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通释 (四库全书本)
史通通释 |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五
史通通释目录 史评类
内篇
卷一
六家第一
卷二
二体第二 载言第三
本纪第四 世家第五
列传第六
卷三
表历第七 书志第八
卷四
论赞第九 序例第十
题目第十一 断限第十二
编次第十三 称谓第十四
卷五
采撰第十五 载文第十六
补注第十七 因习第十八
邑里第十九
卷六
言语第二十 浮词第二十一
叙事第二十二
卷七
品藻第二十三 直书第二十四
曲笔第二十五 鉴识第二十六
探赜第二十七
卷八
摸拟第二十八 书事第二十九
人物第三十
卷九
核才第三十一 序传第三十二
烦省第三十三
卷十
杂述第三十四 辨职第三十五
自叙第三十六 体统〈亡〉
纰缪〈亡〉 弛张〈亡〉
外篇
卷十一
史官建置第一
卷十二
古今正史第二
卷十三
疑古第三
卷十四
申左第四
卷十五
点烦第五
卷十六
杂说上第六
卷十七
杂说中第七
卷十八
杂说下第八
卷十九
五行志错误第九 五行志杂驳第十
卷二十
暗惑第十一 忤时第十二
〈臣〉等谨案史通通释二十卷
国朝浦起龙撰起龙字二田无锡人史通注本旧有郭延年王维俭黄叔琳三家递相增损互有短长起龙是注较三家为晚出虽亦仍有疏漏如秦人不死事不知出洛阳伽蓝记蜀老犹存事不知出魏书毛修之传阑单失力字不知出清异录之类然大致引据详明足称该洽惟轻于改窜古书往往失其本旨如六家篇内尚书条中语无可述四字之下若此二字之上乃有脱句而改此字为止又为增一有字又如列传篇内项王立传而以本纪为名句立字不悮而乃臆改为宜此类至多皆失详慎又句解章评参差夹注如选刻制艺之例于注书之体亦乖惜其不一评一注釐为二书使离之双美也顾其大致精核于知㡬本意多能阐发不可谓之无功焉乾隆四十三年六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史通通释原序
长安二年〈武后临朝第十九年至此十六改元〉余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于门下撰起居注会转中书舎人暂停史任俄兼领其职今上即位除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其兼〈旧脱兼字〉修史皆如故〈兼修史以领职言脱兼字则非〉又属大驾还京以留后在东〈旧脱东字〉都无㡬驿徴入京专知史事仍迁秘书少监释〈首叙历官即自叙篇所谓三为史臣再入东观也其注云今之史馆即古之东观〉自惟历事二主从宦〈一作官〉两京遍居司籍之曹久处载言之职昔马融三入东观汉代称荣张华再典史官晋朝称美嗟予小子兼而有之是用职思〈旧误作司〉其忧不遑启处释〈此总上历官拈合当职撰史事即以引起史通之作〉尝以载削馀暇商榷〈一作确〉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于是区分类聚编而次之释〈此六句暗笼史通〉昔汉世诸儒集论经传定之于白虎阁因名曰白虎通予既在史馆而成此书故便以史通为目且汉求司马迁后封为史通子是知史之称通其来自久博采众议爰定兹名释〈此层明点史通两引古史古事以见命名所本〉凡为廿卷列之如左合若干言〈旧注除所阙篇凡八万三千三百五十二字注五千四百九十八字按字数今不可定姑仍旧本存之〉于时岁次庚戌景龙四年〈中宗元是时复辟六年矣〉仲春之月也
按此刘氏自序当冠正目之首诸本错置后人序例之间非体观此一序简明典切即可徴其史笔之洁古者经䟽文选凡有自序者皆与正书同注王本此篇亦有注愚亦遵用之
大驾还京〈注详集终忤时篇〉
马融三入东观〈后汉书本传永初四年应召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忤太后旨禁锢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拜议郎桓帝时忤大将军梁冀免官得赦还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张华再典史官〈晋书本传华学业优博朗赡多通卢钦言之于文帝除著作佐郎惠帝即位以华为太子少傅数年代下邳王晃为司空领著作〉
白虎通〈后汉章帝纪建初四年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异同作白虎议奏班固传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隋经籍志白虎通六卷唐艺文志通字下有义字〉
史通子〈汉书司马迁传太史公仍父子相继纂其职作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宣帝时迁外孙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