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四库全书本)/卷004

卷三 山西通志 卷四 卷五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四
  沿革
  汾州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
  虞    并
  夏商   冀
  周    并    晋
  赵    蔺离石
  魏    西河
  秦         太原郡
  汉    并州   太原郡 介休中都于离兹氏
  平陶京陵邬
  西河郡  美稷中阳蔺离石
  隰城临水土军平周
  后汉   并州   太原郡   介休于离兹氏邬
  平陶京陵
  西河郡  离石美稷中阳平周
  
  魏    并州   太原郡
  西河国
  晋    并州   太原国  于离平陶京陵中都
  
  西河国  离石隰城中阳介休
  北魏   并州   太原郡   平遥
  汾州   西河郡   隰城介休永安
  吐京郡   新城吐京
  定阳郡   平昌
  五城郡二郡俱孝昌中寄治西河五城平昌石城
  定阳郡   定阳昌宁
  显州永安中置寄治六壁城定戎郡
  建平郡俱永安中置
  真君郡治东多城天平中置
  武昌郡治围城武定四年
  宁州兴和中置寄治介休城武康郡治东多城
  灵武郡
  初平郡
  武定郡
  灵州天平中寄治隰城县界
  北齐        南朔州
  西汾州
  怀政郡 昌化
  后周        介州
  西河郡 隰城
  介休郡
  石城
  离石郡 离石宁乡平夷
  窟胡郡  窟胡 卢山
  定胡郡  定胡
  乌突郡  乌突
  吐京郡  吐京
  隋     冀州   龙泉郡  石楼
  西河郡 隰城介休永安平遥
  离石郡 离石修化定胡平夷
  太和
  唐     河东道  隰州   石楼
  汾州  西河平遥介休孝义
  石州  离石平夷定胡临泉
  方山
  五代后周时入东汉      石州
  汾州
  宋     河东路  汾州  西河平阳介休孝义
  石州   离石平夷方山
  隰州    石楼
  晋宁军   定胡临泉
  金     河东北路  汾州汾阳军节度 西河孝义介休平遥
  石州    离石方山孟门临泉
  宁郷
  河东南路  隰州    石楼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冀宁路汾州西河孝义平遥介休
  冀宁路石州离石宁乡
  临州
  晋宁路隰州石楼
  明     山西布政司汾州府    汾阳孝义平遥介休
  石楼
  太原府   临县
  永宁州宁郷
  国朝    山西布政司 汾州府   汾阳平遥介休孝义
  临石楼永宁州宁郷
  汾州府
  古西河地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属太原郡汉武帝元朔四年置西河郡南部都尉治通考二汉属太原西河二郡地后汉建武十年省定襄郡徙其民于西河和帝二年置属国都尉魏置西河郡治兹氏晋属西河国北魏为西河郡太和八年治兹氏城孝昌中移汾州治西河北齐置南朔州后周改介州隋开皇初废西河郡大业初复治隰城县唐武徳元年以介休郡为介州西河郡为浩州三年改浩州为汾州班望州贞观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遥二县来属天宝元年改西河郡乾元元年复为汾州上元元年九月改隰城县为西河五代胥为汾州宋为汾州西河郡军事班望州金为上州天会六年置汾阳军节度使后又置河东南北路提刑司元初立汾州元帅府割灵石县隶平阳路之霍州后废府至元二年复行州事明万历二十三年升为汾州府治汾阳县割太原临县永宁州宁乡平阳灵石县隶焉四十二年以石楼易灵石隶平阳
  国朝因之统州一县七
  汾阳县附郭明一统志县自万历以前沿革同府故不著兹补人
  汉兹氏县地又旧唐志汉美稷县隶西河郡属国都尉治
  晋属西河国为隰城县后罢
  北魏太延中改为什星军太和八年复隶西河郡隋仍为隰城县隶西河郡
  上元元年九月改为西河县
  五代
  宋有永利西监
  
  元
  明省入汾州万历二十三年置汾阳县为汾州府治国朝因之编戸旧九十五里今四十坊里
  平遥县府东八十里
  周左传昭二年执陈无宇于中都杜预曰介休县南中都中是也
  汉平陶县隶太原郡兼得中都京陵县地后汉志京陵春秋时九京
  后汉仍隶太原明一统志属西河者非
  晋属太原国
  北魏避太武庙讳改陶为遥属西河郡隋志后魏置蔚州于此后周废
  隋开皇十六年析平遥置清世县大业初省入焉唐武徳初隶介州贞观元年州废属汾州
  五代
  宋
  
  元初属太原至元二年仍属汾州
  明隶汾州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五十七里今四十坊里
  介休县府东南七十里
  周左传晋文公以绵上为介之推田后汉志界休有绵上聚
  汉为界休县隶太原郡兼得邬县地
  晋隶西河国后废
  北魏太和八年复置介休县隶西河郡隋志后魏于此置定阳郡县曰平昌 按魏志平昌隶五城郡隋省入五城县当隶吉州
  后周改定阳郡曰介休以介休县入焉
  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介休隶西河郡新唐志义宁元年以介休平遥仍置介休郡
  武徳元年改郡曰介州贞观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县隶浩州乾元元年改浩州为汾州县仍属
  五代
  宋
  
  元初隶太原府至元二年仍属汾州并小灵石县入焉
  明隶汾州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四十五里今一十二里
  孝义县府城南三十五里
  汉中阳县隶西河郡明一统志太原郡兹氏县地魏始置中阳县属西河郡 按中阳汉县非魏置晋仍为中阳县明一统志云晋省入隰城者非
  北魏太和十一年析隰城置永安县隶西河郡
  北齐省入介休后周复置
  隋为永安县隶西河郡
  贞观元年改名孝义隶汾州明一统志因县人郑兴有孝义故名
  五代
  宋太平兴国元年改名中阳后复名孝义熙宁五年省为镇入介休元祐元年
  
  元至元三年割温泉县之半置巡检司隶孝义明隶汾州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二十八里今一十五里
  临县府西北三百二十里
  汉西河郡离石县地 按汉西河郡有临水县莽曰监水
  后周置乌突郡及县隶石州
  隋开皇初郡废县更名太和隶离石郡
  武徳二年置北和州改太和县曰临泉贞观三年省北和州以县属和州新书武徳元年析置太和县隶东会州贞观三年州废以临泉隶石州
  中下隶石州元符二年以临泉县隶晋宁军
  金隶石州元志金名临水县
  元中统二年仍改临泉县隶太原府三年升临州为下州
  明洪武初改临县万历中改属沁州后属汾州府国朝因之编户旧一十七里今五里
  石楼县府南一百九十里
  周春秋时晋屈地
  汉西河郡土军县地
  后汉省
  北魏真君九年置吐京郡治岭西太和二十一年改名吐京
  隋开皇初郡废县属西汾州又割县西境属隰州十八年改县曰石楼隶龙泉郡有石楼山故名
  武徳二年于县置西徳州领长夀临河石楼三县贞观元年废西徳州省长夀临河二县以石楼属东和州二年又省东和以县隶隰州
  五代
  宋
  金为镇西州
  元
  明万历十四年改属汾州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一十三里今四里
  永宁州府西一百七十里
  周战国时为赵离石邑秦本纪秦昭王代赵取离石汉置离石隶西河郡
  后汉为西河郡治永安五年徙西河治离石
  
  晋为西河国恵帝永兴后为刘渊所据县志后赵石勒置永石部
  北魏为离石镇
  北齐置西汾州又置怀政郡昌化郡
  后周改石州又改郡及县皆名离石又置定胡郡并县又置窟胡郡并县又置卢山县
  隋开皇初废离石定胡二郡又废窟胡郡废窟胡县改名修化并卢山县入焉大业初复置离石郡治离石县并宁郷入焉定胡县仍旧
  唐武徳元年改为石州五年置总管府领石北和北管东会岚西定六州贞观二年废都督府三年复置六年仍废天宝元年改为昌化郡乾元元年复为石州离石为中县武徳三年又于定胡县置西定州贞观二年废分置孟门县七年省孟门入定胡又有方山县武徳二年以县置方州三年州废隶石州
  五代为石州昌化郡军事班下州离石为州县方山为下县州
  宋带岚石隰为三州都巡检使元丰五年置葭芦吴堡二砦隶石州元符二年升葭芦砦为晋宁军大观三年复以定胡县隶之
  金为下刺史离石县为倚明昌六年定胡县更名孟门贞祐四年孟山县徙治积翠山兴定五年以州隶晋阳
  中统二年省离石县入州三年复置后有省司候司及孟门方山二县并入离石
  明洪武二年陞离石县为石州领宁乡县隶太原府隆庆元年更名永宁万历二十三年改隶汾州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四十一里今十坊里
  宁乡县府城西一百四十里
  汉西河郡离石县地
  魏
  晋属西河国
  北齐置怀政郡县曰昌化
  后周改离石郡及县又置宁乡县又析离石置平夷县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省宁乡入焉仍置平夷县隶离石郡
  唐隶石州
  五代
  宋
  金明昌六年改曰宁乡仍隶石州
  太宗九年隶太原府定宗三年隶石州宪宗九年又隶太原路至元三年复隶石州
  明隆庆初改石州为永宁州县仍属
  国朝隶汾州府编戸旧一十三里今四里
  大同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
  虞    并
  夏    冀
  商    冀
  周    并    燕
  赵
  秦         云中郡
  代郡
  汉    并州   云中郡  陶林
  雁门郡 阴馆𪶁陶嵉平城
  幽州   代郡  桑干高柳延陵参合
  平舒代灵邱广昌
  东汉   并州   雁门郡  阴馆𪶁陶崞平城
  晋    并州   新兴郡
  北魏   恒州   代郡  平城太平武周永固
  梁城郡  䄈鸿
  高柳郡  安阳高柳
  北灵邱郡 灵邱莎泉
  北齐   北恒州  安远郡
  临塞郡
  威远郡
  临阳郡
  齐徳郡
  长宁郡
  隋    冀州   雁门郡  灵邱
  马邑郡  神武云内开阳
  定襄郡 大利
  上谷郡 飞狐
  唐    河东道  云州云中郡大同军节度云中
  蔚州兴唐郡灵邱飞狐兴唐
  关内采访使镇北大都䕶府大同长宁
  后唐        云州大同军
  应州彰国军
  蔚州
  辽    西京道  大同府 大同云中天城长青
  怀仁
  蔚州飞狐灵邱广陵
  应州金城浑源河阴
  金    西京道  大同府 大同云中宣宁天城
  白登怀仁
  应州金城山阴浑源
  广陵灵邱飞狐
  元  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大同路 大同白登宣宁怀仁
  浑源州应州金城山阴
  上都路   宣徳府 灵邱飞狐广陵
  兴和路       天城
  明  山西布政司 大同府 大同怀仁浑源州应州
  山阴广灵灵邱广昌
  阳和卫高山卫天城卫镇远卫
  国朝 山西布政司 大同府 大同怀仁浑源州应州
  山阴广灵灵邱广昌
  阳高天镇
  大同府
  陶唐冀州之域虞分并州夏商复属冀周隶并州春秋为北狄所居战国时属赵汉初属代王国后为平城县属雁门郡魏隶新兴郡晋属雁门郡刘琨表封猗卢为代王都平城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定都平城为代都置司州太和中置司州牧代尹及迁都洛邑改万年又置恒州天平二年置代郡北齐文宣帝废州为恒安镇寻复恒州周复为恒安镇改朔州隋为云内县界恒安镇开皇初隶朔州总管府大业初府废隶马邑郡明一统志隋以其地属代朔云三州唐为云州下都督府武徳六年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云州定襄县来治永淳元年废云州及县徙民朔州开元十八年复置云州改定襄为云中县天宝元年改云中郡乾元元年复为云州后置大同军节度使后唐同光三年复以云州为大同军节度使晋高祖割山前代北地入辽辽重熙十三年升为西京府曰大同治大同县宋宣和三年始得云中府金寻取之复名西京皇统元年以西京及山后诸部族隶元帅府天徳二年置都总管府后更置留守司乂置转运司提刑司元初为西京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改大同路置录事司明初改为大同府西置七卫所东置四卫
  国朝因之雍正三年改宁武卫置宁武府右卫置朔平府析朔州马邑隶朔平改阳高卫为阳高县天镇卫为天镇县隶大同六年以所属之蔚州归直隶宣化府而广昌三县仍属大同于是大同府统州二县八
  大同县附郭
  周为大同川地辽志暨明一统志胥云尔及考唐志大同川在中受降城西二百里天宝中置天徳军汉为五原唐为丰州距今大同甚远
  汉为雁门郡平城县地东部都尉治莽曰平顺后汉志注前书高帝被园白登服𧆛曰去县七里
  晋仍为平城县隶雁门郡
  北魏道武帝都平城隶司州牧后又立平齐郡寻废天平二年置代郡县仍隶焉
  北齐改平齐为太平县 按北魏志代郡有太平县又有安远临塞威远临阳等县属北恒州
  北周改曰云中废安远临塞威远临阳县
  隋开皇初改为云内县隶马邑
  贞观十四年置定襄县永淳元年开元十八年复置更名云中县隶云州云中郡明一统志为云州治
  后唐云中县隶云州
  辽隶西京大同府重熙十七年析云中置大同县又置徳州昭圣军宣徳县
  
  中 倚郭大同路治又改宣徳名宣宁为下县至元二年废白登县为镇属焉寻复置
  明大同府治省宣宁县入焉
  国朝因之编户旧三十六里今一十四里
  怀仁县府城西南六十里
  汉沙南县隶云中郡 按水经沙陵在河东沙南在河西
  北魏葛荣之乱县废
  隋开皇二年移云内于此大业二年置大利县属云州后属定襄郡 按大利有长城有阴山有紫河亦今右玉平鲁西地
  唐隶云州辽志唐末李克用败赫连铎驻兵于此辽改怀仁县隶大同府金志辽析云中县置
  金贞祐二年五月升为云州
  元复为怀仁县隶大同路
  明调安东中屯卫后所分守隶大同府
  国朝因之编戸旧九里今八里
  山阴县府西南一百四十里
  汉阴馆县地
  东汉末废
  北魏置神武郡明一统志为平齐郡盖平齐在今大同府山阴界
  北齐改太平郡后周罢
  隋神武县隶马邑郡
  唐废旧志属朔州马邑郡
  后唐明宗置寰州县境隶焉
  辽为河阴县初隶朔州清宁中属应州
  金大定七年以与郑州属县同更名山阴仍隶应州贞祐二年五月升为忠州
  仍为山阴县隶浑源州至元二年并入金城后复置
  明属大同府应州
  国朝因之直属大同府编戸旧七里今六里
  应州府城南一百二十里
  汉景帝后三年置阴馆县隶雁门郡州境隶焉辽志汉末废为阴馆城
  晋广武县地隶雁门郡
  北魏隶神武郡
  北齐改隶太平郡
  北周置阴城县
  隋废阴城为神武县地隶马邑郡辽志大业末入突厥唐武徳中置金城县后改应州唐志不载明一统志以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故名
  后唐明宗州人也天成元年升彰国军节度兴唐军寰州隶焉
  辽仍为应州彰国军统金城浑源河阴三县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
  宋宣和五年得应州金寻取之
  金仍彰国军节度使隶西京路
  隶大同路统金城山阴二县治金城
  明隶大同府省金城县入州置安东中屯卫
  国朝因之编戸旧二十里今仍旧
  浑源州府城东南一百二十里
  周战国时属赵代郡
  秦隶雁门郡
  汉平舒崞二县地属代雁门二郡前汉志注平舒有呕夷川今在州东南五十里今州西二十里有故崞县
  东汉末废
  北魏为畿内地明一统志属神武郡郡志太和中改属恒州
  北齐改北显州
  隋隶㕍门郡旧通志隋改为平宼县
  唐置浑源县以浑源川名旧志后唐徙筑今城始名浑源县
  辽隶应州
  金贞祐二月五月升浑源州元志仍置浑源县并置司候司
  元隶大同路至元二年省县入州明一统志元初改浑源县曰恒阴
  明隶大同府
  国朝因之编户旧一十四里今仍旧
  灵邱县府城东南二百七十里
  汉置灵邱县属代郡因赵武灵墓故名
  晋隶代郡
  北魏复置灵邱县隶北灵邱郡
  北齐省莎泉县入焉
  北周置蔚州又立大昌县
  隋开皇初北灵邱郡废县并入焉大业初蔚州废隶雁门郡辽志大业初改隶代州即雁门郡
  初入突厥武徳六年复置灵邱县寄治阳曲七年寄治繁峙八年寄治秀容贞观五年复治故地为蔚州治开元初徙州治安边至徳二载复故治
  辽隶蔚州忠顺郡
  金贞祐二年四月升成州四年割为代州支郡
  元下复为灵邱县隶上都路宣徳府蔚州旧志至大元年置蔚昌府县属之
  明隶大同府蔚州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改隶大同府编户旧十里今九里
  广灵县府城东南二百四十里
  周春秋为代子国七国时属赵
  秦属代郡
  汉延陵县地属代郡
  东汉废
  晋代郡地
  北魏隶蔚州永安中为怀荒御夷二镇地
  隋唐为镇州地旧志隋属上谷 按隋志上谷郡飞狐县今隶广昌
  唐初入突厥后复属开元十二年为安边县地
  后梁改隆化县
  后唐同光初复名兴唐又析置广陵县旧志同光二年契丹萧阿古只宼蔚州始置县
  辽为广陵县隶西京道蔚州忠顺军金志辽统和三年析置灵仙县 按辽志后唐析兴唐县为广陵与金志不合辽志又云晋改兴唐为灵仙是广陵分县在灵仙未名之先也
  金为广灵县仍隶西京路蔚州 注亦作陵
  改隶上都路宣徳府蔚州
  明隶山西大同府蔚州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改蔚州隶直隶省宣化府县仍隶山西大同府编戸旧九里今八里
  广昌县府东南三百六十里
  汉为代郡广昌县莽曰广屏郦食其说汉高塞飞狐之口即此史记正义曰飞狐口北古代国也
  东汉属中山国
  晋仍为广昌县属代郡
  北周置广昌县辽至大象二年置治五龙城
  隋仁夀元年改名飞狐隶上谷郡
  初侨治易州之遂城遥隶蔚州贞观五年复故治后唐
  宋升飞狐军
  辽仍为飞狐县隶西京道蔚州忠顺军县志辽为飞狐郡
  
  元隶上都路宣徳府蔚州县志元改涞源郡
  明隶大同府蔚州县志崇祯末年改为广昌州并治灵邱广昌二县寻复为广昌县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直隶大同府编戸旧四里今仍旧
  阳高县府城东一百二十里
  汉本白登台地
  北魏隶司州为平城北境永熙中置高柳郡领安阳高柳二县
  隋云内县地隶马邑郡有白登山
  唐云内县地隶云州唐志云中县有青坡道即今云门山
  辽置长青县隶西京大同府
  金大定七年更名白登仍隶西京路大同府
  至元二年废为镇属大同县寻复置隶大同路明洪武三十一年废白登入大同县筑阳和城天顺二年始置卫以指挥千户领之景泰元年设督府宿重兵
  国朝顺治三年裁卫挥千户并高山卫为一曰阳高卫掌印一员领之五年移府治于阳高城升卫为府八年复旧十三年裁督府兵道等官雍正三年又移中路通判驻府城改卫掌印为知县始为阳高县隶大同府编戸旧十里今十里
  天镇县府城东一百八十里
  汉本极塞之地
  北魏道武帝置广牧县 按晋志新兴郡有广牧县天镇实魏怀荒御夷二镇地
  唐武徳五年置定襄县唐志乾元元年废蔚州横野军徙天成军合之 按天成军为天镇近境 旧志隋唐为玉泉驿又云县北新平路堡古为榆林县地属集宁郡 按榆林县唐属胜州北直东受降城距天镇殊远
  后唐为云中县地隶云州大同军
  辽析置天成县隶西京大同府
  
  元初隶宣徳府中统二年改隶兴和路
  明洪武三十一年改设二卫曰天城镇远
  国朝顺治初并为一卫曰天镇雍正三年改为天镇县编户旧十里今十里
  朔平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
  虞    并
  夏商   冀
  周    并    赵   武州塞
  秦         雁门郡 马邑
  汉    并州   云中郡 陶林
  定襄郡  桐过定襄
  雁门郡 善无沃阳武州剧阳
  马邑
  后汉   并州   云中郡  定襄
  定襄郡  善无桐过
  雁门郡  武州剧阳马邑
  魏         雁门郡
  新兴郡
  晋    并州   雁门郡  马邑
  新兴郡  定襄
  北魏   恒州   善无郡  善无沃阳
  梁城郡  参合
  朔州   大安郡
  广宁郡
  神武郡
  大平郡
  附化郡
  桑干郡隋志
  北齐   朔州北道行䑓 广安郡 招远
  广宁郡
  太平郡
  齐徳郡
  长宁镇
  紫河镇
  后周   朔州总管府 广安郡 招远
  长宁郡
  隋    冀州   马邑郡 善阳神武关阳
  唐    河东道  朔州  善阳马邑
  五代唐       徳州  宣徳
  朔州振武军节度
  辽 西京 西京道  朔州顺义军节度鄯阳宁远马邑
  云内州间远军
  丰州
  宁边州镇西京
  徳州   宣徳
  金 西京 西京路  大同府  宣宁平地
  丰州
  净州
  朔州顺义军 鄯阳马邑
  武州   宁远
  云内州  云川
  宁边州  宁边
  东胜州  东胜
  元    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大同路 宣宁平地
  朔州   鄯阳马邑
  武州
  丰州
  东胜州
  云内州
  明    山西布政司大同府  朔州马邑
  右玉卫左云卫平鲁卫
  国朝   山西布政司朔平府 右玉朔州马邑左云
  平鲁
  朔平府
  周隶并州春秋为晋之北鄙汉介云中定襄雁门郡地而定襄为多后汉建武间定襄郡省徙其民于西河魏晋隶新兴郡刘琨表封猗卢为代公居马邑地属焉元魏置怀朔镇于定襄故城又改朔州后废北齐徙朔州城于马邑又置北道行䑓后周置总管府隋大业中改朔州为马邑都唐仍置朔州后唐庄宗于朔州置振武军明宗于马邑置寰州辽于朔州置怀义军又置开远军清宁初改云内州胥隶西京道宋徽宗时改朔州为朔宁府寻属金仍辽旧隶西京路元隶大同路明以朔州隶大同府领马邑县洪武二十五年设定边镇朔二卫寻省调大同左右二卫实之属大同府正统十四年尽徙边外诸卫于内地以玉林卫并入右卫名右玉林卫以云川卫并入左云卫名左云川卫成化十七年又设平鲁卫按明纪本末云洪武二十八年立大同五卫东胜六卫永乐年徙东胜中前后三所千户于怀仁等处守备
  国朝雍正三年陞右玉林卫为朔平府设右玉左云平鲁三县治又以大同府属之朔州马邑来属于是凡统州一县四
  右玉县附郭
  汉云中郡桢陵东南境定襄郡定襄东境
  魏晋胥隶新兴郡
  北魏怀朔武川二镇南境
  唐云州西境朔州北境
  辽大同丰州二郡中境
  金
  元丰净二州南境元志至元二年省大同县平地县入丰州今县境东距大同西北距归化城各二百馀里
  明洪武二十五年始设大同镇城五卫其一为右卫又设定边卫两镇三关志东胜六卫定边朔玉林云川东胜左右卫也定边后废调大同右卫实之正统十四年以东胜玉林卫并入为右玉林卫
  国朝因之雍正三年以右卫置朔平府设附郭右玉县编户六里
  朔州府西南二百四十里
  周战国属赵明一统志战国时属燕 按汉地理志雁门郡本赵地于天文别属燕
  秦置马邑县属雁门晋太康地记秦时建马邑城汉为马邑善无二县地隶雁门郡东汉末废善无县前汉属雁门后汉属定襄
  魏晋胥雁门郡马邑县地
  北魏延和二年置怀朔镇孝昌中改朔州辽志魏孝文帝始置朔州领大安广宁神武太平附化五郡在今州北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明一统志后魏置桑干及神武二郡天平二年置善无郡领善无沃阳二县隶恒州
  北齐天保八年徙治州南四十七里新城后徙治马邑即今城武成帝置北道行䑓隋志后齐置县曰招远郡曰广安明一统志改神武曰太平桑干曰广宁
  北周置朔州总管府
  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总管府废改招远曰鄯阳置代郡寻曰马邑郡
  唐复改朔州为下州鄯阳为中县武徳四年省常宁县入焉建中中徙治马邑后复故治明一统志天宝初改马邑郡乾元初复为朔州
  后唐升振武军
  辽升顺义军节度使领鄯阳宁远马邑三县
  宋宣和中置朔宁府寻属金
  金仍为顺义军节度贞祐三年七月割朔州广武县隶代州
  元为下州属大同路鄯阳为下县至元四年省录事司入焉
  明省鄯阳县入州领马邑县隶大同府置州卫守焉国朝因之雍正三年改隶新设朔平府编户旧八里今仍八里
  马邑县府南二百四十里
  汉雁门郡剧阳马邑二县地
  魏
  
  北魏桑干地府志雁门广武东西二平原地
  北齐于桑干郡置朔州及广宁郡
  北周隶朔州总管府广宁郡废
  隋大业初朔州废
  唐开元五年析鄯阳县东三十里置大同军倚郭置马邑县隶朔州马邑郡明一统志建中间尝徙朔州治此
  后唐天成三年置寰州治马邑明一统志又置寰清县辽为马邑县仍隶朔州
  宋宣和五年来归寻属金
  金贞祐二年五月升固州
  州废县存
  眀隶大同府朔州
  国朝因之雍正三年隶新设朔平府编戸四里
  左云县府东七十五里
  汉云中郡陶林南境雁门郡沃阳西南境马邑东北境晋隶新兴郡
  后魏善无郡善无县东北境沃阳县东南境梁城郡参合县南境
  唐会昌中于北齐紫河镇置宣徳县
  辽隶徳州昭圣军
  金大定八年更名宣宁西京大同府 按左云得金宣宁之半
  隶大同路
  眀洪武二十五年设大同左卫又设镇朔卫镇朔后废调大同左卫实之府志永乐七年复设大同左右卫宜核正统十四年以东胜云川卫并入为左云川卫
  国朝因之雍正三年改左云县隶朔平府编户六里
  平鲁县府西南一百十五里
  周战国时赵惠文王置武州
  汉定襄郡定襄县东南郡桐过县东境为武州县地隶雁门郡
  晋隶新兴郡
  后魏武川镇东南境
  唐武州北境胜州榆林县东境
  
  金武州宁远县北境东胜州并云内州云川县东境元
  明成化十七年设平鲁卫
  国朝因之雍正三年改平鲁县隶朔平府编户未分里甲地粮四面分为四堡丁徭则分五所
  宁武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
  虞    并
  夏商   冀
  周    并    晋
  楼烦
  赵   武州塞
  秦         雁门郡
  汉    并州   定襄郡 桐过
  雁门郡 中陵楼烦武州马邑
  后汉   并州   定襄郡 桐过中陵
  雁门郡 楼烦武州马邑
  魏         雁门郡
  新兴郡
  晋    并州   雁门郡  马邑
  晋昌郡
  北魏   朔州   广宁郡  石门
  神武郡  尖山殊頺
  武川镇
  隋    冀州   马邑郡  善阳神武
  楼烦郡  静乐
  唐    河东道  岚州   岚谷
  北管州  汾阳六度
  宪州   楼烦元池天池
  武州   新城
  后唐        朔州
  毅州
  岚州
  宋    河东路  宪州 静乐咸平九年废天池元池入焉故录之金元
  宁化军  宁化
  火山军  偏头砦
  辽    西京道   朔州   宁远
  武州做此宣 神武
  金    西京路   朔州   鄯阳
  武州   宁远
  宁边州  宁边
  河东北路 宁化州   宁化
  管州   静乐
  元    河东山西道威军宣慰大同路 武州
  河东山西道使司肃政廉冀宁路 管州
  眀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宁化所偏头所神池营
  五寨城
  国朝   山西布政司 宁武府  宁武偏关神池五寨宁武府
  周王会图有楼烦国战国时属赵秦属雁门郡汉为太原雁门二郡地魏晋胥隶新兴郡北魏为朔州广宁郡神武郡地隋为马邑郡神武县楼烦郡静乐县地隋志有汾阳宫关宫管涔山天池今胥隶宁武境武徳四年置管州仍析置汾阳六度二县五年曰北管州六年州废并省汾阳六度入静乐隶岚州楼烦郡龙纪元年李克用于楼烦监表置宪州统楼烦元池天池三县宪州为下州元池天池为下县五代宋太平兴国五年置宁化军同下州统宁化县金为下刺史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仍统宁化县元太祖十六年以岚州之宁化楼烦并入宪州明初置宁化守御所成化二年立宁武关置守备嘉靖十九年以宁化所隶焉二十二年置三关镇守总兵官驻宁武国朝为宁武营雍正三年改设宁武府统县四
  宁武县附郭
  汉汾阳县地汉志注北山汾水所出
  北魏广宁郡石门县神武郡尖山县地尹耕三平城考云小平城今神池少南宁武关地也
  唐为汾阳六度二县地隶北管州武徳六年州废隶岚州尹耕云北管废宁武入于岚
  宋宁化县熙宁三年废元祐元年复崇宁三年仍废为镇又宪州为中州汾源郡军事咸平五年移治静乐遂废军又废楼烦天池元池县入静乐
  金宁化县隶宁化军
  元省入宪州
  明初置宁化守御所成化二年立宁武关嘉靖十九年以宁武所隶焉
  国朝雍正三年改设宁武府设附郭宁武县编户十里
  偏关县府北一百八十里
  汉定襄郡桐过县南境雁门郡武州县西南境
  魏晋隶新兴郡
  北魏武川镇南境
  唐隶岚州岚谷县
  五代北汉天会中建偏头砦
  宋为偏关砦隶火山军嘉祐六年废县志辽乾亨四年置武宁县辽志不载
  金隶隩州娄室戍朔州筑城于霸徳山西南二十里按金志霸徳山属朔州鄯阳县今在县东南三十里
  元隶保徳州旧志元有偏头关乃偏头砦址也尝置武节将军枢密院判镇守
  眀洪武二十三年改筑西原城距故址一里三十一年设关置守备
  国朝雍正三年改偏关县隶新设宁武府编户四千九百三十五户未编里数
  神池县府北三十里
  汉楼烦马邑二县地隶雁门郡
  魏置神武县
  晋改新城见辽志晋志不载
  北魏神武郡尖山县境
  北齐天保六年置朔州于新城八年徙马邑
  隋隶马邑郡
  唐隶州辽志后唐太祖生神武川之新城即此
  辽为神武县初隶朔州重熙九年隶武州宁威军并宁远为一县
  金改宁远县隶武州
  元省县入武州
  明为神池营
  国朝雍正三年改神池县隶新设宁武府编戸十四屯未编里数
  五寨县府西一百里
  汉武州中陵二县地隶雁门郡
  后汉中陵属定襄武州仍属雁门
  北魏为神武县地 按魏志有神武郡无县当属神武郡殊頺县地
  隋为神武县隶马邑郡
  唐末置武州元志唐隶定襄马邑二郡
  后唐改毅州
  辽重熙九年复武州号宣威军统神武县属西京道金武州边下刺史领宁远县岢岚州岚谷县有雪山岢岚山寒光堡胥在五寨
  至元二年割宁边州之半来属领宁边县四年省县及司候司入州
  明嘉靖间总兵周尚文建五寨城
  国朝雍正三年改五寨县隶新设宁武府编戸三十八里十九户
  泽州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周    并    晋
  韩    上党端氏
  赵    上党长平端氏
  秦         上党郡
  河东郡
  汉    司隶   河东郡 濩泽端氏
  河内郡 沁水
  并州   上党郡 泫氏高都
  后汉   司隶   河内郡 沁水
  河东郡 濩泽端氏
  并州   上党郡 泫氏高都
  魏    司州   平阳郡
  河内郡
  并州   上党郡
  晋    司州   平阳郡 端氏濩泽
  河内郡 沁水
  上党郡 泫氏高都
  北魏   建州   高都郡 高都阳阿
  长平郡 高平泫
  安平郡 端氏濩泽
  泰宁郡 东永安西河新濩泽高延
  北齐   建州   长平郡
  高都郡
  安平郡
  后周   建州   高平郡
  安平郡
  隋    冀州  长平郡 丹川沁水端氏濩泽
  高平陵川
  唐    河东道  泽州 晋城端氏陵川阳城
  沁水高平
  五代        泽州
  宋    河东路  泽州 晋城高平阳城端氏
  陵川沁水
  金    河东南路 泽州 晋城端氏陵川阳城
  高平沁水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泽州 晋城高平阳城沁水
  陵川
  眀    山西布政司泽州  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国朝   山西布政司泽州府 凤台高平阳城陵川
  沁水
  泽州府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后属赵秦为上党郡高都县地汉为上党河东二郡地晋隶上党平阳二郡慕容永析上党置建兴郡北魏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复永安中罢郡置建州治高都城领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北齐仍为建州废安平泰宁祗领长平高都二郡隋开皇初改建州为泽州治长平郡丹川县唐为上郡武徳元年置建州治丹川县改长平郡为盖州领高明丹川陵川及盖城凡四县新唐书武徳元年置建州六年废又于濩泽县置泽州领濩泽沁水端氏凡四县三年析丹川置晋城县隶建州六年废建州自高平徙盖州治晋城县八年徙泽州治端氏贞观元年废盖州自端氏县徙泽州来治天宝元年改泽州为高平郡乾元元年复为泽州会昌中属河阳节度五代属昭义节度宋隶河东路为上州金隶河东南为上刺史天会六年以与北京泽州同加南字天徳三年复去南字贞祐四年隶潞州昭义军后又改隶孟州元光三年升为节镇军曰忠昌元志金为平阳府元为下州隶晋宁路置司候司至元三年省并省陵川县入晋城端氏县入沁水后复置陵川明洪武元年省晋城县入泽州隶平阳府九年改直隶山西布政司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
  题升为府设附郭凤台县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仍隶焉
  凤台县附郭
  汉高都县隶上党郡
  
  晋
  北魏永安中置高都郡领高都阳阿二县治高都县又置建州于此
  北齐置长平高都二郡
  后周并为高平郡
  隋开皇初郡废改为丹川县大业初置长平郡治丹川县
  武徳元年移丹川于源泽水北属盖州三年于古高郡城置晋城县属建州六年建州废属盖州九年省丹川入晋城贞观元年废盖州徙泽州来治新书武徳元年置建州六年州废徙盖州来治九年省丹川并盖州入晋城天祐二年更名丹川
  五代
  宋𦂳为晋城县
  
  
  明洪武初省晋城县入州
  国朝雍正六年设凤台县于泽州府治编戸旧一百七十里今仍旧
  高平县府北八十五里
  周战国时赵长平地
  秦属上党郡
  汉泫氏县属上党
  
  晋因之
  北魏永安中置长平郡领高平泫氏二县治高平县隶建州旧志永安初析泫氏置高平县
  北齐旧曰高平齐末改焉又并泫氏入焉旧志省泫氏入高平属高都郡
  后周并为高平郡县属焉
  隋为高平县隶长平郡
  武徳元年于县置盖州领高平陵川丹川盖城四县贞观元年废盖州以县属泽州新书盖州领高平丹川陵川三县又析置盖城县以隶之
  五代
  宋
  
  元
  眀隶泽州
  国朝雍正六年隶新设泽州府编戸旧一百六十一里今一百里
  阳城县府西一百里
  汉河东郡濩泽县
  后汉濩泽侯国
  
  晋隶平阳郡
  北魏隶建州安平郡又置西濩泽县隶泰宁郡
  隋隶长平郡
  武徳元年于县置泽州八年徙治端氏天宝元年改名阳城隶泽州新书天祐二年更名濩泽
  五代
  宋为阳城县
  金元光二年十一月升𪟝州
  元为泽州阳城县
  明隶泽州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隶新设泽州府编户旧九十四里今四十九里
  陵川县府东北一百二十三里
  汉泫氏县地
  隋开皇十六年析置陵川县隶长平郡
  武徳初隶盖州贞观元年隶泽州
  五代
  宋
  
  元至元二年省入晋城后复置
  眀隶泽州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隶新设泽州府编户旧九十三里今四十三里
  沁水县府西二百里
  周史记赵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
  汉河内郡沁水河东郡端氏二县地
  
  晋沁水仍属河内端氏属平阳郡
  北魏孝昌中置泰宁郡及东永安县真君七年省端氏太和二十年复置为安平郡治
  北齐郡废县改曰永宁
  隋开皇初废安平郡端氏县隶长平郡十八年仍名沁水县隶长平郡
  初属盖州后属泽州武徳八年徙泽州治端氏贞观元年徙治晋城
  五代
  宋中下端氏
  
  元至元三年省端氏入沁水
  眀沁水县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隶新设泽州府编户旧五十四里今二十八里
  蒲州府地表
  总部   郡国  州县
  唐    冀
  虞    舜都
  夏商   冀        纶
  周    并    晋   蒲桑泉解梁令狐
  臼衰
  郇
  魏   汾阴临晋
  秦         河东郡
  汉    司隶校尉 河东郡 猗氏解蒲坂汾阴后汉   司隶   河东郡 汾阴蒲坂解猗氏
  魏晋   司州    河东郡 汾阴猗氏解蒲坂
  北魏   泰州    河东郡 安定蒲坂南解北解
  猗氏
  北乡郡 北猗氏汾阴
  南汾州   北乡郡 汾阴
  后周         蒲 州 蒲坂猗氏虞乡
  汾阴郡
  隋    冀州    河东郡 河东桑泉汾阴猗氏
  虞乡
  唐 中都 河东道   河中府 河东河西临晋解
  猗氏虞乡永乐宝鼎
  万泉
  五代梁        蒲州䕶国军节度
  宋    陕西路 河中府䕶国军节度河东临晋猗氏虞乡
  万泉
  庆成军 荣河
  金    河东南路 河中府䕶国军节度河东荣河虞乡万泉
  临晋猗氏
  元 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晋宁路河中府河东万泉猗氏荣河
  临晋
  明    山西布政司  平阳府 蒲州荣河临晋猗氏
  万泉
  国朝   山西布政司  蒲州府 永济临晋虞乡猗氏
  万泉荣河
  蒲州府
  虞为舜都春秋时属魏后属晋秦为河东郡蒲坂县汉因之王莽更郡名曰兆阳县曰蒲城东汉魏晋胥仍旧后魏河东郡治蒲坂神䴥元年置雍州延和元年改秦州太和中罢天平初复领河东北乡二郡后周改郡曰蒲州隋开皇初郡废州存十六年析蒲坂置河东县大业初复河东郡并蒲坂县入焉义宁元年胥治桑泉唐武徳元年置蒲州治桑泉县二年置总管府管虞秦绛邵浍六州三年徙蒲州治河东县仍置总管府九年置都督府寻罢开元八年置中都改蒲州为河中府其年罢中都仍为蒲州又与陕郑汴怀魏为六雄十二年昇列四辅为上辅天宝元年仍改为河东郡为赤部乾元元年复为蒲州三年四月置河中府元年建卯月又为中都元和三年复为河中府隶河东道五代胥为蒲州梁置䕶国军节度使宋仍名河中府为次府治河东县隶陕西路仍置䕶国军节度兼提举解州庆成军兵马巡检事金天会六年降为蒲州置防御使天徳元年升为河中府为散上府仍䕶国军节度使大定五年置陕西元帅府隶河东南路元隶晋宁路治河东县宪宗在潜邸时置河解万户府领河解二州而河中府领录事司至元三年罢万户府并录事司入河东县八年割解州直隶平阳路明洪武三年复为蒲州以河东县省入隶平阳府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直隶州析平阳府之临晋荣河万泉猗氏四县来属六年
  题升为府设附郭永济县八年又分临晋之南设虞郷县治于是蒲州府统县六
  永济县附郭
  秦隶河东郡汉志旧曰蒲秦更名蒲坂应劭曰秦始皇东巡见长坂故加坂云
  汉为蒲坂县莽曰蒲城
  魏
  
  北魏河东郡治所
  隋开皇十六年析蒲坂置河东县大业初并蒲坂入焉明一统志大业初改河东郡治河东县
  次赤开元八年析置河西县寻省乾元三年更同州之朝邑曰河西来属大历五年复还同州析朝邑河东别置河西县又武徳元年置永乐县贞观十年来属
  五代胥为蒲州治
  宋熙宁三年省河西县六年省永乐县为镇入焉金
  
  明洪武二年省河东县入蒲州
  国朝因之雍正六年设永济县于蒲州府治编戸旧八十七里今四十八里
  临晋县府东北九十里
  周春秋时晋桑泉地
  汉河东郡解县地 按汉置临晋县隶左冯翊莽曰监晋应劭曰临晋水故曰临晋臣瓒曰晋水在河之间此县在河之西不得云临晋水也旧说曰秦筑高垒以临晋国故曰临晋师古曰瓒说是也或以为魏文侯伐秦始置临晋非也文侯重城之耳
  魏隶解州
  晋隶解州
  北魏为北解县太和十一年置隶河东郡
  隋开皇十六年置桑泉县隶河东郡明一统志义宁初蒲州徙治此
  次畿武徳三年析置温泉县九年省天宝十三年更名临晋属河中府
  五代
  宋次畿
  
  元至元三年省虞乡县入焉
  眀隶平阳府蒲州
  国朝因之雍正三年隶蒲州六年州陞府县仍隶焉八年析置虞乡县编戸旧六十三里今仍旧
  虞乡县府东六十里
  汉解县地隶河东郡
  北魏曰安定县西魏改南解又改绥化又曰虞乡 按北魏志太和元年置安定县又有南解县胥隶河东郡
  隋虞乡县隶河东郡
  次畿武徳元年更名解县又别置虞乡县贞观十七年省解县入虞乡二十二年复置解县省虞乡入焉天授二年复析解县置虞乡胥隶河中府通考汉解县地后于虞乡城置解县更于解西五十里别置虞乡县
  五代
  宋次畿
  
  元至元三年省入临晋
  眀为临晋县地
  国朝雍正八年析临晋置虞郷县隶蒲州府编戸二十四里
  猗氏县府东北一百二十五里
  周郇伯国文王子所封春秋为晋令狐地晋志古猗顿城
  汉置猗氏县属河东郡
  魏
  
  北魏太和十一年置北猗氏县隶北乡郡
  西魏改曰桑泉
  后周复为猗氏县隶汾阴郡
  隋隶河东郡明一统志自故城徙今治
  次畿隶河中府
  五代
  宋次畿
  
  元至元三年省万泉县入焉十五年复置
  明隶平阳府蒲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隶蒲州六年州陞府仍隶焉编戸旧五十一里今二十七坊里
  万泉县府东北一百六十里
  汉河东郡汾阴县地
  后魏猗氏县有介山塘旧志天赐元年郡人薛通筑城于汾阴城西八十里名薛通城
  武徳三年析稷山界于薛通城置万城县隶泰州州废隶绛州大顺二年隶河中府新唐志析稷山安邑猗氏龙门置
  次畿
  金仍旧
  元至元三年省入猗氏十五年复置隶河中府
  明隶平阳府蒲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隶蒲州六年州陞府仍隶焉编戸旧四十里今十一里
  荣河县府城北一百二十里
  夏博物记曰汾阴古之纶少康邑
  周战国时汾阴地
  汉置汾阴县隶河东郡
  晋刘渊省入蒲坂县
  北魏复置隶汾阴郡后隶北鄊郡有北鄊城又南汾州有汾阴县
  后周置汾阴郡
  隋开皇初郡废仍为县隶河东郡义宁元年以汾阴龙门置汾阴郡
  次畿武徳元年改汾阴郡曰泰州贞观十七年州废属河东郡开元十一年获宝鼎更名宝鼎
  五代
  宋次畿大中祥符四年二月建宝鼎县为庆成军熙宁元年废以荣河县隶河中府即县治置军使旧志真宗祀汾阴有荣光溢河之瑞故名
  金贞祐三年升荣州以河津万泉隶焉
  元初州废复为荣河县隶河中府
  明隶平阳府蒲州
  国朝因之雍正二年直隶蒲州六年州陞府仍隶焉编戸旧三十八里今一十三里













  山西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