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涑水学案(上) 宋元学案
卷八 涑水学案(下)
作者:黄宗羲 清朝
卷九 百源学案(上)

卷八·涑水学案下(全祖望补本)

○温公潜虚

万物皆祖于虚,生于气,气以成体,体以受性,性以辨名,名以立行,行以俟命。故虚者,物之府也;气者,生之户也;体者,质之具也;性者,神之赋也;名者,事之分也;行者,人之务也;命者,时之遇也。

(梓材谨案:朱子《跋张氏潜虚图》与晁氏《读书志》皆言《潜虚》多有阙文,其无阙者,泉州本也。吴礼部《潜虚后序》称初得全本,又得孙氏、许氏阙本。盖温公本未成书,今亦无从审其何者为阙,只得录其全文,而张敦实十论亦并录于后。)

△气图(按:图略。)

(张敦实曰:五行之在天地间,具自然之气,故有自然之象与自然之数。天一居北为水,地二居南为火,天三居东为木,地四居西为金,天五居中为土。在《虚》则有原,有荧,有本,有卝,有基焉。至于水一得土五而成六,火二得土五而成七,木三得土五而成八,金四得土五而成九,中央五土合而成十,此生数一十有五,成数四十,生成之数五十有五,所以具天地终始之道,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故五行更生,得土以助之,昔之原者今有委,昔之荧者今有焱,昔之本者今有末,昔之卝者今成刃,昔之基者今成冢矣。)

△体图(按:图略。)

一等象王,二等象公,三等象岳,四等象牧,五等象率,六等象侯,七等象卿,八等象大夫,九等象士,十等象庶人。一以治万,少以制众,其惟纲纪乎!百纪立而治具成矣。心使身,身使臂,臂使指,指操万物。或者不为之使,则治道病矣。卿诎一,大夫诎二,士诎三,庶人诎四,位愈卑,诎愈多,所以为顺也;诎虽多,不及半,所以为正也。正顺,{艸曳}坠之大谊也。

(张敦实曰:天地之数,阳奇阴偶。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此五位所以相得而各有合也。天一与地六相得,合而生水,有原而有委;地二与天七相得,合而生火,有荧而有焱;天三与地八相得,合而生木,有本而有末;地四与天九相得,合而生金,有卝而有刃;天五与地十相得,合而生土,有基而有冢。以五行生成分言之则有五,合言之则有十,故一等至十等,总五十有五体。体有左右,辨宾主也;有上下,辨尊卑也。左右上下,递纯递诎,以兴天下之治,以成天下之业,故能若纲在纲,若臂使指,无尾大不掉之患。)

△性图(按:图略。)

凡性之序,先列十纯。十纯既浃,其次降一,其次降二,其次降三,其次降四,最后后配而性备矣。始于纯,终于配,天地之道也。

(张敦实曰:五行之性,皆相生以相继,相克以相成。虚始于十纯,其体立而不改。其次降一,故水与火配;其次降二,故水与木配;其次降三,故水与金配;其次降四,故水与土配。自降一至降四,其下亦降次以相配焉。最后五行生成。大率不出乎此。)

○名图

一六置后,二七置前,三八置左,四九置右,通以五十五行瘈序。印而瞻之,宿躔从度。卬则为{艸曳},𫖯则为陆。卬得十数。《晕薹、《馀》、物之始终,故无变。《齐》者,中也,包斡万物,故无位,兴至之气起于《晕薹,转而周三百六十四变,变尸一日,迺授于《馀》而终之,以步{艸曳}轨,经瘈岁纪。人之生本于虚,虚然后形,形然后性,性然后动,动然后情,情然后事,事然后德,德然后家,家然后国,国然后政,政然后功,功然后业,业终则返虚矣。故万物治于《晕薹,著于《裒》(蒲侯),存于《齐》,消于《散》,讫于《馀》,五者形之运也。《柔》、《刚》、《雍》、《昧》、《昭》,性之分也。《容》、《言》、《虑》、《聆》、《觌》,动之官也。《繇》、《懠》(笺西)、《得》、《罹》、《耽》(都含),情之訹(恤)也。《歬》、《却》、《庸》、妥(吐火)、义(尺尹),事之变也,《讱》(刃)、《宜》、《忱》、《喆》、《戛》,德之涂也。《特》、《偶》、《匿》、《续》、《考》,家之纲也。《》、《徒》、《鬼》、《隶》、《林》,国之纪也。《禋》(因)、《准》、《资》、《宾》、《{戈甲}》,政之务也。《𢽾》(效)、《乂》、《绩》、《育》、《声》,功之具也。《兴》、《痡》(铺)、《泯》、《造》、《隆》,业之著也。为人上者将何为哉?养之、教之、理之而已。养之,故人赖以生也;教之,故人赖以明也;治之,故人赖以乂也。夫如是,故人爱之如父母,信之如卜筮,畏之如雷霆,是以功成而名白也。夫为人上而不能养,则人离叛矣;养而不能教,则人殽乱矣;教而不能治,则人殽捍矣。三具者亡,而祈有功者,可得乎!

(张敦实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五行生成,合体而立名,不过五十有五。《齐》于天地之中,包斡万物,故有名而无位。冬至之气起于《晕薹,转而周三百六十四变,变尸一日,迺授于《馀》而终之。一六居后,在天则斗、牛、女、虚、危、室、壁之分。三八居左、在天则角、亢、氐、房、心、尾、箕之分。二七居前,在天则井、鬼、柳、星、张、翼、轸之分。四九居右,在天则奎、娄、胃、昴、毕、觜、参之分。自《泯》至《昧》十有一名,在北而属水。自《容》至《歬》十有一名,在东而属木。自《蠢》至《考》十有一名,在南而属火。自《徒》至《乂》十有一名,在西而属金。《昭》,一土也,处报德之维,分王于丑。《却》、《庸》、《妥》,三土也,处常阳之维,分王于辰。《范》,一土也,处背阳之维,分王于未。《绩》、《育》、《声》、《兴》、《痡》,五土也,处戚通之维,分王于戌。《齐》,中土也,处大中之内,在天其北极之任乎!)

(张敦实曰:五行在天地之间,可以开物成务,冒天下以道者也。故用各有五,终于五十五名。其修为之序,可以治性,可以修身,可以齐家,可以治国,可以平天下。故曰:“行者,人之所务也。”系之辞以明其义,用之变以尚其占,皆所以前民用也。)

(又曰:律吕之生,始于黄锺,下生林锺,林锺上生太蔟,太蔟下生南吕,南吕上生姑洗,姑洗下生应锺,应锺上生蕤宾,蕤宾上生大吕,大吕下生夷则,夷则上生夹锺,夹锤下生无射,无射上生中吕。阳六为律,阴六为吕。以黄锺为宫,则林锺为征,太蔟为商,南吕为羽,姑洗为角,应锺为变宫,蕤宾为变征。至十二律旋相为宫,各以七变而乘之,则尽八十四调,此声之元,五声之正也。至六十律旋相为宫,又以七变而乘之,则变尽周期,各统一日。尽三百六十四变于《潜虚》之中,始于《裒》之初,终于《散》之上,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者,其用大矣。)

△命图吉臧平否凶 裒六四二五三  柔五中三六二

 罢四六五二三 雍三二五六四 昧二四五六三 昭六四二五三

 容五四三六二 言四六五二三 虑三二五六四 聆二四五六三

 觌六四二五三 繇五四三六二懠四六五二三 得三二五六四

 罹二四五六三 耽六四二五三歬五四三六二 却四六五二三

 庸三二五六四 妥二四五六三 蠢六四二五三讱五四三六二

 宜四六五二三 忱三二五六四 喆二四五六三 戛六四二五三

 特五四三六二 偶四六五二三匿三二五六四 续二四五六三

 考六四二五三 范五四三六二 徒四六五二三鬼三二五六四

 隶二四五六三 林六四二五三 禋五四三六二 准四六五二三

 资三二五六四 宾二四五六三{戈甲}六四二五三 𢽾五四三六二

 乂四六五二三 绩三二五六四 育二四五六三 声六四二五三

 兴五四三六二 痡四六五二三 泯三二五六四 造二四五六三

 隆六四二五三 散五四三六二

《晕薹、《馀》、《齐》三者无变,皆不占。初、上者,事之始终,亦不占。

(张敦实曰:命者,时之所遇也。嘉、凶、否、臧,虽惟命所遇,然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以其祸福之未定,则稽疑之占不可后也。兹所占者,自《裒》至《散》五十二名。以二、三、四、五、六之变,观其嘉、凶、臧、否、平之所遇而决。阳则用其显,阴则用其幽。然后可以观变而避就也。)

五行相乘,得二十五,又以三才乘之,得七十五,以为策。虚其五而用七十,分而为二,取左之一以挂于右,揲左以十而观其馀,置而扐之。复合为一而再分之,挂、揲其右,皆如左法。左为主,右为客。先主后客者阳,先客后主者阴。观其所合,以名命之。既得其名,又合蓍而复分之,阳则置右而揲左,阴则置左而揲右,生纯置右,成纯置左,揲之以七,所揲之馀为所得之变,观其嘉、凶、臧、否、平而决之。阳则用其显,阴则用其幽。幽者,嘉、凶、臧、否与显戾也。欲知始、终、中者,以所筮之时占之,先体为始,后体为中,所得之变为终。变已主其大矣,又有嘉、凶、臧、否、、平者,于变之中复为细别也。不信不筮,不疑不筮,不正不筮,不顺不筮,不蠲不筮,不诚不筮。必蠲必诚,神灵是听。

(张敦实曰:虚数七十有五,其用七十,分二挂一,揲之以十,先左后右,徐观其馀,以命卦名、分客主而定阴阳。且如《裒》之一卦,Ⅰ为主,Ⅱ为客。左揲先馀一,右揲后馀二,是先主后客者阳。若左揲先馀二,右揲后馀一,是先客后主者阴。阳则用其显,如《裒》之六嘉、三凶不易也。阴则用其幽,与显戾也,如《裒》之六吉当为凶,三凶当为吉也。假如《晕薹、《蠢》、《容》、《徒》、《齐》,生数纯者,不可分阴阳,当置右而揲左。《造》、《考》、《歬》、《乂》、《绩》┼┼,成数纯者,亦不可分阴阳,当置左而揲右。皆揲之以七,以所揲之馀观其嘉、凶、臧、否、平尔。)

《玄》以准《易》,《虚》以拟《玄》。《玄》且覆瓿,而况《虚》乎?其弃必矣!然子云曰:“后世复有杨子云,必治薅玄》。”吾于子云虽未能知,固好之矣,安知后世复无司马君实乎?

(张敦实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强而名之,是为道。太极元气,函三为一,衍而伸之,是谓数。两仪之所以奠位,万类之所以成形,天下国家之所以致治,悉不外乎道与数。以温公平生著述论之:其考前古兴衰之迹,作见《通鉴》,自《潜虚》视之,则笔学也。留心《太玄》三十年,既集诸说而为注,又作《潜虚》之书,自《通鉴》视之,则心学也。今世于笔力之所及者,家传人诵。至于心思之所及,则见者不传,传者不习。道极于微妙,而不见于日用之间,亦何贵乎道哉!是故《易》所谓人道不过乎仁义,《玄》所谓大训不过乎忠孝,虚所谓人务不过乎五十五行。仰而推之,以配三百六十五度。日月不能越一度以周天,人不能越一行以全德。兹又述作之深意也。学者盍以是求之!)

△附录

范纯甫言:公初官时,年尚少。家人每每见其卧斋中,忽蹶起,著公服,执手版危坐。久率以为常,竟莫识其意。纯甫尝从容问之,答曰:“吾时忽念天下事。”夫人以天下安危为念,岂可不敬耶!(《冷斋记》。)

英宗疾既平,皇太后还政。公上疏言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其言切至,皆母子间人所难言者。(《行状》。)

吕晦叔曰:昨使契丹,彼接伴问副使狄谘曰:“司马中丞今为何官?”谘曰:“为翰林兼侍读。”其人曰:“不为中丞邪?闻是人甚忠亮。”

上谓晦叔曰:“司马光方直,其如迂阔何!”晦叔曰:“孔子上圣,子路犹谓之迂。孟轲大贤,时人亦谓之迂阔。况光岂免此名。大抵虑事深远,则近于迂矣。愿陛下更察之!”(《并日录》。)

魏公言君实初除枢副,竟辞不受。时公在魏,闻之,亟遣人赍书潞公,勉之云:“主上倚重之厚,庶几行道。道或不行,然后去之可也。似不须坚让。”潞公以书呈君实,君实云:“自古被这般官爵引得坏了名节,为不少矣。”后得宽夫书云:“君实作事,今人所不可及,须求之古人。”(《魏公语录》。)

蒲宗孟论人才,及司马光,神宗曰:“未论别者,即辞枢密一节,自朕即位以来,唯见此人。”灵武失利,当宁恸哭,叹曰:“谁为朕言此者?唯公著曾数为朕告,用兵非好事。”及求宫寮,曰:“莫如司马光、吕公著二人。”

(梓材谨案:此晁景迂初见钦宗之言。)

温公尝谓金陵曰:“介甫行新法,乃引用一副真小人,或在清要,或为监司,何也?”介甫曰:“方法行之初,旧时人不肯向前,因用一切有才力者。候法行已成,即逐之,却用老成者守之。所谓‘智者行之,仁者守之’。”温公曰:“介甫误矣。君子难进易退,小人反是。若小人得路,岂可去也?必成仇敌。他日将悔之。”介甫默然。后果有卖荆公者,虽悔之无及。

温公创独乐园,自伤不得与众同也。洛俗春日放园,园 丁得茶汤钱,与主人平分。一日,园 丁吕直纳钱十千,公令持去。再三欲留,公怒,乃持去,回顾曰:“只端明不爱钱!”馀十日,吕直创一井亭。问之,乃用前日公所不受十千也。(并《元城语录》。)

潞公谓温公曰:“彦博留守北京,遣人入大辽侦事,回云:‘见辽主大宴群臣,伶人剧戏,作衣冠者见物必攫取筥之,有从其后以鞭扑之者。曰:司马端明邪!’君实清名,在夷狄如此。”公愧谢。

公尝问康节曰:“光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公深以为知言。康节又曰:“君实九分人也。”其重之如此。

公居洛,尝同范景仁登嵩顶,由轘辕道之龙门涉伊水至香山,憩石楼,临八节滩。凡所经从,多有诗什,自作序,曰《游山录》,士大夫争传之。公不喜肩舆,山中亦乘马。路险,策杖以行。故《嵩山题字》云:“登山有道,徐行则不因。措足于平稳之地,则不跌。”慎之哉!(并《言行录》。)

《程氏遗书》曰:先生每与君实说话,不曾放过。如范尧夫,十件事只争得三四件便已。先生曰:“君实只为能受人尽言,侭人忤逆,更不怒,,便是好处。”

刘元城曰:熙宁初,温公谏用兵,不留稿。大意以富民与贫民邻居为喻。

又曰:金陵以两府啖温公,不可,谏党金陵者遂诬之如霍光事。神庙曰:“司马光岂有此!”元祐遂获其用,皆神庙保养成就之力。

又曰:微仲、尧夫不知君子小人势不两立如冰炭,故开幸门,延入李清臣、邓温伯,去正人易若反掌。调停之说,果何益乎!昔温公为相,盖知其后必有反复之祸,然生民之患如拯溺救焚,何暇更顾异日一身之患。

陈忠肃《与龟山书》曰:凡温公之学,主之以诚,守之以谦,得之十百而守之一二。

又《答杨游二公书》曰:司马文正公最与康节善,然未尝及先天学。盖其学同而不同。

汪玉山《与何运使书》曰:温公有《补文中子传》一卷,比方得之,其所去取略尽矣。此外如所云“杨素、李德林见”之类,尤为可笑。《论语》于三家必云季康子、孟懿子,必称“孔子对曰”,盖贵贵尊贤,其义一也。安有身为布衣,而于当时之执政,曰“素与吾言”“德林与吾言”者哉!

朱子曰:温公可谓智仁勇。他那治国救世处,是甚次第!其规模稍大,又有学问。其人严而正。

又曰:尝得温公《易说》于洛人范仲彪炳,文尽《随》六二之中,其后阙焉。后数年,好事者于北方互市得板本,喜其复全,然无以别其真伪。

张南轩曰:司马温公改新法,或劝其防后患,公曰:“天若祚宋,必无此事!”更不论一己利害。虽圣人,不过如此说。近于“终条理者”矣。

刘漫堂《麻城学记》曰:温公之学,始于不妄语,而成于脚踏实地。学者明乎是,则暗室不可欺,妻妾不可罔。

魏鹤山《师友雅言》曰:迂叟有言:“今人所谓文,古人所谓辞也。古之所谓文,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岂辞章之谓哉!尧之文思,文王之所以为文,此圣人之文也。下此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为孔文子之文。”

王深宁《困学纪闻》曰:欧阳子之论笃矣,而“不以天参人”之说,或议其失。司马公之学粹矣,而“王霸无异道”之说,或指其疵。信乎立言之难!

◎涑水讲友

○康节邵尧夫先生雍(别见《百源学案》。)

○献公张横渠先生载(别见《横渠学案》。)

○纯公程明道先生颢(别见《明道学案》。)

○正公程伊川先生颐(别见《伊川学案》。)

○县令陈先生舜俞(别见《安定学案》。)

◎涑水学侣○秘书刘道原先生恕

刘恕,字道原,筠州人,颍上令涣之子。颍上以刚直,不能事上官,弃去,家于庐山之阳。欧阳兖公,与颍上同年进士也,高其节,尝作《庐山高》诗以美之。先生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八岁时,坐客有言孔子无兄弟者,先生应声曰:“以其兄之子妻之!”一坐惊异。未冠,举进士。时有诏,能讲经义者,别奏名。先生以《春秋》、《礼记》对,先列注疏,次引先儒异说,末乃断以己意。凡二十问,所对皆然,主司异之,擢为第一。先生强记博闻,于书无所不览,精史学。司马温公修《资治通鉴》,奏请同编修。先生时为和川令,入赞史馆,凡魏、晋以后事,尤考证精详,温公悉委而取决焉。与王荆公有旧,欲引修三司条例,先生以不习金谷为辞,因言:“天子方属公大政,宜恢张尧、舜之道以佐明主,不应以利为先。”荆公怒,与之绝。温公出知永兴军,先生以亲老告归南康,乞监酒税以就养,许即官修书。温公判西京御史,先生奏请诣西京赞修。道得风挛疾,右手足废,然苦学如故,少闲辄编次,病亟乃止。官至秘书丞。卒,年四十七。先生为学,自⒗数、地理、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钞,殆忘寝食。偕温公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先生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先生枉道借览,留旬日,尽其书而去,目为之翳。著《十国纪年》四十二卷,《包牺至周厉王疑年谱》、《共和至熙宁年略谱》各一卷,《通鉴外纪》十卷。(参史传。)

(谢山《通鉴分修诸子考》曰:胡梅磵曰:“温公修《通鉴》,汉则刘攽,三国迄于南北朝则刘恕,唐则范祖禹。”此言不知其何所据。予读公《与醇夫帖子》,始知梅磵之言不然。帖曰:“从唐高祖初起兵修《长编》,至哀帝禅位止。其起兵以前、禅位以后事,于今来所看书中见者,亦请令书吏别用草纸录出,每一事中间空一行许,以备翦黏。隋以前与贡父,梁以后与道原,令各修入《长编》中。盖缘二君更不看此书,,若足下止修武德以后、天祐以前,则此等事迹尽成遗弃也。”观于是言,则贡父所修盖自汉至隋,而道原任五代,明矣。盖贡父兄弟尝著《汉释》,而道原有《十国纪年》,故温公即其平日所长而用之,而梅磵未之考也。贡父所修一百八十四卷,醇夫所修八十一卷,道原所修二十七卷。而当时论者推道原之功为多,何也?盖温公平日服膺道原,其通部义例,多从道原商榷,故分修虽止五代,而实系全局副手,观道原子羲仲所纪可见也。羲仲曰:“当时访问疑事,每卷皆数十条,不能尽纪,纪其质正旧史之谬者。”然则道原之功诚多矣!)

△附录

晁景迂《与刘壮舆书》曰:十五六时在淮南,立侍先丈之侧,蒙戒告“无从妖学,无读妖言”,至今白首,奉之不忘。(祖望谨案:道原每言荆公面带妖气。)

汪玉山《与吕逢嘉薹曰:刘道原、苏子由皆疑《周官》。子由以为非周公之完书,则可,而道原诋之,过矣。孟子言诸侯去籍,则所传自非完书。在慎择之,不可尽以为不然。

○舍人刘公非先生攽(别见《庐陵学案》。)

◎涑水同调○中丞吕献可先生诲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正惠公端之孙也。幼孤,自力为学。家于洛阳,性沈厚,不妄交,洛阳士人往往不之识。进士及第,累官权御史中丞。是时王荆公以侍臣弃官家居,朝野称其材,以为古今少伦,天子引参大政,众皆喜于得人,先生独以为不然,曰:“安石好执偏见,天下必受其祸。”众莫不怪之。居无何,荆公恃其材,弃众任己,厌常为苛,多变更祖宗法,专汲汲敛民财,所爱信引拔多非其人,天下大失望。先生屡争,不能得,乃抗章悉条其过失。且曰:“误天下苍生,必此人。如久居廊庙,必无安静之理。”又曰:“天下本无事,但庸人扰之。”上遣使谕解,先生执之愈坚,乃罢中丞,出知邓州。先生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及荆公行新法,司马温公始服其先见。居洛病困,目已瞑,温公往视之,先生张目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参《温公传家集》。)

○忠文范景仁先生镇

○正献吕晦叔先生公著(并见《范吕诸儒学案》。)

○龙学李公择先生常(别见《范吕诸儒学案》。)○懿简赵先生瞻

赵瞻,字大观,其先亳州永城人,徙凤翔之盩厔。元祐三年,累擢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明年,以中大夫同知院事。五年,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懿简。先生宽仁爱人,色温气和,人以为长者。绍圣中,以傅会元祐诸臣,追夺所赠官,列于党籍。(参史传。)

○献简傅先生尧俞

傅尧俞,字钦之,须城人,徒居济源。先生十岁能文,未冠登第,重厚寡言,遇人不设城府,人不忍欺。论事君前,略无隐,退与人言,不复有矜异色。元祐四年,累拜中书侍郎。六年,卒,宣仁后谓辅臣曰:“傅侍郎清直一节,始终不变,金玉君于也。方倚以为相,遽至是乎!”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献简。司马温公尝谓邵康节曰:“清、直、勇三德,人所难兼,吾于钦之畏焉!”康节曰:“钦之清而不耀,直而不激,勇而能温,是为难耳。”绍圣中,以元祐党人,夺赠谥,著名党籍。后党锢解,下诏褒赠,录其子。(同上。)

○温靖孙先生固

孙固,字和父,管城人。元祐二年,知枢密院事,累官右光禄大夫。五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温靖。先生宅心诚粹,不喜矫亢,与人居,久而益信,故更历夷险而不为人所疾害。尝曰:“人当以圣贤为师,一节之士不足学也。”又曰:“以爱亲之心爱其君,则无不尽矣。”傅献简言:“司马公之清节,孙公之淳德,盖所谓不言而信者也。”世以为确论。绍圣时夺遗泽。元符二年夺所赠官,列元祐党籍。政和中,征宗以先生尝为神宗宫僚,特出籍,悉还所夺。(同上。)

○修撰李先生周

李周,字纯之,冯翊人。登进士,调长安尉,转洪洞令,有善政。神宗时,以司马温公荐召至,访以边之术。哲宗立,累改集贤殿修撰。绍圣中,追贬贺州别驾,后复旧职。先生自为小辟,沈晦自匿,未尝私谒执政。(同上。)

◎涑水家学○谏议司马先生康

司马康,字公休,温公子也。(云濠案:温公无子,以族人子公休为之子。见《邵氏闻见录》。)幼端谨,不妄言笑,事父母至孝。敏学过人,博通古书,以明经上第。温公修《资治通鉴》,奏检阅文字。丁母忧,勺饮不入口三日,毁几灭性。温公居洛,士之从学者退与先生语,未尝不有得。涂之人见其容止,虽不识,皆知其为司马氏子也。以韩绛荐,为秘书,由正字迁校书郎。温公薨,治丧皆用《礼经》家法,不为世俗事。得遗恩,悉以与族人。服除,召为著作佐郎兼侍讲。上疏言:“比年以来,旱暵为虐,民多艰食。若复一不稔,则公私困竭,盗贼可乘。愿及今秋熟,令州县广籴民食所馀,悉归于官,今冬来春令流民就食。候乡里丰穰,乃还本土。诚能捐数十万金帛,以为天下大本,则天下幸甚。”拜右正言,以亲嫌未就职。为哲宗言前世治少乱多,祖宗创业之艰难,积累之勤劳,劝帝及时ⅸ学,守天下大器,且劝太皇太后每于禁中训迪,其言切至。迩英进讲,又言《孟子》于书最醇正,陈王道尤明白,所宜观览。帝曰:“方读其书。”寻诏讲官节以进。先生自居父丧,居庐疏食,寝于地,遂得腹疾,至是不能朝谒,赐优告。疾且殆,犹具疏所当言者以待,曰:“得一见天子,极言而死,无恨。”使召医李积于兖。积老矣,乡民闻之,往告曰: “百姓受司马公恩深,今其子病,愿速往也。”来者日夜不绝,积遂行。至,则不可为矣。年四十一而卒。公卿嗟痛于朝,士大夫相吊于家,市井之人无不哀之。诏赠右谏议大夫。先生为人廉洁,口不言财。初,温公立神道碑,帝遣使赐白金二千两,先生以费皆官给,辞不受。不听。遣家吏如京师纳之,乃止。(参史传。)

(梓材谨案:温公令先生从学于范华阳,详见谢山所作正献传。)△附录

姚福曰:温公平生不喜《孟子》,以为伪书,出于东汉,因作《疑孟论》。而其子公休乃曰:“《孟子》为书最善,直陈王道,尤所宜观。”至疾甚革,犹见《孟子解》二卷。司马父子同在馆阁,而其好尚不同乃如此。然以父子至亲而不为苟同,亦异乎阿其所好者矣。

○县令司马先生宏

司马宏,文正兄伯康之子也。官陈留令。绍圣党事起,以上书论辩得罪。(参史传。)

○司马先生植(别见《百源学案》。)○忠洁司马先生朴

司马朴,字文季,文正从孙,陈留令宏之子。少育于外祖范忠宣公。忠宣责永州,疾失明,客至必令先生导以见。时方七岁,进退应对如成人,客皆惊叹。以忠宣遗恩为官。父死,徒跣负柩还。调晋宁参军,入为虞部员外郎。都城陷,钦宗以为兵部侍郎,金人挟之北去。后王伦使还,言金命先生为行左丞,辞而止。后卒于真定,诏赠兵部尚书,谥曰忠洁。(参史传。)

○司马先生通国

司马通国,忠洁之子也。忠洁使金,金授以尚书左丞,不屈,然犹纵其出入,而生先生,名通国,字武子,取苏武之意也。先生有大志,结北方之豪韩玉,欲举初。绍兴初,玉南归,授江淮督府计议官。玉兄璘尚在北,张忠献公因遣张虬侯泽密往大梁结之,并致意先生。次年,复遣使,行至亳州,逻者得之,先生同谋三百馀口俱死。时金太子以都元帅守大梁,乘十六传而至,将以三月十六日受任。先生谋帅壮士劫之,既得,则举事,结约者三万馀人,而先五日事已泄。忠献欲待入朝为请恤,会罢,不果。

◎涑水门人

○忠定刘元城先生安世(别见《元城学案》。)

○正献范华阳先生祖禹(别见《华阳学案》。)

○詹事晁景迂先生说之(别见《景迂学案》。)○节孝欧阳先生中立

欧阳中立,袁州人。初试部郎,上书新法不便,以司马温公门下坐废,遂不复起。卒,弟子私谥节孝先生。(参《江西人物志言》。)○别驾樊先生资深

樊资深,字逢源,温文正公弟子也。皇祐制科入仕,累官潞州别驾。刚介博洽,居家力行任恤之惠。

○签判田先生述古(别见《安定学案》。)○学官尹先生材

尹材,字处初,洛人,和靖之叔。尝游温公、康节之门。温公入相,先生以遗逸荐为学官。康节所谓“洛中三贤”之一也。(从黄氏补本录入。)

(云濠谨案:此传盖自《和靖学案》和靖传中节录为传,故于彼传删去“温公入相”以下二十馀字。)○教授张先生云卿

张云卿,字伯纪,洛阳人也。学问该洽,于经书无不读。时洛中三处士,田述古明之、尹材处初与先生也。司马温公居洛,访士于康节,以三人对。已而田、尹皆得游温公之门,先生未见。康节以问温公,曰:“田、尹之贤,信如先生言。张君,则或传其旅殡父棺于和州而久不省,故未敢与见。”康节叹曰:“张君,孝子也。其父以谪官死和州,贫不能归,因寓其丧,奉母归洛。贫甚,府尹哀之,俾为国子监说书,得月俸七千以养。若为和州之行,当数月罢俸,则母饥矣,故不往也。”温公怅然曰:“光几误听!”于是先生得见温公。未几,先生母死,徒步至和迎父柩归葬焉。温公入相,田、尹以遗逸,先生以累举,特恩同除学官,世以康节能成人。文潞公之在洛也,经史注疏或有遗忘,必多从先生质之。

○李先生陶

李陶,字唐父,蜀人,待制大临子。从司马公于洛,当时大老皆喜之。在钱塘,东坡送之诗云:“忠文文正二大老,苏李广平三舍人。喜见通家贤子弟,因言得邑少风尘。”其趣远矣!(参《氏族谱》。)

(梓材谨案:《泰山学案》、《冯信道传》称先生学于温公,最贤而通经,是先生固涑水高弟也。)

○邢先生居实(别见《安定学案》。)

○牛先生师德(别见《百源学案》。)

◎涑水私淑

○忠肃陈了翁先生瓘(别见《陈邹诸儒学案》。)

○监税唐先生广仁(别见《陈邹诸儒学案》。)○司业黄先生隐

黄隐,字从善,初名降,莆田人。第进士甲科。元丰中,侍御史。召对,神宗问以学术,时尊尚王氏,而先生以司马温公对,不称旨。元祐初,守国子司业,力排王氏新语,取《三经》板火之,为吕陶等所攻,出守泗州。历监司、郡守凡七任。坐尊司马氏学,入元祐党籍。靖康初,追赠直龙图阁。

(梓材谨案:谢山《鲒琦亭集》、《外编》有《记荆公三经新义》篇,言及先生焚书事,详见九十八卷《新学略》。)

◎道原家学○宣教刘漫翁先生羲仲

刘羲仲,字壮舆,筠州人,道原之子也。幼敏慧博洽,尝摘欧阳公《五代史》误,作《纠缪》。司马温公以其父有修《通鉴》功,乞荫其子,补郊社斋郎。清介有父风,历钜野、德安簿。政和间,以蔡京荐,召为宣教郎、编修官。至京师,绝不造谒一人,昌言曰:“吾但知天子有命,不知有荐我者。”竟弃官归庐山。自号漫浪翁。(参《江西人物志》。)

◎孙氏家学○学士孙先生朴

孙朴,字元忠,吕正献所荐馆职也。尝对荥阳公讥笑程正叔,公云:“正叔有多少好事,公都不说,只拣他疑似处非笑,何也?”元忠释然心服,不敢复议正叔。盖其服义亦少有也。

(梓材谨案:先生为温靖长子,由《荥阳学案》、《荥阳公说》移为之传。又案《厚德录》载其官学士,尝为吕居仁言元祐间事,与此略同。)

◎尹氏家学(涑水再传。)

○肃公尹和靖先生焞(别见《和靖学案》。)

◎涑水续传○隐君陆道乡先生贺

陆贺,字道乡,金溪人。生有异禀,端重不伐。究心典籍,见于躬行。酌先儒冠昏丧祭之礼行之家,家道之整,著闻州里。六子,梭山、复斋、象山,其最著者也。(参《象山文集》。)

○献靖朱韦斋先生松(别见《豫章学案》。)○文简李巽岩先生焘。

李焘,字仁甫,丹棱人,绍兴八年进士第,知双流县,以馀暇力学。先生耻读王氏书,独博极载籍,披罗百氏,慨然以史自任。仿司马温公《资治通鉴》例,断自建隆,迄于靖康,为编年一书,名曰《长编》,浩大未毕,仍效温公体见《百官公卿表》。史官以闻,诏给札来上。乾道四年,上《续通鉴长编》自建隆至治平,凡一百八卷。历权礼部侍郎,请正太祖东ⅸ之位。驾幸太学,论两学释奠,从祀孔子当升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黜王安石父子;从祀武成王当黜李𪟝。众议不瘈,止黜王雱而已。真拜侍郎,兼工部,出知常德、遂宁。《长编》全书成,上之,诏藏秘阁。先生自谓此书宁失之繁,无失之略,故一祖八宗之事凡九百七十八卷,卷第总目五卷。上谓其书无愧司马迁。进敷文阁待制、同修国史,荐尤袤、刘清之等十人为史官。淳熙十一年,乞致仕。病帮,口占遗表云:“臣年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愿陛下经远以艺祖为师,用人以昭陵为则。”辞气舒徐。乃卒,赠光禄大夫。先生性刚大,特立独行。早著书,秦桧当路;桧死,始闻于朝。既在从列,每正色以订国论。张宣公尝曰:“李仁甫如霜松雪柏。”无嗜好,无姬侍,不殖产。平生生死文字间。《长编》一书,用力四十年,⒓水心以见《春秋》以后,才有此书。有《易学》五卷,《春秋学》十卷,《五经传授》、《尚书百篇图》、《大传杂说》、《七十二子名籍》各一卷,《文集》五十卷,《奏议》三十卷,《四朝史稿》五十卷,《通论》十卷,《南北攻守录》三十卷,《七十二候图》、《陶潜新传》并《诗谱》各三卷,《历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谱》、《江左方镇年表》、《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五代将帅年表》合为四十一卷。谥文简,累赠太师、温国公。(参史传。)

◎黄氏续传○侍郎黄先生黼

黄黼,字元章,馀杭人,隐之曾孙。乾道间进士,迁太常博士。轮对称旨,进秘书郎。寻除两浙转运副使。时毗陵民饥,取糟比杂草根为食,郡县不以闻。先生取民食以进,乞捐僧牒缗钱济之,全活甚众。仕至权兵部侍郎。(参《姓谱》。)

◎道乡家学○从政陆先生九思

陆九思,字子彊,梭山长兄也。预乡举,对从政郎。有《家问》,朱子为之序。梭山撰行状,略云:“《家问》所以训饬其子孙者,不以不得科举为病,而深以不识礼义为忧。其殷勤恳切,反复晓譬,说尽事理,无一毫勉强缘饰之意,而慈祥笃实之气蔼然。讽味数,不能释手”云。(参《象山年谱》。)

○修职陆庸斋先生九寻

陆九寻,字子昭,梭山第三兄。少力学,文行俱优。预乡举,晚得官,终修职郎、监潭州南岳庙。先生率诸弟讲学,从游者多有闻。尝名其所居斋曰庸,学者因号庸斋先生。卒,年六十七。象山表其墓,称先生持论,根据经理,耻穿凿之习。壮年以吕氏次序《大学》章句,犹有未安,于是自为次序。著有《文集》。(参《象山文集》。)

(梓材谨案:先生率诸弟讲学,是三陆之学固皆导于先生也。)

○隐君陆梭山先生九韶

○文达陆复斋先生九龄(并见《梭山复斋学案》。)

○文安陆象山先生九渊(别见《象山学案》。)

◎巽岩家学

○文懿李雁湖先生壁

○文肃李悦斋先生(并见《岳麓诸儒学案》。)

◎庸斋门人

○通判刘淳叟尧夫(别见《槐堂诸儒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