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一百八十五至一百八十六

卷一百八十三至一百八十四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一百八十五至一百八十六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一百八十七至一百八十八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8.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8.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8.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8.djvu/5

河南统部表             

                  

大清一统志

 河南统部在 京师西南一千五百四十里东西距一千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一千二百九十

  里东至江苏徐州俯砀山县界三百六十里西至陜西同州府潼关廰界八百六十里南至湖北黄

  州府黄安县界八百五十里北至直隶广平府成安县界四百四十里东南至安徽颍州府颍上县

  界五百六十里西南至湖北襄阳府襄阳县界八百二十里东北至山东曹州府曹县界二百里西

  北至山西辽州界七百四十里

︹分野︺天文角亢氐房心室壁柳星张分野夀星大火

  娵訾鹑火之次唐书天文志角亢夀星也初轸十度中角八度终氏一度氏房心大

  大也初氏二度中房二度终尾六度营室东壁娵訾也初危十三度中营室十二度终奎一度柳七

  星张鹑火也初柳七度中七星七度终张十四度 按角亢为郑分野属古兖州今开封陈州汝寕

  光州及怀庆之南境南阳之北境当其地氐房心为宋分野属古豫州今归徳及闲封之东南境当

  其地室壁为卫分野属古并州今卫辉彰徳怀庆当其地柳七星张为周分野属古三河今河南南

  阳许陜汝三州当其地

 ︹建置沿革︺禹贡荆河惟豫州风俗通禀中和之气生埋安舒故云豫也 按

  今光州兼古扬州域怀庆卫辉彰徳三府古冀州域周礼职方河南曰豫州

  春秋为周畿内及宋卫郑许陈蔡诸国地兼秦晋

  楚之疆战国为东西周及韩赵魏诸国地按河南春秋时

  畿内地战国时半属韩许州春秋时许地战国为韩魏二国之境开封归徳卫辉春秋时郑宋卫三

  国地彰徳怀庆春秋时晋地后俱属魏陈州汝寕春秋时陈蔡二国地南阳光州春秋时申邓诸国

  地后俱属楚南阳为楚韩分界汝州战国属韩陜州春秋时晋地后属韩又属秦秦并天

  下置三川颍川南阳砀四郡汉元封五年置十三

  部刺史分属司隶及豫兖荆冀四州司隶领河内河南宏农豫

  州领颍川汝南梁国而魏郡属冀州陈留郡淮阳国属兖州南阳郡属荆州后汉都洛

  阳移司隶治焉时豫州刺史治谯为今安徽亳州建安中冀州治邺为今彰德府

  三国属魏景元中改司隶置司州晋初分属司豫

  兖荆四州司州治洛阳领河南荣阳宏农汲河内魏郡豫州治陈领颍川汝南襄城汝阴

  梁国弋阳郡而陈留仍属兖州南阳仍属荆州永嘉后为刘聪石勒所据

  永嘉五年刘聪陷洛阳太兴元年李矩为司州刺史太寕三年石勒尽陷司州之地咸康三年石虎

  分司州之河南河内宏农荥阳兖州之陈留为洛州改陈留为建昌郡永和七年

  州来归寻复陷兴寕三年陷于慕容燕太和四年入于苻泰隆安三年又入于姚秦

  仍置洛州义熙十二年刘裕克复仍置司州治虎牢领河南荣阳

  宏农实土三郡刘宋景平后入于后魏后魏初为洛州增

  置相天兴四年置治邺怀天安二年置治野王太和十一年置治陜即宋司州

  皇兴中改治县瓠诸州太和十七年移都洛阳改洛州为

  司州寻又增置东豫十九年置治新息太和末置治穰正始元年

  改梁司州置孝昌中置治襄城广永安中置治鲁阳诸州东魏天平

  初移都于邺以相州为司州改故司州为洛州增

  置梁郑阳蔡析义北扬北豫北荆南襄诸州按自孝昌

  以后梁魏争持东魏始尽得其地地形志又有光州西淮西楚南郢南朔等州皆仍梁置北齐

  因之后周平齐于相州置六府宣政初移六府于

  洛州置东京及总管府隋开皇二年废总管府置

  河南道行台三年废大业元年建东都三年改诸

  州为河南荥阳本管州大业初改郑州梁郡本宋襄城本汝

  颍川本许汝南本蔡淮阳本陈宏农淅阳本浙

  阳本邓淯阳本淯淮安本显州已上十二郡属豫州魏郡本相

  汲郡本卫河内本怀州已上三郡属冀州弋阳本光州属扬洲等郡唐

  武徳𥘉复改诸郡为州于洛陜汴豫怀相六州皆

  置总管府七年改都督府后罢显庆二年于洛阳

  置东都开元二十一年分属都畿采访使河南河

  北淮南山南东道都畿治河南府领汝州河南道治汴州领陜虢郑许蔡陈宋七

  州河北道领相磁怀卫孟五州而唐邓二州属山南东道光申二州属淮南道至徳以后

  分置宣武陜西淮西河阳忠武等节度使唐书方鍞表至

  徳元年置河南节度使治汴州乾元元年废置豫许节度使治豫州二年又置陜虢节度使治陜州

  陈郑节度使治陈州上元元年改陜虢节度曰陜西寻罢宝应元年复置河南节度使又改豫许节

  度曰蔡汝广徳元年置相卫节度使治相州大历元年赐号昭义军节度八年废蔡汝节度徙淮西

  节度治汴州十四年还治蔡州更号申光蔡节度建中元年徙昭义节度治潞州二年置宣武军节

  度治宋州又置河阳三城节度使四年复置陜节度使兴元元年罢又移宣武节度治汴州贞元

  二年赐陈郑节度号忠武军十四年赐中光蔡节度号彰义军元和十二年复为淮西节度十三年

  废移忠武节度治许州中和二年复以蔡州置奉国军节度使又置陜虢节度使龙纪元年赐号保

  义军节度五代梁始都开封曰东都以河南为西都后

  唐复以河南为东都晋复都开封曰东京以河南

  为西京汉周至宋因之太平兴国二年罢诸节度

  领州分诸府州军仍属河南等道至道三年分置

  京东京西及陜西河北诸路之地大中祥符七年

  以应天府为南京皇祐五年増置京畿路熙寕中

  又分京东西及西南西北等路京畿路领开封府陈许郑州京东西

  路领应天府拱州京西南路领邓唐二州京西北路领河南府孟蔡汝三州及信阳军而相磁怀卫

  四州则属河北西路陜虢二州则属陜西路光州则属淮南西路南渡后惟存信阳光州金初

  曰汴京贞元元年改置南京路及河北河东之地

  南京路治开封领河南归徳二府睢陜邓唐𥙿嵩汝许钧陈蔡息郑十三州而彰徳府濬卫辉滑四

  州属河北西路怀孟二州属河东南路虢州属京兆府路元置河南江北行中

 书省治汴梁路领河南归徳南阳汝寕四府郑许陈钧睢陜嵩汝𥙿唐邓信阳光息十四州兼

  有今江南湖广之地而河北彰徳卫辉怀庆三路磁林辉淇孟滑濬七州则统于中书省明洪

  武元年置中书分省于汴梁以汴梁为北京二年

  改分省为行省九年改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领开封彰徳卫辉怀庆河南南阳汝宁七府成化中升汝州为直隶州嘉靖二十四年升归徳州为

  府共领八府一州

 本朝因之为河南省雍正二年升开封府之陈许郑

  三州河南府之陜州汝寕府之光州为直隶州十

  二年升陈州许州为府郑州仍属开封乾隆六年

  改许州府仍为直隶州今领府九直隶州四

  开封府 陈州府 归徳府 彰徳府 卫辉府

  怀庆府 河南府 南阳府 汝寕府 许州直

  隶州 陜州直隶州 光州直隶州 汝州直

  州

 ︹形势︺东连齐楚归徳府东境接江苏徐州府山东曹州府界古齐楚地也西阻函

  潼函谷故关在灵宝县南潼关在阌乡县西滨河相连与陜西接界南据淮淮水出南

  阳府桐柏县东流经信阳罗山北正阳南又东经息县南光州北又东北经光州西北至固始县北

  而入安徽夀州界北逾衡漳漳水自彰徳府涉县入境西接山西潞安府界东流至临

  漳县出境接直隶广平府界河南地宝逾衡章而北其名山则有嵩高在河南府

  登封县五岳之中岳也太行在怀庆府城北三崤在河南府水寕县底柱

  南府陜州大河中大川则有大河河自陕西潼关东流入经陜州而横互于河南

  开封归徳三府之北几千五百里淮水汴水自河水分流东经开封归徳二府入

  江苏徐州府安徽宿州界唐宋漕运之道洛水出陜西商州流入陜州卢氏县境经河南府城

  东南至巩县北入大河SKchar2涧水俱流入之颍水出河南府登封县流至陈州府南境合蔡

  河蔡河首受汴自祥符县东南流合㯋水入安徽颍州府汝水出汝州鲁山县下流迳汝寕府

  至安徽颍州南注于淮其重险则有虎牢在郑州氾水县一名成𦤎关

  厄即信阳之平靖武阳黄岘三关所谓义阳三关者也

 ︹文职官︺

  巡抚雍正五年升河南巡抚为河南总督六年兼辖河南山东为河东总督十三年省仍设巡

   抚兼提督衔

   提督学政驻开封府

   布政使驻开封府经历旧设理问干隆七年裁都事 库大使

   按察使驻开封府经历 司狱

   盐法水利粮务道驻开封府旧为驿盐粮务乾隆四十三年改今名

   分巡开归陈许河务兵备道驻开封府

   分守河北兵备道驻怀庆府武陟县

   分巡河陜汝道驻陜

   分巡南汝光道驻汝寕府信阳州

   开封府知府 理事同知 兰仪同知旧设仪考通判乾隆

   四十八年改兰仪通判五十二年升为同知盐捕同知驻祥符县朱仙镇

   南河同知驻中牟县杨桥镇下南河同知驻府祥符北

   岸河务同知驻怀庆府属阳武县太平镇旧为上北河同知嘉庆八年改今名

   下北河同知驻祥符县陈桥镇中河通判嘉庆十一年裁管粮通判

   仪封厅抚民通判旧为县乾隆四十九年升廰府学教授

    训导 照磨 仪封厅学教谕乾隆四十九年设

   经历乾隆五十一年设知州二员州学学正二员

   训导二员 吏目二员 知县十四员祥符陈留𣏌通

   许尉氏洧川鄢陵中牟兰阳荥阳荥泽汜水密新郑旧设十六员乾隆六年以许州之密新郑

   来属三十年裁河阴县四十八年以阳武改隶怀庆封邱改隶卫辉四十九年升仪封县为廰

   县丞八员祥符二陈留一中牟二兰阳二荥泽一旧设十一员乾隆九年裁通许荥

   阳汜水三员增祥符一员四十六年裁杞县一员增中牟一员四十八年阳武改隶怀庆四十

   九年裁仪封一员五十六年増兰阳一员县学教谕十四员 乡学

   教谕旧为河阴县学教谕乾隆三十年改属荥泽更今名训导十三员

   氾水一员干隆十六年裁管河主簿四员祥符南岸北岸兰阳荥泽巡检

   四员祥符属祥陈北岸朱仙镇兰阳属兰考北岸荥泽属河阴典史十四员

  陈州府知府 粮捕水利通判驻商水县周家口府学教

   授 训导 司狱兼经历事知县七员淮寕西华商水项城沈邱

   太康扶沟县丞二员淮寕沈邱县学教谕七员 训导七

   员 典史七员

   归徳府知府 粮捕水利通判 商虞管河通判

    驻商邱城外刘家口乾隆四年设旧有仪考管河通判乾隆四十八年睢寕通判

    乾隆四十八年设仪睢通判乾隆五十一年设归河通判嘉庆十六

    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知州一员

    同乾隆四十八年设州判 管河州判乾隆五十二年设州学

    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七员商邱寕陵鹿邑夏邑永城

    虞城柘城旧设八员乾隆四十八年以考城改隶卫辉府县丞五员旧设商邱虞城

    二员乾隆九年增鹿邑夏邑永城三员县学教谕七员 训导七

    员 管河主簿三员旧设商邱虞城二员乾隆四十八年增寕陵一员

    典史七员旧有税大使一员乾隆十八年

  彰徳府知府 粮捕通判旧有管河同知乾隆七年府学教

   授 训导 经历 知县七员安阳汤阴临漳林武安涉内黄

   县丞三员安阳汤阴内黄县学教谕七员 训导六员

   旧有涉县一员乾隆十六年主簿内黄嘉庆十九年设典史七员 驿

   丞汤阴属宜沟兼巡检

  卫辉府知府 上北卫粮河务通判旧为河务通判兼管盐粮

   捕务嘉庆八年改今名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知县

   十员汲新乡𫉬嘉淇辉延津濬滑封邱考城旧设八员乾隆四十八年以归徳之考城开

   封之封邱来属县丞四员汲濬滑封邱旧设五员乾隆四十五年裁新郷淇县𫉬嘉

   三员设封邱一员嘉庆十八年设滑县一员县学教谕十员 训导

   九员旧有淇县一员乾隆七年主簿三员辉封邱考城巡检二

   员滑县老岸镇考城典史十员 驿丞𫉬嘉属亢村兼巡检

  怀庆府知府 黄沁同知旧有沁河通判乾隆七年裁归怀河同知兼理

   改今粮捕水利通判驻河内县清化镇府学教授 训

   导 经历 知县八员河内济源原武修武武陟孟温阳武旧设七员

   乾隆四十八年开封之阳武来属县丞二员河内武陟旧有修武一员嘉庆四年

   县学教谕八员 训导八员主簿四员

   武陟孟阳武巡检䜞源属邵源镇典史八员旧有税大使一员乾隆二十八

   

  河南府知府 粮捕水利通判 府学教授 训

   导 经历 知县十员洛阳偃师巩孟津宜阳登封永寕新安渑池嵩

   县丞二员洛阳宜阳旧有偃师一员乾隆九年裁巩县一员乾隆三十年

   学教谕十员 训导八员旧设十员乾隆十六年裁渑池巩县二员

   巡检二员渑池属南村嵩属旧县典史十员旧有税大使一员乾隆十

   八年

  南阳府知府 军捕水利同知驻浙川旧有管粮水利通判乾隆四

   十八年裁归同知兼理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知州

   二员𥙿州同邓州旧有𥙿州州嘉庆十九年州学学正二员

    训导二员 吏目二员 知县十一员南阳南召

   镇平唐泌阳桐柏内乡新野浙川舞阳县丞二员南阳县学教谕

   十一员 训导九员旧设十一员乾隆十六年裁桐柏淅川二员

   检三员南阳属賖旗店南召属李青店内乡属西峡口旧设二员乾隆十八年增馀旗

   店一典史十一员 驿丞三员南阳属林水博望叶县属保安

   保安兼巡检

  汝寕府知府 粮捕水利通判 府学教授 训

   导 经历 知州州同驻平昌关州学学正 训

   导 吏目 知县八员汝阳正阳上蔡新蔡西平遂平确山罗山

   丞县学教谕八员 训导六员旧设八员干隆十六年裁

   正阳确山二员巡检三员汝阳属庙湾信阳属杨家堂罗山属大胜关旧设一员干

   隆十八年增杨家堂大胜关二员典史八员 驿丞信阳属明港兼巡检

   许州直隶州知州 州判 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四员临颍襄城䢻城长葛县学教谕四员

    训导四员 典史四员

   陜州直隶州知州 州判驻卢氏朱阳关州学学正 训

    导 吏目 驿丞硖石兼巡检知县三员灵宝阌乡卢氏

    丞二员灵宝兼管巡检事阌乡县学教谕三员 训导二

    员旧有卢氏一员乾隆十六年巡检卢氏属朱阳典史三员

   光州直隶州知州 州判驻乌龙集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四员光山固始息商城县丞县学教

    谕四员 训导四员 巡检二员固始属往流集商城属牛

   食皈旧设一员乾隆十八年増牛食皈一员典史四员

  汝州直隶州知州 州同驻杨家楼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四员鲁山郏宝丰伊阳县学教谕四员

    训导二员旧设四员乾隆十六年裁宝丰伊阳二员巡检鲁山属赵家村

   乾隆三年设典史四员

 ︹武职官︺

  城守尉驻开封府八旗佐领八员 防尉八员 骁骑

   校八员 前后𫎇古佐领二员 防尉八员

   骁骑校二员 随印九品笔帖式

  抚标左右二营中军兼左营参将旧设游击雍正五年升巡抚为总督改设

   督标中军副将十三年仍专设巡抚改今名守备二员 千总六员

   旧设四员嘉庆十年增二员把总十二员九驻本营三分防尉氏通许郑州各

   汛旧设八员嘉庆十年增四员经制外委十二员旧设六员嘉庆十年增六

   额外外委六员旧设三员嘉庆十年增三员

  河北镇总兵官驻怀庆府左右二营中军兼左营游撃 右

   营都司 左右营守备二员 千总四员一驻本营

   三分防济源武涉阳武各汎把总七员三驻本营四分防济源修武考城扶沟各

   经制外委十员四驻本营四分防河南二分防嵩县王禄店各汛

   外外委七员六驻本营一分防王禄店汛

  南阳镇总兵官驻南阳府左右二营中军兼左营游击 右

   营都司旧设游击乾隆三十六年改左营守备 左右营千

  总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桐柏裕州叶县各汛把总七员二驻本营五分

   防舞阳泌县唐县内乡淅川各汛经制外委十一员七驻本营四分防叶

   县李青店高邱镇西峡口各汛额外外委十员

    以上河北南阳二镇均听巡抚兼提督节制

  荆关协副将驻淅川县荆子关左右二营中军兼左营都司

   右营守备 左右营千总三员二驻本营一分防西坪镇汛

   把总五员三驻本营二分防浙川穆家垭各汛经制外委四员

   本营一分防李官桥汛额外外委四员

  归徳营参将驻归徳府守备 千总二员分防永城寕陵二汛

   总四员分防虞城鹿邑睢州商邱各汛经制外委三员分防夏邑柘城

   商邱各汛额外外委二员

  考城营游击驻考城县守备 把总 经制外委

    以上荆关一协归徳考城二营均隶巡抚管

    辖

  卫辉营参将驻卫辉府守备 千总二员一驻本营一分防淇县汛

   把总五员一驻本营四分防𫉬嘉汲县新乡老岸镇各汛经制外委四

   员 额外外委二员

  河南营参将驻河南府守备 千总二员 把总三员

   一驻本营二分防偃师鲁山各汛经制外委四员 额外外委

   三员旧设二员嘉庆十一年增一员

  彰徳营参将驻彰徳府旧设都嘉庆七年守备 千总二员

   旧设一员嘉庆七年增一员把总四员旧设三员嘉庆七年增一员三驻本营一

   分防村汛经制外委三员旧设二员嘉庆七年增一员额外外

   委二员

  开封营游撃驻开封府旧设都嘉庆七年守备 千总二员

   一驻本营一分防朱仙镇汛把总三员一驻本营二分防荥泽荥阳各汛

   制外委六员 额外外委三员

  内黄营都司驻内黄县嘉庆七年设千总 把总 经制外

   委 额外外委嘉庆十一年增设

  滑县营都司驻滑县旧设把总嘉庆十九年千总 把总二员

   一驻本营一分防道口镇汛

  陜州营都司驻陜州旧设守雍正九年千总 把总三员

   本营二分防灵宝阌乡各汛经制外委二员 额外外委

  嵩县营守备驻嵩把总二员一驻本营一分防永寕汛

  王禄店营守备驻荣泽县

    以上卫辉等九营均隶河北镇管辖

  汝寕营参将驻汝寕府守备 千总分防汝南埠汛把总三员

   一驻本营二分防正阳西平二汛经制外委三员分防新蔡罗山上蔡各汛

  光州营都司驻光守备分防商城汛旧隶汝寕嘉庆二十五年

   总二员一驻本营一分防固始汛经制外委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息

   县商城光州新店集各汛

  邓新营游击驻邓州旧设守嘉庆七年守备分防新野汛千总

   邓州把总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孟家楼新店铺李青店各汛经制外

   委四员二驻本营二分防邓州新野各汛额外外委四员旧设三员

   嘉庆十一年添设一员

  陈州营都司驻陈州府千总 把总三员分防太康西华商水各汛

   经制外委三员分防沈邱扶沟项城各汛额外外委二员

   本营一分防周家口汛

  襄城营都司驻襄城县千总二员分防禹州许州各汛把总四员

   分防新城襄城郾城洧川各汛经制外委五员分防长葛密县临㯋鄢陵襄城

   额外外委二员分防洧川许州各汛

  新野营守备驻新野县经制外委

  信阳营守备驻信阳州千总 把总二员 经制外委

   二员 额外外委

    以上汝寕等七营均隶南阳镇管辖

  卢氏营守备驻卢氏县千总分防朱阳关汛把总 经制外委

   二员一驻本营一分防乐川镇汛额外外委

    以上卢氏一营隶荆关协管辖

  怀河营祥河都司河北道管辖旧为上北河汛嘉庆八年守备分防下北

   协办守备三员分防阳封曹考黄心各汛旧设二员嘉庆八年增阳封一

   千总二员分防兰阳北汛封邱下汛把总二员分防祥符上汛武荥

   经制外委八员分防祥陈下汛兰阳下汛封邱上汛考城汛原武汛武涉

   汛阳武汛阳封汛额外外委十二员分防佯符上汛祥陈下汛兰阳北汛

   兰阳下汛武荥汛封邱上汛封邱下汛考城汛原武汛武陟汛阳武汛阳封汛

  豫河营兰仪都司开归陈许道管辖旧为仪考汛乾隆四十八年守备

   分防上南河㲹旧为南乾隆四十七年协办守备六员分防下南河中

   河仪雎睢寕商虞归河各汛旧设商虞一员干隆四十七年增下南河四十八年增睢寕五十

   六年增仪睢嘉庆十一年增中河十六年增归河千总四员分防祥符上汛兰阳

   汛郑中汛商邱上汛把总四员分防祥符下汛仪封汛荥郑汛睢州上汛外委

   八员分防祥陈下汛陈留汛中牟下汛仪封下汛寕陵汛虞城上汛虞城下汛睢州下汛

   额外外委十七员分防荣泽郑州上汛下汛中牟上汛下汛祥符上汛下汛

   仪封上汛下汛睢州上汛下汛虞城上汛下汛陈留兰阳寕陵商邱各汛

    以上怀河豫河二营均隶山东河道总督统

    辖

 ︹戸口︺康熙五十二年原额人丁二百二十八万九千八百七十五乾隆三十七年停编丁今滋生男

  妇大小共二千三百五十九万八千八十九名口计四百七十三万二千九十七户

 ︹田赋︺田地七十七万五千四百九十一顷一十七亩额徴地丁正杂银三百四十七万九千十四雨

  有奇正兑改兑米四万一千二百七十二石二斗有奇岑三万八千九百一十石二斗有奇豆九万

  七千七百四十八石三斗有奇耗米九十四百五十九石五十有奇耗麦九千八十石有奇耗豆二

  万三千七十四石四斗有奇

 ︹税课︺关税无 开封彰徳卫辉陈州怀庆五府南阳府属之舞阳县许州并所属之临颍郾城长葛

  三县行长芦正引盐课载直隶省税课门归徳府行山东正引盐课载山东省税课门河南府南阳

  府属之南阳南召镇平唐县泌阳桐柏邓州内乡新野浙川裕州叶县十二州县汝州陜州许州所

  属之襄城县行河东正引馀引盐课载山西省税课门汝寕府光州行淮北纲引盐课载工苏省税

  

 ︹名官︺︹汉︺张敞平阳人宣帝时以切誎显名擢为豫州刺史数上事有忠言帝征为大中大夫

 ︹后汉︺杨秉华阴人顺帝时为豫州刺史计日受俸馀禄不入私门有故吏赍钱百万遗之

  秉闭门不受以廉洁称周景庐江舒人桓帝时为豫川刺史好贤爱士拔才荐善常恐不及

  每至岁时延请举吏入后堂与共宴会如此数四乃遣之赠送什物无不充备既而选其父兄子弟

  事相优异尝称曰臣子同贯若之何不厚黄琬江夏安陆人中平初为豫州𭣣时宼贼陆梁州

  境凋残琬讨击平之威声大振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王允太原祁人中平初黄巾贼起拜

  豫州刺史辟荀奭孔融等为从事奏除禁党讨击黄巾别帅大破之受降数十万︹三国︺︹魏︺

  贾逵襄陵人文帝时为豫州刺史考绩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悉奏免之帝曰逵真刺史

  布告天下当以豫州为法赐爵关内侯州南与吴接逵明斥堠缮甲兵为守战之备贼不敢犯外修

  军旅内治民事遏鄢汝造新陂断山澑长溪水造小弋雁陂又通运渠二百馀里所谓贾侯渠者也

  王凌太原祁人明帝时为豫州刺史得军民欢心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

  王沈晋阳人正元中为豫州刺史按贾逵以来法制禁令诸所施行择其善者而从之于

  是九郡之士咸悦道教移风易俗︹晋︺祖逖范阳人元帝时拜豫州刺史会石勒纵兵掠境

  逖追撃于汴水进镇雍邱归附者甚众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逼之由是黄河以南皆为

   晋土百姓感悦置酒歌曰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元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思歌且舞

   其得人心如此巳而卒于雍邱豫州士女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立祠︹南北朝︺︹梁︺夏

   侯夔谯郡人大通六年为豫州刺史豫州积岁连兵人颇失业夔乃率军于苍陵立堰漑田千

   馀顷岁收谷百馀万石以充储备兼赡贫民境内赖之夔兄亶先任此州并有惠政百姓歌之曰我

   之有州频得夏侯前兄后弟布政SKchar优在州七年卒︹后魏︺于栗䃅代人永兴中为河南

   镇将刘裕伐姚泓栗䃅虑其北扰遂筑垒于河上禁防严密裕不敢进迁豫州刺史洛阳虽历代所

   都久为边裔城阙萧条栗䃅刊辟榛荒劳来安集徳刑既设甚得百姓之心高道悦

   新昌人太和闲以御史中尉留守洛京时宫极初基庙库未构车驾将水路幸邺巳诏都水官营构

   大材以造舟檝道悦表谏以为缺居宇之功作嬉游之用损耗殊倍更为非务深薄之危古今共慎

   于是帝遂从陆路还︹隋︺于仲文洛阳人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𭣣河南之地仲

  文领河南道行军总管发兵讨让进击破之𫉬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勒石记功树于泗上︹唐︺

  任瓌合肥人武徳初为河南安抚大使王世辨以徐州降瓌瓌至宋州会徐圆朗反副使柳璿

  劝退保汴坏笑曰公何怯老将居边久自当有计俄而贼陷楚邱将围虞城瓌遣崔枢张公谨守之

  圆朗不能拔贼平迁徐州总管夏侯端夀州人高祖时为河南道招慰使会亳汴二州巳降

  王世充道塞无所归世充遣人以河南郡公尚书吏部印绶召端端曰吾天于使岂污贼官耶非持

  首去不可见即焚其书因解节旄怀之闲道走宜阳比到体发癯焦入谒帝悯之拜秘书监

  务光西河人神龙𥘉以监察御史巡察河南道时滑州七县而分封者五王赋少于侯租入家

  倍于输国务光请以封户均馀州又请食赋附租庸岁送停封使息传驿之劳不见纳以考最进殿

  中侍御史张介然猗氏人天宝末安禄山反授河南节度采访使守陈留陈留据水陆剧居

  民孳伙而太平久不知战介然居屯不三日贼巳渡河士闻钲鼓声皆褫气不能授甲凡旬六日城

  陷介然死之鲁炅幽州蓟人天宝末安禄山反旻为山南节度使保南阳潼关失守城中食

  尽斗米五十千一鼠四百饿者相枕藉𬒳围凡一年昼夜战守卒无救至德二载乃率众𦊅围走襄

  阳田承嗣尾击旻殊死战二日斩𫉬甚众贼引去拜御史大夫襄邓十州节度使张镐

  人肃宋时以同平章事兼河南节度使都统淮南诸军事贼围宋州张巡告急镐倍道进檄濠州刺

  史闾邱晓趋救之晓逗留不进比镐至而巡已陷镐怒杖杀晓帝还京师封南阳郡公诏以本军镇

  汴州捕平残宼李光弼柳城人肃宋时为河北节度使与九节度兵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

  邺西败之既而史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进都督府知诸道节度行营事未几为天下兵马副

  元帅会汴滑节度使许叔冀战不利降贼思明乘胜西向光弼悉军据河阳部曲重坚贼惮不敢犯

  屯白马寺筑城以守巳而与战中潬大破逆党贼又合众攻北城光弼登陴望曰披军虽锐然方障

  而嚣不足虞也乃督将出战自麾旗者三诸军争奋贼众奔败斩万馀级俘八千人以功进临淮郡

   令狐彰富平人肃宗时拜滑亳魏博节度使始滑当宼冲城邑墟榛彰躬训吏下检军

   力农法令严无敢犯者田畴大辟库委丰馀岁时贡赋如期田神功南宫人肃宋时为河

   南节度汴宋八州观察使初贼围宋州急李光弼奏遣神功往救贼解去又破法子营攻敬釭降之

   既寝疾宋之将吏为祈祷报恩后力疾入朝卒代宗为撤乐赠司徒李勉高祖子郑王元懿曹

   孙代宗时为汴宋节度使时汴将李灵耀反魏将田悦以兵来叩汴而屯勉与李忠臣马燧合讨之

   战于匡城贼溃悦走河北灵耀奔韦城勉擒缚以献斩阙下徳宗立诏勉为汴宋滑亳河阳等道都

   刘晏曹州南华人代宗时领东都河南江淮转运租庸盐铁常平使时大兵后京师斗米

   千钱农挽穂以输晏自按行由汴入河观三门遗迹至河阴巩洛见梁公堰通济渠及李杰新堤尽

   得其利病岁致粟四十万斛关中虽水旱物不翔贵帝劳曰卿朕酂侯也张延赏猗氏人大

   历初除河南尹诸道营田副使河洛当兵冲邑里墟榛延赏政简约轻徭赋疏河渠筑宫庙数年流

   庸归附都阙完雄有诏褒美既而留守东都治行第一曲环安邑人建中时以讨李希烈功

   授陈许节度使二州比为宼征民苦剽卤客他县环勤身节用宽赋敛𥳑条教不三岁归者襁系训

   农治兵谷食丰衍转检校尚书左仆射李泌京兆人贞元初拜陜虢观察使始凿山开章道

   至三门以便饟漕以劳进检校礼部尚书贾耽南皮人徳宗时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阴蓄

   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运道出滑或请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

   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猎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徳不敢谋李复

   十年郑滑军乱以复为节度使下令垦营田以廪其军而赋不及民众悦刘昌裔阳曲人徳

   宗时从曲环军环卒上官涚知复务吴少诚引兵薄城涚欲遁去昌裔曰受诏而守死其职也贼攻

   堞坏昌裔密造飞棚联栅即募突将千人凿城以出撃贼走之涚遂领陈许节度使涚卒昌裔代之

   命境上吏不得犯蔡人有来犯者缚送使自治少诚惭亦禁境上暴掠裴度闻喜人元和十

  二年拜彰义节度使诗蔡屯郾城是时诸道兵悉中官督监度奏罢之使将得専制决事一战𰚾倍

  未几蔡平度以蔡牙卒侍帐下或谓反侧未安不可去备度笑曰元恶巳擒蔡人即吾人也众感泣

  李光颜太原人元和九年讨蔡擢为忠武节度使时诸镇兵环蔡十馀屯各相顾不肯前独

  光颜先败贼以功进尚书左仆射都统韩宏素蹇纵阴挟贼以自重且恶光颜忠力乃饰名姝以遗

  之光颜曰战士皆弃妻子冒白刃奈何独以女色为乐天子于光颜恩厚誓不与贼同生指心曰虽

  死不贰因呜咽泣下将卒皆感激流涕于是士气益励贼至力战却之蔡平加检校司空乌重

  允张掖人宪宗时为河阳节度使王师讨蔡诏重允以兵压贼境割汝州隶其军与李光颜相犄

  角大小百馀战凡三年贼平迁检校司空进封邠国公初蔡将李端降重允蔡人执其妻杀之妻呼

  曰善事乌仆射其得士心如此李愬洮州临潭人宪宗时为唐邓节度使讨蔡𫉬贼将李祐愬

  待以客礼问袭蔡之谋谋既定遣告裴度师期愬乃率中军三千夜起会大雨雪天晦夜半至悬瓠

  城贼晏然无知者黎明雪止愬入驻元齐外宅火南门元济请罪槛送京师其党二万皆降

  滋朝山人宪宗时为义成节度使滑用武地东有淄青北魏博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李师

  道田李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薛平龙门人宪宗时为郑滑莭度使始河溢⿰夸瓜 -- 瓠子东

  泛滑距城才二里所平按求故道出黎阳西南因命其佐裴宏泰往请魏博节度使田宏正宏正许

  之乃籍民田所当者易以他地疏道三十里以酾水悍还壖田七百顷于河南自是滑人无患

  元膺东平人宪宗时拜东都留守东都有李师道留邸兵与山棚谋窃发事觉元膺擒破之始

  盗发都人震恐守兵弱不足恃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意𰚾闲舒人赖以安韩充匡城人穆

  宗时诏充以宣武节度使统义成兵讨李㝏战郭桥破之会李质斩㝏先入汴充驰至城下汴人望

  见充欢跃无复贰者始帝遣人问破贼期充对以一月可破方二旬即克帝喜曰充料敌如神加检

  校司空籍㝏所胁为兵省悉纵之责首乱者斥出境由是内外安堵汴人爱赖之李珏

   人宣宗时为河阳节度使罢横征宿逋百馀万后召珏去镇而府库十僖于前︹五代︺︹周︺王

   朴东平人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天历六年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

   还过故相李榖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宋︺程能建隆中为京西转运使请定诸州户

   为九等著于籍上四等量轻重给役馀五等免之后有贫富随时升降诏加裁定李符

   人干徳中以京西诸州钱帛不登选知京西南面转运事奏便宜百馀条命著为令者凡四十八事

   卢之翰祁州人太宗时迁太常博士为京西转运副使建议导潩河合于淮达许州以便漕

   陈靖莆田人太宗务兴农事靖议两京东西千里检责荒地及逃民产籍之募耕作赐耕

   者室庐牛犂种食不足则给以库钱别其课为十分责州县劝课分殿最为三等视殿最行赏罚候

   数岁尽罢屯田悉用赋民然后量人授田为定以法下三司杂议以靖为京西劝农使真宗时徙河

   南转运使极论前李氏横赋十七事诏罢其尤甚者刘综虞乡人咸平初为河北转运副使河

  北承兵宼之后民户凋敝州县官皆四方之人不习风俗且有怀土之思以是政事多因循不举综

  建议请自今并以河朔人充之冀其安居勤于职事从之再为河北转运使时边事烦急转漕之任

  尤所倚办综继领其职号为详练李若谷豊人真宗时为京东转运使会河决白马调取

  刍揵同列卢士伦协三司意趣刻扰郡县而若谷宽之陈尧叟阆中人真宗时权东京留

  守每裁剸刑禁虽大辟亦止面取状亟决遣之以故狱无系囚扬告绵竹人除京西转运副使

  属部岁饥所至发公廪又募富室出粟赈之陈希亮眉州人嘉祐闲为京西转运使石塘

  河役兵叛震动汝洛闲希亮轻骑出按贼道遇希亮相与列诉道周希亮徐问其所苦命一老兵送

  之曰以付业县听吾命既至曰汝以自首皆无罪然必有首谋者众不敢隐乃斩元以徇流军校一

  人馀悉遣赴役如𥘉韩宗彦雍邱人历提点京西京东刑狱应天府失入平民死罪狱成未

  决通判孙世安辨正之狱吏当坐法尹刘沆欲宥之宗彦举按其事沆复止之宗彦疏沆于朝抵吏

   王举元真定人仁宗时为京东转运使沙门岛多流人守吏顾货槖阴杀之举元请立

   监以较赏罚自是全活者众赵滋开封人仁宗时京西军贼张海久未伏诛命滋都大提举

   陜西京西路捉贼数月贼平富弼河南人皇祐中为京东安抚使河朔大水民流京东弼择

   所部丰稔者五州劝民出粟得十五万斛益以官廪随所在贮之得公私庐舍十馀万区散处其人

   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给其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山林河泊之利有

   可资以为生者听流民取之其主不得禁官吏皆书其劳约为奏请他日得以次受赏于朝率五日

   辄遣人以酒肉糗饭劳之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流民死者为大冢葬之明年麦大熟流民各以远

   近受粮而归凡活五十馀万人募为兵又万馀人夏安期徳安人为京西转运使盗起部

   中剽劫州县光化军戍卒相继叛势且相合安期督将吏捕斩殆尽鲜于侁阆州人神宗时

   徙京东西路转运副使河决澶渊议欲弗塞侁言东南汇泽惟雨泺夏秋雨霪犹溢而害若纵大河

  注其中民为鱼矣作议河书上之神宗嘉纳后两路合为一以侁为转运使唐义问

  人熙寕中移京西转运判官时陜西大举兵多亡卒所至成聚义问请令诣官自陈给劵续食人以

  便张景宪河南人为京西东转运使王逵居郓专持吏短长景宪疏论其恶编置宿州

  余良肱分寕人提举汴河司汴水淀淤流且缓执政举狭河议良肱谓方冬水涸宜自京左

  浚治以及畿右三年可使水复行地中又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良肱言自泗至京千馀里江淮漕

  卒接踵暑行多病暍藉荫以休又其根盘错与堤为固伐之不便乔执中高邮人神宗时

  提点京西北路刑狱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威

  李周冯翊人神宗时除提点京西刑狱时方兴水利或请酾湍河为六渠以益钳卢陂水度用

  工八十万周曰湍河原高委下捍以堤犹患决溢若又导之必致为害乃疏言其未便明年河溢邓

  城几没始思其议范纯粹吴县人吴居厚为京东转运使数献羡赋哲宗立居厚败命纯

   粹以直龙图阁往代之尽革其苛政时苏轼自登州召还同建募役之议轼谓纯粹讲比事精详

   吴择仁永兴人徽宗时为京畿都转运使郑州城恶受命更筑之或谗于帝曰新城杂以沙

   土反不如故帝怒密遣人取块城上絾以来令卫卒三投之坚致如削铁谗不能售程振

   人徽宗时提举京东西路学事请立庙于邹祀孟子以公孙丑万章乐正子等配食从之李纲

   邵武人宣和末为东京留守金兵攻汴纲身自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杀伤数千人金兵乃退求和

   纲议厄要害绝粮道以复畿北郡县执政不许既而言者谓纲丧师费帑于是罢谪高宗即位诏以

   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纲在长沙闻命率湖南勤王之师入援条陈时政凡百馀疏俱不能行

   宗泽义乌人靖康初除京城留守兼开封尹乃渡河约诸将共议事宜以图收复于京城四壁

   各置使以领招集之兵又据形势立坚壁二十四所于城外沿河为连珠砦连结河东河北山水砦

   忠义民兵于是诸路人马咸听节制乌珠谋攻汴京泽戒诸将竭力保䕶河梁以俟大军之集金兵

   闻之夜断河梁遁去乌珠旧作兀术今改正孙昭远眉山人建炎元年迁河南尹西京留

   守西道都总管至洛收集散七得义兵万馀人栅伊阳使民入保金兵来攻其下欲拥昭远南还昭

   远骂曰若等平日衣食县官不以此时报国南去何为叛兵怒反击昭远遂遇害向子𬤇

   临江人为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建炎初康王次济州子𬤇献金帛钱谷以助军费张邦昌僭

   位使其甥刘达赍手书来子𬤇焚之械系违于狱复遣子请康王率诸将渡河刘汲眉州人建

   炎中为京西安抚使金兵急攻京西汲下令城中有才武愿杀敌者听留馀从便得敢死士四百人

   助守御金兵攻益力或请汲去不许城破死之李迨东平人绍兴九年人归三京命迨为京

   畿都转运使孟庾时为权东京留守潜通北使遣察其隐微庾不能平讼于朝且使人告迨曰北兵

   至矣迨曰吾家食禄二百年首可断滕不可屈也如果然吾将极骂以死告者悚然而去后追罢职

   庾遂以京师降金翟兴伊阳人高宗时为京西北路安抚制置使兼招讨叛贼杨进屯鸣𦤎

  山兴击败于鲁山县西京平又王俊据汝州兴引兵攻破之金兵攻河阳遣将邀击俘𫉬甚众刘豫

  将迁汴以兴屯伊阳惮之遣人啖其将杨伟以利伟乘闲杀兴𢹂首奔豫弟进骁勇善战如兴追杨

  伟于汝洛闲马惊坠堑为贼所害岳飞汤阴人绍兴十年为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所遣诸将

  相继奏捷飞百以轻骑驻郾城兵势甚锐鸟珠合兵逼郾城飞大败之累战皆捷中原大振飞进军

  朱仙镇父老百姓挽车牵牛载𩝠䭪以馈义兵顶盆焚香迎侯者充满道路自燕以南金号令不行

  李植临淮人金人败盟朝廷将大举以植漕运有才略授京西河北路计度转运使措画有方

  廷议倚重︹金︺厐迪正安人大定𥘉迁南京路都转运使以省事惜费安静为政河南称之

  李愈正平人明昌中为河南路提刑司上言随路提刑司乞留官一员馀分部巡按又言本司

  见置许州乞移置南京为便并从之宪台廉察九路提刑司以愈为最璞蕯揆上京人章

  宗时为河南路统军使陜西提刑司举揆刚直断狱无滞𡨚禁戢家人百姓莫识其面积石洮二

   州旧宼皆遁商旅得通于是进官一阶仍诏褒谕 璞萨揆旧作仆散揆今改正胥鼎

   人贞祐中为河东南路兵马都总管擢宣抚使建言利害十三事若积军储修黄河选官谳狱简将

   练卒钞法版籍之类朝廷颇采用焉正大二年平章政事行尚书省于卫州力𢇻赴镇州郡来归

   者甚泉鼎通达吏事有度量为政镇静所在无贤不肖皆得其欢心南渡以来书生镇方面者惟鼎

   一人︹元︺杨奂乾州奉天人太宗时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奂既至招致

   一时名士与之议政事约束𥳑易按行境内亲问监务月课几何难易若何有以增额言者奂责之

   曰剥下欺上我不为也即减元额四之一公私便之时论以为前此漕司所未有杨惟中

   宏州人宪宗初立河南经略司于汴梁以惟中为使屯田于唐邓申裕嵩汝蔡息亳颍诸州初万户

   刘福为河南道总管贪鄙残酷虐害遗民二十馀年惟中至召福听约束福称疾不至惟中设大梴

   于坐复召之使谓福曰汝不奉命吾以军法从事福不得巳乃至惟中即握大梃击仆之数日福无

   河南大治赵璧怀仁人宪宗时为河南经略使先是刘万户贪淫暴戾郡中嫁娶必先赂之得

   请而后行咸呼之为翁其党董主簿尢恃势为虐强取民女有色者三十馀人壁至按其罪立斩之

   尽还民女崔斌马邑人至元六年佥河南行省事时调曹濮民丁屯田南阳斌议罢屯民以近

   地兵多者补之民以为便又议给滨棣青沧盐劵募民以米贸之仍增价和籴远近输贩辐辏馈饷

   不劳而集有旨籍河南四路兵二万以益襄樊斌奏河南户少而调繁实不堪命请减其半从之

   瑚逊回回人至元十五年为河南宣慰司同知群盗凭依山泽劫夺行路官军收捕失利瑚逊

   遣土豪持檄谕之未几贼二人来归瑚逊赐之冠巾令遍谕其党数日后招集为首者十辈来罗拜

   庭下顾瞻异常逊命吏籍其姓氏为民留之使侍左右夜则令卧户外时时饮食之吏皆惧甚而群

   盗自是相继款服 瑚逊旧作忽辛今改正程思廉东胜州人哈达行省河南署为都事

   时方规取襄樊使任转饷筑城置仓以受粟转输者与民争门不时至思廉令行者异路粟至多露

   积一夕大雨思廉安卧不起省中召诘之思廉曰此去敌近中夜骚动众必惊疑纵有溧湿不过军

   中一日粮早闻者韪之至元中迁河北河南道按察副使道过彰徳闻两河岁饥徴租益急欲止之

   有司谓法当上请思廉曰若然民已不堪命矣即移文罢徴后果得请二十年河北复大饥流民渡

   河求食朝廷遣使绝河止之思廉曰河南河北皆吾民也亟今纵之且曰虽得罪死不恨章上不之

   罪卫辉怀孟大水思廉临视账贷全活甚众水及城不没者数版即修堤防露宿督役水不为患卫

   人徳之 哈达旧作哈丹今改正王忱寕晋人世祖时为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副使忱以

   江南人鬻子北方名曰养子实为奴也乞禁之颍州朱喜尝俘于兵既自赎主家利其赀复欲以为

   奴又有诬息州汪青为奴杀而夺其妻子及田宅者狱久不决忱皆正之张庭珍临潢全州

   人世祖时拜南京路总管兼开封尹有控鹤军士十馀人纵横街陌庭珍至察其必为盗急捕之得

   宝玩器服子女满室穷索其党俱杀之河决灌太康溧溺千里庭珍括商人渔子船及䌸本为筏载

   糗粮四出救之全活甚众水入善利门庭珍亲督夫运薪岀捍之不能立乃頺城为堰水既退即发

   民增外防百三十里人免水忧尚文保定人元贞二年授河北河南肃政廉访使大徳元年河

   决蒲口台檄令文防之文言蒲口己决千有馀步迅疾东行得河旧渎行二百里至归徳横堤之下

   复合正流或强湮遏上决下溃功不可成蒲口不塞便朝廷从之会河朔郡县争言塞之便帝复从

   之明年蒲口复决塞河之役无岁无之是后水北入复河故道竞如文言额森布哈𫎇

   大徳八年平章河南行省河决落黎堤势甚危督有司先士卒以备之汴以无患 额森布哈旧

   作也先不花今改正王约正定人仁宗初拜河南行省右丞有诏更铜钱银钞法且令天下税

   尽收至大钞约度河南岁用钞七万锭必致上供不给乃下诸州凡至大至元钞相半众以妨诏命

   为言约曰吾岂不知第岁终诸事不集责亦非轻丞相伯勒齐泰赞曰善遣使白中书省臣大悦遂

   遍行天下 伯勒齐泰旧作卜怜吉合今改正阿勒哈雅𫎇古人至治𥘉为河南行省平

   章政事有惠政汴人怀思之天历元年复镇汴省时当艰难之际阿勒哈雅高价籴粟以峙粮储命

   近郡分治戎器阅士卒括马民闲以备不虞先是文宗即位之诏已播告天下而陜西奉靖安王起

   兵击潼关掠阌乡披灵宝荡陜西陜安放兵四劫汴人大恐阿勒哈雅亲出行抚其民修城关以备

   冲突立四门以通往来戒卒伍以严守备出入怡然如平时众赖以安巳而靖安王军散去解严报

   捷 河勒哈雅旧作阿里海牙今改正齐里克特穆尔蒙古人天历二年为河南

   行省平章政事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齐里克特穆尔曰吾知为臣忠为子孝天下治百姓

   安为瑞馀何益于治岁大饥议赈之其属以为必自县上之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齐里克持穆尔

   慨然曰民饥死者已众欲拘以常格则往复累月民存无几矣即发仓廪赈之乃请专擅之罪文宗

   闻而嘉之 齐里克特穆尔旧作彻里帖木儿今改正多尔济𫎇古人顺帝至元六年

   河南行省左丞相先是河南范孟为乱以诖误连系者千百计多尔济至知其𡨚欲直之平章纳麟

   乃原问官执其说不从巳而纳麟还言于朝谓多尔济心徇汉人多尔济亦不恤也 多尔济旧作

   朵儿只今改正贾鲁高平人至正四年河决白茅堤又决金堤命鲁行都水监鲁循行河道考

   察地形往复数千里备得要害为图上进二䇿其一议修筑北堤以制横溃则用功省其一议疏塞

   并举挽河东行使复故道其功数倍会迁石司郎中议未及竟十一年命鲁以工部尚书总治河防

   使四月鸠工至十一月诸埽堤皆成水土工毕河复故道归旸汴梁人至正五年除佥河南廉

   访司事行部西京以法绳赵王府官属之贪暴者王三遣吏请不为动宣寕县有杀人者蔓引数十

   人一谳得其情尽释之沁州民郭仲玉为人所杀有司以富察山尔当之旸察其诬踪迹得其杀人

   者山尔遂不死 富察山尔旧作蒲察山皃今改正董抟霄磁州人至正十八年拜河南行

   省右丞甫拜命毛贵兵巳至而营垒犹未完诸将谓抟霄曰贼至当如何抟霄曰当以死报国耳因

   抜剑督兵以战贼兵突至抟霄前捽而问曰汝为谁抟霄曰我董右丞也众刺杀之无血惟见白气

  冲天是日其弟昂霄亦死之︹明︺郭英临淮人洪武初以指挥佥事从大军北定中原进河

  南都指挥使时河南新罹兵燹邑片萧然盗贼充斥英至绥缉流亡申明约束境内大治陈贞

  华亭人洪武中为河南右参政时黄河决贞劳来有方民不失业盗发汝寕将窥汴贞以计离其党

  困其首张子诚等于均山降之乱平帝嘉其功降玺书褒劳之李昌祺庐陵人宣徳初为河

  南左布政使绳豪猾去贪盏疏滞举废救灾恤贫与右布政使萧省身共为治政化大行忧归诏以

  侍郎魏源代而是时河南大早廷臣请起复昌棋夺丧赴官抚恤甚至省身泰和人居河南二十年

  治行与昌祺等于谦钱塘人宣徳中以兵部侍郎巡抚河南河南岁苦河患厚筑堤障之五里

  置亭亭有长以时督治植榆柳凿井以荫行旅而饮渴者民皆称便六年疏言河南积榖数百万计

  请于每岁三月令府州县申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价者诏可

  自是储峙充溢境内无水旱忧在官九载入朝中官王振恶之讽其私人劾谦系狱河南吏民伏阙

  上书请留者以千数乃赦谦以大理少卿复往巡抚会山陜流民来就食者二十馀万谦以河南怀

  庆二府积栗账之又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给牛种以耕流民皆得其所前后在任十九年政绩

  大著河南民世祀之王来慈谿人正统中迁河南左布政使黄河溢且啮汴城筑堤捍之改左

  副御史巡抚河南额森内犯督兵勤王渡河闻宼退乃还 额森旧作也先今改正年富怀

  人正统中迁河南右布政使岁饥流民二十馀万公肆剽敚巡抚于谦委富抚之皆定土木之败边

  境道阻富奉檄转饷无后期者王恕三原人成化初为河南左布政使南阳荆襄流民啸聚为

  乱擢右副都御史抚治之恕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无滥杀流民

  陈选临海人成化六年以河南副使督学政汪直出巡抚臣以下皆拜谒选独长揖直

  君何官曰提学副使曰大于都御史耶选曰提学何可比都御文业忝人师不敢自诎辱直气慑好

  语遣之久之进按察使决遣轻系数百人重囚多所平反囹圄为空治尚𥳑易独于赃吏无所假然

   赃百金以上者坐六七镮而止或问之答口奸人惜财亦惜命若尽挈所赂以货要人即法挠矣

   原杰阳城人成化时荆襄流民数十万朝廷以为忧十二年命杰出抚杰宣布朝廷徳意令附

   籍乃于南阳增置南召桐柏二县于汝州置伊阳县择邻境良吏以抚之流民得所四境亦皆帖然

   张瑄江浦人成化中巡抚河南荐按察使何乔新副使陈选人服其明河南军粮先在元城交

   兑不便钤制瑄乃置仓于彰徳水次军民称便值岁大饥瑄发廪赈济设粥食饥者出官库衣布给

   寒者全活数万人何乔新广昌人成化中迁河南按察使岁大饥故事赈贷迄秋止乔新

   曰止于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赈至明年麦熟乃止时方驱流民过当民窜山谷乔新躬

   往招之附籍者六万馀户朱瑄鄞县人成化时为左参议累迁右布政使抚辑流庸复业甚众

   以河南地多平陆逾时不雨即赤地千里因考求古迹濬渠置闸藩府豪右兼并者悉为厘正水利

   大兴河决张秋与都御史刘大夏悉心筑塞黄陵冈口河患遂息舒清徳兴人成化时为右

   参议黄河溢灌开封城同列多具舟自济清独率吏民防御二日水降城卒无虞岁饥请输漕米数

   十万石赈之徐恪常熟人宏治初为河南巡抚悋素刚直所部多王府待法尤严因灾伤奏

   宽民力多所蠲豁及移抚湖广吏民罢市泣送者数千里不绝属吏以羡金三千为赆悋挥去且自

   责曰吾不为人所信如此刘大夏华容人宏治六年河决张秋诏博选才臣往治王恕以大

   夏荐乃擢右副都御史以行大夏于孙家渡四府营疏上流以分水势而筑长堤捍之堤起胙城抵

   徐州亘三百六十里决口既塞更修筑黄陵冈水乃大治孝宗嘉之玺书褒美张鼐历城人宏

   治初为河南佥事以协治黄陵冈功累迁至按察使鼐官河南久屡遭河患督治有方民为立祠

   厐泮天台人宏治时河南右布政使首革镇守中官刘琅及马尚书家私役钱中旨取洛阳壮

   丹疏奏罢之司礼中官李荣索古铜器镜物泮曰物非土产而官取之民无以应则发及冢墓卒不

   孙需徳兴人宏治十五年巡抚河南时岁凶汴溢城且坏民惧需以平贾募民筑堤堤成

   饥者亦济中旨取河南牡丹三百本需言不宜以耳目坃劳民力镇守中官刘琅为民患需栽抑之

   琅请曰公盍少縰绳墨使琅得饮勺水需执不听刘彼深州人河南副使有重狱冈列不能

   决者多推俊俊发伏钩隐尽法乃止前后巡大梁河内所至弊绝及代去奸吏酌洒相庆彭泽

   兰州人正徳时贼刘惠赵𬭼等乱河南泽以右副都御史与咸寕伯仇𨱆提督军务讨之陈便宜十

   一事务厚赏峻罚以激劝将吏鼔行薄贼大小数十战违破之甫四月贼尽平秦金无锡人正

   徳初河南提学副使与前使邵宝齐名称秦邵改右参政分守开封贼赵𬭼剽掠河洛将犯封邱金

   率民兵偕参将宋振合击于陈桥大破之李充嗣内江人正徳九年抚河南岁大祲謮发

   帑金移粟赈之不足则劝贷富室煮糜哺之逾月资遣还郷初镇守中官廖堂假进贡名要求百端

   继者以为常充嗣极言其弊睢阳盗张锐淅川盗王泰等相继起皆应时讨平杨志学

   人正徳时为河南左参政河北久不雨条上救荒十二事彰徳诸府兑运粮当征者二十万石志学

  不俟报下令停之驿传旧以二户供一役民多破家志学令一大户佐以四中户民咸感悦

  孟春郴州人正徳时为河南参政廉公有威政绩大著王以旗江寕人正徳中出按

  河南宸濠反镇守太监刘璟倡议停乡试以旗言河南去江西远罢试无名乃止璟又言帝亲征道

  且出汴牒取供顿银四万两巡抚议予之以旗执不予陶谐会稽人嘉靖初为河南管河副

  使命沿河植柳夹以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民闲得无扰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巨万

  潘恩上海人嘉靖时巡抚河南徽王载𫭢贪虐与按臣共劾之伊王典楧骄横恩一切裁之河

  南素苦藩府自恩连制两怿王民甚赖焉张永明乌程人嘉靖时巡抚河南伊王典楧恣横

  永明首发其罪后竟伏诛帝好祥瑞汝寕𫉬白鹿或请上之永明谢曰吾不能遗后世嗤卒不献

  顾𤩰上元人嘉靖时河南副使与巡按御史论事不合封还其牒或尤之𤩰曰天子置按察司

  为外台寕令其枉法媚人耶信阳故有官租充监司私费𤩰独不取时称其介刘天和

   人嘉靖中总理河道黄河南徙历济徐皆旁溢天和疏汴河自朱仙镇至沛飞云桥杀其下流疏山

   东七十二泉自凫尼诸山达南旺河濬其上流役夫二万不三月讫工故事南河八府岁役民治河

   不赴役者人各出银天和因岁饥请尽蠲旁河受役者课远河未投者半之诏可王仪

   人嘉靖中巡按河南赵府辅国将军祐掠数杀人招亡命劫敚积十馀年莫敢发仪偕巡抚吴山奏

   之夺爵禁锢颜鲸慈谿人嘉靖末以御史按河南伊王典楧结严嵩父于养矿盗为爪牙鲸

   密奏记徐阶说诸大铛绝其内援又尽捕王侦事飞骑托言防宼檄诸府分兵屯要害乃疏劾其罪

   帝震怒废为庶人锢之高墙两河人鼔舞称锺化民仁和人万历二十二年河南大饥化

   民以光禄丞兼河南道御史往账荒政具举既竣绘图以进寻以都御史抚河南讨平南阳矿盗及

   夹河群贼力谏矿使⿰扌⿳丆⺝⿱冖友-- 扰民遍历八府延父老问疾苦以劳瘁卒官士民相率请于朝诏赐祠曰忠惠

   程绍徳州人天启中巡抚河南宗室居仪封者为盗窟绍列上其状废徙高墙临漳民耕地得

  玉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夀永昌绍闻于朝言秦玺出适在臣疆欲遣官恭进阙庭迹涉贡媚且至尊

  所宝在徳不在玺方今名贤如邹元标冯从吾等并王国祯祥珍宝不能汲至明庭徒献符贡瑞臣

  窃羞之时中官魏忠贤方斥逐耆硕不悦命赉表官进之后忠贤势日益张绍遂引疾归范景

  文吴桥人崇祯二年巡抚河南练兵缮器为保障计京师戒严帅所部八千人勤王饷皆自赍四

  方援兵多剽掠独河南军无所犯又以河南苦徭役力为厘革虑代者更巳法上疏请有司实行一

  条鞭法徭役俱归之官而令民稍助其费供应以市直平贾不立官价名帝令永著为例吴光

  义泾县人崇祯三年巡抚河南参劾藩宗除民害调兵助民夫筑塞河决奖廉锄强御寇有方贼

  不敢犯 本朝康熙十六年祀名宦蔡懋徳昆山人崇祯中迁河南右布政使时田荒榖贵

  吏日急催科贼流言先服者不输租民日望其至懋徳亟檄州县停征上疏自劾高名衡

  沂州人崇祯中巡按河南十四年李自成围开封巡抚李仙风在河北名衡集众坚守贼穴城将入

  守者投以火贼死无算始解去即擢名衡抚河南自成复悉众来名衡固守会杨文岳以援兵至贼

  解围祝万龄咸寕人崇祯中迁河南副使监军磁州辉县之北有村曰水谷回贼窃据

  数十年万龄合军夹击焚具巢三百馀贼遂平王汉掖县人崇祯十五年巡按河南督诸将复

  开封追贼至朱仙镇连战皆捷擢右佥都御史抚河南总兵刘超反于永城汉声言招抚与诸军入

  城天忽雨贼乘而冲之遂遇害河南北士民闻之皆泣李乘云高阳人崇祯十四年以佥

  事道分巡大梁行莅禹州李自成拥众十馀万薄南城乘云率众拒守城陷𬒳执骂不绝口贼支解

  关永杰陇西人睢陈兵备道守陈州手刃𬒳执举手指贼骂不绝口而死艾毓

  初米脂人分守汝南道南阳陷死于城门后守道王世综亦𬒳贼执骂贼而死世综达州人

 ︹本朝︺张应祥奉天益州人仕明为副将入 本朝累迁汝南总兵官南阳数边宼乱所在荒

  残应祥修城郭筑庐含设营房掩骼埋胔翦除叛贼王光泰等成惠甚著疆宇肃清吴景道

   汉军正黄旗人顺治二年由河南布政使迁巡抚驻节𣏌县历任十载招抚流民开垦荒芜擒南阳

   大盗辟索等曹濮之乱委总兵高第绥辑归徳秋毫不扰潜擒李化鲸馀党加尚书归许得

   功奉天开原卫人顺治二年以左都督镇汝南时军垒初立诸多草创得功竭力经营什伍精严

   遂成巨镇御下有纪民闻不知有兵金玉和辽束人顺治元年以副都统署怀庆总兵事李

   自成党掠河南犯济源玉和领兵趋援至则城陷夜与贼战遇害   二等男爵世袭祀昭忠

   申朝纪汉军镶蓝旗人顺治元年以河北道驻怀庆李自成馀党二万馀来犯朝纪登

   城守御昼夜不懈每女墙兵一民一戒勿哗哗者死贼周走呼曰城陷矣一人动朝纪手斩以徇守

   者益肃贼首于濠闲指挥朝纪以飞炮𤮕之贼党悉惊窜后祀名宦亢得时崞县人顺治二

   年任巡抚号令严明吏民守法置学田延师造士文风蔚起涂廓奉天人顺治四年分巡河

   北道副使为政一本至诚时山东贼劫武安一路廓率兵剿杀躬胃矢石遂遇害张存仁

   汉军镶蓝旗人顺治七年总督直隶河南山东三省时山东榆围宼聚蔓延河南存仁剿抚有方寇

   贼屏迹百姓安堵楼希昊奉天人顺治九年以参政分守南汝时贼党吴加宽于七等煽

   乱希昊率叶令许鸿翔剿平之胡士梅锦州人顺治十年为河南屯道辟荒地千馀里增课

   至二十七万两举治行卓异李荫祖汉军正黄旗人顺治十一年总督河南等三省疏请

   蠲赈安集流民劾管河道方大猷侵蚀工银巨万逮治以除民害后调任去卒祀名宦桑芸

   榆次人顺治十二年以参政守南汝锄暴恤良逮积蠧白福徳毙杖下欢颂载路十六年迁河南右

   布政使沈荃华亭人顺治十三年为河南按察司副使分巡大梁时学宫多毁圮荃捐俸新

   之并修复圣贤祠墓频年河夫柳束及军需浩繁荃为申请禹郑十馀州县得减三分之一以忧去

   士民为建碑立祠于鹏举金坛人顺治十五年任睢陈兵巡道招集流亡给牛种垦田万

   馀顷民𫉬其利张瑞徴莱阳人顺治十六年任南汝道受事不数月平光商巨宼士民赖以

  李昌祚汉阳人顺治十六年任河北道参议除奸蠧禁私派筑堌阳堤以御河患濬广

  济渠以分泌水民赖其利徐化成奉天人顺治十六年任河南左布政藩署自罹河患移驻

  雍邱康熙二年始归省会化成捐俸更建民无所扰蔡含灵寕晋人康熙元年分巡睢陈道

  厘正赋役户口均平署臬篆𤍠审三百六十馀案多所平反以劳瘁卒官张九徴丹徒人康

  熙三年提学河南取士公明不受请托檄各郡邑修葺学官增设社学广置书册于庠序听诸生就

  读凡境内陵墓祠宇有关石教者并加葺治搜访殉难名臣姓氏为表章之举卓异史逸裘

  金坛人康熙七年提学河南考校公明所拔多单寒士教诸生以孝弟忠信为首务又檄郡县有立

  行者申请旌以彰潜徳朱昌祚汉军镶白旗人总督河南等三省秉性忠耿端已率属严

  𩛙将士兵民戢和佟凤彩汉军正蓝旗人康熙十一年抚河南疏请修筑河工尽出官

  雇不费民力又请罢协济挽豆之役民甚徳之范周吴县人康熙十一年任粮储道节减漕项

   耗羡银三万馀两以内升去任王永誉奉天人康熙十三年任提督时遣禁旅剿叛贼蔡禄

   于怀庆永誉由孟津渡河为犄角势兵至擒之不烦血刃严戢部伍闾里晏然怀人徳之为生祠以

   郎永清奉天人康熙十三年任河南布政使䕶理抚篆题豁灵宝荒地宿逋又力请拨

   协楚米改解折色民便之石琳汉军正白旗人康熙十三年河南按察使禁旅南征驻牧于

   汴时当麦秋琳与统军约令次于野不得入𢋨市琳坐其帐中四十馀日及去民得𫉬麦琳之力也

   王日藻华亭人康熙二十一年巡抚河南先任管河道素知中州民困以兑运为累乃抗疏

   请永改折色得报之日八郡若更生又恤堡夫树堤柳人皆呼为王公新柳云蒋伊常熟人康

   熙二十四年提学河南严绝苞苴有暮夜投金者面唾之愧服而去学官及名贤祠墓多捐俸葺治

   以劳卒官士人皆为尽伤李国亮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三十五年由河南布政使擢任巡抚

   首务教化建修书院延名宿以训课士子严饬武备禁除一切陋规河工夫役柳稍俱出官办不以

  累民时称贤夫吏云周铨元奉天锦州人康熙三十五年授河北道详豁协办江南柳束改

  河夫派协民闲者官自雇觅民𫉬更甦因小滩窎远运米未便议改卫河水次官民便之徐潮

  钱塘人康熙三十九年巡抚河南性清介极力兴利除弊属官有贪虐者辄参劾不少贷吏治为之

  甘国基汉军正蓝旗人康熙四十二年任河南布政使专意爱民造士减重耗惩贪酷

  延名师教士置义田以资诸生膏火一时成就者甚众李苾大兴人康照五十一年任河南

  布政使廉明仁恕时春夏亢旱二麦不登苾查勘成灾州县转请题报得减钱粮若干其不成灾者

  亦量加赈济一时民庆更生陈鹏年湘潭人康熙六十年授河道总督值河决武陟鹏年

  亲往堵御风餐露处竟以劳瘁卒于其地尹会一博野人乾隆二年河南巡抚崇学校教

  民务本以树畜为王政所先广栽树木一百九十馀万株立社学以教士置营仓以裕兵开封水奏

  请赈恤全活甚众胡宝瑔娄县人乾隆十七年为河南巡抚整𩛙吏治人举其职豫省多

   积潦宝瑔请濬贾鲁惠济涡河巴沟四大干河又于各邑开支河百馀以利疏泄而滋灌溉旋调江

   西巡抚后以杨桥河溢董理需人仍调河南巡抚寻卒于官 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恭靖

   慧裕汉军正黄旗人嘉庆五年任河南布政使擒𫉬逆首刘之协剿除宝丰郏县匪徒七年擢

   巡抚操守廉洁十三年以擢任去卒谥清恪







                 前总纂官张琴恭秦辑

                 捉调官张口章恭覆辑

                 校对官吴士桢恭 校

                 校对官章诒丝恭覆校

开封府表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8.djvu/8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8.djvu/8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8.djvu/89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8.djvu/9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8.djvu/91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8.djvu/9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8.djvu/9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8.djvu/9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8.djvu/9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8.djvu/9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8.djvu/9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8.djvu/9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66-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68.djvu/99

大清一统志

 开封府河南省治东西距三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六里东至归徳府睢州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河南府巩县界二百三十里南至陈州府西华县界二百三十六里北至卫辉府封邱县界五

  十里东南至陈州府太康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河南府登封县界三百十五里东北至卫辉府

  考城县界一百五十三里西北至怀庆府温县界二百六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五百八十

  

 ︹分野︺天文角亢分野夀星之次兼氐房心分野大火

  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豫州之域周为郑杞二国地战国为

  魏国都曰大梁秦为三川郡地汉元狩元年分置

   陈留郡属兖州后汉因之晋改曰陈留国晋书地理志石

   季龙改为建昌郡刘宋复曰陈留郡后魏太和十八年

   废孝昌中复置东魏天平初于郡置梁州后周改

   州曰汴州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为荥阳郡

   地郡治府西境义寕元年复置汴州唐武德四年置总

   管府七年改为都督府天宝初复曰陈留郡乾元

   初复曰汴州属河南道兴元二年徙宣武军节度

   来治唐书方镇表至徳元年置河南节度治汴州乾元元年宝应元年复置大历十一年废

   兴元二年自宋州徙宣武军节度治汴州五代梁建东都升为开封府

   后唐复曰汴州宣武军晋汉周复都之曰东京开

   封府宋因之金初曰汴京贞元元年改曰南京贞

   祐二年复都焉元初曰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

   曰汴梁路为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治明洪武元年

   建北京十一年罢仍曰开封府为河南布政司治

  本朝为河南省治领州四陈州许州郑州禹州县三十祥符陈留杞县

   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中牟阳武原武封邱延津兰阳仪封西华商水项城沈邱临顿襄城

   郾城长葛荥阳荥泽河阴汜水密县新郑雍正二年陞陈许郑禹四州

   为直隶州割西华商水项城沈邱四县属陈州临

   颍襄城郾城长葛四县属许州荥阳荥泽河阴汜

   水四县属郑州密县新郑二县属禹州以延津县

   改属卫辉府原武县改属怀庆府十二年以太康

   扶沟二县改属陈州府降郑州为散州并旧属之

   荥阳等四县来隶禹州于是年亦降为散州并旧属之二照俱隶许州府

   隆六年禹州及密县新郑二县来隶三十年裁河

   阴县并入荥泽四十八年以阳武县改属怀庆府封邱

   县改属卫辉府四十九年升仪封县为厅今领州

   二厅一县十四

   祥符县附郭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五里东至陈留县界三十五里西至中牟县界三

   十五里南至尉氏县界六十五里北至卫辉府封邱县界四十里东南至通许县界三十五里西南

   至尉氏县界三十五里东北至兰阳县界四十里西北至怀庆府阳武县界六十里战国时魏大梁

   地汉置浚仪县属陈留郡后汉因之晋初属陈留国后废后魏孝昌二年复置并移陈留郡治此东

   隶为梁州治后周为汴州治隋属荥阳郡唐仍为汴州冶延和元年又分置开封县与浚仪并为州

   台五代及宋俱为开封府治大中祥符三年改浚仪曰祥符金因之元为汴梁路治明初省开封县

   入祥符仍为开封府治 本朝因之陈留县在府东少南五十里东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

   七十里东至杞县界三十里西至祥符县界三十五里南至通许县界四十里北至兰阳县界三十

   里东南至杞县界二十里西南至祥符县界十五里东北至兰阳县界四十里西北至祥符县界十

   五里春秋时郑留邑战国魏小黄邑秦置陈留县元狩元年于县置陈留郡兼领小黄县后汉因

   之晋曰陈留国移治小黄县省陈留入之后魏太平真君八年省小黄太和中复置小黄县属陈留

   郡北齐又省隋开皇六年复置陈留县属宋州大业初属梁郡唐武徳四年属杞州贞观元年属汴

   州五代属开封府宋因之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 本朝因之杞县在府东一百里东西

   距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东至归徳府睢州界三十里西至陈留照界三十里南至陈州府太

   康照界七十里北至兰阳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归徳府柘城县界一百十里西南至通许县界六十

   里东北至仪封𠫊界七十里西北至陈留县界五十里周初为𣏌国春秋为宋雍邱邑秦置雍邱县

   汉属陈留郡后汉及晋因之后魏孝昌四年于县置阳夏郡隋开皇三年郡废十六年改置杞州大

   业初州废县属梁郡唐初仍为杞川贞观元年废县属汴州五代晋改曰杞县汉周仍曰雍邱属

   开封府宋因之金正隆从复为杞县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 本朝因之通许县

   东南九十里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八十里东至杞县界三十里西至尉氏县界二十里南至陈州

   府扶沟县界四十里北至陈留县界四十里东南至陈州府太康县界五十里西南至鄢陵县界三

   十里东北至杞县界三十里西北至祥符县界三十里汉陈留扶沟二县地宋建隆初置通许镇咸

   平五年升为咸平县属开封府金大定二十九年改曰通许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 本朝内之

   尉氏县在府西南九十里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七十里东至通许县界二十里西至中牟

   县界五十里南至鄢陵县界四十里北至祥符县界三十里东南至陈州府扶沟县界九十里西南

   至洧川县界三十里东北至陈留县界一百里西北至中牟县界三十里春秋时郑尉氏邑汉置县

   属陈留郡后汉及晋因之后魏兴安初省入苑陵太安三年复置东魏天平初改属开封郡北齐县

   废隋开皇六年复置属许州大业初属颍川郡唐武德四年于县置洧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属汴州

   五代属开封府宋因之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 本朝因之洧川县在府西南一百五十

   里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八十里东至尉氏县界三十里西至新郑县界二十里南至许州界二十

   里北至中牟县界六十里东南至鄢陵县界三十五里西南至许州长葛县界十二里东北至尉氏

   县界六十里西北至郑州界七十里汉陈留郡之尉氏颍川郡之长社河南郡之苑陵三县地刘宋

   为南梁郡地东魏为许昌郡地唐宋为尉氏县地兴定二年置洧川县属开封府元属汴梁路明

   属开封府本朝因之 鄢 陵县在府南一百六十里东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二十

   里东至陈州府扶沟县界二十里西至许州界三十五里南至陈州府西华县界八十里北至尉氏

   县界四十里东南至西华县界九十里西南至许州界七十里东北至通许县界九十里西北至洧

   川县界七十里春秋郑鄢邑汉置鄢陵县属颍川郡后汉魏晋因之东魏属许昌郡北齐省入许昌

   县隋开皇七年复置十六年于县置洧州大业初废县属颍川郡唐武德四年复置洧州贞观初

   州废县属许州五代属开封府宋因之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 本朝因之中牟县

   西七十里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东至祥符县界三十五里西至郑州界三十五里南至

   洧川县界六十里北至怀庆府阳武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尉氏县界六十里西南至新郑县界五十

   五里东北至祥符县界三十五里西北至怀庆府原武县界五十五里春秋郑原圃地汉置中牟县

   属河南郡后汉因之晋属荥阳郡后魏太平真君八年省入阳武景明元年复置东魏天平𥘉于县

   置广武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内牟属郑州十六年析置郏城县十八年改内牟曰圃田大业初

   并郏城入圃田属荥阳郡塘武德三年复改圃田曰中牟并置牟州四年州罢县属管州贞观元年

   属汴州龙朔二年改属郑州五代梁属开封府唐复属郑州晋仍属开封府宋因之元属汴梁路明

   属开封府本朝因之 兰 阳县在府东北九十里东西距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

   仪封厅界十五里西至陈留县界二十里南至𣏌县界五十里北至直隶大名府长垣县界五十里

   东南至归德府睢州界九十里西南至陈留县界六十里东北至大名府东明县界一百二十里西

   北至卫辉府封邱县界九十里春秋户牖邑汉置东昏县属陈留郡后汉因之晋废五代为东昏镇

   乾德元年置东明县属开封府金徙东明县于河北后以故地改置兰阳县属曹州元属汴梁路

   明属开封府 本朝因之仪封厅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四十五里

   东至卫辉府考城县界三十五里西至兰阳县界十五里南至杞县界十五里北至直隶大名府长

   垣县界三十里东南至归德府睢州界十五里西南至陈留县界八十里东北至山东曹州府曹县

   界五十里西北至长垣县界三十五里春秋卫仪邑汉为东昏县地唐为考城县地宋为东明县地

   金于东明故地析置仪封县属曹州元属睢州明属开封府 本朝乾隆四十九年升为廰

   州在府西少南一百四十里东西距五十三里南北距六十五里东至中牟县界三十五里西至

   荥阳县界十八里南至新郑县界三十五里北至怀庆府原武县界三十里东南至洧川县界七十

   里西南至密县界一百五十里东北至原武县界三十里西北至荥泽县界三十五里周初管国春

   秋属郑战国属韩秦属三川郡汉属河南郡为京中牟二县地晋为荥阳郡地后周为荥州地隋初

   为郑州地开皇十六年始分置官城县于县置管州大业初废管州移郑州来治寻改为荥阳郡唐

   武德四年徙郑州治虎牢复置管州贞观元年废七年复移郑州来治天宝初改曰荥阳郡乾元

   初复曰郑州五代因之宋曰郑州荥阳郡景祐元年置奉寕军节度熙寕五年州废属开封府元丰

   八年复置属京西路金曰郑州属南京路元属汴梁路明初省管城县入州属开封府 本朝雍正

   二年升为直隶州领荥阳荥泽河阴汜水四县十二年仍属开封府荥阳县在府西二百十

   里东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七十五里东至郑州界五十里西至汜水县界十里南至密县界五十里

   北至荥泽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新郑县界一百十里西南至密县界七十里东北至荥泽县界五

   十里西北至怀庆府温县界八十里春秋郑京邑汉置京县属河南郡后汉因之晋改属荥阳郡宋

   为荥阳郡治后魏太和中移荥阳郡及荥阳县治此以京县属焉北齐省京县入荥阳改郡曰成皋

   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郑州大业初属荥阳郡唐属郑州天授二年改曰武泰万岁通天元年复曰荥

   阳二年又曰武泰神龙初复故五代因之宋熙寕五年省入管城元祐元年复置属郑州元属汴梁

   路明属郑州 本朝初属开封府雍正二年属郑州十二年仍属开封府荥泽县在府西一

   百四十里东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三十五里东至怀庆府原武县界十五里西至汜水县界五十

   里南至郑州界十里北至卫辉府𫉬嘉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中牟县界一百十里西南至荥阳县

   界五十里东北至原武县界四十里西北至怀庆府武陟县界六十里春秋荥泽地战国韩荥阳邑

   汉置荥阳县属河南郡后汉因之建安中置荥阳都尉三国魏置荥阳郡寻罢晋泰始二年复置郡

   宋因之后魏太和中移郡县皆治京县界隋开皇四年复于故荥阳地置广武县仁夀元年改曰荥

   泽属荥阳郡唐属郑州五代因之宋熙寕五年省入管城县元祐元年复置属郑州金因之元属汴

   梁路明属郑州成化八年移治 本朝初属开封府雍正二年属郑州十二年仍属开封府

   水县在府西二百五十里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六十五里东至荥阳县界三十里西至河

   南府巩县界十五里南至河南府登封县界五十里北至怀庆府温县界十五里东南至密县界四

   十五里西南至登封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北至荥泽县界二十里西北至温县界三十五里春秋郑

   虎牢邑战国韩成皋邑秦置成皋县汉属河南郡后汉魏晋因之义熙中于县置司州后魏泰常末

   改豫州太和十九年罢州置束中府东魏天平初复置北豫州兼置成皋郡后周改置荥州隋开皇

   初改曰郑州十八年改成皋县曰氾水大业初属荥阳郡唐武徳四年复置郑州七年移州治管城

   以汜水属之显庆二年改属洛州垂拱四年改县曰广武神龙元年复曰汜水乾元后属河阳三城

   使会昌三年属孟州五代因之宋庆历三年属河南府熙寕五年省入河阴元丰二年复置仍属孟

   州金改属郑州元明因之 本朝初属开封雍正二年属郑州十二年仍属开封府禹州

   在府西三百二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八十五里东至许州界三十里西至河南府登封县界

   六十里南至许州襄城县界四十里北至新郑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许州临颍县界一百里西南

   至汝州郏县界七十里东北至新郑县界七十里西北至密县界六十里古夏禹国春秋时郑栎邑

   战国曰阳翟为韩都秦始皇十七年置颍川郡汉元年为韩国六年复为颍川郡后汉因之晋移郡

   治许昌以阳翟县属河南郡东魏兴和元年分置阳翟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许州唐初属嵩州贞

   观元年改属许州龙朔二年属洛州会昌三年仍属许州五代因之宋元丰三年县属颍昌府金𥘉

   于县置颍顺军大定二十二年改军为颍顺州二十四年又改为钧州属南京路兀属汴梁路明初

   省阳翟县入州属开封府万历三年改为禹州本朝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十二年改属许州府

   乾隆六年属开封府密县在府西二百二十里东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七十里东至新郑

   县界四十里西至河南府登封县界四十里南至禹州界四十里北至荥阳县界三十里东南至新

   郑县界五十五里西南至登封县界二十五里东北至新郑县界五十里西北至汜水县界三十里

   周密国春秋为郑新密邑汉置密县属河南郡后汉因之晋属荥阳郡宋魏因之后周改属郑州隋

   大业初省入新郑十二年复置唐武徳三年于县置密州四年州废县属郑州龙朔二年改属洛州

   开元元年属河南府五代因之宋崇寕四年改属郑州宣和二年属河南府金复属郑州元至元二

   年改属钧州明万历三年属禹州 本朝初属开封府雍正二年属禹州十二年属许州府乾隆六

  年仍属开封府新郑县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七十里东至洧川县

  界三十里西至密县界四十里南至许州长葛县界二十里北至郑州界五十里东南至长葛县界

  二十里西南至禹州界二十里东北至中牟县界四十里西北至荥阳县界一百十里周初郐国春

  秋为郑国都战国属韩尝都之秦置新郑县又分置苑陵县汉二县皆属河南郡后汉因之晋省新

  郑入苑陵属荥阳郡东魏天平初改属广武郡隋开皇十六年复置新郑县属管州大业初省苑陵

  县入之属荥阳郡唐初属管州贞观元年属郑州五代因之宋熙寕五年改属开封府元丰八年

  属郑州金改属钧州元因之明隆庆五年属开封府 本朝雍正二年改属禹州十二年属许州府

  乾隆六年属开封府

 ︹形势︺天下之冲四通八达之郊史记郦生传舟楫车马商

  贾辐辏为一大都会冈阜缭转龙盘虎伏宋李清臣

  汴都城浚而都派河而渠结坤之络振乾之枢

  周翰五凤楼赋

 ︹风俗︺地居土中物受正气其人性和而才慧其地产

  厚而类繁地为四战其俗右武人具五都其气

  习豪唐刘禹锡汴州廰壁记梁魏之墟人多俊髦好儒雅杂

  以游豫有魏公子之风难动以非易感以义寰宇

  重礼义勤耕絍宋史地理志俗尊年齿学尚经术明统

 ︹城池︺开封府城周二十里有竒门五池广五丈唐建中二年建明洪武初甃以砖石崇祯

  末为河水灌圮 本朝康熙初重建乾隆二十二年修二十九年重修 祥符县附郭陈留

  县城周七里门四池广一丈五尺隋大业十年明崇祯初甃砖 本朝顺治元年修乾隆三

   十年重修杞县城周九里门五池广二丈元初筑明洪武初修崇祯八年甃砖 本朝康熙

   三十年修乾隆三十年重修通许县城周四里门六池广二丈唐建明末毁 本朝康

   熙二十一年修干隆二十九年重修尉氏县城周七里门六池广二丈汉建明末毁 本

   顺治三年重筑乾隆二十九年洧川县城周七里门四池广五丈旧在县南即唐废

   州基址明洪武初以水患迁筑于此 本朝顺治五年康熙二十二年雍正六年重修鄢陵

   县城周六里门四池广二丈明景泰初因旧修筑崇祯六年甃砖 本朝顺治十五年修雍正

   七年乾隆二十九年重修中牟县城周六里门四池广一丈二尺明天顺中改筑崇祯七

   年甃砖 本朝顺治二年修康熙十一年乾隆二十六年二十九年重修兰阳县城

   里门四池广一丈五尺宋建隆中筑崇祯八年砖 本朝康熙九年雍正七年乾隆二十七年

   仪封厅城周八里门六池广八尺明洪武中増筑 本朝康熙二年郑州

  城周九里有奇门四池广四丈唐武徳四年筑明崇祯十二年甃砖 本朝顺治二年修乾隆三

  年重荥阳县城周五里门五池广二丈后魏建明洪武初修 本朝顺治二年修干

  隆二十八年重修荥泽县城周四里门四池广五丈明成化中徙筑崇祯六年建重城

  复濠绕以土堤 本朝顺治十二年修康熙二十一年二十九年三十八年乾隆十年重修

  水县城周五里门五池广二丈明洪武初筑崇祯十六年移治县西北摩天寨依成皋旧址

  筑新城 本朝顺治二年还旧城乾隆二十七年禹州城周十里门四引颍水至南

  濠明正统中筑 本康熙五十二年密县城周七里门四池广二丈明洪武三年増筑

   本朝顺治六年建门楼角楼乾隆二十八年新郑县城周九里门四池广一丈四

  尺明宣德元年因旧址修 本朝顺治六年修十五年乾隆十年重修

 ︹学校︺开封府学在府治东南旧在城南明洪武二十四年徙建天顺五年重建于谦有碑

   记明末圯 本朝顺治九年重建入学额数二十名祥符县学在县治东南旧在西北明

   洪武五年建 本朝顺治十一年徙建入学额数二十名陈留县学在县治西北明洪武

   十三年建 本朝顺治八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杞县学在县治西明洪武三年建 本

   顺治十六年重建入学额数二十名通许县学在县治东北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

   顺治十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尉氏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

   二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洧川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顺治六年修康

   熙十二年三十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鄢陵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

   顺治康熙问屡修入学额数十五名中牟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康熙

   二十二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兰阳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顺治康熙中

   屡修入学额数十二名仪封厅学在厅治东南明洪武二十二年建 本朝顺治三年

   修入学额数十二名郑州学在州治东元建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顺治六年修入学额

   数十五名荥阳县学在县治东北金承安中建明洪武三年重建 本朝顺治十四年

   入学额数十二名荥泽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成化十五年自县治东徙建于此 本朝

   康熙三十八年入学额数十二名河阴乡学在河阴废县城内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

   顺治十年乾隆三十年裁河阴县归并荥泽改为乡学入学额数八名汜水县学

   治西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修入学额数八名禹州学在川治西旧在东北

   金贞元中徙建明洪武三年重建 本顺治十六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密县学

   治东元至正中建明洪武三年重建本朝顺治三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 新 郑县学

   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三年重建 本顺治十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大梁书院

   城内西南隅旧名丽泽 本朝康熙三十五年改建五十八年   赐书两河文教额游 梁

   书院在府学明伦堂后祀孟子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建三十三年   赐书昌明仁义额

   鲲化书院在陈留县学东北隅本朝乾隆十八年 东 楼书院在杞县治

   东旧名志学 本朝乾隆五十三年改建易今名文清书院在鄢陵县东关外旧名龙

   冈 本朝乾隆十六年建二十七年修改今名豹陵书院在兰阳县 本乾隆十年

   东里书院在郑州 本朝乾隆十九年人龙书院在荥泽县署内 本朝康

   熙二十九年建汴源书院在荥阳县 本朝康熙十五年成皋书院

   水县西关 本朝康熙十五年建丹山书院在禹州东南隅 本康熙五十五年

   东峯书院在禹州西顺店 本朝雍熙五十五年建桧阳书院在密县治西

   本朝乾隆九年建茨山书院在新郑县北门外旧名兴学 本朝乾隆十一年重修改

   

  ︹户口︺原额人丁三十三万三千八百四十一今滋生男妇大小计三百四十二万七千六百六十名

   口共七十一万八千三百七十一户

  ︹田赋︺田地十二万八千五百五十顷七十三亩额征地丁正杂银六十二万一千二百九十八雨一

   钱四分有奇正兑改兑米五千四百八十五石九斗有奇麦一万二千三百八十八石有奇豆二万

   六千八百八十六石一斗有竒耗米一千一百一十四石六斗有奇耗麦二千八百八十七石有奇

   耗豆六千三百二十三石六斗有竒

  ︹山川︺夷门山在祥符县城内东北隅一曰夷山以山势平夷而名大梁旧有夷门盖以山名

   五凤山在尉氏县南其西旧有响台遗址仅存山之前三里有紫鹿冈大隧山

   川县西南十里一名牛脾山高二十馀仞长七八里其中断处为大隧涧雨崖壁立中有坦途可容

   方轨相传即郑庄公见母处牟山在中牟县北五里高丈馀长数十里上有牟山庙又土山

   在县南三十里白云山在兰阳县西十二里土山无石通志每旦有云气上腾故名下有张

   良洞世传为子房辟谷处豹陵山在兰阳县东北寰宇记在东明县东南二十里皇览云兰

   阳城西有土山名豹陵旧志有韩陵在今县东北五里上有晓月台相传韩王成葬处梅山

   在郑州西南三十五里与新郑县接界左传襄公十八年楚䈧子冯公子格率锐师右囘梅山侵郑

   东北杜预注在荥阳密县东北元和志山在管城县西南三十里旧志峯峦尖秀峭拔数十丈西北

   麓有深涧涧中有洞洞前泉水极甘山东南有峯高广多云气俗称为泰山三面皆断崖绝壁惟东

   南隅叠石为磴道紫荆山在郑州城北东西横亘大周山在荥阳县南三十五

   里中有三泉九峪汴水发源于此宋仁宗时曹皇后建塔其上又嵩渚山在荥阳县东南二十五里

   一名小陉山京水出焉万山在县南二十里嵩渚山之西须水出焉清水岭在县东南索水出焉贾

   峪山亦在县东南贾峪水出焉 按旧志云水经注索水出京县西南嵩渚山器难水出小陉山本

   二山二水也元和志索水出县南三十里小陉山是合器难索水为一水寰宇记嵩渚山一名小陉

   山俗名周山在县南三十五里是并合嵩渚小陉为一山矣明统志大周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一

   名小陉山又与寰宇记不同疑皆有误今据舆图详考荥阳县山势绵延峯峦错列皆在城南一带

   分之则名目众异合之亦未始不可相通故水经注元和志寰宇记明统志所载各殊今据府志详

   载名目以便稽考广武山在荣泽县西河阴废县北五里东连荥泽西接汜水史记汉四

   年项王与汉俱临广武而军孟康注于荥阳筑两城相对曰广武在敖仓西三皇山上后汉书刘昭

   注西征记曰荥阳有三皇山或谓三室山上有二城东曰东广武西曰西广武各在一山头相去二

   百馀步其间隔深涧汉高祖与项籍语处水经注西广武城汉所筑山下有水北流入济谓之柳泉

   东广武城项羽所筑今名其坛曰项羽堆夹城之间有绝涧断山谓之广武涧括地志广武山在荥

   泽县西二十里元统志山在河阴县北一里东连荥泽西连汜水县界汜水县志广武山沿河东趋

   延袤六十馀里西尽于玉门与大伾相对东过河阴尽于荥泽之西官渡之滨河阴县志山在县东

   北十里外捍大河内包原壤上有九顶十八峪旁有小山曰金山武济山在荥泽县西河

   阴废县北十馀里即广武山支陇相传为周武王济河处宋元丰中范子渊等议导洛通汴屡请于

   武济山麓修堤置埽敖山在荣泽县西北河阴废县境内尚书序仲丁迁嚣史记作隞诗小雅

   搏兽于敖左传宣公十二年晋师在敖鄗之间史记汉三年汉王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

   粟孟康曰敖地名在荥阳西北山上临河有大仓水经注济水东迳敖山北其山上有城即仲丁所

   迁秦置仓其中故曰敖仓括地志敖仓在荥泽县西北十五里石门之东北临汴水南带三皇山河

   阴县志敖山沿河入境约二里许峯峦特起雨岸壁立中仅容轮蹄盖怀河之门户也金龟

   山在汜水县东郊外磴道数百级悬崖深洞杳不可测其上有仙井山之东涧下有王母洞

   云山在汜水县东南四十二里亦名塔山与三峯兰若东西相对山顶有野狐泉其南岩有白

   猿洞又东六里为三峯山翠屏山在氾水县南氾水外西连睡虎山南接金谷堆层峦叠嶂

   联络如屏案山在氾水县南峭壁面坟状如几案方山在汜水县南四十里山海经浮

   戏之山汜水出焉水经注浮𭟼山世谓之方山元和志方山在汜水县东南三十二里县志山周𮞉

   数百里嶙峋万仞势出天表自山麓循溪而入其西有马跑泉东为龙窝豹窝南曰汉家泉乃光武

   遗迹也又西为抱累峯峯半有仙人洞又南则群峯拱向中为环翠峪下有神母祠祠下有泉名柏

   池北为紫玉岩一名玉仙山上有玉仙元君祠祠前有二泉一为小龙池一为黄龙池即汜水源也

   是山东南属密西南属登封东北属荥阳西北属巩中有五至岭以兼五邑之胜故名又禹川西六

   十里亦有方山其西有虎蟠岭羊背岭印山在汜水县西南北拱太和东对案山势如鼎峙

   又卧龙山在县治东县城跨其上形如龙眠又有睡虎山在县西汜水外旧志相传袁曹筑垒其上

   以敌吕布俗呼张飞城兰若山在汜水县西南三十里俗名佛儿山大伾山

   水县西北一里有大涧九曲又名九曲山上有成皋旧城山之东尽于玉门山为汜水入河处西去

   洛口裁四十里 按禹贡之大伾汉书音义以为黎阳县山在今卫辉府濬县水经以为在成皋非

   伏蛟山在汜水县西迤北汜水中北塞玉门南对睡虎砥柱汜流冈脊穹然如龟唐书

   地理志汜水县西一里有伏龟山即此太和山在汜水县北城堞绕其麓高几百寻

   牛山在禹州东二十五里溅沟水出其下又州东四十里有小黄山吕梁山在禹州南

   三十五里塘口河出其下三封山在禹州西南二十里上有三峯亦名三峯山水经注颍水

   故渎东南迳三封山北金史地理志阳翟有三封山州志山半崖有燕王洞最深邃山下复有洞深

   数里又有分水岭岭下有二泉东西分流九山在禹州西南二十五里魏书地形志阳翟有九

   山祠水经注白相水北流迳九山东仲长统曰昔密有十城者身游九山之上放心不羁之境即此

   山也又故颍川城水侧有九山祠碑丛柏犹茂北枕山流又五里有昆仑山又三十里有牛头山

  石崖山在禹州西四十里临河壁立其相近有介子山邵宏山其东十里为鳯翅山

  龙山在禹州西四十里山下有张八河三磴山在禹州西五十里山高低若三磴上

  下俱有龙潭又有风洞又西为接御山种后山在禹州西六十里一名大镏山南有高崖

  玲珑山在禹州西六十里一名辋山涌泉水出于此山石多孔如雕凿者然诸侯山

  在禹州西北四十里山出青石可为啤荆山在禹州西北五十里通典阳翟有荆山出玉齐

  武帝于此采玉其下即颍川郡地大龟山在禹州西北五十里接密县界魏书地形志荥

  阳郡密有大龟山疑即此又十二里有大龙山半崖有泉涌出俗名海眼崆峒山在禹州西

  北五十里接密县界一名大仙山悬崖绝壑石涧瀑布淙淙有声山巅有石洞人莫敢登铁母

  山在禹州西北六十里相近有矿山旧俱产铁石梯山在禹州西北六十五里山甚高

  峻有石磴层累而上其相近有雪山磨窝山赵家河水出其下六盘山在禹州北十里上有

   泉又云斗山三台山俱在州北杏山在禹州北二十里寰宇记洛阳记云仙人刘根隐于此中

   大騩山在禹州北亦曰具茨山国语史伯谓郑桓公曰主芣騩而食溱洧注芣騩山名即大

   騩也山海经大騩之山其阴多铁美玉青垩有草焉其状如蓍而毛青华而白实其名曰𦵧服者不

   夭庄子黄帝将见大騩于具茨之山汉书地理志密县有大騩山水经注大騩即具茨山也黄帝登

   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也元和志在密县东南五十里亦谓之大騩

   山开封府旧志大騩山在禹州北四十里接密县东界新郑县西南界有轩辕避暑洞其巅有风谷

   明统志在新郑县西南四十里牧牛山在禹州东北四十里山下有九十六泉即溱水之源

   又有马鞍山黄山俱在州东北紫金山在禹州东北四十五里下有小红河东流注潩水

   孝山在禹州东北五十里旧志山下有黄香墓故名马岭山在密县南水经注洧水出

   山下亦言出颍川阳城山山在阳城县之东北盖马岭之统目焉元和志在密县南十五里

   阳山在密县西北二十里魏书地形志密县有开阳山通志开阳山冬时雪降即消又五里为

   龙岩横山在密县西北三十里有大小二山东西对峙又有香𬬻山亦在县西北三十里

   兰岩山在密县西北五十里接汜水县界一名香峪山峭拔千丈中有圣水峪贾鲁河西源

   青屏山在密县北八里又五里为石楼山山势重叠如楼云珑山在密县北

   三十里一名侵云山山下有交花泉承云山在密县东北十八里山有石穴云从此起故名

   魏书地形志密有承云山陉山在新郑县西南亦作邢山与大騩山并峙接长葛县西界尔雅

   疏山形连延中忽断绝者名陉左传隐公十一年王与郑人苏忿生之田陉又僖公四年齐侯伐楚

   师进次于陉战国策苏秦说楚威王曰楚地北有分陉之塞又说韩王曰韩南有陉山史记魏襄王

   六年伐楚败之陉山后汉书郡国志密有陉山是也水经注潩水东迳陉山北括地志陉山在郑州

   新郑县西南三十里通鉴地理通释汾泾之塞其说有三山海经有少陉之山太平御览谓在荥阳

  则正义新郑近之荥阳春秋为郑战国为韩盖南北之隘道楚为塞以御北方故于韩曰南有陉山

  于楚曰北有陉塞其地一也县志自陛山西南达于襄邓群山延互故以陉山为南北之塞

  然山在新郑县西一名太山黄水发源于此抱獐山在新郑县北二十里一名捕章

  山水经注捕章山水出东捕章山又黄沟水出捕章山清水岭在荥阳县东南五十里

  横岭在荥阳县南二十里以其横在群山之中故名下有渠分水岭在汜水县东南

  五云三峯之间岭有二泉南流为桃花河北流为竹叶河孤柏岭在汜水县东北二十里一

  峯北出砥柱河流其上有古柏一株因名宋祥符四年白坡发运判官史荣请于孤柏岭下縁南岸

  山址开汴口以均水势即此白石冈在祥符县东二十五里石皆白色又东二十五里为

  万龙冈亦名望龙冈赤苍冈在祥符县东南四十五里一名关头冈凤城冈

  符县南十里通志世传金章宗时有凤鳯集于此鹞村冈在祥符县南五十里相传宋养

   鹰鹞望牛冈在祥符县西南十三里东京梦华录都人𨎥龙湾探春西去至望牛冈

   葛家冈在祥符县西宋嘉祐三年大水入京城有司请自祥符西葛家冈开新河又药局冈

   在县西二十里宋时设药局于此又西十里为狼城冈明万历末河决于此驼牟冈

   符县西北十五里宋牧养之所靖康元年金斡里布军抵汴据驼牟冈天驷监河决后久为平淕矣

    干里布旧作斡离不今改正黒冈在祥符县西北二十五里其土黒色下有池多鱼今涸亦

   名涸鱼冈明崇祯九年河决于此赤冈在祥符县东北二十里水经注渠水东南迳赤城北

   即赤冈也唐光祐三年秦宗权寇汴州其党分屯赤冈五代石晋末辽主驻马赤冈槐疙疸

   冈在祥符县东北三十里元延祐五年修河堤北至槐疙疸冈明万历二十九年河决于此断堤

   韩冈在陈留县东二十五里东至杞县三十里为往来孔道韦政冈在陈留县

   西十二里临黄河故道每遇河决平地水深数尺惟此冈不没土山冈在陈留县东北二十

   里叠阜如山又潘冈在县东北四十里𬸚𬸦冈在通许县东南四十里相传有鳯集此故

   名又吴召冈在县西南三十里凤形冈在通许县北一里许又有山龙冈李大冈皆在县北

   十里卢氏冈在县北二十里皆故河流所经锦被冈在尉氏县东十五里以形似名下有

   古黄河渡又锦屏冈在县南五里东西亘五里望之如屏上有冢类笔架亦名笔架山又青龙冈在

   县东南二十五里蜿蜒如龙营盘冈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三亭冈寰宇记在尉氏县西南三

   十七里史记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夜与范睢言先生待我于三亭之南即此东里冈

   在洧川县东十五里朱曲镇东高二十馀仞南北长五六里为邑东镇其中断处对峙如门

   坂冈在洧川县东南二十里高十馀仞蟠踞二三里土色如赭又塔儿冈在县东南十五里上

   有浮延秀冈在洧川县南十里西起长葛东至故县南屈而南行至许田镇北复屈而

   东经鄢陵县治北东逾扶沟上下数百里蜿蜒如游龙又卓冈在县西南十里近许州长葛县境

   鸿台冈在洧川县西半里高十馀仞南北长十馀里首踞洧城为邑之巨镇上有鸿台二各

   高数大𢧐国莱张仪说韩王曰鸿台之宫非大王有即此马陵冈在洧川县西北三十里高

   十馀仞南北长五十馀里接中牟新郑二县界又柏冈在县北十里峻坂孤峙高二十馀仞

   冈在鄢陵县东北以形似名又县东有乐陵冈南有孝子冈曲冈河冈野冈三冈西北有党家冈

   文家冈北有彭祖冈杨村冈联络耸峙环拱县治白茂冈在兰阳县东北二十里又梓冈

   在县南十里青陵冈在仪封厅北十五里黄陵冈在仪封𠫊东北五十里与考城

   及山东曹县接界为黄河要害猴冈在郑州西十里相传旧多栗树猴巢穴其中宋太祖今民

   间采用其山遂童马头冈在郑州北二十里元季河决荥阳此为北马头岸檀山

   冈在荥阳县东十里山多檀木延亘三十馀里水经注索水经檀山冈东即北一名永清冈

   牛冈在汜水县东北三十里有冉伯牛庙琅城冈在禹州东三十里州志自东北马家

   冈起高二十馀丈延袤五十馀里环抱州城冈上旧有城址故名又州城东四里为望城冈其东南

   为虎头冈福胜冈在禹州南三十里一名三进冈延袤二十馀里七女冈在禹州东

   北三十里相近为狼马冈寰宇记阳翟县七女冈下有七女泉流至长葛入洧川台子冈

   在密县东三十里又县南十里为石羊冈桃陵在杞县东南十里唐至德初张巡守雍邱击贼

   众于白沙涡还至桃陵遇贼救兵悉擒之即此又县东南三十五里曰青陵西南五十里曰翟陵又

   十里曰石陵又县东北二十里曰武陵皆土阜也俗亦谓之五陆陈留风俗传雍邱有五陵之名

   函陵在新郑县北十三里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𨹍寰宇记函陵在新郑县

   蓼子峪在氾水县西十二里即成皋关口南迫峭壁北逼大河以界巩洛极为陡险

   牛口峪在汜水县西北二十五里唐武德四年建德军至成皋军中谣曰豆入牛口势不

   能久及战大败建德窜于牛口为秦王所擒石棚在荥阳县南大周山北有石平坦如盘其

   下空洞如屋可容百馀人故名明崇祯间石裂为二半倾于地石嘴在汜水县东南十里古名

   石砥山汜东两岸皆土阜惟此连山大石阯盘水中上有王仙祠祠左有泉汇为深潭滑济

   坡在禹州西十二里坡平广为大道所经又灰坡在州西七十二里产石灰阴坂在新郑县

   西左传襄公九年晋人以诸候伐郑济于阴坂次于阴口而还注阴坂洧津水经注洧水又东经阴

   坂北水有梁马俗谓是济为参辰口天仙洞在密县东五里元许有壬记略四山平旋高嶂

   复拥于外中多竒石莹如玉世传汉有女仙化葬焉云岩洞在密县东四十里一山突起四

   水环之高下岩洞十馀惟云岩为深广岩石皆玲珑斑駮𤫊羊洞在密县南二十三里深窅

   织锦洞在密县西北五十里中有井水常溢出洞中仰观有孔如梭因以织锦名

   河自河南府巩县流入经汜水县北与怀庆府温县分界又东经荥泽县北又东经郑州北与怀

   庆府原武县分界又东南流经中牟县北与怀庆府阳武县分界又东经祥符县北与卫辉府封邱

   县分界东经陈留县北又束经兰阳县仪封𠫊入卫辉府考域县界自宋以前由河阴荥泽又东

   北经原武阳武延津胙城之北新乡汲县之南去府治远水经注河自洛口又东迳怀县南与成皋

   分水又迳黄马坂北又东迳旋门坂北东迳成皋大伾山下济水注之河水南对玉门又东合汜水

   又东迳板城北又东迳五龙坞北又东过荥阳县蒗荡渠出焉此荥泽以上之故道也又云济水与

   河合流自广武东迳敖山北又东迳荥阳县北又东南砾石奚水注之又东索水注之又东迳荥泽

   北济水自是分为南北济焉南济又东南经釐城束又合黄水又东入阳武县此荥泽以上济水合

   河之故道亦即鸿沟汴水蒗荡渠经流之处也又云河水又东北经卷之扈亭北又东迳八激堤北

   又东迳卷县北又东北过武徳县东泌水从之又东至酸枣县此原武以下之故道也宋时渐徙而

   南金明昌五年河决阳武故堤灌封邱而东徙始经兰阳县境于是汲胙之流塞河益东南下元至

   元中河徙阳武南始全经府境夺涡入淮而新乡之流亦塞泰定元年河从汴渠至徐城东北入泗

   入淮即今通行之河也至正中以河屡决命贾鲁治之自黄陵冈达白茅明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

   武之黒洋山东经府城北五里南至项城经颍夀入淮永乐九年命尚书宋礼濬祥符鱼王口至中

   泺二十馀里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东经府城西南又东南经陈留入涡口达淮是时中牟开封遂

   在河北景泰初始复故宏治二年河决原武从汴城东北过沁水溢流为二一自于家店经兰阳徙

   县南三里东至归德由徐邳入淮一自封邙县之荆隆口漫祥符溃仪封之黄陵冈东经曹濮入张

   秋命尚书白昻治之四年河决兰阳复比徙经城北十里五年复决荆隆口副都御史刘大夏濬祥

   符四府营淤河及荥阳孙家渡口贾鲁旧河以杀其势正德五年复自仪封北徙冲黄陵冈入贾鲁

   嘉靖七年开兰阳北赵皮寨口达寕陵至亳州涡河十三年河决流徙赵皮寨口复塞十九年开

   兰阳李景高口支河引河至徐州入淮已而复淤万历十五年𤄊洛沁水泛涨决刘兽医口铜瓦府

   荆隆口南溢府城堤十七年河决兰阳李景高口四十四年河决开封由䕶城堤下经陈留等处入

   亳州涡河是冬决口淤河复故道天启元年河决阳武脾沙冈三年开兰阳曹良口东至仪封县界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围开封城中不能支决朱家寨口河灌贼贼亦决马家口灌城城坏百万众为

   鱼颍亳以东皆受其患 本朝顺治元年河自复故道七年河决封邱筑荆隆口堤九年河决封邱

   大王庙口从长垣趋东昌北入海十一年决口塞十四年河决祥符之槐疙疸冈是年黄河南徙陈

   留孟家埠口溃决知县张重润濬河一道引河北入新河又浚仪封三家庄河以杀北来水势十五

   年河复决阳武县城南筑慕家楼河堤东熙元年开封黄𦈌口河决屡加堵筑二十三年以后

    圣祖仁皇帝南巡指授治河方略淮徐入海之道通流迅驶开封一带堤防益固间有涨溢不甚

   为害四十四年筑祥符陈留兰阳大堤六十一年于仪封白家楼北岸桃引河雍正元年总河齐苏

   勒奏筑荥泽以下陈留以上两岸子堤隔堤以东分流乾隆元年挑濬郑州一带河道自大凌庄至

   中牟合河口复为建筑堤堰又自怀庆府孟津而下南北两岸大堤增高培厚并填实郑州南土坝

   夹塘加筑祥符兰阳仪封三县月堤尾堤以为重障四年又以郑州之黄冈庙当黄河之冲加修大

   堤及创筑月堤建设坝台五年开兰阳县朱家庄引河六年修北岸郑州中牟交界大堤又开中牟

   九堡引河七年开南岸来童寨对岸引河又加修仪封杨家桥大堤南面增设坝台八年封邱荆隆

   口全河水𫝑自正南趋注西北大溜搜刷挑引河以顺河溜九年挑仪封北岸引河分顺水势保䕶

   杨家侨埽工又以兰阳北岸耿家寨河身坐湾大溜冲激下㷌保䕶加修月堤十年以祥符南岸十

   三堡临河埽坝坐当大溜挑引河分泄东趋十三年修仪封北岸二十三堡大堤北面抢帮南面河

   身坐湾处东西各建挑水坝又以祥符十九堡河身北趋大溜侧注南面建筑坝台十四年中牟县

   九堡河流坐湾挑出河心遏溜南趋建设木龙开挑大溜十六年以兰阳耿家河道全行北注造六

   楞障排木障当溜䕶埽下柳簰桃溜开行上游下三楞障以防旁溜是年阳武漫溢   命大臣

   相度堵筑不日工成十七年抢䕶阳武十三堡堤工十八年荥泽魏家荘河道大溜南趋移中牟九

   堡木龙以御又祥符北岸马坊村河道上游南岸坐湾挑溜北注抢筑埽工夹坝又祥符平家寨河

   溜北趋抢筑顺堤埽坝十九年祥符陈桥等处河势北趋加修堤工并于古城前建筑支河土坝二

   十六年祥符黒冈口等处河溢杨桥漫水夺溜  遣大臣   指授方略于杨桥上游对岸

   处开挑引河河唇建设大坝以泄水势掣挽大溜堵筑漫口二百七十七丈旋即竣工又于荥泽阳

   武祥符二十一堡时和驿二堡三堡焦桥五堡湾庄九堡兰阳头堡二堡等处漫口俱围筑月堤四

   十三年仪封口决   命大臣董率堵筑寻议于仪封七堡筑顺黄坝又于王家庄展开引河以

   掣溜势接筑挑水坝逼溜北趋黄水始掣入引河复归故道至四十五年金门合龙四十六年因青

   龙冈口屡筑屡圯   命大臣于上游南岸履勘地势为改弦更张之计寻议于青龙冈迤上自

   兰阳三堡至商邱七堡一带南堤外添筑大堤开挑引渠长一百六十馀里导河水入渠下至商邱

   归入正河故道入海四十八年大工告成开放新河掣溜南下炀流入海五十四年自铜瓦厢旧月

   堤黒冈工后旧月堤圴加培高厚又于茧阳新河头蔡家楼续𣸸新埽七叚嘉庆二十四年八月黄

   河盛涨兰阳汛八堡漫口七十馀丈仪封上汛三堡漫口一百馀丈雨汛相距二十馀里   命

   大臣会同河臣次第堵御坚实自是每年随时防䕶而河流永庆安澜矣 按靳辅治河书云开封

   南岸从汴达淮与运道无系惟北岸一有溃决则延津长垣东明曹州胥受其害近则注张秋由盐

   河入海远则直趋东昌德州赴溟渤而济寕上下无运道矣开封地皆浮沙一经溃决瞬息数百丈

   工大而下埽难故河决之害北岸为大而北岸之害莫大于开封通志杞县有蒲口通许县有山龙

   口清水口封邱县有金龙口大王庙口兰阳有曹良耿金诸口皆昔时黄河溃决处又有大黄寺河

   一名埽头河在祥符县东北三十五里亦河之分流也汴河故道自怀庆府原武县流入东

   南流经中牟县北又东南流经府城南又东迳陈留县北又东至杞县北入归徳府界即古蒗荡渠

   也汉书地理志荥阳县汴水在西南又有蒗荡渠首受泲东南至陈入颍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二

   年遣将作谒者王关修汴渠自荥阳至于千乘海口水经注阴沟水出河南阳武县蒗荡渠首受于

   大河卷县故渎故渎东分为二世谓之阴沟水俱东绝济东北会左渎又东合右渎又东南迳封邱

   县绝济渎东南至大梁合蒗荡梁梁沟既开蒗荡渠故渎实兼阴沟浚仪之称迳大梁城北左屈沟

   与渠合俱东南流同受鸿沟沙水之目其川流之会左渎东导者即汳水也又汳水出阴沟于浚仪

   县北即蒗荡渠也亦言以受旃然水而东自王贲灌大梁水出县南而不迳其圠夏水洪泛则是渎

   津通故渠即阴沟也隋书焬帝纪大业元年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者引河达于

   淮通典通济渠即蒗荡渠也宋史河渠志汴河自隋疏为永济渠唐改名广济宋都大梁以孟州河

   阴县南为汴首受黄河之口属于淮泗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以输京师内外仰给焉故于诸水

   莫此为重至道元年问侍臣汴水疏凿之由张泊曰禹于荥泽下分大河为阴沟引注东南以通淮

   泗至大梁浚仪县西北复分为二渠一渠元经阳武县中牟台下为官渡水一渠始皇疏凿以灌魏

   都谓之鸿沟蒗荡渠自荥阳五出池口来注之其鸿沟即出河之沟亦曰蒗荡渠汉明帝时始作浚

   仪渠灵帝建寕四年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以遏渠口故世谓之石门渠外东合济水济与河渠浑

   涛东注至敖山北米水至此又御都之水邲人音汳即汴字古人避反字改从汴字渠水又东经荥

   阳北旃然水白县东北入汴水荥阳西有二广武城汴水自两城门小涧中东流而出而济流自兹

   乃绝惟汴渠首受旃然水谓之鸿渠晋太和中桓温北伐将通之不果刘裕西征复浚此渠而漕运

   焉隋炀帝诏皇甫谊开为永济渠自后利于转输元丰元年内供奉宋用臣自任沙村谷口至汴口

   闲河五十里因伊洛水入汴河以通漕运改名清汴金史地理志开封府开封汤武中牟陈留有汴

   河府志元至元二十七年黄河决汴始淤塞旧府治南有汴渠故迹即其地也 按汴河源出荥阳

   为蒗荡渠东流曰官渡水曰阴沟口汳水曰浚仪渠其自大梁城南分流者为鸿沟鸿沟南流兼沙

   水之目沙水支津又为睢水涡水名虽不一实则委别而源同也今大河所经即古汴水故道宋时

   又导汴人蔡以通陈颖之漕则在汴渠之南别为蔡河即古鸿沟及沙水故道旧志混汴蔡为一非

   蔡河上流即汴河自中牟县流经祥符县南分流又东南流迳通许县北又东南迳尉氏

   县东入陈川府扶沟县界即古鸿沟亦名河沟又名沙水史记河渠书禹治水之后荥阳下引河东

   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又苏秦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秦始皇

   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水经注渠水自中牟注大梁迳西赤城北左则故渎出焉秦王

   贲断故渠引水东南出以灌大梁谓之梁沟又东迳大梁城南分为二水续述征记口汴沙到浚仪

   而分汴东注沙南流其水更南流迳梁王吹台东有阴沟鸿沟之称焉项羽与汉高分王指是水以

   为东西之别渠水右与汜水合又东南迳开封县睢涣二水出焉渠即沙水也音蔡许慎正作沙音

   沙水又东南迳牛首乡东南鲁渠水出焉又南迳斗城西又东南迳牛首亭东又东南八里沟出焉

   又东南迳陈留县裘氏亭西又迳澹台子羽冢东与八里沟合又南迳扶沟县故城东魏书地形志

   汴水在大梁城东分为蔡渠通鉴周显德六年大梁城东导汴水入于蔡以通陈颍之漕三朝会

   要惠民河与蔡河一水建隆元年导闵河自新郑与蔡水合贯京师南历陈颍达夀春以通淮右于

   是以西南为闵河东南为蔡河至开宝六年始改闵河为惠民河宋史河渠志蔡河贯京师兼闵水

   洧水潩水以通舟闵水自尉氏历祥符开封合于蔡是为惠民河洧水自许田注鄢陵东南历扶沟

   合于蔡潩水出郑之大隗山注临颍历鄢陵扶沟合于蔡凡许郑诸水令坚白䧹丈八沟京索令西

   河禇河湖河双河乐霸河皆会焉金史地理志祥符有蔡河尉氏有惠氏河旧志元至元二十七年

   黄河决祥符义塘湾蔡水上源堙明洪武八年河南决挟颍入淮蔡河之下流亦绝又蔡河旧自

   祥符县流入通许县北分为二道名双沟河下至县西复合为一下入扶沟明初混入黄河今县西

   北十里有西水窝其东二里有东水窝又县北有七里湾皆蔡河潴流之处也㳡河汴河支流

   也水经注阴沟始乱蒗荡终别于沙而㳡水岀焉俗作涡今由通许杞县及陈州府之太康淮寕归

   德之鹿邑入江南境下达于准本朝乾隆二十二年桃濬深通 干 河在祥符县南门外自

   城濠起至高家楼入惠济河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挑濬深通又万夀观东沟浚仪渠俱在城内宣

   泄积水入干河陈家坟沟自陈家坟起至红沙湾庄入干河俱于二十二年挑濬五丈河

   在祥符县北由府城北流入陈留县界五代史周显德四年诏疏汴水北入五丈河由是齐鲁舟楫

   皆达于大梁九域志五丈河即禹贡之菏泽从都北历陈晋及郓其广五丈旧名五丈河开宝六年

   诏改名广济河宋史河渠志广济河导菏水自开封历陈留曹济郓建隆二年遣使浚之先是五大

   河泥淤不利行舟遂诏陈承昭于京城之西夹汴水造斗门引京索蔡河水通城濠入斗门俾架流

   汴水之上东进于五丈河以便东北漕运公私咸利 按宋会要汴都以惠民金水五丈汴为四渠

   而汴黄惠民广济亦曰四河时汴河自城西大通水门入分流出城东上善通津二水门惠民河自

   城南广利水门入出普济水门五丈河自城北永顺水门入出城东咸通水门而金水河复贯注于

   皇城内河流环绕舟楫毕通自元明以来累经黄河泛溢河渠遂多淤塞又有六丈河在城北五里

   宋时邱开今亦堙白沟河在祥符县北今堙唐书地理志开封有湛渠载初元年引汴注

   白沟以通曹兖赋税宋史河渠志白沟无山源每岁水潦甚则通流才胜百斛船逾月不雨即竭至

   道二年博士邢用之请开白沟自京师抵彭城吕梁口凡六百里以通长淮之漕诏发诸州丁夫治

   之寻罢其役咸平六年用之又自襄邑下流治白沟河导京师积水而民田无害熙寕六年都水监

   丞侯叔献请储三十六坡及京索二水为源置闸则四时可行舟从之七年废政和二年都水丞孟

   昌龄言开濬含晖门外白沟河开堰放水仍旧流通杨柳河在杞县北睢水支流也自十八

   郎庙由仪阳堌南东经冉贤冈入归德府睢州界俗名挑河岁久淤塞 本朝雍正六年曾经疏通

   乾隆二十二年复加挑濬万彩河在杞县北上自通许县入境下入陈州府太康县境 本

   朝乾隆二十二年挑濬深通青冈河在通许县东南自大青冈起下入杞县万彩河 本

   乾隆二十二年挑濬又构子冈沟刘彦荘沟楚家荘沟小青河沟仲家庄沟陈家庄沟栗七冈沟

   罗家庄沟茶芽冈沟俱由涵洞入河海子河在中牟县城内上有海子桥桥南北各有河旧

   有南北二水门栏以铁窗引水于城濠归小清河明成化间黄河水溢灌入城内故道遂淤寻开渔

   津以泄水久就堙万历中自海子河以下濬为支河者凡五十七道为沟者凡一百三十九道后俱

   惠济河即汲水也自中牟县西十里铺出贾鲁河经祥符陈留杞入归徳府睢州柘城

   至安徽亳州下达于淮 本朝乾隆六年开濬两岸   赐名惠济二十二年三十七年嘉庆十

   八年复加挑濬 按河道旧在中牟县十五里堡乾隆二十六年因黄水漫溢淤成平陆二十七年

   于西十里铺改建滚水坝二十九年因坝底高出水面河身淤塞不能分泄贾鲁河之水改建石闸

   小清河在中牟县西南五十里源出新郑县佛潭东北流至县西入丈八沟即古清池水亦

   名清口水后汉书郡国志中牟有清口水水经注清池水出清阳亭西南平地东北流迳清阳亭南

   又屈而北流至清口泽七虎涧水注之又东北白沟水注之乱流经鲁恭祠南又北注渠渭之清沟

   周家河在仪封廰西南宣泄兰阳仪封交界沟潦之水又廰东岔沟宣泄十五里铺一

   带积水归入归德府考城县又盘马寺沟廰东南牛家庄沟宣泄牛家庄后陂水亦入归徳府考城

   县境俱于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挑濬深通黄渡河在仪封厅东北旧志县有七河曰黄

   陵冈河在县东北五十里一名北旧黄河俗名黄渡河曰南旧黄河在县西南三里曰贾鲁河在黄

   陵冈南二里曰厐家口河在县北八里曰圏头河在县北五里曰巴河在县南八里曰新河在黄河

   南新挑以分杀水势者皆黄河转徙所经忽南忽北穿县境殆遍今惟贾鲁巴河故道湮没圏头厐

   家二河堤岸如故黄渡河源深势阔明初遂成汇泽周六十馀里又有三家庄河在厅东北五十里

    本朝顺治十四年创浚由中荘南出长一千丈以分杀北来水势而黄渡河涸为田须河

   在荥阳县东四十里郑州西二十里源出县南万石山东北流合京索二水入贾鲁河水经注须水

   近出京城东北二里榆子沟亦曰柰榆沟或谓之小索水东北流木蓼沟水注之又东北流于荥阳

   城西南东注索元一统志须水发源荥阳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流经须水镇之西旧志明正德八年

   尝濬此以分决河之流贾鲁河原出荥阳县东南东北㳘至荥泽县西南合索水东经荥

   泽县南又东经郑州北又东经中牟县北又东南经祥符县之朱仙镇西又南经尉氏县东入陈州

   府扶沟县界自郑州以上为京水自中牟至祥符名金水河宋建隆初始开后淤元贾鲁治之今自

   郑州以下通名贾鲁河水经注黄水发源京县黄堆山东南流名祝龙泉泉势沸涌状若巨鼎扬汤

   西南流谓之龙项口世谓之京水也又屈而北注迳高阳亭东又北至故市县又东北经故市县故

   城南溪又东北至荥泽南分为二水一水北入荥泽一水东北流即黄雀沟又东北与清水枝津合

   二水之会为黄泉北流注于济水宋史河渠志金水河一名天源本京水导自荥阳黄堆山其源曰

   祝龙泉宋建隆三年命陈承昭凿渠引水过中牟名曰金水河凡百馀里抵都城架其水横绝于汴

   设斗门入浚沟通城濠东汇于五丈河公私利焉乾德三年又引灌皇城大中祥符三年复引东由

   城下水窦入于濠元丰五年金水河由副堤入于蔡以源流深远与永安青龙河相合故赐名天源

   郑州志贾鲁河有三源西二源出荥阳界东源出梅花山北麓合流于张家村下流至京水镇为京

   水河又北受须索二水为双桥河元季因漕运不便令贾鲁疏治起郑州下至朱仙镇皆名贾鲁河

   中牟县志有小清河在县北五里即古金水河从县东北环绕二十里达祥符县界又有滩头河亦

   在县北自荥泽县流入东南流入尉氏县界 本乾隆二年修筑贾鲁河堤堰自张家桥东至新

   河口加修氏堰建筑圏堤二十二年复修濬宽深以达沙河西岸加堤以防旁溢又河道之在中牟

   县者原在城北二十六年黄水漫溢地势趋高改趋中牟县城南冲刷成河二十七年修堤堰二道

   五十一年自郑州京水庄至中牟张胡桥又自祥符县至扶沟县双泊河又自中牟至祥符皆挑浚

   深通嘉庆十八年复加挑濬 按元贾鲁所开河在仪封廰黄陵冈南故道湮没今所云贾鲁河盖

   即宋时蔡河故道府志云沙河一名贾鲁河又名小黄河受京须索郑诸水经朱仙镇吕家潭至扶

   沟者是也其自中牟横贯开封城内者为金水河至元丰时由副堤入蔡而横贯之道渐微迄今遂

   无遗迹矣旧志名目错列水道几不可辨今据舆图考订通为一条索河源出荥阳县南北流

   经县东屈而东经河阴废县南又东合京水东经荥泽县南汇于贾鲁河左传襄公十八年楚伐郑

   右师涉颍次于旃然杜预注旃然水出荥阳成皋县东入汴水经注索水出京县西南嵩渚山与车

   关分水即古旃然水也东北流器难之水注之乱流北迳小索亭西又为索水索水又北迳大栅城

   东又屈而西流与梧桐涧水合又北屈东经大索城南又东经虢亭南又东北流须水右入焉又东

   经荥阳县故城南又东经周苛冢北又东流北屈西转北经荥阳城东北流注济寰宇记索水在荥

   阳县南三十五里五代唐同光二年诏蔡州刺史朱勍濬索水以通漕宋建隆二年导索水自旃然

   与须水合入于汴其后复导入金水河元至元十一年命贾鲁治河引京索水通陈颍入江淮通名

   贾鲁河郑州志贾鲁河西源出方山圣水峪中源出方山暖泉二水合流曰合河口即索水也

   峪河在荥阳县东南五十里源出县南贾峪山东北流入贾鲁河又五通河源出县西南土沟

   东北流经县北入索河郑河在郑州东二十五里源出梅山东北流至中牟县入贾鲁河溉

   田甚广水经注汴家沟出京县东南梅山北溪其水自溪东北流经管城西俗又谓之管水东北分

   为二水一水东北流注黄雀沟谓之黄渊渊周一百步其一水东越长城东北流水积为渊南北二

   里东西百步谓之百尺水北入圃田泽分为二水一水东北经东武强城北又东北流左注于渠为

   汴家水口也一水东流又屈而南转东南注白沟也隋书地理志管城有郑水寰宇记郑水一名汴

   家水金史地理志中牟县有郑河东京河在郑州西南二十五里源出梅山东北流入贾

   金水河一名泥河在郑州西一里许郑水之西派也源出梅山北黄龙池以其来自金

   方故名旧渠自回回墓东北绕旧城与祭城水合总名郑河后知州赵鼎陈请自西关改入城濠遂

   弃旧渠今河道由菜园王庄西关北关至仆射陂光禄陂入贾鲁河洧河自河南府登封县流

   入经密县南又东经新郑县北又东南经许州长葛县北又东入洧川县西南受大沼水为双洎河

   东南流经尉氏县南鄢陵县北东入陈州府扶沟县界左传襄公元年晋伐郑入其郛败其徒兵于

   洧上昭公十九年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战国䇿苏秦说韩王曰东有宛穰洧水汉书地理

   志洧水东南至长平入颍水水经洧水出河南密县西南马岭山又东南过其县南又东过郑县南

   又东南过长社县北注洧水东流绥水会焉又东襄荷水注之又东会滴⿰氵历 -- 𤁋泉水又东流南与承云

   二水合又东微水注之又东迳密县故城南又左会璅泉水又东南与马关水合又东合武定水又

   东与虎牍山水合又东南赤涧水注之又东南流潧水注之又东南迳郐城南又东经阴坂北又东

   迳新郑故城中又东为洧渊水今洧水自郑城西北入而东南流迳郑城南又东与黄水合又东南

   流南濮北濮二水入焉又东南与龙渊水合又东南分为二水其枝水东南流注沙一水东经许昌

   县又东入汶仓城内又东经鄢陵县故城南又东鄢陵陂水注之括地志洧水在郑州新城县北三

   里古新郑城南与溱水合元和志洧水在新郑县西北二十里 按洧水旧自许州流经鄢陵县南

   其在洧川南者本洧水支流康沟水水经注云康沟水首受洧水于长社县东北流迳向冈西后人

   遏其上口今水盛则北注水耗则辍流是也自宋人通惠民河引洧水自许田注鄢陵历扶沟合蔡

   水始经洧川城南鄢陵县北明时谓之双洎河旧志今水自长葛东北迤逦迳大队山南延秀冈侧

   至洧川故县西南屈而东南行经许田店北入鄢陵县界经县北二十里明宏治九年山水泛涨决

   洧川栗家口故道渐淤水势趋南横溃旁溢嘉靖十年水决汪家陂去鄢陵县仅三里隆庆三年

   凿新河水患稍息万历四十六年创开支河自鄢陵县西庄头由旧城西门经彭祖店南历晋家桥

   彪冈至丁家桥而止上流之水悉归支河又有七里河在鄢陵县北七里明宏治中洧水流经此

   清源河在洧川县西北二十五里源出大陵旁槖驼河在县西北十里源出三亭冈下清泉

   河在县西北十五里亦名青龙泉源岀中牟县西南界蛰龙河在县西十里俗名台头河玉溪在县

   西北九里源出陵谷中清源下五水皆东南注大沼桃花河在汜水县东南源出分水岭西

   南流经紫金山过克家寨名克家河会徐家泉而西更名曰泥河入于汜又有棘寨河一名竹叶河

   源亦出分水岭北流出方山口入于氾耿家河源出兰若山东流入竹川合大溪水入于汜

   河在氾水县西左传成公四年晋伐郑取汜祭杜预注成皋县东有汜水史记汉四年项羽大司

   马曹咎渡兵汜水水经注汜水南出浮戏山北流车关水注之又北右合石城水又北合鄤水又北

   经虎牢城又北流注于河旧志氾水有二源俱出县东南方山一曰小龙池北流为小里河一曰黄

   龙池出小龙池东既出复伏至神母泉涌岀东流汇豹窝马跑二泉北出方山口会小里河又北受

   泥河棘寨河诸水又北合竹川及耿家河又北经沙窝折而西北达于城南受磴固川莲花池水襟

   郭络隍名为锦阳川又西北抵伏蛟山下受柳泉水北出玉门合洛水东入大河洛河

   水县西北旧自河南府巩县入河宋元丰五年从惠建议起巩县沙谷至河阴县穿渠五十二里

   引洛水入汴以通漕谓之新洛口今东至满家沟入河忠义河在禹州东二十五里源出

   大陵冈南流入颍又州西南三十里有塘口福胜二河二十五里有南柳河西三十里有焦村河下

   流俱入颍水谷水河发源禹州西五十里辋山东流六郎台入颍渚河亦名褚河

   源自禹州西北山谷中东南流经许州东又东经襄城县北又东经临颍县东南合颍河又东流入

   陈州府西华县界 按通志云禇河即颍河旧志又云褚当作渚水之歧出者也今以舆图考之石

   梁河实颍水分流在颍之南而渚河别为一源又在石梁河之南流至临颍始受颍水与颍水判不

   相涉旧志皆误赵家河源出禹州西北七十里磨窝山南入襄城界注颍水颍河

   南府登封县流入迳禹州北又东流分为二一东经新郑县南入许州界一东南流俗曰石梁河经

   许州城西南东流复合颍水入陈州府西华县界详见河南府许州涧头河发源禹州佛耳

   山南流至红畅汇西山诸水过冢头入于汝 按水经注蓝水出阳翟重岭山南流入汝今冢头河

   即蓝水南有长桥一名蓝桥此水其上流也又赵家河发源禹州牛头山流至法融寺入涧头河

   小红河发源禹州紫金山下东流入潩水白龙潭河发源禹州伞盖山流入许

   州长葛县界又煖泉河发源禹州宼家庄流入许州长葛县界朝阳河在密县东南十五里

   流入洧水浚水在祥符县北诗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水经注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为大沟于北

   郛以行圃田之水陈留风俗传曰县北有浚水像而仪之故曰浚仪又汳水出阴沟于浚仪县北汳

   故渠即阴沟也于大梁北又曰浚水矣陈留风俗传曰浚水经其北者也寰宇记寒泉陂在浚仪县

   西六十里其水冬夏长冷故口寒泉古涣水自陈留县流迳杞县南又东入归德府睢州界

   陈留记襄邑涣水出其南睢水经其北𫝊云睢涣之间出文章故其黼黻𫄨绣日月华虫以奉于宗

   庙御服焉古鲁渠水在陈留县西北东南流经杞县南又东南入陈州府太康县界汉书

   地理志陈留县鲁渠水首受蒗荡渠东至阳夏入涡渠水经注沙水东南迳牛首乡东南鲁渠出焉

   亦谓之宋沟也又经陈留县故城南又东南迳圉县故城北历万人散又历鲁沟亭又东南至阳夏

   县故城西睢水故汴水分流也自陈留东至杞县北又东入归德府睢州界汉书地理志浚仪

   县睢水首受蒗荡水东至取虑入泗过郡四行千三百六十里水经注睢水出陈留县西蒗荡渠东

   北流迳高阳故亭北又东经雍邱故城北又东迳襄邑县故城北又东迳寕陵县故城南寰宇记睢

   沟在陈留县东南五里其后开通济渠而此渠废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修濬笔沟水

   记在尉氏县东北四十里与康沟合端直如笔旧志有新河在县北上承县北雪水陂至县东南合

   康沟又大沟河在县东南十五里上承县南诸陂东北流入康沟潩水在鄢陵县南自许州

   东南流入又南入许州临颍县界水经注潩水东迳许昌城南又东南与宣梁陂水合又西南流迳

   陶城西又东南迳陶陂东寰宇记潩水在鄢陵县西南四十里县志今有清流河在县南五十里即

   潩水之别名又有三道河在县西南二十里自许州东秋湖流入河本三义中央支流并列三渠东

   南合清流河东汜水在中牟县南东流入祥符县久堙水经注汜水上承役水于苑陵县

   役水支津东派为汜水者也世俗谓之泥沟水左传僖公三十年晋候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汜

   南所谓东汜者也华水在郑州东水经注七虎涧水出华城南冈一源两派津川趣别西入

   黄崖沟东为七虎溪亦谓之华水又东北流紫光沟水注之又东迳棐城北又东北迳鹿台南冈北

   出为七虎涧东流期水注之谓之虎谿水乱流东注迳期城北东会清口水元一统志有圃田店河

   一名灓巴河源出新郑县东北五十里韩村金时于圃田店修堤堰入金水河散为陂塘旧志有潮

   河在州东三十里源出新郑县东北三十里栾巴庙前每日三潮故名北流合贾鲁河今舆图作栾

   河自新郑县流入郑州至中牟县蒋家庄入贾鲁河承水在郑州南山海经承水出太山之阴

   东北流注于役水水经注白沟水有二源北水出密之梅山东南而东迳靖城南与南水合南水出

   太山西北流至靖城南左注北水即承水也世谓之靖涧水又东北流太水注之又东北入黄瓮涧

   北迳中阳城西又东屈迳其城北东北流为白沟又东北经伯禽城北屈而南流东注于清水元统

   志云有二十里河源出管城县西南太山东北流迳县南二十里又东北至县东南七里与十八里

   河合其十八里河源出县西南三十里东流迳县南十八里又东北与二十里河合盖即承水南北

   二流也旧志七里河在州东南七里有三源一出梅山一出太山一出州南站马屯至州东南七里

   合流迳水磨祭城而入贾鲁河今俗亦名磨河太水在郑州南山海经太水出于太山之阳东

   南流注于役水水经注太水出太山东平地世谓之礼水东北迳武陵城西东北流注于承水

   济水故道自怀庆府温县流入经汜水县北又东迳河阴废县北又东迳荥泽县北又东迳怀

   庆府阳武县北皆与河合流自此分南北二济水经注南济水迳阳武县故城南又东迳封邱县南

   又东迳大梁城北东南迳仓垣城又东迳小黄县之故城北又东迳东昏县故城北北济水东遇封

   邱县北又东迳原武县故城南又东迳酸𬃷县之乌巢泽北又东迳大梁城之赤亭北而东注旧志

   五丈河即南济水故道也自此以上久为黄河所混胡三省通鉴注云自汉筑荥阳石门而济与河

   合流入海不复入荥渎矣车关水在荥阳县西南水经注车关水出于嵩渚之山泉发于层

   阜之上一源两支分流㵼注世谓之石泉水东流为索水西注为车关西北流杨兰水注之又西北

   蒲水入焉乱流注于汜嵎水在禹州西南二十里水经注阳翟县有故堰堰石崩禠颓基尚

   存旧遏颍水支流所出也其故渎东南迳三封山北渠中又有泉流出焉谓之嵎水东迳三封山东

   东南历大陵西连山又东南流积为陂俗谓之台陂又西南流迳夏亭城西又屈而东南为郏之靡

   陂 按今志谓三峯山有二泉分流疑即此水古役水在新郑县北流经中年县南今堙水

   经注水自苑陵东北流经焦城东又东北鲁沟水出焉又东北汜沟水出焉又东北经曹公垒南又

   东北经中牟泽又东北流屈注渠黑水在禹州东北源出州北二十里杏山东之张瓮涧东

   南流合颍水⿰氵历 -- 𤁋泉水在密县东五里水经注滴⿰氵历 -- 𤁋水出深谿之侧泉流丈馀悬水

   散注故以滴⿰氵历 -- 𤁋称南流入清水承云水在密县东水经注承云二水俱出承云山二源双导

   东南流注于洧县志今有斩蛟台河源出县东北十五里双沟南流会众水入洧今名蛟河

   定水在密县东水经注水出北武定冈西南流又屈而东南流迳零鸟隝西侧坞东南流隝侧

   有水悬流赴壑直注涧下沦积成渊为零乌水东南流入于洧县志今有杨河源出县东北二十里

   东南流至大騩镇又东北入洧璅泉水在密县东南水经注璅泉出玉亭西北流注于洧水

   县志泉在大騩镇西南八里其水不流亦不涸马关水在密县东南五十里水经注马关水

   出玉亭下东北流历马关谓之马关水又东北注于洧微水在密县南水经注水出微山东

   北流入于洧县志今有艾坪河在县西南二十里坪下数泉并出合流至县东南东北入洧

   节水在密县西水经注襄河水出北山子节溪亦谓之子节水东南流注于洧县志有青山河

   源出青屏山南流经县西门外合十河口入洧疑即子节水绥水在密县西北水经注水出

   方山绥谿即山海经所谓浮𭟼之山也东南流经张伯雅墓又东南流迳上郭亭南又东南注洧县

   志有十河口在县西八里源出县西北山涧皆汇斯口南流入洧疑即此水溱水在密县东

   北流经新郑县西北又南流合洧水一名潧水或又作鄫水诗溱与洧方涣涣兮说文秦水在郑国

   南入于洧水经潧水出郑县西北平地东过其县北又东南过其县东又南入于洧水注鄫水出鄫

   城西北鸡络坞下东南流经贾复城西东南流左合𣸢水又南左会承云山水又东南流历下田川

   迳鄫城西谓之柳泉水又南悬流奔壑其下积水成潭广四十步许渊深难测又南注于洧寰宇记

   新郑县溱水在县北洧水在县南九域志密县有鄫水即溱水也县志溱洧自密两水会合而东为

   双洎河后洧流独盛溱水渐微今涸黄水在新郑县西北源出自然山经县城北东南流入于

   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如楚过郑伯有迋劳于黄崖注荥阳宛陵县西有黄水水经注黄水出太

   山南黄泉东南流迳华城西东南流又与上水合又东南流捕章山水注之又南至郑城北东转于

   城之东北与黄沟合又东南迳龙渊泉东南七里沟水注之又屈而南流迳升城南又南历烛城西

   又南流注于洧水磴固川在氾水县南四里源出川西石洞沟潜行复出东北流为磴固

   中有柏柿峪萧家沟二溪竹川在汜水县南二十里汜水西高岸上有泉曰太溪一泓澄净不

   见水源而下自潺湲居人多引为沼汜水地瘠独此膏腴借此水之利也麻地川在禹川北

   三十里具茨山西伏流南逾杏山涌出入颍州民常汲以灌麻黑峪川在密县东北二十五

   里东流至郑州入京水又槐峪川在县北三十里北流入荥阳之须水又龙泉寺泉在县北二十里

   亦东流入须水古逢泽在祥符县南左传哀公十四年逢泽有介麋史记秦本纪孝公二十

   年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汉书地理志开封县逢池在东北戓曰宋之逢泽也注臣瓒曰汲

   郡古文梁惠王发逄忌之薮以赐民今浚仪有逢泽陂忌泽是也水经汪新沟水出逢池池上承役

   水于苑陵县别为鲁沟水东南流经开封县故城北东南入百尺陂即古之逢泽也其水东北流为

   新沟又东北注渠括地志逢泽亦名蓬池在浚仪县东南十四里元和志蓬泽在开封县东北十四

   里旧志有伯俞河在府城南二十里东流一名东沟河即逢池也唐书地理志开封有福源池本蓬

   池天宝六载更名禁渔采此别一池在县东北渐泽在洧川县北二十里广四里穆天子传天

   子饮于洧上钓于渐泽即此今名指泽陂古圃田泽在中牟县西诗小雅东有甫草职方

   氏豫州其薮泽曰圃田尔雅九薮郑有圃田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皇武子曰郑之有原圃犹秦之

   有具囿也汉书地理志中牟县圃田泽在西豫州薮水经注圃田泽多麻黄草诗所谓东有甫草也

   西限长城东极官渡北佩渠水东西四十馀里南北二百里许中有沙冈上下二十四浦津流迳通

   渊潭相接名有名焉有大渐小渐大灰小灰义鲁练秋大白杨小白杨散吓禺中羊圏大鹄小鹄龙

   泽密罗大哀小哀大长小长大缩小缩伯邱大盖羊眠等浦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故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者也斯圃乃水泽之所钟为郑隰之渊薮括地

   志圃田泽在管城县东三里元和志在中牟县西北七里上承郑州管城县界曹家陂又溢西北流

   为二十四陂大鹄小鹄之类是也名胜志皇畿赋曰八泽九沟二池三固自注云八泽者清口泽管

   泽雁泽蓼泽淳泽毕泽龙泽滑泽也九沟者醋沟鹳鸟沟青阳沟泥沟蓼沟渡没沟丈八沟浮家沟

   白马沟也二池青阳池莲藕池也三固潘固朱固郑固也古荥泽在荥泽县治南禹贡荥陂

   既猪又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周礼职方氏豫州其州荥雒左传宣公十二年楚潘党逐晋

   魏锜及荥泽后汉书郡国志荥阳有费泽刘昭注县东荥泽也水经注济水又东迳荥阳泽地故荥

   水所猪也京相璠曰荥泽在荥阳县东南与济隧合郑康成曰自平帝以后荥泽塞为平地荥阳民

   犹以其处为荥泽在其县东括地志在荥泽县西北四里今成平地制泽在新郑县东北左传

   成公十六年诸侯之师次于郑西迁于制田注荥阳苑陵县东有制泽水经注苑陵二城以东悉多

   陂泽即古制泽春秋之制田也沙海旧志在祥符县西北十二里今无水元和志在开封县北

   二里战国䇿齐欲发卒取周九鼎颜率说曰大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于沙海之上为日久矣即谓

   此也隋文疏凿旧迹引汴水注之习舟师以伐陈陈平之后立碑其侧以纪功络江自许州流

   入鄢陵县经城西南隅入陈州府西华县境大沼在洧川县西北三里亦名白雁陂穆天子

   𫝊天子饮许男于洧上乘乌舟龙卒浮于大沼水经注白雁陂在长社东北东西七里南北十里在

   林乡之西南县志大沼纵广百馀顷今名为杨家湖下流入双洎河坡沟在陈留县宣泄境内

   积水又小沟亦在陈留县 本乾隆二十二年俱挑濬深通长明沟自许州长葛县流入

   洧川县南东流至尉氏县西水经注水出苑陵县故城西北谓之龙渊泉南流又东重泉水注之又

   东南入白雁陂自陂引渎南流谓之长明沟东转经向城北又东右径为染泽陂又东经尉氏县故

   城南沟渎自是三分北分为康沟寰宇记长明沟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与大沟合流旧志康沟在县

   南门外东流入白家潭小黄河汤王沟在汜水县东二十里相传成汤祷雨处有池一泓常

   不溢溢即大南又麒麟沟在县西古崤关北饮马沟在大伾山下犂辕沟在县西二里形势回曲如

   犂辕然满家沟在县东北四十里即古五龙坞也犊水沟在禹州城北十里南流入颍

   溅沟在禹州城东北二十五里源出金牛山合圣水泉东流可溉田牵渠在郑州东魏牵

   招为广武太守郡城井苦不可食招为凿渠引城外清泉注之民以为便因名西湖在鄢陵县

   西南二里宋时引城北蔡河水注之梁家湖在郑州东二十里又大小回湖俱在州东三十

   里二湖相连下达中牟县入黄河又螺蛳湖在州东南三十里龙池湖在郑州东李魏公庙

   后周三里许居民依水种莲雾泽陂在祥符县西南宋史河渠志熙寕九年提辖修京城

   所请引雾泽陂水至咸丰门合京索河元祐元年诏斥祥符雾泽陂募民承佃僧置水匮今涸旧志

   又有募天陂在府旧城西宋靖康初李纲与金兵战于此观省陂在陈留县东唐书地理志

   陈留有观省陂贞观十年县令刘雅决水溉田百顷蔡泽陂在尉氏县西南水经注蔡泽陂

   岀鄢陵城西北陂东西五里南北十里县志有大陂在县西南四十里东流入扶沟县界盖即蔡泽

   陂也又有圣水石桥天支陂司马寄生陂鸿雁莲花渚陂旱则坚硧难耕潦则汪洋无际仆射

   陂在郑州东南四里唐书地理志管城有仆射陂后魏孝文帝赐仆射李冲因以为名天宝六载

   更名广仁池禁渔采寰宇记李氏陂在管城县东四里周围十八里曲洧旧闻仆射陂本以李冲得

   名近世讹为李靖崇寕中至赐庙额莫有正之者旧志今名城湖其西有雷家泽即此湖之源也

   白杨陂在汜水县东魏书地形志雍邱有白杨陂水经注睢水迳雍邱县故城北又东水积

   成湖俗谓之白杨陂方四十里板渚在汜水县东北二十里水经注河水东迳板城北有津谓

   之板城渚口唐书武德四年窦建徳救王世充军于成皋东原筑宫板渚元和志在汜水县东北三

   十五凝碧池在祥符县东南平台侧唐牧泽也宋真宗时凿为池今淤金明池

   在祥符县西五代周显徳四年世宗谋伐南唐凿池习水战宋太祖置神卫水军以习舟师太宗幸

   池阅水战大中祥符六年诏诸军选江淮习水卒于金明池试战掉立为虎翼军营于池侧政和中

   又于池内建殿宇后毁又讲武池在南薰门外故玉津园东宋建隆四年凿以习水战引蔡水注之

   名教战池开宝六年改名讲武今淤饮马池在陈留县西七里明洪武初幸汴驻跸于此

   蓬池在尉氏县东北一里许寰宇记池在县北五里述征记大梁西南九十里尉氏县有蓬池

   阮籍诗徘徊蓬池上囘首望大梁即此龙女池在鄢陵县南焉栏镇龙女庙前池周八丈

   岁旱祷雨辄应莲花池在郑州东三十里又一在汜水县南西北流入汜龙池

   县东北大騩镇西南又县西北兰岩山有黒龙池黑龙潭在洧川县东十五里相传有龙

   濳伏又荥阳县东北二十里荣泽县东南五里皆有龙潭温家潭在鄢陵县西北十八里群

   冈矗起其最巅处津渠浩淼西折为渊澄清深洁大旱不竭龙潭在密县东南三十里近大

   騩山麓有数源流注潭口两岸皆石水流倒击崖窍飞瀑如雷潭侧峯峦峭拔其水莹净色如琉璃

   灵泉在荥阳县东北二十五里四时不涸流入须河圣水泉在禹州北三十里旱祷辄

   应又有灵泉亦在禹州北平地涌出南流入颍金花泉在密县南纵广二亩自地涌出又县

   北有交花泉县北四十里有五龙泉一名五眼泉甘泉井在祥符县治北明统志云魏国

   公徐达故宅洪武间河水入城井苦不能食永乐初忽涌此泉色莹而味廿因名神井

   县西南陈留志雍邱城内有神井能兴雾雹明统志云每岁旱于此取水祷雨辄应龙井

   氏县南岳寨保旱祷多应漆井在鄢陵县西七里陈寔祠前世传太邱故宅内井井口内溙以

   隔碱岁旱祷雨于此琉璃井在仪封厅请见亭西府志井皆自生琉璃不假甃造光耀自然

   又名圣井世传夫子曾饮于此灵仙井在荥阳县南二十五里灵仙寺前元延祐间龙见于

   厄井在荥阳县西十五里应劭风俗通汉高祖与项羽战败于京素遁入此井蛛网其口

    鸠正鸣其上追者以为无人遂得脱因名湫水井在禹州城北省志世传井源与灵泉圣水

    泉相通太旱不涸涝亦不溢










                  前总纂官张 琴恭纂辑

                  提调官张自章恭覆辑

                  校对官吴士恭 校

                  校对官丝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