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探索/第九章/第二节

导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二节 战后南瀛的经济发展

战后初期的台南县经济发展,就如同当时整个台湾经济一般,是处于混乱、百业萧条的状况。由于台南县大部分人口是依靠农业生活,所以基本上是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的经济形态。

从1950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经济援助,注入大量资金,帮助 台湾恢复经济。[1]加上政府实施土地改革及发展“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台南县也积极发展农工商业,推行一连串的土地及经济改革措施,奠定今日台南县经济发展的基础。

土地改革与农业发展

编辑

战后的台湾,因产销设施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农业生产萎缩,所以需要振兴农业,恢复战前农业的水准。于是,政府在民国40年代,提出台湾农业史上最重要措施,就是“土地改革”,让实际耕作的农民拥有自己的耕地,提高农民耕作意愿,成为农业迅速恢复的主要因素。这次的土地改革,也是台湾史上第一次成功的例子。

土地改革

编辑

台南县的土地总面积为20万1600.75公顷,占台湾总面积5.6%。战后政府为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土地充分利用,增加单位面积的生产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准,以及为了充分供应粮食,解决突然从中国迁入的120万军民的民生问题,乃自民国38年(1949)至民国42年(1953)先后推行土地改革政策。

1、三七五减租

台湾从1930年代初到1940年代前半期,已经历最初的工业化,但战争末期受到美军大规模空袭,工业受到极大创伤,所以战后仍以农业为主。

但农地大多集中于少数地主手中,地租很高,佃农所得偏低,生活困苦,且经常出现租权纠纷。于是,政府在民国38年(1949)4月实施“三七五减租”,其用意在于减轻佃农佃租负担,保护耕作权,并增加农业生产。

三七五减租,限定地租最高额不得超过耕地主要农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量的千分之375,副产品的收益都归佃农所有。同时规定租期不得少于6年,地主不得任意撤租,且限定地主土地出售,佃农有优先购买权,以便逐渐扶植佃农成为自耕农。

民国38年(1949),台南县办理订约面积为27,113.57公顷,佃农户数32,898户。民国42年(1953)实施耕者有其田之后,佃农户逐渐减少,截至民国90年(2001)底订约佃农户数,只剩下约4,920户,面积1,753.9620公顷。[2]数十年间,减少了2万多户佃农。

2、公地放领

台湾的公有耕地,大多是日本时期要求台湾人民申报土地所有权状之后,才将无主地划归国有,战后则由政府接收。

民国40年(1951)6月,政府为了扶植自耕农,也为了增产粮食养活突然遽增的人口,将国有、省有的公地以及公营企业所有的公有耕地,分期放领予原来的佃农、雇农,及其他耕地不足的佃农、半自耕农。

台南县于民国37年(1948)已先试办公地放领。放领耕地328.6778公顷,承领农户数719户。至民国40年(1951)积极推行公地放领,放领地价依主要农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量的两倍半,折成实物计算,由承领农民于10年内分期摊还。

至民国60年(1971)连同试办共办理7期,合计放领耕地12,809.1784公顷,承领农户数31,860户。[3]

3、耕者有其田

民国42年(1953)实施“耕者有其田”政策。这也是一项扶植自耕农的办法,并进一步限制每一地主私有耕地的面积。每一地主保留限水田3甲,旱田6甲,超过限度的耕地,限期出售,或由政府征收后,直接让佃农、雇农承领。

地主既不能再购买耕地,所被征收的土地地价补偿,3成由政府以台湾水泥、农林、纸业、工矿等4大公司股票给地主,以便辅导地主转投资于工业生产,进而促进台湾工商业的发展。

台南县当年办理承领耕地面积为11,500.485公顷,承领农户18,724户。[4]

4、农地重划

农地重划为一种综合性的土地改良措施,系将一定区域内,零碎、分散、不 合利益的农地,予以重新的规划整理,建立标准坵块,并配置农水路,使每一坵块都能直接临路,方便运输,灌溉、排水、耕作的管理亦甚便利。

农地重划可以说是为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扩大农场经营规模、推行农业机械化、降低耕作成本、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农业经营走向现代化的有效措施。

台南县的农地重划,最早是民国47年(1958)由仁德大甲重划区的183公顷开始。重划面积则以民国58年(1969)的9,557公顷最多。至于民国47年(1958)至89年(2000)农地重划累计面积,则以后壁乡6,377公顷最多。[5]

土地改革措施的成功,让农业生产快速恢复,除了可供应突然遽增的人口,还有多馀的农产品可供出口,赚取外汇。如民国39年(1950)至43年(1954),农产品及农产加工品的输出,占全国输出总额的百分之90,其中又以糖、米为最大宗,占4百分之75。[6]

而从民国43年(1954)至民国56年(1967)的13年间,是台湾农业快速成长的时期,更支援工业的发展,让台湾经济得以起飞。这一切农业成就,可说归功于土地改革顺利的推动。

农业发展

编辑

由于战后土地改革成功,大部分的佃农成为自耕农,拥有自己的耕地,愿意在农业发展上求新求变。因此,台南县各种作物的产量,不断的提高,而且项目繁多,从单纯的米、糖传统作物,到今日发展出具有乡镇特产的产业文化,是经历多年农业改革的成果。所以,今日台南县不论在耕地面积,或是农产品的产量及种类,一直高居全台之冠,故有“农业大县”的美名。

稻米为台南县重要农产品之一,但为纾解稻米生产过剩所造成的严重仓容不足,及外销困难亏损等问题,[7]县府在民国72年(1983)推动稻田转作计划。

1、推动稻田转作

由于县府在稻田转作初期,加强推动集团转作及选定区域,培育8万农建大军,提升农民素质,又推动杂粮集团转作及订定集团转作奖励办法,所以推动绩效相当良好。本县曾经连续两年获得全国推动稻田转作绩效第1区第1名的佳绩。[8]

农田转作计划的成功,解决稻米生产过剩的问题,引进高经济价值产品及推广台南县既有的莲子、洋香瓜、金柑、蕃茄等,以达发展一乡一特产的目标。

2、发展精致农业

为促进台南县农业持续成长,突破现阶段的发展瓶颈,县府于民国73年(1984)提出“加速推动农业升级发展精致农业”的计划。[9]

这项计划是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灌输核心农民现代化农场经营管理与生产技术,并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生产高价值农渔牧产品,以加速农业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增进农民收益,让本县农村能呈现另一种新面貌。而为了让精致农业推动成功,县府也拟定发展精致农业重点方向,如:发展技术密集的农业、辅导农产品加工、发展地区性特产、发展观光农业等等。

多年精致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所得,增加农民务农意愿,让台南县各乡镇市都发展出许多高经济价值的农作物,如:白河莲子、官田菱角、大内酪梨、麻豆文旦、佳里牛蒡、玉井芒果、归仁释迦、南化龙眼、七股洋香瓜、关庙凤梨等等,提高台南县农业生产力和竞争力,再创农业活力与生机。

3、实施地区农业

民国80年(1991),台南县被指定为全台西部唯一办理地区农业先驱计划的示范县,这项地区农业发展6年计划,是以照顾农民,发展农业,建设富丽农村为目标。 该项地区农业先驱计划,希望达到“生产农业化”、“生活现代化”、“生态自然化”的预期成效,做为民国81年(1992)至86年(1997)台湾全面性实施地区农业的重要依据。[10]

县府并于民国82年(1993)在佳里镇龙安社区,实施富丽农村示范计划,期望整合并调整产销机构,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规划朝向科学化、企业化、艺术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呈现台南县富丽农村的景象。

该计划自民国80十年(1991)至83年(1994)度止,投入总经费约14亿,改善农、林、渔、牧、水土保持、农产运销等环境,估计总效益逾65亿元。本县因推广绩效卓著,民国82年度(1993)荣获全国第2区第1名的佳绩。各项计划影响至今,成果斐然,农民反映良好。

4、营造产业文化

产业文化活动的举办,是结合地方农特产品、生态景观及民俗文化等要素,并塑造成观光游憩的活动。其主要的目的,在活络当地经济、振兴地方产业、保存传统文化、提供城乡交流机会等等,是乡镇市未来发展经济、保存地方文化的有效方案。

台南县最早提出“产业文化”的口号,是民国84年(1995)的全国文艺季“走马濑之春-南瀛产业文化节”。翌年(1996)的“白河莲花节全国文艺季”活动,则将社区产业、历史文化以及自然景观结合,成功塑造地方产业文化的独特魅力。

因白河莲花产业节一炮而红,成为全国注目的焦点活动,县府即提出“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政策。往后数年,以地方自有产业为标题的节庆名号,在台南县各乡镇市不断推出,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消费采购,不仅增进当地观光产业的发展,也促销当地农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

由于台南县产业文化活动年年持续展开,活动内涵也不断推陈出新,慢慢形成“一乡一特产”的产业格局。各乡镇市与农产品结合的印象,深植在游客心中,让台南县农业发展有新契机,同时也让地方文化活络起来。

台南县的工业发展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使当时台湾工业处于满目疮痍的半停顿状态。战后,政府一方面先从农业的改革著手,适时把原有的土地资本导向工商业;另一方面,因应当时迫切需要,致力恢复电力供应及肥料、纺织等工业发展。台湾的工业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逐步发展起来。

战后台南县的工业发展,在政府的指引下,有计划的采取“农工并重”政策,除了推行土地改革,增加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经济外,也积极发展工业。大体而言,台南县的工业发展,可分成以下5个阶段……

第1阶段:第1次进口替代(1950年代)

编辑

这一时期有自中国移入的120万人口,粮食需求量大增,加上巨额的军事负担,如何维持生产,使经济发展稳定,是本期的重点工作。

为了加强经济发展,并争取美国的经济援助,政府把握时机,推动一连串的经济建设计划,第1期(民国42年至45年)经济建设计划的提出,从此展开台湾经济发展的新纪元。但受制于资金不足、技术水准低落及外汇不足等因素,政府于是提出“进口替代”的工业发展策略。

所谓“进口替代”,是指政府采行高关税及严格执行进口数量管制等保护措施,来扶植国内资本需求不大、技术要求不高的劳力密集性民生轻工业,用以取代原需进口的货物。

此一阶段,台湾迅速建立许多民生工业,如纺织、合板、塑胶、水泥、味精、食品加工等等,这些产业不仅成为主流,也进一步变成主要出口产业。

至于此一阶段的台南县工业发展情形,以民国49年(1960)台南县的工厂登记类别来做初步观察。

【表9-2-1】民国49年(1960)台南县的工厂类别及家数统计表[11]
工厂类别 家数 工厂类别 家数 工厂类别 家数
罐头食品工业 1 榨油工业 16 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工业 39
碾米工业 379 医药工业 6 钢铁冶炼工业 1
面粉工业 1 肥皂工业 1 金属品制造工业 2
制糖工业 12 塑胶工业 5 机械工业 49
其他食品工业 234 其他化学品工业 9 电机工业 1
其他饮料品工业 9 印刷及装订工业 13 灯泡及日光灯工业 1
麻织工业 1 制革工业 2 其他电器工业 1
制材工业 46 橡胶工业 1 自行车工业 1
造纸工业 3 砖瓦工业 105 其他运输工具工业 1
酸减工业 1 水泥工业 1 爆竹工业 2
染料工业 2 石火工业 5 其他制造工业 74

从【表9-2-1】可以看出,在民国49年(1960)底,台南县的工厂登记家数有1,040家,以食品制造业的种类最多,如碾米工业(379家),食品工业(234家)。其他较多的工业依序有:砖瓦、机械、制材、非金属矿物、榨油等等工业。

综观此一时期台南县的工业形态,以劳力密集、技术简单、加工层次较低的基本工业,及以大众消费性的工业发展为主。

第2阶段:出口导向(1960年代)

编辑

由于进口替代的轻工业,在政府扶植之下,逐渐面临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生产技术无法提升等问题。为使工业持续发展,争取外汇来源,必须拓展出口,于是政府转而采取对外出口导向的经贸策略。

所谓“出口导向”,是指出口结构的改变,以轻工业产品在出口中取代农产品暨农产加工品的主导地位,让台湾的经济发展,由国内导向转为积极的出口拓展。由于积极拓展外销,许多中小型制造业迅速发展,如雨后春笋般的设立,需要大量的人力及场所,当时政府大力提倡“客厅即工厂”,于是台湾家家户户接受外销工厂的委托,装配半成品,按件计酬,大幅减少工厂成本开支,促进当时经济的高度发展。

由于出口导向政策奏效,再加上世界经济持续繁荣,使我国出口贸易呈现快速的发展,台湾经济在此时期高度的成长,是台湾经济开始起飞期。

台湾靠著充沛的劳力与低廉的工资,一些轻工业如:纺织品、塑胶制品、合板、电子等产品,持续大幅成长,迅速打进国际市场。到民国50年代中期,工业产品在外销市场上,已取代农产品及农产加工品的地位,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出口项目。

至于这一阶段的台南县工业发展情形,以民国59年(1970)台南县的工厂登记类别来做大概的了解。

【表9-2-2】民国59年(1970)台南县的工厂类别及家数统计表[12]
工厂类别 家数 工厂类别 家数
食品制造业 139 石油及煤制品制造业 7
饮料及烟草制造业 3 橡胶制品制造业 9
纺织业 44 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 95
成衣及服务品制造业 16 金属制品制造业 57
皮革、毛皮及其制品制造业 7 机械设备制造修配业 58
木竹制品及非金属家具制造业 55 电力及电子机械器材制造修配业 17
纸浆、纸及纸制品制造业 22 运输工具制造修配业 15
化学制品制造业 141 杂项工业制品制造业 24

民国59年(1970),台南县的工厂共有709家。而由【表9-2-2】与【表9-2-1】比较,以劳力密集产业为主的轻工业成长迅速,而食品、饮料及烟草制造业等工厂数大幅减少,其地位则渐由政府保护重视的纺织业所取代。

一些资本需求较多、生产技术较高、加工层次亦较多的耐久性消费品工业,如:金属、机械、运输等轻工业亦大幅增加。另外,从【表9-2-2】也可以了解,一些属于资本及技术密集的重化工业,如:石油及煤制品、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电子机械器材业等重化工业,所占比重亦逐渐增加中,为1970年代重化工业的发展奠立基础。

总之,此一时期台南县的工业产品,已逐渐取代农产品及农产加工品,成为最重要的外销产品。

第3阶段:第2次进出口替代(1970年代)

编辑

此一阶段有别于20年前以轻工业为主的“第1次进口替代”,主要鼓励在国内建立重化工业,积极发展“第2次进口替代”产业,亦即替代重化原料、零组件的进口,并成为1970年代工业发展的重点。至1970年末,台湾经济发展已受到世界瞩目,被划入新兴工业国(NICS),亦即由以农业为中心的“低度开发国家”,挤身为出口导向工业化的“开发中国家”。 民国62年(1973),政府适时提出“十大建设”,以重大公共工程来带动国内经济,同时也奠下往后重工业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密集较高的产业,如机械、电机、电子及精密仪器等,因快速发展,所以不仅替代进口,并且也鼓励外销。

本阶段台南县工业的发展情形,以民国69年(1980)台南县的工厂登记类别来做大概的说明。

【表9-2-3】民国69年(1980)台南县的工厂类别及家数统计表[13]
工厂类别 家数 工厂类别 家数
食品制造业 672 石油及煤制品制造业 8
饮料及烟草制造业 6 橡胶制品制造业 23
纺织业 186 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 197
成衣及服务品制造业 131 金属基本工业 8
皮革、毛皮及其制品制造业 28 金属制品制造业 490
木竹制品及非金属家具制造业 264 机械设备制造修配业 364
纸浆、纸及纸制品制造业 90 电力及电子机械器材制造修配业 104
化学制品制造业 141 运输工具制造修配业 69
杂项工业制品制造业 166

从【表9-2-3】以看出,在民国69年(1980)底,台南县的工厂登记家数共有3,455家,与前期相比,10年间增加近5倍。

此一时期值得一提的产业是关庙藤业,自民国61年(1972)开始,关庙地区藤业制造进入半机械化作业,专门生产高级的藤椅、藤桌、家具及家饰用品,藤产品出口值年年激增,可说是世界藤制品产量最丰的地区,是当时台南县最有名的外销产品

而在工厂类别上,可以发现,由于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本期间化学制品业、金属制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修配业、电力及电子机械器材业、运输工具业等工厂家数增加率最高,至于其他产业的工厂数,则增加不多。

因此,可以了解,本期台南县的工业,也是朝向重化工业的方向发展。

第4阶段:贸易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1980年代至今)

编辑

民国73年(1984),政府提出经济自由化、国际化及制度化的经济发展新方向,以促使产业在自由、开放、公平及有秩序竞争的环境下持续成长。 此一时期,附加价值高、耗费能源较少的策略性工业,如:机械、资讯、电子、电机及运输工具等产业,生产大幅成长,成为产业发展的新主流。1980年代末期,台湾被通称为新兴工业经济地区(NIES),亦即由美、日等先进国家的加工出口基地,晋级为对东南亚国协、中国沿海输出资本和技术的国家。“经济奇迹”、“台湾奇迹”成为外国学者对台湾经济发展的评价。

至于在这一阶段的台南县工业发展情形,以民国79年(1990)台南县的工厂登记类别来做大概的说明。

【表9-2-4】民国79年(1990)台南县的工厂类别及家数统计表[14]
工厂类别 家数 工厂类别 家数
食品制造业 562 橡胶制品制造业 57
饮料及烟草制造业 14 塑胶制品制造业 766
纺织业 349 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 147
成衣及服饰品制造业 124 金属基本工业 180
皮革、毛衣及其制品制造业 72 金属制品制造业 945
木竹制品及非金属家具制造业 250 机械设备制造修配业 573
纸浆、纸及纸制品制造业 226 电子及电子机械器材制造修配业 297
化学材料制造业 123 运输工具制造修配业 432
化学制品制造业 164 精密器械制造业 243
石油及煤制品制造业 1 杂项工业制品制造业 374

从【表9-2-4】可以看出,在民国79年(1990)底,台南县的工厂登记家数共有5,899家。本期的塑胶制品业、金属制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修配业、电力及电子机械器材业、运输工具业等工厂家数,较前期一直持续增加,而且增加精密器械制造业243家。

因为工厂数目的增加,台南县在此时期已开发完成新营、官田、永康、新市、保安、龙崎等6处工业区,提供厂商设厂,[15]促进本县工商业的繁荣发达,进而发展经济。总之,台南县本期的工业发展,是朝向机械、资讯、电子、电机及运输工具等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策略性工业,而为1990年代的高科技产业奠定基础。

第5阶段:高科技时代(台南科学园区;1990年代)

编辑

科技是台湾目前经济发展的重心,民国69年(1980),新竹科学园区的设置,奠定了台湾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基础。民国84年(1995),政府为振兴南部经济,奉行政院决议设置“台南科学工业园区”,让高科技产业有机会立足南台湾,是 台南县迈向科技县的重要指标。

台南科学园区由国科会依“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负责设置开发,未来的营运管理,亦由国科会负责。南科位于新市乡和善化镇间的台糖公司道爷与善化农场,园区面积约660公顷。园区外围将依都市计划法设置“台南科学工业园区特定区”,约2,000公顷,供园区工作人员居住、生活及发展相关服务性产业使用。

园区建设分成2期规划,第1期的开发,包括园区开发规划作业,为期9年(民国84年3月至民国92年12月)﹔第2期的开发也是9年(民国90年1月至民国98年12月)。第1、2期间重叠时间为3年,亦即总开发需时15年。

南科园区分为微电子、半导体及农业生物技术等3个专业区:

  1. 微电子精密机械:主要在推动精密机械、机电系统产品、医疗器材及半导体设备等项目的产学整合与研发生产。
  2. 半导体:半导体目前居世界6大新兴产业之首位,因此,欲将北部IC产业发展延伸至南部地区,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在南部的发展。
  3. 农业生物技术:主要在推动花卉、畜用疫苗、生物农药、水产经济生物育种、鱼介类诊断与防疫制剂等项目的产学整合与研发生产。

南科园区自民国85年(1996)元月初动土以来,经历多年的开发,从蔗田变矽谷的雏形已渐显露。民国86年(1997)台积电宣布南科设厂后,至民国92年(2003)8月,累计共有112家厂商获核定入区投资,核定建厂。

其中,在投资厂商产业属性方面,光电产业仍高居6大产业之冠,计有29家厂商入区,展现群聚光环。其馀分别为半导体21家,生物技术22家,通讯15家,精密机械24家,电脑周边1家。估计92年(2003)产值可突破1,300亿元。

依据国科会的预估,未来南科如果经营成功,其总产值将超过新竹科学园区。就南科创立的时机及产业规划,相信台南县的未来,将是南部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重镇,明日的“科技大县”。

台南县的商业活动

编辑

台湾的商业活动,一如工业发展一般,经历战争的破坏后慢慢复苏,在政府一连串的经济建设方案中,台湾商业成长迅速,经营规模日趋扩大,其组织形态也快速变迁。各县市商业登记家数及资本额年年快速增加,说明台湾商业活动正在蓬勃发展。

台南县的商号,在战后初期仅剩1,600多家,战后在大家的努力下,商号组织逐渐扩大,且有公司行号的设立,其组织非一般商号可比,颇具有现代企业的规模。如:台湾洋钉股份有限公司、允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及泰丰纺织有限公司等等工商行号,组织设备相当完善,营运情形也相当良好。

这些年来,台南县商业活动情形,可以由【表9-2-5】来说明。

【表9-2-5】台南县历年来商业登记家数、资本额、行业别一栏表[16]
年代 家数 资本额 行业别(前五名的商业登记家数)
民国43年(1954) 6,235家 48,228千元 买卖业(3120家)、制造业(1024家)、饮食业(575家)、浴室理发业(330家)、服装业(236家)
民国50年(1961) 11,420家 127,039千元 买卖业(5731家)、制造业及加工业(3532家)、设场所以集客业(1513家)、技术业(211家)、劳作或劳务之揽业(264家)
民国60年(1971) 16,917家 265,176千元 买卖业(8282家)、制造业(2713家)、服务业(2706家)、加工业(1186家)、饮食业(459家)
民国70年(1981) 25,288家 659,174千元 买卖业(13218家)、服务业(3530家)、制造业(3023家)、加工业(1979家)、承揽业(759家)
民国80年(1991) 27,803家 936,340千元 商业(16305家)、制造业(4785家)、社会服务及个人服务业(3679家)、运输仓储及通信业(1273家)、金融保险及不动产(1135家)
民国90年(2001) 23,314家 347,447千元 批发零售及餐饮业(17526家)、社会服务及个人服务业(2637家)、制造业(2296家)、制造业(1888家)、工商服务业(114家)

由【表9-2-5】可以看出,台南县的商业形态逐步转变,商业登记家数、资本额一年比一年增加,显示商业活动相当蓬勃发展。而就行业别来看,台南县的买卖业、制造业、服务业等,所占的比率都是最高的,未来也将是台南县商业形态发展的主轴。

目前台南县的商业和服务业,以新营、佳里、麻豆、永康、仁德、归仁等地较为发达,未来随著县内二高、高铁、快速道路等重大交通建设陆续完成后,边陲和农业地带各乡镇市的商业发展将欣欣向荣,各乡镇市商业发展也将趋于平衡。

战后台南县的经济发展,一直依循政府“农工并重”的政策前进。以农业发展而言,从民国38年(1949)以来土地改革的成功,让许多佃农成为自耕农,愿意投入更多的心力,经营农业的发展,加上台南县政府对农业发展计划的创新与重视,如发展高经济作物、规划一乡一特产、推动产业文化及兰花生技园区的设立等等措施,使台南县在民国90年(2001)农产品的产量高居全国第一,有胡萝卜、蕃茄、洋香瓜、洋菇、白柚、柳橙、龙眼、芒果、杨桃、木瓜、胡麻等等,[17]所以农业一直是台南县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工业发展方面,台南县的工厂数,长期以来呈快速成长,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特性,也以资讯电子及金属机械业为优先。而随著南部科学园区的设立,将升级转型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经济发展将出现新契机。

在商业活动方面,为加强产业服务,配合整体经济发展,台南县在台南生活圈及新营生活圈共规划80公顷的工商综合区。[18]这些工商综合区的开发,将带动台南县整体工商发展更为迅速,其商业机能及创造的就业机会,对地方助益甚大,也将使台南县整体经济发展体质更加良好。

注释

编辑
  1. 美国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从1950年至1965年给台湾的经济援助共计15亿美元。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不仅限于资金或物资,还包括军事援助、低利贷款、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人才支援等等。
  2. 台南县政府,《台南县统计要览53期》,新营:台南县政府,2002年,页1。
  3. 台南县政府,《台南县统计要览36期》,新营:台南县政府,1985年,页1。
  4. 同注14。
  5. 台南县政府,《台南县土地利用分析》,新营:台南县政府,2002年,页8。
  6. 宋光宇,《台湾历史》,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0年,页115
  7. 民国70年代起,美国人高喊“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台湾大量倾销谷物与水果,又逼迫台湾签订“中美食米外销协定”,企图限制台湾稻米的外销市场。同注17,页116-17。
  8. 台南县政府,《南瀛文献29卷》,新营:台南县政府,1984年,页334-348。
  9. 台南县政府,《南瀛文献30卷》,新营:台南县政府,1985年,页290-291。
  10. 台南县政府,《南瀛文献37卷》,新营:台南县政府,1993年,页300。
  11. 台南县政府,《台南县统计要览专刊85年版》,新营:台南县政府,1997年,页219-221。
  12. 同注11,页221-223
  13. 同注11,页223
  14. 同注11,页223
  15. 新营工业区于民国72(1983)开发完成,属于综合性工业区,以金属制品制造业、塑胶制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修配业、电力及电子机械器材制造修配业为主。
    官田工业区于民国66(1977)开发完成,属于综合性工业区,以金属制品制造业、塑胶制品制造业、食品及饮料制造业、化学制品制造业为主。
    永康工业区于民国70年(1981)开发完成,属于综合性工业区,以纺织业及金属基本工业为主。
    新市工业趋于民国65年(1976)开发完成,属于综合性工业区,以纺织业为主。
    仁德保安工业趋于民国72年(1983)开发完成,属于综合性工业区,以塑胶制品制造业及金属制品制造业为主。
    龙崎工业区于民国65年(1976)开发完成,属于国防工业区,以国防化学工业为主。
    以上资料参考〈台南县招商资讯网〉。
  16. 台南县政府,《台南县统计年报》,新营:台南县政府,1954年,页5-9。
    台南县政府,《台南县统计要览53期》,新营:台南县政府,2002年,页5-9。
  17. 行政院农委会,《农业统计年报》,台北:行政院农委会,2002年。
  18. 台南县政府,《台南县简介》,新营:台南县政府,1995年,页21。
导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