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春堂先生别集/卷五

卷四 同春堂先生别集
卷五
作者:宋浚吉
1682年
卷六

师友讲论

编辑

答李士深厚源○己亥

编辑

礼。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注。葬毕。练祥二祭。仍作两次举行。葬之后月练。又次月祥云云。详见疑礼问解小祥条练祥两祭。有故未行者。只可据此而行之。第妻服一段。家礼与古礼自不同。虽以古礼言之。大夫之长子。父在。似不得为妻杖。不杖则恐无练禫节次。此常所未晓然处。更议诸知礼君子。如何如何。如令女神主粉面。何以题之。亦可商量处。祥后行禫。当计闰之说。明载于疑礼问解中大祥条。考见如何。

答李士深己亥

编辑

显辟之称。出于千万不得已。有兄有弟。则自可主之。而祔于祖龛。得礼之正耳。某甫云者。表德之谓也。

答李士深己亥

编辑

示礼疑。考之丧礼备要。凡祔位之主。本位出庙。则亦当埋于墓所云。理势恐当然。然其祔位于最长房。亦是至亲。则并奉以祭。情理亦似为安。如何如何。迁奉之礼。应在三年丧毕之后。此则无疑。

答李静伯弘渊

编辑

问。哀之堂叔故李鸿山德沂。即哀家宗子也。有子昆季。而其昆则无子早世。其季则有二子。长为厥兄之继子。今方为宗子。而于哀为三从侄也。哀之高祖神主。亲尽当祧。此则自当准礼。移奉于最长之房。而但堂叔下世之后。从兄继殁。先世神主旁题。未及改之矣。今则家尊蒙国恩。貤赠三代。哀之高祖神主。亦当改题。而堂叔从兄皆已云亡。时存宗子。则既已亲尽。旁题以何人书之乎。抑将阙之乎。且粉面当以曾祖书之乎。不书旁题。而只书显曾祖某官府君。未知如何。幸望详示。

询及礼疑。懵陋荒昧。不敢率尔奉对。但记昔年先君子在世。以最长房。奉曾祖神主于家庙。其时禀之沙溪先师。答谓当改题以显曾祖考。旁题不书孝字。只书曾孙某奉祀。祝辞亦以是称之为宜云云。兹以是遵行矣。厥后游南中得闻旅老之论。以为所谓最长房。只且权宜承祀而已。本非宗子。似不敢改题主书。旁题因旧勿改为宜云云。此则异乎吾所闻。归而质之金承旨。答云最长房既承祀。祝辞亦自告之。而属号与旁题。依旧以死宗子书之。则幽明之间。名实不称。恐非事先以诚之道云云。未知如何。倂记昔时所自行与所闻见者。以备兄采择耳。

答永安尉洪柱元○戊申

编辑

礼疑。本非懵陋所及。而近日神思昏昧。尤不能有所商量。第闻讣既在翌月。则似当以闻讣日为初期。而为除服之节。如何如何。未及细考礼书。率尔奉报。悚仄悚仄。

答永安尉戊申

编辑

俯示礼疑。蒙陋不敢为说。然不敢不报。略布臆见。礼。既曰葬毕归告庙云云。则虽迟数日。恐或不妨。缌服。只为葬时之用。虽无压尊之嫌。恐不当以此入庙行参。如何如何。唯在量处。

答赵胤之锡胤○己丑

编辑

问。朝士持私服者。君丧成服一节。不载于五礼仪。疏漏甚矣。古礼。既有明文。当服无疑。而第既服君丧。不敢径除私服。亦是礼经之文。故当初议此事时。或云末梢若不能尽从古礼。则初不成服为宜云。愚意则不然。古礼。有君丧则不敢私服。亦不敢径除。固是以义断恩之制。而古今异宜。礼或有随时而变。虽以不敢私服一段言之。持君服而遭亲丧者。未闻有压屈不服者矣。私服之过时不除。实多所碍。似难一遵古礼。诚若有苟简者。而然若为此元不成服。则其于方丧重制。情礼阙然。岂不尤极其未安乎。浅见如是。以布笠布团领麻带成服。而知友间论议。或有终不归一者。其成服之人。亦多用布裹平凉子不缉布直领。独尹堤川哀侍所服。与孤哀同耳。成服与服色当否。未知其果如何。已事虽不可追。而窃欲闻盛见之所在也。练祥之祭。变除之节。当待君丧之毕。古礼则然。而势有难行。如前所云。仄闻有禀叩于金参判文丈者。答以练祥日。略行祀事。待山陵卒哭后卜日。殷祭变除为宜云。此固重古礼参酌变通之意也。第以浅陋之见揆之。少有可疑。若以径除为违礼。欲仿丧毕殷祭之意。而以待卒哭。则练祥之在卒哭后者。将有异同之嫌。若以卒哭前私家祭礼。有异平日练祥之祭。有不敢行者。则退溪先生问答中。有时祀当废忌祭可行之说。练祥虽曰殷祭。似与忌祭相类。略设行祭。或不至于大未安乎。既未能一从古礼。而变除之不得以时。亦似未安。而此等变礼。不可以臆见率尔行之。伏望参酌古今。明示的确之论。俾得遵行而无未尽之悔。千万幸甚。

所示礼疑。蒙陋不敢容议。但以臆见言之。有君服不敢私服。固是古礼。于今诚为异宜。然重丧中。遭轻丧者。亦必制其服而哭之。礼意然也。况方丧重制。是何等大节目。而诿以私服在身。古今异宜。遂废不服耶。五礼仪。既以布帽布团领麻带。为百官之服。前衔堂上以上。则与百官服同。堂下则白笠白衣白带。以此为一代之制。则恐不可舍此而他求也。纷纷之论。固不足道。哀兄所行。亦恐有未尽善者。未知识礼者以为如何耳。大槩五礼。成服之制。草草如是。故致有云云。若从朱子说。群臣各制古丧服以临。别制布帽布公服布革带以朝。则诚百王不易之定礼。宁有多少疑难。花潭,寒冈。皆拟上章而未果。近闻金都宪上疏论此礼。亦被大臣所沮却。今逢圣上。亦不得变而从古。则其亦已矣。岂不为千古之恨。良可痛慨。练祥退行。恐合礼意。祥事既退。则几筵未撤。几筵既在。则上食之礼。似不可废也。禫事。礼家有过时不禫之论。但想国丧卒哭。当在十月。而兄家禫期。恰在其月。实非过时。须于卒哭后。即卜日行祥礼。于中旬。卜日行禫事。逾月而行吉祭。恐似合宜。盖王肃释中月而禫。谓祥月之中。朱子以是为善。而特拘于宋朝制令。家礼。从郑氏说耳。然则行禫于祥月。不为无据。而过此月则难行矣。然更禀金文丈以行之如何。退陶忌祭用素以行之教。亦似可疑。当更详之。

答宋英甫时烈

编辑

本义说。固然。但六爻。各自取象。彖辞亦自有其意。何尝与大象相关涉耶。胡说。恐与本义不相妨。卦名。曾读启蒙时。似见先儒说如此。今记不仔细。当更考之。小星注。众妾之进御于君者。不敢当夕。见星而往。见星而还云云。疑礼谓当夕。亦此义也。

与宋英甫丙申

编辑

吊服加麻者。三月而除之。一说既葬除之云。今于明朔除之。留其服为送葬之用似稳。如何如何。且吾辈于此老。当处之以师友之间。更加数月心哀。使半于前丧则恐当。曾与泰兄有所云云。想已闻之也否。此老。指慎独金先生。

答宋英甫壬子

编辑

问。高曾二世神主宗子死后。祧奉于家兄家矣。今家兄至此。祠堂之祭。葬前当废。而其墓祭当如何。自长,淳两官略设无妨耶。葬事若在秋夕之前。则无此疑。时尤庵之弟时焘。为长城府使。时杰为淳昌郡守。

长淳略设。恐好。如何如何。

问。家兄三年后。右二世神主。当迁于弟家。而家侄以为高祖。固然矣。曾祖则渠亦未亲尽。因请奉祀云。愚意此于礼义。决不可从。既迁而早晩复还。其于即远毋退之义。有何所害。愚见如此。未知不悖否。

来教恐当。

问。或云最长房死。则其所奉神主。当即迁于次长。不待三年丧毕云。此说如何。

三年丧毕。合祭而或埋或迁。礼意本然。次长则不待三年。此有出处否。曾所未闻者。若有所考。切乞示教。

答宋英甫壬子

编辑

问。前日覆书谨悉。只最长房之不必待丧毕而递迁祧主者。非有所考。只为最长之奉祧主。其事体与宗家有异。只欲权奉祭祀。而复三年废祭。有所未安。故有前书之疑耳。至于家弟等。略祭于高曾之墓。来谕殊合情礼。然则于先亲之墓。亦一体行之否。更教之。

次长房不待丧毕而奉归祧主者。以事势言之。则诚如所教。第未见古据为可疑耳。宗子之丧。事体自别。然原野之礼。从略以行。不至大段未安否。不敢质言。

问。伯父无嗣。祔于隆侄家。此侄死后。已埋其神主矣。隆侄之子元锡。以为此位田民不少。今只存墓祭而已。请量留墓祭条外。分诸诸家云。弟喩以不然。而渠力请不已。弟意以为当初如是处之。则有国法及俗例之可据者。犹之可也。今已尽归于宗家。久为宗家之物。而今乃分之。万无是理。请得兄分明一语以谕之。且以为鄙家定式耳。

元锡云云。不胜嘉叹。兴伯有子矣。其事似不难知。设有一族人呈官请分。则自官必即许之。台教虽甚切至。元锡之不安。岂不诚然。鄙意早为区处。俾无后弊。且遂元锡之美行。恐当。如何如何。

答权叔𬣙思诚𫍰○与尤庵联名○壬申

编辑

不意国恤。普切惊恸。即拜佥翰。慰泻无已。谕及祀事。浚吉等亦方疑讶。考退溪先生说。则云国恤卒哭前。时祭可废。忌祭墓祭。可以素馔行。寻见朝家行会。则云大中小祀并废。唯祭社稷。然则私家墓祭。似不敢行。退溪说。无乃有违于时制耶。良可疑也。闻沙溪先师每遇国恤。节祀墓祭。并废。唯忌祭。设素馔单献云。此岂非酌变之宜。而又疑事神与事生有异。祭子于父丧之内。先儒尚云当用肉。况今国恤成服之后。生者则酒肉自如。独于祖考而设素馔。莫或有未妥也耶。抑有微意于其间耶。来示子夏说。亦与杂记视君之母与妻。比之兄弟。发诸颜色者。亦不飮食之说。互相迳庭。恐不可但以子夏说为不易之则。如何如何。且古礼则君丧未除之前。士夫练祥之祭。决不可行。而古今异制。礼似当变。亦以为疑。思欲就正而病未果。可叹可叹。

答权叔𬣙思诚壬申

编辑

伏承委覆。所以发困蒙者厚矣。良荷良荷。第有所疑。不得不毕其说焉。来示。古者君丧。士庶齐衰三月。小君似有差。国制。士庶为小君。亦不为期。成服后食肉。似宜云云。考之仪礼。公卿大夫。为天子斩衰三年。为小君齐衰期。畿内之民。为天子齐衰三月。小君服则未闻。礼曰。百姓为天子诸侯有土者。服三年之丧。朱子曰。为天子服三年之丧。只是畿内。诸侯国则不然。各为其君服斩。此与仪礼不同。百姓既为君三年。则小君自当为期矣。短丧一俑。君服遂废。千载以还。未有能行之者。国制。颇采用古礼。在官者。生布裹帽。生布团领麻带。卒哭后。乌帽白团领乌角带。凡干丧事。用衰服前衔三品以下及生进生徒。并白衣白笠三年。内丧则期年卒哭后黑带。入学校则黑头巾。似闻昔年国恤时。礼官以黑巾带为未安。请皆用白云。亦未知信否。庶人僧徒。白衣笠带。卒哭而除。内丧则十三日而除。凡卒哭前。禁用红紫。明载五礼仪。大槩因朱子君臣服议而酌之也。佥尊其未之考耶。今制后丧。无贵贱。既皆期服。以礼律之。则卒哭之前。虽所谓生徒。亦不敢飮酒食肉而行私祀自如矣。如何如何。且来示以为素馔之祀。即是废祭。若谓不成祭礼则可矣。即曰废祭。则恐失之太快也。退翁于此不忍霜雨之感云者。亦恐未然。孟子曰。不得。不可以为悦。先儒亦讥其不得为而为之。卒哭前大小祀皆废者。既是时王之制。则屈义伸情。莫或有违于从周之义耶。恨未及就正于函丈也。来教。先大夫祥期。在伯父葬前。遂废祥祭云。礼曰。父母之丧将祭。而昆弟死则殡而后祭。同宫则虽臣妾。葬而后祭。祭谓二祥之祭也。据此伯父之丧。非同宫则殡后当祭。同宫则既葬行祥无疑。何至遂废不行也。来教。先大夫葬前。先夫人忌祭。素馔一酌云。同宫则虽臣妾。葬而后祭者。既是古礼。而祭又二祥之祭。则今忌祭既轻于二祥。亲丧又非臣妾之比。虽单献之礼。其不可行。甚明矣。且以缌不祭所祭于死者无服则祭之义推之。尤有所不可者。以主人言之。则斩衰之服。非缌之等。以所祭言之。则所天之丧。不翅有服较然。质之彼此。俱无所据。又谓练后始令儿子行之。则未知葬前之祭。谁人行之耶。若主人自行。则擗踊之身。时未澡洁。而敢行事于庙中。益似未安。由前则当祭而不祭。由后则当废而不废。恐直截为非礼之礼也。如何如何。君丧私服之礼。曾子问论之详矣。君服尽后。次月行练。次月行祥。然亦皆谓适子居官若适子在家。自依时行亲丧之礼云云。古礼固如此矣。但古礼则卿大夫士庶人。君服较异故士庶在家。自当行二祥之祭。今则通士庶。皆服三年。二祥之行。实似未安。虽后丧。卒哭前大小祀皆废者。既是时制。则二祥之祭。恐未安。若一遵古礼。则今古又异。甚有所阂者。兹以为疑耳。或谓国恤卒哭前值练祥之日。则依忌日礼略行之。卒哭后择日行练祥变除之节。似或得宜云。未知高见以为如何。退翁说。在嘉靖乙丑。实文定王后昇遐之时。而先师之事通大王王后丧皆然云。既有所怀。敢此剧论。更乞入细讨覆。以发蒙蔀。程子所谓不有益于我。必有益于彼者。未必不谓此也。

答权思诚与尤庵联名○壬申

编辑

伏蒙不鄙。再三勤诲。无非引礼据经之论。奉读感叹。无以为喩。浚吉等之愚昧。岂复有相长之益。第记所疑。恭俟镌教。礼所谓百姓为天子诸侯有土者服三年之说。只出于朱子书。未考其本文。不敢质言。但来教以黑巾带为除丧之证。则不敢闻命。自上卒哭后视事。亦用玄冠乌带。载于五礼仪。上之服三年无疑。而其制尚如此。亦可以是而谓上之不为三年耶。父有重丧。子不敢纯吉者。果是礼经之文。而亦不可以此而为今日之证。何者。虽后丧。殿下亦服三年。士庶用白。果是不纯吉之义。则何止于期耶。似闻仁顺王后国恤时。闵持平纯上章。请殿下于卒哭后。依宋孝宗例。以白冠视事。卒行是议云。或者所谓儒生变黑从白者。无乃因此而递加一级耶。亦未可知也。来示选人犹今之士人云者。恐未然。朱子曰。君丧婚姻之节。宜别亲疏之等。一月之外。许军民。三月之外。许士吏。复土之后。许选人。祔庙之后。许承议郞以下云云。据此则选人之非士明矣。鄙意疑如今之初出身者也。来教国制生布团领生布带云。又失照勘。国制。通斩齐衰。皆用麻带。疑是麻腰绖之义也。且大小祀俱废。唯祭社稷者。果是王制之意。而若谓只是官家事。则亦恐未安。果是官家事。则士庶不但行忌祭。亦当行时祭。而忌祭又何必单献乎。既曰大小祀俱废。则士庶家。亦必兼包其中无疑。而忌日则不过人子之情不忍恬然。权行一酌之礼也。先夫人忌祭。若在先大夫葬后。则本无不可。但以朱子说观之。主人似当亲执也。且今练祥之祭。从古岂不直截。而情文互阂。其说甚长。若依时行礼。则势将以一酌之祭而行变除之节。然则殷礼遂废。更无行之之日。不瑕未尽于大事耶。若以过时不祭之义当之。亦不妨也耶。花潭说则后学不能无疑。如闵持平陈封事改制度则善矣。如其未然。而乃于举国普同之服。已独弃今从古。莫或近于贱而好专之嫌耶。僭汰至此。惶仄无已。只希恕教。

答权思诚壬申

编辑

叠遭丧者。前丧祥日。似当以衰服入哭。祥服承祭。祭讫。反后丧衰服。何必更论墨衰之制耶。禫则虽有哭泣之节。而其名既吉。其服亦吉。决非丧内所敢行。丧毕之后。则又过时难追。朱夫子说可据也。忧挠中艰思旧闻。率尔奉禀。

答权思诚壬申

编辑

先师曰。据先儒说。以月数者。数闰以年数者。虽有闰不数之。大小祥。以年数则不计闰。宜矣。禫则本当在祥月之中。虽从郑氏间一月之说。犹是以月数。则禫之不计闰。无据。家礼所谓不计闰者。统言自丧至此。非必谓祥后也。张子曰。三年之丧禫。闰月亦算之。此说似分明云云。此外不敢为说。

答权思诚壬申

编辑

婚期已迫。凡百何以措办。闻兄有行。千万毖珍。弟家所行仪节送去。大槩因丘氏礼而为之者也。如有不合。更加裁量行之。原纸送还为望。见妇之节。弟意恐只从俗无币。待他日妇归见舅姑。依礼行币似宜。如何如何。妇未见舅姑。而婿先见妇父母。本非礼意。而今日事势。似不得不尔。但妇之见舅。既从俗无币。以俟他日。而婿反执币。以见妻父母。无乃有所谓不称情之嫌耶。此则弟家之所未遑。然更在斟酌也。要之本领不是。节节有阂。为之慨叹。

答权思诚壬申

编辑

俯询礼疑。何敢率尔为说。第以檀弓曾子说观之。虽过丧月。其当税也无疑。且考通典。贺循曰。小功不税。谓丧月都竟。乃闻丧者耳。若在服内。则自全五月。郑玄云。五月之内则追服。王肃云。服其残月。庾蔚之以为王,郑所说虽有理。而王议容朝闻夕除。或不容成服。求之人情。未为允惬云云。凡此数说。皆可参酌也。如何如何。凡礼皆当统于男子。元无以妇人之故。而为之进退者。况妇人外丧则尤恐无所嫌。以曾子问外丧自齐衰以下行之说推之。甚分晓。惟遭丧之妇人。成服前则恐难参祭也。亦如何。此皆臆说。难免汰哉。惶悚无已。如不中理。乞赐镌诲。

答权思诚辛巳

编辑

前秋两日之晤。不足以抒隔岁多少怀。别来。湖岭遽隔。离情病思。一倍凄黯。前后三书。长弟披读。横说竖说。无非成已成物之论。今日是甚时节。而此一脉不绝如许。荀卿子所谓天不忘者讵不信欤。欣幸之至。为世道非为私也。未死以前。敢不书绅服膺。以无负君子爱人以德之意耶。第自道太谦。责人太厚。似不当尔也。世固有受此责者。宜非病仆所敢闻也。岂百年峨洋之地。犹有所未相悉者耶。仆诚非无意于此事者。奈昏弱之质。元非受采之资。中岁蒙诸老先生奖励诱掖之赐。粗有感发兴起之端。而篑土未半。梁木遽摧。又不幸而痼疾缠髓。十年未已。神思昏愦。常若在醉梦中。新知不继旧业已荒。一息苟存。万计茫然。此心之所以凑泊存省者。诚不能无赖于册子工夫。而惟此一段事。专至废阙。户门不开。蹊迳已塞日用之际言尤行悔屋漏之间鬼非神责兄视世之做举业能文章者。尚且吃紧著力。然后方得。况此人间一大事。岂可以昏昧神识。悠泛活计而得之耶。虽蒙故人至厚。不欲轻绝我。在我实无以堪之。以此羞缩。不愿诸兄之更以是望我。只处之以病废人足矣。赖天之灵。此疾少祛。或可从诸兄之后。以收桑楡之景。而何敢望耶。吾左右高材敏识。绝出等夷。又独立于垢氛之表。神游于仙境之中。日间所事。惟在于学。则其博文约礼之功。必有日迈月征而不能自已者。何以知其然也。凡人行之不至。则言之无力。足下前日数书。皆亲切有味。其所以医人之疾。俱是瞑眩之剂。如无得于心。则发于言者。必不能如是切至耳。愿足下勿以得少为足。更于涵蓄完养慎言谨节上著力。则他日所就。其可量耶。前书所云。果为卞庄子发也。但其中四字。不免典则不严。今承砭教。敢不顿首受罪。知魂梦之间。亦有相发者。慰幸尤至。第方外散人颠妄酒客之喩。似非朋友间诚心相告之道。如其戏也。则一时语病。犹未甚害。如或于杯酒逢场之际。不免为豪气所使。自觉有一毫此个意象。则内程,朱外嵇,阮。古人所戒。吾儒家法。似不如此。兄既知其病。则即此知之之心。便是能去之药。惟兄勉之。兄如以方外自处。则更于何处觅方内人耶。三千三百。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况此非常而变者。尤何敢知也。父死丧中。子代丧与否。诸老先生皆有所论。考之通典嫡孙持重在丧而亡。次孙代之议庾蔚之云。犹父为嫡子居丧而亡。孙不传重。分明是引古证今之语。而未详其出处来历为可疑。通解续丧服图式。有云嫡子未终丧而亡。嫡孙承重亡。在小祥前者。则于小祥受服。在小祥后者。则申心丧。且引郑注女子遭丧而出者。始服齐衰期。出而虞。则以三年之丧受。既虞而出。则小祥亦如之。既除丧而出则已。以是为证。此则宋朝礼官之议。而杨氏采入于此。此书实朱门传受旨诀。非他书比。恐遵行无可疑。如何如何。父未殡祖亡。服祖以周。贺循之论。既谓父尸尚在。人子之义。未可以代重。庾蔚之又谓父亡未殡。同之平存。岂事死事亡。其义自别故欤。如以无主祭者为疑。则徐邈之论。又以为大功者。主人之丧。犹为之练祥再祭。况诸孙耶。若周既除。当以素服临祭。依心丧以终三年。古人之言如此。恐未可轻议。如何如何。太有诸家。果如来喩。盖缘记闻之学。无得于心。依样画葫芦。固所未免。亦尝思之。礼之变者。愈去愈无穷。诸家所论。诚有殽杂可厌处。亦有阂理难行处。然其间岂无合义理可遵行处。从容参考。去其非而取其是。以求至当之归。又以阙疑慎行处之。乃是后学合致力处。如以一时肤浅之见。不究其是非。不审其取舍。先以扫去旧说为心。则已非学者恭敬退让和平审密气象。抑恐扫去彼说之后。我之所以杜撰出来者。或未中理。反出于彼说之下。而见笑于大方之家也。以此不敢轻弃旧说。常拘拘于故纸之末。亦是识卑气弱致然。宜吾兄之以为病也。且父在母丧之礼。卢履冰以为礼。父在为母。一周除灵。三年心丧。又曰。祖父母安存。子孙妻亡殁。下房筵几。亦立再周。甚无谓也。朱子曰。卢履冰议是。但今条制如此。不敢违耳。盖自唐因武后之请。父在为母。终三年服。宋朝因之故也。据此。朱夫子非不以卢议为善。但不敢违时王之制耳。家礼。不著父在为母期。亦此意也。今国制。既用古礼。与卢议相符。且道使朱子生于今日。从耶否耶。似不可草草看过。率然立论。更愿细入消详。幸甚幸甚。事之无害于义者。固当从俗。然大义所关。不可一以从俗为诿。不然。圣人只曰君子同足矣。又何必曰同而异耶。卒哭后馈食。古礼分明罢之。檀弓。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已。郑注。谓不复馈食于下室。而鬼神祭之。见通解续卒哭祔练祥禫记。○朱子答陆子寿书。据礼至虞而后。有几筵。但卒哭后不复馈食于下室云云。○退溪先生答赵起伯书亦有所论。朱夫子似亦不行朱子丁祝夫人忧常居寒泉精舍。朔望来奠几筵云云。然而从俗从厚。固在此等处。至于为父降母实天地之常经。礼义之大纲。何可以从俗之故。而必欲终三年不撤馈食。废先王之正礼。违朱子之明训。使天地之常经。礼义之大纲。或有所不得其正耶。若曰径情直行云。则吾不敢知。如以为不违于礼。非诬则妄也。且兄每爱说从俗字。父在母丧。今世不唯祥后不撤几筵。至有因服三年者。亦或有出后子为本生亲服三年者。此皆礼经之罪人。兄亦谓厚吾从俗耶。叠丧者除前丧服其除服一款。礼经凿凿。尤无可疑。全文曾已录去。不识兄以为如何。妾服一款。不啻如白黑之易分。兄亦已考检本文。而犹恋著旧见。更有云云。岂古人所谓克未尽底己私者耶。为吾兄深惜之。凡看文字。当先审其出处来历。家礼所谓妾为其私亲。则如众人云者。本出仪礼。丧服记云。凡妾为私兄弟如邦人。本疏文义甚繁。不能尽录。俟他日面讨。大意则与图式同耳。图式曰。记云妾为私兄弟如邦人。然则其服与女子子适人者同。盖礼称如邦人如众人如国人者非一。若曰与他人一例云耳。礼曰。女子子适人者。为本亲降。是其常。见丧服大功章疏以此参看。所谓如邦人者。当与此同例。图式之说。正得经文之意。宁有元不降如男子之理乎。兄谓图者之意。难以口舌争。此非图者之意。即朱子之意。非朱子之意。即子夏周公之意也。兄之所疑。正在于家礼则如众人之则字。以此为不降之大证。此则字。如属上句。则果似卼臲。古文则字。多属下句读。如将此则字。属之下句。又平心而读之。则坦然无可疑。况丧服不杖期章公妾以及士妾。为其父母。郑注。礼。妾从女君而服其党服。是嫌不自服其父母故明之。家礼不杖期条。亦云妾为其父母。此言何谓也。兄谓虽降其父母。不降其馀亲耶。降馀亲而不降其父母则有之。降父母而不降其馀亲。是甚义理。幸望兄痛去旧见。濯之以江汉。至佳至佳。此处不合。则无处合矣。仆初读家礼。疑妾为私亲如众人云者。是压于君及女君。元不服之谓也。其后细考礼经。知其不然也。郑康成所谓嫌不自服其父母。故明之云者。似预为千载下人。有此疑设也。只此一条。仆则初疑其元不服。兄则疑其元不降。人之所见有过不及乃如是。可笑亦可怕也。愿以是触类。各治其病则几矣。所欲言不止此。支离不究。仆搬归道山。属耳迁徙。疾病中无意寻绎。今始布谢。又未知几时当到兄边也。如有不中理处。毋惮反复之。新元只隔数日。惟学履增福。

答权思诚

编辑

家礼练服之节。果似欠阙。诚难为准。考仪礼丧服图式练服图。练冠练中衣。衰以卒哭后冠受。卒哭后冠。即七升布也。非练也。檀弓疏亦云。以练为中衣。正服不可变。今依图说。练冠与中衣。而衰裳。以大功七升布改制而不练。则恐无违于古礼而沕合于疏家之说。未知如何。但横渠锻炼功衰之说。与此微不同。图式引之。虽不折中。而不以为非。丘琼山所论。亦与横渠合。虽幷练衰裳。亦不为无据耶。或谓练服谓之功衰。功衰即大功之衰。家礼大功服。用熟布。此非幷练衰裳之明证耶云云。此则恐未然。家礼大功服用熟布。亦与仪礼不同。仪礼则大功服。只用七升布而已。元无练之之语。何可左牵右补。以为之证耶。或者又谓家礼练服衰裳。因旧从俗也。退陶亦以为损益得宜。则后学不敢有他议也云云。此则似然矣。但无论礼文之如何。只以事势言之。初丧之衰。著过一年。已尽穿破。不成模㨾。以是而承奉馈奠。无亦不敬之甚耶。况仪礼图式。即朱门晩年定论。易箦时遗命。断非偶然。恐不可易而言之。若丧礼备要。则以仪礼为主。兼存家礼之意。以备行之者择之。来谕似未细考也。腰绖图式。以葛为三重四股云。备要从之。其曰无葛用熟麻。从俗也。亦用顈之意也。檀弓杂记,两条。不敢率尔为说。当更详考以禀。每承兄辱询。不敢不报。皆出臆说。极犯汰哉之诛。幸望兄览了回教。毋烦他眼。至佳至佳。图式论练服一条。幷写去。

仪礼丧服图式曰。案练再受服。经传虽无明文。谓既练而服功衰。则记礼者屡言之。服问曰。三年之丧。既练矣。期之丧。既葬矣。则服其功衰。杂记曰。三年之丧。虽功衰不吊。又曰。有父母之丧。尚功衰而祔。兄弟之殇则练冠是也。案大功之布有三等。七升八升九升。而降服七升。为最重。斩衰既练而服功衰。是受以大功七升布为衰裳也。故丧服斩衰章贾氏疏云。斩衰初服麤。至葬后练后大祥后。渐细加饰。斩衰裳三升。冠六升。既葬后以其冠为受。衰裳六升。冠七升。小祥又以其冠为受。衰裳七升。冠八升。女子子嫁。反在父之室。疏云。至小祥受。衰七升。总八升。又案间传。小祥练冠。孔氏疏云。至小祥以卒哭后冠受。其衰而以练。易其冠。故今据此例。开具在前。而横渠张子之说。又曰练衣。必锻炼大功之布以为衣。故言功衰。功衰上之衣也。以其著衰于上。故通谓之功衰。必著受服之上。称受者以此得名。受盖以受始丧斩疏之衰而著之变服。其意以丧久变轻。不欲摧割之心。亟忘于内也。据横渠此说。谓受以大功之衰。则与传记注疏之说同。谓锻炼大功之布。以为上之衣。则非特练中衣。亦练功衰也。又取成服之初衰。长六寸博四寸。缀于当心者。著之于功衰之上。是功衰虽渐轻。而长六寸博四寸之衰犹在。不欲哀心之遽忘也。此说则与先儒异。今并存之。当考。

答尹汝望文举吉甫宣举○戊申

编辑

问。先墓迁厝。卜于九月初六日。而温泉行幸。适值此际。狼狈之私。不可尽喩。光侄受由发程之后。闻此行幸之奇。监司因许往来。故昨已来会。凡具亦粗营备。大事既定。不容前却。势将以初定初六日行事。破旧坟则在于今月廿五日矣。开圹验视之后。若无水患。则一家之议。皆以为不可迁动。故欲直穿圹前灰隔下方到地灰底。探验水气之有无。然后果无水气。则仍下灰土筑实而改成坟而已。有水则芦谷新卜者。既以毁誉之多。终不果用。故南宫姨兄。为点一穴于旧坟稍上脑头之下。以为移窆之计。休咎难测。忧惧罔措。其有思虑之所不及者。伏乞垂念指教也。时尹公之侄抃。为光州牧使。

每见亲旧中以先墓水患为虑者。辄以臆意有所云云。今承佥教。正符鄙见。良幸良幸。所谓水患之说。曾于一家多验。地师之孟浪。实不可信。如果无水。则迁改之举。不翅重难。山之休咎。奚异于水之有无。可更斟酌以处之也。

问。仲兄已呈旬于行幸之前。故今方下归。而搢侄以畿都守营。敬教以台官留都。俱系官守。势不得动。子侄之不能来参者。于出柩下窆之时。有素服望哭之举耶。贱弟时举。在水原婴疾。亦恐不能来参。如此者。亦当制缌服望哭。成服于破旧坟之时耶。备要。除服时。谓当设虚位而除之。然则成服时。亦当设位耶。

来教恐然。

问。文举前于行幸之日。不敢安坐。出栖于山寺而呈小疏。以陈待罪之意矣。今则以私故不得离墓下。而前者既蒙勿待罪之圣批。则盖已矜察废疾。不责以常礼矣。兹不敢复为烦渎之计。未知如何。

更以小疏陈情。恐或不妨。然似必有召旨矣。如何如何。

问。出嫁女。亦有素服望哭之礼耶。顷于汉原迁葬之时。礼曹有大王大妃望哭仪注之举。未知士大夫家。亦当遵用耶。曾有以此礼来问者。而礼无其文。故无以为答矣。今当此节不敢径行。并望酌示。幸甚幸甚。

出嫁女望哭。恐是情理之不能已。不暇问礼之有亡。如何如何。

答洪大而命夏○己亥

编辑

除服之节。服其服入哭。出就次易服。即礼家行用之节也。五礼仪所载王妃父母除服之节。若果如此。则今日所行。亦当据而行之而已。何必别讲他仪。鄙意如此。唯在酌处。

答郑景式宪世景华荣世○乙亥

编辑

家礼本条及丘氏仪节。虽有大祥时告迁之文。而朱夫子他日与学者书。许用张横渠祫祭之论。以为既祥而撤几筵。其主且当祔于祖父之庙。俟三年丧毕。合祭而后迁。定论如此。今不可违也。杨氏发明尤力。节目具备。载在家礼大祥条下附注。可考而征之也。今以此家形势言之。栗里家庙诸位。大祥前前期。移奉于梅湖。移安时告辞。用孝孙名何疑。以酒果告之。其辞可临时撰用。但以新卜州北梅湖里。家庙虽未及就。而堂宇粗完。请移奉之意告之。不必混及大祥已届之意也。如何如何。大祥礼讫。即奉新主。祔于祖父位。诸位前。并设酒果。其告辞云。维年号云云。孝玄孙某敢昭告于某官府君某封某氏。列书诸位。止书官封称号。而不书高曾祖考者。未改题故也。告辞则不及祔位。兹以先祖考某官府君大祥已届。礼当且祔于某官府君。谨以酒果用伸虔告谨告。新位奉入时。亦略告以今日大祥已届。礼当且祔于某官府君之意。似佳。祖父位。地势难便。则可用东壁曲坐之礼也。凡此皆有所据。非出臆见。○禫时。设神位于灵座故处。禫讫。还奉于前所祔位。○礼。禫后逾月而吉祭。禫祭在四时祭月。则即其月下旬行吉祭云。所谓四时祭月。即仲月也。今祥在六月。则禫在八月。即其月下旬行吉祭。正合礼意。○吉祭前一日。以酒果告迁改题。当依丘氏仪节大祥条告迁之礼。告辞亦可依用也。翰林神主亦当改题。为正位同入。一告辞以告之。前夫人神主。亦当书题合椟。此则似当题后别设酒果。别为告辞。前见立主时。祝云荡析之馀。久未立主。今始题奉。尚冀凭依云云。用此告之如何。从直神主。亦当改题矣。粉面当云显叔父某官府君。旁题不书可也。主簿神主。前此未成。实是欠事。今因此会书题以祔。恰好恰好佥兄量处。前见其处时祭时遵丘氏四代共一祝。然今此节目。则必各告诸位。方为恰好。五六代两位共一祝。高曾两位共一祝。则亦未见其有妨耳。且当祧之位。自栗里移奉梅湖。未久而还迁于栗里。虽似难便。而丧后吉祭。决不可废。昧然归匣。古人所歉。不得不如此移奉之举。深恨不早。然尚得数月留安。不至大未安耶。在此远地。微细曲折。不得尽料。唯在佥兄临时善处。不失礼意。至佳。

答李士悟憬○戊寅

编辑

丧家葬前凡祭皆停。无疑。先世轮回之祭。则或与他家换行耶。前丧朝夕祭。则似不可废。卒哭后既以神事之。则用肉无疑。端午墓祭。则与朝夕上食有异。恐废之为得也。后丧馈奠。姑用素馔。自虞祭用肉。先儒有定论耳。葬前丧人不澡洁。前丧馈奠。不可亲行。唯立于位而哭。使子弟奠酌似宜。丧服之疑。其论甚多。而先儒尚不折衷。曾与英甫相辨。亦未归一。然姑以齐衰服行事如何。从后当细告也。前丧几筵朝哭朝奠既停之。宁有先后之疑耶。唯上食则先行于前丧为得矣。

答李长卿殷相

编辑

伏闻有一家丧祸。为之惊叹。外亲虽无出入。降而亦无二统。故为人后则相降。缌不降之说。礼经之所本无者。但出于俗传云。详载于丧礼备要及疑礼问解等书。幸详考之。

答闵公瑞蓍重大受鼎重持叔维重○甲午

编辑

祥后撤几筵。在古礼无可疑者。沙溪先师一家。皆以此行之。昔岁不孝遭母丧。亦遵行如此矣。厥后闻象村申相,鸥浦赵相家。皆终三年不撤云。始知大家名门。亦未免承用俗礼也。惟在佥哀酌行之如何耳。

答闵公瑞庚戌

编辑

前示别纸。忘置本家。不能细记。良愧不敏。朱夫子以为元朝有公故除夕前数日行事不妨云云。其文不能详记。而载在家礼小注。丘琼山以为履端之祭。隔年行之未妥。过元朝后行事为宜。此则似非墓祭之谓。而墓祭似亦不异。盖墓祭。本无定期。故进退以行。恐不至大妨。今岭俗多如此。过时不祭之论。无乃太执耶。更详之如何。以鄙家事言之。亡妻与亡子墓。相去四十里有馀。而一人可及行事于两处。不知令宅两山所相去几许耳。

答闵大受辛亥

编辑

所示礼疑。蒙陋不敢容议。第有平日所商量者。何敢有隐而不以告耶。数十年前。仆亦作此见解。尤台之意。亦同矣。厥后有一士友力言帝王家事。不可辄引为证。且通典诸儒之论。以为父死未殡而祖死。则其子以其父未及殡如在也。不忍服其祖以斩。只服本服云。况其父虽废疾。尚生存则何忍遽服承重服也。只宜以本服摄事为是。其言似为有理。不欲仍主前见。且考朱子书奏稿后郑说天子诸侯之服皆斩之文。方见父在而承国于祖之服云云。则所谓与帝王家事不同云者。亦不为无理。未知果如何。不敢质言。恨不及奉质于诸老先生尔。

答闵大受辛亥

编辑

洪掌令。仆亦有分。闻其家祸。为之惨然。题主之疑。恐父主子丧。祖主孙丧之例为宜。以备要之意言之。主面书名似当。昔亡子葬时。尤相临会。力言当书名。鄙意以为既书其职。虽不书名。似无所妨。竟不书之。不知其果如何也。祖在孙丧。礼云中一以上而祔。洪丈家似当用此礼矣。

答闵持叔癸巳

编辑

问。若以丧事及不得已而出入。则途中哀至而哭。未知如何。或以非奔丧而道哭。近于野哭为非。或云若在旅次则可哭。何以处之。

途中则不可。旅次或可。然亦在斟酌也。

问。路中或旅次。遇所知则哭而受吊。如在家欤。

礼。讥野哭。路中则不可。旅次则似可。

问。入亲族家相吊。如在家之礼欤。若在亲族家。有来吊者。亦如在家受吊之礼欤。

两条当然。

问。礼有庶子不以杖即位之文。所谓位者何。即吊与奠哭之位欤。嫡子主丧。故庶子不敢杖而即位。则只可杖于庐次欤。父主母丧。则嫡子又不敢以杖。即其吊与奠哭之位欤。朝夕上食时。亦不敢杖欤。父或不在丧次。则嫡子于吊与奠哭。以杖而就位乎。嫡子又出。则庶子亦以杖而就位乎。父与嫡子虽出。嫡子与庶子。如父与嫡子之在其位也。而其不敢杖。无异于初欤。嫡子虽出。嫡妇在焉。则庶子犹不敢杖乎。抑男女异位。无所嫌而可杖乎。其所谓不以杖即位者。庶子立于吊与奠哭之位。举杖而哭者欤。抑去其杖欤。若有与庶子相知者。来吊庶子。或嫡子有疾。而庶子独受吊。则庶子可以杖乎。

受吊与奠哭之位。不敢杖也。然此是古礼。家礼似无此意。今恐不必然。

问。看山及省墓时。过先陇而无展拜之礼。未知如何。其不敢以衰服为礼欤。或云上先陇。不可无敬。去杖而哭。哭而后拜可矣。或云以出入时所著方笠生布直领衣。展拜而不哭为可。两说如何。

以出入时服展拜。而去杖而哭。哭而后拜。似当。然在远祖墓。亦不必哭。恐又斟酌也。

问。卒哭前若遇节日。则于朝奠。兼设节果时羞欤。或于上食后。别设酒馔。如朔望之礼乎。卒哭后则无朝夕奠。于朝上食。兼设节果时羞欤。

上食后别设。恐当。曾质先师。谓然。

问。击蒙要诀云。既殡之后。妇人依前位于堂上南上。男子位于阶下。其位当北上。若以丧事及不得已而出入。则出告归拜之礼。亦行于其位欤。抑诣灵座前行礼欤。立阶下北面。当前而行礼欤。

诣灵座前北面哭礼。有明文。

问。丧礼备要虞祭主人以下入哭条注云。皆入哭于灵座前。其位皆北面。丈夫处东西上。妇人处西东上。然则虞祭时男女之位。皆在堂上欤。虞后朝夕上食时位次。亦如虞祭之仪乎。

当然。

问。发引时男女之位。一依殡后之仪而无变欤。

当然。

问。世人于亲丧发引前。诸子诸女各具盛馔。朝夕奠外。别设一奠。如族党朋知致祭之仪。以寓永诀之情。此非礼书所载。而时俗循以为常。盖父母在堂也。初度之辰。上酒为寿。远行之时。奉饯以送。此固人子事亲以飮食忠养之一节也。至于既没之后。永迁有期。则终天永诀之痛。有所不忍。而欲以酒奠。少伸至情者。亦其情理然也。但嫡子既奉馈奠。则又不可别有奠。庶子不敢自祭。则似不得各自设奠。未知如何。

诚然诚然。如祖遣奠虞卒哭等祭。诸子轮设。而嫡子主之。恐稳。今士夫家。亦多如此行之。

又问。如诸女则夫婿主之。似不妨也。

似然。

答闵持叔甲午

编辑

问。女子及诸孙之服期者。礼当除之于练日。而但行练于十一月。则彼服期之人。无变礼否。

十一月之练。只是夫为妻及父在为母。欲具三年之体例也。他馀期服。自不当变。

问。童子之服月数。与成人无减否。

或曰。凡服必相报。长者于童子。有三殇递减之制。则童子于长者。亦当递减其服。惟祖父母曾祖父母。则所谓正统服。依女虽适人不降之义。童子似亦不降云。更详之。

问。练服一节。备要有二说。其一只练冠与中衣。衰裳则改而不练。为无违于古礼。其一从家礼。并练衰裳。亦不为无据。未知何所遵焉。顷日禀及此礼于尤庵丈席。以从家礼换练为答。第念古礼无所考则已。既有明文。做古亦宜。伏乞斟教。

丧服图式。即朱门嫡传之书。鄙意从图式恐宜。如何如何。

问。丧礼服制袂下注云。袂用布二幅。其下又云。各缝连于衣身之左右。然则左右各用一幅耶。抑左右各以二幅为袂耶。

左右各一幅也。古者。布广必二尺二寸。故衣身及袂各皆二幅。取其纵横正方也。若吾东之布。则其广至狭。必须连幅用之。然后衣可以容身。袂可以芘手。而合纵横正方之制。或言连幅非古制。不可为也。不通之论也。此说已载备要。

答闵持叔乙未

编辑

鄙意非欲择丁日从吉。只谓此事无可限制。势当从俗。以初丁为限。而若行禫者。然以逾月为吉祭之限而已。至于哭除。则元无可除者。恐不必创制。此事元非大段。只略存限节而已。不必别立一制也。所谓吉祭之限。则不必俟初丁。只从逾月以来朔为限。亦似不妨。盖吉祭或在禫月之内。则元难为定。只以徙月为期。未知如何。○沙溪先生曰。禫后食肉飮酒。于礼为合。复寝比酒肉为重。故在吉祭之后也。又曰。按杂记疏。祥后有六服。祥祭。朝服缟冠一也。祥讫。素缟麻衣二也。禫祭。玄冠黄裳三也。禫讫。朝服綅冠四也。吉祭。玄冠朝服五也。既祭。玄端而居六也。今仿此礼。祥祭著微吉之服。祭讫反著微凶之服。禫祭著吉服。祭讫著微吉之服。以至吉祭后复常。似合礼意。○问。父在母丧。既行禫祭于十五月。固不可再行于二十七月。则当于何日复吉耶。礼。有禫后逾月而行吉祭复吉之制。此亦仿而行之耶。先生答曰。来说得之。

答闵持叔辛丑

编辑

问。祥后黑网巾与白笠。甚不衬合。盖白笠视黪冠纯素。黑网视缟冠反吉。吉凶相杂。称用不安。问解。以白布网巾为骇俗。而有白黑鬃杂造之教。而此制之骇俗。反甚于布巾。故昔年母丧祥服。以白布作网巾用之。仍禀于座下。则答以无妨。人之见者。亦不以为骇。今拟依此为之。未知果如何。伏望下教。

用布似亦不妨。但祥服纯素。既非古制。麤鬃之造。视缟所争几何。恐不必太拘拘也。如何如何。

又问。下教谨悉。祥服纯素。实非古制。从俗用网巾。无甚不可。而但前丧既用布巾。到今有异。似有轻重之嫌。且有有其举不敢废之义。未知此于义理。无妨害耶。更乞下教。

以彼以此。恐皆无大段者。唯在酌行之也。

答闵持叔辛丑

编辑

以古礼吉事从近日。同旬行吉祭之意论之。初丁行禫初亥行吉。恰当无可疑者。但示意曲折。亦合情势。以家礼卜日之规言之。初中不吉。则退行下旬。亦无不可。鄙意禫事初丁若退。则无宁又退于下丁。吉祭用下亥似宜。如何如何。惟在财量以处之。○晨谒之礼。以随主人之文观之。无主人时。馀似不敢独行。而以出入之仪言之。虽无主人。馀人亦有拜辞之节。且以象生时论之。亦无不可独拜之理。如何如何。

答闵持叔戊申

编辑

问。六代祖祠位。递迁奉安于清州族祖家。甥之展谒时。欲以酒果荐献。昨已面禀承教矣。更思之。今行已为设祭于墓所。又于家庙行祀。则似近于渎。未知如何。伏望更思裁教。

示意谨悉。每岁四节日。既行参礼于家庙。旋行节祀于墓所。仆尝疑其渎。禀诸老先生。答以其地既异。两行不妨。据此言之。今日行事于墓所。数日后设参于家庙。恐无不宜。唯在参量。

答闵持叔戊申

编辑

问。此行归省先墓。当在端午后。当别具酒果设荐。然则当有祝文耶。祝文恐不敢如何。且若值端午。依礼参拜。似不当自主。亦如何。伏望下教。

别具酒果。则告辞。去孝字而为之。恐不可已。墓事似亦与家庙有异矣。如值节祀。则祝文以孝子某在远。使个子某敢昭告云云。例也。须更量之。

答闵持叔庚戌

编辑

承重孙。祖在母丧。先师之意。似谓一如父在母没。而议者多以为无明文。不可如此。其言亦似有理。疑不敢决。势须姑服本服。以俟后之君子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