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一百八十三至一百八十四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一百八十三至一百八十四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7.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7.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7.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5-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7.djvu/5
济寕直隶州表
��������������������
��������������������
��������������������
��������������������
��������������������
��������������������
��������������������
��������������������
��������������������
��������������������
��������������������
��������������������
��������������������
大清一 统志
济寕直隶州〈在 山 东 省 治 西 南 一 百 八 十 里 东 西 距一 百 四 十 里 南 北 距 一 百 八 十 里 东 至〉
〈兖 州 府 邹 县 界 四 十 里西 至 曹 州 府 钜 野 县 界 一百 里 南 至 江 苏 徐 州 府丰 县 界 一 百 四 十 里 北 至〉
〈兖 州 府 汶 上 县 界 四 十 五 里东 南 至 兖 州 府 滋 阳县 界 四 十 里 西 南 至 曹 州 府单 县 界 一 百 二 十 里〉
〈东 北 至 兖 州 府 滋 阳 县 界 五 十 里 西 北 至 兖 州 府汶 上 县 界 四 十 五 里 本 州 境 东 西 距 八 十 里 南 北〉
〈距 一 百五 里东 至 兖 州 府 邹 县 界 四 十 里 西 至 嘉祥 县 界四 十里 南 至 鱼 台 县 界 六 十 里 北 至 兖 州〉
〈府 汶 上 县 界 四 十 五 里 东 南 至 兖 州 府 邹 县 界 四十 里 西 南 至 金 乡 县 界 六 十 里 东 北 至 兖 州 府 滋〉
〈阳 县 界 五 十 里 西 北 至 兖 州 府 汶 上 县界四十 五里 自 州 治 至 京 师 一 千 二 百 里〉
︹分 野︺天文房心 分 野大火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徐兖二 州 之域春秋任国战国属齐
秦属砀郡汉置任城县属东平国后汉元和初分
置任城国晋永嘉后以县属高平郡宋初因之后
废后魏神龟初置任城郡并置县为郡治北齐天
保七年改郡曰高平隋开皇初郡复废县属鲁郡
唐属兖州五代周属济州宋因之金天德二年移
州治任城元初仍曰济州至元六年徙治钜野八
年升为济寕府还治任城寻复徙十二年复置济
州属济寕府十五年移府来治而徙州治钜野㝷
复故十六年升为济寕路明洪武元年改路为府
十八年降为州县省入属兖州府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领嘉祥钜野郓城〉八年仍
属兖州府乾隆四十一年仍升为直隶州属山东
省〈领汶上嘉祥鱼壹四十五年以汶上还属兖州府割金乡来属〉领县三
金乡县〈在州西南九十里东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七十里东至鱼台县界十五里西至曹〉
〈州府城武县界四十里南至江苏徐州府丰县界三十里北至嘉祥县界四十里东南至江苏徐州〉
〈府丰县界二十五里西南至曹州府单县界三十里东北至济寕州治一百里西北至曹州府钜野〉
〈县治九十里秦置昌邑县汉置山阳郡治昌邑兼领东缗县后汉分置金郷县晋改山阳为高平国〉
〈仍治昌邑领金乡县刘宋移高平郡治高平省昌邑入金乡属之隋属济阴郡唐武徳四年于县置〉
〈金州五年州废又移戴州治此贞观十七年州废县属兖州五代周广顺二年改属济州宋金因之〉
〈元属济寕路明初属济寕府洪武十八年改属兖州府 本朝因之乾隆四十五年改属济寕州〉
嘉祥县〈在州西五十里东西距三十五里南北距七十五里东至济寕州界十里西至曹州〉
〈府钜野县界二十五里南至金郷县界五十里北至兖州府汶上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鱼台县治〉
〈一百十里西南至曹州府城武县治一百里东北至兖州府汶上县治九十里西北至曹州府郓城〉
〈县治九十里古大野地秦属砀郡汉为任城钜野二县地晋宋属高平郡唐属东平郡金皇统中析〉
〈钜野山口镇置嘉祥县属济州元属东平路至元三年还属济州明洪武四年属济寕府十八年降〉
〈府为州属兖州府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分隶济寕州八年改属曹州十三年仍属兖州府乾隆四〉
〈十一年改属济寕州〉鱼台县〈在州南一百一十里东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距六十里东〉
〈至兖州府滕县界一百里西至金乡县界三十五里南至江苏徐州府丰县界二十里北至济寕州〉
〈界四十里东南至江苏徐州府沛县治六十里西南至曹州府单县治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兖州府〉
〈邹县治一百五十里西北至金乡县治五十里春秋鲁棠邑地战国为宋方兴邑秦置方与县汉属〉
〈山阳郡后汉因之晋属高平国宋及后魏因之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彭城郡唐𥘉属金州〉
〈㝷属戴州贞观十七年改属兖州宝元年改县曰鱼台五代后唐以县属兖州宋金因之元太宗〉
〈七年属济州至元二年省入金乡县三年复置明初属徐州㝷属济南府洪武十八年改属兖州府〉
〈 本朝初因之乾隆四十一年改属济寕州〉
︹形势︺南通江淮北连河济控邳徐之津要振宋卫之
咽喉〈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高堑深隍水陆交会南北冲要
之区〈旧志〉
︹风俗︺士俗古远风流清高贤良间生掩映天下〈李白任城〉
〈厅壁记〉氓务耕种愿朴畏法急公赋怯争讼〈旧志〉
︹城池︺济寕州城〈周九里门四池广四丈五尺明洪武三年改筑 本朝康熙年间修乾隆〉
〈三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东巡有 御制过济寕城诗嘉庆十六年重修〉金乡县
城〈周七里有奇门四池广四丈六尺外为重堤周十一里明万历六年因旧址甃砖 本朝康熙〉
〈十二年修四十九年乾隆三十六年重修〉嘉祥县城〈周四里门五池广里许创自金皇统〉
〈间明成化初改筑崇祯间甃石 本朝康熙年间修乾隆五十六年重修〉鱼台县城〈周七〉
〈里外环以堤本元泰定中筑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城圯于水移建董家店周三里有奇门三池广〉
〈三丈〉
︹学校︺济寕州学〈在州治东北元至元间建明洪武正统间修 本朝顺治康熙年间屡修〉
〈入学额数二十名〉金乡县学〈在县治东金大定间建 本朝康熙五年修入学额数十〉
〈五名〉嘉祥县学〈在县治南元至元三年建后圯明洪武三年复建嘉靖九年兵备道严时〉
〈道撤城隍庙改建三十四年仍还故址本朝顺治八年重建入学额数十二名〉 鱼 台县
学〈在县治西北明洪武二年建 本朝康熙三十年修入学额数二十名〉讲德书院
〈在州治东北 本朝康熙二十年建〉任城书院〈在州治东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建〉山
阳书院〈在金乡县治东 本朝乾隆二十五年重建〉曾子书院〈在嘉祥县南南〉
〈武山下相传曾子读书处〉崇德书院〈在鱼台县东二十里谷亭镇〉
︹户口︺〈原颠人丁九万二千三百一十五今滋生男妇大小共八十八万九千三百五十名口计民户〉
〈共十七万三千三百三户〉
︹田赋︺〈田地三万三千二百七十五顷八十六畒一分六釐有奇额征地丁正杂银六万九千三十两〉
〈六钱四分六釐麦改米三百七十九石五斗二升一合九勺米一万一千四十五石五斗四升五合〉
〈七勺〉
︹山川︺两城山〈在州东南五十里蛇蜒如屏下临南阳湖其东又有马陵牛来二山〉承注
山〈在州南四十里元和志在任城县东南七十六里相传女娲生处下有女娲庙〉缙云山
〈在州西南三十里北瞰重湖西联九十九峯漕河绕其左有登临之胜一名晋阳山〉彭子山
〈在州西北三十里一作彭山运河帆樯近在几席颇称胜境其对峙者为旷山在州西北二十里〉
阳山〈在金乡县西北二十五里山石坚可作碑碣蜿蜒而东两相峙中有隘口其北有石屏〉
〈葛山在其后鱼山在其右以在群山之阳因名〉金乡山〈在金乡县西北三十七里接曹州府〉
〈钜野县界县以此名木经注金乡数山皆空中穴口谓之隧戴延之西征记曰焦氏山北数山有汉〉
〈司隶校尉鲁恭穿山得白蛇白兔不以葬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曰金乡山前石庙四壁皆青石〉
〈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皆刻石记之文字分明府志山阴有〉
〈凊凉洞架十馀丈内凿石作四小阁相传秦始皇避暑宫也山上有泉其西有桥曰秦梁相传亦始〉
〈皇所造〉郗山〈在嘉祥县东南五里县志相传晋郗鉴居此俗谓之登台又县有二青山大青〉
〈山在县西南十五里迤南相接者曰焦氏山小青山在县西八里在运河西岸亦谓之嘉祥山〉璺
山〈在嘉祥县东南五里顶有涧深丈许其北为卧龙山县西十里又有西卧龙山〉华林山
〈在嘉祥县东南十五里山北高岭上有寨基又名东寨山亦曰龙华山华林泉出山下流㵼成渠农〉
〈田赖以灌漑其东为东磨山顶平可耕山圆如磨又县南二十馀里有青龙山二十四里有云头山〉
〈二十五里有大鼎山山南麓有圆城〉澹台山〈在嘉祥县南三里县志相传澹台灭明家此〉
塔山〈在嘉祥县南二十里高出县境群山上有石塔其相接者曰范山小金山富山〉崱山
〈在嘉祥县南四十里其山崱嵂高大横亘数里因名〉南武山〈在嘉祥县南四十五里其南有〉
〈曾子墓〉挟山〈在嘉祥县西南二十里与焦氏山相连上有圣水井冬夏不盈涸〉郎山
〈在嘉祥县西南三十五里山顶平旷约十馀亩周𮞉皆有堤形今亦曰狼山〉遂山〈在嘉祥县〉
〈西南五十三里其西有古洞深二里秉烛可入亦名满家洞又平山在县西五十五里山巓四平如〉
〈掌泉土甘肥可以耕稼〉垞山〈在嘉祥县西北十里与小青山相连上有伏羲庙〉萌山
〈在嘉祥县东北峯岩秀拔石如萌芽左右舒翼县治实枕之稍东为横山独坐山柏山皆在城外而〉
〈山麓相接〉独山〈在鱼台县东北黄山前巍然独秀故名又有庙山以伏义庙故名与独山相峙〉
黄山〈在鱼台县东北五十里山有黄良等九泉其后有云寨山左有凤凰山㫄有平山兖山〉
金莎岭〈在金乡县东一里官道左西自曹县定陶东抵鱼台绵亘三百馀里因地异名实一〉
〈岭也上有莎草映日如金故名〉春城堆〈在金乡县东三里其形崎岖如城〉鱼垞堆
〈在金乡县西八里其形如鱼〉菏水〈故道自曹州府钜野县流迳金乡县北又东迳鱼台县南〉
〈七里入于泗水禹贡浮于淮泗达于菏桑钦水经济水至乘氏县西分为二南为菏水北为济渎又〉
〈其一水东流者过乘氏县南又东过昌邑县北又东迳金乡县南又东过东缗县北又东过朱鲔冡〉
〈又东过方与县北为菏水东迳重乡城南注又东迳武棠亭北又东迳汎母亭北又东与钜野黄水〉
〈合又东迳秦梁又东过湖陆县南东入于 泗又曰菏水即泲水之所芭注以成湖泽者也而 东与泗〉
〈水合于谷亭城下俗谓之黄水 口元和志鱼台县菏水即济水也一名五丈沟西 自金乡县界流入〉
〈去县十里又东南 流合泗水 接菏即济水分流其上流在今曹州 府及定陶钜野二县界禹贡所〉
〈谓导菏泽及济水东至于菏是也而其下流则自金乡方与至湖陆以合于泗方与湖陆即今鱼台〉
〈县地禹贡所谓浮于淮泗达于菏盖自泗至菏自菏至济也 又按水经济水东过方与县北为菏〉
〈水泗水南过方与县东菏水从西来注之是菏水入泗当在今鱼台县南境旧志作东迳鱼台县北〉
〈入泗于水道未协今从县志〉运河〈在州境自兖州府县东南六十里西北迳鱼台县东北〉
〈三十里折而北迳济寕州西三里与嘉祥县分界 本朝康熙间济寕东岸旧堤圯废河臣靳辅建〉
〈议修筑自石佛闸起至鲁桥沙州寺止又修嘉祥县尹家沟石闸以蓄蜀山湖之水乾隆四年增筑〉
〈蜀山湖东面马场湖北面圈堤十四年修建济寕汛董家口滚水坝三十丈分泗河暴涨之水入蜀〉
〈山湖济运二十三年因鱼台县地势洼下昭阳蜀山两湖受水过大择辛庄桥土坚之所建滚水𭐏〉
〈二十丈以水势济运由是十八水口宣泄得宜而上游汶泗诸水道咸资挽运矣康熙二十四年〉
〈 圣祖仁皇帝南巡 御制阅河堤诗四十八年有 御制舟过济寕州诗过八闸〉
〈诗乾隆三十年四十九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俱有 御制过济寕诗 按今兖境漕渠〉
〈所资之水在汶沂泗洸兖州府志云金口之堰修而泗水尽入于漕戴村之堰修而汶水尽入于漕〉
〈盖漕之利尤在汶与泗也馀详兖州府卷〉旧运河〈在鱼台县东北二十里昭阳湖西即泗水〉
〈故道也顾祖禹川渎异同考自沛县北湖陆城闸十二里至孟阳闸又十八里至八里湾闸又十八〉
〈里至榖亭闸又十八里至南阳闸此旧运河所经之道也河防志旧运河在昭阳湖西岸由沛县城〉
〈东至孟阳泊入境又北二十里至于谷亭镇又北二十里为广运闸明初所开牛头河是也嘉靖四〉
〈十三年河决飞云桥运道各阻乃开夏镇新可以达南阳此渠不复行舟既而曹单决口塞可太亦〉
〈绝维牛头河下流运渠𭧂涨则溢而入也〉新开河〈自曹州府城武县北东南流迳金郷县南〉
〈三十里鱼台县西北二十里又东南至江苏沛县界河防志长一百有六里旧以土沙壅塞不能泄〉
〈水以济运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疏濬深广自是宣泄无患又汶上县西南二十里亦有新开河明〉
〈正统八年凿以泄山谷之水西流入运河〉牛头河〈自本州流迳鱼台县东北至塌场口入于〉
〈旧运河县志明初开此以资迳道故建永通闸于此正统以后防塌场口之溃故建广运闸于南漕〉
〈渠水盛由此行舟黄河自曹州双河口来亦由此入运自运渠东徙河水南流此河与故渠同塞〉
马场河〈在本州西十里运河东岸周四十里洸泗二水所汇也北接蜀山湖西临运河有安〉
〈居十里斗门闸二座以备蓄泄〉涞河〈在金乡县北县志从单县入金乡石晋时所开首受汴水〉
〈北抵济河南通徐沛即宋之漕河也元末湮废又有寿河在金乡县治东四潴环流源通涞水今仅〉
〈存遗迹〉澹台河〈在嘉祥县南三里黄河支流自曹州府钜野县入境经澹台山下东流入〉
〈莲花池池在城南四里长可三里其水清莹冬夏不涸雨潦时澹台河水注焉雨止则塞〉桓公
沟〈在金乡县北故道自曾州府钜野县流入又东南至鱼台县入菏水晋书桓温传太和四年悉〉
〈众北伐次金乡时亢旱水道不通乃凿钜野三百馀里以通舟运水经注黄水东迳钜野县北又东〉
〈迳咸亭北又东南迳任城郡之亢父县故城西其中谓之桓公沟南至方与县入于菏水〉宣圣
墨池〈在本州鲁桥闸下俗名砚瓦沟〉南池〈在州南其上有少陵祠唐杜甫同任城许主簿〉
〈游南池诗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即此乾隆三十年巡漕御史沈廷芳奏请 赐额〉
〈御赐荩臣诗史四字三十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纯皇帝经此俱〉
〈有 御制南池诗又南池少陵祠诗〉浣笔泉〈在州东门外州志旧传李白浣笔处〉芦
沟泉〈在州东南六十五里入南阳闸又州南六十里有托基泉入枣林闸马林泉入鲁桥闸〉
泥河泉〈在鱼台县东二十五里东南经沛县界入漕又县东北四十里黄山下有黄良等泉〉
〈由 三 岔 河 会 流 东 北 六 十 里 有 圣 母池 等五 泉至张 家 桥 会 流 东 北 九 十 里 有 东 龙 等五 泉至 集泉〉
〈桥会 流 皆入于 运 河〉
︹古 迹︺亢父故 城〈在 州 南 五 十 里本 齐 地 战 国策 苏 秦曰 秦 之 攻 齐 也倍 韩 魏 之 地过 卫 阳〉
〈晋 之 道 径 乎 亢 父 之 险 车不 得 方 轨 骑不 得比 行秦 置 亢 父 县 史 记 二 世 二年 项 梁 引 军攻 亢父 汉〉
〈属东 平 国 后 汉 改 属 任 城国 晋 因 之 宋 改 属高平郡后 魏 属 任 城 郡 后 齐 废水 经 注 黄 水 又 东迳亢〉
〈父故城西〉 防 东故城 〈在金 乡 县 西 南 后 汉 置县 属 山 阳郡晋 省 后 汉 书 张 俭 传中 常 侍 侯〉
〈览 家 在 防 东注 县 名 属 山阳 郡 故 城 今 在 兖 州 金乡 县 南 按古 有 西 防 城在 县 西 其 南 即 单 县 境〉
〈本 春 秋 时 宋 防 邑 地后 谓 之 西 防 城后 汉 置 防 东县 在 西 防 之 东 故 名春 秋 隐 公 十 年公 败 宋 师 于〉
〈营 取 防 杜预 注 高 平 昌 邑 县 西南 有 西 防 城后 汉书 刘 永 传永 遣 使 拜 西 防 贼 帅山 阳 佼 疆 为横 行〉
〈将 军盖 延传 延 率 平 敌 将 军 厐 萌 攻 西 防拔 之 注西 防县 名春 秋 宋 之 西 防 城 故 城 在 今 宋州 单 县〉
〈地寰宇记西防故城在单父县北四十九里汉为防置兵戍于此故城在今县北犹存今考汉志无〉
〈西防县后汉书注为县名误〉昌邑故城〈在金乡县西北四十里本秦县汉初属梁国景〉
〈帝三年周亚夫引兵东北壁昌邑中六年分梁为山阳国治此武帝天汉四年更为昌邑国宣帝时〉
〈复为山阳郡治后汉因之又移兖州刺史治此晋为高平国治宋移高平郡治高平县以昌邑省入〉
〈金郷隋开皇十六年复分置昌邑县属曹州大业初省元和志昌邑故城在金乡县西北四十二里〉
〈其中城周十馀里外城周三十馀里中有铁拄岀地数尺金史地理志金郷县有昌邑镇 按府志〉
〈昌邑城在县西东西六里南北六里县志在县西南今从元和志〉东缗故城〈在金乡县〉
〈东北二十里本夏时缗国春秋属宋春秋僖公二十三年齐侯伐宋围缗注缗宋邑高平昌邑县东〉
〈南有东缗城水经注济水又东迳东缗县故城北故宋地应劭十三州记曰山阳有东缗县邹衍曰〉
〈余登缗城以望宋都者也后汉世祖建武十一年封冯异长子璋为侯国也晋省入昌邑元和志兖〉
〈州金乡县本汉东缗县地属山阳郡即古之缗国左传曰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陈留风俗传曰〉
〈东缗县者故阳武戸牖郷也汉丞相陈平即此乡人也 按两汉时陈留郡有东昏县乃故阳武戸〉
〈牖乡非山阳郡之东缗也元和志误〉爰戚故城〈在嘉祥县西南秦县也汉初曹参攻爰戚〉
〈又周勃攻爰戚略东缗汉高祖六年封功臣赵戊为侯国属山阳郡史记正义曰近亢父〉嘉祥
故城〈在嘉祥县西二十五里即宋钜野县之山口镇金置县于此旧传鲁哀公时𫉬麟处因名〉
〈嘉祥正隆𥘉县圯于水徙治横山之南大定十五年又徙于萌山之下即今治也〉湖陵故
城〈在鱼台县东南六十里与江苏沛县接界战国时宋湖陵邑秦置湖陵县史记项梁击败秦嘉〉
〈进至湖陵汉属山阳郡后汉元和𥘉封东平王苍子为侯国改曰湖陆后汉书注湖陵故城在方与〉
〈县东一名湖陆晋属高平国符坚尝置兖州于此南北朝省入高平郡崔鸿十六国春秋符坚建元〉
〈十五年以毛盛为兖州刺史镇湖陆魏书地形志高平郡高平有湖陆城寰宇记湖陵故城在今鱼〉
〈台县东南六十里〉方与故城〈在鱼台县北春秋时宋之方与邑战国策楚人说项襄王〉
〈外击定陶则大宋方与二郡者举矣秦置方与县史记二世二年秦嘉立景驹为楚王引兵之方与〉
〈元和志兖州鱼台县东北至州一百九十里本汉方与县属山阳郡高齐文宣帝废隋开皇十六年〉
〈复置方与县属戴州贞观十七年废戴州县属兖州宝应元年改为鱼台县因县北有鲁君观鱼台〉
〈为名县理城即汉方与城也寰宇记鱼台县唐元和四年八月淄凊李师道请移县置于黄台市即〉
〈今治也县北有小城即故县冶 按隋志方与县属彭城郡元和志云属戴州误〉任城废
县〈在本州治本任国太昊后风姓战国时为齐附庸孟子季任为任处守是也〉邿城〈在本〉
〈州东南左传㐮公十三年取邿注小国也任城亢父县有邿亭 按汉志作诗亭〉邾娄城
〈在州南十里春秋哀公六年城邾瑕注任城亢父县北有邾娄城寰宇记在任城县南二十里〉司
马城〈在金郷县境寰宇记金郷县司马城在邑界郡国志云城内有铁碑云汉浮阳侯司马耀〉
〈所封邑〉茅乡城〈在金乡县西南古茅国周公子所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曰凡蒋邢〉
〈茅胙祭周公之裔也注高平昌邑县西有茅乡后为邾邑哀公七年季康子伐邾茅成子请告于吴〉
〈不许成子以茅叛水经注高平县西三十里有故茅乡城〉鸡黍城〈在金郷县西南三十五里〉
〈县志汉功曹范式故宅也基址尚存式与汝南张劭有鸡𮮐之约故名〉焦城〈在嘉祥县南十〉
〈五里青山之东县志俗传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即此今其地为焦城村云〉武城〈在嘉祥县〉
〈南四十五里南武山下俗传为曾子故里今讹为阿城 按鲁有二武城东武城即今东昌府之武〉
〈城县南武城即今沂州府之费县而府志又据南武山载入未敢臆断详见曾子墓下〉郗鉴
城〈在鱼台县东南故湖陵城西水经注泗水又东迳郗鉴所筑城北又东迳湖陆城南〉费亭
城〈在鱼台县西南春秋时鲁大夫费伯食邑也晋书地道记湖陆西有费亭城又西有极亭隐公〉
〈二年无骇入极即此〉重乡城〈在鱼台县西北十一里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取济西田分曹地〉
〈也使臧文仲往宿于重馆 注高平方与县西北有重乡城汉书王子侯表重 乡侯少柏东平思王孙〉
〈元始元年封水经注济水东迳重郷城南左传所谓臧文仲宿于重馆者也〉郎城〈在鱼台县〉
〈东北八十里接滕县界春秋 时鲁邑古名郁即亭今曰郁郎村左传隐公元年 费伯帅师城郎注郎〉
〈鲁邑高平方与县东南有郁郎亭括地志郎亭在滕县西五十三里〉甲父亭〈在金乡县南左〉
〈传昭公十六年齐侯伐徐徐人行成赂以甲父之鼎注甲父古国名高平昌邑县东南有甲父亭〉
泥母亭〈在鱼台县东十二里春秋僖公七年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𡩋母〉
〈注高平方与县东有泥母亭音如𡩋后汉书郡国志山阳郡方与有泥母亭或曰古𡩋母〉问津
亭〈在鱼台县西北三十里今名桀溺里𭅺子路问津处〉武唐亭〈在鱼台县北十二里唐一〉
〈作棠春秋隐公二年公 及戎盟于唐五年公观鱼于棠注高平方与县北 有武唐亭鲁侯观鱼台水〉
〈经注菏水又 东迳武唐 亭北公 羊以为济上邑也城有台高二 丈许其下 临水昔 鲁侯观鱼于棠谓〉
〈此也在方与县故城北十里元和志鱼台县因县北有鲁君观鱼台为名观鱼台即武唐亭也在县〉
〈北十三里寰宇记观鱼台高一丈五尺周回一里〉射㦸台〈在州南门外旧志相传吕布射〉
〈㦸援昭烈处台有古碑〉琴堂〈在嘉祥县冶东金太和中苏思忠建县志旧传曽子鼓琴于此〉
太白楼〈在州南城上唐李白游任城县今贺知章觞白于此后人因建楼马咸通间沈光有〉
〈记 本朝乾隆三十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回跸经〉
〈此俱有御制太白楼诗〉
︹关隘︺鲁桥镇〈在州东南六十里唐咸通十年徐卒厐勋等作乱兖州发兵戍守鲁桥镇九域〉
〈志任城有鲁桥山口二镇明初置巡司今裁〉黄队镇〈在鱼台县九域志鱼台县有黄队镇〉
〈今废〉谷亭镇〈在鱼台县东二十里𡩋母亭东水经注菏水东与泗水合于湖陵县西六十里〉
〈榖庭城下即此后讹曰榖亭亦曰谷亭旧置榖亭闸及河桥水驿榖亭递运所北至济寕南至沛县〉
〈俱九十里为漕运往来要地明隆庆中运河东徙省递运所及闸而移驿于南阳镇遂废〉南阳
镇〈在鱼台县东北四十里明隆庆初新运河成自谷亭移建于此为往来津要 本朝设守备及〉
〈管河主簿驻此〉满家硐〈在嘉祥县西南四十五里即遂山洞 本朝设千总戍守〉南城
水驿〈在州南门外旧有驿丞今裁〉河桥水驿〈在鱼台县东北三十里南阳镇明隆〉
〈庆初自榖亭镇移此旧有驿丞今裁〉
︹津梁︺姜家桥〈在州东十三里跨泗水〉两川桥〈在州东南鲁桥镇〉广惠桥
〈在金乡县西门外〉鲁翟桥〈在嘉祥县东南五里〉澹台桥〈在嘉祥县南三里澹台山〉
〈下〉双龙桥〈在鱼台县东南五十里跨沙河上〉
︹堤堰︺苏家坝〈在鱼台县东南五十里沙河镇北遏滕县境内大乌诸泉流以达漕河又有南〉
〈阳坝在县东北二十里旧运河上今废〉天井闸〈在州城东南沈泗二水交注处也其东南〉
〈为在城闸赵村闸石佛闸新店闸仲家浅闸枣林闸俱有闸官又安居十里斗门闸二座在马埸湖〉
〈南运湖东岸〉枣林闸〈在鱼台县东北四十里又南阳闸在县东北三十里俱在新运河上〉
〈有闸官又利建闸在县东五十里旧名宋家口邢庄闸在县东南六十里亦在新运河上〉
︹陵墓︺古女娲陵〈在本州治元和志在任城县东南三十九里〉伏羲陵〈在鱼台县〉
〈东北七十里凫山南其前有庙九域志兖单皆有伏羲陵路史又云陵在山阳今曲阜邹滕嘉祥境〉
〈内俱有伏羲庙以此故也 按 本朝遣官祭告女娲陵在山西平阳府赵城县伏羲陵在河南陈〉
〈州府淮寕县旧志沿明统志载入此未免附会姑存俟考〉曾子墓〈在嘉祥县南武山之阳〉
〈按曾子居武城子游为武城宰参考诸书及祠墓所在当在今费县通志亦系之费而兖州府志又〉
〈称嘉祥县南四十五里有南武山山南有曾子墓山东南三里许有南武城盖因明成化元年山东〉
〈守臣上言嘉祥南武山西南有渔者误陷入一穴中得悬棺其前有石碣镌曾参之墓奉诏封树邱〉
〈陵于是始有嘉祥县之南武城传闻互异姑依旧志存之澹台灭明墓仿此〉澹台灭明
墓〈在嘉祥县南又沂州府费县东北三十里亦有澹台墓〉︹汉︺灌婴墓〈在州东三十里〉
〈地名灌塜〉何休墓〈在州北二十里〉昌邑王墓〈在金乡县西北四十里〉朱鲔
墓〈在金乡县西五里水经注朱鲔墓北有石庙梦溪笔谈今之衣服非古惟朱鲔石堂所刻衣冠〉
〈真汉制也〉错墓〈在嘉乡县南十五里 按错不应葬此盖宋钜野补之祖墓俗误传耳〉
范式墓〈在嘉祥县南二十五里大鼎山前水经注秦王陵东南范巨卿墓石柱犹存即今地〉
〈也有庐江太守范府君碑今移置州学内〉︹三国︺︹魏︺王粲墓〈在鱼台县东北十里〉︹唐︺
任城王道宗墓〈在州南二十里〉︹宋︺李演墓〈在州西二里有碑〉
︹祠庙︺樊子祠〈在州东郝家村内〉漕河神祠〈在州城南天井闸上即分水口也本〉
〈名禹王庙明正德中更今名 本朝乾隆三十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回跸水程经此〉
〈御书额曰溯源明徳又分水口有关帝庙新建 御书额曰赫濯同钦〉报功祠〈在州〉
〈南天井闸东祀明莱阳伯周长平江伯陈瑄侍郎金纯〉范张祠〈在金乡县东门外明万历〉
〈六年建祀汉范式张劭〉言子祠〈在嘉祥县南四十五里崱山西〉仲子庙〈在州南四〉
〈十里汉更始初子路后裔避乱自泗水流寓济寕因建庙横坊村即今仲家浅也世袭博士有祭田〉
〈六十五顷三十八亩庙户二十一戸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 御制〉
〈仲子庙诗乾隆三十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 赐额曰贤诣升堂〉宗圣曾子
庙〈在嘉祥县南四十五里南武山下不知创于何时明正统中修宏治中增扩其制门人阳肤沈〉
〈犹行以下皆从祀焉正徳间山东佥事钱宏访得曾子之后一人于嘉祥保山中欲请于朝未果嘉〉
〈靖十二年吏部侍郎顾鼎臣奏求曾氏嫡派得质粹于江西永丰县迁居嘉祥至十八年授以五经〉
〈博士世袭奉祀〉
︹寺观︺普照寺〈在州城西北隅齐梁古刹也有六楞唐碑载宝历二年修又有金党怀英隶书〉
〈二碑 本朝康熙年间修〉光善寺〈在金乡县东〉法云寺〈在嘉祥县南十五里青山〉
〈之阳后有法云泉甚佳〉䕶国报恩寺〈在嘉祥县南三十里蜀山唐贞元中建有石罗〉
〈汉数百〉长寿寺〈在鱼台县东五十里元皇庆中建〉白鹤观〈在金乡县东唐高宗〉
〈东封有白鹤下焉诏郡县为观以白鹤名有唐先天金大定碑记〉
︹名宦︺︹汉︺袁安〈汝阳人明帝时除阴平长任城令所在史人畏而爱之〉秦彭〈茂陵人建〉
〈初元年迁山阳太守以礼训人不仕刑罚为人设四诫以定六亲长幼之礼有遵奉教化者擢为乡〉
〈三老以劝勉之吏有过咎罢遣而巳不加耻辱百姓怀爱莫有欺犯兴起稻田数十顷每于农月亲〉
〈度顷亩分别肥瘠差为三品各立文簿藏之乡县于是奸吏无所容诈诏以所立条式并下州郡在〉
〈职六年迁颖川太守〉刘祐〈安国人桓帝时为仕城令兖州举为尤异〉︹宋︺刘颜〈彭城人除〉
〈任城主簿岁饥发大姓所积粟活数千人李迪知兖州辟颜为从事〉石延年〈幽州人家于宋〉
〈城真宗时知金乡县有治名〉徐处仁〈谷熟人知济州金乡县以荐者言召见徽宗问京东〉
〈岁事处仁以旱蝗对问邑有盗贼乎曰有之帝谓处仁不欺〉︹明︺方克勤〈寕海人太祖征〉
〈为济寕知府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吏征率不侯期民辄弃去田复荒克勤与民约税如期置〉
〈田为九等吏不得为奸野以日辟又立社学数百区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视事三年户増数倍一〉
〈郡饶足克勤为治以德化为本不喜近名尝曰近名必立威立威必殃民吾不忍也〉戴䎦〈渑池〉
〈人成化时知鱼台县才识敏练兴利除弊知无不为人服其明断〉
︹本朝︺李顺昌〈直隶新安人康熙元年任济寕知州州为运道咽喉夫役㫄午额设之外向派〉
〈里中每因一夫而扰及一里顺昌为均输之法先定保甲按日而递役之民困以苏〉罗大美
〈阆中人康熙十五年任鱼台知县因岁荒代民垫解以省追呼欠而免其偿十七年奉文协济彭口〉
〈派夫百名大美力请豁除后遂永免为例〉陈士凯〈全州人康熙三十八年授鱼台知县邑濒〉
〈河多水患士凯设为拯济之法委曲详尽民不知劳〉
人物︹汉︺张长安〈山阳人事王式授诗为博士论石 渠至淮阳中尉兄子游卿为谏议大 夫〉
〈以诗授元帝〉张就〈山阳人受诗泰山栗丰至大官徒众尤盛〉张无故〈山阳人从平陵〉
〈张山拊受尚书无故善修章句为广陵太傅守小夏侯说文〉丁恭〈东缗人习 公羊严氏春 秋〉
〈学义精明建武初为谏议大夫博士封关内侯迁少府诸生自远方至者著录数千人当世称为大〉
〈儒历官至骑都尉光武每事谘访焉〉范式〈金乡大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并告归乡里式〉
〈谓劭曰后二年当过拜尊亲乃共刻期日后期方至劭白母设馔候之其日式果到升堂拜饮而别〉
〈后劭卒式忽梦见劭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式寤悲泣便驰往赴之未到丧已发柩不〉
〈肯进移时式至执绋引柩于是乃前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与式未相见病将〉
〈亡谓其妻曰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乃裂素为书以遗式式乃营䕶平子妻儿身自送䘮于〉
〈临湘𡘜别而去后举州茂才四迁荆州刺史后迁庐江太守卒于官〉郑均〈任城人兄为县吏颇〉
〈受礼遗均脱身为佣得钱帛归以与兄曰物尽可复得为吏坐赃终身捐弃兄感其言遂为廉洁均〉
〈好义笃实养寡嫂儿恩礼敦至不应州郡辟召肃宗朝公车特徴拜议郎称病乞归帝东巡过任〉
〈城幸均舍敕赐尚书禄以终其身时人号为白衣尚书〉魏应〈任城人少好学习鲁诗建初四〉
〈年拜五官中郎将经明行修弟子自远方至著录数十人肃宗其重之时会诸儒于白虎观讲论五〉
〈经同异使应专掌难问帝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再迁骑都尉卒于官〉张匡〈山阳人习韩诗〉
〈作章句后举有道博士徴不就〉度尚〈湖陆人为郡上计吏拜郎中历迁文安令延熹五年长沙〉
〈零陵贼合七八千人自称将军入桂阳苍梧南海交阯尚书朱穆举尚自右校令擢为荆州刺史桂〉
〈阳贼帅畏尚威名徙入山谷尚穷追数百里入南海破其三屯遂平之七年封右乡侯迁桂阳太守〉
〈明平征还京师时荆州兵朱盖等与桂阳贼明兰等复攻桂阳焚烧郡县于是以尚为中郎将登兵〉
〈讨击大破之后以尚为荆州刺史后为辽东太守延熹九年卒于官〉单飏〈湖陆人以特清苦〉
〈自立善明天官算术举孝廉历官尚书〉︹三国︺︹汉︺伊籍〈山阳人随先主人益州以为左〉
〈将军从事中郎遣使于吴孙权闻其才辩欲逆折以辞籍适入扑权曰劳事无道之君籍即对曰一〉
〈拜一起未足为劳机捷类如此后迁昭文将军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造蜀科蜀科之制由此〉
〈五人焉〉︹魏︺梁茂〈昌邑人少好学论议常据经典以处是非魏国初建历官尚书仆射中尉〉
〈奉常文帝在东宫为太子太傅甚见敬礼后卒于官〉满宠〈昌邑人从太祖力战有功文帝即位〉
〈破吴于江陵拜伏波将军历封昌邑侯太和三年以前将军代曹休都督扬州诸军事拜征东将军〉
〈时孙权岁来合肥宠屡击退之景初二年以年老征还迁太尉宠不治产业家无馀财卒谥景侯子〉
〈伟嗣伟以格度知名官至卫尉〉王弼〈山阳人好论儒道辞才逸辨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
〈十馀卒〉︹晋︺虞溥〈昌邑人专心坟籍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及文章诗赋数十篇卒于洛〉
郗鉴〈金乡人少贫专览经籍以儒雅著名于时所在饥荒州中之士有感其恩义者相与资〉
〈赡鉴复分所得以恤宗族及乡曲老赖而全济者甚多明帝即位王敦专制内外危逼仗凿为外〉
〈援假节镇合肥敦忌之征还遂与帝谋灭敦钱凤攻逼京都鉴以尚书令领诸屯营凤等平封高平〉
〈侯帝以其有器望万几动静辄问之累官至太尉卒谥文成〉郗愔〈鉴子性至孝居父母忧殆〉
〈将灭性与姊夫王羲之高士许询并有迈世之风简文帝辅政累迁都督徐兖青幽扬州晋陵诸军〉
〈事领齐兖二州刺史虽居藩镇非其好也及帝践阼就加镇军都督浙江东五郡军事久之以年老〉
〈乞骸骨卒赠侍中司空谥文穆子超字景兴一字嘉宾卓荦不羁善谈论年四十二先愔卒〉︹南
北朝︺︹宋︺檀道济〈金郷人少居䘮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
〈𫉬俘囚皆释而遣之中原感悦归者甚众文帝侵魏以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转战多捷威名甚重〉
〈朝廷疑之文帝寝疾彭城王义康矫诏收付廷尉道济见收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齐︺
檀超〈金乡人好谈咏自比晋郗超高帝赏爱之以超与骠骑记室江淹掌史职上表立条例史〉
〈功未就卒〉︹魏︺徐招〈金郷人少好法律及朝廷旧事发言措笔辨析秋毫永安初射䇿甲科除〉
〈员外散骑常侍领尚书仪曹郎中𠇍朱世隆屯兵河桥庄帝以招为行台左丞自武牢北渡引马埸〉
〈河内之众以抗世隆后𠇍朱兆得招锁送洛阳仲远将斩之招曰不亏君命得死为幸仲远释之后〉
〈卒于度支尚书〉︹隋︺游元〈任城人为治书侍御史宇文述等败绩元按其状述遣家僮造请元〉
〈不之见按之愈急帝嘉其公正奉使黎阳杨元感作逆屡胁以兵竟不屈见害〉︹唐︺郗纯〈金乡〉
〈人举进士拔萃制策皆高第张九龄李邕素称之自拾遗七迁至中书舍人处事不回为宰相元载〉
〈所忌时鱼朝恩以牙将李琮署两街功德使恃势辱京兆尹崔昭纯诣载请速处其罪载不纳遂辞〉
〈疾还东都徳宗立召为太子左庶子集贤殿学士不拜改詹事致仕卒〉郗士美〈纯子年十〉
〈二通五经史记汉书父友萧颍士颜真卿柳芳尝曰吾曹异日当交二郗之间矣历昭义节度使昭〉
〈义自李抱真以来皆武臣私厨月费米六千石羊千首酒数十斛潞人困甚士美至悉去之又卢从〉
〈史时日具三百人膳以饷牙兵士美亦罢之讨王承宗大将王献恣横逗挠士美即斩以徇亲鼓之〉
〈大破贼下三营环柏郷时诸镇兵合十馀万多玩寇犯法独士美兵锐整最先有功威震两河以疾〉
〈召拜工部尚书后检校刑部尚书为忠武节度卒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景〉︹宋︺李邴〈任城人徽〉
〈宗时迁翰林学士命赋诗高丽使者请𫝊录以归高宗即位召为兵部侍郎时苗刘迫上逊位邴谕〉
〈以逆顺祸福之理密劝殿帅王元以禁旅击贼绍兴五年邴条上战阵守备措画绥怀五事不报闲〉
〈居十七年卒谥文敏有草堂集一百卷〉︹金︺李演〈任城人泰和六年进士第一除应奉翰林〉
〈文字再丁父母忧居乡里贞祐初任城兵演墨衰为济州刺史画守御䇿召集州人为兵搏战三〉
〈日众皆市人不能战逃散演被执大将见其冠服非常且知其名问之曰汝李应奉乎演答曰我是〉
〈也使之跪不肯以好语抚之亦不听许之官禄演曰我书生也本朝何于我而利人之官禄哉大〉
〈将怒击折其胫遂曳出杀之时年三寸馀赠济州刺史诏有司为立碑云〉︹元︺马绍〈金郷人至〉
〈元间拜参知政事屡进谠言都城种苜蓿地分给居民权势因取为己有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桑〉
〈哥败迹其所尝行赂者索其籍阅之独无绍名元贞元年迁中书右丞行江浙省事大德三年移河〉
〈南省事卒〉︹明︺朱清〈济寕人天顺四年进士为南京兵科给事中时军政不肃壮者投权门老〉
〈弱备行伍清奉诏核阅弹劾不避权势或劝隐默自全清曰某受天子耳目寄顾惟身家自利乎卒〉
〈见忤权贵谪四川布政照磨〉曹玉〈嘉祥人宏治中进士授御史巡按庐扬等处东公执法为〉
〈当道所不容迁陜西佥事会云南有思田之变命玉往抚慰之玉至思田降论功当迁忌者抑之不〉
〈果巳而致仕正徳初特以平云南功加俸一级召用而玉卒〉胡汝桂〈金乡人嘉靖中进士〉
〈由刑部主事历吏部文选郎中擢太常少卿好学慕古与同志者讲阳明之学月旦为会海内翕然〉
〈称之〉靳学颜〈济寕人嘉靖进士由南阳推官历吉安知府治行冠一时隆庆时入为太仆卿〉
〈巡抚山西诏陈选兵铸钱积谷深切时务累擢吏部左侍郎学颜内行修洁淡于世味见高拱以〉
〈首辅掌铨政多专恣遂谢病归卒〉仙豸〈济寕人嘉靖中举人知闻喜县清正不避豪强凡有〉
〈益於氏者知无不为在职二年谢病归周济族党人高其义〉王法汤〈鱼台人崇祯十四年〉
〈土寇掠榖亭法汤父嘉言肘间缚数十金携法汤出遇贼搜金以为当翁也缚而挞之法汤跪泣求〉
〈免贼不听挞嘉言至死法汤泣骂不已贼怒支解之时法汤年十馀岁〉
︹本朝︺杨宗震〈本州人顺治丙戌进士授陕西兴安知州招徕安集疆域晏如历迁江南驿盐〉
〈道时江洋适有寇氛宗震造理战船毫不优民而军需猝办寻以劳勚卒于官〉杨以元〈金乡〉
〈人孝友著闻干隆年间 旌〉张淑渠〈本州人乾隆戊辰进士历官山西州县升仕潞安府〉
〈知府淑渠天性纯笃治尚体要所得廉俸悉以培飬士民周恤亲友乡党后将旧置地亩设立义田〉
〈一仿范文正公遗规恐久而废弛呈官刊石以期不朽卒祀乡贤祠〉徐万安〈本州人由行伍〉
〈洊升陜西建安堡都司嘉庆四年随剿邪匪多著战功后力竭遇害事 闻 赐恤云〉
〈骑尉〉
︹流寓︺︹唐︺李白〈山东人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
〈逸〉
︹列女︺︹南北朝︺︹宋︺檀道济妻向氏〈金乡人道济进司空镇寿阳朝廷疑畏之〉
〈元嘉十二年召道济入朝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后果为义康所害〉
︹明︺吴宪妻李氏〈鱼台人崇祯时流贼起宪执将死李引颈愿以身代遂遇害夫竟〉
〈免于难〉焦继泉妻张氏〈济寕人夫亡守节崇祯甲申闻流贼陷京师大恸缢死同〉
〈县刘中行妻任氏客寓扬州会城破呼女同缢死〉
︹本朝︺邵纯妻高氏〈本州人顺治初土寇掠州境䌸纯拷掠索金时高避楼上闻夫急遂〉
〈趋而下贼舍纯逼高高大骂不绝口贼怒杀之〉徐国柱妻吴氏〈本州人国柱病有族〉
〈无赖子乘间诱之氏不从遂自缢〉马氏女〈本州人许字王姓未婚而王卒闻讣自缢〉周
治皥妻苏氏〈金乡人夫亡自缢死同县刘玫妻吴氏周榘妻李氏俱夫亡自尽〉金
荣贵妻陈氏〈嘉祥人夫亡守正捐躯〉夏九围妻王氏〈鱼台人守正捐〉
〈躯〉王扬庭妻张氏〈本州人年二十八夫亡孝养舅姑抚至成立守节四十馀年〉
〈顺治年间 旌〉闵时茂妻魏氏〈本州人夫亡孝事病翁抚成立同州节妇李哲妻〉
〈吕氏宋慧妻赵氏汪杰妻程氏王用霖妻杨氏均康熙年间 旌〉孟辅德妻李氏
〈金乡人夫亡守节抚历四十年与同县郭昆梅妻李氏均康熙年间 旌〉周象巽妻
胡氏〈金郷人年十九夫亡未殓缢死遂同日窆康熙年间 旌〉张筠妻阮氏〈嘉祥〉
〈人于归月馀为土寇所掠大骂不受辱贼怒杀之同县苏州元女亦骂贼遇害均康熙年间 旌〉
刘浩妻董氏〈嘉祥人夫亡缢死同县烈妇徐圣跻妻杨氏烈女鹿氏女名令姑节妇王〉
〈凤帷妻陈氏监生张𥮏妻高氏石毓乔妻高氏均康熙年间 旌〉韩一龙妻陈氏
〈鱼台人夫亡守节康熙年间 旌〉高光妻胡氏〈金郷人夫亡守节雍正年间 旌〉
樊民瞻妻聂氏〈鱼台人早孀顺治𥘉榆园土寇掠谷亭镇氏与其女皆自缢雍正年〉
〈间旌〉 程 正善妻孙氏〈鱼台人正善贾于单恶少诈正善札以病亟招之氏曰夫〉
〈之死生命也妇人无早夜独行之理遂守共捐躯雍正年间 旌〉李永锡妻周氏
〈本州人夫亡守节同州宗维濂妻张氏徐守业妻郭氏刘汝龙妻潘氏杨洽妻王氏周森绍妻方氏〉
〈刘永智妻张氏乔世荣妻路氏尹可法妻闻氏时超妾王氏陈际元妻仲氏李时菶妻许氏路徳珣〉
〈妻张氏李汝琳妻王氏赵懋聪妻乔氏潘呈悦妻陈氏许嘉宾妻车氏关芳名妻张氏孔大振妻杨〉
〈氏宋相博妻邱氏秦平格继妻郭氏刘㘱妻刘氏王惠我妻李氏烈妇张克梓妻李氏仲耀清妻陈〉
〈氏李锺柏妻刘氏贾天爵妻赵氏宋宏镇继妻林氏均乾隆年间 旌〉王氏女〈名仙姐金〉
〈乡人守正捐躯同县节妇李永妻杨氏王振海妻李氏孙织妻王氏郝宗哲妻王氏贾成都妻秦氏〉
〈李振琦妻周氏张廷桢妻范氏李世焘妻刘氏宗文秀妻张氏王克标妻李氏卢珍妻张氏赵良楫〉
〈妻李氏杨若烱妻杜氏杨锡瑀妻李氏王文炳妻李氏李士聪妻杨氏苏奇妻李氏李瑗妻江氏周〉
〈嶐妻邓氏刘歆妻赵氏苏中保妻江氏马溥妻周氏殷曰昆妻袁氏李省方妻胡氏王毓琨妻周氏〉
〈均乾隆年间 旌〉王蕴绶妻丁氏〈嘉祥人与弟妇蕴经妻欧氏俱夫亡守节同县〉
〈梁德秀妻张氏李鹏飞妻赵氏张珽璘妻高氏王常亮妻苏氏均乾隆年间 旌〉王大美
妻刘氏〈鱼台人夫亡守节同县李中蕴妻刘氏段存贞妻苗氏屈克昌妻韩氏王天申妻甄〉
〈氏朱云妻刘氏朱檀妻杨氏史通𥙿妻王氏刘节妻蒋氏赵谏妻田氏任铨妻夏氏武侍征妻徐氏〉
〈张炳妻刘氏烈妇方彬妻刘氏均乾隆年间 旌〉王克方继妻聂氏〈本州人夫〉
〈亡守节同州仲振棕妻骆氏路廷元妻杨氏苏克正妻顾氏张我唯妻郑氏张会妻魏氏文绪光妻〉
〈岳氏李洙妻郑氏张廷鉴妻陶氏刘希敬妻冯氏张书绅妻仲氏妾孙氏史川妻林氏赵思明妻〉
〈李氏苏克峻妻顾氏朱文滨妻张氏冷宗盛妻韩氏冷克俊妻寇氏杜元炳妻熊氏孟永锡妻夏氐〉
〈史叔燕妻刘氏烈妇石楷继妻许氏王浩妻于氏均嘉庆年间 旌〉李励寅妻戴氏
〈金郷人夫殁自缢同县烈妇刘添才妻陈氏李东妻李氏孟广妻马氏节妇周容德妻李氏程景安〉
〈妻宗氏李扩知妻张氏李长江继妻季氏李省方妻胡氏孙天镤妻张氏㝷钧妻张氏郭松林妻赵〉
〈氏郭树徳妻李氏周钿妻王氏周桂林妻赵氏周桂森妻李氏李凤山妻周氏张汉妻李氏李征济〉
〈妻张氏李尚朴妻王氏李淳妻邱氏周乾吉妻苏氏李次知妻周氏周士掖妾廖氏徐大文妻刘氏〉
〈张思纳妻王氏芮宗修妻王氏均嘉庆年间 旌〉张氏女〈嘉祥人名来姐遇𭧂不从羞忿〉
〈自尽同县烈妇刘李氏张魏氏豆王氏节妇刘淑颜妻王氏均嘉庆年间 旌〉马星房妻
孔氏〈鱼台人夫亡殉节同县烈女李忠仁女谢映女李玉龙女节妇谢昇泰妻杨氏张维干妻〉
〈夏氏宋有祝继妻刘氏王云官妻刘氏烈妇路杨氏均嘉庆年间 旌〉
︹土产︺丝 茧䌷〈州境出〉梁公砚〈出鱼台县其地善为陶砚文理细腻而色碧绿〉
〈谓之梁公砚〉
前提调官〈臣〉郑绍谦恭纂并覆辑
校 对官〈臣〉张 梧恭 校
����������������������
����������������������
����������������������
����������������������
����������������������
����������������������
����������������������
����������������������
大清一统志
临清直隶州〈在山东省治西一百十里东西距一百五十二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东至东〉
〈昌府高唐州界八十二里西至直隶广平府曲周县界七十里南至东昌府堂邑县界四十里北至〉
〈直隶河间府故城县界九十里东南至东昌府茌平县界九十里西南至东昌府馆陶县界三十里〉
〈东北至东昌府恩县界九十里西北至直隶广平府清河县界五十里本州境东西距八十二里南〉
〈北距五十五里东至东昌府滑平县界十二里西至直隶广平府曲周县界七十里南至东昌府堂〉
〈邑县界四十里北至直隶广平府清河县界十五里东南至东昌府清平县界二十里西南至东昌〉
〈府馆陶县界三十里东北至夏津县界三十里西北至直隶广平府清河县界二十里自州治至〉
〈京师七百六十里〉
︹分野︺天文女虚危分野元枵之次兼营室东壁之分
︹建置沿革︺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卫地战国时为赵
之东鄙秦属东郡汉置清渊县属魏郡后汉因之
三国魏改属阳平郡晋因之后魏太和二十一年
析置临清县仍属阳平郡北齐县废隋开皇六年
复置属贝州大业初属清河郡唐属贝州大历七
年改属瀛州贞元末还属贝州五代后唐改属兴
唐府宋属河北东路大名府熙寕五年省为镇入
宗城㝷复置金改属恩州元至元中改属濮州明
洪武二年改属东昌府宏治二年升为州仍属东
昌府
本朝因之乾隆四十一年升为隶州属山东省领
县三
武城县〈在州东北七十里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七十里东至恩县界十五里西至隶冀〉
〈州南宫县界三十五里南至夏津县界二十里北至隶河间府故城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夏津县〉
〈界二十五里西南至直隶广平府清河县界十五里东北至隶故城县界五十里西北至隶冀〉
〈州𬃷强县界四十里战国时赵武城邑汉置东武城县属清河郡后汉属清河国晋曰武城县后魏〉
〈因之北齐天保七年徙废隋开皇初复置武城县仍属清河郡唐属贝州宋属恩州金因之元初隶〉
〈东平路至元七年改属高唐州明因之 本朝初属东昌府乾隆四十一年改属临清州〉夏津
县〈在州东四十里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四十七里东至东昌府高唐州界三十里西至隶广〉
〈平府清河县界四十里南至东昌府清平县界十二里北至东昌府恩县界三十五里东南至东昌〉
〈府高唐州界三十里西南至东昌府清平县界三十里东北至东昌府恩县界三十里西北至武城〉
〈县界二十五里汉置信乡侯国属清河郡后汉省为甘陵县地晋魏为清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改〉
〈置鄃县属清河郡唐初属贝州天宝元年改曰夏津五代汉改属大名府宋金皆因之元初属东平〉
〈路至元七年政属高唐州明因之 本朝初属东昌府乾隆四十一年改属临清州〉邱县〈在州〉
〈西南四十里东西距十七里南北距二十五里东至东昌府馆陶县界十二里西至隶广平府曲〉
〈周县界五里南至隶曲周县界五里北至隶曲周县界二十里东南至东昌府馆陶县界十六〉
〈里西南至隶曲周县界八里东北至东昌府馆陶县界十八里西北至隶曲周县界三十里汉〉
〈置平恩侯国属魏郡后汉为县晋改属广平郡后魏因之隋属武安郡唐属洺州宋因之金省入曲〉
〈周县元至元二十六年改置邱县属东昌路明属东昌府宏治二年改属临清州 本朝属东昌府〉
〈乾隆四十一年改属临清州〉
︹形势︺连城依阜百肆堵安两水交渠千樯云集关察
五方之客闸通七省之漕〈通志〉西邻广平北接河间
东南一水连江引湖南北喉扼要之地〈州志〉
︹风俗︺人情朴厚俗有儒学近古之风〈文献通考〉士习退让
民无告讦〈州志〉
︹城池︺临清州城〈周九里有奇门四池广九尺明正徳间于西南二面筑罗城嘉靖间广之〉
〈跨汶卫二水门六水门三月城四 本朝顺治六年修乾隆二十二年三十四年重修〉武城
县城〈周四里门四池广三丈明成化三年土筑 本朝顺治六年修〉夏津县城〈周七〉
〈里门四池广一丈二尺明天顺中土筑 本朝顺治三年修康熙十年乾隆五十六年重修〉邱
县城〈周八里门四池广一丈六尺元至元二十七年土筑 本朝顺治七年修康熙元年乾隆〉
〈五十五年重修〉
︹学校︺临清州学〈在州治东明共徳年建 本朝康熙年间修入学旧额十五名乾隆四十〉
〈八年增一名嘉庆十二年増二名〉武城县学〈在县治东南宋大观间建明洪武初重建〉
〈天顺间修 本朝康熙雍正年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夏津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
〈三年建宏治中修 本朝康熙雍正年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邱县学〈在县治东南元大徳〉
〈四年建明洪武𥘉修 本朝康熙年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清源书院〈在州治西南明〉
〈嘉靖十一年建 本朝乾隆二十年重建〉歌书院〈在武城县南金大定中建于县西以〉
〈邑同子游为宰处故建祠以祀之明隆初移建今所更名道学书院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重建〉
〈仍名歌〉
︹户口︺〈原额人丁十一万六千三百七十一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九十六万七千九百十一名口计民〉
〈户共十八万六千九百二十户又䘙所屯戸共一万九千一百二户男妇大小共十一万五千八百〉
〈三十二名口〉
︹田赋︺〈田地三万七百十三顷二十二亩七分七釐有奇额征正杂银十一万六千二百二十四两九〉
〈分五釐有奇麦改米一千六百九石八斗二升四合米三万七千十三石六斗三升二合一勺〉
︹山川︺大阜山〈在州北二里广百馀亩为州城之主山〉平邱山〈在邱县治东尔雅小〉
〈陵曰邱县因以名〉运河〈自东昌府清平县境北流至州城南贯城而北䘙河自西来会为一〉
〈又东北迳夏津武城恩县之西入济南府徳州界自阳榖县官窑口铺入东昌境北至州境盐店自〉
〈兖州府阳谷县至此长一百七十七里即元明以来会通河旧道皆汶水也是为上河闸凡九自盐〉
〈店北至直隶吴桥县降民口长二百二十七里皆卫水也是为下河不设闸今皆谓之运河明史河〉
〈渠志正统十三年河决沙湾临清告涸侍郎赵荣则请置减水石坝以蓄运河之水四年坝坏运道〉
〈仍阻尚书石璞凿河三里以避决口明年运河高浅如故漕舟俱蚁聚临清上下都御史徐有贞请〉
〈置减水闸开分水河挑运河工竣会通复安 本朝顺治九年河决安平堤浸及东昌府城漫堂邑〉
〈博平临清各堤闸总河杨方兴塞之康熙六十年黄沁并决修东昌各属堤岸以卫运河乾隆三年〉
〈修建聊城县房家口进水闸以泄白家洼𣾀聚之水入运又修博平县三教堂减水闸泄运河之水〉
〈由运河入马颊河十八年重修聊城县十里铺进水闸以泄曹州府郓城县西南诸邑之水入运三〉
〈十二年添建临清月河单闸以泄运河之水入卫凡皆先事绸缪相机防䕶而岁修之工不与焉此〉
〈运河所以深通无滞也康熙二十八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经此有 御制诗乾隆三十〉
〈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有 御制临清舟次杂𧨹诗 回銮有 御制临清舟〉
〈中口号诗三十九年有 御制临清歏诗四十一年 东巡有 御制临清歌诗〉
卫河〈旧名御河亦名永济梁一名白沟又名清河自河南辉县引淇洹二流至直隶大名府元〉
〈城县入东昌境东北流迳冠县西北又东北迳馆陶县西南会漳河又东北迳邱县东南四十里又〉
〈东北至临清州西与会通河合为漕河又东北迳直隶广平府清河县界又东北迳夏津县西北四〉
〈十里又东北迳武城县西一里东北入直隶河间府故城县界又北迳恩县西北五十里又东北入〉
〈济南府徳州界自临清以北全资此水以济运是谓卫河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清河在西北水经〉
〈注白沟水东北迳赵城西又东北迳空陵城西又北迳乔亭城西东去馆陶县故城十五里又东北〉
〈迳平恩县故城东又东过清渊县故城西人历县之西北为清渊清河东北迳广宗县故城南又东〉
〈北迳界城亭东又东北迳信乡西又东北迳信城县故城西又东北迳清阳县故城西又东北迳陵〉
〈乡西又东北迳东武城县故城西又东北迳复阳县故城西又东北流迳枣强县故城西元和志馆〉
〈陶县白沟水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亦名御河在漳南县东五十里此渠盖汉屯氏故渎隋〉
〈氏修之因名永济宋史河渠志皇祐元年河合永济渠注干寕军崇寕元年诏开临清县𭐏子口增〉
〈修御河西堤开置斗门决北京恩冀沧州永静军积水入御河涸源明会典卫河会淇漳诸水过临〉
〈漳分为二其一北出迳大名至武邑以入滹沱其一东流迳大名东北出临清至直沽会白河入海〉
〈长二千馀里今为运河自临清至直沽凡五卫十七州县浅一百五十七处明史河渠志卫河由内〉
〈黄至山东馆陶西漳水合焉东北至临清与运河合河流势盛运道得之始无浅阻永乐五年临清〉
〈堤决尚书宋礼言河岸低薄徒事增筑无益乃于魏家湾穿二小渠以泄于土河卫河自是无横溢〉
〈患正统十四年河决临清四闸御史钱清请濬其南撞圈湾河以达卫从之山东通志明万历二年〉
〈漳水北溢馆陶之流遂绝至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而全漳与卫河合即今南馆陶镇所出之漳河〉
〈也卫合淇洹诸水仅成带川益以二漳乃见浩瀚双流交注所益不在汶济下矣 按运河全赖各〉
〈闸节宣而卫河则环曲而行不复置闸遂有三湾抵一闸之说不知古人用曲之意全为漳设漳水〉
〈之浊减于黄河而易淤则相等但黄河朱源甚高顺其所趋则沙随水去遇曲则势逆而易怒故其〉
〈道在逢湾取直漳水浊轻而来源平坦若津道径直则水浮沙沉随路淀积惟使之多湾则左冲石〉
〈激水不得定沙亦随去治漳之法所由与治河不同谨附记〉漳河〈在邱县 本朝顺治九年〉
〈自直隶广平元城等处直注邱县分为二道一从县西迳直隶广宗县入滹沱河一从县东迳直隶〉
〈清河县北至青县入运河康熙四十七年入邱上流尽塞而全漳会于东昌府馆陶县〉古屯
氏河〈在州境自东昌府馆陶县东北流迳夏津县之南又东北迳高唐州及恩县界汉书地理〉
〈志魏郡馆陶河水别出为屯氏河东北至漳武入海过郡四行千五百里又沟洫志屯氏河东北迳〉
〈魏郡清河信都渤海入海广深与大河等元帝永光五年河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成帝初清河〉
〈都尉冯逡请开屯氏河使分流杀水力水经屯氏河迳馆淘县东又东北别河出焉又东迳甘陵之〉
〈信郷县故城南又东迳甘陵县故城北迳灵县北又东北迳鄃县与鸣犊河故渎合又东迳清河郡〉
〈北又东北迳陵乡南又东北迳东武城县故城南又东北迳东阳县故城南元和志屯氏河俗名毛〉
〈河在馆陶县西二里夏津县北旧志今冠县馆陶邱县茌平高唐俱有屯氏河故道又有熙河在茌〉
〈平县北七十里北流至高唐州入济南府禹城县界其源无考盖即屯氏河也 按元和志谓永济〉
〈渠南自汲郡引清淇二水东北入临清此渠盖汉屯氏故渎也后人縁此为说清淇屯氏遂混而为〉
〈一以水经注考之屯氏河自大河决出迳馆陶清渊之东而东出清河县之南清淇水迳馆陶清渊〉
〈之西而出清河之北今考卫河所行自临清以上则皆古清淇也自临清以下行清河县南则古屯〉
〈氏也与元和志之言颇合然今卫河自武城以下又皆清淇所行非屯氏所能至矣〉马颊河
〈在夏津县东三十里自曹州府濮州朝城县流入东北流迳莘县西五十里又北迳堂邑县西十二〉
〈里又北迳清平县十二里又东北迳高唐州西北二十里又东北迳恩县南二十里津期店亦名津〉
〈期河又迳县东十二里东北入济南府平原县界 按禹贡九河之马颊孔颕达谓在东光之北通〉
〈典云在平原郡界与今州境无渉唐时有马頬河出澶州清丰县界东北流至平昌合笃马河即此〉
〈河也宋至和二年李仲昌议开六塔河引归横陇故道欧阳修言六塔止是别河下流已为滨棣徳〉
〈博之患是宋之六塔实行唐之马颊惟李仲昌所开引商胡决流使之东南入横陇故道为异耳至〉
〈嘉祐五年河流派于魏之第五埽二股河自魏恩东至于徳沧入海当时马烦故道又为二股河所〉
〈行今此河或断或续故道具存盖即唐之马颊宋之六塔二服也〉沙河〈在州南旧城东门外〉
〈东北迳夏津县西十五里又东北迳武城县东南十五里又东北入恩县界旧志相传为古赵河无〉
〈水则积沙水盛则成河东流至海或入高唐马颊河〉一字河〈在武城县西河防志黄河旧经〉
〈县境金明昌五年河犯武城堤门年凿新河修石岸十四里有奇以塞之元时河自河南原武县决〉
〈而东南此河遂绝〉新河〈在武城县西北即运河引渠也本朝乾隆三年因城东北隅逼近〉
〈运河发帑市民地挑濬引河自三官庙前至大三里口计长三百九十丈引水由西北入运以䕶城〉
〈垣〉康台泽〈在邱县东魏书地形志广平郡平恩县有康台泽元和志康台泽在县东五里〉
中洲〈在州城西汶卫二水相会处元时即名中洲其时未有砖板二闸止有旧会通河入卫今〉
〈则宛在中央始成洲矣东曰鳌头矶砌以石如鳌头筑观音阁其上新旧四闸分建左右焉〉广
济泉〈在州西又有通济普惠二泉俱濒运河〉晦显泉〈在州南旧城内又有漱玉清惠〉
〈威武镇定遗泽洙泗渊源等泉各甃石为井以助会通河之流〉琉璃井〈在州城西南〉
︹古迹︺临清故城〈在今临清州南本汉清渊县地后魏析置临清县唐属贝州元和志县东〉
〈北至贝州六十里寰宇记县在大名府东北一百五十里州志宋建炎中患水移治曹仁镇明洪武〉
〈二年徙县治于故县北八里临清闸即今治也〉清渊故城〈在州西南汉置县属魏郡三国〉
〈魏改属阳平郡晋及后魏因之北齐改置于贝邱县界而故城废水经注淇水又东过清渊县故城〉
〈西又历县之西北为清渊故县有清渊之名矣世谓之鱼池城非也州志清渊废县在临清州西南〉
〈四十里 按旧唐志临清即汉清泉县后魏改名今考地形志清渊与临清并列元和志亦谓临清〉
〈本清泉县地其非改名可知刘昫误也〉东武城故城〈在武城县西本战国时赵邑汉〉
〈置东武城县晋太康中去东字北齐移县于故信城县隋开皇初改为清河别置武城县于此唐移〉
〈治永济渠西宋大观中移于今治金峙以故城为镇元和志贝州武城县西南至州四十二里府志〉
〈武城县武城旧治在县西十里汉时建宋大观间卫河决徒今治〉复阳故城〈在武城县〉
〈东北汉置县属清河郡后汉省水经注清河又东北迳复阳县故城西地理风俗记东武城西北三〉
〈十里有复阳亭故县也世名之曰槛城〉鄃县故城〈今夏津县治本后魏清河县地隋开〉
〈皇十六年自今德州平原县界徙置鄃县于此唐天宝元年改曰夏津元和志贝州夏津县西北至〉
〈州九十里寰宇记夏津县 魏府东北二百五十里府志夏津县新县店在县西北三十里隋开皇〉
〈间改置夏津唐罹水患徙今治 按汉鄃县在今济南府平原县西南水经注河水故渎东迳鄃县〉
〈故城东又东迳平原县故城西是也后汉书马武传注亦云鄃县故城在今徳州平原县西南后魏〉
〈时犹治鄃城自北齐废后隋复改置于此实非汉县故地元和志谓夏津即汉鄃县而诸志从之误〉
〈也旧志谓汉鄃县在夏津界别以县西北之孙生镇为隋之夏津唐徙今治考隋志开皇十六年置〉
〈夏津县大业初废入清河县改北齐之武城为清河即今直隶清河县今夏津西与清河接界疑隋〉
〈所置夏津即在今县之地唐时改名当即因比旧志似非无据但隋之夏津偶置㝷废而唐书元和〉
〈志但承鄃县言之不及夏津其遗址不可考矣至隋之鄃县即唐之夏津以元和志寰宇记道理考〉
〈之即今县治为是旧志云在东北又谓在西北皆非也〉信乡故城〈在夏津县西汉置县〉
〈亦曰新乡为侯国后汉省入甘陵水经注屯氏河故渎东迳甘陵之信乡县故城南地理志曰顺帝〉
〈更名安平应劭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故县也 按汉书地理志注孟康曰顺帝更名安平水〉
〈经注亦引之今考郡国志无此县〉平恩故城〈在邱县西汉地节三年封许广汉为侯国〉
〈后汉曰平恩县应劭曰县盖馆陶之别乡旧唐书地理志平恩县隋自斥漳移于平恩故城置寰宇〉
〈记高齐天保七年徙治斥漳城在今广平府威县隋开皇六年还治平恩九域志县在洺州东九十〉
〈里金省入曲周金史地理志曲周县有平恩镇是也元改置今县 按邱县之名自元时始立而明〉
〈统志云本馆陶之别乡汉析置邱县属魏郡不知何据府志又云汉置斥邱县斥邱即春秋晋干侯〉
〈邑鲁昭公所处在今直隶广平府成安县界阚骃曰地多斥卤故曰斥邱与邱县无涉也〉南曲
故城〈在邱县北汉置县属广平郡后汉省人平恩县水经注衡漳故渎东北迳南曲县故城西〉
〈应劭曰平恩北四十里有南曲亭故县也〉沙邱废县〈在州西隋开皇十六年析临清县置〉
〈大业初省唐武德五年复置属毛州贞观元年省〉侯城废县〈在武城县西南本故陵乡〉
〈应劭曰东武城西南七十里有陵乡故县也后魏置侯城县属清河郡水经注清河东北迳陵乡西〉
〈后汉封太仆梁松为侯国故世谓之梁侯城遂立侯城县治此〉永济旧县〈在州南唐置属〉
〈贝州元和志县东北至州一百十里本汉贝邱县地临清县之南偏大历七年田承嗣奏于张桥行〉
〈市置以西并永济渠而名寰宇记县在魏府北九十里熙寕五年省为镇入馆陶㝷改属临清〉榆
阳城〈在州境水经注淇水东北迳榆阳城北汉昭帝封江徳为榆阳侯文颖曰邑在魏郡清渊〉
漱玉亭〈在州城内明大学士杨守阯记又有秀林亭在城外〉歌台〈在武城县西十〉
〈里旧县址高九尺上有子游祠寰宇记台在御河北岸 按鲁武城在今沂州府费县巳于兖州府〉
〈古迹武城下详加辨证此台因汉东武城之名误为鲁邑从而傅会不足据谨附记〉德星堂
〈在武城县唐崔郸建宣宗以其一门孝友题其堂曰德星〉
︹关隘︺临清关〈在州运河上明宣徳间设 本朝因之旧用御史及戸部官监收船料商税今〉
〈改归巡抚管理〉王家浅巡司〈在州北十五里 本朝乾隆三十六年移裴家圈巡司驻〉
〈此〉甲马营巡司〈在武城县东北二十五里县志相传宋太祖诞生之地明置巡司〉
〈本朝康熙七年裁㝷复设 按宋史本纪太祖生于洛阳夹马营与此地无渉县志傅会不足信也〉
曹仁镇〈在州南八里金史地理志临清州有曹仁镇州志宋时常移临清县治曹仁镇今会〉
〈通渠南宋旧城是〉揺鞍镇〈在州西南六十里州志五代汉高祖屯兵处〉饶阳镇
〈在武城县西北三十里九域志武城有饶阳顿宗窦保旧县四镇〉孙生镇〈在夏津县北二〉
〈十五里金史地理志夏津县有孙生镇县志尝徙县于此一名新县〉临清卫〈在州治东明置〉
〈指挥使 本朝设守备及领运千总〉焦屯堡〈在邱县东〉清递运所〈在州西南二里〉
〈又西南五里有会通税课局〉裴家圈〈在夏津县西四十里运河所经为往来要津旧置巡〉
〈司 本朝乾隆三十六年移驻甲马营〉清源水马驿〈在州城西南隅旧有驿丞今裁〉
渡河水驿〈在州北五十里〉甲马营水驿〈在武城县东北二十五里运河东岸〉
〈旧有驿丞今裁〉
︹津梁︺通济桥〈在州新城内临清闸东当汶水北泻处明嘉靖二十七年建石桥如闸制以蓄〉
〈泄河水〉永济桥〈在州外城内会通临清二闸浮桥也以木四十丈为巨筏绝河横亘俗名〉
〈天桥〉广济桥〈在州西卫河上〉太平桥〈在武城县东门外〉马颊桥〈在夏津县〉
〈东南三十里桥侧有龙潭祷雨辄应〉屯氏河桥〈在夏津县东北三十里一名董姑桥又卞〉
〈官桥在县东北四十里〉
︹堤堰︺古堤〈自临清州南逾会通河而北绕州城东南东北入夏津县境抱县城又东北入恩县〉
〈界绕县西入济南府界旧志堤堰亘数百里其委绝海盖古之堤防也或谓之鲧堤寰宇记鲧堤在〉
〈历亭县东三十五里〉卫河堤〈在夏津县西北卫河东岸旧堤北自武城县界横河口南至临〉
〈清州界二十里口计十九处长五千三百丈有奇又有新堤夹卫河两岸东岸八处长一千三百九〉
〈十八丈有奇西岸四处北至武城刘家道口南至潘家口长一千八百五丈又有月堤在县西卫河〉
〈之东西两岸也外不足以防水患故重筑内堤岁久缺坏明嘉靖中三修 本朝顺治中修筑完固〉
〈雍正十年复培厚以御河水〉虞公堤〈在邱县西五里南至张村北至宋八疃延亘七十馀〉
〈里明正统七年知县虞镐所筑以捍河水 本朝顺治中修〉砖闸〈在州西南外城内运河上〉
〈旧名新开闸南距戴家湾闸三十里明正统二年建 本朝康熙二年修上镇以石下固以铁四十〉
〈二年 圣驾南巡过临清闸有 御制诗乾隆十八年重修今有闸官其西五里为南板〉
〈闸亦在运河上明永乐中平江伯陈瑄建 本朝乾隆十一年修每年十一月十五日于砖板二闸〉
〈间筑坝疏浅间年则一大濬闸之外即为汶卫合流处旧有会通临清二闸在州治西南运河之北〉
〈皆元时所建明废又设有沙湾潘官屯𮗚音觜减水闸三亦久废〉
︹陵墓︺︹汉︺耿贵人墓〈在州西北卫河西十五里汉安帝母耿氏尊为甘陵大贵人葬此州〉
〈志其地有池俗称莲花池〉许广汉墓〈在邱县城东县志汉平恩侯许广汉墓在东郭外〉
︹唐︺崔群墓〈在武城县文庙前〉孙伏伽墓〈在武城县东北三十里〉︹明︺王
道墓〈在武城县南二里〉
︹祠庙︺陈瑄祠〈在州西南明永乐间瑄疏运河有功故祠焉〉成汤庙〈在邱县城中东〉
〈北隅明天顺三年建春秋上戊致祭〉子游庙〈在武城县西十里邑人岁时致祭〉汶河
神庙〈在本州砖闸东 本朝雍正八年 敕建〉卫 河神庙〈在本州广济桥南〉
〈本朝康熙十四年建〉漳河神庙〈有二一在州城板闸外 本朝康熙六十年建雍正三年〉
〈 敕封福漕漳河神一在馆陶县西南四十里馆陶镇 本朝雍正四年建 敕封恵济〉
〈漳河神〉
︹寺观︺清凉寺〈在州南门外明成化间建寺内双桧连抱高六七㝷枝干挺拔数百年物也〉
大安寺〈在州治西明永乐中建〉大云寺〈在夏津县东二十里唐时建〉资佛
寺〈在夏津县治北旧有塔高十二级明宏治中于塔中掘出石椁金棺内有水晶瓶藏舍利七粒〉
〈又中一石匣上刻太平兴国八年定光佛舍利也〉洪济寺〈在邱县治东宋皇祐中建〉无
为观〈在州城南一里运河上即三官庙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御书是额〉
〈因改观名乾隆三十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经此 御赐额曰福祐津途三十六年四十〉
〈一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皆有 御制无为观诗〉
︹名宦︺︹南北朝︺︹魏︺房恭懿〈洛阳人仕齐历平恩令有能名〉︹唐︺贾耽〈沧州南皮〉
〈人天宝中举明经𥙷临清尉上书论事徙太平〉︹宋︺周渭〈昭州恭城人建隆𥘉擢右赞善大夫〉
〈时魏帅符彦卿専恣朝廷选常参官强干者莅其属邑以渭知永济县彦卿郊迎渭推于马上就馆〉
〈始与相见略不降屈县有盗伤人而逸渭捕𫉬并暴廋匿者按诛之不以送府〉陈䎦〈澶州临河〉
〈人知夏津县时转运使卢七伦鲁利用婿也怙势听狱不以直讼者不已付䎦评决䎦直之御史知〉
〈杂韩亿闻具事奏为监察御史〉︹金︺刘源〈馆陶人以馆陶尉升临清丞未半载徳化流行政令〉
〈清肃民皆徳之〉︹明︺李真卿〈永嘉人洪武间知临清县廉能善抚字卒于官民悲泣如䘮所〉
〈亲执绋送葬者至三千馀人〉虞镐〈馀姚人正统四年知邱县先是漳河东泛漂没田庐镐筑〉
〈长堤御之水不为害后遂名虞公堤〉张翰〈京山人正德初知夏津县甫至即令郭外之民徙居〉
〈城中旷地未几流贼至剽掠诸县翰率士民固守贼不能近遂引去保障之功山东称最〉易时
中〈晋江人嘉靖中知夏津县有恵政后迁顺天府推官终养归道出夏津老稚欢迎数舍争献果〉
〈脯将别有𡘜失声者〉高重光〈保定人崇祯中由贡生为乡训导有佐平盗功擢知邱县 大〉
〈兵至抱印赴井死〉
︹本朝︺黄道珪〈广东海丰人康熙二十九年知邱县邱土瘠人贫道珪下车即除旧弊二十三〉
〈条屡遭旱涝为请发粟赈济有可恵民之事无不力举以劳卒于官〉宋元徴〈庐江人康熙三〉
〈十三年知夏津县廉㓗明允值天旱疏濬漕河随濬随淤而漕艘已入境元征朝服祷于龙神水忽〉
〈腾涌沙分舟过不费牵挽人咸异之〉朱国祥〈镶黄旗汉军康熙十三年知夏津县凡六年兴〉
〈利除弊知无不为创设新庄安插流民另编为甲以卓异升去三十七年复知东昌府夏民闻之趋〉
〈迎几至空市〉阿锡鼐〈满洲镶白旗人康熙三十九年以监察御史督理临清钞关性清约〉
〈周知商人之瘼平衡会计罢侦逻之扰人者濬河例在季冬因施粥河上民忘其寒州人颂之〉陈
留武〈镶白旗汉军雍正十年知临清州民间不知胥役之扰又劝民间垦荒田百馀顷尽成沃〉
〈壤设立普济堂州人感化助田百馀亩后迁知登州府〉
︹人物︺︹汉︺赵苞〈东武城人从兄忠为中常侍苞深耻门族有宦官名势不与交通初仕州郡举〉
〈孝廉累迁辽西太守以到官明年遣使迎母及妻子道经柳城值鲜卑入寇遂为所劫质载以击郡〉
〈苞悲号谓母曰今为王臣义不得顾私恩毁忠节母遥谓曰人各有命何得相顾以亏忠义苞即时〉
〈进战贼悉摧破其母妻皆为所害苞殡殓毕自载归葬桓帝遣使吊慰封鄃侯苞葬讫谓乡人曰食〉
〈禄而避难非忠也杀母以全义非孝也何而目立于天下遂呕血而死〉︹三国︺︹魏︺崔季
珪〈东武城人少尚武事后就郑康成受学归以琴书自娱袁绍辟为骑都尉数谏绍不听绍卒二〉
〈子争欲得季珪遂称疾固辞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为别驾从事傅文帝于邺世子出田猎变易〉
〈服乘季珪书谏宜燔翳捐褶以塞众望魏国初建拜尚书时太子未立临菑侯有才而爱太祖密访〉
〈于外季珪答春秋之义立子以长迁中尉季珪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
〈而太祖亦敬惮焉会有白季珪傲世怨谤者遂赐死为世所痛惜〉崔林〈季珪从弟少时晚成〉
〈季珪异之太祖定冀州召除邬长累迁御史中丞文帝践阼拜尚旧出为幽州刺史迁大鸿胪龟兹〉
〈王遣世子来朝朝廷褒赏甚厚馀国遣子通使连属林恐所遣或非真的而道路䕶送所损滋多乃〉
〈移书炖煌喻指并录前世待遇诸国丰约故事使有恒常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转光禄司隶校〉
〈尉林为政推诚简存大体是以去后每辄见思景初元年司徒司空并缺孟康荐林忠直不回清俭〉
〈守约后年遂为司空进封安阳亭侯〉︹南北朝︺︹宋︺崔怀顺〈东武城人父邪利鲁郡太〉
〈守元嘉中为魏所𫉬怀顺即日遣妻布衣蔬食如居丧礼岁时向北流涕泰始初淮北入魏怀顺因〉
〈此归北至代都而邪利已卒怀顺绝而复苏载丧还青州徒跣冰雪天气寒酷而手足不伤时人以〉
〈为孝感丧毕以弟在南齐建元𥘉逃归而弟已亡怀顺贫宗党哀之日敛给其斗米永明中卒〉
〈按清河郡之武城本汉东武城旧县宋时已入于魏又南徐州南清河郡有东武城宋元嘉中侨置〉
〈其地在今镇江考崔怀顺以下六人本𫝊或称东武城人或称清河郡人其文不一据宋志永嘉之〉
〈乱幽冀流民相率过江则此六人实清河武城人而迁徙南清河郡之东武城者也以例论之南朝〉
〈之人不应附载北朝郡县但侨置郡县名表内向不标列姑依旧统志各从其原占籍贯存之附识〉
〈于此〉︹齐︺崔祖思〈季珪七世孙少有志气好读书高帝在淮阴祖思为上辅国主簿甚见亲〉
〈待迁齐国内史帝受禅转给事中黄门侍郎武帝即位祖思启陈政事以为宜修文序开武校崇俭〉
〈素罢杂伎上优诏报答后为青冀二州刺史卒上深加叹惜祖思叔父景真位平昌太守有惠政子〉
〈元祖有学行好属文历位骁骑将军出为东海郡太守〉崔慰祖〈东武城人父绪永明中〉
〈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毁不灭性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
〈矣不得已从之父梁州赀财千万散与宗族料得父时假贳文疏悉焚之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假〉
〈借未尝为辞建武中从兄慧景举慰祖硕学帝欲试以百里辞不就沈约谢朓尝于吏部省中问慰〉
〈祖地理中所不悉十馀事慰祖酬据精悉朓叹曰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
〈晋人物为四十卷未成卒〉︹梁︺崔灵恩〈清河武城人少笃学遍习五经尤精三礼三传累迁〉
〈步兵校尉国子监博士聚徒讲授听者常数百人性拙朴无风采及解晣经理甚有精致先是儒者〉
〈论天互执浑盖二仪灵恩立义以浑盖为一出为桂州刺史卒于官集注毛诗二十二卷周礼四十〉
〈卷制三礼义宗四十七卷左氏经𫝊义二十二卷左氏条例十卷公羊榖梁文句义十卷〉︹陈︺张
讥〈清河武城人㓜聪俊有 思理年十四通孝经论语㓜丧母有错彩经帕 即母之遗制每岁时辄〉
〈对帕哽噎不能胜及丁父忧居䘮过礼天嘉中为国子助教累官东宫学士讥性恬静不求荣利所〉
〈居宅营山池植花果讲周易老庄而教授所撰尚书周易毛诗孝经论语老庄诸义后主尝敕就其〉
〈家写入秘阁〉张正见〈东武城人㓜好学有清才累迁尚书度支郎通直散骑侍郎有集十〉
〈四卷五言诗尤善〉︹魏︺崔宏〈魏司空林六世孙少有俊才号冀州神童太祖征慕容宝素闻〉
〈其名遣使追求与语说之以为黄门侍郎与张兖对总机要草创制度迁吏部尚书时命有司制官〉
〈爵撰朝仪协音乐定律令申科禁宏裁之以为永式及置八部大人宏通暑三十六曹势倾朝廷〉
〈而约俭自居不营产业帝益重之厚加馈赐赐爵白马侯太宗将即位清河王绍闻人心不安大出〉
〈财帛颁赐朝士宏独不受及即位命宏居门下虚已访问拜天部大人进爵为公卒赠司空谥文贞〉
崔徽〈宏弟少有文才与渤海高演俱知名历位秘书监赐爵贝邱侯乐安王范镇长安世祖迁〉
〈忠清旧德之士与范俱镇以徽为镇西将军副将行乐安王傅进爵济南公徽为政务存大体性好〉
〈人伦引接宾客讲论道义诲诱后进终日不止以疾还京师卒〉崔逞〈魏中尉季珪六世孙少好〉
〈学有文才遭乱贫讲诵不废归魏拜尚书除御史中丞以事赐死太祖深悔之子頣累官散骑尚〉
〈书赐爵清河侯为大鸿胪持节䇿拜难当奉使数返光扬朝命世祖善之逞兄适亦有名于时为〉
〈慕容垂尚 书左丞适曾孙延夀轻财好施甚收 乡曲之誉为冀州主簿〉崔 浩〈宏之长子少好〉
〈学博览经史元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弱冠为通直郎少迁著作郎太祖常置左右太宗初拜〉
〈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恒与经国大谋后浩进讲书传论近世人物帝大悦赐御缥醪酒十瓢水晶〉
〈戎盐一两曰朕味卿言若此盐酒故与卿同其旨也初浩父病笃乃翦爪截发夜祷北极求以身代〉
〈家人罕有知者及居丧尽礼袭爵白马公朝廷礼仪优文策诏军国书记尽关于浩始光中进东郡〉
〈公拜太常卿时议讨赫连昌击蠕蠕朝臣尽不欲行浩赞成之大军既还加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
〈左光禄大夫以赏谋谟之功敕诸尚书凡军国大计所不能决者皆先谘浩然后行迁司徒诏浩总〉
〈理史务监秘书事后诛〉崔宽〈祖形随晋南阳王保避地陇右遂仕沮渠李暠父剖每慷慨有〉
〈怀东土世祖西巡使宽送款世祖嘉之拜宽岐阳令赐爵沂水男征剖诣京师未至卒谥元赠武陵〉
〈公宽还京封安国子家于武城居司空林旧墟后袭爵武陵公拜陜城镇将号曰能政子衡少以孝〉
〈行著称为内秘书中散袭父爵蠕蠕犯寒上书陈备御之方便国利民之策凡五十馀条除秦州刺〉
〈史徙爵徐郡公卒〉崔休〈逞元孙少贫矫然自立孝文时频迁给事黄门侍郎休勒学公事〉
〈军旅之隙手不释卷孝文南伐以休为尚书左丞转长史宣武初出为渤海大守部内安之入为吏〉
〈部郎中迁散骑常侍权兼选任多所拔擢后为司徒右长史公平清洁历幽青二州刺史皆以清白〉
〈称累官殿中尚书久在台阁明习典故每朝廷疑义咸取正焉卒谥文贞〉路恃庆〈阳平清渊〉
〈人有干用为郷闾所称太和中除奉朝请以从兄文举有才望因推让之孝文遂并拜焉累迁定州〉
〈河间王琛长史琛贪暴肆意恃庆每进苦言卒赠左将军安州刺史〉路邕〈清渊人宣武时为东〉
〈魏郡太守莅政清勤值年俭自出家栗赈赐贫窘灵太后下诏褒美赐厩马衣被稍迁南青州刺史〉
〈卒〉张谠〈东武城人为东徐州刺史以赐爵中陆侯谠性开通笃于抚恤青齐之士虽疏族〉
〈末姻咸相敬视宠要势家无所顾避高允之徒甚器待之卒赠青州刺史 按东武城本汉县晋太〉
〈康中去东字魏志因之而列传仍称东武城人似乎自相矛盾考隋志有武城旧曰东武城之文而〉
〈北齐列传亦有称东武城人者疑魏又尝加东字但志不具耳附识于此〉崔亮〈东武城人家贫〉
〈佣书自业李冲荐之累迁尚书二千石郎高祖在洛驰驿征亮兼吏部郎迁中书侍郎兼尚书左丞〉
〈虽历显任其妻不免亲事舂簸世宗亲政迁给事黄门侍郎仍兼吏部郎亮自参选事垂将十年廉〉
〈慎明决为尚书郭祚所委迁度支尚书领御史中尉自迁都之后经略四方又营洛邑费用甚广亮〉
〈在度支别立条格岁省亿计又议修汴蔡二渠以通边运公私赖焉历雍州定州刺史以平硖石功〉
〈进号镇北将军累转尚书仆射卒〉崔光韶〈亮从父弟事亲以孝闻初除奉朝请与弟光伯〉
〈操业相侔特相友爱遂让官于光伯孝文嘉而许之太和中迁青州平东府长史府解敕知州事孝〉
〈庄初河间邢杲率流民攻逼州郡州人乞光韶为长史以镇之㝷为东道军司及元颢入洛自河以〉
〈南莫不风靡刺史广陵王欣集文武议所从光韶抗言元颢受制梁国称兵本朝所宜切齿乃斩颢〉
〈使迁廷尉卿时秘书监祖以赃劾太尉阳城王徽等为求宽光韶执意不回永安未遂还乡〉
〈里刺史侯渊谋为不轨夜劫光韶责以谋略光韶曰起兵须有名义使君今日举动直是作贼耳知〉
〈复何计渊虽恨之而不敢害除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不起卒于家〉崔隆宗〈东武城人〉
〈简率友爱居丧以孝闻为兰陵燕二郡太守仁信待物检慎至诚见重于时卒谥曰孝〉︹北齐︺
崔冏〈逞元孙㓜好学汎览经传多技艺尤工相术武平中为散骑常侍性廉谨恭俭所得俸秩〉
〈必分亲故终鸿胪卿〉张晏之〈东武城人祖彝仕魏历官尚书爵平陆侯晏之㓜有至性为〉
〈母郑氏教诲动依礼典从𠇍朱荣平元颢赐爵武城子高岳征颍川以为都督中兵参军兼记室晏〉
〈之文士兼有武干深为岳所叹赏齐天保𥘉行北徐州事㝷即真为吏人所爱百姓制清德颂数篇〉
︹周︺崔彦穆〈魏司空林九世孙㓜明悟神采卓然魏吏部尚书李神隽有知人之鉴见而叹〉
〈曰王佐才也大统三年拜荣阳郡守赐爵千乘县侯累迁司农卿时军国草创众务殷繁太祖引彦〉
〈穆入幕府兼掌文翰世宗初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陈氏请敦邻好诏彦穆使焉甚为江表〉
〈所称后加授上大将军进爵东郡公卒〉︹隋︺崔儦〈休之孙少与范阳卢思道陇西辛德源友〉
〈善博览群言解属文开皇四年征授给事郎累迁员外散骑侍郎仁夀中卒〉张干威〈晏之〉
〈子性聪敏渉猎群书其世父暠之谓人曰吾家千里驹也开皇中为晋王属王美其才及即位授内〉
〈史舍人仪同三司㝷拜谒者大夫从幸江都以本官摄江都赞治称为干理时帝数巡幸百姓疲弊〉
〈干威上封事以谏帝不悦自此见疏未几卒弟干雄亦有才器历寿春阳地二县令俱有治绩〉︹唐︺
崔善为〈武城 人巧于历数高祖为太守以礼接之及兵 起署大将军府司戸参军封清河县〉
〈公擢尚书左丞用清察称傅仁均撰戊寅历李淳风诋其疏帝令善为考二家得失多所裁正贞𮗚〉
〈𥘉为陜州 刺史历大理司农二卿出为奉州刺史卒初天下 既定群臣居䘮者皆夺服善为建言其〉
〈弊始许终䘮〉孙伏伽〈武城人武德初上疏言事帝大悦即以为治书侍御史时军兴赋重〉
〈伏伽数请 釐损帝语裴寂曰我虚心 尽下冀闻嘉言若李纲 孙伏伽可谓谊臣矣东都 平大赦天下〉
〈又欲责贼支党伏伽以为宜一切加原又表置谏官帝皆钦纳太宗即位封乐安县男累迁大理卿〉
〈时司农市木橦倍 值与民韦悰劾吏隐没事下大理伏伽曰缘官市 贵故民值贱臣见司农识大体〉
〈不 见其罪帝顾悰曰卿不逮㐲伽远 矣久之出为陜州刺史致仕卒〉程 名振〈平恩人高祖诏〉
〈授永寕令使率兵经略河北刘黑闼陷洺州杀名振母妻贼平请手靳黑闼以其首祭母拜营州长〉
〈史封东平 郡公转洺州刺史太宗征辽东拜右骁卫将军平 壌道行军总管攻沙卑城破独山阵皆〉
〈以少击泉号为名将迁营州都督击高丽于贵端水焚其新城历晋蒲二州刺史镂方道总管卒〉
张文瓘〈武 城人㓜事母兄以孝友闻贞𮗚初第明 经𥙷并州参军时李𪟝为长史尝叹曰〉
〈稚圭今之管 萧吾所不及𪟝入 朝因极推引累授东西台舍人 参知政事乾封二 年遂与𪟝同为宰〉
〈相俄知左史事时高宗造蓬来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文瓘谏帝〉
〈善其言为减厩马数千兼大理卿不旬日 断疑狱四百扺罪者无怨言时以执法平恕方戴 胄性严〉
〈正未尝回 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駮帝故委之新罗叛将讨之 文瓘力疾请息兵修徳以怀异俗诏可〉
〈卒谥曰㦤四子潜沛洽涉皆至三品时 谓万石张家兄子锡久视𥘉为凤阁侍郎同平章 事请还庐〉
〈陵王 不为张易之所右神龙中迁工 部尚书累封平原郡公卒〉程 务挺〈名振子少从父征讨〉
〈以勇力闻拜右领军卫中郎将破 突厥六万骑于云州阿史那伏念叛诏裴行俭讨 之以务挺副时〉
〈伏念屯金牙山务挺引兵赴之伏念惧乃降迁右武卫将军封平原郡公绥州部落稽胡白铁余叛〉
〈诏务挺讨之生擒白铁余后以左武卫大将军为单于道安抚大使突厥惮之不敢盗边武后以谮〉
〈杀之突厥闻务挺死率相庆为立祠每出师辄祷焉〉路敬淳〈临清人少志学足不履门居亲〉
〈丧倚庐不出者三年服除号恸入门形容癯毁妻不之识后擢进士第天授中再迁太子司议郎兼〉
〈修国史崇贤馆学士数受诏纂辑庆恤仪兴武后称之尢明姓系著姓略衣冠系录等百馀篇自魏〉
〈晋以降推本其来皆有条序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其后柳冲韦述萧颖士孔至名有撰次然皆〉
〈本之路氏弟敬潜少与敬淳齐名历怀州录事参军位中书舍人〉崔隐甫〈武城人儦曾孙〉
〈解兵曹参军迁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浮屠恵范倚太平公主胁人子女隐甫劾状反为所挤贬卭〉
〈州司马明皇立擢汾州长史迁洛阳令累拜御史大夫帝诏校外官岁考异时参审竟春未定隐甫〉
〈一日会朝集使询逮检实其暮皆讫议者服其敏迁刑部尚书累封清河郡公卒谥曰忠始帝欲相〉
〈隐甫谓曰牛仙客可与语卿尝见否对曰未也帝曰可见之隐甫终不诣他日又问对如𥘉帝乃不〉
〈用隐甫所至洁介自守明吏治在职以强正称云〉崔琳〈武城人祖义元历官御史大夫封清〉
〈邱县公琳明政事开元中与高仲舒同为中书舍人侍中宋璟亲礼之每所访逮尝曰古事问仲舒〉
〈今事问琳尚何疑累迁太子少保天宝二年卒秘书监潘肃闻之然曰遗爱也琳与弟太子詹事〉
〈珪光禄卿瑶俱列棨㦸世号三㦸崔家〉崔群〈武城人未冠举进士陆贽主贡举梁肃荐其有〉
〈公辅才擢甲科举贤良方正累迁右补阙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数陈谠言宪宗嘉纳元和十三年以〉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皇甫镈言利幸于帝阴藉左右求宰相群数言其佞邪不可用既〉
〈入对及开元天宝事群言安危在出令存亡系所任世谓禄山反为治乱分时臣谓罢张九龄相李〉
〈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以是讽帝故镈衔之帝卒相镈罢群为湖南观察使穆宗立以吏部侍郎召〉
〈历御史大夫武寕荆南节度使拜吏部尚书卒〉崔邠〈武城人父倕三世一㸑当时言治家者推〉
〈其法至徳初献赋行在肃宗异其文位吏部侍郎邠第进士复擢贤良方正授渭南尉迁𥙷𨶕上疏〉
〈论裴延龄奸以鲠亮知名由中书舍人再迁吏部侍郎性温裕沈密行已简俭宪宗器之裴垍荐邠〉
〈才可宰相会病不拜久乃为太常卿知吏部尚书铨故事太常始视事大阅四部乐都人纵观邠自〉
〈第去帽亲导母舆公卿见者皆避道都人荣之卒谥文简〉崔郾〈邠弟中进士第累迁吏部员外〉
〈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穆宗立荒于游畋郾进谏帝动〉
〈容慰谢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载不一问经义臣无〉
〈功不足副厚恩帝惭谢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
〈改鄂岳等州又观察浙西皆有治缋卒谥曰徳郾不藏赀有辄周急亲旧居家怡然子弟自化五子〉
〈瑶瑰瑾珮璆俱达官弟郸历官中书侍郎崔氏四世缌麻同㸑兄弟六人至三品邠郾郸凡为礼部〉
〈五吏部再居光德里构便斋宣宗闻而叹曰郸一门孝友可为士族法因题曰徳星堂〉︹宋︺王
彦超〈临清人性温和恭谨能礼下士初为中书令代还复为永兴军节度乾德二年镇凤翔开〉
〈宝二年为右金吾卫上将军判街杖事太平兴国六年封邠国公彦超语人曰人臣七十致仕古之〉
〈制也我当知止表求得请尽斥去仆妾之冗食者居处服用咸遵俭约卒赠尚书令〉马仁瑀
〈夏津人善射挽弓二百斤宋𥘉以功历领诸郡防御使后为密州防御使太祖征晋阳命仁瑀率师〉
〈巡边至上谷渔阳辽人素闻仁瑀名不敢出盗起兖州贼首周弼毛袭甚勇悍仁瑀率十馀卒入泰〉
〈山擒弼尽𫉬其党鲁郊遂安累迁朔州𮗚察使判瀛州事〉︹金︺宋九嘉〈夏津人为人刚直豪〉
〈迈少游太学有能赋声从李纯甫读书为文有奇气与雷渊李经相伯仲至寕元年进士历蓝田高〉
〈陵扶风三水四县令咸以能称入为翰林应奉正大中以疾去〉︹明︺刘昱〈武城人洪武中由吏〉
〈科给事中迁右通政出为河南左参政吏民畏惮改交阯右参政永乐六年征交阯从尚书刘儁赞〉
〈沐晟军务围死之〉王士嘉〈武城人永乐初知大同山阴县善决疑狱称为神明历工部员〉
〈外郎擢陜西参政正统𥘉召拜礼部右侍郎致仕为人狷介有守与尚书吴中同里士嘉薄其为人〉
〈中每见之不觉自失〉阎闳〈临清人正德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世宗自藩邸入〉
〈继大统敕车骑由正阳门闳叩头曰殿下未即位尚不得由天子门嘉靖初大学士杨廷和以定䇿〉
〈功进封伯又议大赏迎扈诸臣闳言叙援立则威柄移私随从则侍御骄恐累初政事遂寝以劾论〉
〈权要忤旨谪云南蒙自县丞累官提学副使乞归卒〉王道〈武城人正徳进士改庶吉士以事祖〉
〈母及继母力辞改应天教授擢吏部郎选法公平门无私谒以荐授左春坊谕徳引疾归嘉靖间起〉
〈南祭酒历吏部侍郎卒于官〉孙维城〈邱县人隆庆进士历知濬县太康任邱三县皆有治〉
〈绩万历初为南京监察御史劾佥都御史胡槚媚权奸杀正士槚坐落职戍边大学士许国欲庇一〉
〈大僚属京察勿劾维城不可㝷出为永平知府累迁赤城兵备进右布政使移守宣府核减赏费浮〉
〈冒者岁积羡银十四万市租五千秩满拜佥都御史巡抚延绥与诸酋吉囊卜庄等甲约束条上善〉
〈后六事皆如请㝷卒于官〉谢榛〈临清人刻意为歌诗有闻于时西游彰徳赵康王宾礼之嘉靖〉
〈间游京师脱昌𥠖卢柟于狱朝士多其谊时李攀龙王世贞等结社燕市榛以布衣为之长称七子〉
〈秦晋诸王争延致之河南北皆称谢榛先生〉周朝瑞〈临清人万历进士光宗即位擢绐事〉
〈中陈慎初三要天启初与魏大中等极论阁臣沈㴶之罪朝瑞遇亊直陈无所顾忌中人衔之刺骨〉
〈魏忠贤盗柄遂与杨涟左光斗等同下狱死崇祯初追赠大理卿谥忠毅〉
︹本朝︺汪元度〈本州人笃于孝友秉性介洁家贫甚有友怀金欲赠之坐谈终曰察其词色卒〉
〈不敢出诸手在乡里遇人构怨善持平多为排解卒祀卿贤祠〉苏俊〈武城人康熙丙辰进士初〉
〈授中书舍人考选兵科给事中正色立朝不避贵势致仕回籍闭门自守为乡里表率卒祀卿贤祠〉
汪灏〈元度子康熙乙丑进士授翰林提督山西学政绝苞苴谢请托士气不变历官内阁学士〉
〈礼部侍郎巡抚河南莅事明决所部肃然㝷以督修河工积劳成疾乞归卒〉王政〈本州生员〉
〈乾隆三十九年寿张逆匪王伦倡乱犯临清政与周州生员李日孜监生胡师抃民人黑耿光马体〉
〈恭马体干赵金阶寿张生员王鸣冈武生王廷桂击贼死之均议恤如例〉
︹列女︺︹明︺宋德成妻姜氏〈临清人德成知赞黄县姜随之任巨寇入官𦊙姜投井贼〉
〈出之逼令食姜骂曰俟官军剿尔醢为脯吾当食之拔簪剔出一月示贼曰吾已成废人矣请速杀〉
〈贼怒害之 按旧志载武城主簿姚廷尉二女一名王果一名王香正德六年流贼䧟城执二女驱〉
〈之出郭登舟及中流并投河贼去王果已死玉香浮出仍甦谨附记〉王氏女〈武城人流贼至〉
〈县贼首𫝊令无入上人家母因呼女往避舍西王秀才家女曰儿生不识王秀才何可往后遇贼投〉
〈路傍眢井贼诱之不出遂死井中〉
︹本朝︺喻援妻胡氏〈本州人许配未婚而援夭氏坚欲往吊父母不得已许之既至𡘜拜〉
〈柩前谓父曰女于归矣请终服而后返父怜其志令其母与之偕三年丧毕无疾而终〉云福
履妻黑氏〈本州人福履阵亡氏求遗骸不得一恸而绝〉胡源渤妻董氏
〈本州人年十五夫亡守节卒年九十五岁〉阎山妻李氏〈本州人山双目失明氏以女红〉
〈易粟糊口山病贫无医药氏翦发令其子鬻于市山故氏守贞不渝顺治初州经兵燹子罹于难氏〉
〈孙远遁夜行二百馀里得免抚之成立卒年七十馀〉孟守道妻李氏〈武城人年〉
〈十七夫亡守节寿登一百七岁〉霍慎行妻时氏〈夏津人慎行为雠家诬讦死氏痛𡘜〉
〈谓夫弟立行曰我女流不能为夫鸣𡨚当相从地下兄之雠惟君图之言讫自刎立行因连控得白〉
〈兄𡨚同县李珖妻张氏王本祥妻李氏俱遇𭧂不辱死〉朱健妻班氏〈本州人夫亡守〉
〈节同州刘希舜妻李氏尹㟍妻周氏朱克缵妻廉氏黑台妻陈氏林通溡妻周氏烈妇刘天哲妻祝〉
〈氏赵某妻来氏胡思抃妻刘氏均乾隆年间 旌〉谈氏女〈名二妞武城人年十六守正捐〉
〈躯同县节妇米清男妻周氏张芝妻霍氏王士彦妻朱氏米鉴妻柴氏刘汝𣏌妻夏氏王敬修妻吴〉
〈氏尤可良妻王氏刘奇桂妻李氏烈妇徐林妻安氏苑成妻王氏均乾隆年问 旌〉张瓒妻
姚氏〈夏津人夫亡守节教子成立同县节妇许铨妻贺氏冉择光妻王氏冉秘妻时氏郭永锡〉
〈妻潘氏张希圣妻郭氏烈妇张彬妻张氏均乾隆年间 旌〉李氏女〈名爱姐邱人守正捐〉
〈躯同县烈妇刘张氏李张氏节妇刘求信妻霍氏石唐氏均乾隆年闲 旌〉程永炜妻
王氏〈本川人人亡守节同州徐培妻路氏孙汉妻阎氏王锡光妻李氏主大传妻张氏王叔龄〉
〈妻刘氏王岫妻刘氏均嘉庆年闲 旌〉宋存诚妻王氏〈武城人夫亡守节同县苏〉
〈𫄧妻李氏均嘉庆年间 旌〉刘栋妻张氏〈夏津人夫亡守节嘉庆年闲 旌〉万
起志妻吴氏〈邱人守正捐躯同县节妇刘李氏石宗文妻唐氏徐刘氏均嘉庆年闲〉
〈旌〉
︹土产︺丝 绵〈州境俱出〉绢〈州出〉羊皮〈州出旧市张家口皮及东鹿小羔皮硝熟之后〉
〈改市西皮较他处特柔而𰚾不膻此水土之异也〉毡〈州出精致甲于他处〉棉花〈州境皆出〉
〈旧 志 夏津宜 木 棉〉 桃 〈州产 白露节始熟树不 高大三年后即不 实故种桃之地三 岁而一易俗〉
〈谓 之临 桃〉棃 〈各县皆 有 其种 有红 消 秋白 香水鹅棃瓶 棃 以州 及武 城 者为 佳〉砖 〈州 出厂 有〉
〈四窑 有 十二旧设工 部 司员 督理今 改归临清州 承 办以体坚质 细 色白 声清者 为上〉
前提调官〈臣〉郑绍谦恭纂并覆辑
校 对官〈臣〉宗稷辰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