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卷十八
目录 | 南华真经注疏 | |
◀上一卷 | 卷十八 外篇缮性第十六 | 下一卷▶ |
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十八
河南郭象注
唐西华法师成玄英疏
外篇缮性第十六
编辑缮性于俗,俗学以求复其初;
〈〔注〕已治性于俗矣,而欲以俗'学复性命之本,所以求者愈非其道也。〉
〈〔疏〕缮,治也。性,生也。俗,习也。初,本也。言人察性自然,各守生分,率而行之→自合于理。今乃智于伪法,治于真性,矜而矫之,已困弊矣。方更行七义礼智儒俗之学,以求归复本初之性,故俗弥得而性弥失,学逾近而道逾远也。〉
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
〈〔注〕已乱其心于欲,而方复役思以求明,思之愈精,失之逾远。〉
〈〔疏〕滑,乱也。玫,得也。欲,谓名利声色等可食之物也。言人所以心灵昏乱者,为食欲于尘俗故也。今还役用分别之心,思量求学,望得获其明照之道者,铃不可也。唯当以无学学,可以归其本矣;以无思思,可以得其明矣。本亦有作滑欲于欲者也。〉
谓之蔽蒙之民。
〈〔注〕若夫发蒙者,必离俗去欲而后几焉。〉
〈〔疏〕蔽,塞也。蒙,昏也。此则结前,以俗学归本,以思虑求明,如斯之类,可谓蔽塞蒙暗之人。〉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
〈〔注〕恬静而后知不荡,知不荡而性不失也。〉
〈〔疏〕恬,静也。古者圣人以道治身治国者,铃以恬静之法养真质之知,使不荡于外也。〉
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
〈〔注〕夫无以知为而任其自知,则虽知周万物而恬然自得也。〉
〈〔疏〕率性而照,知生者也;无心而知,无以知为也。任知而往,无用造为,斯则无知而知,知而无知,非知之而知者也。故终日知而未尝知,亦未尝不知,终日为而未尝为,亦未尝不为,仍以此真知养于恬静。若不如是,何以恬乎。〉
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注〕知而非为,则无害于恬;恬而自为,则无伤于知;斯可谓交相养矣。二者交相养,则和理之分,岂出他哉。〉
〈〔疏〕夫不能恬静,则何以生彼真知?不有真知,何能政玆恬静?是故恬由于知,所以能静;知资于静,所以获真知。故知之与恬,交相养也。斯则中和之道,存乎寸心,自然之理,出乎天性,在我而已,岂关他哉。〉
夫德,和也;道,理也。
〈〔注〕和,故无不得;道,故无不理。〉
〈〔疏〕德被于人,故以中和为义;理通于物,故以大道为名也。〉
德无不容,仁也;
〈〔注〕无不容者,非为仁也,而七透行焉。〉
〈〔疏〕玄德深远,无不包容,慈爱宏博,仁述斯见。〉
道无不理,义也;
〈〔注〕无不理者,非为义也,而义功著焉。〉
〈〔疏〕夫道能通物,物各当理,理既宜矣,义功著焉。〉
义明而物亲,忠也;
〈〔注〕若夫义明而不由忠,则物愈疏。〉
〈〔疏〕义理明显,情率于中,既不矜骄,故物来亲附也。〉
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
〈〔注〕仁义发中,而还任本怀,则志得矣,志得矣,其进则乐也。〉
〈〔疏〕既仁义由中,故志性纯实,虽复涉于物境而怛归于真情,所造和适,故谓之乐。〉
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
〈〔注〕信行容体而顺乎自然之节文者,其述则礼也。〉
〈〔疏〕夫信行显著,容仪轨物而不乖于节文者,其述勋礼也。〉
礼乐褊行,则天下乱矣。
〈〔注〕以一体之所履,一志之所乐,行之天下,则一方得而万方失也。〉
〈〔疏〕夫不能虚心以应物而执逵以驭世者,则铃滞于华藻之礼而溺于荒淫之乐也,是以刍狗再陈而天下乱矣。〉
彼正而蒙已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注〕各正性命而自蒙己德,则不以此冒彼也。若以此冒彼,安得不失其性哉。〉
〈〔疏〕蒙,暗也。冒,乱也。彼,谓履正道之圣人也。官人彼也冒乱,则物我失其性矣。〉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
〈〔疏〕谓三皇之前,玄古无名号之君也。其时淳风未散,故处在混沌芒昧之中而与时世为一,冥然无逵,君臣上下不相往来,俱得恬澹寂寞无为之道也。〉
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
〈〔注〕任其自然而已。〉
〈〔疏〕当时混沌之时,淳朴之世,举世恬快,体合无为。遂使阴昇阳降,二黑和而静泰;鬼幽人显,各守分而不扰。炎冻顺序,四时得节,即无灾青,万物不伤,群生各尽天年,终无夭折。人虽有心知之衍,无为,故无用之。〉
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注〕物皆自然,故至一也。〉
〈〔疏〕均彼此于无为,混是非于恬啖,物我不二,故谓之至一也。莫,无也。莫之为而自为,无为也;不知所以然而然,自然也。故当是时也,人怀无为之德,物合自然之道焉。〉
逮德下衰,
〈〔注〕夫德之所以下衰者,由圣人不继世,则在上者不能无为而羡无为之述,故政斯弊也。〉
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
〈〔注〕世已失一,或不可解,故释而不推,顺之而已。〉
〈〔疏〕逮,及也。古者茹毛饮血,与麋鹿同韦。及至燧人始变生为熟,伏牺则服牛乘马,创立庖厨,画八卦,以制文字,放蜘蛛而造密网。既而智诈萌矣,嗜,欲渐焉,浇淳朴之心,散无为之道。德衰而始为天下,此之谓乎。是顺黎庶之心,而不能混同至一也。〉
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
〈〔注〕安之于其所安而已。〉
〈〔疏〕夫德化更衰,为弊增甚。故神农有共工之伐,黄帝致蚩尤之战,祆气不息,兵革屡兴。是以诛暴去残,吊民问罪,苟且欲安于天下,未能大顺于韦生是也。〉
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凛淳散朴,
〈〔注〕圣人无心,任世之自成。成之淳薄,皆非圣也。圣能任世之自得耳,岂能使世得圣哉。故皇王之述,与世俱迁,而圣人之道未始不全也。〉
〈〔疏〕夫唐尧虞舜,居五帝之末,而兴治行化,冠三王之始。是以设五典而纲纪五行,置百官而平章百姓,百姓因此而浇讹,五行自斯而荒殆。枝流分派,迄至于玆,岂非毁淳素以作浇讹,散朴质以为华伪。〉
离道以善,
〈〔注〕善者,过于适之称,故有善而道不全。〉
〈〔疏〕夫虚通之道,善恶两忘。今乃拾己效人,矜名企善,既乖于理,所以称离也。〉
险德以行,
〈〔注〕行者,违性而行之,故行立而德不夷。〉
〈〔疏〕险,危阻也。不能率性任真,晦其踪逵,乃矫情立行以取声名,完由外行声名浮伪,故令内德危险,何清夷之有哉。〉
然后去性而从于心。
〈〔注〕以心自役,则性去也。〉
〈〔疏〕离虚通之道,拾淳和之德,然后去自然之性,从分别之心。〉
心与心识,
〈〔注〕彼我之心,竞为先识,无复任性也。〉
〈〔疏〕彼我之心,更相谋虑,是非臧否,竞为前识者也。〉
知而不足以定天下,
〈〔注〕忘知任性,斯乃定也。〉
〈〔疏〕夫心攀绿于有境,知分别于无崖,六合为之姻尘,八荒为之腾沸,四时所以愆序,三光所以彗孛。斯乃祸乱之源,何足以定天下也。〉
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
〈〔注〕文博者,心质之饰也。〉
〈〔疏〕前既使心运知,不足以定天下,故后依附文书以匡时,代增博学而济世,不知质是文之本,文华则隐灭于素质;博是心之末,博学则没溺于心灵。唯当绝学而去文,方会无为之美也。〉
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注〕初,谓性命之本。
〈〔疏〕文华既灭于素质,博学又溺于心灵、于是民始成蠢乱矣,欲反其恬澹之情性,复其自然之初本,其可得乎。噫,心知文博之过。〉
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
〈〔注〕夫道以不贵,故能存世。然世存则贵之,贵之,道斯丧矣。道不能使世不贵,而世亦不能不贵于道,故交相丧也。〉
〈〔疏〕丧,废也。由是事述而观察之,故知时世浇浮,废弃无为之道,亦由无为之道,废变淳和之世。是知世之与道交相丧之也。〉
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
〈〔注〕若不贵,乃交相兴也。〉
〈〔疏〕故怀道圣人,高蹈尘俗,未肯兴弘以驭世,而浇伪之世,亦何能兴感于圣道也。〉
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
〈〔注〕今所以不隐,由其有情以兴也。何由而兴?由无贵也。〉
〈〔疏〕浇季之时,不能用道,无为之道,不复行世。假使体道圣人,降述尘俗,混同莘小,无人知者,韬藏圣德,莫能见用,虽居朝市,何异山林矣。〉
隐,故不自隐。
〈〔注〕若夫自隐而用物,则道世交相兴矣,何隐之有哉。〉
〈〔疏〕时逢昏乱,故圣道不行,岂是韬光自隐其德耶。〉
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一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注〕莫知反一以息述而逐进以求一,愈得述,愈失一,斯大谬矣。虽复起身以明之,开言以出之,显知以发之,何由而交兴哉。祇所以交丧也。〉
〈〔疏〕谬,伪妄也。非伏匿其身而不见,虽见而不乱莘;非闭其言而不出,虽出而不件物;非藏其智而不发,虽发而不炫耀,但时逢谬妄,命遇逵这,故随世污隆,全身远害。〉
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
〈〔注〕此澹漠之时也。〉
则反一无迩;
〈〔注〕反任物性而物性自一,故无连。〉
〈〔疏〕时逢有道,命属清夷,则播德弘化,大行天下。既而人人反一,物物归根,彼我冥符,故无朕述。〉
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
〈〔注〕此不能澹漠之时也。〉
则深根宁极而待;
〈〔注〕虽有事之世,而圣人未始不澹漠也,故深根宁极而待其自为耳,斯道之所以不丧也。〉
〈〔疏〕时遭无道,命值荒淫,德化不行,则大穷天下。既而深固自然之本,保宁至极之性,安排而随变化,处常而待终年,穷通岂有休戚于其闲哉。〉
此存身之道也。
〈〔注〕未有身存而世不兴者也。〉
〈〔疏〕在穷塞而常乐,处危险而安宁,任时世之行藏,可谓存身之道也。〉
古之行身者,不以辩饰知,
〈〔注〕任其真知而已。〉
〈〔疏〕古人轻辫重讷,贱言贵行,是以古之行其身者,铃不用浮华之言辫,饰分别之小智也。〉
不以知穷天下,
〈〔注〕此澹泊之情也。〉
〈〔疏〕穷者,困累之谓也。不纵知毒害以困苦苍生也。〉
不以知穷德,
〈〔注〕守其自得而已。〉
〈〔疏〕知止其分,不以无涯而累其自得。〉
危然处其所而及其性已,又何为哉。
〈〔注〕危然,独正之貌。〉
〈〔疏〕危,犹独也。言独居乱世之中,处危而所在安乐,动不伤寂,怛反自然之性,率性而动,复何为之哉?言其无为也。〉
道固不小行,
〈〔注〕游于坦涂。〉
〈〔疏〕大道广荡,无不制围,小成隐道,固不小行矣。〉
德固不小识。
〈〔注〕块然大通。〉
〈〔疏〕上德之人,智周万物,岂留意是非而为识鉴也。〉
小识伤德,小行伤道。
〈〔疏〕小识小知,亏损深玄之盛德;小学小行,伤毁虚通之大道也。〉
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
〈〔注〕自得其志,独夷其心,而无哀乐之情,斯乐之全者也。〉
〈〔疏〕夫己身履于正道,则所作皆虚通也。既而无顺无逆,忘哀忘乐,所造皆适,斯乐全之者也。至乐全矣,然后志性得焉。〉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注〕全其内而足。〉
〈〔疏〕益,加也。轩,车也。冕,冠也。古人淳朴,体道无为,得志在乎恬夷,取乐非关轩冕。乐已足矣,岂待加之也。〉
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
〈〔疏〕今世之人,浇浮者众,责美荣位,待此适心,是以戴冕乘轩,用为得志也。〉
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
〈〔疏〕傥者,意外忽来耳。轩冕荣华,身外之物,物之傥来,非我性命,堑寄而已,岂可久长也。〉
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
〈〔注〕在外物耳,得失之非我也。〉
〈〔疏〕时属傥来,泛然而取轩冕;命遭寄去,澹尔而拾荣华。既无心于杆御,岂有情于留怯也。〉
故不为轩冕肆志,
〈〔注〕淡然自若,不觉寄之在身。〉
不为穷约趋俗,
〈〔注〕旷然自得,不觉穷之在身。〉
〈〔疏〕肆,申也。趋,竞也。古人体穷通之有命,达荣枯之非己,假使轩冕当涂,亦未足申其志熙,甘俭约以穷窘,岂趋竞于嚣俗。〉
其乐彼与此同,
〈〔注〕彼此,谓轩冕与穷约。〉
〈〔疏〕彼,轩冕也。此,穷约也。夫轩冕穷约,俱是傥来,既乐彼轩冕,亦须喜玆穷约,二俱是寄,所以相同也。〉
故无忧而已矣。
〈〔注〕亦无欣欢之喜也。〉
〈〔疏〕轩冕不乐,穷约不苦,安排去化,所以无忧者也。〉
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
〈〔注〕夫寄去则不乐者,寄来则荒矣,斯以外易内也。〉
〈〔疏〕今世之人,识见浮浅,是以物之寄也,欣然而喜,及去也,忆然不乐。岂知彼此事出傥来,而寄去寄来,常忧常喜,故知虽乐而心未始不荒乱也。〉
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注〕营外亏内,甚倒置也。〉
〈〔疏〕夫寄去寄来,且忧且喜,以己徇物,非丧如何。轩冕穷约,事归尘俗,若习俗之常,失于本性,违真背道,定此之由,其所安置,足为颠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