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一百六十五至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三至一百六十四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一百六十五至一百六十六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一百六十七至一百六十九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9.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9.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9.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9.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9.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9.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9.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9.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9.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9.djvu/11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9.djvu/1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9.djvu/1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9.djvu/1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9.djvu/1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9.djvu/1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9.djvu/17

大清一统志

 兖州府在山东省治南三百二十里东西距五百十里南北距二百六十里东至沂州府费县界

  一百六十里西至曹州府濮州界三百五十里南至江南徐州府沛县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泰安府

  肥城县界一百一十里东南至沂州府兰山县界三百三十里西南至曹州府曹县界三百一十里

  东北至泰安府泰安县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泰安府东平州界一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

  千二百三十里

 ︹分野︺天文奎娄分野降娄之次兼胃室壁氐房心之

  分

 ︹建置沿革︺禹贡徐兖二州之域府治及东境属徐州西北境属兖州

  为鲁国东南境为邾小邾滕薛诸国西南境为曹国兼宋地战国属楚秦置

   薛郡汉更为鲁国治鲁后汉魏因之晋改郡刘宋

   元嘉三十年始更置兖州宋书州郡志兖州刺史后汉治山阳昌邑魏晋

   治廪邱武帝平河南治滑台文帝元嘉十三年邹山又寄治彭城二十年省兖州分郡属徐冀州

   三十年复立治瑕邱 按今府治即汉瑕邱县自汉以来兖州徙治不一其治瑕邱自此始也

   魏仍曰兖州 按魏初兖州亦治滑台魏书纪传多称此为东兖州太和十八年以东

   郡属司州始称此为兖州大业元年废州置都督府二年改

   鲁州三年改鲁郡时始自曲阜徙治瑕邱武徳五年复曰

   兖州贞观十四年置都督府天宝初复曰鲁郡干

   元初复曰兖州属河南道后置节度使赐号泰寕

   军唐书方镇表乾元二年升郓齐兖三州都防御使为节度使治兖州宝应元年长庆元年

   沂海观察使为节度使徙治兖州太和八年复废为观察使大中五年又升沂海观察使为节度使

   干寕四年赐沂海节度使为秦寕军节度使五代因之周广顺二年

   军宋初仍曰兖州鲁郡复置泰寕军节度大中祥

   符元年升大都督府政和八年升为袭庆府属京

   东西路金复曰兖州大定十九年改曰泰定军属

   山东西路元亦曰兖州初属济州宪宗二年属东

   平路至元五年复属济州十六年属中书省济寕

   路明洪武初曰兖州属济寕府十八年升为兖州

   府属山东布政司

  本朝因之属山东省初领州一县十三乾隆四十一年升济寕为直隶州以金乡嘉

   祥鱼台三县属之今领县十

   滋阳县附郭东西距三十里南北距五十里东至曲阜县界十里西至济寕州界二十里南

   至邹县界二十里北至寕阳县界三十里东南至邹县治五十里西南至济寕州治六十里东北至

   寕阳县界四十里西北至汶上县界六十里春秋负瑕邑汉置瑕邱县属山阳郡晋省入南平阳

   县刘宋元嘉三十年始置兖州治瑕邱故城后魏因之隋开皇十三年始复置瑕邱县为兖州治大

   业三年为鲁郡治唐仍为兖州治五代因之宋大观四年避孔子讳改曰瑕县寻又改为嵫阳金元

   皆因之明洪武初省县入兖州十八年升兖州为府复置嵫阳县成化七年改嵫为滋 本朝因之

   曲阜县在府东三十里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泗水县界三十里西至滋阳

   县界二十里南至邹县界二十五里北至寕阳县界三十里东南至峄县治二百六十里西南至济

   寕州治九十里东北至泰安府泰安县界五十里西北至寕阳县治六十里古少皥之墟周初曰曲

   阜封周公子伯禽于此为鲁国秦为薛郡治汉置鲁县为鲁国治后汉因之晋为鲁郡治宋及后魏

   因之北齐文宣改郡曰任城隋开皇三年废郡四年改县曰汶阳十六年又改名曲阜属鲁郡唐贞

   观元年省八年复置属兖州五代因之宋大中祥符五年改曰仙源县金复为曲阜元因之明属兖

   州府 本朝因之寕阳县在府北五十里东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泗水

   县界五十里西至汶上县界二十五里南至滋阳县界二十里北至济南府肥城县界三十五里东

   南至曲阜县界三十里西南至济寕州治九十里东北至泰安府泰安县界五十里西北至泰安府

   东平州治一百二十里春秋为鲁之阐邑汉置寕阳侯国属泰山郡后汉属东平国晋省北齐文宣

   移置平原县于此隋开皇十六年改县曰龚邱属鲁郡唐属兖州五代因之宋大观四年又改曰龚

   县金大定二十九年改名寕阳县元至元二年入嵫阳大德元年复置仍属兖州明属兖州府

   本朝因之邹县在府东南五十里东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七十五里东至泗水县界六十五里

    西至 济寕州界三十 五里南至滕 县界五十里北至曲 阜县界二十五 里东南至滕 县界七十里西

    南至 济寕州鱼台县界七十五里 东北至泗水县界八 十里西北至滋阳县界三十 里春秋邾国鲁

    缪公 时 改为驺汉置驺县属鲁国后汉晋宋魏隋因之 唐 属兖州五代因之宋熙寕五年省为镇入

    仙源县元丰七年复置仍属兖州 金 属滕州元因之明洪武中改属兖州府  本 朝因之泗  水

    县在 府 东少北九十里东西距一 百里南北距 七十 五 里东至沂州府费县界七 十里西至曲 阜

    县界三 十里南至 邹县界二十五 里 北至泰安 府泰安县 界五十里 东南至峄县治 二 百四十里 西

    南至 邹县治九 十里东北至泰 安府新泰县界七十里 西北至寕 阳县界四十里 春秋时鲁卞邑汉

    置卞县 属鲁国后汉因之晋属鲁郡刘宋因之后魏省入 邹县隋开皇十六年改置泗水县属鲁郡

    唐属兖州五代及 宋金因之元至 元二年省入曲阜县三年复置仍 属兖州明属兖 州府 本朝因

    滕县在 府东南一百四十 里东西 距一百六十里 南北距一百五十 里东至 峄县界一百

   里西至济寕州鱼台县界六十里南至江苏徐州府铜山县界一百十里北至邹县界四十里东南

   至峄县界五十里西南至江苏徐州府沛县界七十里东北至沂州府费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

   邹县界四十里周时滕薛小邾三国地战国时为齐地秦为薛县地汉置蕃县属鲁国后汉因之晋

   属鲁郡元康中改属彭城郡宋因之后魏孝昌二年置蕃郡元象二年武定五年复置北齐郡废

   隋𨳩皇十六年改蕃曰滕县属彭城郡唐属徐州五代至宋因之金大定二十二年改县曰滕阳兼

   置滕阳军二十四年改置滕州仍治滕县属山东西路元因之明洪武二年州废以县属济寕府十

   八年改属兖州府 本朝因之峄县在府东南二百六十里东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

   二十里东至沂州府郯城县界一百十里西至滕县界五十里南至江苏徐州府邳州界六十里北

   至沂州府费县界六十里东南至邳州治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徐州府铜山县界五十里东北至沂

   州府兰山县界二十里西北至滕县界七十里春秋时鄫国地战国属楚为兰陵邑汉置兰陵氶二

  县属东海郡后汉因之晋元康元年置兰陵郡刘宗徙郡治昌虑省兰陵入氶县属之后魏武定五

  年复置兰陵郡并置兰陵县属之北齐废兰陵县开皇三年郡废十六年置鄫州大业初州废改

  氶县为兰陵县属彭城郡唐武德四年复置鄫州又改兰陵为氶县贞观初州废县属沂州五代及

  宋因之金明昌六年又改氶县为兰陵贞祐四年改属邳州寻于县置峄州元属益都路至元二年

  省县入州明洪武二年降州为峄县属济寕府十八年改属兖州府 本朝因之汶上县

  在府西北九十里东西距一百五里南北距六十五里东至寕阳县界三十五里西至曹州府郓城

  县界七十里南至济寕州界四十五里北至泰安府东平州界二十里东南至滋阳县界三十里西

  南至济寕州嘉祥县界六十五里东北至东平州界四十里西北至东平州界二十五里古厥国春

  秋时鲁中都地战国属齐为平陆邑汉置东平陆县属东平国后汉及晋因之宋初曰平陆元嘉中

  侨置阳平郡兼移乐平县寄治寻废大明元年置郡后魏曰东阳平郡仍治乐平北齐郡废隋开

   皇十六年复改乐平曰平陆属鲁郡唐初属兖州天宝元年改曰中都贞元十四年改属郓州五代

   因之宋属东平府金贞元元年改曰汶阳泰和八年又改曰汶上元属东平路明属兖州府东平州

    本朝属兖州府阳榖县在府西北三百里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泰安府

   东阿县界四十里西至曹州府朝城县界三十里南至寿张县界三十里北至东昌府聊城县界六

   十里东南至夀张县界十五里西南至曹州府范县治四十里东北至东昌府聊城县界七十里西

   北至东昌府莘县界二十里春秋齐柯邑汉置东阿县属东郡为都尉治后汉因之晋改属济北郡

   大明元年省后魏复置仍属济北郡隋开皇十六年因县境有故阳榖邑析置阳谷县属济北郡

   唐初属济州天宝十三年州废以县属郓州宋属东平府金因之元属东平路明属兖州府 本朝

   因之雍正八年分隶东平州十三年仍属兖州府寿张县在府西北二百四十里东西距

   八十里南北距六十五里东至泰安府东平州界五十里西至曹州府范县界三十里南至曹州府

   郓城县界六十里北至阳谷县界五里东南至泰安府东平州界五十里西南至曹州府范县界三

   十里东北至泰安府东阿县治九十里西北至阳榖县界五里汉东郡范县地隋唐宋为寿张县地

   大定七年徙置竹口镇十九年复还旧治元因之属东平路明洪武初废十四年又移置于王陵

   店属东平州十八年改属兖州府 本朝因之雍正八年分隶东平州十三年仍属兖州府

  ︹形势︺大野既潴有羽有𫎇孤桐蠙珠泗沂攸同扬雄徐州

   南抱黄河注以汶泗沂梁之水北瞻泰山翼以

   尼防凫绎之山

  ︹风俗︺鲁秉周礼孔子修六经以述唐虞三代之道

   是以其民好学上礼义重廉耻汉书地理志贱商贾务

   稼穑尊儒慕学得洙泗之俗隋书地理志人情朴厚俗

  有儒风文献通考

 ︹城池︺兖州府城周十四里有奇门四郭门五池广三丈明洪武十八年筑正德后屡经修

  筑 本朝康熙十年修乾隆四十三年重修 滋阳县附郭曲阜县城周十里门五池

  广一丈明正统七年自县东十里徙建嘉靖以后屡修寕阳县城周四里有奇门四池

  广一丈二尺宋天圣中筑明嘉靖后屡修甃砖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邹县城周四里有

  奇门四城濠与小沙水相通旧土筑明万历五年甃砖 本朝顺治五年康熙七年四十八年重

  泗水县城周三里有奇门四池广一丈二尺明成化间修筑隆庆间甃石 本朝干

  隆五十五年修滕县城周五里有奇门四池广三丈五尺引梁溪水注之明洪武二年因旧

  址甃砖石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峄县城周四里门四池广三丈成化二十二年因旧

  址甃石 本朝干隆四十三年修汶上县城周十二里有奇门四池广一丈二尺明成

  化以后屡修筑 本朝顺治十四年乾隆四十二年嘉庆二十一年重修阳谷县城

  周十二里门四池广二丈旧土城明万历五年甃砖二十五年加筑䕶城堤 本朝康熙五十年

  乾隆五十五年庆二十一年重修夀张县城周五里门四池广三丈明宏治十四年增

  筑 本朝顺治十七年乾隆五十五年重修

 ︹学校︺兖州府学在府治北旧在府治东南唐大中间兖海观察使刘莒卜建宋景祐中州

  守孔道辅重修元明以来屡经修葺 本康熙二十三年増修入学额数二十名滋阳县

  学在县治东元时为兖国复圣公庙后毁明洪武十八年复设滋阳县建学于此 本朝顺治九

  年増修入学额数二十名曲阜县学在阙里西旧在曲阜故城内明正德九年迁建于孔

  庙东嘉靖五年复徙于庙西矍相圃故址崇祯四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又于额设乐舞生内考取

  四名四氏学在阙里东旧名孔氏家学魏黄初二年令鲁郡修孔庙宗圣侯孔羡于庙外为屋以居

   孔氏学者宋祥符间知县孔朂于庙侧建学延祐间增入颜孟二氏子孙明洪武初改名三氏学万

   历间又入曾子后裔改名四氏学入学额数二十名寕阳县学在县治东北元时为县治

   后县徙以其地为学至元间始建 本康熙十年重建入学额数十五名邹县学

   治西元元贞元年改建明天启间修 本康熙三十三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泗水县

   学在县治东南旧在城东南一里宋元丰间建明洪武八年迁今所 本朝顺治康熙间修入学

   额数八名滕县学在县治西宋大观间建明洪武二年重建天启三年修 本朝康熙五十

   三年修入学额数二十名峄县学在县东门外宋初建元废明洪武二十三年重建 本朝

   康熙年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汶上县学在县治东元至元间建明洪武以后屡修 本

   康熙五十一年入学额数十五名阳谷县学在县治东宋崇寕中建元至元间修

   明成化间重修 本朝康熙十一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夀张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间

  建正统间修 本朝康熙五十五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东鲁书院在府城内 本朝干

  隆二十五年修旧名少陵书院洙泗书院在曲阜县东北八里元至正十年建明吕柟有

  记 本朝乾隆十三年   高宗纯皇帝幸鲁有   御制洙泗书院诗近圣书院

  在邹县城内 本朝康熙三十一年道一书院在滕县城内 本乾隆十年

  按旧志载颜子书院在滋阳县南八里唐开元间封颜子为兖国公立祠于此后改为书院尼山书

  院在曲阜县东南六十里尼山上元至顺间建赐额设山长学士虞集有记子思书院在邹县东南

  县志相传为子思讲堂故址亦即孟母三迁处元元贞间邹县尹司居敬构堂曰中庸精舍大德间

  奏立书院明正统间重修性善书院在滕县西南延祐元年建旧隶学宫明天启间移建圣泽书

  院在汶上县城内明嘉靖二年由县西新开河东移建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二十二万六千二百三十二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二百五十五万四千九百六十八

   名口计民户共三十七万一 千四百九十三户又卫所屯户共七千七百八十 户男妇大小共七万

   二千九百三名口

  ︹田赋︺田地九万四百六十九顷四十八𤱔八分二釐有奇额徴地丁正杂银二十九万一千八百六

   十三两三 钱三分 麦二千一百二十 二石八斗二升一合三 勺米二 万四千七百三十 三石六斗四

   升七合二勺

  ︹山川︺嵫山在滋阳县西三十里高一里广三里上有神祠宋神宗时封为惠应侯文献通考瑕

   邱县有嵫阳山 按元大徳间碑云兖郡有山曰嵫郡在其左故县名嵫阳诸志称为嵫阳山非也

   甑山在滋阳县东北十里逶迤绵亘接曲阜寕阳二县界北史张华原传兖州东北七十里甑

   山中有六駮食猛兽即此 按兖州府志是山列曲阜县下一名九仙山后有白云洞西有孔子石

   曲阜县志亦同约其道里太远今仍入滋阳防山在曲 阜县东三十里周八 里高三里峯如

   笔床一名笔架山山北三里馀即启圣王墓春秋僖公十四年季姬及鄫子遇于防史记孔子世家

   防山在鲁东元和志防山在曲阜县东二十五里礼记曰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此是也颜母

   山在曲阜县东南尼山东三里两山相对中隔沂水上有圣井及颜母祠昌平山

   阜县东南五十里尼山之西接邹县界史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即此尼山在曲阜县东南

   六十里连泗水邹县界一名尼邱山史记孔子世家叔梁纥与颜氏祷于尼邱得孔子元和志尼邱

   山在泗水县南五十里阙里志尼山东有颜母山西有昌平山山脉皆自泰山来其外众山连络环

   拱不可胜数若尼山之翼云孔泾祖庭广记曰其山五峯连峙谓之五老峯中峯即尼邱迥出云汉

   间所谓圩其顶者此也上有  先圣庙庙北为中和壑壑上有观川亭壑下沂水出焉流而下注

   为智源溪溪流而南其上为坤灵洞元皇庆间邹尹司居敬刻孔子石像于中过溪而东有文德林

   宋仁宗皇祐二年以孔子诞生之地封山神为毓圣侯有御制碑记女陵山在曲阜县北二

   十里寰宇记相传秦始皇东巡女死葬此因名石门山在曲阜县东北五十里上有石门寺

   崄河发源于此唐李白有鲁郡东石门重别杜甫诗 按寰宇记崄河发源九龙山府志作发源石

   门山存考凤凰山在寕阳县东五十里上为寗家寨有平地可容数百人九顶山

   在寕阳县东一百里山有九峯故名凤仙山在寕阳县南六十里府志上有洞瀑布幕之谓

   之水(⿱𥫗廉)-- 帘云山在寕阳县西北十五里上有穴四时出云又西北为翥亭山鹤山龟山接汶上

   牟山在寕阳县西北四十里下枕汶流山阴有石井深数丈寕山在寕阳县北十

   八里县在其南故曰寕阳其北为伏山洞镌石佛故又名佛山告山在寕阳县东北二十里南

   峯上有玉皇洞洞中石壁飞泉甘若玉露其北有虎尾山皮山其西有陪山山北有仙人洞

   山在寕阳县东北七十里县志相传鲁义姑遇齐师弃子于此或谓春秋时有神爵集于上故名

   山之东为凤屏山西为刑山灵山在寕阳县东北九十里南接泰安府新泰县界树木葱蔚

   四时苍翠又东有玲珑山接舆山在邹县东五里状如两车相接故名连青山

   县东六十里其𫝑连绵锐峯插汉东为巨山又东为尖山牙山在邹县东南峄山北后汉书郡

   国志驺城北有牙山牙山北有唐口山唐口山北有阳山府志峄山与牙山大小相错状若犬牙牙

   山之北有小邱山又北为唐口山又北为舆山县之东南山十馀数皆络绎相衔状如贯珠以达于

   绎若扈从云又县东南三十里有红沟二山邹峄山在邹县东南二十里本名峄山亦曰

   邾峄山书禹贡峄阳孤桐诗鲁颂保有凫绎诗补传绎与峄同左传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迁于绎

   注鲁国邹县北有峄山史记秦始皇纪二十八年上邹峄山刻石颂秦德汉书地理志鲁国邹峄山

   在此郭璞曰峄山纯石积构连属如绎丝然故以绎名水经注山东西二十里高秀独出积石相临

   殆无土壤石间多孔穴洞达相通往往有如数间屋处其俗谓之绎孔永嘉中太尉郗鉴将乡曲逃

   此山今山南有大绎名曰郗公绎山北有绝岩秦始皇观礼于鲁登于绎山之上命丞相李斯以大

   篆勒铭山岭名曰书门括地志峄山一名邹山在邹县南二十里即禹贡之峄阳也刘荟邹山记山

   下是邹县本是邾国鲁穆公改邹山从邑变故谓邹山寰宇记峄山有穴遥与洞庭通府志山南有

   太通岩岩下石洞宏敞为孔子坐像岩上为妙光洞山左为东华宫又上为白云宫宫后有白云洞

   洞上为五华峯由洞穴穿入上至峯顶纪子墓在焉山下有孤桐寺洞穴甚多不可胜纪山南为故

   邹国城所谓邾迁于绎也县志峄山一名邹峄为别乎邳之葛峄也周围二十馀里自麓至巅计八

   里许 按邹山即峄山古无邹山之名禹贡鲁颂皆止称峄史记始兼称邹峄盖以地冠山邹山记

   所谓山从邑变是也汉书地理志则仍称峄山自刘昭注后汉郡国志及魏收志始分邹与峄为二

   考秦皇所勒石者邹峄而宋书载魏主焘登邹山仆秦皇碑可知邹与峄互称分为二者误

   山在邹县西南五十里接鱼台界即鲁颂之凫山也元和志凫山在邹县东南三十八里齐乘凫

   山在邹县西南五十里古有伏羲庙今云有伏羲墓非也府志山南有吕公洞洞有丹井其上有伏

   羲庙庙前有双柏可数千年物县志山分东西名曰双凫冈山在邹县北二里两冈南北相对

   小沙河经其东麓马鞍山在邹县北二十里形如马鞍故名山之麓为孟母墓宋孔道辅

   尝建庙墓前九龙山在邹县东北二十里山形起伏凡九上有灵泉一名灵山其西南十

   里为珠山山形独立如珠故名四基山在邹县东北三十里大小沙河俱发源于此山巅有

   石状如堂基其西麓为亚圣孟子墓距越山在邹县东北七十里与尼山相接山形高大冠

   于群峯上有龙井祷雨辄应井前有距越庙陪尾山在泗水县东五十里泗水发源于此

   山东有湖谓之漏泽接沂州府费县界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史记作负尾汉志作横尾

   孔传云淮出桐柏经陪尾郑氏谓在江夏安陆东北吴澄书纂言曰安陆横山非淮所经当即泗水

   县陪尾山其以横尾为陪尾者非是 按泗水源出陪尾为淮所会其去江夏安陆道里悬绝殊难

   牵合恭读乾隆二十二年   御制至泉林诗注及   御制泗水源诗以安陆之陪尾别为

   一山足正古来说经之失矣商寨山在泗水县东南二十里一名商山亦名昌山两山相

   对形𫝑巉岩上有石臼泉池下有鲍村东岩黄阴三泉流入泗水安山在泗水县东南三十

   五里石洞森列泉出其中上多乔木历山在泗水县东南七十里接费县界龟山

   水县东北五十里与沂州府之𫎇山相连诗鲁颂奄有龟𫎇春秋定公十年齐人来归郓讙龟阴田

   水经注龟山在博县北一十五里昔夫子望山而怀操故琴操有龟山操焉山北即龟阴之田也元

   和志龟山在泗水县东北七十五里县志龟山在县东北五十里与新泰县接界又县东南五十里

   亦有龟山小山也以形似名 按县志龟山与新泰县接界是新泰县之龟山与此为一应入于此

   薛山在滕县东四十里一名雪山山之东皆削壁薛水出其下上有悟真岩盘陀石青龙白云

   超仙黄龙丹阳诸洞下有茶泉流入薛水其北为高山高山之南有云龙山齐乘高山上有赵盾祠

   泉固山在滕县东九十里山势峭耸巉绝突起数十仞四壁如削成斜悬一径仅能受足下

   有泉可饮千人又东一百十里为胡陵山一山中分东则费西则滕狐骀山在滕县东南二

   十里左传襄公四年臧纥救鄫侵邾败于狐骀注狐骀邾地鲁国蕃县东南有目台亭县志狐骀山

   一名目台俗省字讹为胡山壶山皆非蚕母山在滕县东南三十里其上有桑霜降不落

   故名少东为落凤山起伏如波浪县志相传有凤凰落此因名桃山在滕县东南三十里寰宇

   记桃山即华采山也齐乘桃山在滕州南五十里今讹作陶山谓有陶朱公墓西微山谓有微子墓

   皆谬 按滕县志别桃山在县南六十里有奚公山在滕县东南六十里其南有梁山形

   方而长故名元和志奚公山在滕县东南六十里奚仲初造车于此处茱萸山在滕县东

   南一百里山有九十九峯九十九峪夀圣泉出焉微山在滕县南一百里接江苏徐州府沛

   县界魏书地形志彭城郡留县有微山元和志微山上有微子冢在沛县东南六十里府志微山上

   有留侯墓其下为微山湖黄沟水入焉又东南为赤山其下为赤山湖又稍南为吕孟山其下为吕

  孟湖微山北有柏山远望色白亦名白山染山在滕县西北五十里其北即邹县西接鱼台县

  界齐乘山有伏羲庙圣母泉龙山在滕县北二十五里峯峦奇秀蜿蜒如龙上有龙湫流为

  小白河又北十五里为双谷山两峯对峙山多虚谷有圣水泉青龙山在滕县东北五十里

  山峯特峙状如僧笠前有水峪棠梨峪亦名梨山又名牙山稍南有奇宝山屏山宝峯山华盖山宝

  峯之西为马山山南有泉流为明水又西为石沟车箱水出焉北流入漷青龙山西五里有凤凰山

  莲青山在滕县东北五十里山有二其一为西莲青绝顶两峯插入云汉名莲花峯其一为

  东莲青上有九十九峯前有玉女池后有水帘洞东有桃花谷谷多桃花毎春水出涧浮带落花邑

  人谓之小桃源自莲青而东逾漷河崒然耸秀者为巨越山又东为连珠山龟步水出焉西流至凤

  凰山入漷河阜山在滕县东北九十里状如三重台阁高出云表四面皆削壁有

  一径直上稍南为巉山有瀑布流为石沟水下流入漷河述山在滕县东北一百里漷水发源

   于此山上有寨四面皆绝壁惟东北一鸟道稍东折而南为曾子山有晒书台县志相传曾子读书

   黄约山在滕县东北一百十里一名黄叶山山巅石裂尺许下探无际云出如烟号曰

   云谷山下有黄约城楼山在滕县东北一百二十里黄约山东北县志山巅有井前一小山为

   樵山有泉水历叠𪩘而下声闻一里望之如曳练下有胭脂沟水淡红如桃花色即雨雨止如故又

   东北十二里为太白水有瀑布稍西为仙姑山山南横卧者为凤凰岭岭南则漷水南流岭北则沂

   水北流由岭而东上为崆峒山山有洞多白蝙蝠大者如鸦青石山在峄县东七里上有

   石穴深数丈名仙人洞四围悬崖古木阴森西岩尤峭峻雨后瀑飞千尺自削壁而下直达涧底

   葛峄山在峄县东南十五里峄县以此得名亦名峄阳山今名柱子山下有村落氶水绕其

   下后汉书郡国志注山出名桐伏滔北征记今盘根往往而存元和志峄阳山在下邳县西六里旧

   志山之西南有黄𬬻山产铜罗泌路史云颛顼修黄帝之政采葛峄之铜铸鼎以藏天下之神主

   按禹贡孔疏以峄阳为葛峄蔡传因之其说本后汉书注考宋儒以前未有以邹峄为峄阳者独王

   应麟诗传有是说或非无见姑并存以俟考寨山在峄县东南六十里形圆如覆釡有壁垒

   井臼遗址东麓有泉名一勺雨后喷薄殊可观望仙山在峄县南二十里高峻庄严如人端

   坐垂手状顶甚平旷其西为丁公山峯亦奇秀县志相传汉丁公曾避难于此故名更南三十里有

   铸钱铁角山在峄县西南二十里岩畔有洞可容数十人山顶绝险缭以周垣状如壁

   垒山下有泉居民引以溉田县西南九十里有马山形若奔马武水出焉青檀山在峄县西

   七里上多青檀山巅有流泉经县南会氶水入泇河宋岳飞尝留题岩壁石屋山在峄县西

   二十里山麓有流泉泻为瀑布下流为金注水其南有大名山又西三里有马头山山前壁立如削

   旁一鸟道达其上绝顶有二池遇旱不涸其地平旷可耕山东有龙塘泉东流会青檀寺水

   茅山在峄县西四十五里山后有玉华泉流为彭河车梢山在峄县北六十里一名三

   峯山即寰宇记所谓花盘山也四围峯峦突兀俯临涧壑涧下一池深杳莫测沧浪渊出焉为氶水

   上源其西曰巨梁山一名巨龙山其南半里许为将军山斗山及熊耳山山南有黄龙洞中空阔委

   折高数丈深十馀丈烛以火乃可入西岩有泉旁多石乳有白蝙蝠大如鸽君山在峄县北

   六十里西泇水发源于此古名抱犊山亦曰抱犊崓魏书地形志兰陵郡氶县有抱犊山元和志抱

   犊山在氶县北六十里壁立千仞顶宽而有水山去海三百馀里天气澄明宛然在目昔有遁隐者

   抱一犊于其上垦种故以为名山高九里周围四十五里寰宇记抱犊山抱朴子云出芝草齐乘君

   山一名抱犊山在峄州北六十里夹山在峄县北七十里县志相传即春秋之夹谷非也相

   近又有夹儿山旧有锡场仙坛山在峄县东北一里旧志山巅广数里攒簇奇秀望之如庐

   相传古仙人所居山腰有痕如带亦名玉带山又名凤山天台山在峄县东北五十里山顶

   平如圆盖四壁巉峻望之入云太白山在汶上县东五十里县志相传唐李白尝至其上因

   名俗呼为牛山其旁为云尾山二山出云相接则雨蜀山在汶上县西南四十里其下即蜀山

   湖四望无山屹立波心尔雅山独者蜀故名青山在汶上县北三十五里怪石耸翠俗名卧

   佛山又县北四十里有松山孤峯独峙丛柏蓊郁旧亦名青山坦山在汶上县东北二十里山

   形平坦故名土人呼为坛山以旧有祷雨坛也其西岩凭视城郭如在宇下又东北五里为金山亦

   名榻山榻山之右为九峯山又北为采山皆坦山之支云谷山在阳谷县治东北小阜也县因

   梁山在寿张县东南七十里山以梁孝王游猎于此而得名上有虎头崖宋江寨其下旧

   有梁山泺又县城东南有凤山故县城亦名曰凤城夀邱在曲阜县东北八里皇甫谧帝王世

   纪黄帝生于夀邱史记五帝本纪舜作什器于夀邱元和志夀邱在曲阜县东北六里皇甫谧以为

   在鲁城东门之北 按帝王世纪黄帝生于夀邱则非葬于夀邱可知金改夀邱为夀陵旧志遂列

   黄帝陵于曲阜误也 本朝遣官祭告黄帝陵在今陜西鄜州中部县与夀邱无涉附辨于此

  阜在曲阜县治东礼记明堂位成王封周公于曲阜后汉书郡国志注帝王世纪曰少昊自穷桑

  登帝位穷桑在鲁北后徙曲阜应劭风俗通春秋左传鲁公伯禽宅曲阜之地阜者茂也言平地隆

  踊不属于山陵也元和志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县治及季子台大庭氏库并在其上

  武洞在邹县南瓦曲村相传汉光武尝避兵于此元大德间碑记尚存觉林洞

  县北五十里一名朝阳洞林木交荫茑萝下埀境颇幽邃又南二里为九阳洞地多桐树路亦险峻

  山顶有莲花峯又梁王洞在觉林西北有林泉之胜县志相传为梁武所凿故名西沂水

  源出曲阜县东南尼山之𪋤西北流迳曲阜县南二里又西流入滋阳县境至府城东合于泗论语

  点曰浴乎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平子请待于沂上杜预注鲁城南有沂水水经注沂水出鲁

  城东南尼邱山西北平地发泉流迳鲁县故城南沂水北对稷门亦曰雩门门南隔水有雩坛即曾

  点所谓风乎舞雩处又西迳圆邱北又西古注泗水元和志沂水亦名雩水源出县东南八里坰泽

   俗名连泉诗鲁颂𬳶𬳶牡马在坰之野是也 按此沂水齐乘谓为西沂其自岱麓之沂山出者别

   见沂州府洙水在曲阜县北四里泗水分流也春秋庄公九年冬浚洙水经注洙水出泰山盖

   县临乐山西北迳盖县又西迳泰山东平阳县西南流盗泉注之又西南流于卞城西入泗水乱

   西南至鲁县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西北流迳孔里是谓洙泗之间矣又西南枝津出焉又南迳瑕

   邱城东而南入石门又西南迳南平阳县之显闾亭西又南洸水注之又南至高平南入于泗元和

   志洙水东去瑕邱县二十三里泗水东自曲阜县界流入与洙水合阙里志今洙水与泗水不通上

   源在孔林之东止一沟渎似古鲁城之隍也穿林横流过墓前出林复西南流入于西沂其故道不

   可考乾隆二十一年   高宗纯皇帝𦍒鲁经此有   御制洙河诗 按今洙水上源既不

   远而下流即入西沂与水经注故道迥殊其分流之处转出泗水之南亦与水经注南泗北洙之说

   异或以为今之济河自府城东金口闸分流贯城而西出至济寕州界会洸水入运河疑即洙水故

   渎又以府城北二十五里有沙河三十里有漕河九折而下矫若㳺龙亦名九龙湾皆自寕阳县流

   入又西入洸疑即洙水枝津也汶水自泰安府西南流入寕阳境至县东北三十四里堽城坝

   分而为二其一南流别为洸水其一西流入东平州界转西南流至汶上县北又西南会诸泉汇于南旺

   湖入运河水经注汶水过博县西西南流迳阳关故城西又南左会淄水又南迳钜平县故城东又西南

   迳汶阳县北又西迳汶阳故城北又西洸水出焉又西迳蛇邱县南又西南过冈县北又西蛇水注之又

   西沟水注之又西迳春亭北又汶水自桃乡四分其派别之处谓之四汶口元和志汶水北去中都县二

   十四里又北入须昌县界明会典汶河迳寕阳县北堽城历汶上东平东阿又东北流入海元于堽

   城之左筑坝遏汶入洸南流至济寕合沂泗二水以达于淮自永乐间筑戴村坝汶水尽出南旺于

   是洸沂泗自会济而汶不复通洸旧志汶水至汶上城北二十五里受泺澢诸泉谓之鲁沟又西南

   流至城北二里受蒲湾泊水谓之草桥河又西南十里谓之白马河又西南二十里谓之鹅河鹅河

   者故宋之运道也涸而为渠汶水由之又西南十五里谓之黒马沟又西南至南旺入于漕六分北

   流出南旺下闸至于临清会于御河长三百五十里四分南流出南旺上闸至于济寕会于沂泗长

   一百里 按汶水有五其源各异详见泰安府而合流入运之地并在今兖州境乾隆十三年二十

   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俱有   御制渡汶河诗洸水汶水支流

   也自寕阳县东北堽城坝分流西南迳寕阳县西三里又南流迳滋阳县西南又西南流至济寕州

   界天井闸入运河水经注吕忱曰洸水上承汶水于冈县西阐亭东尔雅曰汶别为阐其犹洛之有

   波矣西南流迳盛乡城西又南迳寕阳县故城西又南洙水支津注之又西南迳乘邱县故城东又

   东南流注于洙水寕阳县志元初于堽城左作斗门遏汶水入泗于是洸流始盛至元六年以奔流

   冲激泥沙填淤乃议濬之自闸口至石刺以通其源又自石刺至高吴桥南至王家道口凡五十六

   里有奇以达其流而洸河复治二十年会通河开北自奉符为闸以导汶水尽入于洸东会泗水出

   于任城之会源闸而始分明永乐几年又筑堽城坝以遏汶水惟坝南官庄河入洸洸流始微成化

   十一年主事张盛复为堽城石闸稍分汶水支流以入于洸迳寕阳西南两崖之间有东西两闸以

   备蓄泄南汇蛇眼诸泉流入滋阳于是洸水入漕之流滔滔不绝矣淄水在寕阳县东北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齐师围成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水经注淄水又西迳成城北又西迳阳关城

   注汶水 按此即今小汶河与青州府之淄水为二详见泰安府泗水源出泗水县东陪尾

   山西流径曲阜县北八里又西南流迳滋阳县东五里转南流与曲阜县之西沂水合入金口闸又

   南流迳邹县西南五十里又南至济寕州会洸水由天津闸入运河凡二百二十里左传哀公八年

   齐伐鲁次于泗上国语宣公夏滥干泗渊汉书地理志鲁国卞县泗水西南至方与入沛过郡三行

   五百里水经泗水出鲁卞县北山西南迳鲁县北又西过瑕邱县东屈从县东南流漷水从东来注

   之又南过平阳县西又南过高平县西洸水从北西来注之又南过方与县东菏水从西来注之又

   屈东南过湖陆县南洧涓水从东北来注之又南过沛县东注地理志曰出济阴乘氏县又云出卞

   县北经言北山皆为非矣山海经云泗水出鲁东北余昔因公事路经洙泗寻其源流水出卞县故

   城东南桃墟西北墟有泽泽方十五里泽西际阜俗谓之妫亭山自此连冈通阜西北四十馀里冈

   之西际便得泗水之源也石穴吐水五泉俱导泉穴各径尺馀泗水西迳其县故城南又西南流迳

   鲁县分为二流北为洙渎南则泗水洙泗之间即夫子领徒之所也泗水自城北南迳鲁城西南合

   沂水元和志泗水之源有四四泉俱导因以为名明会典泗河源出陪尾山西流至兖州城东又南

   流经横河与沂水合元时于兖州东门外五里金口作坝建闸遏泗之南趋明朝因而修筑每夏秋

   水涨则启闸放使南流会沂水由塂里河出师家庄闸冬春水微则闭闸令由黒风口东经兖州城

   入济又南流会洸水至济寕出天津闸入于运河旧志成化七年工部主事张盛复作石坝固之以

   铁以时启闭为漕河之利谓之金口闸河胡渭禹贡锥指泗水自泗水县历曲阜滋阳济寕邹县鱼

   台县滕县沛县徐州邳州宿迁桃源至清河县入淮此禹迹也今其故道自徐州以南悉为黄河所

   占 按明万历以前旧漕河自徐州历沛县而北即泗水也其支流与汴水合经二洪下接于淮则

   泗水尚入淮也自万历二十二年𨳩濬泇河以避黄河水险由是黄专合汴泗入运不复达于淮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经此有   御制过泗水诗漷 水在滕县南

   十五里即南沙河也源出县东北一百里述山西南麓西流会黄约山诸泉水迳县南又西会南梁

   河入运河左传襄公十九年取邾田自漷水注漷水出东海合乡县西南流经鲁国至高平湖陆县

   入泗水经注漷水出东海合乡县西南流入邾又经鲁国邹山东南又西南迳蕃县故城南又西迳

   薛县故城北又西迳仲虺城北又西迳湖陆县入于泗故京相璠曰薛县漷水首受蕃县西至山阳

   湖陆是也经言瑕邱东误耳 按齐乘云滕州南有薛水即古漷水出州东高山春秋鲁取邾田自

   漷水杜注水出东海合乡县西南经鲁国至高平湖陆县入泗盖此水也县志以为水经注梁水南

   邻于漷即今漷水也薛水去南梁远中隔石桥泉河安得邻之以薛水为古漷水误矣且县东北述

   山前有分水岭直南至峄山东水皆东流自崆峒山西至凤凰岭北水皆北流东海合乡之水何从

   而入杜注亦谬齐乘又云有沙河水出邹峄山皆西南流至山阳湖与南梁相合同入于泗名三河

   口县志亦辨其不然以为源自峄山者此北沙河也西南流入泗者则南沙河乃漷水也旧入三河

   口初不与南梁会自漕河东徙遏其南流而北出之赵沟始与南梁会合不复入三河口矣

   梁水在滕县东北十五里源出趵突荆沟二泉合而为一西会漷水入运河汉书地理志鲁国

   蕃县南梁水西至胡陵入沛渠水经注泗水又左会南梁水地理志曰水出蕃县东北平泽出泉若

   轮焉发源成川西南流分为二水北支水西出迳蕃县北西迳滕城北溉分邱田故有两沟之名南

   梁水自枝渠西南迳鲁国蕃县故城东俗以为南邻于漷亦谓之西漷水又屈迳城南地理志曰其

   水西流注于沛沛在湖陆西而左注泗泗沛合流互受通称经无南梁之名而有洧涓之称疑即是

   水也齐乘南梁水出滕县荆沟村西南流至滕州东门外折而过城北又西入山阳湖山阳俗曰刁

   阳由湖南出注于泗明统志梁水源发滕县东一十五里西南流入徐州沛县界 按南梁河旧不

   与漷水合而入徐州沛县界自明嘉靖间运河东徙又遏漷水导之北出赵沟与南梁会而同入于

   漕齐乘明统志所言与今河流皆不合矣氶水在峄县西一名承治河本出县北车梢峪源曰

   沧浪渊南流会许池水今沧浪渊水微细独许池为正源矣南迳县城西门外折东流至县南三十

   里纳金注水又东纳义河水南合泇河入运河元和志氶县以西北氶水得名寰宇记云承治水出

   县西北方山王莽改氶县为承治故水有此名今又讹为承冶水西泇水在峄县北六十

   里亦名泇河即古柤水也源出县东北抱犊山东南流至邳州界会沂水入黄河水经注偪阳县西

   北有柤水沟去偪阳八十里东南流迳偪阳故城东北南乱于沂而注于沭谓之柤口城齐乘东泇

   河出沂州西北之箕山西泇河出峄州东北抱犊山东南流至三合村与东泇合又有鱼沟水出浮

   邱山亦合于此故名三合南贯四湖又南合武河入泗谓之泇口 按唐书地理志氶县有陂十三

   蓄水溉田皆贞观以来筑齐乘言今沂峄二州仰泇氶二水溉田青徐水利莫与为匹皆十三陂之

   遗迹也明万历三十二年总河李化龙开泇口自夏镇李家港至黄林庄名曰泇河以此水得名二

   年改泇河为运道运河自江苏徐州府沛县入府境迳峄县南五十里西北迳滕县东南六

   十里又西北迳鱼台县东北三十里折而北迳济寕州西三里与嘉祥县分界又北迳汶上县西南

   三十五里又北入泰安府东平州界自南而北有泇河南旺张秋等名元志河渠志济州汶泗相通

   河非自然长流河道于兖州立闸堰约泗水西流堽城立闸堰分汶水入河南会于济州以六闸撙

   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楫南通淮泗以入新开会通河明史河渠志太祖定都应天用海运以饷辽卒

   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漫安山湖而东会通尽淤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一仍由海一则浮淮

   入河至阳武陆挽百七十里抵卫辉浮于卫海运既险陆挽亦艰永乐九年用济寕州同知潘叔正

   言命尚书宋礼等濬会通河礼用汶上老人白英䇿筑坝东平之戴村遏汶使无入洸而尽出南旺

   南旺者南北之脊也自左而南距济寕九十里合沂泗以济自右而北距临清三百馀里独赖汶自

   南旺分水北至临清降地九十尺置闸二十有一南至镇口降百十有六尺置闸二十有七其外又

   有积水进水减水平水之闸五十有四坝二十有一所以防运河之泄佐闸为用谷应泰明纪事本

   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经曹濮以入运河至兖州沙湾之东堤大洪口而决济汶诸水皆从之入

   海会通遂淤景泰四年左佥都御史徐有贞疏上流为渠起金堤张秋西南逾范濮经澶渊以接河

   沁用平水势又濬漕渠出沙湾北至临清二百四十里南至济寕三百一十里嘉靖七年以河决东

   溢逾曹入昭阳湖运道大阻都御史盛应期上言宜于昭阳湖左别开新渠北起姜家口南至留城

   一百四十馀里以通漕舟其地居河上流土皆沙淤功弗就四十四年河尽北徙吏部侍郎朱衡左

   佥都御史潘季驯寻应期故道开新河自南阳达留城百四十一里濬旧河自留城达境山五十三

   里八月而成河防志泇河以峄县东西泇水得名隆庆丁卯庚午间都御史翁大立屡疏请开河

   自马家桥经利国监入泇口出邳州以避秦沟吕梁之险议不行万历癸巳河决汶上灌徐邳溃漕

   堤二百里总河舒应龙求通泄之途于微山湖东得韩家庄可引湖水由彭河注之泇开支渠四十

   馀里工成犹未能通漕也己亥秋都御史刘东星来治河举韩家庄未竟之工辛丑春再修浚建渠

   梁桥石闸一德胜万年万家庄各草闸一是年漕艘由泇河行者十之三矣癸卯河决黄庄入昭阳

   湖都御史李化龙定计开泇弃王市以下三十里之泇河径从王市取直达纪家集南当河深处以

   避凿郗山及周柳诸湖百里之险遂改挑直河之支渠修砌王市之石坝平治大泛口之湍溜捞濬

   彭家口之浅沙建闸设坝次第毕举通计开泇二百六十里内分邳属一百里隶中河而夏镇所隶

   自李家港口东至黄林庄一百六十里属滕县者五十里属峄县者一百十里黄河故道

   在阳谷县西水经注河水于范县东北流为仓亭津又历柯泽又径东阿县故城西而东北注邓里

   渠又东北过茌平迳昌乡亭碻磝城元和志黄河在阳谷县北十二里又县东十八里有沙河由曹

   州府范县流迳夀张县又东流入境雨潦则汇群川北流至东昌龙湾入运河相传亦黄河故道也

   崄河在曲阜县东北五十里寰宇记在曲阜县北四十二里源出九龙山东南流入洙其溪磵

   险隘左传桓公十二年公会𣏌侯莒子盟于曲池杜预注汶阳县北有曲池亭即以此水为名𤄷

   河在寕阳县东南五里汇东北蛇眼诸泉环城而流即今城河也南流至滋阳入漕西流同古城

   泉由高吴桥南入洸明统志漕水源发寕阳县治东蛇眼泉北流至府城北三十里入洸水

   沙河在邹县南三里源出四基山西南流径城南入白马河又有小沙河亦出四基山由冈山

   东麓径城东而南至城西折南流明万历中知县王汝振筑坝塞西南故道穿渠导水环城而北复

   流而南至城西五里营名曰因利渠 本朝康熙间知县娄一均募民疏濬城濠积沙加筑滚水石

   坝于西南使水势停蓄以资灌溉界河在邹县南五千里亦名白水河源出滕县北龙山西

   流入邹县境过界河驿仍出滕县界径染山前又西南潴为郁郎渊一名温水湖又西受圣母池水

   入运白马河在邹县北二十里魏书地形志高平郡平阳有白马沟明统志白马河源

   发九龙山西流入于泗水旧志白马河会马山孟母等十二泉转入鲁桥济运又有红沟河出县东

   南红沟山流至城西南入白马河又有蓼河源亦出九龙山西流迳县南折而西北入白马河

   河在泗水县东一里源出县东南珍珠泉又黄阴河在县东三十五里皆北流入泗南明

   河在滕县东南十里源出峄县黒风口诸山泉西迳梁山又西迳奚公山受薛河支流又西迳白

   山入微山湖石桥河在滕县南三十里源出县南官桥东北平地西流过故薛城北又绕

   其西西南流至三河口入运河 按石桥河本与漷薛为三河漷既遏而北薛又遏而南今入口者

   惟石桥河耳薛河在滕县南四十里源出宝峯山东诸泉汇而为渊名西江水又西径薛山

   名薛河又南合东江水东江水出湖陆山西流至云龙山入薛河又西南入微山湖百中河

   在滕县南八十里源出县南百中社南流十里会三里湾河西至留城入运河北沙河

   县北十五里俗讹为白沙河源出邹县峄山南流迳龙山后绕出其左又迳龙山南流至县西分为

   二一出休城南至马家口入运河一趋休城北又西受北石桥水又西会白水河入运河明统志北

   沙河源出滕县北龙山西流迳鱼台县界入昭阳湖 按鱼台县志有沙河在县东南五十里迳沙

   湖镇流入昭阳湖盖运河故道也昔与滕县沙河为一自夏镇河开改在昭阳东畔此河不与滕通

   明统志所言旧道也小沂河在滕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有二源一出县东北太白山之东一

   出县东北樵山之西俱至县东北合为沂河入沂州府界盖即沂州大阜之上源也金注

   河在峄县南五里土人讹为金珠源出石屋山南流又东南入于氶水又县东北三十里有义河

   西南流会氶水彭河在峄县南五十里一名中心沟源出县西白茅山下之玉华泉东流合众

   水又东会氶水入泇明万历初总河舒应龙议引河水由彭河注之泇即此武河在峄县南

   一百里源出马山东流入运河详见江苏邳州伊家河在峄县西南微山湖引河也微湖上

   承南旺蜀山诸湖之水其尾闾有二一由湖口闸入漕河一旧由张谷山出荆山桥而南其经流也

   乾隆二十一年荆山桥淤塞湖水暴涨奉旨开伊家河以泄水势上起微山湖下至江苏邳

   州黄林庄入运共长六十九里由是诸湖汇派无汛溢之虞而有潴蓄之利矣山羊河

   县西南六十里接江苏沛县界巨龙河在峄县西北六十里源出东暨村灵泉西流绕西暨

   集西南入微山湖清水河在阳谷县南五十里自寿张县流入东径张秋镇南减水闸入

   独山湖在滕县南六十里接鱼台县界亦名南阳湖沙河邹泗诸水馀流所汇也亦引

   流入运河明隆庆六年于南阳北岸为石堤三十馀里减水闸十四座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加修

   水口十八处涵洞四座焉吕孟湖在滕县南一百二十里北为运河其西为赤山湖微山湖

   东为张庄河又东接峄县之韩庄湖实一湖也今通谓之吕孟湖明史河渠志诸湖连注八十里引

  薛河出地浜沟入运昭阳湖在滕县西南七十里鱼台县东南六十里接江苏沛县界明会

  典昭阳大湖长十八里小湖长十三里二湖相连北属滕南属沛周围八十馀里纳诸县之水湖口

  置石闸放水入薛河由金沟口以达旧运河后以河决弃沽头开新河则南阳在东昭阳在西去黄

  水益远运河乃安府志昭阳湖即山阳湖也亦曰刁阳去滕县七十里故为运河东岸受滕县诸泉

  汇为巨浸溢水沽头闸入运嘉靖末河水东决由运趋湖漕渠阻塞尚书朱衡改新渠于湖东以避

  河水又于其南筑堤以防河患自是河益南徙不复趋湖泉水分流入运亦不能越漕而西湖水填

  淤居民树艺其中化为膏壤矣耿武湖在滕县西五十里居运河之北温水湖

  县西北六十里即郁郎渊北沙河之水所潴也蜀山湖在汶上县南三十五里运河东岸周

  六十五里跨汶上嘉祥济寕三州县境以湖中有蜀山故名汶上诸水及泺澢等泉皆汇于此每遇

  运河水弱则开汶上境内金线闸嘉祥境内利运闸以济重运焉马踏湖在汶上县西南

   汶河堤北漕河东岸周三十四里亦名南旺北湖明万历间创筑土堤三千二百馀丈其上为钓台

   南旺湖在汶上县西南三十五里运河西岸周九十三里即钜野泽东畔也宋时河水

   东溢与梁山泺水汇为一周可三百馀里及明永乐中开会通河画为二堤使漕渠贯其中在东者

   又分为二南为蜀山湖北为马踏湖其间地形特高谓之水脊汶水西南流注于此分南北二流所

   谓分口也万历间开浚河渠加筑旧堤一万二千馀丈东西子堤一千二百馀丈河防考明永乐中

   尚书宋礼开会通河成复请设水柜以济漕渠在汶上曰南旺东平曰安山济寕曰马场沛曰昭阳

   各因锺水相地势建闸坝涨则减之入湖涸则开之入河名曰四水柜石桥泊在汶上县

   南十五里会拔剑泉水西入沙中伏流不见石楼泺在汶上县西南二十里周三十里尝

   有城郭人马之状出于水上谓之水市县西北十五里又有鱼营泺周四十里县东北三里曰蒲湾

   泺旧名仲勾陂周二十馀里俱入于汶每秋水泛涨一望无际远近村落悉在烟波杳霭中

  山泺在夀张东南梁山下久湮 按五代史晋开运元年河决滑州环梁山入于汶济司马光

  通鉴周显德六年命步军都指挥使袁彦浚五丈渠东过曹濮梁山泺以通青郓之漕宋史河渠志

  天禧三年滑州河溢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泺熙寕十年河决于澶州曹村澶渊北流断绝河道南徙

  东汇于梁山张泽泺宦者杨戬传云梁山泺古钜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鱼之利盖梁

  山泺即古大野泽之下流汶水自东北来与济水会于梁山之东北𢌞合而成泺宋时决河汇入其

  中其水益大其后河徙而南泺亦渐淤迨元开会通河引汶绝济明筑戴村坝遏汶南流岁久填淤

  遂成平陆今州境樍水诸湖即其馀流也沙湾在夀张县东南三十里去北安平镇十二里黄

  河旧决口也明史徐九思传嘉靖中九思以工部郎中治张秋河道议筑减水桥于沙湾俾漕河与

  盐河相通工成遂为永利旧志明时疏会通河一循元人故道惟于开河闸至沙湾比故河道北徙

  几二十馀里又引黄河支流自河南封邱县荆隆口东东至于沙湾以达临清之卫河宏治中河决

   于此自是筑塞黄陵冈而沙湾之流渐涸广济渠在夀张县西旧志明正统中河决汴梁东

   北趋漕河溃沙湾东堤由大清河入海景泰四年徐有贞修塞决河先疏其上流为渠起张秋金堤

   通夀张之沙河至于范濮以达河沁名曰广济渠渠口即通源闸也阿泽在阳谷县东左传襄

   公十四年卫献公出奔齐孙林父追之败公徒于阿泽注东阿县西南有大泽即阿泽也或曰今七

   级上下二闸即古阿泽之地西湖陂在阳榖县西十五里亦名黒龙潭又县西北二十五

   里有鹅鸭陂霖雨后视西湖陂尤广泓在寿张县东一里冬夏不涸又县东三里有白

   孔子准字池在汶上县治堂上县志自汉唐以来中有池以石为之外方内圆刻

   鲤鱼四环注以水上不在水面下不在底以示为政者中行之意负瑕泉在滋阳县北六

   里以古负瑕邑得名其东有阙里等泉西有蒋等泉滋阳境内凡十四泉并入济河 按兖州府

   属有泉州县凡十泉源凡二百三十三俱为泉河通判所辖额设泉夫岁加疏濬以资漕运

   献泉在曲阜县城东二步旧志即鲁颂之泮水也西南流入沂河逵泉在曲阜县东南

   三里水中石如伏鼋怒鼍名见左传温泉在曲阜县东南十里虽沍寒时水常暖可浴西北流

   入西沂水旧志曲阜县境凡二十八泉入泗者七由西沂入泗者二十有一柳泉在寕阳县

   西十里俗名柳子沟旧南流十五里入洸明嘉靖初洸水涸泉渗沙中不能达漕乃于洸河两岸东

   西各立一闸以时启闭东会蛇眼等泉汇于𤄷河明季仍南流入洸 本朝康熙三年复改东流经

   城东会诸泉以入𤄷河泺澢泉在寕阳县西北三十五里西南流经汶上县东北五十里

   入蒲湾泊又西流会龙斗泉入汶河蛇眼泉在寕阳县北门外泉穴如蛇眼故名又县北门

   外有日渊泉县北一里有古泉东北一里有三里沟泉县东门外有井泉东十二里有张家泉东南

   八里有金马庄泉俱会蛇眼泉入于𤄷河旧志寕阳县境泉凡十五入泗者四入洸者十有一

   姑泉在寕阳县西北二十五里西南流六十五里入泺澢泉又西会汶上县龙斗泉入汶河

   渊源泉在邹县西南七十里源出铁脚山下水深十馀丈西北流四里入白马河旧志邹县

   境凡十五泉惟三角湾泉自入泗馀皆由白马河入于泗寺前泉在泗水县东五十里泉林

   寺南县志陪尾山下有泗水神祠西即泉林寺水出山下四泉同发故曰泗水寺之左右泉以十数

   互相灌输合而成流 按山麓有趵突泉珍珠泉黒虎泉淘米泉所谓四泉同发者也相去各二丈

   许从石罅中涌出喷瀑沸腾昼夜不息合左右十馀泉并在卞桥东五里内汇流而为泗盗泉

   在泗水县东北尸子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水经注盗泉出卞城东北卞山之阴论

   撰考䜟曰水名盗泉仲尼不漱即斯泉矣县志县境之泉凡八十有七惟盗泉不流馀皆汇为泗河

   赵沟泉在滕县西南二十六里旧志有绞沟三山五花等泉俱注南沙河又黄沟泉在县东

   南与温水龙湾诸泉旧俱迳沛县留城闸入漕河县境凡三十四泉皆引流济运许由泉

   在峄县西北四十里光武泉在峄县北五十里即巨龙河上流相传汉光武征董宪时曾驻

   于此旧志县境凡十有四泉皆引以济运许池泉在峄县西北十里岭阜下涌出五泉曰珍

   珠曰锅泉曰筛泉曰金化曰灰泉惟灰泉稍浊馀皆清澈可鉴毫发南流会沧浪石室二泉即为氶

   马庄泉在汶上县东南十八里泉源二十四合而为一西流十五里径城南伏流至城

   北复出由鲁沟入蜀山湖龙斗泉在汶上县东北五十里初出涌沸如两虬相击故名其东

   有薛家沟泉鸡爪泉赵家桥泉俱会寕阳境之鲁姑泉泺澢泉亘四十里而达蒲湾泺汇流入汶河

   圣水井在滋阳县东北二里石佛寺门东府志井底有碑上刻古篆岁旱致祭取碑出井即

   孔子故井在曲阜县城中孔庙东诗礼堂后相传即夫子所饮之井也明兖州府知

   府童旭护以石栏 本朝乾隆十三年二十一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四十五年

   四十九年   高宗纯皇帝幸鲁有   御制故井赞及   御制故井诸诗并勒石井侧

   伯禽井在曲阜县东北三里周公庙东南水清冽而甘亦名甘井颜子井在曲阜县

   东北周公庙西南季桓子井在曲阜县东北三里周公庙北围五丈三尺深八十尺以

   石甃之白褒鲁记鹿门有两井一为臧武仲井深六十尺一为季桓子井深八十八尺国语季桓子

   穿井得土𦈢其中有羊以问仲尼即此阿井在阳谷县北五十里东阿城镇上有亭覆之水

   经注东阿城北门内西侧𦤎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七丈岁常煮胶入贡本草所谓阿胶也沈括梦

   溪笔谈东阿济水所经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用搅浊水则清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皆取济水性趋

   下清而重故以治淤浊及逆上之痰齐乘今水不盈数尺色正绿而重周为垣掌之于官









                                 提调官前总纂郑绍谦恭纂并覆辑

                                 校  对 官邓贤性恭   校

大清一统志

 兖州府

︹古迹︺樊县故城在滋阳县西南汉置县属东平国后汉改属任城国晋因之后废括地志

  故城在瑕邱县西南三十五里乘邱故城在滋阳县西北春秋庄公十年公败宋师于乘

  邱注乘邱鲁地汉置县属泰山郡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将夜为侯国后汉省水经注洸水迳泰山郡

  乘邱县故城东括地志故城在瑕邱县西北三十五里通鉴周安王二年魏韩赵伐楚至桑邱胡三

  省注桑邱史记楚世家作乘邱即今兖州之瑕邱县也 按水经注引史记赵世家韩将举与齐魏

  战于乘邱谓即乘邱县考史记乘邱本作桑邱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辨桑邱在易州不在泰山窃

  思鲁地入楚三国伐楚而至桑邱其为乘邱无疑若赵齐魏之战安得在此可以证水经注改桑邱

  为乘邱之失又汉志于泰山郡乘邱下济阴郡乘氏下俱引春秋公败宋师于乘邱水经注乘氏县

   故城宋乘邱邑也似又以乘邱为宋地考左传乘邱之役公子偃自雩门出则乘邱之去鲁城不远

   以为宋地𢙢未必然至汉志注之两引亦自相矛盾附辨于此鲁国故城今曲阜县治周

   时鲁国旧都左传定公四年祝𬶍曰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皥之墟史记武王封周公于

   曲阜正义曰兖州曲阜县外城即鲁公伯禽所筑也元和志兖州曲阜县本汉鲁县其地即古炎帝

   之墟自后或为鲁国或为鲁郡而县属焉北齐文宣帝省鲁郡仍于鲁城置任城郡开皇三年罢郡

   四年改县曰汶阳属兖州十六年又改名曲阜府志古鲁城在今曲阜县城外周回延袤可十馀里

   县志在县城北三里今为古城村 按元和志阙里矍相圃俱云在曲阜县西南三里鲁城中始知

   县志之古城乃唐时之曲阜非鲁城也乾隆二十七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回跸驻曲阜

    御制古泮池证疑以今曲阜县治为古之鲁城足以正府县志之失而新城旧城了如指掌矣

   曲阜故城在今曲阜县东十里县志宋大中祥符间迁县治于鲁城东明正德七年流贼

  䧟曲阜乃徙还鲁城故址筑新城 按故城乃齐隋时所迁县志误南平阳故城

  县治本春秋时邾地后为鲁平阳邑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越子使后庸来盟于平阳战国时为齐南

  阳邑孟子谓鲁慎子一战胜齐遂有南阳鲁仲连谓楚攻南阳皆指此也汉置南平阳县属山阳郡

  后汉永平二年改属东平国后仍还山阳晋属高平国刘宋曰平阳属高平郡后魏因之北齐时省

  水经泗水又过南平阳县西注山阳郡之南平阳县也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二十九年齐田盼及

  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者也章怀太子曰南平阳故城今兖州邹县 按齐乘有古邾城在邹县之

  南汉以为南平阳晋废入邹县今南平阳晋宋后魏俱属高平并未尝废至隋书地理志始无此县

  当在北齐时废入且今邹县南距汉时县治止二十馀里若南平阳又在今县之南则两县相去不

  过数里似乎太近齐乘之言皆非也县志谓南平阳城在县西三十里今其地犹有平阳桥平阳寺

  平阳店然以今之俗名证汉时旧县亦属难信当从后汉书注为是邾国故城在邹县东

   南二十六里本邾娄国春秋隐公元年公及邾仪父盟于蔑注邾今鲁国邹县也左传文公十三年

   邾文公卜迁于绎注绎邾邑鲁国邹县北有绎山汉置驺县前汉书地理志鲁国驺故邾国绎山在

   北后汉书郡国志注刘会驺山记曰邾城在山南去山二里水经注绎山邾文公之所迁今城在邹

   山之阳依岩阻以墉固故邾娄之国曹姓也后乃县之因邹山之名以氏县也杜佑通典故邾国城

   在邹县东南周回四十里上冠峯峦下属溪壑自南北朝以来遂迁今治元和志邹县本汉驺县地

   故邾国鲁之附庸鲁缪公改邾为邹因邹山以为县于钦齐乘邹县古邾国郑樵通志云颛帝元孙

   陆终氏第五子晏安赐姓曹封于邾子孙以邾为姓周武王封晏安之裔邾挟为附庸自挟至仪父

   十二世始见春秋十四世邾文公迁淤绎改称邹赵台卿曰至孟子时改曰邹此说非也按六书考

   故邾邹同声之转也故邾谓之邾娄娄有二音合闾音为邾合楼音为邹此本邾国耳后为楚宣王

   所灭又古邾城在邹县南邾文公迁于绎绎本邹山故亦称邹城盖其始封之邑也汉尝以为南平

   阳邹城在绎山南二里邾迁于绎依峄山以为邑今山前古城犹存此亦汉县也 按古邾城在峄

   山之南即邾文公之所迁汉晋以来为邹县诸说相同固无可疑独今县治在峄山北二十里以元

   和志考之自唐时已然而诸书皆未言及徙置之故齐乘备载古迹于邹县之外増一邾城云是其

   始封之邑在今县南则是今县既非始封之邑又非迁峄之城县志求之不得以宋元嘉间约略言

   之亦无确据考后汉书注云南平阳县故城今兖州邹县是也始知今县治乃汉之南平阳县无疑

   盖省平阳入邹县又移邹县治平阳耳后魏时平阳邹县并置分属高平鲁郡北齐天保七年并省

   郡县其改置邹县当在此时不在宋元嘉间也高平故城在邹县西南汉置槖县属山阳

   郡后汉更置高平侯国晋属高平国刘宋时移高平郡来治后魏因之北齐郡县俱废水经注泗水

   迳高平县故城西汉宣帝地节三年封丞相魏相为侯国高帝八年封将军陈错为槖侯地理志曰

   县故山阳郡之槖也王莽改曰高平应劭曰章帝改章怀太子曰故城在邹县西南卞县故

  城在泗水县东五十里春秋时为鲁卞邑卞庄子食邑于此春秋僖公十有七年夫人姜氏会齐

  侯于卞国语楚申无宇曰鲁有弁费注韦昭曰弁即卞也史记鲁世家顷公亡迁于卞邑汉置卞县

  晋因之后魏县废水经注泗水迳卞县故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曰闻守者将叛臣

  率徒以讨之是也郚乡故城在泗水县东南春秋时鲁邑左传文公七年城郚注卞城

  南有郚城汉置郚乡县属东海郡后汉省蕃县故城今滕县治汉置蕃县前汉书注应劭

  曰邾国也音皮师古曰白裒云陈蕃之子为鲁相国人为讳改曰皮此说非也郡县之名土俗各有

  别称不必皆依本字水经注南梁水迳鲁国蕃县故城东隋书地理志彭城郡滕旧置蕃郡后齐废

  开皇十六年改曰滕县元和志滕县本古滕国汉蕃县也后魏置蕃郡以县属焉北齐郡县并废隋

  于此置滕县属彭城郡唐属徐州南至州二百里桃山故城在滕县东汉置县为侯国

  属泰山郡后汉省今县东南有桃山汉县当以此名薛县故城在滕县东南四十四里薛

   河之北古奚仲所封之国左传定公二年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为夏车正迁于邳仲虺居薛

   为汤左相战国时齐封田婴于此秦置薛县汉属鲁国后齐废史记孟尝君传齐湣王三年封曰婴

   于薛子文代立是为孟尝君后汉书郡国志薛城在春秋之季曰徐州哀公十有四年齐陈恒执其

   君置于舒州史记作徐州水经注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迁于薛改名为徐州括地志薛

   县故城在滕县东南四十四里元和志故薛城在滕县东南四十三里薛侯国也当孟尝君时薛中

   六万家其中富厚天下无比此田文以抗御楚魏也 按薛城春秋以后别名舒州史记皆作徐州

   刘熙释名徐舒也古字相通固非禹贡之徐州亦非汉晋以来之彭城也近志以为即今徐州因引

   入彭城误矣昌虑故城在滕县东南六十里春秋邾滥邑也左传昭公三十一年邾黒

   肱以滥来奔注滥东海昌虑县汉宣帝甘露元年封梁孝王子宏为侯国后汉建安三年析置昌虑

   郡寻复故晋元康中以县属兰陵郡宋为郡治后魏仍属兰陵郡后废寰宇记滥城在滕县东南五

   十九里府志故昌虑城周十里有子城 按昌虑县建安中魏武曾分为郡晋以后复为县乃寰宇

   记谓建安中置郡至隋始省齐乘明统志直谓建安中始置县与诸史皆不相合齐乘又谓此即戚

   城以汉戚朐县为证并二县名为一皆误戚县故城在滕县南七十里乃秦县也汉属东

   海郡后汉及晋因之后废汉书高帝纪秦二年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秦泗州守壮兵败于薛走至

   戚又曹参传迁为戚公属砀郡注颜师古曰为戚县之令府志故戚城周围四里今泇河同知驻此

   兰陵故城在峄县东五十里史记荀卿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汉置县属东海郡后汉

   及晋初因之元康元年分置兰陵郡刘宋移郡治昌虑以兰陵省入氶县后魏复置属兰陵郡北齐

   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大业初又废改氶县为兰陵唐武德四年仍改兰陵为氶县别置兰陵县贞

   观初复省入氶县属沂州元和志兰陵县城在氶县东六十里齐乘在州东南六十里鄫县

   故城在峄县东八十里春秋时小国僖公十四年鄫子来朝襄公十六年莒人灭鄫鄫亦作缯

   史记夫差七年败齐师于艾陵遂至缯又货殖传朐缯以北其俗齐汉置缯县属东海郡后汉改属

   琅邪国后汉书刘永传董宪及厐萌走入缯山是也晋因之后废入即邱魏书地形志即邱县有缯

   城隋复分氶县置缯城县大业初并入氶县唐复置鄫城县为鄫州治贞观初州县俱废寰宇记故

   缯城在氶县东八十里齐乘古鄫城在峄州东八十里汉晋并为缯县其后省入兰陵隋初鄫州理

   氶县大业二年始移兰陵郡理此后为山贼左君衡所据至唐武德初平贼复置鄫州理此城 按

   地形志缯城晋宋时省入即邱齐乘本寰宇记谓省入兰陵与魏志亦不合又按隋开皇十六年

   氶县地置鄫州鄫城县及兰陵县此城当时为鄫州鄫城所理其兰陵所理即汉晋旧县也未尝移

   理此城亦未尝为郡齐乘谓兰陵移郡理此亦误武德四年以氶县治鄫州别置鄫城县以属之

   亦未尝理此城也偪阳故城在峄县南五十里古偪阳国左传所谓偪阳妘姓者也襄

   公十年晋侯会诸侯及吴子寿梦于柤遂伐偪阳穀梁作傅阳汉置傅阳县属楚国后汉属彭城国

   晋因之后废魏书地形志彭城郡古有偪阳城水经注柤水流迳偪阳县故城东北阴平故

   城在峄县西南三十里汉阳朔二年封楚孝王子回为阴平侯国属东海郡后汉因之晋省章怀

   太子注阴平故城在今沂州氶县西南建阳故城在峄县西汉县属东海郡宣帝甘露

   四年封鲁孝王子咸为侯国后汉省后汉书刘永传董宪屯建阳去昌虑三十里注建阳故城在今

   沂州氶县北氶县故城在峄县西北一里汉置县以氶水所经而名属东海郡后汉及

   晋初因之元康后属兰陵郡宋因之后魏武定五年移郡治此隋改为兰陵县属彭城郡唐复故元

   和志氶县东北至沂州一百八十五里元和十四年楚州刺史李愬讨李师道拔氶城寰宇记汉故

   城在今县西一里唐武德四年移今治金贞祐四年徙治土楼村元省入峄州府志故氶县城在峄

   县城西北汉氶县故城也氶水之西又有旧土城相传为隋鄫州城亦称氶县中都故城

   在汶上县西春秋时鲁邑夫子为中都宰即此后汉书郡国志须昌有致密城古中都水经注巨野

   沟西南迳致密城南郡国志曰古中都也即夫子有宰之邑元和志中都故城在今中都县西三十

   九里一名殷密城至汉以其地为东平陆县 按后汉志水经注皆作致密而元和志寰宇记皆作

   殷密盖传写之讹平陆故城在汶上县北本古厥国战国时为齐平陆邑孟子之平陆

   即此史记齐世家康公十五年鲁败齐师于平陆汉置东平陆县刘宋去东字曰平陆元嘉中移乐

   平县寄治于此隋复改乐平为平陆唐改名中都属郓州元和志郓州中都县西北至州一百里寰

   宇记中都县在郓州东六十五里桃乡故城在汶上县东北春秋鲁邑春秋襄公十七

   年齐侯伐我北鄙围桃汉鸿嘉二年封东平思王子宣为桃乡侯国于此属泰山郡后汉省水经注

   汶水又西南迳桃乡县故城西王莽之鄣亭也世以为鄣城魏收志无盐有南章城盖即此也

   谷故城在阳谷县东北三十里本春秋齐邑左传僖公三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

   杜预注在须昌县北又齐语桓公大朝诸侯于阳谷隋因置阳谷县元和志县东南至郸州七十五

   里寰宇记开宝六年河水冲破县城至太平兴国四年移于上巡镇宋志景德三年又移治孟店即

   今治又阳榖亭在东阿县东南四十里又有会盟台在县南五里亦名阳谷亭夀张故城

   汉置县在今县东南五十里东平州界金大定中河水坏城乃迁于今县西竹口镇十九年复还故

   治明洪武初废十四年又移置于王陵店即今治也瑕邱旧城在滋阳县西二十五里左

   传哀公七年季康子伐邾以邾子益来囚诸负杜预注负瑕鲁邑高平南平阳县西北有瑕邱城

   是也汉置瑕邱县元朔三年尝封鲁恭王子政为侯国晋省入南平阳水经注瑕邱鲁邑昔卫大夫

   公叔文子升于瑕邱曾子吊诸负夏郑元皇甫谧并言卫地鲁卫虽殊土则一也元和志宋元嘉三

   十年立兖州理瑕邱城而瑕邱无县隋文帝割邹县汶阳平原三县界立瑕邱县属兖州县志汉之

   瑕邱宋置于嵫阳明洪武初隶济寕府十八年废建今治平原旧城今寕阳县治本汉寕

   阳县北境北齐改置平原县于此隋开皇十六年改名龚邱属鲁郡唐因之属兖州元和志龚邱县

   南至兖州五十里本汉寕阳县之地属泰山郡后汉改属东平国北齐文宣帝移置平原县于汉寕

   阳城北十七里今县理也隋以此县与德州平原县同名以县东南二十里有龚邱城遂改平原为

   龚邱属鲁郡 按隋书地理志元和志皆云平原本北齐置当时必有所据曹学佺名胜志乃谓后

   魏移置新志又以沈约宋志阳平郡有平原县大明中置后魏属东阳平郡遂谓平原县本宋时置

   考魏书地形志东阳平郡平原县有钜野泽钜野去今寕阳尚远非龚邱地也当以隋书元和志为

   寕阳旧城在今寕阳县南汉武帝元朔三年鲁恭王子恬为寕阳侯国于此魏书

   地形志东阳平郡元城县有寕阳城水经注洸水迳寕阳县故城西元和志汉寕阳城在龚邱县南

   十七刚县旧城在寕阳县东北三十五里战国时齐之刚邑秦昭王三十六年取齐

   刚寿汉置刚县属泰山郡后汉改属济北国晋曰刚平县属东平国宋省水经注汶水西南过刚县

   北其地逼近汶水后讹刚为堽今有堽城坝又春秋哀公八年齐伐鲁取阐注阐乡在刚县北汉书

   地理志刚县故阐乡水经注京相璠曰刚县西四十里有阐亭未知孰是汶阳旧城

   阳县东北本春秋时鲁地左传僖公元年公赐季友汶阳之田成公二年齐人归我汶阳之田汉置

   汶阳县属鲁国晋属鲁郡宋及后魏因之元和志故汶阳城在龚邱县东北五十四里旧志汉章帝

   元和三年东巡泰山立行宫于汶阳世谓之阙陵城成县旧城在寕阳县北本周时郕国

   地武王封弟叔武于此春秋隐公五年卫师入郕注郕国也东平刚父县西南有郕乡后汉置成县

   属济北国晋省水经注洸水迳盛乡城西京相璠曰刚县西南有盛乡城者也按郕公羊作盛史记

   作成后汉置县因之古郕国与鲁之成邑虽皆属寕阳实为二地郕国在西近洸水鲁成邑在东近

   淄水不相混也明统志谓郕国城在汶上县北二十里误滕国旧城在滕县西南十四里

   周文王子叔绣所封秦为滕县汉置公邱县属沛郡后汉属侯国晋咸寕三年改属鲁郡后废水经

   注南梁水迳蕃县北西迳滕城北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滕侯薛侯来朝汉高帝封夏侯婴为侯国

   号曰滕公邓晨曰今沛郡公邱也县故城在滕西北前汉书地理志公邱侯国故滕国周懿王子错

   叔繍所封齐灭之秦以为县汉武帝元朔三年鲁共王子刘顺为侯国元和志古滕国在滕县西

   南十四里滕城是也公邱故城在县西南十五里夏侯婴初为滕令号滕公此时高祖未立属县故

   滕为秦县至武帝改为公邱县属沛国县志古滕城俗呼文公里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 按左传

   郜雍曹滕文之昭也则叔绣之为文王子明甚汉志误为懿王子颜师古已辨之矣合乡旧

   城在滕县东汉置县属东海郡后汉志作合城晋仍曰合乡宋属兰陵郡后魏因之北齐废水经

   注漷水出东海合乡县汉和帝永寕九年封马光子复为侯国元和志合乡故城在滕县东二十三

   里即论语所谓互乡是也永兴废县在滕县东南后魏黄兴初置永兴永福二县属建昌

   太和十五年罢郡属彭城武定五年改属蕃郡北齐省县志有临城在县东南七十里周四里城

   西有永兴村疑即故县也又有故县城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茱萸山北今犹名故县集疑即故永

   东阿废县在阳谷县东北五十里春秋庄公十三年公会齐侯盟于柯杜注今济北

   东阿为齐之柯邑犹祝柯今为祝阿也史记齐桓公与鲁会柯而盟后为阿邑司马穰苴传齐景公

   时晋伐阿鄄赵成侯九年与齐战阿下又齐威王烹阿大夫秦时谓之东阿汉置东阿县后汉以下

   因之自宋开宝八年迁县治于今东阿县之南榖镇而故城遂墟今属县界谓之阿城镇檀城

   在府城北亦曰檀乡后汉书任光传刁子都馀党会于檀乡注今兖州瑕邱县东北有檀乡府志地

   理瑕邱檀城古灌坛也周时侯国炎帝之后路史兖州有檀乡鄹城在曲阜县东南鲁邑左传

   襄公十年晋侯伐偪阳偪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郰人纥抉之以出门者注郰邑鲁县东

   南莝城是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注孔安国曰孔于父叔梁纥所治邑县志县东

   十里有西邹集 按鄹左传作郰史记作陬字义皆同与邾娄之改名邹者有别水经注谓邾国叔

   梁之邑孔子生于此者误也昌平城在曲阜县东南八十里左传僖公二十九年介葛卢

   来朝舍于昌衍之上注鲁县东南有昌平城即昌衍也府志明尝于此置昌平驿春城

   阳县西北三十里汶水之阴即水经注所谓春亭也府志即古春城郡成城在寕阳县东北

   九十里春秋鲁邑春秋桓公六年公会纪侯于郕后为孟氏邑左传昭公七年晋人来治𣏌田季孙

   以成与之而迁孟氏之邑于桃后复归鲁定公十二年仲由为季氏SKchar将堕成公围成弗克礼记檀

   弓子羔为成宰史记齐宣公四十八年田和取鲁之成邑县志旧曰故城社今并太平为一社曰太

   漆城在邹县东北左传襄公二十一年邾庶其以漆阁邱来奔注南平阳县东北有漆乡

   水经注泗水自南平阳县又南迳故城西世谓之漆乡十三州记曰漆乡邾邑也今见有故城西南

   方二姑蔑城在泗水县东春秋隐公元年公及邾仪父盟于蔑注蔑姑蔑鲁地鲁国卞

   县南有姑蔑城括地志姑蔑故城在泗水县东四十五里菟裘城在泗水县北左传隐公十

   一年公曰使营菟裘吾将老焉杜预注菟裘鲁邑在梁父县南元和志菟裘故城在泗水县东北五

   郳城在滕县东春秋庄公五年郳黎来来朝注附庸国也东海昌虑县东北有郳城孔颕

   达疏郳之上世出于邾国谱云小邾邾挟之后也夷父颜有功于周其子友别封为附庸居于郳曾

   孙黎来始见春秋数从齐桓尊周室王命为小邾子寰宇记郳城在氶县文献通考郳城今沂州峄

   即古氶地属沂州齐乘郳城在鄫城南土人云小灰城即小邾之讹也府志郳城在滕县东一里梁

   水之东周八里 按郳即小邾应劭及晋志皆云蕃县故小邾国蕃即今滕县而昌虑亦在县境当

   以在滕者为近且寰宇记齐乘既以郳城在氶县峄州而于滕县下仍云古小邾国亦自相矛盾矣

   堌城在滕县东薛河之南或谓之五固府志城半为河水所圮近于河岸塌出一碑八分书所

   引用皆汉以前事文字古质殆汉时物也梁城在滕县东漷河南有台焉旧城基也建置无考

   其曰梁者或因梁水为名二䟽城在峄县东四十里汉疏广疏受所居也齐乘二疏宅在峄

   州东四十里罗滕城墓亦在焉府志城周五六里士人指以为宅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   高

   宗纯皇帝南巡经此俱有   御制二疏城诗锺离城在峄县西南三十五里路史沂

   之氶有锺离城县志旧传楚将锺离昧所筑又孟壤城在县西北三十里其北为夹谷山相传为齐

   阚城在汶上县西南南旺湖中春秋桓公十有一年公会宋公于阚注阚鲁地在东平须

   昌县东南战国䇿无忌谓魏王曰秦长驱梁北东至陶魏之交北至乎阚史记魏世家北至平监注

   徐广曰史记齐阚止作监字后汉书郡国志东平陆有阚亭注须昌有阚城博物记曰即此亭是也

   伏城在阳谷县东元和志阳谷县有伏城在县东南二里盖伏生所居因名范城

   张县东二十里寰宇记夀张县有范城即春秋范武子邑旧志在县东南二里闾邱邑

   县境水经注洙水又西南迳南平阳县之显闾亭西邾邑也春秋襄公二十一年经书邾庶其以漆

   阁邱来奔杜预曰平阳北有显闾亭十三州记曰山阳南平阳县又有阁邱乡从征记曰杜谓显闾

   亭也今按漆乡在县东北漆乡东北十里见有闾邱乡显闾非也然则显闾自是别亭未知孰是

   虚朾邑今泗水县治春秋成公十有八年仲孙蔑会晋侯宋公卫侯邾子齐崔杼同盟于虚

   朾元和志泗水县西南至兖州一百里本春秋之虚朾地汉为卞县地隋分汶阳县于此城置泗水

   县属兖州常邑在滕县东南诗鲁颂居常与许郑氏曰常或作尝在薛之南孟尝君食邑于薛

   府志今薛城南十里有孟尝集或以为即古常邑史记越世家愿齐之试兵南阳莒地以聚常郯之

   境索隐曰常邑名即田文之所封薛陵邑在阳谷县东北战国时齐邑史记齐世家威王

   七年卫伐我取薛陵又威王语阿大夫卫取薛陵子不知盖其地与阿近奄里在曲阜县城东

   古奄国书序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迁其君于蒲姑左传昭公九年詹桓伯曰蒲姑商奄吾东土也

   许慎说文䣍国在鲁后汉书郡国志鲁有古奄国注皇览曰奄里伯公冢在城内祥舍中民传言鲁

   五德奄里伯公葬其宅阙里在曲阜县城中家语孔子始教学于阙里汉书梅福传仲尼之

   庙不出阙里注师古曰阙里孔子旧里也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五年三月幸孔子宅注在今兖州

   曲阜县故鲁城中归德门内阙里之中背洙面泗矍相圃之东北也又鲍永传孔子阙里无故荆𣗥

   自除从讲堂至于里门水经注阙里背洙面泗墙南北一百二十步东西六十步四门各有石阃北

   门去洙水百馀步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圣祖仁皇帝南巡经过阙里有   御制过阙

   里诗乾隆十三年二十一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四十九年   高宗纯皇帝东巡俱有

   御制恭和   圣祖过阙里诗 按鲁有两观阙名也礼记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盖阙门之下其里即名阙里而孔子之宅适在是耳杏坛在曲阜县孔庙殿前即孔子教授堂

   之遗址庄子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司马彪注杏坛泽中高处也汉明帝幸宅尝御

   此后世因以为殿宋天圣间孔道辅监修祖庙増广殿庭移大殿于后讲堂旧址不欲拆毁因甃为

   坛环植以杏金学士党怀英篆杏坛二字碑于亭内 本朝乾隆十三年   高宗纯皇帝幸鲁

   有   御制杏坛赞并诗二十一年有   御制杏坛诗雩坛在曲阜县南水经注雩门

   南隔水有雩坛坛高三丈论语所云舞雩是也寰宇记雩坛在曲阜县南六里沂水之南即樊迟从

   游处泮宫在曲阜县城中东南隅诗鲁颂既作泮宫淮夷攸服水经注灵光殿东南即泮

   宫也在高门直北道西宫中有台高八十尺台南水东西一百步南北六十步台西水南北四百步

   东西六十步台池咸结石为之诗所谓思乐泮水乾隆十三年   高宗纯皇帝幸鲁于泮池

   旧基建有 行宫恭邀   清跸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四十九年

   俱有   御制古泮池诗与   御制古泮池证疑并勒石 行宫 按泮宫台亦谓之书云

   台左传僖公五年日南至公登台以望云物即此灵光殿在曲阜县东二里汉景帝子共

   王所立王延夀鲁灵光殿赋序初恭王始都下国好治宫室遂因鲁僖基兆而营焉遭汉中微自西

   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见隳坏而灵光岿然独存水经注孔庙东南五百步有双石阙即灵光之南阙

   北百馀步即𤫊光殿基东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丈馀东西廊庑别舍中间方七百馀步阙之

   东北有浴池方十四许步池中钓台方十步池台悉石也遗基尚整故王延夀赋曰周行数里仰不

   见日者也达巷在滋阳县西北五里县志相传即达巷党人所居陋巷在曲阜县阙里

   东北今颜子庙在焉寰宇记陋巷在曲阜县西南二里孔子庙北二百步即颜子所居 本朝乾隆

   十三年   高宗纯皇帝幸鲁有   御制陋巷诗五   父衢在曲阜县东南礼记孔子

   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左传襄公十一年季武子将作三军诅诸五父之衢杜预注五父衢

   鲁县东南道名也后汉书郡国志鲁有五父衢注地道记曰在城东括地志五父衢在曲阜县东南

   子贡庐墓室在曲阜县孔林石坛西南一室三楹俱东向即子贡庐墓处也乾隆

   二十一年   高宗纯皇帝幸鲁有   御制子贡庐墓处诗万 仭宫墙在曲阜县

   南门即今仰圣门也额四宇明胡缵宗所题 本乾隆十三年   高宗纯皇帝幸鲁

   御书易之并御书万仞宫墙赞 两 观在曲阜县东南春秋定公二年雉门及两观灾

   注两观阙也家语孔子诛少正卯于两观之下元和志两观在曲阜县东南五十步阙里志两观在

   古鲁城雉门之外周围各四十步高二丈东西相去一百步奎文阁在曲阜县孔庙同文

   门北金明昌五年章宗所命名阁凡七楹 本朝康熙间恭藏   圣祖仁皇帝赐书墨宝于上

   又圣迹殿在孔庙寝殿后明万历间建藏圣迹图诸石刻 本朝乾隆十三年   高宗纯皇帝

   幸鲁有御制奎文阁赞鲁壁在曲阜县孔庙东诗礼堂后即孔子故宅后世以为庙宋

   时即故址建金丝堂明宏治间改建新庙遂移金丝堂于庙西汉书景十三王传鲁恭王初好治宫

   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钟磬琴瑟之声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李东阳金丝堂铭

   序金丝堂旧在孔庙左庑之东东直井前直诗礼堂尝掘地得石刻知为孔子故宅盖世所传鲁恭

   王闻金石丝竹之声者也故历代之乐器藏于其间 本朝雍正间庙毁而堂犹存新庙之辟堂地

   皆入左庑金丝则移而西与诗礼堂正相直乾隆十三年   高宗纯皇帝幸鲁有   御制

   金丝堂赞二十一年有  御制鲁壁诗并勒石矍相圃在曲阜县城内阙里西即今曲

   阜县学之地礼记孔子射于矍相之圃后汉书郡国志注矍相圃在城中西南近孔子庙元和志在

   曲阜县西三里鲁城中蒲圃在曲阜县左传襄公四年季孙为已树六槚于蒲圃东门之外

   鲁庄公台在曲阜县东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筑台临党氏寰宇记庄公台在曲阜县西北

   二里魏书地形志鲁县有昭公台府志在城西北与庄公台相对斗鸡台在曲阜县东南

   七里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鸡斗括地志斗鸡台二所相去五十步在曲阜县东南三里鲁城

   春秋台在曲阜县南十里孔子作春秋处见任昉述异记郊台在曲阜县西南

   水经注沂水又西迳圜邱北高四丈馀明统志郊台在曲阜县西南十里东西五十八步南北四十

   步即鲁君郊祀之所周公台在曲阜北水经注季武子台西北二里有周公台高五丈周五

   十步台南四里许即夫子故宅也府志今文宪王庙在城北高阜上世所称鲁太庙旧址者亦即其

   季武子台在曲阜县东北左传定公十二年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以袭鲁公与

   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水经注曲阜上有季氏宅宅有武子台今虽毁犹高数尺

   凉台在滕县东南县志相传汉武东巡置宫于此复筑台曰清凉今其地名汉宫村逍遥

   台在滕县故薛城南十里左传庄公三十一年筑台于薛旧志孟尝君归薛乃更筑名曰逍遥唐

   张九龄有登薛公逍遥台诗岳云楼在府治东南本古兖州城楼唐杜甫尝登此赋诗云

   浮云连海岱故称岳云后楼毁人呼其故址为少陵台诗礼堂在曲阜县孔庙承圣门内

   本孔子旧宅宋真宗幸鲁尝御此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回跸至曲阜释

   奠礼毕   御诗礼堂命圣裔举人孔尚𫟷监生孔尚任讲书乾隆十三年   高宗纯皇帝

   幸鲁释奠礼毕于诗礼堂   御经筵有 御制诗礼堂进讲诗并诗礼堂赞俱勒石又

     御书额曰则古称先二十一年三十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四十九年   高宗纯皇帝幸

  曲阜俱有   御制诗礼堂诗又诗礼堂之东庑为礼器库乾隆十三年   御制礼器赞勒

  石库断机堂在邹县南门外曝书台侧即孟子故居也元元贞初建邹堂

  县治内宋黄庭坚尝作邹操元祐中县令建邹堂书其操于屏风思圣堂在汶上县冶内

  元杨奂东游记汶上古之中都也先圣之旧治鲁定公九年宰于此县署之思圣堂是也有杜子美

  望岳诗刻颜乐亭在曲阜县城内颜子庙前旧有废井宋胶西太守孔宗翰濬井作亭于上

  名曰颜乐有司马光铭苏轼记程颢诗宋驻跸亭在曲阜县孔林内宋真宗幸鲁驻跸

  咏归亭在曲阜县城南即曾点咏归处浮香亭在曲阜县雩水北元杨奂东游

  记北涉雩水由竹径登浮香亭殊有幽胜庚宗亭在泗水县东接费县界左传昭公四年穆

  于去叔孙氏及庚宗哀公八年吴伐鲁舍于庚宗遂次于泗上杜注庚宗鲁地曲池亭

  阳县东北春秋桓公十二年公会𣏌侯莒子盟于曲池注鲁国汶阳县北有曲池亭蔇亭

   县东故缯城北春秋庄公九年春公及齐大夫盟于蔇注蔇鲁地琅邪缯县北有蔇亭 按蔇公羊

   作暨后汉志作概讹也次室亭在峄县东南故兰陵地后汉书郡国志兰陵有次室亭注

   地道记曰故鲁次室邑列女传有漆室之女或作次室周杜亳社俱在曲阜县城内春

   秋哀公四年亳社灾左传闵公二年成季之将生也桓公使卜之曰间于两社为公室辅注两社周

   社亳社两社之间朝廷执政所在定公六年阳虎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国人于亳社哀公七年以

   邾子益来献于亳社谷梁传亳社者亳之社也大庭氏库在曲阜县治东左传昭公五年

   南遗使国人助竖牛以攻诸大库之庭十八年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注鲁城

   内有大庭之墟于其上作库孔颕逹疏炎帝号神农一曰大庭氏水经注鲁县大庭氏之库春秋竖

   牛之所攻也故刘公干鲁都赋曰戢武器于有炎之库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

   四十九年   高宗纯皇帝幸鲁有   御制大庭氏库用唐李白韵诗故宅门

   阜县孔庙中今毓粹门外旧址是也乾隆十三年   高宗纯皇帝幸鲁有   御制故宅门

   孔庙古桧在曲阜县孔庙前大成门左阙里志夫子手植桧三株两株在赞德殿前

   高六丈馀围一丈四尺其文左者左纽右者右纽一株在杏坛东南隅高五丈馀围一丈三尺其枝

   蟠屈如龙形世谓之再生桧晋永嘉三年枯隋义寕元年复生唐乾封二年复枯宋康定元年复生

   贞祐甲戌寇犯阙里焚及三桧无复孑遗元至元甲午春东庑頺址甓隙间茁焉其芽时张𩖕为

   三氏学教谕取而植之故所渐矫如龙形高一丈围四尺迨宏治巳未孔庙灾复毁至今百馀年间

   虽无枝叶而直干坚挺状如铜铁皮生苔藓生意隐然不见朽腐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   圣

   祖仁皇帝躬祀阙里毕至树前抚观良久称其神异有   御制阙里古桧诗赋雍正十年庙工

   告竣复生新条今高一丈许矣乾隆十三年二十一年三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幸鲁俱有

     御制手植桧诗孔林古楷在曲阜县北孔林中享殿后即子贡乎植者高四丈围一

  丈枯而不朽许慎说文楷木孔子冡树淮南子楷木生孔子冡上其干疏而不屈今林中最多惟此

  独以子贡著名旁有楷亭西向 本朝乾隆十三年   高宗纯皇帝幸鲁有   御制子贡

  手植楷诗颜墓石楠在曲阜县颜子墓前凡二株可三四十围传是颜子手植见述异记

  穷桑在曲阜县北帝王世纪曰少昊自穷桑登帝位穷桑在鲁北后徙曲阜

 ︹关隘︺陶阳镇在滕县东南六十里陶山下金史地理志沛县有陶阳镇夏镇在滕县南

  七十里即戚城汉县属东海郡 本朝干隆三十八年改泇河通判为同知驻此邹坞镇

  在峄县西北四十里明初设巡司嘉靖四十二年移置于县西六十里拖𥠖沟今裁柴城镇

  在汶上县境金史地理志汶上县有柴城镇今废张秋镇即安平镇为阳谷夀张东阿三

  县交治之地在阳谷县东二十里夀张县东北四十里东阿县西北六十里 本朝乾隆二十年

  粮捕通判驻此阿城镇在阳谷县东北五十里 本朝设县丞驻此安乐镇

   谷县东北三十里金史地理志阳谷有乐安定水二镇旧志定水镇在县北五十里竹口镇

   在夀张县西二十里九域志夀张县有竹口镇金时尝移县治此界河营在邹县东南五

   十里为漕渠防汛之所 本朝设守备驻此雍正二年改隶兖州镇标右营移驻府城内沙沟

   营在滕县南九十里明宏治二年设递运所嘉靖间设巡捡司万历三年设沙沟营 本朝雍正

   九年设都司驻此台庄营在峄县东南六十里台庄闸旁明万历三十四年设巡检司并

   设兵守御后裁 本朝顺治中筑城设游击驻此雍正二年改游击为兖州镇标中营而移兖州参

   将驻此以卫漕渠梁山营在夀张县西七十里虎头崖前 本朝雍正九年裁守备改设

   都司驻此袁家口在汶上县西四十里袁家口闸旁 本朝设守备驻此社安集

   在滕县南三里 本朝干隆二十一年移同知驻此梁山集在夀张县南梁山之西又西有

   虎头崖集旧有巡司本朝乾隆三十七年新嘉驿在滋阳县西北四十五里一名宾阳

  城有驿丞今裁昌平驿在滋阳县北初置于曲阜旧昌平城后改置于此有驿丞今裁

  川驿在寕阳县北三十里堽城坝旧在县西八里青川村明成化二年移置于此有驿丞今裁

  界河驿在邹县东南五十里有驿丞今裁邾城驿在邹县西北有驿丞今裁

  阳驿在滕县城东门外有驿丞今裁临城驿在滕县东南七十里南北陆路所经有驿

  丞今裁 本朝乾隆十年移县丞驻此万家庄水驿在峄县西南五十里有驿丞今

  新桥驿在汶上县西门内明永乐中置驿丞今裁开河水驿在汶上县西南

  三十里有驿丞今裁荆门水驿在阳谷县东五十里有驿丞今裁马村在汶上县

  有县丞驻此

 ︹津梁︺九仙桥在滋阳县东门外黒风口之西跨金口闸河泗水桥在滋阳县东南

  五里当泗水急流处为南北要途明万历三十七年鲁宪王所建中通十五洞 本朝乾隆二十一

  年   高宗纯皇帝幸鲁经此有   御制度泗水桥诗平  政桥在滋阳县西关济河

  与城中水会流于此桥跨其上北临昌平驿其西为飞龙桥高吴桥在滋阳县西北三十

  里跨洸水宋元符初建沂水桥在曲阜县东南十里跨沂水瞻岳桥在曲阜县

  西北二十五里文津桥在曲阜县北门外城门与孔林门相对松柏夹道其直如弦桥建其

  青川桥在寕阳县西八里跨洸水东阳桥在邹县城东门外又因利桥在县南

  门外永利桥在县北门外三桥皆跨因利渠界河桥在邹县南五十里平阳桥

  在邹县西三十里跨白马河永济桥在邹县西七十里跨白马河卞桥在泗水县

  东五十里跨泗水上流大定二十一年跻云桥在滕县东南一里跨南梁河俗名斗

  子桥长五十丈阔二丈五尺官桥在滕县南四十里跨薛河隋开皇八年小白桥

  在滕县西四十五里跨白水河龙潭桥在峄县东二十里跨西泇河萧桥在峄县南

  五里跨金注河孺子桥在峄县城西门外沧浪水上长三十五丈阔三丈为洞十五以孟子

  所称孺子歌沧浪得名望岳桥在汶上县城东门外洸河桥在汶上县东四十里

  跨洸水金李守纯有记碑刻尚存苏鲁桥在汶上县西南跨蜀山湖口宏仁桥

  在汶上县西南跨马踏湖口草桥在汶上县西北八里跨汶水博济桥在阳谷县

  东门外为寿张抵东昌南北孔道孔家桥在阳谷县西湖陂自此而西则曹州府朝城县

  孔道范城桥在夀张县东南二十五里

 ︹堤堰︺临湖堤在滕县南运河西岸东自峄县界韩庄闸而西入县境历江苏徐州沛县接鱼

  台县界长七十里以隔湖水金口堰在滋阳县东五里元至正中为滚水石坝引泗入运

  即隋时薛胄于泗沂之交积石为堰决令西注陂泽以溉良田者延祐中疏为三洞以泄水𫝑成化

  间筑石堰东西长五十丈甃石三处视水消长时其启闭横巨石为桥以便往来岁久土淤旧堰独

   低水消泗不入洸每春筑土坝以障之嘉靖三十七年易以石仍为金口三添闸版以时启闭岁省

   前费水亦赖以节宣堽城堰在寕阳县东北三十四里元至元中置堰中为斗门以导汶水

   入洸明永乐中改为坝成化十一年以旧堰水阔河深于其西南八里为堽城新堰置闸启闭后废

   县志旧石闸在堽城西北隅新石闸在县西北三十里其上流又有堽城石堰闸引汶水入洸皆成

   化中员外郎张盛所建东邵坝在滕县东南邵村明隆庆元年建以遏薛水由吕孟湖出

   地浜沟济运又有王家口豸里宋家黄甫等坝俱明隆庆间尚书朱衡建金口闸在滋阳县

   东五里金口堰之北元至元中建以导泗水西流至济寕州入运又土娄闸在县西十里杏林闸在

   县西三十里皆元至元中建明永乐九年重修土娄闸置闸官一员总于金口闸嘉靖初裁二闸皆

   与济寕州接界洸河东西二闸在寕阳县西四里许洸河两涯之间东西相通通志

   嘉靖六年工部主事吴鹏因洸水久涸柳泉南入于洸悉渗入沙不能达漕乃子城西导柳泉横

   过洸河东西各立一闸大雨时行洸水泛涨则闭闸以防其决春秋之交河水浅涩则启闸以达其

   流东会蛇眼张家等泉以达运道修永闸在滕县西南七十里又县南七十五里有三洞

   闸九十里有减水上闸八十里有减水下闸皆在微吕二湖间蓄泄河水以济运韩庄闸

   在峄县西南运河上自江苏徐州沛县界之夏镇闸而南七十里为韩庄闸有闸官又二十里为德

   胜闸又二十里为张庄闸又八里为万年闸又十里为丁庙闸又六里为顿庄闸又二十里为侯迁

   闸又八里为台庄闸向俱设有闸官今惟万年顿庄台庄三闸有之此县境之八闸也为卫漕要地

   又湖口双闸在韩庄闸东新开伊家河西北 本乾隆二十二年三十年   高宗纯皇帝南

   巡回跸过韩庄闸有  御制韩庄闸诗 南 旺上闸在汶上县西南三十里南旺堤

   运河上一名柳林闸有闸官寺前铺闸在汶上县西南三十九里运河上又开河闸在

   县西南三十五里南旺堤运河上袁家口闸在县西三十里运河上俱有闸官其北有洪仁桥单闸

  新河头单闸俱在运河东岸与旧金线闸相对南旺下闸在汶上县西南三十九里南旺

  堤运河上一名十里闸汶水自东而来行二闸之中由分水龙王庙前南北分流入运所谓分水口

  也分水之法上闸石底高三尺许下闸石底卑三尺许故南少而北多也谨按   圣祖仁皇帝

  敕谕分水口为水脊二闸最宜斟酌启闭泄于南当闭北闸泄于北当闭南闸   圣谕精详万

  世咸奉为法守恭读   高宗纯皇帝御制分水龙王庙诗注谓人皆知分水为人力不知实天

  地自然结势于此尤为探本之论谨并志焉荆门上闸在阳榖县东五十里又北三里

  为荆门下闸又十里为阿城上闸又北三里为阿城下闸又十二里为七级上闸又北三里为七级

  下闸俱在运河东岸有闸官

 ︹陵墓︺古少皥陵在曲阜县东北八里明统志少皥陵在轩辕陵东前有石坛石像又有八

  卦石于慎行游鲁城记陵如覆釡甃以砖石有坛一成其上不屋府志陵前石碑四广高各二十馀

   尺龟跌亦长二十尺其上无宇盖宋时所造碑成未镌今有司春秋致祭乾隆十三年二十二年三

   十六年四十一年四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幸鲁俱有   御制谒少皥陵诗启圣

   王林在曲阜县东二十八里防山北东距泗水县三十五里为两县接界之地林门三楹享殿

   三楹华榱承檐覆以碧瓦一如崇圣祠之制阙里志启圣林在县东二十里叔梁大夫与颜氏合葬

   处南负防山北临泗水礼所谓合葬于防者是也墓前有齐国公庙廊庑重门俱备金明昌间衍圣

   公孔元措立石表其神道墓之东南三步许伯皮墓在焉明永乐间知县孔希范立石 本朝乾隆

   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回跸便道经此   特命大学士陈世倌至林前奠酒 按水

   经注谓林在尼山南数里者非是孔林在曲阜县北二里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葬鲁城北泗

   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或复留惟子贡庐于冡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

   从冡而家者百有馀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

   孔子冡孔子冡大一顷注皇览曰孔子冢去城一冢茔百亩冢南北广十步东西十三步高一丈

   二尺冡前以瓴甓为祠坛方六尺与地平本无祠堂冡茔中树以百数皆异种鲁人世世无能名其

   树者民传言孔子弟子异国人各持其方树来种之其树柞枌雒离女贞五味毚檀之属孔子茔中

   不生荆𣗥及刺人草王充论衡孔子当泗水而葬泗水为之却流水经注史记冡记王隐地道讯咸

   言葬孔子于鲁城北泗水上今泗水南有夫子冢孔藂子曰夫子墓茔方一里在鲁城北六里泗水

   上诸孔氏封五十馀所人名昭穆不可复识有铭碑三所兽碣俱存 谨按孔林背泗面洙绕以周

   垣围径数里  至圣先师墓在中央高一丈五尺前有碑曰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立石祠坛在碑

   前厚三尺方亦如之坛石纵横各七其数四十有九墓东十步许为伯鱼墓南十步许为子思墓子

   思墓前有石坛上有二龛镌云汉居摄元年二月造又有上谷府卿祝其卿二碑碑前有宣和间立

   翁仲二外以壖垣环之伯鱼墓南为宋真宗幸鲁驻跸亭又南为楷亭西向又南为享殿五间循享

   殿而北四围缭以周垣方一里直享殿之南为甬道中峙石鼎一旁立石翁仲二左执笏右执剑石

   麟石虎四华表二汉永寿元年鲁相韩敕建前有墓门三楹东偏为思堂雍正十年奉   敕造

   左右厢各三间孔氏子孙春秋会祀之所林门外为洙水水上有桥桥南为观楼其下林墙墙周十

   馀里楼在其上鲁故北城也南为林门门外有坊坊左右守林人聚族而居其前又有大石坊五上

   镌万古长春四字明万历二十二年建左右有碑亭又南有桥曰文津桥林门与县北门相直夹道

   桧柏森然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躬祀阙里遂   诣孔林至林门即

    命从臣皆下马   驾至墓门降辇步入诣墓前北面跪三酹酒毕行三叩礼周览林木咨访

   陈迹徘徊良久乃出林门林地故十八顷衍圣公孔毓圻奏请増扩   诏给地十一顷有奇一

   切赋役蠲除雍正八年   诏命葺孔林享殿瓦色依庙工寝殿之制乾隆十三年   高宗

   纯皇帝驾至曲阜   诣孔林酹酒行三叩礼有   御制谒孔林酹酒诗二十一年以平定

   伊犁   驾幸曲阜祭告遂   诣孔林有   御制谒孔林诗二十二年二十七年

    南巡回跸至曲阜四十一年   东巡并 诣孔林酹酒俱有   御制诗 按林内

   伯鱼墓南有亭南向为   圣祖仁皇帝驻跸亭林门东偏为思堂则   高宗纯皇帝谒林

   驻跸之所恭识于此︹古︺蚩尤冢在汶上县西南南旺湖中史记封禅书八神三曰兵主祀

   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径也注皇览云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冡高七尺常

   以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绛帛名为蚩尤旗︹夏︺奚仲墓在滕县东南六十里奚公山上

   后汉书郡国志注地道记云夏车正奚仲所封冢在薛城南二十里山上齐乘奚公冢在滕州东南

   青邱村奚山下古奚邑︹商︺仲虺墓在滕县东南奚仲墓东︹周︺鲁公伯禽

   墓在曲阜县东八里魏书地形志鲁郡有伯禽冢寰宇记冡在曲阜县南七里明统志鲁公墓在

   曲阜县东八里修陇蔓延不绝皆周鲁诸公所葬其西葬伯禽其南葬文公颜子墓

   阜县东二十里防山南前有碑曰先师兖国公之墓冡高丈馀西北数步为颜子父𣏌国公墓其地

   广袤各一百五寻有五尺林木森郁今亦名颜林颜叔子墓在曲阜县东南名清陵坟

   宰我墓在曲阜县西南三里魏书地形志鲁郡有宰我冢寰宇记宰我墓在曲阜县西南二

   南宫适墓在邹县西十里公孙丑墓在邹县西北十里齐乘在滕州北公

   孟母墓在邹县北二十里马鞍山下墓前有祠宋孔道辅建元人张𩖕尝作铭

   子墓在邹县东北三十里四基山西麓墓前有庙宋孔道辅建泰山孙复为记后汉书郡国志

   驺城北有孟轲冢寰宇记孟轲墓在曲阜县南四十里原属邹县唐贞观八年改属曲阜 按孟子

   墓唐宋间改属曲阜今又在邹县界二县南北相错故也卞庄子墓在泗水县东北四十

   二里又见东昌府聊城县 按论语注庄子卞邑大夫盖以邑氏者今泗水县本汉卞县可证聊城

   之墓存疑田婴墓在滕县东南后汉书郡国志注皇览曰靖郭君冡在薛城中东南陬

   文墓在滕县东南史记孟尝君传注皇览曰孟尝君冡在鲁国薛城中向门东向门出北边门

   也水经注漷水径薛县故城北齐封田文于此号孟尝君有惠誉今郭侧犹有文冢结石为郭作制

   严固莹丽可寻行人往还莫不迳观以为异见矣括地志孟尝君冢在徐州滕县南五十二里

   遂墓在滕县东南故薛城北冉求墓在滕县东南六十里奚仲墓旁府志鲁有三冉

   弓伯牛之墓已有定处惟冉求无考或此其地也 按明统志续文献通考俱云滕县南三里伯

   冢社有冉子墓县志谓在伯冡社者乃伯牛墓在奚仲墓旁者当为冉求墓而伯牛墓又见东平州

   究未知孰是万章墓在滕县西南十里齐乘在滕州南万村鲍叔牙墓

   县北十里今其地名鲍冢荀卿墓在峄县东故兰陵城南史记荀卿传荀卿卒葬兰陵寰宇

   记荀卿墓在氶县东六十二里高柴墓在峄县东五十里故兰陵城北又阳谷县亦有高柴

   左邱明墓在峄县东北七十里︹汉︺江公墓在滋阳县南其子孙为博士者

   皆葬鲁恭王墓在曲阜县东南七里汉鲁诸王墓多在其地魏书地形志鲁郡有鲁

   恭王陵寰宇记在曲阜县南九里韦贤墓在邹县东十五里东韦社后汉书郡国志注刘

   荟驺山记曰邾城东门外有韦贤墓北有绎山张良墓在滕县南微山魏书地理志彭城郡

   留有张良冡祠寰宇记张良墓在沛县东南六十五里有庙又夀张县亦有张良墓 按沛县近微

   山微山近留谓在夀张县者误也疏广墓在峄县东二疏城南寰宇记在氶县东四十里

   又疏受墓在县东四十二里萧望之墓在峄县东五十里故兰陵城北匡衡墓

   在峄县西南十三里墓左有祠宋宣和间建衡方墓在汶上县西南十三里平原村墓前

   有古碑汉建寕间立浚仪令衡立祔亦有一碑︹晋︺王肃墓在峄县东南二十五里

   伶墓在峄县东北二十里旁半里许有刘伶台 按伶沛人去峄不百里︹南北朝︺︹北

   齐︺颜之推墓在曲阜县东五里大道北今曰侍郎林府志颜氏自晋唐来为黄门中书

  侍郎及六部侍郎者前后凡十三人皆葬于此故云其地周回二里馀颜氏之裔祔焉︹唐︺张

  公艺墓在夀张县南十里︹五代︺︹梁︺王彦章墓在汶上县西门外即王彦

  章死节处也墓前有祠明成祖驻跸汶上亲祭其墓 按欧阳修题彦章画像记谓葬郑州管城此

  盖后人掩其衣冠耳︹宋︺孔道辅墓在曲阜县孔林内西南︹金︺完颜致墓

  在汶上县南二十里︹元︺王思诚墓在滋阳县东南十里李稷墓在滕县西北一

  马之贞墓在汶上县东南十里张昉墓在汶上县南三里曹元用

  墓在汶上县西南七十里︹明︺范淑泰墓在滋阳县北许彬墓在寕阳县

  吴良能墓在滕县东门外路迎墓在汶上县南七里殷云霄墓

  在寿张县北

 ︹祠庙︺尧祠在滋阳县东南七里汉熹平初建元和志尧祠在瑕邱县东南七里洙水之西唐李

  白有鲁郡尧祠诗宋李昉有尧祠碑记子羔祠在寕阳县治东峄山神祠

  县东南二十五里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灵岩侯崇寕四年赐额明改封峄山之神孟母祠

  在邹县城南子思书院之右府志旧在城北马鞍山后改置于此相传即孟子故居有台高丈许名

  孟子曝书台元李𭰁有记泗水神祠在泗水县东五十里陪尾山下前代封仁济侯明改

  滕文公祠在滕县城内文庙东即元性善书院明万历三年改为祠以然友毕战从

  祀焉后毁于火 本朝康熙间于南门外重建书院移文公旧像祀于后殿二疏祠

  县东四十里二疏城内明宏治五年建三公祠在峄县西南万年闸北岸 本朝乾隆二

  十八年建祀明总河舒应龙都御史刘东星李化龙三十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回跸水程经

  此   御书额曰绩均泇运恭悬祠内伊河神祠在峄县西南六十里 本朝乾隆二

  十四年伊河既导因于北岸创建沧浪神祠在峄县北六十里沧浪渊上宋宣和间赐

   额为灵泽庙今载祀典宋尚书祠在汶上县分水龙王庙西明正德间建祀尚书宋礼

   白老人祠在汶上县北戴村坝东龙王庙后明万历二十六年主事胡瓒建祀汶上老人

   伏羲庙在滕县西北五十里齐乘伏羲庙在滕州染山颛臾风姓实司太皥之祀鲁邹

   有庙是也周公庙在曲阜县东北三里故鲁太庙之㠊宋大中祥符时追封周公为文宪王

   重建新庙真宗亲为之赞立石庙中春秋委官致祭历代因之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

   仁皇帝幸鲁回銮至兖州   特命恭亲王长安礼部尚书介山往祭   御制碑文勒石庙

   庭以后裔东野沛然为五经博士世袭乾隆十三年二十一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   高宗纯

   皇帝幸鲁   躬诣庙中展谒俱有   御制谒元圣祠诗勒石庙中又   御书额一曰

   明德勤施尼山圣庙在曲阜县东南六十里周显德中始于其地创庙以祀夫子宋庆历

   中文宣公孔宗愿大建庙宇元至顺元年衍圣公孔思诲请命重建赐额尼山书院立学舍祭田设

  山长一人奉祀

至圣先师庙在曲阜县南门内即阙里故宅也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月庚子孔子生于

  鲁昌平乡陬邑卒于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年七十三哀公诔之称为尼父汉元始元年追谥褒成

  宣尼公后魏太和十六年改谥文圣尼父后周大象三年封邹国公唐贞观二年尊为先圣十一年

  尊为宣父乾封元年追赠太师开元二十七年赠文宣王宋大中祥符五年改谥至圣文宣王元

  大德十一年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明嘉靖九年改称至圣先师孔子 本朝因之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故所居堂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馀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祀焉诸

  侯卿相至尝先谒然后从政水经注孔庙即夫子之故宅也宅大一顷所居之堂后世以为庙庙屋

  三间夫子在西面东向颜母在中间南向夫人隔东一间东向魏黄初二年文帝令郡国修孔子旧

  庙置百夫吏卒庙有夫子像列二弟子执卷立侍穆穆有询仰之容汉魏以来庙立七碑二碑无字

   栝柏犹茂阙里志圣庙汉魏唐宋代有修饰宋崇寕元年诏名大成殿金皇统大定间制始大备元

   凡三修明洪武初重修永乐十四年撤其旧而新成化十八年广正殿为九间规制益宏宏治十

   二年灾奉诏鼎建遣辅臣祭告嘉靖隆庆以来守臣代有修葺前后各有碑 谨按庙制中为大成

   殿九楹殿中奉  至圣先师像南向左右列四配十二哲先贤像前陈法琅供器 本朝雍正十

   年   御赐物又汉陶太尊一铜犠尊象尊山尊雷尊各一汉章帝元和二年物也殿前为杏坛

   坛前有宋真宗御赞石十有二坛左右为两庑各五十楹两庑中间各开翼门左通崇圣祠右通启

   圣祠大成殿后为寝殿七楹左右掖各有门左达神庖及后土祠右达神厨及瘗所寝殿后则圣迹

   殿也自殿而南为大成门列㦸二十四旁开掖门左曰金声右曰玉振循金声门而东为承圣门内

   为诗礼堂堂东为礼器库其北即崇圣门有孔氏世系碑又北为家庙循王振门而西为启圣门内

   为金丝堂堂西为乐器库其北即启圣祠又北为寝殿出大成门列碑凡十二有唐乾封初赠太师

  碑崔行功撰仪凤二年碑刻诏书二通开元七年修庙碑李邕撰二十八年修庙碑张之宏撰咸通

  中修庙碑贾防撰宋太平兴国中修庙碑吕蒙正撰景祐中讲学堂碑成昻撰五贤堂碑孔道辅撰

  金大定中郓国夫人庙碑明昌中修庙碑并党怀英撰元大德中加封碑刻诰一通元统中赐孔庙

  中田宅碑欧阳元撰各覆以亭碑亭之左为居仁门毓粹门右为由义门观德门其前为奎文阁阁

  左右掖皆有门门各五楹其东南𡚒为斋所 本朝   高宗纯皇帝屡幸阙里皆驻跸于此阁

  之后碑亭十有三座一为   圣祖仁皇帝御制孔子庙碑一为   御制重修孔子庙碑一

  为   世祖宪皇帝御制重修孔子庙碑一为   高宗纯皇帝御制孔子庙碑其五为我

  朝遣官祭告孔子文又其四则唐宋金元诸碑也其前为同文门门左有汉鲁相史晨祀庙碑鲁相

  韩敕修墓碑泰山都尉孔宙碑博陵太守孔彪碑右有汉鲁相乙瑛百石卒史碑鲁相韩敕礼器碑

  诸郡史孔谦碑魏曹植宗圣侯奉祀碑又前为大中门门榜字旧为宋仁宗御书门左有碑亭二为

   明永乐宏治时修庙碑大中门前有三门金旧制也前为石桥三以跨璧水石桥左侧为快睹门右

   侧为仰高门直北为宏道门桥之前有圣时门直太和元气坊东一坊曰德侔天地西一坊曰道冠

   古今坊前为棂星门左右下马碑二金明昌二年立棂星门南为金声玉振坊又有金水桥自此而

   南则县城南门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十一月   驾幸曲阜

   躬诣大成殿致祭特行三跪九叩礼佾舞一如国学之仪礼毕   御诗礼堂讲书   特授

   圣裔举人孔尚𫟷监生孔尚任为五经博士 御书万世师表悬额大成殿   御制碑文

   一道又   御制孔子及颜曽思孟四子赞词   赐衍圣公以下银币并叙录孔氏陪祀观

   礼官员生监等有差   命留曲柄黄盖于庙中   特免曲阜县田租一年三十年四月发

   帑修理圣庙明年告成仍颁   御制碑文雍正元年   世宗宪皇帝御书生民未有四字

   额于大成殿二年六月衍圣公孔传铎疏奏庙灾   诏发帑金命大臣督工修建凡殿门廊庑

   仿帝王宫殿之制用黄琉璃瓦先令绘图进呈  亲为指授视旧益隆七年十一月丙申大成

   殿上梁前二日卿云见于曲阜县   特命广庚戌科会试额四百名壬子科各省乡试每十名

   加额一名   御书榜联大成殿曰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

   仰大成大成门曰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又   御书大成殿

   大成门扁名   颁送庙中凡祭器俱内府制造崇圣祠旧名启圣祠专祀圣父叔梁公雍正元

   年追封五代木金父公为肇圣王祈父公为裕圣王防叔公为诒圣王伯夏公为昌圣王叔梁公为

   启圣王合祀祠中乾隆二年   高宗纯皇帝御书大成殿额曰与天地参   颁阙里十三

   年二月戊寅   驾幸曲阜是日先   诣孔庙拈香至奎文阁降辇步入大成门行三跪九

   叩礼翌日   亲行释奠如康熙二十三年四配十二哲及两庑先贤先儒崇圣祠各

   遣官分献礼毕   御诗礼堂进讲   赐十三氏子孙宴有   御制诗及复圣宗圣述

   圣亚圣四赞   御书大成殿额曰时中立极联曰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统出类拔

   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门额四曰圣时曰宏道曰大中曰同文诗礼堂扁曰则古称先联曰纪

   绪仰斯文识大识小趋庭承至教学礼学诗并书杏坛   赐衍圣公孔昭焕   御制诗一

   章并貂裘蟒服表里经史   授圣裔举人孔继汾为内阁中书舍人凡十三氏子孙有职者皆

   加一级进士以下各   赐白金有差降 旨遵   圣祖例留曲柄黄盖一于庙中

     诏免曲阜县次年地丁钱粮广通省入学额数又   遣大臣分祭颜曽思孟四贤专祠二

   十一年三月以平定伊犁   驾幸曲阜祭告   亲行释奠如十三年仪有   御制述

   事诗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七年四月   南巡回跸至曲阜   诣庙瞻礼并有   御制

   诣阙里瞻拜诗 按前代自汉高帝十二年后汉建武五年永平十五年元和二年乾封二年

   元十年五代周广顺一年宋大中祥符元年凡因巡狩经过阙里者皆躬亲祭奠而礼数缺略仪制

   未备我   圣祖仁皇帝躬备至德心源相接详酌典礼咸本   睿裁康熙五十八年

    钦颁中和韶乐器于阙里我   世宗宪皇帝登极即加封  先圣五代勒石庙庭以光盛

   典改称幸学为诣学又   命凡地方姓氏及临文所用遇  先师圣讳并加阝帝读作期音

   以昭至敬我    高宗纯皇帝尊师重道率  祖攸行四    诣阙里举释奠之典先后

      颁铏爵簠簋笾豆诸祭器于庙中敕乐部撰昭平宣平秩平叙平四时旋宫乐辞六

   章并定陈设乐器之 制又改谒庙仪注立献为跪献凡可以备尊崇之 礼者无一不至矣又按

   先师后裔列代封爵不一宋崇寕中封衍圣公元明以来因之 本朝雍正八年   特旨增设

   执事官三品至九品四十员选孔氏族人充𥙷其曲阜县知县宋时初以孔氏子孙选充金元遂为

   世袭明改世袭为世职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  命改为在外题选之缺又   念现任世

   职归部改铨不过恩及其身而止   特授为世袭六品官尤见我   高宗纯皇帝玉成圣

   裔有加无已之至意二十六年又定四氏学学录保送升选之例盖我 朝   圣   圣相

   承道统治统一以贯之凡此典礼优隆实皆前古所未有猗欤盛哉复圣颜子庙

   阜县城中孔庙东北三百馀步即陋巷故宅也宋熙寕间太守孔宗翰构颜乐亭于其地元元贞间

   始建庙至元九年欧阳元撰碑立庙中明成化正德间奉敕重修增廓其制庙南有坊榜曰陋巷府

   志滋阳县复圣公庙旧在城东南八里唐开元中封颜子为兖国公即其地建庙春秋致祭历代因

   之继遭兵毁明洪武十八年创建县学迁于学官奉祀又寕阳县复圣公祠在县西四十里颜氏子

   孙有居于此者元时因立庙祀之仍复其家明因之 本朝乾隆三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东

   巡有   御制过陋巷颜子祠诗述圣子思子庙在曲阜县城中孔庙西北隅旧

   有讲堂在邹县城东南隅元元贞初改为书院明宏治十六年始以衍圣公次子世袭五经博士奉

   祀事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   命视颜曾孟三贤祀典一体立庙曲阜亚圣孟子

   庙在邹县城南道左宋景祐四年孔道辅知兖州访孟子墓得于邹县东三十里四基山因于墓

   旁建庙政和四年奉诏重修后以距城辽远徙建东门之外宣和四年复徙南门外金泰和中毁元

   明以来相继重修门人乐正克以下皆从祀焉本朝康熙二十六年   圣祖仁皇帝幸鲁亲

   撰碑文令所司立之庙庭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经邹县   亲诣

   拈香行一跪三叩礼分水龙王庙在汶上县西南三十里南旺湖上运河西岸汶水自

   戴村坝转西南流至庙前南北分流明初建庙于其上以镇之天顺二年主事孙仁重修学士许彬

   有记今春秋秩祀 本朝乾隆三十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纯皇

   帝东巡俱有御制分水龙王庙诗鲁义姑庙在寕阳县南门外旧在县东北八十

   里宋建明嘉靖十八年主事张文凤移建于此汶河神庙在寕阳县西北堽城坝明成化

   十一年建

 ︹寺观︺兴隆寺在滋阳县北门内隋仁寿二年建旧名普乐宋太平兴国七年改名王禹偁有

  记有古塔十三级高峻入云隋时物也回銮寺在寕阳县葛石社宋祥符中东封泰山驻

  跸于此故名开元禅寺在邹县东罗头社唐天宝中建泉林寺在泗水县东五

  十里陪尾山下寺之左右皆深林茂树有大泉十数渟泓澄澈互相灌输会而成溪是为泗水南经

  卞城东有桥曰卞桥自卞桥西至邑城复有大泉数十南北交会入于泗水以达曲阜大抵邑境数

  十里内泉如星列皆泗水也以泗泉在东又多古林故曰泉林相传子在川上即此处 本朝康熙

  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回跸至曲阜经泉林寺有   御制泉林记乾隆二十一年

  于泉上建 行宫   高宗纯皇帝幸鲁回跸驻此   御制泉林诗二章又   御制行

  宫八景诗曰近圣居曰在川处曰镜澜榭曰横云馆曰九曲彴曰柳烟坡曰古荫堂曰红雨亭二十

   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东巡驻跸俱有   御

   制诗并勒于石凡  赐御书额九 灵 芝寺在滕县东薛山前唐初建元大德间重修

   清凉寺有二一在滕县东南汉宫村五代时建一在县东北三十里东郭村金大定间修僧

   月昙撰记显庆寺在滕县城南五代汉乾祐中建金大定二年赐额重福寺

   县东北牙山唐武德间建大云寺在峄县西北四十里唐天宝间为永安寺宋宣和中为岩

   公寺金大定间更今名寺前多古木有许由泉环绕寺侧清真观在峄县治东南元为元都

   宫明洪武十八年敕赐今名龙门观在峄县北六十里沧浪渊西宋时建其地峯峦环抱

   竹树掩映称为胜地万寿宫在滕县薛山东北隅丹阳洞元长春真人邱处机建亦名云峯

   

                提调官前总纂郑绍谦恭纂并覆辑

                校对官何桂馨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