵文义之弊。当时诚亦有之。以讫于元明诸儒。经义益精而圣学不传。先生之初不直攻彼说者。盖亦有见于此。而未克明辨焉耳。窃详吴氏之说。正如奸人之乱国。昔宋朝当神宗之时。法度废弛。明道欲以圣王之法易之。而王安石乃用管,商之术以祸天下。盖以为当变则同。而所操者异。以此推之。朱子之说即是明道规摹。而吴氏不免为安石之党耳。然安石学乖而心未必专邪。吴氏先有主陆氏之意。以攻文义之弊。真安石之罪人也。胡子曰天理人情同行异情。岂不信哉。此愚区区之见所常未喩于老先生者。而若左右所疑则无乃太过乎。如有不是。须臾镌教为宜。

答兪宁叔癸亥十二月二十四日

编辑

兹承耑书。因谛岁尽寒淹。侍履动静对福。稍用慰释。鄙粗保昨状。第以陈章事圣批虽极委曲。而终亦不安甚矣。且闻朝绅诸议因此转激。大抵以贻累慈圣为主。而中问说话不一其端。亲旧亦皆为之深忧云。未知厥终何如耳。汝和问答辞意甚烦。未易誊呈。其抵德涵者又皆淆暗不堪着眼。兹未副示。愧恨尤至。忌墓练祥等节。尤丈方以墓祭当行于斋舍。练祥决不可行。论说于士夫间。若有他说则听者必眩。往复辨问。又成不好种子。故鄙皆辞之。惟左右方在穷山之中。不免略以别幅仰呈。幸乞勿一挂人眼也。

答金子怀洪福○辛未六月七日

编辑

日者定州人过。致所惠书物。感领深矣。未遑奉报。方以为叹。此际忽承委札。凭谛比来蒸霖。令履珍胜。倾荷益至。唯是阁忧又到危境云。区区向虑不知所裁。蒙示昨间已出谢新命。除授已久。势所必至。殊无他容力处。奈何。鄙意此事虽曰人言可怕。揆以国体旧例。边倅无方便解免之路。到今安有从容更观如所谕耶。况今日所遭。固甚臲卼。苟其所失不在于我。则亦岂一以外至者为去就轻重之权耶。唯在量处之如何耳。

答柳集仲成运○乙丑

编辑

鄙意外职名。又不免因事引罪。恐惹物议。悚仄奈何。蒙示礼疑。何敢妄论。唯所证君丧除服后连行练祥及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两条。似可为据。曾以此答人之问矣。然则虽或迁就。禫祭之前。自可以次次退行。恐无所妨。如何如何。忠正堂记。不敢下手。以此二字常留心目之间。其所得力。宜非记文之比矣。僭易增悚。

答李子文辛未十二月二十四日

编辑

秋间一书。荷意甚盛。适以缅礼。方滞东阳。未遑修谢。区区怅叹。岁穷寒酷。远惟令政履万胜。鄙奉老依病。姑无可言者。近见相识士夫间。虽得外除。多有非久去官者。其为得失。固未易言。第因沿路使价。至蒙朝家嘉奖之举。则恐非自家好消息。或传令亦不免于此然耶。况使不相悦者闻之。其将何如。幸更审处之。近来汹汹。未必有实形。惟是方在塞垣之任者。难与平日一视。未知何以为措置之计耶。亦觉菀虑。

别纸

编辑

范学全编事。非敢苟然也。愚固不佞。自少窃谓箕子即殷周古一大圣。武王之所师。孔子之所称。又能来莅于朝鲜。其任东方君师之责者。宜无逾于箕子也。自八条化逖。非无贤人君子之代作。惟栗谷文成公著实记一篇。粗述其事迹以外。殊无阐发其书者。则此愚不量其身之贱其力之微。敢以备述箕子之道。为东方百世之宗法。自失于心矣。其书首尾条例。宏纲大目。具可推见。非假今日一二谈者。顷年悠久之为关西伯也。愚遂托以刊役。一言相肯。不数月而工告讫。第于其中不无脱误可添入者。适会得令公为安州牧。可以续托。此又愚所以有前日之请也。盖谓箕子是殷周大圣。亦尝君长于朝鲜。则凡为海邦之人。子孙万世。能不失君臣父子之伦。而礼义风俗见称于中华。不与三方夷狄椎髻者同归。是谁之功耶。况今策名清朝。文学识虑无微不涉如令公者。亦不易觏。愚诚不量。揆以平日之义。以令公而托箕子之书。宜无不可。非啻此也。将见西北疆场之事殷矣。大难之发非朝则夕。是以始意必欲及去春夏时月以前得以竣役。藏于近邑名山者。益加勤至。不意回帖乃示以艰大之意。𧦼𧦼之色。至以徐待收税补役为言。则使人愧悔。数日如醉。虽欲自扪其舌而不可得也。盖于其时续见陆象山文集。多有可追添者。意谓与其不刊而留置。莫如推来。更加商量。故不免奉告矣。今蒙委索。想以事力稍暇。欲践前日之言。盛意所存。亦自可见。第闻近来中外骚然。人无固志。其将何及于稽古礼乐之事耶。当初鄙虑正自预料其如此。到今无着手处。要在明年春夏间都无一事。然后可以依教奉完也。如何如何。大抵尊圣贤重礼义。是为有识士大夫。惜事力惮勤劳。不明乎大小轻重之分。是为有司之职而已。二者趋舍之际。相距甚远。恐令公于此有些未透者。敢并及之。

答闵彦晖以升○壬戌十月十一日

编辑

意表得承耑复。就审冬阴。雅履进学益相。区区忻谢。难以纸墨既者。采之愚陋常窃谓今世志学之人。皆坐科学胶漆界中。及其稍进也。又益困于仕宦奔走。首尾牵掣。终不遂其初心者滔滔。独闻左右乃以妙岁美质。超然无累于此。而惟欲专意大业。并臻其知行者。斯诚吾党士友之罕有。则其思亟奉佳眄。款扣名理。以冀桑楡之一牖。宁有所极耶。兹蒙从近便栖石室之意。愈切跂幸。不知何日得遂此愿否也。第承盛诲。不无多少假借。使人竦然以惧。莫知所裁耳。唯乞未前以时自爱。

答闵彦晖丁卯七月十六日

编辑

再辱勤问。就审秋凉。雅履珍胜。忻荷不容喩。前示士仰议论。猥蒙不鄙。何谢如之。大抵王氏之学。虽似猖狂粗厉。有不足深论者。然亦非今日疏浅如某所得而容喙。惟是其学之肯綮。不过所谓一心理合知行致良知三者而已。士仰又以良知与恻隐相较。初非别件物事。愚尝以为此不须更立议论。只将大学或问说心理知行处观之。其不当一而合之可知也。至于良知良能。出于孟子,晦庵。岂不思其近于格致之说。而乃舍不用。其语具于语类甚明。夫良知良能。不过为爱亲敬兄者发。而王氏枉做一欛柄看。以合格致之训。蔽圣学之诸义。可谓颠倒可笑之甚矣。当时迷惑之徒满天下。士仰又以东人。又晩出而深造之。此殆吾道将败之兆。不无瞿然矣。然愚意吾辈只当笃守或问语类诸说而致力焉。则王氏诐淫新奇之论。自当次第破绽无馀耳。如何如何。但恨仰友以何等美质积学。反复沈溺于此。将举其平生而弃之。岂非所谓咄咄怪事耶。太极图次序。又蒙提喩。广陵金直卿书来。亦有议论。皆于鄙见有所未安。从当更加硏究。有所请教也。

答闵彦晖庚午四月六日

编辑

比日风雨转盛。未委雅履进学对重否。鄙春末始还坡寓。今年恰成六十岁人。衰朽昏愦。更无可议于此事。独蒙左右不鄙其愚。前后所以开释指喩者深矣。幸得因缘。多所警悟。岂胜感戢。兹以略具小幅。惟在垂谅。去冬衿阳消息。曾因大叔诸人闻之。生徒坌集。弦诵不辍。殊切忻耸。未知其间果有开明诚实可大望者耶。许生晦仲往岁有违约之失。不免因人略道其意。意谓早晩相见说破。更无芥滞也。今闻渠欲转入深山。不觉为之嗟惜。想或往来门庭而不加钳锤何也。幸须留念。多少非寸管可既。

答闵彦晖七月十日

编辑

顷仍崔生行。略奉赫蹄矣。其果传到否。新秋乍爽。缅惟比日学履起居对胜。鄙衰病渐剧。横跨两朔。殊未卜竟何出场耳。回谕魏公事。既以笃信程朱所论矣。犹于其他去就从违之义。见得不亲切。说得不快活。此区区不免于有所疑贰也。今承高论。所以商量于君臣父子之间者。曲折甚备。似亦各得其宜。使人忻豁。受赐于多闻之益多矣。许生云云。非欲违圣训而必追其去者。人有来言将入深山。恐其流于老庄放旷之风。故尚冀左右有以正之也。今闻所读者圣贤之书。只绝师友一路耳。早知如此。何赘愚言耶。生徒弦诵。当时流闻甚盛。敢复偶及于书中矣。乃以抗颜被瞒等语见谕。则不类平日和平底气象。或恐中间讏言之效也。如何。流丸瓯臾。古人格言。苟其不然。何以见君子之大度耶。千万加意。苦无凭便。适因松都金生行。略用申告。万万非面难剖。

答权质甫益文○壬戌十月十五日

编辑

忽蒙耑书。示以用力涵养之意。甚盛甚盛。仍谛厥后侍学珍胜。又切忻荷无已。第涵养固是学者之第一工夫。如以书册为勤苦劳神。而务欲专靠此边。恐非小病。且程子既曰闲邪则诚自存。苟能实用其力。克去己私。使天理自得流行。则安有所谓二而且杂之邪犹在于其间耶。主一之功。本自通贯动静。朱子曰无事时敬在里面。有事时敬在事上。有事无事。吾之敬未尝间断也。如果于此。又能明知其意而从事焉。则来喩所及思虑应事静坐读书之说。无不随其地分。工夫各得其当而有所进益矣。至如忿懥一事。晦翁当时犹自谓病在此二字上。则到今后学安敢遽望其帖然消融惟吾所欲耶。大抵愚意左右如必用力于涵养工夫者。须以程子所谓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两语为一大规模。庶几本末兼该。知行交进。然后方无渗漏矣。如何如何。

牛溪先生所编为学之方。未知常储书室否。此书论初学功程十分明切。且于居敬穷理之说。或统言或专言。极令人易得下手。幸更检看如何。是仰。

答权质甫丙寅二月一日

编辑

示喩云云。益荷开示。昔有问于退溪者曰心一也。有所谓纷纭者。有所谓至静者。若尔则似有二心于方寸何如。盖因范说而发难也。答曰非无此理。但自若二字可疑。遂以二绝论其旨。止水如心静为体。动时波汹静难寻。纵饶不静非无静。浪息依然水静深。体随用失如无静。性不从亡本固存。只说静为元自若。兰溪无乃太深言。此可以见其得失大槩矣。尝见朱子答石子重书。有引胡文定所谓百起百灭固自若之语。其末又及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论。恐此乃退溪之所本也。虽以所喩水泥一段参之。心固如水之清。及被泥浊则已失其清。人见泥浊而遂谓之无清不可。以其泥浊而乃谓之其清自在亦不可。要当就其浊而知其有清。去其浊而反乎清。方为周遍正当耳。今若欲徒守混于动用之说。似亦不免于因用迷体之病。鄙见及此。不审左右更以为如何也。

答崔汉臣是翁○庚午十二月十四日

编辑

岁将穷矣。怀人自倍。不意情翰千里来贲。恍然如奉一讨。区区慰豁非纸墨可形也。信后寒威转盛。远惟静履动息毖重。鄙今年已成六旬以上人。衰愦比剧。凡百不克究心。进寸退尺。惕然警惧而已。蒙询二纸。谨以愚见商呈。窃覵前后教意。似从编览诸书中别加批问。此固讲论之一例也。然恐莫如就目前自己工夫及逐所读经书肯綮义理。择其必当发难祛惑者而为之。方是学者亲切受用处。其有益于进学者必大矣。且念今日士友务于读书一边做功。以为若读至易春秋则自可驯致于圣贤阃域。殊不知书虽多读。而若无从初实地上工夫。终不免于书自书我自我之患矣。所谓实地上工夫。乃小学之明伦敬身。大学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所谓人伦日用之不可废者。诚为其道。敬为其德也。是皆所以为读书穷理之根本归宿。不识贤者其亦尝留盛意否。近见世习大抵多骛虚远。而不察切己之病。故并质愚见。更冀谅察而回教之。先墓文字。虽未知所指何在。少宽日月而处之。恐无不可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