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一百八至一百十

卷一百五至一百七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一百八至一百十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一百十一至一百十二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36.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36.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36.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36.djvu/5

安徽统部表

大清一统志

 安徽统部安庆府为省会在 京师南二千七百里东西距七百三十五里南北距六百六十

  六里东至江苏江寕府溧水县界三百九十五里西至湖北黄州府黄梅县界三百四十里南至江

  西九江府彭泽县界一百七十里北至江苏徐州府睢寕县界四百九十六里东南至浙江杭州府

  昌化县界五百十里西南至江西九江府界四百一十里东北至江苏江寕府江浦县界五百二十

  里西北至河南归德府鹿邑县界九百六十里

︹分野︺天文斗牛女分野星纪之次兼鲁地奎娄分野降娄之次今凤阳

  府之怀远及泗州五河是宋地房心分野大火之次今凤阳府之宿州灵壁及颍州府是

︹建置沿革︺禹贡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及徐豫二州之域按今境内皆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地推凤

  阳府之怀远及泗州五河为徐州之域颍州府及凤阳府之宿州灵壁为豫州之域春秋时

  分属吴楚亦兼鲁宋之疆后越灭吴分属楚越战国时为楚地秦置

  九江鄣郡及泗水颍川郡汉初置准南国改泗水为沛郡

  文帝改淮南置六安国增置庐江郡武帝改鄣郡置丹阳郡又置临淮郡元封五年

  十三部刺史分属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及徐豫二州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部之丹阳庐江九

  江郡及六安国徐州部之临淮郡豫州部之沛郡汝南郡后汉因之扬州刺史初治历阳

  后治夀春废六安国改临淮郡为下邳国建安中于豫州增置谯郡三国时分属吴

  魏俱置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为吴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之丹阳等郡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之淮南等郡其徐豫二州

  属魏徐州之下邳郡豫州之汝阴郡谯郡安丰郡晋亦为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初治寿春平吴

  后徙治建业并增置宣城历阳二郡改新都为新安郡及徐豫二州东晋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州为王畿侨置豫州于淮南郡刘宋仍为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领宣城淮

  南新安等郡领锺离济阴马头等郡领谯汝阴陈留等郡三州改晋之

  侨豫州曰南豫州领历阳南谯平昌庐江南汝阴南梁晋熙安丰颍川等郡

  后徐豫入北魏又侨置徐州于锺离郡宋书州郡志徐州泰

  豫元年移治朐山元徽元年还治锺离萧齐改徐州曰北徐州时北魏于

  锺离以北亦别置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南兖州涡州颍州后次第入梁梁初为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徐南豫诸

  州天监中增霍州豫州五年置于合肥改置西徐谯合等

  州大通初改北魏涡州为西徐州四年改北魏南兖州为谯州南豫州为合州后又置南豫州于

  而淮表属东魏武定六年复克涡阳七年克锺离夀春改梁徐州为楚州西徐

  州为谯州大宝以后江北尽入于高齐先有扬合楚北徐涡颍谯等州

  改楚州为西楚州天保二年置和州陈承梁绪仅保江南亦为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及南豫等州而江北地属齐陈大建五年伐齐克合州谯州北徐州霍

  州及庐江历阳马头夀阳等郡置南豫州于历阳改夀阳为豫州旋属后周天和四年

  灭齐大象元年取陈豫霍南兖谯北徐等州及盱眙历阳等九郡改豫州复曰扬州南兖州曰亳州

  隋开皇初罢郡以州领县大业初复改为同安丹

  阳宣城新安锺离淮南庐江历阳以上属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彭城

  谯汝阴以上属豫州等郡唐武德初又改诸郡为州

  贞观初分属江南及淮南河南道开元二十一年

  又分江南为东西道宣歙池三州属江南西道采访使舒夀庐滁和五州属淮

  南道采访使濠宿亳颍泗五州属河南道采访使乾元以后改采访使为观察使又兼为淮南及镇

  海军武寕军节度使所辖五代初属杨吴后属南唐周显德五

  年克淮南十四州以江为界宋开宝八年分江南

  准南二路熙寕中分属江南东路寕国府徽州池州太平州广德

  军属江南东路淮南东西二路亳州宿州泗州滁州属淮南东路安庆府夀春庐州

  和州濠州六安军无为军属淮南西路及京西北路顺昌府属京西北路 按舒州

  庆元元年升为安庆府宣州以乾道二年升为寕国府歙州以宣和三年改为徽州夀州以政和

  六年升为夀春府乾道三年复改夀春府为安丰军颍州以政和六年升为顺昌府宋末淮

  北地入于金颍亳夀宿泗等州别属南京路山东西路元分属河南江

  北及江浙行中书省庐州安丰安庆三路颍宿亳滁泗五州属河南江北行省

  太平池州广德寕国徽州五路属江浙行省明初改路为府直隶京师

  正统六年定北京为京师以应天府为南京府七

  安庆徽州寕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州三滁和广德皆直隶南京

 本朝改置江南省顺治十八年分属江南左布政使

  司寄治江寕兼领淮安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二府徐州一州康熙元年设安徽巡抚六

  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专领安庆等七

  府三州其淮安等二府一州分属江苏省雍正二年升凤阳府之颍亳

  泗三州庐州府之六安州并为直隶州十三年升

  颍州为府仍改亳州为属州乾隆二十五年以安

  徽布政使司自江寕还治安庆领府八州五

   安庆府 徽州府 寕国府 池州府

   太平府 庐州府 凤阳府 颍州府

   滁州直隶州 和州直隶州 广德直隶州

   六安直隶州 泗州直隶州

 ︹形势︺上控全楚下蔽金陵扼中州之咽喉依两浙为

  唇齿洪流沃野甲于东南故六代以来皆为重镇

  其名山则有皖山龙眠大鄣黄山齐云敬亭九华

  青山梁山采石霍山其大川则有大江皖水泾水

  丹阳湖巢湖肥水滁水淮水颍水涡水其重险则

  有集贤关一名脊现关马领关陡岩关东关清流关昭

  关石门关柳林关金鸡关作藩南服据吴上游诚

  江界之要冲淮南之雄镇也

 ︹文职官︺

  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驻江苏江寕府顺治十八年

  巡抚驻安庆府康熙元年设

  提督学政驻太平府顺治初设江南提督学政后分设上江下江学道二人康熙元年

   并归一雍正三年复分设安徽学政

  布政使司布政使顺治初设江南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俱驻江寕府康熙六年

   江南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仍驻江寕乾隆二十五年移驻安庆府经历 库

   大使长盈康熙六年设安徽布政使司理问经历照磨检校副理问仓大使库大使各一

   员三十九年裁照磨副理问检校雍正二年理问乾隆二十五年裁仓大使以经历及库大

   使随驻安庆府

  按察使司按察使驻安庆府统辖全省驿传事务康熙三年照磨

   六年司狱康熙六年设

  督理江安粮道驻江苏江寕府初辖江寕安庆徽州寕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淮安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十府滁和广徳徐四州雍正间升徐州颍州为府升海通六安泗为直隶州共辖十二府

   库大使雍正五年设

  江南盐法道驻江苏江寕府整饬江苏安徽二省盐法分巡江寕一府兼管水利 按

   顺治初设江南驿传盐法道十三年裁康熙十三年江苏安徽各设驿盐道一员安徽驿盐道

   驻安庆府二十年裁归并江苏驿盐道乾隆四十三年定各省驿站归按察司总管盐道不必

   兼管驿务改为盐法道 按江安粮道江南盐法道并详江苏职官门

  分巡安徽等处兵备道驻芜湖县辖安庆徽州寕国池州太平五府广德一

   州管芜湖关税务 按顺治初分巡徽寕道池太道各一员徽寕道驻宣城县七年移驻旌德

   康熙六年裁九年复设驻歙县二十一年又裁池太道驻芜湖县康熙元年以滁和二州及

   安庆一府属焉移驻池洲六年仍驻芜湖二十一年裁雍正十一年复设分巡安徽道一员驻

   安庆府十二年改驻芜湖

  分巡庐凤等处兵备道驻凤阳府辖庐州凤阳颍州三府滁和六安泗四州

   管凤阳关税务 按顺治初设颍州道凤宿道安庐道各一员康熙元年裁颍州道改凤宿道

   为凤阳道安庐道为庐州道旋俱裁九年设分巡庐凤道一员乾隆三十二年加兵备衔

  安庆府知府 同知 通判 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照磨旧有知事司狱仓大使等官顺治十二年裁仓大使十六年裁

   知事康熙三十一年裁司狱以狱事归并照磨兼管又各府旧有推官一员康熙六年均裁

   知县六员怀寕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县丞四员怀寕桐城潜山宿松

   县学教谕六员 训导六员 巡检十一员怀

   属长枫岭三桥镇桐城属六百丈马踏石北峡关练潭镇潜山属天堂寨太湖属后部白沙宿

   松属小孤山望江属华阳镇 旧设十员乾隆二十八年增设怀寕三桥镇桐城练潭镇各一

   嘉庆二十四年裁宿松泾江口一员改设池州府建德县永丰镇 旧有怀寕练潭驿桐城

   吕亭驿陶冲驿潜山青口驿宿松枫香驿驿丞五员均于乾隆二十年裁又桐城旧有同安水

   驿驿丞一员顺治十六年裁典史六员

  徽州府知府 同知 通判 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旧有照磨知事等官顺治十六年裁知事雍正三年裁照磨知县六

   员歙休寕婺源祁门黟绩溪县丞三员歙休寕婺源县学教谕六

   员 训导六员 巡检六员歙属黄山街口休寕属汰厦婺源属

   项村祁门属大洪岭绩溪属濠寨 旧设九员乾隆二十八年裁婺源大鳙岭一员改设安庆

   府桐城县练潭镇又裁婺源太白寨一员改设安庆府怀寕县三桥镇嘉庆十二年裁歙王千

   寨一员改设颍州府霍邱县三河尖典史六员

  寕国府知府 通判旧有总捕同知嘉庆八年裁以捕务归通判管府学

   教授 训导 经历旧有照磨知事仓大使等顺治十六年裁知事康

   熙十五年裁军储仓大使乾隆三十五年裁照磨改设和州含山县运漕巡检知县六

   员宣城泾南陵寕国旌德太平县丞三员宣城南陵俱驻本城泾驻查村 按

   泾县县丞旧驻县城乾隆五十四年移驻太平交界之查村为泾太两县分防县丞仍归泾县

   县学教谕六员 训导六员 主簿宣城旧设二

   乾隆八年裁泾县一员巡检七员宣城属水阳黄池镇泾属茹蔴岭寕国属岳山

   湖乐旌德属三溪太平属宏潭 旧设八员雍正六年裁南陵峩岭一员典史六员

  池州府知府 通判旧有江防同知嘉庆七年裁改为颍州府督捕同知

   学教授 训导 经历旧有照磨知事等官顺治十六年裁知事雍正

   三年裁照磨知县六员贵池青阳铜陵石埭建德东流县丞贵池碧潭村原

   驻本城内乾隆三十八年移县学教谕六员 训导六员

   巡检四员贵池属李阳河铜陵属大通镇建德属永丰镇东流属吉阳镇 按建德

   永丰镇一员嘉庆十二年裁改设凤阳府凤台县阚疃集二十四年复设典史六员

  太平府知府 同知驻芜通判 府学教授 训

   导经历旧有照磨雍正三年裁知县三员当涂芜湖繁昌县丞

   二员当涂芜湖县学教谕三员 训导三员 巡检

   五员当涂属采石大信芜湖属河口镇繁昌属荻港三山 旧有芜湖澛港驿驿丞乾隆

   二十年裁典史三员

  庐州府知府 同知驻无为州通判 府学教授 训

   导 经历旧有照磨检校库大使等官顺治初年裁检校康熙十五年裁常积库大

   使乾隆二十一年裁照磨改设合肥县梁园巡检知州州同 州学

   学正 训导 吏目 巡检四员土桥河奥龙河泥汊河黄

   知县四员合肥庐江舒城巢县丞县学教谕四员

    训导四员 巡检五员合肥属青阳镇梁园官亭舒城属晓天镇

   巢属柘皋 旧设三员乾隆三十年三十五年添设合肥梁园官亭各一员三十九年裁庐江

   泠水关 员改设舒城晓天镇又旧有合𦘺派河镇驿䕶城驿店埠驿舒城梅心驿三沟驿驿

   丞五员均于干隆二十年裁典史四员

  凤阳府知府 同知 凤颍同知驻宿州南平集 按嘉庆八年

   设宿州抚民同知十三年改为凤阳颍州二府分防捕盗同知通判驻寿州正阳镇

   学教授 训导 经历旧有照磨检校雍正三年均裁又嘉庆八年

   南平集照磨十三年裁又旧有司狱康熙三十八年裁乾隆三年复设后裁又旧有税课司大

   使永盈库大使均裁知州二员宿州同二员夀驻本城宿驻徐溪口

   按宿州一员旧驻本城雍正十年移乾隆十六年改为河缺州判宿驻临涣乾隆十九

   年添州学学正二员 训导宿 按雍正十一年析夀州置凤台

   县改夀州训导为凤台训导吏目二员 巡检夀正阳镇旧有宿州睢

   阳驿大店驿夹沟驿驿丞三员乾隆八年睢阳驿一员二十年裁大店驿夹沟驿二员

   县五员凤阳怀远定远凤台灵壁 旧设七员乾隆十九年省临淮县入凤阳县四十

   二年省虹县入泗州县丞凤阳驻溪河集县学教谕四员凤阳怀远定远

   训导五员凤阳属临淮乡学怀远定远凤台灵壁 按临淮裁并凤阳以原隶

   生童另编为临淮乡学拨凤邑训导管之主簿四员怀远灵壁俱驻本城凤阳驻蚌

   埠集定远驻北𬬻桥 按凤阳蚌埠集一员干隆十九年添设驻本城五十四年移怀远定远

   二员顺治三年裁十七年复设灵壁一员乾隆二十三年改为管河主簿巡检五员

   凤阳属临淮镇怀远属洛河镇定远属池河凤台属阚疃集灵壁属固镇 旧设一员雍正十

   一年添设定远池河一员乾隆十九年添设凤阳临淮镇一员嘉庆十二年添设凤台阚疃集

   一员二十三年复设怀远洛河镇一员 旧有定远驿驿丞乾隆八年裁又有凤阳王庄驿临

   准红心驿定远张桥驿驿丞均于乾隆二十年裁又裁定远池河灵壁固镇二驿驿丞以巡检

   典史五员

  颍州府知府 督捕同知嘉庆七年添设通判 府学教

   授 经历 知州州同 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巡检义门镇乾隆十九年添设知县五员阜阳颍上霍邱

   太和𫎇城县丞县学教谕四员颍上霍邱太和𫎇城训导五

   员 巡检四员阜阳属沈邱镇霍邱属开顺镇三河尖太和属洪山 旧设三

   嘉庆十二年添设霍邱三河尖一员典史五员

  滁州直隶州知州 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巡检大枪岭 旧有大柳驿驿丞乾隆二十年裁以巡检兼管知县二员

    县学教谕二员 训导二员 兴史二员

   和州直隶州知州 州同 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巡检二员牛屯河裕溪河知县县学教谕

    训导 巡检运漕镇乾隆三十五年添设典史

   广德直隶州知州 州判 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巡检二员杭村广安 旧设三员乾隆三十五年裁陈阳一员改设

    庐州府合肥县官亭知县县学教谕 训导 巡检

    典史

   六安直隶州知州 州同 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巡检二员和尚滩马头汛 旧设一员乾隆五十四年添设马头汛

   知县二员英山霍山县学教谕二员 训导二员

    巡检二员英山属七引店霍山属上土布旧设三员乾隆五十四年裁霍山

   千罗畈一员移设本州马头汛典史二员

  泗州直隶州知州 州同驻双州判驻半城镇干隆四十二年

   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知县三员盱眙天长

   县丞盱眙管河县学教谕三员 训导三员 巡

   检天长属城门乡典史三员

 ︹武职官︺

  巡抚兼提督驻安庆府统辖通省营伍仍听两江总督节制 按康熙十四年设安徽

   提督辖上江营务十七年裁并江南提督巡抚向止辖本标左右二营嘉庆八年始兼提督衔

   以旧属江南提督之夀春镇及徽州寕国芜采池州广德五营旧属两江总督之安庆恊及分

   防滁州把总均归统辖十一年改设宿州营隶江苏徐州镇仍归统辖参将中军兼左

   营康熙十三年设游击雍正十年游击守备二员在右营各一员

   总四员左右营各二员把总七员旧设左右营各四员雍正八年裁右营一

   员拨入江苏泰州营经制外委五员雍正七年左右营各设外委千总一员把

   总二员乾隆元年左营外委把总一员额外外委六员乾隆二十七年左右

   营各设一员四十八年又各添设二员 以上均驻安庆府城内

  夀春镇总兵官驻夀州城顺治三年设夀春协副将辖亳州泗州二营本恊分中左

   右三营设守备三员千总三员把总六员雍正十年改中军守备为都司乾隆元年改恊为镇

   裁副将设总兵官兼辖六安庐州二营本镇分中左右三营裁都司设游击三员添设守备一

   员千总三员把总六员十九年改左营游击为都司移驻宿州嘉庆十一年又改驻宿州之左

   营都司为宿州都司隶江苏徐州镇本镇止存中右二营十二年添设颍州营亦隶兼辖

   击中军兼中营驻本营都司右营驻本营 旧设游击嘉庆十一年改入徐州镇标中

   营裁江寕城守右营都司移设守备二员中营驻本营右营驻凤阳府城千总

   四员中营二员一驻本营一防霍邱县汛右营二员一驻本营一防怀远上窑汛

   总七员中营四员分防夀州正阳关凤台定远颍上三县汛右营三员分防凤阳五河

   凤阳临淮乡等汛 旧设八员嘉庆八年移右营凤阳王庄汛一员入亳州营经制外

   委十四员中营外委千总三员外委把总六员分防夀州瓦埠凤台下蔡阚疃集白

   龙潭段家岗定远岱山颍上八里垛霍邱叶家集三河尖等汛右营外委千总二员外委把总

   三员分防夀州怀远上窑凤阳长淮红心王庄等汛 按中营旧设外委六员嘉庆十二年

   设三河光一员二十四年添设白龙潭段家岗二员又嘉庆十二年移本营三𮗜寺外委驻阚

   疃集右营旧设外委六员嘉庆十二年裁原驻五河安乐集一员归中营驻三河尖又嘉庆十

   一年移本营原驻凤桥集外委驻王庄二十一年移本营原驻徐家桥外委驻长淮卫

   外外委十一员中营六员分防夀州下塘集三觉寺霍邱三刘集颍上江口集

   凤台顾家桥定远北𬬻桥等汛右营五员三防夀州汛二分防凤阳蚌埠小溪二汛 按中右

   营旧俱设额外四员嘉庆十一年裁左营额外三员拨入中营二员分防顾家桥北𬬻桥二汛

   拨入右营一员防夀州汛又十二年派中营原设之额外一员防三觉寺汛派右营原设之额

   外一员防安乐集汛二十一年又移安乐集一员防小溪

    以上夀春镇听巡抚节制

  安庆协副将驻安庆府城顺治二年设安庆镇总兵官四年改镇为协裁总兵官设副

  康熙元年裁副将设游击五年裁游击复设副将本协分左右二营兼辖游兵奇兵瓜洲潜

   山四营雍正八年改奇兵瓜洲二营归江寕恊管辖都司中军兼左营驻怀寕县 旧设

   守备雍正十年改守备右营驻贵池县千总二员左营驻本营右营防东流

   黄石矶汛把总四员左营一员防怀寕碎石岭汛右营三员分防望江黄家塅贵池

   李阳河铜陵大通等汛经制外委六员左营外委千总一员把总一员分防

   安庆府城内关厢怀寕碎石岭二汛右营外委千总一员把总三员分防铜陵大通望江黄家

   塅东流黄石矶贵池李阳河等汛均于雍正七年添设额外外委四员

   乾隆二十七年添设左营二员右营一员四十八年复添设右营一员

  游兵营游击驻和州西梁山镇顺治二年设营及游击以下等官守备中军驻本

   千总二员分防和州西梁山繁昌荻港二汛把总三员分防含山

  县铜陵紫河洲当涂采石镇等汛经制外委五员外委千总二员分防和州

   西梁山繁昌外荻港二汛把总三员分防和州铜陵外沙洲当涂外采石等汛均于雍正七年

  额外外委二员分防和州乌江镇含山运漕镇二汛均于乾隆二十八年

   

  潜山营游击驻潜山县城顺治二年设潜山协副康熙三年改协为营裁副将设游

   击以下等官守备中军驻本营千总二员分防望江宿松二县汛

  总四员分防桐城太湖桐城枞阳潜山天堂等况经制外委六员

   千总二员分防望江吉水沟宿松下仓埠二汛把总四员分防太湖珠子关桐城北峡关枞阳

   潜山天堂等汛均雍正七年添设额外外委三员分防潜山桐城天安庄太

   湖白洋坂等汛均于乾隆二十八年添设

  徽州营参将驻歙县东山镇顺治二年设东山镇总兵官十一年裁改为徽州营参将

   康熙十三年改营为恊裁参将设副将二十一年仍改协为营裁副将复设参将二十四年分

   为左右二营名设守备以下等官守备二员中军兼左营驻休寕县右营驻婺源

   县 旧设一员康熙二十四年拨京口右路营一员添入千总右营驻本营 旧设千总

   二员嘉庆九年裁左营一员移驻宿州南平汛把总五员左营三员一驻本营二分

   防祁门黟二县右营二员一驻本营一防绩溪县 旧设四员康熙二十四年拨京口右路营

   二员添入嘉庆十二年裁右营原驻歙县汛一员入颍州营经制外委七员

   左营外委千总一员把总三员一驻本营三分防休寕上溪口高枧祁门县等汛右营外委千

   总一员把总二员一驻本营二分防婺源西湾中平二汛 旧设八员乾隆五十四年裁右营

   一员入寕国营额外外委四员左营二员分防休寕黟二县汛右营二员一驻

   本营一防绩溪县汛均乾隆十五年添设

  寕国营参将驻寕国府城顺治二年设寕国恊副将十年改协为营裁副将设参将以

   下等守备中军驻宣城县千总防南陵县汛把总三员分防宣城

   旌德太平等县汛经制外委五员外委千总一员防南陵县汛外委把总四

   员分防宣城湾沚寕国县泾县及泾太二县交界之查村等汛 按雍正十年设四员乾隆五

   十四年添设查村一员额外外委二员驻本营均于乾隆二十八年添设

  芜采营游击驻芜湖县城顺治二年参将十一年改设游击守备中军驻当

   千总驻本把总二员分防当涂乌溪繁昌县二汛经制外

   委三员外委千总一员防当涂县汛把总二员分防当涂黄池镇芜湖县二汛均于雍

   正七年添设额外外委二员分防芜湖繁昌二县汛均于乾隆四十八年

   

  池州营都司驻池州府城顺治二年设池太镇总兵官十一年改镇为营裁总兵官及

   原设守备二员设游击等官嘉庆十二年裁游击移驻颍州府改原设贵池汛守备为池州营

   都司辖六邑千总中军防青阳县汛把总三员分防铜陵建德东流等县

   经制外委五员外委千总一员防贵池县汛把总四员分防铜陵石埭建

   德东流等县汛均雍正七年添设额外外委二员分防贵池殷家汇青阳五

   溪二汛均于干隆八年添设

  广德营都司驻广德州城顺治二年设广德镇总兵官七年改镇为营裁总兵官设游

   击以下等官八年裁守备二员乾隆十九年改游击为都司千总中军驻本营

   总二员分防建平县本州青洪山岭二汛经制外委三员外委千总

   一员防本州界牌汛把总二员分防建平白茅山本州誓节渡二汛均于雍正七年添设

   外外委驻本营乾隆八年添设

    以上安庆协游兵潜山等七营均隶巡抚管

     辖

  六安营参将驻六安州城顺治二年设六安营守备康熙三年以庐州营参将移驻六

   安州即以本营守备移驻庐州十三年改营为协裁参将设副将并添设守备一员二十一年

   仍改协为营裁副将及添设守备一员复设参将以下等官乾隆元年以本营原防之无为巢

   县二汛改归庐州营管辖守备中军驻六安州把总四员分防英山县霍山县

   英山县茅草畈舒城县等汛 旧设千总一员把总三员康熙二十五年添设千总把总各一

   乾隆元年裁千总一员入庐州营嘉庆十二年裁原防英山县茅草畈汛千总一员入颍州

   营移本营城守汛把总驻茅草畈经制外委五员外委千总一员防本州城

   钱家集汛把总四员分防本州金家寨英山鸡儿河茅草畈庐江县等汛 按雍正初添设外

   委六员乾隆元年裁外委千总一员入庐州营额外外委三员分防本州及霍

  山包家河舒城县等汛乾隆二十七年添设

  颍州营游击驻颍州府城顺治初颍州汛设把总归亳州营管辖乾隆元年因颍州升

  为府添设千总一员三年裁千总改设守备仍属亳州营嘉庆十二年改立专营设游击以下

   等官裁池州营游击移驻守备中军驻𫎇城县 旧驻本营嘉庆十二年移驻作为新设

   游击中军管辖阜𫎇等汛千总驻阜阳县城嘉庆十二年六安营芳草畈千总添设

   把总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阜阳县𫎇城县阜阳驿口桥等汛 旧设阜阳汛一员

   嘉庆八年添设驿口桥汛一员均属亳州营十二年改归本营并改原驻𫎇城县之宿州营一

   员归本营辖又裁徽州营歙县汛一员入本营经制外委二员外委千总外委

   把总各一员分防阜阳县陆拾里西洋集二汛额外外委五员三驻本营二分

   驻阜阳𫎇城二县汛以上均嘉庆十二年添设

  泗州营都司驻盱眙县城康熙十一年设泗州营守备以下等官雍正十年裁守备改

   设都千总中军驻泗州城乾隆四十二年泗州移治虹城移原驻盱眙之千总驻泗

   州原驻虹城之把总驻盱眙把总二员分防天长盱眙二县汛经制外

   委三员外委千总一员防本州半城汛把总二员分防本州施家冈天长汊涧二汛均

   于雍正七年添设额外外委二员一驻本营一防盱眙旧县汛均于乾隆四

   十三年添设

  庐州营都司驻庐州府城顺治五年设庐州营参将以下等官康熙三年以参将移驻

   六安州以六安营守备移驻本营雍正十年守备为都司乾隆元年以六安营原防之无为

   巢县二汛归本营管辖千总中军防无为州城乾隆元年添设把总防合肥县

   经制外委二员外委千总一员防巢县汛把总一员防合肥县梁园镇汛

   雍正七年添设外委把总乾隆元年添设外委千总额外外委驻本营雍正十年添

   

  亳州营都司驻亳州城顺治二年设亳州营守备雍正十年改守备为都司嘉庆十二

   年以所属颍州汛改设颍州营不归本营兼辖千总中军驻本营把总防太和县

   汛 旧设二员嘉庆八年添设一员十二年改拨二员入颍州营经制外委二

   员外委千总把总各一员分防亳州白龙王庙太和淝河二汛 按雍正七年添设三员嘉

   庆十二年裁一员额外外委二员驻本营 按乾隆二十七年添设一员嘉

    庆六年添设三员十二年改拨二员入颍州营

     以上六安等五营均隶夀春镇管辖

   宿州营都司驻宿州城顺治初以夀春协左营守备驻宿州乾隆元年改为夀春镇左

    营守备仍驻宿州十九年改夀春镇左营游击为都司移驻宿州以原驻宿州之守备移驻夀

    嘉庆十一年江苏徐州改恊为镇因改夀春镇左营都司为宿州营都司归徐州镇管辖以

    原驻夀州之守备随营移防旋改为徐州镇中营守备千总三员一驻本营二分

    防本州南平灵壁二汛 按夀春镇左营旧设千总二员嘉庆九年添设宿州南平汛千总一

    员十一年改为宿州营即以原驻夀州之千总随驻本州为中军千总把总三员

    一驻本营二分防本州龙山百善二汛 旧设四员嘉庆十二年拨原驻𫎇城县一员归颍州

    经制外委五员外委千总二员分防本州湖沟灵壁固镇二汛把总三员

   分防本州大店驿临涣徐溪口等汛 旧设外委千总一员把总四员嘉庆九年添设固镇汛

   外委千总一员又移原驻南平汛之外委千总驻湖沟汛十二年拨西洋汛外委把总一员归

   颍州额外外委三员俱驻本营均于嘉庆十二年添设

    以上宿州营隶江苏徐州镇管辖仍归巡抚

    统辖

  安庆卫守备 前帮后帮千总四员每帮各二员乾隆十六年

   改原设安庆卫前后帮为安庆卫帮二十三年仍分为二帮

  新安卫守备 池州帮千总二员

  宣州卫守备 千总二员

  建阳卫守备 寕太帮千总二员乾隆十六年原设建阳卫寕

   国太平二帮为建阳卫寕太帮

  庐州卫守备旧设六安卫康熙十七年裁并庐州卫头帮二帮三帮

   千总六员每帮各二员

  滁州卫守备 苏州帮千总二员

  凤阳卫守备康熙十七年裁凤阳后卫并凤阳中卫裁怀远卫并凤阳卫乾隆十五年

   又裁凤阳中卫并凤阳卫常州帮原凤中二帮原凤中常州

   帮千总六员每帮各二员

  长淮卫守备旧设夀州卫武平卫宿州卫康熙十七年裁夀州卫并长淮卫裁武平卫

   并宿州卫乾隆十五年又裁宿州卫并长淮卫头帮三帮四帮宿州头

   帮二帮千总十员每帮各二员乾隆十六年原设宿州卫头帮二帮为长

    淮卫宿州头帮二帮

   泗州卫守备 前帮后帮千总四员每帮二员

 ︹户口︺康熙五十二年原额人丁一百四十三万八千二十三乾隆三十七年停编丁今滋生男妇大

   小共三千二百五万七千四百四十四名口又屯丁男妇共一百五十六万九千五百三名口又卫

   丁男妇共四十七万四千三十三名口

 ︹田赋︺田地共三十三万二千二十七顷三十亩六分有奇额征地丁银一百六十万二百五十六两

   八钱二分一厘杂项银二万八千三百七十九两七钱六分七釐额征米四十一万五千二百八十

   九石八斗三升四合二勺麦一万一百一十一石三斗八升四合豆二万三千一百八十五石二斗

   四升一合六勺安庆寕国池州太平庐州鳯阳颍州七府六安泗二直隶州共额征漕粮二十八万

   四千四百九十六石一升六合三勺新安等九卫屯田地共一万一千八百三十九顷七十七亩五

  分有奇额征地丁正杂银四万三千二十四两九钱一分一厘又各府州属归并省卫外卫屯田地

  共二万九千八百四十六顷二亩七分有奇额征地丁正杂银六万三千四百九十四两三分四釐

  安庆池州太平庐州和州五府州芦课银共五万五百七十五两二钱四分一厘

 ︹税课︺芜湖户关额征正税银十五万六千九百十九两有竒盈馀银七万三千两芜湖工关额征正

  税银七万一百四十六两有奇⿱⿵乃𰀁皿 -- 盈馀银四万七千两凤阳关额征正税银九万一百五十九两有竒

  盈馀银一万七千两 安庆池州太平庐州颍州五府六安泗二直隶州凤阳府属之凤阳怀远定

  远灵壁寿州凤台六州县滁州直隶州并所属之来安县行淮南纲引寕国府和州直隶州及滁州

  直隶州属之全椒县行淮南食引盐课均载江苏税课门徽州府广德直隶州行两浙正引盐课载

  浙江税课门凤阳府属之𪧐州行山东正引盐课载山东税课门

 ︹名宦︺︹汉︺何武郫县人宣帝时为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刺史时九江太守戴圣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

  武廉得状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终不扬其恶及圣子以事系庐江分必死武平心决

  之圣大惭服武毎行部先即学宫试诸生次问田榖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陈众庐江人建

  武中为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从事李宪馀党淳于临等聚众屯潜山扬州牧欧阳歙遣兵不能克众请喻降临于是

  乘单车驾白马往说降之潜山人共为立祠号白马陈从事滕抚北海剧人拜中郎将督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徐二州事进击广陵贼张婴斩获千馀人又历阳贼华孟攻九江杀郡守抚乘胜进击破之斩孟等

  东南悉平陶谦丹阳人灵帝时为徐州刺史击黄中大破走之境内晏然︹三国︺︹魏︺刘

  馥沛国相人为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刺史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数年中恩化大行流民越江山而来归者

  以万数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芍陂及茹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蓄︹晋︺

  郄鉴金乡人明帝时镇合肥寻改镇广陵苏峻反进都督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八郡军事率众渡江筑大业曲

  阿庱亭三垒以拒贼斩苏逸降男女万馀口又海寇抄东南诸县鉴城京口复率众讨平诸寇︹唐︺

  韦虚心万年人景龙中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以庐江多盗遂县舒城盗贼为衰李栖

  筠赵人代宗时为浙西都团练观察使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栖筠至张设

  武备遣辩士厚赍金币抵杲军赏劳使士歆爱夺其谋杲惧悉众渡淮掠楚泗而溃又奏部豪姓多

  徙贯京兆河南规脱徭科请量产出赋以杜奸谋诏可崔衍安平人德宗时迁宣歙池观察

  使简静为百姓所怀幕府奏聘皆名士后多显于时张建封南阳人贞元中除徐濠泗节度

  使地迫于寇尝因蹙不支至是复为雄镇路应三原人元和中迁宣歙池观察使至则出仓粟

  下其估半以廪饿人李锜反应发兵救常湖二州以故锜不能拔卢坦洛阳人宪宗时拜宣

  歙池观察使时江淮旱谷米踊贵或请抑其价坦曰所部地狭榖来他州若直贱榖不至矣不如任

  之既而商以米坌至乃多贷兵食出诸市估遂平王凝晋阳人乾符四年为宣歙池观察使

  王仙芝党𫝑益张凝遣牙将助守池又以舟师扼青阳贼不能进时江南环境为盗区凝以强弩拒

  采石张疑帜益储蓄缮完以备贼至不能加︹宋︺王嗣宗汾州人至道中为淮南转运使

  扬楚间有窄家神庙民有疾不服药但致祀以邀福嗣宗撤其庙选名方刻石州门自是民风稍变

  初漕运经泗州浮桥舟多覆坏嗣宗徙置城隅遂获安济张昷之真宗时提点淮南路刑狱

  杨崇勲知亳州恃恩为不法诬𫎇城知县王申罪械送狱昷之廉得𡨚状乃出申配奸吏若干人

  范仲淹吴人仁宗时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且禁民淫

  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条上救敝十馀事周湛穰人仁宗时为江淮制置发运

  使大江历舒州长风沙其地最险谓之石牌湾湛凿河十里以避之人以为利蒋之奇

  人为淮东转运副使岁恶民流之奇募使修水利以食流者如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之大长三十六陂宿之临涣横斜

  三沟尤其大也用工至百万溉田九千顷活民八万四千后擢江淮荆浙发运副使凿龟山左肘至

  洪泽为新河以避淮险自是无覆溺之患凡所经度皆为故事张焘濮州人为江淮发运副使

  泗州水城且坏焘命悉力营护诏宠其劳曾孝蕴晋江人为江浙荆淮发运使泗州议开直

  河以避涨溢沙石之害孝蕴以淮汴不相接不可成既而工役大集竟成之䇿勲第赏辞不受未几

  任谅汝阳人徽宗时为江淮发运使蔡京破东南转般漕运法为直达纲应募者率游手

  亡赖盗用干没漫不可核人莫敢言谅入对首论之京怒会汴泗大水泗州城不没者两板谅亲部

  卒筑堤徙民就高赈以米粟人获全京诬以漂溺千计坐削籍归田里李光上虞人建炎中

  除知建康夀春滁庐和宣抚使时太平州卒陆德囚守据城叛光设方略尽擒其党叶梦得

  吴人绍兴初为江东安抚大使知建康兼夀春等六州宣抚使时建康兵不满三千梦得遣将分屯

  要害刘豫兵入寇梦得谕降其将八年除安抚制置大使建康留守奏防江措画八事金帅宗弼至

  柘皋梦得团结民兵分据江津金兵不得渡而去梦得兼总四路漕计以给军饷军用不乏

  显忠清涧人授淮南制置使隆兴初兼淮西招抚使自濠梁渡淮复灵壁入城宣布德意不戮

  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时邵宏渊围虹县未下显忠开谕祸福金贵戚大周仁及富察托木皆出降

  遂复宿州 富察托木旧作蒲察徒穆今改正赵师䕫隆兴中迁江东运判池州军帅与守

  臣上书相攻诏师夔究曲直军帅遣人求庇师夔斥之军帅坐罢李道传井研人提举江

  东常平茶盐公事按部劾吏之贪纵者十馀人胥吏之为民害者黜逐百馀人释狱之滥系者二百

  馀人弛负钱十馀万缗夏旱应诏言楮币钞法切中时病条上荒政多从之与漕臣真德秀赈饥道

  传分池宣歙三州穷冬行风雪中虽深村穷谷必至全活甚众真德秀浦城人为江东转运

  副使江东旱蝗广德太平为甚德秀与留守宪司分所部九郡大讲荒政自领广德太平以便宜发

  廪(“㐭”换为“面”)赈给毁太平私创斛徽州守林瑛无廉声寕国守张忠恕规匿赈济米皆劾之政誉日闻

  崈江阴军人为江淮宣抚使时师溃崈奏泗州孤立淮北所屯精兵几二万万一金人南出清河

  口及犯天长等城则首尾中断堕敌计矣莫(⿱艹石)之还军盱眙从之金人自涡口犯淮南或劝崈弃

  庐和州为守江计崈曰弃淮南则与敌共长江之险矣吾当与淮南共存亡益增兵为御徐鹿

  卿丰城人理宗时为江东转运使判官岁大饥人相食奏授真德秀留漕时拨钱以助赈给不报

  遂出本司积米三千馀石减半价以粜及减典当库息出缗钱万有七千以予贫民劝居民收字遗

  孩日给钱米所活数百人制置茶盐岳珂罢以鹿卿兼领太平仍暂提举荼盐事弛苛政蠲采石芜

  湖两务芦税江东诸郡蝗入当涂境鹿卿露香默祷忽飘风大起蝗悉渡淮吴渊宣州人理

  宗时节制无为等三郡屯田事诏以渊兴利除害究心军务拜资政殿大学士马光祖

  人淳祐中节制无为等郡屯田至官减租税养孤寡招兵置砦属县税折收棉绢除免以数万计兴

  学礼贤僚属极一时之选民为建祠六所常楙理宗时监江淮茶盐所芜湖局不受商税赢

  唐璘古田人理宗时为江东运判时边事急置四察访使诏璘分建康太平池州江西檄当涂

  宿设战具防采石拨和籴续生劵奏捐总领所钱二十万缗助江防声大振王埜淳祐末节

   制无为军及和州安庆谓要务莫如屯田讲行事宜推京口法创游击军万二千𫎇冲万艘江上晏

   ︹元︺姚天福绛州人至元中授淮西道按察使淮甸当兵冲将吏有豪猾为民害者悉

   铲除之政化大行︹明︺王竑河州人景泰时以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江北四府徐

   和滁三州时大水民饥道殣相望竑不待报开仓发赈家赋牛种复业者无算他境流移安辑者万

   六百馀家病者给药死者具槥鬻子女则赎而归之还籍者与道里费由是人俱忘其饥颂声大作

   王恕三原人成化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旧制应天镇江太平寕国广德官田征半租民

   田全免其后民田悉归豪右官田累贫民恕乃减官田耗均之民田常州时有羡米奏以六万馀石

   补夏税又补他府户口盐六百万贯公私便焉水灾奏免秋粮六百馀万石周行赈贷全活二百馀

   李充嗣内江人正德时巡抚应天岁大饥悉心赈救时宸濠有逆谋充嗣为之备及宸

   濠反自将精兵万人西屯采石传檄部内诡言京边兵十万且至贼疑惧竟溃就进工部尚书修苏

  松省水利大开白茅港疏吴淞江嘉靖初奏减正德时所加白粮并蠲岁办之浮旧额者民困以苏

  高友玑乐清人嘉靖初以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抚凤阳诸府盐徒多为盗捕诛其渠魁丰

  沛大水民饥力请宽恤邮传冗费漕务宿弊多厘革焉李遂丰城人嘉靖时以右佥都御史

  巡抚凤阳四府时倭寇淮扬岁复大水民饥遂请饷增兵恤民节用次第画战守计屡破倭众

  龙兰谿人以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兼抚凤阳诸府夀州正阳关榷税通泰二州虚田税及漕卒

  船料皆人所患苦并奏罢之史可法大兴人崇祯八年分巡池州安庆监江北诸军蒐军

  实治战具流贼不敢犯十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屡败贼众十四年总督漕运时漕挽每岁缺

  饷几至百万可法大濬南河祛除宿弊殆尽又兴屯田缮城郭威望大著后以东阁大学士督师淮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扬州破慷慨就死

 ︹本朝︺李犹龙陜西人顺治二年招抚安池诸郡调度有方平白云大溪诸寨皖人德之为立

  陈培祯奉天人顺治中江南左布政以廉干称海寇薄城食尽民将为变培祯开聚宝

  门以通运人心乃安与总兵梁化凤潜开卜东门出不意击贼大破之靳辅襄平人由学士

  简任安徽巡抚甫下车值岁饥榖贵疏请改折并檄属郡仿耿夀昌朱子遗法复社仓以备灾患逆

  藩之变皖驻重兵剿逆之师经皖水陆络绎辅转输粮饷造战舰设营舍皆适机宜任七年擢总河

  去皖民怀之专祠奉祀并崇祀名宦高承爵奉天人康熙三十二年巡抚安徽时盱泗等州

  县河流泛溢修筑堤防三十九年再任捐俸赈饥皖人获济佟国佐奉天人巡抚安徽政

  尚宽平人吏浃和李鈵铁岭人康熙二十八年任安徽巡抚戢兵安民缓征息讼立义学义

  仓又造江船以拯溺修马桥以利涉遗爱甚多梁世勲延安人康熙五十年任安徽巡抚慈

  祥和易深恤民瘼其最著者皖城江矶险阻每遇风雨数十里无泊舟处世勲捐金于城东五里外

  凿新河四十里行旅便之施世纶镶黄旗汉军康熙中累擢淮徐道安徽布政司总督漕运

   革羡金劾贪弁除蠧役号称严明高晋镶黄旗汉军乾隆中由知县历任河道擢安徽巡抚

   寻授江南河道总督擢两江总督统理总河事授大学士仍管总督总河事历任封疆三十年勤以

   奉职诚以任事整饬吏治尽力民瘼吏不敢欺卒于官   诏赐优恤入祀贤良祠谥文端

   教增上元人嘉庆十二年任安徽巡抚清理积案亲提讯结者数十百起查明通省亏空 奏

   请弥补严束寕国池州广徳各府州棚民各安种植无敢繁扰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36.djvu/6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36.djvu/61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36.djvu/6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3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36.djvu/63

 安庆府表

大清一统志

 安庆府安徽省治东西距四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里东至庐州府无为州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湖北黄州府蕲州界三百里南至池州府东流县界九十里北至庐州府舒城县界一百八十

  里东南至池州府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江西九江府治四百十里东北至无为州界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六安州界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二千七百里

︹分野︺天文斗分野星纪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之域春秋时为皖国及群舒地

  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为皖县属庐江郡后汉

  建安未徙庐江郡来治三国属吴晋初仍属庐江

  郡安帝改皖置怀寕县兼置晋熙郡见宋书州郡志而晋志作

  孝武宋齐因之梁末置豫州大宝元年改曰晋州

  北齐天保六年改曰江州陈大建五年复曰晋州

  隋开皇初郡废改州曰熙州大业三年改曰同安

  郡唐武德四年改曰舒州六年置总管府贞观元

  年府罢天宝元年复曰同安郡至德二载改盛唐

  郡乾元元年复曰舒州属淮南道五代初属吴后

  属南唐宋初亦曰舒州政和五年置德庆军节度

  绍兴三年改属淮南西路十七年改曰安庆军庆

  元元年升为安庆府以上所治皆在今潜山县端平三年移治罗刹洲又移杨

  槎州景定元年改筑宜城渡之阴即今治至元十三年立安抚司十

  四年改安庆路总管府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三年

  属河南江北行省明洪武初改曰寕江府六年复

  曰安庆府直隶南京

 本朝初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分属安徽省

  为省治领县六

  怀寕县附郭东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六十五里东至桐城县界六十里西至太湖县界

  一百三十里南越大江至池州府东流县界五里北至桐城县界六十里东南越江至池州府贵池

  县界五十里西南至望江县界九十里东北至桐城县界三十里西北至潜山县界九十里汉庐江

  郡皖县地晋以后为晋熙郡怀寕县地隋为同安郡怀寕县地唐为舒州怀寕县地南宋景定元年

  始移县来治宜城为安庆府治元为安庆路治明为安庆府治 本朝因之桐城县

   城东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东至庐州府无为州界七十里西至

   潜山县界六十里南至怀寕县界九十里北至庐州府舒城县界六十里东南至池州府贵池县界

   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怀寕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庐州府庐江县界九十里西北至舒城县界四

   十里春秋时桐国汉置枞阳县属庐江郡后汉省枞阳梁时复置兼置枞阳郡隋开皇初郡废十八

   年改县口同安属同安郡唐属舒州至德二载改名曰桐城五代因之宋属安庆府元属安庆路

   明属安庆府 本朝因之潜山县在府城西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七里南北距一百

   八十里东至桐城县界七十里西至太湖县界三十七里南至怀寕县界四十里北至庐州府舒城

   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南至怀寕县界十里西南至太湖县界三十里东北至桐城县界六十里四北

   至六安州界一百六十里春秋时皖国汉置皖县属庐江郡后汉因之建安中为庐江郡治晋仍属

   庐江郡永嘉后废安帝改置怀寕县并置晋熙郡宋齐因之梁末为晋州治隋为同安郡治唐为舒

   州治宋为安庆府治端平三年徙废元至治三年始即怀寕旧治析置潜山县属安庆路明属安庆

   府 本朝因之太湖县在府城西北二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

   潜山县界四十里西至湖北黄州府蕲州界八十里南至宿松县界三十里北至潜山县界六十里

   东南至望江县界五十里西南至宿松县界三十里东北至潜江县界八十里西北至六安州英山

   县界二百里汉置湖陵邑后汉并入皖刘宋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蛮民立太湖左县属晋熙郡后

   泰始二年复置齐曰太湖隋开皇初改县曰晋熙十八年复曰太湖属同安郡唐属舒州五代因

   之宋属安庆府元属安庆路明属安庆府 本朝因之宿松县在府城西南二百六十里

   东西距一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东至望江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湖北黄州府黄梅县

   界三十五里南至江西九江府湖口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太湖县界五十里东南至九江府彭泽

   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黄梅县界二十里东北至太湖县界七十里西北至黄州府蕲州界八十

  里汉初皖县地始元五年置松兹侯国属庐江郡后汉省梁时置高塘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高

  塘十八年又改为宿松属同安郡唐武德四年县置严州八年州废属舒州五代因之宋属安庆

  府元属安庆路明属安庆府 本朝因之望江县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八十里

  南北距七十五里东至池州府东流县界四十里西至宿松县界四十里南至江西九江府彭泽县

  界十五里北至怀寕县界六十里东南至东流县界三十里西南至宿松县界三十里东北至怀寕

  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太湖县界七十里汉晚县地晋置大雷戍东晋安帝置新冶县属晋熙郡宋齐

  梁因之陈置大雷郡隋开皇初郡废十一年改县曰义郷十八年又改曰望江属同安郡唐武徳四

  年于县置高州寻改智州七年州废属严州八年属舒州宋属安庆府元属安庆路明属安庆府

  本朝因之

 ︹形势︺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冲宋朱绰厅壁记九江之北三

  楚之南潜山其山深秀而颕厚其川迤逦而荡潏

  方舆胜览南滨大江北介清淮

 ︹风俗︺人性躁劲风气果决尚淳质好俭约隋书地理志

  性真直贱商务农寰宇风土清美有粳稻之饶

  文图经序

 ︹城池︺安庆府城周九里有奇门五重池三引江水环城为固宋景定元年筑 本朝顺治

  二年重建康熙四十九年修 怀寕县附郭桐城县城周六里门六西北负山东南瞰

  河明万历四年筑 本朝康熙九年修雍正十年乾隆十年重修潜山县城周七里有

  奇门四明崇祯十一年筑 本朝顺治六年筑土城康熙五年修乾隆二十九年建砖城

  湖县城周六里门六北负山西南瞰河环河有池深广各丈馀明崇祯九年建 本朝顺治

  五年修康熙五年十一年重修宿松县城周四里门六明崇祯十二年筑 本朝康熙中

  望江县城周三里一百六十四步门五明万历三年筑 本朝顺治六年修康熙五

  十三年重修

 ︹学校︺安庆府学在府治东明初建 本朝顺治八年重建康熙五十八年六十年雍正七

  年增修入学额数二十五名怀寕县学在县治东 本朝顺治三年建康熙中屡修入

  学额数二十五名桐城县学在县治东南明初建 本朝顺治十三年修康熙二十二

  雍正七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五名潜山县学在县治东明初建 本朝顺治十年

  康熙六年五十八年雍正八年重修干隆四十五年重建入学额数二十名太湖县学

  在县治西 本朝顺治六年重建康熙十一年雍正八年屡修入学额数二十名宿松县

  学在县治东南明初因元故址重建 本朝顺治三年修十一年康熙二年八年雍正八年重修

  入学额数二十名望江县学在县治北宋故址 本朝顺治六年修康熙二十一年雍

  正四年重修入学额数十六名敬敷书院在府治东 本朝雍正十一年奉   旨建

  山谷书院在府治东北今为府学文庙后有祠堂祀宋黄庭坚皖山书院

  山县舒台上明知府胡缵宗以程朱皆尝至潜而游酢黄干皆有政绩于潜故创书院以杞

  湖书院在太湖县东门内 本朝干隆五十五年县令余心畅建太白书院

  湖县北司空山禹江书院在宿松县西半里明知府李逊讲学于此来仙书院

  在望江县东门外 本朝康熙十九年知县陈柿祚建二十二年知县伊𪩘置田供寒士之就学者

  莲花书院在望江县西北小茗山慈湖书院在望江县北二十里元王幼学

  讲学处 按旧志载培原书院在府学东 本朝顺治九年巡抚李日艽建康熙十年巡抚靳辅修

  三立书院在潜山县 本朝知县常大忠建今并废

 ︹户口︺原额人丁三百八十一万七千六十三今滋生男妇一百七十六万九十四名口

 ︹田赋︺田地二万一千五百十七顷二十一亩有奇额征地丁银一十七万一千九百五十六两三钱

  五分一厘杂项银四十五百三十七雨三钱一分七厘米一十一万八百五十三石四升二合有奇

 ︹山川︺拓涧山在怀寕县东五十里南濒江北阻湖盘旋数里为县下关水口黄山怀

  寕县西三十里西迆皖口而上当治湖之口形如卧象亦名象鼻山又西十里有紫宝山三峯圆秀

  太平山在怀寕县西八十里委折深秀大雄山在怀寕县西百里旧志地名释迦坡

  山之东三十里曰愚公峰山之西曰俚子峰左右夹峙由万石岭至绝顶俯视众山如儿孙皖水诸

  河如撼船山在怀寕县西一百二十里下有长河渡相近有腾云山南接望江县界

  百子山在怀寕县西北二十五里滨石湖群峰叠出最高者为云峰山口曰狮岩奇石棱峭

  下临溪水居人蓺梅其上曰梅谿山内广袤可二三里许土性宜桃春日烂漫如霞有高岭曰金坑

   为出山路口又西北五里曰甑山在石门湖西形甚⿱㓁大 -- 𥤮镜山在怀寕县西北四十里石色莹

   若明镜又北有双尖峯又十里有寨基山三峯叠秀独秀山在怀寕县西北六十里脉自潜

   山县来挺然杰出为群山之长相接者曰桑山中多岩洞石如层楼可藏千人又有花山去硖石岭

   五里上多竹茶龙门山在怀寕县北二十里周十馀里府志由龙山左腋注势两山相夹如

   门山多奇石岩洞空嵌大龙山在怀寕县北三十里桐城县南一百四十里府之镇山也

   有龙井亦曰雷泽井四时不竭祷雨常于此怀寕县志大龙山北障皖城山色萦青缭碧望之莹然

   其最高峯曰三乡尖桐城县志山势蜿蜒若龙故名山阳隶怀山阴隶桐有地维峯倚山之半周五

   十里高十八里旧志其东连出者曰小龙山峯峦奇胜浮度山在桐城县东九十里一名

   符度山又名浮山隋书地理志同安有浮度山寰宇记符度山在县东九十里顶有三岩约容三五

   十人有天井泉下通深潭又有金穴西南有独峯号为创山直上数千仞及此山内古迹不可胜纪

  其三岩悬泉常流枕带江湖府志浮山奇峯七十有二最著者曰石龙翠微翠盖悬元翠屏丹崖屯

  兵紫盖抱龙立马诸峯峯下各有岩有洞其岩三百有五十最著者曰金谷岩曰大通岩岩巅一窍

  见天日曰首楞岩曰会圣岩岩侧有石曰莲花石曰栖真岩曰穿心岩空洞约百武每雨瀑自中出

  如练下有仙人桥曰谈禅岩曰张公岩内有天然石阁后有龙井甘冽异常曰多景岩四壁石窟纵

  横交错曰海岛岩曰枕流岩曰观音岩曰摘星岩高数百仞曰丹邱岩上有天池昔人凿石数十丈

  引水入岩以供汲饮其他皆称奇胜洞六曰雷公朝阳蓬壶金鸡横云阮君有石延亘数丈状若廊

  庑曰岩廊蹲踞如关曰龙虎关曰紫霞关有寺曰华严寺为远公道场青山在桐城县东一

  百一十里草术秋冬皆青故名明初徐达击赵普胜之浮山寨败其兵于青山即此上有金鸡洞

  白云岩山在桐城县东一百二十里府志有东西两岩峯有四曰铁障铁船绛霄双峯岩

  之小者有五曰燕子蛾眉雪浪楼子墓岩洞有三曰函云四顾抱龙有泉有池多奇石其名胜亚浮

  𠙶山在桐城县东一百三十里濒江又名莲花峯上有炼丹池风洞又东十里曰下青山

  濒江带湖水涨则宛在湖中 按𠙶通雅云陈仁懋音后今桐城有𠙶山音偶黄连山

  城县东南一百里巨石巉岩屹峙湖畔怀潜舒桐四县之水俱会于此为县关锁樗蒱山

  在桐城县东南一百十里寰宇记山有二石各高六丈自然如人相对樗蒱之状摩旗山

  在桐城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志上有关侯庙相传南宋时尝驻兵于此有砦口有镇又宿松县西

  北七十里亦有摩旗山有石丈馀悬驾山泉盛唐山在桐城县南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

  冬南巡狩至于盛唐寰宇记盛唐山在桐城县南一里俗名小益唐山元丰九域志桐城有盛唐山

  明统志在桐城县南五里府志在桐城县南一百五里 按汉武元封五年冬至盛唐望祀虞舜于

  九嶷此为一事登灊天柱山至薄枞阳而出又为一事总承之曰作盛唐枞阳之歌非谓盛唐即在

  枞阳之左右也文颕不得其解曰盛唐疑当在庐江左右县名韦昭则曰在南郡而颜师古注亦曰

  韦说是是唐初巳有定论矣至𨳩元天宝间更霍山县曰盛唐是亦以盛唐在庐江也乐史作寰宇

  记复指桐城县南一山以当之不知九嶷距此极远岂得于此望祭武帝惮衡岳远移于天柱山岂

  又惮九嶷远而移于枞阳耶又考郊祀志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

  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礼其名山川益足征为二事而韦昭南郡之有可据也今姑列以备考

  山有二西环山在桐城县西十里一名官庄山东环山在县东三十里一名鲁硔山石井

  山在桐城县西二十里亦曰龙井山上有石井又名栲栳山一峯耸峙拾级而上几出云表

  车山在桐城县西三十里三国吴志朱桓传黄武七年魏曹休将步骑十万至皖城时陆逊为

  元帅击休桓进计曰休今战必败败必走走必由夹石挂车此两道皆险厄若以万兵柴路则休可

  生虏县志宋时有挂车镇在其下五岘山在桐城县西一百里寰宇记其山五重岩𪩘交

  映故碧峯山在桐城县西北七里诸山分峙一涧迆逦沿涧而入南崖壁立千仞下开

  四洞可容数千人有按雪洞尤胜龙眠山方舆胜览在桐城县西北王象之舆地纪胜在

  县西北三十里与舒城六安接界以中有二龙井故名县志在县北五里与华崖对峙多峭壁俯清

  流若青布潭碾玉硖诸处尤胜宋李公麟为泗州参军归老于此号龙眠居士自绘龙眠山荘图苏

  轼为之跋旧志有东西两龙眠在县北五里与华崖并峙盖东龙眠也投子山在桐城县

  北二里相传孙吴鲁肃与曹兵战败投其子于此故名宋刘兴言周邦彦俱有诗咏其事华崖

  山在桐城县北八里高耸横峙多石草木繁茂中有龙井又二里曰石门山有石如门一名石门

  冲有瀑布吕亭山在桐城县北十七里寰宇记吴将吕蒙屯军扵此故名北峡山

  在桐城县北四十里即古夹石三国吴志吕蒙传孙权攻皖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

  又陆逊传黄武七年曹休举众入皖逊自为中部令未桓全琮为左右翼三道俱进冲休伏兵径至

  夹石寰宇记南夹戍在县北四十七里即张辽所筑在古庐州南故名县志北峡山两岸相夹如关

   又西峡山在县北四十七里即古南夹戍也凤石山在桐城县东北三里有狮子岩偏北

   有观音崖崖悬二百馀丈下临桐陂又有卓锡泉虎跑泉仙姑井洪涛山在桐城县东北

   四十里其山高广毎大雨则洪水下流如涛白云山在潜山县南接怀寕县界绝险壁立

   上有平陂悬桥以升可容万人旧时结白云砦于此有岭曰帷岭溪曰浒溪又太湖县东北三十里

   亦有白云山山外有石径越数里始达其麓峯峦环合有泉瀑于两崖之间下注成涧皖山

   在潜山县西北唐书地理志怀寕县有皖山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皖山在怀寕县西十里寰宇记潜

   山在怀寕县西北二十里高三千七百丈周二百五十里山有三峯一曰天柱山一曰潜山一曰皖

   山三山峯峦相去隔越天柱即司元洞府有白鹿洞潜山有魏时左慈炼丹房山东面有激水冬夏

   悬流如瀑布下有九井一石床容百人方舆胜览皖山在怀寕县西皖伯始封之地县志山之南为

   皖山北为潜山东为天柱山一名雪山西为霍山道家以为第十四洞名天柱司元之天有峯二十

   七其著者曰飞来三台又有岭八崖五岩十有二原四洞十台四池三竒秀不可殚记唐李白江上

   望皖公山诗青𡨋皖公山巉 绝称人意即此 按灊之名见左传昭公二十七 年吴公子烛庸帅师

   围潜杜预注在庐江六县西南汉武登灊礼天柱山号为南岳即此汉灊县故城在今霍山县东北

   三十里晋六县故城在今六安州北十三里去 今潜山颇远今潜山县本汉皖县东晋以后为怀 寕

   县地元 英宗至治三年始置县曰潜山盖据寰 宇记称皖 山一曰潜山也然晋以前灊县实不在 此

   诸志纷纷以皖山 为灊岳为霍山俱误三 祖山在潜山县西北二十里明统志梁高僧志

   公隐居处有唐僧三祖禅师塔峭壁间刻杜牧金陵怀古诗牛眠山在潜山 县西北七 十

   里下有金钟潭甚深又北三里曰水吼岭天堂山在潜山县西北一百四十里四壁高峻中

   敞如 堂平广可容万人中有温 泉及龙湫又有 黄沙碎 石清风飞旗诸岭及双乳 峯主簿原其连 出

   者曰罗原后霍公盖金龟鲤鱼及东 山后山嬴 山诸山左右环合称为绝险又见霍山 舒城二县 旧

  志按寰宇记有多智山在怀寕县西北二百里高九百八十丈自霍山县西南入怀寕太湖县界西

  接蕲州其山两岸相去十里北有水一道入霍山县界小山迆逦一百里连太湖县界山南有水一

  道入太湖县界盖即天堂诸山矣 按山北水入霍山县界即渒河山南水入太湖县界即薛家河

  志所谓后部河之上源银河者也又山东南之水为皖为潜玉镜山在潜山县北寰宇记

  在怀寕县北二十里唐贞元二年皖山东南匆然爆裂皎然如玉行路远见如镜悬马刺史吕渭奏

  闻因改万岁乡为玉镜乡府志一名玉照山以宋黄庭坚诗仙人持玉照留在潜峯西故名

  仑山在潜山县东北六十里上有泉旧志近置昆仑寨于此相近有龙隐山亦名白崖山

  凰山在太湖县东十五里相近又有夺龙山为县治水口关隘凤栖山在太湖县东南

  五十里与望江县接界香茗山在太湖县南四十里望江县西北七十里太湖县志中一

  峯曰莲花峯左曰小茗山右曰大茗山尤为高峻上有丹砂险不可取山半有洞可容数百人有泉

   甘冽望江县志大茗山山颠有巨石屹立顶平如砥云常覆之有水沿流入马头河嵯峨山

   在太湖县南寰宇记在县南七十里县志在县南四十里嶙峋多石新寨山在太湖县西十

   里壁立险阻元末邑人立寨其上龙门山在太湖县西十五里两峯相峙状如龙门其巅

   有泉下泻潴为三坎夹罗山在太湖县西二十里龙门山之西五里山峯东西对峙与龙门

   山相类以夹罗溪而名其土沃龙山在太湖县北三里磅礴多石下有龙潭世传其下有洞与

   四面山通天头山在太湖县北四十里高峻冠诸山四面有河又北八里曰独阜山峻削秀

   峙多古石刻白乐山在太湖县北七十里绝𪩘有洞洞有悬溜可愈𤍠疾相近有安常山

   玛瑙山在太湖县北一百二十里上多石类玛瑙亦名玛瑙峯珠子山在太湖县

   北一百八十里孤峭干云上有关与六安州英山县分界相近有发洪尖其巅洪水时发下注成溪

   司空山在太湖县北寰宇记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九域志太湖县有司空山明统志在县

   西北一百六十里相传为释氏二祖传衣三祖之地山极高峻山半有洗马池即古司空原唐李白

   尝避地于此有诗曰卜居司空原北将天柱邻旧志山周四十里其上平坦可数亩谓之司空原山

   半泉最清冽旁有雷洞甚深邃又有小鸦岭极峻四面山在太湖县东北十里山方而锐

   四面如一自麓至巅有石磴有涧凿山在宿松县东十五里周三十里中有仙洞洞口石磴

   陡隘入后豁敞可容千馀人底有大河窍通江海月山在宿松县东三十一里三面滨河形

   弯如响石山在宿松县东南七里外实内虚人迹皆响洿池山在宿松县东南

   六十里周十馀里环山皆湖水涨则宛在中央中列𠪨市明崇祯中县尝徙治于此马头山

   在宿松县东南八十里峯岫纡回如马掉首故名晋书桓宣传祖约与苏峻作乱宣拒约不与之同

   欲南投浔阳营于马头山祖焕遣众攻宣宣求救于毛宝宝击焕破之即此孤宿

   松县东南一百二十里迟大魁小孤山志𪧐松县东有山在水中央为小孤山邻彭泽间突兀巑岏

  一柱直插天半旧云髻山相沿日久遂指小孤小姑非也山以特立不倚故得名其云小者则从

  彭蠡之大孤别言之耳县志与江西彭泽县接界旧时峙江北岸与南岸彭郎矶相对为控扼要处

  元天历中立鐡柱于山上长三尺有奇镌曰海门第一关江流经此湍急如沸明成化二十年江水

  匆分流于山北流日益广自是屹立中流大江澎湃环于四面山无支峯石足穹立攀跻无𨻶惟西

  北石罅路通一线有石级百十有一曲折蛇行而上其南曰胭脂港北曰蛾眉洲与小孤相映带

  南台山在宿松县南三里又南一里曰长安山下有清官潭潭侧为桃花岩岩左半里有岭

  曰饯客岭得胜山在宿松县西四十里元末余阙守安庆尝败陈友谅于此故名翠睂

  山在宿松县西北五里小峦独立河水环照影如修蛾见于镜中又五里曰灵隐山铜铃

  山在宿松县西北三十里山界大路为八省通衢外陡中平峯若城郭有泉不竭明末巡抚史可

  法尝驻此葺垣御寇名曰同人堡西源山在宿松县西北五十里水织知环入山祗河一

  道过径三十六渡有九井三龙王祠山后为石湖梯望周四远梯下为铜鼔岩泉滴岩中如金奏响

  相近曰独山孤尖迥秀产茶多竹木史可法尝置天城堡于此陈汉山在宿松县西北八十

  里县河之水出焉路通蕲黄英霍其地险固相传元末有陈汉者结寨于此邱家山宿

  松县西北接湖北蕲州界山阴为蕲州界高矗云霄为诸峯第一亦名罗汉尖产茶横山宿

  松县北二十里迆逦十里秀河源出此严恭山在宿松县北唐书地理志宿松有严恭山

  眀统志在县北三十里环亘十馀里出苍术县志山半有锡杖坪钵盂峯顶有云天岭岭有白猿洞

  岭断峯峙中夹绝涧一石横跨曰玉泉桥岭后为玉屏峯明史可法建淳风堡于此相连者曰四顾

  山一峯陡起可法建连云堡于此白崖山在宿松县北五十里陡峭幽奇与太湖英霍诸

  山相接由止凤河入经夹石仄径十馀里至山麓縁磴而上有灵湫飞派史可法依巉岩结堡有东

  峯西峯北岭遂各以其方为营间列市肆惟中峯尤为绝险相近为洞坑山山高而锐亦有灵湫

  烽火山在宿松县东北寰宇记在县东北六十里齐陈二国割江为界征伐不息烽堠频惊

  兹山高敞百以瞻望齐永明八年因置烽火于山周何山在望江县东一里相传周瑜何

  无忌皆尝驻军于此值雪山在望江县西十八里明统志上有平阑相传唐李白游此值雪

  麒麟山在望江县西北二十里者山在望江县西北八十馀里大茗山之西十

  馀里接太湖县界孝感山在望江县北十里县志唐德宗贞元中孝子徐仲源居此

  叉山在望江县北三十里明统志山趾有巨石如驼象形上磨叉痕及马蹄人迹又有一孔大

  如钱许空洞莫测宝珠山在望江县北五十里濒湖众山皆伏此独突起圆明如珠相近

  有张山刘山长安岭在怀寕县西三十里甚高且长路通潜山县滨江有大胜矶明崇祯

  中巡抚史可法败贼于此相近者曰谷神岭𫝑俱盘耸分龙岭在怀寕县西北五十里独

  秀之南天柱之脉至此而分东出为大龙诸山西南出为大雄太平诸山脊现岭在怀寕县

  北十八里大龙之脉伏而复见耸起如脊故名后讹为集贤岭梅岭在桐城县东南一百十里

  亦名梅林山黄柏岭有二俱在桐城县在县西北二十五里者通舒城县界在县东北一

  百四十里者有南北二岭通无为州界分流岭在太湖县东四十 里有水分流其下故 名

  跨潜山县界龙溪岭在宿松县西北二十里山下有溪 按九域志宿松县有龙溪镇盖

  置于小隘岭在宿松县西北八十里岭脊与湖北蕲州交界阻山临河峭隘盘曲眀初

  攻湖广元帅石良由此岭通道蕲州阙岭在宿松县北五十里与太湖县接界两壁陡峙如门

  山最幽深人迹罕到长岭在望江县西北四十里芦新沟出此又分茅岭在县北六十里接太

  湖县雷公崖在太湖县西北六十里削壁万仭称为奇胜红墩在宿松县东南

  七十里仓镇小口其土赤色故名铜锣墩在宿松县南三里元末余阙战胜于此有河为

  横山诸水西流入大河处九程坂在宿松县东九十里地洿下四周皆水又酆坂在县西三

   十里三面皆水独余嘴春冬陆路可至夏秋亦隔小河皆明末邑人避贼处石牛洞

   山县西北十五里有唐李翺题咏县志山谷寺有大石如牛眠石上有二蹄迹宋黄庭坚读书于此

   时李公麟画庭坚坐石牛上庭坚因自号山谷道人题诗其上所谓青牛驾我山谷路是也西

   风洞在太湖县西北十里明统志两石壁立穴口阔五尺入内渐狭风从上出草木不生每六

   月间环县数里无蚊怀乳尖在太湖县东北二十里尖半有池其上有寨凡五门大江

   自湖北黄梅县东流入迳宿松县南一百二十里对岸为江西湖口彭泽县界又东北迳望江县南

   十五里对岸为池州府东流县界又东北迳怀寕县西绕城南而东又东北迳桐城县东南一百二

   十里对岸为贵池铜陵二县接界又东北流入无为州界历府境四百二十里史记秦始皇本纪三

   十七年渡江渚注括地志云江渚在舒州同安县东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冬自寻阳浮江亲射蛟

   江中𫉬之薄枞阳而出又郊祀志上巡南郡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寰宇记大江水在怀寕县

  西一百八十里与望江县分界至皖口南对江州东对石牌中流与彭泽县分界吴时来江防考江

  水经小孤山最为险要小孤之上二十里曰杨家洲下十五里为毛湖洲皆宿松县界自毛湖洲下

  至怀寕县皖口镇凡一百五十馀里皆望江县界自雷港司至长风夹一百六十里皆怀寕县界自

  长风夹下至六百丈墩接无为州界凡百馀里皆桐城县界皖水今名长河源出潜山县西

  北天堂山东南流经县西北二十里又南至县东二里会潜水又南至石牌市与太湖县东诸水会

  又东南经怀寕县西十五里又南入江寰宇记皖水在怀寕县西北自夀州霍山县南流入经县北

  二里又东南流二百四十里入大江谓之皖口九域志怀寕有皖水潜山县志皖水亦名后河源出

  天堂山之龙潭东经乌石陂至县东二十里陶阜分为二支一由破越溪至府西石牌口入江一经

  县东二里与潜水合亦逹于石牌怀寕县志一名长河北自潜山县分乌石吴塘二支奔㵼二百馀

  里会于康平山又太湖县水亦奔㵼二百馀里至此同会于石牌屈曲七十五里至皖口入江 按

   舆图潜山县北有宾河又北有黄花河又北稍东有破越河以地𫝑推之黄花河疑即皖水而宾河

   疑即潜水又按方与纪要但载皖水在府西源出潜山合潜水南至石牌市东至皖口入江流长三

   百四十里即引宋史河渠志为证盖皖潜同流亦通受其名也潜水今名前河源出天堂山相

   近之罗源山曰罗源涧东南流经潜山县城北又东合皖水宋史河渠志元丰五年淮南监司言舒

   州近城有大泽出潜山注北门外比者暴水漂居民知州杨希元筑捍水堤千一百五十丈置泄水

   斗门二遂免淫潦入城之患县志源出公盖山经水吼岭又柱西吴塘堰至县西北五里曰沙河分

   为二支一绕县北东合皖水一绕县西而南又分为二支一东南合黄泥港至石牌合皖水一东经

   县南曰黒河明万历三十一年知县于廷采濬之乃与县北之潜水合雷水亦曰雷池曰大

   雷江曰大雷口今名杨溪河源出湖广蕲州黄梅县界派流至宿松县西北四十里隘口合流曰三

   溪河至县西北三十里曰二郎河又曰清湾河又至县西一里曰县西河又南行五十馀里出龙湖

  曰洿池河又东过泊涝湖经望江县南五里曰杨溪河又东抵华阳镇南入江晋咸和二年温峤欲

  率众下卫建康庚亮报峤书曰足下无过雷池一步又义熙六年刘裕讨卢循军于雷池宋鲍照有

  登大雷岸与妹书隋书地理志宿松有雷水寰宇记望江县大雷池水西自宿松县界流入至县东

  南积而为池谓之雷池又东流至县南去县百里入于江为大雷口相近有小雷口明统志杨溪长

  河在望江县南五里有三十六断雷池在望江县东南又十五里入江名雷港望江县志宿松县龙

  南诸湖之水汇于泊湖其水东泊湖之口又东达雷港入江明天启中雷港为浮沙所塞今自华阳

  镇南入江青山河一名青山渡河在怀寕县西七十五里合潜水入江双河在桐城县

  东三十里一曰东河源出洪涛山一曰西河源出鲁谼麻山至此合流曰双河亦曰孔城河至县东

  南三十里曰角潭河又合白兔河至县东一百三十里曰长河又东十里由老洲入江其白兔河在

  县东南三十里源出独山湖流合双河又石溪河在县东九十里源出石溪山下通长江枞阳

   河今曰练潭河在桐城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源出潜山县东北界之黄马河东流经怀寕县北九

   十里又东流经桐城县西南七十里练潭驿南尽汇怀寕桐城二县北境之水又东南至枞阳镇入

   江汉书武帝纪薄枞阳而出即此九城志桐城有枞阳水寰宇记枞阳湖在桐城县东一百五十里

   县志亦名枞阳河西引练潭北通孔城南达大江旧志练潭河西受怀寕县北高河黄马河诸水北

   通白兔沙河在潜山县东六十里源出昆仑山南流合怀寕县北黄马河诸水会于桐城县

   西南之练潭河九井河在潜山县西二十九里源出九井又青河在县西十里源出潜山皆

   合于潜水 按与图潜山县西南有西河其南有地灵河皆出县西诸山东流经县南又东南与皖

   潜会疑即九井河青河黄马河源出潜山县北山中枞阳河之上源也东流经怀寕县北

   九十里又东南会沙河及北高河水达桐城县西南为练潭河至枞阳入江又井田河在怀寕县西

   北六十里源出观音洞口达于练潭河马路河在太湖县西一里上流自后部河汇南阳

  青石罗溪棠梨诸水绕县南又东至县东四十里潜山县南三十里接界处曰黄泥港会潜水入江

  旧志南阳河在县北六十里源出湖北蕲州界之沙河青石河本名琴河在县西北四十里罗溪河

  在县西北二十里源出司空山棠梨河在县西十里源出龙门山俱流合于马路河又县东有双河

  源出四面山东㳘入黄泥港后部河在太湖县西北一百二十里西去司空山三十里其

  上流为银河源出潜山县之天堂山南流经太湖县西北一百六十里合羊角山水为后部河又南

  至县西北六十里为龙湾河又东汇为马路河羊角河在太湖县西北二百里源出英山县

  界东南流入后部河秀河在宿松县东半里源出横山黄栗冲二处委折二十馀里出南台山

  麓与县西河合上长河在宿松县南五十里上承洿池河下出泊涝湖分三十六段又下长

  河在县南七十里上承泊涝湖下出望江县泊湖西源河在宿松县西北五十里源出西

  源山经羊角山下入清湾河旧县河在宿松县东北三十五里源出白崖诸山至县东北

  五十里曰止凤河又至县东北四十里曰马黄河又至县东北三十二里曰黒羊河合荆桥河又三

  十里入望江县泊湖其荆桥河汇县东诸水别为一支入黒羊河县步河在望江县南门

  外其水受杨溪河冰循周何山合后溪河水复入杨溪河后溪河在县东北十五里其水受青草白

  土湖水至三了口入县步河莲湖在怀寕县东十二里汇大龙山谿涧水及江水支流而成

  一名段塘中多莲引流为长风港达桐城县之枞阳河入江麻塘湖在怀寕县西一百里

  由石牌合皖水入江又冶塘湖在县西三十里其下流达皖口入江石门湖在怀寕县西北

  二十里名积石河俗名马嘴石河南入江又大龙水源出大龙山西流达石门湖巢湖

  城县东郦道元水经注施水又东经湖口戍即此湖也寰宇记在桐城县东二百一十里其水发源

  庐江县界三公山下入县界团亭湖亦名独山湖在桐城县南六十里寰宇记与白湖相

  连湖中出两小山亭亭峻崄白石皎然二水相连遂为团亭白石之号县志独山湖在县南六十里

  水出白兔河达枞阳盖即古团亭也石塘湖在桐城县南一百里大龙山东南其西南抵怀

  寕县段塘湖春夏涨溢则东合枞阳河入江又古湖在县南一百里又鸭子湖在县西南五十里其

  水皆出练潭河南湖在潜山县南明统志在府治南三面依城古木参天湖浸甚广旧有褰芳

  堂在湖中宋李师中有记潜山旧志一名灵湖渟泓涵浸宜于植莲又有雪湖在县东洋荡方坑长

  湖深泊鸦鹊横沟赤田共七湖皆在县南太湖在太湖县西寰宇记源出太湖县西稻积山东

  南流入大江南畿志在县西南今为陆所存者其名耳县东四十里有小池今为驿或即旧所称小

  湖也县志县界旧有五湖曰太湖小湖仰天湖陆锺湖黄里湖今皆堙马家湖在宿松县

  东南九十里九程坡芙蓉山下左连泊湖右达杨湾又十里曰茅湖内多芦苇与江逼近龙南

  莲箬湖在宿松县南四十里中有小洲曰浮笠洲涌若螺黛随水上下又二十里曰泊涝湖

  又五里曰赤壁湖通新沟入江明初置龙湖太湖洿池张富池四河泊所嘉靖间废鲇鱼湖

  在宿松县西南三十里又十里曰泥湖又五里曰牌湖又十里曰麻湖皆通大江鰔湖

  记在宿松县西南八十里湖水广阔尝有鰔鱼甚大县志水出西南通湖北黄梅县摄湖口入江

  泊湖在望江县西四十里袤广各五十里其分流曰鲚湖续文献通考湖合龙南大小泊涝湖

  诸水汇而为池下流分而东出与长溪长河合流慈湖在望江县北十八里孝感山北明初

  攻陈友谅于安庆徐达等追出慈湖焚其舟今堙武昌湖在望江县东北三十里广十里

  袤三十里受马头湖芦薪沟诸水由青草达于江其马头河在县北五十里汇大茗石辉诸山水芦

  薪沟源出长岭鹧鸪山俱流入武昌湖青草湖在望江县东北四十里其东曰白土湖二

  湖相通受武昌湖诸水趋漳湖以逹于江漳湖在望江县东北六十里广四十里袤六十里受

  武昌青草白土诸水流经怀寕县西南曰响水河出皖口入江漳湖支流由望江县东北十里之路

  灌口亦入江其湖四面受水最为田患近有洲生湖中曰漳腹洲桐溪在桐城县北门外源

  出龙眠华崖诸山南汇练潭入江明永乐中知县胡俨沿山分支流溉西南田百馀顷名曰桐渠一

  名桐陂 本朝顺治康熙间重濬漳葭港在府城西门外土名老河东西迆逦六十馀丈

  上通潜山太湖望江三县下达大江为粮艘商舶避风之所历年久远渐成平陆来往舟楫停泊江

  岸俱无捍蔽 本朝乾隆三十六年巡抚裴宗锡奏请重濬行旅便之团亭港在桐城县

  东寰宇记在桐城县东六十里括地志云其水发源于界内南峡山东南一百五十里入团湖

  泥港在潜山县南三十里太湖县境之水汇流于此合于潜水石子港在望江县北二

  十里源出县西值雪山凉泉汇慈湖诸水入武昌府新沟在宿松县东南七十里明初鄱阳湖

  之战邑人石良督义兵为俞通海开沟三十馀里引大河达泾江口入江 本朝顺治五年筑坝康

  熙二年复开木鹅洲在桐城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江滨相近有罗塘洲又有铁板洲在县

  东南一百五十里接三江口县志相传周世宗与南唐割江为界以木鹅浮江中随其所之以定南

  北鹅沿洲东下故以为名老洲在桐城县东百六十里西南去枞阳镇六十里孟洲宿

  松县西四十里环洲皆湖其地广饶宜畜牧居民甚众黄陂洲在宿松县西南四十里又

  杨柳洲在县西南八十里桑落洲在宿松县西南百二十里与江西德化县接界晋安帝元

  兴三年何无忌刘道规破桓元将何澹之舟师处晋书刘毅传义熙中卢循引兵发巴陵毅次于桑

  落洲与战败绩陈书高祖记太清三年高祖率甲士三万人发自豫章次桑落洲寰宇记在宿松县

  西南一百九十四里与江州寻阳县分中流为界又江水始自鄂陵分派为九于此合流谓之九江

  清官潭在宿松县南三里长安山下大河边潭水清则官清否则污浊甚验桃花

  潭在宿松县西二里上河口尽忠池在怀寕县治西旧名清水塘有闸引流出同安桥入

  江元末余阙殉难于此因改今名天池在潜山县西北三十里皖山顶有二一方一圆周不

  满丈深不满尺清莹澄澈不盈不涸洿池在宿松县东南六十里众水所汇其中有山居民列

  市利于鱼盐张富池在宿松县东南八十里泊涝湖下长河之水汇流于此达于泊湖又

  五里曰芦花池王祥池在望江县西南二十里寰宇记即卧冰取鱼处明统志卧冰池在县

  南二里晋王祥自临沂扶母避地于此人慕其孝因以名池县志在县步河南岸 按晋书王祥临

  沂人则解衣剖冰双鲤跃出乃在临沂时事其后遭乱方扶母至庐江此池当属附会寰宇记说不

  如明统志也灵龟泉在潜山县皖山西有大石龟出水宋黄庭坚有铭汤泉

  山县皖公山上明统志四时如汤可浴白水源在潜山县北二十五里俗名白水湾众山

  围绕西南飞瀑千丈景物绝佳司马龙井在望江县菩提寺北明统志冬温夏冷可以愈

  疾相传尝有紫沫浮井上累日不散识者曰此龙涎也

 大清一统志

  安庆府二

  ︹古迹︺龙舒故城在桐城县汉书志庐江郡龙舒应劭曰群舒之邑寰宇记龙舒故城在庐

    江县西一百二十里又云龙舒城在舒城县西一百里 按庐江舒城二县与桐城相距皆在百里

    内据杜预 左传注云舒县西南有龙舒又云舒县西南有桐 乡今桐郷为桐城县地则龙舒故城亦

   在今桐城境内明矣互详庐州府古迹下枞阳故城在桐城县东南汉县汉书武帝纪元

   封元年自寻阳浮江薄枞阳而出作枞阳之歌梁书鄱阳王恢传子范太清元年为合州刺史镇合

   肥侯景围 京邑范出东关请兵于魏魏人不出 师助范范乃 溯流西上军于枞阳寰宇记枞阳故 城

   在桐城县 东南一百里汉武帝元封五年置枞 阳县属庐江 郡梁天监中改县为枞阳郡陈大建 中

    亦为枞阳县割属熙州隋开皇十八年徙废通鉴武德七年辅公祏叛赵郡王孝恭讨之破公祏

  别将于枞阳旧志元至正十九年陈友谅之党赵普胜据安庆结寨枞阳即旧县也县志今有枞阳

  上下镇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西去府城六十里明𥘉置税课局于此正德中革阴安故

  城在桐城县东南本汉魏郡属县在今大名府清丰县北刘宋时侨置于此寰宇记阴安故城在

  桐城县东南一百八十里宋属晋熙郡梁改属枞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遂省同安故

  城在桐城县南隋志梁置枞阳郡隋开皇中废郡改县曰同安旧唐书志同安县取界内古城为

  名新唐书志桐城本同安至德二载更名自开元中徙治山城地多猛虎毒虺元和八年今韩震焚

  薙草木其害遂除寰宇记同安故城在桐城县郭东门外隋大业九年筑十三年为李子通所陷因

  废唐开元二十年移县治山城今亦荒废府志同安城在桐城县南又有山城在县东南县志宋末

  移桐城县治枞阳镇后又移治池州之李阳河元时始还旧治安乐故城在潜山县南唐

  武德五年析怀寕县置是年省寰宇记在怀寕县南二十里古武功城内梁天监七年大将武会所

  置遂号武功也皖城故城在潜山县北唐武徳五年析怀寕县置七年省寰宇记其城居

  皖水之北在古逢龙城内三国时魏将臧霸讨吴将韩当当逆战于逢龙即此濠堑至今尚存

  城故城在潜山县北唐武德五年析怀寕县置七年省寰宇记在怀寕县北七十里古龙鸣

  城内其城北齐天统三年行台右丞卢潜屯兵所筑于时龙鸣城内潜以为不祥移军在外因号龙

  皖阳故城在潜山县北唐武德五年析怀寕县置七年省寰宇记在怀寕县北二十

  二里皖水之北故名怀寕旧城即今潜山县治汉置皖县属庐江郡后汉书马援传李广

  等聚会徒党攻没皖城使援击破之三国吴志孙䇿传注袁术死术女婿黄猗等就刘勲于皖城䇿

  自与周瑜袭皖城即克之表用李术为庐江太守守皖又孙权传建安十八年曹操恐江滨郡县为

  权所略征令内移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十九年权征皖城克之获庐江太守朱光又赤乌

  六年司马宣王率军入舒诸葛恪自皖𨗇于柴桑宋书州郡志晋熙太守领县怀寕令晋安帝立旧

  唐书地里志晋于皖县置怀寕县并晋熙郡隋改为熙州又为同安郡武德四年改为舒州以怀寕

  为州治旧志南宋为安庆府治端平三年元兵入安庆寻引去时以城去江远控御为难乃徙治罗

  刹洲而故城遂废元至治三年始复分怀寕县之清朝玉照二乡于故城置县名曰潜山吕亭

  废县在桐城县东北宋书志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郡蛮民立吕亭县属晋熙郡后省明帝

  太始二年复立南齐书州郡志庐江郡吕亭左县建元二年割晋熙属寰宇记有吕亭山在县北十

  七里县志在县北十五里相传吕蒙驻师于此今置驿太湖旧县在太湖县东北寰宇

  记刘宋武帝置元嘉二十五年泰始二年复置旧在龙山太湖水之侧因为县名元嘉末年以县

  居山险移就平原去旧县三十八里至北齐时行台左丞卢潜更修故太湖城立为龙安郡以太湖

  东陈二县属焉陈太建五年郡及东陈县并废旧志故县在县东北二里即今东岳庙也东陈

  废县在太湖县东四十四里太平寰宇记齐建元二年置属龙安郡陈太建五年青城

  废县在太湖县东新唐书志武德四年析太湖置青城荆阳二县七年省青城入荆阳八年省

  荆阳入太湖寰宇记青城废县在太湖县东四十里本曹魏将曹仁所筑黄初元年废唐武德四年

  大使鲍安仁复置七年废荆阳废县在太湖县东四十五里其城依据山险县志青城今名上格城

  松兹废县在宿松县北汉侯国属庐江郡后汉省汉书王子侯表松兹戴侯霸六安共王

  始元五年封寰宇记宿松县在舒州西南一百六十里本汉皖县地元始中为松兹县县志有故

  县在今县北五十里其地曰仙田有嘉禾无种自生故名又有旧县埠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其河亦

  曰旧河 按魏晋所置之松兹在今霍邱县东十五里晋侨置之松兹一在今江西九江府德化县

  西一即今湖北荆州府松兹也与此不同宜城即今府治宋史志安庆端平三年移治罗刹

  洲又移治杨槎洲景定元年改筑宜城景定建康志宜城者雁汉对岸一要害处吴魏相拒时尝设

  疑城于此其后讹疑为宜故袭称宜城其地山从北来分为七枝中短外长自西南以及东有大江

  还绕其东北隅有段塘湖水为限惟北当备而有大小青龙山可以屯兵设伏形势如此而古今屡

  城不克己未庚申之间制臣马光祖尝舣舟视其地寻与制阃合疏奏闻诏从之城周十有三里高

  二丈八尺门七濠长一千四百三十五丈遂为江上巨屏怀寕县志今县东门外有宜城镇杨槎洲

  在县西南罗刹洲在贵池县界吕𫎇城在怀寕县东二十里临江相传三固吴吕𫎇所筑今

  为水次仓址又通志桐城县东南亦有吕𫎇城古巢城在桐城县南六十五里寰宇记即古

  南巢城俗号古重城城三重故名南北川泽左右陂湖鲁镇城在桐城县南七十里相传

  吴鲁肃屯兵于此又六儿城在县南十五里明初黄荣六所筑连塘城在望江县西北周二

  里门四旧迹犹存相传刘裕与卢循战处古桐国在桐城县北左传定公二年桐叛楚杜预

  注桐小国世属于楚庐江舒城西南有桐乡旧志汉朱邑少为桐乡啬夫即此南硖戍

  城县北三国吴志吕蒙与甘安代皖张辽将军救之至硖石闻城已拔乃退硖石筑南硖戍寰宇记

  在桐城县北四十七里大雷戍今望江县治晋时置戍安帝义熙六年刘裕讨卢循自雷

  池进军大雷刘宋孝建元年江州刺史臧质叛使其党鲁宏下戍大雷宋书邓琬传泰始初晋安王

  子勋举兵江州遣将军俞伯奇断大雷禁绝商旅又以甲士五千人出顿人雷于两岸筑垒明年子

  勋将刘胡等军败悉发南陵诸军烧大雷诸戍而走梁书王僧辨等东击侯景发寻阳军于大雷陈

  书高祖纪西讨众军至自大雷人世祖纪王琳冦大雷诏遣太尉侯瑱司空侯安都仪同徐度率众

  以御之寰宇记新冶县即大雷戍陈置大雷郡隋改为望江旧志宋末尝迁治于东流之香口镇元

  初复还旧治同安监在潜山县东宋史志安庆府监一同安熙寕八年置铸铜铁九域志

  舒州同安监在州东八十里顺孙里在望江县西明龙涌事祖母以孝闻嘉靖中诏树慈

  顺坊于其里故名昭贤里在望江县北八里唐孝子徐仲源所居也德宗敕里曰昭贤乡

  曰孝感又敕于其母墓旁筑孝义墩白华轩今轩废墩尚存射蛟台在桐城县东南枞阳

  镇相传汉武帝射蛟处汉书武帝纪自㝷阳浮江亲射蚊江中𫉬之皖伯台在潜山县明统

  志在旧太平寺前以周大夫封皖伯而名舒台在潜山县东南相传宋王安石读书处

  书台在宿松县南三里相传唐李白脱永王璘军至宿松依邑宰闾邱某筑台读书于此又望

  江县西值雪山亦相传为白读书地又县南台山有对酌亭白与闾邱举杯邀月处分经台

  在宿松县北五十里有石台相传梁昭明太子尝于此分金刚经为三十二分孟宗台

  江县北山阜穹越若台相传孟宗为监渔池官尝登此寰宇记孟宗宅在县北一里即泣竹生笋之

  处 按吴录宗江夏人其宅当在江夏不在皖也寰宇记误四望楼在府治东旧志登眺

  之顷江淮风景举在目中天柱阁在潜山县明统志在旧郡圃宋郭祥正诗群山奔来一峯

  起千丈芙蓉碧霄里老松自作孤凤鸣潮落时生三井水曾宏父诗坐对潜山万髻鬟一峯孤秀独

  潜峯阁在潜山县北明统志在故州治之通判厅宋王安石为通判时读书处将去作

  别阁诗一溪青㵼百山重风物能留邴曼容后夜肯思幽兴极月明孤影伴寒松擢秀阁

  在潜山县北七里舆地纪胜擢秀阁乃陈莹中读书之所莹中登第黄鲁直名而书之三至

  堂明统志在府治东宋元丰间郡守杨希元建希元之祖淳化中为守父天圣中为通守及希元

  凡三至郡因名 按府治自端平三年始徙今处其初治在今潜山县也三至堂宜在潜山县明统

  大节堂即今府治元季郡守韩建拒贼宄城余阙因以大节名其堂并为文记之

  山堂在潜山县治内宋王安石诗皖城终日静如山府掾应从到日间后人摘其诗句名堂

  三孝堂在望江县北明统志元至正间建三孝子吴孟宗晋王祥唐徐仲源也天开

  图画亭在府学北面江挹山元余阙诗天外群峯出地迥沧江环惜阴亭在桐城县

  东南枞阳镇晋陶侃今枞阳后人慕之取其当惜分阴之语为建此亭涪翁亭在潜山县

  西北二十里山谷寺中明统志亭与石牛相对涪翁宋黄庭坚别号向子𬤇为之铭而书之

  公亭在潜山县北三里寰宇记在怀寕县北隔皖水一里即汉末桥公所居今亭基为双溪寺

  县志在县北彰法山今为广教寺通志有桥家故井在彰法山麓古石亭在潜山县东北

  三国吴主孙权传黄武七年秋七月权至皖口使将军陆逊督诸将大破曹休于石亭梳糚

  亭在宿松县南一百四十里小孤山顶曹学佺名胜志小孤山西有小孤庙对面为彭浪港语讹

  为彭郎遂有小姑嫁彭郎之说又起梳妆亭以附会之练潭馆在桐城县西南明王守仁

  有练潭馆诗西溪馆在潜山县寰宇记西溪馆在怀寕县西一里唐刺史吕渭所置以招

  嘉客睇山夹沼为舒州之胜景龙眠山庄在桐城县北二十里宋李公麟所居铁牛

  在府城汉志皖有铁官寰宇记铸铁作牛埋于城北十步以镇此地至北齐皇建二年刺史王洪遣

  掘铁牛遂𨏮入城未镕铸于时城中人马多疫问巫觋曰铁精为祟遂使人送牛本处当埋之时土

  没牛六寸自是以来牛见出地一尺五寸府志江浒多水怪初建城时冶铁镇之一在集贤门内一

  在盛唐门内一在山川坛东一在天柱阁右俱藏土中微露牛脊

 ︹关隘︺脊现关在怀寕县北十八里脊现岭上县北连山迤逦至此而为狭岭置关其上以扼

  舒庐之要 按脊现关亦作集贤关龙井关在潜山县东四十里地名西堡悬岸瀑布最为

  驾雾关在潜山县南三十里驾雾山下大关在潜山县西四十里地名龙口又西

  十里有小关地名芳岭长枫岭巡司在怀寕县东五十里即古长风沙也宋初置镇

  眀初置巡司今移入府治寰宇记长风沙在怀寕县东一百九十里置在江界以防冦盗唐李白长

  干行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即此九域志怀寕县有长风镇县志又有观音港巡司在县西北七

  十里今裁三桥镇巡司在怀寕县西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六百丈巡

  司在桐城县东一百六十里老洲马踏石巡司在桐城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枞阳下

  练潭镇巡司在桐城县南六十里 本朝康熙十五年设驿乾隆二十年省二十

   八年设巡检北硖关巡司在桐城县北四十里以北 硖山而名道出舒城宋之北 硖

   镇也有巡司九城志桐城县有北硖永安龙马山铜山挂车盘山石溪双港孔城九镇县志铜山镇

   在县北三十 里挂车在县西三十里双港在县西南六十里孔 城在县东三十里石溪在县东九十

   天堂寨巡司在潜山县西北一百里天堂山后部巡司在太湖县北一

   百二十里白沙巡司在太湖县北一百三十里白沙镇又旧有南阳巡司在县西北九十

   里小池巡司在县东北四十里皆明洪武中置寻裁孤山巡司在宿松县东南一百

   二十华阳镇巡司在望江县南门外旧为杨湾口巡司雍正八年泾江

   口在宿松县南一百二十里邑中诸水合流于此明置巡司 本朝嘉庆二十四年裁移设建德

   县永丰镇皖口镇在怀寕县西十五里皖水入江之口也亦名山口镇孙吴嘉禾六年使诸

   葛恪屯于庐江皖口陈书高祖纪永定三年闰四月遣镇北将军徐度率众城南皖口六月征临川

   王蒨往皖口置城栅以钱道戢守焉九域志怀寕县有皖口镇元史余阙传安庆依小孤山为藩蔽

   命义兵元帅胡伯颜统水军戍焉陈友谅自上游直𢭏小孤山伯颜与战四日夜不胜急趋安庆贼

   追至山口镇枞阳上镇在桐城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县志旧县置河泊所凡六长河河

   泊所在枞阳上镇石塘大池所在破冈民池所在鳌山镇竹子河所在石灰河五观所在𠙶山荻埠

   所在练潭今皆省石潭镇在潜山县东寰宇记怀寕县石潭镇在县东八十里北齐皇建

   二年立以防梁兵陈大建五年废唐武德五年使王宏让复置八年又废九域志怀寕县有石潭

   许公荻步石井罗巨等镇马路口镇在太湖县西门外又西一里曰小马路镇便民

   仓镇在宿松县东南七十里俯临长河与小孤相连东通望江县吉水镇又余家嘴镇在县西

   南四十里归林滩镇在宿松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江水两分一派道其前沿流出泾江口

   合大江旧置巡司今裁雷港镇在望江县东三十五里明设巡司后废吉水镇

  在望江县南三里本名急水杨湾镇在望江县西南三十里香草镇在望江县

  西三十里旧设泊湖鲚湖河泊所于此县志明初县界河泊所凡四武昌河泊所在县东北三十里

  苏家镇杨溪长河所在吉水镇俱嘉靖三十九年裁漳湖新口所在县东七十里新沟镇万历九年

  马头镇在望江县北马头河侧九域志望江县有马头镇隘口营在宿松县

  西北四十里路通蕲黄 本朝顺治六年置又仓镇洿池余家嘴皆置营设兵防御野人原

  寨在潜山县西北十五里宋建炎二年邑人刘源屯兵于此与太湖张德兴共图恢复今曰善士

  坊县志县有旧寨二野人原及天堂寨是也新寨五十有八绕皖山之麓皆明末所置在县界

  山庵寨在太湖县南二十五里张安抚寨在太湖县西北一百六十里司空山

  旧志宋亡有安抚张德兴立寨于此以图恢复又桃花寨在县西北八十里与湖北蕲州接界

  牌市在怀寕县西即石牌口宋樊若水试舟处也寰宇记怀寕县石牌大江中流与池州分界

  县志石牌市在县西一百里上达潜太宿望四县有上下二集明初尝置河泊所于此县界河泊所

  凡五今皆废陶冲驿在桐城县西南四十里地名三安坂道出潜山县明洪武初置于沙

  口陂十五年移置于此省志旧有同安水驿 本朝顺治十六年吕亭驿在桐城县北十

  五里明洪武初置北硖驿十五年改置于此青口驿在潜山县东北五里小池驿

  在太湖县北四十里旧设巡司后裁改置驿枫香驿在宿松县北五十里

 ︹津梁︺野螺桥在怀寕县东达京省要路大新桥在怀寕县西张葭港水由此入江

  同安桥在怀寕县西有前后二桥清塘水由此入江桐溪桥在桐城县东门外为

  京省通津今名子来桥孔城桥在桐城县东三十里黄华桥在桐城县东南一百

  官步桥在桐城县南一百里奔河桥在潜山县东三里又二里曰黄华桥

  琳河桥在潜山县东十五里黄泥沟桥在潜山县南二十里试心桥

  山县西北皖山绝顶载阳桥在太湖县西三里县志旧有马路口渡在县西一里南通望江

  西通宿松黄梅明万历间水道改从东北乃迁渡于载阳造舟为浮桥系以铁索花桥

  湖县北门外龙山下为驿使孔道亦造舟为梁荆桥在宿松县东三十里县东诸水汇于此入

  大桥在宿松县西一里跨大河长数百丈阔数丈化龙桥在望江县南门外长

  十九丈明崇祯十六年建关其上后左良玉兵至屡攻不下骆驼桥在望江县西北三十

  芦新桥在望江县北三十里赤冈渡在宿松县东三十二里又竹墩渡在县东

  南四十里

 ︹堤堰︺翟公堤在太湖县东三十里元至正间县尹翟居仁筑王圻续文献通考翟公堤在太

  湖县西南县志县境三面高原惟东南卑湿山峻水急雨则涨旱则涸旧有塘堰几七十所今皆废

  枫香堤在宿松县东三十里长三百五十丈又黎协堤在县东一里长百丈并明宏治

  中知县施溥筑方公堤在望江县南门外达吉水镇长三里明天启中知县方懋德筑

  同堰在宿松县南十里溉田甚多居民立约限时刻放水又惠民堰在县西二里亦知县施溥

  筑灌河西田百亩吴塘陂在潜山县西潜水所经也三国魏志刘馥传馥为扬州刺史兴

  治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又吴志吕𫎇传曹公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𫎇以皖地肥美若

  一收熟坡众必増征皖取之元和志吴塘陂在怀寕县西二十里皖水所注寰宇记此塘即朱光所

  开亦名吴陂堰灌稻田三百馀顷隋开皇十八年刺史梁慈更广沟渠又加稻田一百顷唐贞元二

  年洪水涌溃良田半为沙卤县志明嘉靖元年府胡缵宗重凿石渠万历三十年知县于廷采重

  筑石堤石闸 本朝康熙十一年重修乌石陂在潜山县东北三十里皖水所经亦古陂

  也明知府胡缵宗修筑石坝西圩在望江县东北六十里周三十馀里堤岸三千九百七十

  馀丈基阔十丈高二丈圩中田三万七千馀亩相传孙吴时屯皖得榖数万斛即此圩也

 ︹陵墓︺︹汉︺朱邑墓在桐城县西二十里石井西桥公墓在潜山县北名胜志汉太

  尉桥元墓在县七里彰法山广教寺后 按后汉书桥元梁国雎阳人历太尉以病免就医里舍至

  光和六年卒是元未尝退隐于皖也三国魏志建安七年曹公军谯至浚仪治睢阳渠遣使以太牢

  祀元自为文以𥙊是桥元墓固应在睢阳也三国吴志周瑜传从孙策攻皖拔之得桥公二女策自

  纳大桥瑜纳小桥又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䇿戏瑜曰桥公女虽流离得我二人作婿亦足为欢是时

  建安四年去桥公之没巳十有六年而其女或失所依自梁迁皖故䇿叹其流离未可知也寰宇记

  谓二桥即汉末桥公女后人以桥公史不书名又载破皖得二桥事遂以桥元尝游寓于此志载其

  居而并载其墓母亦事之传疑者欤张何丹墓在宿松县西水口山前有庙曰太王庙又

  有庙在县治左丹为邑令因祈雨卒于云坛百姓哀之为立庙墓前︹南北朝︺︹齐︺何昌

  㝢墓在潜山县北八十里水车坂︹唐︺麹信陵墓在望江县治北唐白居易诗我

  闻望江县麹今抚𢝼嫠身没欲归葬百姓遮路歧攀辕不得去留葬此江湄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

  徐仲源墓在望江县北十里孝感山官道旁仲源母墓之左东北隅即其故居︹宋︺

  贞女黄千金墓在潜山县东门千金巷吴栗墓在望江县北五里

  仁夫基在望江县北三十里︹元︺余阙墓在怀寕县西门外二里墓祠有楼名正气

  明统志元末余阙死节贼义之求其尸清水塘中具衣棺葬此洪武八年封土缭垣树碣墓道以表

  之通志李宗可墓在余墓左马倅墓在余墓右皆与阙同时死者韩建墓在怀寕县东南

  康济门外江滨旧没于民居明知府胡缵宗得其地封识之王幼学墓在望江县北二

  十里慈湖坂︹明︺汪銮墓在怀寕县北郭外里许檀郁墓在桐城县投子山西

  又夏子孝墓在土地岭俱孝子方法墓在桐城县北龙眠山左光斗基在桐城县

  北四十里白沙岭张秉文墓在桐城县西薛家铺雷𬙂祚墓在太湖县西北

  夏统春墓在桐城县龙眠山义勇墓二冢在宿松县城东西皆明季守城战殁

  

 ︹祠庙︺四忠祠在府学东旧有二忠祠祀宋通判孙知微夏椅 本朝康熙六十年知府张楷

  建今址并祀明总兵陈龙参将潘可大大节祠在怀寕县西祀元韩建朱邑祠

  在桐城县寰宇记邑为桐乡啬夫后为大司农卒葬于此人为立祠迄今祭祀黄公祠

  城县西门内祀明黄得功窦将军祠在桐城县旧书院祀明义烈窦成亦曰窦公祠

  山祠在潜山县北门内寰宇记皖公山神在怀寕县西北二十里周大夫皖伯之神也隋大业

  八年县令辛公义移就皖水之阴吴陂堰侧号曰吴改神祠唐开成五年刺史郑糓又别立吴陂祠

  于庙垣之东以祀刘馥吕𫎇伍员祠在潜山县北寰宇记在怀寕县北二里周瑜

  祠在潜山县治南二里寰宇记在怀寕县东南二里人有庙在望江县水经注江水对雷水之地

  侧有周瑜庙亦呼为大雷神惠民祠在宿松县城隍庙左祀明巡抚彭韶知县邢旭谢镔

  孙行施漙麹令祠在望江县寰宇记在望江县北三百五十步祀邑令麹信陵唐登科记麹

  信陵贞元元年进上擢第本县图经为兹邑令亢旱祈祷甘雨立降贞元五年立祠余忠宣

  庙在怀寕县西门外祀元右丞余阙又一在府学东以同时从死推官黄突伦等三十三人附祀

  又烈夫人祠在青阳书院东附阙妻及子德生女安安狄梁公庙在太湖县北三十里

  县志庙北二里有梁公墓又宿松县泾江口亦有祠 按狄仁杰传曾贬彭泽令邑人为置生祠此

  地与彭泽近固应有庙墓不应在此棠梨庙在太湖县西十里宋宣和中建祀唐张巡

  榖庙在宿松县西北二十里祀神农后稷神女庙在宿松县南小孤山下宋陈间夫诗

  山存孙独宇庙塑女𭅺形过客虽知误行人但乞灵明洪武永乐中皆尝遣官致祭何无忌

  庙在望江县寰宇记无忌为宋镇军寻阳太守战殁于此因立庙

 ︹寺观︺双莲寺在怀寕县阜民坊宋时尝产双青莲因以名寺太平兴国寺怀

   寕县西正观门外万松山麓元创明洪武间重修 本朝康熙八年拓旧制增建谷林寺

  在桐城县东十五里鲁硔山旧名清泉寺明建 本朝康熙四十六年   敕赐今额胜因

  寺在桐城县北二里投子山明嘉靖间废 本朝雍正十二年奉   旨重建太平寺

  在潜山县北太平山晋咸和中创元余阙有登太平寺诗山谷寺在潜山县西北二十里寺

   东北隅有三祖璨大师塔寰宇记梁大同二年以山谷为名明统志相传梁僧宝志卓锡之地

   祖寺在太湖县北百二十里县志二祖慧可神光也有卓锡石传衣石太霞宫

   城县西城外旧志晋裴既郭三仙游此邑人见彩霞烛天因祀之称为太霞福地明季毁 本朝顺

   治七年重建真源万寿宫在潜山县北二十里明统志真源万夀宫乃梁白鹤道人

   鹤止之所宋赐号灵仙观后改今名旧志中有鹤鸣泉四时不竭又有应梦井唐元宗尝梦游于此

    因赐

  ︹名宦︺︹汉︺朱邑庐 江 舒 人 为 舒 桐 乡 啬夫 廉 平 不 苛 以爱 利 为 行 未 尝 笞 辱 人存 问 𦒿 老 孤 寡

    遇 之 有 恩 所 部 吏 民 爱 敬 焉 后官至大 司农病且死 属 其 子 曰 我 故 为 桐 乡 吏 其民爱我 必葬我桐

    乡 后 世 子 孙 奉 尝我 不 如 桐乡 民 及 死 其 子 葬 之桐 乡 西 郭 外 民 果共 为 起 冢立 祠 岁 时 祀 祭 不 绝

   ︹三 国︺︹吴︺吕𫎇汝 南 富 陂 人 拜 偏 将 军 领寻 阳 令 数进 奇 计 佐 吴 定 皖 即 拜 庐江 太 守

    ︹晋︺陶侃 鄱 阳 人 徙 家 寻阳 庐 江 太 守 张 夔 召 为 督邮 领 枞 阳 令 有能 名 迁 主 簿 会 州 部 从 事

    至 郡欲 有 所 按侃 曰 若 鄙 郡 有 违 自 当 明 宪 直绳 不宜 相 逼 若不 以 礼 我 能 御 之 从 事 即 退︹               唐︺

    张镇周舒 人 武 德 中拜 舒 州 都 督 甫 至 置 酒 召 亲戚 相 与 酬 饮如 布 衣 时 凡 十 日 既 而 分 赠

    金 帛 泣 与 之 别 曰 令 日 犹 得 与 故 人 饮 酒 明 日 则舒 州 都 督 治 百 姓 耳 自 是 亲 戚 故 人 犯 法 一 无 所

    纵 境 内肃 然张  万福 魏州 元 城 人 大 历 中 贼 陈 庄 陷  舒州节 度 崔 圆 令 万 福 摄 舒 州 刺  史

   督淮南盗贼穷破株党孤洛阳人代宗时舒州刺史岁饥旱邻郡逋亡什四以上舒

   人独安以治课如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麹信陵吴县人贞元初为望江令有仁政岁亢旱

   以铁板丹书沈江祷于神曰必也私欲之求行于邑里惨黩之政施于黎元令长之罪也神得而诛

   之岂可移于人而害其岁祷毕雨立降及代民遮道留得再任卒官白居易作秦中吟哀之

   震元和中桐城令邑自开元中徙治山城地多猛虎毒蛇震焚薙草木其害遂除︹宋︺李炳

   肥乡人太祖时以殿中侍御史出知舒州时进征金陵缘淮供亿惟舒不匮以劳加御史冯瓒

   齐州历城人太祖时知舒州境内有菰蒲鱼鳖之饶居民采以自给防御使司超尽征其入瓒奏请

   蠲除刘沆吉州永新人天圣中通判舒州有大狱历岁不决沆数日决之章献大后建资

   圣浮图内侍挟诏命督役严峻沆奏罢之李迪濮州人仁宗时知舒州王琪舒人仁宗

   时通判舒州岁饥奏发廪救民永报可先赈以公租守以下皆不听琪挺身任之李孝基

  迪孙通判舒州舒吏受赂鬻狱以杀人罪加平民孝基劾治得其情廼抵吏罪杨希元

  中知舒州近城有大泽出灊山注北门外暴水漂居民希元筑捍水堤一千一百五十丈置泄水斗

  门二遂免淫潦入城之患玺书奖谕李师中楚邱人神宗时知舒州去之日民拥道遮泣马

  不能黄庭坚分寕人徽宗时知舒州以德化民不事棰楚尝游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

  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孙知微通判舒州绍兴初贼刘忠入境执以去不屈贼脔而食之

  喻樗南昌人建炎中言议和非便忤秦桧出知舒州怀寕县赵师传绍兴中知望江

  县创纯孝亭于南台寺侧合祀王祥孟宗俆仲源三孝子以风励民俗后淳熙中赵思循为令更绘

  三贤像祀之在官亦有嘉改萧服庐陵人望江令治以教化为本访古迹得王祥卧冰池孟

  宗泣笋台皆为筑亭又刻唐县令麹信陵文于石碑民知所向游酢建州建阳人知舒州

  干闽县人知安庆府至则金兵破光山民情震恐乃请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城成

  后二年金兵破黄州沙窝诸关淮东西皆震独安庆安堵如故继而霖潦月馀巨浸暴至城讫无虞

  舒人相谓曰不残于兵不蹈于水生汝者黄父也夏椅安庆通判瀛国时兵至仰药死︹元︺

  戴昌以举人为宿松尹立县治建学校筑坛壝辟田野庶政修举翟居仁汴人至正

  间为太湖尹县北多水民田尽污莱居仁筑堤障之田大稔遂名翟公堤程宗杰淝川人至

  正间为望江尹立学宫表徐仲源墓建麹大夫祠杜行田骚扰之弊立差役五等法邑民永赖

  阙庐州人至正十三年阙为淮西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于时南北隔绝兵食俱乏抵

  官十日而冠至拒却之乃议屯田战守计浚隍增陴引江植栅时群盗环布阙居其中屹然为江淮

  保障如是五年陈友谅兵簿城下阙简死士力击屡却之贼志甚复来攻四面蚁集阙徒步提戈为

  士卒先斩贼无算身亦被十馀创城陷引刀自刭堕清水塘中妻雅卜氏及子德生女安安皆赴井

  死甥福童亦从死 雅卜氏旧作耶卜氏今改正韩建辽西人至正中知安庆路陈友谅破

  城一家被害建方卧𢇻骂贼贼执以去不屈死同时不从贼而死知名者万户李宗可纪守仁陈彬

  金承宗元帅府都事特穆尔布哈万户府经历段桂芳十户和斯布哈李廷王葛延龄邱⿱氶巴 -- 卺许元炎

  奏差阿都玛勒百户黄寅孙安庆推官黄多伦台经历杨恒知事余中怀寕尹陈巨济凡十八人

  特穆尔布哈旧作帖木𥙷化和斯布哈旧作火失不花阿都玛勒旧作兀都蛮多伦台旧作秃伦歹

  今俱改正︹明︺胡俨南昌人建文初知桐城县凿桐陂水溉田为民利邑有虎伤人俨齐沐告

  于神虎遁去桐人祀之朱邑祠俞益馀姚人永乐中知潜山县地僻陋鲜学者益亲为教督勤

  于民事而持巳以廉卒于官贫无以敛民助给之谢骥成都人永乐中知宿松县于城东黎

  协桥西开濬小河注学宫几四境渠堰有资灌溉者次第修举周济洛阳人正统中知安庆府

  时岁比不登民间鬻子女充衣食方舟而去者相接齐借漕粮以赈而禁鬻子女者且上疏请免租

  诏许之全活甚众又为定婚丧制禁侈费愆嫁葬期者有罚风俗一变卒于官民皆罢市巷哭云

  陈恪归安人成化中知宿松县募民垦荒得田四百九十三顷粟二千七百馀石悉以偿虚赋

  又积谷三万二千石修塘堰数百区由是逃亡归籍者五百馀户袁庆祥雩都人成化中

  知潜山县山民多负固梗法庆祥谕之以义皆帖然不敢动惩豪右之呑噬贫民者日进父老于庭

  谘以利弊后迁官民遮留不得去宗信平度州人成化中潜山县丞县西有高地五万馀亩

  小旱辄无𫉬信率其民凿河三十馀里引吴塘水以溉之乃𫉬屡丰孙衍馀姚人成化中知宿

  松县邑多荒田积逋赋不能偿衍请按实悉蠲除之姚岳长兴人宏治中知宿松县豪民逋赋

  岳捕坐如法正德时中珰用事有司入觐率以贿行多取诸民间岳独秋毫无扰民有道献者悉却

  张夔黄岩人宏治中任望江教谕立企德亭于学尝督筑西圩尽心筹画民咸德之

  文锦安邱人正德中知安庆府度宸濠必反预为备御敌计及宸濠果反浮江文锦虑其攻南

  都令军士登城诟之宸濠乃留攻卒不能克始解去玺书褎美擢太仆少卿王诰霸州人正

  德中知怀寕县淮官甫十日宸濠来攻城诰鼓励士气独守城北面贼攻城辄先犯城北昼夜督战

  数设奇击败之贼解围去城赖以全杨锐其先萧县人正德时守备安庆与知府张文锦治战

  舰日督士肄水战及宸濠反奄至城下锐率众御之江浒巳收兵入城被围锐军城西尤要冲昼夜

  拒战却之贼悉众号十万来攻宸濠自督战锐等殊死战焚其攻具袭杀过当旬有八日而围解累

  功擢都督佥事沈教慈谿人正德中知桐城县邑正粮外有羡米三千馀石教奏蠲之建桐溪

  书院置学田定祭器及古乡射礼编为风教录胡缵宗泰安人正德中知安庆府境内尝苦

  旱缵宗为筑龙坝开吴塘乌石堰以备蓄泄民享其利建射圃进诸生行乡射礼一时文教兴焉

  李逊新建人嘉靖中知安庆府桐城民以陂池为业后属之官且加课又芦课亦于常额外岁

  増千金逊力请于官悉免之石简寕海人嘉靖中知安庆府地当冲要民苦供亿简为裁损

  岁省费四万遂为定式民立祠祀之陈于阶遵化人嘉靖中知桐城县邑城久圯于阶重筑

   砖城陈家洲沃衍滨大江于阶曰此可障而耕也筑堤成田岁𫉬万计文阶南充人嘉靖中

   知望江县时景王就邸湖广过望江供亿甚繁阶裁以定式中官惮之戢其部弗敢哗蔡几

   汉阳人嘉靖中知望江县修筑西圩甚赖其利邑苦田赋不均几履亩清文民始免无田之税

   廷采莱阳人万历中知潜山县甃西堤挽南河以会东流修筑石闸民赖其利陆元锡

   仁和人万历中知潜山县干理精敏尤留心水利筑沙河清凉二堤岁乃常稔至今称为陆公堤

   吴之才新昌人万历中知怀寕县岁苦蝗之才遣人分捕计石给银未以为赏格捕者争赴

   蝗患立除县尝被水力请蠲赈民赖以甦张廷拱同安人万历中知怀寕县县苦徭役田赋

   不均多为贫民累廷拱始定亩四丁一之制著为令咸服其平常自裕鄢陵人天启中安庆

   府推官时三王之国议拆毁河漘民居以开纤路又取纤夫数千名民间骚动自裕抗言力争皆得

   吴畅春汉阳人崇祯中为潜山县天堂寨巡检时流贼正炽畅春练乡兵悉力防御被

  执不屈死赠府经历 本朝干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潘可大江寕人崇祯中怀寕

  县守备随总兵陈龙剿贼遇流寇于丰家店以三千当贼数万困守一月矢尽可大自刎死龙亦自

  焚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杨 尔铭筠连人崇祯中知桐城会流寇渡河

  城被围尔铭以民兵格之贼退亡何贼势愈炽围城岁以为常尔铭率士民登陴警柝缮垒七年如

  一日孤城卒完张利民侯官人崇祯中知桐城县贼张献忠百道来攻凡四十昼夜利民挥

  涕登陴率士民死守援兵至围解又城中驻兵三千民既苦贼复苦兵利民委曲调剂始𫉬安堵

  李孕嘉沈邱人崇祯中知潜山县流贼贺一龙等攻陷城执孕嘉及典史沈所安去索贿以

  赎孕嘉曰死即死耳以贿免是辱朝廷也贼索其印系之腰间骂不绝口与所安父子俱被害 本

  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金应元山阴人崇祯中知太湖县流贼犯境据大濠以

  守奸人导贼渡濠应元被执死 本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李盛英榆林人崇

  祯中知太湖县流贼馀孽万馀掠县之西北盛英率守备徐际相御之许家寨初多斩𫉬寻贼势益

  众与际相俱力战死 本朝干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扈永安霍邱人崇祯中太湖

  训导贼犯城或劝其去永安不从贼至犹闻诵读声遂遇害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入祠

  施元绪浙江人崇祯中宿松县丞城新破于贼加之蝗疫两灾积尸盈野存者食树皮几尽

  元绪方奉檄征漕叹曰嗟此孑遗其何能堪愿以一死代万民命遂具衣冠自缢仓署中事闻其年

  漕粮𫉬免朱万年浙江人崇祯中宿松县典史流寇犯境初无城守官吏俱逃万年独以狱

  库为已任不肯去贼至被杀于堂上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入祠 张 起阳

  人崇祯中望江县典史筑堤守城颇有机略夜半流贼来攻云梯巳及城下起阳逻察守兵甚严知

  贼至击走之王治心沂州人崇祯中为安庆同知性狷介巡抚王配元荐为廉吏第一后

  左良玉兵溃入城治心朝服坐厅事贼至大骂之遂被害

 ︹本朝︺黄熙瓒晋江人顺治中为安庆府推官精习吏事豪猾敛手民无𡨚狱尝摄知府事会

  海贼大至以伪檄招之熙瓒缚置之狱众感其义同心坚守援兵至贼遁去熙瓒率水师追击大破

  常大忠太原人顺治中知潜山县邑苦田赋不均大忠履亩清文以田均里积弊顿清

  建三立书院以来学者置学地赡之每乡立眺台以备守望由是龿苻无警弦诵不绝高攀

  桂钱塘人康熙中知桐城县革除陋规力行善政以被诬去官县人泣送市为之空安清

  翰垣曲人乾隆二十三年知潜山县以儒术饬吏治葺书院濬城河水涝有备至今利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