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四部丛刊本)/卷之七十三

卷之七十二 太平御览 卷之七十三
宋 李昉 等奉敕撰 中华学艺社借照日本帝室图书寮京都东福寺东京静嘉堂文库藏宋刊本
卷之七十四

太平御览卷第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

       桥   堰埭

    桥

说文曰桥水梁也榷水上横木所以度也亦曰约

谓之略灼东楚谓桥为圯

诗曰维鹈在梁不濡其翼

又曰造舟维梁

又曰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尔雅曰梁莫大于溴梁郭璞注梁即桥也

或曰梁石桥也石杠谓之倚亦曰石桥也

史记曰张良曽间从容出游下邳圯上楚人谓桥为圯圯音怡之有老

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良下

为取履因长跪授之父足受𥬇而去

又曰文帝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吏骑

捕属之廷尉张释之治问曰县人来如淳曰长安县人闻跸匿桥

下久以为行过即出见车骑即走耳廷尉奏犯跸当罚金

又曰西门豹发民凿十二渠引水灌民田到汉丗而长吏

以为渠水且至驰道不可也遂欲合三渠为一桥邺人父

老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贤君之法式不可更终

不听置之

汉书曰薛广德为諌议大夫上酎𥙊宗庙出便门欲御楼

舡广德当乘舆免冠顿首曰冝从桥诏曰大夫冠广德曰

陛下不听臣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得入庙矣上不

恱光禄大夫张猛进曰乘舡危就桥安上曰暁人不当如

是耶乃从桥

束观汉记曰班超讨焉𦒿王广广遣其左将比鞬友奉迎超

赐而遣焉𦒿国有苇桥之险广乃绝桥不欲令汉军入国

超更从他道渡

魏略曰驴分国取大𥘿渡河桥长三百四十里

又曰洛阳城西桥洛水浮桥三处三柱三公象也

魏志曰锺繇尝与族父瑜至洛阳道遇相者曰此童有贵

相然当厄水行未十里渡桥马惊堕水几死而后至太傅

又曰景元四年伐蜀钟会领十馀万众分从斜谷入先遣

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䧟于是斩

蜀志曰先主为曹公所追张飞距后据水断桥无敢近者

吴志曰凌统字公续从征合淝为右部都督时权彻军还

前部巳发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权使追还前兵兵巳远

势不相及也统率亲近三百人扶杆权出敌巳毁桥之两

板䇿权马驱统复还战

王隐晋书曰杜预启建河桥于富平津众论以为殷周所

都经圣贤而不作者必不可作故也预曰昔造舟为梁则

河桥之谓也遂作桥成上从百官临会举杯劝预曰非君

此桥不立也预曰非陛下之明臣亦不𫉬奉成圣制也众

咸称善后魏书曰崔亮为雍州刺史城北渭水浅不通舡行

人艰阻会天大雨山水𭧂至浮出长木数百根借此为用

桥遂成立百姓利之至今犹名崔公桥

又曰于栗䃅从太宗南临孟津渭栗䃅曰可作桥乎䃅

曰杜预造桥𨘤事可想乃编次大舡构桥于野坂六军既

济太宗乃深叹焉〇北齐书曰张亮守河州文帝于上流放

火舡欲烧河桥亮乃备小艇百馀皆载长鏁鏁头施钉火

舡将至即驰小艇以钉钉之引鏁向岸火舡不得及桥全

亮之计也

唐书曰韦景骏神龙中累转肥郷令县北界漳水连年泛

溢旧堤迫近水漕虽修筑不息而漂流相継景骏审其地

势拓南数里因高筑堤𭧂水至堤南以无患水去而堤北称

腴田漳水旧有架柱长桥毎年修葺骏又改造为浮桥自是

无复水患至今赖焉

战国䇿曰䂊让欲为知伯报仇⿰氵𭝠 -- 𣾰身吞炭襄子当出伏于

桥下至桥马惊曰是必䂊让也求之果是

述征记曰方兴县鬼桥忽一夜闻人呼唤声车行雷骇暁

而石桥自成家家牛皆喘息未定

齐地记曰秦始皇作石桥欲渡海观日出处旧说始皇以

术召石石自行至今皆东首隐轸似鞭挞瘢言似驰逐

英雄记曰公孙瓉击青州黄巾贼大破之还屯广宗𡊮夲

𥘉自往征瓉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绍将鞠义破瓉于界

城桥斩瓉兾州刺史纲严又破瓉殿兵于桥上即此梁也

㝷阳记曰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者然无

底吴猛将弟子登山过此梁见一翁坐桂树下以玉杯承

甘露浆与猛又至一处见数人为猛设玉膏猛弟子𥨸一

宝欲以来示世人梁即化如指猛使还宝其梁复如故

三辅故事曰汉丞相夏侯婴墓在饮马桥东大道南人谓

之马冢

三辅黄图曰秦始皇并天下都咸阳营殿端门四逹以则

紫宫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襄阳𦒿旧传曰木兰桥今之猪兰桥是也刘季和以此桥

东大养猪襄阳太守曰此猪屎臭当易名猪兰桥𥘉如戏

言而百姓遂易其名

郡国志曰漳水建武十一年造紫陌浮桥于水上有天井

堰魏文帝时西门豹为邺令沉巫处也

又曰通门内有皋桥即汉皋伯通居此桥以得名梁鸿赁

舂之所

常璩华阳国志曰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故光武谓吴汉

曰安军冝在七星桥间也

又曰𦫵迁桥在成都县北十里即司马相如题桥柱曰不

乘驷马高车不过此桥

又曰万里桥在成都县南八十里蜀使费祎使吴诸葛亮

送之于此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因名万里桥

地理志曰漳水出上党邺中赵武帝于漳水造浮桥接紫

陌故号曰紫陌桥

祖台之志怪曰义兴郡溪渚长桥下有苍蛟吞啖人周处

执剑桥侧伺久之遇出于是 自桥上投下蛟背而刾焉

蛟数创流血丹溪自郡渚至太湖句蒲乃死

水经注曰上虞县亦名虞宾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

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

乐故曰上虞二说不同未详孰是

国语曰天根见而水涸水涸而成梁故夏令曰十月而成

梁不使民患渉也

纪年曰周穆王七年大起师东至于九江架鼋鼍以为梁

崔鸿国春秋后燕录曰慕容垂与刘牢之战于五丈桥津

晋大败车骑将军慕容德等引兵要牢之五丈桥牢之驰马跳

五丈涧会符丕救至而免

孟子曰子产为政以其乘车济人于溱洧故孟子曰可为

惠而不知为政

抱朴子曰尾生与妇人期桥下水至不去以至溺死虽有

信不如无也

王充论衡曰高丽国侍婢有气如鸡子来下之有娠生子

名东明东明善射王恐其害国欲杀之东明走至掩水以

弓系水鱼鳖为梁既度而鱼鳖解散

诸葛亮集曰亮上事曰臣先进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

因水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琰(⿱𥫗宫)-- 管臣作东桥贼见桥垂

成便引兵退

     堰埭

吴录曰句容县大皇时使陈勲凿开水道立十二埭以通

吴会诸郡故舡行不复由京口

晋中兴书曰兖州既平谢玄患水道险涩粮运艰难壅吕

梁水立七埭以利运漕

又曰谢安筑埭于新城北百姓赖之故名召伯埭

述征记曰𥘿梁埭到召伯埭二十里召伯埭到三枚埭十

五里三枚埭到镜梁埭十五里

晋书曰李矩与汝南太守𡊮孚率众修洛阳千金堰以利

运漕〇梁典曰天监十三年魏降人王足陈计求堰淮水以

灌寿阳引北方童谣曰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泡为

激沟并灌钜野泽武帝遂发徐扬筑之令太子右卫率康绚

护堰作𭛠人及战士二十万于钟离南起浮山北抵巉石

依岸以筑土合⿱兆目 -- 脊于中流十四年四月堰将合淮水漂疾辄复

决溃众会之或谓江淮之间多有蛟能乘风雨决坏崖岸

其性𢙣䥫因是引东西二冶故䥫器大则釡鬲小则䦆锄

数千万斤沉于堰所谓不能合乃伐树为井干填以巨石

加土其上縁淮百里内冈陵木石无巨细必尽负担者肩

背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䖟昼合是冬又寒甚淮泗尽

冻士死者十七八至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其长九里下阔

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尺高二十丈军人安堵列居于上

其水清㓗俯视居人坟墓了然皆在其下其寿阳戍因移

置八公山上夹淮数百里皆水之所淹人谓绚曰四渎天

所以节宣其气不可久塞既而昏雾雾解而堰决杀万人

其声(⿱艹石)雷闻三百里水中怪物随流而下或人头鱼身龙

形鸟首殊类诡状不可胜名今号其处为荆山堰今涡口

东岸是

后周书曰贺兰祥太祖以泾渭漑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

祥修造冨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𫉬其利

唐书张守珪为都督瓜州也地多沙碛不冝稼穑毎年少

雨以雪水漑田至是渠堰尽为贼所毁既地少林木难为

修葺守珪设𥙊祈祷经𪧐而山水𭧂至大漂材木塞涧而

流直至城下守珪使取充堰于是水道复旧

晋后略曰张方围京邑决千金堰水沟渠枯涸井多无泉

邺中记曰当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堰引漳水激邺以

冨魏之河南后史起为邺令引漳水十二渠灌漑于魏田

数百顷魏益豊实后废堰田荒魏时更修通天井堰邺城

西靣漳水十八里中细流东注邺城南二十里中作二十

语林曰陈恊数曰辄进阮步兵酒一壶后晋文王修九龙

堰阮举恊文王用之掘地得古承水铜龙六枚堰遂成也

魏郡图经曰惬山古堰也今谓之惬山即汉成帝时河决

金堤盖于此运土以塞河颇惬当时人心故谓之为惬山

在今魏县西

戴延之西征记曰金𤄊谷三水合处有千金堨即魏陈

思王所立引水东灌民今赖之又九州要记洛阳千金堨

傍有九龙祠存又地理书曰糓水出为湖沟置千金堰以

堰之



太平御览卷第七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