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005

目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上一卷 卷五•经部五 下一卷▶

卷五 经部五


易类五

编辑

△《周易大全》•二十四卷(内府藏本)明胡广等奉敕撰。考《明成祖实录》,永乐十二年十一月甲寅,命行在翰林院学士胡广、侍讲杨荣、金幼孜修《五经四书大全》,十三年九月告成。成祖亲制《序》,弁之卷首,命礼部刊赐天下。赐胡广等钞币有差,仍赐宴于礼部。同时预纂修者,自广、荣、幼孜外,尚有翰林编修叶时中等三十九人。此其《五经》之首也。朱彝尊《经义考》谓广等“就前儒成编,杂为钞录,而去其姓名。《易》则取诸天台、鄱阳二董氏,双湖、云峰二胡氏,于诸书外未寓目者至多”云云。天台董氏者,董楷之《周易传义附录》。鄱阳董氏者,董真卿之《周易会通》。双湖胡氏者,胡一桂之《周易本义附录纂疏》。云峰胡氏者,胡炳文之《周易本义通释》也。今勘验旧文,一一符合。彝尊所论,未可谓之苛求。然董楷、胡一桂、胡炳文笃守朱子,其说颇谨严。董真卿则以程、朱为主而博采诸家以翼之,其说颇为赅备。取材于四家之书,而刊除重复,勒为一编,虽不免守匮抱残,要其宗旨则尚可谓不失其正。且二百馀年以此取士,一代之令甲在焉。录存其书,见有明儒者之经学,其初之不敢放轶者由于此,其后之不免固陋者亦由于此。郑晓《今言》曰:“洪武开科,《五经》皆主古注疏及宋儒。《易》,程、朱。《书》,蔡。《诗》,朱。《春秋》,《左》、《公羊》、《穀梁》,程、胡、张。《礼记》,陈。后乃尽弃注疏,不知始于何时。或曰始于颁《五经大全》时,以为诸家说优者采入故耳。然古注疏终不可废也。”是当明盛时,识者已忧其弊矣。观于是编,未始非千古得失之林也。


易经蒙引》•十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编辑

明蔡清撰。清字介夫,号虚斋,晋江人。成化甲辰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事迹具《明史•儒林传》。是书专以发明朱子《本义》为主,故其体例以《本义》与《经》文并书。但于《本义》每条之首加一圈以示别,盖尊之亚于《经》也。然实多与《本义》异同。如《经》分上、下,朱子云:“以其简袠重大,故分为上、下二篇。”清则云:“六十四卦何以不三十二卦为《上经》,三十二卦为《下经》,而乃《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也?”“用九,见群龙无首”,朱子云:“用九是诸卦百九十二阳爻之通例,见群龙无首是此卦六爻皆用九者之占辞。”清则云:“孔子《象传》及《文言》,节节皆是主六爻皆用九者言,但《本义》不主此说。”又云:“若依朱子之说,则于用九之下又当添‘六爻皆用九者’一句。”“知至至之,知终终之”,朱子说:“上句知字重,下句终字重。”清则云:“此未必是本文之意。本文下句一知字,岂偶然哉!岂姑以对上句而无所当哉!”其他不肯委曲附和,大率类此。朱子不全从程《传》,而能发明程《传》者莫若朱子。清不全从《本义》,而能发明《本义》者莫若清。醇儒心得之学,所由与争门户者异欤!


读易馀言》•五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编辑

明崔铣撰。铣字仲凫,一字子锺,安阳人。弘治乙丑进士。官至南京礼部侍郎。谥文敬。事迹具《明史•儒林传》。是书以程《传》为主,而兼采王弼、吴澄之说,与朱子《本义》颇有异同。大旨舍象数而阐义理,故谓陈抟所传图像皆衍术数,与《易》无干。诸儒卦变之说亦支离无取。其《上经卦略》、《下经卦略》、《大象说》皆但标卦名,不载《经》文,《系辞辑》、《说卦训》则备录《传》文。盖书非一时所著,故体例偶殊。且《经》有卦名,而《系辞》、《说卦》则无章名,其势亦不能不异也。惟删《说卦广象》八章,而别以蔡清之说增损之。又《序卦》、《杂卦》、《文言》三传一概从删,则未免改经之嫌。要其笃实近理,固不失为洛、闽之传矣。朱彝尊《经义考》载铣《读易馀言》五卷,又载铣《易大象说》一卷。考此书第三卷即《大象说》,彝尊以其别本单行,遂析为二,偶未考也。今附著于此,不更复出焉。


易学启蒙意见》•五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编辑

明韩邦奇撰。邦奇字汝节,朝邑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谥恭简。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因朱子《易学启蒙》而阐明其说。一卷曰《本图书》,二卷曰《原卦画》,皆推演邵氏之学,详为图解。三卷曰《明蓍策》,亦发明古法,而附论近世后二变不挂之误。四卷曰《考占变》,述六爻不变及六爻递变之旧例。五卷曰《七占》,凡六爻不变、六爻俱变及一爻变者皆仍其旧,其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变者则别立新法以占之。所列卦图,皆以一卦变六十四卦,与焦延寿《易林》同。然其宗旨则宋儒之《易》,非汉儒之《易》也。


易经存疑》•十二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编辑

明林希元撰。希元字茂贞,号次崖,同安人。正德丁丑进士。官至广东提学佥事。见《自序》及王慎中《序》。《泉州府志》称官至大理寺丞,误也。《明史•儒林传》附载《蔡清传》中。是书用注疏本。其解经一以朱子《本义》为主,多引用蔡清《蒙引》。故杨时乔《周易古今文》谓其继《蒙引》而作,微有异同。其曰《存疑》者,洪朝选《序》谓其存朱子之疑以羽翼程、朱之《传》、《义》也。《自序》谓:“今必下视程、朱,则吾之说焉能有易于彼。无已则上宗郑、贾,郑、贾之说其可施于今乎?”盖其书本为科举之学,故主于祧汉而尊宋。然研究义理,持论谨严,比古经师则不足,要犹愈于剽窃庸肤为时文弋获之术者。盖正、嘉以前儒者犹近笃实也。原刻漫漶,此本为乾隆壬戌其裔孙廷玣所刻。旧有王慎中、洪朝选二《序》,载朱彝尊《经义考》,廷玣删之。所言皆无大发明,今亦不复补录焉。


周易辨录》•四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编辑

明杨爵撰。爵字伯修,富平人。嘉靖己丑进士。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以上疏极论符瑞,下诏狱系,七年始得释。事迹具《明史》本传。其书前有《自序》,题嘉靖二十四年乙巳,盖即其与周怡、刘魁等在狱中讲论所作,故取《系辞》“困德之辨”一语为名。《明史》本传作《周易辨说》,其名小异。然《艺文志》仍作《周易辨录》,盖刊本字误也。所释惟六十四卦,每卦惟载《上、下经》卦辞。然其训解则六爻及《彖传》、《象传》皆兼及之,特不列其文耳。其说多以人事为主,颇剀切著明。盖以正直之操,处杌陧之会,幽居远念,寄托良深,有未可以经生常义律之者。然自始至终,无一字之怨尤,其所以为纯臣欤?


易象钞》•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编辑

明胡居仁撰。居仁字叔心,号敬斋,馀干人,事迹具《明史•儒林传》。是书前有居仁《自序》,称:“读《易》二十年,有所得辄钞积之,手订成帙,取先儒图书论说合于心得者录之。”三卷以下则皆与人论《易》往复札记及自记所学,又为隐括歌辞以举其要。居仁之学虽出于吴与弼,而笃实则远过其师。故在明代,与曹端、薛瑄俱号醇儒。所著《居业录》,至今称道学正宗。其说《易》亦简明确切,不涉支离玄渺之谈。考万历乙酉御史李颐《请以居仁从祀孔子庙庭疏》,称所著有《易传》、《春秋传》,今颇散佚失次。朱彝尊《经义考》载有居仁《易通解》,注曰“未见”,而不载此书,岂此书一名《易通解》欤?然李颐时已称散佚失次,何以此本独完?疑后人裒其绪言,重为编次,非居仁手著也。


周易象旨决录》•七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编辑

明熊过撰。过字叔仁,号南沙,富顺人。嘉靖己丑进士。官至礼部祠祭司郎中。《明史•文苑传》附载《陈束传》中,称过及陈束、王慎中、唐顺之、赵时春、任瀚、李开先、吕高为“嘉靖八才子”,然过研思经训,实不止以文章名。是书据过《自序》,初名《易象旨》,后遂加《决录》之名。案《三辅决录》,名始赵岐,而命名之义,古无传说。以意推之,盖定本之谓也。《自序》又称“初闻闽人蔡清善为《易》,购得其书,惟开陈宗义,不及象,于是稍记疑者为赘言。辛丑谪入滇,晤杨慎,劝成此书。”盖初读宋《易》,觉不合,乃去而为汉《易》,故其说以象为主。考《左传》韩起适鲁,见《易象》、《春秋》,古人既以象名,知象为《易》之本旨。故《系辞传》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王弼以下变而谈理,陈抟以下变而言数,所谓各明一义者也。后人并而一之,概称象数。于是喜为杳冥之说者并而扫之,乃讳言象数。明人之《易》,言数者入道家,言理者入释氏,职是故矣。过作此书,虽未能全复汉学,而义必考古,实胜支离恍惚之谈。其据旧说以证今文者,凡证字一百有一,证音三十有八,证句二十有六,证脱字七十有九,证衍文三十,证当移置者三十有二,证旧以不误为误者三。所据之书,如郭京之伪托旧本、吴澄之妄改古经者,概用引援,不免轻信。又如《坤卦小象》,但知《魏志》之作“初六履霜”,不知《后汉书》之实作“履霜坚冰”,亦间有未审。然皆据前文,非由臆撰。又但注某字据某书,当作某,亦不敢擅更一字,犹属谨严。在明人《易》说之中,固卓然翘楚矣。


易象钩解》•四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编辑

明陈士元撰。士元字心叔,应城人。嘉靖甲辰进士。官至滦州知州。是编专阐《经》文取象之义。前有士元《自序》,称:“朱晦庵、张南轩善谈《易》者,皆谓互体、五行、纳甲、飞伏之类俱不可废。盖文、周彖爻,虽非后世纬数琐碎,而道则无不冒焉。传注者惟以虚玄之旨例之,有遗论矣。”其《履卦》注又曰“京房之学授受有自,今之学士大夫摈斥不取。使圣人不因卜筮而作《易》,惟欲立言垂训,则画卦揲蓍何为哉?朱子曰:《易》之取象,固必有所自来,而其为说必已具于太卜之官,今不可复考,亦不可谓象为假设。然则京氏之学安知非太卜所藏者耶”云云。案太卜之法虽不可考,然《左传》所载变爻、互体诸占,犹可以见其崖略。汉《易》自田何以下无异说。孟喜六日七分之学,云出田王孙,而田王孙之徒以为非。焦赣直日用事之例,云出孟喜,而孟喜之徒又以为非。刘向校书,亦云“惟京氏为异党”。《汉书•儒林传》源委秩然,可以覆案。京氏书虽多散佚,而《易传》三卷犹存,其占法亦大概可考,与《左传》所载迥殊。士元以京氏《易》当太卜所藏,殊为无据。且京氏之法绝不主象,引以为明象之证,亦失其真。然其谓《易》以卜筮为用,卜筮以象为宗,则深有合于作《易》之本旨。故所论虽或穿凿,而黎然有当者为多,要胜于虚谈名理、荒蔑古义者矣。是书每标签目之下皆题《归云别集》,卷数自五十八至六十一。盖当时编入全集,如李石《方舟集》收《易互体》之例。其《序》又称往为《汇解》二卷,括其大凡。考《明史•艺文志》,载士元《易象钩解》四卷,《易象汇解》二卷,则《汇解》亦发明象学者。今以未见其书,故不著录焉。


周易集注》•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编辑

明来知德撰。知德字矣鲜,梁山人。嘉靖壬子举人。万历三十年总督王象乾、巡抚郭子章荐授翰林院待诏。知德以老疾辞,诏以所授官致仕。事迹具《明史•儒林传》。知德自乡举之后,即移居万县深山中,精思《易》理。自隆庆庚午至万历戊戌,阅二十九年而成此书。其立说专取《系辞》中“错综其数”以论《易》象,而以《杂卦》治之。错者阴阳对错,如《先天圆图》《干》错《坤》,《坎》错《离》,八卦相错是也。综者一上一下,如《屯》、《蒙》之类本是一卦,在下为屯,在上为蒙,载之文王《序卦》是也。其论错有四正错,有四隅错。论综有四正综,有四隅综。有以正综隅,有以隅综正。其论象,有卦情之象,有卦画之象,有大象之象,有中爻之象,有错卦之象,有综卦之象,有爻变之象,有占中之象。其注皆先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义,然后训本卦本爻正意。皆由冥心力索,得其端倪,因而参互旁通,自成一说,当时推为绝学。然《上、下经》各十八卦本之旧说,而所说中爻之象亦即汉以来互体之法,特知德纵横推阐,专明斯义,较先儒为详尽耳。其《自序》乃高自位置,至谓孔子没后而《易》亡,二千年有如长夜。岂非伏处村塾,不尽睹遗文秘笈之传,不尽闻老师宿儒之论,师心自悟,偶有所得,遽夜郎自大哉?故百馀年来,信其说者颇多,攻其说者亦不少。然《易》道渊深,包罗众义,随得一隙而入,皆能宛转关通,有所阐发,亦不必尽以支离繁碎斥也。


读易纪闻》•六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编辑

明张献翼撰。献翼字幼于,昆山人。后更名敉,嘉靖中国子监生。《明史•文苑传》附见《皇甫涍传》末。此书乃其早年读书上方山中所著。献翼放诞不羁,言行诡异,殆有狂易之疾。而其说《易》乃平正通达,笃实不支,祧庄老之玄虚,阐程朱之义理,凡吉凶、悔吝、进退、存亡足为人事之鉴者,多所发明,得圣人示戒之旨。朱彝尊《经义考》载献翼《易》注凡五种,惟《读易韵考》注“存”。其《读易约说》三卷、《易杂说》二卷、《读易臆说》二卷及此书六卷,均注曰“未见”。今搜采遗编,惟得《读易韵考》及此书。《韵考》纰漏殊甚,如盲谈黑白,聋辨宫商,已别存目。此书不载经文,但逐节拈说,有如札记之体。《江南通志•文苑传》称献翼好《易》,十年中笺注凡三易。盖亦积渐研思而始就者。殆中年笃志之时,犹未颓然自放欤?


八白易传》•十六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编辑

明叶山撰。山字八白,里贯未详。《经义考》引张云章之言曰:“八白本末无所考见,详其《自序》,当是一老诸生。”是书屡易其稿,《自序》凡四。其《初序》略云“予十岁读《周易》,越十年能厌学究语。又十四年为嘉靖丁卯,又六年从鹿田精舍见杨诚斋《易传》,又九年为今壬子”云云。《再序》题“丑六月”。《三序》题“丁巳三月”。《四序》题“嘉靖三十九年七月”。考壬子为嘉靖三十一年,由壬子逆数十六年,当为丁酉。《序》云丁卯者,由原本酉字用古体作,故传写误也。据其所言,此书始于壬子,迄于庚申,凡九年而蒇事。以《初序》年月考之,山当生于弘治十七年甲子。至庚申书成时,年已五十七矣。其书专释六十四卦爻词,而于《彖》、《象》、《文言》、十翼皆不之及。大旨以诚斋《易传》为主,出入子史,佐以博辨。盖借《易》以言人事,不必尽为《经》义之所有,然其所言亦往往可以昭法戒也。


洗心斋读易述》•十七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编辑

明潘士藻撰。士藻字去华,号雪松,婺源人。万历癸未进士。官至尚宝司少卿。事迹附见《明史•李沂传》。其书《上、下经》十卷,《系辞》至《杂卦》七卷。每条皆先发己意,而采缀诸儒之说于后。前有焦竑《序》,称主理莫备于房审权,主象莫备于李鼎祚,士藻裒而择之。则所据旧说,惟采《周易义海》、《周易集解》二书。然大旨多主于义理,故取《义海》者较多,《集解》所载如虞翻、干宝诸家涉于象数者,率置不录。盖以房书为主,而李书辅之也。案《义海》一百卷久佚,今所存者乃李衡《撮要》十五卷,非其旧本。竑《序》云云,岂万历中旧本犹存耶?然《宋志》已不著录,陈振孙《书录解题》亦云:“仅见四卷。”其一百卷者未见,士藻安得而见之,竑殆夸饰之词。然衡所编者其源本出于房氏,即谓之房氏书亦可也。


像象管见》•九卷内府藏本

编辑

明钱一本撰。一本字国瑞,武进人。万历癸未进士。官至福建道监察御史,以建言罢归。天启初追赠太仆寺卿。事迹具《明史》本传。一本研究六经,尤邃于《易》。是书不取京、焦、管、郭之说,亦不取陈抟、李之才之义,惟即卦爻以求象,即象以明人事,故曰像象。象者天道,像其象者尽人合天之道也。大旨谓由辞得象而后无虚悬说理之病,知象为像而后有神明默成之学,而深辟言象遗理,言理遗象,仿佛其象而仍不知所以为象之弊。虽间有支蔓而笃实近理者为多。自称用力几二十年,亦可谓笃志矣。


周易札记》•三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编辑

明逯中立撰。中立字与权,号确斋,聊城人。万历己丑进士。由行人擢给事中,以建言贬陕西按察使司知事。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明史•艺文志》不著录,朱彝尊《经义考》亦不载。盖当时编次无法,与其《两垣奏议》合为一书,故录经解者无自而著其名也。其书首为《启蒙集略》,次分《上经》为一卷,《下经》为一卷,《系辞》以下为一卷。不载《经》文,但标卦名、篇名。随笔记录,采之诸家者为多。其以己意论著者仅十之四五。然去取颇为精审,大旨以义理为主,不失纯正。至《中孚》、《复》、《姤》诸卦,亦参用《易纬》卦气起《中孚》及一卦值六日七分之说。盖平心论义,不立门户之见者也。


周易易简说》•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编辑

明高攀龙撰。攀龙字云从,无锡人。万历己丑进士。官至左都御史。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谥忠宪。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诠解《易》义,每条不过数言。《自序》云:“其知易知,其能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又曰:“五经注于后儒,《易》注于夫子,说《易》者明夫子之言而《易》明矣。”是其著书大旨也。攀龙之学,出入朱、陆之间,故以心言《易》。然其说曰“天下有非《易》之心,而无非心之《易》,是故贵于学也。学也者,知非《易》则非心,非心则非《易》。《易》则吉,非《易》则凶悔吝”云云,则其说主于学《易》以检心,非如杨简、王宗传等引《易》以归心学,引心学以归禅学,务屏弃象数,离绝事物,遁于恍惚窅冥以为不传之秘也。是固不得谓以心言《易》为攀龙之失矣。


易义古象通》•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编辑

明魏濬撰。濬字苍水,松溪人。万历甲辰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是书前有《明象总论》八篇,一曰《原古象》,二曰《理传象》,三曰《八卦正象》,四曰《六爻位》,五曰《卦爻画》,六曰《卦变》,七曰《互体》,八曰《反对动爻》。大旨谓文、周之《易》即象著理,孔子之《易》以理明象。又于汉、魏、晋、唐诸人所论象义,取其近正者,故名《古象通》。而冠以“易义”,言即象以通义也。朱彝尊《经义考》改曰《周易古象通》,则与濬名书之意不合矣。明自万历以后经学弥荒,笃实者局于文句,无所发明;高明者骛于玄虚,流为恣肆。濬独能博考旧文,兼存古义。在尔时说《易》之家,譬以不食之硕果,殆庶几焉。


周易像象述》•五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编辑

明吴桂森撰。桂森字叔美,无锡人。万历丙辰岁贡生。尝从顾宪成、高攀龙讲学东林。又从武进钱一本学《易》。一本尝著《像象管见》诸书,桂森本其意而推阐之,以成是书,名曰《像象述》,明师承也。《经》文用注疏之本,惟删其卦首六画。卷首列《像象金针》一篇,标举大旨。卷中所注皆一字一句,究寻义理,颇有新意可参。据桂森《自序》,是书成于天启乙丑,其上方朱字评语,称“景逸高先生批”者,高攀龙笔。称“钱师批”者,钱一本笔也。考攀龙以天启丙寅家居时闻逮自裁。乙丑在前一年,当犹及见。一本在万历中为御史,建言黜死。天启辛酉已追赠太仆寺少卿,不应及见此书。盖桂森以万历丁巳从一本于龟山,此书业已属草,《自序》所谓“间有所述以呈先生,先生为面订之,惜未及半而先生曳杖”是也。然则桂森是书,具有渊源,非师心自用者矣。


△《易用》•五卷(

福建巡抚采进本)明陈祖念撰。祖念字修甫,连江人。陈第子也。第所著《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发明引证,一洗吴棫诸家之陋,于韵学为大有功。而所作《伏羲图赞》则支离穿凿,一无可取。祖念学不及其父,而说《易》乃胜其父。其书不载《经》文,但于每卦详论其义。《系辞》诸传则各标章目而诠释之。其每卦之论,皆逐爻寻理,务以切于人事为主,故名曰《用》。前有《原序》曰“义理无穷,非言之所能尽。故传注于汉,疏义于唐,议论于宋,日起而日变,而《易》之用则随时随事可以自察。是以君子居则观象玩辞,动则观变玩占,圣人所以言《易》者,如是而已。《传》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朱文公言:人能取《易》一卦若一爻熟读而深玩之,推于事而反于身,则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无所求而不得,无所处而不当。此则致用、利用之义也”云云。其《序》后半佚脱,不知谁作。然一书大旨,具在于斯矣。每卦之末,率总论取象之义,多采互体之说。盖其学于汉儒、宋儒无所偏附云。


易象正》•十六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编辑

明黄道周撰。道周字幼元,一字螭若,漳浦人。天启壬戌进士。崇祯中官至少詹事。明亡后,为唐王聿键礼部尚书,督师出婺源。师溃被执,不屈死。事迹具《明史》本传。乾隆乙未赐谥忠端。此书孟应春谓崇祯庚辰道周在西库始创为之,成二十四图。逮过北寺,毒痛之下,指节初续,又为《六十四象正》。刘履丁则云,三十年前道周即有《易本象》八卷,《畴象》八卷。盖是书之稿本也。道周初作《三易洞玑》,以卦图推休咎,而未及于诸爻之变象。是编则于每卦六爻皆即之卦以观其变。盖即《左氏内、外传》所列古占法也。其《自序》曰:“凡《易》自《春秋》、《左》、《国》暨两汉名儒皆就动爻以论之,虞、王而下始就本卦正应以观攻取,只论阴阳刚柔,不分七八九六。虽《易》有刚柔杂居之文,而卦无不动玩占之理。《象正》专就动爻以明之。”此其述作之大旨。前列《目次》一卷,则以汉人分爻直日之法,按文王之卦序,以推历代之治乱。后二卷则以《河图》、《洛书》之数自相乘除,为三十五图。其《诗斗差图》、《诗斗差退限图》、《诗元命图》、《春秋元命图》,则本汉人纬书“四始五际”之说而别衍之以为推测之术,与所著《三易洞玑》相为表里。虽其以《大传》所释十一爻俱为明之卦而作,未免附会。故朱朝瑛曰:“《易象正》,道周之自为《易》也。孔子之所不尽言,言之不尽意者也。”然引伸触类,要亦《易》之一隅。宋儒沈该之《易传》,都絜之《易变体义》,皆发明之卦,与是书体例相似。而是书则每爻之下先列本卦之《彖辞》,次列本卦之《象辞》,然后列本爻之《象辞》,与沈氏、都氏之书又各不同。存之以为二家之外传,亦无不可也。(案:此书及《三易洞玑》皆邵氏《皇极经世》之支流也。《三易洞玑》全推衍于《易》外,故入之数学。此及倪元璐《易内外仪》,有轇轕于《易》外者,犹有据经起义发挥于《易》中者。且皆忠节之士,当因人以重其书。故此二编仍附录于《经部》焉,非通例也。)


皃易内仪以》•六卷、《皃易外仪》•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编辑

明倪元璐撰。元璐字玉汝,上虞人。天启壬戌进士。历官户部尚书,兼礼部尚书、翰林学士。崇祯甲申殉难。世祖章皇帝赐谥文贞。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内仪以》专以《大象》释经,每卦列卦爻辞至《大象》而止。以六十四卦《大象》俱有以字,以之为言用也,故以名书。《外仪》则有《原始》、《正言》、《能事》、《尽利》、《曲成》、《申命》六目,而又别为小目以纪之。皆取《系辞》中字义名篇,篇各有图。朱彝尊《经义考》曰:“倪氏元璐《皃易内仪》六卷,《外仪》十五卷。《内仪》之下无以字。”然此编为当时刊本,实有以字,则《经义考》误脱也。其名《皃易》者,蒋雯阶《序》谓:“公作《皃易》,皃者,姓也”。考《说文》倪、皃本二字,惟《汉书•皃宽传》皃与倪同,则是古字本可通用。然考元璐《自序》实作孩始之义,其文甚明。则雯阶不免于附会。万历中紫溪、苏濬已先有《儿易》,岂亦寓姓乎。元璐是书,作于明运阽危之日,故其说大抵忧时感世,借《易》以抒其意,不必尽为经义之所有。然《易》兴于中古,而作《易》者有忧患。其书不尽言,其言不尽意,而引伸触类,其理要无不包。《春秋繁露》,其言不尽比附《春秋》,而儒者至今尊用之,为其大义与《春秋》相发明也。元璐是书,可作是观,盖与黄道周《三易洞玑》等书同为依《经》立训者也。其人足并传,其言亦足并传。必以章句训诂核其离合,则细矣。


卦变考略》•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编辑

明董守谕撰。守谕字次公,鄞县人。天启甲子举人。是书成于崇祯癸未。大旨以卦变之说出于汉学,程子始废斥之。朱子谓伊川不信卦变,故于柔来文刚等处无依据,于是兼采其说,又以意变之,凡十九卦,今《本义》第九图是也。然朱子《上经》释变卦者九,唯《讼卦》与《卦变》图同。馀则如《随》自《困》、《噬嗑》、《未济》来,据图则自《否》、《泰》来。《下经》释变卦者十,唯《晋卦》与图同。馀则如《复》变《师》、《姤》变《同人》之类,例以《复》初上为《师》之二,《复》二下为《师》之初,《姤》初上为《同人》之二,《姤》二下为《同人》之初,及与初九变为初爻之八,初六变为初爻之七,皆不免前后异例。于是上考郎𫖮、京房、蜀才、虞翻诸家之说,定为此图。每卦皆参列古法,断以己意。宋元诸儒以及明来知德之属亦参考焉。其言率有根据,不同他家之穿凿。其证以《彖》文,虽不免有所附会。然如谓《屯》本《坎》卦,初六升二,九二降初,是为“刚柔始交”。《比》本《师卦》,一阳居二,则为师众所宗,故为《师》。变而居五则为天下所附,故为《比》。《谦卦》《干》之上九来居《坤》三,是天道下济而光明。《坤》之六三上升《干》位,是地道卑而上行。《豫卦》《复》初变五体《比》象,故利建侯。《复》初升二体《师》象,故利行师。于《经》文亦往往巧合。惟其篇末有曰:“或谓变乃《易》中之一义,非画卦作《易》之本旨,愚独以为不然。”则主持未免太过。夫《干》、《坤》之生六子,犹阴阳之生五行也。其配而为六十四卦,犹干支之配为甲子也。其因卦而推奇偶之变,犹干支相配而推冲合制化也。驳卦变者谓“不应先有某卦,后有某卦”,是犹谈五行者谓“水生于庚辛,不化于丙辛。火生于甲乙,不化于戊癸也”。主卦变者以此为作《易》之本,六十四卦皆自此来,是又犹以化气为本气,亦乖五行相生之旨矣。故卦变之说不可谓非《易》之一义,亦不可谓为本义。汉以来儒者相传,要必有取,并存以备参考可矣。


古周易订诂》•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编辑

明何楷撰。楷字元子,晋江人。天启乙丑进士。官至吏科给事中。唐王聿键起兵于闽,以为礼部尚书。旋为郑芝龙所轧,愤恚而卒。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成于崇祯癸酉,盖其筦榷江南时所作。卷末附以《答客问》一篇,借诂经以言时事也。观其《自序》,论分《经》合《传》之非古,然复引魏淳于俊对高贵乡公语,则又未始不以分附为便。故其前分《上、下经》为六卷,而《彖》、《象》、《系辞》诸《传》之文仍随卦分列,犹祖费直之意。而七卷后则仍列《十翼》原文,以还田何之旧。盖分《经》分《传》以存古本,而《经》下所列《十翼》之文则引以互证,故皆低一格书之,以别于后之正文。其仍以“古周易”标目,盖以是也。惟于《上、下经》内又别立初、中、终诸名,则自我作古耳。楷之学,虽博而不精。然取材宏富,汉晋以来之旧说,杂采并陈,不株守一家之言。又辞必有据,亦不为悬空臆断、穿凿附会之说,每可以见先儒之馀绪。明人经解,空疏者多,弃短取长,不得已而思其次,楷书犹足备采择者,正不可以驳杂废矣。


周易玩辞困学记》•十五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编辑

明张次仲撰。次仲字元岵,海宁人。天启辛酉举人。是书前有《自序》,谓赋性颛愚,不敢侈谈象数,又雅不信谶纬之说。惟于语言文字间求其谛当有益身心者,辄便疏录。岁久成帙。经二十馀年,凡六七易稿而后成,持论最为笃实。于《乾卦》遵用王弼本,以便解诂,而仍列郑康成本于简端。前集诸儒之论及己论数十条为《读易大意》。其所论辨,如谓八卦因重之法,自十六、三十二以至六十四,卦变某卦自某卦而来,皆夫子所不言。《河图》、《洛书》之外,别无他图,后人依托夫子之言而支离蔓衍。又谓一卦六爻如主伯亚旅,无此以为君子,彼以为小人,反背错综之理。盖扫除轇轕之说,独以义理为宗者。虽尽废诸家义例,未免开臆断之门。然其尽废诸图,则实有劖削榛芜之力。且大旨切于人事,于学者较为有裨。视绘画连篇,徒类算经、奕谱,而《易》理转置不讲者,胜之远矣。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