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二十二
序
编辑同春先生年谱序
编辑昔晦翁夫子尝赞明道先生曰。瑞日祥云。和风甘雨。愚尝诵此而激昂曰。由百世以后。谁能髣髴乎斯言。窃伏思之。我同春先生庶几焉。先生禀山河正气。清明纯粹。德器天成。人之见之者。莫不诚服心醉。稍长师事沙溪先生。与尤庵宋文正公为道义契。弱冠委禽于郑文庄家。文庄亦甚敬重。由是声名震一世。蔚然有魁斗之望。丙丁以后。谢绝当世。乙酉拜持平不起。孝庙嗣服。托先生以鱼水之契。与一时诸贤。幷武王庭。协赞圣志。期伸大义。不意谮言飞远。事将叵测。遂屏退丘壑。若将终身。至丁酉上心益励。遂礼致先生与尤庵先生。举国而听之。出入帷幄。启沃弘多。端委岩廊。百僚山仰。人谓契合之隆。迥出千古。非常之功。指日可期。不幸圣祖礼陟。大业瓦解。岂非天也。逮乎先朝。先生屡进。恩礼深隆。天不佑邦。奸党柄国。先生退而上书力言。上眷以此不终。今上乙卯。士祸大作。罪名及于泉下。庚申上大悟。特命复官赐祭赐谥。至丙申上手书兴岩书院四大字。揭于尚州祠宇。天道好还。无往不复。此先生之始终大略也。若夫道德学术。非后生末学所可拟议。而尤翁尝称以百世宗师。继往开来。又曰一条清冰。又曰温厚和平之中。自有正直刚大之气。此非人欲净尽。刚柔德备者耶。呜呼。不至大贤地位。其孰能与于此。先生遗命勿建碑碣。子孙不敢违。尤庵先生只撰志文。且述遗事。门人相与语曰。年谱记迹。自古有之。又不在遗命之中。积年裒辑。草本始成。农岩金公昌协厘整仅十之一。未卒业而殁。先生曾孙县令尧佐力加雠校。将以二册入梓。谓尚夏自初与闻斯役。不可无一言。尚夏猥蒙恩眷。出入门下多年。何敢以不文辞。略书数行于卷端。以寓秋阳江汉之思云。
梧滩集序
编辑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以余观于先辈诸公。若梧滩沈公乃其人乎。粤在甲寅之岁。显宗昇遐。嗣圣幼冲。奸党窃弄。礼讼基祸。举世无不瞠乎怵焉。公时以司谏。抗言直论。其言如烈日秋霜。人皆曲踊距踊曰。古直臣何以过此。当是时也。毒焰弥天。一言出口。奇祸立至。而公之所树立如彼其卓卓。岂非天地间纯刚至正之气。如轰雷之击破锢阴也。呜呼壮哉。余以故人之子。周旋于樽俎笔硏之间。尝慕德而心醉。今其胤汉柱氏出宰义城。刊公遗稿。征其弁卷之文。顾余芜语。何异佛头铺粪。然其速愈恳则义不敢终辞。窃惟公之先大夫晴峯公。以群龙跃海之文。大鸣于世。公胚胎前光。自少有手抉云汉之才。步武骚坛。声名藉甚。今观卷中诸篇。声调清绝。色泽朗润。至于长篇大作。横竖百折。泻出不竭。绝无掏擢雕锼之痕。要非近世操觚家所易及也。若夫所造之阃域。自有知者知之。余何敢隐度论也。虽然传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苟无其德。华藻直土苴耳。今公孝行笃于家。清名著于朝。至其直节。又足以震耀今古。则美在其中而畅于外理也。凡公笑谈之遗。皆足为世人重。况其金玉之韵。锦绣之章。宜乎不朽于来后。猗欤休哉。公讳攸字仲美。青松人。早擢高第。官至副提学。
家礼源流序
编辑朱夫子家礼之书。折衷古今。定为万世通行之仪则。而修整未讫。草稿见逸。易箦之后。乃出于世。故与夫子晩年之论。间有参差处。且其名物度数之间。犹有所听莹者。学者病焉。我市南先生逐段解释。名之曰家礼源流。盖以家礼本文为纲。博取仪礼周礼戴礼以下诸经。分注其下。间或编入于补注之末。此所谓源也。又采后来诸儒之说可以羽翼此书者。录于诸经之下。此所谓流也。又于古经中掇出帝王家四礼及朝觐聘享诸仪。附诸篇末。目以续录。自成条贯。井井不紊。开卷了然。如指诸掌。真所谓烛幽之镜。指南之车也。藏之箧笥。今且七十馀年矣。今年五月。左议政李公颐命白于筵席曰。故副提学兪棨曾于闲退之时。参考古今礼说。作为家礼源流一编。引据该备。取舍精确。若使此书刊行。其有益于世教大矣。兪棨之孙相基时为龙潭县令。方欲入梓。而邑力甚薄。未即始役。分付道臣。准备物力。使相基开刊何如。上允之。于是相基承命惶感。校雠净写。而剞劂之。书凡十卷。以尚夏自幼时出入于先生之门。有高山景行之慕。征以弁卷之文。顾此陋拙。曷足以揄扬发挥。考信于今与后。然其言既恳。义不敢辞。遂略书梗槩如右云。
在昔先生编辑此书时。与远近朋侪。商证甚广。而后来美村所住密迩。则亦不无参助之端矣。洎晩岁属之门人尹拯。使之修润完役。实如晦翁之于仪礼通解。至其易箦时。贻书申勉尤切。而今尹乃曰不记师教之有无。变作别般话言。此岂先生惓惓属托之意。呜呼。礼者所以正人心淑风教。而今乃于父事之地。用此苏,张之手段。将焉用彼礼哉。以先生之明鉴。初不料如此。知人其亦难矣。邢七之狼狈。是本来伎俩。何足责也。
记
编辑以直庵记
编辑学者得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直字是已。是以先师于临绝之日。表出此一字。以告我小子。小子愚钝。虽不能体而行之。若其言则铭镂于心不忘也。一日乌川郑生圣则谓余曰。生新作小庵于楼岩之上。以为藏修之所。而未知其用力之方。子以吃紧语名吾室可乎。余遂以所受于先师者。举似曰以直。圣则曰谨闻命矣。但老先生之必以此一字告之于子者。其意何居。愿闻之。余答曰此朱先生之意也。朱先生于易箦前数日。语诸生曰为学之要。唯事事审求其是。决去其非。积累久之。心与理一。自然所发皆无私曲。圣人之应万事。天地之生万物。直而已矣。盖先师之学。一出于朱先生。故其言也如是矣。且夫坤之文言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鲁论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以免。又邹书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又曰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据此诸说则夫所谓直字者。实孔孟以来相传旨诀。而人所不可一日离者也。然则二先生之惓惓以诏后者。岂无以也。世衰道微。邪说肆行。诚正之学。人所讳言。能知此直字之义者。果复有几人哉。呜呼。皋比之座。不可复亲。而遗言在耳。历历如昨日。于吾身终。不能行其万一。忍使其言埋没而无传乎。圣则乎。愿与诸友勉之。圣则曰某虽不敏。请事斯言。余于是书其问答而赠之。圣则名龟河。早年嗜学。与余善。
舟村祠堂记
编辑呜呼。此舟村先生申公故宅也。公自少弃世流离。晩爱此地林壑之邃美。构数架屋子。以为端居读书之所。今其胤子日华氏仍以为祠堂。幷奉公之考侍直公祠版。实遵朱夫子家礼之训也。公先妣韩氏。内子洪氏。俱自靖于丁丑之乱。朝廷特命旌闾。而公以春秋之法。贼未讨不书葬。不从焉。华阳老先生尝屡访于此。大书扁额及大明天地崇祯日月八字。以表章其节义。其有补于民彝世教也何如也。未知太史氏其已收入于青编否乎。呜呼。国家遭百六之厄。至于天地翻覆。而公能特立不污。以昭其志。何其奇哉。古人之诗曰首阳山中殷日月。今天下晦冥于羯虏之腥尘。而只此东偏一片地。独揭大明之日月。此东人之赖以有辞于天下万世者也。余于此不胜感慨激昂。遂抆涕而书之。至于公与侍直公平生始末。详于老先生所撰墓文。玆不著。
云汉台记
编辑国家丙丁之祸。尚忍言哉。数千里山河。已带牛后之耻矣。至甲申三月以后则四海之内。凡有血气含生者。咸戴不共之天矣。于皇我孝宗大王。深惟春秋之大义。有倾否济屯之志。乃与二三同德之臣。密运神机。区画略定。积阴之下。骎骎有阳复之势矣。时则有若领相臣李敬舆。首膺登庸。协赞𬣙谟。一日上章言事。以上之执志太锐。径先召祸为戒。盖其意欲万全以济事也。上答曰寡人断绝嗜欲。夙夜焦劳。非不知功利之为末。而诚以至痛在心。日暮途远故也。噫。当是时也。群贤满朝。而独于相国。倾倒如彼。其君臣之契。亦可以想见矣。不意圣祖中道崩殂。大计瓦裂。时事屡变。当时帷幄之臣。次第沦谢。独文正公臣宋时烈在焉。而亦且栫棘于南荒矣。长抱永安之痛。益切下泉之思。遂乃大书圣批中至痛以下八字。寄赠相国之季子太宰敏叙。以寓慷慨忠恳之诚。后二十四年庚辰。相国之孙大宗伯颐命。就相国扶馀旧居清隐堂前麓。磨崖深镌。以寿其传。名其下石台曰云汉。盖取诗经云汉为章之语也。其以八分刻台名三字者。参判臣金寿增之笔也。呜呼。天之迫于气数屈伸而生大乱也。必生弭乱之人。以拟其后。此古今事变之所同然者。今天既降圣神。又生在下之大人。此其意似若有为。而空使荆湖群臣。抱弓而泣。亦独何哉。虽然天经地纬民彝。赖此而不坠。撑柱乎宇宙。炳朗乎日星。则虽谓之一治可也。此可以少慰遗黎无穷之痛耶。既没世而盛德至善。人思慕之。愈久而不忘。则凡其平日之一言。皆当爱惜而尊奉之。况此八字圣训。恻怛恳迫之意。有足以贯金石而泣鬼神。宜与典谟雅颂。幷垂于无疆。且今尊周之义。日渐晦塞。其所以大书而阐扬者。盖出于衰世之意。而勒之岩壁。以图永久。亦岂非深远之虑也。噫。后之登斯台者。其有抚往伤时。踯躅而流涕者耶。江干一小区。独揭大明之日月。东土之人。其将借此而永有辞于天下万世也耶。呜呼唏矣。草莽臣权尚夏稽首泣书。时崇祯纪元后七十四年仲春也。
北溪别墅记
编辑岁癸酉。今左相国雩沙李公。结精舍于维杨先垄之下。名以北溪而曰。我将终老于斯。而死便埋焉。仍使三洲金仲和作记而铺其事。其后上眷益隆。位跻台铉。国家倚以为栋梁。士林仰之若山斗。则公之一身。公不得自由。虽欲归老于北溪。其可得乎。然公之思归之念益切。去岁又营小屋于精舍之北。以为尽室长往之地。噫。公之志。可谓浩浩乎不可御矣。但念范希文有先忧后乐之言。此实仁人君子之心也。公视今之国事。其可忧之端。不啻齐山。则不此之忧。而归乐于宽闲之野。其亦异乎希文之志矣。然立乎人之本朝。道不行则去。亦士君子之大致也。无乃公之计或出于此耶。此非杜门空山者所敢知也。抑尝闻朱夫子之言曰。强而仕。老而归。归而乐。恒物之大情也。而或惓惓轩冕而不能归。或归矣而厌苦淡薄。不知归之为乐。或知之而顾其前日之所为。不能无愧悔于心者。则其于所乐。虽欲暂安而不能也。观于此则仕而能归者盖难。而归而能乐者益难矣。今公之归则决矣。未归之前。其所以上报圣恩。下副民望者。无一毫不尽分而愧悔于心者。则他日之归。其乐全矣。未知以为如何。若夫不忘其本之义。仲和之记尽之。玆不著。
集成祠记
编辑晦翁夫子生于周程张子之后。折衷群言。发挥经传。以垂万世之典。则所谓集群贤而大成者。信不诬矣。及夫子殁。圣学无传。异言喧豗。斯道晦昧而不彰。天佑我东。真儒辈出。抽关启钥。缕析毫分。明理之功。骎骎乎濂洛之盛矣。至我尤庵宋文正先生。则扩而大之。阐而明之。远接考亭之统。近集诸儒之成。蔚然为百世之师宗。其功可谓大矣。近来湖中彬彬多学问之士。咸一口言曰晦翁。孔子后一人。尤庵。晦翁后一人也。后学之尊尚模范。宜莫如两先生。遂立祠于礼山之飞鹍里。以妥真像。夫子北壁。先生配左。扁以集成。以为瞻依放仰之所矣。变怪出于意外。皆以为仍奉未安。且祠在僻隅。实妨游息。乃于癸巳月日。移建于冠峯之下黔溪之上。山水清丽。洞府明垲。正宜于学者之弦诵。其下几步地。旧有玄尚璧彦明之书斋。又似乎鹿洞之变塾为庠。斯亦奇乎哉。是役也。彦明管其始终。太守李澚瞻伯致力甚勤。崔征厚成仲,尹焜晦甫,李柬公举。俱以文字相之。皆不可以无传也。呜呼。学宫者。岂但为俎豆参拜而设哉。入是庭而居是斋者。其必有羹墙江汉之思。读其书味其训。发愤勇猛。一言一动。悉以夫子先生为法。然后庶不负先哲启后之至意。可不勉哉。崇祯甲申后七十一年甲午孟夏既望。安东权尚夏敬识。
昭旷亭记
编辑道峯是旧宁国寺遗址也。峯峦秀拔。水石朗洁。素称畿内第一名区。祠屋之刱。在万历癸酉。遂作国东郊大儒院。其事面亚于泮宫。洛中章甫常辐辏于斯。讲堂之西不百步。临溪筑小台。名舞雩。台之东有门名咏归。盖取曾点风咏之意也。台南越溪。苍崖屹立。刻同春先生笔八大字。其下大石横亘溪面。刻尤斋先生所书集晦翁诗二句。笔势雄健。与万丈峯相埒。癸巳夏雨。大水怀山。崖坼石奔。台与门拔其基。两先生笔迹颠倒漂移。诚古今所无之变也。居数年。大往小来。蜮弩几及于庙享。岂天悯念斯文之变作。先示妖孽也耶。吾友坡平尹凤九瑞膺。方执耳院事。乃就枕流堂南畔隙地。立咏归之门。少下有壁陡起溪岸。展其顶筑舞雩台。盖缘旧基已成齹齖。不得不移占。斯区之得全于劫水。不亦奇哉。台下有数仞悬瀑。瀑底石坳开函。水汇为潭。潭之南。白石盘陀。可坐五六十人。清致胜似前筑。潭北壁刻沂水二字。以其舞雩咏归之意。本出于浴沂也。遂摹出两先生旧笔真本刻于石。又刻舞雩台三字于其傍。于是乎门台笔迹。一复其旧。人不知其重新。然新筑之左右。无松桧荫其上。登临者病焉。瑞膺披藤萝草树之中。得一小台于南崖层岩上。除其秽刬其芜。广袤可容四础。彼水之汇者石之盘者。即其眼底。而舞雩之筑二石之刻。墙屋之持持。峯峦之矗矗。幷排列望中。孰谓幽隐之中。有此爽垲之丘也。抑化翁故秘之。以待好事者而发耶。遂构一间茅亭。以代松桧之荫。其制精而不侈。足备山中之一奇玩。非瑞膺之意之勤。其孰能办此。瑞膺一日来问名。余以为学者穷探力索。至于豁然贯通。则古人谓得观昭旷之原。今入此洞者。经丘寻壑。既登乎此则襟怀爽豁矣。其气像与之相侔。遂题昭旷亭三字。幷书其前后事实。俾揭于楣间。后之游斯院而陟斯亭者。庶几顾是名而勉之。
爱日堂记
编辑骊兴闵君士正。一日以书来谓余曰。小子赋命奇衅。在稚而孤。唯偏慈在堂。晨夕承欢。而疾病沈绵。今又桑楡之景已晩矣。小子诚不胜喜且惧也。于是名其所居之堂曰爱日。于以为自警之资。亦尝以此仰闻于老先生。谒其扁额。且乞一言而发其意。获蒙先生不鄙而肯许之矣。不幸先生有海外之行。未暇于斯。而奄弃后学。小子尝怀痛恨于心不释也。庚午秋孟之廿三夜。小子忽拜先生于旅亭。时先生在室中。吾子坐户外。依然南路行色也。先生教曰尔所请堂记。迄未之副耶。其要致道执笔而书之。言未已。蘧然而觉。乃一梦也。呜呼。今日纵切秋阳江汉之思。皋比之座不可复亲。则斯记之作。舍子其谁。余执书而叹曰。文则吾不敢。士正之梦。奇乎哉。是若有冥诏焉。吾心戚焉。岂忍终默。遂为之复曰。孝子爱日云者。寔扬子云之言。而朱夫子收入于小学之编。以励后世之为人子者也。呜呼。不可得以久者。事亲之谓也。惜此日之易过。惧来日之无多。则孝子之情。宁有穷已。今士正既竭力于承颜养志之节。而犹有所不足于心者。又得此二字于晦翁之书。以为终身从事之图。士正之于子职。可谓无憾矣。若余者孤露馀生。夙抱风树之痛。今执笔而临之。不禁涕泪之汪汪也。士正名镇纲。家世儒素。以行谊称于乡党。自少游先生之门。先生甚爱之云。
松石斋记
编辑松青而石白。特其华也。其性则贞确而已。世之人。只爱其形色乎外者。而其贞确之德性则渺莫能究之。若夫独青于岁寒之后。屹立乎狂澜之中者。且人爱之。其贞贞不可夺确确不可损者。夫孰能以之。吾友尹圣照所过遇小松片石。辄啸咏不能去。以他人视之。不过一累累一葱蒨而已。其好之之心。有甚于东坡之道友。米芾之拜丈。为一世所笑者久矣。人笑之不愠。好之尤有甚焉。仍之以所居之斋名焉。斋之所有。亦不过累累焉葱倩焉而已。则夫人之所好。不以形。而唯性之求之也。可知已。朝夕唯以松影石色。环之左右。静坐其间而潜自薰袭者。唯二物之德性。如桂中蠧。自食桂中味。清香遍体。则吾知君他日之所用。无非出于此而警于世者也。乙未暮春。寒水翁书。
三患斋记
编辑记曰君子有三患。患不得闻也。患不得学也。患不能行也。友人蔡君范筑小斋。读书其中。名以三患。此明诚两至之术也。由是而早夜孜孜。何患不至于圣贤。余闻而感叹。遂书此俾揭之。辛卯夏。黄江居士。〈蔡君范名之洪〉
养拙堂记
编辑友人李瑞伯结茅于吉祥之先基。读书其中。自以为百事皆拙。以养拙名其堂。要余题之。余笔亦拙。不亦相称乎。遂不辞而副之。抑有一说。濂溪先生极阐太极之旨。实承孔孟之统。而尝赋拙道其志。今瑞伯之续学攻文。宜不可泯没于林下。而亦以拙为号。莫是濂翁之意耶。切须益懋远业。无孤士友之望。己亥春孟。寒水老拙。〈李瑞伯名荚〉
岩栖斋重修记
编辑华阳水石之胜。甲于湖岭。尤庵先生于丙午年间。筑精舍于溪南。尽象外奧区也。精舍之东一唤。有石台陂陁。其高数十尺。上可坐百馀人。亦天作也。先生尝构三架小斋。时时游息于其中甚乐也。尝曰自怀乡入此洞。神心洒然。如在仙境。回视怀乡。诚是尘寰。自精舍移北斋。北斋真个仙境。而精舍反为尘寰。可谓十分清奇。何必更觅桃源路也。台下深潭。足以方舟。时汎一叶小艇。随波上下。其澄彻底。可数纤鳞。夜凭轩窗。月色如昼。玲珑映带。髣髴水晶世界。先生乃曳杖啸咏。响如金石。翛然有遗世独立之想。其视武夷茅栋。清兴孰优也。不幸黄巴惨祸之后。斋舍倾圮。山阿寂寞。过者伤神。乙未之岁。金侯伯温出财力重建。不大不小。不华不陋。依然昔日样子。于是后生小子。莫不登临想像。如坐春风。且颂金侯之诚不衰焉。今春金侯为花山伯。过余黄江之上。使余题岩栖斋三字。镂板揭楣。又属余为记。余是当时昵侍小生。不敢以不文辞。略书所睹记如右。昔有蟠桃一树。生于岩间。今不可见。老僧尝取种庵庭。待秋多植如旧云。
崇祯后辛丑仲夏日。门人权尚夏识。
宋君积基德御札承受事实记
编辑显宗乙巳。先生自怀德向华阳也。入老谷。留书招从子察访公君积。君积即往侍宿。先生翌日早起。引入内房。出一封书。手自披示曰。此孝庙密札也。龙湖泣弓之后。抱归山中。谨欲坚守。而今我老矣。继我守此者。其唯汝乎。仍亲自封裹以授之曰。汝须慎之。君积奉归而深藏。虽父子间。未尝言及矣。及至乙卯。先生远配德源。而凶徒将有加律之论。淑安公主心窃愍之。乃言曰宋相容有可生之道。昔我幼时。尝侍孝庙。孝庙屏左右。手写一书。亲自封标。招显庙而授之曰。汝可亲往吏判所跪进之。退而侍立。若修答。又跪受而来。玉音丁宁。至今在耳。余虽不知其辞意。是书若出则宋相可免于死矣。洪监司得禹闻之。抵书于寺正丈而问之。正丈始知之。即往德源。问于先生。先生曰果有之。正丈曰今在何处。先生始不肯答。强而后乃曰吾曾以授基德矣。先生子孙亦始知之。皆欲上闻。以冀万一之幸。先生责曰。汝等以为御札出则吾得免死耶。假使免死。吾岂以此苟求生活耶。乃以书申勉君积曰。汝眼可矐。此不可出矣。其后先生门人如金知事万增,赵校理根数人。请见于君积。辞色甚恳。至于下庭拜跪。而君积终不出之。皆含怒而去。丁卯先生孙校理畴锡在京。抵书于先生曰。朝议将索御札。须从容取来。以待史官也。先生始以书索之。时君积子病危急。晋叔进曰。子当替往以进之。君积责曰事有轻重。儿病何假顾。翌晓奉往苏堤而献之。呜呼。先生一家少辈非不多矣。而必择君积而托重。必有鉴识而然也。君积亦谨守付托之至意。坚确如彼。真可谓父子间知己。不胜钦叹。聊记始末。以示后人。辛丑孟夏权尚夏谨识。〈晋叔察访公仲子康锡字也〉
题跋
编辑书申伯谦愈晦谷卜居记后
编辑华阳老先生尝与舟村申丈。约以同居于鸡龙之晦谷。盖爱其山水之幽深清绝也。未几舟村下世。仍以有己巳之祸。其事未就。至今旧人往往有说此而嗟恨者。然伯谦生晩未之闻也。一日偶作选胜之行。至其中。乐而忘归。遂为构堂栖息之计。使斯计而得成者。当时未就之志。庶可无憾于今日。何其奇哉。莫是山灵阴诱而协相之欤。余老且病。玆山亦远。虽未得与伯谦同栖。早晩理筇一往。徜徉于山中。而寻讨遗迹。亦可以少慰幽悁而泄此怆慕之情矣。伯谦其肯俟我于萝径否乎。伯谦以余尝出入于老先生之门。亦尝于舟村丈猥蒙抚顶之一奖。以其记文示余。且道其事如此。俾留一语于其后。遂题数行而归之。若夫泉石之胜。禽鸟之乐。原记详焉。不复及。
书从子燮虚舟画轴后
编辑虚舟笔法。高奇逼古。与王岳,郭煕不多让。盖人间绝宝也。余之季祖参奉公尝珍爱之。至于燮。作传家旧物。一日为偸儿持去。不知其所在者十馀年矣。飘转屡易主。为市廛金姓所沽。燮偶见之。归其直而得之。糚而为轴。示余于黄江之上。余所曾熟玩者。开展不觉眼青也。噫。此公物也。既失而复得之。若有造物者相之。何其奇哉。从今葆藏如王氏之青毡可矣。燮乎勉之。轴头八分四字。谷云金公寿增之笔。虚舟者老画师李澄之号云。
书金大施济万所藏尤庵先生简帖后
编辑药水金上舍大施。以尤庵先生所寄简札几张。糚成一帖。要我一言题其后。噫。先生之片言只字。自可传之无穷。顾何待余言哉。盖伏闻大施之祖母宋夫人。于先生为族姑也。虽袒免已杀。而睦义敦深。夫人有疾病。先生手赍醍醐。自华阳临问。虽寻常书翰之往来。必伴旨甘。其子孙至今感镂不敢忘。只此一端。亦可见先生之德无所不至也。玆用特书。以砺颓俗。
书李巨源泌世藏退溪,尤庵两先生笔迹后。
编辑退溪先生以盛德大业。为东方百世之师。其心划之见珍于人。奚啻隋珠与楚璧哉。我尤庵先生跋于下方。其意岂偶然哉。噫。横渠,康节之帖。得晦翁一言之题而传之无穷。则此书之终为稀世之宝也亦宜。李君巨源一日示余。请识其后。余盥手奉玩。不胜敬叹。遂书数行而归之。
书华阳崖刻后
编辑大明天地崇祯日月
此八字。陪臣宋时烈尝书与人者也。正宜于此山中。谨摸以勒。
书韩永叔弘祚东游录诗后
编辑吾友韩永叔英才妙年。发轫正路。早夜孜孜。人一已百。其所成就。盖未可量也。今观其东游录一篇。笔势赡达。浩浩不竭。虽退之所谓南宫波涛。何以过此。其中华阳之会。义理甚大。上奉俎豆于二皇上黼座。下荐泂酌于老先生真像。又与高朋胜友。揖让周旋于礼乐之场。岂非千古之盛事也。况彼龙游,白云,双溪之胜。诚世外绝境。乃与会心之友。讲道于泉声岳色之中。不知从古几人。能办此会于此地。俱不宜泯灭。此诗录之所以作也。永叔持以示余。余亦会中之人也。归来如罢游仙之梦。看乎此不觉一唱三叹。遂书此以归之。
书三安堂郭公铉万言疏后
编辑余昔在华阳门下。习闻三安郭公之贤。盖公于先师。为中表叔也。公早事文元先生。殁身景慕焉。01平生所守者。正直二字。故光海时能卓立不挠。人以颓波一柱况之。逮孝庙朝。作万言疏。其爱君忧国救时利民之策。髣髴陆公奏议。况其末端所伤痛者。隐然有慨念京周之意。如使志士仁人见之。足以陨涕。虽为守土者所阻搪。终不得上闻。至今读其文。可见学术之宏博。若于当时用公之策。岂不有补于圣祖之大业哉。呜呼。其可惜也夫。一日其曾孙进士守熀景文。袖而示余。余盥濯披复。不胜感慨。遂书数行而归之。
书万痴堂金公遗书后
编辑死国二字。男儿所定。国事到此。不欲苟生。他日所望。唯在两儿。儿在慰母。无恨吾死。
右三十二字。万痴金公寿南殉节时。寄其阁内书也。公于丙子冬。随庙社入江都。及虏骑渡江。与洪参议命亨。从仙源相公在南楼。仙源将立慬。麾诸公避之。公曰职秩虽有高下之分。人臣均有死国之义。与公同死。死亦何憾。遂书此授其仆纳于家。又其长子兴汉随公。公嘱其奴曰善保阿儿。无令绝嗣。遂与诸公俱焚。呜呼。杀身成仁。古亦有之。而其从容就死。孰有如我公者乎。孝庙朝同春宋先生白于上赠承旨。今上辛酉。尤庵宋先生又请旌闾。其后慎斋,尤庵两先生又倡论立祠于桑梓之乡。国家之崇报。先生之表章。至矣尽矣。盖公师事文元先生。先生亟称其忠信笃行。由是大为一时之所推重。公自幼事亲尽孝。庐墓诚感猛兽。光海政乱。杜门不出。仁祖改玉。始赴举登第。而掉臂朱门。与世寡合。白首潜郞。未展所蕴。惜哉。然其渊源有自。树立无难。真可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者也。余尝游二宋先生之门。闻公之名德久矣。今公之曾孙就砺。克绍家学。从我于空山寂寞之滨。一日袖示公遗书。余不胜激昂感慕。遂题数行于下方而归之。
书孝子李之中旌闾碑后
编辑水浆不入口者十日。此古人之所难也。竟以是不胜丧。呜呼其可伤也夫。
书尹氏行录后
编辑尹正丈与余先王考府使公。交好甚笃。余在龆龄。尝觌其仪容。鹤发韶颜。风彩洒落。真恂恂长者人也。及长。与其胤承旨公弘离游。惯闻其家多好学笃行之士。今见承旨公从子伣氏所述诸公行录。益知其所未闻。真所谓蓝田之玉。产必奇珍也。惜乎。以尹丈之贤。终未大用。而其子第之见识行谊。又如此卓越。而沉没草莱。世无知者。呜呼欷矣。伣氏要余一言题其后。遂书所感而归之。
尹正讳珩字楚宝。子尚离。孙儆,伟。行录凡四。尚离字道高。儆字省吾。伟字太虚。儆,伟皆征离之子也。伣。尚离之子也。
书进士郭公承华行录后
编辑公始与寒暄诸贤。齐名于占毕之门。此载毕翁,退陶文字者可征也。今观公之后孙龟谷某所撰行录。益知其文章学业之稀世。懿行潜德之迈伦也。最其知微色举。深有得乎易象俭德避难之义。奇哉奇哉。第其平日所著述。尽入灰烬之中。后之人无所考德而观法。此可为千古之恨也。
题刻泣弓岩诗后
编辑此日知何日。孤衷上帝临。侵晨痛哭后。抱膝更长吟。
先生尝于孝庙讳日。晓起痛哭于岩上。仍吟一绝。后人号其岩曰泣弓。盖取荆湖故事也。岁丁酉。方伯尹公宪柱谒庙讫。大书泣弓岩三字。刻石以示后。尚夏谨书先生绝句。仍略记之。
书梧川处士安公时亮行状后
编辑公生质醇谨。为安氏家良子弟。自少出入于春,尤两先生之门。又尝擩染于其外王父时庵赵公。其所服行。动遵礼法。养生送死之节。出于小学者多矣。若夫丧馀之祭。悫刱过制。抑小过传丧过乎哀者耶。思亲至老不衰。尝曰孟子所谓五十而慕者。言其槩也。圣贤之心。岂但止此。训诲子弟。亦以义方。家法井井。多有可观。乡邻悦服。来学者众。至诚教督。不成不措。实行如此。馀可推知。公之胤太奭甫。笃学力行之士也。与余善。间尝以云碓宋君所撰状文。来谒墓铭。余不敢辞矣。年来沈疾。与死为邻。无由收拾精神。缀成墓文。遂略题数行于状后。以备惇史之采录云。
书龟庵李益之遗稿后
编辑龟庵李益之。一斋先生之后孙也。与其弟说之。少有奇才美质。其大人自泰仁携入洛下。使之游艺讲业于士友间。余在稚年。得与之交。观其孝友绝伦。盖多有法家遗风焉。卓荦峻爽。志不在小。虽不免孜孜于举业。亦尝存心于圣贤之学。如心经近思等书。点缀抄录。诵念不置。常恨不得大肆力于此事。岁癸卯与说之中司马。人皆耸瞻。无何说之早世。益之奉老寓居于广州之荷岘先垄下。刻意覃思。工程大进。朋友莫不期以远到。太学掌议。儒林极选也。益之来自远乡。登其荐剡。其声望可知也。不幸于己酉春。其慈闱患毒疠。益之尝粪割指。祈天愿代。及丧独守山殡。昼夜号擗。视身如土木。凡七阅月乃葬。几至灭性。免丧后一岁。客殁于湖右。识与不识。皆嗟惜之。余与益之情义莫逆。益之不以余为庸愚。每以道义相勉。时时责砺严切。俾得以迁改焉。自失益之。耳边不复闻忠告之言。每思之怆伤不已。一日益之胤大龄仁伯。送示益之平生所著述。俾余删定。余受而读之。皆伊昔所讽咏者。尤不能制泪也。益之诗才天得。长篇大作。多播于世。业公车者传诵之无斁。至其绝句得意之作。虽古词伯莫能及焉。行文亦富赡有法度。宜不泯没于来后。仁伯谨藏而俟矣。
书金子衡莘望景晦堂题额后
编辑晦翁夫子。孔子后一人也。天下万世。莫不尊亲。而其所以实缵全体大用之学者。莫如我尤庵老先生也。先生蓬山时。金莘望子衡久侍教席。请其堂额。先生手写景晦堂三字。俾揭其楣间。盖欲使朝夕观瞻。思所以希贤也。然夫子之得此晦字为字为号者。厥有其由。夫子少时学于屏山。屏山教之曰木晦于根。春容烨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此即子思所谓暗然日章之义也。呜呼。武夷邈远。巴谷阒寂后人之所以寓慕羹墙者。其不在相传之一晦字乎。愿子衡勉焉孜孜。服膺而勿失也。
题兪孝子读礼窝记后
编辑读礼窝者。兪孝子兄弟墓下居庐也。丈岩郑仲淳记之。读此则可知兪君之善居丧。丈岩之善导教。呜呼其至矣。何待余赘言。然窃尝观先师记其大人慈教堂文。引朱先生语。必欲其读书穷理。以务乎远者大者。苟能如是。其为孝益大矣。愿兪君服膺孜孜。以绍家学。
金圣得希鲁家藏退溪先生手笔跋
编辑退溪先生。东方之师宗也。其片言只字。人莫不葆藏而爱玩。况此疏文手稿。辞意恳至。笔法端谨。尤可珍也。下方有尤庵先生跋语。亦当幷垂于无穷矣。金君圣得藏于家而不敢私。一日袖来示余。盥手奉展。不胜敬叹。圣得要余题其后。而僭猥是惧。乃书于别幅而归之。
姜承硕所藏尤庵先生手笔跋
编辑姜孝元之死于虏庭。至今令人感慨悲伤。不觉霑襟。然圣考之旌褒。先生之表章。将震耀百世。不磨不灭。斯岂非大荣也。其孙承硕服事先生之门。竭其诚心。吃尽许多困殢而不懈。经历弥天大祸而不慑。先生之丧。绖而终三年。悲慕之诚。迄玆冞笃。又能以廉义自砺。以不负平日教育之意。噫。孝元真有孙矣。世之士名而不纯其秉者。能不汗颜于斯人乎。渠尝以先生所赐手书。糚成帖子。作传家宝藏。一日示余于黄江之上。余盥手敬玩。不胜感叹。于其归略书下方如此。承硕长子尚义。先生尝有名说。今在帖中。其次尚馨,尚先之名。亦先生所命。而盖皆有寓意云。
郑长源游家藏书册跋
编辑乌川郑斯文长源。一日访余于黄江之上。袖数卷册子而示之曰。此吾先祖松江先生江界时所读者。而卷内点墨皆先生手迹也。余盥濯而奉玩之。如大学家礼则自正文至小注。皆著口诀。笔划精细。无一句或遗。纸颠空白处又多标识。而字亦端谨。未尝放意。若朱书节要则下方记其读算。卷各七十。末乃曰辛卯闰三月念后始读。至月二日毕读。余览未终。不觉拱跽而加敬曰。先生之于学。可谓勤矣。大凡为学者。年老则气怠。位高则志倦。至于患难穷厄之际。盖有所不暇及者矣。公于是时。年已老矣。位已极矣。而栫棘困殢之中。犹且兀兀穷年而不已。先辈之笃志励学有如是夫。其为一代之蓍蔡。后学之山斗也宜哉。后承绳绳。继志述事。至今蔚然为文献大家者。此其为根本耶。长源乎。勉之勉之。崇祯纪元后上章执徐复之履。安东权尚夏跋。
又跋
编辑昔卫武公好学。年九十五而不懈益勤。作抑诗以自儆。左史倚相赞之曰。睿圣武公。朱夫子又曰毕竟周之卿士。去圣人近。气像自是不同。若我松江○公者。其卫武公之伦也耶。如使左史评公。复以为如何也。公羽仪于明宣盛际。以石潭,坡山为友。其气像之自别。有以也欤。今对陈编。尚且立懦。彼媢嫉而多口者。真魑魍也哉。
又跋
编辑余既为此跋。明年春偶读朱先生为刘子澄记墨庄之文。盛称磨勘公子孙葆藏增重久不失坠之美。余于是始觉此跋之不免疏漏也。盖郑氏书籍之富。名于搢绅。长源之王考进善公恐或遗散。深藏于太白山中。迄玆传守无恙。其事与墨庄相类。而视刘氏之失而还补。实有所难焉者矣。余所见四册。亦太白藏中物也。进善公讳瀁。以节行朝廷擢为台侍。其子处士君讳普衍。资禀绝异。笃学而早世。尝师尤庵先生。先生子视之。此长源之先君也。长源名洊。长源诸子方从我游。吾知其承继家声。永无坠失。无愧于刘氏子孙。故仍诵晦翁耕道熟仁之训以勉之。时重光大荒落泰之望。权尚夏又书。
宁越六臣祠记后跋
编辑岁乙丑。先生作此记。且书六臣祠三大字。赵侯尔翰入梓而揭之楣间。后五年祸作。邑守希当路指撤去之。于今十四年。无人问其故。任侯镇元视篆之初。首先探访。得记文誊本。改写而刊之。又得额板于埋没尘秽之中。疏瀹贲饰。悬之故处。是壬午夏孟也。于是庙宇生颜。观瞻易容。咸曰此文此笔之显晦。实系世道之隆污。然非任侯之诚与识。亦何能有此。呜呼其可敬也夫。安东权尚夏谨识。
同春先生遗墨跋
编辑修吉悖凶。存顺没宁。
同春宋先生之曾孙尧佐道能。访余于黄江之上。袖示先生病中所写十六字。余盥手敬玩。不胜怆涕。先生于是时。疾势已谻。去易箦不远。而运笔如平日。字划皆有精神。大君子定力。亦可见其一端也。昔晦翁临终。为诸生说太极西铭之义甚详。今此帖中八字。又是二书要语。先生之以此书示。其亦晦翁之意耶。然门人弟子未有能少承厥志者。深可愧叹。今道能志洁行修。其进未已。倘能承继家学。以光前烈。斯文之幸也。道能乎勉之勉之。崇祯壬午遁之小望。门人权尚夏谨书。
义烈图跋
编辑观卷内图记。其有补于世教者大矣。亦可见仁人之用心也。夫临难勇赴。为主致命。最灵者之所难。而角者能焉何哉。昔朱夫子论蜂蚁之君臣而曰。物只有一处通。故便却专此。盖由于不假修为。天机自动而然耶。余尝闻古有不拜之象。今于义牛事益验。若夫香娘之贞烈。虽古人中求。何以加焉。况以荜户微踪。乃能自洁其身。视死如归。益可奇也。芙蕖出于淤泥。而美资天成。香远益清。诚不可以所处论也。一善古多忠孝节义。抑所谓凤鸾之区。草木皆香者非耶。娘之死不于他。而必在砥柱之下者。尤亦异矣。噫。世降教弛。人不知义节之可贵。而府伯赵公承继祖武。乃肯发挥张大之此勤。其激砺颓俗之意。真不偶然。余不胜感叹。书其卷末如此云。
尤庵先生手笔跋
编辑木晦于根。春容烨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此朱夫子一生受用之语也。我尤庵先生亲笔处晦二字。今为崔友成仲所宝藏。无乃先生所以手写者。亦与夫子之意一般耶。呜呼。武夷邈矣。华阳寂矣。后生之所可服膺而勿失者。其不在于相传之要语欤。成仲俾余识之。谨拜手敬题。〈崔成仲名征厚〉
崇祯大统历跋
编辑右皇历。崇祯丁丑之所颁于东国。而仁庙以是赐石室金文正公者也。尝十袭葆藏。晩年手授庶孙寿征而曰。善守此。毋或伤污。异日必有知爱此书者。尔其与之。公殁后五十四年甲申。多士建祠于华阳洞中。名以万东。享我神宗毅宗二皇帝。此盖先师宋文正公遗意也。于是寿征氏袖此书付之尚夏曰。今天下陆沈。无一片干净地。而公等不忘师说。乃有此尊周盛举。吾祖所谓知爱此书者。顾不在于今日诸公耶。尚夏谨盥手拜受。赍入洞中。与毅皇御墨。同其珍奉焉。呜呼。此岂偶然哉。呜呼。天朝颁历。至此而止。今安得复见此事。金文正之所以丁宁付嘱者。意甚悲切。倘使先师见者。想必掩泣于斯也。此可使知者知之。难与俗人言也。噫。崇祯后乙酉秋日。陪臣权尚夏敬书。
卷后丁丑以下十四字及卷中追书小字与诸点。皆文正公手迹云。
尤庵先生手笔刻苦二大字跋
编辑悠悠汎汎。虚送可惜光阴。最是学者之大病。如不祛此病。虽高材美质。断无成就之望。刻苦二字。岂不是对症之良剂乎。兪友弼卿。亲受先生手教。张诸座右。夙夜孜孜。人所一十已必百千。呜呼。弼卿真不负先生之至意也哉。若余者猥蒙面命。百不一副。逮今霜发萧萧。而一味卤莽。斯莫非此病之所致。今执笔而临题。不觉愧汗之沾衣也。然未死之前。皆是可惜之日。从今猛治而痛革。亦贤于终迷不复耶。谨当相与勉之耳。
韩永叔弘祚损斋题额跋
编辑损之彖曰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此言泽在山下。其气上通。润及百物也。大传曰损。德之修也。修之当如何。不过夫子所教惩忿室欲二事而已。修之又修。由是而至于大人无难也。由是而其道上行。则天下之人。可被其泽。损之义不亦大乎。友人韩永叔作小斋于凤岩之下。以为藏修之所。余以此揭之。
进士尹公惟健诗稿写本跋
编辑余观卷中诗篇。音调清高。思致超远。尽稀世之绝响也。盖公以高风劲节。又有迈伦之才。而遭时不幸。杜门郊外。年三十七而终。天道不可知。惜也。参判公裒稡首末。老先生跋文详之。可传于来后也。参判之孙凤九以其大人都事公命。要余写数诗。以余之拙。何敢猥厕于诸名笔之间哉。特以托名于老先生脚下为荣。玆敢染而归之。时崇祯后庚寅八月初吉。安东后人权尚夏题。
上党韩公必迪诗帖跋
编辑右。韩公讳必迪赠其孙有箕诗也。时当甲寅祸作之后。有俭德避难之意。诗中所谓老柏凌寒。蓬荜幽人。皆自道也。其所谓勤修待后者。即弟子好学。天不忘之意也。先辈风义卓然。只嚼一脔。可识全鼎之味矣。盖闻公丁卯扈驾江都。朝廷欲除六品职。掉头固辞。富于文词。而亦早谢公车。归老于燕岐之老彭亭。专以训诲子弟为事。无乃目见丙丁。无意于世路而然耶。若尔则其所守之确。不独在于赠诗之日。尤可敬也。其曾孙元震。与余善。袖示此诗。要余一言。遂讽咏感叹而书之。崇祯后庚寅复月下瀚。安东权尚夏跋。
土亭集跋
编辑海东有奇伟卓绝之士。世称土亭先生。余自髫龀。已闻其风声。有高山景行之慕。而顾无由得其言论之万一。居常恨之。及读抱川牙山时封事。真蔼然仁义之言也。爱君忧民。发于至诚恻怛。而其所谟猷。一出治岐之规模。如使其言见用于当世。则何患其治之不古若也。昔栗谷先生拟先生于奇花异草。尝意其资品虽高。实用或歉。以今观之。似有所不必然者。岂先生深自韬晦。故作调谐吊诡。不使人测其所蕴耶。夷考其世。盖当磁,芑斩伐之馀。或出于俭德避难之意耶。以尧夫盖世之豪。一生经纶。只在于风花雪月之间。岂非千古之恨也。先生所著述。家无留草。得之于传闻者。仅寂寥数篇。而字字无非后学之药石。惜乎。其嘉言善行。不尽传于世也。掌令李公祯翊,正言李公祯亿,监司赵公世焕。先生之内外孙也。既得跋文于尤庵老先生。又请弁卷之作。而先生许之。适己巳祸作未就也。今二李公复属笔于余。顾此陋拙之辞。何以称扬德美。然景仰既久。不可无一言于斯。遂书感慨之意于卷末如右云。
天默遗稿跋
编辑余观天默李公遗稿。其为文也。汪洋大肆。如水赴壑。诗又清越典雅。自中规度。当与古作者幷驱。要非今世雕篆之比也。及考其行事。则早结圣主特达之知。久处经幄。启沃弘多。至于孤城危急之日。力陈战守之策。忠言直气。凛凛不挫。而如论败事之相负国之将。则辞义尤严。足使破胆而褫魄矣。盖公出入于沙溪金先生之门。学术精博。尤深于易。大而天地阴阳造化之源。小而日用事物当然之理。作一囷仓。为己家计。以故发为文章。措诸事业者。无非易也。信乎学易之功。广矣大矣。迹此而言。殆古人所谓名世通儒者耶。其曾孙颐根氏既锓行此稿。而来求弁文。顾余陋拙。何足以当此。屡辞而其请益恳。故略书此于下方。以寓景仰之诚云。〈天默李公名尚馨〉
韩达夫翊万艮隐精舍题额跋
编辑友人韩翊万达夫。性沈静。于世间事泊如也。晩筑室于玉溪之山艮隐之洞。以为藏修游息之所。仍以艮隐名其精舍。要余题其额。盖慕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之意也。余闻其言而感叹。谨以此揭之。虽然易曰艮者止也。止其所当止也。孔子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时。其道光明。朱子曰时止而止止也。时行而行亦止也。民体笃实。故有光明之义。以经书考之。安汝止止至善。皆此义也。吾友亦不可不知也。
孝宗大王手迹跋
编辑右。我孝宗大王手迹也。臣元命龟以淑敬公主嗣胤。得于旧藏。裒聚糚帖。以示草莽臣尚夏。臣盥濯开函。涕泪先零。呜呼。我皇祖盛德至善。与天同大。东韩数千里凡有血气者。莫不有没世之慕。今其心划。宜其悠久而益珍也。臣窃观卷首书牍。乃留沈时上仁庙者也。孔子曰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我皇祖得之矣。当时已有廓清匡复之大志。初头不密之戒。其亦深矣。大圣人所作为。可谓出寻常万万矣。噫。赤刀天球。只是先王之旧器。而尚为周家之大宝。况此帖。一皆皇祖之亲题。则其为臣子之珍爱。当复如何哉。命龟之百袭薰藏。以图永世之传者。其诚亦至矣。诚不胜感叹也。崇祯八十七年甲午四月日。臣权尚夏百拜谨书。
尤庵先生笔迹跋
编辑神明其德。对越上帝。
呜呼。先生以盛德大业。为百世之宗师。其一言一字。皆足以传之无穷。况此八字。是古圣人旨诀。其有切于学者持敬之方大矣。尤可珍也。后人玩此者。诚能肃然警惕。湛然纯一。潜心以居。早夜孜孜。则其德自底于神明。而与天为一。此所谓对越上帝也。必如是而后。庶不负先生特书之意矣。攀桂公之欲锓梓而流布者。岂偶然哉。余遂感叹而题数语。以应其命。
愚拙堂曹公逾简牍跋
编辑曹君世鹏。一日袖示其先大人简牍。字字皆勤勉学业之意。又观其胤所编年谱。制行之孤高。用功之刻苦。又皆人所难及者。令人不觉起敬也。盖闻公是梅溪之后孙。牛溪之弥甥。故家风声。的有来历。顾余固陋。未获一雅于平日。以资丽泽之益。是可恨也。呜呼。岩穴之士。笃学力行如彼。而名湮灭而不称。悲夫。谨题数行语于卷末。以视来后。
程书分类跋
编辑我尤庵先生尝以为经传旨义。既经程朱勘定。更无未尽之蕴。后学因其训辞。孜孜谨行。则为圣为贤。靡有别法。若欲外此而著述。赘也妄也。是故每于程朱之书。极意硏穷。缕析毫分。其在长鬐栫棘中。取朱子大全难晓处。句句解释。名曰箚疑。又以二程文集开卷了然。而所谓遗书外书。皆门下诸人记述师门问答之语。人各编录。散漫杂出。或有始论语孟而终以他经者。或有初言天道而转及人事者。必尽阅全帙而后可以考检。故学者病之。遂段段剔出。分门编入。如论四书六经者。录于本章之下。其馀依性理大全门目。分类而编录。井井不紊。以便考阅。书凡十六编。庚申先生宥还。分授门人。使更整顿。崔邦彦美伯,李喜朝同甫实相四书之工。晩又命尚夏代执笔砚之役。草本既成。成晩征达卿曁亡子煜。先后雠校。岁丁酉。李乔岳伯瞻为海伯。经纪锓梓。事力已备。而不意见递。遂以所已备者。属于闵三宰镇厚静能。静能费尽精力。更加修正。又添财力。幷与二夫子本集而合印。其诚至矣。于是老先生嘉惠后学之意。得不坠地。其幸何如也。斯不可无记。略书数行于卷末。
梅溪集跋
编辑戊午甲子之祸。实邦运之阳九。一时诸贤。皆不免焉。梅溪曹先生与寒暄一蠧。俱以占毕门人。被祸极惨。士林至今痛冤。而激昂风声。望若魁衡。于其咳唾之馀。安得不玩诵而珍爱之也。然其所述作。散逸于大祸。藏于家者只寂寥数篇而已。惜乎。其嘉言善行。不尽传于世也。后之学者何所师法。今金山太守金侯楙平生慕先生最深。慨然发叹曰。所存若干篇。万一尽归泯灭。此非后学之责耶。遂节缩冗费而剞劂之。以行于世。其诚至矣。尚夏生晩。无所知识。然尝修先师文正公遗稿。其称道先生之语曰。经术论思。身许夔皋。馀事文章。黼黻王朝。亦可以想先生之大略矣。金侯之用心。可谓知所要矣。先生之后孙世鹏。与余交好甚笃。一日奉其季父述之命。来请弁卷之文。顾余拙芜。何敢当也。只题数行而归之。俾刻于下方。
孔朱二夫子真像跋
编辑孔子集群圣而大成。以开万世之昏蒙。朱子集群贤而大成。使孔子之道。如日月之中天。是以诸老先生以为朱子。孔子后一人。此真知焯见之言也。先师尤庵先生自少笃信朱子。凡其一言一行。无不承缵。常若朝暮对越。门人朴子晦知其然也。竭诚旁求。得孔朱二夫子真像。摸出作帖。以为宝藏。先师嘉其志。手写赞辞于两像之下。且以朱夫子易箦时直字之训题其末。此在己巳正月也。是年六月。先生受命于楚山。于时握小子之手。又以是训。传其心法。亦朱子之意也。今奉读未半。涕泪满臆。痛矣痛矣。子晦之胤正义袖示余。要题一语。余何敢当。亦何敢辞。谨百拜识其下方。子晦名世辉。笃学力行。先生甚爱之。己巳祸作。倡多士上章争之。困于桁杨。窜谪西塞。真守死善道者。至今士林高其节义云。
舟村集跋
编辑余尝读尤庵老先生书。得公之志节颇详。故曾于墓文。略叙其本末矣。今见公遗稿。其磈奇卓荦之气。慷慨激烈之志。一于是发之。读之令人发竦。朱子以为读出师表而不流涕者。无人心者也。噫。此亦庶几矣。只恨其散失颇多。存者零星。然于此。亦可以知公。何须多也。盖公所遭非常。凡其见于事者。或有出入乎常道。故诋诃溢世。而唯其至诚恻怛之意。老先生独知之矣。无怪乎不知者雌黄。而及今无能之后。益肆修郄之言。南溟诗所谓死后方称美者。亦未尽末世人情欤。然于公有何加损也哉。公之言行。详在集中。后世必有能辨之者矣。今其孙愈要余识之。玆书数行于简末而归之。崇祯后乙酉孟夏。安东权尚夏谨跋。
涵虚遗稿跋
编辑达城徐君文若甫袖其高祖涵虚斋公遗稿。示余于黄江之上。其中祭先妣文。殆令人不忍读也。噫。今去公世。若是其远也。而读其文者。犹不觉肠摧而泪淫。真所谓孝思不匮永锡尔类者欤。其伯兄岱祷天割指。诚贯神明。而终亦不胜丧。悲哉悲哉。至其朋友间寻常书牍。亦动引经训。勖以义方。虽散落殆尽。只馀寂寥数篇。亦足为观凤之一羽也。且见李中立祭公文。公之学问之笃。门路之正。律身之严。识见之大。亦可以槩见矣。公殁时年甫弱冠。而博学精诣。已至于此。尽绝人之资也。使公享有年寿。则其志业之成就。何可量也。而不幸短命。吁可惜也。天既生此美质。又从而椓之。此何理也。虽然公之独子药峯公。为世名臣。其后金貂绣黻。奕世相望。而兰玉之蕃。甲于诸族。是皆公积德之报耶。呜呼盛矣。徐君要余一言。意甚勤至。有不可辞者。玆以数行题其后。公讳嶰。挺之其表德也。崇祯九十年丁酉正月日。安东权尚夏谨跋。
华阳崖刻御笔跋
编辑玉藻冰壶
神皇罔极之恩。东土含生。万世不忘。今其手书四大字。流传于我东。天意岂偶然哉。故陪臣宋时烈之门人权尚夏,李先稷等。刻于毅宗御笔之左。庶几幷传于千亿矣。时崇祯九十年丁酉八月日也。
论孟问义通考跋
编辑我尤庵先生一生用工于程朱书。虽在大耋之年。未尝一日闲过。尝于耽罗栫棘之时。编辑此书。未及缮写。而遽有楚山之祸。呜呼痛哉。先生知火色日急。遂因告诀书。托尚夏使之刊行。而岁月已久。未克锓梓。今先生外孙权侯以镇。为安东伯。竭力剞劂。其幸大矣。权侯以尚夏自初与闻其事。乃以跋语见征。义不敢辞。略缀数行于下方。抑此书只取精义之见于或问者。故其中紧要之语。间或有见漏。洛中编书者以为弃之可惜。添录于原章中。虽便于考阅。而非先生立纲分目编次之本意。后学不可不知也。崇祯后庚子五月日。门人安东权尚夏敬题。
沈承旨之汉月卦图跋
编辑窃观公所著月卦等诸图。往往多出于自得者。而其见之也精。其说之也该。非深于易者。何能办此。公之为学本末。虽未尽见。只此一脔。可识全鼎之味矣。公之胤处士梯氏袖而示余。要余一言。噫。老先生所阐扬者。足以传之无穷。奚待续貂。然其恳未已。遂忘僭猥而题之如此。
姜氏家乘跋
编辑晋阳之姜。为东方甲乙族。而代出贤公卿。文章德业。为世冠冕。何其盛也。玆岂非上世积仁种德。受天之报。悠久而益昌大欤。今教官锡夏氏纂修家乘一部。远寄示余。余盥手敬玩而叹曰。昔程夫子生于文明隆盛之祭。尚叹无百年之家。而人不知来处。况以海外偏荒。千年谱系。井井不紊。开卷了然。斯已难矣。且其系纪述赞二篇。考据明的。陈述详悉。无论其诚之笃。亦何文之赡也。说者谓晋山明秀。晋水清澈。姜氏之多贤与夫福禄之绵远。亦由于地灵之所钟。理亦然矣。至于凤岩石血之云。甚奇甚奇。然此乘之不载者。无亦文献无征。事且不经故耶。余姜氏之弥甥也。教官征以跋文。不敢辞。略书于卷末如此。
李君范箕镇飞鸟轩题额跋
编辑德水李学士君范。买舍于沂水之上。筮易之小过。小过有飞鸟之象。仍以飞鸟名其轩。昔泽堂大爷筮得大过。为一生受用之诀。今学士得小过。以为承继家学之符。奇哉奇哉。盖鸟声下则顺而鸟飞不远。已无其音。此不远改之象也。君子之进退行藏。或有微过而即改则无悔。此正亨贞之义也。君范曰大过之独立不惧。大人之事。先祖以之。小过之飞鸟遗音。学者之事。小子以之。不亦宜乎。神其昭告矣乎哉。于是要余题其额。仍记其义。遂略书数行。
朴德载振河耕熟斋题额跋
编辑昔晦翁先生记刘氏墨庄而曰。子澄与某游。尤笃志于义理之学。所谓耕道而熟仁者。将于是乎在。今德载伯仲筑小斋。读书其中。而孜孜于为己之学。正如子澄之墨庄。故余以耕熟二字名。俾揭其楣云。
丁起余载兴幽溪堂额后跋
编辑带方之东华岳之下。有九节盘石。而其第三最奇。名曰幽溪。溪水汨㶁清澈。瀑布三道。如轰雷乱雪。流为一大泓。幽深静阒。一尘不到。真世外别区也。友人丁君起余筑小堂于其上。以为藏修游息之所。日与学者讲业。要我题其额。谨以此揭之云。
运判鱼公丙子江都日记跋
编辑余少从先辈闻仁庙初载。多士思皇。贤关执耳。必极一时之选。时则判官鱼公以名进士。主张斋论。声望蔼蔚。余尝向风而恨未及一拜。今因其孙舜瑞。得见公丙子江都日记。益不觉钦叹。苟非平日素明于义利之分者。临难仓卒。乌能出力效忠于职事之外若是哉。是宜褒尚拔擢。以兴起忠义之士。而公不自伐。世无知者。至于圣祖临筵屡问。而莫有所对扬。终使当日之忠劳。暗昧而不章。呜呼。其亦可慨也已。余故表而出之。以示来后。
池铁山汝海墓表跋
编辑池公忠烈自少稔闻。今观尤庵先生所撰表文。其所以阐扬发挥者至矣。此足以不朽于终古矣。况其南行时。拨忙手写。以遗其外孙宋奎炯者。尤可见惓惓之意矣。目今时事忧危。倘得如公者数辈。国其无患。而九原难作奈何。抑公之忠魂壮魄。化为轰雷急电。震撼击撞。使贼兵畏慑不敢进。则公可谓死不死矣。其果尔否。噫。
赞
编辑尤庵先生画像赞
编辑嶷嶷山岳之气像。恢恢河海之心胸。允矣集群儒之大成。蔚然为百代之师宗。以一言而辟圣路于将堙。以只手而擎天柱于既倒。深闱密赞。吾不知其何谟。燕居长叹。吾不知其何抱。吁嗟乎。道之大而莫能容兮。吾将舍考亭而其谁从。
秋浦黄公画像赞
编辑炯如冰壶。贞若霜筠。百年间气。一幅精神。凛烈之节。正大之识。斯焉取斯。坡山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