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记 (四库全书本)/卷084

卷八十三 太平寰宇记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四
  宋 乐史 撰
  剑南东道三
  剑州 龙州
  剑州普安郡今治普安县禹贡梁州之域秦之蜀郡汉广汉郡之梓潼县后汉因之不改按华阳国志云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阁道以通蜀汉即此郡晋以其地入梓潼郡宋齐如之梁天监中于此立南梁以在梁州之南故也梁末改为安州后入西魏废帝二年先下安州始通巴蜀因改安州为始州取郡邑更始为名兼置普安郡隋初郡废而州存大业初废州为郡唐武德元年复为始州领县七圣历二年置剑门县先天二年始改为剑州取剑为名天宝元年改为普安郡乾元元年复为剑州
  元领县七
  普安 武连 阴平 剑门 梓潼 临津 普成州境
  东西二百八十里 南北二百六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三千二百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七百里 北至长安二千里 东北至利州二百里 南至梓州三百六十八里 西至绵州二百里 北至利州一百六十三里 东南至阆州三百里 西南至绵州二百八十里 西北至龙州二百九十里东北至利州一百九十里
  
  唐开元戸二万三千五百皇朝户主七千五百三十六客八千三百四
  风俗
  与龙州同
  人物
  景鸾入儒林传 李业入独行传 文齐为镇远将军
  土产
  姜鞋 纱 丝布 旧贡苏董席图经云苏家三陵草席今贡 巴㦸 蠲纸
  普安县旧十三乡今十二乡本汉梓潼县地魏立普安郡后郡废为普安县属剑州 故垒山在州北按益州记云姜维拒锺会有故垒其山峭壁下临绝涧即此也卧龙山在县东二里其山盘围周布号为卧虎山高
  一百丈
  武连县西八十三里旧十三乡今七乡汉为梓潼县地宋置武都郡于此并置下辩县又改下辩为武功县后魏废帝二年改名武连县 治山一名五郡山周北图县南有治山县人张逸背梁附后魏与周将杨干运于此山下大战干运破死者千人恭帝元年收骸骨并为一墓死者五郡人因改治山为五郡山 五子山在县北七十三里西自龙州界迤逦斜连马阁山顶其山至此特起五峯雁行相次高五百丈因名五子山 龙祠山在县东三里高三百丈旧名九龙山唐天宝六年敕改名龙祠山贞观年中山上曽置九龙祠 小潼津发源在县北七十里京兆山分水岭南为京兆水 废下辩县城在县南五里临小潼水李膺益州记云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以武都流入于下辩县安置大明二年梁为武连县大业九年移今治其城见废
  阴平县西一百四十里依旧一十乡本汉梓潼县地按顾野王舆地志晋人流寓于蜀者仍于益州立此阴平郡西魏废帝二年定蜀改阴平为龙安隋省龙安县并为阴平县属始州按三国志邓艾伐蜀自阴平景谷步剑阁道悬车出马迳出江油而至是此地也 马阁山在县北六十里北接梁山西接岷峨昔魏将邓艾伐蜀从景谷路射龙州江油县至此悬崖绝壁乃束马悬车作栈阁方得路通因名马阁山 十八龙山在县西南五十里高千馀丈冈峦连属十八垅因以为名十二垅在绵州昌明县界六垅在当县界 马阁水在县北源自龙州江油县大业山下来经马阁山南流入县界又七十一里入梓潼县界便名潼水 龙穴山在县东北五十里亦名龙像岩亦名龙穴山古老相传昔此山有龙斗死血变为石宋齐于此置龙血戍李膺益州记云龙血东有龙像岩绝壁纳万馀丈有四石龙在壁间今犹可验岩之东北有洞穴莫测深浅泉出其下
  剑门县东北六十里旧九乡今十一乡本汉梓潼县地诸葛武侯相蜀于此立剑门以大剑山至此有益东之路故曰剑门即姜维拒锺会于此唐圣历二年分普安临汉阴平三县地于方期故城置县 大剑山亦曰梁山山海经高梁之山西接岷崌东引荆衡王隐晋书张载随父收入蜀作剑阁铭益州刺史张敏见其父乃表天子刻石于剑阁焉又有小剑山在其西三十里故曰此为大剑崔鸿十六国春秋符使杨安伐蜀徐成破二剑是也其山东莎鼻西接绵州凡二百三十一里故左太冲云縁以剑阁也 大剑水小石牛道常璩国志周显王时秦惠王谋伐蜀乃作石牛五头朝㵼金其后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人恱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乃遣五丁迎石牛入蜀至静王五年秦大夫张仪司马错等从石牛道伐蜀灭之 剑阁道史记云蔡泽谓范睢曰今君相秦计不下席谋不出庙廊坐制诸侯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晋中兴书曰李特入汉州至剑阁顾盻险阻叹曰刘禅有如此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也嘉临汀自凤州大散关发源从利州下流入县界过废始州在县西二十里有隋内史令李德林撰碑铭梓潼县西南一百六十里旧十二乡今四乡本汉旧县属广汉郡华阳国志云汉孝武元鼎元年置以县东倚梓林西枕潼水以此为名蜀先主分置梓潼郡西魏于此置东川郡移县于郡南三十里改为安寿县于此置三年废郡移县复旧治犹以安寿为名大业三年还名梓潼 五妇山在县北一十二里高四百二十丈按蜀记云梓潼县有五妇山秦王遗蜀王美女五人蜀王遣五丁迎女至梓潼五丁蹋地大呼惊五女并化为石蜀王筑台而望之不来因名为五妇候台汉书地理志云梓潼五妇山碑志存有五妇山神庙李膺又曰梓潼有鸣湍折碑祠西临潼水湍迅激流俗呼为张湍祠亦呼为石碑祠 长卿山在县五里之南旧名神山按图经云唐元宗幸蜀遥见山上有窟近臣奏此汉司马相如读书之窟敕改为长卿山 兜鍪山在县东南十九里从武连县东南来东南群峰列势如兜鍪之状故名潼江水在县西南四里源出平阴县马阁山来至五妇山西七曲山下名潼水汉书地理志云梓潼江水南流四里至垫江入涪水 隐剑泉在县北十二里五丁力士庙西一十步古老相传云五丁开剑路迎秦女拔𧉮山摧五丁与秦女俱毙于此馀剑隐在路傍忽生一泉又云此剑每庚申日现 百神庙在县南四里唐咸通十一年卢耽除四川节度时蛮寇围成都大将军吴行鲁统师过此见断碑皆古卿相之名遂心祷之愿荡除蛮寇既而王师大捷乾符三年行鲁除东川节度遂抽俸于路侧置百神之庙至景福大顺之间庙遭兵火王氏僭号梦见一百神人称是梓潼百神未有祠宇王氏因重与置皇朝乾德三年克复西蜀又罹兵火寻奉敕修葺今庙貌俨然 济顺王本张恶子晋人战死而庙存郡国志云恶子昔至长安见姚苌谓曰却后九年君当来蜀若至梓潼七曲山幸当见寻至建元十二年隋杨安南伐未至七曲山迷路游骑贾君蒙忽见一鹿驰逐至庙门鹿自死追骑共剥之有项苌至悟曰此是张君为我设主客之礼烹食而去唐书云广明二年僖宗幸蜀神于利州桔柏津见封为济顺王亲幸其庙解剑赠神时太子少师王铎扈从至庙亲睹皇帝解剑授神因题诗云盛唐明主解青萍欲振新封济顺名夜雨龙抛三尺匣春云凤入九重城剑门喜气随雷动玉垒韶光待赋平为报山东诸将相主天勲业赖阴兵注云时术士言来春驾还京 蛟龙神祠在县一十九里兜鍪山上俗呼兜鍪神古老相传此神昔用生祭之不则瘴疾水潦为害张道陵诫之遂绝
  临清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旧十乡今九乡本邑西阆州之界壤也按旧图经云梁天监十八年分阆州于此置相源县属巴西郡隋开皇七年改为临清县以其俯临清水为名唐先天二年改始州其县属焉 掌天山在县西六十里益州记云掌天山在临清县山多柘堪为良弓虽檿丝燕角不能胜也 都竹水在县西五十里从武连县乐安流入普安县南四十九里本临津县地南流入当县至掌天山下入阆州 废永归县南五十里系临津县地西魏得蜀于此立永归县今废焉普成县南一百二十里今七乡本汉梓潼县地周地图梁置梁安县属南梁州武帝天和中改为黄安县唐末改为普安县 氐陌山在县西三十五里旧图经云晋太康年中关西杂乱武都氐人移流入蜀耕耘凿垦此山遂成陌因名氐陌山 柘溪水在县东三十里源发柘谷山多生柘木李膺益州云五妇山东百里有柘溪水 废华阳县城在县南四十里益州记云宋大明年置隶南安郡后魏元帝废 废茂陵县城在县西三十里益州记云宋大明年置隶扶风郡图经云后魏元年改属黄元郡至隋开皇三年
  龙州江西郡禹贡梁州之域秦汉及魏无闻魏志曰景元元年诸军攻蜀邓艾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开道通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险难艾以毡自裹缚而下将士攀木縁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即此地晋于此置平武县宋齐皆因之至梁有杨李二姓最为豪族及分据其北周地图记云油江帅杨李二姓各自称藩于梁至后魏武帝得其地置江油郡西魏废帝二年定蜀于此立龙州隋大业初废州为平武郡唐武德元年改为龙门郡其年加西字贞观元年改为龙州天宝元年改为江油郡乾元元年复为龙州旧属陇西右道永徽后割属剑州
  元领县二
  江油 清川
  州境
  东西四百六十八里 南北二百九十六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二千九百三十里 东北至西京二千五百一十里 东北取利州路至长安一千六百五十里 东至利州四百里 南至绵州二百二十二里 西至松州三百三十二里 北至逾州至文州三百三十里 东南至剑州三百二十里 西南至茂州四百九十里 西北至扶州六百里 东北取白坝川废景谷县至利州二百七十里正路亦二百七十里
  
  唐开元戸二千九百九十皇朝户主八百九十客六百四十二
  风俗
  与剑州同然山高水峻人多瘤痴聋盖山水之气使然也
  土产
  麸金旧贡 羚羊角 葛粉 附子
  江油县旧五乡今一乡秦汉曹魏为无人之境晋始置阴平县及平武县地西魏废帝二年置龙州及江油县取江水以称邑兼郡 石门山汉水记云与氐分界于石门仇池城去石门四百馀里左思蜀都赋云縁以剑阁阻以石门顾野王舆地志云石门在褒中之北汉中之西今按其山两边有石壁相对望之如门邓艾伐蜀历此 邓艾庙在郡中按土地志云邓艾以伐蜀之勲历艰难后人敬之故庙存焉  山在州南八十里高九百丈阴洞潜穴气蒸成川有飞泉下流一百里入剑州阴平合白泽水 天池山在州南一百三十里高九十二丈上有池周回二十三步其水常满号曰天池本名石山唐天宝六年敕改为灵液山 弩牙山在州东二百三十四里高三千七百丈以山形如弩牙 崆峒山在州西二百五十一里高二千五百丈西接松州交川县界土人谓之崆峒山 羊角山在州南九十里两峯掘起如羊角此山出锡 涪水在县北一里自松州崆峒山下出西北至州界南绵州界 马阁水在界东一百五十里出大业山东南流入剑州阴平县界 李龙迁祠左近郭山上有李龙迁祠唐元宗幸蜀时尝令増修祷祝至长庆四年敬宗差高品张士谦至彼处寻访事迹
  清川县北一百里旧二乡今一乡本后魏于此置马盘县及马盘郡属龙州以界内山名郡邑隋初郡废县仍属龙州又改为清川县 马盘山在州北二百一里高三千三丈重峦叠嶂为行者之难 清水出啼胡山阔五丈车流入利州地界其水清美亦曰啼胡水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