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谣谚
序
编辑《虞书》曰:诗言志。《礼记》申其说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大序复释其义曰:诗也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观于此,则千古诗教之源,未有先于言志者矣。乃近世论诗之士,语及言志,多视为迂阔而远于事情,由是风雅渐漓、诗教不振。抑知言志之道,无待远求,风雅固其大宗,谣谚尤其显证,欲探风雅之奥者,不妨先问谣谚之涂。诚以言为心声,而谣谚皆天籁自鸣,直抒己志,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达下情而宣上德,其关系寄托,与风雅表里相符。盖风雅之述志,著于文字;而谣谚之述志,发于语言。语言在文字之先,故点画不先于声音,简札不先于应对。自来讲点画者,兼溯声音之始;工简札者,兼求应对之宜。然则谈风雅者,兼诵谣谚之词,岂非言语文学之科,实有相因而相济者乎?顾前人裒录谣谚者,如郭氏茂倩之古乐府解题、左氏克明之古乐府、刘氏履之风雅翼、唐氏汝谔之古诗解,则有谣无谚;臧氏懋循之诗所、郭氏子章之六语,则谣谚并收;然皆以谣谚各列一门,而非以谣谚特编一集。至若周氏守忠之古今谚,则有谚无谣;杨氏慎之古今谚、古今风谣,则谣谚分载;然其去取界限,不甚谨严。故古籍每有阙遗,而今语尤多芜杂,阅者未能满其志焉。顷读观察杜公手辑《古谣谚》一书,采摭期于至详,裁鉴期于至审,体例期于至密,订正期于至精,集诸家之长而无诸家之失,其包罗宏富,共识为艺苑之钜观矣。而余所以推重此书者,则更在公之听舆诵而酌民言,深有得乎诗教之本。盖谣谚之兴,由于舆诵,为政者酌民言而同其好恶,则刍荛葑菲,均可备询,访于𬨎轩。故昔之观民风者,既陈诗,亦陈谣谚。考之左氏《正义》以逍遥训谣,许氏《说文》以传言训谚。夫谣与遥同部,凡发于近地者,即可行于远方;谚从彦得声,凡播于时贤者,即可传之来哲。然则谣谚之语,在今日以为古,在昔时则以为今,所谓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也。此书有鉴于周、杨两书之泛滥,故但纪古而不纪今。然公于里谚民谣,最能体察,虽久司盐䇲,未握台纲,而遇闾阎有控诉于前者,必善为绥抚,故事不越职而道济于生人。加以前此两摄东亭,舆情爱戴,士民之献颂者,咸拟诸古循吏焉。此以知古人谣谚,本不啻言志之诗;而编次成书,即不啻公之言志。信足以阐扬诗教,而主持风雅之盟矣。惟祝自今以往,此志愈坚,将见班秩弥高,而政绩愈显,撰著益富,而声望益隆,其即以此书为左券也夫。
咸丰辛酉孟秋仪征刘毓崧序
凡例
编辑目录
编辑-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
- 卷二十一
- 卷二十二
- 卷二十三
- 卷二十四
- 卷二十五
- 卷二十六
- 卷二十七
- 卷二十八
- 卷二十九
- 卷三十
- 卷三十一
- 卷三十二
- 卷三十三
- 卷三十四
- 卷三十五
- 卷三十六
- 卷三十七
- 卷三十八
- 卷三十九
- 卷四十
- 卷四十一
- 卷四十二
- 卷四十三
- 卷四十四
- 卷四十五
- 卷四十六
- 卷四十七
- 卷四十八
- 卷四十九
- 卷五十
- 卷五十一
- 卷五十二
- 卷五十三
- 卷五十四
- 卷五十五
- 卷五十六
- 卷五十七
- 卷五十八
- 卷五十九
- 卷六十
- 卷六十一
- 卷六十二
- 卷六十三
- 卷六十四
- 卷六十五
- 卷六十六
- 卷六十七
- 卷六十八
- 卷六十九
- 卷七十
- 卷七十一
- 卷七十二
- 卷七十三
- 卷七十四
- 卷七十五
- 卷七十六
- 卷七十七
- 卷七十八
- 卷七十九
- 卷八十
- 卷八十一
- 卷八十二
- 卷八十三
- 卷八十四
- 卷八十五
- 卷八十六
- 卷八十七
- 卷八十八
- 卷八十九
- 卷九十
- 卷九十一
- 卷九十二
- 卷九十三
- 卷九十四
- 卷九十五
- 卷九十六
- 卷九十七
- 卷九十八
- 卷九十九
- 卷一百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