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先生文集 (李承煕)/卷十四

卷十三 大溪先生文集
卷之十四
作者:李承煕
1927年
卷十五

答李大衡斗勋

编辑

小学读至何篇。是实学也。能了此。何事不了。吾辈本无这工。到今扞格之患。触发于不知觉中。噬脐无及。幸勿以句读为事。来示有堕在尘臼之叹。无乃稍担家务否。此正着力处。人于事务不可放过。而只恐因此而有陨获波荡处。鄙既伤虎。尚无定力。念之衋然。曾托媚幽室铭。始欲构思而旋念此等题目。终无贴地警惕处。不若前所奉勉弘字为有根据。敢以拙意为弘窝铭三十对以呈。只欲塞去盛责。岂有一语可采也。又念堂颜之以太虚名亦煞好。朱子曰心如太虚。景星卿云。疾风雷雨。迭变于前。而太虚之軆自若也。若以此意常目在之。则于正心地头。岂无所省发耶。幸为留意。

与李大衡

编辑

向论洞约。间缘扰恼未能入思。且念既欲为此。不必草草涂抹。宜参人道酌世务。通成一本。小可以行之里。大可以行之乡。以粗见其施为。而心眼短乏。无以发挥。考朱子增损吕氏乡约。详于礼俗风化之原而阔于节目分合之际。且多有古今士民异宜处。退陶所抄乡约甚为要简。想当时只为乡士人略示劝惩之意。而未及乎民俗通行处。不揆僭率。参取二约之意。先立纲领。历举人事人道之大端。以为行约之本。次立条目。备记仪式赏罚之分段。以为行约之具。终立事例。以定乡约节次。而其分类排次必以五为品者。亦有由焉。夫一分而二。二分而四。四则中之軆完矣。此五常五行之所以五也。妄料天下之理无不如此。过此则五各五而无穷。大槪是蔡西山家馀沥也。其间或有因五牵强者。是见理未熟也。非以五病也。然踈陋之见。其不中理审矣。且一纲之下。又各有许多条目。而精力浅短。不耐苦推。如大谬矣。推之益无用矣。如或可取。同志者推其意而用之可也。试于暇日游心一览。大不可用则即为封还。俾得藏拙。若或可取。用力栉洗。反复商确。为一试之地如何。

与李大衡丙戌

编辑

稽颡。承煕顽毒不灭。奄见先考衣履已藏。廓然穹壤。靡所逮及。又幷与先考之所尝视之为骨肉托之为心膂之数三子而奉别之。哀遑迷瞀之中。块然在不生不灭之科。日去夜去殆月馀矣。恸矣此何人哉。今玆之襄。谤议四腾。大略以礼数之少异而俗例之多未循也。此固预料。而至于挽祭文字之或未审慎处。多招人口。诚可为闷。况世之好议论者。抉摘人文字。妄相訾毁。至或全不识文理而空然肆口者。可畏可畏。如俛宇公者亦混入于铄金之中。盖今世惟无模棱不做声底人。乃无祸害而取众誉。苟才气稍高。学识稍优者。便已带得堑坑。奈何乎哉。但外至者不足说。而其反躬自修处。不得不益加详慎。要之内方外圆。不激不随。为吾辈处世良方。而尤自省警。必须十分周全。无一个违道理者。乃可为自信而不得罪于古人矣。惟愿佥公自力也。求志录近稍下手否。此间挽祭文字出抄未毕。而杂录亦始试手。未知皓天有意乎此则此般事役庶有就緖之日。而使天下后世知吾先君苦心忧道之意否。是未可知也。馀略具别录。

别纸

编辑

承煕素无礼学。顷于仓皇中依俙认得今世服人。多以通天巾代免制者。遂欲依样。而被公提悟甚慰。但考免制。自项交于额上。却绕䯻云。则当自脑后围绕于额。如今役夫箍头。公乃自颔底绕上之。盖平日不识项字义正指脑后也。因念古人袒免。皆欲为役事地。今人既着网巾则免无所施。好古者为存羊则可矣。而实一赘物矣。仪礼免郑氏注曰如冠状广一寸。夫一寸之广。何以为冠样哉。此甚迂阔。而窃意齐衰之将小敛。始去笄纚。而以一寸布围头。使发不散乱。以便役事。又以将袒也。遂去冠而只用免。故曰以免代冠。然非三年丧齐衰以下只临事去冠而已。不可仍不冠也。今欲行之小敛时则当直去网巾而以免围额似无不可。至于启殡之丧则既不可遽脱网巾。众主人及祝恐姑去此礼似当。惟丧人可行。不审以为如何。

古者吊服。绖一股。葛衰十五升。抽其半。曰环绖曰锡衰。其为师友服也。皆以吊服之锡衰。加缌服之麻绖。故曰吊服加麻。今则锡衰不可用。只得代之以素袍。而麻则俱用两股缌绖为宜。似闻诸公有以两股一股分师友者。似未考。孔子之丧。二三子皆绖而出。言虽闲出入。皆缌绖而不改也。又曰群居则绖出则否。注说恐误。此盖言群弟子则情深不若二三子。故居殡侧则绖而出则不绖也。

答李大衡

编辑

顷疏一慰一悲。两不释心。审重候康邵。孩玉充佳。仰承俯弄。足以有辞于先兄长矣。但洛七公后事久惟哽塞。亡者既有托。族姻知旧咸曰宜。将何辞以辞。当罄竭心力。庇养其遗孤。保守其家业。待时付之而已。其间委曲节次。如飮水冷暖。非别人过行。惟自操大柄。内外杂干。必得人任之如前示如何。如是亦不至大段帮掣。然钱财事宜加详慎。须明其簿录。对众一大勘过。值有大干。公宣烂确。徐折其衷。又复逐件录过如公家文案。非惟折伏外议。亦可培养心法。勿预忧未生节拍。惟以不负死者为心。千万为望。

答李大衡别纸

编辑

摄主与否

主祭年数。未见成说。而古礼有主而摄者。只据襁褓为言。今儿既可堪拜哭。恐不必摄。

旁题何名

问人死而子才一二岁。旁题以儿名书否。寒冈曰当以儿名书。问幼时旁题以小字。是不忍弃父所命也。名或鄙俚恐不可题。南溪曰问解乳下儿定其名。即书旁题。定名即正名也。据此二说。儿名冠名皆可。而鄙意冠名为正。若定冠名。当告其由于殡。告则恐当曰小子少字某。未有定名。奄当此日。事有所主。今因诸父兄之命。定名为某。叫号莫逮。只增罔极敢告。未知如何。

告殡祝辞

父丧中迁母葬。退溪曰迁葬若非专为宅兆则指为合窆告辞不可用仪节文。以新卜吉地。用古祔葬之礼为文似当。辑要曰有遗命则当云先妣始葬。恐非永安之地。先考治命。以改卜吉地。依礼合葬。故谨以遗意。卜地于某所。将以某月日。先行改窆云云。今按此二说可据。而事实稍异。恐当云先妣始葬。先考患候已作。只行权厝。小子不天。先考又背。今行先考葬礼于某所。用诸父兄之命。据礼迁祔。叫天号地。冞增罔极云云。未知何如。启墓告辞。年月日云云下。始既权奉。不得永安。今将迁祔于先考之墓。伏惟尊灵。勿震勿惊云云何如。

幷有丧。追造母主。

母主则灵座不随。恐难于葬时同行题主。待葬后告殡奠立主。因告追造之由恐宜。既造于今日。书以显妣恐无嫌。非如前已以故室题而值变改造例耳。并有丧而一造一未未安。及今追造恐好。奠告辞恐当曰新改幽宅。礼毕返哭。夙夜靡宁。啼呼罔极。以上陶庵便览式且以未遑立主。先考奄背。今始追造。用替魂帛。伏惟尊灵。舍旧从新。是凭是依云云何如。

灵座虚设

问三年内改葬则破墓后。于山幕设奠上食例也。南溪曰神主軆魄所处各异。明斋曰在家之人行祭于灵座。而丧人自行于柩前。据此二说。灵座不得偕往。只设虚位恐宜。

封毕后奠祝

辑要按开元礼。有礼毕终虞之祝。而今用朱子说。问改葬神已在庙久矣。何得虞乎。朱子曰便是如此。但曰新改幽宅。事毕封茔。伏惟尊灵。永安軆魄云云。今依此何如。

合奠与否

父丧中迁母合葬奠。大山曰行两虞于墓所。辑要曰当一例设奠。先告父题主祝。次告母葬毕祝。今据此则当各设奠以次告。

合葬灰隔与否

葛庵曰既合葬则一椁同窆似宜。辑要葬有先后则不得不异椁同藏。同日偕葬。不必用椁间隔灰之法。今按此可遵行。然东汉樊宏遗令棺柩如有腐败。恐伤孝子心。使与夫人同圹异藏。光武善其令曰吾万岁后。欲以是为式。盖虑岁久腐败。复有他灾。两位骸骨。有难辨之弊耶。更为斟酌行之如何。

答李大衡

编辑

所示昭穆说。是千古一大案。非迷蒙所着喙。而既蒙相询。有不可默者。盖兄弟各世之说。起于春秋跻僖之注。按文公二年八月丁卯。大事于太庙。跻僖公。左传曰跻僖逆祀也。子虽齐圣。不先父食。故禹不先鲧。汤不先契云。窃详其意。只在位之上下祭之先后。何尝遽及于昭穆也。其曰子不先父者。只欲明臣子一軆。臣不可先君食也。岂真作父子说哉。糓粱乃曰先亲而后祖。逆祀也。逆祀则是无昭穆也。胡氏又曰谓之祖祢者。臣子一例也。兄亡弟及。名虽不同。为世一矣。此二说者生枝傅叶。恐非经传本意。孔颖达曰父子异昭穆。兄弟昭穆同。升僖先闵。位次之逆。非昭穆乱也。若兄弟异昭穆。设令兄弟四人皆立。如齐之孝昭懿惠则祖父之庙即毁。礼必不然。何休曰惠庄当同南面西上。隐桓闵僖当同北面西上。此二说则乃兄弟同一世之证也。先君有取于是。其作春秋传曰庙制自有世数。兄弟同昭穆然后。方无祖曾祧出之患。祫祭只当从传受之序。而亦不可异昭穆。特先立者在上而已。苟以叔继侄而侄在穆位则叔当于昭位稍下。不正相对。庙则僖闵之宫同在右而闵庙较西。若尔则外有以伸继序之尊。内有以联昭穆之亲矣。此其大略也。若夫朱子祫议主异昭穆之说。李子殿议主同昭穆之说。然皆言其所主而不遽斥其所异者。所辨非此也。又各有所难慎也。先君早信朱说。或笔之矣。或语同志矣。晩注春秋。因有感于文昭殿议。所以有堪千古之诗也。黎丈与座下所闻有初晩。宜其有相左者。然座下之始混朱李。一例作同昭穆之定论。固失之轻易。而卒又幷李说而云非定论则乃见之不精也。且以此说之或致人议而要其不烦。为纳吾先君于无言之地。其意固美。然窃恐此亦有不然者。夫义理公物。本不当自立私见。前辈之说各有所见。亦不可立私意而左右之也。使先君之说而非者犹不可讳。是者尤不宜隐。今此勿论其是非。乃是先君之定论直当公传之。以待千秋公案而已。况天下后世安知不有如何孔李三贤之见者耶。盖各昭穆之可疑者。第一是祧祖不止。或至祧父。人不祭父则何用祭礼。第二是同昭穆之父子。异昭穆之兄弟。名实紊杂。何用昭穆。第三是父子或列坐。祖孙不祔依。情义无当。何用庙制。此三者俱系天理人情之所未安。何苦而必欲如是哉。其为是者。缘帝王传世无常。或以孙继祖则中间祢位却阙。或以叔继侄则上面亲未尽之主已祧。正难一例裁定。而独传统为世之说。快如利釰。无论千纷百难。可以一断了去。故先辈之泛论此事者多主是说。然惟帝王之身当其地。深虑其终始者。皆不由之者无他。即其天理人情之所不安者。未可以言议文字而强之也。使朱子而当齐惠之时。未知必使之祧其祖主乎。抑义理无穷。所见随变。在大贤地位。亦或别有所见乎。迷劣之物。未敢自信。聊诵所闻。恭俟俯采耳。

与李大衡别纸

编辑

先君论辨道理。初无偏系之私。其以心即理为善者。既非以阳明之说为善。则其以心即气为不善者。岂欲攻栗谷哉。盖言异端辈之曰心即理者。认气为理。固畔道矣。以朱子主宰即理之意求之。则以心为理。非莫善者乎。栗谷亦曰主宰理也。尤庵亦曰心有以理言者。不独吾先君之言也。儒贤之曰心是气者。以形軆之盛性者言。固其然矣。若只如后人之并主宰真軆而归之气则非莫不善者耶。先君子作心字考证后说。亦曰心有真軆焉有形軆焉。仁义礼智者。心之真軆也。圆外窍中者。心之形軆也。亦非谓心不可以气言也。且此立言有来历。孟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盖言助之易于正经。贡之易有末弊也。非为斥禹而发也。且心即气之说。岂独栗谷为然。吾先师立斋亦主是说。先君之尊师门不为不深。而犹不以心即气为主论者。诚以道理公物。不可只守师训。朱子之于延平未发求中之论。程子心属已发之训。皆不敢从。不惟是也。栗谷之于退溪四七之说。亦有同异。今先君之以心即气为不善者。固未知立见之当否。而其为心则公耳。非有彼我于其间也。其答沈穉文书所论退栗四七。可认用意之不偏矣。今宣城诸公方以四七皆发于理之说。攻吾先君以背退从栗。而今乃以心即气之谓不善。欲援栗谷以攻先君。是何爻象。惟吾先君则蓦直一心。不以彼此而有所从违于其间。公听者自当原其心耳。况栗谷之后以栗谷之心为心则必不当以此说同异。有介于心耳。

与李大衡

编辑

昨覆既敬读矣。昨因泉上寄意。未知能入聆否。昨暮见俛公在沃川书及疏本。直是痛哭而已。吾岭几万人中。在京而有姜远馨在乡惟此一疏。始知为我国臣子。又岂不痛哭哉。其书及疏本寄去。览可悉矣。吾辈治疏一款不可缓也。故承将急构一本而先驰报泉上。泉令若未即发而与之联衔则亦好矣。若即上则虽以承作疏头。亦所不辞。盖国变如此。虽判任及草茅。亦有联衔之例矣。泉令必有书于座下。幸谅裁之。

答刘舜思锡中○丙午

编辑

十月䟽敬奉读矣。孝子攀擗之恸。茧梅之容。忽若对诉而躬睹焉。转眄岁尽。伏惟奉奠支重。读礼讲业益复掴血。窃想经历雪霜。鬓发尽变。而惟是志气不以世故挫折。方矻矻于炳烛之地。恨无由上下于緖论也。承一生程历。皆从大浪中。使得一虚舟。上年所触又是猘犬毒噬。饱经羞辱。尚此喘息。何尝一毫仿似于古人壁立底气像哉。宇内茫然。无地为命。惟先君遗墨是毕生自尽处。而原集尚未绣梓。所刊综要。印布未广。今年自达下还。即刊礼要。仅刷板役。馀尽巾衍矣。世事至此。贱齿又恰吃人间一甲子矣。不知后生何能继而了此。思之叹息。如一息尚延几岁。可图原集之役。其与哀座答问几条。当付物议处之。俛公出处未见有违于古贤之义。其始出也亦有不得已者。世人索瘢。只得任之而已。上岁之归。在义亦宜。然愚之稍欲迟过几日者。盖以此老行色。系一国观瞻。士气伸缩。稍欲使之彰著于去就之际。以为明白之地。岂直以为不当归者耶。往者已矣。如今感愤无地。𢾅户自靖。在义则当。而窃恐苦节易致伤生。为之忧叹。

答安华益英济○癸巳

编辑

顷年征逐。多在于东华一例忙之日。中间多岁。惟有此心耿结。腊天一灯。虽未能倾倒囷廪。犹足以见苗于金玉之矿。剡舟一返。江云入望。匪意贬翰。蔼然有悼前毖后之思。今日此意。岂易得哉。居然献发。笃老寿軆万旺。省温奉欢。义方贻谟。有足自乐。岛中音问亦不至踈滞否。皓天实不甚远。应不使伯公久于彼矣。承煕更得一齿。无一事可以借手。弱妻稚子不足为况。点检身己。败阙弘多。长吟此身不向今生度之偈。不觉发汗。更何砥砺后生之为望哉。平生不自分量。不欲作黯淡闭口之人。到今思惟。正觉自己身与心。亦且奈何不下。欲以颊舌感人诚末矣。窃欲关门塞兑。以送馀日。而亦苦不得如意耳。座下资质完美。及时回头。优足为大受之具。但熟处难忘。实心难得。以左右佩釰之想。用鼓罢无常之工则亦恐不济事。夫人之异于物。以义理也。圣贤苦口说学问。只欲辨别此义理。成就此义理而已。吾辈苟有志矣。当用血战一上。就死生路头讨得立命处。愿座下用是一番大进力。使吾党有光也。泉上大阐。非惟有志之成。能不由邪径傍蹊。自手积学以得之。正可贵也。春间若有彼中行。或可为簪盍之缘耶。

答安华益戊戌

编辑

峡寓失迎。已属昔年。穷庐岁暮。徒寄梦想。料表人来。奉致珍封。仍审奉晨万穆。内修日笃。代间至乐。何以易此。承煕大浪扁舟。直任驱去驱来。惟俯首作自己职事。内而疾患之攻。外而谤讟之兴。视作命分素有。但觉眼眵发短。心瞢业荒。殊令心緖不佳。道衰文弊。公是阏而私忿张。弥漫戈戟。在在为仇。此非天意欲幷此一线而㓕之耶。到无着手处。只讨得默。但恐自己所为。不能存留此一种子耳。三守扁堂。无乃有感于时耶。其为自身上三尺。可谓至要而约矣。俯索一语。亦古人意也。但承既无实得。恐无以发吾子之志也。幸赐宽暇。或冀倾渴弊囷。以备刍荛之对。贤器风猷。真乃家人。爱不能释。幸愿益加磨炼。以出精彩。

答徐德一鸿烈

编辑

顷于承煕寿亲之日。蒙执事仁恩。既贺以书。又助以具。何以报此厚意也。居然月再易矣。伏惟侍軆百福。读书求志。果有超然自得之趣否。秋间所论科举学问。卒卒未能𫌨缕。今试究其说。夫学问本非别事。人无无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者。既有之。当尽其道处之。又无无耳目口鼻百軆者。既有之。不可不修其事养之。故学之问之。欲其处之养之之得宜。所谓穷理者穷此理也。所谓修德者修此事也。由此观之。无人则已。有则皆为学问之人。无事则已。有则皆为学问之事。但视学问之善不善耳。今夫科举虽一事。君之取于下者以是。则即其事而君臣之伦系焉。伦之所系。义亦由之。伦也不可掉去。义也不可苟得。不掉不苟。乃其宜也。今之论科举者。一曰人不得科举。与粪土同。虽少害理。可求则求之。一曰科举俗事。岂可屈辱以求之。承煕妄谓二者清浊虽殊。俱害于道。至于学问则世俗之见。看作别事。或曰科举不可不应。学问未暇也。或曰吾无才智。学问未可能。或曰人当由天性行。何必矫饰为学问。呜乎。人之欲学问者。政为科举则由其道。才智则发其蒙。天性则顺其初。今曰云尔则学问乃何事也。座下以科臼时文。有若嗛于心而忧学问之未能。无乃以科举为学问外事耶。愿勿分而二之。于科举则于科举求学问。于文章则于文章求学问。于日用诸为。莫不皆然。则必见其学问之非徒不可不为。亦不能不为也。此方有得力处矣。妄论及此。不任主臣。承煕亲节每损。贱业日荒。区区之志。将至泯泯。何以塞知旧之望也。望须因便警励。指切过恶。俾改行而有所及也。

答李洛七英勋○乙亥

编辑

吕伯恭性气粗暴。每打破家事。一日读论语。至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忽然觉得意思一时平了。自后便不暴怒。朱子曰如此方可谓学。承寻常于此有愧。向欲为座下道未暇也。敢此写呈。幸留盛意。

与李洛七乙酉

编辑

洛阳是云路。路是者眼到此地。如看场戯。初间若为消遣法。稍觉手舞脚动。便将解衣卸冠。大脚步入去。窃为座下虑之。穷通自有时分。如水到船浮。急呑一乌喙。岂能救得饥火。千万谅裁。承煕父子抄书如旧法。自料计活不在此外。此月定有一大榜而尚未有声。但为荒忧沴气。恐恐度日。未知皓天终何以措置此苍生也。

答许和宣秉律○乙未

编辑

菊秋一书。悼古讼今。恳恳乎其卫道也。兢兢乎其贬己也。更有无报之施。蔼蔼乎与阳春俱发。其为意可谓至矣。顾惟无状。漠然如哑者之于苦甘。此岁又秋。中间世事如浩劫。伏惟省凊德軆万祉。任他门外千扰万攘。俛焉向本分着己做去。已自占多。更复磨炼理义。恢拓基址否。承煕此来多少受生。惟有家稿一事为差强。而草草了当。不能无遗憾。其一已入贵藏。想应目破。幸愿温淳如执事。益加一上之工。俾此理有发也。今年得俛公相守。勘得综要十册。将付诸木。其能有成耶。时事外似稍静。内实蛊蚀。几处张弮冒刃。可悲可愕。黑天羃空。渐成铁罩。遁逃无地。吾辈囚首息迹。苟偸目前之安而已。岂有良方可语者耶。奉际无期。远冀懋业守正。

答都礼叔汉基

编辑

荐奉名理说话。益知贤史不得不措之意。三复叹尚。但前书只见大头同处。只从字句说过。略于论未发之中处。有疑而未必其然。今乃知贤史素见实异此。则道理头脑处。不当一毫含胡也。窃想贤者以未发之中。为自吾儒涵养工夫中出来。而非天生本有者。故便与已发之中滚同说下。有此许多排比耳。子思子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朱子曰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又曰思虑未萌。无纤毫私欲。自然无所偏倚。何尝言待工夫而始有耶。程子曰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之间。亭亭当当。直上直下之正理。是极形容此理本然之中也。刘康公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盖天理本自大中。故人受其中以生。而其未发而为性也。已自大中。其发而为情也。亦皆有自然之中。圣贤者因而修之。于未发则敬而不失其中。所谓致中也。于已发则敬而执其中。所谓致和也。非理本不中而圣贤强之使中也。然则吾道异端之致不致固异。而其受中以生。初无别矣。岂可谓无中乎。非惟人也。虽物亦然。物性之偏塞而不能自致其中。以其气之偏塞而不能通其理耳。其气虽偏。其理却自中。故事事物物。皆有天然自在之中。人之所以处此得中。亦因其本有之中而裁之。非理不如此而强使之中也。夫天下无无理之物。又无不中之理。贤史知物之皆有性。而独不知性之皆为中耶。苟于此晓然则其馀葛藤。皆迎刃而解矣。不容多说。而讲说不敢疏忽。故亦且逐条辨之。幸细览焉。不偏不倚。以心言。未发之軆也。无过不及。以事言。已发之用也。以心言者或通于用上。而以事言者不可通于軆上。今言未发之中而一团合说。此其不能细分于中底軆段者也。其说具在于中庸或问及中庸本注。正宜熟玩而劈开之也。程子以敬而无失为中。而继之曰敬不可谓中。但敬而无失。即所以中也。然则其谓便是中者。乃致中之意。不当作中之本面也。存养乃致中工夫。亦不当以中为存养。至如致知乃格物穷理之事而属于发后。贤史以致中为致知则大段错误。正似王守仁致良知之见。此处尤宜猛省也。老佛无无过不及之中。而有不偏倚之中。无敬而无失之致中。而有本然亭当之中。盖天不以吾道异端而异其性。人自有吾道异端而殊其事耳。中者性之德性之軆。而以中为性。似出吕氏中即性者。贤史所看精矣。然此亦有说。夫中者性之美称也。如曰善曰彝。乃性之德性之軆而非性也。然亦或以善与彜当性字。如褒美为谥而因以谥称其人也。故刘康公曰受中。子思曰谓之中。皆直以中为性也。吕氏论中正。如贤史通执中时中而混作未发之中。又欲求中于未发之时。故朱子辨之语类论程门人处。可学录说此段略曰。中者道之所从出。中则性也。亦是此意。只是名义未善。如程先生云中即道也。若不论其意亦未安。又曰中则道也。却亦不妨。由此观之。吕氏中即性之未善。以其以执中为未发之中也。程子中即道之不妨。以其有直指大本之意也。如是则鄙说不至大错耶。仁义礼智五常也。即五行之理。天下无不得五行之气而生者。安有不得五常者耶。吾儒以实为实。释氏以实为空。实之空之固异。而其本实一也。昆虫草本亦有理有气。既有理则理自中。阳气发处为已发。则亦有阳气未发处。气未发处。即理未发处。谓有未发之中。亦无不可。而但不能自为存养而致之。则不必言有此耳。凡此所论。虽多头项。只在天理之本自中与不中。试将此一节精思博考。然后更加商确也。

答都礼叔

编辑

来书爽朗可读。其于义理功利之判。人情世习之变。烛照数计。节节中窽。嗟夫安得如贤史十数人。论当世事也。然以世人之大异为可忧。而以吾辈之少异为未足忧。又非慥慥进学之意。勉之勉之。某氏虽未知为何人。而末段长短之云。以是鄙人药石。何不明言其事。俾得省改也。为学固不可因人弩眼而畏缩。亦当闻谤自省。以为加勉地也。如有实事可举。勿惮相示。大本之中。尚有一重膜子。盖缘中和之不可异看。而和之中节。似难以无工夫看也。此贤史看书精处。而实不得无疑者也。然论理当从头劈下然后。支节可随手解也。夫理太极也。虽穷天地阅万变。无欹侧不中底太极。虽至纤至微之物。无不具一太极者。在天地为天地之中。在人物为人物之中。于气之中处。就中上为中。于气之偏处。就偏上为中。偏于仁则就仁上为中。偏于义则就义上为中。其气万殊而其理之中。固自在也。其在物也。既为气所掩塞。而其中不能自见。固不足论矣。其在人也。未发而气不用事则湛然至中。圣凡皆同。着一中字。皆可以通。至已发则气始用事。其从耳目口鼻形气之私者。太半失其本面。虽或幸而无害。只可谓不悖于理。而不可遽以中节命之。其从父子君臣义理之公者。乃始自然中节。而亦间间有过不及处。此所以单著和字不得。而只取其无过不及而皆中节者谓之和。此圣人立言之妙也。然其发而中节。亦指其天然自中。不假人力者言。故朱子直以情训之。而黄氏所谓性情天生底是也。或问论中和軆用之全而直曰本皆如此。不以圣愚而有加损。又曰未发已发之间。固有自然之机。不假人力。此中和之大指也。若如贤史之说。统举发后有工夫而皆中节者言之。则是必待圣人而有此和矣。又岂可曰略略和乎。如欲就中和。细分其层节。则性固大中而或有因气偏多处。则其发或从偏多处而不中节。必敬而养之于未发则其气自中。不害此至中之理而理始为有工夫之中。更无走作之患。而又能使发处无差。所谓中之极也。必察而一之于已发则形气退听。不害此义理之公而理始为有工夫之和。更无过差之患。而又能使未发者易养。所谓和之极也。贤史每将有工夫之中。掩却本然之中。是理本不中而圣人乃强之使中。不近乎告子杞柳杯棬之喩耶。且读书之法。尽虚己见。如无一物。乃见本意。若一毫有己意则许多书皆入吾意来矣。况朱子书最为难看而语类尤甚。盖语有初晩。记有详略。自相矛盾者多。如论中庸则当以本注为的。或问为佐而参之语类。以门人录所标年条。辨其初晩。以本注或问合否。为去取然后乃少差。若泛然东擸西掇则如入乱石中。似同似异。转生烦恼耳。感贤史勤问。乐为倾倒。然前书已觉多谬。安知此书不如前耶。

别纸

编辑

红心边中。寻常作执中看。今考其说。果多以致中言。反复思惟。盖有可通。夫红心之中。天理自然之中也。射而中红心。致中之中也。细分则理中气亦中者。自然之中之极也。圣人也。红心之正中也。理虽中而气有偏者。中或易失。众人也。红心之略略中也。既曰略略中则虽与已发之或在仁或在义者有别。而亦自有边晕貌样。然其在红心内则一也。圣人略略涵养。自不失其正中。箭箭中红心也。众人必十分涵养而致其中。渐融其气之偏而无害此中然后。乃不失其中。是则中边晕十分中之工夫次第也。然必因其红心之中而中之则一也。从前麤眼看理。有不细察于此者。因贤史指疵。始细推到此。感感不已。然但贤史以红心之中射中之中。混作一团。而以中为有功夫而始有。亦未细心之故也。

答都礼叔

编辑

四七辨幸荷投示。得见精核之论。承浅陋安得上下其论哉。但盛意不可孤。随意标付。以为讲磨之阶。我东党论之蔽。诚如所喩。如承自谓不以党论之私。害义理之公。然亦恐习见成痼。自不知其尚在丛里也。贤明于此。既无偏系。如局外过行。政好觅出公案。而窃看来编。又似先有无党之心横在肚里。反成一祟。东牵西缀。终成一编和事文字。夫天下义理。自来直截。不容回互。既不为此头而是。亦不为彼头而是。亦不为不彼不此而是。是处在此则不可以党此之嫌而舍此也。是处在彼则不可以伐彼之心而舍彼也。既不可先有此之彼之之心。又不可先有不彼不此之心也。凡论义理。必要折衷于朱子以参考同异之归。诚为吾儒法门。贤明既已得其要领矣。而论四七者。又当先考四七名义之所本所主以立其大界头然后。其馀细目。可迎刃而解也。四端之说。始于孟子。直指此心真切义理蓦地直发者。虽其感物而动乘气而发。而所感者理也。所发者亦理也。固所以为天理之发而不可杂以气也。至如七情则本出于礼运之书。只从飮食男女死亡贫苦上立意。与父慈子孝等十义为对。虽其所发。固亦此理之自然。而所感者形气也。所应者亦形气也。其发也不得不气为之主而此理乘之而行焉。是所谓气发而理乘也。是故朱子既以理发气发八字打开。而退溪引而伸之。揭之为图者也。然此喜怒哀乐之属。本自公共。如爱亲恶恶喜贤怒贼。临丧而哀。见义而欲者。又皆纯然天理之发而不干形气物事。故子思以中节之情。直谓达道。此退溪所以直揭中图。与四端同称者也。又如程子好学论之七情。不分理气之发。而朱子以为四端亦在其中。正栗谷所谓包四端者也。是固不可以执一矣。但七之得名。肇自礼运。主形气为目。恰与四端之主理者为的对。此朱退所以立言而不疑者也。以栗谷高明。苟虚心而加之意焉。岂不晓然相悉。只缘主意有异。支节层生。至于一裂而不复合。盖其心即气三字。为平生眼法。而气有为理无为。气有动理无动。为一部成说。其为说虽多。其实皆出于此数条。盖尝论之。心之所以为一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者。以此理也。其出入动静。皆其所固能者。而气为之资具。随为之助焉。其本軆则性也而气为之资地。其大用则情也而气为之承载焉。今乃以主宰根本者。皆归于气。则凡其出入动静。不得不皆归于气而理乃为无用之赘物矣。若夫退溪之言心。固已以合理气者为主。又明乎主资乘随之别。其言以为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是以性发理发之说。皆有以顺推得来而无所隔碍。此其所异。不在于枝叶。而自其根本而已然。贤明今欲强而同之。其可得乎。清燕之暇。试以此意细绎其本末。则或者不以荛说为妄矣。

别纸四七理气说条答

编辑

发之者气。所以发者理。此是栗谷说好处。然窃究栗谷本意。以为理不能自发而只为发之所以然。其能发用者。只是气而已。故复曰发者气。所以发者理。如是则其曰发之者。乃能发之意。而与下段非气不能发同意。与退溪能字不可归气之语。不可强合。

栗谷以人心道心为一心。而以理发气发为二本者。盖谓心气也。人道同一气发也。理发气发则一理一气。为二本也。若退溪之曰人心七情。道心四端。非有两个道理者。理一也。理一与气一不同。

栗谷以四七俱为气发理乘者。主意专在理无发。退溪之曰气随曰乘气。主意专在理发。恐难同归。

说互字甚精。然理发则气亦随而发。气发则理亦乘而发。非交互发耶。栗谷谓理气不可互发者。以理为无发故也。而其言互者。亦似各字。

退溪何尝以气之变乎理者为七情。亦何尝只曰理之发气之发而已也。所论皆气所为。理则无为。即栗谷执意者。尽看得出矣。噫圣贤言理无为。犹言王者无为。言无作为之迹云耳。岂要人看作尸位耶。

心即气三字。乃栗谷主见。而四七说之骨子也。以心为气。故曰理无发。退溪则以心为合理气而犹常主理说。故上中图竖说处则只言理发。至下图横说处。乃分理发气发。标本既异。岂可同乎。

高峯以七情为兼有理气之发。言中庸喜怒哀乐固属理发。而礼运之对十义者。本自气发云尔。所以与退陶说合。若栗谷则以四七为皆无理发而有气发。如何可合。

答都礼叔

编辑

前书奉覆。非敢自谓有见。亦非要人道不浅鲜。只迫于荛询。略控所闻。贤明多少假借。有若可与论说者。亦非幸伊愧。然盛意既勤。不可遂默。反复来书。又有不能无疑于抵滞之见者。夫此道理。本来直截。只是一个而已。此是则彼非。彼是则此非。如今四端七情之说。既以理发气随气发理乘之退溪说为师。则栗谷之曰理气不可互发者。不可师也。既以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之朱子说为师。则栗谷之曰四端七情皆气发者。不可师也。今所辨。反截取其间一二同处。东牵西挐。曰某说与某说同。某意与某意同。非有异也。此何异于世之畏人气力看人面皮底人。见人相争。不分是非。左提右笑。以为此亦不非。彼亦不非。不必相争云者耶。且学问之法。必要求得一个是。死生也由是。穷达也由是。苟未信得。虽圣贤说话。不敢苟同。夫以栗谷言之。其立见既如此。故遂直向退溪说不是。朱子说可疑。今贤明乃曰栗谷说与退溪同。与朱子同。假使栗谷可作。岂肯反自降下曰吾说实与朱子退溪说同哉。窃想贤明此意。其始必由于尊畏先贤之心。然此道理不容回互。信处信之。疑处疑之。俱不害为尊畏先贤之道。必欲讨得方便。为依违两可之计。则其心已自不诚。末梢究竟必生信道不笃之病。而其害有难尽言者。夫人之立言。皆由于自己主见。见之为白则曰白。见之为黑则曰黑。况前贤立言。尤谨严于心法精微之际。岂有主见无甚异同而名言各相南北者哉。贤明于此。乃遽以为知见实同而下语偶异。其不能笃信前贤之言者。推可知矣。以此而观。前贤说话。将至于无一定之旨。岂不惧哉。此外诸条。别录左方。

别纸

编辑

退溪曰七之发兼气。故有善恶。朱子言情之发。兼气处亦多。

七情兼理气。已言之矣。未知朱子将七对四而亦曰兼言气耶。愚陋未考退溪七之发兼气之说。亦当别论。盖此兼气云者。如言气质性之杂气。谓此理带形气而发。乃一边说。即气发之意也。若夫兼言气者。如云言理又言气。乃两跨说。即七情包四端之义也。恐当差殊看。若以兼理气者而断之以气发。则朱退下语。岂曰精切。

勿论气随理乘。合而言之曰主意专在理发。然则七情亦可云理发耶。此是以情发之初。纯善无恶看故也。

情者性之发也。性之发。非理之发乎。从古圣贤言情处。皆言性发理发。至气发二字。独于对四端之七情言之。盖从本推下而竖说之则四七俱是此理之乘气发者也。就发处各分其所为主者而横说之则四乃理发。七乃气发。退溪之于理发则曰气随。于气发则曰理乘者。亦此意也。既知横处之分。亦当知竖处之合。合言则四七皆此性之发也。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朱子释之曰情者性之动。人之情。本但可以为善而不可以为恶。盖情者此理乘气而自然流行者也。理固纯善。气亦本非有恶。故其始无不善。此岂吾之私言也哉。幸徐察而细究之。

欲有当欲不当欲。恶有当恶不当恶。其欲其恶。自不无善恶之兼。

欲恶情也。欲恶其不当欲恶。私意也。非情也。欲飮食恶死亡。岂曰恶哉。

栗谷岂有未察于七情本面也。

以栗谷宜无未察。然礼运之言飮食男女死亡贫苦。只指其从乎形气者。而栗谷只说兼理气底七情。何故也。

周子有善恶几之说。程子有恶亦不可不谓性之语。以未发之几气质之性而犹分善恶。则已发之情。岂可曰无恶乎。苟以为发而初无恶云。则越椒之始生。将如何论耶。

几是发之微。非未发也。几者天理人欲之分也。恶亦不可不谓性。如言恶亦天理之所不能无者云尔。非谓性有恶也。气质之性。指此理之因气质而变处。变乎气者或有恶也。越椒生而恶。程子盖曰气质然也。何尝言其性情恶耶。凡此皆与此情之从天性自然流行者不同也。世固有染恶深者。才有所喜怒。便为恶者。然推本言则如水在泥中。才动即浊。而是岂水之情也哉。世人言恶性恶情。盖指其稔恶之深。若性情然耳。若言七情本面则圣人所不能无者。

王鲁斋人道心图。私危字则横书之。赵致道诚几图。恶几则横书之。而朱子曰得之。退溪天命图。亦有善恶几直横书之异。

窃疑贤明此条。亦言七情初亦非有不善。而今乃反之。力攻鄙说。有似迷藏之法者。未知如何。人心私危字之横书。盖缘私正之不可同贯也。善恶几则已有天理人欲之分矣。退溪天命图则只横书恶几。而四端七情幷直书于善几之下。尤为分明。贤明既见此则更详思之。

栗谷心性情图。只是七情图。非四七图。以此活看可乎。

方辨四七理发之说。而作图明之。乃反只作七情图而不言四端可乎。非四七图则何以有仁之端义之端也。

退溪曰非气则发出来不得。非发者气之意耶。

非气则发不得者。主理之发而言者也。发者气。指气发而理无发也。

理气本一也。而分而言之则有异。

本一二字大重。

人心本非不好底。当于理则合道心。七情中欲字。非人欲之欲耶。

当于理三字。非人心之着题。正可曰不背于理。不背于理者。即朱子所谓毕竟是人心。若夫七情中欲字。即饥欲食渴欲飮者也。圣人之所不能无者。人欲即指私欲。圣人之所无者。

农岩此说。非驳气发。抑以西边之不是置心而误看耶。中庸喜怒哀乐便属理发恐亦偏。七情既是气之发则今曰理发何也。发而中节则理便在此可也。而毋论中节不中节。但属理发。则未免反驳退溪气发之论也。

鄙录言栗谷之以中庸喜怒。驳退溪七情气发之论。而非谓农岩如此。贤明意我有党论。至于不尽人意而例归之党论。然鄙实无党论也。夫为党论者。何以论义理哉。况农岩于西中先辈。最能公心看义理。其于退溪四七说。尤有所发明者耶。中庸喜怒哀乐。乃子思所谓达道。朱子所谓即此在中之理发形于外者。退溪曾亦以此为气顺理而发。高峯驳之曰达道亦可谓是气之发乎。退溪即以为果似未安。遂于图说以中节之情四端之情。一串说去。盖喜怒哀乐。本来公共底名目。为父子君臣之道而为喜怒哀乐则为理之发。中庸是也。为飮食男女而为喜怒哀乐则为气之发。礼运是也。但七情之名。起于礼运。言七情本面则自是飮食男女之情。故可以为四端之对。农岩发明退溪之说。而至于赚连中庸喜怒而为气发则为未精。栗谷以中庸喜怒之属理而驳七情气发之说则为未分晓。贤明以中庸喜怒之为理发而归之反驳退溪气发。亦未详考。且方言中节之情而赚连不中节者。又何曲折。若言不中节者。则如四端之有不当恻隐而恻隐等类耳。

触物而感。岂无所营为之意乎。君子则为其所当为。非情之直发乎。小人则不当为而为。非情之横出乎。此皆才发之初之事。

触物而感。如见食而欲。见死而哀之类。此时何待经营修为乎。既见食而欲矣。君子只食其所当食。小人乃食其所不当食。是则有营为焉。乃意也。四七之理发气发虽异。而其发之自然者同。

栗谷心即气之说。愚意亦无不可云云。

贤明既以心为一身之主宰。试思此主宰者何物。主宰者是理也则心之不可以气言明矣。苟以主宰此运动流行之气而谓之气则不几于认主为奴耶。心统性情。乃心之軆也。岂可以分属理气哉。今以死而无心者。为心是气之证。夫人有睡而无心者。有醉而无心者。有昏昧放逸而无心者。是皆无气而然耶。特此理不能主宰。故曰无心尔。苟此理能主宰。虽死亦有心焉。尧舜千年。其心至今在者是也。此贤明所谓死亦此理也。心与性何别哉。若或以精神魂魄为心者。即医家所谓补心气者。而朱子曰这个心非菖蒲茯苓可补之心。盖理者主宰也。气者资具也。吾儒所谓心学。明此理存此理也。而非欲其补此气也。故朱子明言其此非心。今乃曰心即气。乌可哉。恻隐气也之说。单行则不成说话。但于其下即曰所以能恻隐者理也。然则所谓气也者。乃指其貌象气色。而其实则理乃能为此。朱子所以不特摘其疵也。然其语甚危。终未妥贴。退溪之所以许其非之也。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之端是理则恻隐非理耶。噫吾人所以主宰一身。天地所以主宰万物。惟此一个心。于此不容有差。幸深加之意。察之于身验之于物。历考圣贤之言。以定其见如何。

退溪既曰四之发纯理。故无不善云云。

如此东揽西引。恐无究竟。退陶说虽多。莫如图说之精。四则纯善。七亦无不善。是着眼看处也。栗谷以四专言理。七兼言气。为理发气发之断案固也。而退溪亦以是断案耶。何一向汩董之为务也。中庸喜怒之为理发。礼运七情之为气发。非吾言。乃退溪说也。幸更考之。言中节则却去讨不中节者来。方言飮食男女之欲则却去讨当欲者来。岂不近迷藏之戯耶。虽不中节者。既自理发则自是理发之不中节。飮食男女死亡贫苦。固当欲之恶之。而既属形气。政所谓气发而理乘也。不可更属理发。

答都礼叔别纸壬辰

编辑

恻隐虽亦感于形气。而直是仁之发。故曰理发。如七情亦是性之发。而为飮食男女而发。故曰气发。不可以恻隐之亦感于形气而遂作形气上事。细察之如何。

理之无为。虽在已发后亦然。发后气虽用事。而理之用亦在发后。栗谷每以理只当未发而无为。发后只做气看。恐有窒碍。主宰之宰。果与宰制之宰大异乎。曰四端理为主则就一处说。犹言理为重也。曰理为主气为资。则恐本来自然。无处不然。

历象尤属素昧。未敢质言。而尧之时。弦望节气。只从大軆平分。今历则以冬夏天转慢急而伸缩之。所以不同。其刻法亦异。或是后出巧欤。地球说。鄙所未信。但地圆之说。自大戴礼已有之。盖天軆本圆。处其中者顺之曰地方者。言其德耳。地转之说。极为无义。只推诸理。安有静者反动。动者反静耶。大抵其说似于数象甚精而昧于大理。故于推到处。虽象数亦往往大错耳。

答都礼叔别纸礼疑答问

编辑

初终迁居正寝

古士大夫有内寝。内子居之。次有燕寝。即己燕居之所。次有正寝。惟齐祭及他礼事乃居之。燕寝傍有侧室。为近妇人。所以君子正终。必迁于正寝也。无正寝则不得不以燕寝为正寝也。今以内寝为正寝。乃俗说之误也。男子而终于内寝。非所以正终。

设床迁尸

中国房室皆甓。坐卧必以床。故迁必以床。鲜俗平居不用床。代以席似无不可。

始死奠

仪礼没后便奠。家礼在浴后。而补编依古。今从之恐宜。

袭具袍袄

增解注袍有絮长衣袄有絮短衣云者恐得之。所谓中赤莫者亦指此。即小周衣也。短曰襦长曰袍。相似故混言之。今之所谓小𧝟衣大𧝟衣。非礼服也。袄上加袍。袍上加深衣。正合礼意。

馀衣掩尸左衽

馀衣既不袭尸。只掩诸尸上。从上掩之。自然其衽向左。

斩衰衣裳用布

古者生布。不锻治其缕。今北布则大有熟缕之功。乃古功布之类。斩衰必用布之极麤者。而今北布虽麁者。比南布为精。苟有哀痛之情则岂可用此为父斩。京中大家风俗薄恶一至于此。名谓丧服而实穷奢侈。良可仰屋。贤明何欲援之于礼也。幅窄则宁连幅。如不可连。窄亦无害。乃欲轻软其服则是不服丧也。

答都礼叔别纸

编辑

大学序注云峯胡氏曰智则人之神明。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南塘记闻录曰此有认气为理以理妙理之失云云。今且举智知之别则胡说之病自露云云。

南塘所辨尽可议。盛说智知之别亦果明白。然恐尚失却一案。盖胡氏所言人之神明。直指此理至神至明之本軆。神如木神仁金神义。神妙万物之神。明如明命明德之明。理之能神明。以此智也。分言则智为所以妙所以宰之軆。知为妙之宰之之用。诚如盛说。然又或有通用处。朱子说静中有知。陈氏说知又心之所以神明者。皆以知当智。孟子言所恶于智。伊川说不喜人用智。皆以智当。已发有难一槩例者。夫所谓静而为智者。实能专一心之軆。发而为知者。实能专一心之用。故先儒解心字。多与智知同。胡氏所言尽心章心字。或问知字与大学明德三解。大略相同。今以此解智字。恐无未稳。南塘主见在于心即气。而以此神明直作气物事。故乃以胡说谓有认气为理之失。而乃以以理妙理为大病。然则必将以为气能妙理。气能宰物矣。从古圣贤。何处说气之能妙理而宰物也。如使此气能妙之宰之。有此气已足矣。何理之有哉。设有之。亦块然死底而已。亦何足䙌哉。夫所谓妙众理者。以智之理至神至明能妙此众理。于仁则智能神妙此仁底理。于义则智能神妙此义底理。均是理也而以此理妙彼理。如礼之节文此理。于仁则节文此仁。于义则节文此义。又何不可。况主宰万物。惟理可能。非此气之敢擅据者乎。南塘于此。直曰具众理妙众理。上不可着所以二字。盖谓所以者理也而妙众理者即气也。然朱子于尽心章注明言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此则又何故也。大抵湖学多主气为祟。而塘翁其最深者。诚不敢奉信。复恐贤史亦或中此见解。幸更大加商量。

与都礼叔

编辑

来册敬阅数回。略见盛意。大抵辨说虽多头面。只是理不能自动自发。发者是气。理軆而气用。性理而情气数款见解。为之主见耳。今世儒者多作此见。然此理之真軆妙用大本达道。本自活动。自能主宰。不是偏枯死定有軆无用之物。从古圣贤言理动理发理之軆用性情一理者指不胜屈。不可以一手蔽之。高明偶于近世儒门入头。见得如此。遂自立说。至于前圣贤说话。只求其近于己意可以牵挐得来者。助其谈辨。至于大论去处。如太极动而生阳。理有动静。理先气后。太极自动静。此理便会动静等说。皆曲为迁就。艰晦其辞。使从己意。恐非虚心看理濯旧来新之意。幸且权置前见。只白直读右项数段。思来思去。必有所恍然者矣。盛论大者如一气二气之说。尤恐大谬。夫气阴与阳而已。合之而言其周流不息则曰一气。分之而言其对待定位则曰二气。今以生阴阳者为一气而以阴阳为二气。不知是一气者非阴非阳。是何气也。太极之动而生阳。只是言此理之动。便生此动底气也。理之动无形无迹。气之动有形有迹。从形而下者言则动静者固皆气也。而从形而上者言则此理亦自能动静。合而言之则理动则气亦动。理静则气亦静。实无各自东西。不相关属底界分。今欲执其下边而截却上一边。归理于无用不动之地者。诚所未安。幸更大家入思。邑事既至此境。备御之方。不容少忽。然大要只是团结民伍。申严约束。无事则从便作业。有事则舍业齐赴。广出哨报。使之有警辄知。精募勇敢几辈。使之巡徼把守。自可安靖。闻常聚数千民丁。使不得作业。又欲抄入外丁。如此则先自扰乱。无以撑支。恐非得计。且当此危乱。非有以大慰人心。必生他变。前对说及此边。未知尚记有否。目下急务。只在于省徭薄赋。施以非常之恩。通谕一境。各相团结。使之各安其业。各备其地。则自然如重城叠壁。无复外患。今不知出此。欲强聚怨怼之民。力为难久之备。一朝意懈势竭。恐有不可测之祸。高明既在此中。势同存亡。何不与诸解事者熟计也。

答都礼叔

编辑

初冬所奉心理及七情理发之说。见得高辨得精。不惟有以舆卫我家集。亦足以会通䟽决。定众趋之异。立一家之诀。有时出而读之。深喜贤座近日工夫尤密。第于其中有一二可复者。夫理之有动静。亦犹气之有动静。特其动静无迹。不似气之可见耳。从古圣贤言軆用二字。皆从理上立说。以其静者为軆动者为用。至于气。或有说形軆之軆作用之用者。未有直下軆用字者。今详来书。所言静之軆动之用。气之用理之軆等句。疋似有理軆气用之意。此恐有异于前圣之旨。夫軆者本軆之谓也。用即此本軆之用也。其軆理也则用乃理之用也。岂有其軆是理而用之则为气者耶。世之君子以理为有静而无动。凡于动处发处。一例做气看。思来说去。遂成就得理軆气用性理情气之见。于是乎理为有軆无用之一死物。而天下大用尽归于气矣。是其为害。岂直名言之差而已哉。窃惟念理之于气。本非可离之物。动静出入。无处不同。本无理静而气独动。气动而理独静者。但于其中有主资之别。故古人所言軆用性情未发已发之说。皆从此理之为主者说去。而其气之随处皆随者。不言而已可知矣。今言心则其軆则性而性立乎阴。其用则情而情行乎阳。性情一理也。阴阳一气也。性发为情。阴动为阳。如色于形。如声于呼。不可以二之也。虽以四七言之。其为性发为情者一也。特以四端之发理义为主。而七者之发形气为重。故所以有朱李理发气发之分。此则已尽于贤史之说矣。其于軆用动静之说。想已了然。而或于遣辞之际。恐微有分析之意。庶更入思。七情亦有理发之说。横竖尽勘。可谓妙入三昧。无容瞽者之辨。而但以中节之情。为虽是气发而亦有其理者。尚恐泥于名言。盖中庸达道直发于伦常之正。与礼运所言飮食男女之七情。路脉本殊。初不可下气发二字。其谓七情亦有理发者。盖言七情之名。固可以气发断之。而又或有理发者。如中庸中节之情云尔。非谓于气中亦有理也。亦可更下商量否。

答许英七燮○乙巳

编辑

上夏翣晤。未能奉尽情蕴。山川悠远。徒切瞻咏。因风一纸。感人弘多。尔来奉晨读书。深悼岁月之不我与。其慥慥之实。政在言外。尤可尚已。承浅薄老而无得。上忝家庭无望于善述之事。何足为吾子谋。顾今南乡。长德俊彦相踵。可相将于晋修之涂。惟奋发志气。讲明几分义理。践修几分实德。积之既厚。自然占得地步。异日相遌。只当卜诸眉睫而贺其有志之成矣。朱语刷板。可占仁边气色。其将继此而有起者。远地袖手。徒仰渠成。殊可愧叹。近闻有建阁修契之事。窃欲附名其末。以表微悃。而亦有所未易及者。可恨也。德村近无闻。其遗文收拾果何如。幸愿群公加意。临书怅惘。万冀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