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春堂先生别集/卷八

卷七 同春堂先生别集
卷八
作者:宋浚吉
1682年
卷九

年谱

编辑

先考清坐窝府君年谱

编辑

府君讳尔昌。字福汝。号一痴。又号清坐翁。晩筑小亭。扁曰挹灏。仍称挹灏主人。

辛酉大明世宗肃皇帝嘉靖四十年明宗恭宪大王十六年

九月己亥二十日丁未亥时。辛亥府君生于汉城之莲华坊。府君先世籍恩津。至八代祖执端公。始娶怀德黄氏。子孙仍居。至六代祖双清公。始卜怀之白达村。后人以宋氏繁昌。名其里曰宋村。然仕宦婚媾。多在京里。考护军公聘于李正献公之门。莲华。即正献公第。○清阴金文正公所撰碣文云。公生而美好。眉目如画。见者知其为称家儿。

壬戌嘉靖四十一年。明宗大王十七年

府君年二岁。

癸亥嘉靖四十二年。明宗大王十八年

府君年三岁。

甲子嘉靖四十三年。明宗大王十九年

府君年四岁。

乙丑嘉靖四十四年。明宗大王二十年

府君年五岁。○十月。二十三日妣令人李氏卒。葬于公州沙寒里五道山辛坐乙向之原。即宋氏先兆。

丙寅嘉靖四十五年。明宗大王二十一年

府君年六岁。

丁卯穆宗庄皇帝隆庆元年。明宗大王二十二年

府君年七岁。○侍护军公之任玉果县。霁峯高公尝见而奇爱之。赠一绝云。手抚丹山五色姿。最怜头角称家儿。风毛异日昂霄汉。莫道狂生不已知。

戊辰隆庆二年。宣祖昭敬大王元年

府君年八岁。

己巳隆庆三年。宣祖大王二年

府君年九岁。

庚午隆庆四年。宣祖大王三年

府君年十岁。○护军公递玉果。似在此间。递后归京归乡。亦未考。

辛未隆庆五年。宣祖大王四年

府君年十一岁。

壬申隆庆六年。宣祖大王五年

府君年十二岁。

癸酉神宗显皇帝万历元年宣祖大王六年

府君年十三岁。○侍护军公之任平康县。似在此间

甲戌万历二年。宣祖大王七年

府君年十四岁。○十二月。十四日王母端人延氏卒。葬于怀之学堂山。护军公兄弟庐墓守制。府君侍学于庭。间习于宗丈宋公世协,宋公琡及全公钦。

乙亥万历三年。宣祖大王八年

府君年十五岁。

丙子万历四年。宣祖大王九年

府君年十六岁。○从孤青徐公学。似在此间

丁丑万历五年。宣祖大王十年

府君年十七岁。○长姊归白麓辛先生应时。从辛先生受韩诗等书。

戊寅万历六年。宣祖大王十一年

府君年十八岁。○侍护军公之任殷栗县。

己卯万历七年。宣祖大王十二年

府君年十九岁。

庚辰万历八年。宣祖大王十三年

府君年二十岁。○冬。聘光州金氏。行佥枢讳殷辉之女。佥枢即黄冈先生讳继辉之弟。时宰交河县。行礼于县衙。

辛巳万历九年。宣祖大王十四年

府君年二十一岁。○从黄冈金先生。受俪语诸书。从龟峯宋先生。翼弼受四子,左传诸书。又游栗谷李先生之门。得闻道义之论。所与交。皆一时胜流。最与李公贵,郑公宗溟,沈公宗直善。○碣文云。颇浸灌渊源。蚤自涵蓄。为侪类所重。

壬午万历十年宣祖大王十五年

府君年二十二岁。○四月。哭黄冈先生丧。

癸未万历十一年。宣祖大王十六年

府君年二十三岁。○春护军公瓜满。奉归于京。有赠洪亨浩一律○八月。偕诸友抗章。直李先生之诬。时先生为上下所倚重。实有挽回之机。大司谏宋应漑,典翰许篈等。构捏论劾。使不得安其位而去。牛溪成先生适被召在京。上疏极论之。三司幷劾牛溪。辞语甚惨。于是府君同太学生柳拱辰等四百六十馀人抗疏。直其诬。上优批以奖之。博士韩戭。希时辈意。除疏中望士七十馀人停举。府君名亦在其中。上拿鞫戭决配。○生女。后夭

甲申万历十二年。宣祖大王十七年

府君年二十四岁。○正月。哭李先生丧。

乙酉万历十三年。宣祖大王十八年

府君年二十五岁。○正月。哭白麓先生丧。○生男。后夭○此间。侍护军公从宦在洛。

丙戌万历十四年。宣祖大王十九年

府君年二十六岁。○正月。哭伯父别提公丧。○冬。在安心寺读书。遘大病几危。○侍护军公之任价川郡。时外舅佥枢公宰临陂,清道等邑。府君时往省之。在京时亦多。

丁亥万历十五年。宣祖大王二十年

府君年二十七岁。○时重峯赵先生抗疏。辨别贤邪甚急。大为时辈所忤。既罪居停者。使不得容接。终至行遣绝塞。知旧或闭门不相见。府君接遇以诚。劳问缱绻。逮壬辰之变。重峯倡义旅。要与府君同事。府君以亲老无兄弟。不敢许。每自伤痛。抚其孤如骨肉。终始不懈。

戊子万历十六年。宣祖大王二十一年

府君年二十八岁。

己丑万历十七年。宣祖大王二十二年

府君年二十九岁。○四月。游妙香山。李忠,慎孝门随。○有游山录。○秋中司马初试前此累参大小发解。岁月皆未考。

庚寅。万历十八年。宣祖大王二十三年

府君年三十岁。○秋。中进士会试二等第六名。以趋抱皇太子赋。入三下。考官白公惟咸。欲引以置之魁。不果。行恩门宴。府君为有司。○十一月庚戌。十二日设庆宴于价川郡衙。完平李相公。以安州牧使来参。○是月。护军公罢官。奉归怀乡。

辛卯万历十九年。宣祖大王二十四年

府君年三十一岁。○时议方捏松江郑相。鞫梁千顷,姜海等甚惨。千顷遂诬服。府君辞连。幸免。○冬。哭孤青徐公丧。

壬辰万历二十年。宣祖大王二十五年

府君年三十二岁。○四月。倭乱作。奉护军公。艰关逃难。时令人金氏方侍父母在京。幸得搬会。○秋。女夭。○冬。男夭。

癸巳万历二十一年。宣祖大王二十六年

府君年三十三岁。○闰十一月。侍护军公之任林川郡。有赠尹明叔一律。

甲午万历二十二年。宣祖大王二十七年

府君年三十四岁。○夏。护军公罢官。奉归怀乡。有和郑元亮赠别韵三律。○八月。哭从伯兄进士公丧。有祭文

乙未万历二十三年。宣祖大王二十八年

府君年三十五岁。○有次通川门丈韵五律

丙申万历二十四年。宣祖大王二十九年

府君年三十六岁。○游泮宫。

丁酉万历二十五年。宣祖大王三十年

府君年三十七岁。○七月。筑小斋于法泉。燹于兵。不复刱。○八月。倭难又作。全家入江陵。时辛公庆晋为府伯。辛公即白麓先生之胤也。府君姊以后母。方在府衙。府君遂全家往依焉。玉山李公瑀。亦避地其处。每以诗酒。游从于镜浦,寒松之间。不知有丧乱流离之苦。○有次玉山诸作。

戊戌万历二十六年。宣祖大王三十一年

府君年三十八岁。○春。奉护军公归怀乡。时南土未去乱。而护军公年老不乐为旅。必欲归乡。故不获已奉归。○玉山有赠别一律。○构小斋。扁曰清坐窝。时大乱之馀。闾井为墟。府君扫除灰烬。收拾馀材。缚数椽以奉护军公。且构小斋。凿池种莲。日与落南人士。觞咏以自娱。

己亥万历二十七年。宣祖大王三十二年

府君年三十九岁。○冬。哭龟峯先生丧。有祭文

庚子万历二十八年。宣祖大王三十三年

府君年四十岁。○六月丁酉。二十六日除连原道察访。前此知旧多劝令仕。府君辞不肯。至是为亲老屈焉。○时李民寏奉使冒骑。府君驰状举劾。民寏反构府君以他事。朝廷核之。抵民寏罪。先是。各道进供者。必赚其私物。而责马甚滥。驿路凋弊。多由于此。府君辄摘出。申之体府。绳以法。他道亦畏惮不敢肆。稣残补弊。绰有成效。

辛丑万历二十九年。宣祖大王三十四年

府君年四十一岁。○秋。赴本道东堂初试。居第二名。以陆䞇请去琼林大盈榜表。入三中。○有次金牧使,崔加平诸作。

壬寅万历三十年。宣祖大王三十五年

府君年四十二岁。

癸卯万历三十一年。宣祖大王三十六年

府君年四十三岁。○四月癸卯。十七日换授景阳道察访。时李公庆涵为光山伯杯酒过从甚驩

甲辰万历三十二年。宣祖大王三十七年

府君年四十四岁。○有次赵提督挟仙楼韵二绝。○十二月辛未。二十六日迁拜缮工监直长。

乙巳万历三十三年。宣祖大王三十八年

府君年四十五岁。

丙午万历三十四年。宣祖大王三十九年

府君年四十六岁。○时朱,梁两诏使至。府君以别工作仕都监。劳勚倍至。事无阙误。以举职称。○夏。升典狱署主簿。○秋。护军公以耋老。升通政阶。归觐上寿。○十月。哭辛氏姊丧。○拜司宪府监察。○十二月壬戌。二十八日子浚吉生。时府君与令人。年皆向衰。而未有嗣。方议立后。已有所属意。护军公亦已处置家事。而不肖乃生。护军公大悦。亲旧相贺。

丁未万历三十五年。宣祖大王四十年

府君年四十七岁。○二月己亥。初六日除镇安县监。○三月。归觐怀乡。仍上任。府君为政。枢机慎密。威爱幷流。引接疏远。赒恤贫穷。公私酬应。必以忠厚诚信为主。前后如一。○沙溪金先生所撰行状云。公当官尽职。吏畏民怀。修举废坠。不为姑息之计。官具帑藏。拭目而改观。听讼折狱。必援律而质券。不挠于权贵。又未尝饰貌矫情取悦于人。在官虽无赫赫声。去必见思。○九月丙辰。二十六日归觐上寿。以护军公初度也○十月庚申朔。省外舅佥枢公于连山。○与沙溪先生宿水落庵。表侄竹窗李公时稷。适来会。○乙亥。习陈于全州。时崔公瓘为方伯。○为文谕民。令婚嫁以时。贫穷者官给资装。○外兄察访李公,姨弟惕斋宋公邦祚来访。留款数十日。

戊申万历三十六年。宣祖大王四十一年

府君年四十八岁。○正月。以护军公痢病归侍。时府君中别举初试。将赴殿试。以亲癠停行。○乙巳十七日子时。护军公捐馆。行状云。公事亲极其孝敬。丧祭悉从礼制。○二月戊午朔。宣祖大王昇遐。报至。出门外举哀。○四月癸酉。十七日葬护军公。与令人李氏同圹。○读周易。府君每于馈奠之暇。与孤青门人朴君大中。讲读义经。且率村秀才。课督甚勤。条约甚严。诸生为筑精舍于庐侧。以为游居之所。邻近闻风竞集。后多有成立者。

己酉万历三十七年。光海元年

府君年四十九岁。

庚戌万历三十八年。光海二年

府君年五十岁。○正月。服禫。○立祠堂。○竖护军公墓碣。请铭于大学士象村申公钦。○三月。服阕。府君与弟妹析著。择便好者分与之。自执疲薄者曰。吾则此足为生。○府君既累举不中。则委之于命。亲殁。不复应举。○七月甲子。二十一日除司赡寺主簿。○十月。哭外姑崔夫人丧。○十二月丁亥。十六日除新宁县监。

辛亥万历三十九年。光海三年

府君年五十一岁。○修竹阁。揭退溪李先生诗。始黄锦溪俊良宰是县。新构竹阁。退溪先生为题七言律一章。揭在楣间。兵燹之馀。荡无存者。厥后竹阁再创而无诗。闻者惜之。府君至则加葺其阁。施以丹碧。复揭其诗。仙源金相公,李承旨民宬诸名胜。递筒续和以侈之。○十一月。哭外舅佥枢公丧。

壬子万历四十年。光海四年

府君年五十二岁。○春。归葬佥枢公于连山。有祭文。仍到怀乡省墓。○惕斋公以京试官来。时内兄李公士逊守荣川。李公士修令义城。一家诸亲邂逅。团栾甚驩也。

癸丑万历四十一年。光海五年

府君年五十三岁。○秋。罢官归怀乡。时光海构大狱。杀国舅金悌男。府君之孽妹婿徐羊甲与其祸。祸将不测。方伯素相好者。亦连缘其狱。欲推祸于府君。为自免计。府君不为动。但静俟之。持平金克成。曾于赵公纬韩兄弟座。有杯酒小嫌。且希时辈意。欲论府君以鞫问。都宪尹孝全持不可。但以羊甲一家人不宜在官论罢。

甲寅万历四十二年。光海六年

府君年五十四岁。○秋。与松潭宗丈宋公柟寿号。诸公游鸡龙。○与诸宗设族会。○睡翁公以其胤时烈来托。睡翁。即府君姨弟宋公甲祚号。

乙卯万历四十三年。光海七年

府君年五十五岁。○重修正寝。

丙辰万历四十四年。光海八年

府君年五十六岁。○春。祭孤青徐公墓。与朴都事辂,闵上舍在汶诸公。操文会祭。因竖墓标。○构挹灏亭,望辰居。亭在船岩川上。荒废有年。府君适登眺而乐之。结茅数椽。为暮年菟裘之所。因其旧。名曰挹灏亭。前又构小屋。为秋冬所居。名曰望辰居。仙源金相公用篆题亭额。八分写望辰。没于胡。亭额犹揭。○时沙溪先生亦遭家祸。归在连乡。每相往来。留连无虚岁。与竹窗,睡翁两公特相善。许以知己。诗酒相邀。逍遥于尘垢之外。不知老之将至。自制亭记及两绝以道意。○有闵振衣诸公题咏。○十月丁卯。三十日与诸宗会祭双清先祖。宗丈松潭公。重刱双清堂。堂成。会诸宗祭告。仍落之。时门中尊行。惟松潭公在。府君事之以父兄。相爱弥笃。每杖屦过从。以棋局遣日。时或倘佯山水间。咏歌酬唱。

丁巳万历四十五年。光海九年

府君年五十七岁。○倡诸生起崇贤立教堂。时怀之士子。请府君为崇贤院长。府君为之惓惓。经纪馀数十年。每身先诸生以鼓舞之。○院旧享郑文翼,金冲庵,宋圭庵三先生。后追配沙溪金先生。○三月己卯。十四日与沙溪先生。游降仙东台冷泉等处。○冬。听事成。○有次振衣一律。

戊午万历四十六年。光海十年

府君年五十八岁。○五月。惕斋公讣至。哭之。丧过。出哭路左。及葬。又与竹窗往会。有次松潭四律。

己未万历四十七年。光海十一年

府君年五十九岁。○二月。哭从兄进士公丧。有挽词。有次沈士敬四律。

庚申万历四十八年光宗贞皇帝泰昌元年。光海十二年

府君年六十岁。○二月。男浚吉冠。沙溪先生以宾来莅。慎独金公陪来执礼。竹窗李公为傧。诸亲毕会。○四月。浚吉患痘几危。辛勤救活。○有次李圣兪四绝。

辛酉章宗哲皇帝天启元年。光海十三年

府君年六十一岁。○二月丙辰。十四日令人金氏卒。府君莅丧。一以礼。卒哭前。不御肉。○有祭文。○闰二月壬寅。三十日葬于沙寒辛坐乙向之原。在高祖正府君兆后。○慎独金公与弟参判槃,姜相硕期诸公皆来会。○十二月行练祭。

壬戌天启二年。光海十四年

府君年六十二岁。○二月。行祥祭。○四月。行禫祭。○与沙溪先生泛舟游江境花山等处。竹窗诸公偕

癸亥天启三年。今上元年

府君年六十三岁。○三月壬寅。十二日主上殿下反正即大位。○庚戌。除文义县令。○四月。入都肃谢。时国事鼎新。沙溪先生亦方承召入洛。一番人皆府君亲旧。到底无非青眼。延平相公方秉铨。问南中才望可收用者。府君以竹窗,睡翁诸公对。○五月辛卯。初二日上任。时水火之馀。民生困苦已极。本县在孔道。累经匪人。残败尤甚。府君抚摩安集。用心倍苦。始朝廷许蠲积年逋赋。未久而反汗。督旧税甚急。适旧谷已尽。新未及登。民甚渴闷。府君上疏陈本县凋弊状甚悉。请姑住催。蒙允。一境赖之。○端阳。归家行墓祭。○十月庚午。十三日男浚吉聘晋阳郑氏。愚伏文肃公经世之女。率往尚州行礼。

甲子天启四年。今上二年

府君年六十四岁。○正月。李适叛。率县兵。往付于兵使。○二月壬辰。初八日车驾南巡。○丙申。祗迎于天安。扈到公州。○壬寅。回銮支待于全义。○三月。操文祭外舅佥枢公墓。又祭圭庵宋先生墓及姨母淑人李氏墓。圭庵墓。在县境。淑人墓。在清州境。○四月。呈病弃官归。坐罢。时府君年纪已衰。厌经变乱。遂谢病归。内兄李公士逊及其胤必寿。曾已来寓于家。至是分宅而居。朝暮相对。○端阳。往沙山行墓祭。○七月癸丑朔。参高祖妣讳祀于从侄家。时府君年既过耆。且体甚肥重。平居若不自持。而四时岁事若墓祭先世忌祀。虽设于族人家者。必自力往行。除大段病故外。未尝废。凡乡党知旧有丧。亦必赴吊致赙。各称其情。○八月。浚吉中司马两试。○九月丁巳。初六日到家。庚申。设庆宴。沃川宰许恒,文义宰李景仁,连山宰曹文秀来参。李温阳父子及从侄承吉。并○十一月。竹窗公登第归。为设小酌以贺。诸亲旧毕会。

乙丑天启五年。今上三年

府君年六十五岁。○二月。送李温阳父子归牙山。○四月。与沙溪先生游江境。慎独公时宰扶馀来会。会者数十人。○五月。在挹灏。松潭公来访宿留。地主沈侯亦会。有唱酬诸作。○七月乙卯。初九日赴沙溪寿席。○九月辛亥。初六日除军资监判官。○乙丑。沙溪来别。留款数日。○庚午。发西行。出宿法泉。○癸酉。孙男光栻生。○十月丙子朔。入都寓泥洞。○己卯。肃谢。○庚辰。坐仓散料。与主簿具仁璺,奉事沈景龟,副奉事李光馨,参奉权潓,殿中权勋会坐。正宋英望主簿李竣不参。○壬午。赴延平邀宿铜雀亭舍。信宿于其第。沈公宗直,成公文濬,安公邦俊相会。○戊子。访清枫溪。与仙源,清阴两相公对款。○十一月丁巳。十二日移寓西门内。姜相为僦屋其邻。奉往昕夕相对。时竹窗,睡翁诸公。皆从宦在洛。公暇必相聚团圆。如在乡时。延平相公若沈公宗直,郑公宗溟,曹公弘立。过从最款。○有寄志虚兄一律云。怀川昔日誓言频。故里莲坊拟作邻。先入洛中无与者。独留江上对何人。明时忝禄诚多幸。白首縻官岂为贫。舍则藏之兄固有。吾行狼狈果谁因。志虚即李公士逊表德。○十二月乙未。二十一日饯江陵伯郑公宗溟于东郊。

丙寅天启六年。今上四年

府君年六十六岁○正月戊申。初四日除荣川郡守。○辛亥肃谢。○乙卯。访丫溪。与尹公安国对酌。○戊午昏。闻仁献王后丧。进阙门外。拟入陈慰班中。以外官不得参。○庚午。辞朝宿新门外。诸客多来别。竹西,竹窗,睡翁诸公留宿。○竹西。沈公宗直号。○辛未。宿汉滨。竹窗,睡翁又会宿相别。浚吉为赴举。拜辞入城。慎暾,赵完培陪行。○癸酉。宿阳智。年友慎公三俊为宰相。款。○二月丙子。初三日到忠州。连原旧邮吏相迎谒。○戊寅。逾竹岭宿丰基。宗人宋公锡庆。为守相款。○己卯。上任。府君谓暮年此官。乃是终条理。凡为治措画。益殚心力。○三月乙巳。初二日迎家庙于境上。浚吉陪来。○丙午。见方伯于义城。时元铎为方伯。因事发怒。遣军官招去。既见则相款。○戊申。归到安东。府伯宋公象仁。旧要也。对枕留款。○四月戊寅。初六日拜伊山院。院享退陶先生。○壬午。设白日场试士。郡多士子。府君尽心劝课。屡设白日场。请郡之父老文士。与之同试。且令居业黉堂。亲自命题以课之。下至飮膳诸具。亦无不捡看资给。多士为之风动。○六月甲申。十三日往饯丰基守宋公。宋公瓜满将归故也。○闰六月。庶弟胤昌来。○八月。奉庶母朴氏来。○九月辛未。初二日往别安东伯宋公。宋公被台评将归。有次朴都事重阳送黄花两绝。朴名漉,啸皋承任之子。时年九十馀。以黄花一盆幷两绝寄来。○甲申。监司启罢。时金时让为方伯。将到本郡。先文明言守令勿出站上。而乃以不出站为辞而启罢之。○竹窗公以京试官至。郡素多佳山水。府君曾与竹窗约游。故竹窗为求以来。而府君已递。落莫而罢。○乙酉。晓出济民楼修文书。府君以事异寻常。未明出郡门。竹窗追至。信宿而别。○庚寅。文书修讫。即发行。宿幽洞。有书赠吴景虚扇面一绝。吴名汝拨。郡人。府君曾宰新宁。吴守永川。从游有素。○癸巳。到咸昌。以酒果展拜外曾祖监察延公墓。中表弟李超及其侄郑时亮随往。○过捡湖。拜赵掌令墓。有一绝○甲午。到尚州。牧伯尹公安国。旧要也。为置酒张乐尽欢。○戊戌。宿注山庶弟家。○己亥。还家。侧室申。于乙丑夏。得罪出。间有所侍。而至是亦遣之。常独居外寝。○十月丙午。初七日赴双清寿席。○庚戌。闻号牌厅启请决杖仍任。时京外方行号牌法。崔完城鸣吉主之。以为事未及竣。不可易生手。有是启。送辞状于岭伯。○竹窗公自岭来会饯。○十一月戊寅。初九日命削夺官爵。号牌厅启曰。荣川,茂长两官守令。曾因本厅启辞仍任矣。今闻茂长县监成汝宽。已为还官。而荣川郡守宋某。归在忠清道本家。无意还任云。其不有朝廷命令。任便自在之状。极为可骇。令本道监司囚次知。刻日督送宜当。敢启。传曰。囚次知督送。殊未妥当。宋某。削夺官爵。其代急速差送。先是郑文肃公以副学。入侍进启。朝廷待士夫。当以礼让。近日号牌厅建请。数邑守令。受棰还任。殊非所以养廉耻之道。上深然之。至是有是命。○十二月戊辰。三十日哭宗叔松潭公丧。

丁卯天启七年。今上五年

府君年六十七岁。○正月。还给职牒。○表侄宋公时荣来谒。宋公退语人曰。某叔平日气象严毅。若不可犯。今见其平易。令人易近。其不久乎。○宋公。即惕斋公之胤。后与竹窗公。节死于江都。○丁亥。十九日闻虏贼入寇。○丁酉。入乡序堂。议召募事。时沙溪先生为号召使。以府君为召募参谋官。府君乃入乡堂。会诸父老。分付召募诸事。略有头緖。○是日。闻大驾幸江都。○二月庚子。初三日奔问分朝。时世子分朝南下。府君奔问于公山。与沙溪同寓。睡翁亦会。拜领相完平李公,右相象村申公。○辛丑。扈到尼山。○壬寅。归家。府君衰病难扈随。且闻和议将成。贼势稍缓。乃归。时远近亲旧避地者。来赴如归。府君捐财赈救若不及。不计家之有无。以是家益落。及丧。称贷以襄事。○甲子。会松潭公葬。操文哭奠。○沙溪先生过宿将往江都勤王也。从事尹公烇,参谋柳楫随至。○四月甲辰。初八日与沙溪会黄山院。留连四五日。○甲寅。始病。时有族人丧。往来丧次。稍失食节。自是气不平。至晦间。厌食日甚。○五月庚午。初五日呕症作。自是绝不思食。日渐弥留。亦无所痛。○辛未。方伯权公来宿。力疾应接。气益不佳。○己卯。睡翁来问疾。留六七日。○壬午。竹窗自京归访。时府君之疾。已不可为。而神气夷旷。盥栉不废。应接宾客。不易常度。侍者请少节之。答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戊子卯时。终于听事之寝。临终。命侍者易寝东首。扶坐正冠。恬然而逝。计出。远近咸嗟悼。以为善人亡矣。奔走来哭。是日大雨如注。川渠皆涨。○沙溪先生来哭治丧。先生闻府君疾革。欲与诀驰至。中道闻讣。○夕。卒袭。○己丑。小敛。○庚寅。大敛。○辛卯。成服。○沙溪先生归。○八月丁酉。初四日葬于沙寒干坐巽向之原。在令人兆前。鸡鸣发引。巳时下棺。送者数百人。慎独金公来会题主。○夕。反魂于家。行初虞。○己亥。再虞。○庚子。三虞。○壬寅。卒哭。○癸卯。行祔祭。

戊辰。撰行状。沙溪先生所撰。竖碣石。碣铭。即大学士清阴金文正公所撰。

丙子。埋志石。志铭。即大学士愚伏郑文肃公所撰。

献议

编辑

启圣庙创建及文庙陞黜议戊申

编辑

斯文莫重之论。以臣孤陋之见。诚不敢干议于其间。而第章甫之疏。礼官之启。皆非臆说。各有所据。在国家修明礼仪增重儒学之道。诚不可不加之意也。然臣愚妄之意。启圣庙之制。即中朝之所已行。而其意自好。李延平之从祀。即朱夫子之所已行。而其意实非偶然。则此两款。尤不可不急速举行。其馀礼制。徐加商量。以求十分是当。似或得宜。但中朝之启圣庙。周濂溪与横渠之父。亦果得列于程朱之父耶。其两人事行与中朝已行之典。当更详考以处之也。唯在上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