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八十七
公移
编辑搜访人才事目癸亥三月
编辑治国之道。莫要于求人才任贤能。然所谓人才者。必须预为教养。然后朝廷始有论定选用之地。而贤能可得而任也。无论古昔。教养之法。具载典训。灿然可据。虽以祖宗时故事言之。各择朝臣之经明行修者。俾掌成均。不限年数。明有实效。以此当时中外人才彬彬辈出。以成隆煕之治矣。粤自近世以来。人心不淑。士习益坏。科场文字。已无敦经术善词章之功。其欲遽得笃志讲学修身识务之士。以为国家之需。诚亦难矣。今当别加商度。大为搜访中外人才之举。盖此莫详于中庙朝文正公赵光祖所建请荐举科之法。而第其条例名目。与宋煕宁时程子所论选士法者。颇有不同。兹谨参考别定。开录如左。
一。所荐者等限官人则依己卯例。自通训以下至从九品。〈文武荫官闲良同。文官通显者否。〉士子则自生员以下至幼学。〈庶孽同〉京中荐则各荐三人。〈若可荐者多。不拘此限。〉外方则随其本邑人才多寡而荐之。
一。应荐官员。依程子之意及近例。以时任原任大臣,政府东西壁,六曹,汉城府,成均馆,承政院堂上,弘文馆,司宪府,〈监察则否〉司谏院诸官。两局大将及开城府,〈经历则否下同〉江华府,广州府,八道监司兵使水使,守令统制使外。更择其曾经参议以上〈武官兵水使同〉实职及三司官中有识虑声望者。并为荐主。使之论荐。报于吏兵曹。
一。荐目本无常例。程子则以性行端洁。居家孝悌。有廉耻礼逊。通明学业。晓达治道者为主。至司马温公则有十科举士法。〈一曰行义纯固可为师表科。(如韩嵩之荐韩休)二曰节操方正可备献纳科。(如李峤之荐李邕)三曰智勇过人可备将帅科。(如谢安之荐谢玄)四曰公正聪明可备监司科。(如匡衡之荐孔光)五曰经所精通可备讲读科。(如萧望之之荐薛广德)六曰学问该博可备顾问科。(如张说之荐张九龄)七曰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如魏元忠之荐吴兢)八曰善听狱讼尽公得实科。(如袁盎之荐张释之)九曰善治财赋公私俱便科。(如李�之荐李巽)十曰炼习法令能断请谳科(如丙吉之荐于定国)之类。〉古今历朝。亦多仿行。可见抡选之大体矣。及乎己卯荐举科。仿西汉孝廉贤良之法。则朝廷初不预设荐目。使应荐者随其所得人才大小高下。量立品题。〈如金湜荐目曰气度刚正。性又聪悟。乐善好古。脱俗自奋。博学醇识。才器兼备。志操修正。卓尔学问。渊源有馀。践履笃实。(以下合其时诸人荐目为一。他皆仿此。)李延庆曰有学行干局。有才识才器。有孝行有志操。申潜曰识度明敏。有学行才艺。有志操。郑浣曰性度坚确。力于检身。孝行纯笃。才学卓尔。气宇毅然有古人风。闵怀贤曰志操纯笃。且有才行。朴薰曰气度弘远。不露圭角。有君子之量。学行方正。志操端确。性和惠有学识操行。朴公达曰禀性醇谨。孝友笃至。金大有曰气宇超凡。识度明亮。孝友才行。乡人叹服。庆世仁曰局量弘远。不事浮藻。有学行才行。(以上登荐举科有名者)朴遂良曰天性淳朴。志操不拘。朴讷无华。孝行笃至。卢友明曰有操行有名望。学行端正。清修恬静之类。(以上未登科者)〉今虽以己卯为准。不设荐目。然且备录古今品题大槩者。欲使应荐之人见此。略加模仿而行之。〈或臣所荐亦以下文智识操行勇力射艺之类。推广成目。〉第不必拘泥。务在与本人实状相称。
一。论荐之际。当以性质淳笃。实有善行者谓之孝友。〈如断指割股之类。自有礼曹褒录。不必入此。〉当以通经史有识虑。可补治道者谓之文学。〈如看杂书工科文之类。不得便称文学。〉其他品题。皆当仿此意而处之。
一。荐目虽以孝友文学等为主。恐其语简。有难分晓。或有事迹声称在人耳目。略疏其槩于大目之下。如大学衍义补所谓某人廉吏。尝有某事。知其廉之类。俾有参据。
一。文荫儒士之人。固难精选。而至于武人。〈武科闲良同〉必有智识〈如谋猷出人。可任大事之类。〉操守。〈如恬于势利。不事进取之类。〉然后合于将领者。第无分辨擢用之路。中外诸官。切须于此。各别留意。期得其实才。他馀武人则必自本邑讲书试艺。〈书艺式例。当自兵曹议定颁示。〉并报兵曹。以备调用。
一。我国用人之路甚狭。如晓算数水利兵法之类。皆目以小术而斥之。恐涉大过。此亦择其实能精治者论荐之。
一。此举本以务得学行才识之士为主。然武科之数固已不赀。而尚无一人可合将领者。此尤切急矣。然非广搜精选。无以尽其道。故于人则自文武以至闲良庶孽。于才则自学识孝友以至水利兵法。靡有不备。第须应荐之人。深知此义。必以儒士武望为重。而其馀则非有才识绝等者。尤宜慎择。俾不至失其本意。
一。京中则各以所闻人才。不限京外而论荐之。〈荐目下必注曰居某地〉外方则必用本道本邑之人。为守令者必须大会乡任及儒生等。亲谕朝家之意。别为搜访。既得其人之后。更加延见咨问。极择其可合论荐者。报于监司。监司又以本营兵水营及诸邑所升之人。略加审察。具录荐目。报于吏兵曹。吏兵曹又与庙堂临时商议。其系文武科登荐者。自应随才调用。而凡自荫官儒士以下。别仿古义以为进用之路。庶几于野无遗贤矣。
一。先儒云天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天生其材而人乃废之。遂使老死于村阎。既足以感伤和气矣。适今国家值无前之灾沴。哀生民之困穷。将欲扶持邦运。奋兴治理。为此搜访人才之举。盖亦出于平平荡荡立贤无方之意矣。然而朝纲既弛。世道渐卑。自前中外论荐不止一再。而率多混杂。盖非亲非旧。无以识才者。固为后世名言。而然其归不思公义。惟循私情。大违圣人举尔所知之本意。虽以京中言之。每值论荐之举。必有人言。〈如奔竞换手之类〉至于外方。尤为无据。〈如专以乡任所亲举荐之类〉盖一人之误荐。虽似无甚大关。而其流之害。终至于欺蔽君父。污辱名器。剥割生民。使国家阽于危亡之域。诚可痛心。今当一变故辙。大小臣僚。各自商度。勿以偏党为拘。勿以贵贱为限。必以高足以备台省充牧守。卑足以堪百执事。皆能有益国家者论荐。
一。历代皆有误荐连坐之法。自来朝廷别荐之后。必有台谏论削之举。此亦废绝久矣。今当申明其法。重则削职。轻则罢职。〈重谓请托行私。轻谓误闻不察。〉并削其荐。使有惩戢。至如异日身犯赃污者。自有国典。此不复论。
一。中外诸官。狃常惮罪。虽知有应荐之才。而不为论荐。或只随众混荐。有若塞责者然。则可见奉公不诚之意。亦当从轻重科罪。
吏曹因搜访人才移八道文癸亥三月
编辑吏曹为相考举行事。搜访人才节目。曾已启下。行会于诸道。又有备忘记各别申饬。大小官必皆惕念举行。而第今二十三日备局引见时。大司谏柳尚运所启。荐主数多。则必不能精择。荐主既不能精择。则所荐之人。岂能尽精。更令该曹就议于庙堂。各别精择。俾无猥杂之弊。自上依允。荐主一百二十人内。幷台谏所斥及该曹所删者。多至二十馀人。如此曲折。诸道大小官所当明知。且其搜访之士。既以学识孝友才局等目为载录。则必不至于有所混同。而其间或有为守令之人。泛看其下百执事之文。专以此类苟充入荐。及以人情事势参于其间者。是与年例乡荐无别。大非朝廷丁宁戒告之意。又监司具录荐目启闻时。必更以别单随所闻见。分高下三等。详细系录于人名之下。一则使得尽知本邑所荐之人。一则使得略分其人品。与京中所闻。勘会去就。俾无失才之叹者。右二件事理。必须更加详察。明白申饬于各邑。使之十分精择。惕念举行。然后方尽其道。又无大段论正之举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