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二百二十八至二百二十九

卷二百二十六至二百二十七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二百二十八至二百二十九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二百三十至二百三十一

大清一统志

 西安府

︹古迹︺长安故城在今长安县西北汉书高帝纪七年自栎阳徙都长安地理志长安高帝

  五年置惠帝元年初城六年成三辅黄图长安本秦离宫汉初置城狭小惠帝更筑高三丈五尺上

  阔九尺雉高三板周回六十五里城南为南斗形城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旧

  汉仪曰长安城中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二顷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

  九市十六桥地皆黒壤今赤如火坚如石父老传云尽凿龙首山土为城城下有池广三丈深二丈

  后汉光武迁都洛阳初平二年复都长安晋永兴元年河间王容将张方劫帝幸长安永嘉六年

  州刺史贾疋迎秦王邺入长安即帝位大兴元年刘曜徙都长安永和七年苻健入长安遂都之太

  元十一年姚苌僭号于长安改长安曰常安义熙十三年刘裕执姚浤留子义真镇长安十四年赫

   连勃勃克长安遣子璝镇之号曰南台后魏始光三年奚斤克长安延和二年发秦雍兵筑小城于

   长安城内永熙三年迁都长安是为西魏隋时徙废括地志长安故城在今县西北二十里元和志

   在县西北十三里寰宇记按郡国县道记云长安县故城今谓之苑城汉京兆府在故城内上冠里

   其县理今失其所在长安盖古乡聚名隔渭水对秦咸阳宫汉于其地筑未央宫谓大城曰长安城

   五年置县以长安为名历后汉魏晋苻姚后魏及周不改隋开皇三年迁都移于长寿坊西南隅长

   安志唐禁苑西北与长安故城接东西十三里南北十三里亦隶苑中长安图说长安城后赵石虎

   亦尝修之在今奉元路西北十二里隋迁都龙首山此城遂废至今民犹呼曰杨家城又三辅黄图

   水经注等书言长安城有十二门皆通达九衢以相经纬东面三门其一曰宣平门亦曰东都门其

   一曰清明门其一曰霸城门亦曰青门南面三门其一曰覆盎门又曰端门北对长乐宫其一曰鼎

   路门北对武库其一曰平门北对未央宫亦曰便门西面三门其一曰章门亦曰光毕门其一曰直

   门其一曰雍门北面三门其一曰横门如淳曰音光其一曰𢊍城门又曰朝门其一曰洛城门亦曰

   大兴故城即今府城隋书高祖纪开皇二年曰长安城从汉雕残日久龙首山川

   原秀丽卉物滋阜宜建都邑诏左仆射高颎等创造新都名曰大兴城地理志城东西十八里一百

   一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元和志初隋氏营都宇文恺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条高坡为

   乾卦之象故以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

   故置元都观兴善寺以镇之旧唐书地理志隋自汉长安故城东南移二十里置新都今京师是也

   皇城在西北隅谓之西内又有大明兴庆二宫谓之三内唐书地理志皇城长千九百一十五步广

   千二百步宫城在北长千四百四十步广九百六十步周四十八百六十步其崇三丈有半京城前

   直子午谷后枕龙首山左临灞岸右抵沣水其长六千六百六十五步广五千五百七十五步周二

   万四千一百二十步其崇丈有八尺长安志唐京城亦曰外郭城即隋大兴城周六十七里南面三

   门正中曰明德东曰启夏西曰安化东面三门北曰通化中曰春明南曰延兴西面三门北曰开远

   中曰金光南曰延平北面一门曰光化郭中南北十四街东西十一街其间列置诸坊有京兆府万

   年长安二县所治寺观邸第编戸错居焉当皇城南面朱雀门有南北大街曰未雀门街东西广百

   步万年长安二县以此街为界万年领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长安领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又唐

   皇城俗呼子城东西五里一百五十步南北三里一百四十步南面三门正南曰朱雀北当宫城之

   承天门南当外郭之明德门东曰安上西曰含光东面二门南曰景风北曰延喜东当外郭之通化

   门西面二门南曰顺义北曰安福西当外郭之开远门城中南北七街东西五街其间并列台省寺

   卫不使杂人居止宫城东西四里南北二里二百七十步周十三里一百八十步南即皇城北抵苑

   东即东宫西有掖庭宫雍录唐城内外凡三重外一重名京城内一重名皇城又内一重名宫城长

   安图说唐天祐元年朱全忠毁长安宫百司及民庐舍节度使韩建去宫城外郭城重修子城南闭

   朱雀门又闭延喜安福门北闭元武门是为新城即今奉元路治也城之制内外二重四门门各三

   重今存者惟二重内重基址尚存东西又有小城二以为长安咸寕县治杜陵故城

   寕县东南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曰匄之祖在周为唐杜氏杜预注唐杜二国名殷未豕韦国

   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于杜为杜伯今京兆杜县史记秦本纪武公十一年初县杜汉书宣帝纪元

   康元年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地理志京兆尹杜陵故杜伯国宣帝更名水经注狗

   枷川水北迳杜陵东陵之西北有杜县故城括地志杜陵故城在万年县东南十五里南去宣帝陵

   五里寰宇记杜城县周建德二年省 按汉志谓杜陵即杜伯国水经注以下杜城为杜伯国寰宇

   记长安志又以下杜城为杜县而杜陵为宣帝改置之县诸说不同详见后下杜城下又魏书地形

   志谓晋改杜陵为杜城后魏改杜县杜预左传注云今京兆杠县正据晋时言盖晋为杜县后魏改

   杜城故隋书云大兴有后魏杜城是也霸陵故城在咸寕县东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

   臣年表孝文九年以芷阳乡为霸陵汉书地理志霸陵故芷阳文帝更名三秦记秦穆公筑宫于此

   因名霸城水经注霸水故渠东北迳霸县故城南汉县也自新丰故城西至霸城五十里霸城西十

   里则霸水水西二十里则长安城史记正义霸陵县即霸上在万年东北二十五里东南去霸陵十

   里寰宇记霸城县周建德二年省 按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二年分万年置芷阳县七年废其地亦

   在今县东史记秦悼太子昭襄庄襄俱葬芷阳宣太后葬芷阳骊山项羽纪沛公从骊山道芷阳间

   行归霸上括地志芷阳在蓝田县西六里长安图自骊山以西皆芷阳地盖秦时芷阳地甚广不止

   霸上万年故城今咸寕县治汉初置县于今临潼县北之栎阳故城属左冯翊后周

   移置于此元和志周明帝二年分长安霸城山北等三县始于长安城中置万年县隋开皇三年

   都改为大兴县理宣扬坊武德元年复为万年寰宇记周置万年县理八角街以东隋移于宣扬坊

   东南隅梁开平元年改为大年县后唐同光元年复旧名宋史地理志京兆府樊川旧万年县宣和

   七年改金史地理志京兆府咸寕本万年后更名泰和四年废㝷复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咸寕县金

   大定二十一年改名渭城故城在咸阳县东即秦所都咸阳也史记秦孝公十二年作为

   咸阳筑冀阙徙都之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各重千

   石置宫廷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

   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二世三年沛公入咸阳封宫

   室府库还军霸上居月馀项籍屠咸阳烧其宫室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渭城故咸阳高帝元年更名

   新城七年罢属长安武帝元鼎三年更名渭城三秦记咸阳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阳故名咸

   阳关中记孝公都咸阳今渭城是始皇都咸阳今城南大城是魏书地形志咸阳郡石安县石勒置

   秦孝公筑渭城名咸阳宫括地志咸阳故城亦名渭城在今雍州北四十五里咸阳县东十五里元

   和志秦咸阳在今县东二十二里汉渭城县亦理于此苻坚时改为咸阳郡后魏移咸阳郡于泾水

   北今泾阳县理是也寰宇记咸阳县本周王季所都苻坚于今县东北长陵城置咸阳郡后魏太和

   二十年移咸阳郡于泾水北隋开皇十一年移咸阳于故咸阳城西北三里大业二年省又故渭城

   在今县东北二十二里其城周八里后汉省入长安咸阳故城在今咸阳县东唐初徙置

   即古杜邮亭也史记白起传秦昭王使人遣起不得留咸阳中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赐之

   剑自裁后汉书郡国志长安有杜邮水经注渭水北有杜邮亭去咸阳十七里今名孝里亭中有白

   起祠即其伏剑处魏书地形志石安县有杜邮亭元和志咸阳县正东微南至京兆府四十里本杜

   邮亭也武德元年置白起堡二年置县又加营筑焉旧唐书地理志咸阳隋废县武德二年复分泾

   阳置初治鲍桥其年移治杜邮寰宇记咸阳县武德六年又移于便桥西北百步官路北杜邮亭在

   县西南三十八步长安志开宝九年诏周文王庙成王庙各去咸阳十五里今移县就庙今城周四

   里秦故城在县东二十里隋故城在县东十三里唐故城在渭河北杜邮馆西县志明洪武四年

   丞孔文郁移治今所杜邮馆在县东五里长陵故城在咸阳县东北汉书高帝葬长陵高

   后六年城长陵地理志左冯翊领长陵县高帝置后汉属京兆尹晋省三辅黄图长陵城周七里百

   八十步因为殿垣门四出及便殿掖庭诸宫寺皆在中关中记长陵城有南北西三面而东面无城

   陪葬者皆在东元和志长陵故城在咸阳县东北三十里初汉徙关东豪族以奉陵邑长陵茂陵各

   万户其馀五陵各千户皆属太常不隶于郡寰宇记苻坚于咸阳县东北长陵城置咸阳郡后魏太

   和十一年移郡于泾水北长陵故城在县东北四十里去高帝长陵三里今废城存县志今有萧城

   在县东北四十里长陵北世传萧何所筑盖即长陵城也安陵故城在咸阳县东即古程

   邑诗大雅度其鲜原居岐之阳正义周书称文王在程作程寤程典皇甫谧云丈王徙宅于程盖谓

   此也汉书地理志右扶风安陵惠帝置晋县废阚骃曰安陵本周之程邑也魏书地形志石安县有

   安陵城水经注安陵北有安陵县故城括地志安陵故城在咸阳县东二十一里 按史记正义引

   周书程作郢即孟子所云毕郢也阳陵故城在咸阳县东史记孝景四年更以弋阳为

   阳陵汉书地理志左冯翊阳陵故弋阳景帝更名后汉改属京兆尹魏志锺繇尝为阳陵令即此晋

   废括地志阳陵故城在咸阳县东四十里寰宇记在县东北四十一里东至景帝陵二里曹魏省旧

   志阳陵城在今高陵县西南三十里平陵故城在咸阳县西北十五里汉昭帝置属右扶

   风魏改为始平晋时徙废寰宇记平陵城在今咸阳县西北八十里魏黄初中改为始平县苻秦移

   县于茂陵故城因而荒废郡国记云平陵故城与茂陵故城相去二里长安志汉平陵县在今兴平

   县东二十里咸阳县平陵故城是按寰宇记云八十里误当作十八里槐里故城

   平县东南本周犬邱邑帝王世纪周懿王二年自镐徙都犬邱史记汉元年项羽立章邯为雍王王

   咸阳以西都废邱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槐里周曰犬邱懿王都之秦更名废邱高祖三年更名晋书

   地理志始平郡泰始三年置治槐里县魏书地形志扶风郡领槐里县水经注县南对渭水北背通

   渠晋太康中始平郡治也其城递带防陆旧渠尚存即汉书所谓槐里环堤者也括地志槐里故城

   在始平县东南十里寰宇记犬邱城一名槐里城在今兴平县东南十里魏黄初元年于故城置扶

   风郡至晋泰始中郡徙理郿改此城为始平国领槐里县后魏太平真君七年自此城徙县于今县

   理西二十五里槐里故城此城遂废长安志故城周十二里 按周勃传云勃攻槐里好畤最又围

   章邯废邱樊哙传云哙击章邯下槐里柳中咸阳摧废邱是汉初有废邱又有槐里其后置县乃统

   谓之槐里耳隋志无槐里县周书闵帝时槐里献赤雀四盖隋初废也茂陵故城

   平县东北汉书武帝纪建元二年初置茂陵邑三辅黄图茂陵本槐里之茂乡寰宇记茂陵故城在

   今兴平县东北十九里至宣帝始为县晋并入始平县后魏曾于此置始平郡领始平县太平真君

   七年废郡永安元年又移始平于今县东北十五里始平故城此城遂废长安志茂陵城周三里

   始平故城今兴平县治隋大业中徙置旧唐书地理志京兆府兴平隋始平县景龙四年

   中宗送金城公主入蕃别于此因改金城县至德二载改兴平县元和志兴平县东至府九十里寰

   宇记魏黄初元年改平陵为始平因原以建名历晋时至苻坚移于茂陵城魏永安元年又移于今

   县东北十五里恭帝元年又移于县东北二十五大象二年复移于今县东南十五里文学城隋

   大业九年自文学城移于今所唐景龙四年改为金城县置于马嵬故城至德二载复为始平县㝷

   又改为兴平长安志兴平县城周七里馀隋大业九年筑 按唐景龙末虽尝徙县焉嵬城寻还故

   新丰故城在临潼县东北史记高帝十年更名郦邑曰新丰汉书地理志京兆尹新

   丰秦曰郦邑高祖七年置应劭曰太上皇思东归于是高祖改筑城寺街里以象丰徙丰民以实之

   故号新丰西京杂记高祖既作新丰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如旧士女老幼相依道路各知其室

   放牛羊鸡犬于通涂亦竞识其家水经注鱼池水迳新丰县故城东后汉灵帝封段颎为侯国自故

   城西至霸城五十里旧唐书地理志隋新丰县置古新丰城北垂拱二年改为庆山县神龙元年

   为新丰天宝七载省寰宇记昭应县东十二里有故城即汉新丰县理所后汉灵帝末移安定郡阴

   盘县寄理于此城今亦谓之阴槃城其新丰县自阴槃寄理之后又移理于故城东三十里盖在零

   水侧周闵帝元年又徙于天宝废新丰县东南七里隋大业六年又移于天宝中废县所治长安志

   阴槃城在临潼县东北十四里两京道里记曰汤泉水径阴槃故城东门外去昭应十五里汉新丰

   邑即此是城东西南北各三千一百步往来大路必由此城 按新丰治所屡移今细考之括地志

   云新丰故城在今新丰县西南四里宋白云昭应县东十三里有故城寰宇记云新丰城在昭应县

   东十二里此皆以汉县言即晋魏之阴槃旧唐志之古城长安志所云县东北十四里之阴槃城也

   元和志云新丰故城在昭应县东十八里今志亦云在县东北十八里此乃隋以后之新丰县治即

   旧唐志所云治古城北者寰宇记云天宝中废县是也至故城东三十里零水侧之新丰则自后汉

   末及晋魏所治天宝废县东南七里之新丰则后周所治今遗址多湮府县志混为一城非是

  槃故城在临潼县东汉县在今邠州长武县界后汉末移置新丰故城晋属京兆郡后魏太

  平真君七年并入新丰太和十一年复置后废寰宇记后汉灵帝末移安定郡阴槃孙寄理新丰故

  城后魏太和九年自此移阴槃县于今昭应县东三十二里冷水西戏水东司马村故城县志司马

  村在今县东二十里昭应故城今临潼县治唐书地理志天宝三载析新丰万年置会昌

  县七载更县曰昭应旧唐书地理志昭应县置温泉宫之西北寰宇记县在雍州东五十八里天宝

  初明皇每岁十月幸温汤岁尽而归以县去汤泉稍远四年置会昌县后以太宗昭陵之故数有征

  应宰臣称贺改为昭应长安志开宝九年诏秦始皇庙去昭应县十里今移县就庙大中祥符八年

  避玉清昭应宫名改县曰临潼栎阳故城在临潼县东北七十里史记秦献公二年城栎

  阳十八年雨金栎阳汉书高帝纪元年二月项羽立秦将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八月塞王欣降汉

  二年汉王都栎阳令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七年自栎阳徙都长安地理志左冯翊领栎

   阳县又有万年县高帝置苏林曰栎音药三辅黄图太上皇筑栎阳北原因置万年县于栎阳大城

   内以为奉陵邑后汉建武二年封景丹为栎阳侯郡国志冯翊有万年而无栎阳徐广曰栎阳今万

   年也晋时万年县属京兆郡后魏仍属冯翊郡水经注漆沮水迳万年县故城北为栎阳渠城即栎

   阳宫也括地志栎阳故城亦曰万年城在今㧰阳县东北二十五里雍州东北百二十里元和志栎

   阳本秦旧县高帝既葬太上皇于𣡵阳之万年陵遂分栎阳置万年县理栎阳城中故栎阳城亦名

   万年城后汉省栎阳入万年后周明帝省万年入广阳广阳故城在临潼县北后魏景

   明元年置属冯翊郡隋改万年属京兆郡唐初更名栎阳元和志栎阳县西南至京兆府一百里本

   万年后魏宣武帝分置广阳县周明帝更于长安城中别置万年广阳仍属冯翊郡隋开皇三年

   郡县属雍州武德元年改为栎阳旧唐书地理志栎阳县天授三年隶鸿州大足元年还隶雍州唐

   书地理志天祐三年属华州长安志县西南至府九十里城周三里栎阳镇在郭下又有古县城在

   县北东西五里南北三里元史地理志至元初并栎阳入临潼明统志栎阳城在临潼县北五十里

   今废为镇 按元和志谓隋仍为广阳今考隋志京兆有万年而无广阳新旧唐书皆云栎阳即隋

   万年盖隋开皇三年改周之万年为大兴复改广阳为万年耳又明统志以唐宋栎阳即汉旧县以

   括地志元和志考之唐宋栎阳乃后魏广阳汉县又在其东北合为一城者误高陵故城

   在今高陵县西南史记秦昭王同母弟曰高陵君汉书地理志左冯翊高陵左辅都尉治关中记光

   武东都之后冯翊治高陵魏略建安初诏分冯翊西数县为左右内史郡治高陵魏书地形志冯翊

   郡高陆郡治元和志县西南至京兆府八十里本秦旧县孝公置魏改高陆隋大业二年复为高陵

   通典魏黄初元年改高陆县自此以前其县在今县西南一里后魏移居今所长安志汉县在县西

   一里古城周七里魏改高陆其治在今县西南故城周二里今县城周二里一百二十步南陵镇在

   县城鄠县故城在今鄠县治北尚书序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左传昭公元年赵孟

   曰夏有观扈帝王世纪扈至秦改为鄠汉书地理志右扶风鄠古国有扈谷亭扈夏启所伐通典鄠

   亦谓之扈姚察训纂云戸扈鄠三字一也元和志县东北至京兆府六十五里故鄠城在县北二里

   夏扈国也寰宇记自汉至隋皆于故鄠城置县其城周四里頺垣尚在大业十年移于今所

   田故城在今蓝田县西史记六国表秦献公六年初县蓝田水经注霸水北历蓝田川迳蓝

   田县竹书纪年梁惠三年秦子向命为蓝田君盖子向之故邑也后周徙废长安志蓝田故城在县

   西三十里故峣柳城今蓝田县治水经注渥水历峣柳城东西有二城魏置青泥军于城

   内世亦谓之青泥城元和志蓝田县东北至京兆府八十里县理城即峣柳城俗亦谓之青泥城桓

   温伐苻健使将军薛珍击青泥城破之即其处也长安志后周闵帝二年析县置玉山白鹿县以三

   县置蓝田郡武帝建德二年省郡废玉山白鹿入蓝田以隶京兆自县西三十里故城徙峣柳城今

   治是也以前对峣山其中多柳因取为名城周八里今县城但东南一隅而已周三里八十步凡三

   门又青泥城在县南七里 按峣柳城亦谓之青泥城即今县是也未详复有此城池阳故

   城在泾阳县西北汉书地理志左冯翊池阳惠帝四年置应劭曰在池水之阳魏书地形志咸阳

   郡池阳郡治二汉属左冯翊晋属扶风后省水经注郑渠东迳嶻嶭山南池阳县故城北元和志汉

   池阳县故城在今泾阳县西北二里后魏废长安志后周建德中省池阳县十道志云旧池阳城俗

   名迎冬城城中有尹吉甫碑后为驿今废泾阳故城在今泾阳县东南汉县在今甘肃平

   凉府境苻秦时移置于此长安志苻坚于今县东南二十八里置泾阳县隋开皇三年徙于废咸阳

   郡即今县也县志县东南三十里有故县邨即故泾阳县治也俗讹为沈阳城或以为故云阳城故

   池阳城者皆误咸阳故城今泾阳县治十六国春秋苻坚甘露二年置咸阳郡魏书地形

   志咸阳郡领县五石安池阳灵武寕夷泾阳元和志泾阳县南至京兆府七十里后魏于今县置咸

   阳郡隋文帝罢郡移泾阳县于此又长安志有胡县城在县西南角旧志在县西南二里建置无考

   云阳故城在泾阳县北汉县在今邠州淳化县界后魏时改置于此属北地郡后周置云

   阳郡隋开皇初废郡以县属京兆唐因之元和志县西南至府一百十里后魏于今理别置汉故县

   在县西北八十里寰宇记县在耀州西南七十里武德三年置于石门县南十五里水冲城贞观

   元年改为池阳八年仍改云阳垂拱二年改为永安县天授二年置鼎州久视元年州废县仍隶府

   神龙初复为云阳县后唐同光初割属耀州长安志云阳县后魏太平真君七年别置开宝九年

   唐宣宗庙去云阳县镇四十里今移县就庙县城周二里馀县志云阳故城在县北三十里今云阳

   镇东有旧城址又有旧鼎州城在县西北四十里即长街镇三原故城在今三原县东

   北元和志县西南至京兆府一百十里本汉池阳县地苻秦于嶻嶭山北置三原䕶军后魏太武七

   年改置三原县属北地郡永安元年置建忠郡开皇三年属雍州旧唐书地理志三原县武德四年

   移治清谷南故任城改为池阳县六年又移故所改为华池县仍分置三原县属泉州贞观元年

   三原县仍改华池为三原寰宇记三原县后唐割属耀州在州南五十里长安志后魏永安元年

   县于清水山后周建德二年建忠郡废以县属冯翊郡今县治西北三十一里三原故城是开宝九

   年诏唐祖庙去三原县镇十八里今移县就镇县城周二里馀一百二十步县志元至元二十四年

   移治龙桥镇即今治也故城在县东北三十里明宏治三年县民巨海言县在耀州正南九十里去

   西安府亦九十里山路崎岖跋涉艰难因改属西安府建忠故城在三原县东北北史

   毛遐传萧宝夤构逆遐与弟洪宾于马祇栅建旗鼓以拒之宝夤败明帝乃改北池郡为北雍州以

   洪宾为刺史改三原县为建忠郡以旌其兄弟元和志后魏孝昌三年萧宝夤逆乱毛洪宾立义栅

   捍贼永安元年于此置北雍州亦谓之洪宾栅其故城在县北五十五里寰宇记永安故城即后魏

   北雍州城孝武帝永熙元年移北雍州于今宜州仍于城中置永安镇 按长安志永安故城今在

   富平县界邠州志云在今淳化县东五十里盖在三原与淳化及耀州接界处今三原志谓永安城

  在县东北四十里恐误盩厔故城在今盩厔县东魏书地形志扶风郡盩厔汉武帝置

  后汉晋罢后复隋书地理志京兆郡盩厔后周置周南郡及恒州又有仓城温汤二县㝷并废唐书

  地理志凤翔府盩厔本隶雍州天宝元年更名宜至德二载复故名干寕中隶乾州天复元年

  属元和志县东北至京兆一百三十里汉旧县山曲曰盩水曲曰屋寰宇记县在凤翔府东南二百

  里后周天和二年移于今鄠县西北三十五里又割雍州之终南郡于此置恒州领周南郡建德三

  年从鄠西北移于今所长安志县城周五里又故县谷在县西仓谷在县西南二谷相近仓城县当

  在其终南故城在盩厔县东唐武德元年分盩厔县置属雍州贞观八年废宋初为

  盩厔县清平镇大观元年升为清平军复置终南县属京兆府以军使兼知县事金废军元至元初

  并省县县志清平军城在今县东二十五里渭南故城在今渭南县东南十六国春秋

  苻坚甘露二年置渭南县隋书地理志京兆郡渭南后魏置渭南郡后周废括地志渭南故城在县

   治东南四里西魏大统十六年筑元和志县西至京兆府一百三十里寰宇记县在华州西三十五

   里本汉新丰县地苻坚新置汉初有渭南郡因以取名后魏孝昌三年于今县东四里明光原上置

   渭南郡及南新丰县西魏废帝三年改南新丰为渭南县周建德二年省郡以县属京兆府隋开皇

   十四年自明光原移于今理周显德三年自京兆割隶华州长安志县城周三里馀隋大业九年

   故城在县城北周十里馀疑即苻坚所置县也下邽故城在渭南县东北汉书地理志京

   兆尹领下邽县应劭曰秦武公伐邽戎置有上邽故加下三辅黄图下邽县后汉并郑桓帝西巡复

   之魏书地形志莲勺县有下邽城隋书地理志冯翊郡下邽旧置延夀郡开皇初郡废元和志县东

   南至华州八十里本秦旧县后魏避道武帝讳改为夏封大业二年复旧后魏属冯翊隋属华州东

   北隔渭水八十里废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地志云秦下邽县也自汉及晋不改魏初移于雄霸城

   水经注云渭水迳下邽故城南即此也隋大业十一年自此城移于西魏废延寿郭城即今县理县

   志下邽故城在县北五十里元省入渭南遗址犹存莲勺故城在渭南县东北汉书宣帝

   纪曾孙尝困于莲勺卤中地理志左冯翊领莲勺县如淳曰莲音辇勺音灼后汉因之晋魏属冯翊

   郡水经注沮水东迳莲勺县故城北十三州志曰县以草受名也隋书地理志大业初并莲勺入下

   邽元和志故城在下邽县东二十二里寰宇记在县北二十二里后秦姚苌废后魏太和三年改冯

   翊为延夀郡莲勺县仍旧隋开皇十年罢郡以莲勺属华州大业三年省入下邽县志莲勺故城在

   县东北七十里即来化镇是 按地形志冯翊郡𨗨勺下云有下邽城是下邽魏废县也后西魏大

   统三年复置兼置延夀郡寰宇记谓太和三年冯翊为延夀盖太和为大统之讹又改当作分传

   写误怀德故城在富平县西南水经注沮水历土门东原下东迳怀德城南城在北

   原上通典晋移富平县于今县西南怀德城寰宇记怀德故城在今富平县西南十一里非汉怀德

   县也盖后汉末及三国时因汉旧名于此立县今有废城存长安志故城在县西十五里周三里县

   志俗名怀阳城在县西北十里许 按水经注括地志俱以怀德故县在今同州府朝邑县界寰宇

   记亦谓在富平者为汉末侨置然汉志怀德有荆山而括地志寰宇记诸书皆谓山在富平亦自相

   矛盾今以荆山实在富平而朝邑无之姑从旧志采入并存朝邑之怀德以俟考富平故

   城在今富平县东北汉县在今甘肃寕夏府界三国魏移置于此宋书傅宏之传北地郡汉末失

   土寄寓冯翊置富平县元和志县西南至京兆府一百五十里周闵帝于县置中华郡武帝省郡以

   县属冯翊开皇三年改属雍州寰宇记县在耀州东南五十里前汉理在今灵州𮞉乐县界后汉理

   在今寕州彭原县界晋移于今县西南怀德城后大统五年自怀德城移于今理唐开元中又移

   于义亭城盖古乡亭也长安志开宝九年诏后周太祖庙去富平县镇十三里今移县就庙县城周

   三里十步县志后魏徙县于今县西南三里石川河之阳唐开元中徙于今县东北十里元至元初

   为都尔苏所残破守将张思道遂依窑桥之险为县即今治也又中华郡城在县南十里强梁原原

   上有二石人俗以为即故郡门 都尔苏旧作脱列宿今改频阳故城在富平县东北

   五十里接同官县界史记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县频阳汉书薛宣传频阳县北当上郡西河为数

   郡凑地理志左冯翊频阳县水经注频阳县城北有频山县在山南故名频阳元和志频阳故城在

   美原县西南三里长安志在美原县西南五里周六里馀美原故城在富平县东北唐置

   本后魏土门县也元和志县西南至京兆府一百八十里寰宇记在耀州东七十里长安志美原县

   本秦汉频阳之地苻秦时于此置土门䕶军后魏太平真君七年罢䕶军地入同官县景明元年

   频阳分同官置土门县属北地郡因县界频山有二土阙状似门故曰土门隋大业二年省义寕二

   年复置属宜州唐贞观十七年咸亨二年又析富平华原及同州蒲城县置美原县于土门县天

   授二年又隶宜州大足元年还属雍州天复中李茂贞墨制以县为鼎州梁贞明初改为裕州隶崇

   州后唐同光元年复为美原县隶耀州县城周二里馀元史地理志至元元年并美原入富平耀州

   志美原故城在富平县东北六十里又土门故城在县东七十里明月山下富平县志土门城在频

   阳县西北十里今为土门坊苻秦时土门䕶军城也谷口故城在醴泉县东北七十里史

   记范雎说秦昭王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又汉兴以来将相年表孝文后三年置谷口邑后汉省

   括地志谷口故城在醴泉县东北四十里元和志汉谷口县在九𡽀山东仲山西当泾水出山之处

   故谓之谷口醴泉故城在今醴泉县东北隋书地理志京兆郡醴泉后魏曰寕夷西魏

   置寕夷郡后周改为寕秦郡后省又以新畤甘泉二县入焉开皇十八年改为醴泉元和志醴泉县

   东南至京兆府一百二十里本汉谷口县地后汉及晋又为池阳县后魏改为寕夷县隋改为醴泉

   县以县界有周醴泉宫因以为名旧唐书地理志醴泉隋寕夷县后省贞观十年置昭陵于九嵕山

   因析云阳咸阳二县置醴泉县寰宇记醴泉县城即古仲桥城九域志县在京兆府西北七十里长

   安志县东南至京兆府九十里城周二里一百步 按寰宇记县去京兆府里至与元和志同而九

  域长安二志与寰宇记异是太平兴国以来元丰以前曾徙置而二志未之详也县志云唐县城即

  今县东北十里之泔北镇又有宋县在今县东少南三十里元末始移于今治祋祤故城

  在耀州东汉置汉书地理志左冯翊祋祤县景帝二年置水经注黄嵚水迳祋祤县故城西县以溪

  名颜师古曰祋祤盖军士祷祀之名祋音丁活反又音丁外反祤音诩元和志祋祤故城在华原县

  东南一里长安志魏文帝自今寕州彭原县界富平故城徙北地郡于此其县遂废又赵师民守耀

  州以为祋祤字从示悉祭神求福之意疑秦地尚武以衅兵得名州志故城在今州东一里以宣帝

  时凤凰所集今人犹呼为凤凰台泥阳故城在耀州东南汉旧县在今甘肃庆阳府寕

  州界三国时魏徙置于此晋书地理志北地郡治泥阳县南史傅宏之传宏之北地泥阳人旧属灵

  州汉末失土寄冯翊置泥阳县魏书地形志北地郡魏文帝分冯翊之祋祤立领泥阳县元和志华

  原县西南至京兆府一百六十里隋开皇六年泥阳为华原泥阳故城在县东南十七里长安志

   后魏徙北地郡于通川故城罢泥阳入富平后又于泥阳置北雍州宣武时复泥阳铜官故

   城在同官县东北后魏置元和志同官县西南至京兆府二百十里本汉祋祤县地晋属频阳苻

   秦于祋祤城东北铜官川置铜官䕶军后魏太武帝改置铜官县属北地郡周作同官属宜州通典

   后魏以前作铜官隋以后作同官寰宇记在耀州东北五十里长安志后周建德四年自今县东南

   十里同官故县徙于今治县城周一里无城壁有弩台二一在县北一里一在县西南一里

   丰邑在鄠县东即古崇国也诗大雅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左传康有酆宫之朝史记周本纪西

   伯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迁都丰后汉书郡国志酆在杜陵西南杜预左传注酆在鄠县东有

   灵台括地志周酆宫在鄠县东三十五里寰宇记文王作丰今长安县西北灵台乡丰水上游是也

   雍录武王改邑于镐丰宫元不移徙每遇大事如伐商作洛之类皆步自宗周而往以其事告于丰

   庙县志周丰宫在丰水西去县三十里古镐京在长安县西南诗大雅考卜维王宅是镐

   京后汉书郡国志镐在上林苑中三辅决录镐在酆水东酆在镐水西相去二十五里帝王世纪武

   王自酆居镐是为宗周今镐池即其故都水经注镐水上承镐池于昆明池北周武王之所都也自

   汉帝穿昆明池于是地基沟沦陷今无可究括地志镐京在雍州西南三十二里元和志周武王宫

   即镐京在长安县西北十八里奉明旧县在长安县北汉书宣帝元康元年益奉明园

   戸为奉明县地理志京兆尹奉明宣帝置后汉废水经注王渠自霸门外东迳奉明县广成乡之廉

   明苑南长安志朱雀街西第四街之休祥坊内有汉奉明园园北即奉明县乾封旧县

   在长安县南元和志乾封元年分长安置乾封县理怀真坊长安三年废长安志朱雀街西第二街

   街西从北第五坊曰怀真坊东北隅有废乾封县𪠘南陵旧县在咸寕县东南汉书地理

   志京兆尹南陵文帝七年置寰宇记南陵汉为县在万年县东南二十四里白鹿原后汉省汉旧仪

   云即文帝薄太后葬之所亦谓南霸陵因置县以奉寝陵山北旧县在咸寕县东南魏书

   地形志京兆郡领山北县隋书地理志大兴有西魏山北县后周废寰宇记姚兴置山北县周天和

   三年废县志山北废县在县东南五十里以在终南山北而名明堂旧县在咸寕县南旧

   唐书地理志乾封元年分万年置明堂县治永乐长安三年废复并万年寰宇记总章元年置明

   堂县其地本越王侑宅后县废以其𪠘地赐驸马裴巽灵武旧县在咸阳县东汉县在

   今寕夏府界晋时徙置于此魏书地形志咸阳郡灵武前汉属北地后汉罢晋复太平真君七年

   属后废晋载记建兴初刘曜逼长安曲鉴自阿城进救追曜至零武县志县东有零武乡废县盖在

   此零即灵之讹也昌陵旧县在临潼县东汉书成帝纪鸿嘉元年以新丰戏乡为昌陵

   县奉初陵永始元年诏罢昌陵关中记昌陵在霸城东二十里寰宇记三辅黄图云成帝于霸陵北

   步昌亭起昌陵即成帝之废陵也旧鄣县在临潼县西北魏书地形志冯翊郡鄣县太和

   二十二年置水经注渭水又东迳鄣县西盖陇西郡之鄣徙也通典后魏孝文帝分万年置鄣县

   粟邑旧县在临潼县东北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元年分栎阳置平陵县二年改为栗邑县

   贞观八年废入栎阳长安志粟邑镇在栎阳县东北三十四里石川河东鸿门旧县

   潼县东接渭南县界旧唐书地理志天授二年鸿州分渭南置鸿门县凡领渭南庆山高陵栎阳

   鸿门五县㝷废鸿门县还入渭南大足元年废鸿州入雍州寰宇记天授二年于庆山县界零口置

   鸿州取庆山渭南两县千二乡于郭下置鸿门县至久视元年废州并废鸿门县鹿苑旧

   县在高陵县西南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二年分高陵置鹿苑县贞观元年废入高陵县志唐析泾

   河以南置鹿苑县今县西二十五里鹿苑原上有鹿台城元至正末李思齐筑寻废或谓此即唐鹿

   苑县旧址玉山旧县在蓝田县东后周闵帝二年析蓝田县置属蓝田郡建德二年省唐

   武德三年复分蓝田置贞观元年废长安志周玉山故城在蓝田县东二十五里唐玉山故城在县

   东四十三里今名万金堡白鹿旧县在蓝田县西亦周闽帝置武帝省唐武德二年复分

   蓝田置白鹿县三年改为寕民贞观元年省长安志白鹿故城在蓝田县西十二里寕民旧城在县

   西南三十二里石门旧县在泾阳县北史记秦献公二十一年与晋战于石门括地志石

   门在三原县西北武德中于此置石门县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元年分云阳县置石门县三年于石

   门县置泉州领石门温秀二县贞观元年废泉州改石门为云阳属雍州八年废灵源旧

   县在渭南县西南隋书地理志西魏分渭南置灵源中源二县后周并废入渭南县志西魏灵源

   县在县西南与灵源泉相近县以泉名也温秀旧县在醴泉县东北唐书地理志武德元

   年析醴泉置温秀县三年以石门温秀置泉州贞观元年州废省温秀长安志后魏武帝于谷口置

   温秀䕶军唐置县以县北温秀岭为名下杜城在长安县南故杜县西汉书宣帝纪曾孙

   尤乐杜鄠之间率常在下杜注孟康曰在长安南师古曰即今之杜城水经注沈水又西北迳下杜

   城即杜伯国也又长安城覆盎门南有下杜城应劭曰故杜陵之下聚落也括地志下杜城在长安

   县东南九里寰宇记城在长安县安宣门南七里长安志在长安县南十五里其城周三里一百七

   十三步史记曰秦武公十一年初县杜即此地也汉宣帝时修杜之东原为陵曰杜陵县更名此为

   下杜城庙记曰下杜城即杜伯所筑城东有杜原城在原下故曰下杜 按下杜在杜鄠二县之间

   汉书文本甚明应劭以为杜陵之聚落者最合长安志谓下杜本杜县至宣帝移于杜陵其说特本

   寰宇记恐未可据夹城在咸寕县东长安志开元二十年筑夹城入芙蓉园自大明宫夹东

   罗城复道经通化门观以达兴庆宫次经春明延喜门至曲江芙蓉园而外人不之知也又元和十

   二年中尉第五守进筑夹城自云韶院过芳林门至修德里达兴福寺开门曰元化造楼曰晨晖长

   安图说宣宗于夹城南头开门自芙蓉园北入青龙寺俗号新开门安西王城在咸寕县

   东北长安图奉元城东北有安西故宫县志元世祖封其子莽噶拉为安西王筑宫城于此今遗址

   尚存俗名之为阿儿垛莽噶拉旧作忙阿刺今改小槐里城在兴平县西接武功县界

   三国魏杨阜为武都太守先主取汉中以逼下辩魏武以武都孤远欲移之阜威信素著徙郡小槐

   里百姓襁负而随之水经注渭水迳槐里县之故城南李奇谓之小槐里即槐里之西城也长安志

   东巳有槐里故以此城为小槐里城文学城在兴平县东南相近有武学城元和志武学故

   城在县东南十里寰宇记后周大象二年移始平于今兴平县东十五里文学城长安志文学城在

   县东十道志云今谓之故县城武学城与文学城相接并秦章邯筑樊哙城在兴平县长安

   志在县南十里西京记曰汉王袭雍章邯败走废邱城命将军樊哙围之于城西筑台以望之今县

   南有武延台疑即是焉马嵬城在兴平县西二十五里旧唐书明皇纪天宝十五载帝幸

   蜀次马嵬城命高力士赐贵妃自尽元和志马嵬故城在县西北二十三里马嵬人名于此筑城以

   避难未详何代人也寰宇记马嵬驿有端正树存焉长安志姚苌时扶风王骈以数于人保马嵬故

   城又马嵬驿在县西二十里骊戎城在临潼县东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伐骊戎骊戎男

  女以骊姬史记秦始皇二十五年置丽邑三十五年徙三万家丽邑汉书地理志新丰故骊戎城秦

  曰骊邑水经注戏水迳骊戎城东寰宇记骊戎故城在昭应县东二十四里长安志两京道里记曰

  城周四里蕞城在临潼县东北史记赵悼襄王四年煖将锐师攻秦蕞后汉书郡国志新丰

  有蕞城又后汉书更始三年使李松军掫注云新丰有鸿门亭掫城盖即蕞城也又县东北六十里

  交口渡有交口城世传唐李靖所筑或谓之李靖营钟官城在鄠县东北唐书太宗纪贞观

  十八年幸钟官城元和志钟官故城一名灌钟城在鄠县东北二十五里盖始皇收天下兵器销为

  钟鐻此或其处思乡城在蓝田县元和志在县东南三十三里宋武帝征关中筑城于此南

  人思乡因以为名长安志城旁多柳亦名柳城宜秋城在泾阳县西北水经注郑渠渎东迳

  宜秋城北黄白城在三原县东北十里后汉书董卓传兴平二年李傕欲徙帝于池阳黄白

  城水经注清水迳黄白城西本曲梁宫也元和志黄白城在县西南十五里秦曲梁宫在城内

  城在盩厔县东南水经注骆谷水北流迳长城西甘露三年姜维出骆谷围长城即斯地也通

  鉴晋永和五年梁州刺史司马勲出骆谷破赵长城戍壁于悬钩去长安二百里使治中刘焕攻长

  安又㧞贺城地理通释悬钩在长城戍东地险固内控骆谷之口外通雍豫之境五郡城

  在盩厓县长安志在县东南三十里周三里旧说有义兄弟五人共居此城不详建立休屠

  王城在渭南县南十里长安志旧说匈奴休屠王部落入汉筑此城以居因名甘泉城

  在渭南县东北寰宇记城在下邽县东南四十里以此地水多咸苦城中井泉独甘故名亦谓之夏

  王城俗传赫连勃勃所筑明统志在县东北九十里县志来化镇之西地名甘泉社甘泉城当在其

  石仓堡城在渭南县长安志在县东三里又张堡城在县东南三十里姚堡城在县

  南二十里青原堡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严堡城在县西南三十里秦穆公城在富平县

  东南二十五里长安志在县南三十里西南二面有墙广武城在富平县东北十五里卤

   原上魏书地形志频阳有广武城当道城在富平县东北水经注沮水东迳当道城南城

   在频阳县故城南阿房宫在长安县西北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

   多先王之宫庭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

   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

   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

   房宫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未成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馀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

   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馀里关中记阿房殿在长安西南二十里水经注昆明池水北迳秦阿

   房宫西又镐水迳磁石门西门在阿房前悉以磁石为之令四夷朝者有隐甲怀刃入门胁之以示

   神颜师古汉书注阿房宫墙壁崇广故俗呼为阿城史记正义阿房宫在上林苑中今雍州郭城西

   南面即阿房宫城东南面也元和志阿房宫在长安县西北十四里又磁石门在咸阳县东南十五

   里东南有阁道即阿房宫之北门也长安志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二面有墙南面无墙周

   五里百四十步今悉为民田长乐宫在长安县西北故城中汉书高帝五年治长乐宫七

   年宫成三辅黄图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三辅旧事宫殿疏皆曰秦始皇造汉修饰之周围二十

   里前殿东西四十九丈七尺两杼中二十五丈深十二丈有鸿台有临华殿有温室殿有长信长秋

   永寿永寕四殿高帝居此宫后太后常居之在长安中近东直杜门隋书地理志大兴有长乐宫括

   地志汉长乐宫在长安县西北十五里长安故城中雍录未央在汉城西隅而长乐乃其东隅也汉

   都长安两宫初成朝诸侯群臣乃于长乐不在未央也自惠帝以后皆居未央宫而长乐常奉母后

   故凡语及长乐者多曰东朝未央宫在长安县西北汉书高帝纪七年萧何治未央宫立

   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上见其壮丽甚怒何曰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

   有以加也又翼奉传孝文时未央宫独有前殿曲台渐台宣室温室承明耳西京杂记未央宫因龙

  首山制前殿建北阙周回二十二里九十五步五尺街道周回七十里台殿四十三其三十二在外

  其十一在后宫池十三山六池一山一亦在后宫门闼凡九十五三辅黄图未央宫周回三十八里

  前殿东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武台钩弋等殿又有殿阁三十二

  有夀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永延玉堂寿安平就宣德东明飞雨凤凰通光曲台白虎等殿庙记云

  未央宫有增城昭阳殿汉宫殿疏曰未央宫有麒麟阁天禄阁金马门青琐门元武仓龙二阙朱鸟

  堂画堂甲观非常室又有钩盾署弄田三辅决录曰未央宫有延年合欢四车等殿汉宫阁记云未

  央宫有宣明长年温室昆德四殿又有玉堂增盘阁宣室阁三辅旧事云武帝于未央宫起高门武

  台殿汉武故事云神明殿在未央宫王莽改未央宫曰夀成室前殿曰王路堂按旧图渐台织室凌

  室皆在未央宫元和志汉未央宫在长安县西北十四里长安故城中长安志宫在唐禁苑中去宫

  城二十一里武宗会昌元年因游畋至未央宫见其遗址诏葺之尚有殿舍二百四十九间作正殿

   曰通光殿东曰韶芳亭西曰凝思亭立端门命翰林学土裴素撰记桂宫在长安县西北三辅

   黄图桂宫汉武帝造周回十馀里汉书曰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关辅记云桂宫在未央宫中有明

   光殿土山复道从宫中西上城至建章神明殿蓬莱山三秦记未央宫渐台西有桂宫又西京杂记

   云武帝为七宝床杂宝案厕宝屏风列宝帐设于桂宫时人谓为四宝宫水经注未央宫北即桂宫

   也内有走狗台柏梁台元和志桂宫在长安县西北十三里长安故城中北宫在长安县西北

   汉书郊祀志武帝置夀宫北宫以礼神君三辅黄图北宫近桂宫高帝草创孝武増修之中有前殿

   广五十步珠帘玉戸如桂宫括地志夀宫北宫皆在今长安县西北二十里长安故城中长安图北

   宫桂宫明光宫皆在未央宫北今殿址十馀所皆高数丈广数亩建章宫在长安县西汉

   书武帝纪太初元年起建章宫又郊祀志柏梁灾越巫勇之曰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

   之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戸前殿度高未央其东则凤阙高二十馀丈其西则唐中数十里虎

   圏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馀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灜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其

   南有玉堂壁门大鸟之属立神明台并干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焉三辅黄图建章宫在未央宫西

   长安城外武帝于未央宫营造日广以城中为小乃于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

   下宫之正门曰闾阖高二十五丈亦曰璧门左凤阙高二十五丈古神明台门内北起别风阙高五

   十丈对峙井干楼辇道相属连阁皆有罘罳前殿下视未央其西则广中殿受万人又有骀荡馺娑

   枍诣天梁奇华鼓簧等宫神明台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关中记

   建章宫周二十馀里水经注堨水陂水北出迳建章宫东于凤阙南东注沈水又北迳凤阙东阙高

   十七丈五尺俗言贞女楼非也关中记曰建章宫圆阙临北道有金凤在阙上高丈馀故号凤阙也

   沈水又北迳神明台东黄图曰神明台上有九室今人谓之九子台而实非也沈水又迳渐台东渐

   浸也为池水所渐一说星名也南有璧门三层高三十馀丈元和志建章宫在长安县西二十里神

   明台在县西北二十里俱长安故城西雍录建章宫与未央诸宫隔城相望故跨城而为阁道长安

   图今故城西有大基十馀皆高数丈广数亩钩弋宫在长安县西北汉书外戚传孝武赵

   偼伃居钩弋宫太始三年生昭帝号钩弋子妊身十四月乃生帝曰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

   然乃命其所生门曰尧母门颜师古注黄图钩弋宫在城外汉武故事曰在直门南也宣曲

   宫在长安县昆明池西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建元三年微行始出后乃私置更衣从宣曲以南十

   二所中休更衣投宿诸宫长杨五祚倍阳宣曲尤幸颜师古曰昆明池西有宣曲宫 按汉诸宫在

   今长安县西上林苑中者尤多今可考者外戚传宣帝霍后成帝许后皆退居昭台宫元帝冯昭仪

   居储元宫师古曰二宫俱在上林苑中又江充传武帝召见犬台宫黄图在长安西二十八里上林

   苑中匈奴传元夀二年单于来朝舍之上林苑蒲萄宫黄图在上林苑西又有扶荔宫亦在上林苑

   元鼎六年破南越以植所得荔枝而名太极宫在长安县北故宫城内即隋大兴宫唐西

  内也旧唐书地理志西内正门曰承天正殿曰太极太极之后殿曰两仪内别殿亭观三十五所长

  安志龙朔后天子常居大明宫乃谓此宫曰西内神龙元年又改曰太极宫南面有六门正殿南曰

  承天门门东曰长乐门次东曰广运门有内府左藏库次北有旧右藏库后有中书省西北有武库

  西入安仁门又北肃章门门内入宫中次东曰承福门即东宫之正门门东西有左右永福门次东

  曰永春门承天门之西曰永安门若元正冬至陈乐设宴会赦有罪除旧布新则御承天门以听政

  焉东面一门曰凤凰门西面二门南曰通明门北曰嘉献门北面三门正北曰定武门次东曰安礼

  门东宫北曰元德门当承天门内北曰太极门隋曰大兴门贞观八年改其内正殿曰太极殿隋曰

  大兴殿武德元年改朔望视朝则登此殿东廊有左延明门西廊有右延明门太极门外承天门之

  内曰嘉德门东廊有归仁门西廊有纳义门嘉德门东有恭礼门西有安仁门门下省在右延明门

  东南中书省在右延明门西南舍人院宏文馆在门下省东武德四年置聚天下书籍史馆在门下

  省北贞观三年置太极殿北曰朱明门左曰乾化门右曰肃章门西曰辉政门乾化门东曰武德门

  其内曰两仪殿在太极殿后隋曰中华殿贞观五年改常日听政视事则临此殿其西万春殿新殿

  千秋殿公主院左有献春门右有宜秋门百福门门内曰百福殿宣宗改雍和殿内有亲亲楼承庆

  门内曰立政殿立政门东内曰大吉门门内曰大吉殿甘露门内曰甘露殿在两仪殿之北殿门外

  有东西永巷东出横门又东有日华门西出横门人西有月华门院北有东西千步廊西有掖庭左

  有神龙门内曰神龙殿在武德殿后右曰安仁门内有安仁殿在甘露殿西乾化门内佛光寺在神

  龙殿西归真观在安仁殿后观后有丝彩院院西有淑景殿殿西有第三落次西第四落又次西第

  五落延嘉殿在甘露殿近北殿南有金水河往北流入苑殿西有咸池殿延嘉北有承香殿殿东即

  元武门北入苑殿西有昭庆殿昭庆殿西有凝香阁阁西有鹤羽殿延嘉西北有景福台台西有望

  云亭延嘉东有紫云阁阁西有南北千步廊舍南至尚食院西北尽宫城阁南有山水池次南即尚

  食内院紫云阁之西有凝阴殿殿南有凌烟阁贞观十八年太宗图画功臣之像二十四人于阁上

  又有功臣阁在凌烟之西东有司宝库凝阴之北有球场亭子宏文殿观云殿北海池南海池东海

  池西海池永安门西有掖庭南隅有内侍省又有兴仁宣猷崇道惠训昭德正礼宣光通禄光昭华

  光耀仪寿安绥福等门雍录唐诸帝多居大明宫或遇大礼大事复在太极知太极尊于大明也太

  极在西故曰西内大明在东故曰东内兴庆宫在都城东南角人主亦于此出政故又号南内此三

  省者皆常更迭受朝而大明最数兴庆虽有夹城可以潜达大明要之隔越衢路亦当名为离宫而

  大安宫在长安县西长安志太宗初居承乾殿武德五年高祖以秦王有克定天下功

  特降殊礼别建此宫以居之号宏义宫贞观三年高祖徙居之改名曰大安宫此宫在宫城之西又

  有垂拱前殿戢武殿文殿翠华殿祭酒台长安图说唐大安宫在宫城西北坏堞宛然今人犹称曰

  秦王东宫在长安县太极宫东旧唐书太宗纪武德九年八月即位于东宫之显德殿长

   安志东宫正殿曰明德殿本名嘉德殿疑此即太宗即位之殿后避中宗名改也殿东西廊有左右

   嘉善门殿南曰嘉德门门外东西廊有左右永福门正南有宣明门当宫坐者南面有重明门嘉德

   东有东奉化门门北有宜春宫宫门外有左春坊坊南有崇文馆嘉德西有西奉化门门北有宜秋

   宫宫门外有右春坊坊内有崇教殿丽正殿开元十三年改集贤殿又有光大承恩崇文崇仁八风

   射殿诸殿又有亭子山池佛堂等院左右长林门翠微宫在长安县南接寕陜厅界终南

   山唐书地理志长安南五十里太和谷有太和宫武德八年贞观十年废二十一年复置曰翠微

   宫笼山为苑元和中以为翠微寺元和志太和宫在长安县南五十五里贞观二十一年以时熟公

   卿重请修筑于是使将作大匠阎立德缮理焉长安志永庆寺在长安县南六十里太和谷口即唐

   翠微宫宫北门曰云霞门有翠微殿含风殿太子宫宫西门曰金华门有安善殿元和中为寺太平

   兴国三年改今名寕陜厅志在厅西北四百里宜春宫在咸寕县南史记秦二世葬杜南宜

   春苑中汉书元帝纪初元二年罢宜春下苑假与贫民颜师古注宜春下苑即今京城东南隅曲江

   池是括地志宜春宫在万年县西南三十里苑在宫东胡亥陵在县南三十四里雍录宜春下苑皆

   少陵地也其下亦为曲江江北即乐游原长门宫在咸寕县东北汉书东方朔传窦太主献

   长门园武帝更名为长门宫又外戚传孝武陈皇后退居长门宫如淳曰窦太主园在长门长门在

   长安城东南后汉书郡国志霸陵有长门亭括地志在今万年县东北苑中望春宫

   寕县东隋开皇中建大业初改为长乐宫唐复曰望春唐书地理志万年县有南望春宫临浐水西

   岸有北望春宫宫东有广运潭长安志望春宫在万年县东十里大明宫之东大明宫

   寕县东唐东内也元和志大明宫高宗龙朔二年置高宗尝染风痹以大内湫湿置宫于斯其地即

   龙首山之东麓北据高原南俯城邑每晴天霁景下视终南含元殿所居高明尤得地𫝑旧唐书地

   理志东内曰大明官在西内之东北正门曰丹凤正殿曰含元含元之后曰宣政宣政左右有中书

   门下二省宏文史二馆高宗以后天子常居东内别殿亭观三十馀所长安志大明宫在禁苑东南

   南接京城之北面西接宫城之东北隅南北五里东西三里贞观八年置为永安宫明年改为大明

   宫以备太上皇清暑百官献财以助龙朔三年加兴造号曰蓬莱宫咸亨元年曰含元宫寻复曰

   大明宫南面五门正南曰丹凤门丹凤东曰望仙门次东曰延政门丹凤西曰建福门门外有百官

   待漏院次西曰兴安门东面一门曰太和门西面一门曰日营门北面一门曰元武门丹凤门内正

   殿曰含元殿武后改曰大明殿阶基高平地四十馀尺南去丹凤门四十馀步东西广五百步殿东

   南有翔鸾阁西南有栖凤阁又有钟楼鼓楼殿左右有砌道盘上谓之龙尾道夹道东有通干门西

   有观象门阁下即朝堂肺石登闻鼓一如承天之制又有金吾左右仗院殿后有宣政门门外东廊

   有齐德门西廊有典礼门宣政门内有宣政殿殿东有东上阁门殿西有西上阁门殿前东廊曰日

   华门东有门下省省东宏文馆次东史馆馆东南北街南出含耀门门南曰昭训门北曰崇明门殿

  前西廊曰月华门西有中书省省北曰殿中内省西有命妇院北有亲王待制院省西南北街南出

  昭庆门南当光范门昭庆门北曰光顺门宣政殿北曰紫宸门内有紫宸殿后有蓬莱殿次东有含

  象殿后有延英门内有延英殿殿相对思政殿待制院蓬莱后有含凉殿殿后有太液池池内有太

  液亭子清晖阁绫绮殿在蓬莱殿之西殿北珠镜殿环周殿在蓬莱西承欢殿在环周南金銮殿在

  环周西北长安殿在金銮西南又有金銮御院宣化门武德西门浴堂门内有浴堂殿又有玉堂院

  长安殿北有仙居殿殿西北有麟德殿此殿三面南有阁东西皆有楼殿北相连各有障日阁凡内

  宴多在于此殿东亭会庆亭东面左银台门西面右银台门内侍省右藏库次北翰林门门内翰林

  院学士院又东翰林院北有少阳院结麟殿翰林门北曰九仙门大福殿拾翠殿三清殿含水殿承

  香殿在含水殿东南北有北阁紫兰殿在承香殿东北元武殿在紫兰殿东北明义殿在紫宸殿西

  大角观在珠镜殿东北元武门左曰银汉门右曰凌霄门宫垣之外两边掖门门内有凝霜殿碧羽

   殿紫箫殿郁仪阁承云阁修文阁又宫在万年县东北五里今旧迹悉废惟复道洎含元蓬莱殿蓬

   莱山遗址略存雍录大明宫本太极宫之后苑东北面射殿也高宗改名蓬莱宫取后蓬莱池为名

   三殿皆在龙首山上含元殿基高于平地四丈含元北为宣政宣政北为紫宸地每退北辄又加高

   至紫宸而极其北为蓬莱殿殿有池则平地矣兴庆宫在咸寕县东南唐南内也旧唐书地

   理志兴庆宫在东内之南隆庆坊本明皇在藩时宅也自东内达南内有夹城复道人主往来两宫

   人莫知之长安志朱雀街东第五街之兴庆坊本名隆庆明皇即位改南内兴庆宫距外郭城东垣

   武后大足元年睿宗在藩赐为五王子宅明皇始居之开元二年置宫因本坊为名十四年又取永

   嘉胜业坊之半增广之谓之旧内置朝堂宫之正门西向曰兴庆门南曰通阳门北曰跃龙门西南

   隅曰勤政务本楼开元八年造每岁千秋节酺饮楼前其西榜曰花萼相辉楼置宫后与申岐薛诸

   王邸第相望环于宫侧帝时登楼召诸王同宴宫内正殿曰兴庆殿在通阳门北其后曰文泰殿前

   有瀛洲门内有南薫殿北有龙池池东有沉香亭跃龙门左有芳苑门右有丽苑门勤政楼之北曰

   大同门其内大同殿大同门西曰金明门内有翰林院瀛洲门左曰仙云门北曰新射殿通阳门东

   曰明义门门内曰长庆殿睿武门勤政楼东曰光明门其内曰龙堂五龙坛宫内有义安殿积庆殿

   冷井殿宜天门又有同光承云初阳飞轩玉华等门飞仙同光荣光等殿又宫在万年县东南五里

   宫墙复道今悉存兰池宫在咸阳县东汉书地理志渭城有兰池宫元和志秦兰池宫在

   咸阳县东二十五里望贤宫在咸阳县东唐书地理志咸阳县有望贤宫长安志唐望贤宫

   在咸阳县东数里旧志望贤宫本望贤驿自便桥涉渭为必由之路明皇幸蜀肃宗还京皆经此李

   商隐有望贤顿诗黄山宫在兴平县西南汉书地理志槐里有黄山宫孝惠二年起东方

   朔传武帝建元三年微行西至黄山水经注渭水东北迳黄山宫南武帝微行至黄山宫故世谓之

   游城非也元和志在县西南三十里仙林宫在兴平县西唐书地理志兴平县西十八里有

  隋仙林宫华清宫在临潼县南元和志华清宫在骊山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

  载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长安志十道志云周天和四年宇文䕶造皇堂

  石井隋开皇三年又修屋宇列树松柏于馀株贞观十八年诏姜行本阎立德营建宫殿名汤泉宫

  咸亨二年名温泉宫天宝六载改华清宫骊山上下益治汤井为池台殿环列山谷明皇岁幸焉即

  于汤所置百司及公卿邸第华清宫北向正门曰津阳门东面曰开阳门西面曰望京门南曰昭阳

  门津阳门之东曰瑶光楼其南曰飞霜殿九龙殿玉女殿七圣殿宜春亭重明阁四圣殿长生殿集

  灵台朝元阁老君殿钟楼明珠殿筝殿观风楼斗鸡殿按歌台舞马台球场羯鼓场禄山乱后罕复

  游幸唐末遂皆圯废晋天福中改为灵泉观赐道士居之龙跃宫在高陵县寰宇记在县西

  十四里唐高祖龙潜旧居也武德六年置宫德宗改为修真观长安志修真观有神尧御容及御井

  灵柏梁开平中废县志唐龙跃宫亦谓之故墅萯阳宫在鄠县西汉书宣帝纪甘露二年

   幸萯阳宫属玉观地理志鄠县有萯阳宫秦文王起又东方朔传武帝微行数出倍阳宣曲尤幸颜

   师古注倍阳即萯阳也其音同耳水经注萯阳宫在甘水西元和志秦萯阳宫在县西南三十三里

   太平宫在鄠县东南草堂寺东元和志隋太平宫在鄠县东南三十一里对太平谷因名之

   甘泉宫在鄠县西南隋书地理志鄠县有甘泉宫元和志在县南二十二里对甘泉谷因名

   之雍录甘泉宫有三隋甘泉宫在鄠县秦甘泉宫在渭南汉甘泉宫在云阳县万全宫

   田县东唐书地理志蓝田县永淳元年作万全宫宏道元年废长安志万全宫在县东四十五里开

   耀三年诏新造凉宫为万全宫高宗遗言万全芳桂奉天夀宫并停废文明元年武后诏万全宫置

   僧寺以旧宫为名望夷宫在泾阳县东南史记秦二世三年斋于望夷宫欲祠泾集解张

   宴曰望夷宫在长陵西北长平观道东故亭处是元和志在泾阳县东南八里北临泾水 按咸阳

   志秦望夷宫在县北四十里眭村盖在今二县接界处池阳宫在泾阳县西北三十里汉

  书宣帝纪甘露三年自甘泉宿池阳宫后汉书章帝纪建初七年幸长平御池阳宫元和志宫在县

  西北八里长杨宫在盩厔县东南中有射熊馆汉书地理志盩厔有长杨宫有射熊馆秦昭

  王起三辅黄图长杨宫在县东南三十里本秦旧宫汉修饰之以备行幸宫中有垂杨数亩门曰射

  熊馆水经注漏水迳长杨宫东宫有长杨树因名元和志秦长杨宫在县东南三十里五柞

  宫在盩厔县东南汉书武帝纪后元二年行幸盩厔五柞宫西京杂记五柞宫有五柞树皆连三

  抱上枝荫覆数十亩其宫西有青梧观观前有三梧桐树树下有石麒麟二枚刊其肋为文字是秦

  始皇骊山墓上物也水经注长杨宫与五柞宫相去八里并以树名元和志五柞宫在县东南三十

  望仙宫在盩厔县东四十里水经注耿谷水迳望仙宫东汉宫阁名长安有望仙宫

  宜夀宫在盩厔县东南隋书地理志盩厔有宜夀仙游文山凤凰等宫元和志隋宜夀宫在

  县东南三十二里长安志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旧图经曰隋文帝避暑处步高宫在渭南县

   西南相近有步寿宫三辅黄图步高宫在新丰县亦名市邱城步寿宫在步高宫西水经注首水迳

   秦步高宫东世名立市城历新丰原东而北迳步夀宫西元和志秦步高宫在县西南二十里县志

   步寿宫在县西南风门东 按步夀宫据三辅黄图水经注当在今渭南县据元和志当在今耀州

   未知孰是姑两存之崇业宫在渭南县东唐书地理志渭南县东十五里有隋崇业宫长安

   志隋大业二年置游龙宫在渭南县西唐书地理志渭南县西十里有游龙宫长安志在

   县西十一里两京道里记曰唐开元二十五年两京行宫远近不等宜令将作大匠康⿱巩言 -- 𧦬与州县

   均融修葺取黒龙饮渭名之今有遗址永安宫在耀州东南唐书地理志华原县有永安

   长安二年置又有葡萄园宫神龙元年置州志二宫久无知者父老言一在西乳山今土平无迹

   一在已社南有废台高数丈步夀宫在耀州东北汉书郊祀志宣帝神爵二年凤凰集祋

   祤于所集处得玉宝起步寿宫廼下诏赦天下元和志宫在华原县东北三里州志在州城东北一

   里步夀原上原以宫名太极殿在长安县西北故城中晋书载记永和八年苻健即位于

   太极前殿戴延之西征记苻秦筑宫于长安城东中有太极殿长安志周地图记曰太极殿晋愍帝

   之宫在长安南门后姚兴重建姚苌殿在耀州西北寰宇记在华原县西北十七里晋书苌

   事苻坚为龙骧将军从坚子叡讨慕容浤为所败叡死坚怒苌惧奔渭北自称秦王此殿即苌之所

   造也长安志殿在凤游乡上有御池泉水州志谓之秦王殿又有魏王楼在箭干山北即苌兄姚襄

   所建今故址存上林苑在长安县西及盩厔鄠县界本秦时旧苑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诸庙

   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汉书萧何传高帝十二年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

   得入田母收藳为兽食又东方朔传初建元三年微行始出是后数出上以为道远劳苦又为百姓

   所患乃使大中大夫吾邱寿王与待诏能用算者二人举籍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

   亩及其贾直欲除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又诏中尉左右内史表属县草田欲以偿鄠杜之民夀王

   奏事上称善如所奏云又百官表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置掌上林苑属官有上林令丞扬雄羽

   猎赋武帝广开上林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傍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而东周袤

   数百里西京杂记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亦有制为美名以标竒丽三辅黄图苑周

   袤三百里离宫七十所关中记上林苑中有门十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二十五元和志苑在长安

   县西北十四里周匝二百四十里博望苑在长安县北汉书戾太子传太子冠就宫帝为

   立博望苑使通宾客又成帝纪建始二 年罢太子博望苑三辅黄图苑在城南杜门外五 里有遗址

   元和志汉博望苑在长安县北五里长安志朱雀街西第四街从北南来第三坊曰金城坊本汉博

   望苑之地唐禁苑在长安县北唐六典禁苑周百二十里长安志唐禁苑在宫城之北隋曰

   大兴苑开皇元年置东西二十七里南北三十三里东接灞水西连长安故城南连京城北枕渭水

   苑西即太仓北距中渭桥与长安故城相接苑中四面皆有监南面太乐监北面旧宅监东监西监

   分掌宫中种植及修葺园囿等事置苑总监领之皆隶司农寺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南面三门中

   曰景耀东曰芳林西曰光化东面二门南曰光泰北曰昭远西面二门南曰延秋北曰元武北面三

   门中曰启运一曰苑北东曰饮马西曰永泰启运门之南为内苑北曰重元门东曰东云龙门西曰

   西云龙门苑内有南望春亭北望春亭坡头亭柳园亭月坡球场亭子有青城龙鳞栖云凝碧上杨

   五桥广运潭九曲宫去宫城十二里在左右神策军后宫中有殿舍山池蚕坛亭贞兴亭元沼亭神

   皋亭七架亭青门亭去宫城十三里在长安故城之东桃园亭去宫城四里临渭亭咸宜宫未央宫

   皆汉旧宫也永泰门去宫城二十三里西北角亭南昌国亭北昌国亭流杯亭在未央宫北汉之旧

   址明水园以上九所并在汉故城内隶旧宅监所领也内院自元武门外北至重元门一里东西与

   宫城齐观德殿在元武门外东内苑南北二里与大明宫城齐东西尽一坊之地南即延政门北即

   银台门东即太和门有龙下殿龙首池凝晖殿灵符应圣院内园小儿坊乐殿内教坊东下马桥东

   头御马坊球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还龙武军直殿及亭子殿玉海唐大内有三苑西内苑东内苑禁苑也雍录唐太极

   宫北有内苑有禁苑太极宫居都城北内苑又居宫北禁苑又居内苑之北禁苑南包汉之都城东

   抵灞水其西南两面出太极宫前与承天门齐承天门西景耀等三门皆禁苑门也百孙院

   在长安县唐苑城旁唐书十一宗诸子傅开元后皇子既长诏附苑城为十王宅又诸孙多则于宅

   外更置百孙院天子岁幸华清宫又置十王百孙院于宫侧韭园在长安县西晋书载记太

   元九年苻坚将李辨等屯于韭园 按旧志谓牛首池一名韭泽韭园当在其旁逍遥园

   在长安县西北晋书载记建兴初刘聪将赵染袭长安入外城既而退遁逍遥园十六国春秋姚兴

   时鸠摩罗什至长安兴如逍遥园引诸沙门听什说佛经又起逍遥宫殿庭左右有楼阁高百尺相

   去四十丈水经注沈水枝津东入逍遥园注藕池池中有台观莲荷𬒳浦秀实可翫梨园

   安县唐禁苑南明皇杂录天宝中命宫女数百人为梨园子弟皆居宜春北苑长安志梨园在通化

   门外正北禁苑南有文宗会昌殿含光殿昭德宫樱桃园东西葡萄园光启宫云韶院雍录梨园在

   光化门北太极宫西禁苑之内芙蓉园在咸寕县南唐书贞观七年幸芙蓉园景龙文馆记

   园在京罗城东南隅青林重复绿水弥漫盖帝城胜景也驾时幸之寰宇记芙蓉园隋文帝之离宫

   也在敦化坊南周回七十里东坡下有凉堂堂东临水亭即曲江也雍录刘𫗧小说云园即古曲江

   地隋文帝恶其名曲改曰芙蓉杏园在咸寕县曲江西张礼游城南记杏园在慈恩寺南唐新

   进士多游宴于此与芙蓉园皆秦宜春下苑之地长安图说杏园在曲江雁塔南县志在县东南十

   里曲江池北长三十里司竹园在盩厔县东南史记货殖传渭川千亩竹汉书翟方进传

   莽下诏曰霍鸿负倚盩厔芒竹颜师古注芒竹在盩厔南界芒水之曲而多竹林也即今司竹园是

   其地矣水经注芒水北流迳盩厔县竹圃中隋书地理志盩厔有司竹园元和志司竹园在盩厔县

   东十五里周回百里寰宇记园在县东十二里汉官有司竹长丞后魏有司竹都尉隋有司竹监及

   丞唐因之在京兆鄠盩厔怀州河内今惟有鄠盩厔一监属凤翔长安志在县东南三十里县志宋

   元皆有司竹监明置司局大使典之后竹渐耗正统中募民种植属秦藩后废苇园在盩厔县

   东南水经注漏水迳苇园西长安志在县东南三十二里周二十顷县志苇园在竹园东南历代司

   竹监同典之亦明正统中废上兰观在长安县西汉上林苑汉书元后传太后校猎上兰

   三辅黄图上林苑有上兰观平乐观在长安县西汉书武帝元封六年京师民观角抵于

   上林平乐馆三辅黄图上林苑有平乐观又飞廉观在上林元封二年作高四十丈又茧观远望观

   燕昇观观象观便门观白鹿观三爵观阴德观鼎郊观樛木观椒唐观鱼鸟观元华观走马观柘观

   郎池观当路观㭬木观皆在上林苑按汉书郊祀志上林中又有蹄氏馆 宜 春观

   县西南水经注涝水北迳宜春观又渼陂水出宜春观北十道志宜春观汉武帝所造县志观在县

   西涝渼二水之间或谓即秦之宜春宫误也秦宜春宫在今咸寕县界龙台观在鄠县东

   北司马相如上林赋登龙台掩细柳张揖曰龙台观名在丰水西北近渭三辅故事龙台高六尺去

   丰水五里汉时龙见陂中故作此台县志有龙台坊在县东北三十五里疑即观之故址长平

   观在泾阳县南汉书元后传太后登长平观临泾水而览焉颜师古注在长平坂寰宇记长平观

   在县东南九里灵台在长安县西接鄠县界诗大雅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左传僖公十五年秦

   𫉬晋侯以归舍诸灵台杜预注在京兆鄠县周之故台也三辅黄图周文王灵台在长安西北四十

   里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颜师古汉书注今长安西北界有灵台乡在丰水上即古灵台处括地志

   文王引水为辟雍灵沼今悉无处所惟灵台孤其址尚存又三辅黄图汉灵台在长安西北八里

   汉始曰清台本为候者观阴阳天文之变更名曰灵台述征记曰长安宫南有灵台高五十仞水经

   注长安县南明堂北三百步有灵台是汉成帝永始四年立长安志朱雀街西第五街从北第一修

   真坊有汉灵台遗址崇五尺周一百二十步章台在长安县故城西南隅史记楚世家怀王

   三十年西至咸阳朝章台又蔺相如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演繁露汉章台即秦章台也在咸阳渭

   渐台在长安县汉未央宫西汉书邓通传文帝尝梦欲上天不能有黄头郞推上天𮗜而

   之渐台又元后传王莽为太后置酒未央宫渐台大纵众乐水经注沈水入城东为仓池在未央宫

   西池中有渐台王莽死于此台 按汉建章宫太液池亦有渐台巳见上建章宫下柏梁台

   在长安县西北故城内汉书武帝纪元鼎二年柏梁台太初元年柏梁台灾三辅故事台高二十

   丈以香柏为梁香闻十里三辅黄图在长安城中北阙内帝尝置酒其上诏群臣能七言诗者乃得

   上三秦记台上有铜凤亦名凤阙昆明台在长安县西桓谭新论元帝远求方士汉中送

   道士王仲都诏问所能对曰能忍寒乃以盛寒日令𥘵载驷马车于昆明池上环水而驰御者厚衣

   狐裘寒战而仲都独无变色卧于池台上曛然自若水经注昆明池水上承池于昆明台故王仲都

   所居也 按昆明台三辅黄图谓即豫章观钓鱼台在咸阳县西十三里渭水滨相传周

   太公垂钓处章邯台在兴平县元和志在县东南十里文殊台在鄠县东长安

   志在县东二十里又新罗王子台在县东南六十里论公台在县西南五里望仙台在县西三十里

   钓台在鄠县南十里涝水中中流起一洲高二丈为登眺之所赫连台在泾阳县北长

   安志在县北宜善乡县志在今桥底镇东旧传赫连勃勃驻兵所又柳毅台在县南五里俗传柳毅

   传书处今其地名柳家街尚有台址又瀛洲台在县东南二十里俗传唐十八学士所游说经

   台在盩厔县东寰宇记华阳子录记云秦始皇好神仙于尹喜先生楼南立老子庙即此也晋惠

   元康五年更修葺莳木万株连亘七里给戸三百供洒扫隋开皇元年复修县志在县楼观南亦

   名升天台台门外有古柏马融读书台在盩厔县东北元和志在县东北二十七里宋

   苏轼诗自注仙游潭中兴寺东有玉女洞洞南有马融读书石室县志石室前有台传为马融所筑

   密畤台在渭南县西南明统志秦宣公作以祀青帝今其址犹存胡马台在富平县

   东长安志在县西南十二里又乐视台在县西南三十里县志胡马台在今城东乐视台在县西南

   十八里俗传汉武帝游乐处望辉台在耀州署后宋皇祐中华原令杨庭以宝鉴山有光

   筑台望之上有亭今存石佛台在寕陜厅东北八里山顶一石如旋螺形庙建其上有上

   下二层石像庄严天启二年畦畤在临潼县东北史记封禅书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

   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晋灼曰形如种韭畦各一土封长安志在栎阳县东二十里旧

   志今临潼县北四十里有雨金里俗传即秦时雨金处汉明堂在长安县西北相近又有

   汉圜丘汉书郊祀志武帝初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又平帝纪元始四年安汉公奏立明堂

   辟廱关中记汉明堂在长安城南安门之东杜门之西水经注昆明故渠迳明堂城南旧引水为辟

   廱处在鼎路门东南七里其制上圆下方九宫十二室四向五色渠南有汉故圜丘武帝建始二年

   罢雍五畤始祀昊天上帝于长安南郊应劭曰天郊在长安南即此也三辅黄图汉明堂在长安西

   南七里又圜丘高二文周𮞉百二十步括地志汉圜丘在长安城南四里长安志朱雀街西普寕坊

   西街有汉太学馀址次东汉辟雍次东汉明堂并磨灭无复馀迹又居德坊东南隅先天寺本汉之

   唐郊坛在咸寕县东长安志唐南郊坛在万年县南十五里启夏门外元都坛

   在寕陜厅北子午谷中山势高耸水中一石特立刻有唐杜甫元都坛歌寄元逸人诗亳亭

   在咸寕县西南史记秦本纪寕公二年遣兵伐荡社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封禅书秦祠

   官所奉于杜亳有三杜主之祠徐广曰杜县有亳亭轵道亭在咸阳县东北史记秦二世三

   年沛公至霸上子婴降轵道旁汉书作枳道苏林曰亭名在长安东十三里后汉书郡国志霸陵有

   枳道亭汉宫殿疏枳道亭东去霸城观四里括地志在万年县东北十六里苑中肥牛亭

   在咸阳县西北汉书张禹传鸿嘉中禹自治冢茔起祠室好平陵肥牛亭部处地奏请求之帝以赐

   禹诏令平陵徙亭他所县志在汉平陵南戏亭在临潼县东北一名幽王城后汉书郡国志新

   丰有戏亭水经注戏水北历戏亭东苏林曰邑名在新丰东南三十里昔周幽王败於戏水之上身

   死骊山之北故国语曰幽灭者也元和志古戏亭在昭应县东北三十里寰宇记昭应县幽王城一

   名幽王垒长安志幽王城在县东南戏水上高八尺周二百八十步曲邮亭在临潼县东七

   里汉书张良传汉十一年黥布反高帝自将而东良疾彊起至曲邮见帝后汉书郡国志长安有曲

   邮颜师古曰在新丰西今俗谓之邮头寰宇记昭应县曲邮亭张良送汉高祖处也寰宇通志曲邮

   聚在县东二里甘亭在鄠县西南后汉书郡国志鄠县有甘亭水经注甘亭在甘水东昔夏启

   伐有扈作誓于是亭马融曰有扈南郊地名也元和志在县西南五里昆吾亭在蓝田县

   东杨雄羽猎赋序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晋灼曰鼎湖宫黄图以为在蓝田昆

   吾地名上有亭长安志昆吾亭在蓝田县境汉宣帝霍后葬亭之东旧志鼎湖宫昆吾亭具在县西

   南杜甫诗昆吾御宿自委蛇是也富公亭在耀州治西南宋富弼父倅耀州时弼常随侍

   后七十年至绍圣中汤元甫判耀州追维古迹就子城筑台作亭谓之富公亭今其址尚存

   隧在泾阳县北左传成公十三年晋师及秦师战于麻隧春秋地名考在今泾阳县西南

   街市在长安县西北故城中三辅黄图长安八街九陌有香室街夕阴街尚冠前街华阳街章

   台街槀街又庙记云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南凡四里为一市致

   九州之人在⿱㓁大 -- 𥤮门夹横桥大道市楼皆重屋又曰旗亭楼在杜门大道南又有当市楼有令署以察

   商贾货财买卖贸易之事三辅都尉掌之又按郡国志长安大侠万子夏居柳市司马季主卜于东

   市西市在醴泉坊又长安闾里一百六十室屋栉比门巷修直有宣明建阳昌阴尚冠修城黄𣗥北

   焕南平等里长安志香室街在司天台北章台街在建章台下夕阴街在右扶风南尚冠街在夕阴

   街后又有太常街炽盛街直市在富平县寰宇记三秦记云在县西南十五里即秦文公所创

   物无二价故以直市为名 按长安志谓之直市城雍门在咸阳县南汉书外戚传钩弋夫人

   父死长安葬雍门颜师古曰雍门在长安西北孝里西南去长安三十里𣗥门在咸阳县东北

   汉书文帝后六年以祝兹侯徐厉为将军次𣗥门孟康曰在长安北秦时旧宫也如淳曰三辅黄图

   𣗥门在衡门外也元和志𣗥门在县东北八十里本秦阙门也谢聚在临潼县东关中记始皇

   陵北十馀里许有谢聚千戸固在临潼县西晋书载记苻登率众从新平迳据新丰之千

   戸固去长安六十里韦曲在咸寕县南三秦记在皇子陂之西张礼游城南记在韩郑庄北逍

   遥公读书台犹存县志韦曲东北倚龙首南面神禾潏水绕其前为樊川第一名胜诸韦世居于此

   杜曲在咸寕县南韦曲东其南又名杜固杜甫诗注俚语云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唐书杜正伦

   传正伦与城南诸杜昭穆素远求同谱不许衔之诸杜所居号杜固世传其地有壮气故世衣冠正

   伦既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利既凿阅十日川流如血自是南杜稍不振张礼游城南记杜固谓之

   杜陂所凿之处崖堑尚存俗曰凤凰嘴雍录樊川韦曲东十里有南杜北杜杜固谓之南杜杜曲谓

   之北杜皆名胜之地露台乡在临潼县东南骊山汉书文帝纪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

   金帝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何以台为颜师古曰今新丰县南骊山之顶有露台卿极为高显文

   帝欲作台之处大泽乡在富平县南寰宇记栎阳县有大泽乡元和初割属富平瓜洲

   村在咸寕县南神禾原相传以为杜牧种瓜之地米仓村在咸寕县东北唐苑城东相近

   有神䴥村旧唐书李晟传晟自东渭桥移军于光泰门外米仓村朱泚军来战晟破之使王泌等直

   抵苑SKchar神䴥村半日村在渭南县东南寰宇记此村以山高蔽亏日影常照其半故名旧志

   唐郎士元为渭南尉构半日村别业钱起有诗士元又有酬王季友题半日村别业诗枌榆

   社在临潼县新丰故城东北十五里西京杂记高祖少时常祭枌榆之社及移新丰亦立焉

   龙社在盩厔县长安志在盩厔西南三十里旧图经曰董龙盩庢人家贫村众人祭社逐出之

   龙遂以泥造饭祭之后穿地得黄金因大富遂名董龙社安幕坳在临潼县东四十里长安

   志两京道里记曰相传汉高帝幸新丰安营幕于此华胥渚在蓝田县北三十五里其地有

   华胥沟华胥𡏟及毓圣桥皆传为古华胥氏遗迹细柳仓在咸阳县西南汉书文帝后六

   年以周亚夫为将军次细柳服䖍曰在长安西北如淳曰长安细柳仓在渭北近石徼三辅故事细

   柳在直城门外阿房宫西北维今石徼是也元和志细柳仓在县西南二十里汉旧仓也周亚夫军

   次细柳即此是也张揖云在昆明池南恐为疏远又细柳管在万年县东北三十里相传周亚夫屯

   物定仓在渭南县东北城冢记下邽东南有物定仓城县志物定汉仓名在下邽南渭

   河北岸隋唐时亦皆于此置仓俗讹为无底仓钱监在长安县九域志长安钱监二一熙寕四

   年置铸铜钱一八年置铸铁钱皆在县西北一里又耀州西南有钱监熙寕八年置洪池监

   在泾阳县长安志在县西北五十里掌三白渠事县志有洪门监在县西北七十里瓠口旧置河渠

   霸昌廏在咸寕县东北汉书王莽地皇三年㝷发长安宿霸昌廏颜师古注霸昌观

   之廏也三辅黄图在长安城外括地志在万年县东北四十八里交道廏在咸阳西北亦

   汉马廏汉书外戚传成帝许后葬延陵交道廏西长安志交道廏去长安六十里近延陵虎圈

   在咸寕县东北汉书张释之传文帝登虎圏问上林尉禽兽簿又外戚传元帝幸虎圏熊佚出圏欲

   上殿冯偼仔直前当熊而立水经注霸水出迳秦虎圏东烈士传曰秦昭王会魏王魏王不行使朱

   亥奉璧一双秦王大怒置亥虎圈中亥瞋目视虎眦裂血出溅虎虎不敢动即是处也汉宫殿疏秦

   故虎圏周匝三十五步西去长安十五里寰宇记秦兽圏在通化门东二十里郑庄在咸寕县

   南长安图说在韦曲东南唐郑䖍之居也旧志其地有第五桥杜甫诗第五桥东流恨水即此盖与

   何将军山林相近韩庄在咸寕县南长安图说在韦曲之东唐韩退之与孟郊赋诗并其子

   读书之所也县志在皇子陂南崔氏庄在蓝田县东南玉山下唐博陵崔兴宗宅亦曰东山

   草堂杜甫有九日蓝田崔氏庄诗又有崔氏东山草堂诗柳公权庄在蓝田县东五里又

   柳公权宅在耀州西北四十里有公权瘗笔冢宋曹后庄在渭南县南花园村亦名御花

   园俗讹以为后故里王翦宅在富平县北频阳故城西里许县志翦故宅地名千口以其家

   有千口也魏王泰宅在长安县南长安志朱雀街西延康坊西明寺本隋杨素宅贞观中

   赐濮王泰薨后立为寺孙思邈宅在耀州东长安志在华原县东五里磬玉山今为佛

   长孙无忌宅在咸寕县南长安志崇仁坊东南隅资圣寺本无忌宅龙朔三年

   为寺县志在今神峪里去县十里今改为神峪寺魏徵宅在咸寕县东南封演见闲录魏

   征所居室屋卑陋太宗欲为营构辄谦让不受洎征寝疾太宗将营小殿遂撤其材为造正室五日

   而就开元中此堂犹在唐会要元和四年诏访其故居则质卖已更数姓帝出内库钱二百万赎之

   以还其家长安志在永兴坊西门之北本隋安平公宇文恺宅也李靖宅在三原县北通

   志清凉原折而西乃李靖故居有古碑断缺于仲谧宅在高陵县西南七里马周

   宅在咸寕县东南长安志在宣阳坊开元中为虢国夫人宅郭子仪宅在咸寕县东南

   唐书郭子仪传宅在清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不知其居裴度

   宅在咸寕县东长安志在朱雀街东第二街永乐坊唐实录曰度自兴元请朝觐宰相李逢吉之

   徒百计隳沮有张权舆者上疏云度名应图䜟宅据冈原不召而来其心可见盖尝有人与度作䜟

   词又帝城东西横亘六冈符易象乾卦之数度永乐里第偶当五冈故权舆以为词白居易

   宅在渭南县东北居易有重到渭上旧居诗县志宅在故下邽县东紫兰村有乐天南园在宅南

   至金时为石氏园寇准宅在渭南县下邽东北故城内县志今慧照寺相传即其旧址

   空翠堂在鄠县西渼陂北岸宋宣和四年县令张伋尝修之额曰空翠明嘉靖中重构山环

   水绕最为幽胜新食堂在盩厔县治内唐贞元中建柳宗元有记避世堂在盩厔县

   东南二十五里南溪之南相近有溪阴堂宋苏轼苏辙各有诗湭西草堂在渭南县西关

   街明南大吉别业又姜泉书舍在东关街南甘泉左为大吉弟逢吉讲学处柳塘在鄠县南

   山下元杨奂隐居教授其徒植柳千株有清风阁读书堂三爱圃在三原县西北二里明王

   恕别业栽壮丹莲菊取周濓溪爱莲说之义因号三爱圃又有后乐亭涵碧池皆恕所营唐石

   经在府学内唐开成二年宰臣判国子祭酒郑覃等校刻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

   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及张参五经文字三卷唐元度九经字样一卷 本朝康熙三

   年咸寕县知县黄家鼎等补刻孟子七篇古碑在府学及各县孔子庙堂碑虞世南书皇甫诞

   碑欧阳询书圣教府记并心经僧怀仁集王义之书道因法师碑欧阳通书孝经序并注明皇御书

   吴文墓铭僧大雅集王义之书一名半截碑御史台精舍碑梁昇卿书大智禅师碑史惟则书多宝

   塔感应碑颜氏家庙碑争坐位帖皆颜真卿书三坟记先茔记并李阳冰篆书圣母藏真律公三帖

   皆僧怀素书僧楚金碑在多宝塔碑阴吴通微书元秘塔碑铭冯宿碑并柳公权书隆阐法师碑又

  吏部题名石幢及宋郑文宝摹秦李斯峄山碑薛嗣昌摹隋智永真草千文皆在今府学中郭敬之

  家庙碑颜真卿书在布政司署中景龙观钟铭睿宗御书在府钟楼上王居士砖塔铭敬客书梁府

  君墓志郑庄书并在终南山楩梓谷中周豆卢恩碑唐凉国公𢍆苾明碑殷元祚书池州刺史冯公

  碑郭谦光书清河张氏墓志铭林有鉴书寂照和尚碑僧无可书皆在咸阳县隋李渊为子祈疾疏

  唐圭峯禅师碑裴休书皆在鄠县燕国公于志寕碑子立政书淄川公李孝同碑诸葛思祯书明堂

  令于大猷碑兖州都督于知微碑赠工部尚书臧怀恪碑颜真卿书左金吾卫将军臧希晏碑韩秀

  弼书剑州长史李广业碑皆在三原县清源公王忠嗣碑王缙书在渭南县临淮王李光弼碑张少

  悌书义阳郡王符璘碑柳公权书皆在富平县虞公温彦博碑欧阳询书褒公段志元碑国子祭酒

  孔颕达碑梁公房元龄碑褚遂良书苪公豆卢宽碑尚书张后引碑卫公李靖碑王知敬书兰陵长

  公主碑许洛仁碑薛公阿史那忠碑英公李𪟝碑高宗御制并书中书马周碑殷仲容书申公高士

  廉茔兆记赵模书散骑常侍褚亮碑皆在醴泉县其馀散见各寺观陵墓内宋元以后碑不能尽载









                       前总纂官丁善庆恭纂辑

                       提 调 官许应藻恭覆辑

                       校对 官颜以燠恭 校

大清一统志

 西安府

︹关隘︺子午关在长安县南元和志在长安县南百里王莽通子午道因置此关长安志子午

  镇在县南五十五里宋景祐三年置 本朝嘉庆七年移县丞驻此蓝田关在蓝田县东南

  本名峣关汉书高帝纪秦二世三年沛公攻武关赵高遣将拒峣关沛公引兵绕峣关逾蒉山击秦

  军破之蓝田南应劭曰峣山之关李奇曰在上洛北蓝田南武关之西水经注渥水西迳峣关北土

  地记曰蓝田县南有峣关地名峣柳道通荆州晋地道记曰峣关当上洛县西北括地志蓝田关在

  蓝田县东南九十里即秦峣关寰宇记蓝田关在县东南九十八里周武成元年自峣关移置青泥

  故城侧改曰青泥关建德二年改为蓝田关长安志蓝田关因县为名隋大业元年徙复旧所

  昌关在蓝田县西南唐书景龙中崔湜言山南可引丹水通漕至商州自商镵山出石门抵北

  蓝田可通挽道中宗以湜充使开大昌关役徒数万竟不能通旧志大昌关在石门谷之南

  谷关在盩厔县西南隋书地理志盩厔有关官元和志骆谷关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武德七年

  开骆谷道以通梁州在今关北九里贞观四年今所县志自骆谷南八十里为十八盘岭又南下

  十里至河底即故骆谷关南通洋县唐贞元元年尝禁骆谷关不许行人出诸道明时于十八盘岭

  设关置巡司后裁金锁关在同官县北三十里神水峡明嘉靖三十年筑关城置巡司

  本朝裁巡司设都司驻守后移驻耀州城内柴家关在寕陜厅西一百二十里明正德十

  六年设巡司后裁五郎关在寕陜厅南十五里田家营在富平县西十五里元张

  思道屯兵处遗址犹存寕陜营在寕陜厅南十五里老关口嘉庆十九年建城设𠫭将驻

  东江口营在寕陜厅北二百四十里嘉庆七年移长安县斗门镇主簿驻此改隶寕

  陜厅嘉庆十九年设都司驻守岸门城在耀州西北分水岭上明嘉靖二十三年筑以重三

  水石门之险行者多由七里川不经此门四亩地城在寕陜厅西一百二十里嘉庆十九

  年建城设把总分防洵阳坝汛在寕陜厅北一百四十里嘉庆十九年设把总分防

  角镇在长安县南长安志在长安县南四十五里又有西杜角县志谓之郭社村镇三桥

  镇在长安县西二十里县志县境又有贾里村干河黄良姜村马坊等镇斗门镇

  安县西三十里旧设主簿嘉庆七年灞桥镇在咸寕县东二十里一名霸桥堡明置递

  运所于此 本朝乾隆二十九年由县城移县丞驻此嘉庆七年移又有新住镇在县东三十里亦

  曰新筑镇渭桥镇在咸寕县东接高陵县界长安志在万年县东四十里高陵县南十八里

  即东渭桥李晟屯兵处鸣犊镇在咸寕县东南长安志在万年县南六十里镇西原下有

  鸣犊泉故名又义谷镇在县南八十里入乾祐路俗曰谷口镇又莎城镇唐干寕二年由启夏门趣

  南山宿莎城镇今废县志县东南四十里有秋塞镇五十里有引驾回镇又有杜曲镇在县南三十

   里王曲镇在县南三十五里尹家卫镇在咸寕县南五十里嘉庆七年由霸桥镇移县

   丞驻高桥镇在咸阳县东二十五里又县东三十里有窑店镇路通高陵县零口

   镇在临潼县东北四十里又曰泠口泠水至此入渭寰宇记唐于零口置鸿州金史地理志临潼

   镇一零口县志通典昭应县界有零口盖古鸿门地又马额镇在县东南四十里斜口镇在县西四

   栎阳镇在临潼县北五十里即元废栎阳县治又阎梁镇在县北七十里清水北岸

   新丰镇在临潼县东北二十里即唐天宝中所废新丰县治明洪武五年置递运所嘉靖三

   十二年创筑新丰及零口相桥康桥田市五堡交口镇在临潼县东北五十里又相桥镇在

   县东北六十里清水东岸广阳镇在临潼县东北七十里旧名广阳屯界清沮两河之间明

   万历二十三年置镇今一名武家屯关山镇在临潼县东北七十五里旧名上寨地界临潼

   渭南蒲城富平四县之交明万历初改为镇筑城移西安府同知驻此后裁 本朝设县丞驻此又

   康桥镇在县东北八十里毘沙镇在高陵县西南八十里秦渡镇在鄠县东三十

   里商贾辐辏为邑中最盛长安志秦渡镇在鄠县东四十里又甘泉镇在县西北三十里九域志作

   甘河镇今废涝店镇在鄠县北十五里又赵王镇在县东北二十五里焦戴镇

   在蓝田县九域志蓝田县有焦戴镇旧志有焦戴川在县西三十里镇当在其处永乐镇

   在泾阳县东二十二里一名月落镇临泾镇在泾阳县南三十里泾水南与醴泉县接界长

   安志在泾阳县西宜善乡白渠贯其中石桥镇在泾阳县西北四十里旧有红花市

   桥镇在泾阳县西北四十里一名百谷镇冶峪镇在泾阳县西北六十里 本朝乾隆

   四十二年移县丞驻此云阳镇在泾阳县北三十里即后魏改置云阳县地镇东有故城

   址明洪武二年设税课局于此正统中废孟店镇在泾阳县东北三十里长安志在云阳县

   东北十里县志旧传唐李靖屯军处又名靖川镇久废陂西镇在三原县东南四十里县

   志市廛稠密基址广袤为邑首镇又王店镇在县东三十里西阳镇在县东北二十里终南

   镇在盩厔县东三十里即故终南县也县志县境有亚柏双溪临川青花等镇祖庵镇

   在盩厔县东南七十里 本乾隆十年移县丞驻此赤水镇在渭南县东二十五里长

   安志在渭南县东赤水西十五里又堠子镇在县西南与蓝田县接境九域志渭南县有赤水西镇

   田市镇在渭南县西北三十里与临潼接界其中又有大吉镇下邽镇在渭南县

   北五十里即秦下邽县治 本朝乾隆十年县丞驻此九域志下邽县有来化所市二镇

   贤镇在富平县东北三十五里又庄子镇在县东北四十里薛家镇在县东北美原堡西三里

   又长安志有𣗥店镇在县南二十里久废醴泉镇在醴泉县东三十里旧城中又永兴镇在

   县东五十里叱千镇在醴泉县北五十里又坡北镇在县北四十里甘北镇

   泉县东北十里九域志醴泉县有甘北镇长安志北醴泉镇在县北二十里 按今甘北镇疑是此

   安谷镇在耀州西北长安志安谷驿在华原县西北八十里安谷镇西北至邠州二百里州

   志照金山西北为七里川即古安谷镇地陈罏镇在同官县东南三十里土人陶瓦器为业

   故名又立地镇在县东南三十里黄堡镇在同官县南晋升平初姚襄自杏城进据黄洛

   符生遣符黄眉等击败之长安志黄堡镇在县南三十里县志在县南四十里亦名黄堡寨在金时

   为重镇明嘉靖二十五年筑堡城旧有陶场后废九曲砦在咸寕县东北唐书李晟传兴

   元初晟屯东渭桥朱泚将张光晟屯九曲砦相距十馀里张翼砦在临潼县西南二里骊山

   左府志元末兵乱平章张翼以县城頺圮筑砦据守于此杨官砦在高陵县西南二十里

   南沙河砦在鄠县东十五里县志县东有南沙河北沙河等十砦县南有麦章宋家等十

   六砦县西有留村石桥等五砦县北有韩村青阳等八砦皆旧时屯田之所智悫砦

   阳县西北四十五里西成原上县志唐中和中宦者曹智悫御黄巢处北临冶谷水直长街镇崖高

   五十馀丈西面城墙壕堑俱存又温韬砦在县西北七十里百顷原梁开平中华原贼帅温韬据此

   仲山砦在县西北八十里仲山巅泾水绕其下可屯兵相传汉高祖兄仲所居罗开山砦

   在盩厔县长安志在盩厔县南六十五里又山砦在县南九十五里解保砦在县东北三十里

   九龙砦在耀州北六十里石嘴山东山有峯峯有泉合为九泉故名济阳砦

   官县治西南济阳山上县志元末张思道遣兵据此有土城高丈馀有洞旁穿取水于下近时修筑

   得古害尚有藏粟又永安砦在县治西山上与济阳为犄角之势皆明嘉靖中筑南古砦

   在同官县东北二十里四面皆山峡一径仅通其顶宽平有池及井又西梁堡在县南三十里故址

   青岩砦在寕陜厅东四十里又有旧关砦在厅西一百四十里石羊砦在厅北三百六

   十里葫芦砦在厅北十五里曲牢堡在咸寕县南通鉴晋太元十六年符登攻后秦京兆

   太守韦范于段氏堡不克进据曲牢胡三省注曲牢在杜县东北草店堡在咸寕县北四

   河南街堡在咸阳县南二里又东南坊堡在县西十五里马跑泉堡在县西二十五

   里押枝堡在县西北三十里北杜堡在县北二十五里眭村堡在县东北四十里俱明嘉靖二十六

   马村堡在兴平县东二十里郭村堡在兴平县西南十五里明嘉靖中知县刘

   马嵬堡在兴平县西三十里亦曰马嵬镇又有刘回堡在县西南晋书载记义熙十二

   年赫连勃勃遣其子璝向长安至渭阳龙骧将军沈田子退屯刘𮞉堡久废狗枷堡

   田县西五十里水经注三秦记曰白鹿原上有狗枷堡秦襄公时有天狗来下有贼则狗吠之一堡

   无患长安志又有尚可堡在县东明市堡在县西南四十里鸡子堡在县北四十里土坡状如鸡子

   因名黄栌堡在县北三十里雨金堡在富平县寰宇记在富平县东南三十里有一泊毎

   天雨水流入似金色俗呼为雨金堡长安志堡周八百步东有雨金泊史记秦献公十八年栎阳雨

   金后因名堡其地古栎阳界也又王侯堡在县西北四十五里美原堡在富平县东北六十

   里即唐美原县故址明洪武三年设巡司十五年裁其地当宜君白水蒲城冨平四境之交 本朝

   乾隆十年移县丞驻此又张桥堡在县东南四十里流曲堡在县北三十里即故通川城处庄里堡

   在县西北三十里道贤堡在县东北三十五里皆明嘉靖二十五年顺义堡在耀州南

   初名鉴山驿北至同官县漆水驿七十里明洪武五年建永乐后改名夏侯堡在耀州南

   二十里一名鱼池堡元末州治毁尝移治于此明嘉靖二十五年复筑堡城天活堡耀

   州西北木门山西北十里四面石崖峻绝上有薪水金陜西行省李兴尝驻兵于此堡北十五里为

   玉女堡在玉女山又北十里为桃儿堡其地最为险峻又有小邱堡亦在州西北四十里明嘉靖二

   十五年筑京兆驿在府治东南明置长安咸寕二县分领之又有秦川驿在长安县城西北

   隅元置明废又长安志有临皋驿在长安县西北十里开远门外久废大安废驿

   寕县东长安志在万年县城东草市久废又滋水驿在县东北三十里隋开皇十六年置长乐驿在

  县东北十五里长乐坡下唐圣历元年置渭水驿在咸阳县东明洪武四年置 按长安志

  有陶化驿在县郭下又温泉驿在县西二十里并久废店张驿在兴平县东北三十里店

  张镇北通固原最为冲要明置驿于此初曰底张后改名旧有驿丞及店张递运所后裁 本朝干

  隆二十六年移县丞驻此又白渠驿在县治北长临驿在县西四十里与武功县接界今皆废

  丰驿在临潼县治西南明洪武初置 按长安志有昌亭驿在县西南五十步久废神皋

  废驿在高陵县长安志在高陵县北百五十步今废蓝桥废驿在蓝田县长安志蓝

  桥驿在蓝田县东南四十里又清泥驿在县郭下韩公堆驿在县南二十五里藋平驿在县南五十

  五里蓝田驿在县南二十五里并废建忠驿在三原县治北县志旧有池阳驿在县治西北

  洪武三年改设建忠驿于谯楼南白渠侧樱桃废驿在盩厔县南今废长安志盩厔

  驿在县城内东至鄠县驿七十里南至终南山樱挑驿四十五里樱桃驿至三交驿五十五里三交

  驿至林关驿四十五里林关驿至洋州真符县大望驿七十里丰原驿在渭南县东关明初

  置在南厢街北嘉靖中移于此 按长安志有渭南驿在县郭内东阳驿在县东十三里两京道里

  记曰西魏大统十四年置在东阳谷侧因以为名杜化驿在县西十三里亦大统十四年置在杜化

  川皆久废醴泉废驿在醴泉县东北旧城内长安志在西门内今废漆水驿

  官县治东北鸿胪馆在高陵县长安志在高陵县南十八里今废玉谿馆

  田县长安志在蓝田县东南四十五里入商州路俗曰硙子砰 按县志讹为玉鸡馆

 ︹津梁︺渭桥在长安县西北故长安城北接咸阳县界亦曰中渭桥水经注秦始皇作离宫于渭

  水南北以象天宫故三辅黄图曰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度以法牵牛桥广六丈南北二百八

  十步六十八间七百五十柱一百二十二梁桥之南北有堤激立石柱柱南京兆立之柱北冯翊立

  之有令丞各领徒一千五百人桥之北首垒石水中故谓之石柱桥也汉书注苏林曰渭桥在长安

   北三里元和志中渭桥在咸阳县东南二十二里本名横桥架渭水上始皇都咸阳渭水南有长乐

   宫渭水北有咸阳宫欲通二宫之间故造此桥汉末董卓烧之魏文帝更造刘裕入关又毁之后魏

   重造贞观十年移于今所玉海秦汉唐时架渭者三桥中渭桥在长乐宫北秦造便桥在长安西汉

   武帝造东渭桥在万年东不知始于何世县志中渭桥在县西北十五里旧志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又唐兴元初车驾自兴元还长安李晟等谒见于三桥通志三桥在县西二十里第五桥

   在长安县南二十里杜甫诗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张礼游城南记桥在韦曲西与沈家桥相近

   霸桥在咸寕县东二十五里汉书王莽传莽名霸桥为长存桥水经注霸水又北迳枳道水上

   有桥谓之霸桥元和志霸桥隋开皇三年造唐永隆二年因旧所创为南北两桥雍录隋时更以石

   为之唐人以送别者多于此因亦谓之销魂桥县志桥凡十五空长八十馀步宋时圮韩缜重修元

   季亦尝修葺明成化六年布政使余子俊増修后因沙壅东徙遗址仅存 本朝乾隆二十九年

  东渭桥在咸寕县东北接临潼县境史记景帝五年作阳陵渭桥索隐渭桥有三所在

  长安东北通高陵路曰东渭桥唐书食货志咸亨三年王思顺运晋绛之粟于河渭増置渭桥仓自

  是岁运毎由河阴太原转运至东渭桥仓雍录在万年县东北四十里霸水入渭处县志今为渭桥

  渡入高陵路西渭桥在咸阳县西南一名便桥汉书武帝纪建元三年初作便门桥苏林

  曰去长安四十里服䖍曰在长安西北茂陵东三辅决录长安城西门曰便门门北与桥对因号便

  桥水经注渭水与沣水会于短阴山水上旧有便门桥元和志便桥在县西南十里架渭水上长安

  志渭河浮桥在汉渭城县南北两城中间架渭水上即汉之便桥也唐末废宋乾德四年重修后为

  暴水所坏淳化三年徙置孙家滩至德二年复修于此县志西渭桥在县西南一名咸阳桥其地夏

  秋以舟渡秋深则作桥桥成则阻舟行水涨而桥又废明嘉靖中维舟为浮桥至今仍之沣桥

  在咸阳县东南三里跨沣水上明宏治中架木为之望斗桥在兴平县东门外又胡家桥胡

   家渡并在县西南四十里又长安志有石桥在县西二十里马嵬店今废戏河桥在临潼县

   东三十里又东十里有零口桥俱当大路之冲东阳桥在临潼县北五十里栎阳镇之东为

   渭北要路明万历三十五年重建又黒䇿桥在县北六十里清水上相桥在县东北相桥镇西康桥

   在县东北康桥镇南郭桥在高陵县东十里跨昌运渠上渠水自此入清河阿石桥

   在高陵县南五里其东八里有张桥皆跨高望渠广济桥在鄠县东三十里秦渡镇北跨

   沣水上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王九皋造木桥长亘里许为百空太史桥在鄠县西门外

   跨涝水上明嘉靖二十一年邑人王九思建石桥长二十五丈为十空蓝桥在蓝田县东南

   五十里县志世传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云英处符家桥在泾阳县西北白渠上明宏治

   初居人符琚建因名清河桥在泾阳县东北三十里跨清川水相近有殿下桥在县东北冶

   谷河北岸又鲁桥在县东北四十五里通济桥在三原县谯楼北元中统四年建又东津

   桥在织罗巷口西津桥在西花园巷口广济桥在城东门内四桥俱在城中跨白渠又耀州北五里

   亦有通济桥在漆水滨通榆林路宾阳桥在三原县东门外又有通远桥在城西南俱跨

   龙桥在三原县北门外跨清河宋建隆四年河溢有龙斗于桥下桥圯重建因名明万

   历中易以石长三十有三丈高七丈五尺广三丈三尺又登高桥在县北跨浊谷河通仙桥

   在盩厔县东三十里涝河桥在盩厔县东跨涝河与鄠县分界陈姑坊桥

   厔县西南十五里为往来通道旧有木桥 本朝顺治十六年易以石明光桥在渭南县

   东跨明光谷水又西阳桥东杨桥俱在县东八里跨西阳东阳二水赤水桥在渭南县东二

   十里跨赤水 本朝乾隆十四年重修湭水桥在渭南县西门外跨湭水明万历中建石

   桥长二十丈为十空岁久圯 本顺治十年重修増长十三丈温河桥在富平县北门

   外跨温泉水望干桥在醴泉县西北明沈梦斗记泥河之水自乾陵流迳城西北二门东

   注于泔以会于泾桥曰望干以乾陵在望而名也嘉靖中圯万历十五年重建仲桥在醴泉县

   东北通鉴晋咸和四年赵南阳王自上邽趋长安军于仲桥胡三省注郑国渠迳仲山渠上有桥谓

   之仲桥在九嵕山之东 按今县北城外有桥亦曰仲桥乃明嘉靖中建非古仲桥也龙溪

   桥在同官县南嶂山泉水所经虾蟆桥在同官县南二十里兔窝岭水所经跨岭

   桥在寕陜厅北四十里腰岭关下又北一百六十里有江口桥又北二百二十里有石羊桥

   桥渡在长安县北咸阳县东长安志在长安县北二十六里又嘉麦渡亦在县北二十六里段

   留渡在县东北二十六里皆渭水渡咸阳县志中桥渡在县东二十五里即古中渭桥所今名于家

   渡又安刘渡在县东三十五里一名嘉麦渡又两寺渡在县西十五里皆渭水渡又西闾渡在县西

   南三十里今废 按长安志安刘渡在咸阳县东三十五里相近有嘉麦渡与县志异北沣

   店渡在长安县西长安志在长安县西四十里又南沣店渡在县西四十五里皆沣水渡

  泰门渡在咸寕县东长安志在万年县西二十里入高陵耀州路又横霸官渡在县东南二

  十五里入蓝田路龙光渡在兴平县长安志在兴平县西南三十五里渭水上县志又柳

  树屯渡在县东南二十里北田渡在临潼县西北十里又李家渡在县北十里交口

  渡在临潼县东北五十里又景渡亦在县东北五十里本名耿渡或讹为景皆渭河渡也

  渡在临潼县东北长安志栎阳县东有桥渡及栗邑渡皆石川河渡新开渡在高陵县

  西南渭桥西二里又黄家渡在县西南二十里杨宫砦前宋村渡在泾阳县东南三十里路

  通临潼又花池渡在县南十里路通长安又张邨渡修石渡皆在县东路通咸阳眭城渡

  在泾阳县西南十里路通咸阳临泾渡在泾阳县西三十里又狄道渡在县西北六十里皆

  渡泾上涨渡在渭南县北七里又有下涨渡在悬东北五里蔡渡在县东北赤水北三

  渡皆渭河津济处泾甘渡在醴泉县东五十里甘水合泾处渡因以名长安志在醴泉县

  东北三十里刘医渡在醴泉县北六十里又地道渡在县东北五十里琉璃潭

  渡在寕陜厅西七十里柴家关渡在寕陜厅西一百二十里

 ︹堤堰︺渭水石堤在咸阳城南门外明嘉靖二十年以䕶城垣长百三十馀丈 本朝干

  隆六年増筑五十丈朱章堤在兴平县东十五里西吴村明嘉靖中知县朱文章评相继修

  筑故义堤在渭南县北渭河北岸明邑人史记事筑以障渭河漆水堤在耀州东

  宋熙寕七年知耀州阎充国建明嘉靖二十五年因旧址作东城石堤沮水石堤耀

  州城西北明嘉靖二十五年筑长六十丈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复于城西南角増筑石堤三十九

  丈又州城西北数里有旧河口乾隆三十一年筑乱石坝百馀丈以备泛溢䕶城堤

  官县城东起金山东环城东南接嶂山之麓明万历中筑以障漆同二水彭城堰在高陵县

  西二十五里亦曰彭城闸唐县令刘仁师建邢堰在三原县东北二十里邢村长安图说邢

  堰在太白渠之下流长四十馀步不知起自何时盖为白渠北限地高泾水势不能及遂引清冶二

  谷水迳三原县龙桥镇以东至邢村截河为坊堰其水以溉三原泾阳并渭南屯所之田其下水分

  为二渠北曰务高渠南曰平皋渠中有深沟一道盖古白渠故道水不敢入故堰绝之分灌高田至

  今人名其沟曰干沟县志县西北一里许清河南岸有古渠一道南抵白渠清河东岸亦有古渠一

  道绕县北关迤逦东北而去明宣德间遗迹尚存渠首之地人亦谓之邢堰盖邢村堰废之后复作

  此堰仍其旧名后亦湮废龙门堰在富平县南长安志龙门堰石川堰皆在县南二十里常

  平堰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漕渠在长安咸寕二县南自昆明池东傍南山东至河汉所穿隋唐

  复开之史记河渠书元光中郑当时为大农言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

  百馀里时有难处引漕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馀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

  万馀顷又可得以溉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以漕太便利

   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水经注昆明故渠上承昆明池东口东迳河池陂北又东合

   沈水亦曰漕渠又东迳长安县南东径明堂南又东而北屈迳青门外与沈水支渠会分为二渠一

   水迳杨桥下北注渭其一渠东迳奉明县广成乡之广明苑南又北分为二渠东迳虎圈南而东入

   霸又漕渠绝霸右出东迳霸城北又东迳于楚陵北又东迳新丰县右会故渠上承霸水东北迳霸

   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刘更始冢西又东北迳新丰县又合漕渠汉大司农郑当时所关也今源自昆

   明池南傍山原东至于河且田且漕大以为便隋书食货志开皇四年命宇文恺率水工凿渠引渭

   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馀里名曰广通渠唐书地理志天宝二年尹韩朝宗引渭水入金光门

   置潭于西市以贮材木大历元年尹黎干自南山开漕渠抵景风延喜门入苑以漕炭薪又食货志

   开元中长安令韦坚兼水陆运使治汉隋运渠起关门抵长安通山东租赋乃绝灞浐并渭而东至

   永丰仓与渭合又于长乐坡濒苑墙凿潭于望春楼下以聚漕舟赐其潭名广运潭长安志漕河在

   长安县南十五里自万年县界来迳县界五里入渭汉武元光六年穿又黎干所凿渠迳京兆府直

   东至荐福寺东街北至国子监正东至子城东街并逾景风延喜门入苑又漕渠在渭南县北一里

   自临潼县来入郑县界王渠在府城北汉书王嘉传哀帝为董贤治大第开门向北阙引王

   渠灌园池注苏林曰王渠官渠也犹今御沟晋灼曰渠名在城东覆盎门外水经注沈水枝渠上承

   沈水于章门西飞渠引水入城东为仓池又东迳未央宫桂宫间谓之明渠又东历武库北又东迳

   长乐宫北又东出城分为二渠即汉书所谓王渠者也迳杨桥下侧城北迳邓艾祠西而北注渭今

   清明渠在长安县西南由咸寕至县界寰宇记清明渠在大安坊开皇初引沈水西北

   流入城经大社尚食局将作监内侍省而入宫城长安志长安县清明渠东南自万年县界流入西

   北流又屈而东北流入京城王海清明渠导交水自大安坊东街入城由皇城入太极宫通济

   渠在长安县西南明成化初知府余子俊以龙首旧渠壅塞于丈八沟造石闸凿渠引交皂二水

  西流转东至府西入城分为三渠其水清甘民皆取给 本朝康熙六年复濬清渠在长安县

  西长安志在县西五十里自鄠县界来经县界十里入渭又漆渠在县西二十里旧自县之坑河分

  水经县界二十里入漕河括地志曰胡亥运南山之漆而开此渠永安渠在长安县西长

  安志永安渠隋开皇三年开在县南引交水西北入城经西市入苑坑水自南入焉有福堰下分为

  二水流一里一水合交水一水西北流为永安渎玉海永安渠自城南导交水从大安坊西街入城

  北流入苑注于渭永通渠在长安县西北长安志隋开皇四年开起县西北渭水兴城堰

  初名富渠仁夀四年改名永通龙首渠在长安县东北由咸寕县流入长安志龙首渠一名

  浐水渠隋开皇三年自东南龙首堰下分支浐水北流至长乐坡西北分为二渠东北流入苑西渠

  屈而西南流经通化门南西流入城经永嘉坊又西南流经兴庆宫又西流经胜业坊崇仁坊景龙

  观又西入皇城迳少府监南屈而北流又迳都水监太仆寺内坊之西又北流出城宋史陈尧咨传

   长安地斥卤无甘泉尧咨疏龙首渠注城中民利之玉海唐时导水入城之渠有三一曰龙首渠二

   曰永安渠三曰清明渠明史河渠志洪武十二年李文忠言陜西病咸卤请穿渠城中迳引龙首渠

   东注从其请甃以石天顺八年都御史项忠以龙首渠引水七十里修筑不易城东西南皂河去城

   一舍许凿令引水与龙首渠会咸寕县志龙首渠 本朝康熙六年复濬黄渠在咸寕县南长

   安志在万年县南通善坊自义谷口分水入此渠北流十里分为两渠一东北流入库谷水一西流

   入樊川灌溉稻田西流入坑河县志黄渠在龙首渠南兴成渠在咸寕县西唐书食货志

   秦汉时故漕兴成堰东达永丰仓太和初咸阳令韩辽请疏之自咸阳抵潼关三百里堰成罢挽车

   之牛以供农耕关中赖其利长安志兴成渠在县西十八里县志今堙成国故渠

   阳县北故道自乾州武功县流入兴平县北又至县境入渭水水经注成国故渠东迳郿及武功槐

   里县北又东迳茂陵县故城南又东迳龙泉北又东迳姜原北又东迳平陵县故城南又东迳窦婴

   冢南又东迳延陵渭陵义陵安陵南又东迳渭城北又东迳长陵南又东迳周勃冢南又东迳汉景

   帝陵南又东南注渭今无水长安志成国渠在兴平县北一里西自武功县流入县界凡六十里溉

   田二百四十馀顷东流入咸阳县界按唐李石记咸通十三年京兆府奏修六门堰毕其渠合韦川

   莫谷杳谷武安四水溉武功兴平咸阳高陵等县田二万馀顷俗号渭白渠言其利与泾白相上下

   又曰成国渠魏时仆射卫臻征蜀开以溉田大统十三年始筑堰置六斗门以节水贞观中役九州

   夫匠始就其功永徽四年右仆射于仲谧治之圣历中稷州刺史张知謇修焉咸通十一年咸阳县

   民薄逵等上言六门淤塞请假钱以为修堰费乃诏借内藏钱以充令本县官专之记役凡用万七

   千缗云今涸昇原渠在兴平县南长安志在县南十五里西自武功县流入县界凡六十

   里溉田七十馀顷东流入咸阳唐垂拱初运岐陇米今涸又普济渠在县南十里自武功县流入县

   界凡六十里溉田七十馀顷东流入咸阳今涸郑白渠在泾阳县西北郑渠故道自县西北

   仲山下分泾水东流历今三原富平蒲城诸县界入于洛久废白渠自郑渠北凿南岸分泾水东南

   历高陵栎阳注于渭自北而南分为太白中白南白三渠宋大观中于白渠北凿丰利渠元于丰利

   渠北凿石渠名王御史渠皆引泾水分注泾阳三原醴陵高陵临潼诸县统名泾渠史记河渠书韩

   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无令东伐廼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抵瓠口为渠并北山

   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

   然卒使就筑渠成用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因

   名曰郑国渠汉书沟洫志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

   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馀顷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

   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水经注郑渠

   首上承泾水于中山西瓠口其渎东迳宜秋城北又东迳中山南又东迳舍车宫南绝冶谷水又东

   迳嶻嶭山南池阳县故城北又东绝清水又东迳北原下浊水注焉又东迳曲阳城北又东迳太上

   陵南原下北屈迳原东举沮水合白渠起谷口出于郑渠南东迳宜春城南又东南迳池阳城北枝

   渎出焉东南迳𬇕原下迳鄣县故城北东南入渭白渠又东枝渠出焉东南迳高陵县故城北又东

   迳栎阳城北白渠又东迳秦孝公陵北又东南迳居陵城北莲芍城南又东注金氏陂又东南注于

   渭元和志大白渠在泾阳县东北十里中白渠首受大白渠东流入高陵县界南白渠首受中白渠

   东南流亦入高陵界唐书地理志云阳有古郑曰渠又高陵有古白渠宝历元年令刘仁师请更水

   道渠成名曰刘公堰曰彭城长安志白渠在泾阳县西北六十里西自云阳县来东入高陵县界十

   道志曰大白中白南白谓之三白渠也渠上斗门四十八三限口在县东北分南北三渠处又高陵

   县白渠自泾阳县界三限下中限为一渠流至彭城堰下分为四渠中南渠高望渠东西俱长三十

   五里禑南渠东西长四十里中白渠东西长三十里又栎阳县五渠自高陵县北下并入渭水从北

   第一曰中白第二曰析波第三曰中南第四曰高望第五曰禑南宋史河渠志至道初度支判官梁

   鼎陈尧叟上郑白渠利害诏皇甫选何亮经度还言郑渠并仲山而东凿断冈阜首尾三百馀里连

   亘山足岸壁颓坏堙废已久实难致力三白渠溉泾阳栎阳高陵云阳三原富平六县田三千八百

   五十馀顷望令増筑堤堰以固䕶之旧设节水斗门一百七十有六皆坏请悉缮完渠口旧有六石

   门谓之洪门今亦溃圮且就近别开渠口以通水道泾河中旧有石堰修广皆百步废坏已久欲令

   自今修之诏行之未几罢景德三年太常博士尚宾经度郑白渠自介公庙回白渠洪口直东南合

   旧渠以畎泾河灌富平栎阳高陵等县水利饶足民𫉬数倍熙寕五年提举常平杨蟠议修郑白渠

   诏都水丞周良孺相视乃自石门堰泾水开新渠至三限口以合白渠宋侯𫎇开石渠记熙寕间尝

   自仲山旁凿石渠引泾水东南与小郑泉会下流合白渠大观元年诏提举常平赵佺董其事明年

   土渠成袤四千一百二十丈南与故渠合又明年石渠成袤三千一百四十一尺南与土渠接又度

   渠之北地势高峻通窦以防涨水凡漑七县田二万五千九十三顷赐名曰丰利渠元史河渠志自

   唐宋于仲山下筑洪堰改泾水入白渠分为三北限入三原栎阳云阳中限入高陵南限入泾阳溉

   田七万馀亩元至元间立屯田府督治之至大元年西台御史王琚建言于宋丰利渠上更开石渠

   五十丈延祐元年兴工至五年渠成改堰至新口长安图说元因前代故迹初修洪口石堰当河中

   流直抵两岸立石囷以壅水东西长八百五十尺自洪口下七十里为三限闸以分水其北曰大白

   渠中曰中白渠南曰南白渠大白之下是为邢堰邢堰之上渠分为二北曰务高渠南曰平高渠自

   三限闸下二十里为彭城闸其渠分为四北曰中白渠南曰中南渠又南曰高望渠又南曰禑南渠

   中南之下其北分者曰析波渠其南分者曰昌运渠凡渠不能出水则改而通之立斗门以均水总

   为斗一百三十有五旧志明洪武八年命耿炳文濬洪口堰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田二百馀

   天顺七年再濬馀详后龙洞渠龙洞渠在泾阳县西北六十里明成化初巡抚项忠于

  元时王御史石渠之北凿小龙山大龙山腹里许为洞下属白渠名曰广惠渠功钜费广历余子俊

  阮勤几二十年始踵成之正德中巡抚萧翀又凿石渠四十二丈名通济渠 本朝顺治九年康熙

  八年凡两修雍正五年奉   旨发帑兴修自上流开凿龙洞中濬三白渠下至临潼重筑堤堰

  改设斗门七年又移西安通判驻王家镇专董其事由是水利尽复灌溉饶足渠自仲山凿龙洞引

  泉东流会筛珠洞泉又东会琼珠洞泉又东会倒流泉又东历大小梯子崖天元渠又东至王御史

  口又东会大小诸泉过马道桥出山就平陆开渠灌田首为王屋四斗此四斗与醴泉县分灌下则

  专灌泾阳又东为张房双槐等斗门二十三又东为三限闸俗名三渠口北限为北白渠从闸分水

  东北流北岸斗门三南岸斗门二又东北流入三原县界中限为中白渠乃龙洞正支东流南北岸

  斗门六又东为高陵县之彭城闸下限为下白渠东南流南岸斗门五皆在泾阳界其北白渠入三

  原界者东流经县南入东关又出城东北迳马家高家等堡至大召村而止在高陵界者彭城闸北

   为中白渠斗门二十二闸南曰中南渠斗门十四南流五里又分二渠东南曰高望渠斗门十二西

   南曰禑南渠斗门五中南渠又南至张市里复分二渠北曰析波渠今废南曰昌运渠斗门三流至

   县东五里墨张村而止凡灌泾阳醴泉三原高陵四县田七万四千三十馀亩六辅渠

   阳县西北及三原县北界汉书沟洫志元鼎六年儿宽为左内史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旁

   高卬之田注师古曰此于郑国渠上流南岸更开六道小渠辅助灌溉耳元和志初郑国分泾水置

   渠后儿宽又穿六辅渠今云阳与三原界水道小渠犹有存者县志即今清冶二水所分之渠

   清渠在泾阳县西北郑白渠北其地高卬泾水不及故引清冶二水为渠冶谷水渠十二始于

   冶谷内二里许傍北山凿一渠出口曰上王公渠稍下曰磨渠磨渠东六七里曰下王公渠又东三

   里曰上北泗渠又东五里曰下北泗渠又东四里曰仙里渠皆溉河北之田下王公渠对岸稍东曰

   天津渠东六七里曰高门渠又东六里曰广利渠又东四里曰海西渠又东四里曰海河渠皆溉河

   南之田明宏治初知县畅亨又于上王公渠上流分一渠曰畅公渠清谷水为渠五自耀州流入三

   原县界毛坊里始于北岸堰水曰毛坊渠析南流出谷口于西岸旁清凉原开一渠曰原成渠自原

   成而下三里许东岸曰公进渠又下十丈许曰下五渠又十丈许曰水涨渠此五渠惟毛坊专溉三

   原原成专溉泾阳其三渠上流在泾阳下流入三原共溉田七万馀亩而下五渠斗门凡二十三所

   溉尤让泉渠在盩厔县东二十五里引苇源泉水溉田二千馀亩其北有龙湾渠又赤

   谷渠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引赤谷水溉田东磨渠西磨渠皆在县东南五十里引耿谷水溉田兴隆

   渠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即广济渠支流也灵轵故渠在盩厔县北史记河渠书关中辅渠

   灵轵引堵水汉书地理志盩厔有灵轵渠武帝穿水经注盩厔县北有𫎇笼原上承渭水于郿县东

   迳武功县为成林源又东迳县北亦曰灵轵源旧志灵轵渠在故上林苑中又长安志有漆渠在县

   南五里今俱堙直城渠在富平县西十五里长安志在县西南三十里引漆沮河水溉田二

   十里新志直城渠引温泉水东抵县西北城濠又南为怀德渠支分为顺城渠又东为圃田渠皆引

   温泉泽多二水又有顺阳渠在县北频山下本无水毎天雨山水必暴至引以灌田又玉带渠倒回

   渠在县北灌田百馀里偃武渠在富平县西北长安志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溉田八里又

   白马渠在县西北四十里长泽渠在县西北三十里皆溉田十五里高望渠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溉

   田三里相近有石水渠溉田十里永济渠溉田十二里文昌渠在县西北十七里溉田十里阳渠在

   县西南二十八里溉田十五里皆引漆沮河水新志富平之水灌田最多者漆沮也东岸自北而南

   首曰官渠一名判官渠次曰文昌渠又南为通镇渠又南为永济渠又南为实惠渠自在渠永兴渠

   新渠顺阳渠又南为石水渠又南为永顺渠广济渠永丰渠溢水渠遗爱渠千年渠水至此自南而

   东流为阳九渠即长安志之阳渠也在西岸者最北曰偃武渠又南为中渠皆兼引梁家泉水又南

   为小白马渠又南为大白马渠又南为永兴渠洞子渠又南为河西广济渠 本朝雍正三年开又

  南为永夀渠又南为长泽渠并在漆沮左右 按长安志有高望渠今无此又长安图说载石川河

  东岸渠七曰判官杨家文相永济石水阎渠阳九西岸渠六曰偃武㒵马长泽西长泽东高望阳陵

  保今惟判官永济石水杨家偃武白马长泽仍旧名馀皆异强公渠在耀州西南唐书华

  原无泉雍州司士参军强循教民凿渠以浸田号强公渠今废烟雾渠在耀州西北沮水渠

  也州志沮水流至州境为堰头河始有烟雾渠又南为甘家中渠又南为义渠通城渠又南为通涧

  渠水磨渠又南至州城西为越城渠又漆水至州城东南有小渠退滩渠

 ︹陵墓︺︹古︺华胥氏陵在蓝田县寰宇记在县西三十里又蓝田山西有尊卢氏陵次北有

  女娲氏谷︹周︺王季陵在鄠县西渼陂村帝王世纪王季葬鄠之南山 按旧本作王季墓

  列于周公太公墓之前考汉太上皇陵史皇孙悼园俱从诸陵之倒周初太王王李并受追尊凤翔

  府陵墓内首载周太王陵此不应独异其辞且秦之惠武昭襄孝文诸王皆得称陵况王李乎今改

   正列于丈王陵之前文王陵 武王陵俱在咸阳县北十五里文王陵在南武王

   陵在北 按汉书刘向传文王周公葬于毕而毕原之地跨渭南北故二陵所在诸书互异皇览云

   文王武王周公冢皆在京兆长安镐聚东杜中括地志云文王武王墓在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毕

   原上颜师古刘向传注则曰毕原在长安西北四十里寰宇记长安志皆云二陵在县北十五里以

   史记周本纪赞证之当从皇览括地志在今咸寕县西南为是今咸寕西南遗迹无可考而文武成

   康四陵及历代碑碣本朝祀典皆在咸阳云成王陵在咸阳县文王陵西南寰宇记在县

   西北二十里通志咸阳与盩厔分祭康王陵在咸阳县文王陵东南寰宇记在县北十五里

   通志咸阳与鄠县分祭又共王陵亦在文王陵东南穆王陵寰宇记在长安县西南二十五

   里张恭村幽王陵在临潼县东北元和志在昭应县东北二十五里︹秦︺惠王陵

   在咸阳县北史记秦惠文王葬公陵栝地志在县西北十四里武王陵在咸阳县北史记秦

  悼武王葬永陵皇览秦武王冢在扶风安陵县西北毕陌中大冢是人以为周文王冢非也括地志

  在县西十里昭襄王陵在咸寕县东史记秦昭襄王葬茝阳索隐芷阳也孝文

  王陵在咸寕县东北史记秦孝文王葬夀陵正义在万年县东北二十五里夏太后

  陵在咸寕县东南史记吕不韦传孝文王后曰华阳太后与孝文王会葬夀陵夏太后子庄襄王

  葬芷阳故夏太后独别葬杜东曰东望吾子西望吾夫后百年旁当有万家邑正义陵在万年县东

  南三十五里庄襄王陵在临潼县西南史记秦庄襄王葬茝阳水经注霸水东迳子楚

  陵北战国䇿曰庄王字异人更名子楚故世人犹以子楚名陵括地志在新丰县西南三十五里始

  皇陵在北故亦谓之见子陵 按长安志云庄襄王陵即京兆府通化门外之尖冢蓝田志又云在

  县西北诸说不同今以括地志为据始皇陵在临潼县东史记秦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

  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锢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

   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

   不灭者久之汉书刘向传始皇葬骊山之阿坟高五十馀丈周围五里有馀水经注始皇营建冢圹

   于丽戎之山斩山凿石周回三十馀里项羽入关以三十万人运物三十日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

   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括地志陵在新丰县西南十里元和志在昭应县东八里

   长安志在县东十五里两京道里记曰陵高一千二百四十尺内院周五里外院周十一里俗呼当

   ︹汉︺太上皇陵在临潼县东北汉书高帝纪十年太上皇崩葬万年三辅黄图汉太

   上皇葬栎阳北原其陵在东者太上皇西者昭灵后也元和志陵在栎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明统志

   在县东北七十五里高帝长陵在咸阳县东汉书高帝葬长陵臣瓒曰陵在长安北四十

   里皇览汉高帝吕后山各一所高帝陵在西吕后陵在东帝王世纪长陵山东西广百二十步高十

   三丈在渭水北去长安三十五里水经注成国故渠东迳长陵南亦曰长山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

   陵故通曰山陵矣元和志汉长陵在县东三十里惠帝安陵在咸阳县东北皇览安陵

   山高三十二丈广袤百二十步据地六十亩帝王世纪安陵去长陵十里去长安北三十五里元和

   志在县东北二十里薄太后陵在咸寕县东南史记文帝母薄太后以景帝前二年葬南

   陵近文帝霸陵索隐庙记云在霸陵南十里故谓之南陵今在长安东浐水东原上名曰少陵汉旧

   仪南陵亦谓南霸陵长安志在万年县东南三十五里白鹿原上两京道里志曰陵高一十四丈周

   围三里六十步文帝霸陵在咸寕县东汉书文帝治霸陵皆瓦器不以金银铜铁为饰因

   其山不起坟三辅黄图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史记正义霸陵县东南至霸陵十里长安志在万年

   县东三十里白鹿原上景帝阳陵在咸阳县东高陵县西南汉书景帝纪后三年葬阳

   陵臣瓒曰在长安东北四十五里帝王世纪阳陵山方百二十步高十四丈括地志在县东三十里

   元和志在县东四十里通志今在高陵县西南三十里鹿苑原上武帝茂陵在兴平县

   东北汉书武帝纪后元二年葬茂陵臣瓒曰在长安西北八十里三辅黄图茂陵本槐里之茂乡故

   曰茂陵周围三里关中记汉诸陵皆高十二文方一百二十步惟茂陵高十四丈方百四十步元和

   志在县东北十七里思后园在长安县北汉书孝武卫皇后瘗城南桐柏宣帝立乃改葬追

   谥曰思后置园邑三百家长丞周卫奉守焉颜师古曰桐柏亭名也改葬在杜门外大道东以倡优

   杂伎千人乐园故号千人聚其地在今长安城内金城坊西北隅是长安志金城坊西南隅匡道府

   即汉思后园昭帝平陵在咸阳县东北十三里汉书昭帝纪元平元年葬平陵臣瓒曰

   在长安西北七十里三辅黄图平陵去茂陵十里水经注成国故渠迳姜原北有汉昭帝平陵元和

   志在县西北二十里寰宇记在故平陵城北二里戾后园在长安县北汉书戾太子传史

   良娣葬长安城南博望苑北宣帝即位以长安白亭东为园尊曰戾后水经注白亭在明堂南昆明

   故渠北长安志今城坊北门有汉戾园史皇孙悼园在长安县北汉书戾太子传史

   皇孙皇孙妃王夫人葬广明郭北宣帝即位谥曰悼皇悼后以广明成郷为悼园皆改葬焉水经注

   皇孙初葬郭北宣帝迁苑南悼园在东都门寰宇记汉奉明园宣帝悼考墓园也宣帝杜

   陵在咸寕县东南汉书元帝纪初元元年孝宣皇帝葬杜陵臣瓒曰杜陵在长安南五十里括地

   志杜陵县南去宣帝陵五里元和志杜陵在万年县东南二十里长安图说陵在奉元城东南二十

   五里三赵村陵之制正方毎方百二十步据地六十亩四面去陵十馀步皆有观阙基址其东南数

   十步又有一陵形制差小盖皇后王氏陵也其东陪葬数十冢环拱森列大小不等宣帝许

   后陵在咸寕县南汉书孝宣许皇后葬杜南是为杜陵南园水经注许后陵北去杜陵十里长

   安图说在司马村少陵原上俗呼曰司马冢元帝渭陵在咸阳县东北汉书元帝纪永

   光四年以渭城夀陵亭部原上为初陵诏勿置县邑竟寕元年葬渭陵臣瓒曰渭陵在长安北五十

   六里元和志渭陵在县西北七里长安志在县东北十三里明统志陵西百步有元后陵成帝

   延陵在咸阳县西北汉书成帝纪建始二年以渭城延陵亭部为初陵绥和二年葬延陵臣瓒

   曰在扶风去长安六十二里关中记延陵在渭陵之东成帝起延陵城邑巳成言事者以为不便乃

   更造昌陵在霸城东二十里取东山土与粟同价数年不成谷永等议仍徙延陵元和志延陵在县

   西北十三里长安志在县西北十五里哀帝义陵在咸阳县西北汉书哀帝纪建平二

   年以渭城西北原上永陵亭部为初陵元寿二年葬义陵臣瓒曰在扶风去长安四十六里元和志

   在县北八里长安志在县西八里明统志汉诸陵置邑者七渭延义三陵不复置邑平帝康

   陵在咸阳县西北汉书平帝纪元始五年葬康陵臣瓒曰在长安北六十里三辅黄图康陵在长

   安北兴平原口水经注延陵东北五里即平帝康陵坂也元和志在县西北九里︹南北朝︺

   ︹魏︺孝文帝长陵在富平县东南县志在县东南三十里中华原延昌公主陪葬日知

   录魏书言帝孝于文明太后乃于永固陵东北里馀营寿宫及迁雒阳乃自表𤄊西以为山陵之所

   而方山虚宫号曰万年堂云其云方山者代都也𤁄西者雒阳也孝文自代迁雒安得葬富平哉葬

   富平者西魏之文帝乃孝文之孙在位十七年葬永陵北史文帝纪尝登逍遥观望嵯峨山谓左右

   曰望此令人有脱屣之意然则富平之陵即永陵也上有宋碑乃谬指为孝文之葬而历代因之

   按富平人朱廷璟有魏陵辨与日知录略同 本乾隆十七年礼部议言元魏始都平城传及孝

   文乃迁洛阳考其葬地自应以在洛阳为是然富平之有魏孝文陵其误已久考宋史载太祖开宝

   四年河南凤翔京兆府及耀州奏言自周迄唐二十七陵皆经开发于是令有司造衮冕及常服各

   一袭具棺椁以葬掩坎日长吏致𥙊如礼文献通考于孝文帝及文帝陵下皆注云在耀州富平县

   盖自唐末之 乱残毁所在陵寝宋开宝中未及详考乃以魏孝 文帝衣冠之葬与西魏文帝并置富

   平惟时孝文陵定为三年一祭文帝陵仅禁樵采及明初以孝文陵列入祀典文帝陵遂湮没无考

   亦非竟指文帝陵为孝文陵也又考朱子纲目载魏宣武嗣位初谒长陵质实云长陵魏孝文帝陵

   也在汝州东南大龙山巅则与𤁄西之说又异今据河南巡抚奏洛阳𤄊西汝州大龙山俱无故迹

   可㝷富平为宋所备孝文衣冠葬地历代致祭已久明禋所格即为神灵凭依应仍在富平致祭从

   孝武帝云陵在渭南县长安志在县东南二十二里广乡原崇六丈周一百二十

   步石人虎尚存文帝陵在富平县寰宇记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周︺文帝成陵

   在富平县北二十五里元和志在县西北十五里︹唐︺永康陵在三原县北四十里旧唐

   书高祖纪祖讳虎武德初追尊景皇帝庙号太祖陵曰永康长安志在县西北十八里兴寕

   陵在咸阳县东旧唐书高祖纪考讳昞武德初追尊元皇帝庙号世祖陵曰兴临长安志在县东

   三十五里五云乡周五里高祖献陵在三原县东北元和志在县东十五里长安志在县

   东龙池乡朱唐村封内二十里下宫去陵五里文献通考献陵陪葬楚国太妃万氏馆陶公主河间

   王孝恭襄邑王神符清河王诞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道王元庆郑王元懿虢王凤酆王元亨徐王元

  礼滕王元婴邓王元裕鲁王灵䕫霍王元轨江王元祥密王元晓并州总管张纶荣国公樊兴平原

  郡公王长楷谭国公邱和巢国公钱九陇刑部尚书刘德威刑部尚书沈叔安县志献陵在县东北

  四十三里浮阳乡唐村里白鹿原上太宗昭陵在醴泉县东北四十里元和志在县东北

  二十五里九嵕山唐书地理志在县西北六十里九𡽀山长安志陵在白鹿长乐瑶台三乡界古逢

  蒲村下宫去陵十八里封内周一百二十里陪葬诸王七蜀王愔赵王福纪王慎越王贞嗣纪王澄

  曹王明蒋王恽公主二十一妃嫔八宰相一十二马周岑文本崔敦礼李𪟝李靖温彦博萧瑀高士

  廉房乔魏徵许敬宗长孙无忌丞郎三品则唐俭李大亮孔颕达褚亮虞世南阎立德姜晦杜正伦

  姜皎姚思廉薛收江夏王道宗等五十三人功臣大将军以下则阿史那忠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

  节段志元等六十四人所乘六骏石像在陵后中宗定陵在富平县西北元和志在县西

  北十五里龙泉山长安志下宫去陵五里陪葬节愍太子重俊公主五武后敬陵

   寕县东唐明皇武惠妃也薨赠皇后谥曰顺贞长安志在万年县东四十里肃宗建陵

   在醴泉县北三十里元和志在县北十八里武将山长安志下宫去陵五里陪葬功臣一汾阳王郭

   齐陵在临潼县东唐明皇子庆王琮肃宗立进谥奉天皇帝墓号齐陵唐书地理志陵在

   昭应县东十六里长安志在县东旌儒乡新丰店西二里代宗元陵在富平县元和志在

   县西北四十里檀山唐书地理志在县西二十五里长安志在县西北三十里檀山永润乡管村下

   宫去陵五里顺陵在咸阳县东北唐肃宗子建寕王倓代宗时进谥承天皇帝葬顺陵唐书

   地理志陵在咸阳原长安志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长陵乡周二里德宗崇陵在泾阳县

   北唐书地理志崇陵在云阳县北十五里嵯峨山元和志在云阳县东北二十里长安志在嵯峨乡

   化青村下宫去陵五里顺宗丰陵在富平县元和志在县东北三十三里瓮金山长安

   志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下宫去陵五里敬宗庄陵在三原县东北三十里唐书地理志

   在县西北五里长安志在县西北太平乡下宫去陵八里陪葬悼怀太子文宗章陵

   平县寰宇记在县西北二十里长安志在天乳山下宫去陵三里陪葬杨贤妃韦太后福

   陵在咸寕县东武宗母也唐书地理志在万年县东二十五里武宗端陵在三原县

   东北三十里唐书地理志在县东十里长安志在县东神泉乡下宫去陵四里陪葬王贤妃

   宗贞陵在泾阳县西北唐书地理志在云阳县西北四十里长安志在小王山谷口乡邓村

   下宫去陵十里明统志陵在仲山鼂太后庆陵在咸寕县东懿宗母也长安志在万

   年县东二十五里懿宗简陵在富平县唐书地理志在县西北四卜里寰宇记在县西

   北四十五里长安志在紫金山下宫去陵七里县志在虎头山王太后寿陵在咸寕县

   东北僖宗母也长安志在万年县东北二十五里王太后安陵在咸寕县东昭宗母

   也长安志在万年县东二十五里︹周︺周公墓在咸阳县东北尚书序周公薨成王葬于

   毕传使近文武之墓元和志周公墓在县北十三里寰宇记在县北十里长安志在县东北三十里

   通志在文王陵东 按史记周公葬毕毕在镐东南杜中当在今咸寕西南自元和志寰宇记以文

   武陵周公墓俱在咸阳诸志从之其实非也太公墓在咸阳县东北礼记檀弓太公封于

   营邱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元和志墓在县东北十里寰宇记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通志在文王陵

   杜伯墓在长安县南水经注沈水西北流迳杜伯冢南杜伯与其友左儒仕宣王儒无

   罪见害杜伯死之明统志在长安下杜城东南老子墓在盩厔县东南水经注就水北迳大

   陵西世谓之老子陵昔李耳为周柱史世衰入戎于此有冢事非经证然庄周著书云老𣆀死秦失

   吊之三号而出是非不死之言古人许以传疑故两存耳县志县东南三十五里就谷西有五老洞

   洞中一孔深䆳莫测相传即老子葬处扁鹊墓在临潼县骊山东北麓去县三十里

   相如墓在临潼县东二十五里戏水西荆轲墓在蓝田县北二十里有祠长安志在

  县西北三十里︹秦︺樗里子墓在长安县西北故城中史记樗里子名疾秦惠王之弟卒

  葬于渭南章台之东曰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至汉兴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

  库正直其墓水经注明渠东历武库北旧樗里子葬此太子扶苏墓在临潼县长安

  志在县东南三十四里崇九尺 按扶苏𫎇恬二墓已于河南陈州府卷内辨正白起墓

  在咸阳县东五里王翦墓在富平县东四十里道贤镇东元和志在县东北三里𫎇

  恬墓在咸阳县寰宇记在县东北二十里又鉏麑冢在县东北三十里司马欣墓

  在富平县西北元和志在县西二十五里︹汉︺戚夫人墓在咸阳县寰宇记在县西十五

  临江王荣墓在蓝田县东五里汉书景帝栗姬生临江王荣死葬蓝田燕数万衔

  土置冢上长安志在县东八里世名燕子冢李夫人墓在兴平县北三辅黄图李夫人

  墓东西五十步南北六十步高八丈在茂陵西北一里俗名英陵亦名集仙台寰宇记在县北十六

  张耳墓在高陵县西史记正义在咸阳县东三十三里通志在县西十馀里李赵村

  萧何墓在咸阳县东北三十里东观汉记在长陵东司马门道北百步元和志在县东北三

  十七曹参墓在咸阳县东北二十五里元和志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张良墓

  在咸阳县东元和志在县东北三十六里长安志留侯陪葬长陵与长陵相去五里韩信墓

  在咸寕县东北长安图说在霸城东三十里新店陈平墓在鄠县南长安志在县南十里

  周勃墓在咸阳县东四十里水经注成国渠东迳汉丞相周勃冢南冢北有亚夫冢

  哙墓在咸寕县南长安图说在神禾南原上 按哙墓又见商州雒南县夏侯婴墓

  在咸寕县东北西京杂记滕公驾至东都门马鸣跼不前以足跑地滕公使士卒掘地入三尺所得

  石椁有铭曰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后遂葬焉水经注故渠东北迳夏侯婴冢

  西冢在城东八里饮马桥南四里时人谓之马冢寰宇记马冢东临霸水纪信墓在咸阳县

   北寰宇记在县北四十里李左车墓在咸阳县北寰宇记在县北十五里娄敬墓

   在咸阳县东北三十里季布墓在盩厔县西哑柏镇西南四里张敖墓在咸阳县

   东北史记正义鲁元公主墓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次东有张敖冢与公主同域寰宇记在安陵东三

   十里冢上有五岳之象今人谓之五角冢薄昭墓在兴平县北水经注泽泉水东流迳薄昭

   墓南冢在北原上寰宇记在县西十三里县志云县北有薄太后原盖即昭墓而传讹耳冯唐

   墓在咸阳县东寰宇记在县东北七里翟公墓在渭南县东寰宇记在下邽县东三十五

   里高九尺汉廷尉翟公之墓李广墓在高陵县西南良村原上董仲舒墓

   寕县治南长安志虾蟆陵在万年县南六里本董仲舒墓李肇国史补曰昔汉武帝幸宜春苑每至

   此墓下马时人谓之下马陵岁月深远误为虾蟆耳县志墓在城内胭脂坡下明万历中封其冢缭

   以周垣 按寰宇记又谓在兴平县东北二十里公孙宏墓在兴平县东元和志在县

  东北十八里卫青墓在兴平县东北汉书卫青传元封五年青薨与平阳公主合葬起冢

  象卢山颜师古曰在茂陵东次去病冢之西相并者是也元和志在县东北十九里霍去病

  墓在兴平县东北汉书霍去病传元狩六年去病薨帝发属国元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

  祁连山颜师古曰在茂陵旁冢上有竖石冢前有石人马者是也元和志在县东北十九里

  陵母墓在泾阳县西北寰宇记在云阳县西北十五里县志在仙法村霍光墓

  平县东北汉书霍光传地节二年光薨发三河卒穿复土起冢祠堂置园邑三百家长丞奉守至成

  帝时为光置守冢百家吏卒奉祀焉县志在茂陵东南一里金日䃅墓在渭南县北寰

  宇记在下邽县城内东南二百步张安世墓在咸寕县南寰宇记在明德门南八里俗

  呼张车骑冢丙吉墓在咸寕县南寰宇记在万年县南二十里三赵村县志在鲍坡原南

  俗呼塌冢萧望之墓在咸寕县东南长安志在万年县东南五里古城春明门外

  严墓在兴平县东北水经注成国故渠东迳槐里北渠左有安定梁严冢碑碣尚存王嘉

  冢在兴平县长安志在县东北一里扬雄墓在咸阳县东北长安志按杨雄家谱子云

  天凤五年卒诏陪葬安陵坂上弟子钜鹿侯芭负土作坟号曰元冢吴章墓在咸寕县

  东南西京杂记章为王莽所杀弟子曹敞收葬其尸墓在龙首山南幕岭上县志在南章村

  始墓在咸寕县东后汉书更始死光武诏邓禹葬之于霸陵寰宇记更始墓在长乐坡

  衍墓在临潼县东十四里寰宇记在昭应县西四里第五伦墓在泾阳县东北清谷

  口北第五村马融墓在兴平县西南三十里俗讹为马连冢蔡顺墓在渭南县

  东南孝子村︹三国︺︹魏︹夏侯渊墓在泾阳县西北云阳镇西南或曰汉夏侯胜墓

  ︹晋︺姚苌姚兴墓在高陵县东元和志姚兴墓在县东南十三里寰宇记后秦二主冢

  在县东十三里县志姚苌墓在县西北十里姚兴墓在县东五里︹南北朝︺︹周︺于谨

   墓在三原县故城北元和志墓在县北十八里︹隋︺高颎墓在醴泉县东五十里

   甫诞墓在咸寕县鸣犊镇︹唐︺靖恭太子墓在咸寕县东明皇子长安志在

   万年县见子西原今霸桥近东三里有大陵乡俗语误呼为见子陵恭懿太子墓

   安县西南肃宗子长安志在高阳原昭靖太子墓在咸寕县东代宗子长安志在万年

   县细柳北原文敬太子墓在临潼县东北德宗子相近又有宪宗子惠昭太子墓长

   安志俱在县东十五里旌儒乡通志在新丰西一里庄恪太子墓在临潼县东文宗子

   长安志在骊山北原又恭哀太子陵在县境杜如晦墓在咸寕县南寰宇记在万年县

   南三十里大赵村县志在县南司马村王珪墓在咸寕县南寰宇记在万年县南四十五

   颜师古墓在咸寕县南寰宇记在万年县南二十里三赵村令狐德棻

   墓在耀州西北三里李淳风墓在盩厔县西二里裴行俭墓在寕陜厅

   北楩梓谷雉鸣堆契苾明墓在咸阳县北五里有娄师德碑文 按旧唐书明父何力

   谥曰烈旧志误以烈为其子之名且误以武后时为后周僧一行葬塔在临潼县西南

   长安志在县铜人原王君𡙟墓在咸寕县东长安志墓在县东界滋水驿东道北两京道

   里记曰君𡙟开元中任凉州都督死王事招魂葬此张说为之立碑苏珦墓在蓝田县北其

   旁有子晋墓郭敬之墓在咸寕县南沙陵原子仪父也王忠嗣墓在渭南县

   东南二十里广乡原北官路南李光弼墓在富平县西北三十里寰宇记在县西四十里

   颜鲁公为碑县志旁有太尉祠祠旁为其弟光进墓贾耽墓在长安县南寰宇记在县南二

   十里居安坊李元通墓在蓝田县西白鹿原之麓臧怀恪墓在三原县北原

   段秀实墓在临潼县西寰宇记在昭应县西十五里县志在斜口镇窑村西南明成

   化二十三年诏今修理立石表识李晟墓在高陵县东南寰宇记在县东十里金石文字

  记西平郡王李晟碑裴度撰柳公权正书碑载葬于高陵县奉正原郑国夫人杜氏祔焉浑瑊

  墓在咸寕县西南寰宇记在万年县西南十五里西李村县志在鸿固原唐权德舆撰碑明统志

  谓在临潼县西南十五里非是 按延安府宜川县西南五十里亦有浑瑊墓姑两存之柳公

  绰墓在耀州西北四十里柳家原柳公权墓在蓝田县东三里白居易

  墓在渭南县东北紫兰村与弟行简敏中三墓相列符令奇墓在富平县南三十里

  子璘从葬李国贞墓在三原县北原上贺若妇墓在蓝田县西南长安志在

  县西南十五里妇县人也姑有疾刲股肉奉姑疾遂愈府县以闻敕旌表门阁名其乡为节妇乡

  ︹宋︺寇凖墓在渭南县北四十里仕原麓杨砺墓在鄠县东南化羊谷陈汉

  卿墓在咸寕县南鸿固乡神禾原欧阳修有志吕大防先茔在蓝田县北五里通

  志旧有十五冢明成化中尝封树焉赵瞻墓在盩厔县西南五里︹元︺郝和尚墓

  在三原县北楼底原上有祠即天挻父也王磐撰神道碑文杨恭懿墓在高陵县东南

  赵弼墓在泾阳县西城原萧𣂏墓在长安县南五十里子午镇刘节

  妇墓在蓝田县东二里白马坡︹明︺张𬘘墓在富平县东北六十里美原堡西

  昶墓在泾阳县西北龙湾原上王恕墓在三原县西二里邢简墓在咸寕县

  南八薛敬之墓在渭南县西南五里雍秦墓在咸寕县南二十里周尚

  文墓在长安县西三里吕柟墓在高陵县北南大吉墓在渭南县北丰

  草原之麓马理墓在三原县西五里许宗鲁墓在咸寕县南十三里杨爵

  墓在富平县东北美原东北魏学曾墓在泾阳县西北龙湾原上邹应龙墓

  在咸寕县南曲江东孙丕扬墓在富平县东北三十里李世达墓在泾阳县

  东南十里温纯墓在三原县西北三里张问达墓在泾阳县西宋堡东北

 ︹本朝︺王平墓在长安县西江渡村康熙九年   赐祭葬张勇墓在咸寕县南鲍

  康熙二十三年   赐祭葬梁化凤墓在鄠县北牛洞   赐祭葬殷化

  行墓在咸阳县北靳李村敖成墓在长安县西二十里乾隆四十九年   赐祭葬

  王承烈墓在泾阳县鲁桥镇南   赐祭葬胡茂正墓在泾阳县北昭义村

  赐祭葬孙一鹍墓在富平县西五里   赐祭葬









                       前总纂官丁善庆恭纂辑

                       提 调 官许应藻恭覆辑

                       校对 官颜以燠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