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一百七十六至一百七十七

卷一百七十四至一百七十五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一百七十六至一百七十七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一百七十八至一百八十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4.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4.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4.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4.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4.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4.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4.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4.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4.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4.djvu/11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4.djvu/1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4.djvu/13

大清一统志

 武定府在山东省治东北二百里东西距二百八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里东至青州府乐安县

  界一百四十里西至济南府德平县界一百四十里南至济南府齐东县界八十里北至海一百九

  十里东南至青州府博兴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济南府临邑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北至海二百

  十里西北至直隶天津府南皮县界一百四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七百里

︹分野︺天文虚危分野元枵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战国齐地汉为平原

  渤海千乘三郡地建安末分置乐陵郡治乐陵县晋为

  乐陵国治厌宋亦曰乐陵郡还治乐陵后魏因之隋开

  皇六年分置棣州治阳大业二年改沧州三年为

 渤海郡唐武德四年复置棣州六年废贞观十七

  年复置棣州初治乐陵寻治厌次天宝元年改乐安郡乾元

 元年复曰棣州属河南道宋亦曰棣州乐安郡属

  河北东路金曰棣州属山东东路元中统三年

  滨棣路至元二年罢以州属济南路明洪武六年

  改曰乐安州宣德元年平汉王高煦又改曰武定

  州属济南府

 本朝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十二年又升为府属山

  东省领州一县九

  惠民县附郭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九十五里东至滨州界五十里西至济南府德平县界

  四十里南至济南府齐东县界九十里北至阳信县界五里东南至蒲台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

  商河县界三十五里东北至霑化县治七十里西北至乐陵县治九十里秦置厌次县汉改富平侯

  国属平原郡后汉永平五年复曰厌次晋徙为乐陵国治齐废隋复置属渤海郡唐武德四年属棣

  州八年州废属沧州贞观元年属德州十七年为棣州治天宝元年为乐安郡治五代为棣州治宋

  大中祥符八年移治八方寺金元因之明洪武元年省入州 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二年升武定为

  府设惠民县为府治青城县在府东南六十里东西距二十八里南北距三十里东至青州

  府高苑县界二十里西至济南府齐东县界八里南至济南府邹平县界十二里北至惠民县界十

  八里东南至济南府长山县治九十里西南至济南府章邱县治一百里东北至滨州治九十里西

  北至惠民县治九十里汉置东邹县属千乘郡后汉省晋复置邹县属乐安国宋省后魏为临济县

  地唐宋为青城镇元太宗七年置青城县属济南路中统中改属陵州至元二年又属河间路明洪

  武二年省入邹平齐东二县十四年复置属济南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二年改属武定府

  信县在府东四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五十里东至霑化县界三十五里西至济南府德

  平县界五十五里南至惠民县界三十五里北至海丰县界十五里东南至滨州界四十里西南至

  商河县界六十里东北至海丰县界十五里西北至乐陵县界五十里汉置阳信县在今海丰县界

  晋移厌次县于此为乐陵国治宋后魏因之北齐废厌次改置阳信县隋开皇六年于县置棣州大

  业二年改曰沧州三年改为渤海郡唐武德四年复置棣州寻废还属沧州贞观十七年改置棣州

  于厌次以阳信为属县宋大中祥符八年移今治金元因之明属济南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

  分属武定州十二年属武定府海丰县在府东北六十里东西距三十八里南北距一百五

  十五里东至霑化县界二十五里西至直隶天津府庆云县界十三里南至阳信县界五里北至大

  沽河海口一百五十里东南至阳信县界八里西南至乐陵县治七十里东北至霑化县界九十里

  西北至天津府盐山县界九十里汉置阳信县属渤海郡后汉初省延光元年复置晋改属乐陵国

  后魏属乐陵郡北齐徙废隋置无棣县唐因之五代周显德五年分县南置保顺军宋治平中又移

  无棣县治保顺军仍属沧州元初割县之半属棣州曰东无棣县明永乐初改曰海丰属济南府武

  定州 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二年改属武定府乐陵县在府西北九十里东西距七十五里

  南北距八十五里东至阳信县界三十五里西至直隶河间府寕津县界四十里南至商河县界七

  十里北至直隶天津府盐山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惠民县界四十里西南至济南府德平县治八

  十里东北至直隶天津府庆云县界二十五里西北至直隶天津府南皮县界五十里汉置乐陵县

  属平原郡为都尉治后汉建安末为乐陵郡治晋初徙郡于厌次以乐陵为属县宋还为乐陵郡治

  后魏因之隋开皇初郡废属渤海郡唐武德四年属棣州六年属沧州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初改

  属乐安州后属济南府武定州 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二年改属武定府商河县在府西南

  九十里东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里东至惠民县治八十里西至济南府临邑县治六十里

  南至济南府济阳县治九十里北至乐陵县治一百一十里东南至济南府齐东县治九十里西南

  至临邑县界七十里东北至阳信县界七十五里西北至济南府德平县治五十五里汉置朸县属

  平原郡后汉省隋开皇十六年改置滳河县属渤海郡唐武德曰年改属棣州八年还属沧州贞𮗚

  元年属德州十七年仍属棣州宋改曰商河金元因之明属济南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分属

  武定州十二年属武定府滨州在府东九十里东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五十八里东至利津

  县界二十里西至惠民县界四十里南至蒲台县界二十八里北至霑化县界三十里东南至利津

  县界四十里西南至青城县治九十里东北至霑化县界三十里西北至阳信县界三十五里汉千

  乘郡湿沃县地晋宋魏属乐陵郡隋为渤海郡蒲台县地唐垂拱四年析置渤海县属棣州五代周

  显德三年始于县置滨州宋大𮗚二年赐名渤海郡属河北东路金属山东东路元初别为滨棣路

  至元二年省属济南路明洪武初省渤海县入州属济南府 本朝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十二年

  改属武定府利津县在府东一百五十里东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东至青州

  府乐安县界四十里西至滨州界二十里南至蒲台县界十里北至海一百二十里东南至青州府

  博兴县界三十里西南至蒲台县界二十五里东北至海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霑化县界三十里汉

  千乘郡湿沃县地隋渤海郡蒲台县地唐棣州渤海蒲台二县地宋属滨州金明昌三年升永利镇

  为县属滨州元属济南路明属滨州隶济南府 本朝雍正十二年改属武定府霑化县

  在府东北七十里东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五里东至利津县界八十里西至阳信县界十五

  里南至滨州界三十里北至海丰县界十五里东南至滨州界三十五里西南至惠民县界六十里

  东北至海一百四十里西北至海丰县界二十五里汉千乘郡湿沃县地隋渤海郡蒲台县地宋庆

  历三年升招安镇为县熙寕六年省入渤海元丰二年复置属滨州金明昌六年改曰霑化元属济

  南路明属滨州隶济南府 本雍正十二年改属武定府蒲台县在府东一百二十里

  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三十七里东至青州府乐安县界六十里西至滨州界十里南至青州府高

  范县界三十五里北至滨州界二里东南至青州府博兴县界三十里西南至青城县界五十里东

  北至利津县治六十里西北至滨州界五里汉置湿沃县属千乘郡后汉省魏复置晋属乐陵郡北

  齐废隋开皇十六年改置蒲台县属渤海郡唐武德初属邹州八年州废属淄州贞观六年省入高

  苑七年复置十七年割属棣州五代周显德中属滨州宋大中祥符五年省金复置仍属滨州元中

  统五年改属般阳路明初还属滨州隶济南府 本朝雍正十二年改属武定府

 ︹形势︺四际广平中区特起为用武之地南连青济

  北接沧瀛左环渤海右拱平原所以屏蔽畿甸权

  衡南北

 ︹风俗︺人性朴实敦崇礼教

 ︹城池︺武定府城周二十里门四濠广五丈宋旧址明嘉靖中甃砖 本朝康熙二十七年

  乾隆九年重修 惠民县附郭青城县城周三里门六池广二丈元至正中筑明万

  历六年增筑甃砖 本乾隆五十七年阳信县城周六里门四池广一丈八尺元

  至正间筑明嘉靖六年重建 本乾隆三年修五十八年重修海丰县城周三里门

  四池广三丈元至正中筑明洪武正统嘉靖间屡加修葺 本朝顺治五年乾隆九年重修

  陵县城周三里门四池广一丈明洪武间筑后屡修 本朝顺治十六年康熙九年二十

  一年二十七年重修商河县城周三里馀门四池广一丈六尺唐武德中旧址明成化二

  年重筑正德六年知县陈皎创建外城周九里嘉靖万历间屡修 本朝乾隆五十六年

  州城周九里门四池广二丈元至正中筑明嘉靖十一年甃砖有䕶城堤十馀里 本朝乾隆

  三十五年修利津县城周七里门四池广一丈五尺金明昌中筑明正德嘉靖间修万

  历中増置瓮城敌楼本朝乾隆三十二年霑化县城周五里门四池广丈馀金明昌

  中建明成化二年嘉靖十七年后圯 本朝乾隆十九年重建蒲台县城周三里馀

  门四池广二丈隋旧址明成化二年增筑正德八年甃砖万历七年修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修干

  隆五十七年重修

 ︹学校︺武定府学在府治东南宋祥符间建金元明屡修 本朝雍正十二年修入学额数

  二十惠民县学附府学入学额数二十名青城县学在县治东元至元间

  建明天顺元年重建后屡修入学额数十二名阳信县学在县治南元时建明洪武三年

  修后屡修 本朝顺治十六年乾隆七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海丰县学在县治东

  元时建明洪武三年重建后屡修 本朝顺治十三年修康熙十七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

  陵县学在县治西北明洪武二年建万历五年改建北城外十五年复还今所 本朝顺治

  康熙间屡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商河县学在县治东元至元四年建明洪武三年改建后

  屡修葺 本朝康熙六年修乾隆二十一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滨州学在州治东南元

  至元中建明洪武二十八年修天顺后屡加修葺 本朝康熙十八年乾隆五年重修入学额数

  二十利津县学在县治东北元至元三十年建明代屡加修葺 本朝顺治九年

  康熙十三年雍正六年乾隆八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霑化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

  初建成化四年增修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修雍正十二年乾隆二十二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

  蒲台县学在县治东北元大德六年建明成化十五年改建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修二

  十六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敬业书院在府学西南隅 本朝乾隆十三年武定府知

  府姚兴滇建文津书院在乐陵县南关外里许 按旧志载齐云书院在霑化县又名

  南湖书院今废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二十七万七千九百五十六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二百十九万一千三百八十九名

  口计民户共三十七万三千八百八十一户

 ︹田赋︺田地七万八百八十三顷三十九亩九分五釐有奇额徴地丁正杂银三十万九千三百七十

  一两四钱七分八厘米四万五千六百二十六石六斗三升七合八勺麦二百十二石三斗七升二

  合八勺榖七十七石五斗六合

 ︹山川︺骝山在海丰县西北一百里一名小山齐乘小山在无棣县西北百二十里府志绝顶高

  一里西北势渐卑下形如环带延袤十里草木蕃茂上有望海亭青龙寺寺北一里为七龙口

  谷山在海丰县北六十里一名大山齐乘有大山在无棣县东北八十里山东通志山西南半

  麓有洞广二丈馀深不可测相传古有龙马从此出故以为名山多石无树木顾炎武肇域记以为

  即古之碣石山也于家山在霑化县东北五十里西接海丰县界久山在霑化县

  东北七十里亦接海丰县界山东通志世传秦始皇筑此以镇海口其阴有久山镇又县东北五十

  里有孤山六十里有鱼山八十里有敖家山担山在霑化县东北九十里山东通志上生金

  顶艾又季春山在担山之北府境东北海丰霑化利津三县皆滨海东北接青州府乐安县

  界北接直隶天津府盐山县界元和志大海在渤海县东一百六十里蒲台县东一百四十里海畔

  有沙阜高一丈周二里俗呼为斗口淀是济水入海之处海潮与济相触故名潮虽大淀终不没百

  姓于其下煮盐管子齐有渠展之盐即此顾祖禹川渎异同考大海自乐安西北经蒲台县东西至

  县一百四十里在滨州东北八十里自利津县又北经霑化县在县东六十里利津县志海在县东

  北百二十里元及明初海运皆由此达大清河口乃漕舸经泊处 按元和志所云沙阜在今利津

  古黄河自济南府德平县流入经商河乐陵二县界又东经惠民县界又东经滨州界

   又东经蒲台至利津县入海水经注河水自安德城东北经般县乐陵朸乡厌次县南右迳漯阴县

   故城北又东北为湿沃津又东迳千乘城北又东过黎城县北又东分为二水枝水东迳甲下城南

   又东南注济河水东北流迳甲下邑北又东北入于海元和志黄河在滴河县南十八里厌次县南

   三里蒲台县西南七十三里寰宇记黄河在渤海县西北六十里景福二年后河水移道今涸旧志

   旧黄河今曰土河亦曰徒骇在武定州南五十里自济阳高桥东北流入州界经聂索镇又经古城

   西北陷棣州南又东经滨州霑化入海其聂索镇东西河腹高于岸明成化间尝经疏凿后渐淤塞

    本朝乾隆年间河决馆陶于十四年十八年二十三年俱动 帑挑濬居民得耕种如故至聂索

   镇河亦令随时疏濬焉 按汉纪成帝建始三年河决馆陶遂溢入平原千乘界中河平三年河决

   平原流入济南千乘使堤塞之东汉永平中河流合汴泛滥兖豫明帝使王景治之自荣阳东至千

   乘海口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回注盖自此遂为河之经流历魏至隋唐时犹然虽或少有迁徙大

  约不离千乘界中也胡渭禹贡锥指自厌次以下有新旧二道旧东北迳蒲台县南又东北入海景

  福以后自厌次县界决而东北流迳渤海县西北又东北至无棣县东南而东注于海又按阳信海

  丰亦有黄河水经注云屯氏别河北渎又东入阳信县渤海之属县也今无水又东为咸河东北流

  经阳信县故城北东注于海金志阳信有黄河旧志海丰县北有古黄河堤西抵乐陵盖即屯氏别

  河北渎之遗迹也大清河自济南府齐东县流入经青城县北十八里与惠民县分界又

  东北流经滨州南二十八里与蒲台县分界又东北经利津县入于海水经注漯水自邹平又东北

  经东邹县城北又东北经建信县北至千乘县即此河所经旧志青城县东北一带多洼地每遇淫

  雨为灾明万历四年知县李继美行视原隰见县东北十八里董家口及新城镇两旁高阜势若重

  冈中一夹道如壑直达大清河去洼地二里许遂请开为渠水患乃息古商河自济南府

  临邑县流入经乐陵县南商河县北东流经惠民县南又东流经滨州北入海今堙水经注商河自

  昌平县故城南又东经般县故城南又东经乐陵县故城南又东经朸乡县故城南沙沟水注之又

  东北流经马岭城西北屈而东注南转经城东又东北经富平县故城北又分为二水南水谓之长

  聚沟北水谓之白薄渎东北流注于海元和志滳河在厌次县南四十里滳河县北十五里汉鸿嘉

  四年河水泛溢河堤都尉许商凿此河通海故以商为名后人又加水焉旧志即临邑大土河之下

  沙河自济南府临邑县流入经商河县北东流经惠氏县东桑落墅入阳信县界又东北

  至霑化县坌河合土河入海俗指为马頬河寰宇记马颊涸河在棣州滳河县二十里旧志今积沙

  无水雨甚则桑落墅西南一带皆洼潦今每遇春融随时疏濬钩盘河自济南府陵县东南

  临邑县西南分为二一由德平商河之间东流迳阳信县南又东复潴经霑化县东南刘家道口入

  海一由德平县西北流迳乐陵海丰南又东北经霑化县至久山镇入海后汉书公孙瓒传瓒出军

  屯槃河注即尔雅九河之钩盘河其涸河在今凔州乐陵县西南元和志钩盘河在阳信县北四十

  里寰宇记在乐陵县东南五十里自平昌县流入河势曲如钩盘故名阳信县志钩盘河至城西南

  二十里截河铺为屯氏河至城南十里红庙为信河县之取名以此乐陵县志钩盘河为乐陵要害

  之冲今城正坐其腹笃马河即马颊河亦名陷河水经注屯氏别河南渎自平原城北首受

  大河故渎东出亦通谓之笃马河自西平昌县故城北东经乐陵县故城北又东北经阳信县故城

  南又东北入海齐乘东无棣县北有陷河阔数里西通德棣东入海寰宇记马颊河在乐陵县东六

  十里从商河县北界来即古笃马河也旧志在阳信县南海丰乐陵县北 本朝雍正十三年挑阳

  信故城南钦风镇河二千九百馀丈乾隆九年四年十七年二十三年河身淤塞复动 帑濬治

  距今顺流如故 按今舆图阳信在海丰之南乐陵之东南(⿱艹石)如旧说河道纾曲已甚恐不可据

  鬲津河寰宇记乐陵有鬲津涸河在县西三里东北流经饶安县界入海金史地理志无棣

  有鬲津河县志河故道东由德州吴桥寕津南皮境至乐陵北三十里旧县镇南又东过庆云南经

  海丰马谷骝山之间北至海闰场大沽河口入海又覆釡河即钩盘北派自庆云流入经海丰西枣

  园桥又东北抵马谷山前抵闰国场界沙土河海口入海 按九河故道汉世得其三唐人得其六

  欧阳忞舆地广记又得其一或新河而载以旧名或一地而互为两说而王横以为九河之地为海

  所渐郦道元程大昌皆从其说今姑据旧志略存遗迹云大湾在惠民县西南四十五里广十

  馀顷西南通临邑八道河西通商河东通聂索河其北有堤横亘白龙湾在青城县西北

  十八里大清河所汇也黄龙湾在海丰县北七十里其水虽旱不涸下流入海惠民

  沟在惠民县东南二十里古黄河之北河溢则北流于黑洼潴焉府志明景泰中黑洼溢开沟东

  北三里导洼水入沙河岁久而堙嘉靖二十四年大水再加疏濬民皆赖之因名曰惠民沟

  棣沟在海丰县西北十五里自覆釡分流又东北入海详见直隶沧州葍子沟

  州南四十五里接青城高苑二县界八方泊在惠民县西北五里凡经雨潦西南商河县界

  之水自沙河镇来注东南府城北壕之水自北关来注于泊泊北有遥堤穴为水道达于阳信县界

  截河东流经霑化北青泥沟入海豆子䴚故盐泽也在惠民县境与阳信海丰连界通鉴

  平原东有豆子䴚负海带河地形深阻自高齐以来群盗多匿其中唐书王世充传厌次贼格谦为

  盗在豆子䴚中龙湖在蒲台县东一十五里府志俗呼曰龙湾广数顷明万历间涸黑水

  潭在商河县东南三十里久旱不竭其水黑故名五龙塘在滨州南五里府志相传此地

  井中尝出龙故名聂家洼在商河县西旧志县界有七十二洼遇丰倍收遇潦则一苗不

  遗故谚有十年九不收一收胜十秋之语圣水池在利津县西北一百里濒海府志旱涝不

  盈涸祷雨辄应甘井泉在阳信县东一里县志明宣宗征高煦驻此饮之而甘赐名甘泉

 ︹古迹︺厌次故城秦置县汉改曰富平后汉复故明省汉书地理志富平侯国注应劭曰明

  帝更名厌次又东方朔传朔平原厌次人注师古曰高祖功臣表有厌次侯爰类是则厌次之名其

  来久矣水经注厌次旧名非始明帝盖复故耳萧德言括地志富平故城在阳信县东南四十里五

  代史华温琪传棣州河水为患徙于新州寰宇记高齐天保七年马岭城为阳信县治而县在州北

  六十里盖隋唐之厌次改置于南界而故县则并入阳信矣宋史李士衡传真宗时为河北都转运

  使棣州苦水患士衡奏徙州北七十里既而大水没故城丈馀 按旧志厌次自古凡六徙明统志

  载厌次在陵县东北三十里即今神头镇此秦及西汉之厌次也汉明帝更富平为厌次县山东通

  志云富平在阳信东南三十里即改封张延夀于平原郡之富平乃今桑落墅此东汉之厌次也晋

  厌次治马岭城元魏因之山东通志云马岭城在阳信东十里此晋暨元魏之厌次也北齐废厌次

  隋开皇间复置唐贞观间置棣州于厌次而厌次为州之附郭县此隋唐之厌次也后梁华温琪徙

  棣州于今之故城厌次既为附郭即随州以徙此五代之厌次也宋大中祥符再徙棣州于阳信之

  高氏庄而厌次又随州徙今州之东察院本厌次县治也中有史良臣县厅壁题名记明制凡州皆

  不设附郭县洪武元年省厌次入州今州东察院乃宋元以来之厌次也旧志本采刘氏继先说徴

  考为详惟首条西汉厌次在今陵县之说遍考水经注元和志杜佑通典寰宇记诸书俱不载未详

  明统志何据阳信故城在今县南汉置县在今海丰县界北齐移治马岭城隋时又移

  治于此唐属棣州元和志县南至州六十里宋大中祥符间棣州北徙于阳信界阳信因亦北徙今

  治寰宇记故城在无棣东南三十里齐乘在阳信县西南七里俗呼城子务县志城子务在县西南

  五里东南去州城三十里又有信城在海丰县东北十七里今名信城里 按寰宇记所云盖汉县

  重合故城在乐陵县东汉置县属渤海郡征和二年尝封莽通为侯邑后魏正平元

  年并安陵太和十八年复置熙平中属乐陵后属安德郡北齐省章怀太子注重合故城在今乐陵

  县东元和志在今乐陵县东二百步鬲津故城在乐陵县西北隋开皇十六年析乐陵置

  县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又分饶安地置县属沧州贞观元年省入乐陵朸县故城

   河县治汉置县文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辟光为朸侯应劭曰般县东南六十里有朸乡故县也元

   和志商河县东北至棣州八十里本汉朸县寰宇记商河县在州西南六十里隋于朸县故城置

   按通鉴注云滳河汉千乘湿沃县地误渤海故城在滨州东北唐置县元和志渤海本

   蒲台县地垂拱四年置县属棣州天宝五年以土地咸卤自县西移四十里就李邱村置县即今治

   利津故城在今利津县东金史地理志滨州利明昌三年以永利镇升置县志故

   城在县东一里大清河岸侧湿沃故城在蒲台县西北汉置县后汉省三国魏复置北

   齐省水经注地理风俗记曰千乘县西北有大河河北有湿沃城故县也魏改为后部亭今俗遂名

   之曰右辅城隋书地理志滳河有后魏湿沃县后齐废 按地形志后魏未尝改置县其在滳河县

   地者去今蒲台县稍远疑三国时复置于此非汉之故也乐陵旧城汉初置县地节四年

   尝封史高为侯邑后汉建安末置郡三国魏韩暨传建安中迁乐陵太守又三国魏志诸王传武帝

  子乐陵王茂正始五年自曲阳徙封盖初置为郡后改为国也元和志县北至沧州一百三十五里

  本乐毅攻齐所筑宋史地理志熙寕二年徙治咸平镇旧志明洪武二年又徙治富平镇即今治也

  有旧乐陵在县西南三十里其墟岭高丈馀周三里又有故县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盖即宋时所徙

  之咸平镇也东邹废县在青城县汉置以在邹平之东故加东也晋志乐安国复领邹

  县盖即故东邹矣或以邹为邹平者误羊阑城在惠民县东南魏书地形志厌次有羊阑

  城北史傅竖眼传父灵越文成拜青州刺史镇羊阑城宋乃以灵越叔父干爱为乐陵太守乐陵与

  羊阑隔河相对在惠民县南有盐池旧唐书李纳传棣州有蛤盐池岁出盐数十

  马岭城在阳信县东水经注马岭城在河曲之中东海王越斩汲桑于此魏书地形志

  厌次治马岭城齐乘马岭城在阳信县东十里云城汉书王子侯表云侯信齐孝王子元封四

  年封水经注商河经富平故城北水侧有云城汉武帝封刘信为侯国也寰宇记阳信县有瑗城在

  县东北五里一名运城盖即云城之讹也千童城在海丰县西南境寰宇记秦始皇遣徐福

  将童男千人入海求蓬莱不死之药筑此城以居之汉置县属渤海郡水经注无棣沟东南迳千童

  县故城东是也无棣城在海丰县西北境管子所云北至于无棣是也五代周置保顺军宋

  移无棣县治此元为东无棣县广武城在海丰县北八十里鬲津河东县志相传汉初李左

  车所筑故名今半为河流所没又龙且城在县北二十里地势高峻形胜屹然东乡城

  陵县东魏书地形志乐陵有东乡城麦邱城战国时齐邑史记赵惠文王十九年赵奢将兵

  攻齐麦邱取之旧志麦邱城在商河县西北王彦章城在商河县东二十里相传彦章

  大莹城在滨州西二十五里齐乘金人屯兵所筑号鐡门关故丁河口也官灶

  城有二一在利津县东北七十里府志旧时煮盐之所昔尝屯兵于此因置城戍守一在霑化县

  东七十里延袤三十馀里府志世传秦始皇筑或曰刘智远筑台阶门垣遗址宛然达达营

  在滨州三十里元时𫎇古人屯垒处保顺军今海丰县治宋史地理志周置保顺军于无棣

  县南二十里开宝二年又以沧棣二州界保顺吴桥二镇地益焉治平中移县治保顺军即今治也

  旧志元分其地属沧棣二州而以故县属棣州齐乘谓之东无棣故城在县西北覆釜河经其西无

  棣河绕其南黄巾寨在阳信县东南二十五里山东通志汉末青徐之间黄巾为乱济北

  相鲍信等迎东郡太守曹操追击黄巾降得精兵三十馀万为营此地故名榷盐务

  志五代之际置榷盐务于海傍后为赡国军周因置滨州齐乘在州北门外遗迹尚存乔氏

  庄旧志宋大中祥符中移州治于阳信县界之乔氏庄新志即今乔子头也迷马庄

  化县西十五里县志土腴林茂地势纾回相传金海陵乘马行迷于此故名谢恩台

  民县北三里山东通志相传为金章宗赈恤饥民民因筑台以谢恩茅焦台在滨州治齐乘

  有真祐庙在滨州城内祀茅焦兄弟宋大观三年赐额金末废土人呼为茅神台秦台

  州东即古蒲壶水经注海侧有蒲台高八丈方二百步相传秦始皇东游海上于台下蟠蒲系马故

  名今东去海三十里册说在州东北十五里段干木台在滨州治西隅晴云台

  在霑化县东六十里富国场元至正二年建又有因山楼在县东七十里永利场元元统三年建废

  址犹三姑台在蒲台县东南二里山东通志相传汉蒲茂三女守贞养父各筑一台至

  今鼎萃贤亭在乐陵县县志宋吕颐浩登第扁其亭曰萃贤因县治北迁故废

  味堂在海丰县境内山东通志宋尚书李之纯建致广野轩在惠民县西郭山东

  通志宋刘扩读书处盖取中庸致广大意玉祥店在蒲台县东三十里县志其地有王祥庙

 ︹关隘︺通海故关元和志在厌次县西南四十里蒲关在蒲台县东汀河口有批验所

  大使驻此大沽河口巡司在海丰县东北一百五十里明置巡司 本朝移置大山

  丰国镇巡司在利津县东北七十里金志属渤海郡后割属明置巡司今存清河

  镇在惠民县东南九十里金志厌次有清河归化达多永利脂角五镇旧志明洪武中置巡司于

  此又归仁镇在州南七十里接商河县界亦置巡司今裁聂索镇在惠民县南五十里即宋

  时河决聂家口之地淄角镇在惠民县西南四十里即金志脂角之讹也田镇

  城县东二十里接青州府高苑县界金置属长山县元割属新城县明𥘉改属又有花沟镇在县南

  十二里接邹平县界新城镇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钦风镇在阳信县东南四十里金志阳

  信有钦风西界二镇分水镇在海丰县西北四十里金志无棣县有分水镇旧县镇

  在乐陵县西北三十里明置巡司 本朝雍正十二年裁又金志乐陵县有惠安永利东中三镇后

  蒲台镇金志渤海县有丰国安海滨海蒲台安平五镇旧志蒲台镇在滨州东南三十

  里南枕大清河接蒲台县界安平镇在州南三十里招安镇即今霑化县治宋庆历二年升

  为县金明昌六年更名霑化永丰镇金志霑化县有永丰永阜永利三镇旧志有永丰里

  在县东即故镇也永利镇后改置利津县其永阜亦割属之久山镇在霑化县东北七十

  里明置巡司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龙混镇亦名龙居店在蒲台县东十里相传宋太

  祖微时尝潜寓于此安定镇在蒲台县南三十里金志蒲台有安定合波二镇流波

  务在阳信县西二十五里旧志县界共有十八务而流波为最大永阜场在利津县东北

  五十里旧置盐大使永利场在霑化县东三十五里旧置盐大使富国场在霑化县

  东六十里旧置盐大使 按旧志载元张醇晴云楼记国初因仍旧政尽海滨之野为十一场各置

  司令司丞典其盐政大德初又立富国场⿰纟⿱丿恩 -- 总十有二 本朝初年立盐场七霑化自富国外置永利

  丰民利国三场利津置永阜丰国安海三场俱设大使管理康熙十六年裁丰民场归并永利利国

  场归并富国丰国安海二场归并永阜乾隆二十年以富国场大使移驻莱州府昌邑县之瓦陈村

  以利国并永阜富国并永利管辖场名仍旧谨附记桑落墅有二小桑落墅在阳信县东南

  四十里大桑落墅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即府境之永利镇旧志以此为古富平县治元置巡司明初

  移清河镇

 ︹津梁︺普济桥在惠民县东南二十里聂索桥在惠民县西四十里枣园桥

  在海丰县西北十二里跨覆釜河延袤十里为京畿孔道美政桥在乐陵县南十里跨钩盘

  河通惠民阳信商河等处俗名大桥又有善化桥在县西南十三里跨徒骇河俗名小桥郭镇

  桥在乐陵县北门外跨钩盘河县志晋杜预建岳桥在商河县东南三十里土河

  桥在商河县东南三十里沙河桥在霑化县东南三十里广济桥在蒲台县

  北跨大清河

 ︹堤堰︺金堤在阳信县西四十里今谓之夹堤圈秦堤在蒲台县北相传秦始皇所筑

 ︹陵墓︺古双冢在商河县北三十里府志高数丈不知何人所筑相传有发之者黑气岔出数

   日不绝众惧塞之︹周︺廉颇墓在惠民县东南二十里旧志颇为赵将三伐齐过此不为

   虐死而人哀之因葬其遗物后人遂传以为墓并有祠蔺相如墓在阳信县东南二十

   五里齐乘阳信县有廉颇蔺相如李牧祠在县西北界盖齐人慕赵将相之贤而祠之云有墓者非

   段干木墓在滨州西北十里︹楚︺龙且墓在海丰县北十八里相近有魏

   王豹︹汉︺李左车墓在海丰县北三十里︹五代︺马荫孙墓在商河县

   东三十里︹宋︺牛保墓在惠民县西南二十里旧志保宋工部尚书修棣州城讫卒遂葬于

   张安上墓在阳信县南四十里︹元︺焦文炳墓在青城县东南一里

   益齐墓在青城县南四里董积躬墓在青城县西北张琪墓在海丰县

   韩佑墓元县尹墓在海丰县东二十里高仁墓在海丰县西五里有黄溍碑记

   董全墓在商河县西南九里︹明︺李濬墓在惠民县西南三十里郭氏四

  女墓在阳信县南二十里

 ︹祠庙︺许逵祠在乐陵县南门外明嘉靖中立祠忠良祠在滨州治东北府志祀茅

  焦龚段子明祠齐乘子明齐将有墓在蒲台宋元符三年赐祠额曰善应建中靖国

  元年封善应侯李烈女祠在霑化县东三十五里府志祀明烈女李业儿王将军

  祠在霑化县北府志祀明参将王杲正徳辛未南盗起霑化被围杲率卒来援破贼全城后至

  武清战死邑人建祠祀焉东岳庙在海丰县东七十里

 ︹寺观︺资福寺在府城东南府志宋大中祥符间建有元赵孟𫖯所书碑记额曰资福禅寺

  大觉寺在海丰县东南府志旧名普照明洪武初改中有古塔十三级唐贞观中建 本朝

  乾隆二十二年修镇海寺在海丰县之黎敬庄府志明宏治三年建掘地得白石佛二有

  东魏武定四年字盖古刹也普静寺在蒲台县东南三十里府志唐广德二年

  田寺在蒲台县南二十里旧志县南福田寺东南迎仙观皆唐宋时建有古碑三教寺

  在蒲台县西南府志明洪武十五年建相传为辟攴佛道场高尚观在滨州西南五十里

  府志宋时建

 ︹名宦︺︹汉︺龚遂山阳南平阳人宣帝时渤海太守时岁饥盗起遂至敕属县悉罢捕盗吏单车

  至府郡中翕然盗贼皆罢齐俗奢侈不田作遂躬率俭约劝务农桑吏民富实狱讼止息数年徴拜

  水衡都尉许商成帝时为河堤都尉县南河水泛溢为害商凿河注于海故名商河周盘

  安成人和帝初迁重合令有惠政︹晋︺刘亮怀愍时渤海太守以王浚谋将僭号亮谏不从

  ︹南北朝︺︹魏︺苏淑武邑人熙平中除乐陵内史在郡二年谢病乞解民吏老幼诉

  留者甚众淑清心爱下当时称为良二千石︹北齐︺房豹清河人乐陵太守哀矜贫弱囹

  圄空虚郡濒海水味多咸苦豹命凿一井遂得甘泉遐通以为政化所致豹罢归后井味复咸︹隋︺

  裴蕴闻喜人高祖时棣州刺史有能名考绩连最︹唐︺员半千全节人武后时诏择

  牧守除棣州刺史曹华楚邱人宪宗时吴元济平进棣州刺史州与郓比时贼据滳河华逐

  贼斩二千级复其县又募群盗可用者贷死补屯卒使据孔道贼至辄击却之不敢北栾𪷟

  文宗时棣州刺史李同捷叛濛密上变事泄为所害邵播昭宗时棣州刺史朱全忠陷棣州播

  不屈死之︹五代︺︹梁︺华温琪下邑人为棣州刺史棣州苦河水为患温琪徙于新州以

  避之民赖其利张锡闽县人梁末为棣州判官棣为郓属郡郡有麹务郓以牙将主之颇横恣

  尝盗麦造曲亊觉悉置于法︹宋︺何继筠河南人太祖时命继筠领棣州以拒北敌多致

  周渭恭城人开宝初知棣州监军傅延翰谋作乱渭擒之在郡以简肃称及还吏民遮道

  泣留诏赐钱七万路振祁阳人太宗时知滨州辽兵至城下众谓振文吏无战御方略环聚

  而泣振乃亲加抚谕坚壁自守辽人遂引去吕夷简夀州人祥符中知滨州代还奏农器

  有算非所以劝立本也由是天下农器皆弗算孙冲平棘人祥符中河决棣州宼准请徙州治

  堤命冲往按视还言不若塞河为便遂以冲知棣州自秋至春凡四决冲皆塞之及准为枢密使卒

  徙州阳信冲复上疏言徙州非便著河书以献张洞祥符人仁宗时知棣州河北地当六塔之

  冲者岁决溢病民田水退强者冒占弱者耕居无所洞奏一切官为标给蠲其租以绥新集河北东

  路民富蚕桑辽人谓之绫绢州周沆益都人仁宗时知渤海县岁满县人请留既报可沆以亲

  老求监州税高若讷榆次人仁宗时知商河县时有职分田牛与种皆假于民若讷独废

  李迨东平人神宗时调渤海县尉时州县团练乡兵民起田畞中不闲坐作进退之节或

  哗不受令迨立赏罚以整齐之累月皆精练部伍如法刺史荐之朝累迁通判济州︹金︺巴达

  喇木布奚五王族人太宗时为滨州刺史廉入优等喇木布凡调官行李止车一乘婢奴数

  人而已 巴达喇木布旧作伯德特离补今改正杨伯仁稿城人世宗时除滨州刺史郡

  俗有遣奴出亡捕之以规赏者伯仁至责其主而杖杀其奴如是者数辈其弊遂止完颜永

  元宗室子世宗时为棣州防御使泰寕军节度使张宏信通检山东专以多得民间物力为功督

  责苛急永元面责之宏信无以对于是棣州赋税得以实自占刘仲诲宛平人世宗时为棣

  州防御使厌次县捕得盗数十人诣州希赏仲诲疑其有𡨚缓其狱同僚请悉寘之法仲诲乃择其

  老穉者先释之未几𫉬真盗︹元︺姜彧莱阳人中统时知滨州时行营军士多占民田为牧

  地纵牛马坏民禾稼桑枣彧言于中书遣官分画疆畔捕强猾者寘之法乃课民种桑遍野人名为

  太守︹明︺周原繁昌人洪武中知蒲台县有商被盗疑其主人已诬服原缓其狱而察之

  果得真盗飞蝗入境祷于神一日大风雨蝗尽死杜𮑮洪武中为霑化典史廉干得民坐事

  当徙民诣阙称其贤帝叹曰小吏耳而得民如此良吏也还之白旼保定人永乐中为阳信丞

  莅官五年治称第一秩满邑民八千馀人诣阙请为令许之旼益厉风节劝农桑戒游惰九年之内

  增四千一百户何淡广东顺德人天顺中知滨州有善政寻以忧去士民醵钱二十万为赙淡

  固却朱大用句容人宏治中知青城县值岁饥请发粟赈给全活者众秩满复留三载

  飞蝗四起独不入境许逵固始人正德中知乐陵县时土宼刘七等方炽逵慨然为战守计贼

  至设伏斩𫉬无遗事闻超擢兵备佥事驻武定至则筑城凿池设楼橹置巡卒贼数犯数却之威名

  唐侃丹徒人正德中知武定州会清军籍应发遣者至万二千人侃曰武定户口三万是

  空半州也力争之章圣梓宫道山东内奄宣言所过州县供张不办者死侃置空棺傍舍中俟诸奄

  索钱急则指棺示之曰吾办一死钱不可得也诸奄皆愕眙去李应奎白水人嘉靖中知阳

  信县值岁祲应奎上书为民请贷上曰斗米三钱贷未晚也应奎大哭曰斗米三钱邑无民矣何以

  贷为上鉴其诚诏发一万石赈济民赖以生杨于陛剑州人崇祯中历官武定州同知创

  书屋于署左召士子肄业其中普名声反以监纪军事进讨兵败被执死之赠太仆少卿

 ︹本朝︺孟化龙渭南人顺治初知武定州莅任日檄发军饷甚急化龙曰民贫如此尚堪科敛

  耶入郡涕泣以陈格于令不得行返次济阳深夜自经讣至民皆感泣立祠南门祀之刘仪

  恕泾县人顺治十三年知武定州革除里中买喂驿马并钱粮添料解费等项积困大苏

  鼐奉天人康熙二十四年知武定州除里长之役又详请临米改折银两及德米就近兑给兵粮

  民累永除而军亦称便乔壮受猗氏人顺治初年知阳信县善谳狱讼无淹久康熙三十

  四年公举入名宦祠杜镇南宫人康熙初知阳信县清历年积久一十四万有奇在民者援赦

  豁免在官者解囊赔补民甚德之杜良祚顺治四年知海丰县时邻邑多宼儆良祚筑城

  简阅民兵得健卒五百馀人分为三队日训练激劝之贼至开城设伏擒其巨魁明年贼攻庆云县

  甚急良祚率两队往援之贼惊遁庆云令率民奉牛酒犒师良祚曰吾未奉檄而来可攘君保障功

  耶卒不受

 ︹人物︺︹汉︺东方朔厌次人武帝初朔上书高自称誉上伟之令为常侍郎上欲为上林苑朔

  进谏迺拜朔为大中大夫给事中复为中郎上置酒宣室使谒者引内董偃朔不可诏止之朔虽诙

  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久之上书陈农战彊国之计不见用因著论设客难已又设

  非有先生之论朔之文辞此二篇最善︹晋︺石鉴厌次人出自寒素雅志公亮累官司空武

  帝崩有告汝南王亮欲举兵讨杨骏骏白太后诏令鉴率兵讨亮鉴以为不然遣人密觇视亮已别

  道还许昌于是骏止元康初为太尉年八十馀克壮慷慨自遇若少年时人美之︹唐︺任敬

  臣棣州人五岁丧母哀毁天至问父英曰若何可以报母英曰扬名显亲可也乃刻意从学刺史

  欲举秀才自以学未广遁去又三年卒业举孝廉授著作局正字迁秘书郎虞世南器其人岁终书

  上考固辞召为宏文馆学士终太子舍人高适渤海人举有道科中第哥舒翰表为书记拜监

  察御史元宗西幸间道走及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肃宗召与计事除淮南节度使累封

  渤海县侯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政宽简所莅人便之年五十始为诗即工每一篇己好事者

  辄传高沐渤海人贞元中进士李师道辟署判官师道叛沐引古今成败前后谏说不能

  入上书天子师道怒杀沐元和中赠吏部尚书高元裕渤海人敬宗视朝不时宦竖恣放元

  裕为右补阙切谏李宗闵高其节擢谏议大夫进中书舍人郑注入翰林元裕当书命乃言以医术

  侍注愧憾贬阆州注死累进御史中丞终吏部尚书︹五代︺︹梁︺李愚无棣人梁末帝时拜

  崇政院直学士衡王友谅末帝兄也大臣皆拜之独愚长揖末帝以责愚愚曰臣于王无所私岂宜

  妄有所屈︹唐︺马允孙商河人举进士潞王从珂以为观察判官潞王将举兵反召允孙告

  之曰受命移镇何向为便允孙曰大王为国宗族先帝新弃天下临丧赴镇臣子之忠也左右笑其

  愚然从珂心独重之︹宋︺张令铎厌次人少以勇力隶军伍累官镇寕军节度令铎性仁恕

  尝语人曰我从军三十年大小四十馀战多摧坚陷敌未尝妄杀一人及卒人多惜之刘蟠

  渤海人汉乾祐中举进士累迁仓部员外郎改转运使岁漕江东米四百万斛以给京师颇为称职

  历官左谏议大夫卒蟠性清介寡合能攻苦食淡张凝无棣人少有武勇倜傥自任太宗闻

  其名以隶亲卫即位补殿前指挥使咸平初辽兵南侵凝挺身陷阵凝子昭远年十六单骑疾呼入

  阵中掖凝出左右披靡不敢动时斥堠数扰转运使俱飞挽不给凝曰今当深入因敌资粮不足虑

  也乃率兵入敌境斩𫉬无算边境𫉬安凝忠勇好功名前后赏赐多以犒师家无馀资卒赠彰德军

  胡旦渤海人博学能文辞太宗时举进士第一累迁右拾遗直史馆数上书言时政利弊

  历官秘书监旦喜读书既丧明犹令人诵经史隐几听之不少辍著书三百馀卷张安上

  棣州人庆历中登进士第通判恩州属邑送囚至十九人皆重辟安上恻然曰此非死狱也竟减释

  之判干寕军筑凔州河堤数十里自是州无水患八子皆贵显能守世德时人方之高阳里

  蒙渤海人耻为词赋不肯举进士习茂才异等又不欲自售都转运使刘庠举遗逸召试第一知

  潮阳县常平使者召会诸县令议免役法𫎇以为不便不肯与议退而条上其害即投劾去归家教

  授从游甚众号正思先生李之纯无棣人登进士第熙寕中累官成都路转运使成都岁发

  官米六千石损直与民言者谓惠民损上诏下其议之纯曰蜀郡人恃此为生奈何夺之事遂已元

  祐初迁御史中丞董敦逸黄庆基论苏轼苏辙皆以监司罢之纯疏其诬罔乃更黜之绍圣中出知

  单州赵伯深居棣州金人渡河母子相失伯深访寻其母二十馀年一旦闻在泸南徒

  步入蜀间关累年乃得其母曾慥赋诗以美其孝︹金︺董积躬青城人性敏嗜学举天徳

  进士历县簿令政平讼理知海州盗不敢入境㝷规措京兆府三白渠事皆以利民为己任

  瑜棣州人家贫甚母丧不能具葬乃质其子以给丧事明昌三年诏赐粟帛复终其身富察

  琦阳信人世袭穆琨正大中秦蓝总帅府辟琦为安平都尉叶合哈坦下都统兼知事小关破事

  势已迫哈坦令避矢石琦不去曰业已从公死生当共之尚安所避耶崔立变后令改易巾髻琦曰

  琦一刑部译吏袭世爵安忍作此既至家意在悬梁家人泣劝母曰勿劝儿所处是矣即自缢琦性

  沉静好读书知古今事其母完颜氏以孝谨称富察旧作蒲察穆琨旧作谋克叶合哈坦旧作黏

  葛合典今俱改正焦荣青城人淹贯经史尹武康如皋复守太和历知松江府均有善政元

  学士赵孟𫖯志其墓宋益斋青城人隐居授徒行谊高洁为乡党所钦年九十馀卒王朴题

  ︹元︺焦瑾青城人中统间李璮反分兵宼青城城且破瑾缒下绐贼以金帛牛酒请缓攻

  贼少却翼日援军至贼走城赖以全子文炳母刘氏病且死文炳以刀破胁抉其肝割一脔诡为药

  以进母大汗而甦齐秉节蒲台人父珪以战功历官⿰纟⿱丿恩 -- 总镇枣阳秉节魁伟沈毅涉猎书

  史稍知兵法袭父爵仍镇枣阳至元中从伐宋数著战功累官广威将军枣阳万户府副万户

  荣阳信人倜傥自负家业丰而能散人乐为之用以滨棣军马隶史丞相麾下屡有战功授滨棣

  路元帅值岁荒二州民多流窜荣减去逋赋三千七百馀两更出粟六万斛以赈之张琪

  人韩荣牧棣州以琪知县事数年县以殷富迁滨棣参议时济南流民二州为多兵定民往往潜归

  乡里户多缺额琪请牒河南减岁额三十七百诸郡皆颂其贤任素合渤海人幼事父母以

  孝称性倜傥峭直有古侠士风而家居恂恂儒者不能过初袭父官为右卫千户英宗召见与语奇

  之由是出入禁闼待以心腹英宗遇弑遂引去居常扼腕或醉归恸𡘜过市时人目以为狂莫知其

  意也后密谋遣迎文宗即位论功行赏擢礼部尚书居官恂恂无几微白伐之意人或询以翊戴之

  事终无所言 任素合旧作任速哥今改正杨乘渤海人至正初为介休县尹民饥散为盗

  乘立法招之皆弃兵顿首愿为良民累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免官寓居松江张士诚遣张经

  招乘乘让经曰平日读书云河经不能对促行愈急乘乃整衣冠自缢死王巴颜霑化人至

  正中知福寕州福建转运副使仍领州事贼偪福寕巴颜募兵扼险与子相驰破之马仆见执贼帅

  王善曰闻公有惠政为我尹此州可乎巴颜唾骂弗屈延颈受刃颈断涌白液如乳暴尸数日色不

  变相与妻潘氏及二女俱骂贼同死巴颜既死贼时睹其引兵出入事闻追封大原郡侯 巴颜旧

  作伯颜今改正︹明︺李益利津人洪武初由太学生擢户部主事居官清谨数年衣不再更会

  圣诞节诏百官俱服锦绣进贺益借千户服色上见诘其故益以实对上命搜其家止得俸米数升

  于皂靴中太祖为嗟叹良久后官至山西布政使左参议成严乐安人永乐中授监察御史弹

  劾不避权贵上常谕贵戚曰尔辈犯罪朕或容之成回子不汝贷也以严多须大鼻故云既而巡按

  河南僚友望风股栗召还卒孟善海丰人以骁勇知名永乐初攻九门破松亭关败盛庸兵

  于保定收官兵一万三千人累封保定侯李濬乐安人永乐初擢监察御史以父艰回籍值汉

  王高煦谋逆濬潜诣京奏闻请上亲征由是四昼夜六军驻乐安之北高煦仓卒不及为谋开门就

  缚濬之力也累官左副都御史王佐海丰人永乐中领乡荐擢吏科给事中累官户部尚书佐

  器宇洪伟德量宽平士林重之正统时扈驾北征没于王事初至土木佐竟日跪于草中谏上回銮

  为王振所窘卒及于难景秦元年赠少保谥忠简韩相青城人成化中知鄢陵县以廉洁称

  子齐正德中知澄城县贼李德达宼城下齐悉力拒之论功当擢以忧归孙一右嘉靖中累迁南京

  监察御史时严嵩柄政一右抗章劾之历官四川按察使副使丁珝海丰人成化进士授户部

  主事累迁云南副使正德时刘瑾用事欲结好珝坚不许瑾怒矫旨逮诏狱瑾诛未见用而卒

  亨商河人成化进士擢兵科给事中累官太常寺卿亨性醇厚未尝与人相忤居谏垣十馀年多

  所建白刘瑾用事欲亨往见以美官啖之亨不屈致仕归艾洪滨州人宏治进士擢兵科给事

  中随事论谏多所匡正后忤刘瑾削籍归寻起官福建左参政毛思义阳信人宏治进士历

  官永平府镇守蓟州武宗时中官郭原以科敛虐民为思义所抑衔之谮之于帝下诏狱谪官嘉靖

  中累迁副都御史巡抚应天诸府以冶办闻初贞滨州人父雄为流贼所执贞持刀奋前大

  呼以身蔽翼其父贼砍贞右手落二指贞抱如故贼义而释之濡其血书孝弟二字于垣而去诏旌

  邦滨州人父通判镇江流宼至太守檄住剿贼时邦典年十八父病请从行即代

  父率兵御贼于江兵溃邦典独奋身力战殁于阵孙孟和商河人正德进士累官山西巡

  按时流贼四掠孟和累有战功武宗崩疏劾内监张永及安边伯朱泰等中外惮之袁化中

  武定州人万历进士天启初擢御史疏陈时事可忧者八语皆剀切杨涟劾魏忠贤化中继疏极论

  且发崔呈秀赃私为珰所陷与涟俱死狱中崇祯初赠太仆卿谥忠正张泼乐陵人万历进

  士累迁御史光宗崩李选侍居乾清宫泼与杨涟上疏力争上纳之后掌河南道疏触魏阉竟坐为

  袁化中死党削官崇祯中起河南巡抚

 ︹本朝︺李道昌海丰人顺治丙戌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大理寺卿道昌系遗腹子五六岁时尝

  以父容问母母指示形状遂屡梦见其父即追绘之竟得其形似巡按河南当流宼残害道昌殚心

  剿抚流亡赖以复业卒祀乡贤祠李之芳惠民人顺治丁亥进士除金华府推官由刑部

  即改御史所至以精敏称在台十四年超擢左副都御史旋⿰纟⿱丿恩 -- 总督浙江军务闽逆耿精忠反以衢居

  浙上游为江淮屏障即日自杭移驻于衢耿逆以甘言相诱之芳斩使焚书誓师出战亲冒矢石或

  劝宜持重答曰吾若贪生谁不惜死及温台从逆沿海告警贼将盘踞仙霞之西以通江右卒不得

  沿流窥浙皆之芳力也自身在行间凡九年乃凯还入杭擢兵部尚书转吏部拜文华殿大学士卒

  谥文李之庄之芳弟岁贡生从之芳督兵剿逆颇多赞助居乡设义学教育单寒值岁

  饥设粥以食饿者全活无算境东南徒骇河冲决倡筑堤岸以御水患民多赖之杜漺

  顺治丁亥进士初除正定府推官随⿰纟⿱丿恩 -- 总督张存仁平榆园贼所俘𫉬咸就讯于漺漺录渠魁释胁

  从凡活数百馀人擢礼科给事中抗疏言黄河溃决由滨入海淹没民田皆由河员防治不力请遣

  大臣行河寻转河南驿传盐法道竭蹷供职事无巨细必躬必亲后以疾笃乞归卒祀乡贤祠

  政阳信人顺治己亥进士知唐县滨河地畞沙水冲压政亲为检勘力请豁免又请免每岁狐皮

  解费散递马于冲要之邑以苏里社喂养之累唐人德之刘新国阳信人由岁贡知镇安县

  鬻产自给无锱铢累民招集流亡次第复业有盗啸聚山林单骑谕之悉投戈迎降杜履端

  海丰人拔贡生初授陜西绥德知州值旱蝗立为扑捕且捐俸赈粥申请免粮阖州赖以全活升正

  定府同知致仕卒入祀乡贤祠李复兴滨州人康熙丙午举人知华亭县时民苦里役逃亡

  相继复兴立均田均役法一切年首甲首不便于民者悉罢之流亡以次复业部民感德建祠白龙

  潭祀吴汝亮霑化人由举人授江南江寕县时邑漕一石尝费至数石由里胥而上皆

  取盈于漕汝亮至并条粮耗羡悉去之

 ︹列女︺︹元︺刘平妻胡氏渤海人至元中平戍枣阳车载其家以行夜宿沙河傍有虎衔

  平去胡觉起追及之持虎足呼车中儿取刀杀虎虎死扶平还三日平以伤卒事闻命恤其母子仍

  旌异李五妻刘氏渤海人少寡父母使再醮不从舅患疽刘祷于天数日渍吮其

  血乃杜子登妻杨氏青城人子登死杨年二十一谋以身殉葬有三孤亲戚以

  为言杨曰今日不死异日恐有夺我志者死且晚矣取遗孤置夫前自缢死刘氏女

  人为流贼所执不屈死惠高儿妻李氏滨州人高儿殁父欲夺归嫁之李不从遂

  自缢︹明︺李陵妻殷氏滨州人宏治中陵以疾卒殷自缢而死州志殷作阴同邑

  王氏女为流贼所执不屈死邦典妻张氏滨州人闻夫阵殁昼夜号泣呕血誓

  死不嫁遗腹五月生男名尽忠纺绩抚孤事舅姑以孝闻韩章妻孟氏利津人章年十

  七溺死孟时尚在室闻之欲归韩守制父母难之孟曰容终制改嫁未晚也父母许之比终制沐浴

  自缢而死王晏妻马氏利津人马年二十四生子未期而夫卒马自缢死王溥

  妻高氏利津人溥卒高年二十二夜自缢于柩前边氏女霑化人女年十四许聘而

  夫亡父母欲更聘之女曰烈女不更二夫已心许之可再适耶遂终身不字戴强妻赵

  氏霑化人强卒赵欲死舅姑日夕守之逾七日守稍懈赵自刎而死王绍贵妻赵

  氏霑化人流贼欲杀贵赵抱贵且泣且詈贼两刃之同县李氏女亦为流贼所执不屈死

  自守妻李氏霑化人适守未期而守卒李时年十九无子家贫躬事纺绩以给姑朝夕

  不足拾野薪佐之姑年九十馀乃终李归依母家年亦逾八旬孙氏女蒲台人与同邑李氏

  女彭氏女俱为流贼所执不屈死

 ︹本朝︺李毓清妻王氏惠民人于归三月而夫卒时姑年已老氏事之惟谨及姑亡不

  食死同县冯云襄妻李氏俎多闻继妻王氏刘小来妻许氏俱夫亡死节周士选妻刘

  氏阳信人为山宼所掠不屈死同县王修身妻张氏刘君印妻申氏王继儒妻苑氏皆拒宼死节

  商氏阳信人年及笄未字父母相继殁女无所依自缢死武氏海丰人夫亡不食死

  化一妻王氏商河人顺治初化一随武德剿淄莱间山宼为贼所杀氏迎其柩而奠之

  奠毕自缢死韩永高妻聂氏蒲台人岁凶从夫就食博兴守正捐躯薛香

  妻刘氏惠民人年十九于归守正捐躯同县节妇高永元妻李氏及子高璟妻李氏李渤培

  妻何氏高天资妻雷氏高赐冕妻何氏张子荣妻徐氏李子官妻耿氏杨大才妻冯氏均康熙年间

  张延祚妻丁氏阳信人延祚病亡氏年二十六矢志守节同县马向阳继妻冯

  氏均康熙年间 旌吴天孕妻张氏海丰人夫亡氏年十五抚前室之子如已出苦

  节三十馀年康熙年间 旌王氏女海丰人生员王亮章女许字李格未婚而格死女闻

  讣自缢康熙年间 旌吴自治妻高氏海丰人夫亡守节与同县吴旭妻张氏均

  康熙年间 旌张建南继妻刘氏乐陵人年二十七夫亡守节抚庶出子女过于

  所生康熙年间 旌史高印妾郭氏乐陵人夫亡守节顺治间遇宼不辱𬒳杀康熙

  年间 旌王与鼐妻骆氏商河人夫亡守节康熙年间 旌张中运妻

  夏氏滨人守正捐躯同州节妇张宿龙妻厐氏张箴妻王氏杜若玫妻刘氏张汝桧妻王氏王

  钟妻张氏刘正吉妻丁氏杜亮曽妻张氏均康熙年间 旌林长春妻孙氏

  人年二十夫亡守节上奉嫡庶二姑下抚弱龄一子卒能教子成立同县节妇李鼎妻杜氏赵和新

  妻李氏赵澍妻程氏均康熙年间 旌孙三宅继妻张氏霑化人夫亡守节同

  县罗载愫妻苏氏丁钧继妻王氏宋秉和妻李氏均康熙年间 旌王卓妻张氏

  人卓死东粤氏勤劳绩纺居积数年间关万里负夫柩归葬祖茔同县节妇李元漳妻杜氏王元善

  妻张氏均康熙年间 旌李玥妻张氏惠民人夫亡守节同县锺存禧妻刘氏刘秉谦

  妻何氏刘芳远妻史氏李沧润妻何氏姜灏妻曹氏魏自显妻孙氏王之屏妻王氏李挺翮妻张氏

  均雍正年间 旌范晋龄妻崔氏青城人夫亡守节雍正年间 旌高明

  妻吴氏阳信人守正捐躯与同县杨小龙妻赵氏均雍正年间 旌赵闾庆妻

  晋氏商河人与媳高氏杨氏俱夫亡守节同县李功勲妻段氏宋用中妻李氏李连妻徐氏均

  雍正年间 旌骆万鉴妻任氏惠民人夫亡守节同县李其芳妻高氏刘起荣妻胡

  氏刘和妻路氏高丕妻骆氏闰德济妻骆氏郭明儒妻史氏郭基妻胡氏郭洪雷妻张氏任宾妻石

  氏李明光妻李氏张文绅妻成氏曹其文妻苏氏曹大魁妻石氏刘允愫妻董氏张娄文妻刘氏曹

  振声妻王氏刘有相妻王氏杜光辉妻苏氏杭玉琴妻耿氏路元龙妻梁氏张灏妻韩氏李恪妻刘

  氏李玉锡妻徐氏李文辉妻刘氏生员李夀湜妻艾氏举人高珖继妻杜氏李攸叙妻季氏监生李

  寿洹妻张氏刘登旺妻李氏王永安妻康氏阎福宽妻李氏刘植綮妻吴氏均乾隆年间 旌

  允公妻陈氏青城人夫亡守节同县焦迪吉妻王氏韩允吉妻杨氏韩子夀妻杨氏均

  乾隆年间 旌邦河妻张氏阳信人夫亡守节同县信洪谟妻尹氏孙维声妻尹

  氏孙阜亨妻史氏申濬妻王氏邱文光妻牛氏王诵妻刘氏李闻谋妻徐氏张延远妻董氏张延庄

  妻王氏岳之琯妻王氏劳于宣妻张氏曾尚亢妻王氏张毓善妻侯氏赵能妻徐氏均乾隆年间

  张通儒继妻王氏海丰人夫亡守节同县吴自基妻任氏王公濯妻张氏李

  天锡妻刘氏李维朴妻耿氏妾季氏张鉽妻刘氏袁诒孙妻李氏布应表妻张氏王卯君妻宋氏刘

  士纯妻某氏张可献妻丁氏均乾隆年间 旌王佩继妻杜氏乐陵人夫亡守节同

  县杜洵妻陈氏孙士雅妻孙氏李才印妻张氏杜能智妻崔氏唐乐然妻孙氏张可钦妻王氏史垒

  继妻吕氏杜子贲妻席氏王思忠妻王氏张可举妻李氏张可选妻章氏均乾隆年间 旌

  贞运妻翟氏商河人夫亡守节与子启宋妻王氏妾高氏及孙宪妻李氏三世守节又

  同县王显妻翟氏李士怡妻冯氏徐适妻王氏王辂妻厉氏于珑妻王氏陈铎妻田氏张锡妻张氏

  张镇妻黄氏黄礼妻张氏杨瓆妻闫氏厐廷材妻张氏张愉妻李氏张俭妻刘氏均乾隆年间 旌

  薛塣妻杜氏滨人夫亡守节同州薛基妻王氏薛大成妻杜氏薛大猷妻李氏胡敏功

  妻杜氏刘正已妻丁氏张为柽妻王氏张执元妻薛氏均乾隆年间 旌黄秀妻綦氏

  利津人夫亡守节同县赵佳俊继妻张氏石磊妻李氏王敷美妻许氏纪梦祥妻杜氏王国用妻孙

  氏及孙士琦妻盖氏刘绪妻李氏刘国用妻李氏殷恂妻李氏李杲妻殷氏孟怀妻高氏宋允敬妻

  牟氏李师亮妻程氏李云章妻郭氏李连美妻刘氏李大荣妻盖氏于生妻殷氏朱魁文妻纪氏高

  勗妻马氏于之淮妻张氏高凤仪妻张氏刘赵氏张立矩妻刘氏张守矩妻薄氏郭钦妻胥氏

  高之兴妻刘氏盖昌盛妻刘氏纪渊妻张氏纪位妻薛氏王金妻李氏张复美妻刘氏刘克谦妻盖

  氏高庠妻薛氏郭令仪妻李氏林怡妻李氏潘师尼妻夏氏王正礼妻盖氏王民𫍯妻胡氏冯接武

  妻张氏刘瑢妻张氏成万勲妻李氏赵其纯妻李氏赵士麟妻刘氏烈妇董国琮妻刘氏烈女李晓

  姐均乾隆年间 旌刘泽洪妻崔氏蒲台人夫亡守节同县刘运怊妻留氏刘玥妻

  王氏赵妻韩氏张琏妻孝氏曲彪妻高氏高良妻张氏谢安妻成氏张文王妻张氏陈子龙妻张

  氏赵存性妻李氏李寅妻王氏李世珩妻高氏徐永俊妻郭氏贾宗舜妻左氏李𤇺妻刘氏杨文贵

  妻赵氏均干隆年间 旌孙家湖妻王氏惠民人守正捐躯同县节妇刘景福妻李

  氏翟栋妻张氏陈元德妻王氏高潜修妻王氏王成林妻李氏均嘉庆年间 旌万狗子

  母王氏青城人守正捐躯同县节妇胥绍孟妻杨氏均嘉庆年间 旌菅氏女景

  姐阳信人菅奉悦孙女守正捐躯同县烈妇范正元妻刘氏王林妻赵氏节妇李永浦妻张氏均

  嘉庆年间 旌李特升妻高氏海丰人夫亡守节同县吴绍科妻张氏谷天保妻邓

  氏孟耳宗妻李氏王成林妻李氏李启甲妻劳氏张新骢妻关氏张映枢妻宋氏均嘉庆年间 旌

  张氏女拴姐乐陵人张端女守正捐躯同县烈妇王虫妻王氏节妇梁广妻张氏杨腾

  云妻张氏朱用宾妻杜氏均嘉庆年间 旌杨德濬妻刘氏商河人夫亡守节周

  县白可传妻陈氏孙濬妻刘氏均嘉庆年间 旌卜氏女九姐滨人卜彩显女守正

  捐躯同州烈女信其修女景姐节妇侯廷对妻赵氏苏延相妻范氏均嘉庆年间 旌丁吴

  氏霑化人夫亡守节与同县耿王氏均嘉庆年间 旌李刘氏蒲台人过暴不从捐躯明

  志同县节妇李接东妻王氏均嘉庆年间 旌刘佩璜妻李氏利津人夫亡守节嘉

  庆年间 旌

 ︹土产︺绵䌷府志出阳信县色不甚白然坚细匀净故以信䌷著名府志青城县出以驴

  毛为之最坚细出霑化利津并有盐场唐书地理志渤海有盐明统志盐滨州出

  蒲台出者佳名蒲酒仙茅府志惠氏县出又省志海丰县出地锦马兜铃蒲公英蒲台出天仙

  子又近海州县皆出牡蛎针砂府志府城外西偏有土曰针砂体重色赤细而不腻可以砥针

  茅焦台东每有之省志利津县出面鱼又名梭鱼如银鱼而大冬月以水冻结谓之冰鱼又

  海丰县出鳓鱼状如鲥鱼以四月至海上又近海口各处皆有鯋鱼肥美如鰡今谓之吹河 按旧

      志 引 宋 史 地 理 志 云滨 州 贡 绢 谨 附 记







                                 提调官前总纂郑绍谦恭纂并覆辑

                                 校  对 官朱璜恭   校

大清一统志

 沂州府在山东省治东南六百六十里东西距五百二十里南北距五百十里东至海三百里西

  至兖州府泗水县界二百二十里南至江南徐州府宿迁县界一百四十里北至青州府临朐县界

  三百七十里东南至江苏海州界一百里西南至兖州府峄县界一百五十里东北至青州府诸城

  县界三百里西北至泰安府新泰县界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六百五十里

 ︹分野︺天文奎娄胃分野○降娄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徐州之域春秋鲁地秦置琅邪郡汉

  初为东海郡地后汉建初五年置琅邪国魏晋因

  之宋移郡治即邱后魏永安二年置北徐州治此

  周改北徐曰沂州隋开皇中废郡大业初仍改州

  为琅邪郡唐复曰沂州天宝初亦曰琅邪郡乾元

  初复曰沂州属河南道宋曰沂州属京东东路金

  属山东东路元属益都路明洪武初属济寕府五

  年改属济南府十八年改属兖州府

 本朝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十二年又升为府属山

  东省领州一县六

  兰山县附郭东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九十五里东至江苏海州赣榆县界一百三

  十里西至费县界四十里南至郯城县界九十五里北至沂水县界一百里东南至江苏海州治一

  百里西南至兖州府峄县界一百五十里东北至莒州界七十里西北至𫎇阴县界二百二十里汉

  置开阳即邱临沂三县皆属东海郡后汉建初五年以开阳为琅邪国治魏晋因之宋移郡治即邱

   省开阳临沂二县入之东魏武定八年复置临沂县属郯郡北齐省隋开皇十六年复置临沂县为

   沂州治大业初为琅邪郡治省即邱入之唐以后为沂州治明洪武初省入州 本朝雍正十二年

   升沂州为府设兰山县为府治郯城县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

   五十里东至江苏海州治一百二十里西至兖州府峄县界七十里南至江苏徐州府宿迁县界四

   十里北至兰山县界十里东南至江苏宿迁县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江苏徐州府邳州治一百六

   十里东北至江苏海州赣榆县界九十里西北至兖州府泗水县界一百二十里春秋郯子国汉置

   郯县并置东海郡属徐州后汉为徐州刺史治晋仍为东海郡治宋徙郡治襄贲县仍属焉后魏因

   之东魏武定八年于县置郯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属泗州大业初属下邳郡唐武德四年属邳州贞

   观初省县入下邳元和中复置郯城县属徐州寻省入临沂县元末复置郯城县属沂州明因之仍

   隶兖州府 本朝雍正十二年改属沂州府费县在府西北九十里东西距一百八十里南

   北距一百二十里东至兰山县界六十里西至兖州府泗水县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兰山县界六十

   里北至𫎇阴县界六十里东南至兰山县界六十里西南至兖州府峄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沂

   水县界九十里西北至兖州府泗水县界一百二十里春秋鲁费邑汉置费县属东海郡为都尉治

   后汉属泰山郡晋属琅邪国宋魏至隋皆属琅邪郡唐及宋元属沂州明因之仍隶兖州府 本朝

   雍正十二年改属沂州府莒州在府东北九十里东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二百十里东至日

   照县界五十里西至沂水县界六十里南至兰山县界九十里北至青州府诸城县界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江苏海州赣榆县界七十里西南至兰山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青州府诸城县界一百

   二十里西北至沂水县界六十里周莒子国后属楚战国属齐秦属琅邪郡汉初曰城阳郡文帝二

   年置城阳国治莒后汉建武十三年省城阳以莒县属琅邪国建安三年复置城阳郡晋太康十年

   县属东莞郡后移郡来治宋因之后魏以郡属南青州北齐郡废后改置义唐郡隋开皇初郡废县

  属琅邪郡唐武德五年属莒州贞观八年州废属密州宋因之金初于县置城阳军大定二十二年

  升城阳州二十四年更名莒州属山东东路元属益都路明初省县入州属青州府 本朝雍正八

  年升为直隶州十二年改属沂州府𫎇阴县在府西北二百里东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

  八十里东至沂水县界四十里西至泰安府新泰县界四十里南至费县界四十里北至青州府益

  都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南至沂水县界四十里西南至费县界三十里东北至沂水县界一百三十

  里西北至青州府益都县界一百六十里春秋鲁𫎇邑汉置𫎇阴县属泰山郡后汉省晋复置属琅

  邪郡宋省后魏改置新泰县于此属东安郡东魏改曰𫎇阴北齐废入新泰元皇庆二年以故新泰

  复置属莒州明初改属青州府 本朝雍正八年分属莒州十二年改属沂州府沂水县

  在府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五里东至莒州界十里西至𫎇阴县界八十

  里南至兰山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青州府临朐县界一百五里东南至莒州治七十里西南至兰

   山县治二百四十五里东北至青州府诸城县治一百八十里西北至青州府益都县界一百七十

   里汉置东莞县属琅邪郡后汉因之建安中置东莞郡魏罢郡晋泰始三年又置太康十年徙郡治

   莒以东莞为属县宋初因之泰始三年分置东徐州魏太和二十二年改曰南青州齐又移东安郡

   治此周改为莒州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东安十六年又改为沂水大业初州废仍属琅邪郡唐武

   德五年复置莒州贞观八年州废属沂州宋因之金改属莒州元因之明仍隶青州府 本朝雍正

   十二年改属沂州府日照县在府东二百四十里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八

   里东至海二十里西至莒州界一百里南至江苏海州赣榆县界九十里北至青州府诸城县界四

   十里东南至海二十里西南至江苏海州赣榆县界九十里东北至莱州府胶州治三百二十里西

   北至诸城县界一百四十里汉置海曲县属琅邪郡后汉改为西海县晋省入莒县金始分置日照

   县属莒州元因之明仍隶青州府 本朝雍正十二年改属沂州府

 ︹形势︺地控青齐山连兖鲁沂海重地淮徐要区西

  北则千岩竞秀列龟𫎇雕柘之峯东南则百谷朝

  宗会沂沭汶祊之水

 ︹风俗︺青徐两界风气劲急𫎇羽之野民善刍牧婚

  䘮从俭衣服朴素尚有先王遗风

 ︹城池︺沂州府城周九里门四池广一丈六尺明洪武初建 本朝康熙七年修十二年干

  隆三十二年重修 兰山县附郭郯城县城周五里有奇门三池广三丈元季筑明万

  历二十二年甃砖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修五十三年重修费县城周四里门四池广三

  丈明洪武初筑成化五年甃石嘉靖中修 本朝顺治康熙年间屡修乾隆三十六年重修

  州城周五里有奇门三池广二丈七尺元旧址明万历中甃砖 本朝乾隆五十五年𫎇

  阴县城周二里门三池广八尺明洪武三十年正德九年甃石 本朝顺治康熙年间屡

  雍正三年筑堤于城东以杜水患乾隆五年重修沂水县城周三里有奇门三池广二

  丈明天顺中甃石后屡修日照县城周三里门三池广一丈二尺金筑明万历二十一年

  甃砖 本朝康熙十三年修安东卫城周五里高二丈一尺明宏治中筑 本朝乾隆

  七年卫裁改归安东营驻守

 ︹学校︺沂州府学在府治东南金贞祐间改建 本朝雍正十二年修入学额数二十名

  兰山县学附府学内入学额数十五名郯城县学在县治北明洪武初建

  本朝康熙九年改建入学额数十二名费县学在县南门外明洪武十二年因金旧址重

  建入学额数十二名莒州学在州治东元至元间因宋旧址建明洪武元年重建 本朝屡

  修入学额数十五名𫎇阴县学在县治西元延祐间建 本朝顺治康熙年间屡修入学

  额数十二名沂水县学在县治东皋山麓明洪武十六年改建 本朝康熙八年修十

  一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日照县学在县城外明嘉靖三十六年改建 本朝顺治

  十三年修康熙九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 按乾隆七年裁安东卫卫学原额八名以四名分入

  日照县以四名分入青州府诸城县一贯书院旧在郯城县西磨山下即曾子读书处

  本朝乾隆十九年县李湖改建县学前思圣书院在费县西元至正间隐士王谦建

  城阳书院在莒州城内 本雍正元年闵子书院在沂水县西北闵公

  山下祀先贤闵子骞明正德八年建 本朝康熙六年训导陈经纶即旧址重建 按旧志载诸葛

  书院在府城北二十里祀汉诸葛亮以晋王祥王览配荀子书院在兰山县西南神峯山下鲁公书

  院在兰山西北五十里朱满村唐颜真卿故居文学书院在莒州西南祀先贤子夏北麓书院在𫎇

  阴县东北元张子垫教授处今并废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一十万七千三百八十四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二百十八万一千三百七十九名口

  计民户共三十九万六百七十一户

 ︹田赋︺田地七万五百八顷四十三亩七分二釐有奇额征地丁正杂银十八万三千八百七十五两

  四钱五分七厘米四百十七石四斗一升六合四勺

 ︹山川︺苍山在兰山县东九十里下有牛口峪府志上可瞰海中有石室世传安期生徐则升仙

  处又费县南五里有苍山其西为楼子峪县崖危磴映络六七里泉出其下流为苍山河马陵

  山在兰山县东南九十里府志与郯城县接界长数百里北盘府境南抵宿迁状如奔马山坳有

  由吾洞甚深远又东为三柱山金雀山在兰山县南三里府志其西为银雀山东西对峙环

  护府治中有桃花洞下有泉南流为阳明河又府治西有胭脂山雨馀色如胭脂前有分水岭

  蓉山在兰山县南下有芙蓉湖东泇水入焉齐乘湖在山下香粳锺亩古称琅邪之稻即此

  兰山在兰山县南八十里县以此山得名层山在兰山县南九十里有数山相联络即古

  缯山旧志后汉建武五年光武败董宪等于建阳宪及厐萌走入缯山即此宝山在兰山县

  西南九十里府志上有洞穴数区产金银矿石元时开矿处也泉出山下流数十里𣾀为鱼沟湖旧

  志宝山旁有乔家黄泥等洞旧皆产银又炉山在县北六十里旧产金神峯山在兰山县

  西南一百二十里府志山阴积雪四时不消下有季文子墓并祠亦名鲁卿山首山在兰山县

  西南一百三十里一名笔架山又名峩嵋山艾山在兰山县西二十五里春秋隐公六年公

  会齐侯盟于艾齐乘艾山在沂州西三十里与大小凤凰山相近官沟水自小沂分流经艾山西注

  大柱山在兰山县北九十里府志状如笔锋高插天表左为映旗山前为荆山右为银锡岭

  皆其培𪣻也山之后汶水出焉汤山在兰山县东北六十里府志下有温泉三穴沸如沃汤流

  为汤河名温泉山九龙山在郯城县东十里县志即马陵山别支山有九岭屈曲如龙沭

   水经其北白马河出焉孔望山在郯城县东南三十里县志即马陵山之南高峯相传孔

   子尝登此山望海因名石梁山在郯城县西北六十里相对者为磨山县志相传曾子曾

   七岌山在郯城县北七十里与苍山相对羽山在郯城县东北七十里禹贡羽

   畎夏翟即此郭璞山海经注云羽山在东海祝其县西南鲧殛处也上有二泉会为羽潭左传子产

   云鲧殛羽山其神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则此羽山为鲧殛处无疑矣萧山在费县东二十五里

   官道之北又圣堂山在县西五十里方山在费县东南三十里其东为马山朱龙河出焉其南

   为荻子山县志有吴王殿旧址又有方山旧志在𫎇阴县北八里新志在县东南十里箕山

   在费县东南五十里东泇水出焉又县境有抱犊山为西泇河水所出由吾山在费县南

   四十里其北为广泉山上多泉流为干河北入于浚其西有云头崮南城山在费县西南八

   十里县志即曾子葬父处亦名曾子山又名毓秀山其麓为印山有子游祠其旁为石门山武城故

   址存焉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春   高宗纯皇帝南巡江浙道经沂州有   御制望南城

   聪山在费县西北百里盖即古冠石山浚水发源于此神山在费县东北八里小

   沂水所经万松山在费县东北十二里其东南绕祊河乾隆二十二年春   高宗纯皇

   帝南巡江浙有司于此建 行馆   銮舆经过有   御制小憩万松山诗二十七年三

     幸江浙有   御制万松山停跸诗三十年四   幸江浙有   御制万松山驻跸

   暨行馆即事杂咏题万松山北轩诗四十五年五   幸江浙有   御制万松山行馆驻跸

   万松山北轩作万松山行馆叠前韵诗屋楼山在莒州东二十里齐乘作屋漏山旧志石

   径巉岩望之如楼观然山椒建浮图东西有瓦垄等崖峻绝如削梁父山在莒州东三十

   里与屋楼山连麓并峙观山在莒州东六十里州志峯峦陡立其巓名霞客顶南北对峙者

   曰凤凰垛数峯叠起形势峻绝中有石桥迤南为桥子崖即可乐垛延袤二十馀里东西壁立万仭

  卢山在莒州东六十里州志又东为李姑寨环围皆山中有大涧怪石又沂水县西南有卢山

  葱蒨明秀与𫎇山略等马鬐山在莒州东南六十里以形似名旧志浔水出此一名巨公

  山水经注巨公山苍翠万叠势亦飞而不驻山麓登陟之径有里馀步声铿訇巓有二井隔咫而凿

  一甘一卤有峯曰壁立曰莲花东有马口石西为杨广峡即宋儒杨光辅读书处俗讹以光为广也

  山东并峙者曰几山亦曰驼山北曰寨山又东曰梁山双峙者曰羊角山又东曰望海山𡺂山皆马

  鬐之峄也空冲山在莒州东南百里州志其东曰恶石西曰小鹿三山相连自根至顶岩石

  玲珑攀藤而上有层峦叠嶂焦原山在莒州南四十里尸子莒有焦原广寻长五百步临

  百仭之溪庄子伯昏瞀人登焦原之山射蛟百仭之渊而目不瞬寰宇记俗名横山齐乘汉志谓之

  峥嵘谷俗名青泥衖唐李白诗手执飞搏凋虎蹑足焦原未云苦即此也浮来山

  州西三十里州志亦曰浮邱山山半有莒子陵其北即洛山也 按齐乘谓春秋隐公八年公及莒

   人盟于浮来即此明公鼐辨之曰后汉志东莞有邳乡有公来山或曰即古浮来水经注沂水东径

   盖县故城南又东径浮来之山浮来水注之春秋公及莒人盟于浮来者也又曰大岘山水东南流

   迳邳乡东东南注于沭详郦氏所记则邳乡为岘山水入沭所经其去岘山非远正沂水县西北之

   境况沂水下流不由莒地若如齐乘言春秋浮来在莒西三十里则去沂水甚远水经注安得云迳

   浮来山浮来水注之乎后世不识浮来所在遂以莒城西山当之耳定林山在莒州西四十

   里齐乘在西湖西上有定林寺檀特山在莒州西北四十五里齐乘谓之檀头山旧志洛水

   黄华水皆发源于此洛山在莒州西北四十里齐乘在浮来山北吕清水发源于此过西湖会

   黄华五山在莒州西北九十里府志五峯并列如笔架状箕屋山在莒州西北九

   十里水经注潍水导源潍山许慎说文吕忱云潍水出箕屋山淮南子曰潍水出覆舟山盖一山而

   异名也元和志潍山在莒县东北八十三里齐乘今曰清风山在莒州北一百里高柘山

   在莒州北汉书地理志灵门县有高䂞山注颜师古曰䂞即柘也水经注浯水出浯山世谓之巨平

   山地理志灵门有高䂞山与浯一山浯水所出今是山西接浯山按齐乘以高柘山为即巨平山误

   壶山在莒州北汉书地理志灵门有壶山浯水所出 按此即水经注之浯山声近而讹也顾

   炎武肇域记巨平山在高柘山西四十里箕山在莒州北一百里水经注箕水出诸县西箕山

   西南流注沭隋书地理志东莞县有箕山齐乘作琪山七宝山在莒州北一百里府志山

   出金银铜鐡铅锡土凡金银非此土不液故曰七宝南十五里曰古石港银洞在焉明万历中尝开

   采寻云孔山在莒州北一百五十里州志山有孔隐隐而下可容数十人内出云气产

   灵山在莒州东北五十里州志其东为宝珠山幞头山两山仅隔一径争奇竞秀

   山在莒州东北八十里水经注袁公水出青山即此旧志居民最盛以山为利农具檿丝薪炭之

   张暹山在莒州东北一百里其东为汉汪山接诸城县界绵山在𫎇阴县东十

   里其地产木绵筲箕寨山在𫎇阴县东南四十里𫎇山在𫎇阴县南接费县界书

   禹贡徐州𫎇羽其艺诗鲁颂奄有龟𫎇汉书地理志𫎇阴禹贡𫎇山在西南有祠章怀太子曰山在

   新泰县东南时县方省入新泰也刘方徐州记𫎇山高四十里长六十九里西北接新泰县界元和

   志𫎇山在费县西北八十里东𫎇山在费县西北七十五里邢昺论语疏山在鲁东故曰东𫎇齐乘

   龟山在今费县西北七十里𫎇山在龟山东二山连属长八十里禹贡之𫎇羽论语之东𫎇此正𫎇

   山也后人误以龟山当𫎇山𫎇山为东𫎇而隐没龟山之本名明公鼐蒙山辨𫎇山高峯数处俗以

   在西者为龟𫎇中央者为云𫎇在东者为东𫎇其实一山未尝中断龟山自在新泰县境其北有沃

   壤所谓龟阴之田是也旧志𫎇山绵亘百二十里有七十二峯三十六洞古刹七十馀所龟𫎇顶为

   最胜其次曰白云岩产云芝茶其东有平仙顶卧仙橛玉皇顶皆秀插云表 本朝乾隆十六年

   十二年二十七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江浙经过山东并有   御制

   过𫎇山暨望𫎇山雪色诗又有九仙山在县南三十五里与𫎇山连麓仙洞山在𫎇阴县

   南八里一名𫎇阴山水经注𫎇阴水出𫎇阴山㟬崮山在𫎇阴县西南七里巨围山

   在𫎇阴县西南四十里水经注巨围水出巨围山五女山在𫎇阴县西南四十五里水经

   注桑泉水北出五女山旧志此西五女山也又有东五女山在县东北五十五里红山𫎇

   阴县西三十里县志山下有红沟出丹砂敖山在𫎇阴县西北三十五里接新泰县界旧志山

   在县西北堂阜社两县山在𫎇阴县西北六十里县志一名龙亭洞东南属𫎇阴西北属

   新泰山顶有银矿明嘉靖中封闭嵩固山在𫎇阴县西北一百十里县志山上一石耸然

   突起绝顶处四平约一亩许孤立万山中若嵩岳状故名鲁山在𫎇阴县北一百六十里西与

   新泰县接界水经注螳螂水出鲁山寰宇记螳螂山在沂水西北一百九十里与大小二鲁山连接

   南面有穴若门直二十里可容方驾临乐山在𫎇阴县东北汉书地理志盖县临乐子

   山洙水沂水所出水经注沂水出沂山亦或云临乐山寰宇记艾山一名临乐山在新泰县东北三

   十里齐乘𫎇阴县东北地名南河川小阜之下有狗泉即沂水源也疑此即临乐山府志临乐山在

   𫎇阴县北一百三十里狗泉出其下飞娥山在𫎇阴县东北八里一名凤凰山具山

   在𫎇阴县东北十五里左传桓公六年申𦈡曰先君献武废二山杜注具敖也献公名具武公名敖

   云云山在𫎇阴县东北三十里接泰安府界史记封禅书注晋灼曰山在𫎇阴故城东北下

   有云云亭长山在𫎇阴县东北四十里岗峦起伏连延数十里昔贤山在𫎇阴县东北

   五十里下有昔贤峪中有晏子庄及墓黄阳山在𫎇阴县东北六十里黄鹄山

   在𫎇阴县东北八十里小沂水所出亦名黄孤山又名牛心山相近有干山山阳有郭巨墓

   山在𫎇阴县东北九十里县志一名版崮层崖两级岩下有泉闾山在𫎇阴县东北一百

   二十里水经注闾山水出闾山东皋山在沂水县东一里𡵟山在沂水县南十里沂

   水经其下望仙山在沂水县西南五十里上泉水出此灵山在沂水县西十里魏书地

   形志盖县有灵山庙即此龙山在沂水县西二十里唐书地理志沂水县有龙山双冈

   山在沂水县西三十里岭如双髻雹山在沂水县西北三十里亦名爆山炮山水经注沂水

   径爆山西山有二峯相去一里许双峦齐秀员峙若一魏书地形志发干县有山元和志山出紫

   石英莹澈如雹故名齐乘今曰炮突固明统志又名大固山闵公山在沂水县西北八十

   里县志峯峦孤秀涧壑回合环山皆松石相传闵子曾避地其中故名又有子路依栖岩芙蓉泉出

   织女山在沂水县西北一百十里临沂水县志上有织女洞深远莫测时闻有机杼声

   白马山在沂水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县志崖间有石马石人巧若天成荆山在沂水县

   西北一百二十里县志上有浮图梵宇甚壮丽雕崖山在沂水县西北一百七十里接𫎇阴

   县界沂水出此旧志岩壑秀削如雕镂状故名沂山在沂水县北一百十里其阴为临胊其阳

  为沂永福山在沂水县东北六里大岘山在沂水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水经注

  大岘水北出大岘山元和志在沂水县北九十里聚奎山在日照县东南二十里

  火山在日照县南六十里白云山在日照县西南三十里县志冈岭四合西偏缺处竹

  木参三注山在日照县西南五十里水经注有葛陂水出三注山府志有三柱山即三

  注之讹也又县北二十里亦有三柱山与县山对峙非水所出磴山在日照县西南六十里县

  志冈岭四合中平若掌岩下有泉芳冽异他水涧谷多含桃矮岐山在日照县西南六十

  里县志顶有双峯竹子河发源于此相连有朝元山银杏一株荫被数亩白垛山在日照县

  西南八十里山巓壁立相近有幽固山黄山在日照县西二十里大庄河发源于此

  中水山在日照县西北六十里县志崖畔飞瀑望若匹练盘谷山在日照县西北

  八十里县志俗名牌孤山东偏有泉深不可测俗呼为海眼顶上池广数亩相近有苍榖峪

   澜山在日照县西北一百里可东望大海驼儿山在日照县西北一百里县志山椒有

   石如人负儿状传河发源于此山顶有秦王碑磨劔石齐乘日照有石驼山即此崐山

   照县西北一百里县志出石细润其佳者可与莱石埒柏林山在日照县西北一百里

   河山在日照县北二十里县志为县主山以其为境内众河之源因名上有石洞吐云俗以此

   占雨绝验顶有紫官寨厐家铺会稽山在日照县北四十里县志相传越王尝登此号小会

   丝山在日照县东北三十里县志山崖悬溜如丝丝水发源于此鳌头山

   照县安东废卫东南三里又岚头山在卫东南七里诸山皆与卫城连络相映云台山

   照县境安东废卫南海洋中其相近者又有莺游门山车牛山神山孔望山在日照县安东

   废卫南海洋中相峙又有泰山烟台山在日照县安东废卫南三里关山在日照县

   安东废卫北三里摩天岭在沂水县西五十里县志南北峻绝又有上门道在县西北一

  百二十里四面皆山居中一线辘轳岭在沂水县西北一百五十里连青州府临胊益都二

  石城崮在兰山县西南百四十里与兖州府峄县接界府志壁立绝峻顶上宽平约有

  百亩可耕中有龙潭深不可测祷雨辄应柱子崮在费县西南四十里大沭崮

  县西南六十里府志县山以崮名者甚众又一泉崮在县西南八十里上有泉一泓虽旱不涸

  家崮在费县西南七十里泉出崮下流为同石河在费县西南一百里亦曰

  阜祊水出焉严家崮在莒州南四十里莒州山多险峻此为第一泇水

  东泇出沂州西北箕山南流至卞庄站东分一丈入芙蓉湖溉田数千顷西泇出峄县东北抱犊山

  东南流至三合村与东泇合又有鱼沟水出浮邱亦合于此故名三合沂水源出𫎇阴县北

  东南流径沂水县西又南流径兰山县东又南流径郯城县西又南流入江苏徐州府邳州界书禹

  贡徐州淮沂其乂周礼青州浸曰沂沭水经注沂水出盖县艾山郑康成曰水出沂山亦或曰临乐

  山水有二源南源世谓之柞泉北源世谓之鱼穷泉俱东南流合成一川又东南流合洛预水桑预

  水又东南螳螂水入焉又东径盖县故城南又东合连绵水又东径浮来山浮来之水注焉又南径

  爆山西又东南径东莞故城西与小沂水合又南与闾山水合又南径东安县故城东而南合时密

  水又南桑泉水注之又南径阳都县故城东又南与𫎇山水合又左合温水又南俓中邱城西又南

  径临沂县故城东有治水注之又南径开阳县故城东又南过襄贲县东屈从县西南流又屈南过

  郯县西又南过良城县西又南至下邳元和志沂水在临沂县东去县一里明知州何格议治沂有

  二难一隘于石沟一隘于庙山自石沟以上有坊口通长沟温泉入沭之故道庙山以下有马儿湾

  通五丈沟芦塘诸湖入邳之故道实又沂水之故迹也长沟不可不开以杀石沟之隘马儿湾不可

  不开以疏庙山之隘石沟在兰山县东北庙山在县南八十里 本朝乾隆十三年以河臣高斌言

  沂河兼受诸水其秋盛涨易致泛溢   命动帑修筑两岸长堤又于江风口建寕水滚水各坝

  历久渐圮乾隆二十二年   特遣侍郎裘曰修与河臣张师载等相度重修江风口各坝并增

  筑堤一百八十丈其坝外支河及陷泥河又上流武河又其西之燕子芙蓉二河并加濬治宽深自

  是沂属永无水患乾隆二十二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江浙经过

  山东并有御制渡沂水诗 小 沂水源出费县西北聪山东南至兰山县入于沂古

  名治水亦名武水又名浚河汉书地理志南武阳冠石山治水所出注应劭曰武阳县武水所出水

  经注治水出南武阳冠石山即应劭所谓武水也东流径𫎇山下又东南径颛臾城北又东南径费

  县故城南俗亦谓之小沂水又东南径祊城南又东南注于沂齐乘小沂水出𫎇山西东过费县神

  山纳祊水南至沂州西又分为涑水涑水自州城西小沂自城北入沂宋庆历中沂州修城碑云大

  小二沂环流外转而小沂尤湍于西北平日波如簟纹清浅可爱及山水至如百万阵马摩垒而来

  谓此水也浯水在莒州东一百三十里流入青州府安邱县界水经注高柘山西接浯山浯水

  所出世谓之浯汶东北流至姑幕县故城东又东北至平昌齐乘浯水今名南清河浔水

  州东南水经注浔水出巨公山西南流旧堨以溉田又西南流入沭旧志流径马鬐山阴绕山右西

  南流马鬐山水入焉过灰子泊又西南流入沭鹤水在莒州东南三十里发源日照县界西流

  过县东四十里九里泊西南流王彪诸山水入焉又西南至西鹤水村蛮庄水南来入焉北转径葛

  湖东公婆山下又西流石井水南来入焉又西入沭夜头水在莒州南汉书地理志椑县有

  夜头水南入海寰宇记莒县有向水南至海或即夜头水之异名今无考葛陂水在莒州南

  一百里自日照县流入今湮水经注水出三柱山西南流径辟阳城南积而为陂谓之辟阳湖又西

  南流注于沭黄华水在莒州西五里亦名沙河水齐乘沙河水首受西湖湖受黄华诸水

  是也旧志发源檀特山合洛山诸水潴为湖下流亦称灞水南流入沐又有吕清水在州西八里发

  源洛山五横桥过西湖会黄华水洛水在莒州西北四十里出檀特山阴齐乘洛水出檀头

  山流入于沭潍水源出莒州东北东流入青州府诸城县界禹贡青州潍淄其道周礼职方

  氏兖州其浸卢潍汉书地理志箕县有禹贡潍水出北至都昌入海过郡三行五百二十里水经注

  水导源潍山东北迳箕县故城西又西折泉水注之又东北迳诸县故城西 按左传襄公十八年

  晋师伐齐东侵及潍字或省水作维或省系作淮汉志琅邪郡朱虚下箕下作维灵门下横下折泉

  下作淮上文引禹贡惟甾其道又作惟一卷之中异文三见后人误读维为淮沂其乂之淮而呼此

  水为槐河矣袁公水在莒州东北五十里水经注袁公水出清山㝷坤潍而注沭

  崮水在𫎇阴县东南水经注蓃崮水有二源双会东导一川俗谓之汶水东经𫎇阴县注桑泉

  𫎇山水在𫎇阴县东南水经注𫎇山水出𫎇山之阴东流迳阳都县南东注沂水旧志

  在县东南桃墟社俗名桃墟河亦名桃曲河堂阜水在𫎇阴县东南水经注水导源堂阜

  东南注桑泉水府志源出浮来山桑泉水在蒙阴县南东流至沂水县界入于沂水经注

  水北出五女山东南流巨围水注之又东南堂阜水入焉又东南经𫎇阴县故城北又东南与蓃崮

  水合又东南卢川水注之又东南右合𫎇阴二水东北流入沂齐乘桑泉水合𫎇阴水通名为汶河

  螳螂水在𫎇阴县北水经注螳螂水出鲁山东南流右注沂水旧志螳螂水在福吉社俗名

  松仙𫎇阴水出𫎇阴山东北流入桑泉卢川水在𫎇阴县东北九十里水经注

  水出鹿岭山东南流左则二川臻凑右则诸葛泉源澌奔乱流径城阳之卢县又东南注桑泉旧志

  又有小沂水源出黄鹄山东南合卢川水入桑泉或谓即水经注入沂之小沂水误也沭水

  源出沂水县北东南流迳莒州东又西南流迳兰山县东又南径郯城东又东南流入江苏沭阳县

  界水经注水出大弁山引控众流积以成川东南径邳乡南又东南左合岘水又东南径东莞县东

  左与箕山水会又东南过莒县东又南袁公水注之又南浔水注之又南与葛陂水会又南过阳都

  又南会武阳沟水又南径东海郡即邱县又南径东海厚邱县齐乘沭水自大岘老牛岭东迳琪山

  𡸷水入焉又南至洛山洛水西来入焉又南迳莒州城东又南沙河水西来入焉又南温泉西来入

  焉又东南径苍山马岭羽山由吾群山联络沭东沂西夹山而行山峡之间有山口池者俗云禹凿

  沂水由三十六穴湖贯此峡口与沭相通又南至沭阳旧志兰山县东北六十里有汤河出汤山东

  南流入沭丝水在日照县东五里源出丝山南流经聚奎山东入海大海在日照县东南

  五十里张落口接江苏海州赣榆县界迤北曰涛落口又北曰夹仓口又北曰万皮口又北至县东

  北五十里曰龙汪口接青州府诸城县界𫎇河亦名汶河有两派一出𫎇山东涧谷间一出费

  县东山谷间东流径兰山县东北八十里入于沂皂河在郯城县东南源出县旧城东北县

  志一名墨河源出墨泉旧可通舟楫南至宿迁今堙白马河在郯城县西五里源出九龙山

  下至县西北又南入于沂水朱龙河在费县东二十里源出马山前有仁政桥跨其上东

  北流入于祊祊河齐乘祊水出费县南关阳川旧志即崮泉也名祊者以地为古祊田

  也出崮东北流径县南𣾀为桃花渊渊在崖石间水深多鱼桃花上为二郎渊下为丁沟渊皆祊水

  之曲也祊水东入于小沂水其支分曰涑水在沂州西入于沂水涑水支分曰陈河亦名元孝河亦

  名池头河在郯城县西四十里南流至江苏邳州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江浙经

  过山东有御制渡祊河诗柳毅河在费县西南四十里源出鐡城会黑涝陂泉北

  流至梁山口入于祊河又仓山河亦在县南入于祊小淮河亦名广川河在费县西南七十

  里源出山谷间北流注小沂水同石河在费县西六十里即吴家崮诸山泉也北流入于小

  干河在费县西三十里源出由吾广泉诸山北流入小沂水𫎇阳河在费县西

  北七十里源出𫎇山下南流三十里入小沂水洪河亦曰红河在费县北四十里源出𫎇山下

  西南入小沂水萧马庄河在𫎇阴县西北一百里又西北流十馀里入泰安府莱芜县界

  大庄河在日照县东三里源出县西黄山柰子沟绕县北折而南入固河又东南入海

   子河在日照县南四十里发源矮岐山东流入海在日照县西南源出县西

   北驼儿山亦曰寨河又东南流为红河又东南径县西五十里沈疃店为沈疃河又东南十里为曲

   河又东至县南二十馀里聚西北众流为一始名傅河合夹仓河入海藻沟湖在兰山县

   东五十里府志一名枣沟湖夏秋水聚一望无际或谓之鱼梁沟东入沭水迤北曰长沟湖又有琵

   琶汪在县东南二里元末平章王信蓄水灌田处也每城濠水溢则从此以达沂河渔沟湖

   在兰山县西南百里源出宝山东南流𣾀而为湖其下流复西南出合于东西二泇水又县西南二

   十五里曰泥沱河中有圆洲四面水环如镜迤南又有芦荡柳庄二湖大方湖在郯城县

   西南十五里县志广可百亩中多荷芰下流入沂又采莲湖在县南二十里周十顷许今皆淤为田

   伍湖在郯城县北三十里西南流入白马河柳汪湖在费县东四十里漏泽

   湖在费县西百三十里接兖州府泗水县界其西即陪尾山泗水发源处也水经注鲁国卞县东

  南桃墟有泽方十五里渌水澄浮三丈加减泽西际阜俗谓之妫亭山阜有三石穴广圆三四尺穴

  有通否水有盈漏居民识其时将漏预障穴口鱼鳖曝鳞不可胜载齐乘泽有五穴春夏积水秋冬

  漏竭将漏时声闻数里居人每伺其漏穴以扈取鱼遂种麦比水至麦已收矣又一名雷泽

  城湖在费县西北二十五里县志广千五百馀亩多鱼鳖菱芡之利土山湖在莒州西

  南五十里土山北西湖在莒州西一里齐乘湖受黄华诸水皆莒城西北群山泉潴而为湖

  旧志旧有大湖小湖今水束而下至于灞水湖地尽为桑田然亦沮洳苦雨红石澎

  山县西十五里府志夹涑水两岸顿起山峯水中石骨峻嶒与水薄激声闻数里又西有响河因此

  天井汪旧志在费县南四十里泉出地中流为涑河南流入沂大石渊

  水县西南三十里西北诸山谷水至此会为大渊方数顷下流一里入沂孝感泉在兰山县

  北二十五里齐乘孝感水出王祥墓西戚沟湖即剖冰跃鲤之地也又白马泉在县西七里又南二

   里有马跑泉北五十里又有桃花泉俱流入沂孝源泉明统志在莒州北百里太平冈唐孝

   子孙既庐母墓侧醴泉涌出因名东流入浯石井泉在莒州东南西北入鹤水北流

   泉在莒州箕山南北流入潍官桥泉在𫎇阴县西北一百里入新㤗县汶河又有葛沟泉

   卞家泉海眼泉俱入莱芜县汶河龙泉在𫎇阴县东北九十里东流入卢川水即水经注所

   谓诸葛泉也又县北四十里亦有龙泉上泉在沂水县西南四十里出望仙山东南流入沂

   铜井泉在沂水县西南六十里出西岭下流入沂雪王台泉在沂水县西南八十

   里县志台不知其所自始或曰故薛国之台也泉出台前南入桑泉水入于沂张庄泉

   水县西北五十里东南流入沂芙蓉泉在沂水县西北七十里出闵公山旧志又有龙王泉

   在县西北九十里东流入沂又小水泉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南流入沂其西又有大水泉

   潮泉在日照县东南涛落店海龙庙前县志随潮消长而水尝甘相近有连珠井水亦甘

   井在𫎇阴县东七十里

  ︹古迹︺即邱故城在兰山县东南春秋时曰祝邱桓公五年城祝邱汉置县属东海郡孟康

   曰即邱古祝邱也后汉为侯国属琅邪国晋因之宋为琅邪郡治魏齐周因之隋大业𥘉并入临沂

   齐乘即邱城在沂州东南五十里利城故城在兰山县东百里汉置利城县属东海郡

   后汉末置利城郡魏复为县晋因之宋省水经注仓山有故城世谓之监官城即古有利城也其城

   因山为基接江南赣榆县界魏其故城在兰山县南汉置县为侯国属琅邪郡后汉省

   兰山故城唐书地理志武徳四年置兰山临沭昌乐三县属沂州六年俱省入临沂旧志

   兰山社在州南九十里即故兰山县襄贲故城在兰山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战国时齐邑

   汉置县属东海郡后汉晋因之宋为东海郡治后徙县于东南境淮水北岸而此城废水经注沂水

   东过襄贲县东齐乘襄贲城与锺离城相对俗讹作凿城又锺离城在县西南百馀里相传楚将锺

   离昧所筑故名临沂故城在兰山县北汉置县属东海郡后汉改属琅邪国晋因之宋大

   明五年省魏武定八年复置属郯郡魏书地形志即邱县有临沂城北齐省隋开皇十六年复分即

   邱置为琅邪郡治唐以后为沂州治明省入州旧志有临沂社在州北五十里故县治此开阳

   故城在兰山县北春秋时鄅国昭公十八年邾人入鄅注鄅国在琅邪开阳县又哀公三年季

   孙斯叔孙州仇帅师城启阳注即古鄅也汉避景帝讳改名开阳属东海郡后汉书琅邪王京都莒

   上书愿徙宫开阳许之遂为琅邪国晋因之宋移郡治即邱并入焉齐乘开阳城在州北十五里旧

   志有古城社在州东北十五里即古开阳也南武城故城在费县西南九十里春秋

   鲁邑襄公十九年城武城后亦谓之南城史记田敬仲世家威王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

   人不敢为寇汉置南城县为侯国属东海郡后汉改属泰山郡晋曰南城寻曰南武城县宋复为南

   城县后魏因之属东泰山郡北齐省宋程大昌澹台祠友教堂记武城有四左冯翌太山清河定襄

   皆以名县而清河特曰东武城者以其与定襄皆隶赵且定襄在西故也若子游之所宰其实鲁邑

   而东武城鲁之北也故汉儒又加南以别之史迁之传曾子曰南武城人者创加也论语无此也子

   羽传次曾子省文序其邑里止曰武城费县故城在今县西北二十里春秋鲁季氏邑

   其外城即古祊邑也左传隐公八年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使宛以祊易许田注祊郑祀泰

   山之邑也在琅邪费县东南又僖公元年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汉封功臣陈贺为侯后为县宋

   徙县理祊城后魏太和二十年自祊城移理今县城北四十里北周复徙治阳口山隋开皇四年

   自阳口山移入祊城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江浙经过

   山东俱有费城览古暨过古费城   御制诗南武阳故城在费县西北七十里

   汉置县属泰山郡以东郡有武阳县故加南也后汉及晋因之宋曰武阳县后魏因之属东泰山郡

   开皇十六年改曰颛臾属琅邪郡唐初属沂州贞观元年省入费县华县故城

   县东北六十里汉置县属泰山郡后汉并入废县晋复置属琅邪国后废莒县故城

   州治周为莒国子爵出自少吴之后武王封兹舆期于莒春秋隐公二年莒人入向史记楚世家简

   王元年北伐灭莒其地后属齐亦名城阳汉文帝二年封朱虚侯章为城阳王以莒为都后汉建武

   二年封春陵嫡子祖为城阳王十三年省城阳国并琅邪永平五年琅邪王京徙都开阳遂为琅邪

   属县寰宇记密州莒县魏明帝以为城阳郡莒县属焉而城阳郡徙理东武晋太康十年割莒县属

   东莞郡惠帝自东莞移理莒城南燕录慕容德以尚书潘聪为徐州刺史镇莒城又以桓遵为齐州

   刺史亦理此宋武北伐遵举城降后魏以莒县属东莞郡高齐罢东莞郡以莒东莞二县属东安郡

   元和志县东北至密州百九十里明初始废入州 按旧志春秋时别有三莒一为周境内邑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阴忌奔莒是也一为齐东境昭公三年齐侯田于莒十年陈桓子请老于莒是也一

   为鲁邑定公十四年城莒父论语子夏为莒父宰是也惟此为莒国之莒高乡故城

   州南汉置为侯国属琅邪郡后汉建武十三年城阳共王子坚为侯寻省寰宇记故城在莒州东

   南七十三里齐乘高乡城疑即今十字路城高广故城在莒州南汉置县属琅邪郡宣

   帝封城阳荒王子勲为侯邑后汉废椑县故城在莒州南亦曰向城本春秋时小国隐公

   二年莒人入向汉置县属琅邪郡后汉省章怀太子曰莒县南有向陂寰宇记椑县盖即向城在莒

   县南七十三里箕县故城汉置为侯国属琅邪郡后汉省水经注潍水迳箕县故城西寰

   宇记箕山在今莒县北八十里箕县盖因山为名故城在县东北一百馀里齐乘在箕屋山下

   门故城汉置县属琅邪郡后汉省寰宇记在沂水县西北一百里旧志在莒州北一百二十

   里今曰石埠城𫎇阴故城春秋鲁𫎇邑左传哀公十七年公会齐侯于𫎇注𫎇在东莞𫎇

   阴县西故𫎇阴城也汉置𫎇阴县后汉省晋复置宋省后魏置新泰县东魏改曰𫎇阴水经注桑泉

   水迳𫎇阴县故城北杜佑通典𫎇阴故城在新泰县东南旧志汉故城在今县西南十五里又有故

  城在县东十里盖即后魏所置新泰县也北齐废入新泰元皇庆中复置于今治东莞故

  城今沂水县治汉置县为侯国晋属东莞郡后属慕容燕亦曰团城魏改为南青州仍治团城水

  经注沂水迳东莞县故城西隋改曰沂水属沂州寰宇记沂水县在沂州西北二百里县治本汉东

  莞县地南燕于此置团城镇去东安郡三十里以城隍正圆因名团城旧志有故城在今县西北二

  东安故城在沂水县南汉置县属城阳国后汉属琅邪国三国魏尝置东安郡寻废

  仍属琅邪郡晋元康元年复置东安郡于盖县省东安县入之魏书地形志盖县有东安城水经注

  沂水经东安县故城东旧志故城在今县南三十里阳都故城在沂水县南春秋时阳国

  也闵公二年齐人迁阳汉置县属城阳国应劭曰阳都故阳国是也后汉属琅邪国永平十五年

  东平王苍来阳都崔鸿十六国春秋永和九年龛据青州置徐州于阳都十二年徐州刺史荀羡

  攻阳都克之县寻废水经注沂水经阳都县故城东章怀太子曰阳都故城在沂水县南齐乘沂水

   南迳诸葛城盖即故县以诸葛氏本阳都人故名按公鼐曰卢水之右有诸葛泉源后人求阳都而

   不得乃以沂州当之非也盖县故城战国齐邑汉为县属泰山郡景帝五年封后兄王信

   为侯邑后汉永平二年割属琅邪国章帝时复故晋属东莞郡元康元年析置东安郡治此宋魏因

   之北齐徙郡治东莞省县入焉隋开皇十六年置东安县属琅邪郡唐初省寰宇记故城在沂水

   县西北八十里发干故城在沂水县西北刘宋置属东安郡齐省海曲故城

   在日照县西十里汉置县有盐官后汉改曰西海元和志汉海曲县在莒州东一百六十里齐乘日

   照县莒州东南百五十里海滨十里盖汉海曲之地宋元祐二年置日照镇属密州金升为县属莒

   废卢县在沂水县西南汉置属城阳国后汉省水经注卢川水迳城阳之卢县故盖县

   之卢上里也故郯城春秋宣公四年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襄公七年郯子来朝竹书纪年

   晋烈公四年越子邾句灭郯汉书地理志东海郡郯故国少昊后盈姓齐乘郯城在沂州东南百二

   十里旧志有古城社在县西二十里又故县社在县西南三十里盖其遗址乂城冡记郯城在沂沭

   二水间周十馀里西南去邳州八十里今与邳州接界郈城春秋定公十年叔孙州仇仲孙

   何忌帅师围郈注郈叔孙氏邑齐乘在沂州东三十六里隋尝置临沂县于此许田城

   山县西北五十五里春秋左传隐公八年郑伯使宛来归祊请祊易许田后人以是名城为许田城

   二疏城在兰山县城北县志相传汉疏广疏受归老于此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江浙经过山东有 御制二疏城暨二疏城咏古诗鲁穆公

   城在兰山县北九十里相传鲁穆公所筑东有九女墩南有青驼镇县东五十里又有康王城前

   有沙埠墩谓之康王射台王僧辩城在兰山县东北元和志梁将王僧辩屯兵于此齐乘

   土人呼诸葛城中邱城在兰山县东北三十里春秋时鲁邑隐公七年夏城中邱杜注在琅

   邪临沂县东北高士奇春秋地名考今沂州东北有中邱城或谓之诸葛城以诸葛武侯尝居此地

   东阳城在费县西南七十里左传哀公八年吴师克东阳注鲁地后汉书郡国志泰山

   郡南城有东阳城旧志今为关阳镇舆城在费县西春秋哀公十四年司马牛卒于鲁郭门之

   外阮氏葬诸邱舆注南城县西北有舆城旧志有原宪城在县西北百十里相传原宪所居郑城在

   县西南七十里相传郑康成所居颛臾城在费县西北八十里鲁附庸国左传颛臾风姓

   也实司太皥与有济之祀注颛臾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汉书地理志颛臾国在𫎇阴县𫎇山下后

   汉书郡国志南武阳有颛臾城辟土城在莒州东南汉元朔二年封城阳共王子壮为辟土

   侯水经注葛陂水流迳辟土城南世谓之辟阳城曹公城元和志在莒州南七十二里周

   四里曹公征陶谦时所筑齐乘在莒州南二十里今谓之五花营长城在莒州北俗名长城

   岭齐是宣王乘山岭筑长城西起齐州东至海以备楚长城之入莒者自穆陵东历巨平山四十里

   接高柘岭远望如长虹转而南绝浯水渐入诸城界至胶州入海郓城在沂水县北春秋文

   公十二年季孙行父帅师伐诸及郓成公九年楚公子婴齐帅师伐莒莒渍楚人入郓襄公十二年

   季孙宿帅师救台遂入郓昭公元年三月取郓左传赵文子曰莒鲁争郓为日久矣杜预注城阳姑

   幕县南有员亭员即郓也汉书地理志注孟康曰东莞故郓邑今郓亭是水经注京相璠曰姑幕县

   南四十里员亭故鲁郓邑今在团城东北四十里犹谓之故东莞城也旧志阚骃十三州记曰鲁有

   两郓昭公所居者为西郓在东平此谓莒鲁所争者谓之东郓邳乡城在沂水县北水经注

   沭水流迳邳乡南南去东莞县八十里城有三面而不周于南故俗谓之半城元和志伍缉之从征

   记曰大岘去半城八十里沂州废卫在兰山县境 本康熙十七年安东废

   卫在日照县南九十里本汉海曲县地晋以后为莒县地金元时为日照县地明宏治三年分置

   安东卫隶青州 本朝乾隆七年裁其所辖田亩村庄及入学额数归并日照县及青州府属之诸

   城县分派经管成平公营元和志在沂水县北一百五十六里周武拔邺城高纬走青州

   大将军成平公尉迟勤追擒之周因授以青州总管立碑纪功次睢之社在兰山县东北

   左传僖公十九年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后汉书郡国志临沂有丛亭注博物记曰县

   东界次睢有大丛社民谓之食人社即次睢之社乐毅垒莒州志乐毅攻莒时所筑今十

   里铺坝上东南俗传护水堤者即其遗址也吕母固在日照县南汉书王莽传天凤四年

   琅邪女子吕母起兵𥘉吕子为县吏为宰所𡨚杀母散家财得百馀人攻海曲杀其宰以祭子墓元

   和志海曲有吕母固即吕母集兵之所堂阜在𫎇阴县西北三十里左传庄公九年管仲请

   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注堂阜齐地东莞𫎇阴县西北有夷吾亭或曰鲍叔解夷吾缚于此因

   以为名又文公十五年齐人为孟氏谋饰棺置诸堂阜注堂阜齐鲁境上邑水经注堂阜水导源堂

   阜齐乘𫎇阴县西四十里有磨石岘长二十馀里极险峻岘下即堂阜俗讹为惮阜牟乡

   水县南春秋宣公九年取根牟左传昭公八年大蒐于红自根牟至于商卫革车千乘注根牟东夷

  国也今琅邪阳都县南有牟乡后汉书郡国志阳都有牟台东吕乡在日照县东后汉书

  郡国志西海注博物记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尚存旧志有晏公台在县东

  北二十里去海里许旧址尚存台旁溪水清涟即太公钓处 按刘向说苑吕尚闻西伯养老西归

  于周钓渭上渭水在禹贡雍州之域今陜西西安府渭南县即其地至日照乃齐封邑赐履之后不

  得复有垂钓事原志谓钓于棘津其浦尚存今棘津无考又谓晏公台旁即太公钓处其说悉属附

  会以旧志相沿故仍存之孝悌里在费县东五十里诸满村省志古临沂之孝悌里也颜氏

  自师古以下世居斯土数传至杲卿真卿其忠烈尤著云旧志云故城在费县东五十里中有隐贞

  观相传颜鲁公所居之处渠邱里在莒州北左传成公八年申公巫臣如吴与渠邱公立于

  池上注莒邑今莒州有蘧邱里花园庄在郯城县西三里今名郯子花园乾隆二十六年

  有 行宫   高宗纯皇帝南巡江浙驻跸于此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俱经  驻跸有  御制诗二 贤庄在沂水县西北八十里县有闵公山相传为闵

   子避地之所又有子路栖依岩后人因名其地为二贤庄刘公庄在日照县西八十里梁时

   刘勰所居望海楼在郯城县东南三十里孔望山县志世传孔子尝登此山望海因建石楼

   禹王台在郯城县东北十里县志世传神禹治水时凿马陵山引沭水归海筑台于此

   以镇水势明正德间土寇窃发台渐圮嗣是夏秋之间沭水泛涨而西县城屡被冲决 本朝康熙

   二十八年始筑竹络坝御之乾隆八年复修并建禹王庙于石坝之北自是沭水安流经行诸县遂

   无水患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江浙经过山东有   御制题禹王台诗平   野

   亭在兰山县东北县志相传为晋琅邪王潜邸遗址勇士亭后汉书郡国志注郯有勇

   士亭即古勇士万邱欣也忆梅亭在郯城县西北六十里县志相传为何逊建乾隆十六年

   辛未   高宗纯皇帝銮舆经过有忆梅亭   御制诗倾盖亭在郯城县北十里刘

  向记苑云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终日后人因建亭于此古台亭在费县南春秋

  襄公十二年莒人伐我东鄙围台后汉书郡国志费县有台亭古密如亭在费县北左传

  闵公二年莒人归共仲及密后汉书郡国志费县有密如亭康成石室在费县西南八

  十里南成山寰宇记后汉书郑康成遭黄巾之乱客于徐州郑氏孝经序云仆避难于南成山栖迟

  岩石之下念昔先人馀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经今西上可二里许有石室周回五丈世云康成注

  孝经于此香林馆在兰山县东又有雨声轩在东湖岸县志皆金太守张汝芳建澹台

  故居在费县西南九十里关阳镇澹台灭明世居于此有澹台桥老莱故居

  县西北八十里𫎇山下皇甫谥高士传老莱子隐居𫎇山之阳著书十五篇于公宅

  城县西十里汉于公为狱吏尝自言曰吾治狱多阴徳后世必有兴者令高大其门可容驷马车今

  其地名高大社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江浙俱有题于公宅   御制

  王导故宅元和志在临沂县东南三十八里宋刻漏碑在兰山县内元

  祐六年立醉翁亭碑在费县厅左宋苏舜钦为费宰与欧阳修同时为刻此碑并往复手

  响石在𫎇阴县中山社旧志其石甚巨空透玲珑击之声韵清越宋乾兴时诏构亭其上

  有真宗御制碑

 ︹关隘︺紫金关在𫎇阴县东南𫎇山接费县界元时设巡司明万历间裁九女关𫎇

  阴县南三十里南北要路又有白马关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青驼寺巡司在兰山县

  北九十里关阳镇巡司在费县西南八十里平邑寨巡司在费县西北九

  十字路巡司在莒州南一百馀里齐乘谓即古高乡城石埠集巡司

  在莒州西北八十里垛庄驿巡司在沂水县西南百五十里 本朝康熙二年置驿丞

  乾隆十四年改设巡司安东卫巡司在日照县南九十里本朝乾隆八年移夹仓

   镇巡司驻此长任镇在兰山县南三十里金史地理志临沂有长任向城利城三镇

   滕镇在兰山县西南九十里旧置巡司今裁磨山镇在郯城县西北七十里旧置巡

   司今大兴镇在郯城县东北九十里旧置沂郯海赣同知 本朝乾隆三十八年改设

   通判驻此毛阳镇在费县西北百里旧置巡司今裁夹仓镇在日照县东南二十

   五里有石城明洪武初置巡司今裁涛落镇在日照县东南四十里汉书地理志海曲县有

   盐官金史地理志日照县有涛落镇旧志明设盐课司于此张洛营在日照县南六十里

   相近有新安营又有石河营湖水营俱在县东北三十里龙汪营在县东北五十里皆防海口今废

   黑龙寨在𫎇阴县东北五十五里其东南有杨家寨筲箕寨傅家寨西南有搜虎寨西北有

   青崖寨北有五子寨树枝寨东北有匙尾寨磨崮寨太平顶寨芦崮寨大崮寨版崮寨皆𫎇阴诸山

   石臼寨在日照县东海边旧有石臼岛故名宋乾道初李宝放舟石臼岛与金兵隔一

  山时北风甚盛宝祷于石臼神俄有风从柁楼中来如钟铎声众志咸奋风驶舟疾遂有陈家岛之

  捷明初置石臼寨备御千户所在县东二十里旧有石城周三里有奇久废巨峯寨

  照县西南六十里嘉靖十三年兰陵集在兰山县西南一百三十里 本朝乾隆六十

  年移县丞驻此葛沟店在莒州西南百二十里接沂水县界旧置巡司 本朝康熙十六年

  东里店在沂水县 本朝移县丞驻此李家庄驿在兰山县东南四十里与

  徐公店红花埠垛庄并为南北孔道 本朝康熙十三年设旧有驿丞乾隆十四年徐公

  店驿在兰山县北七十里 本朝康熙二年始置于县北九十里青驼寺十二年移此旧有驿

  丞乾隆十四年裁红花埠驿在郯城县南四十里 本朝康熙二年置驿丞旧有道平

  解村二驿皆裁

 ︹津梁︺驾虹桥在府城普照寺前倾盖桥在郯城县北十里跨伍湖水倾盖亭旧建

  仁政桥在费县东二十里跨朱龙河五横桥在莒州西十里龙石桥

  在莒州北一里旧患山水漫流明成化间始濬沟水成桥名义桥在𫎇阴县东十八里

  济桥在𫎇阴县东四十里水恩桥在𫎇阴县北三十里亦名高都桥望仙桥

  在沂水县南五十里曲桥在沂水县南七十五里河阳白龙桥在沂水县南一

  高桥在沂水县北五十里永固桥在日照县西跨固河柰子沟桥

  照县西十五里

 ︹陵墓︺︹周︺季文子墓在兰山县西南神峯山下荀卿墓在兰山县西南郯子

  墓在郯城县南十里司马牛墓在费县南城山曾晳墓在费县西南八十里

  南城山下王充论衡所谓南城之冢也莒子墓在莒州西北浮来山下孟母墓

  在沂水县东北六十里有祠︹汉︺萧望之墓在兰山县西南百三十里孝妇墓

  在郯城县东十里许即汉宣帝时东海孝妇也于定国墓在郯城县西南二里许

  巨墓在𫎇阴县东北干山之阳曹嵩墓嵩操之父寰宇记在沂水县南百二十五里

  ︹晋︺琅邪王墓晋宣帝子名佃在兰山县东二里王祥墓在兰山县北二十五

  里有孝友祠祀祥及弟览︹金︺张莘卿墓在日照县南刘家寨︹明︺王璟墓

  山县东南三里

 ︹祠庙︺宗圣祠在兰山县南五里祀曾子及其子元申孙西门人公明仪等又费县西南境亦

  有宗圣曾子祠五贤祠在兰山县南五里府志旧名景贤祠祀汉诸葛亮晋王祥王览唐颜

  杲卿颜真卿明嘉靖三十年建 本朝乾隆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江浙经过山东易为

  五贤祠有御制五贤祠诗 诸 葛武侯祠在兰山县东北诸葛城王右

  军祠在兰山县羲之故宅问官祠在郯城县北世传即孔子问官郯子之地 本朝康

  熙七年修苍山神祠在费县南宋元丰二年封丰德侯赐额曰灵台子游祠

  县西南即古武城地相近又有澹台子祠𫎇山神祠在费县西北𫎇山之阳宋政和五年

  封昭济惠民王马鬐山神祠在莒州南马鬐山齐乘宋宣和四年赐额曰惠感

  哙庙在兰山县东五十里故城北樊母村颜鲁公庙在费县东一里祊河上县志祀

  唐颜真卿祠旧在县东五十里诸满村元祐六年改建于此有宋曹辅碑记城阳景王

  庙在莒州城内风俗通城阳景王章以诛诸吕功封自琅邪青州六郡皆为立祠转相诳耀言有

  神明其遣问祸福立应惟乐安太傅陈蕃济南相曹操一切禁绝肃然政清后汉书刘盆子传军中

  尝有齐巫歌舞祀城阳景王颛臾庙在𫎇阴县西南五十里

 ︹寺观︺普照寺在兰山县王羲之故宅也府志晋元帝渡江舍为梵宫唐时赐额曰开元金改

  今名中有羲之曝书堂泽笔池 本朝康熙间  圣祖仁皇帝南巡经此   御制洗砚池

   赞并定林寺在莒州西浮来山旧志即梁刘勰校释经隋昙观送舍利之地有古木传

   是春秋时所植大数十围高数仭清阴竟亩夏月忘暑南竺夀寺在𫎇阴县南三里县

   志寺有银杏唐时植干围数丈䕃可一亩圣景寺在𫎇阴县西北三十里堂阜社省志即宋

   僧普和伏蟒处一名老僧堂大善寺在沂水县西南一百四十里寺内有卧佛长亘殿三

   玉虚观在郯县东北苍山之阳县志相传为安期生修炼处圣临院在费县西

   省志本名崇兴寺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东巡驻跸于此改今名 塔 河

   院在费县西县志唐时建玉虚宫在费县西北龟山下省志唐仙翁贾文所建院有古

   松高五丈枝干盘旋世传文所手植有神松之目


                提调官前总纂郑绍谦恭纂并覆辑

                校对官杨汝绶恭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