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二百四至二百五

卷二百一至二百三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二百四至二百五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二百六至二百九

大清一统志

 怀庆府

 ︹人物︺︹汉︺陈平阳武户牖乡人少时家贫好读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拜平为都尉使参

  乘典䕶军累拜䕶军中尉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汉王患之平曰大王能出数万斤金

  行反间间其君臣必内相诛破楚必矣乃纵反间于楚军项王果疑亚夫亚夫归汉王得出汉六年

  封平为户牗侯明年从击转王信于代至平城为匈奴所围用平计围以得开更封平为曲逆侯平

  自初从至天下定后凡六出奇讣辄益邑封吕后崩与太尉周勃合谋诛诸吕立文帝以功让勃为

  左丞相后勃谢病免平颛为丞相孝文二年薨谥献侯张苍阳武人沛公略地过阳武苍以

  客从汉定三秦以为常山守徙代相备边寇从攻臧茶有功六年封北平侯迁为计相文帝时历御

  史大夫为丞相汉家言律历者本张苍苍本好书无所不通而尤𮟏律历为丞相十馀年病免孝景

  五年薨年百馀岁谥文侯石奋温人高祖过河内奋为小吏侍高祖高祖曰若罢从我乎奋曰

  愿尽力以为中涓孝文时官大中大夫恭谨无与比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为诸侯相奋

  长子建次甲次乙次庆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于是号奋为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万

  石君家以孝谨闻于郷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石建为郎中令建老白首万石

  君尚无恙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裙厕牏身自浣洒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

  君知之以为常奏事上前即有可言屏人乃言极切至廷见知不能言者上以是亲礼之万石君卒

  建哭泣哀思杖乃能行歳馀建亦死张恢轵人鼂错从学申商刑名赵子河内人事燕韩

  生受诗授蔡义义授同郡食子公与王吉吉授长孙顺由是韩诗有王食长孙之学蔡义

  以明经给事大将军幕府数歳迁补覆盎城门侯久之诏能为韩诗者徴义待诏上召见义说诗甚

  悦之擢为光禄大夫给事中进授昭帝后迁御史大夫代杨敞为丞相封阳平侯又以定䇿安宗庙

  益封薨谥节侯傅喜温人哀帝祖母定陶傅太后从父弟少好学问有志行𨕖为太子庶子哀

  帝即位以为卫尉迁右将军傅太后始预政事喜数谏由是太后不欲令喜辅政以光禄大夫养病

  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皆上言喜行义修洁忠诚忧国内辅之臣也今以寝病一旦遣归众庶失

  望上亦自重之明年拜大司马封高武侯傅太后欲求称尊号喜终不顺遂策免平帝即位赐爵特

  进卒谥曰贞郑兴河内人少学公羊晚善左氏传学者师之更始拜兴凉州刺史会反者攻

  杀郡守兴坐免隗嚣虚心礼请而兴耻为之屈称疾不起建武六年征为大中大夫帝尝问郊祀事

  曰吾欲以谶断之何如对曰臣不为识帝怒曰卿非之耶对曰臣于书有所未学而无所非也帝意

  乃解兴数言政事依经守义文章温雅然以不善谶左迁莲勺令遂不复仕郑众兴之子从

  父受左氏春秋精于历学作春秋难记条例兼通易诗建武中皇太子及山阳王荆因梁松以缣帛

  聘众为通义引籍出入殿中众谓松曰太子储君无外交之义汉有旧防藩王不宜私通宾客遂辞

  不受及梁氏败宾客多坐之惟众不染永平中尝使北庭单于欲使之拜众不为屈拔刃自誓单于

  恐而止迁左冯翊政有名迹代邓彪为大司农以清正称后奉诏作春秋删十九篇子安亦传家业

  野王二老光武于野王猎路见二去者即禽光武问曰禽何向并举手西指曰此中多虎

  臣每即禽虎亦即臣大王弗往也光武曰苟有其备虎亦何患曰昔汤即桀于鸣条而大城于亳武

  王即纣于牧野而大城于郏鄏彼二王者具备非不深也是以即人者人亦即之虽有其备庸可忽

  乎光武悟其㫖顾左右曰此隐者也将用之辞而去莫知所在蔡茂怀人哀平间以儒学显征

  试博士以高等擢拜议郎迁侍中遇王莽居摄以病自免素与窦融善因归之融欲以为张掖太守

  固辞不受每所饷给计口取足而已后与融俱征复拜议郎再迁广汉太守茂欲令朝廷禁制贵戚

  乃上书光武纳之建武二十年代戴涉为司徒在职清俭匪懈薨年七十二赐赙赠甚厚李章

  怀人五世二千石章习严氏春秋经明教授历州郡吏光武为大司马召章置东曹属数从征伐光

  武即位拜阳平令累迁侍御史出为琅琊太守张元河阳人习严氏春秋兼通数家法建武初

  举明经补宏农文学迁陈仓丞清静无欲专心经书诸儒皆服其多通着录千馀人右扶风琅琊徐

  业大儒也见之与语惊曰今日相遭真解蒙矣遂请上坐问难极日卒官博士药嵩河内人天

  性朴忠永平间为郎家贫常独直台上无𬒳枕祗食糟糠帝夜入台见嵩问其故自此诏大官赐尚

  书以下朝夕餐给帷𬒳皂袍及侍史二人嵩官至南阳太守赵承河内人梁冀收李固下狱

  承等数十人腰𫓧锧诣阙通诉太后明之乃赦焉司马俊温人博学好古倜傥有大度仪

  状伟岸与众有异乡党宗族咸景附焉位至颍州太守子防性质直公方累拜骑都尉防有子八人

  郎懿孚馗恂进通敏俱知名时号为入达司马直河内人灵帝时除巨鹿太守时刺史二千

  石迁除皆责助军修宫钱大郡至二三千万直除以有清名减责三百万直被诏怅然曰为民父

  母而反刻剥百姓以称时求吾不忍也辞疾不听行至孟津上书极谏当世之失古今祸败之戒即

   吞药有杀书奏帝为暂绝修宫钱丁兰河内人少丧母刻木为像事之朝夕定省不少怠邻

   人张叔妻从兰妻借贷兰妻跪告木像像不悦不以借之张叔醉骂木像以杖抶其首兰还见像不

   怿怪问故妻具以告兰即奋击张叔吏捕兰兰辞木像像为垂涕郡县以闻诏图其像后流寓西华

   详陈州府郭臣温人家贫事母孝巨有子三岁毎供饭母常减与之巨谓妻曰儿分母𩜹母不

   饱子可再有母不可再得乃谋埋其子掘地三尺得金一釡有丹书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夺民

   不得︹三国︺︹魏︺司马芝温人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

   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之芝叩头曰母老惟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

   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馀年躬耕守节魏武平荆州以芝为管长迁大理正历甘陵沛阳平太守

   所在有绩黄初中入为河南尹后为大司农芝性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拆其

   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馀财韩浩河内人汉末起兵浩聚徒众为县藩卫太守王匡以为从

  事将兵拒董卓于盟津时浩舅杜阳为河阴令卓执之使招浩浩不从袁术闻而壮之以为骑都尉

  夏侯惇闻其名请与相见大奇之使领兵从征伐时大议损益浩以为当急田魏武善之迁䕶军从

  征张鲁鲁降议者以浩智略足以绥边欲留使都督诸军镇汉中魏武曰吾安可以无䕶军乃与俱

  还其见亲任如此及卒魏武愍惜之常林温人避地上党耕种山阿当时旱蝗林独丰收尽呼

  比邻升斗分之魏武以为县长宰南和超迁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有绩魏国既建拜尚书文帝

  践阼迁少府转大司农明帝即位进封高阳乡侯徙光禄勲太常晋宣皇以林乡邑耆德每为之拜

  或谓林宜止之林曰司马公自欲敦长㓜之序为后生法贵非吾之所畏拜非吾之所制也时论以

  林节操清峻欲致之公辅而林遂称疾笃拜光禄大夫卒谥曰贞荀纬河内人少喜文学累

  官散𮪍常侍越骑校尉王象河内人少为杨俊所知拔有才智累官常侍封列侯受诏𢰅皇

  览使象领秘书监象从延康元年始𢰅集数岁成藏于秘府象既性器和厚又文采温雅用是京师

  归美称为儒宗文帝收杨俊象叩头流血请俊减死一等帝不答象自恨不能济后遂发病死

  马岐芝之子自河内丞转廷尉正迁陈留相超为廷尉是时大将军曹爽专权尚书何晏邓飏

  等为之辅翼南阳圭泰尝以言忤㫖考系廷尉飏讯狱将致泰重刑岐数飏曰夫枢机大臣王室之

  佐既不能辅化成德齐美古人而乃肆其私忿枉论无辜使百姓危心非此焉在飏于是惭怒而退

  岐恐久𫉬罪以疾去官卒司马孚俊之曾孙温厚廉让博渉经史陈思王植以为文学掾迁

  太子中庶子武帝崩群臣号哭无复行列孚厉声曰今大行晏驾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海内

  而但哭𫆀遂奉太子即位是为文帝及明帝嗣位转度支尚书累官太傅高贵乡公遇害百官莫敢

  奔赴孚枕尸哭之晋武帝受禅陈留王就金墉城孚拜辞执王手流涕欷歔不能自胜曰臣死之日

  固大魏之纯臣也后封安平王虽见尊宠不以为荣临终遗命曰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

  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殓以时服泰始八年司马顺

  初封习阳亭侯及晋武帝受禅顺叹曰事乖唐虞而假为禅名遂悲泣由是废黜徙武威姑臧县虽

  受罪流放守意不移︹晋︺司马攸文帝子少而𡵨嶷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

  文尺牍为世所楷居丧哀毁过礼杖而后起武帝践阼封齐王时朝廷草创攸总统军事抚绥内外

  莫不景附焉太康三年诏以大司马都督青州诸军事攸入辞出呕血而薨攸以礼自拘鲜有过事

  虽武帝亦敬惮之向雄山阳人初仕郡为主簿事太守王经经死雄哭之尽哀市人咸为之

  悲司隶锺会辟为从事会死无人殡殓雄迎丧而葬之山涛怀人少有器量介然不群举秀

  才累迁尚书吏部郎武帝时守大鸿胪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寻

  迁尚书以母老辞职疏数十上乃见听后遭母丧年逾耳顺居丧过礼诏起为吏部尚书甄拔人物

  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后拜司徒固让舆疾归家薨年七十九谥曰康子简性温雅有父风卒赠

  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向秀怀人清悟有远识少为山涛所知雅好老庄之学庄周著内外

  数十篇秀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元风读之者超然心悟仕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孙铄

  怀人大司马石苞辟为掾铄将应命行达许昌会台已密遣轻车袭苞于时汝阴王先识铄以乡里

  之情私告铄曰无与祸铄即驰诣寿春为苞画计苞赖以𫉬免迁尚书郎在职驳议十有馀事为当

  时所司马彪高阳王睦之长子少笃学不倦注庄子作九州春秋又讨论众书缀其所

  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

  泰始中拜散𮪍侍郎惠帝末年卒郭文轵人少爱山水尚嘉遁父母终不娶辞家游名山历

  华阴之崖观石室之石函又歩担入吴兴馀杭大辟山中时猛兽为暴文独宿十馀年卒无患害恒

  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食有馀谷辄恤穷匮人有致遗取其

  粗者示不逆而已王导闻其名迎至西园居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不听乃逃归临安结庐

  山中及苏峻之乱临安独全人皆异之后卒葛洪庾阐并为作传赞颂其美云毛宝阳武人为

  温峤平南参军苏峻作逆峤赴难宝领千人为前𨦟时峻送米万斛馈祖约宝设变力战悉夺其米

  峤嘉其勲表为庐江太守复进攻祖约军破合肥陶侃欲南还宝说留之贼平封川陵县侯随庾亮

  平郭默迁豫州刺史守邾城石季龙遣兵攻之城陷宝突围出赴江溺死毛穆之宝子果毅

  有父风为庾翼参军翼卒其将于瓒等作乱穆之讨平之从桓温平蜀有功又随温平洛入关迁宁

  州刺史封建安侯后为西蛮校尉益州刺史假节戍巴郡卒谥曰烈毛安之穆之弟有武干

  累拜游击将军孝武即位妖贼卢悚突入殿廷安之闻难直入云龙门手自奋击既而殷康桓秘等

  至悚因剿灭迁右卫将军卒官毛璩穆之子初为谢安参军累𨗇建威将军益州刺史隆安末

  桓元遣使加散骑常侍璩执留元使传檄远近列元罪状遣巴东太守柳约之等击破贼将桓希于

  梁州及安帝反正进璩征西将军加散骑常侍为谯总所害义熙中追封归乡公毛德祖

  璩宗人兄弟五人相携南渡皆有武干荆州刺史刘道规以德祖为始平太守卢偱之役复参道规

  军事伐徐道覆于始兴转南阳太守从刘𥙿伐姚泓所在克捷赐爵灌阳县男戍虎牢为魏所没次

  弟嶷嶷弟辩并有志节嶷死于卢循之难辩没于鲁宗之役皆奋不顾命为世所叹︹南北朝︺

  ︹宋︺向靖山阳人与武帝有旧从平京城参建武军事进平建邺又从征广固讨卢循所在着

  绩及西伐司马休之平关中并见任使武帝受命以佐命功封曲江县侯位太子左卫率加散骑常

  侍卒于官靖立身俭约不营室宇无田园商货之业时人称之向柳靖之子有义学才能立身

  方雅太尉袁淑司空徐湛之扬州刺史颜峻皆与友善及峻贵柳犹以素情自许不推先之曰我与

  士逊心期久矣岂可一旦以势利处之︹齐︺毛惠素阳武人性至孝母服除后每向帷悲

  泣仕齐为少府卿有谗惠素纳利诛死后家徒四壁武帝甚悔恨之︹梁︺司马褧温人父燮

  喜三礼仕齐位国子博士褧少传家业强力专精手不释卷沛国刘𤩽为儒者宗嘉其学深相赏好

  与乐安任昉善昉亦推重马天监初除尚书祠部郎时创定礼乐褧所建议多见施行每吉凶礼当

  世名儒明山宾贺玚等疑不能断皆取决焉累迁御史中丞出为晋安王长史卒王命庾有吾集其

  文为十卷所𢰅嘉礼仪注一百十二卷司马筠温人狐贫好学归事沛国刘𤩽为𤩽所器

  异既长博通经术尢明三礼天监初为暨阳令有清绩入拜尚书祠部郎后为尚书左丞卒子寿传

  父业明三礼仕为曲阳令︹陈︺司马皓温人幼聪警有至性年十二丁内艰孺慕过礼及丁

  父艰哀毁愈甚庐于墓侧墓在新林旧多猛兽皓结庐数载豺狼绝迹常有两鸠栖宿庐所驯狎异

  常仕梁除太子庶子江陵陷随例入关而梁室屠戮太子瘗殡失所皓乃抗表周朝求还江陵改葬

  辞甚酸切周朝优诏答之即敕荆州以礼安暦大建八年自周还朝历位通直散骑常侍大中大夫

  卒子延义居丧逾礼亦以孝闻位司徒从事中郎毛喜阳武人少好学善草隶仕宣帝累官

  给事黄门侍郎兼中书舍人典军国机密时议北侵勃喜𢰅军制十三条诏颁天下以定䇿功封东

  昌县侯加侍中宣帝委政于喜喜数有谏争言无回避太子每共亲幸人为长夜之宴喜尝言之后

  主即位稍见疏逺出为永嘉内史︹魏︺司马楚之温人少有莫气能折节待士及刘𥙿

  自立楚之规欲报复收众据长社归之者常万人刘𥙿深惮之太宗末遣使请降假征南将军荆州

  刺史世祖初封琅琊王寻拜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在边二十馀年以清俭著闻卒谥曰贞子金龙

  有父风袭爵拜侍中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金龙弟跃代兄为云中镇将朔州刺史楚之父子相继

  镇云中朔土服其威德常爽温人林六世孙少而聪敏严正有志概笃志好学博闻强识五

  经百家多所研综世祖嘉之赐爵六品拜宣威将军是时戎车屡驾贵游子弟未遑学术爽置馆温

  水之右教授门徒七百馀人京师学业翕然复兴爽立训甚有劝罚之科崔浩高允并称之允曰文

  翁柔胜先生刚克立教虽殊成人一也其为通识叹服如此因教授之暇述六经略注以广制作甚

  有条贯爽不事王侯独守闲静讲肄经典二十馀年时人号为儒林先生常景爽之孙有才思

  雅好文章廷尉公孙良举为律博士累迁积射将军给事中受敕𢰅门下诏书凡四十卷又敕𢰅太

  和之后朝义己施行者凡五十馀卷普泰初除车骑将军秘书监以预诏命之勤封滩阳县子自少

  及老恒居事任清俭自守不营产业后除仪同三司卒景善与人交始终如一每读书见韦弦之事

  深薄之危乃图古昔可以鉴戒指事为象赞而述之所著述数百篇行于世门文爱

  人早孤供养伯父母以孝谨闻伯父亡服未终伯母又亡文爱居丧持服六年哀毁骨立乡人魏仲

  贤等相与标其孝义张安祖河阳人袭世爵山北侯时有元承贵曾为河阳令家贫且赴尚

  书求𨕖逢天寒甚遂冻死路侧一子年幼停尸门巷棺殓无托安祖悲哭尽礼买木为棺手自营作

  殓殡周给朝野嘉叹尚书闻奏标其门闾︹齐︺司马膺之温人性方古不㑹俗名士有素

  怀者时相寻侯无杂言惟论经史好读太元经又注扬雄蜀都赋每云我欲与扬子云周旋︹周︺

  司马裔楚之曾孙少有志操仕魏为北徐州刺史入周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

  琅琊县伯天和六年拜大将军除西宁州刺史卒谥曰定裔性清约不事生产所得俸禄散之亲戚

  身死之日家无馀财宅宇卑陋处丧无所诏起祠堂焉︹隋︺士燮河内人开皇中为刑部郎

  执法平允︹唐︺娄师德原武人第进士调江都尉扬州刺史卢承业异之曰子台辅器也上

  元初为监察御史会募猛士讨土番乃应诏从军有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知营田事

  与虏战白水涧八遇八克天授初为丰州都督衣皮袴率士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裕历官凤阁

  鸾台平章事进纳言卒谥曰贞师德深沈有度量人有忤已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狄仁杰未辅政

  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武后出其奏仁杰惭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总边要为相将者三十年恭勤朴忠心无适莫方酷吏残鸷人多不免独能以功名始终韦思

  谦阳武人八岁丧母以孝闻及进士第累擢监察御史中书令禇遂良市地不如直思谦劾罢之

  及复相出为清水令或吊之答曰丈夫当敢言地须明臣张胆以报天子焉能碌碌保妻子耶改侍

  御史累迁御史大夫性謇谔颜色庄重不可犯见王公未尝屈禯垂拱初封博昌县男转纳言以大

  中大夫致仕卒王友贞河内人父知敬善书隶仕为麟台少监友贞少为司经局正字母病

  医言得人肉啖良已友贞剔股以进母病愈诏旌其门素好学训诲子弟如严君口不语人过重然

  诺时以为君子历长水令罢归神龙初以太子中舍人徴固辞诏给全禄终身四时州县存问明皇

  在东宫表以蒲车召不至卒年九十九赠银青光禄大夫韦承庆思谦子性谨畏事继母笃

  孝擢进士第迁司议郎仪鳯中诏太子监国太子嗜声色兴土功承庆上疏极陈其端又进谕善箴

  太子颇嘉纳累迁凤阁舍人掌天官𨕖属文敏无留思虽大诏令未尝著稿出为豫虢二州刺史有

  善政转天官郎凡三掌𨕖铨授平允议者公之长安中同鳯阁鸾台平章事卒谥曰温韦嗣

  立承庆异母弟少友悌母遇承庆严每笞辄解衣求代母不听即遣奴自捶母感悟为均爱世比

  晋王览第进士累调双流令即拜凤阁舍人时学校废刑滥及善人乃上书极陈景龙中同中书门

  下三品建言营立寺观废功害农食封者众侵渔百姓刺史县令宜加简择封逍遥公唐隆初拜中

  书令以定策立睿宗赐封百户卒谥曰孝张廷圭济源人慷慨有志尚第进士补白水尉累

  迁监察御史按劾平直武后税天下浮屠钱营佛祠于白司马坂作大像廷圭谏后善之因是罢役

  张易之诛议穷治党与廷圭建言宜一切洗贷中宗纳之寻为中书舍人开元初再迁黄门侍郎请

  复十道按察使巡视州县帝因诏陆象先等分使十道后以太子詹事致仕卒赠工部尚书谥贞穆

  廷圭伟姿仪善八分书与李邕友善及邕踬于仕屡表荐之人尚其方介云韦恒嗣立子开

  元初为砀山令政寛惠宇文融荐恒有经济才擢侍御史累转给事中为陇右河西黜陟使时河西

  节度使葢嘉运恃左右援横恣不法妄列功状恒劾奏之出为陈留太守卒韦济恒弟开元

  初调鄄城令或非之有诏问所以安人者济对第一擢醴泉令四迁户部侍郎为太原尹著先德诗

  四章世服其典懿天宝中授尚书左丞济文雅颇能修餙政事所至有治称终冯翊太守穆凝

  河内人父元休有名开元闲凝刚正气节自任以明经调盐山尉安禄山反凝檄州县并力捍御史

  思明遣使诱凝凝斩以徇始凝过平原见颜真卿尝商贼必反及是即遗真卿书真卿署凝河北采

  访使凝以息属其母弟曰苟不乏嗣足矣既驰谒真卿曰我可从公死真卿见肃宗行在帝问状异

  之上元初为殿中侍御史佐盐铁转运李光弻屯徐州檄取资粮凝不与曰命凝主粮者𠡠也可以

  檄取乎时重其能守官凝性不能事权右毅然寡合以秘书监致仕卒凝居家严事寡姊恭甚常𢰅

  家令训诸子疾病不尝药时称知命四子赞质员赏皆以守道行谊显韩愈河阳人生三岁

  而孤嫂郑鞠之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张建封辟为府推官

  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贬阳山令元和中复为博士改比部郎中知制诰进中书

  舍人宪宗将平蔡命裴度宣慰淮西奏愈行军司马愈请乘遽先入汴说韩宏使协力元济平迁刑

  部侍郎宪宗遣使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愈上表极谏贬潮州刺史改袁州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

  侍郎镇州乱诏愈宣抚之归转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愈性明锐与人交终始

  不变成就后进往往知名文章深探本源卓然树立诚一家言其原道原性师说等数十篇皆奥衍

  宏深与孟轲扬雄相表里而佐佑六经云宋神宗七年从祀  孔子庙廷虚仝济源人自

  号玉川子工于诗石洪河阳人有至行为黄州录事参军罢归十馀年隐居不出公卿数荐

  皆不答乌重允镇河阳求贤者以自重具书币邀洪后诏书召为集贤校理王智兴

  少骁锐为徐州牙兵累迁侍御史元和十三年李师道智兴以其子晏平晏宰为先锋自率兵继

  之俘斩万计贼平进御史中丞长庆中诏检校工部尚书充武安军节度使李㝏攻宋州智兴悉锐

  师破之㝏平加尚书左仆射李同捷以沧德叛智兴请师讨贼降其将士有功拜太傅封雁平郡王

  改忠武河中宣武三节度卒子九人晏平晏宰知名韦宏景嗣立孙擢进士第数佐节度府

  以左𥙷阙召为翰林学士再迁给事中驸马都尉刘士泾赂权近擢太仆卿宏景上还诏书再迁吏

  部侍郎铨综平序贵幸不敢慁以私拜尚书左丞驳正吏铨所除六十馀官不当进资郎吏肃然望

   风修整迁吏部尚书东都留守卒宏景以直道进议论持正有守当时风教所倚赖为长庆名卿

   裴休济源人父肃为浙东观察使休操守严正擢进士第举贤良方正异等历诸府辟署入为

   监察御史累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书太和后岁漕江淮米四十万斛至渭河仓者才十三舟楫偾败

   吏秉为奸休遣官询按其弊著新法十条又立税茶十二法人以为便秉政凡五载罢为宣武军节

   度使历昭义河东凤翔荆南四节度卒休不为皦察行所治吏下畏信能文章书楷道媚有体法为

   人蕴藉进止雍间宣宗尝曰休真儒者李商隐河内人令狐楚帅河阳奇其文使与诸子

   开成二年擢进士第调宏农尉又试拔萃中选王茂元镇河阳爱其才表掌书记以子妻之得侍

   御史茂元死更依桂管观察使郑亚府为判官京兆尹卢宏正镇徐州表为掌书记柳仲郢节度剑

   南东川辟判官检校工部员外郎府罢客荥阳卒商隐为文瑰迈奇古及在令狐楚府楚本工章奏

   因授其学商隐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弟义叟会昌中进士第二累为宾佐︹五代︺︹晋︺段

  希尧河内人高祖为河东节度使以希尧为判官军屯忻州军中有拥高祖呼万歳者希尧劝

  斩其乱首乃止高祖将举兵太原与宾佐谋希尧以为不可高祖虽不听重其为人不之责也高祖

  入立迁谏议大夫使于呉越过海遭大风左右皆恐惧希尧曰吾生平不欺汝等恃吾可无恐也己

  而风亦止累迁礼部尚书卒︹宋︺卢亿河内人少笃学以孝弟闻举明经调补新乡主簿晋

  天福中为郓州观察支使节帅杜重威骄蹇黩货幕府贿赂公行惟亿清介自持周初为侍御史大

  理奏重冩律令格式统𩔖编敕诏亿同加议定又以晋汉及周初事关刑法敕条者分为二卷诏行

  之宋初迁河南少尹亿性恬退闻其子多逊知制诰即上章求解以少府监致仕多逊周显德初举

  进士太平兴国初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寻加兵部尚书多逊博涉经史聪明强力文辞敏给好任数

  有谋略发多奇中以交通秦王廷美流崖州卒李穆阳武人幼能属文有至行行路得遗物必

  访主归之从酸𬃷王昭素受易及庄老书尽究其义宋开宝中拜左拾遗知制诰五代以还词令华

  靡至穆独用雅正矫其弊时将有事江南乃召李煜入朝以穆为使所谕要切太平兴国八年擢左

  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丁母忧哀毁尽礼九年卒穆性至孝母尝卧疾每动止转侧皆亲自扶掖善篆

  隶文工画尝晦其事谨言慎行无有矫餙弟肃七岁诵书知大义举进士甲科历保静军节度推官

  尝作大宋乐章九首取九成九夏之义以颂国家盛德其文甚工子惟简以父任将作监丞性冲淡

  不乐仕进去官家居二十馀年大中祥符七年召拜太子中允致仕卒向拱河内人少倜傥

  负气弱冠以䇿干汉租不纳客周祖门下周祖即位监昭义屯军并人来侵拱逆战于虒亭南又败

  其军于壶关师还命征慕容彦超贼平命为陜州巡检召拜宣徽南院使刘崇入冦世宗亲征拱以

  精骑居阵中高平之捷以功兼义成军节度蜀人取凤州宰相王溥荐拱讨之秦凤阶成悉平显德

  二年拜淮南节度兼縁江招讨使时周师久驻淮扬都将骄⿱涎心 -- 恣横暴拱戮其不奉法者数辈军政肃

  然宋初加兼侍中太祖征李筠从拱言筠遂擒累封秦国公李重贵河阳人资状雄伟善

  骑射太宗即位补殿前指挥使累迁代并副都部咸平二年辽兵南侵康保裔大阵为敌所覆重

  贵与张凝赴援腹背受敌力战敌乃退时诸将颇失部分独重贵与凝全军还议上将士功状重贵

  喟然曰大将军陷殁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景德初授左武卫大将军领潘州防御使

  改左羽林军大将军致仕卒王文宝阳武人以任子𥙷殿直平兴国初累迁至军器库

  使监泉州兵以功领妫州刺史文宝历内职二十年雅好言外事太祖太宗颇信任之中外咸畏其

  口出为高阳关兵马钤辖卒于官冯拯河阳人以书生谒赵普普奇其状曰子富贵寿考宜

  不下我举进士补大理评事迁太常丞江南旱命驰传赈贷穷乏察官吏能否还奏称㫖擢右正言

  真宗即位进比部员外郎历迁工部侍郎佥书枢密院事赐子札访边事论事多合帝意累拜右仆

  射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乾兴元年封魏国公迁司空卒谥文懿拯气貌严重宦者传诏至中书不

  延坐工部尚书林特尝诣第卒不见钱惟演营入相拯以太后姻家力言之遂出惟演河阳

  贯其先相州安阳人后葬其父河阳因家焉少倜傥数上䟽言边事举进士真宗识贯名擢置高

  第为临安县主簿历知卫州泾州擢利州路转运使入为三司盐铁判官领河北转运使请疏徐鲍

  曹易四水兴屯田以刑部郎中直昭文馆知相州还朝卒贯喜言兵尝上形势𨕖将练兵论三篇著

  兵略世颇称之张㫖河内人父延嘉颇读书不仕州上其行赐号嵩山处士㫖进保定军司法

  参军上书转运使锺离瑾愿补一县尉捕剧贼以自效瑾壮其请奏徙安平尉前后捕盗三百馀人

  擢试秘书省校书郎明道中淮南饥诣宰相陈救荒之䇿命知安丰县累迁都官员外郎知莱州叶

  清臣举材堪将帅召对改知邢州范仲淹欧阳修复言其鸷武有谋略除阁门使固辞累迁光禄卿

  李渭其先西河人后家河阳进士起家为临颍县主簿累官太常博士㑹河决滑州天圣

  初上治河十䇿参知政事鲁宗道奉诏行河奏为修河都监未几罢以渭为郓州兵马都监徙知凤

  州兼阶成州钤辖历知原环庆三州诏举勇略任边者李咨以渭应诏徙益利路兵马钤辖领惠州

  刺史擢西上阁门使宝元中降白波兵马都监卒冯行已拯之子以父任为右侍禁泾原

  路驻泊都监知宪州因治状增秋历石保霸冀莫五州所至有能称皇祐中知定州韩琦荐为路钤

  辖徒知代州管干河东縁边安抚事进西上阁门使以卫州防御使致仕预洛阳耆英之集无祐中

  终金州观察使冯伸已行己弟以荫补右侍禁累迁桂州兵马都监转运使俞献可辟知廉

  州又荐知宜州天圣中迁知桂州兼广西钤辖会安蛮犯边官军不利仁宗趣伸已讨之伸已临军

  单骑出阵语酋豪众罗拜曰不图今日再见冯公弃兵械率众降军门以劳迁西上阁门使改右武

  卫大将军分司西京卒傅尧俞本郓州须城人徙孟州济源十岁能为文及登第犹未冠

  尝监西京税院事留守晏殊夏竦皆谓曰子有清识雅度文约而理尽卿相才也累迁监察御史英

  宗即位转殿中侍御史上书皇太后请还政久之闻内侍任守忠有谗间语尧俞谏于是太后还政

  逐守忠会大臣建言濮安懿王宜称皇考尧俞上十馀疏其言极切寻出知和州熙宁三年至京师

  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尧俞曰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

  论之安石愠之岀为河北转运使哲宗立累迁吏部尚书元祐四年拜中书侍郎卒谥献简尧俞厚

  重寡言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论事君前略无回隐退与人言不复有矜异色司马光尝谓邵

  雍曰清直勇之德人所难兼吾于钦之见焉雍曰钦之清而不耀直而不激勇而能温是为难耳

  穆衍河内人第进士调华池令后知淳化考课为一路最元丰中种谔西征参其军事谔第赏

  以死事为下衍曰此非所以劝忠也力争之元祐初大臣议弃熙兰衍与孙路论疆事以为兰弃则

  熙危熙弃则关中震议遂止改陜西转运判官户部员外郎熙河分画未决诏衍视之还请城李诺

  平以控要害及他城堡皆起亭障以逼泾原绍圣初加直龙图阁知庆州徙泰州卒李伯宗

  河阳人第进士知内邱咸阳太康县括县壮丁为兵得千馀人上其名数与按阅之法提举京畿保

  甲使增籍二万为将作少监开封民有鬻神祠故帽饰以龙者吏以为乘舆服御宗伯曰此无他当

   坐不应为耳尹不从具以请如伯宗议历大理卿入对言今情重法轻者许奏请而情轻法重者不

   得焉恐非仁圣忠恕之道徽宗纳之迁刑部侍郎以显谟阁待制卒谥曰荥陈芳河内人为

   大理丞一门十四世同居三百年政和中许光凝荐诸朝诏表门闾傅察尧俞从孙登进士第

   蔡京闻其名遣子倏往见将妻以女拒弗答累迁刑部员外郎宣和七年接伴金国贺正旦使至燕

   闻金兵将至或劝母遽行察曰受使而出闻难而止若君命何至韩城镇金兵拥之东北去适遇二

   太子斡里布领兵天左右促使拜白刃如林或捽之伏地衣袂颠倒愈植立不顾干里布麾令去察

   知不免谓官属侯彦等曰我死必矣幸记吾言告吾亲使知我死国少纾其无穷之悲也众皆泣是

   夕隔绝不复见金兵至燕彦等密访存亡曰使臣不拜太子杀之矣将官武汉英识其尸焚之裹其

   骨命卒负归付其家赠徽猷阁待制察自幼嗜学为文温丽有典裁平居恂恂然无喜愠色及仓猝

   徇义荦荦如此闻者哀而壮之乾道中谥忠肃 斡里布旧作斡离不今改正史抗济源人宣

  和末为代州沿边安抚副使金师围代急抗夜呼其二子稽古稽哲谓曰今重围既固外援不至吾

  用六壬术占之明日城必陷吾将死事汝辈亦勿以妻子为念而负国也能听吾言当令家属自裁

  然后同赴义二子泣曰惟父命明日城果破父子三人突围力战死于城隅傅伯成

  孙少从朱子学登隆兴进士知连江县庆元初进太府寺丞言吕祖俭不当贬又言朱子大儒不可

  以伪学目之坐是出知漳州累拜谏议大夫抗疏十有三皆军国大义或致史弥远意欲使有所弹

  劾将引以共政谢之曰吾岂倾人以为利哉嘉定八年除宝误阁直学士致仕宝庆元年与杨简同

  召加龙图阁学士提举鸿庆宫伯成纯实无妄表里洞达每称人善不啻如己出语及奸人误国邪

  人害正辞色俱厉不少假借尝慕尸谏疏草毕亟命缮冩朝服而逝谥忠简李曾伯怀

  人历官太府卿淮东制置使疏奏三事答天心重地势协人谋又言边饷贵于广积将材贵于素储

  赏与不可以不精战士不可以不惜淳祐九年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陈守边五事累进观文

  殿学士咸淳五年禠职德祐元年追复原官曾伯𥘉与贾似道俱为阃帅边境之事知无不言似道

  嫉之使不竟其用云︹金︺靖天民原武人年二十以乡赋魁郑州后弃去学击刺当正隆征

  南颇欲驰逐戎行既而大定诏下兵各罢归乃浮湛里社以诗酒自娱买田南湖自号南湖先生筑

  台种树与宾客歌管琴槊不少休所与游皆天下名士平生喜作诗乐府尤蕴藉大安中卒元好问

  为作宋可武陟人其姑适大族槁氏贞祐之兵夫及子皆死于难姑以白金五十笏遗可

  可受不辞其后姑得槁氏疏族立为后可舁金归之北兵驻山阳闻可名质其子招之亲旧竞劝之

  往可谢不从曰吾有子无子与吾貌生死皆有命岂以一子故并平生所守者亡之后竟以无子

  ︹元︺许衡河内人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

  己乎师大奇之稍长嗜学如饥渴往来河洛间从柳城姚枢得伊洛程氏及新安朱子书益大有得

  寻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𩔖无所不讲而慨

  以道为己任世祖时召为国子祭酒议事中书省拜中书左丞衡见帝多奏陈及退皆削其草故其

  言多秘世罕得闻阿哈玛擅权势倾朝野衡论列其事不报因谢病请解机务至元十八年卒衡善

  教所至无贵贱贤不肖皆乐从之随其才皆明大小皆有所得听其言虽武人俗士异端之徒无不

  感悟者大德二年赠司徒谥文正皇庆二年诏崇祀于  孔子庙廷 阿哈玛旧作阿合马今改

  吕戜河内人从许衡学衡为国子祭酒举戜为伴读辅成教养戜之功为多至元中授四

  川行枢密院都事时宋张珏守重庆王立守合州诏枢府分兵取之戜谕立受降而泸叙崇庆思播

  夔万等郡闻之相继送款以平定四州功陞行省左右司郎中改华州知州皇庆初召拜翰林侍读

  学士未几致仕延祐元年卒谥文穆杨一怀孟人至元闲怜其叔清家贫密以分𢍆诣神祠焚

  之与清同居者三十年无闲言州县以闻旌其家逯鲁曽修武人性刚介通经术中天历

  进士除太常博士武宗一庙未立后主配享集群臣廷议鲁曽曰庄科皇后在武宗朝已膺玉册则

  为武宗皇后明宗文宗二母后固为妾也今以无子之故不为立主以妾后为正宫是为臣而废先

  君之后为子而追封先父之妾于礼不可众服其议拜监察御史劾达什哈雅瓦齐尔等八人皆黜

  之朝廷肃然至正十二年丞相托都讨徐州贼超迁鲁曽资善大夫淮南宣慰使领征讨事徐州平

  继使领所部军讨淮东卒于军 庄科旧作真哥达什哈雅瓦齐尔旧作答失海牙刺托都旧作脱

  脱今并改正闵本河内人性刚正敏给而刻志于学御史大夫布哈奇本之才辟以为掾平

  反𡨚狱甚有声历官吏部尚书移刑户二部皆以能见称授集贤侍讲学士明兵薄京师本谓其妻

  程氏曰国事至此愧不能立功补报敢爱六尺躯苟活哉程氏曰君能死忠我尚有爱于君乎本乃

  朝服与程氏北面再拜大书于屋壁曰元中奉大夫集贤侍讲学士闵本死遂各缢焉二女长真真

  次女女亦自缢其旁布哈旧作不花今改正︹明︺凌汉原武人洪武中以明经举至京师献

  乌鹊论帝善之授司经局正字为御史巡按陜西疏所部疾苦数事及还京师有德漠者邀置酒欲

  厚报以金汉不可帝闻之嘉叹擢右都御史时詹徽为左论议不合为所劾贬左佥都御史寻令致

  仕汉有治才廉直为帝所知然出言不检持故居官数起数仆云李坚武陟人父英洪武𥘉

  为骁𮪍右卫指挥佥事阵殁坚有才勇掌前军都督府事建文初以左副将军从征伐及燕师战胜

  负相当封栾城侯最后战滹沱河燕卒薛禄刺坚堕马械送北平道卒子庄嗣侯成祖即位纳诰劵

  于朝师事刘溥放浪诗酒以寿终萧盛阳武人七岁母殁号恸几绝后举于乡父及继母殁

  并庐墓三年有青蛇驯扰之异成化中旌何瑭武陟人宏治进士𨕖庶吉士授编修不为刘瑾

  所容致仕归瑾诛召还嘉靖初进南京太常少卿与湛若水等修明古太学之法学者翕然宗之历

  工户禯三部侍郎进南京右都御史致仕里居十馀年教子侄以孝弟忠信一介必严两执亲丧皆

  哀毁逾礼卒谥文定所著阴阳律吕儒学管见柏斋集皆行于世冯师孔原武人万历进

  士授刑部主事历郎中恤刑陜西释疑狱一百八十人出知正定府举治行卓异迁井陉兵备副使

  以忧归崇祯时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陜西李自成破潼关抵西安城下师孔厉兵拒守㑹偏将内

  应贼城遂陷师孔投并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节杨之璋河内人万历进

  士任三原县知县清介自守擢户部主事时魏忠贤势方张请终养归用荐起历礼部郎当陟京卿

  首辅张志发欲见之不可曰古无呈身御史今岂有识面京卿𫆀即以病告侍𭅺顾锡畴留之投牒

  径去后为流贼所执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李世藩怀庆卫千

  户年少貌文弱而精悍敢战崇祯末御贼灵宝为伏弩中股拔之而进复中臂犹力战及中脑殿军

  而还士皆泣下世藩意气自如越数日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烈愍阎世𨕖

  济源人歳贡任巩县教谕署县篆会贼攻城坚守八昼夜城陷不屈死是时死难者诸生钱养士刘

  国檄焉云路阎善先李化邦皆孟县人李养麟李存心石天禄张内实许士彦皆济源人又河内民

  郜天德父子五人同骂贼死张鹏冲赵湛以战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均   予入忠义祠

  李毓梁孟县人崇祯举人幼有隽才家贫力学甲申京师失守痛愤不欲生贼征赴西安伪

  令迫之毓梁乃遣妇与二子奉母入山书𥿄置室内曰君恩深重背之不忍老母年老逃则不能惟

  一死可谢君亲遂就缢明日母至不哭曰儿不从贼死得其所何痛为

 ︹本朝︺杨运昌河内人幼遭寇变流离中手不释卷中顺治初进士由庶吉士历工部侍郎以

  母老乞终养施惠不倦里人德之范印心河内人少豪宕不羁以顺治丁亥进士授崞县

  知县有能声会姜瓖叛伪檄日三四至辄碎之斩其来使贼犯崞印心坚守危城身亲矢石须髪为

  白 大兵至协力剿捕卒平其乱陞户部主事历浙江杭严道寻补河东道后丁艰归卒祀乡贤

  张尔见怀庆人以岁贡署孟县教谕寇陷城不屈遇害萧家芝河内人顺治丁亥进

  士历官刑部郎中恤刑河南尚书阴属以事家芝曰公欲某杀人以求媚乎尚书初不怿已乃悔卒

  寝其事再使山西阅囚多所平反坐失出降调归性孝友弟得癫疾家芝抚视之数十年不少怠

  窦可权河内人顺治壬戌进士任汾州府推官屏绝馈遗去官日不载一物性孝弟先人遗

  业尽𢌿其弟段志熙济阳人居里有捍贼功以荫授主事累升元江知府疏泉漑田民皆

  赖之时鲁魁山有贼数千志熙单骑往抚贼感泣解甲一方以安历擢云南按察使浙江布政使所

  至剔除积弊昭雪沈𡨚屏绝苞苴澄清吏治李珣济源人举人仕黄梅知县擢永顺府同知

  所治鳯䳄行溪诸滩多巉岩大石舟触辄碎锥凿莫能胜珣于水涸时架木焚烧石皆崩裂其害顿

  除历仕永绥同知辰州知府久莅苗疆推心置腹宣布 恩威莫不向化终山东按察使杞乡贤

  王绍素阳武人诸生性纯孝竭力养亲殁后庐墓三年好施予族党中有失配乏嗣力不能

  婚娶者辄捐资佽助同邑耿李二姓争茔地讼久不决绍素出已地捐价与之讼遂息李褒

  济源人性至孝幼随亲避难猝遇寇至欲刃之褒泣涕哀号求免其父寇怜而并释之父病危祷于

  神愿以身代病旋愈及殁庐墓三年雍正年间 旌卫哲治济源人贡生雍正十年知盐城

  县清赋籍核户口行保甲法设六条以治民在官六年民气大和乾隆中历官安徽巡抚旋调广西

  所至能急民疾苦尤善救荒著灾赈条略数千言纤悉尽事实寻擢工部尚书以疾乞归聂清

  臣阳武人武举任赵州汎千总嘉庆元年随剿湖北教匪于钟祥县击贼阵亡事   闻予云

  骑尉世职张殿元河内人武举任城守营把总嘉庆三年随剿湖北教匪于钟祥县击贼阵

  亡事   闻予云𮪍尉世职

 ︹流寓︺︹晋︺石崇渤海南皮人有别馆在河阳名梓泽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寓居河内之

  山阳二十年与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为竹林之游傅休奕北地泥阳人少时避

  难于河内︹唐︺温造并州祁人隐王屋山人号其居曰处士墅︹宋︺龚大壮瀛州人少

  有重名清介自立从兄夬官河阳曽布欲见之不可得乃往谒夬邀之出从容竟日题诗壁间有得

  见两龚之语韩忠彦相州安阳人曾布排忠彦以钦圣欲复废后为忠彦罪再降大中大

  夫怀州居住︹明︺朱载堉郑㳟王厚烷长子笃学有至性㳟王以非罪见系载堉筑土室

  宫门外席藁独处者十九年王还国始入宫王薨载堉以国让盟津王曾孙载玺疏七上乃得报晚

  节益务著书幅巾䇿杖杂处农樵闲卒谥端清世子诏建让国高风坊有历书乐书行于世

  载禋郑简王元孙封庐江王居怀庆崇祯十七年贼陷城王整官服坐堂上贼欲屈之厉声曰

  吾天朝藩王肯降汝逆贼耶遂遇害又执其长子翊𣘴拥之北上于定兴旅店作绝命词不食死

 ︹列女︺︹汉︺许负温人老媪也姚氏周亚夫为河内守负相之曰君后三载而侯侯八岁为将相

  持国柄后九年而饿死亚夫笑曰既巳贵又何饿负指其口曰从理入口此饿死法也后果如其

  河内女子秦焚书及孝文帝即位求之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又得秦誓一

  篇献︹晋︺山涛妻韩氏涛与阮籍嵇康友善夫人觉涛与二人异于常交问涛涛

  曰我当世可友惟此二生夫人曰负羁之妻亲观狐赵窥之可乎他日二人来劝涛止之宿穿墉视

  之涛入曰何如曰公才致殊不如正当以识度相友涛曰伊軰亦以我度为胜︹唐︺王琚母

  王琚河内人为中书侍郎母居洛阳来京师让琚曰尔家上世皆州县职今汝无攻城野战劳以谄

  佞取容海内切齿吾恐汝家坟墓无人复扫除也琚卒不免韩㑹妻郑氏愈之嫂愈

  生三岁而孤随会贬官岭表会卒郑鞠之后郑卒愈为服期以报赵氏女山阳人父盗盐

  当论死女诣官诉曰迫饥而盗救死尔情有可原能原之𫆀否则请俱死有司义之许减父死女曰

  身今为官所赐愿毁服依浮屠以报即截耳自信侍父疾卒不嫁︹宋︺张㫖妻李氏

  㫖初游学数年不归妻之父母欲嫁其妻妻不从而死表其坊曰节妇︹元︺马英河内人性

  孝友父丧哀毁二兄继殁英独事母甚谨又奉二寡嫂与居使得保全𡠉节及丧母卜地葬诸丧亲

  负土为四坟手植松柏庐墓侧终身︹明︺王锦妻赵氏河内人少许宇锦未婚而锦卒

  或劝女他适女泣曰业已许王氏矣礼无再聘之义遂造棺所哭泣尽哀既葬锦乃留以养姑后姑

  亦卒治丧毕遂自经死宏治中旌陈子英妻孙氏阳武人子英以军事从征迤北

  属孙抚三子对曰君但尽忠母以家为忧子英战死父母欲夺其志曰吾不忍背夫而生即欲自尽

  父母惧而止王良妻阳武人良为浙江按察使燕王遣使召良良未决妻问故良曰吾分

  应死未知所以处汝耳妻曰君男子乃为妇人谋乎馈良食已趋后圃投水死明末谥贞烈

  茂元妻贾氏阳武人夫殁抚子子殁抚孙婢韩氏亦不嫁侍贾终老张国士

  妻窦氏河内人国士死窦年二十四自抉其面死是日酷暑忽昼晦大寒比殓颜色如生

  郑㳟王以闻诏旌之唐七妻尚氏河内人幼字唐某庶子七七殇女衰绖赴吊遂留侍

  姑其嫡子艳七产不利女贞乃以蜚语诬女兄尚邦才赂大力者控于官官严拷邦才趣女归女投

  张鸣凤妻任氏河内清化镇人土寇陷清化𬒳执大骂贼断其躯为三

  氏女名季姐武陟人许字王时宦未嫁而时宦殇父更受聘季姐伏剑死诏旌之萧友

  楠妻史氏河内人友楠殁矢志奉姑有孝行流寇至缢死又王荫兴妻刘氏范克愚妻王

  氏赵躅愚妻李氏邹思绎妻王氏任尢敖妻陈氏孙拱辰妾王氏皆河内人秦宗民妻刘氏韩毓新

  妻宗氏王奇品妻赵氏史国泰妻尚氏刘洗妻呉氏刘氏女皆济源人李文兰妻张氏璩养心妻申

  氏刘应书女皆武陟人石显玉女温县人耿名世妻薛氏毛文煜妻宋氏高尚奇妻韩氏郑自立妻

  王氏妾刘氏皆孟县人黄甲第妻王氏禹州人居孟县皆遇寇难不辱而死

 ︹本朝︺郭之翰妻段氏济源人夫殁誓殉以姑老乃止及姑殁殓毕即自缢又同县烈

  妇商彝妻邹氏均顺治年间 旌路遐龄妻邱氏修武人年少而寡苦节自矢所

  居室不蔽风雨其父筑新室欲令徙居邱曰此夫死所也其可去乎康熙年闲 旌王自古

  妻张氏河内人自古卒其叔父欲夺其志截发自誓乃免同县节妇赵之福妻李氏任一贵

  妻刘氏均雍正年闲 旌傅文凤妻薛氏修武人将归而文凤病剧至则侍汤药及

  殁欲以身殉舅姑止之越五载夫弟受室薛曰姑有奉矣吾当从天地下绝粒八日死雍正年间

  何某妻常氏媳王氏武陟人皆苦节抚孤常氏年至一百二岁同县烈妇

  张贵友妻黄氏王星妻李氏刘正妻索氏宋曾妻张氏并先后 旌谢廷报妻邓氏

  孟县人守正捐躯雍正年闲 旌张以凝妻许氏温县人年百有三岁守志者八

  十六高自逊妻李氏河内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萧润妻邹氏何洪妻周氏郭

  珍妻刘氏贺承纶妻唐氏董宗元妻邹氏辛华曾妻陈氏郭永清妻刘氏瞿万里妻李氏郭修伦妻

  朱氏徐文达妻李氏熊梦周妻贾氏李德芳妻刘氏张文灿妻章氏买志兰妻张氏李进朝妻曹氏

  王俭妻黄氏丁见吉妻买氏许汉妻周氏王炳妻崔氏乔之林妻刘氏李生秀妻傅氏李廷杰妻张

  氏杨大经妻朱氏李臻妻尚氏关晓妻韩氏孙允武妻王氏裴建修妻种氏赵廷弼妻杨氏栗尔安

  妻张氏买文煜妻丁氏王湖妻呉氏杨习昌妻杜氏范铨妻蒋氏秦焜妻陈氏牛廷桂妻张氏刘玉

  章妻孙氏孙允图妻杨氏张正统妻曹氏吴道成妻甄氏杨道显妻钱氏刘燧妻郭氏王洪士妻范

  氏李荣妻戴氏陈献本妻靳氏苏大儒妻刘氏贺洛书妻唐氏贺永绪妻唐氏王准妻张氏陈尚任

  妻任氏王化周妻瞿氏封永图妻刘氏李之佩妻许氏闪斗妻王氏母元禄妻赵氏许王楫妻萧氏

  王士骥妻许氏白天富妻张氏杨生鹤妻张氏张廷桂妻邓氏郭大高妻葛氏李思龙妻周氏卫拱

  信妻刘氏李清兰妻郭氏郎大士妻李氏田人伦妻刘氏母大文妻孙氏王居所妻孙氏郑世奇妻

  李氏赵宗魁妻余氏郝化醇妻杨氏贾联𤇍妻刘氏崔廷鳌妻王氏陈作舟妻张氏陈长龄妻原氏

  司兆鳌妻李氏司东阳妻李氏秦建功妻张氏郭邦妻王氏郭希道妻丁氏郭名杨妻刘氏赵锡

  祉妻王氏梁卫儒妻侯氏姬沄妻武氏茹明锟妻韩氏贺五瑞妻赵氏丹桂馧妻袁氏王宏猷妻张

  氏烈妇李建功妻陈氏许九信妻李氏李洪勲妻任氏李有爱妻张氏温喜辛妻刘氏王大亮媳稚

  氏张文明妻朱氏张王受妻王氏又卫氏拜氏高如信妻连氏烈女任氏女皇甫氏女娄氏女均干

  隆年间 旌翟灿儒妻史氏济源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杨正政妻翟氏杨大勋

  妻李氏杨廷振妻张氏段廷𧙓妻冯氏李尚宾妻杨氏刘璧珍妻张氏王懿徳妻赵氏郝世杰妻周

  氏郑文显妻翟氏卫洪淙妻王氏翟有敬妻周氏卢生富妻陈氏杨元德妻张氏刘廷锡妻李氏周

  元龄妻李氏刘化淳妻李氏贾朝栋妻尹氏卫哲妻王氏李连第妻翟氏何明善妻祁氏王佩妻吴

  氏冯志礼妻赵氏烈妇赵柱辅妻于氏王希成妻翟氏丁功南妻李氏冯锡瑶妻李氏杨兆庆妻刘

  氏王赵氏张有奎妻傅氏烈女牛氏女均乾隆年闲 旌赵暚妻刘氏修武人夫亡守

  节同县节妇薛守身妻张氏范廷试妻岳氏金湘妻朱氏烈妇庞景元妻徐氏牛世有妻郭氏烈女

  杨氏女均干隆年间 旌马开泰妻邢氏武陟人年二十三岁夫亡翁姑老遂翦发

  投棺以明志敬事翁姑尽孝尽礼同县节妇王世表妻张氏王简妻何氏王尔吉妻郭氏郝士篪妻

  宋氏崔瑾妻周氏宋允中妻朱氏和肯获妻徐氏高崇典妻翟氏王炎妻孟氏李来王妻陈氏宋大

  成妻李氏温毓初妻郝氏李基妻胡氏毛韶妻贾氏职思武妻李氏马丛芳妻王氏王志曾妻贾氏

  宋广著妻商氏谢天增妻张氏文成章妻王氏王甫妻李氏翟士望妻贾氏王耀宗妻武氏孟宏统

  妻何氏李大仕妻田氏王悦众妻宋氏宋广恩妻王氏程建勲妻丁氏于胗妻职氏孟秀妻季氏王

  岱妻孟氏秦琪妻刘氏刘世璧妻谷氏马鉾妻王氏烈妇张梅三妻武氏阎锡中妻李氏荆宏妻高

  氏烈女樊氏贞女雒氏均乾隆年间 旌耿菁妻汤氏孟县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席

  际洽妻陈氏程珍玉妻陈氏李法科妻何氏张武妻席氏冯挺妻王氏马国祥妻王氏郑起光妻王

  氏张志好妻杜氏申王遣妻王氏于元福妻张氏郭廷翰妻王氏曹攀桂妻杨氏毛士英妻薛氏李

  生滋妻毕氏张挺妻苗氏薛树声妻杨氏薛清泰妻刘氏王谠妻李氏雷运妻崔氏席大才妻王氏

  李敬妻潘氏杨谟生妻张氏王正印妻郝氏张惠星妻杨氏谢杰生妻赵氏潘世辅妻谢氏李秉一

  妻陈氏李荫妻杨氏赵振宗妻张氏李怡妻商氏妻刘氏霍良佑妻田氏于廷林妻张氏烈妇

  张良妻介氏毛永泰妻杨氏烈女李玉姐张春姐均乾隆年闲 旌朱生洋妻柴氏

  温县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朱生滨妻郭氏朱生潮妻雒氏王文魁妻程氏侯方振妻李氏陈中儒

  妻高氏郭抡升妻杨氏张静涵妻李氏张翙妻崔氏呉承宗妻刘氏朱克家妻董氏呉宗周妻郑氏

  吴廷仪妻王氏张缵昌妻王氏郑世𥳑妻呉氏郑明心妻李氏刘玟妻王氏孙世庆妻周氏郑宗袭

  妻许氏周森妻张氏王允文妻范氏张永禄妻杨氏呉长德妻薛氏杨学正妻孙氏呉元士妻郑氏

  侯琇妻李氏王淼妻任氏烈妇郑生才妻马氏牛士达妻崔氏原文章妻郑氏贞女陈氏均乾隆中

  高不骄妻孟氏原武人夫亡子方乳哺姑老病笃氏誓死不贰纺绩维勤奉姑

  课子同县节妇师傅妻银氏娄德枢妻呉氏薛则武妻靳氏薛永祉妻娄氏李文妻娄氏常吉妻徐

  氏孟绍圣妻杨氏丁上林妻司氏张秀生妻蒋氏薛廷璋妻靳氏司宏修妻王氏娄继勲妻张氏烈

  妇王牛妮妻卞氏常殿甲妻孙氏又路氏贞女洪氏李登连妻郭氏师盛时妻杨氏许廷谏妻李氏

  张倬妻高氏均乾隆年间 旌杨来凤妻王氏阳武人夫亡励志守节抚孤成立同

  县节妇尹进德妾王氏杨来凰妻呉氏谢君禄妻孙氏毛光绪妻娄氏李之耀妻鲁氏举人王廷铨

  妻孙氏刘炳妻刁氏赵晋妻刘氏毛羽弥妻段氏吴际云妻单氏屠展宗妻孙氏鲁国安妻张氏夏

  璧妻李氏烈妇杨泰妻来氏李谦妻牛氏贺宣妻赵氏均乾隆年间 旌杨生德妻沈

  氏河内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何春芳妻原氏曹士儒妻李氏郭士先妻贾氏张丙午妻茹氏郭

  廷藩妻郎氏张念𥘉妻王氏孙光远妻王氏唐朝相妾郭氏郜瑗妻张氏曹如玉妻陈氏孙𫐠祖妻

  萧氏孙正谊妻徐氏纪清继妻邹氏皇甫士耀妻辛氏田允元继妻白氏张㳟继妻刘氏刘全仁妻

  卫氏王辀妻周氏程洪福妻皇甫氏程适妻王氏毛进彦妻杨氏王诒榖妻禹氏秦兆通妻张氏秦

  永年妻沈氏张崑妻邱氏夏泰履妻崔氏王大士妻赵氏烈妇王学儒妻成氏陈雨中妻王氏黄小

  水妻申氏烈女李氏均嘉庆年间 旌郭朝栋妻刘氏济源人夫亡守节同县节

  妇王守文妻郑氏杨佩珽妻卫氏王光临妻李氏烈妇张伍瑞妻杨氏贞女田氏均嘉庆年间 旌

  连添位妻范氏修武人夫亡守节同县烈女王氏均嘉庆年间 旌王氏女

  武陟人许字刘戊戊外出杳无音信女年二十六父母欲为改字誓以死守不𫉬命乃亡归刘氏孝

  事孀姑十有三年姑亡营葬事毕自缢而死同县节妇原天锡妻田氏陈腾新妻慕氏𣏌望昌妻侯

  氏吴大信妻郭氏王如麟妻秦氏宗太平妻韦氏韦九成妻孟氏阎汝为妻李氏李浈妻郭氏刘士

  魁妻陈氏王廷智妻刘氏均嘉庆年闲 旌冯尚臣妻樊氏孟县人夫亡守节同

  县节妇王本存妻崔氏王珩妻耿氏武瑜妻杨氏张绍华妻赵氏薛维言妻卢氏汤显宗妻赵氏高

  进功妻曹氏烈妇陈学成妻张氏李文章聘妻常氏烈女郭氏均嘉庆年闲 旌王豫储

  妻张氏温县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焦金生妻赵氏王辛骥妻张氏王化溥妻张氏职清秦

  妻赵氏烈妇李氏李守文妻职氏呉有伦妻张氏呉士成妻赵氏吴德𥙿妻商氏郑资栋妻呉氏郑

  长泰妻周氏郑君弻妻呉氏柴子望妻石氏郑森妻李氏烈女石氏郑四姐均嘉庆年闲 旌

  呈瑞妻安氏原武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包天性妻胡氏戚乐贤妻胡氏马登第妻司

  氏娄东林妻李氏娄希栋妻薛氏均嘉庆年间 旌李长根妻刘氏阳武人守正捐

  躯嘉庆年间 旌

 ︹仙释︺︹唐︺司马承祯温人事潘师正传辟谷导引术无不通睿宗召问其术对曰为道日

  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帝曰治身则尔治国若何对曰国犹身也故游心于淡合气于漠与物自

  然而无私焉而天下治帝嗟叹曰广成之言也开元中诏于王屋山置坛室以居卒谥贞一先生亲

  文其许碏髙阳人学道王屋山尝醉吟曰阆苑花前是醉乡误餐王母九霞觞群仙拍手

  嫌轻脱谪向人间作酒狂自谓在昆仑就宴失仪见谪后当春插花满头把花作舞上酒楼醉歌而

  ︹五代︺︹晋︺烟萝子姓燕氏失其名王屋人天福间耕于阳台宫之侧得异参举家

  食之遂拔宅上升︹宋︺贺兰栖真不知何许人为道士自言百岁善服气不惮寒暑往

  往不食或时纵酒能啖肉至数斤居济源奉仙观景德二年诏赴阙既至仁宗作二韵诗赐之号宗

  元大师未几求还旧居卒时大雪经三日顶犹执人多异之古峰和尚姓周氏为盘谷

  寺僧甘心守净修废寺三十馀所悟三空性理临终有偈

 ︹土产︺丝绢河内出元和志怀州贡绿绢䌷唐书地理志怀州贡平纱平䌷河内出唐书地

  理志怀州土贡茶朱胶河内出寰宇记怀州土贡朱胶明统志河内出矾红济源出石绿云

  煤炭通志河内出府志济源亦出河阳岛唐书地理志怀州土贡黄鱼䱹宋祁笔记河

  阳出王鲔鱼河内出府志 国初贡竹康熙年闲裁免石榴孟县出寰宇记孟县贡

  杮府志河内出武陟又出梨枣西瓜各县出元和志怀州贡牛膝明统志河内出地黄山

  药济源出天门冬按明统志济源县产铁河内修武二县俱有磁窑孟县产硝府志武陟县产白蜡

  附注于此









                    前总纂官张 琴恭纂辑

                    提调官张日章恭覆辑

                    校对官李仙蟠恭 校

                    校对官章诒燕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河南府在河南省治西三百八十里东西距三百六十里南北距五百十五里东至开封府汜水

  县界一百六十里西至陜州界二百里南至南阳府南阳县界五百里北至怀庆府孟县界十五里

  东南至开封府禹州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陜西商州商南县界五百三十里东北至孟县界七十

  五里西北至山西解州平陆县界二百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八百里

 ︹分野︺天文柳分野鹑火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豫州之域周初曰洛邑成王营为东

  都平王迁都之是为东周秦庄襄王元年置三川

  郡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汉改曰河南郡史记汉元年项羽立楚将瑕邱

  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二年阳降汉于是置河南郡后汉建武初徙都之十

  五年改曰河南尹兼移司隶校尉治此三国魏置

  司州元和志魏陈留王以司隶校尉所掌置司州晋初因之永嘉后陷

  于苻秦改为豫州义熙十二年刘裕平河南复置

  司州治虎牢在今开封府汜水县界后魏太宗置洛州太和十七

  年自代徙都之仍曰司州河南尹东魏天平初复

  曰洛州改置洛阳郡又分置河南郡后周大𧰼元

  年移相州六府于洛阳称东京置洛州总管府隋

  开皇元年罢郡改六府置东京尚书省其年废二

  年废总管置河南道行台三年废行台以洛州领

  县大业元年建东京改洛州曰豫州三年又改为

   河南郡置尹五年改东京为东都唐武德四年

   曰洛州置总管府寻罢府置陜东道大行台九年

   罢行台置都督府贞观十八年府罢显庆二年

   为东都光宅元年改曰神都神龙元年复曰东都

   开元元年改洛州为河南府天宝元年改东都曰

   东京上元二年罢京宝应元年复为东都唐书方镇表至

   德元载置东畿观察使广德二年废大历十四年复置建中四年置东畿节度使贞元元年废节度

   置都防御使二年升观察使五年复置都防御使元和三年罢十三年复置光启元年复置东畿观

   察兼防遏使三年升为佑国军节度使光化二年罢节度复为观察使天祐元年五代梁

   为西都后唐同光元年复为东都晋天福三年

   曰西京后周因之宋曰河南府洛阳郡熙宁五年

   分为京西北路治所金初曰河南府置德昌军兴

  定元年升为中京金昌府属南京路元曰河南路

   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为河南府属河南布政

   使司

  本朝因之属河南省领州一县十三洛阳偃师宜阳新安巩孟

   津登封永宁渑池嵩卢氏灵宝阌乡雍正二年升陜州为直隶州割

  灵宝阌乡二县属之十二年以卢氏县改属陜州

  今领县十

  洛阳县附郭东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偃师县界三十五里西至新安县界四

   十里南至嵩县界七十里北至孟津县界三十里东南至汝州界八十里西南至宜阳县治七十里

   东北至孟津县治四十里西北至新安县治三十里周初洛邑成王营为王城又于其东定下都谓

   之成周平王徙居王城为东周战国时改王城曰河南成周曰洛阳秦置三川郡汉改河南郡治洛

   阳以河南县属之后汉迁都洛阳改洛曰雒为河南尹治仍领河南县三国魏复改曰洛阳为司州

   治晋因之后魏太和中亦迁都于此东魏为各州洛阳郡治隋大业元年改建新都又改置河南郡

   治河南县移洛阳于郭下同为郡冶唐神龙三年改洛阳曰永昌景隆元年复故与河南县俱为河

   南府治五代因之宋熙宁五年并洛阳入河南元祐二年复置金并河南入洛阳为金昌府治元为

   河南路治明为河南府治 本朝因之偃师县在府东少北七十里东西距六十里南北

   距八十里东至巩县界二十五里西至洛阳县界三十五里南至登封县界五十五里北至孟津县

   界二十五里东南至登封县治九十里西南至宜阳县治一百四十里东北至怀庆府温县治八十

   里西北至孟津县治四十五里殷西亳地春秋时为周尸氏邑汉置偃师县属河南郡后汉因之晋

   省入洛阳隋开皇十六年复置仍属河南郡唐属河南府五代因之宋庆历二年省四年复置熙宁

   五年省入缑氏八年复置金属金昌府元属河南路明属河南府 本朝因之宜阳县

   西南七十里东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七十五里东至洛阳县界二十里西至永宁县界九十里南

   至嵩县界四十五里北至新安县界三十里东南至嵩县界四十里西南至嵩县界一百里东北至

   洛阳县界二十五里西北至渑池县界八十五里战国韩宜阳邑汉置宜阳县属宏农郡后汉晋宋

   因之后魏孝昌初置宜阳郡东魏天平初置阳州后又分置甘棠县后周改阳州曰熊州而齐亦有

   宜阳县及周平齐始合为一隋开皇初郡废仁寿四年改甘棠曰寿安大业初州废二县皆属河南

   郡义宁二年复置宜阳郡唐武德元年改郡为熊州兼领寿安县二年改宜阳县曰福昌贞观元年

   州废县属谷州六年自渑池徙州治福昌显庆二年谷州废二县皆属河南府五代因之宋庆历三

   年废寿安为镇四年复置熙宁五年省福昌入寿元祐元年复置金改寿安曰宜阳以福昌县属

   嵩州元初并福昌入宜阳仍属河南府明不改 本朝因之新安县在府西七十里东西

   距七十八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洛阳县界四十三里西至渑池县界三十五里南至宜阳县界三

   十里北至怀庆府济源县界六十里东南至宜阳县界六十里西南至永宁县治一百六十里东北

   至孟津县治一百十里西北至山西绛州垣曲县治一百四十里汉于今渑池县界置新安县属宏

   农郡后汉因之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属河南郡后魏属新安郡后周保定五年置中州建德六年

   废于东垣置新安郡隋开皇十六年改郡置榖州仁寿四年州废又省新安县入东垣大业初改东

   垣曰新安属河南郡义宁二年复置新安郡唐武德元年复改榖州贞观元年移州治渑池县以县

   属河南府五代及宋因之金属金昌府元属河南路明属河南府 本朝因之巩县在府东北

   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八十五里东至开封府汜水县界二十五里西至偃师县界

   三十里南至登封县界七十里北至怀庆府温县界一十五里东南至开封府荥阳县界六十里西

   南至登封县界八十里东北至汜水县界四十里西北至孟津县界七十里春秋周巩伯邑战国时

   东周所居秦置巩县汉属河南郡后汉晋宋因之后魏改属成皋郡北齐省隋开皇十六年复置仍

   属河南郡唐属河南府五代及宋因之金属金昌府元属河南路明属河南府 本朝因之

   津县在府东北四十五里东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二十五里东至巩县界四十里西至新安县

   界六十里南至洛阳县界十五里北至怀庆府孟县界十里东南至偃师县界十五里西南至洛阳

   县治四十五里东北至孟县治十里西北至怀庆府济源县治七十里古孟津地春秋周平阴邑秦

   置平阴县汉属河南郡后汉因之三固魏文帝改名河阴晋宋因之后魏太宗并入洛阳正始二年

   复置东魏元象二年置河阴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仍并县入洛阳唐为洛阳河清二县地宋开

   宝元年徙河清县于此属河南府金改曰孟津贞祐三年升为陶州寻复为县元属河南路明属河

   南府 本朝因之登封县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五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

   开封府密县界四十五里西至偃师县界六十里南至汝州界五十里北至巩县界四十里东南至

   开封府禹州界六十里西南至洛阳县界一百十里东北至密县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偃师县界三

   十里古阳城邑秦置阳城县汉元封元年分置崈高县皆属颍川郡后汉省崈高入阳城晋以阳城

   属河南郡后省后魏太和十三年置堙阳县正光中复置阳城县孝昌二年置阳城郡东魏天平初

   于堙阳置中川郡后周废中川郡隋开皇初废阳城郡十六年于阳城县置嵩州仁寿四年州废开

   皇六年改堙阳曰武林十八年改曰轮氏大业元年改曰嵩阳与阳城皆属河南郡唐武德四年

   置嵩州贞观三年州废属洛州十七年省嵩阳入阳城永淳元年分阳城缑氏地复置嵩阳县二年

   光宅元年复置万岁登封元年改阳城曰告成嵩阳曰登封神龙元年俱复故名二年复曰告成

   登封皆属河南府天祐二年改告成曰阳邑后唐复曰阳城周显德中省阳城入登封宋因之金属

   金昌府元属河南路明属河南府 本朝因之永宁县在府西南一百九十里东西距一百

   五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东至宜阳县界三十里西至陜州卢氏县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嵩县界

   八十里北至陜州界六十里东南至嵩县治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卢氏县治一百六十里东北至新

   安县治一百六十里西北至陜州界六十里汉渑池宜阳二县地晋以俊为渑池县地东魏置金门

   郡西魏分置北宜阳县属宜阳郡废帝二年改曰熊耳后周改置同轨郡隋开皇初郡废属河南郡

   义宁二年改县曰永 宁属宜阳郡唐武德元年熊州三年分置函州 八年州废仍属熊州贞观元

   年属谷州显庆二年州废属河南府五代及宋因之金正隆六年改属嵩州元属河南路明属河南

   府 本朝因之渑池县在府西一百六十里东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东至新

   安县界五十五里西至陜州界三十里南至永宁县界三十里北至山西绛州垣曲县界九十里东

   南至新安县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永宁县界四十里东北至新安县界一百里西北至垣曲县界

   一百里战国时渑池邑初属韩后属秦汉景帝置渑池县属宏农郡后汉晋宋因之后魏太和十一

   年改置北渑池县后又置渑池郡周改置河南郡大象中郡废县属同轨郡隋开皇𥘉仍为渑池县

   属熊州十六年属榖州大业中属河南郡唐武德元年属谷州贞观元年徙州来治六年州徙治福

   昌以渑池属之显庆二年属洛州开元元年属河南府五代及宋因之金末于县置韶州元至元八

   年州废属河南路后属陜州明属河南府 本朝因之嵩县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东西距

   二百五十 里南北距三百三十 里东至汝州伊阳县界五十 里西至陜州卢氏县 界二百里南至南

   阳府南阳县界二百八十里北至宜阳县界五十里东南至伊阳县界九十里西南至卢氏县界二

   百里东北至洛阳县界九十里西北至永宁县治一百四十里春秋陆浑戎地汉置陆浑县属宏农

   郡后汉因之晋改属河南郡宋以后废东魏改置北陆浑县属新城郡又置北荆州伊阳郡及南陆

   浑县后周改北荆州曰和州隋开皇初郡废改置伊州省北陆浑入南陆浑又改曰伏流四年州移

  治水休大业初改县曰陆浑属河南郡唐先天二年又折置伊阳县俱属河南府五代时省陆浑入

  伊阳宋因之绍兴初于县置顺州金天德三年名嵩州属南京路元至元三年省伊阳县入州八

  年属南阳府明洪武二年废州为嵩县属河南府 本朝因之

 ︹形势︺洛邑天下之中史记周本纪左据成皋右阻黾池前

  乡嵩高后界大河汉书翼奉传溯洛背河左伊右瀍西

  阻九河东门于旋盟津达其后大谷通其前回行

  道乎伊阙邪径捷乎轘辕后汉张衡东京赋直伊阙俊

  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唐书地理志

 ︹风俗︺女修织絍男务耕耘汉班固东都赋周人善贾趋利而

  纤啬多衣冠旧族士向诗书民习礼义务本立

  业有周召遗风宋志

 ︹城池︺河南府城周八里有奇门四濠广三丈明洪武元年筑 本朝顺治五年修乾隆二

  十六年重修洛阳县附郭偃师县城周六里有奇门四濠广一丈五尺明洪武中增筑

  本朝顺治九年修康熙五十年乾隆二十七年重修宜阳县城周四里门四濠广二丈明

  景泰元年修 本朝顺治五年修乾隆二十七年重修新安县城周四里有奇门四明

  洪武𥘉建崇祯九年移北城跨慕容山增拓二百步 本朝顺治十三年乾隆十九年二十七年

  巩县城周七里有奇门四濠广一丈五尺明成化中重筑 本朝顺治六年修康熙二

  十年乾隆九年二十七年重修孟津县城周四里门四濠广四丈明嘉靖中筑崇祯中甃

  砖 本朝顺治六年康熙三十年重修登封县城周四里门四濠广二丈明景泰元年

  重筑 本朝顺治三年乾隆九年二十七年重修永宁县城周四里有奇门三濠广丈

  馀明洪武中重建 本朝顺治九年修康熙二十五年雍正七年乾隆十年二十七年重修

  池县城旧城周八里有奇门六南距渑水明成化中重筑崇祯十年截去西城一半仅存三

  分之一东西二门 本朝顺治十一年修康熙十五年雍正十二年乾隆十年十九年二十七年屡

  嵩县城周五里有奇门四濠广五丈二尺明洪武中重建 本朝顺治十七年修雍正

  十二年乾隆十七年重修

 ︹学校︺河南府学在府治东南宋为西京国子监在洛水南金改为府学迁此元毁明洪武

  中重建 本朝顺治八年康熙三十三年正八年乾隆二十七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

  阳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五年建 本朝顺治六年修雍正八年乾隆二十八年重修入学

  额数二十名偃师县学在县治东元延祐四年建 本康熙二十八年修乾隆二十

  八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宜阳县学在县治西旧在治东南洪武三年建 本朝

   雍正二年修乾隆年闲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新安县学在县治东南宋崇宁闲兵毁元

   至元中徙建明成化十四年修 本朝康熙四年修乾隆十九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巩县

   学在县治南元大德十一年建 本朝顺治十三年修康熙二十三年乾隆元年三十年重修入

   学额数八名孟津县学在县冶东南明嘉靖十六年建 本朝顺治十三年修乾隆

   十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登封县学在县治西南元大德五年建 本朝顺治九年

   雍正三年乾隆三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永宁县学在县治西宋咸平中建明洪武

   元年重建 本朝顺治九年修康熙二十八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渑池县学

   治南明洪武五年建 本朝康熙七年修乾隆十年重修入学额数八名嵩县学在县治西

   明昌五年建明洪武二年改建 本朝顺治三年修康熙十九年乾隆十四年重修入学额数十

   伊洛书院在府城南五里成化七年周南书院 本朝康熙三十九

  年建四十三年知府赵于京移建于府治东北天中书院在府城十字街西 本朝顺治

  初巡道赵文蔚建嵩阳书院在登封县太室山麓五代周时建初名太室书院宋至道

  初赐九经子史景祐二年更名嵩阳与睢阳白鹿岳麓号四大书院明末倾圮殆尽 本朝康熙十

  三年知县叶封复建十六年少詹事耿介增修有汤斌碑记乾隆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临幸

     御制嵩阳书院诗伊川书院在嵩县东北鸣皋镇元时建久废 本朝康熙二十

  七年知县徐士讷知府汪楫相继増修有元赵孟𫖯书薛友谅碑记

 ︹户口︺原额人丁九万四千一百七十二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一百七十一万一千四百一十五名口

  计三十万八千六十四户

 ︹田赋︺田地四万三千九百八十九顷二十三亩额征地丁正杂等银二十一万六千九百二十八两

  二钱五分正兑改兑米一千九十九石八斗有奇麦二千四百七十七石有奇豆四千九百三十四

   石三斗有奇耗米二百九十一石四十有奇耗麦五百五十五石一斗有奇耗豆一千一百二石七

   斗有

  ︹山川︺玉泉山在洛阳县东南三十里上有白龙祠祠前有白龙潭祷雨多应委粟山

   在洛阳县东南三国 魏志景初元 年营洛南委粟山为圜邱魏书高祖 纪太和十九 年行幸委粟山

   议定圜 邱寰宇 记山在县东 南三十 五里大  石山在洛阳县东南四十里南接登封县界亦

   名石 林马融广成颂金山石林殷起乎其中章怀太子 曰石枺大石山也三国魏志明帝猎于大石

   山虎趋乘舆孙礼便投鞭下 马欲奋剑斫虎诏令礼上马水经注小狂水迳大 石岭南开山图所谓

   大石山也王隐晋书惠帝使校尉陈总仲元诣洛阳山请雨总尽除小祭惟存大石而析之七日大

   雨即是山 也元和志大石山一名万安山在颍阳县西四十 里寰宇记在洛阳县东南四十五里高

   二百丈旧志万安山南麓曰黄花堆亦名黄华山有范仲淹墓周山在洛 阳县南十五 里一名

   小亭山下有周谷皇览周灵王冢在河南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寰宇记今在苑中当河南县西一

   名小亭山周地纪山下有周谷本周之采地阙塞山在洛阳县南一名伊阙山亦名龙门

   山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晋知跞赵鞅帅师纳王使女寛守阙塞杜预注洛阳西南伊阙口也史记秦

   昭襄王十四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五十一年西周君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兵出伊阙攻秦令秦

   毋得通阳城水经注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闲北流故谓之伊阙春秋之

   阙塞也陆机云洛有四阙斯其一焉两京记隋炀帝登北邙观伊阙曰此龙门耶自古何为不建都

   于此苏威曰以俟陛下遂自故都移于今所括地志伊阙在洛阳南十九里今名锺山又谓之龙门

   宋祁曰伊阙洛阳南面之险也自汝颍北出必道伊阙其闲山谷相连阻扼可恃旧志山在府南二

   十五里山之东有香山西有龙门又曰龛㵎又有八节滩在龙门下秦山在洛阳县西南二十

   五里洛水南俗传此山为秦头魏尾故名亦名三山相传即周之三王陵也谷口山

  阳县西南三十里孝水出焉山海经缟羝山西十里曰廆山交觞之水出其阳俞随之水出其阴即

  此山憩鹤山在洛阳县西南四十八里接宜阳县界明统志在宜阳县东南四十里世

  传王子晋乘白鹤憩此八将山在洛阳县西三十里相传唐尉迟敬德与单雄信等八将

  战于北邙山在洛阳县北东接孟津偃师巩三县界亦作芒山府志一名郏山周营王

  城北枕郏山即此左传昭公二十二年王田北山杜预注洛北邙也后汉建武十一年城阳王祉葬

  于北邙其后王侯公卿多葬此章帝时梁鸿登北邙作五噫之歌三国魏明帝尝欲平北邙令登台

  望见孟津以辛毗谏而止后魏太和二十年命代人迁洛者悉葬邙山水经注洛阳谷门北对邙阜

  连岭修互苞总众山始自洛口西逾平阴悉邙垄也元和志北邙山在偃师县北二里西自洛阳县

  界东入巩县界旧𮗸云此山是陇山之尾乃众山总名连亘四百馀里寰宇记邙山在河南县北十

  里洛阳县二里一名平逢山别阜曰佩印山汉诸陵并在此金志正隆六年更北邙山名太平山旧

   志又有翠云山在洛阳县西北三里即邙山最高处其南有避暑城又有凤凰山在县东北三十里

   上有骆驼岭亦邙山之支阜也又邙山在孟津县南二里西自横水东至叩马邨延亘百馀里又在

   巩县北三里凤台山在偃师县东二十里接巩县界旧名訾王山宋天圣八年建太祖太

   宗真宗会圣宫于山上改今名太平山在僵师县东南五十里唐书地理志缑氏县太平山

   本懊来山天祐元年更名轘辕山在偃师县东南接巩登封二县界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栾

   盈出奔楚过周王使候岀诸轘辕战国䇿张仪曰秦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汉书秦二世三年

   沛公战雒阳东不利从轘辕至阳城后汉当建武九年幸缑氏登轘辕元和志轘辕山在缑氏县东

   南四十六里道路险阻凡十二曲将去复还故口轘辕后汉河南尹何进所置八关此其一也旧志

   山在偃师县东南五十五里巩县西南七十里登封县西北二十八里当太室之西少室之北一名

   崿景山在偃师县南诗商颂陟彼景山曹値洛神赋陟通谷陵景山寰宇记景山在缑氏县

   东北八里旧志在偃师县南二十里崇丽为诸山冠其侧有太子岭唐恭陵在焉其西为白云山云

   出即缑氏山在偃师县南四十里列仙传王子晋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

   缑氏山头果乘白鹤驻山巅望之不到举手谢时人而去水经注休水侧缑氏原开山图谓之缑氏

   山俗亦谓之抚父堆上有子晋祠卢元明嵩山记覆釡堆亦名赴父堆即缑岭也元和志山在缑氏

   县东南二十九里寰宇记山上有石室饮鹤池旧志在偃师县南四十里其南十里为万安山又西

   为浮山 本朝干驾幸嵩洛经此有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  御制登缑山极目诗

   百坯山在偃师县南五十里后汉书和帝永元十六年行幸缑氏登百坯山注即柏坯山也

   马鞍山在偃师县南六十里与登封县少室山相接相近又有焰光香炉二山半石

   山在偃师县西南山海经半石之山来需之水出其阳而西流注于伊水合水出于其阴而北流

   注于洛水经注刘水出半石东山寰宇记山在缑氏县南十五里旧志在偃师县西南三十五里又

  有牛心山在县西南六十里与浮山相对首阳山在偃师县西北十五里北接孟津县界后

  汉书顺帝阳嘉元年遣大夫谒者诣首阳山请雨水经注河水迳平县北南对首阳山春秋所谓首

  戴也上有夷齐庙元和志在偃师县西北二十五里旧志即邙山最高处日出先照故名去孟津县

  东南三十里寿安山在宜阳县东十三里隋置寿安县以此相近为藏龙山有龙王庙祷

  雨辄鹿蹄山在宜阳县东南水经注林楮山南则鹿蹄山世谓之非山其山阴则峻绝

  百仞阳则原阜隆平廿水发于东麓又云山在河南陆浑县故城西北俗谓之纵山隋书地理志兴

  泰县有鹿蹄山唐书高宗龙朔元年猎于非山旧志在今县东南五十里锦屏山在宜阳县

  城南数步中有一峰耸出谓之玉柱其南有半壁山黄金山唐书地理志寿安县有锦屏山武后所

  万安山在宜阳县南四十五里唐书地理志寿安县西南四十里有万安山石墨

  山在宜阳县西南二里水经注洛水迳九曲南其侧有石墨山山石尽黑可以书疏故名元和志

   在寿安县西南三里锺山在宜阳县西南与锦屏山相隔藻河相对俗名西山觜隋书地理志

   兴泰县有锺山岳顶山在宜阳县西南峻极不可攀跻由龙屋至山顶六十里又西为花果

   神峪山在宜阳县西五里亦名神林峪其南有神龙泉公山在宜阳县西九里山

   顶有周公庙灵山在宜阳县西十五里俗名凤凰山中有灵泉亦曰灵池又西三里为黄帝

   女几山在宜阳县西九十里晋书张轨少隐于宜阳女几山水经注渠谷水出宜阳县

   南女几山元和志在福昌县西南三十四里旧志在今宜阳县西南八十五里俗云石鸡山

   耳山在宜阳县西接永宁县界后汉建武三年眉馀众向宜阳帝自将征之赤眉震怖乞降

   积兵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水经注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双峦竞举状同熊耳此自别山不与禹贡

   导洛自熊耳同也唐武德𥘉李密自桃林叛走南山盛彦师率众逾熊耳山南据要道逆击斩之元

   和志山在永宁县东北四十五里旧志在今宜阳县西百里又有熊耳山在渑池县南二十里其麓

   连跨渑池西境按禹贡熊耳山在陜州卢氏县界详陜州志嶥山在宜阳县西北九十里接

   永宁县界一名崛山下有金丝㵎又有汉山在县西北三乡寨北上有光武庙慕容山

   安县治后一名怀山相传慕容垂屯兵于此其北麓有芝泉流至北城下注于泮池明崇祯九年

   北城于山巅由是山半在城内八陡山在新安县东八里其山陡峻亦名八将山为东西孔

   道水经注㵎水东北流历函谷东圾谓之八特坂即此长石山唐书地理志新安县有长

   石山旧志在县东南五里瞻诸山在新安县东南山海经廆山西三十里曰瞻诸之山少水

   出其阴旧志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又有镂脚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山海经曰瞻诸山西三十里曰

   娄涿山陂水出其阴疑即此又有白石山在县南五里旧志谓即山海经㵎水所出之山也

   山在新安县南十五里水经注豪水出新安县密山榖山山海经白石山西五十里曰榖

   山爽水出焉旧志有郁山在新安县西南二十里练谷水自山北流入谷烂柯山在新安县

  西南三十五里群峰秀错中有王乔洞下有三石泉西流入㵎县志传语樵子王乔遇仙处

  门山在新安县西三十里水经注穀水东迳阙门山山阜之不接者里馀故得是名二壁争高

  斗耸相乱西瞻双阜右望如砥隋书地理志新安县有阙门山明统志山在县西三十里一名扼山

  旧志东曰青龙西曰凤凰两山相对如阙谓之阙门俗亦曰铁门队山在新安县西北十八

  里山形如队长垣河出此青要山在新安县西北七十里山海经青要之山北望河曲南望

  𫮃渚畛水出焉北流注于河水经注今谓之疆山隋书地理志新安县有强山县志在县西北七十

  里其山陡峻自长泉寺以东互四五里石磴参差俯瞰河流山畔一路如线俗名大夫纒又紫荆山

  在县西北一百十里县境诸山此为最高其绝顶一峰曰天坛騩山在新安县西北山海经青

  要山东十里曰騩山正回之水出焉水经注疆山东阜也隋书地理志新安县有魏山盖即騩山之

  天陵山在巩县东南六十里寰宇记潘岳家风诗所云天陵岩谓此也虎头山

  在巩县南门外其西有骆驼岭并峙侯山在巩县南二十五里卢元明嵩山记云汉王彦隐居

  此山景帝累征不出就封为侯山因以名至今人指所住为王彦崖旧志在县东南二十里

  龙山在巩县南四十里宋太祖陵之左故名其尾接洛河者名龙尾山在县西三里赵封

  山在巩县南四十里宋时种茶于此封之以禁樵采故名寒战山在巩县南五十里山

  形高峻下临玉仙河虽盛暑有寒气逼人黑云山在巩县南六十里相传成汤祷雨于此

  乱石山在巩县南八十里下有罗汉西流半鼻涌水菩池等五泉九山在巩县西南水

  经注白相㵎水迳九山东其山孤峰秀出嶕峣分立山际有九山庙庙前有碑云九显灵君者太华

  之元子阳九列名号曰九山府君也隋书地理志巩县有九山寰宇记在县西南五十五里

  山在巩县北临黄河吕氏春秋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水经注帝王世纪以为即东首阳山

  隋书地理志巩县有东首阳山旧志盖邙山支麓也大刀山在巩县北八里有神庙又县北

   八里有马鞍山乃邙山之尾神尾山在巩县东北宋元丰元年都水监丞范子渊议引洛

   入汴欲起巩县神尾山至士家堤筑大堤四十七里以捍大河翠微山在孟津县东三十里

   柏崖山在孟津县西五十里黄河南岸北魏侯景筑城于上唐时建柏崖仓后复置柏崖县

   基址尚存谷城山在孟津县西六十里𤁄水出此水经谓之谷城县北山博物记谓之潜亭

   箕山在登封县东南孟子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史记太史公曰余登箕山上有许由

   冢高士传箕山亦名许由山在阳城县南十三里水经注阳城县南对箕山山上有许由冢下有牵

   牛墟侧颍水有犊泉是巢父还牛处明统志山在登封县东南三十里一名崿岭偃月山

   隋书地理志阳城有偃月山旧志在箕山之左与石羊关相近大熊山在登封县东南即古

   大𩇵山山海经大𩇵之山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旧志今曰大熊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四围𨺗

   峻顶上寛平可避兵其下产铁山民鼓铸为业汉志阳城县有鐡官即此又小熊山在县南三十里

   下有二洞深不可测山北有邨曰白栗坪境颇幽胜阳干山在登封县东南汉书地理志阳

   城县阳干山颍水所出元和志在颍阳县东二十五里旧志在少室山正南倚箔山

   封县西南一名天箔山水经注倚薄水出倚薄山元和志颍阳县有倚箔山望之如立箔山西北崖

   下有锺乳隋时充贡唐书地理志山有锺乳贞观七年采旧志山在颍阳镇北其东为石堂山上有

   石室名紫云洞即唐邢和璞隐处其西即万安山也嵩山在登封县北古曰外方又名嵩高亦

   曰太室其西曰少室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在传昭公四年晋司马侯曰阳城太室九州之险史记

   封禅书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闲故嵩高为中岳汉书武帝纪元封元年登嵩高吏卒闻呼万岁

   者三令祠官加增太室祠以山下为奉邑曰崇高地理志崇高县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有太室少室

   山庙古文以崇高为外方山后汉书灵帝纪熹平五年复崇高山名为嵩高山白虎通中央之岳加

   嵩高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韦昭曰嵩高有太室少室之山山有石室故名戴

   延之西征记东曰太室西曰少室相去十七里嵩高其总名也旧唐书高宗永淳元年于嵩山南造

   奉天宫则天证圣元年号嵩山为神岳梁载言十道志河南道名山曰嵩高元和志嵩高山在告成

   县西北三十三里登封县北八里高二十里周一百三十里少室山在告成县西北五十里登封县

   西十里高十六里周三十里颍水源出焉金史地理志少室山宣宗置御寨其上旧志嵩山在登封

   县北十里其山东跨密县西跨洛阳北跨巩县延亘百五十里太室中为峻极峰左右列峰各十二

   凡二十四峰又西二十里为少室山其峰三十有六 本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驾幸

   嵩洛有   御制登嵩山华盖峰歌刻石山顶永垂万祀阳城山在登封县东北汉书

   地理志阳城县阳城山洧水所出水经洧水出密县西南马领山郦注亦言出阳城山山在阳城县

   东北盖马领之统目焉元和志阳城山在告成县东北三十八里旧志山在今县东北俗名车岭山

   天柱山在永宁县东南四十五里中有王官谷金史地理志永宁县有天柱山金门

  山在永宁县西南水经注金门谿水黍艮谷水皆出金门山开山图曰山多重固建武二年强弩

  偏将军陈俊转击金门白马皆破之即此也刘昭后汉书注宜阳有金门山山竹可为律管明统志

  在永宁县西南三十里一名律管山杨柏山在永宁县西南四十里山闲有谷谷有八区洞

  松阳山在永宁县西南松阳溪水出焉隋书地理志长泉县有松阳山延寿山

  宁县西五里有香泉饮之多寿因名龙头山在永宁县西四十五里蜿蜒抵洛水坛山

  在永宁县西水经注洛水迳檀山南其山四绝孤峙山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隋书地理志长泉

  县有坛山明统志作天坛山一名坛屋山在永宁县西四十五里大通山在永宁县西五

  十里有风穴击之如雹声阳虚山在永宁县西五十里一名阳峪明统志黄帝时苍颉隋帝

  南巡登阳虚之山即此 按水经注黄帝所登之阳虚在陜西洛南县界此盖别一山后人误指耳

  鹈鹕山在永宁县西水经注黄坊谿水出鹈鹕山山有二峰峻极于天有大小鹈鹕之名旧

   志山在县西八十里嶕峣山在永宁县西北三十五里金史地理志永宁有嶕峣山县志又

   有凤翼山在县北一里崤山在永宁县北六十里西北接陜州界东接渑池县界春秋僖公

   三十三年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崤左传蹇叔曰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北陵文王之

   所避风雨也吕氏春秋天下九塞殽其一也后汉建武三年冯异与赤眉战于崤底太破之班固

   西都赋左据函谷二崤之阻杜预左传注崤在渑池县西二崤之闲南谷中谷深委曲两山相嵚故

   可以避风雨古道由此魏武帝西讨巳汉恶其险而更开北山高道西征记崤上不得鸣鼓角鸣则

   风雨总至水经注崤水出盘崤山石崤水出石崤山山有二陵千崤水南导于千崤之山汉建安中

   曹操恶南路之险更开北道自后行旅多从之山侧附路有石铭云晋太康三年宏农太守梁柳修

   复旧道太崤以东西崤以西明非一崤也魏书地形志崤县有三崤山隋书地理志熊耳县有二崤

   山元和志三崤山又名嵚崟山在永宁县北二十八里自东崤至西崤二十五里东崤长坂数里峻

  阜绝㵎车不得方𮜿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险绝不巽东崤通典文王避风雨处即东崤山在夏后

  皋墓北十里许汉时移道于嵚崟山南在夏后墓南可五里曹操更开北道即复春秋时旧路也后

  周初更复南移隋大业三年废武德初又通贞观十四年又废其道西至永宁县界又东分为二道

  南道东南入福昌北道东入渑池寰宇记一陵在峡石县东北四十六里本属永宁乾德二年割属

  当县明统志崤山在永宁县北六十里旧志崤底在县西北七十里崤谷之底也有崤㡳关巡司亦

  名崤大媚山在渑池县东一百三十里有大媚洞旧志作黛媚山马头山

  池县西南水经注穀水出崤东马头山穀阳谷魏书地形志北渑池有马头山元和志作穀阳山在

  永宁县西北五十五里穀水所出旧志广阳山在渑池县西二十里渑水所岀即此又以为马头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疑误韶山在渑池县北三十里金以此名州上有金乌玉兔二峰

  门山在渑池县北六十里山势中断两崖对峙如门又小龙门在县北七十里唐骆宾王诗所

   谓层岩远接天绝顶上栖烟者宋徐无党有记桓王山在渑池县北九十七里有周桓王墓

   天坛山在渑池县东北十八里高五百丈四绝如坛后魏孝文帝西巡至此白石山

   在渑池县东北二十里㵎水出此孔安国书传㵎水出渑池山水经注山海经曰白石之山㵎水出

   其阴世谓是山为广阳山元和志广阳山亦名渑池山在渑池县东北二十五里田山

   池县东北三十里山平可种又东十里为白鹿山又方山在县东北五十里筛山在嵩县东

   九十里产锡西十里有惠明山产苍术最佳白龙山在嵩县东南十里高百丈其顶平坦

   约数十亩有泉可饮四围阻险相传元左丞张伯王立寨屯兵于此仙人山在嵩县东南七

   十里接伊阳县界四围壁立一径盘曲而上顶平约数亩崖闲有洞洞内有泉元参政牛时中立察

   牛心山在嵩县东南元统志嵩州东南九十里曰怀吉川川南九十里曰牛心山上下

   凡有四洞一曰牛心二曰狮子垛三曰耍儿沟四曰青阳垛七峰山在嵩县南三十里山

   有七峰高插云汉五重山在嵩县南唐书食货志开元十五年初税伊阳五重山银锡元

   和志银𨥥窟在伊阳县南五里太和山在嵩县南唐书地理志伊阳县有太和山三涂

   山在嵩县西南周书武王曰我南望过于三涂左传昭公四年司马侯曰四岳三涂九州之险也

   十七年晋侯使屠蒯如周请有事于洛与三涂杜预注三涂山名在陆浑南水经注伊水历崖口山

   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艹石)阙崖上有坞伊水经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在陆浑故城西南八十

   里许元和志在陆浑县西南五十里旧志在今县西南十里伊水北俗呼为崖口又曰水门

   牛山在嵩县西南接卢氏内乡二县界汝水所出汉书地理志定陵县高陵山汝水出焉水经

   汝水出梁县勉乡西天息山郦注地 理志曰高陵山即猛山也亦言出鲁阳县之大孟 山又言出卢

   氏县还归山博物志曰汝出燕泉山并异名也元和志天息山一名伏牛山在鲁山县西一百五十

   里旧志伏牛山在嵩县西南百里汝水白河皆出焉其东为摘星楼山攻离山在嵩县西

  南水经淯水出卢氏县攻离山明统志淯水出嵩县双鸡岭双鸡盖即攻离之讹也鸦石山

  在嵩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接卢氏县界下即古楼子关伊水经其北林凤山在嵩县西北一

  百里其东为凌星山黄贾二寨水出焉大矿山在嵩县西北一百里接永宁县界高都水

  奉牛山在嵩县北二十里一名伊阳山宋绍兴初翟兴屯伊阳山即此介立山

  在嵩县北四十里一名孤山水经注焦㵎水东流迳孤山南其山介立直上单秀孤峙故世谓之方

  山隋书地理志陆浑县有孤山 按水经注孤山即方山隋志则分为二山思远山

  县北四十里其山高大与九皋七峰等相传唐武后尝幸此建乘凉阁后为隆兴寺露宝山

  在嵩县北六十里接宜阳县界产银锡 按此疑即水经注之鹿髆山以声相近而讹也耙耧

  山在嵩县东北二十五里方山之西下有程伊川故宅方山在嵩县东北隋书地理志陆浑

  县有方山元和志陆浑山俗名方山在伊阙县西五十六里县志陆浑山有二俱在嵩县东北一距

   县四十里在伊水之西春秋时陆浑戎居焉秦因其地置陆浑县一距县二十五里晋魏隋唐所置

   陆浑县地也今尚呼为陆浑岭 按水经注陆浑山在故县西九十里应在今县西北界与方山本

   二山也元和志混而为一县志所谓两陆浑皆非故山也鸣皋山在嵩县东北方山之东元

   和志鸣皋山在陆浑县东北十五里宋建炎二年翟兴破贼杨进于鸣皋山明统志山在嵩县东北

   四十里县志亦名九皋山其南为鹤山二山相向伊水经其下鹤山之西为龟山去县二十里

   荆山在嵩县东北九十里接洛阳县界横岭在巩县东三十里接开封府汜水县界隋

   义宁元年李密据兴洛仓裴仁基自汜水西入以掩其后密选骁雄伏横岭下以待仁基即此

   枝岭在巩县西南七十里嵩山至此分为五枝𡏟岭在巩县西八十里宋置铁冶于此

   分水岭有二一在永宁县南三十里有泉分注一在嵩县东南五十里摩云岭

   宁县西八十里鱼脊岭在永宁县东北七十里又有十八盘岭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接陜

  州卢氏县界马岭在渑池县东二十里又箭河岭在县东北五十里白庙岭在县东南二十

  里冈阜蜿蜒延袤数十里红绒岭在渑池县北三十里伏流岭在嵩县东又蛮峪岭

  在县西黄松岭在县北又东为青岭漏明岩在新安县北六十里旧名石门两壁峭立数十

  丈中通一径卢岩在登封县北十五里太室之东唐卢鸿隐处有草堂倒景台樾馆枕烟庭

  云锦淙期仙磴涤烦矶羃翠亭洞元室金碧潭沙崖在新安县北五十五里群山四拱中有小

  水曰马陵川大谷在洛阳县南后汉灵帝中平元年八关此其一初平二年孙坚讨董卓

  进军大谷距洛九十里章怀太子曰大谷口在嵩阳西北八十五里北出对洛阳故城元和志在颍

  阳县西北三十五里寰宇记在洛阳县东南五十里张衡东京赋曰大谷通其前陈思王洛神赋经

  通谷潘安仁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皆谓此旧志大谷口即今之水泉口也佛光谷

  师县南寰宇记在缑氏县南三十里中有凤凰台旧志峪在万安山下百花谷在巩县东

   南三十馀里接汜水县界隋义宁元年越王侗讨李密使裴仁基自汜水入屯百花谷鬼谷

   在登封县东南史记苏秦习于鬼谷先生徐广曰阳城县有鬼谷元和志在告成县北五里即六国

   时鬼谷先生所居也颍谷在登封县西南左传隐公元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水经注颍水右

   源出阳干山之颍谷即颍考叔为封人处旧志即阳干山之东谷也湮谷在登封县西南水经

   注湮水出湮谷西南西南流迳武林亭东又西南迳湮阳亭东又南入狂水柏谷在登封县

   少室山西北去少林寺五里还征记云谷中无回车地柏林荫蔼穷日幽暗殆弗睹阳景隋开皇中

   赐少材寺地一百顷称柏谷屯逍遥谷在登封县北太室山南麓唐时道士潘师正居此高

   宗尝幸焉亦名承天谷莎栅谷在永宁县西三十里唐有莎栅城韩愈孟郊有莎栅联句

   黑谷在嵩县西南八十里又留剑峪在县北𦉍子峪在巩县东二十里接开封

   府汜水县界岑原邱在巩县西北水经注巩县北有山临城谓之崟㟶邱其下有穴谓之

  巩穴潜通浦北达于河寰宇记作岑原邱在巩县西北三十五里白司马坂在洛阳县

  东北三十里邙山东北垂也亦曰白马山后魏孝昌三年萧宝夤以关中叛萧赞在洛阳闻之惧而

  出走至白马山为人所获隋大业九年杨元感引兵向洛使其弟元挺为先锋自白司马坂逾邙山

  南入唐贞观十一年河溢毁河阳中潬城帝亲幸白司马坂观之旧志又有鹞店坂在县东二十里

  鹞店迤东为洛阳要地鄂岭坂在偃师县南五十五里接登封县界元和志在缑氏县东

  南三十七里晋范阳王保于鄂坂后于其上置关即此也黄马坂寰宇记在缑氏县西北十

  里旧志黄马崖在偃师县西南二十里渑坂在渑池县西北二十里有南坂北坂郏鄏

  陌在洛阳县西左传宣公三年王孙满曰成王定鼎于郏鄏襄公二十四年齐人成郏汉书地理

  志河南故郏鄏地皇甫谧帝王世纪王城西有郏鄏陌京相璠曰郏山名鄏邑名隋书地理志河南

  有郏山旧志即邙山也太白原寰宇记在河南县西北六十八里芒山之异阜也金谷水

   万亩原在永宁县东南十五里元末屯兵于此硖石在孟津县西二十里晋永

   嘉末魏浚与流人数百家东保河阴之硖石后魏永安二年𠇍朱荣与元灏相持于河上荣使𠇍朱

   兆贺㧞胜自马渚西硖石夜渡皆即此换香洞在宜阳县西南五十里中有银矿明成化

   闲土民尝窃采之有司奏请闭塞设巡司防守胆矾洞在新安县北四十里内产胆矾有寒

   风不可入抵坞洞在渑池县北二十里产银又西关洞在县北百里产铅今俱封闭

   河自陜州流入经渑池县北又东经新安孟津巩县北入开封府汜水县界书禹贡导河东至于

   底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书泰誓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水经注河水自底柱以下五户

   以上其闲百二十里河水竦石杰岀势连襄陆葢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有

   一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五户滩名也河水又东清水注之又东与教水合又与畛水合又东

   合滽滽之水又东过平阴县北湛水注之又东迳河阳故城南又迳临平亭北又东迳洛阳县北又

   东迳平县故城北河水至斯有盟津之日又曰富平津晋杜预造桥于此又谓之陶河又东淇水泲

   水注焉又东过巩县北河水于此有五社渡为五社津又东洛水注之谓之洛口又东过成皋县北

   旧志黄河自陜州又东迳渑池县北百里其北岸与山西垣曲县分界又东迳新安县北六十里又

   东迳洛阳县北五十里今割属孟津又东迳孟津县北五里其北岸与济源孟县分界又东迳巩县

   北十里其北岸与温县分界河自孟津而上多循山麓行至孟津地平土疏河势渐涨溃溢之患口

   孟津始 本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驾幸嵩洛   御制有渡孟津河恭依

   圣祖仁皇帝元韵暨渡河舟中作诗藻河在宜阳县西迳锺山锦屏二山之门北流入洛引之

   可以灌田一名鐡锁沟沟旁旧有铁冶今废金线河在宜阳县西北一名金丝㵎源出永

   宁县嶥山东南流迳福昌镇东南入洛又有渡羊河亦自永宁县东南流入洛水经注杜阳㵎水出

   杜阳谿东南迳一全坞东与盘谷水合东南入洛疑即此龙㵎河在新安县西北二十里发

  源青崖底东南流入谷居民引以溉田又安沟河在县西北十五里南流会龙㵎入谷又长垣河在

  县西北八里源出队山南流入谷又泥河在县西郭外源出北山南流入谷又金水在县东门外源

  出县北十里朱家坡孕沟二水合流南入谷市河在巩县东门外源出青龙山旋绕山岩闲

  北流入洛石子河在巩县东南即古洞水也水经注洞水发南谿石泉世亦名之为石泉又

  经盘谷坞东世又名之为盘谷水又北入洛隋末刘长恭讨王世充渡洛水陈于石子河西胡三省

  通鉴注石子河即洞水也旧志在县东南二十里或谓之玉仙河涝河在孟津县西源出洛

  阳县瓦店邙山中北流至县西十二里上河头始出山口又北入河或有时伏流地中又有青河在

  旧县南积水成池东流入河洗耳河在登封县南源出箕山下流入汝州汝水洛水

  自陜州卢氏县流入东北经永宁县南又东北迳宜阳县北又东北迳洛阳县南与㵎𤁄二水合又

  东迳偃师县南合伊水又东北迳巩县西北又东至开封府汜水县西北入河书禹贡导洛自熊耳

   东北㑹于㵎𤁄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水经注洛水自卢氏县东迳高门城南东与高门水合

   又东松阳谿水注之又东迳黄亭南又东合黄亭谿水又东得荀公㵎口又东迳檀山南又东库谷

   水注之又东得鹈鹕水口又迳仆谷亭北左合北水又东合侯谷水又东迳龙骧城北又东左合宜

   防北山水又东广由㵎水汪之又东右得直谷水又东北过蠡城县南右会金门谿水又东合款水

   又东黍艮谷水入焉又东太阴谷水北流注之又东合白马谿水又东过阳市邑南昌涧水注之又

   东迳一合坞南又东合杜阳㵎水又东合渠谷水又东迳宜阳故城南又东与厌梁之水合又东南

   黄中㵎水注之又东禄泉注之又东共水入焉又东合黑涧水又东临亭川水注之又东北出散关

   南又东与豪水㑹又东枝渎左出焉又东出关惠水右注之又与虢水㑹又东北过河南县南与㵎

   𤄊合又东过洛阳县南伊水从西来注之又东合水注之又东迳偃师故县南与缑氏分水又东休

   水自南汪之又东迳百谷坞北又北阳渠水注之又北迳偃师城东东北历𬩽中迳訾城西𬩽水注

  之又东迳訾城北又东罗水注之又东明乐泉水注之又东迳巩县故城南又东浊水注之又东北

  洞水北入焉又东北流入于河谓之洛汭即什谷也张仪说秦曰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谓此川也

  元和志洛水在洛阳县南三里自苑内上阳之南弥漫东流宇文恺科堤束令东北流当水冲捺堰

  九形如偃月谓之月坡宋史河渠志元丰二年洛通汴自巩县任邨沙谷口至河阴县汴口穿渠

  长五十一里旧志洛水在永宁县南五里东北迳宜阳县北百步许又东迳洛阳城南五里又历偃

  帅城南经巩县北三里至县东北二十里汜水县界入河伊水自陜州卢氏县熊耳山发源流

  迳嵩县南一里东北迳宜阳县界至洛阳县南东北至偃师县西南五里合洛水书禹贡伊洛𤁄

  㵎既入于河水经注伊水自鸾川东北迳东亭城南又屈迳其亭东东北过郭落山阳水东流入伊

  水其东北鲜水入焉又与蛮水合又东北过陆浑县南滽滽水东流注之伊水历崖口迳三涂山有

  七谷水注之又北蚤谷水注之又东北迳伏流岭东北与温泉水合又东北迳伏暗岭左纳焦㵎水

   又东北涓水注之又东北长水东流入焉又有明水西南流入之又与大㦸水会又北迳新城东与

   吴㵎水会又北迳当階城西大狂水入焉又北土沟水板桥水入焉又北会厌㵎水又北迳高都城

   东来需之水入之又东北迳前亭西又北入伊阙又东北至洛阳县南迳圜邱东又东北流注于洛

   水元和志伊水出鸾掌山东北过伊阙多雨暴涨诸峡束水之处其高或七八文又伊水在河南县

   东南十八里唐书地理志龙门山东抵天津有伊水石堰天宝十载河南尹裴迥置胡渭禹贡锥指

   贾让言大禹凿龙门辟伊阙当时伊水为害必甚故禹治四水以伊为先伊既入洛乃疏洛以入河

   最后治𤄊㵎孝水在洛阳县西潘岳西征赋澡孝水以濯缨嘉美名之在兹水经注俞随之

   水出廆山之阴北流注于谷世谓之孝水在河南城西十馀里旧志孝水在洛阳县西三十里亦名

   谷水东流至县西北入谷后周于此筑孝水戍俗谓之王祥河盖因近祥墓而名金谷水

   在洛阳县西北自新安县流入水经注金谷水出太自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水又东南流迳晋

  卫尉石崇故居又东南入穀水新安县志金水在县东北三十里东流入洛阳界又有羊马川在县

  东北二十里东流合金水入谷洛阳县志金水在县西二十里旧经金水保入㵎隋都洛改流绕皇

  城今在府东北七里下流入𤁄休水在偃师县东南六十里水经注休水导源少室山西流迳

  穴山南而北与少室山水合又左会南谿水又西南北屈潜流地下其故渎北屈出峡谓之大穴口

  北历覆釜堆东届零星坞又经延寿城南缑氏县治又西展北屈迳其城西又北流注于洛水

  水在偃师县南水经注刘水出半石东山西北流经刘聚谓之刘㵎其水西北流注于合水旧志

  刘㵎源出南山在偃师县南五十里又有碾子河在县西南十里韩庄干河在县南史家湾俱北流

  合水在偃师县西南四十五里水经注合水出半石山北迳合水坞东北流注于公路㵎

  俗讹曰光禄㵎北流与刘水合又北流注于洛水𬩽水在偃师县东北与巩县接界史记张

  仪传下兵三川塞斜谷之口徐广曰一作寻成皋巩县有寻口后汉书郡国志巩有寻谷水水经注

   𬩽水出北山𬩽谿其水南流世谓之温水泉又东南迳訾城西北东入洛水京相璠曰今巩洛渡北

   有𬩽谷水东入洛谓之下𬩽亦谓之北𬩽括地志温泉水即𬩽源出巩县西南四十里旧志𬩽谿在

   偃师县东北十四里温泉在邙山下甘水源出宜阳县东南东北流至洛阳县西南入洛水经

   注甘水出宜阳县鹿蹄山东北流与非山水会于河南城西北入洛旧志在洛阳县西南三十里

   黑㵎水在宜阳县西南水经注黑㵎水南出陆浑西山历于黑㵎西北入洛亦名皂㵎隋大

   业初营显仁宫南接皂㵎北跨洛滨即此县志皂㵎在县东十里渑池水在宜阳县西汉

   书地理志宜阳县有渑池水经注熊耳山际有池世谓之渑池东南迳宜阳县故城西谓之西度水

   又东南流入于洛明统志有宜水在宜阳县西五十里本名西渡自水宁县流经宜谷西南入于洛

   黄㵎水在宜阳县西水经注黄中㵎水出北阜二源奇发总成一川东流注于洛县志黄㵎

   水在县西六十里自黄涧邨入洛渠谷水在宜阳县西水经注渠谷水出宜阳县西女几

   山东北流迳云中坞又东北入洛水旧志渠谷水在县西七十里又有流谷水在县西八十里俱出

   流漕邨石崖下东入洛昌谷水在宜阳县西九十里一名昌涧水自永宁县流入水经注

   昌㵎水出西北宜阳山东南流迳宜阳故郡南又南注于洛明统志刀辕川在永宁县东北三十五

   里源出陜州界东北流入宜阳县界名昌河旧志宜阳县昌谷水即永宁县之刀辕川源出渑池界

   东南流入洛五延水在宜阳县西水经注厌梁之水出宜阳县北傅山大陂自陂北流屈

   而东南注世谓之五延水又东南流迳宜阳县故城东东南流注于洛旧志有横流㵎水在韩城东

   西两关闲源出熊耳山至韩城东南入洛疑即此水共水在宜阳县西水经注共水出长石山

   共谷南流得尹谿口又南与李谷水合世谓石头泉南流注于洛旧志有汪洋河在县西四十里自

   渑池县流入合鹿跑泉南注洛土人引水溉田曰宣利渠豪水在宜阳县东北自新安县流入

   水经注豪水出新安县密山东流历九曲泉而南流入于洛皂㵎水在新安县东水经注

   皂涧水出新安县东南流经母邱兴盛墓东又南经函谷关西又东流入于谷旧志在县东一里

   慈㵎水在新安县东三十里水经注少水出瞻诸山阴控引众谿积以成川东流注于谷世

   谓之慈㵎波水在新安县东南水经注山海经曰娄𣵠之山波水出于其阴谓之百答水北流

   注于榖旧志有城潢河在县南十五里东入谷疑即波水滽滽水源出新安县北东入孟津

   县界水经注滽滽水出河南垣县宜苏山俗谓之长泉水伊洛门也其水北流分为二一水北入河

   一水又东北流注于河寰宇记滽滽水在河清县西南六十里新安县志长泉在县北六十四里有

   长泉邨孟津县志今有横水在县西源出洛阳新安二县界二沟中分北流三里许相合又北流五

   里许入河横水镇以此为名罗水在巩县西南源出登封县界水经注罗水出方山罗川西

   北流蒲地水注之谓之长罗川亦曰罗中盖肹子𬩽罗之宿居故川得其名耳又西北白马谿水注

   之西北流白相㵎水注之又北九山东谿水入焉又于訾城东北入洛隋大业十三年李密自罗口

  袭兴洛仓罗口即罗水入洛之口也明谿泉水在巩县西南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晋贾辛

  帅师军于谿泉杜预注巩县西南有明谿泉水经注明乐泉水出南原下五泉并导故世谓之五道

  泉即古明谿泉也县志今有青龙河在县西南五十里源出青龙山汇罗汉西流牛鼻涌水菩池五

  泉之水北流入洛湟水在巩县西后汉书郡国志巩县有湟水水经注洛水又东浊水注之

  即古湟水也水出南原流迳黄亭入洛旧志有干石河在县西二十里源出青龙山疑即湟水𤁄

  水源出孟津县西流至洛阳县北又东南流入洛孔安国书传𤁄出河南北山汉书地理志谷城

  县𤁄水出潜亭北东南入雒水经注谷城县北有潜亭𤄊水出其北梓泽中东南流水西有一原古

  旧亭之处又东南流注于穀水穀水自千金堨谓之千金渠又东南过洛阳县南又东过偃师县又

  东入于洛元和志𤁄水在河南县北六十里今验水西从新安东入县界唐书地理志河南有𤁄水

  避武宗名曰吉水宣宗立复故府志𤁄水在孟津县西南五十里源出谷城山与九眼泉合东南流

   经县西二十里入洛阳县界由邙山西又东南经县北又折而南入于洛五渡水在登封县

   东水经注五渡水导源嵩高县东北太室东谿及春夏雨泛水自山顶迭相濯澍㟧流相承为二十

   八浦阳旱辍津石潭不耗山下大泽周数里清深洁肃水中有立石高十馀丈广二十许步上甚平

   整其水东流迳阳城西石溜萦委溯者五涉故谓之五渡水东南流入颍水旧志缘谿有五渡邨在

   岳庙东十二里石淙水在登封县东南三十里亦名平乐㵎水经注平洛谿水发玉女台下

   平乐涧世谓之平洛水吕忱所谓勺水出阳城山盖斯水也又东南流注于颍唐武后与群臣游宴

   赋诗于此薛曜序云石淙者俗谓之平乐㵎乐洛字古通用也旧志源出嵩山南流经告成镇东五

   里又南入颍颍水在登封县南东流入开封府密县界汉书地理志阳城县阳干山颍水所

   出东至下蔡入准过郡三行千五百里水经注颍水出阳城县西北少室山有三源奇发右水出阳

   干山之颍谷其水东北流中水导源少室通阜东南流迳负黍亭东亦或谓是水为隐水东与右水

  合左水出少室南谿东合颍水又东五渡水注之经阳城县故城南又迳箕山北东与龙渊水合又

  东平洛谿水注之又东出阳城关历康城南县志水在县西亦名双谿河又有少阳河在县西南十

  五里源亦出少室山东流入颍大狂水源出登封县西南西流至洛阳县界入伊水水经注

  大狂水出阳城县之大𩇵口西经纶氏县故城南左与倚薄山水合又东八风谿水注之又西得三

  交水口又西迳缶高山北西南与湮水合又西迳湮阳城南又西迳当階城南而西流注于伊

  交水在登封县西水经注狂水又西得三交水口水有二源各导一谿故名三交白马

  谿水在永宁县东水经注白马谿水出宜阳山㵎有大石厥状似马故名又东北流注于洛旧

  志白马水在县东十馀里金门谿水在永宁县南水经注金门谿水南出金门山北迳金

  门坞西北流入于洛荀㵎水在永宁县西南水经注荀公㵎水出南山荀㵎即庞季明所入

  荀公谷也其水历谷东北流注于洛库谷水在永宁县西南水经注库谷水自宜阳山南三

   川并发合为一谿东北流注于洛又东有侯谷水出南山北流入洛醴泉水在永宁县西十

   里南流入金门谿水高门水在永宁县西水经注高门水出北山东南流合洛水枝津水上

   承洛水东北流经石勒城北又东迳高门城北东入高门水乱流南注洛黄城谿水

   宁县西水经注黄城谿水出鹈鹕山东南流历亭下谓之黄亭谿水东南入于洛水款水

   宁县东北水经注款水有二源并发两川迳引谓之大款水合而东南入于洛明统志有大宋川在

   县东北二十里源出僙塘山经宜阳县入洛盖即此水也穀水源出渑池东东流合㵎水经新

   安县南又东至洛阳县西南入洛即古㵎水也周书我乃卜㵎水东𤁄水西惟洛食国语灵王二十

   二年谷洛鬬将毁王宫韦昭注洛在王城南谷在王城北东入于𤄊灵王时穀水盛出王城西南流

   合于洛两水相格有似于鬬而毁王城西南也汉书地理志渑池县榖水出穀阳谷东北至谷城入

   雒水经穀水出宏农渑池县南墦冢林穀阳谷东北过谷城县北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于洛郦

   注今杀水出于崤东马头山穀阳谷东北流历渑池川或谓之彭池又东迳秦赵二城南又东经上

   崤北又东左㑹北溪又东迳新安县故城南北夹流而东又东迳千秋亭南又东迳雍谷与北川水

   合又东迳缺门山广阳川注之又经白起垒南又东石默溪水注之又东迳母邱兴盛墓南又东经

   函谷关南东北流皂㵎水注之又东北迳函谷关城东右合桑爽之水又东㵎水注之自下通谓之

   㵎水故尚书曰伊洛𤁄㵎既入于河而无穀水之目又东波水注之又东少水注之又东俞随之水

   注之又东迳榖城南又东迳河南城西北水之右有石碛碛南出为死谷北出为湖沟魏太和七年

   暴水流高三丈此地停流成湖渚造沟以通水东西十里决湖以注𤁄水穀水又迳河南王城北又

   东迳干祭门北又东历千金堨东注谓之千金渠又东左㑹金谷水又东分为二一水东迳金墉城

   北又迳洛阳小城北又东出为阳渠一水南自阊阖门东至偃师城南注于洛隋书炀帝纪大业元

   年开通济渠自西苑引榖洛水达于河通典外传所谓穀水本㵎水水经都城苑中入洛元和志谷

  水在渑池县南二百步又在新安县南二里金史地理志渑池县有渑河新安县有穀水 按谷㵎

  𤁄三水久混据周书涧东之文其水应在王城之西南流入洛即水经注所谓死谷也㵎水既合于

  谷不知何时又东合于𤁄禹贡锥指谓周景王壅谷入𤁄亦无确据水经注自千金渠以东乃𤁄水

  经流非涧谷故道也今舆图载渑水在渑池南东流即穀水也涧水发源渑池东北白石山至县东

  南即合流其下通谓之㵎水下流至洛阳西南洛不通𤁄水则又一变而与周书合至以在渑池

  南者为渑水别指新安西界南流入㵎者为穀水误㵎水在渑池县北孔安国书传㵎出渑池

  山汉书地理志新安县禹贡㵎水在东南入雒水经㵎水出新安县南白石山东南入于洛郦注山

  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其阳东南注洛㵎水出其阴北流注谷世谓曰赤岸水亦曰石子㵎东北

  流历函谷东坂东北流注于谷又今新安县西北有一水北出渑池界东南流迳新安县入穀水孔

  安国所言当斯水也然穀水出渑池下合㵎水得其通称或亦指之为㵎水今孝水东十里有水世

   谓之慈㵎又谓之㵎水按山海经则少水也而非涧水又按河南有离山水谓之为㵎水水出离山

   东南流历榖城东南注于杀㵎水售与穀水乱流同入于洛今榖水东入千金渠㵎水与俱东入洛

   矣意所未详故并书之通典渑池县有㵎水旧志在渑池县东北二十里源出白石山南流合穀水

    按今㵎水即孔安国所谓出渑池山者汉新安县本在今渑池之东地理亦合然郦道元已无确

   指而其下流穀水擅名已久故分著之仍以穀水为正流云金陵㵎水在渑池县北九

   十里源出桓王山下北流入河高都水在嵩县东元统志高都水在嵩州西北四十里有锡

   冶提举司县志源出大矿山东南流至青山东过高都入伊又有呉邨水出留剑峪东南流入伊龙

   驹水出黄松岭南流入伊樊水在嵩县东源出露宝山东南流入伊水经注焦㵎水出鹿髆山

   东流迳孤山南东历伏睹岭南东流注于伊即此又有马㵎水出古城北南流入伊顺阳水

   在嵩县东源出宜阳县南五十里鱼儿泉南流入县界东南经鸣皋镇东入伊水经注涓水源岀陆

   浑西山东注虢略又东迳陆浑县故城北又东南入伊疑即此空桑㵎水在嵩县南八里

   北流入伊明统志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子于空桑中长而相殷是为伊尹即此沙沟

   水在嵩县南十里又干㵎水在县南十里南庄水在县东南十五里曲里水在县东南二十馀里

   俱北流入伊汝水在嵩县南东北流入伊阳县界汉书地理志高陵山汝水出东南至新蔡

   入淮过郡四行千三百四十里水经汝水出梁县勉乡西天息山郦注今汝水出鲁阳县之大盂山

   黄柏谷岩鄣深高山岫邃密石径崎岖人迹裁交西即卢氏界也其水东北流迳太和城西又东流

   迳其城北又东界尧山元和志水出鲁山县西一百五十里蛮峪水在嵩县西水经注蛮

   水出卢氏县之蛮峪东流入于伊县志蛮峪水在县西四十里南折入伊又有大章水在县西六十

   里东南流入伊王母㵎水在嵩县西古名滽滽之水山海经釐山滽滽之水出焉南流注

   于伊水水经注水出陆浑县西南之王母㵎㵎北山上有王母祠故名东流注于伊水黄寨

   水在嵩县西其东又有贾寨水俱出凌星山东南流迳二寨合流入伊马回水在嵩县东

   北源出青岭南流经马回屯西入伊水经注马怀桥长水出新城西南山东流入伊即此诸家

   川在洛阳县东南六十里源出登封县界西流入伊上宜川在宜阳县西南二十里万

   安山下唐开元十年如兴泰宫猎于上宜川相近又有方秀川唐开元十四年幸寿安猎于方秀川

   马陵川在新安县北四十里自县东北三十里西北流迳沙崖北入河又有景阳川在县北

   三十兰谿在偃师县南四十里寰宇记贺兰谿在缑氏县南八里即此回谿

   宁县后汉建武三年冯异与赤眉战败弃马步走上回谿坂寻复战大破赤眉于崤底光武劳之曰

   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渑池章怀太子曰回谿今俗所谓回坑在永宁县东北长四里阔二丈五

   尺元和志在县东北三十六里明统志在县北六十里即东崤山坂也七里㵎在洛阳县

   东晋泰始十年立石桥于城东七里㵎上大安二年陆机为前锋进逼洛阳长沙王又拒破之机军

   赴七里㵎死者如积水为不流水经注穀水东合七里㵎㵎有石梁即旅人桥也去洛阳宫六七里

   温谷㵎在洛阳县北二十里下有温泉源出瓦店流迳孟津县界入河拜马㵎

   师县南寰宇记缑氏县有半马㵎嵩山记云半马㵎人或云百马㵎亦曰拜马㵎古老传王子晋得

   仙而马还国人思之不见乃拜其马于此接佛光谷下彻公路㵎旧志在偃师县南三十里又有落

   鹿㵎在县南三十五里荣锜㵎在巩县西左传昭公二十二年王崩于荣锜氏社预注巩

   县西有荣锜㵎旧志今有担车㵎在县西三十里九经㵎在永宁县西北一百里相传光

   武微时迷路往来九次遇一老人指之而出故名通山沟在偃师县西北三十里阔百尺

   深二丈导邙山㵎谷之水北至孟津入河饮马沟在巩县东七里俗传吕布军虎牢时饮马

   于此又醋峪沟在县东南七十里水峪沟在巩县西二十里源出邙山又石㵎沟在县西

   三十里和泥沟在县西南二十里宋修陵屯役之处同峪沟在永宁县西四十五里长水岭

   北二水合流南入洛阳渠在洛阳县东后淇书王梁传建武五年梁为河南尹穿渠引穀水注

   洛阳城下东写巩川渠成而水不流又张纯传建武二十三年为大司空明年上穿阳渠引洛水为

   漕百姓得其利述征记旧于王城东北开渠引洛水名曰阳渠东流经洛阳城北出建春桥石门下

   以输常满仓水经注阳渠今引穀水亦谓之九曲渎河南十二县簿之渎在河南巩县西西至洛阳

    按阳渠以郦注考之有二道一在洛阳城北自皋门桥东历大夏门广莫门屈南迳建春桥石门

   下即王梁之所引道元所谓旧渎者也一在洛阳城南自阊阖门南历西阳门西明门屈东历津阳

   门宣阳门平昌门开阳门又东迳偃师城南又东注于洛盖即张纯所穿又新唐志河南县有洛漕

   新潭大足元年开以置租船宋史开宝九年幸西京发卒自洛城市桥凿渠至漕口三十五里以便

   馈运皆即阳渠故道也伊渠在洛阳县南二十五里自伊阙北分伊水北行至午桥庄与洛

   渠交而出其上亦为三支名莽渠清渠单渠但以东别之俱入洛又有永济渠明万历三十三年凿

  亦引伊水灌田又有新兴渠在县西南四十里引甘水灌田明宏治中张鼐建通津渠

  阳县南元和志隋大业元年分洛水西北流名千歩碛东北流入洛水洛渠在洛阳县西南

  二十五里引洛水入渠溉田又莽渠在县西南二十里莽渠之北又分三支曰清渠单渠大阳渠皆

  引洛渠东行下流仍入于洛明宣德初堙塞宏治六年巡抚徐恪重疏九年副使张鼐复于洛渠南

  凿一渠出午桥上由是洛渠并前为五宣德渠在宜阳县西六十里土人引以溉田又有

  官庄渠老老湾渠锁家营渠安业渠皆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开浚神堤渠在巩县北三里

  明永乐间开宣利渠在永宁县南三里明统志又有新兴渠万箱渠皆分洛水以溉田者

  旧志县界又有龙头福兴等渠明洪武永乐闲再经䟽浚寻堙塞万历三十九年又重开福兴渠东

  西长二十五里南北阔二里馀溉田千二百亩有奇 本朝顺治九年重修永定渠

  县南二里又有伊阳永顺济民呜皋永昌顺阳永通诸渠皆古渠也又永泉永丰桥北永定新永顺

  永清永济新正中安安新诸渠皆新渠也并引伊水溉田千金堨在洛阳县北水经注河南

  县城东十五里有千金堨旧堰穀水魏太和五年更修此堰谓之千金堨积石为堨而开沟渠五所

  谓之五龙渠盖修王梁张纯故迹也堨是都水使者陈协所造水历堨东注谓之千金渠晋世大水

  暴注沟渎泄坏更于西开二堨二渠名曰代龙渠即九龙渠也后张方入洛破千金堨颓毁殆尽太

  和中修复五龙潭在偃师县西南七十里又十五龙潭在渑池县北五十里鳌山后内有风

  雨雷三潭皆西流入河黑龙潭在偃师县北一里南流入洛曰黒龙潭又巩县东南七十

  里嵩县西南八十里俱有黑龙潭又嵩县有白龙潭在县东南十五里黄龙潭在县北八十里皆祷

  雨有二龙潭在偃师县北二里邙山之阳水常不竭胭脂潭在宜阳县东即

  洛水汇处潭中之石紫色九龙潭在登封县太室山东岩之半古名龙渊水山巅诸水咸会

  于此盖一大峡也峡作九垒毎垒结为一潭递相灌输深不可测水经注龙渊水导源龙渊东南流

   迳阳城北又东南入颍龟潭在永宁县西北南流入洛御史滩在嵩县北九十里一

   名㶉𪄠滩古伊阙县前临大谿康軿剧谈录每县中僚佐有入台者即水中滩出唐牛僧孺为尉忽

   报𤄬出及双㶉𪄠飞下不旬口拜西台御史鸿池在洛阳县东后汉书安帝纪永初三年

   以鸿池假与贫民水经注穀水又东注鸿池陂在洛阳东二十里东西千步南北千一百步四周有

   天渊池在洛阳县东魏志文帝纪黄初五年穿天渊池水经注渠水自大夏门又东枝

   分南入华林园历䟽圃南又迳瑶华宫南景阳山北又东注天渊池池中有魏文帝九华殿其水东

   出华林园迳听讼观南又东注洛阳县之南池魏王池在洛阳县南明统志洛水溢为池为

   唐都城之胜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故名泊池在宜阳县东南十五里一名泊头湖广可十亩

   有莲有藕其地四面皆山凡夏雨四山之水皆泊于此故名莲花池在巩县西南罗口保

   广二十亩天池在渑池县东南五十里横潦无源唐贞观十八年猎于渑池之天池即此又大

   池在县东南四十里广百亩许又藕池在县南三十里汪洋千顷昔人栽莲于此故名狄泉

   在洛阳县故洛阳城中春秋僖公二十九年盟于狄泉左传定公元年晋魏舒合诸侯之大夫于狄

   泉城成周杜预左传注狄泉今洛阳城内大仓西南池水也帝王世纪敬王徙居成周城小不受王

   都故坏狄泉而广之晋书五行志永嘉元年洛阳东北步广里地陷有苍白二色鹅出陈留董养曰

   步广周之翟泉地也水经注穀水东流入洛阳县之南池即故翟泉也在广莫门道东建春门路北

   后为东宫池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太仓南有翟泉周回三里水犹澄清洞底明净高祖于泉北置河

   南尹泉西有华林园以泉在围东因名苍龙海通典在洛阳东三十馀里滴水泉在洛阳县

   西南四十里土崖上覆空广一丈有奇滴水如珠又有灵泉在县南二里唐李德裕有赋九眼

   泉在洛阳县北三十里谷城山东南一泉九眼下入𤁄水双泉在偃师县南寰宇记在缑

   氏县南十里县志又有灵泉在县南喷玉泉在宜阳县东南宋司马光有诗又鹿跑泉在县

   西一名鱼儿泉下合汪洋河柳泉在宜阳县西四十里寛一丈许旁植以柳故名温泉

   在新安县西南三里群山之阴北流入㵎又嵩县有温泉二一在县东南二十里一在县西七十里

   菡萏泉在巩县东下流入市河平泉在渑池县东南三十里源出平地东南流入洛

   又温泉在县东二十五里石泉在县东南四十里宝泉在县南二十里古玉井在洛阳县

   东三十五里魏明帝引榖水过九龙祠前为玉井绮阑又璇华宫有玉井皆以白石甃之甄官

   井在洛阳县东南后汉初平二年孙坚讨董卓进至雒阳得汉传国玺于城南甄官井琉璃

   井在府城外发祥寺侧明统志宋太祖汲此井浴后甃以琉璃至今石压其上八角井

   在孟津县西耕子沟祷雨有应龙井在永宁县嶕峣山上三井相连










                   前总纂官张 琴恭纂辑

                   提调官王广荫恭覆辑

                   校对官王思义恭  校

                   校对官章诒燕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