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春堂先生文集/卷九
书启附书达
编辑史官谕旨后书启戊戌正月
编辑臣以癃孱无似之人。猥荷宠荣。黾勉迟徊。常怀愧惧。适仍受暇展省之行。略陈情事于书筵矣。不意圣虑曲轸。委遣史官。数行温纶。委曲恳恻。臣蒙被异数。一至于此。虽粉身糜骨。其何以图报万一。惶感惝恍。不觉涕泗之交颐。臣今虽暂退。岂有因此永归之理乎。不过往依松楸静处调病。以为相势前却之计而已。而圣教及此。臣罪万死。往省先墓。情理切迫。今既拜辞登道。到彼之后。当别为具疏待罪。
承宣谕旨后书启庚子四月
编辑臣之情势。已尽于朝日书启之中。蕲蒙圣慈曲赐矜谅。而一日之内。又遣承旨。谕以圣意。丁宁恳恻。恍若亲承玉音。感激涕泪。诚不知所以为心。臣虽至愚。亦非木石。岂不欲承命入对。仰聆圣教。俯罄危悃。而顾臣所遭。实非寻常被谤之类。虽荷圣明洞烛情状。不欲加臣以重律。而在臣之道。唯当屏迹田间。杜门省愆之不暇。何敢贪恋宠荣。自谓无罪。而复入修门。益犯人怒乎。臣之情事。孔艰且悲。从当具疏申恳。以俟财处。
承宣谕旨后书启庚子四月
编辑臣之情势。实出于万万不获已。才上封章。蕲蒙恕察。而即又委遣都承旨。传谕圣教。臣于是益切感泣。罔知置身之所。臣之疏中。已尽陈吁。更无所言。只愿圣慈曲加矜察焉。臣回瞻北阙。但自泣涕而已。
史官谕旨后书启庚子六月
编辑臣身伏乡庐。心悬象魏。区区犬马之忱。岂敢食息弭于中。不料近侍远临。赍传别谕。温纶卜行。辞旨恳恻。微臣情抱有蕴而欲吐者。圣谕已先尽之。臣无可更有所言。秪自反复庄诵。感激泣涕而已。臣虽亡状。亦尝闻古人事君之道矣。如其麤拳大踢。藏器待时。可以有为于世者。出而际遇。外托君臣之义。内结腹心之契。则虽有谗言百车。唯当凝然坚坐。不动毫发。以济国事而已。虽或不免乍退。其君命还之。则随即更进。竭诚图报。死而后已。无论古事。如先正臣李珥。当宣祖朝癸未间事。正犹是也。今臣情事。则绝有不然者。臣本暗孱癃疾。百无一能之庸人。平生自期。不过静居山间。无大过恶。以全父母遗体而已。实无大抱负大力量可以陈效于当世者。不意先大王误闻虚名。猥施隆眷。数年之间。巍然于上卿之班。而两朝恩礼。靡所不极。此实天下古今绝无之事。臣之名实跖盭。心事矛盾。触处颠顿。无少报效。人非鬼责。理所必然。重以痼病缠髓。奄奄若不保朝暮。臣内揣己分。外怕公议。自在先朝。以及当宁乞归之请。未尝不恳迫而痛切。思欲以退保晩节。为报答恩遇之地。初非预虑向日之事而然也。向日之事。圣明既已洞烛。其所处置。无一毫未尽。公议既已大定。则臣岂有一毫不释然者。又岂有因此而不敢更进之义乎。唯臣情势本来如许。况今衰病日甚。潦暑方极。以此筋力。强赴严召。或至僵死道路。则亦非圣王扇暍之仁意。臣徊徨踧踖。不知所以为计。但有伏地悲泣而已。且臣伏蒙圣慈特赐食物。臣之猥费廪食。亦已多矣。诚不敢更为承当。而事系烦琐。亦不敢辄申辞免。谨已领拜。臣罪尤大。不胜惭惶震灼之至。
史官谕旨后书启壬寅六月
编辑臣病伏穷庐。待尽朝暮。不料圣明念切求旧。特降别谕。远遣近侍。催臣赴朝。此岂庸陋如臣所敢承当。惊惶陨越。觅死无路。噫。臣虽退归。何尝一饭敢忘吾君。日前召旨。亦既频仍。中宵感念。每自泣涕。岂不欲仰承圣教。更竭驽钝。以效涓埃。顾臣年来衰病转剧。精神筋力。日就凋耗。最是两目全昏。殆不辨黑白。白昼大阳之下。犹未能审看册面字画。臣自料精华既消。馀日无多。永念圣恩。报答无阶。惟有陨结。寔臣所期。身世若此。而恩召不置。臣于是尤不胜悲陨闷塞。不知所以为措也。且臣伏闻史官所传圣教。以年来水旱之灾。俯问以消弭之策。仰见殿下询蒭将伯之盛心。臣学识荒陋。心神茫昧。有何谹言谠论。可以奉塞明旨。第有一二所怀。当具实封以闻。臣无任感泣震灼之至。
史官谕旨后书启甲辰三月
编辑臣跧伏穷乡。痼病垂死。人世万缘。已成灰冷。不料近侍远临。传宣别谕。十行温纶。丁宁恳恻。尤以经筵劝讲。浸灌启沃。为急先之务。令臣从速上来。以副虚伫之意者。噫其亦盛矣。顾臣非其人也。所谓黄流注于瓦缶。绘彩施于瞽者。岂非可骇可愧之甚耶。臣诚惶陨觅死无路。臣自前冬。添得外感内伤之证。咳喘作苦。昼夜不止。秪今数月。辗转增剧。寝食顿废。神气渐惙。奄奄若不保朝暮。以此病状。实无扶曳赴朝之望。臣言若诬。神必殛之。仍窃伏念。玉候久在违豫之中。临筵讲读。经岁废阙。此实中外臣民之所忧遑而渴闷者。何幸今日神天保佑。圣体苏安。法筵复开。虽在畎亩跛躄之徒。尚且欣欣有喜庆之色。况臣帷幄旧臣。其区区抃贺之心。岂不万倍于他人。顾死期已迫。无由更承玉音。为可凄怜尔。臣闻子思子之言曰。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臣知殿下尝讲中庸。愿于此数言者。另加留神。不徒讲究其文义。必须体之于心。验之于事。勿以寒暑而停。微恙而辍。一日三讲。虽不敢望。而逐日之课。毋或少懈。缉煕敬止。以至于配地配天之域。则不显笃恭之效。亦岂外于是哉。其初亶在于不息而已矣。方今朝廷之上。文学之士。亦可谓济济。唯在圣明妙简而礼遇之。如祖宗朝待学士之例。使之兴起而相劝。于以顾问而讲说焉。亦足了一世事。古人之言曰。若夫决意而往。须用己力。难仰他人。惟殿下自谋所以日跻圣敬迓续景命之图焉。则宗社幸甚。臣民幸甚。如臣远外衰病已试无用之辈。非惟不能进。亦不必进。徒慁清朝为也。臣伏地涕泣。情发于中。不觉其言之僭猥支蔓。死罪死罪。
史官谕旨后书启乙巳十月
编辑臣才上自劾之章。请伏𫓧钺之诛。乃于玉候违豫之中。写出许多文字。更遣近侍。远宣德音。所以开示圣意。矜恕臣情。委曲恳挚。可泣神鬼。臣非木石。何以为心。况又别遣御医。赍药护行。分付道臣给马以送。尤是前所未有之异数。臣以罪戾之踪。膺此稀世之典。感激涕泣之外。更无所达。但祝圣体康安。圣德日新。上答天谴。下慰民望而已。臣馀喘若延。岂敢忘圣教。路次仓卒。语无伦次。伏地悚惕之至。
史官谕旨后书启丙午八月
编辑臣自去冬以后。陡觉衰病日甚。强赴行朝。益致添伤。居常澌顿。若不保朝暮。饰巾俟尽。万念成灰。惟有爱君忧国之怀。炳然如火。才上辞官之疏。仍陈进修之道。其言实多僭妄。不料疏未及达。圣谕先下。乡曲僻远。近侍委临。十行勤挚。可泣神鬼。以臣庸陋。蒙被异渥。愈去愈隆。自揣涯分。何以堪之。在臣分义。惟当奔走承命。以效涓埃。而顾臣衰病已至此头。虽欲自力。其路无由。瞻望宸极。但有泣涕而已。臣之疏意。盖愿圣明遇灾逢难。益尽其自修之道。且以寂寥恬憘。无所施发。为郁闷焉。今对史官。得闻近日圣上忧劳恻怛。罪己求言。靡所不有。臣居远乡。漠然未闻。而妄有论说。死罪死罪。然天下之事。非末之为贵而本之为贵。非文之为难而实之为难。臣愿更以是说进焉。臣僭猥至此。益增悚栗震灼之至。
史官谕旨后书启丙午十一月
编辑臣衰病日谻。饰巾俟尽。不料近侍远临。传谕圣旨。其辞意之恳至。期待之隆重。实非愚陋微臣所敢承当。臣惶骇陨越。罔知置身之地。念臣年未甚老。病未甚痼。犹无寸长可需世用。况今犬马之齿。甲子已周。精神筋力。日就摧剥。最是两眼全昏。殆不辨白黑。咳喘日急。殆不成语言。健忘又甚。古今人姓名与文字音义。有时全然忘却。衰耄昏愦。日甚一日。自分为朝暮之人。深恐此生不得更奉天颜。思之至此。只自泣涕呜咽而已。仰惟圣明遇灾警惕。凡所以竦动修省者。靡所不用其极。臣既幸且喜。惝恍无以为喩。苟能坚持圣心。不懈益勉。则何灾之足忧。何变之可惧。只恐日久渐弛。不能如遇灾之初耳。噫。天之仁爱我圣明。至此而可谓甚矣。殿下之所以寅畏承奉者。苟不尽其道。则天之所以仁爱者。又安可常恃耶。昔宋臣有言于高宗曰。迩来圣容清癯。高宗答云。朕常夜观天象见荧惑躔次积差。食素已二十馀日。须俟复行轨道。当复常膳也。噫。高宗固是昏庸之主。其视古昔握火尝胆之君。岂可同年以语。而其所以遇灾自警者犹如此。此又非后世人君之所可易及。惟殿下益加勉砺。以副祖宗群黎之望。不胜幸甚。
史官谕旨后书启戊申九月
编辑噫。殿下之待微臣。可谓至矣。臣虽至愚且顽。岂不知君恩之可感。分义之至严。臣之所带职名。已蒙殿下好样处置之教。臣于向岁。亦曾承命。随入于朝。则独于今日有何所嫌。孤负前后圣教缕缕勤恳之至意耶。臣尝读汉史。张良之告汉祖曰。臣宜从病甚。臣之今日情势。亦只如此而已。臣之筋力。十分难强。春秋霜露之感。乃人子之至情。臣之父母坟。去家只十馀里之间。而向日节辰。亦未能往展。臣之孱病之状。可想于此矣。日者入觐行朝。犹且仅仅自力。而一番登对之后。乘舆遽发。下情依依。不忍留落。遂为祗送境上之计。而气息垂尽。仍滞村舍。上以欲探春宫患候之如何。下以少调奄奄之残喘。而不料承旨史官。联翩续至。传谕圣旨。益勤且恳。深恐臣福过而灾。益其疾而促其亡也。臣之见今所苦。劳动之馀。神气益苶。两脚全痿。咳喘达宵。以此病状。感激圣恩。黾勉入城。经冬于旅邸。万一不幸朝露溘然。则臣之身名隳损。有不暇言。而其在圣上仁覆愍念之心。亦岂不大有所疚耶。臣之疾势既如此。而伏闻春宫患候。日向苏安。则臣民均庆之诚。臣实倍焉。臣可安意舁归。以寻生路。幸而复得苏完。则异时岂无周旋两筵。少效涓埃之日耶。唯今日则反复自量。决不能承命。恳乞圣慈曲赐恕谅焉。臣北望悲涕。罔知所达。
承宣谕旨后书启庚戌四月
编辑远郊江干。承宣再临。传谕圣批。恳恻愈至。臣诚感泣。罔知置身之所。前后圣教。一至于此。臣何敢终孤圣意。不辞而去耶。方有所患。少间当诣阙下。拜辞而退。
承宣谕旨后书启庚戌九月
编辑臣行身亡状。未见敬信于人。致此罔极之变。诚荷圣慈。拯之不测之渊。置之平地之上。臣感泣之外。复何所言。至于特遣承宣。别谕慰安。此实自有君臣以来所未闻之盛举。不识臣何以得此于圣明。感泣之外。益不知所言。
宫官谕令后书达庚戌四月
编辑臣向于书筵。累承下令。俾臣勿为遄归。臣感激涕泪。岂忍遽尔辞退。而顾臣病状日甚。天时渐热。每恐久留旅邸。狼狈益多。以此今日。果已渡江。明将陈疏于大朝。而不意先遣宫僚。远临郊外。丁宁下令。使之留在。臣诚惶感。罔知攸措。臣今虽下去。他日岂无更来之期乎。承奉德音。诚不知转身之地矣。
献议
编辑麟坪大君丧。亲临赐祭仪注议。戊戌六月
编辑臣素昧礼学。至于朝家典章。尤所昧昧。今此无前重礼。岂敢容易干议于其间。郞官远来。不胜惶愧。第就该曹启辞以观之。所谓仪礼殷奠之仪。即主人荣君之来。具大奠之礼以待之。大夫尊故对人君可为此奠。士卑故俟君出门外。乃设之。又祝释菜于门内。乃为君礼门神也。据此则古礼。未见君亲祭臣丧之节也。但有汉章帝祀东平王故事。大明集礼。亦有所载。此可为据。古之人君。或有亲酌御樽。以饮其臣者。亦有亲执酌以赐之者。今既亲祭。则亲自酹酒。恐或不妨。但尊者坐哭。卑幼立哭。自是礼家不易之文。章帝之祀东平。亦坐哭。礼固然矣。而大明集礼所载。则似若立而行事。未知其如何也。唯在该曹更加参量禀处。务得其中。
国恤时百官服制议己亥五月
编辑常以朱子说。为必可行之定论。倘得行之于今日。岂胜幸甚。
大王大妃殿服制议与尤庵宋公时烈联名○己亥五月
编辑古今礼律。既有异同。帝王之制。尤难轻议。而诸大臣既以时王之制为议。臣等不敢更容他说。
陵号嫌避议己亥六月
编辑伏见领左相启辞。钦宗陵号。虽是永宁。犹无所嫌。若是永献。则尤无相干。虽有人言。似不可以此轻改已定之陵号。
以上候未宁。柳后圣等姑勿发配议。己亥八月
编辑圣候违豫。久未复常。今日宗社臣民切急之忧。岂有大于此者。当此之际。苟有所益。宜无所不用其极。馀外曲折。皆当为第二件事矣。柳后圣等。姑令留待于城外。以备问议。恐是权宜不得已之举。惟在睿裁。
国葬后行祭时先为问安当否议己亥十一月
编辑礼。有朝夕哭。至小祥乃止之文。而窃详五礼仪。葬后则朝夕奠与朝夕哭俱止。其意似非偶然。然朝夕哭。则礼固有据。而至于行祭时先为问安。则质之古礼。考之时制。俱无所稽。盖梓宫诣山陵之后。遣承旨问安之举。列圣虽已行之。犹非五礼仪所载。况魂殿其事体又别。恐不可任情以行。惟在睿裁。
大王大妃殿舆辇服色议己亥十二月
编辑诸大臣及左参赞宋时烈献议已详。无容更论。而但臣之妄意。大王大妃之于先大王。实兼母子君臣之义。初既以期服为定。则平日服色与仪物。果皆纯用白色耶。五礼仪。期服中服色。必有所磨炼。而祖宗朝。亦必有所已行者。唯在礼官考据而处之。伏惟上裁。
经筵进讲册子议庚子三月
编辑经筵进讲之书。大臣已有所达。臣不敢更赘他说。而既承询问。亦不敢不陈所怀。臣之愚意。中庸之书。义理精微。调摄之中。诚难讲读。而通鉴。进讲已久。尚未卒业。则亦不可不毕讲。第念大学衍义一书。实兼经史之体。且寓箴规之义。曾在先朝。亦尝进讲。今亦限玉候快复间。姑以大学衍义代中庸。如开夕讲。则依前讲通鉴。或连数日。讲大学衍义。则一日讲通鉴。唯在圣心优游浸灌。深玩滋味。随其所好。而临时迭讲。恐或宜当。
练服变改议庚子四月
编辑臣谨按仪礼通解丧服图式练除受服图。中衣及冠。以练为之。衰裳。以卒哭后冠受之。卒哭后冠。即大功七升布也。大功布。仪礼则元无用练之文。今当用练布。为冠与中衣。而衰裳则以大功七升布改制而不练。实合于古礼。而亦不违于疏家正服不变之文矣。若横渠用练之论。自是别为一说。虽有义意。而莫如从古之为正也。又按仪礼卒哭脱绖带注。变麻受之以葛。而图式亦有所载。家礼。自卒哭至小祥。幷无变带之节。明儒丘濬著家礼仪节。用古礼意。小祥腰绖。以葛为之。而三重四绞。其可从又无疑也。又按图式。斩衰绞带。虞后变麻服布。七升布为之。今从家礼。虽无虞变之节。而练时腰绖。既从古礼用葛。则绞带亦当用练布矣。所谓图式。即勉斋黄氏亲承朱子旨诀而为之者。而其所定练服之制然也。盖礼有节文。古制。自初丧至即吉。其衰渐变曲折甚备。而温公书仪。乃因俗礼而为之者。故疏略太甚。朱子家礼。又多因书仪。而初年所草。被童行所窃。未及再修。实是未成之书。故朱子之疾革也。门人问治丧当用书仪乎。先生曰。疏略。又问当用仪礼乎。先生颔之。则其从违取舍之意。亦可想矣。家礼。固未成之书。练服节目。尤似未备。而然若只因旧服去衰负版。而不别制新服。则所谓去首绖负版辟领衰等语。当在易服条下。而不当在前一日陈练服之下矣。村阎贫窭之士。不识礼意。只仍旧服者或有之。臣常愍其野甚。不料堂堂国家。其所行礼。反同于村阎贫窭者之所为。质之古礼。参以家礼。进退俱无所据。礼之小者疑者。犹可因仍以过。而练服变除。实是大段节目。图式所论。又不翅明白无疑。则何可诿之旧例。而不为之变通以从古从正乎。五礼仪所载。虽曰不可轻议。而列圣以来。随时制宜。其所改定者。亦非一二。则又安可胶守固执而不之变乎。若夫诸臣所服。本非古制。真所谓茅缠纸裹者。臣未暇论。而独以圣上所御衰物。为拳拳焉。必愿得礼之正。以革前日之谬。以定一代之制尔。臣曾在乡曲。伏闻庚寅练制之日。故相臣赵翼上箚陈此意。而练期隔宵。未遑详议云。臣常慨恨。方欲具箚以陈所怀。而适承询问。敢此备达。僭猥之罪。实无所逃。伏愿圣明勿以人废言。更加广询于大臣及识礼诸大夫。断然以行。不胜幸甚。
宁陵土石罅隙处修筑。丁字阁改瓦议。庚子七月
编辑臣病伏穷乡。与死为期。其于国家大议。岂敢猥有所干。而伏蒙圣慈远赐垂问。臣诚惶感。罔知攸措。陵上之役。实是至严至敬莫重莫大之事。臣在远外。既未目睹其形势。又未亲闻目睹者之言。尤不敢率尔妄论。然圣明既有所问。又不敢喑无一言。以孤圣意也。其欲务为永远坚完之图者。固有得于臣子必诚必信之道。岂敢有异议于其间。第念三年之内日三享祀之时。遽动大役。想其事势种种难安。不但震摇惊动之为可忧惧。今姑就其石物之倾圮处。略加修葺。正其歪侧。合其罅隙。更观日后形势之复如何。徐议大役。未知如何也耶。至于丁字阁。则正是享祀之所。尤妨起役。其瓦色虽变。不至渗漏。则姑待明秋修改。亦未知如何。臣元未见石物规制。且未详知即今形势。只以臆料。仰塞清问。其言必不中理。伏愿圣明更加细询于奉审诸臣。参酌以处。不胜幸甚。
因奉教兪命胤上疏。饥荒赈救议。庚子九月
编辑臣积病沈绵。神思昏愦。每承询问。辄增惶霣。不知所以奉对也。今年民事又至此极。身居乡曲。惨目惊心。忧煎方深。伏见奉教兪命胤疏本。历陈饥荒情节。甚详且至。其所谓停废百役。蠲免常贡。且赈无田小民。不可少缓云者。真是切实之论。外此无容更赘。历观前世赈救之政。不一其方。而其要都在于君臣上下至诚恻怛。视民犹子。必欲家济而人活。以为祈天永命之本而已。试以今日之事言之。一道之内。一境之中。固有稍实之处。亦有全失之地。而其所谓稍实者。视前年犹不及焉。稍实者既如此。则其全失者。可推而知矣。此不但湖西一路为然。湖岭两南。大槩同然。非可诬也。前代帝王。固有赐民租税者。亦或有赐其半者。今日饿民之所颙望。唯在于此。倘使国家储偫有裕。则此举岂有所难。而臣素知国储荡然。无以副饿民之所望。尤不胜其闷虑焉。然窃闻西路饷谷幷皮谷。殆过十万馀斛。保障两处。亦有所储。各衙门留储。又甚不鲜。通融除出。以充一年经费之用。而亡论今日稍实与否。其常税及收米诸赋。幷减其半。其尤甚被灾之地。更加全减。以慰连岁饥饿者之望。其赈救小民之策。则须令藩臬诸臣。料理施设。其所启请。如非大段难施者。则一倂允许。毋少却难。以责其实效。然且不效。则加以重谴。以警其诬慢。其槩如此。其间节目。则惟在当事之臣。观便察势以行之如何。而最是无田小民失业者。已皆流离丐乞。遍满道路。目今田亩之间。禾谷遗在。或以窃剽而资活矣。及至野无所取。乞无所得。则未及来春。势必尽死。此尤道臣守令所宜汲汲尽心致力处。其境内有饿殍者。守令当蒙重罪。救活多者。蒙厚赏。必须预先料理。以为赈济之地。如救焚拯溺之为者。将此事意。另为宣谕。恐不可已也。且臣方在乡曲。惯闻父老之言。以该曹事目中不许分数灾与不许内陈。且以新起当灾处无使减前此数件事。为大段冤闷。远近喧传。此不可不更加商量也。且粜籴之捧。亦为明春赈恤之计。固出于万不获已。而今年形势。虽所谓稍实处。决难全捧。须依往岁之例。或捧其半。或三分捧一。亟行勘定。明白指挥。使州郡无眩于奉行。似为得宜。若或等待灾实之查。差迟时月。则不但枵腹之民少获已尽。州郡收捧之际。缓急各异。终不得以均齐矣。臣又闻诸道营将一年所供。厥数甚多云。今既以凶荒。巡历会操等举。一倂停罢。则营将实一兀然无事之冗官。诸道既有兵使虞候等主将。则营将虽不可永罢。今姑征还于京。令食其本俸。待明秋更为下送。所谓教养官。其任又甚漫。亦姑停罢。倂以其所支之谷。移用于赈饥。似亦权宜之一道也。呜呼。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民之既尽。国将畴依。即今民事。一至于此。则何物可惜。何事可恤。臣每念我国免税之地太多。国用之不敷。职由于此。良可痛也。向来议者所云如诸道各邑官屯田及忠勋府以下各衙门与内需司诸宫家所属土田免税之处。一倂停罢。收其税入。付之于公家。自今以后。永为成宪。令四境之内。绝无免税之地。虽诸学宫所属之田。亦不许免税。则其有补于国用。必不赀矣。虽收其税于公家。其本田之依例分获者。亦自不少。可无所阂矣。此外如盐盆鱼箭舡税等。亦可一切收属于公家。此实国家至切至急不可已之举。愿殿下畴咨庙堂。断然行之而勿疑。千万幸甚。臣每欲陈达此意而未及。今因俯询。敢罄微衷。臣不胜惶悚俟罪之至。
祔大庙时祧迁议辛丑二月
编辑庙议事体。至重且大。非臣蒙陋所敢容说。且今之制。准以古礼及朱子之论。则实多可疑。尤不知所以为对。如就见行规制而遵依已行之例。则恐亦不必多论矣。唯在广询而用其中。伏惟上裁。
祈雨亲祭当行与否议辛丑四月
编辑今日旱灾。一至此极。圣念忧遑。至有亲祷之意。如使圣体康安。动作无忧。则自尽诚意。冀回天心。岂不大幸而至善。第于再昨。仰瞻天颜。眼候弥苦。差效尚远。冒夜力疾。万一添伤。则其为宗社臣民之忧。尤何可尽言。惟在圣明自量气力。毋或强作。亦不害为事天以实之道矣。
国恤终制后陈贺册礼议辛丑七月
编辑臣疾病昏耗。日用云为。亦多颠错谬妄。况此朝家莫重之礼。岂敢干议于其间。然既承询问。又不敢每以病辞。猥陈臆说。恭俟裁择。臣之愚意。恐玉堂箚中所谓殿下既受其贺而慈殿独不受贺。宁有是理云者。似为的论。且臣偶考通典范甯之说。以为闰月者。以馀分之日闰益月耳。非正月也。吉凶大事。皆不可用云。虽未知此果不易之论。而古人之言。似必有所据。又吉事从近日。乃是礼家定论。唯在圣上从容开达。感回慈听。至于中殿册礼之迟退。尤有所未安者。帝王之家。唯以宗社为重。故虽国之大丧。有所压屈处亦多。况此私丧小节。何足置论于其间。大丧既毕之后。则国母正名定号之举。不容少缓。两礼幷皆进行于此月之内。恐合事宜。伏惟上裁。
咸平乡校文纯公位版改造议癸卯二月
编辑臣积病垂死。神思昏错。日用事为。亦皆前倒后颠。而况朝家大议。岂敢妄干于其间。然既承远问。义不敢不尽所怀。臣于古礼与国朝典制。皆所懵然未之详也。第以该曹所覆启者反复之。则大典续录所载外方州府郡县祀典等第。实甚明白。如东方先儒薛聪,崔致远,安裕等。既许县祀。而唯郑梦周若我朝金宏弼,郑汝昌,赵光祖,李彦迪,李滉等六贤。不载于其中。则恐无是理。该曹所谓续录撰出。在于六贤从祀之前。故不及并载云者。似果然矣。考之国典。既如此。稽诸礼经。亦有有举无废之文。则今此位版改造之举。何可已乎。第念当初六贤既已从祀之后。虽未及追载于续录。而其许令县学并祀。则自朝家必有分付。盖无分付。则县学诸生。必不敢任意陞祀。而即今诸道县学。或祀或否。郡学则应祀殿上十位。而亦或祀或否。界首州学所祀。亦有与太学不同者。莫重祀典。纷错不齐。有如是者。诚可怪叹。臣之愚意。今因此机。行会诸道州府郡县所祀。使之一倂详录上闻。该曹收聚考较。详加厘正。申明指挥。俾无参差谬错之患。恐不可已。伏惟上裁。
永宁殿修改制度议癸卯四月
编辑臣病伏穷乡。待尽朝暮。每承远问。辄增惶惕。今此永宁殿修改之制。尤非意见之所能及。实不知所以为说。盖我国庙制。元非古礼。又与朱子所拟定者不合。如不得大段变通。则惟在随其地势。因其形便。参量以处之而已。至于二庙之嫌。到今恐不必云云也。
小学谚解厘正议丙午十月
编辑臣之蒙陋。最出人下。踪迹亦不敢自安。而远地既蒙赐问。又不敢不尽所怀。小学谚解与集注。时或迳庭。学者之病之已久。相臣陈箚。请加厘正。允合事宜。无容他议。此外谚解中方言俚语不雅当改者。亦不无一二。幷命精校。使于元子讲读之际。无所疑阂。恐不可已。且训局湖南两本集注。皆用小字。不便于考阅。今宜幷用大字入刊。以备进讲。尤似便稳。臣之平日所思如此。幷为陈达。实切僭猥惶悚之至。
神德王后祔庙时题主处所议己酉八月
编辑臣衰病昏昧。寻常日用之事。亦不能如意酬应。况朝家莫重莫大之典礼。何敢容议于其间。然既承询问。礼官远至。则在臣分义。又不敢喑嘿不言。以孤负圣意也。臣窃念礼所谓形归窀穸神返室堂者。乃幽明情理恻怛精微处。先儒谓改题主。当于旧居。不当于墓所者。实有深意于其间。盖魂魄相离而人死。故敛魄于柩。依神于帛。既而藏柩于地。易帛以主。其义异途矣。然而必题主于墓者。何也。以魂帛随往墓所故也。然必题主于帛前。既题之后。帛犹随主而归。其礼意精密如此。今日之礼。窃考考事撮要所载及实录所誊。则太祖大王移都日月。与神德王后葬讫。返魂于仁安殿。越三年。安影子于仁安殿等事。似甚明白。仁安殿之旧基。虽未能的知。其在于景福旧宫之内。则又似无疑。而神德王后平日所御之处。又可想矣。设令其时因旧俗不立主。神之已返于室堂。不当更求于陵墓则审矣。臣曾考大明之制。有幄殿之例。今亦依此例。设幄殿于景福旧宫之内。奉题主面。恐或得宜。抑又念之。子孙之所在。即祖先神气之所萃。无所往而不在焉。则奉题于阙内别殿。亦无不可。唯就题于陵所。则臣所未晓也。然此皆出于臆说。非有经据。惟圣明酌其中而用之。幸甚。
神德王后谥册追补议己酉八月
编辑臣本无见识。其于朝家体例。尤所昧昧。每蒙询问。辄以臆对。不胜惶愧。今此神德王后谥册追补之举。莫重且大。实未知其何以则得中也。然窃思开国之初。人文未备。其有谥册文字。固不可必。而设令有之而见逸。今当修举数百年欠旷之典。凡干礼节仪章。皆异常规。宜从厚不宜从杀。如曰宗庙中不幸未备处多。此亦何必备也云尔。则深恐事理有不当然者。未备者。从此而追补则可也。当备者。从彼而不备。奚可也。别命词臣。追撰文字。备述事实。恐不可已。若其遣辞措语之间。唯在述者之能自可周详圆转。俾无臲卼庸何虑焉。愚臣臆见如此。唯在上裁。
神德王后题主后权安处所议己酉九月
编辑朝家莫大之礼。收议之举。每及于在乡愚陋之臣。臣诚惶悚。措身无地。今此变礼节文。诸大臣备尽陈达。臣无容别说。惟权安处所。臣不知自题主至入庙。其间日子几何。若只经宿而已。则恐不必别求他所。不然则臣曾闻丙子乱后宗庙列圣诸主不幸有改题处。改题于阙中空殿云。其时必有权安之所。今亦就用其所。尤似稳当。伏惟上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