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一百七十至一百七十一

卷一百六十七至一百六十九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一百七十至一百七十一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一百七十二至一百七十三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1.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1.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1.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1.djvu/5

青州府表                

                    

大清一统志

 青州府在山东省治东三百三十里东西距二百七十五里南北距三百四十里东至莱州府潍

  县界九十五里西至济南府淄川县界一百八十里南至沂川府沂水县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武定

  府利津县界一百九十里东南至海五百里西南至泰安府莱芜县界二百里东北至海一百八十

  里西北至武定府蒲台县界一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里

︹分野︺天文虚危分野元枵之次

︹建置沿革︺古爽鸠氏之墟禹置青州周为齐国秦始

  皇二十六年置齐郡汉元年复为齐国元封元年

  国除为郡五年复置青州后汉建武十三年复置

  齐国三国魏及晋初因之永嘉末陷于石氏太寕元年

  属石赵永和中石氏败为段龛所据升平元年属慕容燕太和五年属苻蠢太和九年苻氏败刺史

  苻朗以州降晋改置幽州隆安二年为慕容德都号曰南燕义熙五年刘裕平

  燕复置青州齐郡自晋永嘉以前郡国多治临淄永嘉后治广固义熙后治东阳

  宋魏因之后周置总管府隋开皇十四年府废

  大业三年州废改曰北海郡唐武德四年复曰青

  州置总管府贞观元年府罢天宝元年复曰北海

  郡至德元载置青密节度使乾元元年复曰青州

  三年改淄青平卢节度使属河南道五代因之宋

  淳化五年置镇海军节度至道三年置京东路庆

  历三年为京东东路治金改曰山东东路置南青

 州节度后改曰益都府升为总管府元曰益都路

  属中书省明洪武初改曰青州府置山东行中书

  省九年改布政使司移治齐南以青州为属府

 本朝因之属山东省领县十一旧兼领安东卫乾隆七年

  益都县附郭东西距二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七十里东至昌乐县界五十五里西至济南府

  新城县界一百里南至临朐县界二十五里北至夀光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昌乐县界四十五里

  西南至博山县界一百五里东北至夀光县界四十五里西北至临淄县界三十五里汉置广县属

  齐郡后汉因之晋改属东莞郡永嘉后废义熙五年于县界筑东阳城为青州治所宋魏因之北齐

  置县曰益都青州及齐郡皆治此隋为北海郡治唐为青州治宋因之金为益都府治元为益都路

  治明为青州府治 本朝因之博山县在府西南一百八十里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

    二十 七里 东至临 胊 县 界九 十里西 至秦安 府莱芜县 界三 十里南 至 莱 芜县 界十五 里北至 济南

    府淄川县 界十二 里 东南 至 沂州 府𫎇 阴县 界七十里西南 至泰安 府 莱芜 县 界二 十里 东北 至益

    都县 界九十里西 北至淄川 县界 三十里 本 淄 川县之 颜神镇地汉 为莱芜县 地北 魏以后 为 贝 邱

    县 地 元初 尝置 行淄川县于 此 至 元 二年县 废 以镇 隶 益都 明嘉 靖十七年设 通 判 驻 此 本 朝 雍

    正 十 二年 始以 益都之 孝 妇怀 徳 二乡三十 四 社及 淄 川之 大峪 等二十 一 庄莱 芜 之乐疃等 七 庄

    置县 属青州 府临 淄县在 府西北 五十 五 里 东西 距 六 十五 里南北 距四 十 里 东至 益 都 县

    界 三十 里西 至 济南府 长 山县 界三十五里 南 至益 都县 界十 五 里北至 乐 安县 界二十五里 东 南

    至 益 都县界 五十里 西南 至 益都 县 界三十 里 东北 至 寿光县 界三十 里西 北 至博 兴 县界二 十 五

    里本古营邱地 周封太公 望为 齐国 献公 自 薄 姑徙都此曰临淄 汉置临淄 县为 齐郡 治陵 汉 并 为

    青 州治晋初因之 宋魏 为齐 郡治 北 齐移 齐 郡 治于 益都县废临淄 入马 隋开 皇十 六 年复 置 属 北

   海郡唐属青州宋因之金属益都府元至正三年省入益都县十五年复置属益都路明属青州府

    本朝因之博兴县在府西北一百一十里东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乐安县

   界四十里西至高苑县界二十里南至临淄县界五十里北至武定府蒲台县界四十里东南至临

   淄县界七十里西南至济南府新城县界十五里东北至乐安县界四十里西北至武定府蒲台县

   界二十里本汉博昌乐安二县地属千乘郡后汉属乐安国晋省乐安入博昌宋移博昌县于夀光

   县界而于故县地侨置乐陵郡领乐陵阳信二县属冀州后魏属青州隋开皇初郡罢十六年移治

   故乐安县界仍改曰博昌属北海郡唐武德二年改置乐安县八年废属青州总章二年还治故博

   昌县界后唐改曰博兴宋因之金属益都府元初升为博兴州属益都路明初州废仍为博兴县属

   青州府 本朝因之高 苑县在府西北一百五十里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三十五里

   东至博兴县界二十里西至济南府邹平县界三十里南至济南府新城县界五里北至武定府蒲

    台县界三十里东南至博兴县界二十五里西南至济南府新城县界八里东北至武定府蒲台县

    界三十里西北至邹平县 界三十里 本战国 时齐之千乘狄邑地汉高帝分 齐置千乘 郡治千 乘领

    狄被阳高苑等县后汉永平三年置千乘国永元七年改曰乐安国徙治狄县领千乘高苑而被阳

    县废永初二年改狄县为临济晋仍曰乐安国移治高苑领济而千乘县亦废晋末地入于魏因移

    置乐安郡于齐郡 界宋复于故狄城侨置 长乐县及渤海郡后魏因 之北齐郡废移县治被 阳隋开

    皇十八年改 曰会城大业三年又改曰高苑属齐郡唐武徳元 年属邹州八年州废景龙元年析置

    济阳县 元和十五年 省属淄州宋景德三年改县为宣化 军神宗初废 军为县仍属淄州金因之元

    至元二 年改属益都路 明属青州 府 本朝因之乐  安县在 府北少西九十 里东西距四

    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三里东至夀光县界三十里西至博兴县界十里南至临淄县界二十三里

    北至武定府利津县界一百里东南至毒光县界二十七里西南至临淄县界二十五里东北至海

    一 百三十里西北至博兴县界二十 里汉置广饶钜 定二县属齐郡后汉俱省晋复置 广饶县属齐

    国 宋魏俱属齐郡北齐废 隋开皇 初移置千乘县于 此属北海郡唐武德二 年于县 置乘州八年州

    废县属青州 宋因 之金改 曰乐安 属益都府元属益都 路明 属青州 府 本 朝因之夀    光县

    在府东北七十里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一百 三十里东至莱州府潍县界四十里西至益都县 界

    三十 里南至昌乐县 界三十里 北至海一百里 东南至 昌乐县界三十 里西南至 益都县界二十 五

    里东北至潍县界六十 里西北至乐安县界五 十里本古斟灌氏地春秋 为纪国地汉置夀光县 属

    北海郡后 汉属乐安国晋因之 宋省夀光改置博昌县于此 属乐安郡后魏因之 北齐废隋开皇六

    年复 置复曰夀 光仍属北海郡 唐 武德 二 年属乘州八 年州废还 属青州宋因之 金 属益 都 府元属

    益都路明属青州府 本朝因之昌乐县在府东七十 里东西 距三十五里南 北距七 十

    二里 东至莱州 府潍 县界二十里西至益都县界十五 里南至临 朐县 界六十里北至夀光县界十

  二里东南至安邱县界九十里西南至临朐县界四十里东北至潍县界二十五里西北至寿光县

  界七里本古营邱地汉置营陵县为北海郡治后汉置北海国治剧县以营陵属之晋初属东莞郡

  元康十年改属高密国宋因之后魏属平昌郡北齐省隋开皇十六年复置改曰营邱属北海郡大

  业八年废唐武德初于县权置祀州二年州废复为营邱县属潍州八年省入北海宋乾德三年

  置安仁县㝷又改曰昌乐属潍州金因之元至元三年省入北海明初复置昌乐县属青州府 本

  朝因临朐县在府南少东四十五里东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五里东至

  安邱县界七十五里西至益都县界七十五里南至沂州府沂水县界一百五里北至益都县界二

  十里东南至安邱县界九十三里西南至博山县界一百一十里东北至昌乐县界七十里西北至

  益都县界二十五里本战国时齐之朐邑汉置临朐县属齐郡晋属东莞郡宋省后魏改置昌国县

  仍属齐郡隋开皇六年改曰逢山大业二年复曰临胊属北海郡唐属青州宋因之金属益都府元

    至元 三年 并入益都十 五年复 置属益都 路明 属青州府  本朝因 之安    邱县在府东南

    一百六十里 东西距一 百二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莱州 府高密县 界五十里西至临朐县界

    七十里南至诸城县界四十里北 至莱州 府潍县界十五里东南至莱州府高密县 界五十 里西南

    至沂州府莒州界七十 五里东北至莱州府昌邑县界五十里西北至昌 乐县界三十里汉置安邱

    县属北海郡晋初属东 莞郡惠帝改 置平 昌郡 治此宋因之魏属平昌郡 北齐郡县俱 废入 昌安 隋

    开皇十 六年改置牟山县大 业初复曰安邱 省昌安入之 属高密郡唐武德六 年移治昌安故 城仍

    曰安 邱属密州干 元二年改 曰辅 唐五代梁开 平二年 复曰安邱后 唐同光初 复曰 辅唐晋天福 初

    改曰胶西 宋开 宝四 年复曰 安邱仍属密州金元皆因 之明 初改 属青州 府 本朝因之 诸     城

    县在府东南二 百八十里 东西距 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 东至莱州 府胶州 界四十里西至

    沂州 府莒州 界五十里 南至沂州 府日照县 界一百二 十里北 至安邱县 界六十里 东南至海 一百

   五十里西南至沂州府日照县界七十里东北至莱州府高密县界五十里西北至安邱县界九十

   里本春秋时鲁诸邑及齐琅邪邑地秦置琅邪郡汉初置东武县为郡治并领琅邪诸县后汉改置

   琅邪国于开阳以东武等三县属之晋初省琅邪县以东武诸县属城阳郡太康十年属东莞郡宋

   以东武县分属平昌郡后魏永安二年置东武郡兼置胶州北齐改置高密郡又置胶州省诸县入

   之隋开皇初郡废五年改州曰密州十八年改东武县曰诸城大业初州废为高密郡唐武德五年

   复曰密州天宝元年复曰高密郡乾元元年复曰密州属河南道宋曰密州高密郡开宝五年升安

   化军节度属京东东路金曰密州属山东东路元属益都路明洪武元年始废密州以县属青州府

    本朝因之 按青州府属旧有安东卫一本从沂州府日照县分置日照旧隶青州后为沂属而

   安东未经改归 本朝乾隆七年裁卫以所辖村庄归入诸城日照二县但计其道里究与日照为

   近应将安东废卫列入沂州附识于此

 ︹形𫝑︺东北据海西南距岱书禹贡传海岱间一都会汉书地理

  青州沃壤古曰东秦四塞之固负海之饶晋书慕容

  德载东道之雄号称富衍宋史地理志

 ︹风俗︺其民麤而好勇宽缓阔达好议论务农桑

  崇尚学业隋书地理志文物彬彬舆地

 ︹城池︺青州府城周十三里有奇门四池广三丈五尺本土城明洪武三年甃砖天顺正德

  间増修 本朝乾隆四十七年修 益都县附郭博 山县城周三里门四即颜神镇故

  城也 本朝雍正十二年重建临淄县城周四里门四池广二丈元末筑明成化中知县

  蒋鳯甃砖 本朝乾隆六十年博兴县城周三里有奇门四池广二丈二尺元末筑

  嘉靖三十四年修 本乾隆五十七年高 苑县城周五里门四池广三丈明

  景泰四年筑万历四年甃砖乐安县城周五里门四池广二丈明成化中増筑万历二

  十三年甃砖 本朝乾隆五十八年寿光县城周三里有奇门五池广一丈六尺明

  正德六年増筑崇祯十三年甃砖 本康熙三十四年乾隆六十年重修昌乐县城

  周四里门四池广一丈明初筑土城成化二年重筑万历二十四年甃石临朐县城

  里门二池广一丈六尺元至正末筑明崇祯十三年甃砖 本朝乾隆三十八年安邱县

  城周三里有奇门三池广一丈七尺明崇祯十三年甃砖 本朝康熙六十年诸城县

  城周九里门五池广一丈九尺明洪武四年修 本朝乾隆五十八年

 ︹学校︺青州府学在府治东本元太虚宫故址明洪武五年移建 本朝康熙五十四年

  五十八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益都县学在县治东旧在县治西南明洪武十年

  建 本朝康熙十年修五十六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博山县学在县治南颜神镇旧

   有学 本朝雍正十二年因旧址建入学额数八名临淄县学在县治前旧在县治东南

   明嘉靖中移建 本朝顺治三年增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博兴县学在县治东南宋徽宗

   时建明洪武三年重建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高苑县学在县治东

   至和三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乐安县学在县治东南宋

   徽宗时建后毁元至元十三年重建 本朝康熙年间修雍正八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寿

   光县学在县治东元至元十年重建 本朝嘉庆十五年修入学额数二十名昌乐

   县学在县治西南明洪武三年建入学额数十五名临朐县学在县治西旧在西南

   宋绍圣间移建 本朝顺治三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安邱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二

   年建 本朝康熙七年修五十八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诸城县学在县治东南金

   贞元中建明洪或初修入学额数二十名 按本朝乾隆七年裁安东卫以入学额数之半分入

   诸城及沂州府日照县松林书院在府治西南即矮松园宋王曽读书处 本朝乾隆

   十五年修范泉书院在博山县东门外稷门书院在临淄县治 本朝康熙

   三十三年建闻韶书院在临淄县治西长乐书院在高苑县治 本朝乾隆

   二十二年建乘州书院在乐安县治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乐育书院

   在乐安县城内朐阳书院在临朐县南门内 本朝嘉庆十四年修 按旧志载范公书

   院在府城西南颜神镇宋范仲淹读书处胊山书院在临胊县南明嘉靖间知县褚宝建公冶书院

   在安邱县西南八十里明成化八年建沧浪书院在诸城县治南明嘉靖二十七年建东武书院在

   诸城县治西明成化十一年建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二十三万二千零五十八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三百三十一万八千七百六十三名

   口计五十四万四千五十一户

 ︹田赋︺田地十万三千五百八十二顷七十六亩一分四釐有奇额徴地丁正杂银四十五万一千一

  百七十两一钱五分四釐未十二石三合

 ︹山川︺箕山在益都县东五十里亦名𡸷山又名香山左思齐都赋箕岭镇其左隋书地理志都

  昌县有箕山齐乘齐城山势俱带西南东郊平原百馀里有香山童然孤峙康浪发其南尧水迳其

  东即𡸷山也山西南十里有龙女泉青山在益都县东南十里产石深青细润又有黄山在县

  东南十五里石色黄赭故名云门山在益都县南五里齐乘云门山在府城南五里上方

  号大云顶有通穴如门可容百馀人远望如悬镜东南曰劈山西则驼山三山联翠障城如画府志

  云门山一名云峯山阴有石井名龙潭水旱不加盈涸有亭曰耸翠其左为鳯凰岭其南为云台山

  驼山在益都县南八里以形似名山山阴有龙湫祷雨辄应又县西南十里为方山在驼山之

  劈山在益都县南十里水经注石井水出南山山顶洞开望若门焉俗谓之劈头山齐乘

   山峯分裂如劈故名山东通志劈山在云门山东南亦谓之劈裂峯其南有八仙台石膏山

   在益都县西南二十五里南阳水发源于此神头山在益都县西南一百八十里山有颜

   文美庙故名相近有鹰山虎山大龙山在益都县西二十里其东有小龙山二山对峙蜿蜒

   九回山在益都县西四十里即古为山北阳水出焉汉书地理志广县有为山浊水所

   出水经注为山世谓之治岭山齐乘九回山俗名九扈山即古为山也金山在益都县西八

   十里金岭镇取此以名又北十里即临淄之铁山也尧山在益都县西北八里水经注从征记

   曰广固城北三里有尧山祠尧因巡狩登此后人遂以名山齐乘山去今府城十里黒山

   山县东十六里山石皆黒冶器取资于此岳阳山在博山县东南三十里亦名原山汉书地

   理志莱芜县有原山淄水所出齐乘颜神镇东南二十五里岳阳山即原山也淄出其阴汶出其阳

   跨淄川益都两县界博山在博山县东南五十里鲁山之西又南十里有南博山瓮口

    山在博山县 西南二十里南连青石 关形如瓮口菟 头山在临淄县东南十五里汉书地

    理 志东安平县有菟头山女 水所出水经注女水出 东安平县之蛇头山括地 志一名鼎足山晋书

    慕容德载记北 登社首东望鼎足是也一 名牛首冈牛 山在临淄县南十里晏子春秋景公游

    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后汉书杨赐传虹贯牛山左思齐都赋牛岭镇其南水经注天齐水出

    南郊山下即牛山也魏书地形志广川县有牛山府志又有南郊山在县东南十里盖连麓而异名

    峱山在临淄县南十五里诗齐风遭我乎峱之间兮汉书地理志作嶩亦作巙稷山

    在临淄县西南十三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宣王时稷下学士复盛虞喜志林齐有稷山立馆其

    下也齐乘山旧有后稷祠故名又 齐宣王尝立孔子庙于此亦名孔父 山社 山在临淄县西刘

    向说苑齐宣王猎于社 山父老十三人相与劳王水经注时水迳愚公山 东又屈而迳社山北有愚

    公谷山 即社山之通阜韩非子齐桓公逐鹿而入山谷之 中见一老父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

   愚公之谷元和志社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按社一作杜商山在临淄县西即古铁山跨

   益都临淄及济南府新城三县界崔䎦述征赋云涉淄水过桓都登铁山望齐岱是也详见济南府

   奎山在博兴县东南县志一名笔架山在县东南迎秀门外累土所为又有灵山唐书地理志

   博昌县有灵山节女山在昌乐县东接莱州府潍县界隋书地理志营邱县有女节山寰宇

   记在北海县西三十五里郡国志相传北海县节女当齐湣王时伐楚有苏浑者死焉其五女终身

   不嫁呼父魂葬此山因名孤在昌乐县东二十里接莱州府潍县界府志有跪河出焉一名

   方山在昌乐县东南二十里晏谟齐记剧城东南有方山远望正方水经注东丹水渏水

   并出方山寰宇记方山在昌乐县东南二十五里齐乘方山在丹山东北府志东丹河出山西污河

   出山黄山在昌乐县东南二十五里接莱州府潍县界又有西黄山在县南二十里

   乔山在昌乐县南二十里府志峯峦独秀上有仙路春夏草木不生西坂有石眼秋出红泉

    丛角山在 昌乐县南二十五里隋 书 地理 志营邱县 有丛角山寰宇记山有 三 峯岌 如丛角

    故名金 史地理志昌乐有聚角山其北 为桃花山旧多桃花二  姑山在昌乐县南二十五

    里府志相传有二仙姑成道于此 又南十五里为随姑山相传有人随仙姑至此故 名下有龙泉

    桞山在昌乐县南六十里 纪 山在昌乐县西南五十 里接临朐县界即古丹山西 丹河发

    源于此史记五帝本 纪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 注徐广曰丸一作凡括 地志丸即丹山在朱虚故 县

    西北二十里丹水出 焉水经注丹山 世谓之 凡山府志纪山在临朐县 东北五十里又 东北去 昌乐

    县 五十 里擂 鼓山在昌乐县西南五 十里纪山之 东白狼河发源于此水 经注白狼山 河西

    出 丹山唐书 地理志都昌县有白 狼山齐 乘白狼西 源出丹山 即隋志之白狼山也 相近又 有摩旗

    庙山在临朐 东六十里接安邱县界有朱虚城故址又 有孤山在县东四十里方山在县

    东 三十 里朐 山在临 朐县 东南二里水 经注所 谓覆釡山也 应劭 曰临朐县以 临朐山 为名县

       志 山  在 弥  水  东  岸  高 原  自  东  来  首  忽  昻起 入  弥 水  状  如  螭  龙 饮  河  石  皆  黒  色大                           弁 山  

       胊  县  东  南  与  安 邱  县  接  界 亦  曰  汴  山  长  亘  数  里  上下  正  方  如  翠  屏 水  经  注  沭 水  出  大  弁  山  与  小  泰  山

       连  麓  而 异  名  沂 水  杂  记  又  名 太  平  山  顶 平  八  九   十里  齐  乘 今  又  讹 作  大  屏  山  当 从  水  经  作 大  弁  者   是

       大  岘 山  在 临  朐  县  东  南  一  百  五  里  宋  书  武  帝  纪   慕容 超  闻  王  师  将  至  其  大  将  公  孙  五  楼  说   超

       宜  断 据  大  岘  魏  书 刁  雍  传  雍  谓 叔  孙  建  曰  大  岘  以南  处 处  狭  隘  不  得 方  轨  又  魏  书 地  形  志  盘  阳  县  有

       大  岘 山  水  经 注  岘  水  北  出 大  岘 山  元  和  志  大  岘   山在  沂 水  县  北 九  十  里  崖  坂 峭  曲 石  径  幽  危  寰  宇   记

       山西  接 小  泰   山高  三 里  周 四  十  二  里  齐乘大  岘 山  即   穆陵  关 也  为 齐  南  天  险黄                       山  在  临朐  县

       南  四十  里  沂     山在   临朐  县南  九 十  里  与  沂州  府 沂  水  县接   界亦  曰东  泰 山  周  礼  职方  氏 正  东  曰

       青 州  其  山  镇 曰  沂  山  汉  书  地  理  志  朱  虚  县  东  泰  山汶 水  所  出  水 经  汶  水  出  朱  虚  县  泰  山  注  东  小  泰  山

       也  隋  开 皇  十  五  年  诏  祠  名 山  大  川  以  沂 山  为  东  镇元  和  志 沂  山  在  沂  水  县  北 一  百  二  十  四 里  唐  沈  亚

    之沂水杂记沂山有谷九十九所河分八流大曰沂汶寰宇记沂山东北四里有五坛是宋武帝伐

    燕立坛以祭五帝处齐乘沂山在临 胊县南一百里即公玉带请汉武帝所封之泰山 也然汉志谓

    卑小不称其声者盖沂山远望之本高缘坡麓 曼衍八九十里以渐而升逮至其巅遂失其峻极 耳

    其岭曰百丈崖有泉自山巅而下洒若飞雨 沂水出西麓沭水汶水出东麓 按郑康成周礼 注沂

    山为沂水所出今沂水实出沂水县雕崖山其流北去此山尚五十馀里山名分合水源通塞年代

    久远不能详也海浮山在临朐县西南二十 里下临熏冶泉又西为三一山三 峯西合而东

    分可十馀里北麓有锺乳洞石虎洞嵩山在临朐县西南四十里 接沂州府沂水𫎇阴二县 界

    有略水洞出银矿又出铅铁铜锡丹砂之类山下河水间出砂金其西南连接者曰黒山亦有矿

    八岐山在临 朐县 西南五十 里下如九叠屏风上则八 峯骈 秀魏书地 形志西安有八士山

    疑即仰天山在临朐县西南七十 里上有罗汉 水(⿱𥫗廉)-- 帘观音诸洞又有黒 龙渊祷雨辄 应

    石门山在临朐县 西十八里县志势如锦幛环列独西面稍 平山中亭午不见日影向夕乃

    返照荧然故石门返照为县胜境逄山在临朐县西二十五里殷诸侯逄伯陵之国左传昭

    公二十年晏子曰有逄伯陵因之 杜预注逄伯 陵殷诸侯姜姓汉书郊祀志神爵元 年祠逄山石 社

    石鼓于临朐地理志临朐县有逢山祠水经注逄山即石膏山也上有石鼔鸣则年凶述征记曰逄

    山在广固南三十里有祠并石鼓魏书地形志逄山在西安县齐乘逄山四面斗绝惟一径可登且

    有泉石膏山即逄山之西麓也 按是山跨二县界在临朐县名逄山在益都者名石膏山实一山

    龙门山在临朐县西北五十里与龙山对峙委粟山在临朐县东北三里水经

    注巨洋水东北迳委粟山东孤阜秀立形若委粟齐乘委粟山今名粟山县志亦名稷山上有后稷

    龙山在临朐县东北十里蜿蜒如龙形山下有泽相传龙濳于此祷雨辄应府志元至正

    十七年龙见于临朐龙山大石立起即此灵山在临朐县东北二十里晏子春秋齐大旱景公

    欲 祀 灵山 晏子 止 之即 此义   山在 临 朐 县 东北 五十 里 亦 名尧山 尧 河 出 此汉 书地 理 志 剧县

    有义山蕤水 所出 伏 琛 齐记亦名尧山水名 尧水 地 名 尧沟 盖     公山 在 安 邱县东 四 十里

    枕潍 浯 之 交 县 志 汉 初 盖 公 尝栖隐于 此 故 名 今 其 上 有 盖 公 冡祠 砺           阜山 在 安 邱县 东 五

    十 里 接 莱 州府 高 密 县 界水 经注 潍 水西 有雁 阜寰 宇 记 高 密西 北 有 砺 阜山 盖雁 砺 字相 近而 讹

    也 齐 乘 谓高 密郡碑 产 山 有砺 阜误 书     院 山 在安 邱 县 东南八 十 里有两 山 对 峙一蟠 曲 南

    向者 曰 书院一 孤 峭北 向者曰 登 台二山 皆 多竹 木 三       山在 安邱县 南 十五里 亦曰三 山 阜

    神山在 安邱县 南五十里 雹泉神 祠北 牟   山在 安 邱 县西 南十 五里 水 经 注安 邱城 对

    牟 山 元和志山 在 县西 南 十 三里 隋牟山 县 取名于 此 齐乘安邱 南 二十 里 有 牟娄 山本牟 夷 国密

    之诸 城 有娄郷 隋因 置牟山 县 今讹作 朦胧 山刘    山在 安 邱县 西南 四 十里 上 有故 垒刘 𥙿 平

    燕 停车于此 故名 县 志 山 高 百馀 丈峯峦九 出上 有 桃 源 洞 峯        山在安 邱 县 西南五 十 里 上

   有仙姑洞峿山在安邱县西南六十里一名巨平山水经注汶水出朱虚县东南峿山山在小

   泰山东县志峿山四面险绝上宽平可数百亩有故城遗址中有池其东北悬崖耸出土人呼曰仙

   女望又有𡸷山在峿山之东太平山在安邱县西南八十里 与临胊县之大弁山相连 实

   一山也上有长城岭其左石连络 者曰金鞍山望海山凤凰山擂鼓山柴 阜山在安邱西

   四十里水经注汶水迳柴阜山北俗呼为赤埠齐乘柴阜在安邱西五十里其东又有慈阜

   罗山在安邱县西六十 里崭岩秀出云气罗布天必 雨故名望 高山在安邱县西北

   二十峡山在安邱县东北四十里以两山夹峙而名潍水流经西麓又岞山在县东北四

   十里为汶潍合流处藏马山在诸城县东一百里山峯尖峻中俯平川有一小山如马形故

   名西五里有夭台山对峙又东为塔山烽火山在诸城县东南二十里隋书地理志诸城

   有烽火山县志自岱历沂磅礴而来盘结于此为县主山山阴有琵琶阜延亘十里五弩山

    在诸城县 东 南三 十里水 经 胶水 出 黔陬县胶 山注胶水出 盖 弩山 盖胶水 之 殊名 也 魏书地形 志

    东武郡梁乡 有五 弩山 寰 宇记 胶山 一名五 弩 山胶水所出在 密州 东南 九 十里  按 胶水本 出 胶

    州之铁橛山与五 弩山正相接盖 即 一山齐乘以高密之 卤山为五弩山 误鄣   日山

    城县 东南 三十里 亦名 奕山 水经注密水西源出奕山 亦曰 鄣日山 山状 鄣日 是有此名隋书地理

    志琅 邪有鄣日山 府志 苏轼谓 山形类峩眉但小耳 又相近有竹 山牛 台山与 鄣日山鼎峙 徐

    山在 诸城县 东南三十 里隋书地 理 志琅邪 有 徐山 寰宇记 秦时徐福 将童男女 集 会于此 因 名

    卢山在诸城县东南 三十 里本名 故 山汉 书地 理志琅邪郡横县 有故 山久台 水 所出 水经 注

    久 台水 出琅邪横县故 山山在 东 武县故城东南世 谓之 卢山宋苏轼超 然台记 其 东则卢山秦人

    卢敖之 所从遁也 县志山 阳有卢 敖 洞俗 名休粮洞其 巅有巨石 为饮酒 台洞左 掖 为圣 灯岩

    门山左 诸城县 东南 六十 里柳林 河出 此回    头山在 诸 城县 东南七十 五 里山 极高峻

     盘池 河 出此 其 南为大 小 青门 山云    母山 在 诸城 县 东南 九 十 里魏 书地 形 志扶 淇 县 有

     云母 山县志 山 背巨 石相传中有 云母其 西 二里 为赦山纪    邱 山在诸 城 县 东南一 百 五 十

     里 与琅邪山 并 峙 俗 名 争 高山魏 书地形志 梁 乡 县 有 纪 邱山 琅        邪山 在诸 城 县东南 一 百

     五十 里 汉 置 琅邪 郡 以 此 取 名 为 八 祠 之 一 营 子齐桓 公 将 东 游南 至 琅 邪 孟 子 齐 景 公 问 于 晏 子

     曰 吾 欲观 于 转 附 朝 儛 遵 海 而南 放 于琅 邪注 齐东 南 境上 邑 战 国 时 苏 秦 说 齐宣 王 南有 泰山 东

     有 琅 邪史记始 皇二 十 八 年 南登琅邪 留三 月 徙黔 首 三万戸琅 邪山 下 作 琅 邪台立石 刻颂 秦 德

     三十七 年 从 会 稽 还吴 北 至 琅 邪之 罘 汉 元封 五年东巡 北 至 琅 邪 并海 太 始 三 年复 幸 琅 邪水 经

     注 琅 邪 山孤立 特 显出 于 众 山上 下 周 二 十 馀 里傍 滨 巨 海所作 台 基三 层 层 高三 丈 上 级 平 敞 方

     二百 馀 步 高五 里 台 上 有 神渊 括 地 志 山 在 县 东南一 百 四 十里 县 志 其 山 三面 皆 海 惟 西 南 通 陆

     常山在 诸 城县南二 十 里水 经 注 扶淇 水出 东 武西 南 常山寰宇 记 山在 诸 城 县以 祈雨 常 应

   故名祠前迤西十馀步有二泉并出苏轼祷雨于此名曰雩泉因构亭其上作雩泉记转头

   山在诸城县南四十 里又桃林山在县南六 十里石 屋山在诸城县西 南三十二里山 下

   有桃花洞马耳山在诸城县西南五十里水经注涓水出马耳山山高百丈南巅二峯秀削

   如马耳形苏轼诗试扫北台㸔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又云孤云落日在马耳照耀金碧开烟鬟又

   有松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水经注折泉水出松山齐乘松山今名分流山在马耳山西又有松垛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乃故松山也昆山在诸城县西南六十里汉昆山县以此名山北有梳洗河

   五莲山在诸城县西南八十五里县志有巨峯五如青莲矗起旧名五垛山东路有十八盘

   三垛峯西路由风门入与九仙山相近九仙山在诸城县西南九十里潮河出此山𫝑高

   耸摩空尝有仙人居之西北有潭水与东海相通久雨将晴井中有声如雷旱则以石击井必雨其

   他为峭峯十有一盘石十有八苏轼诗九仙今巳压京东又谓九仙在东武竒秀不减雁宕全史有

   土贼据九仙山即此荆山在诸城县西北四十里亦名荆台山山巅有凤凰山水经注荆水出

   平昌县南荆山魏书地形志姑幕县有荆台山锡山在诸城县西北四十里故姑幕城东南二

   里其东麓为公冶山白龙山在诸城县东北四十里两隅各有龙池巴山在诸城县

   东北五十里齐乘潍水东北至巴山合密水马驹岭在昌乐县南六十里绵延而南达于

   破车岘在临朐县东水经注朱虚城西有长坂远峻名为破车岘元和志破车岘在临

   胊县东南三十五里高七十丈周回二十里道径险恶因名齐乘丹山下带长坂曰破车岘

   峪在府城西南志名马陉亦名弇中峪亦名莱芜峪左传成公二年晋师从齐师入自邱舆击马

   陉又襄公二十五年闾邱婴与申鲜虞乘而出行及弇中水经注淄水迳莱芜谷又北迳马陵俗名

   长峪道府志自临淄西南至古莱芜有长峪界两山间逾二百里中通淄河斋堂岛

   城县东南琅邪山东南海中去岸五里相传始皇登山从臣斋戒于此故名岛中地千馀亩多土少

   石甚肥饶产紫竹黄精海枣元时海运粮船悉泊于此沐官岛在诸城县南信阳场东南

   里许海中相传秦时从官斋沐于此故名广半里馀袤一里沮洳难行且多石硗确不可耕又有陈

   家岛在夏河寨东南十五里宋乾道中李宝败金兵于此白石坑在昌乐县东南七十里其

   石可为器用淄水源出博山县西二十五里岳阳山东麓东北流迳长峪道历益都县境又

   东北迳临淄县东十里又北迳乐安县南二十 里折东北流迳县东十里又东北迳夀光县东北 界

   合清水泊入海书禹贡青州潍淄其道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浸菑时汉书地理志莱燕郡原

   山淄水所出水经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 山又东北过临淄县东又东过利县东又东北入 于海注

   淄水出县西南山下世谓之原泉东北流迳莱芜谷屈而西北流迳其县故城南又西北转迳城西

   又东北流与圣水合又北出 山谓之莱芜 口自山东北流迳牛山西又东迳临 淄县故城南 东得天

   齐水口又东迳四豪冢北又东北迳荡阴里西又北迳临淄城东又自利县东北流迳东安平城北

  又东迳巨淀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广饶县故城南又东北马车渎水注之又北时渑之水注之淄水

  入马车渎乱流东北迳琅槐故城南又东北迳马井城北又东北至皮邱沈入于海元和志淄水出

  淄川县理东南原山去县六十里俗传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流若漆故谓之淄水齐乘

  淄多伏流潦则薄崖旱则濡轨而已俗谓之九干十八漏时水一名耏水亦名如水俗名乌河

  源出临淄县西南平地西北流迳济南府新城县界又西北至博兴县南合小清河东入海周礼职

  方氏幽州其浸菑时左传襄公三年晋将合诸侯使士匄告于齐盟于耏外水经注时水出齐城西

  北二十五里平地出泉即如水也亦谓之源水因水色黒俗又目为黑水西北迳黄山东又北历愚

  山水有石梁亦谓石梁水又有浕水注之时水又西北迳西安县故城南人西至石洋堰分为二水

  谓之石洋口枝津西北至梁邹入泲时水又北迳西安城西又北京水系水注之又东北流渑水注

  之自下通谓之为渑也时水又屈而东北迳博昌城北又东北迳齐利县故城北又东北迳巨淀县

    故城北又东北迳广饶县故城北东北入淄水齐乘时水之源南近淄水详其地形水脉盖伏淄所

    发水经谓时水自西安城南石洋堰分为二支津西北合黄山之德会水黄阜之南五里泉至梁邹

    入济旱则涸竭此干时也今不通矣益都众水惟此通舟未尝浅涸焉博兴县志时水发源处地名

    矮槐树旧置邮亭于此巨洋水亦名弥河源出临朐县南沂山西麓北流迳临朐县东又

    北 历益都县又东北流迳夀光县界又东北会黒冢 泊入于海水经注巨洋水出朱虚县小泰山北

    即国语所谓具水矣袁宏谓之巨昧王韶之以为或曰朐弥皆一水也其水北流迳朱虚县故

    城西自朱虚北入临朐县熏冶泉水 注之又迳临胊县故城东又东北迳委栗山东又 东北洋水注

    之又东北得邳泉 口又北 会建德水又东北会康浪水又东北迳剧 县故城 西又东北迳晋龙骧将

    军幽州刺史辟闾浑墓东而东北流 又东北迳益县故城东乂东北积而为潭枝津出 焉谓之百尺

    沟西北流注于巨淀巨洋水自湖东北流迳夀光县故城西又东北流尧水注之又东北迳望海台

    西又东北注于海齐乘巨洋水今谓之洱河汉志石膏山洋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巨淀即此水也

    但因北洋而误其源因枝津 别出而误云入巨淀耳曽肇南洋桥记乃以洋为 南阳非也洋为齐之

    大川故以巨 名道元所谓群书盛称孟坚不 应舍大而志小潍 水自沂州府莒州东流入诸

    城县界迳县北五里折流而北 迳莱州府高密县界又北迳安邱县东又北流入 莱州府昌邑县界

    水经潍水东北 过东武县城西又北过平昌县东又北过高密县 西又北过淳于县东又东北迳都

    昌县东注潍水又西折泉水注之又东北迳诸城县故城西又东北涓水注之又东迳东武县西北

    流合武淇之水又北右合卢水又北迳石泉县故城西又北迳昌平县故城东荆水注之又北浯水

    注之又自故堰北迳高密县故城西又北迳昌安县故城东又北左会汶水北迳平城亭西又东北

    迳密乡亭西又东北迳下密县故城西元和志潍水故堰在诸城县东北四十六里蓄以为塘方二

    十馀里漑水田万顷寰宇记安邱县潍水南自高密县界流入去县二十里北阳水

    益都县西南 九回山东北流 迳城北又东北迳毒光县西四十 里又北入清水 泊即古浊水也亦谓

    之䋲水水经注吕忱曰浊水一名溷水出广县为山东北流迳广固城西东北流迳尧山东又东北

    流迳东阳城北东北流合长沙水又北迳臧氏台西又北迳益城西又北流注巨淀齐乘北阳水出

    府城西南九回山东北迳五龙口又北迳广固废城行乎绝涧之底水激而岸峻古谚所谓瘦马不

    渡䋲指此非临淄县之渑水也南阳水亦名长沙水源出益都县西南石膏山东北流至城

    西折而东绕城北又东流入巨洋水水经注长沙水出逄山北阜世谓之阳水东北流迳广县故城

    西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又东迳东阳城东南又北屈迳汉城阳景王刘章庙东东注于巨洋后人

    遏断令北注浊水时人通谓浊水为阳水故 有南阳水北阳水之论二水浑流世谓之为长沙 水亦

    或通名之为䋲水齐乘南阳水出府城西南石膏山流贯益都南北两城间西迳表海亭东迳城阳

    王庙基古人自庙东遏断使北注浊水今复东流十五里合建德水入巨洋又云曾肇南洋桥记因

      汉 志 石 膏 山 之 洋 水 而 以 阳 为 洋 误 矣 石 膏山 与逢 山 连 麓 长 沙 水 出 其 西 石 沟 水 出 其 东 洋水 自

      出 临 朐 沂 山 以 音 同 致 疑 也   按 绳 渑 两 水 异  派殊 名 在 益 都 县 境 者 为 渑 水 即 南 阳 北 阳 二 水  也

      在  临淄 县  境者 为 渑  水乃 系 水 分 流也  字画 相  似易 致 混  淆附 考 于 此  渑               水 自 临 淄县 西 北

      古 齐城 外 西 北 流  迳乐 安 县 西 南 又 西 北 至 博 兴县 东南 入 时 水 左  传注 渑 水 出 齐 国 临 淄 县 北 入

      时 水 水 经注 渑 水 出 营 城 东 世 谓 之 汉 凑  水 也 西北 流 迳 营城 北 又 西 迳 乐 安 南 博 昌 县 故  城 南 西

      历 贝 邱 又 西 北 入 时 水 齐 乘  即今 临 淄 西 门 申 池水 北 流 者 势 极 屈 曲 俗 称 九  里十 八 湾 过 梧 台 北

      小 泥 河 入 焉 又  北 至博 兴 李 监 桥 入  时 水 汶          水 源 出临 朐 县 南 沂 山 瀑布 泉东 流 迳 县 东 南 六

      十  里又 东 入 安 邱 县 界 迳 县  城北 三 里又  东北 入潍  水水 经 汶 水 出 朱 虚 县 泰  山北 过 其县  东又 北

      过 淳 于 县西又 东 北 入 于 潍 注 伏  琛 晏 谟 并 言 水出 朱 虚 县东南 峿 山 山 在 小 泰 山  东 也 汶 水 自 县

      东 北 迳 峿 城 北 又 东北 迳 管 㓜 安 冢  东又 东 北 迳柴 阜 山 北 又 东 北 迳汉 青 州 刺 史 嵩  墓西 又 东 迳

   安邱县故城北其两川交会之处则在淳于城东北也齐乘沂山绝顶穆妃陵侧有瀑布泉悬百丈

   崖而下即汶 水也东流循鳯凰岭折而北经大岘山阴岘水入 焉又北迳符峪口有水出峪中西来

   入马疑即伏琛所谓汶源也又北迳龟山阴乃折而东迳柴阜又东北迳安邱城西又东北入于潍

   又曰齐有三汶入济之汶见禹贡入潍之汶见汉书入沂之汶见水经此则入潍之汶也旧志汶有

   二源一出临朐县沂山即瀑布泉东北流入县界一出县西南峿山北流七八里与沂山水合乱流

   迳县北三里又东入潍丹水有二源一出昌乐县南方山为东丹河一出临朐县东北丹山

   为西丹河俱东北流迳昌乐县西北至昌乐故 城西合流又东北迳寿光县东入潍县界竹书纪 年

   尧放丹朱于丹水水经注朱虚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山导丹山有二源各导一山世谓之东丹西

   丹水也西丹自穴山北流迳剧县故城东东丹水注之出方山山有三水一水即东丹水也北迳县

   合西丹水而乱流又东北出迳渏薄涧北渏水入之谓之鱼合口又东北迳望台东东北注海

   水亦名清河自沂州府莒州流入诸城县界东北流至安邱县东南四十里景芝镇东入潍水水

   经注浯水东北迳姑幕县故城东又东北遥平昌县故城北古堨此水以溢漑田南注荆水浯水又

   东北流而注于潍水也安邱县志有淇水源出县西南六十里𡸷山之麓东北流入于浯水又县西

   南三十里景芝社有小 浯河源出杨埠东北流入 潍尧 水即古蕤水也源出临朐县东北尧山

   北流迳昌乐县西二十里又北迳寿光县东又东北流入丹水水经注尧水出剧县南山即古义山

   也水即蕤水矣地理志曰剧县有义山蕤水所出也北迳𡸷山东俗亦名之为青水又东北迳东西

   夀光二城间又东北注巨洋康浪水在益都县东水经注康浪水发剧县西南𡸷山北流

   注于巨洋齐乘康浪水即今香山南猪王河三齐略曰康浪水在齐城西南十五里康衢侧即甯戚

   叩角而歌之地建德水在益都县东南水经注建德水西发逄山阜东流入巨洋水齐乘建

   德水出府南七里涧俗名七 里河水东犹有建德村合南阳水入 巨洋石 井水在益都县

   西水经注石井水出南山顶其水北流注井井际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馀长津激浪瀑

   布而下澎赑之音惊川聒谷漰渀之𫝑状同洪井北流入阳水齐乘石井水亦谓之石子涧即今之

   瀑水涧也时有通塞女水在临淄县东南十五里源出鼎足山东北流至乐安县界入北阳水

   汉书地理志东安平县菟头山女水所出东北至临淄入巨淀水经注女水出东安平县之蛇头山

   或云齐桓公女冢在其上故以名水也水甚有神化隆则水生政薄则津竭东北流迳东安平县故

   城南伏流一十五里然后便流注北阳水又迳安平城东东北迳垄邱东东北入巨淀崔鸿十六国

   春秋南燕录慕容德建平六年女水忽𭧂竭慕容太上四年女水又竭斯三川榖洛之异非独是

   水有神也𣶩水在临淄县西西北流入时水水经注𣶩水出时水东去临淄十八里所谓𣶩中

   也俗以为宿流水西北入于时水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𣶩故世以此而变水名也齐乘𣶩水俗谓

   之泥河北迳临淄城北系水入焉 按孟子作昼刘熙曰音𫉬齐西南近邑因𣶩得名系水

   在临淄县西水经主系水出齐城西南世谓寒泉也东北流迳申门西为申池傍城北流迳阳门西

   又北迳临淄城西门北又西流迳梧宫南又西迳葵邱北又西左迤为潭又西迳高阳侨郡南又西

   北流注于时齐乘系水出临淄城西申门即申池水也门侧小阜曰包山俗又名包河并城北流分

   为二俱入时一支迳梧台前西入者曰系水一攴远至博兴东南李监桥入者曰渑水卢水

   在诸城县东旧名久台水北流入潍汉书地理志琅邪郡横县故山久台所出水经注卢水即久台

   水也出东武县东南卢山西北流迳昌乐故城西东北流迳东武县故城东又北入潍府志卢水有

   二源东源出卢山之阴西北流西源出烽火山阴东北流二水分流五里至县东南十五里曹陈村

   合而为一俗名合河人经合河头村东北流又折而西北入潍水密水在诸城县东三十里

   水经注密水有二源西源出奕山亦曰鄣日山其水东北流东源出五弩山西北流同泻一壑俗谓

   之百尺水古人堨以溉田数十顷北流迳高密县西下注潍水又有诸葛河源出县东北三十里蒲

   沟东北流而入潍折泉水在诸城县西南七十里自分流山西发源流至沂州府莒州境

   入潍一作折泉汉书地理志折泉水北至箕入潍水经注折泉水出折泉县南松山东北流迳折泉

   县东又东北流入于潍府志有小水河源出分流山阴北流三十里入白敛河扶淇水

   城县西水经注扶淇之 水出西南常山东北流注潍旧志河源即常山之 雩泉也府志常山雩泉水

   甚微细不足为河源西北流三里入朱盘河朱盘河出马耳山东八里寨山之阴东北流十里有两

   河自东南来注之东北流七里有注辅河自东南来合流而北从此下流始名扶淇河又北流五里

   入潍两河出常山东注辅河一名柳林河 按扶淇亦作邞淇宋苏轼诗随师东渡游潍邞王十朋

   注潍邞密州二水名又轼诗有却淇自古北流水之句却淇别无依据当是集本讹邞为郤谨附识

   涓水在诸城县西水经注涓水出马耳山阴北迳娄乡城东又北注于潍水齐乘涓合扶

   淇木入潍今名字齐河府志涓水源出龙湫山北经石梁室始至马耳山县志又有白敛河出马耳

   山西南铁鼓山阴东北流迳牛心塜东绕五里迳许孟北入涓水 按白敛河即白练河有东西二

   源俱在沂州府日照县境荆水在诸城县西四十里源出荆山北流入浯水水经注荆水出平

   昌县南荆山阜东北流迳平昌县故城东又东北流注于潍水府志水经平昌故城台下合雹泉入

   于浯同流至高密县北入潍其西为长行沟水北流于荆又有山泉河朱龙河石龙河俱入荆

   乐安夀尧诸城三县皆滨海在乐安夀光北界者名渤海自莱州府潍县西经夀光县东北一百十

   里又西经乐安县东北一百三十里接武定府利津县界在诸城县东南者名东海自沂州府日照

   县又东北经诸城县东南百三十里接莱州府胶州界图说小清河海口在乐安县东北一百三十

   里又北为新河海口又北为汪河海口接利津县诣城县大海在信阳场南一里其南十五里为宋

   家海口又折而东北有南龙湾海口黄河故道在高苑县北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二年

   遣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自荥阳至于千乘海口水经河水东迳漯沃津又东迳千乘城北又东北

   过利津县城北又东分为二水枝津东迳甲下城南东南历马常坈注济又东北过甲下邑又东北

   入于海县志河迳千乘自东汉历魏晋至隋唐犹然自梁晋夹河之战河又北徙或谓今之大清河

   即东汉以后太河经流处也漯河故道在高苑县北久湮汉书地理志漯水东北至千

   乘入 海水经漯水迳建信县故城北又东北 迳千乘县 二城间又东北为马常坈注伏琛曰千 乘城

   齐城西北一百五十 里隔会水即漯水之 别名也坈东西八十里南北 三十里乱河支流而 入于海

   地理风俗记曰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河盛则 通津委海水耗则微涓绝流书浮于济漯亦是水 也

   济河故道自济南府新城县流入迳高苑县北又东经博兴县北又东北迳乐安县北又

   东北入于海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又北东入于海水经注济水自临济县又东北迤为渊渚谓

   之平川又东北迳高昌县故城西 又东北迳乐安县故城南又迳薄姑城北又东北 迳狼牙同西东

   北至甲下邑南东历琅槐县故城北又东北 河水枝津注之又东北入海元和志高苑县济水 北去

   县七十步博昌县济水北去县百步又东北流入海其水口谓之海浦在博昌县东北二百八里乐

   安县志济渎人海之道自唐以来数变初经高苑县北又东北至博昌入海其后改从蒲台东北与

   河合而入海宋南渡后刘豫导泺东行入济水故道为小清河仍经高苑北至乐安县入海及金皇

   统中县令高通改由县南长沙沟至博兴合时水又东北至乐安由马车渎入海而小清河之上流

   小清河自济南府新城县流入府境迳高苑县南五里又东迳博兴南会时水又东迳

   乐安县北十八里又东北由马车渎入海即古济水故道本迳高苑博兴之北金皇统中改由县南

   自博兴以东皆时水经流也府志小清河河身挟小不能容受邻县诸山之水而河岸复低尤易冲

   决 本朝康熙五十七年开支脉沟分其势乾隆六年以年久淤塞复发帑疏濬焉 按五代史杂

   传王师范据青州恃博兴之 水不备于北当时盖巨浸也久而淤废明成化中 常疏濬之东方盐货

   得抵张秋今小清河之上流皆为平陆止孝妇等河来汇旱则涸而断流潦则溢而为灾其在高苑

   博兴地者南岸为新城地南决则新城受害北决则高博受害然南岸地高水虽入而易退北岸地

   卑水一决而遂聚此讲求水道者所当深究也孝妇河源出博山县颜神镇孝妇祠下西北

   流入济南府境又自新城县西流至高苑县西南界入小清河即古泷水也水经注泷水南出长城

   中北流至般阳寰宇记古名孝水一名笼水府志出颜神镇南三十里西北流迳镇西又北经鹰山

   西虎山东入淄川县界虞河在昌乐县东南源出方山东北流入莱州府潍县界一名污河

   亦曰于河齐乘有西虞河因东虞得名源出黄山北流经潍州西又北入海县志污河亦曰黒水出

   方山东麓东北流经黄山有宝泉流合焉下流至潍县合白狼河跪河在昌乐县东南二十

   馀里源出孤山北流入夀光县界下达莱州府潍县入海白狼河在昌乐县东南五十里源

   出擂鼔山东北流入潍县界水经注营陵城北有白狼水西出丹山又曰白狼水上承营陵县之下

   流东北迳平夀城东西入别画湖又东北入海齐乘白狼河有二源一出丹山一出北海县南小王

   庄平地泉涌如轮上源合此始大唐书地理志长安中北海令窦炎于故营邱城东北穿渠引白狼

   水曲折三十里以溉田号窦公渠龙泉河在临朐县南一里源出县西寺泊社平地东流

   迳县南入弥河明嘉靖中知县褚窦导之绕城为池又有黄龙沟出县西田村西南五里平地亦东

   迳县南入弥河大河在临朐县南六十里自沂水县东流迳嵩山西麓又东北流入弥河又有

   小河在县南二十里源出县西南中庄社平地东流入弥河居民倚以陶埴灵河在安邱县

   西南牟山西十里一名凌子河源出县西南峯山北流迳白云山又北迳牟山西又北流入汶水又

   有金沟河在牟水西麓源出南营东北迳故城北又北入于汶红河在县西六十里源出临朐县朱

   音社东流入汶又有五里河源出平地自县南折东北至县东北十馀里入汶铁沟河

   城县东南十里源出烽火山西北流入潍宋苏轼有赠乔太传铁沟行即此𣗥津河

   城县东南二十里上源从信阳乡纪里河分流西北出名𣗥津河河南有太公钓鱼台又西五里入

   柳林河相传为太公钓处吉利河在诸城县东南六十里一名纪里河有二源东源出五弩

   山西南麓西源出千秋岭俱南流十馀里合流迳石河头衬北西南流合胜水河又西南至宋家口

   胜水河在诸城县东南七十里源出𮞉头山曰盘池河亦曰白马河东南流至三里庄

   名胜水河又东南入吉利河横河在诸城县东南一百里源出县东南石老公山地名盘石

   罗东南流折而西又南流至窑头口入海岔河在诸城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源出塔山西狼窝

   沟北流迳曹村社合韩信沟同流入于潍潮河在诸城县南八十里源出九仙山天津湾东南

   流迳两成集亦曰两城河又东南入沂州府日照县界柳林河在诸城县西北为上已祓

   除之商沟河在诸城县西北三十里有二源东源出程哥庄北岭东南流二十五里入

   潍西源出荆山东南流三十五里入潍又有算河源出县西五十里宋家庄龙湾河源出县西四十

   五里马蹄泉营河源出岳哥庄西俱入商沟河天齐渊在临淄县东南八里史记封禅书天

   齐渊水在临淄南郊山下水经注天齐水出南郊山下谓之天齐渊五泉并出南北三百步广十步

   水在齐八祠中齐之为名起于此矣其水北流注于淄水齐乘天齐渊在淄水之东女水之西平地

   出泉广可半畞土人名曰龙池青沙泊在博兴县南与小清河相接为高苑新城二县蓄水

   之地庄民俱傍泊以居南有桑公堤十八里又旧设石闸一座 本朝乾隆五年改为滚水坝

   大泊在博兴县西南七里接高苑新城二县界时山所潴之泽也一名鱼龙湾又名锦秋浦蒲

   苇丛生芙蕖如锦周五十馀里 按水经注有济水所汇之平川今不可考计其道里与此泊相近

   马家泊在高苑县西南五里小清河北驾鸭湾水所汇也旧引为支脉沟经县南二里又东

   经博兴至乐安县界仍入小清河明嘉靖中其沟淤塞每经夏雨则泊水汎涨为患清水泊

   在乐安县东北四十里接夀光县界淄水女水北阳水俱汇于此即古钜定湖也水经注谓之巨淀

   湖在钜定县东南齐乘钜定即今乐安东北清水泊也亦即古之青邱一名青邱泺黒冢泊

   在夀光县东北五十里地名黑冢社齐乘巨洋水又东北由黒冢泊入海郭缘生述征记谓之乌常

   泛齐人名湖为泛冢即秦皇望海台也晋书慕容德置盐官于乌常泽即此今涸支脉沟

   在乐安县北六十里泄马家泊之水入于海今迹微存居民皆佃作供租非甚潦则无水 本朝康

   熙以来屡加修濬马车渎在乐安县东北五十里今名高家港汉书地理志钜定县有马

   车渎首受钜定东北至琅槐入海又时水东北至钜定入马车渎水经注巨淀北为马车渎北合淄

   水又北时渑之水注之马局湾在高苑县东南县志相傅齐桓公牧马于此冬夏积水不

   龙湾在安邱县北汶水侧周广数里隆冬不冰圣水池在益都县东十里圣水祠

   下有泉二泓清莹见底岁旱祷雨常应芹泉在益都县西南五十里中多芹菜故名元史王

   英卒宪司请恤典于朝有曰不食寇粟饿死芹泉芹泉谷名英所居也又喷泉在县东南十里

   珠泉在博山县东亦名范公泉以宋范仲淹读书其侧也相近又有白云泉泉流𣸣涌突起如

   云故温泉在临淄县南十里牛山西北淄水南岸又一在安邱县西南七十里其水四时

   常温北流入汶釡泉在临朐县南一百里泉脉盛而常温熏冶泉在临朐县西南二十

   五里海浮山下水经注水出西谿谿上有一祠目之为冶泉祠盖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称焉水色澄

   明而清冷特异东北流入巨洋谓之熏冶泉雹泉在安邱县南四十里自石罅中涌出汇为

   池东流入浯水沸泉在安邱县西南四十里泉出知沸北流入灵河古泉在诸城县东南

   门外古城内县志泉出东南沟崖之阴泉流用瓦筒相接水从筒中西北流居人云古城枕岗地高

   土坚凿井至数丈不得泉故古人制此以资居民其筒长近尺围尺有半上镂细花盖秦汉以前物

   五色井在临朐县西南二十五里井旁土皆五色

大清一统志

 青州府二

 ︹古迹︺青州故城今府治本汉广县地晋之东阳地也晋书地理志慕容超为刘裕所灭留

  长史羊穆之为青州刺史筑东阳城而居之水经注以在阳水之阳即谓之东阳城世以浊水为西

  阳水故也北齐始移益都县治此仍为州治社佑通典东阳城即郡治东城也齐乘府城五门周二

  十里俗称南阳城北城为东阳城东西长南北狭两城相对抱阳水如偃月因水以为隍因其崖以

  为壁盖古者合为一城金初止于北城立府天会中北城颓废移治南阳城 按曾肇记曰东阳城

  府治之北城也五代史房知温传为平卢节度使治第青州南城宋史王居卿传青州河贯城中泛

  溢为病居卿即城立飞梁上设楼橹下建门以时启闭人服其智王辟之渑水燕谈则云青州城西

  南皆山中贯洋水限为二城明道中夏英公守青州架大木为飞桥然则青州之两城久矣

   泉故城在益都县东汉地节四年封胶东戴王子强为柳泉侯国于此属北海郡后汉省晋

   隆安三年慕容德攻广固幽州刺史辟闾浑遣司马崔诞戍薄茍固平原太守杨豁戍柳泉胡三省

   曰薄荀人姓名因以名固亦在广固城西广县故城在益都县西南四里汉置高帝六年

   封召欧为广侯竟寕元年封甾川孝王子便为侯晋永嘉末改筑广固城而此城废齐乘广县城在

   益都府南瀑水涧侧后魏置青州于此遗址犹存土人目为古青州广固故城在益都县

   西北八里尧山之阳晋书地理志永嘉乱青州沦没东莱人曹嶷为刺史始造广固城水经注广固

   城在广县西北四里四周绝涧岨水深隍曹嶷所筑也元和志广固城在县西北四里有大涧甚广

   固故谓之广固故城侧有五龙口隆安中南燕慕容德都于广固其后德又于其中筑内城亦曰小

   义熙五年刘裕克广固毁其城隍而改筑东阳城为州治云安平故城在临淄县东十

   里本齐邑史记田敬仲世家田常割齐自安平以东至琅邪自为封邑又田单传田单走安平襄王

   封田单号曰安平君汉置东安平县属淄川国应劭曰博陵右安平故此加东后汉改属北海国封

   淄州王之子茂为侯邑晋改属齐国宋曰安平县仍属齐郡北齐废入临淄唐武德四年复置安平

   县属青州八年废括地志安平故城在临淄县东十九里齐乘有石槽城在临淄东十里即古安平

   也因城内有石槽故名西安故城在临淄县西三十里北距时水汉置属齐郡元始元

   年封东平思王孙汉为侯邑后汉建武立年张步弟蓝弃西安走剧章怀太子曰西安城在临淄县

   西北齐乘西安城在临淄西三十里高阳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三十里时水之阳宋孝武

   侨置高阳郡领安平饶阳邺高阳新城等五县后魏因之魏书地形志高阳郡故乐安地水经注系

   水西经高阳侨郡南隋书地理志大业初废高阳县入临淄盖北齐废郡隋始废县也又宋孝武侨

   置渤海郡领重合修长乐三县后魏因之地形志渤海郡故临淄地也在今临淄北接高苑界

   水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三十里隋开皇十六年大业二年废唐武德四年复置县属青

    州八年人废临淄故城在今临淄县北八里亦曰齐城自齐献公以下皆都此战国䇿

    苏秦说齐宣王曰临淄城中七万户秦灭齐 因故城置齐郡其后项羽封田都为齐王汉有天 下封

    庶长子肥为齐王皆即故城都焉伏琛 齐记古 齐城周五十里盖临淄有大城又有小城 也元和 志

    县理即古临淄城也汉齐郡亦理于此县志今为古城店按齐记齐城有十三门西曰雍门左传襄

    公十八年晋及诸侯 伐齐伐雍门之荻是 也其西北曰扬门襄公十八 年范鞅门于扬门州 绰门于

    东闾杜预曰扬门齐西门东闾齐东门也其西南曰中门其南曰稷门昭公二十二年莒子如齐莅

    盟盟于稷门之外是也又东南曰鹿门昭公十 年国人追败栾施高疆于鹿门萧德言括地志以 为

    武鹿门此 古门可考者也又有郭关亦齐郭门 也哀公十四 年田氏杀阚止于郭关是矣其章华 东

    门则齐宫门湣王二十六年苏代自燕入齐见于章华东门是矣乐陵故城今博兴县

    治刘宋于今县东故博昌县地侨置乐陵 郡及乐陵等县北齐移乐陵县于今治隋于汉乐 安地改

   置博昌县省乐陵入之唐武德初改置乐安县八年省总章二年又移博昌县来治自后因之旧唐

   书地理志博昌旧治之乐安乃汉故县在今博兴县北骆宾王与博昌父老书所云闻县移就乐安

   城者乃唐所改置非一地也利县故城在博兴县东四十里汉置县属齐郡后汉属乐

   安国晋因之宋省晏谟曰县在齐城北五十里齐乘在乐安西北二十里县志今曰租城镇在县东

   四十里遗迹尚存其东即乐安县界博昌故城在博兴县南本齐邑战国䇿千乘博昌之

   间方数百里汉置博昌县属千乘郡后汉属乐安国晋因之魏书地形志乐陵郡阳信县有博昌城

   水经注渑水西迳乐安博昌县故城南齐乘博昌故城在博兴南二十里或亦呼为薄姑城 按县

   东北九十里有博昌镇不知何代县治也存以俟考高昌故城在博兴县西南汉置属千

   乘郡地节四年封董忠为高昌侯后汉省水经注济水迳高昌县故城西世谓之高昌城县志有汉

   延乡城在县南五里故址尚存考水经注延乡城在新城不应在县界此城或即故高昌也

   安故城在博兴县北汉元朔五年封李蔡为侯表在博昌后置县属千乘郡后汉属乐安国

   晋县省而城存宋元嘉二十七年萧斌攻魏青州刺史张淮之于乐安城水经注济水迳乐安故城

   南隋时改置博昌县于此隋书地理志北海郡博昌旧曰乐安开皇十六年改名是也章怀太子曰

   乐安故城在博昌县南旧唐书地理志博昌旧治乐安城总章二年又移今治被阳故城

   今高苑县治汉置县元朔四年封齐孝王子燕为侯后汉世祖时封欧阳歙为侯后省水经注临济

   有南北二城中隔济水即汉被阳故城也宋魏侨置渤海郡北齐又自狄城移长乐县治此隋改名

   高苑属淄州齐乘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取县东南高苑故城而名临济故城在高苑县

   西北本齐之狄邑或曰春秋时长狄所居故名战国䇿田单攻狄五月不下即此汉置狄县属千乘

   郡后汉永初二年改曰临济为乐安国治晋又移国治高苑以临济为属县泰始二年高阳渤海二

   郡太守刘乘民据临济以应建康后魏亦曰临济属东平原郡隋并入高苑而移临济之名于故朝

   阳县非故名也建信故城在高苑县西北汉高帝七年娄敬为侯后为县属千乘郡后

   汉省应劭曰临济县西北五十里有建信侯城都尉治故城长乐故城在高苑县西北

   二里汉狄县地宋孝武侨置长乐县寰宇记刘宋于今高苑县西二里如狄故城置长乐县高齐又

   移于被阳故城而此城废 按汉志狄即临济刘宋时临济为县如故何由别置郡县于此岂寰宇

   记所谓如狄城者又非汉之狄耶然宋魏志俱不载疑误千乘故城在高苑县北二十五

   里本齐邑汉置县并置千乘郡治焉后汉改郡为乐安国移治临济以千乘为属县晋省刘宋移千

   乘之名于汉广饶县而于故县界侨置阳信县属乐陵郡魏书地形志阳信县有千乘城是也齐记

   千乘城在齐城西北百立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二十馀里其一城县治一城太守治千乘者以齐

   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田因以为名寰宇记在县北者南千乘也钜定故城在乐安县

   北汉置县后汉省水经注作钜淀县东南有钜淀湖盖以水受名也旧志在夀光县西北八十里

   广饶故城在乐安县东北汉置元鼎元年封甾川靖王子国为侯后为县水经注淄水经

   广饶城南时水经广饶城北北齐省隋移千乘县于广饶县地元和志千乘县东南至青州八十里

   琅槐故城在乐安县东北一百十里汉置县属千乘郡后汉省地理风俗记博昌东北八

   十里有琅槐乡故县也水经汪济水迳琅槐城北淄水迳琅槐城南夀光故城在今夀光

   县东汉置县后汉建武二年封更始子鲤为侯邑兀和志夀光县西南至青州七十里隋开皇六年

   于县北一里博昌故城置乐望故城在夀光县东十五里汉县地节四年封胶城戴王

   子光为乐望侯国于此属北海郡后汉省齐乘今名王望店其北十馀里又有古城土人名为女直

   营旧志王望店在县东北四十里剧县故城在寿光县东南故齐邑鲁连子朐剧之人

   辩汉初置剧县属齐国文帝十六年以悼惠王子贤为甾川王都此后汉为北海国治晋初改属东

   莞郡惠帝后累经改属晋书地理志元康十年分城阳之大剧属高密国汉有二剧县故谓此为大

   剧也宋书州郡志剧县晋属琅邪宋还属北海郡水经注巨洋水迳剧县故城西城之北侧有故台

   台西有方池晏谟曰西去齐城九十七里北齐省括地志故城在夀光县南三十一里寰宇记谓之

   剧南城又昌乐县有废剧县在县西五十五里城内有纪台疑此为汉甾川国所治之剧而在夀光

   县东南者则汉北海郡属县也闾邱故城在夀光县南隋开皇十六年分夀光置闾邱县

   大业初省益县故城在夀光县西汉置县属北海郡后汉为侯国改属乐安国晋省水经

   注巨洋水迳益县故城东晏谟曰南去齐城五十里司马懿伐公孙渊北徙丰县人于此遂改名为

   南丰城也齐乘南丰县即古益城旧志丰城店在县西二十里益都故城有二一为汉侯

   国在今夀光县西北汉书王子侯表益都敬侯胡甾川懿王子元朔二年封水经注百尺沟水西北

   流迳北益都城北盖以在益都县城之北故曰北益都也齐乘王胡城在夀光北二十里即汉益都

   侯国以封王子胡而名县志王胡城店在县北十五里是也一为三国魏所置县北齐省在今夀光

   县南宋书州郡志齐郡有益都县魏因之元和志魏于今夀光县南十里益都城置益都县属齐国

   宋及后魏属齐郡旧唐书地理志北齐自夀光移入青州城是也山东通志有赤乌城在夀光县南

   十里即益都城县志在县南七里遗址微存 按晋志利县作利益疑益即益都传写者误并二县

   为一也二城与上益城北三城俱在夀光县界故说者多混平望故城在夀光县东北

   汉书地理志北海郡平望侯国后汉建初二年北海王兴子毅为平望侯而志无此县盖寻省也

   水经注伏琛晏谟并以为平望亭在平夀县故城西北八十里故县也又或言秦始皇升以望海因

   曰望海台云旧志望海台在县东北四十里俗名黒塜其北即黒塜泊也营陵故城

   乐县东南即古营邱亦曰缘陵史记武王封太公于营邱又春秋僖公十有四年诸侯城缘陵传曰

   迁𣏌也汉书地理志营陵或曰古营邱应劭曰师尚父封于营邱陵亦邱也薛瓒曰营陵春秋谓之

   缘陵颜师古曰临淄营陵皆旧营邱地汉属北海郡晋惠帝元康十年分城阳之营陵县属高密国

   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复唐初权置𣏌州武德二年复为营邱县八年州废省营邱入北海括地志

   营陵故城在青州北海县南三十里齐乘昌乐城东南十馀里有营陵城又安邱北海界上有起城

   营陵即缘陵起即杞之讹也明统志在昌乐县东南五十里营邱社县志营邱城在城东南五十里

   太公受封所筑也营陵城在留泉社内有营台 按古营邱即营陵县志分而为二误剧魁

   故城在昌乐县西北汉元朔元年封甾川懿王子黒为侯国属北海郡后汉省旧志剧魁故城

   在昌乐县西北盖亦与二剧相近昌乐故城在今昌乐县西北十里寰宇记昌乐县在

   潍州西五十五里宋初析夀光县长夀乡于营邱故县界置齐乘废昌乐城在潍州西五十里至元

   三年废入北海有宋玉华宫旧名神游观县志宋昌乐故城在今县北十里元省入北海明初复置

   始移今治朱虚故城在临朐县东汉高后二年封齐悼惠王子章为朱虚侯国于此属琅

   邪郡阚骃曰以丹朱所游之虚故名后汉永初元年改属北海国晋属东莞郡宋属平昌郡北齐废

   入郚城括地志朱虚故城在临朐县东六十里旧志今县东北庙山社有遗址土人犹呼为城头

   临原故城在临朐县东汉元朔二年封甾川懿王子始昌为侯国属琅邪郡后汉省寰宇

   记临原故城在今县东辅唐县之北 按史记作临原汉书表作临泉疑即原之讹缾县故

   城在临朐县东南亦作郱又作骈春秋庄公元年齐师迁纪郱鄑郚注郱在东莞临朐县东南汉

   文帝十四年封孙单为侯国于此元封元年又封甾川靖王子成为侯属琅邪郡后汉省应劭曰临

   朐县有伯氏骈邑括地志郱城在青州临朐县东南三十里齐乘缾城在安邱南与郚城相近

   阳故城在临朐县东南汉般阳县在今甾川宋魏间移治于此魏书地形志般阳县有朱虚

   城大岘山甑山钜平山泰山祠隋书地理志开皇六年分临朐置般阳县大业初废县志故城在县

   东南三十五里般阳社社以故县名俗讹为般羊都昌故城在临胊县东北汉都昌县

   在今昌邑宋书州郡志青州北海郡都昌县与郡皆寄治州下隋书地理志都昌县有箕山阜山白

   狼山唐书地理志都昌县武德二年属潍州六年省括地志都昌故城在临朐县东北盖宋魏间又

   自州下所徙置者也 按魏志昌国县有纪信塜隋志临朐旧曰昌国汉昌国县在今淄州汉都昌

   县在今潍县此城盖即隋志所谓昌国魏时移治者也昌安故城今安邱县治汉置县

   属高密国后汉永平元年封邓禹子袭为昌安侯寻省安帝元年复置属北海国晋属城阳郡元康

   十年分属高密国宋因之魏为平昌郡治隋大业初省入安邱唐武德二年复置六年省章怀太子

   曰昌安故城即安邱外城乾元中改曰辅唐属密州晋天福初改为胶西县宋复为安邱至今因之

   平昌故城在安邱县南汉文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卬为侯国属琅邪郡后汉属北海国

   魏文帝立平昌郡寻省晋初属城阳郡元康十年又置平昌郡以平昌为属县后魏延昌中改属高

   密水经注荆水迳平昌故城东城东南有台台下有井与荆水通昔常有龙出入于其中故世亦谓

   之龙台城魏书地形志平昌县有龙台山又东武县有平昌城盖旧治本在东武延昌移治龙台也

   北齐省寰宇记在县南六十里大业三年自牟山移安邱县治此唐武德六年始移昌安而此城废

   府志平昌故城在诸城县东北柴沟东南即安邱县境也 按水经注地形志平昌即龙台也齐乘

   谓平昌故城在安邱南六十里龙台城在安邱南八十里亦谓之城阳城分而为二寰宇记又谓在

   昌安城内恐误安邱故城汉有二安邱一在县西南高帝八年封张说为侯国后为县属

   北海郡后汉建武五年封张步为侯国后魏为平昌郡属县水经注汶水又东迳安邱县故城北城

   对牟山寰宇记汉安邱县城在今县西南二十里即莒渠邱邑是也一在县东南界汉鸿嘉元年

   高密顷王子尝为安邱侯国于此属琅邪郡后汉省牟山故城在安邱县西南牟山北隋

   开皇十六年置大业初改曰安邱唐移治昌安此城遂废郚城故城在安邱县西南六十

   里峿山北亦作吾又作梧春秋庄公元年齐迁纪郚注郚城在朱虚东南汉置郚城县属琅邪郡后

   汉省地理风俗记曰朱虚东四十里有郚亭城故县也隋书地理志高密郡郚城旧置平昌郡后齐

   废郡置琅邪县废朱虚入焉大业又改郚城唐武德六年省入辅唐寰宇记郚城在安邱县西南六

   十里 按寰宇记又有石泉故城在安邱县西南六十里考水经注石泉城在平昌东南四十里不

   应在淳于故城在安邱县东北古淳于国春秋桓公五年冬州公入曹传作淳于公

   如曹社预注淳于州国所都后入于𣏌襄公二十九年晋人城𣏌之淳于𣏌又迁都淳于是也汉置

   淳于县属北海郡晋初属城阳郡元康十年分属高密后魏改属平昌郡水经注淳于故夏后氏之

   斟灌国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号曰淳于国其城东北则汶潍两川夹会处也北齐废入高密括地

   志故城在安邱县东北三十里县志亦名𣏌城东武故城即今诸城县治汉置东武县为

   琅邪郡治高帝八年封郭𫎇为东武侯即此魏书食货志太和八年平昌郡之东武以麻布充税是

   也隋始改曰诸城括地志汉东武故城即今诸城旧唐书地理志诸城县隋移入废高密郡城是也

   至今因之县志又有古城在县东南里许苏轼守郡时与刘廷式循古城废圃求𣏌菊食之今名𣏌

   昌县故城在诸城县东南汉高帝八年封旅卿为昌侯元鼎元年又封城阳顷王子

   差为侯国属琅邪郡后汉省水经注久台水西北流迳昌县故城西城应在诸城县东南县志县东

   北三十里有昌城社疑是石泉县故址也梁乡故城在诸城县东南后魏永安中置县兴

   和中立临海郡寻废以县属东武郡北齐废金史地理志胶西县有梁乡镇府志故城在诸城县东

   南一百二十里横县故城在诸城县东南四十里汉置县属琅邪郡后汉省寰宇记故城

   在卢山之北卢水之侧琅邪故城在诸城县东南一百五十里琅邪山下本齐邑吴越

   春秋勾践二十五年徙都琅邪汉置琅邪县属琅邪郡晋省水经注琅邪城即秦王所筑琅邪台在

   县东南十五里隋开皇十六年置丰泉县大业初改曰琅邪县属高密郡唐武德初省括地志琅邪

   台在诸城县东南一百四十里台西北十里有琅邪城寰宇记琅邪故城在今诸城县东南一百六

   十里东枕大海旧志或以为今之夏河城在琅邪台西北十里诸县故城在诸城县西南

   三十里春秋庄公二十九年城诸及防文公十二年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郓汉置诸县属琅邪郡

   后汉延光三年黄龙见诸北齐省入东武隋又改为诸城元和志诸城县取县西三十里汉故诸县

   城为名是也府志在石屋山东北二里潍河南岸县志亦名季孙城姑幕故城在诸城县

   西南五十里汉置县属琅邪郡汉书地理志姑幕县为都尉治或曰薄姑晋初属城阳郡太康十年

   分属东莞郡刘宋省博物记姑幕县有淮水入城东南五里有公冶长墓水经注浯水迳姑幕故城

   东后魏永安中复置属东武郡魏书地形志县有荆台山公冶长墓北齐省入东莞寰宇记汉姑幕

   城在莒县东北百六十里公冶长墓在诸城县西北五十里齐乘据博物记寰宇记公冶长墓之说

   谓姑幕当在诸城公鼐姑幕辩谓晋志通典十道纪章怀太子俱以姑幕为薄姑实非也薄姑城在

   今博兴县昆山故城在诸城县西南六十里昆山西七里汉初元元年封城阳荒王子光

   为侯国属琅邪郡后汉省寰宇记在今莒县东诸城折泉故城在诸城县西南七十里汉

   初元元年封城阳荒王子根为侯国属琅邪郡后汉省水经注作祈泉寰宇记在今莒县东北分流

   山之北府志在诸城县西南七十里分流山西兹乡故城在诸城县西北春秋昭公五年

   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注姑幕县东北有兹亭平昌县西南有防亭皆在县西北界汉甘露四

   年封城阳荒王子弓为侯国属琅邪郡后汉省扶淇故城在诸城县西北一作扶其后魏

   永安中置县取扶淇水为名属东武郡北齐废县志县西北有扶淇乡石泉故城

   城县东北汉置县属高密国后汉省水经注潍水北迳石泉县故城西地理风俗记曰平昌县东南

   四十里有石泉亭故县也 按石泉故城应在今诸城县东北界寰宇记谓在安邱县西南六十里

   乃误指平昌故城耳新河废县在博兴县东北隋开皇十八年析博昌县置大业初仍省

   入唐武德二年复置属乘州六年又省新河册说乐安县有新河海口县当相近穆陵废

   县在临朐县南金贞祐四年升临朐之穆陵关置县属益都府元省成乡废县

   邱县北汉地节四年封胶东戴王子饶为成乡侯建始二年封高密顷王子安为侯国属北海郡

   后汉省寰宇记在安邱北界古𨟎邑在临淄县东春秋庄公三年纪季以酅入于齐杜预

   注在齐国东安平县国语齐地东至于北酅后为田成子之邑后汉书郡国志东安平县有𨟎亭括

   地志安平城古纪国之𨟎邑也挍城在临朐县东汉书王子侯表狡侯云城阳顷王子元鼎元

   年封阚骃曰朱虚城东十三里有校亭故县县志汉表又有邳离侯路博德臧马侯雕延年俱元狩

   四年封在朱虚今不可考邳离史记作符离索头城在临淄东南二十里女水之南后魏

   慕容白曜围沈文秀于青州筑此城今有索头村长城在临淄县南与沂水接界俗名长城

   岭西至济南府淄川县南界东至沂州府沂水莒州之北又东至诸城南水经注朱虚县泰山上有

   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邪巨海千有馀里盖田氏之所造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齐筑防以

   为长城又晋烈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及我师伐齐入长垣战国策苏代所谓齐有长城巨

   防史记所谓齐威王越赵伐我长城者也张守节正义云泰山郡记长城缘河经泰山千馀里至琅

   邪台入海括地志长城西起浑州平阴县沿河历泰山北冈由穆陵关至密州琅邪台入海寰宇记

   长城在诸城县南四十里东南自海迤𨓦上大珠山起尽州南界二百五十里古迹依约尚存旧志

   古长城在临朐东南一百五里诸城县南五十里 按古长城因山为之蜿蜒千里考管子云长城

   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盖春秋时巳有长城矣营城在临淄县西北一里亦名营邱城汉

   书王子侯表营侯信都齐悼惠王子文帝四年封水经注渑水出营城东西北流迳营城北

   邑城在临淄县西北二十里春秋时棘邑又云𣶩邑史记田单列传燕之初入齐闻画邑人王

   蠋贤令军中曰环画邑三十里无入后汉书耿弇传弇攻张步进军画中章怀太子曰画中邑在西

   安城西南蒲姑城在博兴县东北亦曰薄姑本殷周间诸侯国书序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

   迁其君于蒲姑左传昭公九年詹桓伯曰蒲姑商奄吾东土也注乐昌博安县北有蒲姑城又昭公

   二十年晏子曰蒲姑氏因之注蒲姑氏殷周之间代逄公者汉书地理志殷末有蒲姑氏为诸侯至

   周成王时蒲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是为太公史记齐太公世家胡公徙都薄

   姑后汉书郡国志博昌县有薄姑城魏书地形志乐陵有薄姑城水经注济水迳薄姑城北元和志

   故城在博昌县东北六十里齐乘薄姑城今博兴东北俗呼为嫌城者是明统志薄姑城在博兴县

   东南十五里纪城在夀光县南左传隐公元年纪人伐夷注纪国在东莞剧县应劭曰古纪

   国今夀光县纪亭是齐乘纪城在夀光南三十里即剧城也通志纪本在东海赣榆后迁剧亦称纪

   城有台高九尺俗曰纪台城旁有剧南城汉剧县也府志纪台城在夀光县南二十五里废址尚存

   在弥尧二水之间牟城在夀光县东北二十里或谓即春秋牟子国又有盐城在县北八十

   里亦名霜雪城土人多用芟草煎盐又七里营城在县东南七里未详所置斟灌城

   光县东北四十里左传襄公四年魏绛曰寒浞使浇用师㓕斟灌及斟寻氏注二国夏同姓诸侯仲

   康之子后相所依乐安夀光县东南有灌亭北海平夀县东南有斟亭应劭曰古斟灌禹后今灌亭

   是括地志斟灌故城在县东五十四里寰宇记斟灌城亦名东夀光齐乘斟灌城在夀光东四十里

   今为斟灌店娄乡城在诸城县西南四十里春秋隐公四年莒人伐𣏌取牟娄又昭公五

   年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注牟娄𣏌邑城阳诸县东北有娄乡后汉书郡国志平昌县有娄乡

   水经注涓水北迳娄乡城东俗谓此城为东诸城众利城在诸城县西北汉书功臣表众

   利侯郝贤元朔六年封在姑幕又高冠侯高不元狩二年封在昌县县志应在今县东界

   阳城在诸城县北寰宇记魏明帝徙城阳郡理东武齐乘城阳城在安邱南八十里亦曰龙台

   城府志城阳城在县北六十里有城阳乡又有城阳社青州故卫在府城东门内明洪

   武初建益都卫于府城西北寻改青州左卫永乐十四年移建于此 本朝康熙十七年

   诸城所在诸城县西南隅明洪武四年建 本朝顺治十二年营邱在临淄县西北

   汉书地理志临淄名营邱晋书慕容德载记德如齐城登营邱元和志营邱在临淄县北百步外城

   中齐乘在县西二里塔寺后按史记言太公都营邱后五世胡公迁薄姑弟献公徙临淄而班氏地

   理志言营邱者犹晋迁于新田而犹谓之绛楚迁于鄀而仍谓之郢也葵邱在临淄县西左

   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邱注葵邱齐地临淄县西有地名葵邱去国三十里水经注

   京相璠曰齐西五十里有葵邱元和志葵邱在临淄西北二十里又僖公九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

   邱在河南考城县渠邱在安邱县南一里许左传成公八年晋侯使申公巫臣如吴假道于

   莒与渠邱公立于池上曰城巳恶九年楚子重自陈伐莒围渠邱渠邱城恶众溃奔莒楚入渠邱孟

   康曰今安邱县渠邱亭是水经注伏琛晏谟并言亭在安邱城东北十里非城也旧志渠邱亭亭下

   有池即申公巫臣与渠邱公立谈处洪武三年置渠邱驿景泰二年贝邱在博兴县南左

   传庄公八年齐侯田于贝邱注博昌县南有地名贝邱史记作田于沛邱亦作𬇙邱后汉书郡国志

   博昌 县有贝中聚京相璠曰在齐城西北四十里水经 注渑水西历贝邱齐乘在博兴县南五里县

   志今有贝邱乡济川墟在高苑县西北五里晋书裴秀传魏咸熙初封济川侯地方六十里

   邑十四百户以高苑县济川墟为侯国郑公乡在安邱县东后汉书郑康成传北海相孔

   融为康成特立一乡曰郑公乡号其门曰通德门县志亦名郑公店袁娄在临淄县西春秋成

   公二年齐侯使国佐如师巳酉及国佐盟于袁娄榖梁传爰娄去国五十里博物记临淄西有袁娄

   庄岳在临淄县北古齐城内左传襄公二十八 年陈桓子曰得庆氏之木百车于庄又庆封 反

   陈于岳杜预注庄六轨之道岳里名孟子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注庄岳齐街里名也盖庄是街名岳

   是里稷下在临淄县北古齐城西左传昭公十 年齐陈鲍伐栾高氏战于稷史记田敬 仲

   世 家齐宣王时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注刘向 别录曰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

   下也杜预曰祀后稷之处又曰稷地名六国时齐有稷下馆索隐引齐地记曰齐城西门侧系水左

   右有讲室址存焉盖因侧系水故曰稷门古侧稷音相近蘧邱里在临淄县西左传庄公九

   年春雍廪杀无知昭公十一年楚申无宇曰齐渠邱实杀无知注渠邱今齐国西安县也齐大夫雍

   廪邑后汉书郡国志齐国西安有蘧邱里古渠邱也荡阴里在临淄县南诸葛亮梁父吟步

   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水经注淄水又东北迳荡阴里管公里在安邱县西南四十五里

   即管㓜安旧居也县志有弃金坡在书院山东五里相传即幼安锄园挥金处雪宫在临淄县

   东北孟子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元和志齐雪宫故址在临淄县东北六里晏子春秋所谓齐侯见

   晏子于雪宫也遄台在临淄县东一里左传昭公二十年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肇域记

   在临淄县东一里檀台在临淄县西左传哀公十四年齐简公与妇人饮酒于檀台史记正

   义在青州临淄县东北一里齐乘梧台南有歇马台土人以为晏子作歌之台或又以为简公之檀

   梧台在临淄县西北楚使聘齐齐王飨之梧台水经注系水流迳梧宫其地犹名梧台里

   即古梧宫之台阙子所谓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是也钓鱼台在临淄县东北五里

   淄河东岸魏书地形志齐郡益都有钓台齐乘辟闾浑墓在夀光县西南三十里俗呼钓鱼台 按

   水经注辟闾浑墓侧有一坟甚高大时人谓为马陵台齐乘以为钓鱼台有误凤停台

   苑北二十五里汉宣帝本始元年凤凰集于千乘后人因为建台有宋元丰间断碑柏寝台

   在乐安县东北韩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寝台而望其国服䖍曰柏寝地名有台括地志在

   千乘县东县北十里旧志亦名柏台臧氏台在夀光县西三十里水经注浊水又北迳臧氏

   台西齐乘臧台在夀光西四十里旧有宋碑云是臧武仲之台仓颉台在夀光县东北水经

   注巨洋水迳夀光城束有孔子石室故庙堂也齐乘仓颉台在夀光东北洱水所经水经注为孔子

   问经石室非也郑憔通志云仓颉石室记二十八字在仓颉北海墓中土人呼为藏书室周时无人

   识之逮秦李斯始识八字曰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汉叔孙通识十三字岂孔子至齐亦尝访焉故有

   问经之目耶凤凰台在夀光县西北三十里齐乘宋天圣间凤凰下此因筑台有宋碑今

   南皮台在夀光县东北四十里齐乘凤凰台北有南皮台前有东岳南岳行祠金永安

   二年碑刻在焉疑即古平望亭也又有熙熙台在夀光县北城上过宋台在县南二十五里官台在

   县北七十里有盐官俗谓县周回有十台九城如熙熙过宋官台之类皆不可考琅邪台

   在诸城县东南琅邪山上可望大海山海经琅邪台在渤海之间琅邪之东注今琅邪在海边有山

   特起状如高台即琅邪台也太平御览琅邪台郡国县道记云在故城东南十里州东南一百七十

   里台上有始皇碑碑上有六百字可识馀多剥落超然台在诸城县北城上宋苏轼守郡

   时因旧台建刻秦篆置之台中又有山堂在超然台上苏轼建盖公台在诸城县城内宋苏

   轼建有记表海亭在府城北关西齐乘南阳水西迳表海亭在府城北南阳桥北宋范仲淹

   欧阳修皆有诗明知府李昂设建北关范公亭在府西门外范仲淹知青州洋溪侧出醴

  泉公构亭泉上后人名范公泉齐乘环泉古木𫎇密廛迹不到如在深山中最为营邱佳处欧阳修

  刘攽赋诗刻石置亭中富相亭在府城南瀑水涧侧宋富弼知青州时建元世祖

  碑亭在府旧城北齐乘世祖平李璮后赈恤青人民立圣德碑锦秋亭在博兴县东南

  城上齐乘元中统中邑人所建取苏轼诗霜风吹绿锦万顷水云秋命名盖齐地菑时般泺众水潴

  为马车渎以入海博兴宛在水巾舟檝交通鱼稻成市风景绝类江南云海岱楼在府城内

  府志楼在府城东门内金统军司𪠘也山斋在府治宋欧阳修知青州时建秦皇碑

  在诸城县东南琅邪山上详见前琅邪山及琅邪台苏轼遗石在诸城县儒学内太湖高

  石也高一尺八寸㻏珑竒丽石背刻禹功传道明叔子赡游九字为苏轼笔

 ︹关隘︺徐关在博山县东左傅成公二年齐师败于鞍齐侯自徐关入又十七年齐侯与国佐盟

  于徐关而复之杜甫诗徐关东海西青石关在博山县南二十里由长峪道迤逦而来直接

   泰安府莱芜县界两山壁立连亘数里山巅隘处高及三丈行旅悚栗俗名杨家关黄草关

   在诸城县西南九十里九仙山西北兀子山南两山之间有孔道东通海上信阳场西通沂州府莒

   州盐徒经行委区长防守又昌乐县东南方山之东亦有黄草关今名大岩口小岩口又有开山口

   在县东南十里两山迤逦中有路通行旅穆陵关巡司在临朐县南一百里大岘山上

   南接沂州府沂水县界左传僖公四年管仲曰南至于穆陵隋书地理志北海郡临朐有穆陵山沂

   水杂记沂水县北一百里有将军岘岘西南曰鞍山山北有关曰穆陵关寰宇记山在泰山南龟山

   北齐乘大岘山即穆陵关也县志穆陵关元至正壬辰命益都路副达鲁噶齐建兵室创戍楼把截

   于此明洪武三年设巡检司至今仍之信阳镇巡司在诸城县南一百二十里元和

   志诸城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滨海有卤泽九所煮盐金史地理志诸城县有信阳镇信阳县志信阳

   场在县南二十里大庄村南去海一里明洪武初设巡司管宋家崔家二海口今仍旧又盐课司亦

   置于金岭镇在益都县西七十里与淄川县接界旧置驿及递运所 本朝顺治十六

   年裁乾隆二十八年移县丞驻此淳化镇在博兴县北金史地理志博兴有博昌淳化二

   镇县志淳化镇在县北四十里又博昌镇在县北九十里近利津滨州乐安界又有柳桥镇在县南

   二十里陈虎店镇在县西二十五里田镇在高苑县西北三十里接青城县界相传即田横故

   居也旧置巡检司后废乐安镇在乐安县西北六十里县志即古清河镇也明置巡司后

   移颜神镇今在石辛镇高家港镇在乐安县东北百里县志高家港盐场在县东北九

   十里高家社旧置巡司 本朝雍正十二年广陵镇在夀光县东北五十里金史地理志

   寿光县有广陵镇县志广陵镇明初置巡司 本顺治十六年裁又县旧有新建递运所久废

   侯镇在夀光县东北五十里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移县丞驻此景芝镇在安邱县

   东四十里接诸城高密二县界四达之路有土城居民四五十家明万历七年设莱州通判驻此寻

   裁 太朝乾隆二十四年移县丞驻此又有牛沐店接莒州临朐界李丈镇在安邱县南六

   十里金史地理志安邱县有李丈镇县志今名朱耿店龙湾镇在诸城县东南一百三十

   里亦名南龙湾口西枕琅邪东据海口有巡司管龙湾丁家董家三海口 本朝乾隆七年

   庆镇在诸城县西金史地理志诸城县有普庆信阳草桥三镇县志普庆乡在县治西领东普

   庆社在县西南三十里西普庆社在县西四十里又草桥社属信阳乡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

   盘镇在诸城县西北大十里府志讹为淄泮明初置巡司于此后革又桃林镇在县南六十里

   石渠空镇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明初俱置巡司后革王冈场在乐安县东北一百里旧置盐

   使官台场在夀光县北旧置盐大使金史地理志夀光县有盐场齐乘官台在夀光北七

   十里有盐官县志官台场在县北八十里产盐塘头寨在乐安县东北一百里小清河南有

   土城周三里明设备御百户所驻守于此夏河寨在诸城县东南去琅邪台十里有砖城周

  锦衣卫口在诸城县南一百二十里九仙山东五垛山西县志一名恶山口以其地

  当𦂳要故以锦衣卫名之迤东一山与口相对名团路山青社驿在益都县北有𩧰官旧有

  青社递运所今省丹河驿在昌乐县西十里旧置丹河马驿又有小丹河店递运所明万

  历初与驿俱革今为丹河铺药沟驿在诸城县东北六十里药沟社又桃林驿在县南六

  十里桃林社东关驿在县东关外俱明洪武中置后革

 ︹津梁︺海岱桥在益都县东门外跨城濠洰洱桥在益都县东三十里相近又有崔高

  桥俱跨弥水上月漾桥在益都县东南二十里白马庙东采石凝结如天成下窍有室可容

  数人水流不竭转云桥在益都县西南七里云门山西麓南洋桥在益都县北门

  外跨南阳水宋曾肇撰修桥记米芾书明万历中修改名万年桥长二十大广二大 本朝康熙年

  永济桥在博山县西南三里凤凰山东麓跨泷水淄河桥在临淄县东南十二

   时水桥在临淄县西北四十里柳桥在博兴县东南二十里跨小清河

   昌桥在博兴县南湾头店旧名通济桥小清孝妇二水合流南通临淄北达蒲台李监

   桥在博兴县南十二里齐乘渑水至博兴李监桥入时水即此通济桥在高苑县东南

   五里跨小清河岔河桥在高苑县西南七里有两桥相对一跨孝妇河一跨小清河当二水

   合流之冲淄河店桥在乐安县东二十里跨女水东王桥在乐安县东南十五

   里跨淄水大王桥在乐安县东南二十五里跨北阳水明统志在夀光县西四十五里唐建

   石刻尚存平政桥在乐安县西北二十八里跨小清河朝宗桥在乐安县北二十里

   跨小清河张建桥在夀光县东十里跨弥河稻田石桥在夀光县东三十里

   龙桥在夀光县南关有五水会流故名罗桥在夀光县西北二十里白狼河

   桥在昌乐县东南五十里东丹河桥在昌栾县西三里又有西丹河桥在县四九里

  俱明万历四十一年建龙泉桥在临朐县南关跨龙泉可弥河桥在临朐县南一

  龙湾桥在安邱县南二十五里汶水桥在安邱县西北三里注辅河

  桥在诸城县南七里石河桥在诸城县南七十里潍河桥在诸城县北五里

  铁沟河桥在诸城县东北五里卢河桥在诸城县东北三十里百尺河

  桥在诸城县东北四十里韩信桥在诸城县东北三十五里

 ︹堤堰︺䕶城堤在高苑县南金皇统九年知县高通筑高堰堤在高苑县西南二十

  馀里俗名大堰防浒山泊一带之水趋城北者又有御水堤俗名小堰在县西南自程儿头起至闸

  上凡五十里曲堤在乐安县南二十里起淄河北岸东南延袤五里相传元时筑利农

  堤在乐安县北八十里清水岸明成化十七年知县沈清筑以御小清河之水浯水堰

  在安邱县南水经注浯水迳平昌故城北古堨此水以溢溉田南注荆水元和志今尚有馀堰稻田

  畦畛存焉潍水堰在诸城县东北即上中下三坝也水经注潍水历碑产山西有故堰旧凿

  石竖柱断潍水广二十馀步掘东岸激通长渠迳高密城南蓄以为塘方二十馀里元和志潍水故

  堰在诸城县东北四十六里

 ︹陵墓︺古仓颉墓在夀光县东北县志齐乘曰水经注所谓孔子问经石室即仓颉墓也

  按明统志谓在县治西误︹周︺苏秦墓在益都县东二十五里齐乘般阳西又有秦冢

  和墓在益都县北二十里亦名太公冢和亦称齐太公故名皇览作太公吕尚冢误纪季

  墓在临淄县东古安平城北齐乘石槽城北有纪季墓黔敖墓在临淄县东九里

  景公墓在临淄县东南齐桓公墓在临淄县东南七里淄水南水经注女水西有

  桓公冢甚高大元和志墓在临淄县东南二十三里鼎足山上贞观十一年设致祭禁二十步内不

  令樵苏齐乘在临淄东南十里一墓二坟俗谓二王冢以女水为二王冢水管仲墓

   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之下宋鲍照有诗王蠋墓在临淄县西二十里愚公山右水经注𣶩

   水西北入时水水南山西有王蠋墓隰朋墓在临淄县东北七里高敬仲墓

   淄县东北二十里又名白兔冢即高徯也鲁仲连墓在高苑县西北五里世称为鲁先生

   坟坟前有祠曰高节公冶长墓在诸城县西北四十里公冶山之东博物记姑幕县有公

   冶长四豪冢在临淄县东水经注淄水东迳四豪冢北水南山下有四冢方墓员坟东

   西直列乃齐威宣湣襄四王冢𣏌梁冢在临淄县东晏婴冢在临淄县古齐城北

   晋书慕容德载记德如齐城登营邱望晏婴家水经注临淄城北门外东北二百步有齐相晏婴冢

   宅元和志晏婴墓在临淄县东北三里贞观十一年诏与管仲墓十五步并禁樵苏齐乘高密平原

   各有晏婴冢以临淄墓为真三士冢在临淄县南一里水经注淄水迳荡阴里西水东有

   冢一墓三坟东西八十步是烈士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之墓也晏子恶其勇而无礼投桃以毙之

   死葬阳里即此也齐太公冢在临淄县南十里齐记太公望葬于周齐人思其德葬衣

   冠于︹汉︺蒯彻墓在临淄县东二里董永墓在博兴县南三十五里般阳长

   山南又有冢庙皆出齐东野语任光墓在博兴县北水经注乐安城西三里有任光冢光是

   县人齐乘光南阳宛人封阿陵侯子隗又传三世至孙徙封北乡侯始为齐地自北乡以上官封无

   至齐者光何缘有墓在此岂北乡侯冢耶八博士墓在乐安县西南五里县志相传欧阳

   生至歙八世皆为博士葬此地故名兒宽墓在乐安县西五里名胜志兒宽冢在八博士墓

   傍 按汉书欧阳生兒宽皆千乘人后人徒以乐安县在隋唐时尝名千乘遂漫引入乡贤不知汉

   之千乘实在今高苑县界而乐安则汉故广饶县未尝属千乘也恐二墓亦属附会李左车

   墓在乐安县西北二十五里县志明成化五年发古冢县令徴其所出铜鼎有文曰汉将军李

   左车云又博兴县西北十五里有李将军墓俗亦呼为左车墓逢萌墓在昌乐县齐乘在潍

   州营陵古城中 按水经注萌墓在都昌潍水之侧疑此皆附会郑康成墓在安邱县

   东砺阜山水经注潍水西有雁阜阜上有郑康成冢石碑犹存寰宇记康成本葬剧东后因墓坏归

   葬砺阜在高密西北五十里唐贞观十一年诏去墓四十步禁樵采 按康成墓正当高密安邱接

   界之处其地唐宋时皆属高密今属安邱孙嵩墓在安邱县西南水经注汶水迳汉青州刺

   史孙嵩墓西齐乘孙嵩墓在安邱南四十里王章墓在安邱县西南六十里通志金石略

   云章碑在密州齐乘章泰山钜平人何缘葬此其碑断毁不可考管幼安墓在安邱县

   西十五里水经注汶水东北迳管幼安冢东晏谟言柴阜西南有魏管幼安墓纪侯冢

   都县东四十五里寰宇记纪侯冢在箕山之阴魏书地形志昌国县有纪信冢 按县志以纪侯冢

   为纪季冢误也盖公冢在安邱县东四十里高密顷王冢在诸城县东八十里

   中一大冢在右分列二十四小冢俗呼排衙冢︹三国︺︹魏︺王修墓在安邱县西晏氏齐

   记曰营陵城南四十里有慈阜魏奉常王修葬此俗以修至孝故邱以慈表称齐乘慈阜在柴阜之

   邴原墓在安邱县西北水经注汶水迳管幼安墓东又东北迳柴阜山北水之东有徴

   士邴原墓碑志存焉齐乘柴阜山安邱西五十里邴原之墓在焉︹晋︺︹十六国︺︹前秦︺

   王猛墓在夀光县南门内辟闾浑墓在夀光县南三十里王裒墓

   乐县东南齐乘王裒墓在潍州南三十里︹宋︺王曾墓在益都县东四十里郑母店

   沆墓在益都县西南驼山南司马光志潘美墓在昌乐县孤山南明镐墓

   在安邱东朱藏里︹元︺王英墓在益都县西南芹泉侧段绮墓在昌乐县南洪

   刘泽墓在昌乐县北郑衍德墓在安邱县西南土山︹明︺刘珝墓

   在夀光县西四十里马愉墓在临朐县南十里朱位社邱橓墓在诸城县东南五里

   臧惟一墓在诸城县南六里

  ︹祠庙︺盖公祠在府城北门内祀汉盖公即曹参师事者范文正公祠在府治西

   宋建祀宋范仲淹富公祠在府城西门外明嘉靖间改建祀宋富弻名贤祠

   都县松林书院前明成化间知府李昂奏请祀宋寇准曹玮王曾厐籍程琳范仲淹李迪富弻欧阳

   修吴奎赵忭张方平刘挚天齐祠在临淄县东南天齐渊旁史记封禅书秦祠八神一曰天

   主祠天齐明赐额曰休应庙后稷祠在临淄县西南稷山上即汉灵星祠吕仙翁

   祠在博兴县城内省志祠即韩氏酒垆仙翁尝饮于此题壁云吕岩独酌洞滨宣和壬寅六月书

   凡十三字滨字増水为异后居民被火惟韩氏室完人呼为辟火符因祀之三灵侯祠

   在高苑县城中县志祀唐宸葛雍周武相传皆周厉王臣以谏死宋祥符元年东封建祠赐额曰威

   佑封宸孚灵侯雍威灵侯武浃灵侯故名三灵萧信公祠在乐安县治西祀隋令萧琅琅

   谥信公故名明统志信公隋千乘尹萧琅后人以元乐安尹綦泰张德新配之故又名三尹庙

   山祠在临朐县西逢山西北汉书地理志临朐有逢山祠盖祠古逢伯陵公冶长祠

   在安邱县南七十里土人咸以九月九日祀焉四时祠在诸城县东南琅邪山上史记封禅

   书八神八曰四时主祠琅邪汉书地理志琅邪郡琅邪有四时祠又昌乐县有环山祠皆久废

   轼祠在诸城县东北超然台上齐太公庙在府城西南隅祀太公望以管仲晏婴配

   享宋大中祥符元年真宗御赞碑刻尚存又临淄县治东南有齐太公桓公庙尧庙在府城西

   北尧山麓有唐朱诞碑水经注从征记曰广固城北三里有尧山祠尧因巡狩登北山庙在山之左

   麓齐乘尧山顶有祠祠边有柏树枯而复生不知年代颜文姜庙在博山县南长城岭

   下宋熙寕间赐额灵泉祀北齐孝妇颜文姜愚公庙在临淄县西愚公山东齐乘愚山后

   人因愚公为立庙宋元丰间祷雨有应封隐利侯东方朔庙在夀光县东齐乘夀光县

   东方村有东方朔庙旧志有朔墓在夀光县东南十五里盖因古村庙之名而附会也高密

  伯庙在夀光县东四十五里府志宋封郑康成为高密伯故庙以名仓颉庙在夀光县

  东北即仓颉墓也夷齐庙在昌乐县孤山齐乘宋时以孟子言伯夷居北海之滨因立庙

  封伯夷清惠侯叔齐仁惠侯碑刻存焉东镇庙在临朐县南沂山之麓齐乘沂山之半有

  东镇东安王庙府志庙在山之东谷灵泽庙在临朐县西南仰天山黑龙洞侧宋元符三年

  赐额曰灵泽崇寕五年封丰济侯又县西南熏冶泉上有冶官祠为欧冶子铸剑之地膏润

  庙在安邱县西南雹泉之后祀泉神明统志宋大观间祷雨有应封灵沛侯常山神庙

  在诸城县南常山北麓魏书地形志扶其县有常山祠明统志宋宣和间祷雨有应封灵泽昭应王

  诰碑尚存

 ︹寺观︺普恩寺在府城内 本朝雍正十年建   赐额龙 兴寺在府城北门外

  南洋桥北亦名弥陀寺北齐建赐额南阳隋开皇初改曰长乐又改曰道庄唐天授二年改曰大云

   开元十八年改今名齐乘龙兴寺宋碑云寺即田文宅详考图志乃南史刘善明宅耳寺内有饭客

   鼓架寺东有淘米架有北齐八分碑刻制精妙碑阴大刻四字曰龙兴之寺寺后天宫院古老拍院

   也有石刻布衣张在诗府志寺西有古垣曼衍如堤有门二东曰车阳西曰马驿高大而坚致益都

   北城之遗址也普照寺在府城东北齐乘古名皇化寺相传南燕主慕容行宫金大定碑刻

   大云寺在府城南云门山麓旧在云门山后明景泰间徙唐李邕有大云寺禅院碑记

   广福寺在府城南劈山左麓旧有隋大业隶书碑记法庆寺在府治北门外本名

   大觉院 本朝顺治十七年   赐今额兴 国寺在临淄县西关内有阿育王塔后赵

   石虎于塔下掘得承露盘唐太和中建寺今圯齐乘祥符中更名广化寺府志元至顺二年复额兴

   国寺分其前为广化寺龙泉寺在临淄县东南天齐渊西北有三石佛各高一大八尺

   圣水寺在博山县东南金明昌年建逢山寺在临朐县逢山下宋普济禅师在此

  仰天寺在临朐县西北五十里仰天山之阿一名文珠寺寺侧一小洞有石壁光可以

  鉴每月明则山峦草树咸在鉴中安国寺在诸城县城北南唐相孙晟少尝为道士居此

  光明寺在诸城县西南八十里五莲山明万历中僧心空请帑建敕赐藏经省志东省四大

  禅寺长清之灵岩益都之法庆诸城之侔云光明是也侔云寺在诸城县西南八十七里

  九仙山上今名兴云寺太虚宫在益都县东北旧普照寺内元邱长春卜筑于此井卤不

  食使弟子咀茶投之即成廿泉

 ︹名宦︺︹汉︺朱邑卢江舒人宣帝时选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冯野王

  人刚彊坚固确然无欲成帝素闻其名拜为琅邪太守朱博杜陵人成帝时选琅邪太守齐

  俗舒缓飬名博新视事召见诸曹史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数年大改其俗常令

  属县各用豪杰以为大吏文武从宜县有剧贼博移书诘责之赏罚辄行以是豪杰慑服王闳

   元城人更始遣闳为琅邪太守张步拒之闳为檄晓谕吏人降得赣榆等六县收兵数千人与步战

   不胜乃诣步相见步大陈兵引闳曰步有何过君前见攻之甚乎闳按剑曰太守奉朝命而拥兵相

   拒闳攻贼耳何谓甚耶步嘿然乃令闳关掌郡事陈俊西鄂人建武中为琅邪太守时琅邪

   未平齐地素闻俊名入界盗贼皆解散张步叛还琅邪后追讨斩之帝美其功诏俊得专征青徐俊

   招致豪杰抚贫弱表有义检制军吏不得与郡县相干百姓歌之李章河内怀人建武中为

   琅邪太守时安邱大姓夏长思等反囚太守处兴据营陵城章即发兵驰往击之掾吏以兵不得擅

   发止之章曰坐讨贼而死吾不恨也遂击平之董宣陈留圉人建武中累迁北海相大姓公孙

   丹新造居宅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

   杨音临淄人建武中为本邑令江革巨孝音高之设特席显异于稠人广众中亲奉钱以

   助供薛汉淮阳人永平中为千乘太守政有异迹鲁恭平陵人和帝时迁乐安相

   是时东州多盗贼攻劫恭到重购赏开恩信渠帅张汉等率党降其馀遂自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

   陈蕃平舆人桓帝时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有威政属城闻风皆引去蕃独以

   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惟蕃能致焉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以璆执

   亲丧不哀竟论列骂大将军梁冀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融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献帝时为北海相时黄巾寇数州北海最为贼冲融到郡收合士民起

   兵讲武为贼所败乃更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康成彭璆邴原等虽一介之善莫不

   加礼郡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敛葬之黄巾复来侵暴融求救故平原相刘备贼散走在

   郡六年备表领青州刺史︹三国︺︹魏︺何夔夏阳人乐安太守时海贼郭祖寇暴乐安济南

   界州郡苦之夔到官数月诸城悉平︹晋︺曹摅谯人武帝时调补临淄令有寡妇养姑甚谨姑

   悯其年少守节劝改适不从姑密自杀亲党告妇杀姑考鞫诬服狱当决摅到辩究具得实情时称

   其明狱有死囚岁夕摅行狱悯之纵暂归家克日令还至日并无违者一县号曰圣君︹南北

   朝︺︹宋︺申恬魏郡魏人元嘉中转北海太守所至皆有政绩二十七年魏兵南侵遣恬援东

   阳因与齐郡太守厐秀之保城固守萧斌遣青州别驾解荣之率垣䕶之还援恬等乃出军北门外

   环堑为营魏兵不敢逼世祖践祚迁青州刺 史寻加督东莞东安二郡诸军事齐地连岁兴兵 百姓

   凋敝恬防卫边境劝课农桑二三年间遂皆优实性清约频处州郡妻子不免饥寒沈文秀

   武康人泰始中为青州 刺史魏兵屡逼城下文秀善于抚驭将士咸为尽 力毎与敌战辄摧破之掩

   击营砦往无不捷青被围三载外无援军至 甲胄生虮虱士无叛志及城陷文秀被执兵刃交 至终

   不屈鏁送桑干凡十九年卒︹魏︺公孙邃孝文时为青州刺史遗迹可纪下诏裦述卒于

   官孝文为之举哀︹隋︺吐万绪鲜卑人文帝时转青州总管振刷幽滞兴举废坠有政名

   萧琅梁宗室文帝时为十乘令甚爱民后为青州刺史卒谥曰信公民立祠祀之︹唐︺尹

   思贞长安人中宗时为青州刺 史治有绩蚕至一岁四熟黜陟使路敬潜至 部见童子张罗得

   雉复纵问之曰是雉将雏敬叹曰仁心所感宜其善政致祥也表言之李邕江都人明皇时

   为北海太守文名天下时称李北海李仁东光人任高苑令公鱼盐之利委俸禄之馀变斥卤

   为膏腴化畋渔为纺绩开建黉宫诱进生徒有碑在县治︹五代︺︹晋︺颜衎曲阜人唐明宗

   时房知温镇青州辟置幕中知温险愎厚敛多不法衎毎极言之高祖入洛知温恃兵力偃蹇衎劝

   其入贡知温以善终衎之力也翟光邺鄄城人出帝时为青州 防御使招辑兵民甚有思 意

   ︹汉︺郭琼卢龙人乾祐中淮人攻密州以为行营都部署未至淮人解去会平卢节度使刘铢

   称疾不庙大臣惧其难制先遣琼与卫州刺史郭超将兵屯青州铢置酒召琼伏壮士欲害之琼知

   其谋屏去从者从容就席铢不敢发琼为陈祸福铢感其言遂治装俄诏至即日上道︹宋︺杜

   镐无锡人江南平授千乘县主簿太祖即位江左旧儒多荐其能杨澈北海人太祖时为青

  州司户参军知州张全操多不法澈随事匡救无所阿畏征赋从宽鞫狱平允太祖知其名召为著

  作佐马仁瑀夏津人建隆中为密州防御使太祖征晋阳令仁瑀率师巡边至上谷渔

  阳辽人素闻仁瑀名不敢出兖州贼首周弻毛袭甚勇悍号长脚龙监军讨捕数不利诏仁瑀掩击

  仁瑀率帐下十馀卒入泰山擒弻尽𫉬其党鲁郊遂安李林京兆人太祖时为千乘令精熟

  法律决断如流父老颂之戚纶楚邱人大中祥符中知青州岁饥发公廪以救饿殍多所全安

  寇准下邽人太宗时罢知青州帝念之常不乐语左右曰寇准在青州乐乎数日辄复问明年

  召拜参知政事赵贺封邱人太宗时补临朐县主簿有干才知州寇准具知贺淳化中调丁壮

  塞澶州决河众多逸去独贺全所部归临朐父老张乐迎准使由谯门过曰旌贺之能也蔡齐

  其先洛阳人后家胶水大中祥符八年改知密州岁旱除公田祖数千石又请弛盐禁使民得易食

  饥民赖之王博文济阴人真宗时徙知密州负海有盐场岁饥民多盗鬻吏捕之辄抵死博

   文请弛其禁候岁丰乃复从之刘偁真宗时知博兴县偁为陜州司法参军罢官卖所乘马跨

   驴以归魏野赠之诗曰谁似甘棠刘法掾来时乘马去乘驴真宗索野著作得诗擢知博兴

   仕衡成纪人后家京兆府真宗时盗起淄青问选刑部侍郎知青州前守捕群盗妻子置𣗥围

   中仕衡至悉纵罢之使去未几其徒有枭贼首至者入为三司使曹玮灵夀人干兴中知青

   州有遗爱韩亿雍邱人仁宗初知音州有治声田瑜夀安人仁宗时知青州有杀人投尸

   井中者吏以其无主名不以闻瑜廉得之出金帛购贼后数日邻州民执贼以告属岁凶多盗瑜立

   赏罚设方略捕格之境中肃然郝仁禹景祐中为青州兵马都监知田事请规度水利募民

   耕垦从之数年之内野无旷土邑无游民胡顺之临泾人为青州从 事高丽入贡中贵人 挟

   以为重使州官旅拜于郊顺之曰青大镇也奈何卑屈如此独不拜大姓麻士瑶阴结贵侍陵蔑州

   县莫敢发其奸会杀其兄子其母诉于州众相视曰孰敢往捕者顺之持檄径去尽得其党有诏鞫

   问士瑶论死其子弟坐流放者百馀人范仲淹吴县人仁宗时选户部侍郎徙知青州为

   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富弻河南人仁宗时知青州兼京东路安抚使河朔大水流民就食弻劝

   所部出粟益以官𢊬得庐舍十万馀区散处其人官吏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选民之老弱病瘠

   者廪之仍书其劳约奏请受赏率五日遣人持酒肉饭粮慰藉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听流民擅

   取死者为大冢葬之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馀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帝闻之遣

   使褒劳拜礼部侍郎辞不受其救灾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王则叛齐州禁兵应之弻欲往

   捕虑齐非所部事泄生变适张从训衔命至青弼度其可用密付以事使驰至齐发吏卒取之无得

   脱者即自劾颛擅之罪帝益嘉之赵槩虞城人仁宗时知青州坐事免久之起知滁州山东

   有寇李二过其境上告人曰我东人也公尝为青州民爱之如父母我不忍犯率众去陈执

   中南昌人仁宗时徙知青州请城附海诸州诏不许执中卒城之明年沂卒王伦叛趣淮南执中

   遣巡检傅永吉追至来石矶捕杀之召拜参知政事张掞历城人仁宗时知益都县督赋租置

   里胥弗用民皆以时入石介献息民论请以益都为天下法王存丹阳人仁宗时除密州推

   官修洁自重为欧阳修吕公著赵㮣所知厐籍成武人仁宗末为户部侍郎知青州晓律令长

   于吏事治民颇有惠爱欧阳修庐陵人神宗初知青州请止散青苗钱为王安石所诋屡

   赵抃衢州西安人神宗时改知青州时京东旱蝗青独多麦蝗及境遇风退飞尽堕水死

   吴獬安陆人神宗时知青州会散青苗钱獬不忍民受害引疾去陈次升仙游人神

   宗时知安邱县转运使吴居厚以聚敛闻檄尉罔征税于远郊得农家败絮捕送县次升纵遣之居

   厚怒将中以文法会荐擢御史乃巳苏轼眉州眉山人神宗时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

   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

   廷知法害民得罢有盗窃发安抚使遣悍卒来捕卒入民家争斗杀人且畏罪将为乱民奔诉轼投

   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散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刘廷式齐州人神宗时苏轼守密

   州廷式为通判有能声毛注衢州西安人徽宗时知高苑县以治办称御史中丞吴执中荐

   为御黄铎江南人徽宗时知乐安县长于吏事以课最闻县有学自铎始翟汝文

   丹阳人徽宗时徙知密州密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汝文曰祖宗法度欲靖

   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悉纵之密岁贡牛黄汝文曰牛失黄辄死非所以惠农宜输财市之则

   其害不私于密帝从之曾孝序晋江人靖康中知青州缮修城池训练士卒储峙金榖有

   数年之备金兵不敢犯高宗即位升延康殿学士召赴行在青州民诣南都请留许之后兵乱孝序

   出据厅事瞋目骂之遂与子宣教郎讦皆遇害城无主遂陷时知临淄县陆有常历阳人率民兵拒

   守死于阵知益都县张侃千乘县丞丁兴宗亦死之杨存中代州崞县人绍兴六年为密州

   观察使时韩世忠围淮阳存中统兵趋督府助之与刘貌战于藕塘大破之北方大恐捷闻帝遣中

   使劳︹金︺高通皇统九年为高苑令时小清河溢为患通改水道由长沙沟又筑堤捍城

   至今民受其惠完颜齐明昌四年授山东西路副统 军兼同知益都府事有惠爱郡人 为立

   伊拉古鼐贞祐中元兵取密州古鼐率兵力战流矢连中其颈既拔去复中其颊死

   焉三年诏赠安远大将军知益都府事 伊拉古鼐旧作移刺古与𣵀今改正︹元︺萨克苏

   囘鹘人世祖时选经略统军一使兼益都路达鲁噶齐时兵燹后民乏牛具疏请官给之统军韶布

   哈畋游无度害稼病民表闻收治之又元帅伊苏岱尔据民田为牧地上闻还其田山东岁累歉为

   请于朝发粟赈恤并奏蠲田租山东人刻石颂德 萨克苏旧作撒吉思达鲁噶齐旧作达鲁花赤

   韶布哈旧作抄不花伊苏岱尔旧作野速答尔今俱改正段绮滨州人中统中为昌乐尹抚字

   有恩后改高密民乞留之卒葬城南安都勒上都人凯烈氏元统二年除益都路总管俗颇

   悍黠安都勒兴学校以平易治之时有上马贼白昼劫人久不能捕安都勒生擒之其党赂宣慰使

   罗锅诬以枉勘纵其贼巳而贼劫河间复被𫉬乃尽输其情而安都勒之诬始白亲王曼努镇益都

   其府属病民复裁抑之民以无扰 安都勒旧竹暗都刺曼努旧作买努今俱改正黄济

   至正八年迁知密州会岁饥盗炽济陈十事请弛汉人持兵器禁乞减价粜常平仓毁安邱淫祠

   决豪民杨春等狱舆论称服王玠太原人为夀光令岁凶盗起玠为建亭习射练兵数月艺

   精器备盗不敢犯张贵乐安人以才擢本县令元末群盗纵横县无城郭贵设濠堑立营堡

   经营守御民赖以安︹明︺欧阳铭泰和人洪武中迁知临淄县副将军常遇春过临淄卒入

   民家取酒相殴击一市尽哗铭笞而遣之卒诉遇春召铭诘之铭正言以应遇春意解为责军士谢

   巳大将军徐达至军士相戒不敢犯铭为治廉静平恕暇辄进诸生讲文艺或单骑行田间劝励民

   之勤惰邑大治于子仁武冈人洪武中为昌乐县丞为政廉能吏胥畏服后擢本县令赐金

   张旟榆次人永乐中知安邱县会妖贼唐赛儿等攻城旟率民兵以死拒战会救至合击

  大破之擢山东左参政陈勋沔人宣德初擢青州知府兴学造士教民孝弟力田毎省耕行

  县绘为劝农图未几以疾去民谣云去陈府百姓苦李昂仁和人成化初知青州府废政悉举

  郡中称治秩满将去民状政绩三十有四事上于巡抚乞留俄升福建左参政民怀思不巳刻像于

  表海亭列邑皆祠祀或有冤不得申者辄走祠下愬之其得民如此丁内艰服除改山东寻进右布

  政使旧治民鼓舞而迎者载道郭桂咸寕人宏治中知安邱县县民王恺富而横令至辄啖以

  利为所挟制桂发其事鞭笞之有翁讼其子盗金者且骂母桂知其为后母也令翁归发媪衣笥果

  得金于是翁大感悟知媪所为乃复爱其子尝赴郡县中狱囚乘间逸摄县者追告之途桂曰当在

  某地古坟坎窞中果然其他明断多类此何𬬩灵宝人宏治中知博兴县河决淹城南诸社𬬩

  筑堤障之王绪华阴人正德初知诸城县流贼刘六刘七等攻围县城绪誓以死守决扶淇河

  水注池隍贼不能逾遂解围去谢誉安邑人正德中知昌乐县流寇起民多逃避会誉朝觐归

   泣谕百姓还守贼千馀攻城力战却之牛鸾献县人正德中知益都县时剧贼刘六等转掠

   城邑所过望风奔溃鸾独与乐陵令许逵东西相应扼之贼围城三匝鸾日夜拒守及贼敛兵退乃

   率于弟兵及诸亡命追战于大王桥身被四矢斗益力斩𫉬无算贼自是不复东事闻擢备兵青州

   颜神镇王堂聚众山谷鸾挺身突入贼中奋刃大呼随就殄雷启东开封人正德中知临

   朐县城为流贼破者再启东至十八日守御之具悉备未几贼逼郡城启东令乡民近城者挈其家

   及刍粟入城中简丁壮与绅士画地分守贼知不可破解去王云龙襄垣人知临朐县端

   方清惠均田有法县税自云龙后无逋者唐文焕富平人知诸城县值大蝗文焕祷神蝗赴

   水死未翼者有大乌群食立尽安邱饥民为乱邻邑响应独惮文焕不敢发发辄𫉬之饥民争鬻子

   女文焕请发仓赈贷全活至数万人杨继盛容城人嘉靖中贬狄道典史迁诸城知县

   学张陜西人为益都县丞性刚介宗室缙绅皆不可干以私金岭驿马户旧制官雇奸吏忽更

   派民间邑大扰学张力争得如旧葛臣固始人嘉靖中知高苑县新城人惑上官欲决蔡家

   口泄青沙泊水入高苑境臣力争之得已姜璧文安人隆庆中知乐安县大姓王彦飞聚党横

   行里中至探丸杀人前令莫敢问璧至召其党许以缚王自赎众恐愿自效彦飞至论具立毙狱中

   而散遣其曹在邑五载威惠大著张贞观沛人万历中知益都县平赋减役应役者请计

   亩输银官为雇役著为令民甚便之部有自𢦤其妻以诬兄者狱巳具贞观平反其事一时称神明

   吴宗尧歙县人万历中知益都县时矿使中官陈增横甚守吏都屈节宗尧独具宾主礼驿

   丞金子登说增开孟邱山矿日徴千人多捶死又诬富民盗矿三日捕系至五百人宗尧尽列其不

   法状奏闻请以一身易万人命增遂劾宗尧阻挠矿务有旨建治使者至民大哗及行𡘜声振地久

   之释宗尧为民王杼商邱人万历中知夀光县滕县妖贼起杼练卒储饷贼不敢犯境修丹河

   堤城民免水患高邦佐襄陵人万历中知夀光县教民垦荒招集流亡三千家天启初辽阳

  破起参政分守广寕殉难杨天民山西太平人万历中由朝城知县调诸城有异政擢礼科

  给事汪乔年遂安人崇祯初知青州府值岁饥捐俸劝输全活数万人毎升堂鞫狱置

  土锉十馀于廊庑令讼者自炊以候吏无敢索一钱以治行卓异迁登莱兵备副使郑安国

  崇祯中为博兴县丞度小清河形势置闸引水灌田种稻如江南斥卤皆变为膏腴文昌时

  全州人崇祯中知临淄县以廉慎得民十五年城受围与训导申周辅共守城破举家自焚周辅亦

  周启元黄冈人崇祯中知高苑县十五年城破朱衣坐堂上不屈死李耿

  人崇祯中知夀光县十五年城被攻自缢城上舒万化玉山人崇祯末知博兴县城陷殉难

  张述海丰人崇祯末任博兴教谕城破同训导王象益郭纯典史沈季佐皆殉难

 ︹本朝︺陈霆万嘉善人康熙初知临朐县强干有为创立顺庄滚单之法省里催户胥之扰人

  颂其邵嗣尧猗氏人康熙九年进士知临淄县有惠政著劝民续言刘有成

   奉天 人康熙三十年知夀光县精于吏治邑民素健讼 又好藉势侮贫弱有成以严明驭之境内肃

   然时单骑行村墅劝课农桑以卓异擢同知黄骥复州卫人康熙三十三年授夀光县训导

   整饬学规凡士子有涉讼欠粮者辄摈斥不许接见访其行事改则礼之以是人知自爱至于庙庑

   堂斋以时修葺不假力于有司士人尤重其义






                  提调官前总纂郑绍谦恭篡并覆辑

                  校对官奚先凯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