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史略
卷六
作者:高似孙 南宋

山海经 编辑

山海经二十三卷郭璞所注又有山海图赞二卷山

海图音二卷又有山海经图十卷舒雅等所修也本朝 人 按越绝书禹治水巡行天下所历山川命伯益记 之遂为山海经丗或以其书为荒异然考郦道元注 水经凡山川谲异之事必以山海经为据郭璞之言 曰古者皇圣原化以极变象物以应怪鉴无稽赜曲 尽幽情神焉廋哉神焉廋哉此书历载三千暂显于 汉盖武帝时有献异方鸟不知何以饲之东方朔既 言其名文言其食帝问何以知之曰山海经所出也 又宣帝时击磻石于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缚盗 械之人刘向曰此贰负之臣也帝问何以知之以山

海经对其辞贝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䟽蜀之山桎 其右足反缚其两手上大骇于是人多竒山海经其 后东方朔作神异经张华笺之华曰方朔周旋一作 巡 天下所见神异山海所不载者列之有而不具其说 者列之谓山海经也陶渊明有读山海经诗汎览周 王传流观山海图俛仰终宇宙此乐复何如

丗本 编辑

丗本十五篇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帝王公卿 诸侯大夫谱系太史公因之以作史记者是后丗本 凡三其一曰丗本刘向所作者二卷其一亦曰丗本

宋衷所作者四卷其一曰帝谱丗本宋均所作者七 卷又有丗本王侯大夫谱二卷丗本谱二卷王氏注 按丗本叙历代君臣丗系是书不复见犹有传者刘 向宋衷宋均三家而已予阅诸经䟽惟春秋左氏传 䟽所引丗本者不一因采掇汇次为一书题曰古丗 本周益公在西府闻予有此面借再三因录本与之 益公一见曰天下竒书学者隽功也予因曰刘孝标 注丗说引挚氏丗本盖叙挚氏丗家今人欲系谱谍 依攀氏法名之曰某氏丗本殊为古雅益公曰此说 尤新竒

三苍 编辑

三苍者苍颉一篇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历六章 车府令赵高作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文字多 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按史籀十 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与孔氏壁中古文 亦异体建武时亡矣然是时已建隶书 宋景文公云 建字当作造 字然建字 政自竒 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汉兴书师合仓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 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 将篇无复字 师古曰 复重也 元帝时黄门令史史游作急就

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皆苍颉中正字 也凡将则颇有出矣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 数各令记事于庭中杨雄作训纂篇顺续苍颉又易 苍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班固续杨雄作十三 章凡一百二章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 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 作训故此孟坚所谓通知古今文字者欤惟唐李善 好援引间见于文选注师古注汉书条例亦曰旁究 苍雅所用尚矣

汉官 编辑

汉官不知何人作应邵所注 旧五卷今 存其一

王隆有汉官 解诂三卷胡广所注 隆字丈山 汉新汲令 正训旧汉官也按后 汉书百官志云周公作周官分职著明法度相持王 道虽微犹能久存所以观周室牧民之德王隆作小 学汉官篇诸文倜说较略不究 胡广云隆汉官篇略道公卿内外之职旁及四夷博 物条畅多所发明足以知旧制仪品按应劭有汉官 仪又有汉官卤薄图又有汉官仪注又有汉官名秩 蔡质有汉官典仪其言仪者多涉故事往往如卫宏 汉旧仪者也 旧四卷今 有三卷 后汉书百官志注引汉官目

录亦为竒书其后丁孚有汉官仪式荀攸有魏官仪 王珪之有齐职官仪梁有职制仪注视汉官简繁殊 不侔唯郭演有古今百官注十卷最为严整予以孟 坚百官公卿表载汉官无统绪尝作汉官殊有条理

编辑

安帝时越骑校尉刘千秋校书东观好事者樊长孙 与书曰汉家礼仪叔孙通所草创皆随律令在理官 藏于几阁无记录者久令二代之业暗而不彰诚宜 撰次依拟周礼定位分职各有条序刘君然其言与 邑子通人郎中张平子参议未定而迁为宗正卫尉

至顺帝时平子为侍中典校书方作周官解说乃欲 以次述汉事莫能立予所集汉官正与长孙平子之 意合

编辑

后汉书百官志注引援皆古书竒书特为精绝

水经 编辑

水经三卷汉中大夫桑钦撰后魏郦道元注为四十 卷道元范阳人仕魏为史部尚书是盖李延寿父太 师公所谓南人谓北为索虏北人谓南为岛夷者其 史于本国详他国略初未当尽历南地而所载南事

特为精确而又续业闳阔辞义峻拔凡所援引多前 史所遗魏收称其历览竒书是固有得于此乎道元 之言曰大传曰大川相间小川相属东归于海脉其 枝流之吐纳诊其㳂路之所缠访渎搜渠缉而缀之 经有谬误者考以附正文所不载非经水常流者不 在记注之限盖水经粗缀津渚而阙傍通此寻图访 赜道元之所以为功乎按唐艺文云桑钦一作郭璞 撰又郑氏书略以为郭璞注然道元所笺略不援引 郭璞则知为桑钦书也唐李吉甫有删水经十卷是 难乎删矣晋僧道安有水记 记四海 川水源 虞仲雍有江记

汉记其援引考订皆不可及此

竹书穆天子传一卷、周书十卷、古文琐语四卷 编辑

晋太康二年汲郡民不准盗发魏襄王冡得古竹简 书帝命荀勗和峤撰次为十五部八十七卷以为中 经列在袐书然杂以怪妄之说其纪年专用夏正载 三代事而不及它国但纪晋魏间事终之哀王盖魏 之史记也按襄王即魏惠成王之子灵王也丗本以 为襄王又按史记六国年表自灵王二十一年至秦 始皇三十四年燔书之岁八十六年至太康二年初 得此书凡五百七十九年杜预于左氏传之末尝考

其不合于经传者数事刘知几史通乃言汲冡纪年 载春秋事多与左氏同又郭璞注山海经以为穆天 子传载穆王飨西王母于瑶池之上与竹书同璞又 言竹书不出则山海经几废则知竹书所载怪妄者 必有合于山海经者初在隋目八十七卷是犹皆存 至唐艺文志吴兢西斋书目仅十四卷耳知几又曰 汲冡所得寻即亡逸然则挚虞束皙既尝据引荀𫖮 又尝参订杜预之所引用干宝之所稽法则是书不 为不古矣不只是也师古称臣瓉所注汉书喜用竹 书隋志有竹书同异一卷按荀勗所考古尺其简长

二尺四寸以墨书一简四十字时勗为中书监同第 录者中书令和峤袐书主书令史袐书校书中郎张 宙郎中传瓉瓉即师古注汉书所引臣瓉者也时所 书用二尺黄纸 ===穆天子传 一卷竹书内书李氏邯郸 书目云六卷必是字误=== 按左氏传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有车辙马 迹焉此书所载即其事也穆王得盗骊绿耳之乘造 父为御以观四荒西绝流沙西登昆仑与太史公记 合竹书所传穆天子传六卷所历怪音亦几于山海 经者虽多残阙皆是古书

周书十一卷。竹书内书 编辑

晋孔晁注此书以为孔子删采之馀凡七十篇今如 马揔意林例篇摘一二语可见其删书之馀者也

度训解 立中以补损 补损以知足 命顺解 权以知始 始以知终 常顺解 天有 常性 人有 常顺 文酌解 民生有欲有恶 有哀有德有则 籴㽵解 有道故 国用定 武称解 大国不失其威 敌国不失其权 允文解 思静镇胜 允文维纪 大毋解 武有六制 政攻侵代 搏 战 大明武解 思严大武 曰维四方 小明武解 必得地势 以顺天时 大匡解 维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 大荒注曰程在岐州左右 程典解 维三月既生魄文 王合六国之诸侯 奉勤 于啇 程寤、泰阴、九间、刘法、文开、保开、八系,以上篇逸 酆保 维二十三祀庚子朔 九州侯咸格于周 大开 维王三月既 生魄王在酆 小开 维 三 十有五祀王念 曰余闻在昔曰 文儆 维文王告梦惧后嗣之无保召 太子发曰呜呼吾语法所保所 守守 之哉 柔武 维王元祀一月既生魄王召周公旦曰鸣 呼维在文考之绪功维周禁五戎五戎不 禁厥民 乃淫 大武开 维王一祀十有二月王在酆闻密命 访于周公旦曰鸣呼余夙夜维商密 不显谁和若岁之有秋今余不获其落若何 周公曰兹在德敬右周其惟天命王其敬命 小武开 维王二祀一月既生魄召周公旦曰鸣呼余夙夜忌 商不知道极敬听以勤天下周公拜手稽手曰在昔 文考顺明三极躬是四察循 用五行戒视七顺顺道九纪 宝典解 维王二祀二月 丙辰朔王在鄗 召周公旦曰呜呼敬哉朕闻曰何修非躬 何择非人又曰维子孙之谋宝以为常。

酆讲解 维 王 二祀工在酆讲吉告闻王召周公旦曰呜呼伤 商其成辜维四望见功谍言多信今其如何 寤敬解 维四月朔王告儆召周公旦曰呜呼 谋泄哉今朕有商惊予忧其深矣 武顺解 天道 尚右 日月西移地道尚左水道 东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 武穆解 曰若稽古曰昭天 之道熙帝之载揆 民之 任 和寤解 王乃出图商至于原召召公爽毕公 高王曰呜呼敬之无竞维人人惟允 忠惟事惟敬 小人难保。 武窹解 王赫奋列 八方咸发 克殷解 周革三百五 十乘阵于牧 野武王使师尚父伯夫致师王 既戎车武贲驰商师商师大崩 文匡解 惟十有三祀 王在管管叔 蔡叔泉商之监东隅 之侯咸受赐于王 文政解 维十有三 祀在管 大聚解 惟武 王胜 殷抚图绥民 乃观于殷政 丗俘解 维四月有乙未武王成 辟四方通殷命有国 箕子、考德二篇商誓 王若曰若 殷之旧官 度邑 维王克商邑君诸 侯及厥民兹日度 邑 我儆 维十有一 祀王告梦 五权 维王不豫于五 日召周公旦 成开解 成王 九年 大开告用 用周公也 作雒解 武王克殷乃立王 子禄父俾守商纪 皇门解 正月庚 午周公 格于左闳门会群门路 寝左门曰皇门闳音皇 大戒解 维正月既生魄 王访于周公 周月 维一月 既南至 时训 纪时 令 谧法解 纪谥 法 明堂 明堂 位 尝麦 祷于 周庙 尝麦于 太祖。 本典 维四月既望既生魄 王在东宫召周公旦 官人 王曰呜 呼大师 王会解 会朝 祭公解 王若曰祖祭 公周公之后 史记解 维正月王在成周 昧爽名三公在史 戎 夫 职方氏解 掌天下 之图 芮良夫解 芮伯若曰予小臣 良夫稽首谋告。 太子晋解 晋平公使叔誉于周 见太子晋而与之言 玉佩解 王者所 佩在德 殷说解 汤将放桀 居中野 周祝解 攘哉民心哉民朕 则生汝朕则刑汝 武经解 车甲之 间有巧 言令色 事不捷 铨法解 有三不远三不 近三不芒由 器服解 作器服周 道大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