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正义 (四部丛刊本)/卷六

卷五 尚书正义 卷六
唐 孔颖达 等奉敕撰 日本覆印宋本
卷七

尚书正义卷第六

    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县开国子孔颕达奉

    敕撰

禹贡第   夏书

禹别至作贡

正义曰禹分别九州之界随其所至之山刊除其木深其大川

使得注海水害既除地复本性任其土地所有定其贡赋之差

史录其事以为禹贡之篇

传分其圻界

正义曰诗传云圻疆也分其疆界使有分限计九州之境当应

旧定而云禹别者以尧遭洪水万事改新比为作贡生文故言

禹别耳

传刊其木深其流

正义曰经言随山刊木序以较略为文直言随山不云随山为

何事故传明之随山刊其木也濬川深其流也随山本为濬川

故连言之

传任其至是功

正义曰九州之工物产各里任其土地所有以定贡赋之差既

任其所有亦因其肥瘠多少不同制为差品郑玄云任土谓定

其肥墝之所生是言用肥瘠多少为差也赋者自上税下之名

谓治田出糓故经定其差等谓之厥赋贡者从下献上之称谓

以所出之糓市其土地所生异物献其所有谓之厥贡虽以所

赋之物为贡用赋物不尽有也亦有全不用赋物直随地所有

采取以为贡者此之所贡即与周礼太宰九贡不殊但周礼分

之为九耳其赋与周礼九赋全异彼赋谓口率出钱不言作赋

而云作贡者取下供上之义也诸序皆言作某篇此序不言作

禹贡者以发首言禹句末言贡篇名足以显矣百篇之序此类

有三微子作诰父师少师不言作微子仲虺作诰不言作仲虺

之诰与此篇皆为理足而略之也又解篇在此之意此治水是

尧末时事而在夏书之首禹之得王天下以是治水之功故以

为夏书之首此篇史述时事非是应对言语当是水土既治史

即录此篇其初必在虞书之内盖夏史抽入夏书或仲尼始退

其第事不可知也

禹贡

正义曰此篇史述为文发首奠高山大川言禹治九州之水水

害既除定山川攻秩与诸州为引序自导岍至嶓冢条说所治

之山言其首尾相及也自导弱水至导洛条说所治之水言其

发源注海也自九州攸同至成赋中邦揔言水土既平贡赋得

常之事也锡土姓三句论天子于土地布行德教之事也自五

百里甸服至二百里流揔言四海之内量其远近分为五服之

事也自东渐于海以下揔结禹功成受锡之事也

传禹制九州贡法

正义曰禹制贡法故以禹贡名篇贡赋之法其来久矣治水之

后更复改新言此篇贡法是禹所制非禹始为贡也

禹敷至大川

正义曰言禹分布治此九州之土其治之也随行所至之山除

木通道决流其水水土既平乃定其高山大川谓定其次秩尊

卑使知祀礼所视言禹治其山川使复常也

传洪水至通道

正义曰诗传云汎汎流也汎是水流之貌洪水流而汎溢浸坏

民居故禹分布治之知者文十八年左传云举八凯使主后土

则伯益之辈佐禹多矣禹必身行九州规谋设法乃使佐已之

人分布治之于时平地尽为流潦鲜有陆行之路故将欲治水

随行山林斩木通道郑云必随州中之山而登之除木为道以

望观所当治者则规其形而度其功焉是言禹登山之意也孟

子曰禹三过门不入其家门犹三过之则其馀所历多矣来而

复往非止一处故言分布治之

传奠定至所视

正义曰礼定器于地通名为奠是奠为定也山之高者莫高于

岳川之大者莫大于渎故言高山五岳谓嵩岱衡华𢘆也大川

四渎谓江河淮济也此举高大为言卑小亦定之矣舜典云望

秩于山川故言定其差秩定其大小次叙也定其祀礼所视谓

王制所云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其馀视伯子男往者洪水

滔天山则为水所包川则水皆汎溢祭祀礼废今始定之以见

水土平复旧制地经云荆岐既旅蔡蒙旅平九山刊旅是次秩

既定故旅祭之

兾州

正义曰九州之次以治为先后以水性下流当从下而泄故治

水皆从下为始兾州帝都于九州近北故首从奠起而东南次

兖而东南次青而南次徐而南次扬从扬而西次荆从荆而北

次豫从豫而西次梁从梁而北次雍雍地最高故在后也自兖

巳下皆准地之形势从下向高从东向西青徐扬三州并为东

偏雍州高于豫州豫州高于青徐雍豫之水从青徐而入海也

梁高于荆荆高于扬梁荆之水从扬而入海也兖州在兾州东

南兾兖二州之水各自东北入海也兾州之水不经兖州以兾

是帝都河为大患故先从兾起而次治兖若使兾州之水东入

兖州水无去处治之无益虽是帝都不得先也此经大体每州

之始先言山川后言平地青州梁州先山后川徐州雍州先川

后山兖扬荆豫有川无山扬豫不言平地兾州田赋之下始言

𢘆卫既从史以大略为文不为例也每州之下言水路相通通

向帝都之道言禹每州事了入朝以白帝也

传尧所至于书

正义曰史传皆云尧都平阳五子之歌曰惟彼陶唐有此兾方

是兾州尧所都也诸州兾为其先治水先从兾起为诸州之首

记其役功之法既载者言先施贡赋役载于书也谓计人多少

赋功配役载于书籍然后徴而用之以治水也兾州如此则馀

州亦然故于此特记之也王肃云言巳赋功属役载于书籍传

意当然郑云载之言事事谓作徒役也禹知所当治水又知用

徒之数则书于䇿以告帝徴役而治之惟解载字为异其意亦

同孔也

传壶口至而西

正义曰史记称高祖入咸阳萧何先收图籍则秦焚诗书图籍

皆在孔君去汉初七八十年耳身为武帝博士必当具见图籍

其山川所在必是验实而知壶口在兾州梁岐在雍州当时疆

界为然也此于兾州之分言及雍州之山者从东循山治水而

西故也郑云于此言治梁及岐者盖治水从下起以襄水害易

也班固作汉书地理志据前汉郡县言山川所在志云壶口在

河东北屈县东南应劭云已有南屈故称北屈梁山在左冯翊

夏阳县西北岐山在右扶风美阳县西北然则壶口西至梁山

梁山西至岐山从东而向西言之也经于壶口之下言治者孔

意盖云欲见上下皆治也

传高平至曰阳

正义曰太原原之大者汉书以为郡名传欲省文故云高平曰

太原今以为郡名即晋阳县是也释地云广平曰原高平曰陆

孔以太原地高故言高平其地高而广也下文导山云壶口雷

首至于大岳知此岳即太岳也属河东郡在太原西南也地理

志云河东彘县东有霍太山此彘县周厉王所奔顺帝改为永

安县周礼职方氏兾州其山镇曰霍山即此太岳是也山南见

日故山南曰阳此说循理平地言从太原至岳山之南故云岳

阳也

传覃怀至衡漳

正义曰地理志河内郡有怀县在河之北盖覃怀二字共为一

地故云近河地名衡即古横字漳水横流入河故云横漳漳在

怀北五百馀里从覃怀致功而北至横漳也地理志云清漳水

岀上党沾县大黾谷东北至㴾海阜城县入河过郡五行千六

百八十里此沾县因水为名志又云沾水出壶关志又云浊漳

水出长子县东至邺县入清漳郑玄亦云横漳漳水横流王肃

云衡漳二水名

传无块至而壤

正义曰九章算术穿地四为壤五壤为息土则壤是土和缓之

名故云无块曰壤此土本色为然水去土复其性色白而壤雍

州色黄而壤豫州直言壤不言其色盖州内之土不纯一色故

不得言色也

传赋谓至之赋

正义曰以文承厥土之下序云任土作贡又赋者税敛之名往

者洪水为灾民皆垫溺九州赋税盖亦不行水灾既除土复本

性以作贡赋之差故云赋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谓税谷以供

天子郑玄云此州入谷不贡是也因九州差为九等上上是第

一也交错是闲杂之义故错为杂也顾氏云上上之下即次上

中故云杂出第二之赋也孟子称税什一为正轻之于尧舜为

大貃小貃重之于尧舜为大桀小桀则此时亦什一税俱什一

而得为九等差者人功有强弱收获有多少传以荆州田第八

赋第三为人功修也雍州田第一赋第六为人功少也是据人

功多少揔计以定差此州以上上为正而杂为次等言出上上

时多而上中时少也多者为正少者为杂故云第一此州言上

上错者少在正下故先言上上而后言错豫州言错上中者少

在正上故先言错而后言上中扬州云下上上错不言错下上

者以本设九等分三品为之上中下下上本是异品故变文言

下上上错也梁州云下中三错者梁州之赋凡有三等其出下

中时多故以下中为正上有下上下有下下三等杂出故言三

错足明杂有下上下下可知也此九等所较无多诸州相准为

等级耳此计大率所得非上科定也但治水据田责其什一随

土丰瘠是上之任土而下所献自有差降即以差等为上之定

赋也然一𦫵一降不可常同兾州自出第二与豫州同时则无

第一之赋豫州与兾州第一同时则无第二之赋或容如此事

不可𢘆郑玄云赋之差一井上上出九夫税下下出一夫税通

率九州一井税五夫如郑此言上上出税九倍多于下下郑诗

笺云井税一夫其田百𠭇若上上一井税一夫则下下九井乃

出一夫税太少矣若下下井税一夫则上上全入官矣岂容轻

重顿至是乎

传田之至第五

正义曰郑玄云田著高下之等者当为水害备也则郑谓地形

高下为九等也王肃云言其土地各有肥瘠则肃定其肥瘠以

为九等也如郑之义高处地瘠出物既少不得为上如肃之义

肥处地下水害所伤出物既少不得为上故孔云高下肥瘠共

相参对以为九等上言敷土此言厥田田土异者郑玄云地当

阴阳之中能吐生万物者曰土据人功作力竞得而田之则为

之田田土异名义当然也

传二水至耕作

正义曰二水汎溢漫流巳治从其故道故今巳可耕作也青州

潍淄其道与此𢘆卫既从同是从故道也荆州云土梦作乂与

此大陆既作同是水治可耕作也其文不同史异辞耳无义例

也壶口与雍州之山连文故传言壶口在兾州此无所嫌故不

言在兾州以下皆如此也地理志云恒水出常山上曲阳县东

入滱水卫水出常山灵寿县东北入滹沲大陆在钜鹿县北释

地十薮云晋有大陆孙炎等皆云今钜鹿县北广河泽也郭璞

云广河犹大陆以地名言之近为是也春秋魏献子畋于大陆

焚焉还卒于𡩋杜氏春秋说云嫌钜鹿绝远以为汲郡修武县

吴泽也𡩋即修武也然此二泽相去甚远所以得为大陆者以

尔雅广平曰陆但广而平者则名大陆故异所而同名焉然此

二泽地形卑下得以广平为陆者泽虽卑下旁带广平之地故

统名焉故大陆泽名广河以旁近大陆故也

传海曲至害除

正义曰孔读鸟为岛岛是海中之山九章筭术所云海岛邈绝

不可践量是也传云海曲谓之岛谓其海曲有山夷居其上此

居岛之夷常衣鸟兽之皮为遭洪水衣食不足今还得衣其皮

服以明水害除也郑玄云鸟夷东方之民搏食鸟兽者也王肃

云鸟夷东北夷国名也与孔不同

传碣石至馀州

正义曰地理志云碣石山在北平骊城县西南是碣石为海畔

山也郑云战国䇿碣石在九门县今属常山郡盖别有碣石与

此名同今验九门无此山也下文导河入于海传云入于渤海

渤海之郡当以此海为名计渤海北距碣石五百馀里河入海

处远在碣石之南禹行碣石不得入于河也盖远行通水之处

北尽兾州之境然后南回入河而逆上也夹右者孔云夹行此

山之右则行碣石山西南行入河在碣石之右故云夹右也顾

氏亦云山西曰右郑玄云禹由碣石山西北行尽兾州之境还

从山东南行入河郑以北行则东为右南行西为右故夹山两

旁山常居右与孔异也梁州传云浮东渡河而还帝都白所治

也则入河逆上为还都白所治也禹之治水必每州巡行度其形

势计其人功施设规模指授方略令人分布并作还都白帝所

知于时帝都近河故于每州之下皆言浮水达河记禹还都之

道也兾兖徐荆豫梁雍州各自言河惟青扬二州不言河耳兖

州云浮于济漯达于河故青州直云达于济徐州云浮于淮泗

达于河故扬州云达于淮泗皆记禹入河之道也王肃云凡每

州之下说诸治水者禹功主于治水故详记其所治之州往还

所乘涉之水名肃惟不言还都白帝亦谓为治水故浮水也郑

玄以为治水既毕更复行之观地肥瘠定贡赋上下其意与孔

异也八州皆言境界而此独无故解之此州帝都不说境界以

馀州所至则可知也兖州云济河自东河以东也豫州云荆河

自南河以南也雍州云西河自西河以西也明东河之西西河

之东南河之北是兾州之境也马郑皆云兾州不书其界者时

帝都之使若广大然文既局以州名复何以见其广大是妄说

也又解馀州先田后赋此州先赋后田亦如境界殊于馀州也

言殊者当为田赋以收获为差田以肥瘠为等若田在赋上则

赋冝从田田美则冝赋重无以见人功修否故令赋先于田也

以见赋由人功此州既见此理馀州从而可知皆令赋在田下

欲见赋从田出为此故殊于馀州也郑玄云此州入糓不贡下

云五百里甸服传云为天子服治田是田入糓故不献贡篚差

异于馀州也甸服止方千里兾之北土境界甚遥远都之国必

有贡篚举大略而言也

兖州

传东南至距河

正义曰此下八州发首言山川者皆谓境界所及也据谓跨之

距至也济河之闲相去路近兖州之境跨济而过东南越济水

西北至东河也李巡注尔雅解州名云两河闲其气情性相近

故曰兾兾近也济河闲其气专质体性信谦故云兖兖信也淮

海闲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江南其气燥劲厥性

轻扬故曰扬扬轻也荆州其气燥刚禀性彊梁故曰荆荆彊也

河南其性安舒厥性宽豫故曰豫豫舒也河西其气蔽壅受性

急凶故云雍雍壅也尔雅九州无梁青故李巡不释所言未必

得其本也

传河水至北是

正义曰河自大陆之北敷为九河谓大陆在兾州嫌九河亦在

兾州故云在此州界也河从大陆东畔北行而东北入海兾州

之东境至河之西畔水分大河东为九道故知在兖州界平原

以北是也释水载九河之名云徒骇太史马颊覆釡胡苏𥳑絜

钩盘鬲津李巡曰徒骇禹䟽九河以徒众起故云徒骇太史禹

大使徒众通其水道故曰太史马颊河势上广下狭状如马颊

也覆釡水中多渚往往而处形如覆釡胡苏其水下流故曰胡

苏胡下也苏流也𥳑大也河水深而大也絜言河水多山石治

之苦絜絜苦也钩盘言河水曲如钩屈折如盘也鬲津河水狭

小可鬲以为津也孙炎曰徒骇禹䟽九河用功虽广众惧不成

故曰徒骇胡苏水流多散胡苏然其馀同李巡郭璞云徒骇今

在成平东光县今有胡苏亭覆釡之名同李巡馀名皆云其义

未详计禹陈九河云复其故道则名应先有不冝徒骇太史因

禹立名此郭氏所以未详也或九河虽旧有名至禹治水更别

立名即尔雅所云是也汉书沟洫志成帝时河堤都尉许商上

书曰古记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见在成平东光鬲县

界中自鬲津以北至徒骇其闲相去二百馀里是知九河所在

徒骇最北鬲津最南盖徒骇是河之本道东出分为八枝也许

商上言三河下言三县则徒骇在成平胡苏在东光鬲津在鬲

县其馀不复知也尔雅九河之次从北而南既知三河之处则

其馀六者太史马颊覆釡在东光之北成平之南𥳑絜钩盘在

东光之南鬲县之北也其河塡塞时有故道郑玄云周时齐桓

公塞之同为一河今河闲弓高以东至平原鬲津往往有其遗

处春秋纬宝乾图云移河为界在齐吕塡阏八流以自广郑玄

盖据此文为齐桓公塞之也言阏八流拓境则塞其东流八枝

并使归于徒骇也

传雷夏至此泽

正义曰洪水之时高原亦水泽不为泽雷夏既泽高地水尽此

复为泽也于泽之下言灉沮会同谓二水会合而同入此泽也

地理志云雷泽在济阴城阳县西北

桑土至宅土

正义曰冝桑之土既得桑养蚕矣洪水之时民居丘上于是得

下丘陵居平土矣

传地高至桑蚕

正义曰释丘云非人为之丘孙炎曰地性自然也是地高曰丘

也降丘宅土与既蚕连文知下丘居平土就桑蚕也计下丘居

土诸处皆然独于此州言之者郑玄云此州寡于山而夹川两

大流之闲遭洪水其民尤困水害既除于是下丘居土以其免

于厄尤喜故记之

传繇茂条长也

正义曰繇是茂之貌条是长之体言草茂而木长也九州惟此

与徐扬三州言草木者三州偏冝之也冝草木则地美矣而

田非上者为土下湿故也

传贞正至相当

正义曰周易彖象皆以贞为正也诸州赋无下下贞即下下为

第九也此州治水最在后毕州为第九成功其赋亦为第九列

赋于九州之差与第九州相当故变文为贞见此意也

传治水至州同

正义曰作者役功作务谓治水也治水十三年乃有赋法始得

贡赋与他州同也他州十二年此州十三年比于他州最在后

也尧典言鲧治水九载绩用不成然后尧命得舜舜乃举禹治

水三载功成尧即禅舜此言十三载者并鲧九载数之祭法云

禹能修鲧之功明鲧巳加功而禹因之也此言十三载者记其

治水之年言其水害除耳非言十三年内皆是禹之治水施功

也马融曰禹治水三年八州平故尧以为功而禅舜是十二年

而八州平十三年而兖州平兖州平在舜受终之年也

传地冝至贡焉

正义曰任土作贡此州贡漆知地冝漆林也周礼载师云漆林

之征故以漆林言之绮是织缯之有文者是绫锦之别名故云

锦绮之属皆是织而有文者也篚是入贡之时盛在于篚故云

盛之筐篚而贡焉郑玄云贡者百功之府受而藏之其实于篚

者入于女功故以贡篚别之历检篚之所盛皆供衣服之用入

于女功如郑言矣檿丝中琴瑟之弦亦是女功所为也织贝郑

玄以为织如贝文传谓织为细纻贝为水物则贝非服饰所须

盖恐其损缺故以筐篚盛之也诸州无厥篚者其诸州无入篚

之物故不贡也汉丗陈留襄邑县置服官使制作衣服是兖州

绫锦美也

传顺流至曰达

正义曰地理志云漯水出东郡东武阳县至乐安千乘县入海

过郡三行千二十里其济则下文具矣是济漯为二水名也言

因水入水曰达当谓从水入水不须舎舟而陆行也扬州云㳂

于江海达于淮泗传云㳂江入海自海入淮自淮入泗是言水

路相通得乘舟经达也案青州云浮于汶达于济经言济会于

汶浮汶得达济也此云浮于济漯达于河从漯入济自济入河

徐州云浮于淮泗达于河盖以徐州北接青州既浮淮泗当浮

汶入济以达于河也

青州

传东北至距岱

正义曰海非可越而言据者东莱东境之县浮海入海曲之闲

青州之境非至海畔而巳故言据也汉末有公孙度者窃据辽

东自号青州刺史越海收东莱诸郡尧时青州当越海而有辽

东也舜为十二州分青州为营州营州即辽东也

传嵎夷至故道

正义曰嵎夷地名即尧典宅嵎夷是也嵎夷莱夷和夷为地名

淮夷为水名岛夷为狄名皆观文为说也略是𥳑易之义故用

功少为略也地理志云潍水出琅邪箕屋山北至都昌县入海

过郡三行五百二十里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东北至千乘

博昌县入海

传滨涯至斥卤

正义曰滨涯常训也说文云卤咸地也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

卤海畔迥阔地皆斥卤故云广斥言水害除复旧性也

传畎谷至贡之

正义曰释水云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谷是两山之闲流水之

道㽗言畎去水故言谷也怪石奇怪之石故云好石似玉也枲

麻也鈆锡也岱山之谷有此五物美于他方所有故贡之也

传檿桑至瑟弦

正义曰释木云檿桑山桑郭璞曰柘属也檿丝是蚕食檿桑所

得丝韧中琴瑟弦也

浮于汶

正义曰地理志云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入济也

徐州

传二水至种艺

正义曰乂训治也故云二水已治地理志云沂水出泰山盖县

临乐子山南至下邳入泗过郡五行六百里淮出桐柏山发源

远矣于此州言之者淮水至此而大为害尤甚喜得其治故于

此记之地理志云𫎇山在泰山蒙阴县西南羽山在东海祝其

县南诗云艺之荏菽故艺为种也

传大野至可耕

正义曰地理志云大野泽在山阳钜野县北钜即大也檀弓云

污其宫而猪焉又泽名孟猪停水处也故云水所停曰猪往前

漫溢今得猪水为泽也东原即今之东平郡也致功而地平言

其可耕也

传土黏至丛生

正义曰戠埴音义同考工记用土为瓦谓之搏埴之工是埴谓

黏土故土黏曰埴易渐卦彖云渐进也释言云苞稹也孙炎曰

物丛生曰苞齐人名曰稹郭璞曰今人呼丛致者为稹渐苞谓

长进丛生言其美也

传王者至四方

正义曰传解贡土之意王者封五色土以为社若封建诸侯则

各割其方色土与之使归国立社其上焘以黄土焘覆也四方

各依其方色皆以黄土覆之其割土与之时苴以白茅用白茅

裹土与之必用白茅者取其絜清也易称藉用白茅茅色白而

絜美韩诗外传云天子社广五丈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

黒上冒以黄土将封诸侯各取其方色土苴以白茅以为社明

有土谨敬絜清也蔡邕独断云天子太社以五色土为坛皇子

封为王者授之太社之上以所封之方色苴以白茅使之归国

以立社谓之茅社是必古书有此说故先儒之言皆同也

传夏翟至琴瑟

正义曰释鸟云翟山雉此言夏翟则夏翟共为雉名周礼立夏

采之官取此名也周礼司常云全羽为旞析羽为旌用此羽为

之故云羽中旌旄也地理志云东海下邳县西有葛峄山即此

山也

传泗水至美鱼

王义曰泗水旁山而过石为泗水之涯石在水旁水中见石似

若水上浮然此石可以为磬故谓之浮磬也贡石而言磬者此

石宜为磬犹如砥砺然也蠙是蚌之别名此蠙出珠遂以蠙为

珠名蠙之与鱼皆是水物而以淮夷冠之知淮夷是二水之名

淮即四渎之淮也夷盖小水后来竭涸不复有其处耳王肃亦

以淮夷为水名郑玄以为准水之上夷民献此珠与鱼北地理

志泗水岀济阴乘氏县东南至临淮睢陵县入淮行千一百一

十里也

传玄黒至当细

正义曰篚之所盛例是衣服之用此单言玄玄必有质玄是黒

色之别名故知玄是黒缯也史记称高祖为义帝发丧诸侯皆

缟素是缟为白缯也

扬州

传彭蠡至此泽

正义曰彭蠡是江汉合处下云导漾水南入于江东汇为彭蠡

是也日之行也夏至渐南冬至渐北鸿雁之属九月而南正月

而北左思蜀都赋所云木落南翔冰泮北徂是也日阳也此鸟

南北与日进退随阳之鸟故称阳鸟冬月所居于此彭蠡之泽也

传震泽至震泽

正义曰地理志云会稽吴县故周泰伯所封国也具区在西古

文以为震泽是吴南大湖名盖县治居泽之东北故孔传言南

志言西大泽畜水南方名之曰湖三江既入此湖也治水致功令

江入此泽故致定为震泽也下传云自彭蠡江分为三入震泽

遂为北江而入海是孔意江从彭蠡而分为三又共入震泽从

震泽复分为三乃入海郑云三江分于彭蠡为三孔东入海其

意言三江既入入海耳不入震泽也又案周礼职方扬州薮曰

具区浸曰五湖五湖即震泽若如志云具区即震泽则浸薮为

一案馀州浸薮皆异而扬州同者盖扬州浸薮同处论其水谓

之浸指其泽谓之薮

传篠竹箭簜大竹

正义曰释草云篠竹箭郭璞云别二名也又云簜竹李巡曰竹

节相去一大曰簜孙炎曰竹阔节者曰簜郭璞云竹别名是篠

为小竹簜为大竹

传少长曰夭乔高也

正义曰夭是少长之貌诗曰桃之夭夭是也乔高释诂文诗曰

南有乔木是也

传金银铜也

正义曰金既揔名而云三品黄金以下惟有白银与铜耳故为

金银铜也释器云黄金谓之𬍡其美者谓之镠白金谓之银其

美者谓之镣郭璞曰此皆道金银之别名及其美者也镠即紫

磨金也郑玄以为金三品者铜三色也

传瑶琨皆美玉

正义曰美石似玉者也玉石其质相类美恶别名也王肃云瑶

琨美石次玉者也

传齿象至豫章

正义曰诗云元龟象齿知齿是象牙也说文云齿口断骨也牙

壮齿也隐五年左传云齿牙骨角牙齿小别统而名之齿亦牙

也考工记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宣二年左传云犀兕尚多弃甲

则那是甲之所用犀革为上革之所美莫过于犀知革是犀皮

也说文云兽皮治去其毛为革革与皮去毛为异耳说文云羽

鸟长毛也知羽是鸟羽南方之鸟孔雀翡翠之属其羽可以为

饰故贡之也说文云𤛆西南夷长旄牛也此𤛆牛之尾可为旌

旗之饰经传通谓之旄牧誓云右秉白旄诗云建旐设旄皆谓

此牛之尾故知毛是旄牛尾也直云惟木不言木名故言楩梓

豫章此三者是扬州美木故传举以言之所贡之木不止于此

传南海至葛越

正义曰上传海曲谓之岛知此岛夷是南海岛上之夷也释草

云卉草舎人曰凡百草一名𠦄知𠦄服是草服葛越也葛越南

方布名用葛为之左思吴都赋云蕉葛𦫵越弱于罗纨是也兾

州云岛夷皮服是夷自服皮皮非所贡也此言岛夷𠦄服亦非

所贡也此与莱夷作牧并在贡篚之闲古史立文不次也郑玄

云此州下湿故衣草服贡其服者以给天子之官与孔异也

传织细至水物

正义曰传以贝非织物而云织贝则贝织异物织是织而为之

扬州纻之所出此物又以篚盛之为衣服之用知是细纻谓细

纻布也释鱼之篇贝有居陆居水此州下湿故云水物释鱼有

玄贝贻贝馀貾黄白文馀泉白黄文当贡此有文之贝以为器

物之饰也郑玄云贝锦名诗云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凡为织者

先染其丝乃织之则文成矣礼记曰士不衣织与孔异也

传小曰至不常

正义曰橘柚二果其种本别以实相比则柚大橘小故云小曰

橘大曰柚犹诗传云大曰鸿小曰雁亦别种也此物必须裹送

故云其所包裹而送之以须之有时故待锡命乃贡言不常也

文在篚下以不常故耳荆州纳锡大龟豫州锡贡磬错皆为非

常并在篚下荆州言包传云橘柚也文在篚上者荆州橘柚为

善以其常贡此州则不常也王肃云橘与柚锡其命而后贡之

不常入当继荆州乏无也郑云有锡则贡之此州有锡而贡之

或时无则不贡锡所以柔金也周礼考工记云攻金之工掌执

金锡之齐故也

传顺流至入泗

正义曰文十年左传云㳂汉溯江溯是逆㳂是顺故顺流而下

曰㳂㳂江入海顺也自海入淮自淮入泗逆也

荆州

传北据至之阳

正义曰此州北界至荆山之北故言据也南及衡山之阳其境

过衡山也以衡是大山其南无复有名山大川可以为记故言

阳见其南至山南也

传二水至宗尊也

正义曰周礼大宗伯诸侯见天子之礼春见曰朝夏见曰宗郑

云朝犹朝也欲其来之早也宗尊也欲其尊王也朝宗是人事

之名水无性识非有此义以海水大而江汉小以小就大似诸

侯归于天子假人事而言之也诗云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毛传

云水犹有所朝宗朝宗是假人事而言水也老子云沧海所以

能为百谷王者以其下之是百川以海为宗郑云江水汉水其

流遄疾又合为一共赴海也犹诸侯之同心尊天子而朝事之

荆楚之域国有道则后服国无道则先彊故记其水之义以著

人臣之礼

传江于至之中

正义曰传以江是此水大名九江谓大江分而为九犹大河分

为九河故言江于此州之界分为九道训孔为甚殷为中言甚

得地势之中也郑云殷犹多也九江从山谿所出其孔众多言

治之难也地理志九江在今庐江浔阳县南皆东合为大江如

郑此意九江各自别源其源非大江也下流合于大江耳然则

江以南水无大小俗人皆呼为江或从江分出或从外合来故

孔郑各为别解应劭注地理志云江自浔阳分为九道符于孔

说浔阳记有九江之名一曰乌江二曰蜯江三曰乌白江四曰

嘉靡江五曰畎江六曰源江七曰廪江八曰提江九曰菌江虽

名起近代义或当然

传沱江至故道

正义曰下文㞴山导江东别为沱是沱为江之别名也经无潜

之本源故直云水名释水云水自江出为沱汉为潜郑注此既

引尔雅乃云今南郡枝江县有沱水其尾入江耳首不于江出

也华容有夏水首出江尾入污盖此所谓沱也潜则未闻象类

此解荆州之沱潜发源此州若如郑言此水南流不入荆州界

非此潜也此下梁州注云二水亦谓自江汉出者地理志在今

蜀郡郫县江沱及汉中安阳皆有沱水潜水其尾入江汉耳首

不于此出江源有𨞪江首出江南至揵为武阳又入江岂沱之

类与潜盖汉西出嶓冢东南至巴郡江州入江行二千七百六

十里此解梁州之沱潜也郭璞尔雅音义云沱水自蜀郡都水

县揃山与江别而更流璞又云有水从汉中沔阳县南流至梓

潼汉寿入太穴中通峒山下西南潜出一名沔水旧俗云即禹

贡潜也郭璞此言亦解梁州沱潜与郑又异然地理志及郑皆

以荆梁二州各有沱潜又郭氏所解沱潜惟据梁州不言荆州

之沱潜而孔梁州注云沱潜发源此州入荆州以二州沱潜为

一者然彼州山水古今不可移易孔为武帝博士地理志无容

不知盖以水从江汉出者皆曰沱潜但地势西高东下虽于梁

州合流还从荆州分出犹如济水入河还从河出故孔举大略

为发源梁州耳

传云梦至之治

正义曰昭三年左传楚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是云梦之泽

在江南也地理志南郡华容县南有云梦泽杜预云南郡枝江

县西有云梦城江夏安陆县亦有云梦或曰南郡华容县东南

有巴丘湖江南之梦云梦一泽而每处有名者司马相如子虚

赋云云梦者方八九百里则此泽跨江南北每处名存焉定四

年左传称楚昭王寝于云中则此泽亦得单称云单称梦经之

土字在二字之闲盖史文兼上下也此泽既大其内有平土有

高丘水去可为耕作畎𠭇之治

传土所至州同

正义曰与扬州同而扬州先齿革此州先羽毛者盖以善者为

先由此而言之诸州贡物多种其次第皆以当州贵者为先也

传干柘至曰栝

正义曰干为弓干考工记云弓人取干之道也以柘为上知此

干是柘也释木云栝柏叶松身陆机毛诗义䟽云杶㯉栲漆相

似如一则杶似㯉漆也杶栝柏皆木名也以其所施多矣柘木

惟用为弓干弓干莫若柘木故举其用也

传砥细至朱类

正义曰砥以细密为名砺以麤粝为称故砥细于砺皆磨石也

郑云砺磨刀刃石也精者曰砥鲁语曰肃慎氏贡楛矢石砮贾

逵云砮矢镞之石也故曰砮石中矢镞丹者丹砂故云朱类王

肃云丹可以为采

传箘簵至称善

正义曰箘簵美竹当时之名犹然郑云箘簵䉁风也竹有二名

或大小异也箘簵是两种竹也肃慎氏贡楛矢知楛中矢干三

物皆出云梦之泽当时验之犹然经言三邦厎贡知近泽三国

致此贡也文续厥名则其物特有美名故云其名天下称善郑

玄以厥名下属包匦菁茅

传橘柚

正义曰包下言匦菁茅说文云匚受物之器象形也凡匚之属

皆从匚匮匣之字皆从匚匦亦从匚故匦是匣也菁茅既以匦

盛非所包之物明包必有裹也此州所出与扬州同扬州厥包

橘柚知此包是橘柚也王肃云扬州厥包橘柚从省而可知也

传匦匣至缩酒

正义曰匣是匮之别名匮之小者菁茅所盛不须大匮故用匣

也周礼醢人有菁菹鹿臡故知菁以为淔郑云菁𮐖菁也蓂菁

处处皆有而令此州贡者盖以其味善也僖四年左传齐桓

责楚云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是茅以缩酒也郊

特牲云缩酒用茅明酌也郑注云以茅缩酒也周礼甸师云祭

祀供萧茅郑兴云萧字或为莤莤读为缩束茅立之祭前酒沃

其上酒渗下若神饮之故谓之缩杜预解左传用郑兴之说未

知谁同孔旨特令此州贡茅茅当异于诸处杜预云茅之为异

未审也或云茅有三脊案史记齐桓公欲封禅管仲睹其不可

穷以辞因设以无然之事云古之封禅江淮之闲三脊茅以为

借此乃惧桓公耳非荆州所有也郑玄以菁茅为一物匦犹缠

结也菁茅之有毛刺者重之故既包裹而又缠结也

传此州至绶类

正义曰释器云三染谓之𫄸李巡云三染其色巳成为绛𫄸绛

一名也考工记云三入为𫄸五入为緅七入为缁郑云染𫄸者

三入而成入再染以黒则为緅又再染以黒则为缁玄色在緅

缁之闲其六入者是染玄𫄸之法也此州染玄𫄸色善故令贡

之说文云玑珠不圎者故为珠类玉藻说佩玉所悬者皆云组

绶是组绶相类之物也

传尺二至纳之

正义曰史记龟䇿传云龟千岁满尺二寸汉书食货志云元龟

距髯长尺二寸故以尺二寸为大龟冠以九江知出九江水中

也文在篚下而言纳锡是言龟不常用故锡命乃纳之言此大

龟锡命乃贡之也

浮于江沱潜汉

正义曰浮此四水乃得至洛本或潜下有于误耳

豫州

传伊出至入河

正义曰地理志云伊水出弘农卢氏县东熊耳山东北入洛洛

水出弘农上洛县冢领山东北至巩县入河瀍水出河南榖城

县潜亭北东南入洛㵎水出弘农新安县东南入洛志与传异

者熊耳山在陆浑县西冢领山在上洛县境之内沔池在新安

县西谷城潜亭北此即是河南境内之北山也志详而传略所

据小异耳伊SKchar2㵎三水入洛合流而入河言其不复为害也

传荥泽至遏猪

正义曰沇水入河而溢为荥荥是泽名洪水之时此泽水大动

成波浪此泽其时波水巳成遏猪言壅遏而为猪畜水而成泽

不滥溢也郑云今塞为平地荥阳民犹谓其处为荥泽在其县

东言在荥泽县之东也马郑王本皆作荥播谓此泽名荥播春

秋闵二年卫侯及狄人战于荥泽不名播也郑玄谓卫狄战在

此地社预云此荥泽当在河北以卫败方始渡河战处必在河

北盖此泽跨河南北多而得名耳

传菏泽至被之

正义曰地理志山阳郡有胡陵县不言其县有菏泽也又云菏

泽在济阴定陶县东孟猪在梁国睢阳县东北以今地验之则

胡陵在睢阳之东定陶在睢阳之北其水皆不流溢东北被孟

猪也然郡县之名随代变易古之胡陵当在睢阳之西北故得

东出被孟猪也于此作孟猪左传尔雅作孟诸周礼作望诸声

转字异正是一地也

传纩细绵

正义曰礼丧大记𠋫死者属纩以俟绝气即纩是新绵耳纎是

细故言细绵

传治玉至磬错

正义曰诗云佗山之石可以攻玉又曰可以为错磬有以玉为

之者故云治玉石曰错谓治磬错也

梁州

传东据至黒水

正义曰周礼职方氏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在豫州界内此梁州

之境东据华山之南不得其山故言阳也此山之西雍州之境也

传㞴山至荆州

正义曰汉制县有羌夷曰道地理志云蜀郡有湔道㞴山在西

徼外江水所出也陇西郡西县嶓冢山西汉水所出是二者皆

山名也沱出于江潜出于汉二水发源此州而入荆州故荆州

亦云沱潜既道

传蔡蒙至可艺

正义曰地理志云蒙山在蜀郡青衣县应劭云顺帝改曰汉茄

县蔡山不知所在论语云季氏旅于泰山是祭山曰旅也平者

言其治水毕犹上既艺也和夷平地之名致功可艺艺与平互

言耳

传色青黒而沃壤

正义曰孔以黎为黒故云色青黒其地沃壤言其美也王肃曰

青黒色黎小䟽也

传田第至三等

正义曰传以既言下中复云三错举下中第八为正上下取一

故杂出第七第九与第八为三也郑云三错者此州之地有当

出下之赋者少耳又有当出下上中下者差复益少与孔异也

传璆玉至刚铁

正义曰释器云璆琳玉也郭璞云璆琳美玉之别名镂者可以

刻镂故为刚铁也

传贡四至金罽

正义曰与织皮连文必不贡生兽故云贡四兽之皮释言云𣯛

罽也舎人曰𣯛谓毛罽也胡人续羊毛作衣孙炎曰毛𣯛为罽

织毛而言皮者毛附于皮故以皮表毛耳

传西倾至曰沔

正义曰下又导山有西倾知是山名也地理志云西倾在陇西

临洮县西南西倾在雍州自西倾山南行因桓水是来浮于潜

水也地理志云桓水出蜀郡蜀山西南行羌中入南海则初发

西倾未有水也不知南行几里得桓水也下传云泉始出山为

漾水东南流为沔水至汉中东行为汉水是汉上曰沔

传越沔至曰乱

正义曰计沔在渭南五百馀里故越沔陆行而北入渭渭水入

河故浮渭而东帝都在河之东故渡河陆行而还帝都也以每

州之下言入河之事河近帝都知是还都白所治也正绝流曰

乱释水文孙炎曰横渡也

雍州

传西距至州西

正义曰禹治豫州乃次梁州自东向西故言梁州之境先以华

阳而后黒水从梁适雍自南向北故先黒水而后西河计雍州

之境被荒服之外东不越河而西逾黒水王肃云西据黒水东

距西河所言得其实也遍捡孔本皆云西距黒水东据河必是

误也又河在雍州之东而谓之西河者龙门之河在兾州西界

故谓之西河王制云自东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是河相对而

为东西也

传导之至合黎

正义曰诸水言既导此言既西由地势不同导之使西流也郑

云众水皆东此水独西故记其西下也

传属逮至于渭

正义曰属谓相连属故训为逮逮及也言水相及诗毛传云汭

水涯也郑云汭之言内也盖以人皆南面望水则北为汭也且

泾水南入渭而名为渭汭知水北曰汭言治泾水使之入渭亦

是从故道也地理志云泾水出安定泾阳县西岍头山东南至

冯翊阳陵县入渭行千六百里

传漆沮至于渭

正义曰诗云自土沮漆毛传云沮水漆水也则漆沮本为二水

地理志云漆水出扶风漆县西阚骃十三州志云漆水出漆县

西北岐山东入渭沮则不知所出盖东入渭时巳与漆合渭发

源远以渭为主上云泾属渭是矣故此言漆沮既从巳从于渭

沣水所同亦同于渭以渭为主故也地理志沣水出扶风鄠县

东南北过上林苑入渭也

传巳旅至之荆

正义曰洪水之时祭祀礼废巳旅祭而言治功毕治水从下自

东而西先荆后岐荆在岐东嫌与上荆为一故云非荆州之荆

也地理志云禹贡北条荆山在冯翊怀德县南南条荆山在南

郡临沮县北彼是荆州之荆也

传三山至相望

正义曰以荆岐单名此山复名故辩之云三山名也至于为首

尾之辞故言相望也三山空举山名不言治意蒙上既旅之文

也地理志云扶风武功县有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垂山古文

以为惇物皆在县东

传下湿至致功

正义曰下湿曰隰释地文地理志云猪野泽在武威县东北有

休屠泽古文以为猪野泽郑玄以为诗云度其隰原即此原隰

是也原隰𡺳地从此致功西至猪野之泽也

传西裔至之功

正义曰左传称舜去四凶投之四裔舜典云窜三苗于三危是

三危为西裔之山也其山必是西裔未知山之所在地理志杜

林以为炖煌郡即古瓜州也昭九年左传云先王居梼杌于四

裔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杜预云允姓之祖与三苗俱放于三

危瓜州今炖煌也郑玄引地记书云三危之山在鸟䑕之西南

当㞴山则在积石之西南地记乃妄书其言未必可信要知三

危之山必在河之南也禹治水未巳窜三苗水灾既除彼得安

定故云三危之山巳可居三苗之族大有次叙记此事以美禹

治之功也

传田第一至功少

正义曰此与荆州赋田𦫵降皆较六等荆州𦫵之极故云人功

修此州降之极故云人功少其馀相较少者从此可知也王制

云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地则

民当相准而得有人功修人功少者记言初置邑者可以量之

而州境阔远民居先定新遭洪水存亡不同故地势有美恶人

功有多少治水之后即为此差在后随人少多必得更立其等

此非永定也

传球琳至似珠

正义曰释地云西北之美者有崐崘虚之璆琳琅玕焉说者皆

云球琳美玉名琅玕石而似珠者必相传验实有此言也

传积石至西界

正义曰地理志云积石山在金城河关县西南羌中河行塞外

东北入塞内积石非河之源故云河所经也河从西来至此北

流故禹㳂河顺流而北释水云河千里一曲一直故千里而东

千里而南至于龙门西河也地理志云龙门山在冯翊夏阳县

北此山当河之道禹凿以通河东郡之西界也禹至此渡河而

还都白帝也㳂或误为治此说禹行不说治水也

传逆流至西上

正义曰会合也人行逆流而水相向故逆流曰会从河入渭自

渭北涯逆水西上言禹白帝讫从此而西上更入雍州界也诸

州之末惟言还都之道此州事终言发都更去明诸州皆然也

传织皮至戎狄也

王义曰四国皆衣皮毛故以织皮冠之传言织皮毛布有此四

国崐崘也析支也渠也搜也四国皆是戎狄也末以西戎揔之

此戎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牧誓云武王伐纣有羌髳从之此

是羌髳之属禹皆就次叙美禹之功远及戎狄故记之也郑玄

云衣皮之民居此崐崘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王肃

云崐崘在临羌西析文在河关西西戎西域也王肃不言渠搜

郑并渠搜为一孔传不明或亦以渠搜为一通西戎为四也郑

以崐崘为山谓别有崐崘之山非河所出者也所以孔意或是

地名国号不必为山也

导岓及岐

正义曰上文每州说其治水登山从下而上州境隔绝未得径

通今更从上而下条说所治之山本以通水举其山相连属言

此山之傍所有水害皆治讫也因兾州在北故自北为始从此

导岍至敷浅原旧说以为三条地理志云禹贡北条荆山在冯

翊怀德县南南条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北是旧有三条之说

也故马融王肃皆为三条导岍北条西倾中条嶓冢南条郑玄

以为四列导岍为阴列西倾为次阴列嶓冢为次阳列㞴山为

正阳列郑玄创为此说孔亦当为三条也岍与嶓冢言导西倾

不言导者史文有详略以可知故省文也

传更理至雍州

正义曰荆岐上已具矣而此复言之以山势相连而州境隔绝

更从上理说所治山川首尾所在揔解此下导山水之意也其

实通水而文称导山者导山本为治水故以导山名之地理志

云吴岳在扶风岍县西古文以为岍山岐山在美阳县西北荆

山在怀德县三山皆在雍州

传此谓至西河

正义曰逾于河谓山逾之也此处山势相望越河而东故云此

谓龙门西河言此处山不绝从此而渡河也

传三山至党西

正义曰地理志云壶口在河东北屈县东南雷首在河东蒲坂

县南太岳在河东彘县东是三山在兾州以太岳东近上党故

云在上党西也

传此三至东行

正义曰地理志云析城在河东濩泽县西王屋在河东垣县东

北地理志不载厎柱厎柱在太阳关东析城之西从厎柱至王

屋在兾州南河之北东行也

传此二至言之

正义曰地理志云太行山在河内山阳县西北𢘆山在常山上

曲阳县西北太行去恒山太远𢘆山去碣石又远故云此二山

连延东北接碣石而入沧海言山傍之水皆入海山不入海也

又解治水言山之意百川经此众山禹皆治之川多不可胜名

故以山言之也谓漳潞汾涑在壶口雷首太行经底柱析城济

出王屋淇近太行恒卫滹沲滱易近恒山碣石之等也

传西倾至南山

正义曰地理志云西倾在陇西临洮县西南朱圉在天水兾县

南言在积石以东见河所经也地理志云鸟䑕同穴山在陇西

首阳县西南渭水所出在陇西郡之西是三者皆雍州之南山也

传相首尾而东

正义曰地理志云大华在京兆华阴县南鸟䑕东望太华太远

故云相首尾而东也

传四山至相备

正义曰地理志云熊耳山在弘农卢氏县东伊水所出嵩高山

在颍川嵩高县古文以为外方山桐柏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

横尾山在江夏安陆县东北古文以为陪尾山是四山接华山

而相连东南皆在豫州界也凡举山名皆为治水故言水之所

经洛出熊耳伊经外方淮出桐柏经陪尾导山本为治水故云

皆先举所施功之山于上而后条列所治水于下互相备也

传漾水至荆州

正义曰下云嶓冢导漾梁州云㞴嶓既艺是嶓冢在梁州也荆

州以荆山为名知荆山在荆州也

传内方至所经

正义曰地理志云章山在江夏竟陵县东北古文以为内方山

地理志无大别郑玄云大别在庐江安丰县杜预解春秋云大

别阙不知何处或曰大别在安丰县西南左传云吴既与楚夹

汉然后楚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然则二别近汉之名

无縁得在安丰县如预所言虽不知其处要与内方相接汉水

所经必在荆州界也

传㞴山至荆州

正义曰其下云㞴山导江梁州㞴嶓既艺是㞴山在梁州也地

理志云衡山在长沙湘南县东南上言衡阳惟荆州是江所经

在荆州也

传言衡至章界

正义曰衡即横也东西长今之人谓之为岭东行连延过九江

之水而东接于敷浅原之山也经于岍及嶓冢言导㞴山言阳

故解之言导从首起言阳从南言㞴山之南至敷浅原别以㞴

山为首不与大别相接由江所经别记之耳以见㞴非三条也

地理志豫章历陵县南有博阳山古文以为敷浅原

导弱水

正义曰此下所导凡有九水大意亦自北为始以弱水最在西

北水又西流故先言之黒水虽在河南水从雍梁西界南入南

海与诸水不相参涉故又次之四渎江河为大河在北故先言

河也汉入于江故先汉后江其济发源河北越河而南与淮俱

为四渎故次济次淮其渭与洛俱入于河故后言之计流水多

矣此举大者言耳凡此九水立文不同弱水黒水沇水不出于

山文单故以水配其馀六水文与山连既系于山不须言水积

石山非河上源记施功之处故云导河积石言发首积石起也

漾江先山后水淮渭洛先水后山皆是史文详略无义例也又

淮渭洛言自某山者皆是发源此山欲使异于导河故加自耳

郑玄云凡言导者发源于上未成流凡言自者亦发源于上未

成流必其俱未成流何须别导与自河出崐崘发源甚远岂至

积石犹未成流而云导河也

传合黎至沙东

正义曰弱水得入合黎知合黎是水名顾氏云地说书合黎山

名但此水出合黎因山为名郑玄亦以为山名地理志张掖郡

删丹县桑钦以为导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张掖郡又有居

延泽在县东北古文以为流沙如志之言酒泉郡在张掖郡西

居延属张掖合黎在酒泉则流沙在合黎之东与此传不合案

经弱水西流水既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当如传文合黎在

流沙之东不淂在其西也

传黒水至南海

正义曰地理志益州郡计在蜀郡西南三千馀里故滇王国也

武帝元封二年始开为郡郡内有滇池县县有黒水祠止言有

其祠不知水之所在郑云今中国无也传之此言顺经文耳案

郦元水经黒水岀张掖鸡山南流至炖煌过三危山南流入于

南海然张掖炖煌并在河北所以黒水淂越河入南海者河自

积石以西皆多伏流故黒水淂越而南也

传施功至通流

正义曰河源不始于此记其施功处耳故言施功发于积石释

水云河千里一曲一直则河従积石北行又东乃南行至扵龙

门计应三千馀里龙门厎柱凿山也其馀平地穿地也或凿山

或穿地以通流言自积石至海皆然也释水云河出昆仑虚色

白李巡曰昆仑山名虚山下地也郭璞云发源高处激凑故水

色白潜流地中受渠众多浑浊故水色黄汉书西域𫝊云河有

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

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盐泽者去玉门阳关三百馀里广

袤三四百里其水停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

积石为中国河郭璞云其去昆仑里数远近未淂详也

传孟津至为津

正义曰孟是地名津是渡处在孟地致津谓之孟津传云地名

谓孟为地名耳杜预云孟津河内河阳县南孟津也在洛阳城

北都道所凑古今常以为津武王渡之近世以来呼为武济

传洛汭至北行

正义曰洛汭洛入河处河南巩县东也释山云再成英一成岯

李巡曰山再重曰英一重曰岯传云再成曰岯与尔雅不同盖

所见异也郑玄云大岯在修武武徳之界张揖云成皋县山也

汉书音义有臣瓉者以为修武武徳无此山也成皋县山又不

一成今黎阳县山临河岂不是大岯平瓉言当然

传降水至泽名

正义曰地理志云降水在信都县案班固汉书以襄国为信都

在大陆之南或降水发源在此下尾至今之信都故得先过降

水乃至大陆若其不尔则降水不可知也郑以降读为降下江

声转为共河内共县淇水出焉东至魏郡黎阳县入河此近降

水也周时国于此地者恶言降水改谓之共此郑𮌎臆不可从也

传同合至叙之

正义曰传言九河将欲至海更同合为一大河名为逆河而入

于渤海也郑玄云下尾合名为逆河言相向迎受王肃云同逆

一大河纳之于海其意与孔同

传泉始至汉水

正义曰传之此言当据时人之名为说也地理志云𣻌水出陇

西氏道县至武都为汉水不言中为沔水孔知嶓冢之东汉水

之西而得为沔水者以禹治梁州入帝都白所治云逾于沔

于渭是沔近于渭当梁州向兾州之路也应劭云沔水自江别

至南郡华容县为夏水过江夏郡入江既云江别明与此沔别

也依地理志汉水之尾变为夏水是应劭所云沔水下尾亦与

汉合乃入于江也

传别流在荆州

正义曰传言别流似分为异水案经首尾相连不是分别当以

名称别流也以上在梁州故此云在荆州

传自彭至入海

正义曰扬州云三江既入震泽厎定孔为三江既入入震泽也

故言江自彭蠡分而为三江复共入震泽出泽又分为三此水

遂为北江而入于海郑玄以为三江既入入于海不入震泽也

孔必知入震泽者以震泽属扬州彭蠡在扬州之西界今从彭

蠡有三江则震泽之西三江具矣今云三江既入继以震泽厎

定故知三江入震泽矣今南人以大江不入震泽震泽之东别

有松江等二江案职方扬州其川曰三江冝举州内大川其松

江等虽出震泽入海既近周礼不应舍岷山大江之名而记松

江等小江之说山水同今变易故郑云既知今亦当知古是古

今同之验也

传江东至东行

正义曰以上云浮于江沱潜汉其次自南而北江在沱南知江

东南流而沱东行

传澧水名

正义曰郑玄以此经自导弱水巳下言过言会者皆是水名言

至于者或山或泽皆非水名故以合黎为山名澧为陵名郑玄

云今长沙郡有澧陵县其以陵名为县乎孔以合黎与澧皆为

水名弱水馀波入千流沙则本源入合黎矣合黎得容弱水知

是水名楚辞曰濯余佩兮澧浦是澧亦为水名

传江分至地名

正义曰九江之水禹前先有其处禹今导江过历九江之处非

是别有九江之水

传迆溢至彭蠡

正义曰迆言靡迆邪出之言故为溢也东溢分流又都共聚合

北会彭蠡言散流而复合也郑云东迆者为南江孔意或然至

之与会史异文耳

传有北有中南可知

正义曰地理志云南江从会稽吴县南东入海中江从丹阳无

湖县西东至会稽阳羡县东入海北江从会稽毗陵县北东入海

传泉源至平地

正义曰地理志云济水出河东垣县王屋山东南至河内武德

县入河传言在温西北平地者济水近在河内孔必验而知之

见今济水所出在温之西北七十馀里温是古之旧县故计温

言之

传济水至东南

正义曰此皆目验为说也济水既入于河与河相乱而知截河

过者以河浊济清南出还清故可知也

传陶丘丘再成

正义曰释丘云再成为陶丘李巡曰再成其形再重也郭璞云

今济阴定陶城中有陶丘地理志云定陶县西南有陶丘亭

传桐柏至之东

正义曰地理志云桐柏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淮水所出水经

云出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胎𬖂盖桐柏之傍小山传言南阳

郡之东也

传与泗至入海

正义曰地理志云沂水出泰山盖县南至下邳入泗泗水出济

阴乘氏县至临淮睢陵县入淮乃沂水先入泗泗入淮耳以沂

水入泗处去淮巳近故连言之

传鸟䑕至出焉

正义曰释鸟云鸟䑕同穴其鸟为䳜其鼠为鼵李巡曰䳜鼵鸟

鼠之名共处一穴天性然也郭璞曰鼵如人家䑕而短尾䳜似

鵽而小黄黒色穴入地三四尺䑕在内鸟在外今在陇西首阳

县有鸟䑕同穴山尚书孔传云共为雄雌张氏地理记云不为

牝牡璞并载此言未知谁得实也地理志云陇西首阳西南有

鸟䑕同穴山渭水所出至京兆北船司空县入河过郡四行千

八百七十里

传漆沮至翊北

正义曰地理志云漆水出扶风漆县依十三州记漆水在𡵨山

东入渭则与漆沮不同矣此云会于泾又东过漆沮是漆沮在

泾水之东故孔以为洛水一名漆沮水经沮水出北池直路县

东入洛水又云郑渠在太上皇陵东南濯水入焉俗谓之漆水

又谓之漆沮其水东流注于洛水志云出冯翊怀德县东南入

渭以水土验之与毛诗古公自土沮漆者别也彼漆即扶风漆

水也彼沮则未闻

九州至中邦

正义曰昔尧遭洪水道路阻绝今水土既治天下大同故揔叙

之今九州所共同矣所同者四方之宅巳尽可居矣九州之山

刊槎其木旅祭之矣九州之川涤除泉源无壅塞矣九州之泽

巳皆陂障无决溢矣四海之内皆得会同京师无乖异矣六材

之府甚修治矣言海内之人皆丰足矣水灾巳除天下众土坟

壤之属俱得其正复本性故也民既丰足取之有艺致所重慎

者惟财货赋税也慎之者皆法则其三品土壤准其地之肥瘠

为上中下三等以成其贡赋之法于中国美禹能治水土安海

内于此揔结之

传所同事在下

正义曰九州所同与下为目故言所同事在下四隩既宅巳下

皆是也其言九山九川九泽最是同之事矣

传四方至可居

正义曰室隅为隩隩是内也人之造宅为居至其隩内遂以隩

表宅故传以隩为宅以宅内可居言四方旧可居之处皆可居也

传九州至溢矣

正义曰上文诸州有言山川泽者皆举大言之所言不尽故于

此复更揔之九山九川九泽言九州之内所有山川泽无大无

小皆刊槎决除巳讫其皆旅祭惟据名山大川言旅者往前大

水旅祭礼废巳旅见巳治也山非水体故以旅见治其实水亦

旅矣发首云奠高山大川但是定位皆巳旅祭也川言涤除泉

源从其所出至其所入皆荡除之无壅塞也泽言既陂往前滥

溢今时水定或作陂以障之使无决溢诗云彼泽之陂毛传云

陂泽障也

传四海至化和

正义曰礼诸侯之见天子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此言四海会同

乃谓官之与民皆得聚会京师非据诸侯之身朝天子也夷狄

戎蛮谓之四海但天子之于夷狄不与华夏同风故知四海谓

四海之内即是九州之中乃有万国万国同其风化若物在绳

索之贯故云九州同风万国共贯大禹谟云水火金木土糓

之六府皆修治者言政化和也由政化和平民不失业各得殖

其资产故六府修治也

传交俱至过度

正义曰交错更互俱之义故交为俱也洪水之时高下皆冰土

失本性今水灾既除众土俱得其正谓壤坟垆还复其壤坟垆

之性也诸州之土青黎是色涂泥是湿土性之异惟有壤坟垆

耳故举三者以言也致所慎者财货贡赋谨慎其事不使害人

言取民有节什一而税不过度也

传皆法至害除

正义曰土壤各有肥瘠贡赋从地而出故分其土壤为上中下

计其肥瘠等级甚多但举其大较定为三品法则地之善恶以

为贡赋之差虽细分三品以为九等人功修少当时小异要民

之常税必准其土故皆法三壤成九州之赋言得施赋法以明

水害除也九州即是中邦故传以九州言之

锡土至朕行

正义曰此一经皆史美禹功言九州风俗既同可以施其教化

天子惟当择任其贤者与共治之选有德之人赐与所生之土

为姓既能尊贤如是又天子立意常自以敬我德为先则天下

之民无有距违我天子所行者皆禹之使然故叙而美之

传台我至行者

正义曰台我释诂文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隐八年左传文既

引其文又解其义土地也谓有德之人生于此地天子以地名

赐之姓以尊显之周语称帝嘉禹德赐姓曰姒祚四岳赐姓曰

姜左传称周赐陈胡公之姓为妫皆是因生赐姓之事也臣蒙

赐姓其人少矣此事是用贤大者故举以为言王者既能用贤

又能谨敬其立意也常自以敬我德为先则天下无有距违我

天子之行者论语云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

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王者自敬其德则民岂敢不敬

之人皆敬之谁敢距违者圣人行而天下皆恱动而天下皆应

用此道也

五百里甸服

正义曰既言九州同风法壤成赋而四海之内路有远近更叙

弼成五服之事甸侯绥要荒五服之名尧之旧制洪水既平之

后禹乃为之节文使赋役有𢘆职掌分定甸服去京师最近赋

税尤多故每于百里即为一节侯服稍远近者供役故二百里

内各为一节三百里外共为一节绥要荒三服去京师益远每

服分而为二内三百里为一节外二百里为一节以远近有较

故其任不等甸服入糓故发首言赋税也赋令自送入官故三

百里内每皆言纳四百圣五百里不言纳者从上省文也于三

百里言服者举中以明上下皆是服王事也侯服以外贡不入

榖侯主为斥𠋫二百里内傜役差多故各为一名三百里外同

是斥𠋫故共为一名自下皆先言三百里而后二百里举大率

为差等也

传规方至百里

正义曰先王规方千里以为甸服周语文王制亦云千里之内

曰甸郑玄云服治田出糓税也言甸者主治田故服名甸也

传甸服至国马

正义曰去王城五百里揔名甸服就其甸服内又细分之从内

而出此为其首故云甸服之内近王城者緫者緫下铚秸禾穗

与稿揔皆送之故云禾稿曰緫入之供饲国马周礼掌客待诸

侯之礼有刍有禾此緫是也

传铚刈谓禾穗

正义曰刘熙释名云铚获禾铁也说文云铚获禾短镰也诗云

奄观铚刈用铚刈者谓禾穗也禾穗用铚以刈故以铚表禾穗也

传秸稿也服稿役

正义曰郊特牲云莞簟之安而稿秸之设秸亦稿也𩀱言之耳

去穗送稿易于送穗故为远弥轻也然计什一而得稿粟皆送

则秸服重于纳铚则乖近重远轻之义盖纳粟之外斟酌纳稿

服稿役者解经服字于此言服明上下服皆并有所纳之伇也

四百里犹尚纳粟此当稿粟别纳非是徒纳稿也

传所纳至者多

正义曰直纳粟米为少禾稿俱送为多其于税也皆当什一但

所纳有精麤远轻而近重耳

传甸服至服事

正义曰便声近𠋫故为𠋫也襄十八年左传称晋人伐齐使司

马斥山泽之险斥谓检行之也斥𠋫谓捡行险阻伺𠋫盗贼此

五百里主为斥𠋫而服事天子故名侯服因见诸言服者皆是

服事也

传侯服至主一

正义曰采训为事此百里乏内主供王事而已事谓役也有役

则供不主于一故但言采

传男任屯任王者事

正义曰男声近任故训为任任王者事任受其役此任有常殊

于不主一也言邦者见上下皆是诸侯乏国也

传三百至一名

正义曰经言诸侯者三百里内同为王者斥𠋫在此内所圭事

同故合三百四百五百共为一名言诸侯以示义耳

传绥安至政教

正义曰绥安释诂文要服去京师巳远王者以文教要束使服

此绥服路近言安服王者政教以示不待要束而自服也周语

云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

服彼宾服当此绥服韦昭云以文武侯卫为安王宾之因以名

服然则绥者据诸侯安王为名宾者据王敬诸侯为名彼云先

王之制则此服旧有二名

传揆度至皆同

正义曰释诂训揆为度故𩀱言之以王者有文教此服诸侯揆

度王者政教而行之必自揆度恐其不合上耳即是安服王者

之义

传文教至以安

正义曰既言三百又言二百嫌是三百之内以下二服文与此

同故于此解之此是文教外之二百里也由其心安王化奋武

以卫天子所以名此服为安也内文而外武故先揆文教后言

奋武卫所从言之异与安之义同奋武卫天子是其安之验也

言服内诸侯心安天子非言天子赖诸侯以安也

传绥服至文教

正义曰要者约束之义上言揆文教知要者要束以文教也绥

服自揆天子文教恐其不称上旨此要服差远巳慢王化天子

恐其不服乃以文教要服之名为要见其踈远之义也

传蔡法至差𥳑

正义曰蔡之为法无正训也上言三百里夷夷训平也言守平

常教耳此名为蔡教𥳑于夷故训蔡为法法则三百里者去京

师弥远差复简易言其不能守平常也

传要服至𥳑略

正义曰服名荒者王肃云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传言荒

又𥳑略亦当以为荒忽又𥳑略于要服之蔡也

传以文至以法

正义曰郑云蛮者听从其俗羁縻其人耳故云蛮蛮之言缗也

其意言蛮是缗也缗是绳也言蛮者以绳束物之名揆度文教

论语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故传言以文德蛮来之不

制以国内之法强逼之王肃云蛮慢也礼仪𥳑慢与孔异然甸

侯绥要四服俱有三日之役什一而税但二百里蔡者税微差

𥳑其荒服力役田税并无故郑注云蔡之言杀减杀其赋荒服

既不役作其人又不赋其田事也其侯绥等所出税赋各入本

国则亦有纳緫纳铚之差但此据天子立文耳要服之内皆有

文教故孔于要服传云要束以文教则知巳上皆有文教可知

独于绥服三百里云揆文教者以去京师既远更无别供又不

近外边不为武卫其要服又要束始行文教无事而能揆度文

教而行者惟有此三百里耳奋武卫者在国习学兵武有事则

征讨夷狄不于要服内奋武卫者以要服逼近夷狄要束始来

不可委以兵武

传流移至千里

正义曰流如水流故云移也其俗流移无常故政教随其俗任

其去来不服蛮来之也凡五服之别各五百里是王城四面面

别二千五百里四面相距为方五千里也贾逵马融以为甸服

之外百里至五百里米特有此数去王城千里其侯绥要荒服

各五百里是面三千里相距为方六千里郑玄以为五服服别

五百里是尧之旧制及禹弼之每服之闲更増五百里面别至

于五千里相距为方万里司马迁与孔意同王肃亦以为然故

肃注此云贾马既失其实郑玄尤不然矣禹之功在平治山川

不在拓境广土土地之广三倍于尧而书传无称也则郑玄创

造难可据信汉之孝武疲弊中国甘心夷狄天下戸口至减大

半然后仅开縁边之郡而巳禹方忧洪水三过其门不入未暇

以征伐为事且其所以为服之名轻重颠倒远近失所难得而

通矣先王规方千里以为甸服其馀均分之公侯伯子男使各

有寰宇而使甸服之外诸侯入禾稿非其义也史迁之旨盖得

之矣是同于孔也若然周礼王畿之外别有九服服别五百里

是为方万里复以何故三倍于尧又地理忘言汉之土境东西

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验其所言山川不

出禹贡之域山川戴地古今必同而得里数异者尧与周汉其

地一也尚书所言据其虚空鸟路方直而计之汉书所言乃谓

著地人迹屈曲而量之所以数不同也故王萧上篇注云方五

千里者直方之数若其回邪委曲动有倍加之较是言经指直

方之数汉据回邪之道有九服五服其地虽同王者革易自相

变改其法不改其地也郑玄不言禹变尧法乃云地倍于尧故

王肃所以难之王制云西不尽流沙东不尽东海南不尽衡山

北不尽𢘆山凡四海之内断长𥙷短方三千里者彼自言不尽

明未至远界且王制汉丗为之不可与经合也

东渐至成功

正义曰言五服之外又东渐入于海西被及于流沙其北与南

虽在服外皆与闻天子威声文教时来朝见是禹治水之功尽

加于四海以禹功如是故帝赐以玄色之圭告其能成天之功也

传渐入至朝见

正义曰渐是沾湿故为入谓入海也覆被是远及之辞故为及

也海多邪曲故言渐入流沙长远故言被及皆是过之意也五

服之下乃说此事故言此五服之外皆与王者声教而朝见言

其闻风感德而来朝也郑玄云南北不言所至容逾之此言西

被于流沙流沙当是西境最远者也而地理志以流沙为张掖

居延泽是也计三危在居延之西大远矣志言非也

传玄天至功成

正义曰考工记天谓之玄是玄为天色禹之蒙赐必是尧赐故

史叙其事禹功尽加于四海故尧赐玄圭以彰显之必以天色

圭者言天功成也大禹谟舜美禹功云地平天成是天功成也


尚书正义卷第六


            计二万一千二百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