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四百二十四至四百二十五

卷四百十八至四百二十三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四百二十四至四百二十五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四百二十六至四百二十七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54.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54.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54.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54.djvu/5

福建统部表                    

                         

 大清一统志

  福建统部在 京师南六千一百三十里东西距九百五十里南北距九百八十里东至海一

   百里西至江西寕都州瑞金县界八百五十里南至海二百八十里北至浙江处州府龙泉县界七

   百里东南至海二百八十里西南至广东嘉应州界一千二百里东北至浙江温州府平阳县界五

   百十五里西北至浙江衢州府江山县界八百二十五里其台湾一府在省东南海岛中东距大山

   与生番接界

  ︹分野︺天文牵牛须女分野星纪之次后汉书郡国志注自斗十一度

   至婺女七度一名须女曰星纪之次于辰在丑谓之赤奋若于律为黄锺斗建在子今吴越分野晋

   书天文志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吴越分野属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唐书天文志东南负海为星纪负

   海者以其云汉之阴也南斗牵牛星纪也初南斗九度中南斗二十四度终女四度为星纪之分古

  吴越及东南百越之国通志牵女跨浙粤闽三省台湾西界于漳南邻于粤而北则与福州之闽安

  镇相峙漳分野视闽而粤之分野视漳台之绣壤相错其均属之牛女无疑也

 ︹建置沿革︺禹贡扬州南境周为七闽地周礼职方氏七闽郑注闽

  蛮之别也春秋属越战国属楚史记楚威王败越杀王无彊越以此散诸族子

  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秦并天下置闽中郡汉高

  帝五年为闽越国史记东越传闽越王无诸其先勾践之后秦并天下废为君长

  以其地为闽中郡无诸从诸侯灭秦率越人佐汉汉五年立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建元六

  年立丑为越繇王奉闽越先祭祀立馀善为东越王与繇王并处元封元年国除

  为冶县属会稽郡后汉永和六年置会稽南部都

  尉 按前汉志南部都尉治回浦沈约宋志后分冶县地置东南二部都尉盖后汉始改置于冶

  三国吴永安三年分会稽南部置建安郡晋太

  康三年分置晋安郡皆属扬州元康元年改属江

  州宋泰始四年改晋平郡七年复故齐因之梁天

  监中析晋安郡置南安郡普通五年三郡并属东

  扬州陈永定初置闽州领三郡天嘉六年州废光

  大二年升晋安郡为丰州领建安南安二郡隋开

  皇九年改为泉州废建安南安二郡为县大业初

  复改泉州为闽州三年废闽州仍置建安郡唐武

  德初废郡置建州六年仍置泉州八年置泉州都

  督府垂拱二年增置漳州久视元年又置武荣州景云二年改闽州都

   督府时改泉州为闽改武荣州为泉督闽泉建漳潮五州开元十三年改福

   州都督府二十一年置福建经略使二十四年增置汀州割潮

   州入岭南仍督五州天宝元年自岭南割属江南东道唐书方镇

   乾元元年改经略使为都防御使兼寕海军使上元元年升节度使大历六年废为都团练观察

   使干寕四年置威武军节度使五代史光启二年王潮克泉州福建

   观察使陈岩表以潮为泉州刺史景福元年岩卒潮攻克福州即以为观察使干寕四年潮卒弟审

   知代立唐以福州为威武军拜审知为节度使五代初为王氏所据后唐

   天成元年王延翰建闽国五代史梁初封审知为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

   府唐同光三年审知卒子延翰代立四年自建闽国称王其弟𬭸寻杀延翰自立长兴四年僭号改

   清泰二年𬭸被杀子昶代立晋天福四年国人杀昶立审知少子曦八年曦弟延政自立于建州

   建国称殷改元国分为二开运二年南唐灭闽三年福州分

   属吴越五代史开运元年国人杀曦二年南唐兵执延政分置剑州三年福州将李仁达降

   太平兴国三年置两浙西南路四年置兴化军五年增邵

   雍熙二年改福建路宋史志领福建泉漳汀剑六州兴化邵武二军

   德三年置安抚使大观元年升为帅府四年罢绍

   兴三十二年升建州为建寕府建炎三年复升安

   抚使为帅府景炎元年升福州为福安府元至元

   十五年置行中书省二十二年罢属江浙行省

   至元十四年置行宣慰司兼行征南元帅府事于泉州十五年改为行中书省十八年迁于福州

   十九年复迁泉州二十年复迁福州二十二年并入杭州大德元年置福建道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元史志领福州建寕泉州兴化邵武延平汀州漳州八路

   三山续志至元十五年置行省于福州十六年改置宣慰使司二十年复置行省二十二年并入江

   西行省二十三年复置明年呚行尚书省二十八年仍并入江西二十九年仍置行中书省大德元

   年立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徙治泉州三年改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仍移治福州黄仲昭通志曰三

   山续志修于元致和间一代典籍尚存必有所据当以为正至正十六年复置

   行中书省二十六年罢通志改置行枢密院寻为陈友定所

   据明洪武二年置福建行中书省九年改置福建

   承宣布政使司统八府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寕邵武汀州一州

   

  本朝因之为福建省康熙二十三年海岛荡平以其

   地置台湾府雍正十二年升福寕直隶州为福寕

   府永春龙岩二县为直隶州永春旧属泉州府龙岩旧属漳州府

   领府十直隶州二

    福州府 兴化府 泉州府 漳州府 延平

    府 建寕府 邵武府 汀州府 福寕府

    台湾府 永春直隶州 龙岩直隶州

  ︹形势︺东南据海东北自浙江温州府界西南至广东潮州府界大海环二千里西抵

   江广闽西北境与江西建昌府西境与赣州府西南境与广东潮州府相唇齿北距岭

   峤自浙江衢州处州而南江西广信建昌赣州而东南皆崇山结曲故闽亦称峤外地其名

   山则有武夷在建寕府崇安县南三十里梁山在漳州府漳浦县西南三十里

   太姥在福寕府东北一百里福鼎县界其大川则有建江亦曰建溪又曰

   剑江源出浦城县北渔梁山南流经县西又南至建阳县双溪口合崇安溪水又南经建寕府城西

   绕而南松溪水自东北来会亦曰东溪又南经延平府城东南与西溪水会又东南至尤溪口尤溪

   水自西南来注之又南经古田县界又东南至水口又东至闽清口又东至福州府城西北白沙驿

   又东南经府城南为南台江又东为马肠江入海自西北而东南横亘三郡之中几千馀里建邵汀

   延福五郡之水皆汇入焉自浦城迄水口滩之有名者以三百计为闽省通津福州兴化泉州

   漳州福寕皆滨海台湾悬居海中海坛澎湖金门厦门南澳为控扼要地其重险则有

   仙霞有关在建寕府浦城县北一百二十馀里北至浙江江山县百里本江山县地关南三十

   八里有枫岭为闽浙分疆处岩岭相接南北经途皆出于此杉关在邵武府光泽县西北七

   十里西至江西建昌府一百二十里为江闽往来之通道厦门在泉州府同安县西南五十里

  海中嘉禾屿为海峤之奧区实南疆之重镇

 ︹户口︺康熙五十二年原额人丁一百四十八万七千四百四十二乾隆三十七年停编丁今滋生男

  妇大小共一千八百一十万八千三百四十九名口计三百三十万八千六百二十六戸又屯民男

  妇共四十三万八千九十七名口计六万八千八百九十九户

 ︹税课︺闽海关额徴正税银六万六千五百四十九两五钱四分六釐铜觔水脚银七千两盈馀银一

  十一万三千两通省正引馀引共九十三万二千四百八十五道额徴盐课银二十八万四千八百

  七十九两一钱四分七釐有奇又台湾府暨漳州府属云澳地方不行盐引由商领办额徴包课银

  一万三百九十九两八钱有奇汀州府行两广正引盐课载广东省税课门

 ︹文职官︺

  闽浙总督驻福州府辖福建浙江二省

   巡抚驻福州府

   提督学政驻福州府

   布政使 经历 都事 照磨 库大使广

   按察使 经历 照磨 司狱

   粮驿道驻福州府分巡福州福寕二府嘉庆十一年改为分巡寕福海防兵备道驻福寕府

    十九年仍改归原缺库大使布政使都事兼管

   盐法道驻福州府库大使广盐课大使十六员福清场诏安场

    莆田场下里场浯洲场洪白团场赤𣏌团场福兴场江阴团场浔美场𬇞洲场惠安场漳浦南

    场前江团场祥丰场莲河场

   分守兴泉永海防兵备道驻厦

   分巡汀漳龙海防兵备道驻漳州府

   分巡延建邵道驻延平府

   分巡台湾兵备道驻台湾府兼理台湾学政乾隆五十三年加按察使衔旧有巡

    察台湾御史满汉各一一年一易乾隆十七年定为三年巡视一次五十二年裁令将军督抚

    水师陆路提督每年轮值一人渡台稽察

   福州府知府 同知三员旧设海防一员驻南台理事一员驻府城嘉庆

    二年增设一员驻平潭通判粮捕驻府城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司狱旧有仓大使乾隆三十一年裁照磨四十五年裁知县十

    员闽侯官长乐福清连江罗源古田屏南闽清永福县丞四员闽县驻营前侯

    官驻大湖福清旧驻平潭嘉庆二年移驻南日澳古田驻水口县学教谕九员

    闽侯官长乐福清连江罗源古田闽清永福训导九员闽侯官长乐福清连江罗

    源屏南闽清永福主簿一员驻南台乾隆四十五年设巡检八员

    五虎门闽安镇永庆镇侯官县竹崎五县寨福清县江口连江县东岱堡永福县漈门

    史十员

   兴化府知府 通判粮捕驻府城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司狱 知县二员莆田仙游县丞莆田驻平海乾隆三

    十三年移县学教谕二员 训导二员 巡检五员

    莆田县迎仙寨涵江凌洋仙游县兴泰里枫亭旧有莆田县大洋一员乾隆五十四年

    史二员

   泉州府知府 同知海防驻厦门旧有西仓同知一员乾隆三十一年

    判二员旧设一员驻安海乾隆三十一年移驻金门三十九年移驻马家巷四十九年

    増设一员驻蚶江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照磨

    家巷兼厅司狱干隆三十九年设知县五员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县丞

    三员晋江驻安海南安驻罗溪同安驻金门县学教谕五员 训

    导五员 巡检七员旧设晋江县洛阳鹧鸪浦边南安县康店惠安县良

    兴同安县石浔踏乾隆三十九年踏石一员四十四年裁浦边设同安县灌口一员五十

    四年增设马巷厅刘五店一员典史五员

   漳州府知府 同知粮捕旧驻南胜嘉庆二年移驻云霄通判海防驻石

    码旧系南胜海防同知石码粮捕通判乾隆五十四年互改府学教授 训

    导经历 照磨驻云霄兼厅司嘉庆三年司狱旧有仓大使干

   隆三十一年裁知县七员龙溪漳浦海澄南靖长泰平和诏安县丞三员

    龙溪驻华封漳浦旧驻云霄嘉庆二年移驻象牙庄平和驻南胜嘉庆二年设旧有海澄一员

   是年县学教谕七员 训导七员 巡检六员

    龙溪县江东海澄县海门社南靖县永丰和溪平和县漳汀诏安县漳潮分界旧有漳浦县盘

    陀一员嘉庆三年裁典史七员

   延平府知府 通判旧驻王台乾隆三十五年驻上洋口兼管建寕府属捕

    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司狱 知县六

    员南平顺昌将乐沙尤溪永安县丞三员南平驻峡阳顺昌驻仁夀沙县驻县

    县学教谕六员 训导六员 巡检六员

    县嵢峡将乐县万安寨沙县北乡寨尤溪县高才坂永安县安砂镇湖口寨典史六

    员

   建寕府知府旧有同知嘉庆二年裁府学教授 训导 经

    历 司狱 知县七员建安瓯寕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县丞

    六员建安驻廸口瓯寕驻岚下街建阳驻麻沙崇安驻星村浦城驻县城松溪驻永和里

    县学教谕七员 训导七员 巡检十员旧设建安

    县房村瓯寕县营头叶坊崇安县分水关浦城县庙湾溪源高泉政和县下庄松溪县二十四

    都遂应场乾隆三十二年裁遂应场设建阳县南槎村一员移分水关巡检驻五夫村

    史七员

   邵武府知府 同知 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旧有司狱乾隆三十二年裁知县四员邵武光泽建寕泰寕县丞邵武驻禾

    坪乾隆三十二年移县学教谕四员 训导四员 巡检

    三员旧设二员邵武县水口光泽县大寺寨乾隆三十二年增设邵武县拏口一员

    史四员

   汀州府知府 同知 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司狱 知县八员长汀寕化清流归化连城上杭武平永定县丞

    三员长汀驻府城寕化驻泉上里上杭驻峯市县学教谕八员 训

    导八员 巡检十一员长汀县古城寕化县安远石牛清流县鐡石矶

    头归化县夏阳连城县北团寨武平县永平寨象洞寨永定县兴化乡三层岭太平乡

   史八员

   福寕府知府旧有通判乾隆四十九年裁府学教授 训导

    三十三年设司狱 知县五员霞浦福鼎福安寕德夀寕县丞

    驻周县学教谕三员福安寕德夀寕训导四员霞浦福鼎福安

    寕德旧有夀寕训导乾隆三十三年巡检八员旧设六员霞浦县柸溪柘洋福

    鼎县潋城福安县白石寕德县石堂夀寕县渔乾隆三十一年増设福鼎县秦屿寕德县霍

    童二典史五员

   台湾府知府 同知三员旧设捕盗一员驻淡水海防一员驻鹿耳门雍

    正九年移淡水同知驻竹堑乾隆三十一年海防同知驻府城兼南路理番衔増设北路理

    番一员驻彰化县五十一年移驻鹿仔港通判二员旧设一员驻澎嘉庆十五年

    增设一员驻噶玛兰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知县四

    员台湾凤山嘉义彰化嘉义旧名诸乾隆五十二年   赐今名县丞五员

   旧设四员台湾驻罗汉门凤山驻阿里港诸罗驻笨港彰化驻南投社乾隆五十三年移阿里

    港县丞驻下淡水增设嘉义一员驻斗六门五十四年裁罗汉门一员移南投社县丞驻新庄

    嘉庆十三年移驻艋舺十五年增设彰化一员驻噶玛兰头围县学教谕四员

     训导四员旧设台湾凤山嘉义彰化四员嘉庆二十三年裁彰化训导设淡水

   厅一巡检八员旧设七员淡水厅竹堑新庄凤山县下淡水诸罗县斗六门佳

    里兴彰化县鹿仔港猫雾捒乾隆五十三年斗六门巡检驻大武垅五十四年裁新庄巡检

    设台湾县罗汉门一员嘉庆十二年移下淡水巡检驻埤头十五年移罗汉门巡检驻番薯藔

    设噶玛兰罗东一员二十年裁鹿仔港巡检设淡水厅大甲溪一员典史四员

   永春直隶州知州 州同 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巡检知县二员德化大田县学教谕二员

    训导二员 巡检二员大田县桃源店花桥典史二员

  龙岩直隶州知州 州同驻溪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巡检知县二员漳平寕洋县学教谕一

   员训导二员 典史二员

 ︹武职官︺

  福州将军驻福州府乾隆三年兼管闽海关税务嘉庆十一年兼辖陆路各镇协营务

   副都统驻福州府旧设二员分左右乾隆四十四年裁一员满洲协领

   八员每旗一员佐领八员每旗一员旧设十六员乾隆三十五年裁八员

   御八员每旗一员骁骑校十六员每旗二员笔帖式三员

    水师旗营协领驻三江口佐领二员 防御二员

     骁骑校六员旧有将军标设中军左营副将都司右营游击守备各一员左

    右营千总各二员把总各四员外委各八员乾隆三十三年并裁

   督标中左右水师四营副将中营驻福州府参将三员左右营驻府城水师

    营驻南台都司守备三员左右水师千总六员四陆路二水师

    俱驻本营旧设七员嘉庆十三年裁一员把总十五员十一陆路三水师俱驻本

    营一水师防圆山水寨旧设十六员嘉庆十三年裁一员经制外委三十员

     额外外委二十一员

   抚标左右二营参将游击守备二员 千总四员

     把总八员 经制外委十员 额外外委十

    员

   水师提督驻同安县厦门中左右前后五营参将游击四员

    驻石码镇右营驻厦门前营驻后崎尾后营驻内教场守备五员一驻本营四分

    防浯屿霞溪厦门港局口各汛千总十员九驻本营一防海门汛把总二

    十员十七驻本营三分驻高崎海浒三义河各汛经制外委三十员

     额外外委二十员

   陆路提督驻泉州府中左右前后五营参将游击四员左营驻永

    春州右营驻永寕前营驻府城后营驻厦门守备五员四驻本营一防惠安县汛

    千总十员七驻本营三分防桃花隘蚶江崇武各汛把总二十员

    驻本营四分防安溪湄上垆洛阳北寨黄崎各汛经制外委二十五员

     额外外委十九员

     以上水师陆路二提督均听总督节制

   金门镇总兵官驻同安县金门左右二营游击二员左营右营并驻金门

    守备二员 千总四员三驻本营一防马港汛把总八员

    分防深沪祥芝崇武黄崎围头镇海井尾料罗各汛经制外委十八员

    额外外委八员

   海坛镇总兵官驻福清县海坛左右二营游击二员左营右营并驻海坛

    守备二员 千总四员三驻本营一防观音澳汛把总八员

    六驻本营二分防磁澳南日澳二汛经制外委十八员 额外外

    委九员

   台湾镇挂印总兵官驻台湾府水师兼陆路中左右三营游击三员

    中营驻中路口左营驻北路口右营驻南路口守备三员二驻本营一防加冬汛

    千总五员 把总十一员旧设十二员嘉庆十三年裁左营一员

    经制外委十七员 额外外委九员

   南澳镇总兵官驻南澳兼管闽粤交界地方左右二营右营专管广东地界详载广

    东统部武职官门游击守备 千总二员 把总四

    员一驻本营三分防深澳口祥林湾云澳各汛经制外委九员 额

    外外委四员

     以上金门等四镇均听水师提督节制内南

     澳镇兼听广东水师提督节制

   福寕镇总兵官驻福寕府陆路兼水师中左右三营游击三员中营驻府

    城左营旧驻福安县嘉庆七年为水师移驻三沙右营驻寕德县守备三员

    本营一防福安县汛千总六员三驻本营三分防东冲炮台白石张湾寨各汛

    总十二员三驻本营九分防大金堡松山港下浒堡盐田堡岭头寨黄土岩东墙寨

    河西寨河东寨各汛经制外委十五员 额外外委十一

    员

     以上福寕镇听水师陆路二提督节制

   建寕镇总兵官驻建寕府中左右三营游击三员中营驻府城左营驻

    分水关右营驻松溪县守备三员二驻本营一防浦城县汛千总六员

    三驻本营三分防建阳政和夀寕各县汛把总十二员五驻本营二防建阳县二

    防政和县三分防党口内里水吉各汛经制外委十六员 额外

    外委十二员

   汀州镇总兵官驻汀州府中左右三营游击三员中营驻府城左营驻

    清流县右营驻上杭县守备三员 千总五员三驻本营二分防永

    定寕化二县汛把总十二员八驻本营四分防望高岭归化武平武平所各汛

    经制外委十五员 额外外委八员

   漳州镇总兵官驻漳州府中左右三营游击三员中营驻府城左营驻

    漳浦右营驻海澄旧有漳浦海澄二营乾隆二十年守备三员二驻府城一防

    南靖县汛千总六员三驻本营三分防水潮琯溪龙江各汛把总十二

    员五驻本营七分防南靖山城车田庵后寕洋林田关白沙各汛经制外委十

    八员 额外外委十二员

     以上建寕等三镇均听陆路提督节制

   福州城守协副将驻福州府嘉庆十三年兼办将军标中军事务都司二

    员左营驻南台右营驻府城千总五员一驻本营四分防古田面岭福清永福各

    汛旧设四员嘉庆十三年增一员把总十员四驻本营六分防水口黄田乌龙江

    大穆芋原五县寨各汛旧设九员嘉庆十三年增一员经制外委十八员

     额外外委十五员

   兴化城守协副将驻兴化府都司二员左营驻府城右营驻仙游左营

    旧为游击乾隆十八年改设都司守备旧设左右营二员嘉庆十三年裁左营一员

    千总四员二驻本营二分防黄石平海二汛把总八员三驻本营五分

    防美澜百美寨江口枫亭寨忠门各汛经制外委十五员 额外

   外委七员

   泉州城守营参将驻泉州府都司二员分防安海洪濑二汛旧设一员

    嘉庆三年増一员守备 千总三员一驻本营二分防南安洪濑二汛旧

    设二员嘉庆三年増一员把总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大盈东石安海各汛

    制外委十员 额外外委三员

   长福营参将驻福清县都司右营驻长乐守备左营驻镇东卫千总

    二员一驻本营一防渔溪汛把总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万安所松下寨梅

    花所各汛经制外委九员 额外外委四员

     以上福州等二协泉州等二营均隶陆路提

     督管辖

   闽安协水师副将驻闽安镇都司二员左营驻定海右营驻闽安镇旧

    俱为游击乾隆十八年改设守备二员 千总四员一驻本营三分

    防定海所北菱海罗湖各汛把总八员三驻本营五分防梅花五虎门黄岐濂澳

    东冲口各汛经制外委十二员 额外外委八员

     以上闽安协隶海坛镇管辖

   台湾水师协副将驻安平镇游击二员中营驻鹿耳门左营旧驻安平

    镇乾隆五十三年移驻鹿仔港都司右营驻安平镇旧为游嘉庆十三年改设

    备三员二驻本营一旧防鹿仔港干隆五十三年移防笨港汛千总六员

    二驻本营二防鹿仔港二分防打狗港蚊港二汛把总十一员五驻本营六分

    防鹿耳门盐水港笨港新店海口东港大港各汛经制外委十八员

   额外外委八员

  澎湖水师协副将驻澎湖妈宫市游击二员左右营俱驻内海娘妈宫

   守备二员分防八𦋐西屿二汛千总四员二驻本营二防嵵里大北山二

   把总八员五驻本营三分防妈祖澳八𦋐西屿各汛经制外委十

   四员 额外外委六员

  北路协副将驻嘉义县都司二员旧设中营一员驻彰化县乾隆五十三年

   増设左营一员驻嘉义县守备二员一旧驻嘉义乾隆五十三年移驻斗六门一驻

   千总七员旧设六员一驻本营五分防彰化蓬山斗六门笨港后陇各汛乾隆

   五十三年增设一员防水沙连汛把总十二员四驻本营三防彰化县五分防

   猫雾捒竹脚藔盐水港中港南嵌各汛经制外委二十六员 额

   外外委十二员

  台湾城守营参将驻台湾府守备二员左营驻冈山右营驻下加冬

   千总三员二驻本营一防罗汉门汛把总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康蓬林

   盐水头加溜湾各汛经制外委六员 额外外委二员

  南路营参将驻凤山县旧驻旧县乾隆五十三年移驻守备旧防凤弹汛乾隆五

   十三年移防水底藔汛千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旧县汛把总四员

   二驻本营二分防下淡水万丹二汛经制外委五员 额外外委

   四员

  艋舺营游击驻艋舺嘉庆十三年设并设守备以下官守备 千总

   把总二员 经制外委五员 额外外委二员

  南路下淡水营都司驻下淡水千总防大鸡笼城汛把总二员

   一驻本营一防炮台汛经制外委三员 额外外委二员

  沪尾水师营守备驻沪尾炮台旧为北路淡水营都司嘉庆十三年改设

   总 把总二员 经制外委四员 额外外委

   三员

  噶玛兰营守备驻噶玛兰城嘉庆十五年设并设千总以下官千总驻头

   把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溪洲汛经制外委二员 额外

   外委三员

    以上台湾水师等三协台湾城守等六营均

    隶台湾镇管辖乾隆五十三年定台湾熟番南北两路额设屯千总二

     员屯把总四员每屯设屯外委一员于番社拣补

   铜山营参将驻漳浦县铜山守备 千总二员分防陆鳌苏尖二汛

    把总四员分防陆鳌山顶陆鳌水洋古雷悬钟各汛经制外委九员

     额外外委四员

     以上铜山营隶南澳镇管辖

   烽火营参将驻福鼎县秦屿旧属闽安协管辖嘉庆七年改隶福寕镇守备

    千总二员分防三沙南关二汛把总四员二驻本营二分防斗米沙堡二

    经制外委六员 额外外委三员

   桐山营游击驻福鼎县桐山堡守备 千总二员分防沙埕炮台

    分水关二汛把总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牙城堡南镇天竹寨各汛经制

    外委六员 额外外委三员

   连江营游击驻连江县守备驻东千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可门

    把总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北茭小埕堡马鼻堡各汛经制外委

    六员 额外外委三员

   罗源营游击驻罗源县守备 千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鉴塘汛

    把总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松山濓澳上山地各汛经制外委六员

     额外外委三员

     以上烽火等四营均隶福寕镇管辖

   延平城守协副将驻延平府都司左营驻府城旧有右营都司嘉庆三年

   守备右营驻永安旧有左营守备嘉庆十三年千总四员二驻府城二分

    防张湖坂王台塘二汛把总八员四驻本营四分防顺昌尤溪沙县大田各县汛

    经制外委十二员 额外外委六员

   枫岭营游击驻浙江江山县念八都兼辖闽浙交界地方左右二哨左哨专管浙江地

    界详载浙江统部武职官门守备防渔梁塘汛千总右哨防吴墩汛把总

    二员右哨分防枫岭庙湾二汛经制外委三员 额外外委

    一员

     以上延平协枫岭营均隶建寕镇管辖内枫

     岭营兼隶浙江衢州镇管辖

   邵武城守营参将驻邵武府都司右营驻建寕县守备左营驻府城

    千总三员分防界首光泽泰寕各汛旧设四员嘉庆二年裁一员把总八

    员三驻本营五分防拏口禾坪新甸街均口永兴各汛经制外委十二员

     额外外委六员

     以上邵武营隶汀州镇管辖

   同安营参将驻同安县都司防灌口汛守备 千总二员

    本营一防灌口汛把总四员分防店头新墟下店大路尾各汛经制外

    委六员 额外外委四员

   平和营游击驻平和县乾隆二十年设并设守备以下官守备防南胜汛

    总二员分防镇海鸿福二汛把总四员 经制外委六员

     额外外委三员

   云霄营游击驻漳州府云霄镇守备 千总二员分防白狗洞荷

    步寨二汛把总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水晶小场梅洲木栅寨各汛经制外

    委六员 额外外委三员

   诏安营游击驻诏安县守备二员旧设一员驻本营干隆八年增设一员防

    红花岭汛千总二员分防红花岭金溪二汛把总五员分防分水关悬

    钟宫口洋林寨梅岭寨白叶村各汛经制外委八员 额外外委

    四员

   龙岩营游击驻龙岩州乾隆二十年设并设守备以下官守备防漳平县汛

    千总二员分防赤湖杜浔二汛把总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旧镇积美涂

    景寨各汛经制外委六员 额外外委四员

   漳州城守营都司驻埔头旧为游击乾隆十八年改设守备驻府

   总二员分防长泰永福里二汛把总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浦南华封大

   深场各汛经制外委六员 额外外委四员

    以上同安等六营均隶漳州镇管辖

 ︹名宦︺︹唐︺李椅京兆人大历七年都督福州等五州军事领观察处置使考礼正刑颁赋定役

  卜建庙学俎豆一新每岁二丁率诸生歌诗习礼岁终考课文行第甲乙贡之宗伯由是闽人皆以

  不学为耻卒官太常议谥以椅兴教劝学奏谥曰成常衮长安人建中初以前宰相起为福建

  观察使始闽人未知学衮至为设乡校使作文章亲加讲导与为客主均礼观游燕飨与焉由是俗

  一变岁贡士与内州等卒于官闽人春秋配享衮于学宫吴凑濮阳人贞元四年为福建观察

  使以廉敏著称多所建白薛戎宝鼎人福建观察使柳冕辟佐其府先是马总佐郑滑府监军

  宦人诬劾之贬泉州别驾冕欲除总以附幸家即使戎摄刺史按治其罪戎不肯从还白其状冕怒

  囚之他馆环兵胁辱之累月戎终不为屈淮南节度使杜佑闻之书责冕会冕亦病死得解

  发冯翊人大中初为福建观察使以能政闻陈岩建寕人乾符五年巢掠福建诸州岩纠

  众数千击却之僖宗赐鼓角号九龙军巢据福州观察使郑镒檄岩助讨巢走东粤镒表岩自代中

  和四年为福建观察处置等使威惠日著吏民怀服王潮据泉州惮岩威名请降岩表潮泉州刺史

  ︹宋︺牛冕彭城人端拱初为福建转运使建议废邵武军归化金坑土人便之马亮

  人淳化中为福建纠察刑狱官覆讯𡨚狱全活数十人迁太常博士知福州苏易𥳑荐亮才任繁剧

  蔡襄莆田人庆历中为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

  拯祥符人熙寕中提点福建刑狱泉州兴化军水坏庐舍拯请勿征海运竹木经一年民居皆复

  其旧迁转运使邵武之光泽不榷酒以课赋民号黄麹钱拯均之他三邑人以为便蒋之奇

  宜兴人熙寕中为福建转运判官时诸道免役推行失平之奇约僦佣费随算钱高下均取之民以

   便陈桷平阳人政和七年点福建刑狱福建调发防秋兵资粮不满望杀帅臣变生仓猝

   桷入乱兵中谕以祸福贼气沮桷闲道驰奏叛兵既调行乃道追杀首恶二十馀人一方以安

   浚绵竹人绍兴中以资政殿大学士知福州兼安抚大使饬守令诚意民事事无巨细悉关理决

   山海之寇招捕无馀时引秀才讲论经史闽人化之叶梦得吴县人绍兴中以观文殿学士

   知福州兼安抚使海寇朱明猖獗诏挟御前将士便道之镇或招或捕或诱之相戕遂平寇五十馀

   莫将乐平人绍兴中为福建安抚使言汀漳泉剑与广东江西接壤比年寇盗剽劫土豪

   备私钱集社戸防捍有劳有司不为上闻推恩破家无所依归势必从贼请委四州守臣募此游手

   无归勇健之人仍以效用为名足可备用诏令措置韩世忠延安人建安范汝为反以世忠

   为福建江西荆湖宣抚副使世忠曰建居闽岭上流贼沿流而下七郡皆血肉矣连日夜并攻五日

   城破汝为窜身自焚斩其弟岳吉以徇听民自相别农给牛榖商贾弛征禁胁从者汰遣独取附贼

   者诛之民感更生家为立祠郑兴裔开封人乾道初为福建路兵马钤辖过阙入见询以

   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就命为提刑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界属县吏不得行其

   奸因著为令建剑汀郡盐䇲屡更漕臣请易纲运为钞法兴裔极言其不可海寇倏去倏来调兵常

   无及兴裔请置澳长寇至径率民兵御之沈枢湖州人乾道中为福建转运副使奏水旱州郡

   请留转运使和籴米以续常平上即为之施行赵彦橚宋宗室乾道中为福建路运干属邑

   负赈盐本钱数千万累岁不能偿彦橚白其长蠲之陈俊卿莆田人乾道中以观文殿大学

   士知福州兼安抚使政尚宽厚严于治盗海道晏清淳祐中再任民习其政不劳而治宋之

   瑞天台人绍熙中为福建提举福建地狭人稠无以赡养生子多不举之瑞乞免鬻建剑汀邵设

   官田收其租助民举子之费诏从之辛弃疾历城人绍熙中提点建刑狱加集英殿修撰

   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每叹曰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库藏空竭缓急奈何

   至是务为镇静未期岁积镪五十万榜曰备安库籴米二万石故有备无患蔡幼学

   人庆元中提举福建常平既至官日讲荒政时朱子居建阳幼学每事咨访嘉定间知福州进安抚

   使政尚宽大请蠲抑民买盐名色不报李孟传上虞人开禧中提举福建常平闽大饥发

   廪劝分民无流莩嘉定初就迁提点刑狱徐鹿卿丰城人嘉定中辟福建安抚司干办公事

   会汀邵寇作鹿卿赞画备御凡避寇入城者多方赈济全活甚众赵必愿宋宗室居馀干

   汝愚孙淳祐初以华文阁直学士知福州兼安抚使乐忠信旌贤士奖高年蔼然有恻怛之实尤留

   意武备区画海防修水战法徐经孙丰城人淳祐中提点福建刑狱号称平允岁馀升安

   使汤汉安仁人宝祐中提举福建常平介洁有守劾福州守史嵓之泉州守谢𡌴洪天

   锡晋江人咸淳初为福建安抚使亭戸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并罢荔枝贡陈文

   龙莆田人益王时漳州叛以文龙为闽广宣抚使讨之文龙以黄恮前守漳有恩信辟为参谋使

   入招抚之恮至民皆顿首谢罪︹元︺彻凌𫎇古人至元中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平汀漳剧盗

   欧狗号令严肃秋毫无犯 彻凌旧作彻里今改正王恽汲县人至元二十六年授福建闽海

   道提刑按察使黜官吏贪污不法者凡数十人察系囚之𡨚滞者决而遣之戒戍兵无得寓民家而

   创营屋以居之程钜夫建昌人至元三十年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兴学明教吏民畏爱之

   乌古逊泽临潢人至大元年为福建廉访使有德于闽闽人安之有芝五色产于宪司之

   澄清堂士民以为善政所致 乌古逊泽旧作乌古孙泽今改正呼图克特穆尔

   𫎇古人一名刘汉卿延祐三年大臣以浙东倭奴商舶贸易致乱奏遣汉卿宣慰闽浙抚戢兵民海

   陆静谧 呼图克特穆尔旧作虎都铁木禄今改正达尔玛高昌人泰定元年为福建廉访

   使朝廷遣宦官伯颜催督绣缎横取民财宣政院判官卓琳亦取赂于富僧达尔玛皆劾之 达尔

   玛旧作答里麻卓琳旧作术麟今并改正拜特穆尔蒙古人至正中为福建行省左右司

   郎中治福州明兵至城下拜特穆尔知不可守引妻妾坐楼上慷慨谓曰丈夫死国妇人死夫义也

   今城且陷吾必死于是若等能从吾乎皆泣曰有死而己无他志也缢而死者六人有十岁女度其

   不能自死则绐之曰汝稽颡拜佛庶保我无恙也甫拜即挈米囊压之死乳媪抱其幼子旁立以泣

   拜特穆尔熟视之叹曰父死国妻死夫妾与女从父者也汝三岁儿于义何所从乎为宗祀计可也

   乃命媪抱匿旁舍而敛金珠畀之曰即有缓急可以此赎儿命有顷兵入城即举灯燃四围窗自焚

   死 拜特穆尔旧作柏帖穆尔今改正陈友定归化人元末应募从军为黄土寨巡检屡

   破群盗积官福建行省平章时天下大乱群雄各自割据友定遂据有全闽岁由海道转粟燕京事

   元不失臣节后明太祖遣将克其地友定自缢顷之复苏执至金陵终不屈死︹明︺陶垕仲

   鄞县人洪武中为福建按察使旧多滞狱吏夤缘为奸垕仲按诛赃吏数十人夙弊顿革兴学劝士

   抚恤军民帝下诏褒异鲁穆天台人宣德中为福建佥事理𡨚滞摧豪强毁淫祠民间呼为

   鲁铁伍骥安福人天顺中巡按福建时上杭贼起骥单骑诣贼垒谕以祸福贼感悟泣下

   归附者千七百馀户贼首李宗政负固不服率兵破平之卒于官军民哀之子希闵亦官福建佥事

   两平上杭寇民德之附祀骥祠何乔新广昌人成化中为福建副使浙寇千馀人盗夀寕银

   矿所过剽掠乔新募兵击之擒其魁福安寕德银矿久绝有司责课民多破产乔新以为言减三之

   二兴化民自洪武初受牛于官至是犹岁课其租为奏免之吴洪吴江人宏治中为福建按

   察使明恕清白数辨疑狱武将有以珠犀走间道馈者坚却之建寕延平民饥便宜发粟以赈汀漳

   军饷缺急取征商之羡给之军以无哗姚镆慈谿人正德中任福建副使值山寇焚掠邵武

   之建寕镇籍被兵者万馀家疮痍获甦署臬篆讨汀州大帽山贼平之改授提学讲求古礼延名儒

   分教诸郡县修闽中诸大儒书院诸生立祠祀之舒芬进贤人正德中以修撰諌南巡谪福

   建市舶司副提举先是成化初修撰罗伦亦以谏谪是官士大夫立两贤祠合祀焉胡文静

   山阴人正德中巡按福建平海寇王宏瑀获其渠魁山寇詹师富啸聚剽掠骚扰闽浙粤东三省文

   静设计擒获民赖安枕巡抚王守仁上其功擢南光禄寺少卿胡铎馀姚人正德中为福建佥

   事分巡建寕兴教化辨冤抑巡按御史列其善政二十条以闻于朝就迁提学副使教士先理学特

   严朱陆之辨诸生化之谢汝仪鄞县人嘉靖中为福建佥事擒剧贼李良武表名儒周瑛

   陈真晟为立祠置田进副使摄按察使事辨出漳州民陈大渊莆田民陈仰亨等冤狱时称其能

   汪道昆歙县人嘉靖中由福建藩臬进巡抚筹画军事首议饷次议兵三议责成四议事任

   宿将如俞大猷戚继光辈皆专倚而推毂之辕门士伍待以殊恩咸感激争奋遂破吴平夷龙头寨

   歼杨一苏阿普馀党倭患以平项乔永嘉人嘉靖中为福建佥事尝决五年大狱不徇人可否

   剧贼莆铁古等久为乱督兵讨平之王时槐安福人嘉靖中官福建佥事上杭流民据险为

   乱时槐单骑往谕众感悟斩其魁出降为置城建吏其地始安倭陷诏安时槐攻复其城贼逼漳浦

   又连胜之贼遁去粤贼王子文流劫至境先所抚上杭民德时槐为击走之境内获全何维

   柏南海人嘉靖中巡按福建岁祲发仓赈恤多方存活会劾严嵩被逮士民阑道泣送之

   纶宜黄人嘉靖中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时倭寇攻陷城县猖獗甚纶环栅断路贼不得出复

   亲勒兵布阵薄贼垒破之遂复一府二县又考旧制建水砦五控扼海口荐戚继光为总兵以镇守

   之屡破巨寇境内悉定屠侨鄞县人嘉靖中为福建左布政使入觐不携一物所部属吏无

   敢以苞苴至者俞大猷晋江人嘉靖中由武进士授汀漳守备历广东都司佥书改浙东参

   将进总兵以功加都督佥事缘事削职㝷复用为南赣副总兵适倭寇攻兴化大猷与戚继光剿克

   之复升都督同知佩征蛮将军印后以都督佥事为福建总兵未几乞归卒赠左都督谥武襄

   继光登州人嘉靖四十一年倭寇大犯福建继光时为浙江参将奉檄至攻破横屿直𢭏牛田

   馀贼走兴化继光衔枚亟追夜克十六营焚斩略尽旋师还浙寻兴化复陷乃命为副总兵与俞大

   猷刘显合击之贼平论功居首代大猷为总兵倭屯仙游战败趋同安追歼之与大猷合击巨寇吴

   平平仅以身免继光令严而信士无敢不用命者与大猷俱为东南名将金贲亨临海人嘉

   靖中为福建提学副使立道南书院祀程颢杨时罗从彦李侗朱子又择诸生有志者聚之养正书

   院相与推明洛闽微旨教化大行子立敬亦为福建提学副使善教士能继其父殷从俭

   临桂人隆庆中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先时倭患急籍民为兵即勒民供饷其后岁增民坐困从

   俭力裁损悉复故额又革麾下游击及总兵所隶都指挥遣还客兵省饷数万训士出防督诸将以

   时出汛海滨晏然厐尚鹏南海人万历四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奏蠲逋饷银二十

   三万推行一条鞭法于诸部总兵官胡守仁贪肆论罢之邹维连新昌人崇祯初以右佥都

   御史巡抚福建讨平海寇刘香海外红夷袭陷厦门发兵击走之振纪纲明赏罚斥贪残劳绩甚著

   曾樱峡江人崇祯初以右参政分守漳南讨平九莲山寇士民为建祠以忧归服阕起故官分

  守兴泉二郡剿平海寇刘香进按察使分巡福寕道弛海禁收其租充兵饷公私交利施元

  征无锡人崇祯中为福建兴泉道清介砺名节悉心为民抚辑皆有实政仙游巨寇猖獗率兵力

  战破之擒贼渠曾旺等不妄杀一人

 ︹本朝︺张存仁汉军镶蓝旗人顺治三年总督闽浙时闽始归命百务草创存仁多方拊循兵

  民戴佟国鼐汉军正蓝旗人顺治三年巡抚福建招徕百姓禁饬兵马备著劳绩时巡

  按周世科专用严刑国鼐济以宽仁多所全活周亮工祥符人顺治四年任福建按察使擢

  本省右布政剿平邵武延平诸剧贼郑成功据厦门率众来攻亮工缮军需鸠民兵固守前后两署

  督学兼摄兵道海道并以才能显陈锦汉军正蓝旗人顺治五年总督闽浙延平有将军寨

  俯瞰顺永将沙四邑延袤数郡险峭特甚寇为巢穴锦起四邑民兵垒土填坑高与寨齐乘以登陴

  克之贼遂平以次收复福州兴化诸郡县漳平围急锦提师赴援夜次同安为刺客所害事

   闻赠兵部尚书祀昭忠祠佟国器汉军正蓝旗人顺治八年福建布政使十年擢本省巡

   抚闽自明季戸口散失吏胥挪移作奸里民大困国器履亩受粮积困乃甦征剿海寇飞刍挽粟克

   期猝办又累疏陈请拨给淮浙盐饷协济军食简选将士剿杀贼首刘希亮等招抚安插山寇悉平

   闽人至今颂其功宜永贵汉军正白旗人顺治十二年抚福建海寇猝薄城下时大兵

   悉赴清漳城中骑士仅数十永贵病瘘力疾登城率士民固守又募兵分出七门接战每多杀获寇

   三薄城皆计却之捍御匝月围卒解以年老致仕卒康熙五年追叙其功进三等男世袭范承

   谟汉军镶黄旗人康熙十一年总督福建时凋瘵之馀百务废弛兼耿逆已蓄异志奸宄扰攘承

   谟多方经画凡所为弭乱消衅绸缪保固计者备至巡抚刘秉政为贼腹心绐承谟入胁以同事承

   谟愤烈诋骂遂被拘系绝食求死不得三载蓬首垢面百折不囘著𫎇谷自序百苦吟武夷歌以见

   志贼勒杀之事   闻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谥忠贞祀昭忠祠百姓建祠于道山之麓幕下嵇

   永仁王龙光沈天成及其弟范承谱同不屈死子时崇为福建按察使明允哀矜慈而善断士民并

   祀之道山吴万福汉军镶红旗人顺治十五年授福寕总兵福寕称岩险海寇为患万福驻

   镇剿抚兼施盗贼屏息威名大振康熙中耿精忠叛发兵力拒为贼所杀阖门死之赠太子少保谥

   忠愍祀昭忠祠陈启泰汉军镶红旗人康熙八年任巡海道驻漳南时山寇遍受伪札启泰

   严申保甲反侧者无所容耿逆变起启泰度力不支语妻刘氏曰事不可为矣惟有一死以报朝廷

   刘氏曰君为忠臣妾独不能为烈妇乎遂自经妾与婢女俱从缢同日死者三十馀人乃出公堂召

   谕诸属吏曰孤城无援难以固守吾受国厚恩义不与此贼俱生从容具公服北向再拜自经死赠

   工部侍郎谥忠毅祀昭忠祠王进镇江人原任福建城守副将还居江南总督范承谟招之

   来闽即遇耿变与张瑞午等同谋内举事泄为贼缢死段应举汉军镶蓝旗人康熙十三

   年为随征福建提督十七年海寇犯漳州率将士往援退守海澄贼兵云集攻陷县城应举与副都

  统穆和林自经死事   闻祀昭忠祠姚启圣汉军镶红旗人康熙十三年为福建布政

  使闽自耿逆肆残民不堪命启圣轻徭赋与民休息每自备衣粮召募壮勇有澄清海外志十七年

  擢福建总督遂毅然以平海外为己任移驻漳州开招徕馆泉州人施琅习水战熟悉海上情形疏

  请授为大帅与琅决策从平海进兵克澎湖郑克塽率众降由是闽海烽烟永靖百姓安堵㝷以病

  卒于官士民立祠于洪江浒肖像祀之郎廷相汉军镶黄旗人康熙十五年为福建总督

  时逆变初定馀孽尚炽廷相剿抚互用出奇制胜旬月之间沿海诸郡次第悉平滇逆遣伪将军韩

  大任等由江右入寇廷相遣官详谕利害大任感泣输诚闽境帖然王国泰盖平人初为福

  州同知又佐泉州府俱有惠政康熙十六年迁本省驿传道会耿逆甫平海氛尚炽军兴旁午办应

  有方泉州告警倾囊召募壮勇授以衣粮甲仗身先士卒奋呼击贼贼大溃围遂解王育贤

  汉军正黄旗人康熙十七年任兴泉道海寇围泉州育贤日夜为战守具与士卒登陴守御不解甲

   者四十馀日徒跣筑垣躬操畚插闻援师将至单骑自临衢巷遍慰父老皆感泣流涕以劳瘁卒泉

   人设主于崇阳楼祀之汪楫休寕人仪徴籍康熙三十二年为福建按察使莅任甫三日即

   逢热审楫剖析大狱五十馀案一如亲见复省释坐诬逮系者八十馀案囹圄几空闽省税粮不敷

   兵饷楫力请上官题允拨助旋擢本省布政使度支不匮丙子岁饥发帑采买米石并请运台湾积

   谷平粜价银归款不增费而民食以充后内召以病归汪薇歙县人康熙三十六年任福建

   学道以崇实学端士习为首务考校公明断绝请托取士为天下冠时谓振兴文教常衮后一人而

   已郡人建祠于道山祀之梅𫓶宣城人康熙四十年巡抚福建简重镇静政持大体属吏之廉

   能者特疏荐举凡先贤遗迹海邦名胜悉加表扬持躬清介至为琉球贡使所悦服沈涵

   康熙四十二年提督福建学政试士公明罔徇请托所抜皆名宿以朱子分年读书之法课士士

   习为之丕变秩满去闽人建清苕书院祀之张伯行仪封人康熙四十六年为福建巡抚

   精研吏事剖决若神性峭介属吏化之率以清节著创鳌峯书院建藏书楼积书数万卷徴八郡佳

   士读书其中士风丕变后历礼部尚书卒谥清恪陈瑸海康人康熙四十九年以四川学政

   调台湾道镇以廉静番民帖然宫庄岁入悉以归公秋毫不染五十五年擢福建巡抚单骑襆被之

   任一切章奏檄移尽出已手起居止一厅事昧爽治事夜分乃罢草具疏粝以自奉以劳卒官属纩

   时一绨𫀆覆以布衾而已属员入视莫不感泣  特赐帑金归葬赠礼部尚书谥清端祀贤良

   觉罗满保满洲正黄旗人康熙五十一年巡抚福建饬纪陈纲综烦治剧有干济才

   未几擢任总督朱一贵之乱满保谓抚臣吕犹龙曰厦门为控制全台咽喉当亲往以安人心为恢

   复计乃移驻泉州至厦门申严军令命诸将合攻鹿耳门旬日而复府治南北二路以次讨平又安

   辑流亡慰抚各庄社民台湾遂定后以疾卒于官高其倬汉军正黄旗人雍正四年由云

   南巡抚升闽浙总督甫抵浙闻闽省岁祲在道奏请截江浙漕米二十万由海道平粜赈济复奏请

   发帑采买广储偫禁囤积民不病饥性明恕政举大纲不矜苛细遇属员有恩礼其清节尤著一时

   七年改两江总督谥文良赵国麟泰安人雍正六年任福建布政使所属有疑狱州县不能

   决者皆来诉立为断决禁戢奸宄士民悦服调河南布政使㝷擢福建巡抚民闻其至欢迎于道

   张起云大寕人雍正六年署烽火营参将信赏必罚训练有方迁南澳镇总兵设哨安塘沿

   海萑苻远迹凡营卒年老无依者捐俸以资其生施医药以愈兵民瘴疟芟毒草以免愚贱轻生九

   年由署福建陆路提督调任广东未赴卒   赐祭葬谥恪毅祀贤良祠宗室德沛

   镶蓝旗镇国将军乾隆四年任闽浙总督湛深经术整饬吏治温厚公明属员兵民咸深悦服

   尔吉善满洲正黄旗人乾隆十二年由山东巡抚擢闽浙总督端重镇静时台湾生番跳梁

   授机宜平定之建寕漳州匪党滋事擒渠魁置之法胁从者概予末减累晋太子太保乾隆十六年

   二十二年屡赐   御制诗并御书耆臣清德额卒谥悫勤祀贤良祠 潘 思榘

   阳湖人乾隆十三年任福建巡抚为政以筹民食亟赈恤兴水利缮城垣为先务捕治奸民魏现啸

   聚一案不纵不冤十三年漳泉台三郡旱涝思榘多方赈济请截江浙漕粮十五万石运闽储备濬

   福州西湖筑堤一千三百馀丈葺湖心开化寺沿堤遍植桃柳暇则督课鳌峯书院著有鳌峯讲义

   若干卷以劳卒于官谥敏惠祀贤良祠朱筠大兴人乾隆四十四年提督福建学政以经学

   六书倡刊布许氏说文解字叙说之以教士尢以人材名义为急承学之士望为依归朱珪

   筠之弟乾隆二十五年任福建粮驿道二十八年升按察使四十四年以侍讲学士典试福建明年

   授学政居官砥节清廉政绩卓著崇尚经术以振兴文教为已任福康安满洲镶黄旗人

   乾隆五十二年以协办大学士   命为将军偕参赞大臣海兰察剿台匪林爽丈进兵援嘉义

   剿北路收复斗六门攻大里杙贼巢由内山搜至极北之炭窑密令巴图鲁侍卫及屯练兵易装入

   缉生擒林爽文于老衢崎俘献京师复督兵剿南路追至极南之柴城海岸执凶渠庄大田以献悉

   除馀党台湾平奏酌桃番社熟番募补屯丁就近防守又陈善后十六事其要在于习戎事除奸民

   清吏治肃邮政五十三年授闽浙总督㝷调两广赵佑仁和人乾隆五十八年以左副都御

   史任福建学政严毅公明训士务崇实学禁生员不得派充社长里正刊碑以示久远学校肃清

   恩普𫎇古镶蓝旗人嘉庆六年以左副都御史任福建学政宽厚和易接士以诚而清操凛然

   无敢干以私者




                 协修官邦光恭纂

                 总纂官廖鸿藻恭覆辑

                 校对官刘晋恭校

福州府表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54.djvu/75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54.djvu/76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54.djvu/77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54.djvu/78Page:Sibu Congkan Xubian25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154.djvu/79

大清一统志

 福州府福建省治东西距四百四十里南北距六百三十里东至大海一百九十里西至延平府

  南平县界二百五十里南至兴化府莆田县界二百三十里北至建寕府政和县界四百里东南至

  大海二百八里西南至永春州德化县界二百六十里东北至福寕府寕德县界二百一十里西北

  至南平县界二百七十八里自府治至 京师六千一百三十三里

︹分野︺天文牵牛须女分野星纪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扬州之域周为七闽地后属越秦为

  闽中郡地汉高帝五年为闽越国元封元年国除

  徙其民江淮间其逃遁山谷者稍出置冶县属会

  稽郡后汉建武三年改置侯官都尉永和六年

  置会稽南部都尉三国吴为建安郡地晋太康三

  年析置晋安郡属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后属江州刘宋泰始四年

  改晋平郡七年复故齐梁因之陈永定初置闽州

  天嘉五年州废以郡属东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光大二年罢晋安

  郡置丰州隋开皇九年改曰泉州大业初仍曰闽

  州寻改建安郡建安郡初治建安至是始移治于此唐武德初改建

  州六年复为泉州八年置都督府景云二年改闽

  州都督府开元十三年改曰福州天宝元年改长

  乐郡隶江南东道乾元元年复曰福州乾元元年改福建经

  略使为都防御使大历六年改节度使为观察使理福州干寕四年升置威武军节度使五代

  初为王氏所据梁贞明六年升大都督府唐天成

  元年王延翰建闽国长兴四年王延钧改长乐府

  晋开运二年属南唐汉乾祐元年属吴越仍曰福

  州威武军周广顺元年改彰武军见九域志宋太平兴

  国三年仍曰福州长乐郡威武军为福建路治景

 炎元年升福安府元至元十五年改福州路为福

  建道宣慰司治明洪武元年改福州府九年为福

  建布政司治

 本朝为福建省治雍正十二年析古田县地增置屏

  南县领县十

  闽县附郭治府东偏东西距九十四里南北距八十一里东至连江县界九十二里西至侯官

  县界二里南至福清县界八十里北至侯官县界一里东南至长乐县界七十五里西南至侯官县

  界二里东北至连江县界九十五里西北至侯官县界一里汉初东冶地为闽越王都后置冶县属

  会稽部后汉改县名曰东侯官为会稽南部都尉治三国吴属建安郡晋曰侯官县为晋安郡治宋

  齐因之陈初为闽州治后为丰州治隋开皇九年改县曰原丰十二年又改曰闽大业初为建安郡

  治唐为福州治五代因之宋兼为福建路治元为福州路治明为福州府治 本朝因之侯官

  县附郭治府西偏东西距八十一里南北距一百七十二里东至闽县界一里西至永福县界八

  十里南至闽县界一里北至古田县界一百七十一里东南至闽县界一里西南至永福县治一百

  里东北至闽县界一里西北至闽清县治一百三十里汉冶县地晋宋及齐为侯官县地隋为闽县

  地唐武德六年分闽县置侯官县八年省长安三年复置贞元五年移入福州郭元和三年省五年

   复置与闽俱为附郭县五代及宋因之元为福州路治明为福州府治 本朝因之长乐县

   在府东南一百里东西距七十一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海七十里西至闽县界一里南至福清

   县界五十里北至海五里东南至海五十里西南至福清县界六十里东北至海五十里西北至闽

   县界五里汉冶县地隋闽县地唐武德六年分置新寕县其年改曰长乐属福州元和三年省入福

   唐五年复置五代梁乾化元年王氏改曰安昌唐同光初复旧晋天福六年又改安昌寻复为长乐

   宋属福州元属福州路明属福州府 本朝因之福清县在府南少东一百三十五里东

   西距一百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东至海五十里西至兴化府莆田县界六十五里南至海一

   百二十里北至长乐县界三十里东南至海一百五十里西南至莆田县治一百二十里东北至长

   乐县界六十里西北至闽县界四十五里汉冶县地隋闽县地唐初为长乐县地圣历二年析置万

   安县属福州天宝元年改曰福唐五代梁开平二年王氏改曰永昌唐同光元年复曰福唐长兴四

   年始曰福清石晋天福中又改曰南台后复旧宋因之元元贞元年升为福清州属福州路明洪武

   二年复为县属福州府 本朝因之连江县在府东北九十五里东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九

   十五里东至海二十里西至侯官县界四十里南至闽县界十五里北至罗源县界八十里东南至

   海三十五里西南至侯官县治九十五里东北至罗源县治一百里西北至侯官县界九十五里汉

   冶县地晋温麻县地隋开皇九年省入闽县唐武德六年复置温麻县于此寻改曰连江属福州五

   代宋因之元属福州路明属福州府 本朝因之罗源县在府东北一百五十里东西距

   九十里南北距七十五里东至海四十五里西至古田县界四十五里南至连江县界三十五里北

   至福寕府寕德县界四十里东南至海四十里西南至连江县治一百里东北至寕德县治一百里

   西北至古田县界六十里汉冶县地唐连江县地五代后唐长兴四年王氏分置永贞县属福州宋

   天禧五年改曰永昌乾兴元年又改曰罗源元属福州路明属福州府 本朝因之古田县

   在府西北二百七十里东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东至罗源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

   延平府南平县界一百五十里南至闽清县界八十里北至屏南县界五十里东南至侯官县治二

   百五十里西南至延平府尤溪县治二百里东北至福寕府寕德县治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建寕府

   建安县治二百五十里汉冶县地晋侯官县地唐开元一十九年置古田县属福州五代及宋因之

   元属福州路明属福州府 本朝因之屏南县在府西北三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四十

   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古田县界七十里西至建寕府建安县界七十里南至古田县界八十五里

   北至建寕府政和县界十五里东南至古田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建安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北

   至福寕府寕德县界七十里西北至政和建安两县界七十里 本朝雍正十二年割古田县北境

   双溪地置屏南县属福州府闽清县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一

   百二十里东至侯官县界十五里西至延平府尤溪县界七十里南至永福县界五十里北至古田

  县界七十里东南至侯官县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永福县治五十里东北至古田县治一百五十

  里西北至尤溪县界七十里汉冶县地唐侯官县地五代梁乾化元年王氏置梅溪县寻改曰闽清

  属福州宋因之元属福州路明属福州府 本朝因之永福县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东

  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十五里东至侯官县界六十里西至延平府尤溪县界九十里南至

  兴化府仙游县界七十里北至闽清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兴化府莆田县界八十五里西南至永

  春州德化县界一百里东北至侯官县界七十五里西北至尤溪县治二百四十里汉冶县地唐初

  为侯官尤溪二县地永泰二年置永泰县属福州五代因之宋崇寕元年改曰永福元属福州路明

  属福州府本朝因之

 ︹形势︺闽越地肥衍唐韩愈文吻海而派江附山以居沈亚之集

  东南都会宋蔡襄学记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曾巩道山

  其地坦夷百川丛会宋旧南望交广北晲淮浙

  渺在天末乘风转柁不过三数日宋郡连山距海

  边徼重地元王恽奏议三峯峙于域中二绝标于户外

  甘果方几莲花现瑞闽都

 ︹风俗︺其性纾缓其俗俭啬争者喜讼病者好巫

  安土乐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宋史地理志产惧薄

  以勤羡用喜啬以实华家庠序而人诗书君子内

  鲁外文小民谨事畏法民以渔盐为生闽中人文

  益盛其俗尚文词贵节操万历府志

 ︹城池︺福州府城周十里门七水关四东南有濠北面倚山明洪武四年因旧址建 本朝

  顺治十八年康熙三十年雍正九年乾隆十六嘉庆十七年重修二十二年重濬城内河道以

  通湖水 闽县侯官县附郭长乐县城周五里门五水关五西引江潮东接溪水明嘉

  靖三十一年因旧址建 本朝乾隆二年修二十五年重修福清县城旧城周五里一

  百八十六步门四水关二明正德八年建万历二十二年拓北城于山巅移旧城东西四百馀丈增

  新城二百馀丈 本朝雍正十一年修乾隆十五年重修连江县城周四里门四小门三

  水关三明嘉靖二十年建三十七年凿城濠广一丈二尺 本朝雍正三年圯于水五年修乾隆五

  年建水门四罗源县城周四里门五水关二明宏治中土筑万历七年甃石 本朝康

  熙四十年修雍正十年乾隆二十四年重修古田县城周七里门四水门五西北跨山

  东南滨溪明宏治十三年建万历二十五年增建 本朝乾隆五年嘉庆二十一年重修

  南县城周三里长六百七十五丈门四 本雍正十二年乾隆十八年闽清

  县城周二里三百步门四水门一 本顺治十八年雍正十一年永福县城

  周三里三百四十步门四水门一明万历十七年建 本朝康熙十九年雍正十年乾隆二十六

  年重

 ︹学校︺福州府学在府治东南兴贤坊唐大历八年建 本朝康熙十一年重建三十二年

  雍正八年乾隆三年十六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嘉庆四年驻防八旗文童准附入学以应试

  人数多寡定额计五六名取进一名闽县学在县治东南九仙山之麓宋庆历中建 本朝

  康熙二十年雍正九年乾隆二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侯官县学在县治东官贤

  坊宋庆历中建 本朝康熙十九年修雍正八年乾隆二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长乐县

  学在县治东兴贤坊唐乾符四年建宋元祐中拓建 本朝顺治六年重建雍正十二年修乾隆

  二十四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福清县学在县治东宋元丰初建 本朝康熙十七

  年修三十八年乾隆四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连江县学在县治东南绍兴七年

  建 本朝康熙十一年重建雍正三年乾隆二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罗源县学

  在县治东南宋元祐六年建 本朝康熙四十五年修乾隆二十五年重修入学额数八名

  田县学在县治西宋景德二年建于县东绍兴二十四年移今所 本朝顺治五年重建十

  四年修康熙二十二年四十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屏南县学在县治东 本朝雍

  正十二年建入学额数四名闽清县学在县治东南宋景德四年建 本朝雍正二年

  十三年重修乾隆十五年重建入学额数八名永福县学在县治东宋崇寕初建 本朝

  康熙十三年重修雍正三年乾隆二年九年屡修入学额数八名鳌峯书院在府城内

  左三坊 本朝康熙四十七年巡抚张伯行建置学田五十五年   赐三山养秀扁额雍正九

  年修十一年   赐帑金乾隆三年   赐澜清学海扁额及帑金十五年二十九年嘉庆十

  二年重修凤池书院在府城内三牧坊 本朝嘉庆十七年建初名圣功书院寻改今名

  共学书院在府城内西门街北旧为怀安县学明万历中改建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

  越山书院在府城内华林坊 本朝康熙中总督觉罗满保建嘉庆二十三年

  航书院在长乐县城南一里南山之阳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朱子书院

  江县城内西南隅 本康熙三十七年理学书院在连江县城内化龙街 本朝

  雍正元年建奎光书院在古田县城内学宫左 本朝乾隆四年屏山书

  院在古田县城内鼓楼东本朝康熙三十九年 景 行书院在永福县城内东皋

  山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建 按旧志载嵩山书院在府城内石井巷 本朝乾隆十八年总督喀

  尔吉善建道山书院在府城内乌石山麓明隆庆中建尊拙书院在府城内三山驿前宋林之奇讲

  学处三山书院在府城西西湖旁宋宝祐中提刑王泌建凤山书院在府城西三十里 本朝乾隆

  二十八年建蓝田书院在长乐县城东宋绍兴中建南山书院在长乐县城南明宏治中改南山废

  寺建龙峯书院在长乐县东北十里宋邑人刘砥刘砺读书于此闲读书院在福清县东南福唐里

  唐邑人陈灿读书于此龙江书院在福清县东南龙山麓宋建石塘书院在福清县西文兴里宋林

  遇讲学于此螺峯书院在古田县西螺坑宋朱子黄干讲学于此浣溪书院在古田县西二十里有

  朱子书额溪山书院在古田县北朱子题溪山第一扁额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一十八万四百三十六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二百四十七万六千一百九十三名口

  计四十三万七百二十六户又屯民男妇共一十一万三千四百一十八名口计二万三千七百一

  十六

 ︹田赋︺田地二万三千六百五十五顷五十六亩二分七釐有奇额徴地丁正杂银一十九万七百五

  十七两八钱九分五厘米一万四千六百五十五石一斗七升二合三勺屯田四千九十八顷七十

  四亩六釐有奇额征丁粮银二万五千七百三十二两三钱七分七厘米二千六百三十石八斗二

  升九合七勺

 ︹山川︺九仙山在府城内东南隅寰宇记在福州东南二里越王九日宴于此亦名九日山又

  昔传何氏兄弟九人于此学道上升故曰九仙曽巩道山亭记城中凡有三山东曰九仙西曰闽山

  北曰越王故郡有三山之名府志旧名于山上有峯曰鳌顶峰亦曰状元峯为宋陈诚之读书处南

  有小华峯其北小山曰罗山谚曰三山藏三山现三山不可见是山及乌石越王其现者也罗山与

  侯官之冶山闽山其藏者也又有隐隐磅礴于阛阓间者曰灵曰芝曰钟故曰不可见云通志丁戊

  山亦九仙山之支也一曰嵩山以在郡城之中又名中山乌石山在府城内西南隅寰宇记

  在福州西一里二百步周四里本名乌石山唐天宝八载敕改名闽山府志乌石山与九仙山东西

  对峙宋熙寕间郡守程师孟又改曰道山有薛老峯向阳峯望潮峯华严岩天秀岩宿猿洞诸胜其

   支陇仍曰闽山又有钟山越王山在府城内北隅寰宇记在福州北二百五步即越王无诸

   旧城也中有越王井井有金鸡侯官县志山在城北隅半蟠城外东联冶山一名屏山以形若屏扆

   也亦曰平山西麓曰马牧山南唐攻福州时自马牧山拔砦而入即此通志龙腰山即越王山之半

   蟠城外者为郡主山冶山在府城内东北隅三山志唐元和中刺史裴次元于其南辟为球场

   即山为亭宋时曰泉山亦曰将军山府志山故高耸经累代营造开凿今卑小矣所存惟山骨可坐

   数十人山西北有欧冶池相传欧冶子铸剑之地周数里今多湮塞山东为芝山又东为灵山皆支

   陇也 按以上四山皆在府城内而九仙属闽县乌石越王冶山俱属侯官县长乐山

   县东二里寰宇记在县东六里本名白马山唐天宝六载敕改今名明统志越王时有神仙骑白马

   来故名白马山通志山有小兰亭宋时郡僚佐上已禊饮处金鸡山在闽县东三里相传

   秦时望气者言有金鸡之祥遂凿山脊以厌之故名其北曰龙窟山一名青鹅山桑溪之水出焉

  凤邱山在闽县东五里府志宋初彭耟修真于此耟号鹤林朱子尝书凤邱鹤林四大字刻

  于岩东山在闽县东十里南史陈天嘉二年虞寄在晋安避陈宝应之乱居东山寺县志

  山有狮子峯榴花洞圣泉神移泉龙首涧灵芝坞诸胜鼓山在闽县东三十里延袤三十里

  府之镇山也山巅有巨石如鼓或云海风雨大作其中簸荡有声故名南麓屹峙江滨为戍守要地

  其最高者曰大顶峰一名屴崱峯正东可望见海下为小顶峰与大顶相去二里又有浴凤池池右

  有海音洞白云洞其馀峯岭岩洞之属称名胜者不可胜纪其南支陇曰凤山通志支陇有蓬岐山

  多奇石有蛇洞南至于江有石如剑曰剑山君山在闽县东六十里由鼓山折而南在永北

  里上有昆仑石室下临马面潭其东为朏山有仙芝石三生石九眼泉诸胜其南为石鳖山有温泉

  井又有叠石山有灵泉不竭凤洋山在闽县东七十里两峯对峙如抟凤然又有婴台山

  其旁为铜斗山天马峯龙溪之水出焉相近有盘石山山顶三石高十馀丈上叠一石如棋盘又有

   石门山峭壁夹立其旁为重云山罗星山在闽县东南五十里马头江中为远近奔流之

   砥柱登其巅百里诸山皆在左右府志上有罗星塔大象山在闽县东南五十五里为城南

   巨障下瞰马头江又白田山在马头江南晋初郡守严高尝欲迁郡治于此其地产蕉可为布有蕉

   岭蕉坑蕉溪玉枕山在闽县东南六十里西峡江南其巅曰枕峯有啸霞洞泠泠泉青田

   坂诸胜山麓有枕屿其旁为柘枝山又南有青布岭玉水山金鳌峯又有白鹿山左有龙湫潭一名

   雷鼓潭潭水湍急如龙喷水府志亦名乌龙潭岁旱祷雨辄应九龙山在闽县东南七十里

   九峯插天状若龙腾下有毘济潭潭下有穴潜通马头江云门山在闽县东南七十里南洋

   屿多松竹泉石之胜南连芹岩蒲峯后湾石龙诸山长江绕于前江中有琴屿双鱼屿平山

   在闽县东南七十二里宋端宗航海时驻兵于此铲平其顶故名一名九曲山其南为甘泉山泉涌

   石上不盈不涸又南有大翁山清凉山石几山传坑山城门山皆滨于西峡江五虎山

  县东南一百里大海中有五虎门与江口相接明初汤和由海道取福州处山下有官母屿屿上有

  巡司相近有浮江山亦曰文笔山对峙者曰王埔山又琅琦山亦在县东南海中一名罗崎山其旁

  又有清洋福斗诸山及双龟屿俱在海中钓龙台山在闽县南九里崇阜屹立俯瞰大江

  寰宇记汉越王无诸于此钓得白龙因名旧记汉东越王馀善于此钓得白龙以为己瑞因筑坛曰

  钓龙台今亦名南台山去建江百馀步明初汤和自明州渡海攻福州奄至五虎门驻师南台福州

  遂下 按明初林鸿王恭钓龙台诗皆以钓龙为越王无诸事盐仓山在闽县南十五里省

  会第一案山也又名挂榜山其东为䕨山有梅花坞植梅万株直抵程埔可十里许方山

  县南七十里寰宇记在侯官县东南七十里周一百里山顶方平故名上有珍果止可就食携去即

  迷唐天宝六载敕改为甘果山闽书省会南有三案是山削拔秀碧又出二案之上正直闽藩若于

  菟然府志地跨闽侯官二县一名五虎山九鼻东向其高千仞四面如城郭其峯曰天柱峯元末陈

   友定遣兵驻守今谷口有砦门甚隘其中平畴数顷溪流屈曲登山有石梯岭路仅尺许悬崖断堑

   削如羊肠行数里而达山巅为福州岩平陂一望远近诸山皆若㟝嵝山阴又有灵源岩怡山

   在侯官县西南十五里一名西禅山有龟吐泉周围多荔枝其北曰鳯山高盖山在侯官县

   西南三十里与闽县连界中有三峯九岛府城第三重案山也山巅有天坛坛有池曰青龙俗曰天

   池有徐女峯相传唐开元中徐水仙第三女上升处旁有水曰桃花溪又有洞曰芦湾洞洞旁有仙

   人井山南齐姓居之曰齐坑山地属侯官山北王姓居之曰北园山地属闽县 按府境有两高盖

   山俱著名而永福尤著鸡笼山在侯官县西南高盖山之西一名斗门山西为凤冈旧志

   冈滨建江首起城南三十里尾尽城西二十里江水环绕为村阜三十六居人遍植荔枝多至数百

   万株通志三十六宅宋刘彝诸贤所居曰刘宅仙崎山在侯官县西南方山之南一名阴崎

   山与阳崎山隔江对峙通志山上居民稠密江水蜿蜒出其下瓜山在侯官县西南方山之西

   其支为南阳山山巅有乌冈潭四以风云雷雨为名岩石险怪人迹罕到古灵山在侯官县

   西南七十里瓜山之西一名大帽山又名席帽山山腰有石室曰太乙岩有甘泉曰安德泉瀑布悬

   崖千尺又有碧玉潭潭底沙石五色灿若机锦有古灵书院为宋儒陈襄读书处花屿山

   在侯官县西南七十里一名屿头其西为华棣山赤塘山与石门山对峙龙潭山在侯官县

   西南百馀里赤塘山之西潭在山上祷雨辄应清泉山在侯官县西十里其西为祭酒岭五

   代闽时光州湛温事王延翰为国子祭酒建州刺史王延禀遣使来觇虚实延翰命温饯且鸩之温

   恐延禀兄弟生隙遂自饮以死闽人哀之葬此遂以名山又曰洪山亦曰洪塘山有岭曰东岐岭枕

   江亦曰妙峯宋林遹著书于此又县西笏山有石如笏亦名龟通谷山宋潘牥读书于此旗山

   在侯官县西五十里江之西岸一名水西山上有勾漏洞明统志与闽县鼓山并峙相传左鼓右旗

   全闽二绝又白鹤山在旗山南一名仙宗山其山多松萦纡四十里象山在侯官县旗山之西

  山形外抱中平如蹲象然上有观音泉又有洞深里许多蝙蝠下为梅溪盘折十馀里其东为崎头

  山下横长江曰浯江有矶曰醉鱼矶其旁曰苏岐山蟳山月山龙岐山俱在江次石门山

  在侯官县西六十里两崖壁立中贯清溪有石门峡石岊山在侯官县西北三十里桐溪上

  流建江流经其下通志相传山为越王游憩之所有亭今废山下即芋原驿又西为葛岐山又西为

  五奇仙山雪峯山在侯官县西北一百八十里周四十里盘踞侯官闽清古田罗源四县之

  境旧名象骨峯五代王闽时改今名有凤凰冈乌石岭应潮泉蘸月池丰泽潭枯木庵鳌山阁留香

  台乘云台诸胜三山志山峯峦险拔四面囘环未冬或雪盛夏无暑其旁为丁山如丁字又有双髻

  山山麓多温泉上多美石又南为梅埔山下有钟潭螺峯山在侯官县北一名罗峯山石晋

  天福二年方士言有白龙夜见于此闽主昶因作白龙寺稍北为大鹏山陶隐居集曰晋太康中任

  敦自茅山往居大鹏山王霸宅得金版仙诀即此凤池山在侯官县北七里有池广三四

   亩相传有五色文鸟浴于此宋元绛曾巩陈襄李纲皆有诗昇山在侯官县北十里隋书地

   理志闽县有岱山飞山寰宇记昇山在闽县西北十四里越王勾践时一夕从会稽飞来旧名飞山

   临海人任敦于此升仙唐天宝六载敕改为昇山通志今洗药池任公台遗址犹存又有不溢泉鬼

   磨石升仙岩诸胜莲花山在侯官县北二十里下圆上锐形若菡蓞郡之主山也五代唐

   同光三年闽王审知卒葬凤池长兴三年改葬莲花山即此芙蓉山在侯官县北六十里

   山形秀丽如芙蓉别麓有洞曰灵洞洞口可丈许游人东炬以入纡回十馀里莫穷其际通志洞内

   有五代僧义存所辟开山堂石床石鼓石盆犹存夀山在侯官县北六十里产美石可砚可

   印莹洁柔润盖珉也距山五里有五色石坑以石有五色而名通志又北为黄岩山有瀑布高百馀

   丈声闻十馀里九峯山在侯官县北七十里峯顶九出峭拔若华与芙蓉夀山亦并称三山

   有巅曰长箕岭一名长岐岭又名桃枝岭路出古田罗源二县西北曰梧桐岭产甘蔗五代晋天福

   四年闽人作乱王昶出北关至梧桐岭为众所杀即此壶井山在长乐县东六十里滨海

   山陲有井状如壶潮至则咸潮退则炎上有岩石耸拔俯临沧海名百丈岩其旁峯峦岩岫之奇胜

   不一迤东则群山错峙又有王母礁在壶井山南二礁对峙海中宋末杨妃负福王益王航海时经

   御国山在长乐县东七十里蹲峙海滨高出云表夷舶入贡每视此为准俗呼牛角山

   又有钟门山在海中当舟行之道有小屿如钟龙泉山在长乐县东南二十馀里有卧牛仙

   冠品石梯云莲花五峯并高峻仙冠峯之麓有巨石宋朱子勒朝阳二字其南群峯连接最著者曰

   福湖山上有狮子峯朱子勒魁龙二字于石又名魁龙山屏山在长乐县东南四十里高与灵

   峯山埒上有五鲤石又名鲤石山灵峯山在长乐县东南五十里一名天池山多灵胜有

   曾公岩香炉峯归云洞半月池品字池诸胜其麓曰龙龛绝顶有望海亭董奉山在长乐县

   东南建贤里闽书汉时董奉炼丹于此中有董岩又曰董峯山又名福山元和志福州因州西北福

   山为名寰宇记在州西水路十八里高二里上有神人散发修真见者必𫉬福故名下有仙人董奉

   宅明统志在永福县西北 按图经闽书通志府志俱云在长乐县与诸说不同南山

   乐县南半里县之案山也亦曰鳌头山其巅曰登高山宋蔡雍诗有满前青嶂千屏立直下澄江一

   带横之句迤南五峯并峙曰五马山又南有三峯山七岩山在长乐县西南三十里上有七

   岩其北则诸山环峙如城亦曰罗山又曰罗城相近有溪湄山顶有湖广数亩冬夏不竭曰珠湖

   六平山在长乐县东北一里蜿蜒六曲其上平坦故名通志宋宝庆中太傅陈俞居其下又

   名太傅山又北曰首石山巅有巨石高数十丈广二十馀丈中有窍泉四顾见水名四水石

   迁山在长乐县东北三十里亦曰越王山周围三十里相传越王无彊之后居此因名

   常山在长乐县越迁山北一名大斛山左接筹岩山右连石首山最为高峻旧志唐林慎思读

   书筹岩朱子题曰德成岩府志太常之阳有巅曰风门阴有岭曰浮崎岭凡三十六湾接闽县界

   瑞岩山在福清县东十五里有佛窟岩天章岩香山天台玉虚三洞通海井一滴泉通志明

   嘉靖中戚继光于山北辟大洞天有宜睡洞归云洞振衣台望阙台诸胜烽火山在福清县

   东二十里海边镇东城外海道有警则举燧于此故名山顶嵌岩如屋凡三十六间名曰虎屋

   山在福清县东二十馀里亦曰瑞峯海口镇东二城在焉其巅有石塔可观日出又镇东城东北

   有拱辰山三峯北拱形如牛角俗呼牛角山有石洞风生其下深窅难入又有涌泉鹿角山

   在福清县东二十七里有石形如鹿角有仙篆数字人莫能识旁有仙井极深大姨山

   清县东一百五十里大海中旧志山当风色晴空东向极望有如空青微露水面为小琉球国海水

   深碧东流不返莎蔓如组柁不容转必刳木为盂乃能旋开浮莎以齐海舟遇暴风不夙避者往往

   漂至于此中国人为其所得则以藤贯其足令耕作故此山昔忌夜火恐其国人望之而来也是为

   东角洋盖岐海之穷徼矣通志俗传望见小琉球三日必有暴风锦屏山在福清县东南

  十里山形如屏相近曰钟山为县第二水口郭庐山在福清县东南三十里明天启中改

  曰福庐山有三天门千人望及异香玲珑鸣玉等洞饮虹涧灵液泉旧志相连曰灵岩山岩石回环

  几数十里与福庐并称名胜又东数里曰东营山周环皆海明嘉靖中戚继光破贼于此海坛

  山在福清县东南大海中元和志在长乐县东一百二十里大海中周𮞉三百里福清县志在今

  县东少南七十里其山如坛南北长而东西狭上多云气亦名东岚山唐时为牧马地后渐有寺宇

  宋初置牧监寻罢皇祐中许民耕垦淳熙中有三千馀户元时民户尝满四万多以渔为业明洪武

  二十年诏徙其民于县而空其地隆庆初始添设海坛游兵万历中复命增设水砦与兴化府南日

  砦相援今有总兵官镇守旧志山西麓曰霸前曰金崎头又有支山曰水马山其南曰黄崎曰紫澜

  曰牧上曰砦头曰沆头曰大小场曰浒头曰铁藏皆为泊船澳有三十六派湖环绕峯峦如画宋宣

  和以后大雨雹湖皆决入于海又南即南匿屿迤东高者为军山其间曰浚门曰獭步曰广州埕曰

  小墙曰东墙小墙之北曰十二蓝焦东墙之北曰白兵焦大桑小桑两桑间曰桑门而两墙间曰鸬

  鹚门是外则极东之岛舟不可行矣其北有沙澳又西抵钟门屿玲珑如钟菰蒲四围海水咸卤而

  此泉独淡近屿有石高二丈方二十丈其中井泉与潮候应取水集焉亦泊船之都会也半潮抵磁

  澳则为长乐县界通志有小练山在县东海中山周十里旁有大练门小练门五代以后为海贾互

  市之地号小扬州明初与海坛之民同徙其地遂空万石山在福清县东南百馀里有翔凤

  峯灵栖宜远二岩石宾佳塘等洞洞之广者可容万人其容千人者不可胜计又东南数里即万安

  所近所有南匿山旧产盐有南匿场宋于此置巡司白屿山在福清县南六十里一名陈田

  绝顶有鸿休岩岩窦天成下瞰沧海相近有双屿二山⿱㓁大 -- 𥤮起海中有百年洞又有井甚甘冽

  蘖山在福清县西南三十里上多蘖木故名有佛座香𬬻吉祥宝峯钵盂报雨宝月罗汉天乐

  屏障天柱文笔十二峯中有黄蘖寺寺西有嵩头陀岩石罅间出乳香亦曰乳香岩有飞瀑循崖悬

   空而下潴为两潭其上复有一潭人迹罕至梁江淹诗南州饶奇怪赤县多灵仙金峯各亏日铜石

   共临天阳岫照鸾采阴谿喷龙泉禽鸣丹壁上猿啸青崖间灵石山在福清县西南四十

   馀里磅礴百里峻拔千仞有九叠留云报雨三峯仙人岩碧玉洞戏龙潭诸胜通志报雨峯久晴鸣

   则必雨久雨鸣则必晴双髻山在福清县西南五十里上有仙坛高二丈馀上平如削宋

   乾道二年雷震为二形如双髻故名其西有瀑布泉高数十丈下潴为三潭通志山有灵峯云峯鹧

   鸪峯有白石岩巨石下覆中为石门可坐数十人 按闽清县东南三十里亦有双髻山周二十里

   高五千五百丈上有摩天岭石竹山在福凊县西二十四里山多产笋上有狮子象王等

   峯虎溪岩紫云洞卧龙潭无患溪出其下三山志昔有林元光炼丹于此骑虎上升明林鸿有诗

   敛石山在福清县西北有归云玉女等峯下有龙潭三交溪水出此灵鹫山

   清县北县之主山也亦曰鹫峯山其巅曰玉屏峯稍西即金翅山在县西北通志县北枕灵鹫南拱

   案山曰玉融山左有双旌山峭立若旌右有五马山势奔腾如五马连络为县水口覆釡山

   在连江县东二十里巅有巨石形如覆釡有玉人峯玉华洞清阴洞半月池诸胜南麓有二石对峙

   路出其中曰石门荻芦山在连江县东南寰宇记在县东南三十里先名九龙山连石鼓

   山而来相传秦始皇令掘断山脊见芦根一茎长数丈断之有血故名明统志山在县东南四十里

   下有荻芦峡玉泉山在连江县西一里许有玉泉岩仙桃岩灵羊洞拥秀堂清㵎阁

   漈山在连江县北县之主山也冈峦如龙漈水夹溪而下有潭曰五峯潭北五里曰湖山高秀

   出群山之上云居山在连江县北三十里通志有莲花石状若莲花周围有瓣轻摇则动

   力撼反否西麓为东岱山香炉山在连江县北四十里云居山之北道书以为第七十一福

   地有峯曰章仙峯又有童井深仅尺许不溢不涸马鞍山在连江县东北五十里山势逶

   迤达于海上又东有三德山旧名三台山三峯并列下瞰海门上竿塘山在连江县东北

  八十馀里大海中有竹扈湖尾等六澳并峙者曰下竿塘山𦊅出海岸有白沙镜港等七澳明洪武

  二年徙其民于内地二山之地遂空凤山在罗源县城内北隅山势耸起如张两翼通志左为

  下梅岭右为上梅岭有屿曰鲫鱼屿帘山在罗源县东滨海又东诸山环峙俱临海上其峙海

  上者曰金螺障与杨梅湾相对松崎山在罗源县东南六里对峙者曰鹤屿在县南十五里

  莲花山在罗源县南一里一名南山下临城市中有圣水岩井泉可愈疾通志即众宝

  山其旁为席帽山罗汉山西南为金钟铁障二山 按此与侯官县之莲花山名同地异四明

  山在罗源县西寰宇记在永贞县西五里四峯高列中有古坛生钓丝竹交荫其上有石井泉甘

  如蜜府志一名毒火山中有洼泉即石井也通志相传赤松子炼丹处时闻丝竹之声有棋局上黏

  牡蛎壳 按长乐县西北亦有山名四明然非寰宇记所载之四明山也明统志误以寰宇记语注

  长乐县山今改万石山在罗源县西北俗名破石山怪石万状邑称奇观 按此与福清县

   之万石山名同地异文殊山在罗源县北一里上有群玉峯章突洞迤北曰尖山有王家林

   岭又东曰南华洞宝胜山在罗源县东北山最高大黄沙溪水出焉洞宫山

   源县东北高三百八十步寰宇记在永贞县东北六里自武夷岩前连接冈阜晋中兴初以有王气

   诏掘断山脊皆有血流通志上有神姥石童子峯仙茅山在罗源县东北十里两山相连

   曰大茅小茅相传徐登尝采仙茅于此绝顶有罗喜洞中多奇石又县东北有堆禾山山圆如囷并

   有锦潭甘泉旗山在古田县东百里稍东南为鼓山通志县有两旗山一在崇礼里一在杉

   洋又有马山在旗鼓之间 按此与侯官县之旗山闽县之鼓山名同地异五华山

   田县西南三十馀里五峯连峙耸峭千仞一名大仙山亦曰大佛岭又县西南八十里有九龙山九

   峯峭北台山在古田县西一里高耸如台又二十里为黄蘖山其地多桃有桃湖桃溪

   桃坞桃洲每春时桃花夹岸为游观之胜极乐山在古田县西北二里许山后有岩曰仙岩

   又北有凤翀峯翠屏山在古田县北一里一名环屏山县之主山也南为醴酬山甘泉出焉

   走马山在屏南县治东又有御伞山山形亭亭如盖龟山在屏南县东新志山形如

   龟有洞曰蓝洞其东有金仙岩一峯挺拔曰文笔峯有磨剑石又东北为牛头岭又东为囦关有青

   山书院旧祀宋朱子隔溪有山曰小武当大邱山在屏南县西其西北有将军山金钟山马

   三台山在屏南县治北又名笔架山太湖山在闽清县东十里山椒有湖约

   半里台山在闽清县西南半里山势平衍其状如台县之主山也又南有钟南山上有盘

   谷岩旧志石塔山在县南为县案山芹山在闽清县西南二里高一千五百丈旧志相传白玉

   蟾炼丹处留钱山在闽清县西南旧志相传唐乾符闲尝雨钱于此声铮铮然以亿万计树

   木皆折故名大帽山在闽清县西南五十里接永福县界周十里高三千五百丈旧传其

   巅时有鼓声云覆其上祷雨辄应山半有白岩高一千五百丈相近有石屋山朱顶山鼎峯

  山在闽清县西二十里有双岩梅溪流绕其下又白面山在县西有温泉白云山

  清县西北八十五里周十五里高五千八百丈林木蓊蔚白云吞吐一名棋盘山中有仙峯巨石

  柽峯山在闽清县西北一百里旧志山周三十五里高六千三百丈北通尤溪县通志柽峯

  有柽树大数十围根分枝合故名凤凰山在闽清县东北形如翔凤宋陈祥道与其弟安

  道旸卜居山下其旁有石竹山旧志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周十五里高四十丈 按此石竹山与福

  清之山同名钟湖山在闽清县东北二十八里大江之西与侯官梅埔接界高五千丈下

  有钟潭蛟龙出没人不敢近山半有湖水应海潮龙泉山在永福县东五十里其巅有湖

  曰雁湖地高水深与侯官雪峯山相望古谚云雁湖深雪峯沈雁湖浅雪峯现 按此与长乐县之

  龙泉山名同地异观猎山在永福县东六十里相传越王尝观猎于此故名元末故总管

  王翰避地山中闻元亡自尽因又名官烈山大妃小妃山在永福县东南四十里寰

  宇记在县东南五十里昔越王葬二妃于此山故名通志有村曰三岛村旁有巨石潭上为方广岩

  有泉如练元王翰镌飞佩二字陈山在永福县南十里中有石龙山山如龙形循山之脊为路

  俗呼登龙山旧志语云县通福清则龙屿溪为十八湾通兴化则此山为十八折又斗湖山与陈山

  并峙上有四湖亦名倒湖湖旁有田六洞仙山在永福县南陈山之东相传有仙居之每

  风雨晦冥时有音乐声旧志山极高秀西南为二水之汇大张山在永福县南二十馀里穹

  窿磅礴群山拱列其旁通志左有小张山相近有鐡劵山有岩曰曹溪岩上摩苍穹相传张赵二仙

  尝游高盖山在永福县西南六十里寰宇记在县西七十里尝有紫云盖之故名有水

  色如金亦曰金支山土人徐登在此得仙县志在县西四十里道书以为第七福地王闽时尝封为

  西岳拾级而上巨石如墙道出其中上有东西二石室对峙东室有水帘自千仞崖巅垂空而下崖

  下承之以池曰龙吟池峯峦泉石种种奇胜通志徐登得修炼诀赵炳访之徐喜与共饮正值霜月

  草木凋敝徐喷馀⿰氵历 -- 𤁋顷刻林花遍开今所居名花林庄徐与兄弟姊妹七人同时上升故其地有七

  仙亭及徐赵二仙祠摩筓山在永福县东北三十里县之主山也常思岭在闽县东

  南一百里又东南至福清县四十五里为二县交界处高数百仞一名相思岭北岭在侯官县

  北三十里路通连江县悬崖而跻高几千丈宋嘉祐三年侯官令樊纪夷高直曲踣凹续陷岭失故

  险今为往来通道鹤岭在长乐县东西通县治东由云洞大路达广石梅花等处今为北乡

  往来通道石尤岭在长乐县南四十里与福清县分界府志亦名石湖岭在县西南六十里

  福清县北二十五里两县之界泻水岭在长乐县西旁有岩数十丈涧水飞瀑可观

  岭在福清县西南六十里以山形如蒜瓣而名登其巅望海弥漫无际旧有照海亭少东为棉亭

  岭又县西六十里有百丈岭与莆田县接界县西北有台岭路通闽县螺岭在福清县西北

  六十里与闽县接界山色黛绿如螺故名岭势峻岌如悬梯状北瞰方山如咫尺其西北有傀儡岭

  在驿路旁下有应石高数丈过者呼之其应如答螺岭西有仙举岩峭拔千仞与永福县接界

  仙岭在古田县东北五里石磴盘曲登之可以望远上有烂柯石又县东北二十馀里有牛头

  岭宋张浚有诗嵩洲岭在屏南县南巉岩延亘与古田县接界梅林岭在屏南县

  纡回盘绕共十八层紫微峯在长乐县东南一名柯林山有白龙潭瀑布泉龙峯

  乐县北十里其西有岩宋刘砥刘砺与朱子讲学于此因名曰晦翁岩降虎峯在连江县

  西明统志在县西五十里尝有虎为矢所伤至独觉禅师庵前若有所诉觉为拔箭虎驯伏相随故

  宝峯在闽清县东北九十里周二十里高五千九百丈龙都峯在永福县西北

  拔起千仞双崖对峙宛若洞门有三石室最高者曰玳瑁峯峯南为鸡岩峯北之半有白岩即闽清

  道者岩在罗源县北高十馀丈广百馀丈中有石洞梅岩在永福县东南四十

  里高出众峯登之可望三江口西兴岩在永福县西极高有瀑布水又西有狮子岩悬崖出

   澄潭上中有石穴深不可测乡人结飞楼于其巅至今为通道驻足之地极乐岩在永福县

   东北十里形如㐲狮中有四洞每洞可容数十人又县北有白鹤仙岩极高秀方广岩

   福县东北四十里旧志峭拔千仞上有石室周围二千大可容千人石乳参差下垂瀑布千丈有泉

   曰龙尾泉又有龙树岩听泉岩瑞松坞望仙台诸胜明林鸿有诗相近有丸天岩榴花洞

   在闽县东山唐永泰中樵者蓝超逐白鹿入石门内有鸡犬人家见一翁与榴花一枝而出既而莫

   知所在宋蔡襄有诗灵源洞在闽县鼓山涌泉寺左岩窦嵌怪两旁皆石壁中劈枯涧深可

   三丈相传王闽时僧神晏安禅于此恶水声喧喝之水逆东流西涧遂涸是谓喝水岩越王

   禁石在长乐县东北广石海中长十馀丈产紫菜味珍王闽时采以充贡禁民私取故名

   北自福寕府寕德县界接入府境南环罗源县东又西南环连江县东又南环闽县东南又南环长

   乐县北及东南又南环福清县东迤西环县南又西南接兴化府莆田县界元和志连江县海在县

   东五里闽县海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长乐县大海在县东七十里福唐县大海在县东四十五里

   闽县志闽县东南滨海海潮南则由粗芦门北涌东则由闽安镇西涌皆会于马头江长乐县志县

   东南东北皆滨海山港澳屿𮞉环为险福清县志县潮汐分二派一派入迎仙港迳江一派入龙江

   而海坛双屿诸处为汛守要地又县东近境之海谓之九海以港屿曲折也其外为大海海防考长

   乐县西北闽安镇五虎门诸处实为省城门户东北广石梅花所突入海中与连江县定海所相对

   亦省城右臂也自梅花至松下巡司中历十一澳皆东沿大海波涛冲激并岸水浅寇船难近独松

   下渐南与福清接壤广浙商船往往泊此海坛包其东南亦有观音澳苏澳可以暂憩故松下之备

   闽江即建江自延平府南平县界东南流入经古田县西南黄田驿又五十里至县南百

   里之水口驿北受古田溪水江始出险就平又东五十里经闽清县西北之小箬驿又东十里曰闽

   清口西受梅溪水又东南四十里经侯官县西北八十里之白沙驿又东南流至县西北二十五里

  甘蔗塘南亦曰马渎江又南流分为二派一派自北而东南历侯官市至芋原驿曰芋原江滨江有

  石岊山亦曰石岊江又曰螺女江寰宇记所谓在州西北二十五里是也又东南曰金锁江寰宇记

  所谓在州西二十里是也又东南至县西十里曰洪山江亦曰洪塘江又东南入闽县界经钓龙台

  山下曰南台江亦曰白龙江寰宇记所谓南台江在州南九里阔九里是也又东南经鼓山下而东

  出为马头江有巨石如马头潮退则现亦曰东峡江而与西峡江会一派自西而南经侯官县西南

  三十里之高盖山曰陶江亦曰濑江又南循县南五十里之方山西麓至仙崎山曰仙崎江亦曰阳

  崎江折而东流经闽县界曰西峡江两山夹峙下通潮汐阔十馀里中流有石如砥柱名浮焦石俗

  亦谓之乌龙江又东至闽县东南五十馀里与马头江会二派合而东流江面益阔马头之北支流

  曰上洞江其南曰下洞江中有狮子石与方山对峙巨浸不没谚云水浸方山鼻不浸狮子耳东流

  经长乐县西北半里之急水门闽县东四十里之闽安镇江与大海相接浩瀚数十里其北经琅崎

   山下曰琅崎江又东为闽县东百里之五虎门入大海 按闽江名日不一其自闽安镇以东尤多

   异名以舆图按之长乐县东北五十里之梅花江又北曰广石江皆即马头江之海口又东至五虎

   门则大海口也旧志及通志皆似误为分析泽苗江在侯官县西南其源为大樟溪自永

   春州德化县界东北流入永福县界合洑口溪又三十里至窝口合尤溪界水又五十里合兴化水

   又六十里至永福县治合闽清界水又六十里合福清界水曰大樟溪经县界二百馀里凡三十五

   滩悉皆险峻又东北流至侯官县西南之瓜山曰泽苗江北注于阴崎江 按旧志侯官县西南有

   浯江一名黄岸江受永福诸水东流为阴崎江下注阳崎江以舆图考之当即闽江分流之南派仙

   崎江非另有一水也惟泽苗源资樟溪是为巨流壶井江在长乐县东壶井山下亦曰壶

   井澳旧志山⿱㓁大 -- 𥤮江中居人渐绕成市又东北曰磁澳江中有孤山峙海中分东西南北四澳可以避

   风海舟常泊于此 按壶井亦即闽江入海处分歧而名非有两江也松林江在福清县

  东去海口镇十里至长乐县东南三十里入海亦曰松下澳相近者曰大祉小祉龙下等澳又有海

  下里江源出福清县北二十五里之石尤岭下流注江以入海龙江在福清县南元和志丹步

  渡在县南百步其水谓之无患溪县志江有数源一源自百丈岭至鹤林为鹤溪一源自灵石山出

  与鹤溪合为无患溪一源自敛石山山为交溪西南一源自台岭出为芦溪一源自七仙岩曰关奚

  一源自石尤岭曰涧溪并流至水陆桥南众溪合流名曰西溪又东经县南曰龙首河又东广五里

  初曰螺文江宋时改名龙江又东入海迳江在福清县南三十里其源有二一出故兴化县

  界金支大泽流合渔溪一出黄蘖山北过铁场边又北与渔溪合为迳港南至棉亭东抵乌屿门又

  南至双头屿歧而为二西出后屿东出白屿又东复合入海又有南匿江在县南南日里自莆田县

  流入至南匿山入海连江在连江县南元和志在县南三百步府志一名鳌江源出罗源县黄

  土溪黄柏潭古田县芝浮溪侯官旧怀安县桃洲之密溪三派合流而东经县南环抱如带东下合

   磁窑峡口入海亦名岱江江滨有渔沧潭罗川在罗源县南源出县西蒋山流合金钟潭至县

   西分为南北二溪北溪穿城中南溪绕城外至南庄潭又分一派入城曰中溪至南门中北二溪复

   出与南溪会合流过南亭桥旋转九曲亦曰环溪经县东南六里之松崎山入海又名松崎港

   溪在闽县东十二里通志闽越王流觞处也一名龙窟鳝溪在闽县东寰宇记在县东二十

   里源出鼓峯半名胜志闽越王郢时有鳝长三丈为民害郢之第三子曰白马三郎者射中之鳝纒

   以尾三郎人马与鳝俱毙 按五代史王审知常乘白马军中号白马三郎然则称三郎为汉闽越

   王郢之子亦讹传耳义溪在闽县东南六十里旧志源出福清县界流十五里为榕溪又流经

   绿杨桥曰义溪入西峡江沙溪在侯官县西北二十里源出分水关经建剑而下中有涌沙成

   堆故名流经芋原驿入江桐溪在侯官县西北三十里俗谓之桐口其相近有陈塘溪俱流入

   岊江 按府志有成塘溪出府西北山中西南流至甘蔗塘东南入江当即陈塘溪也大目

   溪在侯官县西北七十里日一作麦亦作穆源出古田县界其南为小目溪出永福县界皆西北

   流注于马渎江九溪在长乐县东岭口旧志源出六平首石诸山流经太平桥曰观音溪又经

   县南下流入马头江又有中溪竹林溪资圣溪皆入江祉溪在长乐县东南四十里海滨志

   源出福清县之镜岭流至小祉澳入海三溪在长乐县南旧志福清县诸溪汇于破石潭分

   流为三如鼎足亦名鼎溪历四十里转由东山港入海又星溪在县西南源出七岩山亦曰猎溪与

   三溪同入海溉田千馀亩长乐大溪在长乐县源出福清县仰辰山流经县东南三十三

   里萦𮞉溉田千馀顷西北流入海苏溪在福清县西南四十里源出兴化府莆田县界流入

   县境合渔溪汇于迳江渔溪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源出黄蘖山里洋与苏溪合又蒜溪源出蒜岭亦

   流入迳江竹溪在连江县南流经龙塘入海又财溪在县东南源出百丈漈下流入海皆有灌

   溉之周溪在连江县西南又利坑溪在县东南皆流入鳌江霍口溪在罗源县

   西四十里自古田县流入又南流入连江县即鳌江之上流也起步溪在罗源县北五里源

   出县西北善化里山顶南流合松崎港又九龙溪在县北南流入起步溪又黄沙溪在县西北流入

   尢龙古田溪在古田县东三山志源出建寕界东南流曰横溪至上生院南合荐溪潭

   数里合桃溪东流至县东北隅龙津桥合东北溪又南经戴星洲鸣玉滩磨剑石下百丈漈曰水口

   旧志横溪在县西北又桃溪出县西黄蘖山流合焉又南合于建江亦谓之嵩溪溪上有嵩溪馆县

   志水口为群溪汇合之处亦曰囦溪水流宽平无滩石之阻上下舟楫恒泊于此 按此即西溪为

   古田大溪之上源舆图所谓出白漈岭下者是也古田县西北与建安界处今属屏南县曰横溪里

   有水曰横溪东南流北合屏南县境双溪禹溪倭溪诸水至古田县城北与东溪合又南流东合西

   洋溪水又南至水口镇舆图亦作剑溪旧志误分为二水东溪在古田县东源出县东北杉洋

   镇西流至县东合古田溪又甘溪古名蓝溪感溪一名锦溪俱流入东溪 按舆图此溪即黄居岭

  下之水西流者感溪即西洋溪濑溪在古田县西五十里旧名濑里溪东流经县南二十五里

  入古田溪虎溪在古田县西八十里旧志明洪武初谷口巡司熊彦迪尝置虎溪寨于此 按

  舆图当即黄田驿东之上洋溪也南入建江梅溪在闽清县西五里源出永福县西北山中

  北流经顶峰山下又十馀里双崖耸峙中泻三滩名曰龙门又东北流经闽清县西又东北经县北

  里许又东北入建江旧志江水浊而溪水独清故县以闽清为名三山志谓之闽清水又瞿昙溪在

  闽清县西南三十里源亦出永福县界流入梅溪又演水溪在县西二十里源出尤溪县界东流入

  梅溪 按舆图即闽清之南溪也演水溪即柽岭下之水东流者尚有下际溪出闽清县东南下际

  岭西北流至县西入梅溪旧志及通志俱未载双溪在永福县西三里越峯山下有二派一出

  县西南山中者曰伏口溪亦曰南溪一出县西北十七里瑞峯山者曰漈溪亦曰西溪合流为双溪

  会流入大樟溪为泽苗江龙屿溪在永福县东南府志源出福清县界流经县东之龙屿逶

   迤九曲十有八折凡四十里合大樟溪元祐港在长乐县东南三十里旧志旧有港入海

   为沙所壅宋元祐中县令袁正规开卓岭后山为港抵陈塘港西注之海又凿林岊庄前之山为渠

   直出漳港石梁南注之江名曰元祐港陈塘港在长乐县东北四十里旧志宋末陈文龙

   筑田砌塘因名水源自梅花山下会东西滨𤁵湖严湖并七十二洋之水至此深数丈长十馀里

   西湖在侯官县西三里元和志在县西二里方舆纪要在府西南三里晋太守严高所凿引西

   北诸山溪水注之周十馀里又有东湖在府东北三里亦严高所凿引东北诸山溪水注之周二十

   里二湖与海潮通引流漑田为利甚溥唐贞元十一年观察使王翃又开南湖于城西南五里广二

   百四十步接西湖之水灌于东南后王审知于子城外环筑罗城及南北夹城皆取土于西湖旁湖

   周至四十里宋庆历中渐微嘉祐二年蔡襄复请濬治熙寕中曹颕升程师孟相继修筑淳熙中赵

   汝愚复请濬西湖明万历中亦尝疏濬后日就浅隘旧志东湖至宋已涸南湖遂堙西湖亦仅同池

   沼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总督姚启圣巡抚金𬭎会议开濬西湖四十二年总督金世荣巡抚梅𫓶

   重濬旋又湮塞乾隆十三年总督喀尔吉善偕巡抚潘思榘重兴工疏濬为堤葺湖心之开化寺及

   湖旁褒忠祠其用取赎锾并入官之田直事载府志巡抚潘思榘有记长林湖在长乐县

   东旧志长三里阔五十馀丈宋绍兴中县令陈可大开沟引湖水溉田西泄于海亦名陈令津

   祥湖在长乐县南三里龙门前澳一带两歧亦宋元故址潮汐往来可通舟楫溉田千顷

   枝湖在长乐县南十馀里旧志一名桃坑湖五代王闽时所凿宋咸平熙寕中再濬周五百馀

   丈溉田二十九顷又南有横屿湖一名福湖亦唐宋故址周三百馀丈严湖在长乐县东北

   旧志陈大建初里人严光舍田凿此周三千二百八十丈潴大畬溪水又名放生湖中有小阜曰蟹

   山后渐堙明正统十年县民刘彦良疏请濬治从之未几复废滨𤁵湖在长乐县东北旧志

   天宝五载沙合成陂大历中里人林鷃因舍田凿为上下二湖周一千三百丈溉民田七百顷又

   开沟泄水入陈塘港至登贤官路而止名曰东沟宋元祐中县令袁正规凿卓岭水道及登贤官路

   遂与东沟相接名曰龙津明隆庆崇祯中两经疏濬其南有林婆湖相传林鷃妻赵氏舍奁田所开

   东塘湖在连江县北潴水五百顷溉田四万亩开皇十三年肇兴唐咸通初令刘逵

   宋淳化初知县事鞠仲谋重浚明天顺四年知县欧阳翰大加清饬天启末复湮 本朝康熙六年

   重濬如故鉴湖在永福县东北一名冲湾潭清深莫测又有龙窟在县东与鉴湖隔仙掌陂地

   脉潜通水痕相应下流皆注大樟溪二龙潭在长乐县东南十里旧志宋祥符间夏月雷雨

   有黒白二龙从演江飞起白者处山之阳因名曰白龙潭黒者居山之阴曰黒龙潭亦曰祥云潭

   柏山潭在福清县东南三十里龙堂山中又横山潭在县西南三十里龙首漈潭去横山潭

   十五清界潭在福清县西北十馀里上有瀑布下深数十丈渔沧潭在连江县

   南通志有石刻渔沧天乙之门湖汰潭在永福县旧志在县西十里许樟溪所经也溪流皆

   滩石险隘仅有小港容舟惟此潭弥漫渟蓄时有龙见又赤壁潭在县东临海石壁峭拔皆赤色故

   龙湫在罗源县旧志有二一在县西南金钟山一在县西北福源山二湫相去二十馀里

   而泉脉相通又横峯龙潭在县东南险绝人迹罕到又百丈龙潭在县西北山顶下注为溪又险岩

   龙潭在县西北岩壁高峻飞瀑百大下注于潭鸣玉滩在古田县东府志东西溪合流里许

   有石滩横截中流亘东西岸旧名洪濑滩宋景德中县令李堪改名鸣玉滩大湾滩

   田县南水口镇二十里闽江险处也旧志自水口已上达于浦城计程六百里滩石嵯峨纵横林立

   舟行石罅中至水口则滩险已尽江流浩瀚以风阻为虞矣龙门三滩在永福县通志

   北连闽清梅溪之水沿山而流至十馀里泻为三滩宋黄干有龙门三滩记螺洲在闽县南

   方山北一里环洲居民数百家又投桃洲在县东南马头江中有田数千亩芹洲在侯官县

   西南泽苗江西岸湍飞迅急壅而成洲周回二十馀里居人隐然阛阓洲多产芹故名又名瀛洲

   甘蔗洲在侯官县西北二十五里横亘江心居民皆种蔗为业相近有白龙洲𦌘浦

   在闽县东南府志州人多就浦𦌘鱼故名石晋开运三年南唐兵围李仁违于福州仁达求救于吴

   越吴越兵至自𦌘浦南潜入州城即此白鰕浦在闽县南府志五代汉初吴越将余安自

   海道赴救福州至白鰕浦海岸泥淖布竹箐而前既登岸奋击南唐兵大破之即此欧冶池

   在府城内明统志在布政司治后昔欧冶子铸剑之地周数里府志在冶山之麓今渐堙塞

   泉府境有五一在闽县东南城隅汤井巷二在县东崇贤里及易俗里一在连江县西北光临里

   一在闽清县东北贺恩里神移泉在闽县东东山大乘寺侧唐开元中僧守正患汲井远一

   夕灵泉迸发视远井则已涸矣又山有圣泉唐僧怀一卜居爱同寺西苦乏水一日二禽斗噪于地

   卓锡其所有泉涌出宋蔡襄有圣泉诗注云俗传泉涌则民安是泉涸十馀年矣今始涌也

   泉在侯官县北龙腰山一名龙腰井府境第一泉也通志宋蔡襄守福州日试茗必于龙腰取水

  乎书苔泉二字立泉侧府志一名龙舌泉应潮泉在侯官县西北雪峯寺广二三尺水才数

  寸进退浅深与潮候无少差虎跑泉在连江县北中鹄里降虎峯下惠民泉

  南县西勺水不盈尺许潦不见溢旱不见涸七星井在闽县亦名七福井通志其六在宣

  政街东西一在还珠门外宋庆历中提刑苏舜元所凿绍兴间砌七石盂于谯楼之北注水以厌火

  炼丹井在侯官县乌石山巅亦名仙井仙人任放炼丹于此凿石得泉又崔公井在山

  旁尊胜堂前唐观察使崔干赏其甘美故名

 ︹古迹︺冶县故城在闽县东北冶山之麓史记汉五年立故越王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建

  元六年分立馀善为东越王元鼎六年馀善反元封元年灭之诏徙其民江淮间东越地遂虚宋书

  州郡志冶县盖勾践冶铸之所故谓之冶吴志建安初会稽太守王朗奔东冶侯官长商升为朗起

  兵孙休永安二年黜其兄会稽王亮为侯官侯宋书州郡志晋安太守领县侯官前汉无后汉曰东

   侯官属会稽通考闽越王无诸开国都冶依山置垒据将军山欧冶池以为胜旧志唐中和间观察

   使郑镒拓郡城东南隅是曰子城天复元年节度使王审知于子城外环筑罗城周四十里梁开平

   元年审知又筑南北夹城谓之月城宋开宝七年刺史钱昱又筑东南夹城太平兴国三年钱氏纳

   土诏尽毁其城熙寕二年郡守程师孟据子城旧基修筑复増拓其西南隅咸淳九年尝增筑外城

   元至元中复堕废至正二十四年陈友定稍缮完之即今治也通志宋治平中张伯玉守福州编户

   植榕熙丰以来绿阴满城暑不张盖闽书榕树生至福州而止故福州号为榕城或曰榕海

   官故城在今县治西北元和志武德六年于今州西北三十一里置八年废长安三年重置

   贞观五年观察使郑叔则奏移于州郭寰宇记元和三年观察使陆淮复奏省入闽县五年复置仍

   为州治旧志五代晋开运二年南唐将陈觉欲取福州自剑州缘江东下李仁达将杨崇保率舟师

   拒之觉等败之于侯官即侯官故县也今故址名侯官市亦曰侯官阁新寕故城

   乐县南唐置寻改曰长乐元和志县西至福州一百里县志故城在县南十五里唐上元元年移置

   六平山吴航头即今治福清故城在今县治东南唐析长乐地置寰宇记县在州东南

   一百一十里明郭万程县治辨略旧治永庆即今县永东里石晋初徙南台即今台岭温麻

   故城在连江县北晋太康四年以温麻船屯置县元和志县西南至福州水陆一百六十里晋

   立温麻县武德六年移于连江之北改为连江县三山志在今州东北九十里盖南宋后始徙而南

   古田故城今县治唐置元和志县东至福州一百七十里开元二十三年开山洞置

   东与连江西与沙县分界闽中记开元二十八年溪洞逋民刘疆等千馀归化都督李亚邱以闻明

   年始立为县当环峯复嶂闲平陆二十五里版垣墉高丈许步三百右挟建溪州城实东南面也永

   泰二年析侯官尤溪二县地以益之宋县令李堪古田县记太平兴国五年转运使杨克让奏迁邑

   治于水口端拱元年转运使崔䇿复还旧治旧志县旧置于双溪之汇屏山之南即今治也其宋初

   所移即今水口镇原丰废县在闽县晋置属晋安郡宋书州郡志太康三年省建安典

   船校尉所立 按陈置丰州取县为名后以县废入侯官因改侯官为原丰怀安废县

   在侯官县西北宋置寰宇记县在州西北四十五太平兴国六年割闽县敦业等九乡置三山志

   县初治芋原江北三十里咸平二年移置石岊广故驿为县治东南去州城二十五里府志元至元

   二十二年迁于县西寻复故明洪武十二年移入郭内万历八年并入侯官县永贞废县

   在罗源县南五代时王闽置寰宇记县在州东北二百十里唐大中元年割连江一乡置罗源场至

   后唐长兴四年改为永贞县宋改曰罗源邑人陈祚罗源县记略旧治在今水陆寺西隅界双溪之

   间水潦时至庆历八年迁于戴坑四山环合其背如翔凤其前则奇峰拱列东两溪夹左西三川夹

   古即今治也永泰废县在永福县西唐永泰二年折侯官尤溪二县地置以年号为名

   元和志县东北至福州二百五十里观察使李承昭开山洞置县东水路沿流至侯官县西溯流至

   南安南北俱抵大山并无行路三山志在州西一百二十里崇寕初避哲宗陵名改曰永福

   州故卫在闽县明统志左卫右卫俱在府治东北中卫在左卫东俱洪武二十一年置 本

   朝康熙五年裁梅花废所在长乐县东少北四十里梅江头山上本曰北乡巡司明洪武

   十年始筑城二十年移置巡司于蕉山改建梅花所増拓旧城周六百四十八丈门三外环以濠

   本朝康熙三年裁万安废所在福清县东南一百二十馀里明洪武二十年置千户所

   筑城周五百二十五丈门三 本朝康熙三年定海废所在连江县东北八十里明

   洪武二十年置千户所筑城周三里有奇门三 本朝康熙三年校尉营在闽县东芝山

   南三国吴立典船校尉造船于此梅溪场今闽清县治旧唐书志福州有梅溪县新置寰

   宇记闽清县在州西北一百五十里唐贞元元年割侯官一十里为梅溪场梁乾化元年改置为县

    按新唐志贞元初置梅溪县今元和志福州领九县无梅溪旧唐书亦曰新置断以寰宇记为是

  球场在侯官县冶山东南麓唐冯审球场记曰刺史裴次元辟球场于城之东偏曰左衙营其

  北乃连接山麓构亭为记称二十九奇景银场在永福县西九域志永泰县有黄洋保德二银

  场府志县西有保德里又有银矿在县西地名太原宋元丰中尝凿取之盐场在长乐县九域

  志长乐县有盐场一又罗源县有盐场一长乐县志岭口盐场旧在县治西隅临水渡侧宋熙寕中

  运使贾青移置于东隅岭口岁纳盐二百四十万斤宝祐中革金坑在古田县东北六十里九

  域志县有金坑一又县有宝兴银场县志银场在县西北二百里近三峯禹溪当建安夀寕松溪政

  和诸县之冲宋天禧二年绍圣二年罢明初屡开屡罢宏治五年设军防戍又有龙岭坑游家坑

  赤岩坑皆有银矿嘉定初贼据宝兴叛万历二十七年复开采寻以利微而罢三十三年封闭

  贡厂在闽县东南门外柔远驿北明初建为外国使臣馆舍陶灶在侯官县战坂西通

  志梁开平元年闽王审知筑夹城陶砖于此审知命陶者每砖上印钱文其后国归吴越钱氏人以

  为先兆云启运宫在闽县东开元寺旧志宋景德初建于西京以奉六圣神御后迁东京建

  炎初东京陷迁于福州水晶宫在侯官县西西湖上旧志闽王时筑室时携后宫游焉

  垂拱殿在府城布政司署内旧志即五代王闽时明威殿宋端宗航海时驻此重建改名又

  有长春宝皇大明紫微东华跃龙诸宫及文德文明大酺等殿皆王闽时所造钱氏纳土后悉毁

  全闽第一楼在府城布政司仪门之南通志唐元和十年观察使元锡建即威武军门

  也宋嘉祐八年郡守元绛更为双门建楼十楹熙寕二年程师孟始置壶漏鼓角又为两楼以翼之

  左曰宣诏右曰班春后屡毁屡修其铜壶为宋儒陈普所铸晷刻不差今无存矣镇海楼

  在府城北越王山巅明初跨山筑城先作楼为式様名様楼后更名镇海楼 本朝乾隆六十年

  清风楼在闽县三山志在旧小厅西南蔡襄诗郭外清溪溪外山溪云飞上破山颜清明天

  气琉璃色何处峯头带雨还拱极楼在闽县英达坊宋郑性之建理宗亲书扁石刻尚存

  蕃宣楼在侯官县三山志在府城西北隅旧碧峯亭也熙寕中改筑子城上建九楼曰蕃宣

  西河五云三山清微东山堆玉缓带望云今惟清微东山与此楼存经史阁在府学内宋教

  授常濬孙建朱子作记衣锦阁在闽县三山志在九仙楼东旧名赏心阁宣和五年以余

  深典乡郡改名三山阁在闽县平远台东宋时建许敦仁有诗超凡阁在闽县鼓

  山飞构层巅登眺使人有超然出尘之想澄澜阁在侯官县西湖上三山志赵汝愚建

  闽台在府城市政司南虎节门外五代王审知筑宋大中祥符间改名还珠门 本朝康熙二

  十年改建名狮子楼六十年重建坐啸台在闽县逍遥堂之北旧养和亭也宋熙寕二年

  程师孟筑为台名玩月绍兴二年程迈改今名威武台在闽县三山志在城隍庙东熙寕二

  年程师孟筑平远台在闽县九仙山最高处钓龙台在闽县南台山上亦名越

  王台寰宇记越王无诸于此钓得白龙因名闽书旧记越王馀善钓得白龙于此筑台表瑞台高四

  丈周𮞉三十六步台上可坐百馀人有达观亭碧光亭宋时诸公皆有诗长乐台在侯官县

  乌石山上千福院中郡人游眺之所宋湛俞诗茉莉晓迷琼槛白荔支秋映绮筵红又绝顶有邻霄

  台一名凌霄台东峯有冲天台旧名放鹤亭为唐崔干放鹤处高风台在侯官县西凤凰山

  下香岩寺之西通志旧有台址元贡师泰增筑之名曰高风上建鸣凤亭帅泰皆自为记乘云

  台在侯官县西北雪峯山上任公台在侯官县北昇山绝顶唐任敦于此上升宋陈铸有

  春野亭在闽县三山志在日新堂东南庆历二年蔡襄建又旧州治有双松亭亦襄建

  并书万象亭在闽县三山志在燕堂之绍兴十四年叶梦得建元公亭

  县鼔山宋嘉祐中建元绛诗谁书吾姓揭亭颜栋宇飞甍气象宽谷口秋风吹鬓发海东朝日上栏

  干今为郡人游玩之地天风海涛亭在闽县鼓山大顶峰宋淳熙间建赵汝愚诗几

  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朱子爱之遂书四字刻石因

  以名亭并书扁焉道山亭在侯官县乌石山宋程师孟建曾巩记曰程公为是州得闽山

  岭岑之际为亭于其处以为登览之胜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洲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亭

  环峯亭在侯官县越王山宋乾道中赐宸翰四见亭在侯官县越王山宋建刘瑾有

  奎华亭在侯官县西怡山西禅寺中藏宋太宗宸翰马江亭在长乐县西北

  半里马江渡之北旧名临江馆宋元祐中建隆庆三年知县蒋以忠重建为驻节堂迎恩

  亭在长乐县西北马江地名吴航头盖五代吴越兵入闽时泊舶处也今名马头埠溪山

  第一亭在古田县北宋淳熙二年建有朱子书扁日新堂在闽县三山志庆历六年

  蔡襄建建炎三年以为安抚厅止戈堂在闽县三山志安抚厅旧甲仗库后有堂曰武备绍

  兴二年韩世忠讨平建寇改名燕堂在闽县三山志嘉祐四年度建安民堂熙寕中改名

  眉夀堂在闽县三山志在燕堂西南绍兴十年张浚判福州为其母秦国夫人建松风

  堂在闽县盐仓山宋李纲谪居时寓之有海月来薫二亭又有明极堂风月堂在罗源县

  南华洞宋林回隐居处陈襄诗四时花木锦绣谷十里江山水墨屏石室清隐斋

  官县乌石山麓宋朱子讲学处手书石室清隐四大字镌于石安适轩在长乐县东南竹林

  寺宋唐最有诗虞公庵在闽县东山之麓梁陈时虞寄所居陈宝应遣人烧之寄安卧不动

  纵火者旋自救之甘棠院在闽县旧州治三山志开宝九年郡守钱昱建中为梦蝶枕流

  临风绮霞四亭其南为门榜曰甘棠皇祐四年夔于其东建逍遥堂治平元年元绛又建忠义堂

  于逍遥堂南熙寕八年元积中更甘棠门名为春台馆德成精舍在长乐县东北筹峯

  山唐林慎思读书处宋朱子题其岩曰德成以水部德成于此也沧洲草屋在长乐县

  筹岭明陈亮隐此中有储玉楼沧洲十胜与高棅王恭文酒过从为九老社同仁馆

  乐县西明宏治五年知县潘府建环玉馆在罗源县西一里许宋余深建为聚书之所周

  环皆水故名柏衙在闽县东南通津门外元行省郎中拜特穆尔居此俗呼柏衙前 拜特

  穆尔旧作柏帖穆尔今改正王审知宅在闽县东庆城寺南许将宅在闽县旧

  县治东凤池坊朱倬宅在闽县旧县治西郑善夫宅在闽县鳌峰坊自题其堂

  曰迟清以见志又有别业曰桑苎园在高湖墩自书少谷柴门有清野堂周朴宅在侯官县

  乌石山鳞次台陈襄宅在侯官县古灵村张经宅在侯官县文儒坊旧在洪塘半

  陈贵谊宅在福清县场前街叶向高宅在福清县鱼市街郑侠

  宅在福清县南今名郑公坊黄祖舜宅在福清县东南大壤山李弥逊宅

  在连江县西北清河里濓湖山之麓有筠溪钓台弥逊所筑旧址犹存陈祥道宅

  清县东北凤凰山下黄定宅在永福县东方舆纪胜宋乾道丙戌状元萧国梁居县之重峯

  己丑状元郑侨居县之龟岭壬辰状元黄定居县之龙溆时称百里三状元古籒文石

  刻在闽县鼓山通志有石横亘五十馀丈刻籕文其上多不可识般苦台大篆

  官县乌石山华严岩左唐大历七年李阳冰书与处州新驿记缙云县城隍记丽水忘归台铭世称

  石室仙篆在永福县六洞仙山通志山南石室有古篆十字不知何代书

 ︹关隘︺双溪公馆隘在屏南县北接政和县界明万历十七年以矿徒作乱创建拨兵防

  守又分水隘去双溪八十里与建安县接境禹溪隘严家洋隘去双溪五十里与政和县接境严家

  坑隘去双溪四十馀里前墩隘去双溪七十里皆与寕德县接境并万历中置守兵闽安镇

  巡司在闽县东九域志闽县有闽安镇府志在闽县东四十里有巡司明洪武二年置又有闽

  安税课局与巡司同置今废海防考海水潮汐与马江会于闽安镇有两口一东出双龟门外绕壶

  江五虎一南出琅崎门外绕广石梅花闽安为江海之锁钥而会城之门户也通志镇有城 本朝

  顺治十五年建五虎门巡司在闽县东南海中五虎山明洪武二年置官母屿巡司

   本朝初移驻南台干隆四十五年复旧永庆巡司在闽县南尚干里 本朝乾隆十年

   竹崎巡司在侯官县西北六十里滨江明正统六年五县寨巡司

   在侯官县西北九十里旧属怀安以其地接闽县侯官古田闽清五县交界故名元至元三年置巡

   司 本朝雍正十二年移驻南屿江口巡司在福清县南江阴里元置巡司于南日里

   名南日巡司明洪武二十年移置于壁头山在县南百里东岱巡司在连江县东旧有城

    本朝康熙八年移北茭巡司驻此漈门巡司在永福县西四十里宋时置巡司于

   县南之辜岭寨元至元中移于保德里之漈门明景泰四年又移于县西嵩口埕成化八年为水所

   圯仍复故所小祉镇在长乐县东二十五里旧有巡司明洪武初置嘉靖四十年葺寨为

   城周一百八十七丈崇祯六年移治大祉澳南去旧治数里又县东北四十馀里有黄崎寨与仙崎

   广石东山名把截四寨为沿海要地石梁蕉山镇在长乐县东三十里旁有蕉山故名

  洪武二十年自梅花所移巡司于此隆庆三年知县蒋以忠始城之周三百六十丈门四今废

  松下镇在长乐县东南三十五里旧有巡司明洪武初置于福清海口二十年移置于此为

  长乐咽喉福清门户嘉靖三十九年拓寨为城周三百十六丈崇祯九年知县夏允彝更扩之周四

  百八十丈门四水关一又垄下城在县东南三十里嘉靖四十年居民筑以备倭周一里海口

  镇在福清县东二十里九域志福清县有海口镇旧志北倚龙山南去瑞岩山二里宋里人林迁

  创建有城周八百八十五丈门五元时置海口务于城内明初改为海口税课局并置河泊所于此

  化南镇在福清县东南六十里地名前薛有民城明嘉靖中筑以御倭其东北数里曰

  化北镇相传隋时掠琉球五千户居此因名牛头门镇在福清县东南一百里明洪武

  十二年移迳江口巡司于此改名又有锦屏巡司在县东南今俱废沙塘镇在福清县南五

  十里有民城明隆庆闲筑又迳江镇在县西南宋置迳口务明洪武初改为迳口税课局十八年圯

   于水因自水南移于水北又南门税课局在县南龙首河北元置南门务明初改今皆废蛤沙

   镇在连江县东北五十里崖石峭立如壁明洪武十六年置河泊所于此二十年筑城今废

   茭镇在连江县东北一百里海中西北至罗源县八十里本名荻芦镇宋淳祐三年置荻芦寨

   有水军千人亦曰武济水军元置巡司明洪武二十年改今名并筑城与定海相为唇齿今废

   德镇在罗源县西南二十五里与连江县接界为往来通道杉洋镇在古田县东一

   百二十里东去罗源县一百三十里旧有巡司宋元时置地有银坑多矿盗明正德二年增设通判

   驻此嘉靖十年革巡司改置捕盗馆于此水口镇在古田县南九十里九域志古田县有水

   口镇县志东南至府城一百八十里即宋初所迁县治也延津上游此为锁钥之口景德迁县后设

   监镇官于此又盐运分司亦治焉有浮桥横于江津朝夕验放亦曰水口关自水口而上五里有塔

   岭亭西往南平北往古田分歧于此又镇有水口驿旧设驿丞 本朝乾隆八年栽移县丞驻此

   谷口镇在古田县西南八十里旧有巡司宋大中祥符五年置于水口镇元移置于此改曰

   谷口巡司明正统初革又西溪镇宋置巡司明洪武十二年青窑镇在闽清县东旧有巡

   司又县南有税务皆元置明废大樟镇在永福县东五十里旧名永泰镇后改金牌

   寨在闽县东又圆山寨崇新寨登高寨及塘头中洲炮城罗星塔旧皆有民城明嘉靖间为备倭

   筑 本朝康熙五十六年总督觉罗满保修葺镇东寨在福清县东二十里明洪武二十年

   置镇东卫筑城周八百八十馀丈门四本朝康熙三年裁卫改为寨有守备驻防小埕寨

   在连江县东一百二十里海中明初置筹海说小埕北连烽火南接南日连江为福郡之门户而小

   埕又连江之门户也南湾寨在罗源县东北五十里旧有巡司元初置于(⿱𥫗廉)-- 帘山后徙于此明

   大田驿在闽县南七十里三山驿在侯官县西南中卫铺西抵芋原南抵大

   田明洪武闲置驿丞本朝康熙三十八年芋原驿在侯官县西北三十里旧有驿丞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裁白沙驿在侯官县西北八十里北至水口驿一百二十里

  路驿在福清县西三十里北去闽县大田驿六十里元至元间置蒜岭驿在福清县

  西南六十里元至元间置站明洪武间改为驿黄田驿在古田县西南八十里南至水口驿

  五十里北至延平府嵢峡司四十里










                         协修官邦光恭 纂

                         总纂官廖鸿藻恭覆辑

                         校对官刘 咸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