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二十四

卷二十三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
卷第二十四
作者:朴世采
1731年
卷二十五

问答论事

编辑

与柳判书悠久别纸乙丑十一月四日

编辑

在莲城日。传闻台未还广。遂擢地部之长。奉切忻惧。无以为喩。盖自先王父以来。如鄙薄劣。固不能出为世用。他亦未见可以仰追前轨者。而独左右由西伯主地部。虽其出入之迹少殊。宛然王父当时履历。岂谓八十年后乃有此事。区区所以怆念祝望非偶然者。寔由于是也。尝闻原平元相论近世掌度支者曰。无逾于朴锦溪,黄秋浦。盖从先辈尚论中出来。惟王父施设料理之方。未得其详。见于家状者。只谓公最长于算计。视事数日。如指诸掌。不遗锱铢。居恒自叹。今经费视赋入有加。任事诸人又用私冗耗之。如国计何。会许公鏛为参议。综核微密。奉公不挠。公以为地部正赖此辈。人倚之甚重。欲与议定经费。为量入为出之式。而遽拜平安观察使。许公又不自得免去。盖许即石潭日记所称许鏛鱼云海者非常士也。尝闻先春府叔主之教。王父深虑贡法之弊。为守陵官时。取地部贡案。有所斟量。以尹公兼善时为斋室参奉侍傍。又善算计。使得与其事。略定规模矣。尹公以此归语金公堉。金公时在章甫。遂更区划为贡法便览二册以自随。此亦可见王父忧国经世之志出于寻常者矣。秋浦公则正当光海初年。亦欲大施设。所谓地部献言启者。今载新刊遗集中。因此可见先辈立朝事君之义。又非世俗徒志富贵者之比也。第今国计入狭出广。百孔千疮。其与向时拟议。不啻燕越。而所谓任事诸人。又用私冗耗之者愈往愈甚。不知令公当此败局。何以善其后也。大抵古今事殊。人见亦有不同。固难以是为今日之彀率。而恐其大体极弊无以相远。玆敢为左右诵之。幸冀于从容闲暇之际。深思善道。庶几近述于先规。仍且克成大国经远之规也。顷闻儿辈言。台取得鄙家所储王父自警编以自臧。此诚早晩不敢相靳。而即乃东淮所撰状尝以自警编,名臣言行录为律身之本。颇有所得云者也。但鄙意是编足为搢绅之矩范。第观其间不无一二疵颣。顷已略加厘正。台若有志于此。当一奉览。以为燕间䌷绎之助也。最是今世士大夫立乎本朝。不思正君定国之计。而一意沈酣于富贵。而况奢侈之习。为一时巨弊。痛心疾首。宁忍胜言。似闻亲旧诸公亦或不免留意于宫庐什物之类者。此虽与黯金帛广田园者轻重有异。其非君子自律之盛节则明矣。但想左右尚未沦入于此科。适莅地部。尤当以清约节俭自率。要其归趣。又岂不有光于夏亭大相国之门哉。惟台千万勉之。悲惫昏挠。言不尽意。

答柳悠久十一月九日

编辑

示喩谨领。国计民忧。虽到无可奈何之域。诚未有他策。只当就此竭智尽节。以为图报涓埃之地而已。盖尝闻于搢绅间。以主经费者为国边。以主救恤者为民边。愚尝笑其无稽。若知君民一体之义。则于台今日尽职之道。思过半矣。如何如何。似闻北伯家子弟以专责北关为言。讯问之下。容或不无浸及西方之患。使人奉虑不弛也。自警编新本送呈。此正出于下计。未知观者能得苦心之一二否耳。分誊后还投亦仰。

答郑真卿十二月二十四日

编辑

所询云云。使人耸喜。不谓真卿乃于治理之暇。留意教化至此。其所参详于乡约者。又颇精切。虽甚卤莾。岂敢有间于盛举哉。弟恐有以古今轻重相掣者。然此则不必深泥也。凡事完善为难。愚所未知者。邑中人士意趣其能晓得梗槩。终始遵仿而体行之否耳。惟于其间如都约正改名及立约末官吏两条。不无更详者。盖海州乡约本篇。直仿吕氏,朱子通同之举也。一乡约束者。只为乡厅一路而作也。今以乡宪之名。加之通同之举。名实不相称。有非兴化善俗之大义。且官吏云云。虽急于发奸。又非乡约之条贯。且念约法必未及于正岁初行之。然则正好入洛。面加商量而处之。未晩也。鄙意读约文下。亦须添入谚翻。通读于下辈一条及经书疑义下。添小学,家礼之类及当兼行社仓法。使其法益备。凡此曲折。要皆相对。可尽彼此之意耳。如何如何。

答林德涵丙寅六月七日

编辑

似闻新栖水石。幽绝足以盘桓自乐者。第想去丧未远。昆弟分离。疾病忧患。无与共事。其果何以处之耶。鄙寓阒然。绝不得京报。然或往往耳剽。左台已以招徕讲易之意。再陈筵席。并冢宰作长书。劝驾甚切云。此事必不但已。虽欲终始泯默捱过。其何能得耶。区区奉虑。愈不胜量。最是今日主辱。丙丁以来所未有。实乃庙堂不能申饬。边臣不能严禁之致。而二万罚金独当于君父。藉曰彼以臣妾视我。固有不得辞者。当国大臣初不出力自当。南宫时只一番呈文又不请奉使陈辨。但令宗班充使。则君臣大义可谓扫地尽矣。右揆之行。虽得呈文陈卞。而不当庙堂。不责边吏。只管归罪于犯越奸民。天下又安有如许事理乎。第闻昨日筵中议配诸使臣。以快彼国之意。而台谏方论边臣罪以削罢。又何其本末倒置如是耶。举朝恬然以为常事。如鄙者前论妖巫时。不惟上教甚重。人皆谓为小论攻斥大臣。欲夺其权。尤丈,清城至力卞于大行王大妃之状。以此今亦不敢云云。使人苦痛。真所谓剜却心头肉者也。但德涵既远迹山中。虽有意见。又未必与鄙相符。未知以为如何耳。大抵观左台意。近来儒者例多弊端。欲就朝士有文学者进备顾问。故荐汝和及左右。意固有在。然其责岂不难当耶。揆以君臣分义。恐不可不一来。既来之后。随俗则同归于时论。自异则又必增谤而速祸。凡此曲折。必已思之烂熟矣。抑有一策。左右既已出身事君。虽在野。若为逆耳之言则朝廷自不必复召。虽入朝。先示其不合之意而旋归。则得谤与祸。亦或不至于深大之境。苟如此者。非但吾人出处之义。因此大明。而许多牵掣之患。自当脱然矣。如何如何。全恃旧谊。言不知裁。更乞嘿览。无令贱踪重得罪于斯世也。所素诸书。多未尽正。又无别本。其何以平日未讲底说话。付之千里莫的之便耶。坡乡栖息之计。时亦不住。经理第山事。尚今未究。凡百去就。动相阻碍。不知何日乃得究竟耳。

答闵彦晖以升○九月晦

编辑

闻欲一访信息甚大。而乃至终年无闻。每切怅想也。耑使至。谨承惠书。因谛祗恩西归。学履增重。忻荷曷量。采得病已六朔。展转沈痼。今则真元日败。自不能与病为敌。恐毕竟无以支吾者。奈何。太极之说。夏间士直略诵所闻。五行下之一圈。就渠所说似有与当时鄙意不相远者。故姑为随问随答矣。不谓此君以一时酬酢之语。认为定见。至相奉告。以有俯询。愧谢无已。第此道理大头脑处。岂容病思仓卒能尽其旨。请俟他日面承镌诲而周旋之也。去就之义。又蒙提谕。此事无论彼此。惟向僻寂杜门读书。以终其生。恐最得之。观元朝南方诸贤所处可见。至于我国之人。除召相续。有妨于本国君臣之大义。则亦可随分行止。但不逾大防可也。所谓大防者。盖如奉正朔称陪臣。与夫接见彼人之类。向来一番朋友。或有问此者。愚辄以禄仕相勉。犹冀其于大防。或得其一节矣。今闻见礼站役。皆将甘心。则是全与世人无别。不谓左右于此。能有所立也。然若以年号之行。为只作文书间事。则无亦重惹后人之讥耶。千万慎之。适气微姑此倩谢。

答尹观察叔麟丁卯五月晦

编辑

霾热比甚。不审归旆动止万福否。采两岁死病。今虽少回。而衰惫日剧。殊非久视底消息。言之奈何。去岁因人闻北关弓马之乡。为中间诸公施以文教。到今几成弦诵揖让之风。独台欲有所矫云。恐此深得祖宗设置边防之意。异日得力。无逾于是。未知一路人士辈其能舍新返旧。无所掣肘耶。盖若亲上死长之大义。固当明示而深厉之。至变弓马为弦诵。以致文弱则非长策也。区区私计。只为就便海垄。又有湖野之胜。决欲终老于此。第人多不信。以为能得几时住了。信乎谋始者不可以不自重也。想博一粲。

答金领枢十一月二十二日

编辑

世采奉老粗保。寔赖远庇。馀不足仰溷。日者陵幸出于寻常万万。既以家在路旁。不得不出候。旋蒙召旨。遂成趋诣于行在。虽以已试偾败之故。面辞陪驾。继有除命。又不免两月撕捱。追思惶陨。如何可言。大抵顷岁之事。其间固不无狃忧败证。当时圣上进学图治之志方专。尤老在朝。三事诸公亦皆廪廪辅翼。此是何等气象规模。而乃以绵力蔑识。到底无所得。毕竟狼狈而归矣。以今日视前日大体。不逮远甚。况当论议积坏之馀。上下相阻。情志未孚。譬如大痈将溃。医工束手。虽欲不果于忘世者。其何以善后耶。伏计阁下非不烛此事理。辄垂提教。岂亦体国忧深。思欲奖进而再试之耶。恐非古者爱人以德之道也。想博一笑。

答崔汝和十二月八日

编辑

使至辱复。就谛腊穷寒盛。令履动息万福。不任驰慰。示喩谨悉盛意。第当此新旧交惎。国势涣散之日。如令乔木世臣。当可为之势。每怀谦退。不肯一力担当。是岂平日所望者耶。更冀勉旃。养士节目。顷年在朝时。被文相白于筵中。专委鄙人草定进御。更加商量而行之。当时详思明道,栗谷所论诸制。非不明白正当。恐朝议必不相从。若就今日见行诸式。略加损益。非鄙人本意。相持未决。旋即还山。至今以为恨。所示丽末规模。虽未见有节目。亦可以兴起士风。士风既正则节目可以随定矣。第不审学士中谁能为乌川,京山诸公耶。愚意此亦未易变通。唯通读之法。自郑守梦以来虽如乐静,沧洲。犹皆追理。岁月不甚远。举而行之。若果勤实者。恐必有益。其视专行升补利诱一涂。不啻倍蓰。其于正己率物之道。令亦有以自靖矣。如何如何。林令起于久废。姑守藩臬。以责其效。是或一义也。或云入城后不无狼狈之势。殊可虑者。士元汨于簿书。两月堇一见面。叹叹。

答南相国十二月十四日

编辑

垂喩云云。谨已拜领。此殆古者询荛之盛心。非近世宰辅所有。益切感戢。吾夫子有言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夫大小偏全之间。只当各言其道。未知阁下之道果将何出也。以愚虑之。今日君心未正。上下相阻。此则当以家人之义。宫府之体。开陈融释。豁然无一膜之蔽。然后可为其次。国论靡定。新旧交惎。此则当以皇极之道。举错之宜。分别斟酌。坦然无一毫之偏。然后可行。如是则安民治兵。无不驯而致之。苟或不然。畏难牵掣。姑置君心国论而不言。只管规规于综核名实之政。抑末矣。且如向来更化之几。足以迓续天命。挽回世道。而一番诸公无大见识。乃出于凭依党比之习。卒使言路杜塞。国事诖误。同归于狼狈。殊不胜痛叹。此不过因一私字而已。似闻近来一二小事。已不免此套。如是不止。又何以议前人哉。幸乞阁下勉学正己。以率百僚。而更求当世公平直谅之人。与相谟议。庶几正君定国之本。所谓今日大臣之道。无逾于此矣。如何如何。诚感崇眷。言不知裁。悚仄无任。

答吴贯之道一○戊辰二月七日

编辑

鄙昨为来省先陇。转到浦上萧寺。旅病交深。尤不自聊。第蒙垂喩进退之义。辞旨甚重。有非愚者所堪胜。使人瞿然。士生斯世。苟知读书稽古者。孰无致君泽民之志哉。然而有志者未必有学。有学者未必有才。虽其才学备具。足以辅世救弊。而又必能深有所获于君相。然后可以行之。不然殆矣。如仆凡陋。学不足以明理。才不足以致用。高明所稔识也。惟尝不揆。当壬戌初见君父之日。欲以存天理遏人欲。亲君子远小人为言。又于所进经筵故事中。幷申其意。盖念非此。无以进圣学而成至治也。理欲之说。无事解释。惟其当亲当远者。非如世俗所指东西之目。只是统取一时人物。以其公正私邪之大分而有所取舍云尔。此则仰法箕师皇极之道。孔圣举错之政。冀以少补于国家。而自与时议矛盾。无论他人。到今虽令与和献诸公。亦岂能有所吻合者耶。窃观圣上固亦不解勤学图治之意。然于向来所以举措喜怒者。恐皆未得裁处之道。驯致上下相阻。国论靡定。前头之忧。有不可以胜既。当此之时。虽在朝之人。宜怀卷退。况如鄙人者。既无才学。加以衰病增剧。圣明亦已知其不可用矣。虽欲进身图忠。以追栗翁后辙。其道无由。岂高明未之深思耶。荷执事眷爱。不得不略布肾肠。想有以恕谅之。

观今日气像。如病人元气已败。客热方生。医工束手。恐非奋发有为之会。惟当以诚心公道。镇静调养。庶几天和之自复耳。况令及汝和既在要地。无以复辞此责。千万勉旃。最是议论一款。绝无善策。角立本不可。保合亦难安。似当职思其宜。斟酌进退。务持公平之大体。不以私好峻议害之。使人心渐至顺服矣。如何如何。

答金观察士肯○二月四日

编辑

使至辱书。仍审比日峭寒。巡履动息增重。慰荷靡量。垂示益见分忧尽职之意。盖闻士民群言。去岁凶歉。挽近所未有。目今闾里无非绝火者。往往至有浮现之色。度其势则三四月间。必多饿死。而列邑籴谷。例未准数。又将无以救之。为今之计。先循弹心竭力。大为赈政。度宜务实。或罄仓廪。或贷他粟。使斯民得免于塡壑而已。所谓塞民望而称朝旨者。无出于此矣。其次海西自栗老以来。士大夫无一立朝之人。中间倭难毛镇时所增赋敛。名色类多。椎髓剥肤。为斯民病者。怨辜横积。无可告诉。终不上彻于九重。比诸道特甚。此诚吾人所当惕然动念处。今若有意。亦须剔发旧弊。痛究本源。兼询父老之解事者。次第登闻。庶几有所蠲除。以彰主上之德意。又如大同法。士民所深愿。而无与为伸。苟能善于区画。恐亦无害使站也。往年宋道深请减五斗米。既得命矣。尹台泰升为度支。乃更沮抑。海民至今冤之。大抵天下国家事。用舍虽在于朝廷而为之。自我者只得循本而极言之。以尽其责。此外非所预料也。如何。

答南相国二月八日

编辑

前书幸承俯询。固不得不以正对。自觉其言之似易而行之实难。不任悚仄。玆蒙损屈威重。开示曲折。不啻亲奉警欬。忻感靡容。盖虽窃伏草野。每想阁下所处之地所任之责。未尝不中夜惕惕动心也。然台既不得奉身而退。则得失成败间。惟当以至诚大公。上回天心。下救世道。以寿国脉而跻民生耳。第覵台意因其知难。而殊少毅然担当底气像。虽他政理。却无远大宽平之意。或恐四方想望之徒。不知今日苦心败局。而过议其后也。私字之说。亦非敢谓阁下有此。要以备记府之警。所谓一二事。曾说与坡牧侄。想已仰白矣。乡僻无便。敢申追谢。惟冀为国加爱。

与南相国二月二十九日

编辑

伏惟比者阳和。陪卫还都。体履万福。弥增忻仰。似闻车驾所经。多有致祭事。抑未知有宽恤小民之举耶。不任倾郁。世采昨为亲癠猝剧。冒夜驰归。幸渐苏安。而身病又作。私闷如何。第以海甸诸邑。饥荒太甚。民类将尽。玆于辞疏末略及其意。亦愿阁下导达规划。别为赈政。庶使将死之徒。免于水火则其惠大矣。窃观今日官司每恐见欺于人。彼此相持。正若贾竖之论价。惟其如是。向来全,庆大路。有权力方伯守宰固多报灾过滥者矣。如今海甸。朝家本不甚留意。其所差遣诸人。尤无自达之势。与彼事同而情异。此所以民困于下而上不时闻也。大槩所谓江峡最甚处。非但特为退税。必有计口分给之实。可使流民各还本邑。仍得资活耕作。而然此又非大为移粟之政者。终无可济之理。当今公私蓄积。固已荡然矣。第如诸山城及衙门列屯。夫岂全无可以凑合分给者耶。惟在阁下深思而亟图之耳。适因闻见惨怛。不免为出位之言。使人悚仄。

答申公献三月八日

编辑

鄙亲癠旋复。而身患方剧。恰似往岁弥留消息。衰运洊疾。殊可虑奈何。时事何敢知。第公论在下。犹为东汉乱亡之象。况在于街里贱隶。而不在于金玉高班者耶。若因他事有可疑嫌。以致宽歇则尤不可。所谓疑嫌者。果有显然底形迹。亦当比类而斥之。岂宜因此而恕彼。使已发之公论不行乎。今日因循苟且。以私坏公之徒。不患无其人。幸令勿更听莹。以助俗论之势也。古人谓不畏君子而畏小人。此言真可畏也。如何如何。德涵闻卷还锦城。亦不免中滞。令人遥虑。但无在朝诸公一番狼狈之患。是则幸矣。

与李大谏文瑞奎龄别纸四月二十日

编辑

垂示曲折。殊非陋拙屏废所堪承。第蒙远询。辞恳意切。有不可以终嘿者。略用奉复。唯加谅察焉。每念此举前有名实未副之惧。后有臧否相关之碍。固难率易以备剡目。惟是人才本非可借于异代。朝家格令。又难废阁而不行。在台今日所处。只当谨就其已知处。有所陈荐耳。窃想近来名下之士。或相传说以为早晩当登台省者。不无其人。台非不闻也。乃更专人扣求于鄙人者。必以不欲随众混进以京华闻达之士也。然则题目既大。属托又重。鄙亦何敢率易奉对耶。独尝见一二士友中。如闵君以升博学清节。金君干精识醇行。倘皆庶几于此者。又如泰初从侄守静力学。不减两君。其亦可以仰备采访否。此外亦岂无善士可告者。而世道益卑。鲜有全备。末后病败。尤难预知。故不敢也。昔者温公访可为给事中者于伊川先生。伊川终不对。然而今鄙不免如此者。诚以盛问虽有所主。恐与一人除官之举不同。玆用泛告。以俟裁择耳。不任悚仄。

答申公献四月二十二日

编辑

前书旨意。谨已奉领。追录一款。固知完席之说。出于中间诪张恐动之计矣。第令教引静庵论靖国功臣事曰。此是正名之举。又曰。盖以得君而行其志。可谓已见大意。然则今日孰为静庵。孰为得君行志。而可轻论耶。至如筵中陈请。因此固见诸贤爱君为国之诚。然他人不敢知。如鄙者行止已定矣。假令圣朝更加优礼。岂有冒进之理。盖今日儒者。大抵为世所僇辱。毋论谁某。非但在上者厌之。自宰相以下无不为之齿酸而心苦之。或恐其入朝。此一事也。区区癸亥之退。虽缘尊号异议。而实被时相为追录地有所举措。遂成狼狈。到今圣上深知贱臣之不可用者。未必不由于是。况其党类宾旧务相诖误。如所谓完席之说。可卜兆见。此二事也。近日危机败证。靡所不备。而诚无如左揆事者。今方各屏僻隅。惟惧其不免参涉。假令一出脚则巧诬深诋。将何所底止。虽欲保此山林。有不能得。此三事也。世道既厄。心迹臲卼。每切悚蹙。诸贤非不晓然于实状。而犹有所陈论何耶。方且咎君父以应文备数。而先自犯之。又未知何如也。千万惩前毖后。毋有再误。庶使鄙人得以安意没齿于田庐。是大幸者。令亦勉思敛靖。不至无补国事。徒惹时谤之归。尤所望也。去岁申季晦按海西时。所请褒赠赵光庭,申梦宪,崔曩诸人。未知尽为防启耶。幸问于政院仪曹以示之。

答兪学士宁叔得一○五月二十三日

编辑

鄙入今年来。无日少安。近添感证。方辞宪除。忽闻新命出于梦寐之外。骇顾悚息。莫知所出。尝谓往岁趋召。处事乖宜。几于得罪圣朝。狼狈归来。诚无再进之路。国人所知也。不意今日有此举措。益切皇惧。惟当陈章力辞。以遂前计耳。然有一事。假令圣上有用孤贱之意。物情人心必不相信。异议者固无所异。同好者亦皆不免。癸亥已辙可见也。所谓不相信者。非欲使之苟为趋合。正谓可否去就之间。一以求个真是。共济国事为重。未尝主私见而外物论焉耳。此乃今日难进之一大关。不识宁叔以为如何。似闻因近事又多困滞。盖在我者未必尽善。固当思量。如或展转乖张。则又不可使闻于人者。千万勉之。自警编谨领。近当更加点缀。有所仰报也。

答李君辅五月二十八日

编辑

垂喩去就之义。苟非君辅至诚相爱。何以及此。区区感镌。盖今日宫闱不靖。朝论大溃。除命之下。无愚智无亲疏。必以为不可出者。鄙亦默会而明知之。岂敢遽有出脚之意耶。第自古贤人君子。固有以时势险夷。为进退之衷。因享其高名者踪相接。惟所谓儒者之道。未尝如此。或为当时君相所知。招之则至。不用则去。亦未尝以此谓之狼狈。前后一辙。如采无似。岂敢辄比于古之儒者。然亦不可不谓之略闻其学。以此姑不能一刀勇断。殊觉自虑也。但想于再三疏后。大政迫头。未必久靳恩许。恐其终无可忧者矣。如得万一为之明是非。必生大乱。务调停亦涉苟且。唯从头理会。损益斟酌。以行公正之大体而已。如何如何。第做说不同。物我难平。是则最可忧者耳。

答南相国六月七日

编辑

比添暑疾。不敢修记府之问矣。递中伏承远屈威重。俯赐慰存。擎诵以还。不任感戢。区区去就。又烦勤喩。谅非阁下辱眷之私。无以及此。愧谢尤切也。况承难易之教。不觉捧腹。若如台旨则其何以旋见偾败于往岁。至今馀烈犹有未已者耶。惟是贱臣方以此引罪。而不蒙准许。其它相关者。愈见臲卼。诚不知何以自措也。沦胥云云。益见体国忧时之意不啻痛切。几令人陨涕。如果有救焚极溺底手段。到今岂惮一出之劳。以负我君相之至遇哉。顾此无似。学荒衰洊。无以有为。则正僬侥千钧之说也。如何如何。尝见李伯纪在靖康围城中。才有不安处。便自引去。每读宋史。未尝不悲其志而赏其决。今日苟未透得一关者。虽欲追陪下尘。以效尺寸于大朝。有不能必也。临纸悚蹙。不知所裁。

答林德涵同日

编辑

今日世道。固不无危机败证。而以外面观之。主上明习万机。亦能克己从善。如宫庄事。虽以列圣朝不免因循。而今忽定法。首相虽乏担当底意。犹知忧念。兼容台阁。不无可为之会。玆于新命初。不敢为必辞计。及承批旨。与无发落于崔令疏。然后或虑当初峻擢。只加优礼。无必共图治理之意。今方申疏力辞。第闻堂箚早晩当上。慈候渐臻重境。直恐未递之前。有多少难处节拍耳。蒙询行止之义。既已在都。且当上下忧遑之日。有难一向撕捱。徐为出肃。更加审处之似宜。如何如何。

别纸

编辑

癸亥败归。虽因庙议。而末梢与清相角立。故自上固以贱臣为非矣。然其引偾事之罪者。乃鄙合伊川纳官晦庵自劾两节而自命者。非朝廷所知也。第既六七年以此为辞。则到今再出之时。必透得此一关。然后出处明白矣。初意欲于二三疏间。批旨稍优。或有别举。则即进所谓万言疏者。以为臣虽以前日偾事为罪。抑有一疏切拟备览。以俟圣朝之进退。而势自不及。今敢仰呈。苟上意以此为可用。则臣当即进。如不足采者。臣虽进无益于国事云云。计已定矣。奈后来批旨诸节。终无进疏之便何哉。盖如此几会责任。在今末世。诚不易得。而只是君心莫适所从。势当虚过一着。是亦命也。亲旧两论。恐皆为是。然以鄙分上言则愿勿出者胜。以出处常道言则愿出者尤胜。但当局之人。初虽恳请。既入之后。一言不相合。遂无同事之义。已为吴,兪二君言之。未知以为如何耳。

答吴贯之六月二十日

编辑

顷闻左右困于烦言。岂不思一奉候。而病蛰人事。诚亦未遑也。玆承损帖。凭谛霖热。令履珍福。忻慰何量。区区所遭。揆以才分。固已万不近似。况有前日偾败之罪。尤难容易出脚者耶。惟是圣主益图治理。必欲一时拂拭而任使之。则虽甚驽钝。亦岂敢恝然不应哉。盖前后批旨。非不勤𢢽。而至于进万言疏后。窃覵圣意。似无别羕领会底。然则今日之出。只成以恩礼进退而已。其于公私。无益甚矣。玆以决定明间欲以辞状继呈。想必准许。惟是之俟耳。进次之示。诚不无其义。第栗谷诸贤既在远地。不胜忠爱。于大朝违豫时。或用此法而至于东朝。未有所闻。且念屏废之踪。又与朝绅少异。适方重患暑痛。姑难自力则亦无奈何矣。万万便忙略谢。惟在默会。

答兪宁叔同日

编辑

垂示进任之说。盖当今日慈候沈笃。圣上侍药之时。岂欲安坐不动乎。只是先辈于东朝礼节。无为此举者。故玆不敢创开也。辞事已奉六疏之批。今当继呈代状。恐无不递之理。以是自幸。大抵前后圣批一遵常套。似与擢授重任之意不同。退溪所谓九重如天者。固难仰揣矣。然国家好循前例。自慎斋以下草野诸人特拜铨衡者。皆其在朝时事。始虽致礼而至。终则想不过数三辞免即出。其势与鄙以向来议论乖角。得罪朝廷。屏废畎亩几六年而后再起者。难易相距甚远。而不但主上不察。庙堂亦不知此意。只欲以循例除拜招徕之而已。惟鄙则必欲明知处分。以开一出之路。史官之后。至进万言疏。而犹无所异。此上下矛盾而终于不得出也。奈何奈何。今日劝勿出者。皆言时势卼卼。是固然矣。所贵乎儒者。为于其间。或能救得一个半个耳。鄙固不敢以此意为去就。只恐毕竟徒取圣朝之恩礼。无益于国。而有害于身。什倍于向来故也。不识高明以为如何。李伯纪在围城中。一被人言。虽知宗社颠灭。而便自引去不顾。况鄙本无伯纪挽回之术耶。临书增慨。

答林德涵六月二十四日

编辑

鄙既蒙史官传谕之后。便进封事。以俟圣朝处分。而回批虽优。似未深察愚臣之奔意。不得已为必递计。更进一疏一状矣。不料其间宪箚儒疏。过相掣肘。滚到今日极险之域。诚难自措。势当俟过数日。申上一疏。以谢前后勤恳之旨。而兼暴愚忱。未知于高意如何。盖若只徝前教则一二疏后。当复呈辞状。以为结局之地。或有别举则尤不知所以为处。幸加思量见示也。愚意毕竟恐无此患。而不妨预为讲究。故及之耳。无论才力浅短。时势𢪚。亲旧出处之议。两端并立。已不胜其纷然矣。愚独欲从古道。敢生一进之意。而上下不免矛盾如此。此亦命也。抛梁文字。再期虽已过了。或有追用者云。惠送亦仰。

答李同甫七月五日

编辑

生因七疏。史官之归。已以离次申辞为启。今方迟晓。进往高阳。观势以处为计。未知果何出场也。今番难进之义。固以积年退废。累批无异辞为拘矣。今则一向不许。又再遣近侍。似无准请之势。不得已作此曲折。盖为癸亥出身之人。与初头不同故也。虽或入城。不敢为久计。何可预言其为某某施设耶。念之至此。令人头痛。尤丈书札。吾意固难其出。今见君辅所示。似益便顺。姑为深藏耳。左右心事。岂不默想。要在早晩对讨一一也。

与林德涵七月七日

编辑

生澌惫益甚。第适值潦雨。再作殊有静爽之趣。可幸也。即伏见疏批。除去文具。字字皆实事。似是厥后更阅大疏之致。自此无可辞之义。惟有到城一疏。依古人辞职赴召之例耳。雨势若止。明或再明。未可来访耶。盖有多少预议事故也。

与参奉叔同日

编辑

舆儿至。闻叔以不告新院之行为异。谓若驰报他人而不及于叔。此非然也。侄意史官书启既出。则离次申辞之计。人当知之。无事相告。至于寓所。初欲以瓮岩为拟。更思之。呈疏当在坡州。与前无所异。故进呈新院。泰辅之见亦然。虽闻嫌碍之教。有难进退也。数昨曹人之至。只持公献书以来。其答略及此意而已。吏参则尚无一书。只闻下人之言有此云云。非侄所知。至谓长儿请处。末儿请出。侄从其言。此皆平日不相知之甚者。到今虽加千百言。恐无相信之理。然亦岂不言。以致终至阻隔乎。盖僧尼之属。各有其道。侄结发为学。今老白首。虽果迂疏。岂不参儒门之一人乎。儒道本以幼学壮行为主。非如近世之士专以不出为高。则自谓平生出处去就。一以圣贤遗意。商量而审处。诚不敢视少儿曹而俯仰之也。大抵今之亲戚故旧。无论远近大小。皆以不当出为是。盖以世道大变。诸儒无不狼狈。或虑末梢有难言之患故耳。其至诚深虑相爱以德之意。使人感叹。无以为谢。第于僧则行僧之道。尼则行尼之道者。有难舍己而从人。侄亦无如之何矣。当初虽以偾败之罪职责之重为辞。志则已以一番勉出为定。及其圣批循常。亦有中间事端及万言疏别无异旨之后。又欲坚辞不出矣。其后因有呈状之批。且蒙再遣近待。适当圣上侍忧焦煎之日。又不免出于此计。惟当更观慈候圣批而审处之。亦非敢专于欲出也。自古儒者。有必得鱼水相契而出如伊,吕者。有辙环天下。冀其或遇如孔,孟者。有君上召之则至。不用则去如程,朱者。有因恩礼而进退如退,牛者。未有如侄之初既数十年不出。后亦七八疏而不至者。自疑以此得罪于儒者之门。而世人犹以为不足是。所谓蚓而后乃可者也。儒者之出脚。即俗士之登科。既出之后。若时君欲召而用之。无每辞之理。夫以牛溪先生之谦退。乙酉以后朝命不及者五年。其视侄之向来身虽屏蛰。长带宪长铨亚者。相距颇远。而己丑之日。始除吏参。只陈一疏。不两旬而入朝。或伤率尔。不妨大体。宋徽蔡京之时。岂不危险乎。龟山之出。朱子亦不以出为罪。以不能救得为非。圣贤之意。大抵如此。此所谓僧尼之道也。似闻吴令贯之颇以亲党之劝止为言。不无激恼。此亦叔罪末儿之意而未加细量者。侄之或出或处。时亦未定。然其罪不在于儿曹亲党。而在于学儒。殊可捧腹。幸叔亦博一粲也。如何如何。

答林德涵七月十四日

编辑

筵对得力。可谓日月之更。其幸如何。第虽有别谕之举。筵中所拈出下教者。无非箚中文字。则承命入城。岂易易事耶。似未嘿会详酌耳。宁叔方到此。其言大槩如此也。

答林德涵七月十七日

编辑

鄙少旋当发向江上。盖所寓湫隘难堪。而江上亦古人待罪地故也。本欲开悟圣心。和协朝论。以效涓埃之报。而一对才罢。万事瓦裂。心緖错莫。无以自释。想令必能嘿会也。况前头事端无穷。人心难测。安知今日为国之诚。反成他日积祸之阶耶。第切忧虑耳。赵相明当入对。欲以去就争之云。未知果亦如何也。前所云云。煞有曲折。非真消息矣。

与崔汝和七月二十三日

编辑

自遭事来。两皆蹙伏。不敢相闻。第增倾菀也。似闻圣旨已允还收之请。想令从此益当感奋。思所以毕义愿忠于吾君之前。如何如何。鄙识虑浅短。徒守前规。益致偾败于今日。盖不惟因此得罪于圣朝。使令公为国荐士终始勤恳之意。不免归于虚套。区区愧谢。诚无以言谕也。平日每以事未成而言先泄为深戒。故今于进箚。不敢自贰。只为德涵,宁叔来相联枕。略与之开示。独令则适未得此会。竟阙商量。于申,吴两公亦然。盖其日三事五事之说。已播人口。持戒尤切故耳。闻令不无慨然于斯者。敢用略告。昨自江上又移延曙村舍。传言庙堂方欲力请两相事。必有开悟之端。俟得其报。便当西归也。万万临楮怅黯。

与赵相国公举七月二十六日

编辑

昨书关照否。今日始复来路。历哭丧次。悲怛倍至。适值伯仲两哀不在。无以讨商山事。兼且寄意于台座。此怀尤不能已也。大抵今日国事败壤。有亡之几。相距不远。了无他策可以扶持得出。幸望台务自恢弘。勿复以前日嫌碍形迹之意。芥诸胸中。一以直前担一当。竭忠尽节。上回天心。下镇廷论为心。庶几中流之一瓠。千万勉旃。鄙欲自此往寄萧寺。向后便信未易得。略用草告。

与南相国七月二十七日

编辑

日者天威遽作。中外震动。严程虐热。无一不备。伏惟神明所扶。台候康福。尝怪吕正献当轴。伊川先生困于群谗以去。而终不为一言。殊非当初荐进之意也。不谓今日阁下乃曙斯义。是固忠毅贞亮。关于爱君体国之大致。非为一士进退而发者。亦可谓少洒正献之深耻也。如何如何。惟是陷人之说。圣上尚且坚执。恐当为国家之深忧。但念天祚宗祊。必无此理。早晩开悟。如转户枢。惟日望之耳。更乞台宽心处静。以副远诚。鄙首罪幸免。待命逾旬。今始来寓高岭古寺。略用布告。临纸增黯。

与任大年同日

编辑

因儿辈闻左右见泮疏溃散。欲为门生之举。此何言也。圣上既下禁令。且生㞐近。孰谓在家而不知耶。是则本罪之外。添一教门生逆君命之罪矣。往岁尤丈之被罪。吾谓诸人曰程,朱值党锢之祸。无门人讼冤者。似是正义。惟此一边人以乖礼乱统为言。诚乃人臣之极罪。恐不可以不卞。今日则非为小人交谗。直被君父一时之斥黜而已。事体自别。在我之道。惟当引咎以俟其罪至。岂敢为此举乎。唯为左右诸君者。姑以程,朱门人自处。以冀圣上之开悟与夫今后之公论。不亦善而有据耶。幸勿生此意。如有问者。亦可以此答之也。

答李夏卿煕夏○七月二十九日

编辑

生五月念间。不意擢授东铨。极用惶蹙。力辞至五。疏进癸亥万言封事。盖欲一效愚忠思。且卜其进退之衷也。厥后力辞凡八疏。始入都出谢登对。袖进启箚五条。第一统言诚之义。二言举厝。三言喜怒。四言齐家。五言亲亲。盖皆以孔,孟及程,朱之言。属于五条者为之冒头。而各以其事实之。如举措及金,李两相。喜怒及金判。齐家及李,韩两言者。亲亲及东平。诚以今日国事。必透得数关。然后可无上下相阻。宫府异体之患。窃冀仰效草莾之忠。倘圣上察纳则其亦庶几矣。不料乃以东平事。下教使宗亲府查出媢嫉东平之人。仍命鞫问有司堂上全坪君者。辞旨甚严。玉堂请对救解。始命削夺。且以别谕谕贱臣。时已出城俟罪也。其夕南,吕两相又请对。力言于招徕之初有此进言。而自上辄加严旨。不宜轻待如是。况此等人用言则留。不用则去。须乞命递东平提调之任。首尾大意不出于此。而中间遣辞引桢柟事以证之。又言储嗣未定。尤不当如是云。天怒始大震。即席命窜两大臣。于贱臣则曰令吏判退去。又下递命曰予不以儒贤待之矣。明日加罪两相栫棘之。兼递贱臣诸兼任。下教政院勿捧其疏及门生疏。且目以怪物于备忘。用意不正于李相批矣。以此待命城外者几十馀日。而终无处分。故不得已来留高岭寺。观势去就为计。今见大年书。不详甚矣。玆用略告。幸佥览后勿挂一眼是仰。

答李云卿志逵○七月晦日

编辑

区区行止。获蒙提喩。不以既往而置之。可见相爱之至也。盖尝以为儒者之行世。未尝必其君臣之契如鱼水然后乃出。观于孔,孟,程,朱每进而必败。可见也。若伊,吕之徒自是别法。至于后来诸贤之一向不出者。非儒者。乃隐士也。世人徒知不出之为高。而不知一出一处之道。各有攸宜者。亦皆俗论也。然圣贤殊科。人物渐降。乃若尹和靖,成牛溪谦退不欲担当则有之。亦未有累召勤恳而终不至者。今日之事。若曰不量时势而欲有所为。以取先败。则固不得辞也。若曰本不当出而出。则恐未有其义也。当初劝以不出者举世皆然。贤虽不言。是犹已言也。惟其才弱任大。中间力辞五六章而终不得请。则又不敢不以不为已甚。迫斯可见之义处之。但不能十分审量则终有在也。不任愧谢。然必左右益读圣贤之书。斟酌古义。不以隐者为高。而俗论为是。然后方成儒学之士也。如何如何。

答林德涵八月二日

编辑

似闻有旨已递铨职。此于私计。可谓差便矣。然恐于立本朝尽职分之道。有所未尽者。盖待时者自多此类也。然范淳甫亦不克遂。乃言于七年之后。苟能思尽其道。固不专在于早晩之节也。如何如何。时事左相。箚后更无可望之道。继闻有妖人获势。姑不遑于他矣。

答季肯兄八月五日

编辑

交浅言深。第亦岂不自念。第谓其言未必为深。虽或不槪于圣心。亦谓在后日。而不至发于目前也。此盖寻常意见。得之书册义理上者多。其于时势事情一边。未极斟酌而然。真可谓之迂儒也。呵呵。但首罪幸免。使白首两大臣。騈迹栫途。此岂自安者耶。

答吴贯之八月十六日

编辑

便中蒙辱复谆悉。披玩以还。不任感荷。即惟秋凉。令履珍福。示喩奏本事。使人悚息。愚虽鄙劣。少时窃尝喜读先生书。见其于此举。与人反复义利经权之说。初无不备。而卒乃断之以不失第二义。所以为无害。及后详考年谱。见其具载奏对本末。而终亦以此为之归宿。则愚谨以为先生本意。盖亦主于一时处变存国之义。而非所以为通行万世之常道也。然则假令今日为之卞正。不过申明先生之本意。不失其义而已。有难推及于向上道理。故前书云然。且欲略进鄙见。以俟高明之裁择者。自有次第。恐又不可徒以推波助澜为戒。而任其轻举。转展贻累于先生。有同因噎而废食也。然既蒙镌诲。不敢更逐。似闻众论方盛。左右亦宜审察。俾无意外之患也如何。未段所示。殊荷不外。今行妄作。只为务徝壬癸袖箚旧套。而亦谓事皆已闻。语本无激。虽或不槪于圣心。未必遽至于是也。要之当初不能审量于时势事几者。其失终在。高明诸论亦已稔闻之矣。人虽有言。岂足动我。盖天下事自多同行而异情。其爱而惜之者。与毁而诋之者。久当晓然。又何必相晓如此耶。惟冀令力持正义。不沮不激。终亦母失其公平宽大之意。则其于回天心镇浮论。可谓庶几矣。鄙虽枯死岩穴。与有其幸耳。

答柳悠久九月三日

编辑

伏闻慈圣竟弃臣民。攀号莫及。且以圣主在疚远外。悲虑尤不自胜也。示喩两节。似未知自来鄙人处国哀之本末。盖自孝显两庙及宣敬两后时。皆已次第有职名。而不但国制前衔与生进同服。又为未出身之人。故卒以白衣冠带。依生进例成服于阙外矣。独仁敬丧。往行于扬州官庭。至癸亥明圣之丧。既已行仕而陛宰列。则始不得不以布帽成服。今日之服。亦据此义而已。所谓遭削版哭于官门外者。只指甲寅十月被劾。至乙卯以后国练诸节时而言。盖其时虽以生进成服。而既有削版之命。义不得自同士民入哭于官庭。今日虽有许多严旨。而资级尚未及尽削。护军官教已到于家。义不得还服白衣冠。使降君服。大抵以护军故为布帽成服。以严旨故哭于官门外。此区区所以处义自靖者也。至如台启收杀后奔哭云者。古人论赴国丧之义甚重。非如近规视为细故。故有所云云也。但后妃之丧。视大丧不无差等。容有更加商量者。不欲预先指定也。如何如何。承问之及。略用布告。幸乞勿烦他听也。

答宋尤斋九月二十八日

编辑

东朝礼陟。臣民痛陨。曷有其极。自蒙去岁复书辞旨严峻。一味惶蹙。不敢率尔嗣候。以重鄙辜。惟于秋初入都时。拟将赫蹄仰致起居。而亦未及遂矣。不意顷者伏承手札。降屈威重。曲赐奖厉。仍审尔时始凉。道体神相万福。恍若复亲昔年謦欬。感悚交切。不知所谢也。世采今玆狼狈。只缘久不获辞。又值侍忧之日。不免一行。姑循奏箚旧套。若其致有天怒。遽震。国事乖剌。则固知疏远之臣。罪诚难逭。容非始虑可及也。大抵学陋识短。到老愈甚。然亦不能守拙安分。平日意见。既已不契于教席。当官进言。又且获戾于君父。惶悚靡已。流徙之馀。疾病随谻。朝夕莫保。虽欲复读天下之书。论天下之事。有不可得者矣。奈何奈何。窃闻门下非久以撰志入朝。顾此罪迹。无缘趣拜行尘。伏纸增黯。

答崔汝和十一月六日

编辑

自承七月廿六书。披玩感荷亟欲有所报谢。豁此积蕴也。惟当天威震叠。物情疑贰。所宜省愆俟罪之不暇。虽于相爱如令公者。不敢自伸也。今幸圣上明赐开释。以至两相快蒙恩宥。吾辈亦庶几复见天日矣。敢用𫌨缕。采固𪷇劣。亦尝侧闻君子出处之际矣。士虽起自草莾者。既出之后。君臣之义已定。进退可否。容与初头不同。是以伊川先生犹谢西监之命。牛溪亦尝一辞而入朝。此皆重经编配榜示之厄。而未尝少靳。况如鄙人癸亥之退。不无少间也耶。第以向来之事。学荒才拙。任重责大。加以世道人心。决无善终之理。玆姑不敢以古贤自程。达傲苦恳。凡八辞而至都。亦岂私心所乐为哉。谚曰角抵之人。必先看卧地。其时所进大疏。固可为他日纳履之资。而犹以书中所论。统举大体而已。非可期望于时月之间矣。且念前日每以神箚效忠。要当以近事之关于圣德者。首尾陈白。然必务出于从容开导之道。如蒙采纳。则自当为岁年迟留之计。苟或不然。亦可黾勉数月。引义告归。上可以伸君臣之大分。下可以遵圣贤之成法。不啻绰绰然有裕矣。区区愚虑。不过如此。岂料微诚未格。时事大谬。思欲仰补于圣听者。适足以增其过累。展转至于今日。风雷虽霁。几会已差。无益于国家。藉曰时运所关。斯亦人谋之不臧也。蘧使之言。可谓先获我心矣。但鄙亦非不知进对之后观势献言。如盛谕所及者。无甚病败。而心切事重。不敢斯须隐忍。以背朱夫子遗矩。而亦意其未必遽被退斥。则诚贱臣迂愚难赎之罪也。在江上时。偶有一律。拟寄令座曰。感激惟知圣有恩。挽回敢谓国无门。囊封密勿治规展。殿箚丁宁主德存。纳约留侯惭善寤。好谋宣父负微言。丹心一片终难改。犹待双更日月痕。可见鄙心之所安矣。如有未当。幸为回教之。阙然数月。今始奉谢。灯暗神眩。言不尽意。

答尹子仁十二月二十八日

编辑

自秋冬来。再辱惠书。披慰良多。第缘病惫昏顿。迄未回敬。怅叹何极。此岁又尽矣。雪寒倍盛。远惟兄静履佳裕。鄙辞事。再作又以近日北使在馆。尚未了当。悚闷如何。最是湖疏大乖。不惟致执事于狼狈。至使君心转激。世道益无可为。其害莫甚。此果何为也。继而有尤丈书启。中外方以申卞坡山为大事。如兄教意与鄙当初所以劝止之意。到今何能得力耶。盖闻其说以为今无私书之碍。此则然矣。第未知以何等义理笔力。能得其斟酌卞破。不为异论所僇笑乎。况闻尤丈比谓不攻坡山。公私自明如此。此尤岂非一段难处者耶。鄙则今虽有言。人必不信。如兄地位情理。与他人不同。若果相喩勤恳。庶可回头。幸亟贻书汝中兄第及罗显导,李季成许以止之。千万。示喩先庭辞事。复为怀川所持。鄙亦因坡牧得闻其肯綮。且思曾见于日记中数段。记此颇详。故初无眩挠奉叩之计矣。然且如有可教者。幸为垂示。此间栗谷别集事。每苦未决。今闻长者以先庭及汝中所录。皆是推尊牛溪。非为栗谷者。至使京儒徐文焕亲往削其版。或移送于坡院云。尤可骇然。未知竟何以出场耳。李君载叔相从已久。识操并进。所望不细。今遽作古人。何痛如之。

答姜叔重锡朋○除夕

编辑

生幸蒙圣恩。姑安田庐。辞事复作。闷蹙何量。垂示自守之义。诚有惬于鄙意者。固当奉以周旋。第或揆以伊川西监之事。未知亦果何如也。七月委书问尝三复。益感明者之爱我非他人比矣。然而古今诸贤其以儒者之道自处者。未有累被时君恩礼而终不至者。世人惯见所谓高人逸士悭于一出。便以为儒道本乃如此。此则窃以为过矣。但其儒者出世。鲜有能尽其行义达道之趣者。遂为难出之证而已。此又不可不知也。如何。每念左右善病自废。寻常奉惜不能已。曾闻赵养心堂亦从宿疾中探讨完养。以成其学。退溪先生称引甚重。然则自是欠彼之志与功耳。岂为有病而终无所成耶。千万勉旃。

答赵相国己巳正月十四日

编辑

岁变且半月矣。不遑相候。徒切怅叹。递中谨承枉帖。始审春寒。台调体万福。慰荷靡已。时事日渐艰虞。非不知饥饱寒温。只在台善自斟酌。然见近世位鼎辅者。例多好智而不好愚。此夫子所以独称甯武子之贤。区区鄙意盖亦有在也。第虽欲留而无可留之势。则是亦末如之何矣。幸须更加审思而处之也。曾告杨碑事。闻自朝家已有成命而不得详。且念此类每致稽缓。尤切郁叹。他非远书可既。

答金相国起之正月十日

编辑

新元回泰。时气尚寒。不审台燮候动止神相万福否。世采数月俟罪之馀。幸霑宽恩。真天地变化之大德也。区区感泣。昨又准辞宪职。自此庶作优游田庐。含哺祝圣之一氓耳。每念阁下当此败局。责任之难。不啻十倍于前时者。中夜忧叹不知所极也。垂谕退之一字。固是已分上不得已之计。第又如此。其将置国事于何地耶。今日世道可谓百孔千疮。无一下手处。然揆之古牒极险境界。亦自有别。其间岂无上辅下协。从容致力。犹为彼善于此者。而必欲决去耶。昔延平先生论处忧患之道曰。尝思古人所遭有甚于我者。朱子亟然之。公私大小。何以远异。鄙见及此。不识阁下以为如何。愚台事不幸被中外哗然。遂至于是。惜其两疏。到今尤为无益而有害矣。咄咄奈何。外祝为国加爱。

答李沃沟克亨○正月二十二日

编辑

前岁幸奉清范。每切驰想也。便至获承惠帖。具审新元增寒。字履珍胜。弥用忻荷。垂示邑瘼。有此远询。可见不鄙之盛意。一感一愧。军保事揆之古今兵制。其疏懒无谓。未有此比。在朝廷所宜亟加通变。而方且视为金石。守之甚坚。恐难自邑守轻为别羕炼习矣。量田不均。又是治民之大关。因循为政。未免苟道。然若欲无朝命而改量则决不可行。惟就其斥卤陈起相杂处。从实踏验。画一为定制。恐或得宜。如何如何。教养一节。诚如高意。此则无他拘挛。切乞主张劝课。俾有成效。其书只准朝家所颁四书三经及小学,家礼之类。使之渐次成习。识义理修行检。庶几不止于背诵时文之弊。以助国家之治。斯亦可矣。罚征之患。尤失治政大体。恐当亟改以从是。其间斟酌进退。亦在左右详思而善处耳。大抵今日为政之人。鲜有此意。苟以是心而推行之。所谓虽不中不远者。千万勉之。

答林德涵三月二十九日

编辑

前冬两书中春一帖。并已承领。慰释甚矣。远惟和景。闲履动静对福。鄙向者所遭。幸蒙宽恩。奉老改齿。姑保田庐。然而今日局面又别。忧虞溢目。未知早晩果婴何等罪窠耳。斯文不幸。儒疏黜享之事遽发。虽甚痛惋。无力可救。昨于申辞兼任之章。不获已并以顷年请留尤丈及去岁请还文相请宥重叔及万言疏中褒扬二贤为自劾之端。人皆谓上三条必有事在矣。不意圣批只举黜享为似父和平。而悉准所辞。从此庶作天放之人。但觉此心如痴如狂。终不自释。不敢以一身之暂安。易宗国无疆之忧也。前书爱身自佚之语。真是先获。可泣鬼神。然亦到今益无致力之地。奈何奈何。罗生因柳君台三归。又得书可喜。第闻其学重在行一边。存心处事。俱非他人比。虽欠读书工夫。势亦致然。其胜于今日粗有意见。而殊无吃紧受用者多矣。惟是梁君父子意思。一向谦晦。务欲姓名不显于斯世。其妨担当为学底意可知也。且闻从事于律吕算数。直恐如此。或不复从圣门中正规模作家计。则殆非吾辈所望者。但此所闻未必尽是。幸令更加奖进。俾无诖误之患千万。李君曾见于癸亥荐目。亦知其志学大槩矣。前番经行之荐。出于汝和猝办。极草草。又何足道耶。

答金夏卿禹锡○三月晦日

编辑

比不嗣音。每切瞻想。便中谨承委帖。就谛日间和妍台体履对重。慰荷靡量。弟粗保昨状。只是时事一变。闻见无非惊怕。至于黜享而极矣。第增吁叹而已。示谕疏议。鄙见异于是。其在搢绅士林尊仰痛闷之意。固当如此。但以大体言之。虽曰平陂往复。世道之所不免。然于圣朝今日举错。岂无披肝沥血。以必自尽其君臣大义者。而顾不敢焉。特于斯文一边。粗欲效其诚悃。亦可谓戚矣。然而窃观圣旨。反若一以丑正者为公论。在今决无回天之理。假令疏批更加严峻。不惟因此增国家之大累。将使既骨之先贤。举将跼蹐于泉下。未知其果何如也。况搢绅之列名合疏。与章甫事体不同。殊无前例之可据。此又不可不思矣。第闻众论既同。朝夕垂上。揆以人心事势。有难中止。惟乞台兄更与诸公商议而善图之也。疏草仓卒。不克有所变动。略用点化以呈。亦望俯领。

与兪宁叔四月十日

编辑

不审数日来。官履动息加毖否。向者窃𧢑左右为政之体。如以聪明刚断。抑强扶弱为重。此固然矣。第须必以仁恕宽弘之道为之本。然后方得其公平忠厚之体。而无偏碍之弊矣。古语亦云裒多益寡。去短集长。揆以鄙虑。所谓聪明强断。于高明气禀所造。不患其不足。而犹似加勉于仁恕忠厚之道者。不识铃下以为如何。况贵府虽当僻远。实为海甸大邑。又多缝掖之徒。非可视为羯夷。而治之以柱后惠文也。亦冀有以徐思之。此地士子辈每困于前后武倅之相厄。今得献纳论思之旧臣。又未蒙仁化则必有失望者。敢并及之耳。近思读书记册样谨呈。幸为留念誊示也。

与林德涵四月二十七日

编辑

远惟清和。令履珍福。第切驰神。想同之也。今日事。前史所罕有。令虽退处海滨。其于两岛前后之举。必不能闭门自在。惨目惊心。其何以堪处也。朝廷又方有大事。臣民忧遑。不知所极。鄙则久在俟罪中。又念晦翁无益徒增国家之累之语。固亦不敢为一言计矣。即闻士元侄以制散班疏。受酷刑将死。痛伤之至。无以为喩。适坐私故。尚滞坡寓。向后势当往在海垄。此后音问。当益阻绝。玆因罗生仁卿便略告。更冀进学自重。以慰鄙望千万。临书增黯。

答李君辅五月十九日

编辑

自前月末。得疾猝谻。出入危境。比才少回。尚无更起为人之望也。忽承委帖。具谛酷热。闲履增重。慰豁靡量也。别纸所喩。益荷相念之勤。盖在今日。孰无爱君正事之心。但如鄙者。尝窃谓去秋蒙恩斥退。及今春尽递诸任。恐无复效愚忠之路。而况闻南相再被远谪。事虽少异。而势难独免。则方在杜门俟罪之中。是岂自同平常敢言极论底地位耶。其以黜享一款相难云者。宜亦有之。当时疏辞。虽觉不免一二圭角。然其首尾大体。只是追后自劾之意而已。初非所以进言谏正者。又何可难之有哉。朱先生既不上过宫疏。又乃遇遁焚章。观其始以尚带侍从职名。必欲一言。而其终不得不从门人。适增国家之累之说。圣贤作用。固非人人所可窥测。恐亦不可不为之深思也。如何如何。至如寒冈论临海之狱。方在宪职。其势固然。及乎癸丑处永昌。丁巳废母。皆屏退在野。而乃必如此。岂以当时犹不被朝廷之斥退故耶。盖其不呈后疏。始因光海答柳瀹疏。有郑某倡全恩之论。以乱国是等语。遂为中止云耳。海西之行。拟遂亦久矣。特以月中诸祀相仍。姑未能决。近闻洛下有封书云云。盛行于搢绅间。虽或莫卞虚实。而尤难离亲远去。姑观一两月审处计也。前示大学说。每欲略誊而不果。今适谋写。俟毕奉完。

答李君献世璞○十月二十五日

编辑

寒威正紧。远想侍学珍胜。生待罪数月。未闻的报。不获已因中秋节下来先垄。转到东阳。旅病交深。固不足道也。前书所以砭射者至矣。非吾君献相爱之谊。何以及此。不胜感叹。第念以黜享则言。大事则不言。非师非友而服之为不可。似皆时俗不谅之说也。苟从时俗不谅之说而致疑焉。则是将何事而不可疑耶。鄙于春间上章。盖为曾论宋,金诸公之举。而二贤事亦在其中。虽其末段辞意颇涉拖长。要之大体。乃皆请罪也。非进言也。大抵去岁蒙朝廷显加退斥。中间不无开释之端。而顾贱臣自处之道。有难因此不变则其于尽递兼带之后。居然一草莾罪废之人耳。及乎南相以一体同事之伦。而遽罹远谪。人谓朝夕必及贱臣。当此之时。大事适发。其将明目张胆抗言。而自同朝绅乎。抑将叩心赍痛引罪。而固守私分乎。此不待两言而决矣。特以朝廷举措。实罕前史。鄙亦曾叨礼遇之列。故物议哗然归咎。未暇深察于其人随时自处之道耳。然则时俗不谅之说。自无足怪。而其在同志中初未相知。不免于从人低仰如左右者。寔多其流。鄙亦不敢奉间也。第以古义推之。箕子,比干一死一不死。而孔子同谓之仁。伯玉之卷怀。宜若不及于史鱼之尸谏。而圣人反以君子称伯玉。至如朱子遇遁焚章之后。与人书曰恐无益而祗增国家之累。此诚前世贤圣务就其事理人品上。称停立论者。各自明白如此。何尝群起同辞。必责以分死直言之科耶。如以今日事。为视古最重者。伯玉之遭废君而如不闻。又岂遽在其下也。虽然此则只是古贤处义之精微。非鄙引罪守分者可比。适以尚论之馀。不无所衡于心。故略用仰质耳。至于服尤丈以素带者。曾于数十年前鲁西丧行之念。其平日情义较厚且久。又闻路遘大祸。惨然无以为。心故自至于此矣。昔尹师鲁谓范希文以义兼师友。古人容有此类。则已于鲁丈挽及之也。不审高明以为如何。想今数月。物议少寝。玆用追谢。切乞丙丁之。勿惹意外谤祸也。千万留念。

答任大年辛未十二月十日

编辑

胤郞至。又奉惠札。因谛腊寒。雅履珍胜。忻释靡量。盖审比来家道收靖。此非小小可喜。切欲夤绿更告以义方之训矣。不意邂逅。良用倾荷。第义理说话。想其必能道得。而吾不欲为间酬酢。以增口耳之弊。若其所业词章科举。吾又未尝学习。以此不免掣肘。其归只得纾理情素而已。自愧浅陋。终不能有及人之善也。奈何。示喩时事。殊觉警发。彼书虽以图尽山川为辞。意必屡败于㺚子。势不可支。预欲经理巢窟。以为走保之计。则为我之道。虽难遽然兴师。庶得合灭仇虏之地。而必当因此选将炼卒。措置备御之策矣。然而卒无所闻。但闻议筑北汉。时亦未定。是犹譬诸遇盗。不拒于门墙藩蓠。而引入房室。其可乎哉。癸亥第三箚。正虑有今日事而发。九年之间。非徒不能筑城凿池。大为自强之举。其所毁坠乖缪者不一而足。诚无着手处。然从今为始。所谓犹贤乎已。不然古人何以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者耶。言之至此。可谓于邑也。士直不须苛责。所贵乎君子者。为其反己切而责人轻耳。千万勉旃。所欲面讨者非一二。无缘遂意。临纸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