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总目
崇文总目(宋)王尧臣等编
卷一
编辑〇易类
共一十八部,计一百七十一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七十一作七十八,云始于归藏,终于言象外传。
又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每类小叙及总数皆在目后,旧唐书经籍志、唐书、宋史艺文志无叙而总数亦列于后,惟文献通考经籍类叙数并在目前,此书、天一阁钞本但有总数在前,而叙久散佚,今从欧阳文忠公集辑录各叙,因依前志之例,次每类后,其总数则编次时已列于前,故仍旧本录之。〕
归藏三卷原释晋太尉参军辞正注,隋书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文多阙乱,不可详解。(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马贵与所引总目,玉海艺文类引作中兴书目,未知孰是,辞正本名贞,此避仁宗嫌名。〕
周易一卷原释郑康成注,今惟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合四篇,馀皆逸,指趣渊确,本去圣之未远。(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汉志十二篇,旧唐志十二卷,隋志九卷,经典释文叙录、唐志并十卷。〕
周易十卷原释王弼注。(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隋志、释文叙录并六卷。〕
周易十卷原释李鼎祚注。(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诸家书目并作集解,唐志作集注周易十七卷,考鼎祚自叙,但云十卷。〕
易纬九卷原释宋均注。(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厚斋易学引总目云,周易纬九卷,汉郑康成注,与此互异,考今存易纬皆康成所注,然北宋宋均注犹存,玉海引崇文目亦系于均注之下,疑旧本不误。〕
周易乾鉴度二卷原释中述阴阳日辰数谶。(见经义考易类。)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郡斋读书后志云,坤鉴度,隋、唐志及崇文总目皆无之,旧本干下有坤字,乃后人妄加,今校删。〕
元包十卷原释卫元嵩撰,元嵩,唐人,武功苏源明传赵郡李江注元包,以坤为首,因八纯之宫以生变,极于六十四自系其辞,言外卦体不列爻位,以谓易首干尚文,包首坤尚质,夏连山商归藏,周易唐包,其实一也,虽欲驰骋而放言,趋理近正,易家之区比云,(见文献通考。)元包十卷,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仲阴、仲阳、孟阴、孟阳、运蓍、说原。(原注一本无说原第十卷,见玉海艺文类。)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郡斋读书志作元命苞。〕
周易新论传疏十卷原释唐阴洪道撰,洪道世其父显之学,杂采子夏、孟喜等十八家之说,参订其长,合七十二篇,于易有助云,(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周易正义十四卷原释孔颖达等,(见天一阁钞本。)唐太尉长孙无忌与诸儒刊定,宋朝端拱初国子司业孔维等奉诏是正其言,主申王学云。(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此二释,撰人互异,然诸家书目及今本皆题孔颖达等,疑以旧本为正,今两存之,唐志十六卷误,考颖达等叙但称十四卷,旧唐志亦同,直斋书录解题十三卷,引馆阁书目亦云今本止十三卷,通考同,今学官本皆十卷,盖又为后人所并。〕
周易传十卷原释此书篇第,略依王氏,决非卜子夏之文,又其言近而不笃,然学者尚异,颇传习之,(见献通文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晁以道传易堂记云今号为子夏传者,崇文总目亦斥其非是,而不知其所作之人,予知其为唐张弧之易也,又经义考,吕祖谦曰,崇文总目剟去子夏名以祛误惑,最为有理,今本十一卷。〕
周易传二卷原释唐右拾遗陆希声撰,希声作易传十篇,易图指说释变微旨四篇,初陇西李阮学其说,以为上下经传二篇,思属甚妙,故希声自为之解,余篇差显,不复为注,盖近世之名家欤,今二篇外余篇逸。(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读书志、通考并十卷,宋志十三卷。〕
周易举正三卷原释唐苏州司户参军郭京撰,京世授五经,得王辅嗣、韩康伯手写易经、比世所行,或颇差驳,故举正其讹而著于篇。(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周易物象释疑一卷原释唐东乡助撰,取变卦互体开释言象,盖未始见康成之学而著此书焉。(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尤延之遂初堂书目作辨疑,书录解题作东阳助,云馆阁书目又云守江陵、尹东阳。〕
周易甘棠正义三十卷原释任正一撰,以孔颖达为本,甘棠者,正一为陜州司马,故名其书。(见玉海艺文类。)
〔东垣按:通考无周易二字,引崇文总目云,梁陜州大都督府左司马任正一撰,以孔颖达正义申演其说,与此稍异。〕
周义口诀义六卷原释河南史证撰,不详何代人,其书直抄孔氏说,以便讲习,故曰口诀,(见文献通考。)阙。(见一阁钞天本。)
〔东垣按:通志艺文略作史之证,书录解题作史之征,云避讳作证字,宋志作史文徽。〕
周易正义补阙七卷原释邢璹,(见天一阁钞本。)不著撰人名氏,其说自谓裨颖达之阙。(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作周易正义补缺略例疏一卷,引不著撰人名氏云云,而旧本有邢璹二字未知孰是,今姑两存其说,陈诗庭云,前周易正义孔颖达等四字,下卷尚书断章成伯玙三字,及此邢璹,并与通考所引互异,疑世所传天一阁本即朱锡鬯所钞,而此数条皆其增加者,锡鬯曾撰经义考,故旧本于经部注释,撰人独多。〕
易论三十三卷原释王昭素。(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周易言象外传十卷原释皇朝王洙原叔撰,洙以通经侍讲天章阁,鸠集前世诸儒易说,折衷其理,依卦变为类,其论以王弼传为内,故自名曰外传。(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作外集误。〕
原叙,前史谓秦焚三代之书,易以卜筮而得不焚,及汉募群书,类多散逸,而易以故最讹,及学者传之,遂分为三,一曰田何之易,始自子夏,传之孔子,卦象爻彖与文言说卦等离为十二篇,而说者自为章句,易之本经也,二曰焦赣之易,无所师授,自言得之隐者,第述阴阳灾异之言,不类圣人之经,三曰费直之易,亦无师授,专以彖象文言等参解卦爻,凡以彖象文言杂人卦中者,自费氏始,田何之学,施、孟、梁邱之徒最盛,费氏初微,止传民间,至后汉时,陈元、郑众、康成之徒,皆学费氏,费氏兴而田学遂息,古十二篇之易,遂亡其本,及王弼为注,亦用卦象相杂之经,自晋以后,弼学独行,遂传至今,然易比五经,其来最远,自伏羲画卦,下更三代,别为三易,其变卦五十有六,命名皆殊,至于七八九六筮占之法亦异,周之末世,夏商之易巳亡,汉初虽有归藏,已非古经,今书三篇莫可究矣,独有周易,时更三圣,世历三古,虽说者各自名家,而圣人法天地之缊,则具存焉。(见欧阳文忠公集,玉海艺文类引田何之易至易之本经也,无始自子夏句,又引汉初以下四句。)
〔东垣按:以上原卷一。〕
〇书类
共七部,计八十一卷。
《古文尚书》十三卷。
《尚书》十三卷孔安国传。
《尚书大传》三卷原释汉济南伏胜撰,后汉大司农郑元注,伏生本秦博士,以章句授诸儒,故博引异言,授受援经而申证云。(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云,《隋志》,《大传》三卷,郑元注,《崇文目》同,《书录解题》、《通考》并四卷,今本亦分四卷。〕
《尚书正义》二十卷原释孔颖达等。(见天一阁钞本。)
尚书广疏十八卷原释伪蜀冯继先撰,以孔颖达正义为本,小加己意。(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十卷,通考不著卷数。〕
《尚书断章》十三卷原释成伯玙,(见天一阁钞本。)不著撰人名氏,按其书略叙众篇大旨。(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此条旧本与通考所引互异,说见前。〕
尚书释文一卷原释陆德明撰,皇朝太子中舍陈鄂奉诏刊定,始开宝中,诏以德明所释乃古文尚书。
与唐明皇所定今文驳异,命鄂删定其文,改从隶书,盖今文自晓者多,故切弥省。(见文献通考。)
原叙书原于号令而本之史官,孔子删为百篇,断尧讫秦,序其作意,遭秦之故,孔子末孙惠与济南伏胜各藏□本于家,楚汉之际,胜失其所藏,但口以传授,胜既耄昏,乃缪合二十四篇为二十九,欧阳夏侯之徒皆学之,写以汉世文字,号今文尚书,至武帝时,孔惠之书,始出屋壁,百篇皆在,而半已磨灭,又皆科斗文字,惠孙安国以隶古定之,得五十八篇,为之作传,号古文尚书,至陈隋之间,伏生之学废绝,而孔传独行,先是孔传亡其舜典,东晋梅赜乃以王肃所注伏生舜典足其篇,至唐孝明不喜隶古,始更以今文行于世。(见欧阳文忠公集。)
〇诗类
共八部,计一百一十五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毛诗古训传二十卷毛亨撰。
〔东垣按:汉志三十卷,或作故训,古字通。〕
韩诗外传十卷韩婴撰。
〔东垣按:汉志六卷。〕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原释吴太子中庶子乌程令陆玑撰,世或以玑为机,非也,机自为晋人,本不治诗,今应以玑为正,然书但附诗释谊,窘于采获,似非通儒所为者,将后世失传不得其真欤。(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书录解题、通考、鸟兽二字并在草木上,今本标题与此同。〕
毛诗正义四十卷原释唐国子祭酒孔颖达撰,太尉长孙无忌诸儒刊定,国朝端拱初,国子司业孔维等奉诏是正,诗学之家,此最为详。(见文献通考。)
毛诗小疏二十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因孔疏为本,删取要义,辅益经注云。(见文献通考。)
毛诗指说一卷原释唐成伯玙撰,略叙作诗大旨及师承次叙。(见熊克毛诗指说跋及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不著卷数。〕
毛诗断章二卷原释唐成伯玙撰,大抵取春秋赋诗断章之义,钞取诗语,汇而出之。(见熊克毛诗指说跋及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作汇章,不著卷数。〕
毛诗解题二十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篇端总叙诗义,次述章旨,盖近儒之为者欤。(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宋志,解作释,通考不著卷数。〕
原叙,昔孔子删古诗三千馀篇,取其三百一十一篇著于经,秦楚之际亡其六,汉兴,诗分为四,一曰鲁人申公作训诂,号鲁诗,二曰齐人辕古生作传,号齐诗,三曰燕人韩婴作内外传,号韩诗,四曰河间人毛公作故训传,号毛诗,三家并列学官,而毛以后出,至平帝时始列于学,其后马融、贾逵、郑众、康成之徒,皆发明毛氏,其学遂盛,魏晋之间,齐鲁之诗废绝,韩诗虽在而益微,故毛氏独行遂传至今,韩婴之书,至唐犹在,今其存者,十篇而已汉志婴书五十篇,今但传其外传,非婴传诗之详者,而其遗说,时见于他书,与毛之义绝异,而人亦不信,去圣既远,诵习各殊,至于考风雅之变正,以知王政之兴衰,其善恶美刺,不可不察焉。(见欧阳文忠公集三家诗考,引韩婴之书至与毛之说绝异,无汉志婴书五十篇句。)
〔东垣按:以上原卷二。〕
〇礼类
共三十三部,计一千九十七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云周礼至谥法。〕
周礼十二卷郑康成注。
仪礼十七卷郑康成注。
礼记二十卷郑康成注。
大戴礼十三卷原释三十五篇。(郑元祐引见经义考礼类。)
〔东垣按:朱锡鬯云,戴德礼记十三卷,崇文总目云大戴礼记十卷三十五篇,又一本三十三篇,郑元祐曰,其为书凡十三卷,总四十篇,若崇文总目则十卷,而云三十五篇者,无诸本可定也,东垣考大戴礼诸家书目并作十三卷,据朱氏及郑明德所述,则总目实止十卷,旧本亦作十三卷,疑后人以臆增改,附辨于此。〕
周礼疏五十卷原释贾公彦。(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今本四十二卷,陈诗庭云,此北宋以后所并,书录解题犹作五十卷,下仪礼、礼记并同。〕
仪礼疏五十卷原释贾公彦。(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云,旧史四十卷,今本十七卷。〕
礼记正义七十卷原释孔颖达。(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今本六十三卷。〕
三礼义宗三十卷原释梁明威将军崔灵恩撰,其书合周礼、仪礼二戴之学,敷述贯串,该悉其义,合一百五十六篇,推衍闳深,有名前世云。(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梁书本传四十七卷。〕
江都集礼一百四卷,原释隋诸儒撰,初炀帝以晋王为扬州总管,镇江都,令诸儒集周、汉以来礼制因袭,下逮江左先儒论议,命潘微为之叙,凡一百二十卷,今亡阙仅存一百四卷。(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隋诸儒牛宏等也。隋志一百二十六卷。〕
三礼图九卷原释梁正撰,(见玉海艺文类凡两引。)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张昭曰,四部书目作十二卷,见宋史聂崇义传。〕
三礼图二十卷原释聂崇义集,(见玉海艺文类。)周显德中,参定郊庙器玉,因博采先儒三礼旧图,凡得六本考正,是否缋素而申释之,每篇自叙其凡,参以近世沿革之说,建隆二年五年丙寅,表上之,窦俨为叙,诏太子詹事尹拙,集儒学三五人更同参议,拙多所驳正,崇义复引经以释之,其驳义及答义各四卷,率列于注释,诏颁行之,又画于国子监讲堂之壁。(见经义考通礼类。)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礼记外传四卷原释成伯玙。(见天一阁钞本。)
礼记字例同异一卷唐志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五礼名义十卷孙玉汝撰。
开元礼京兆义罗十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据开元已有义鉴,申术其说,今此又纲罗其遗坠云,(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遂初堂书目无京兆二字,旧本京讹作宗,今校改。〕
开元礼类释二十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以唐礼繁重,故汇其名物,粗为申释。(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旧本释讹作绎,今校改。〕
开元礼一百五十卷萧嵩等撰。
开元礼义鉴一百卷原释唐萧嵩撰,既定开元礼,又以礼家名物繁伙,更取历代沿革,随文释义,与礼并行。(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本名义镜,此避太祖祖嫌讳。〕
开元礼百问二卷
〔东垣按:唐志,萧嵩撰,书录解题不著撰人。〕
五礼精义十卷原释唐太常博士韦彤撰,首载唐礼,参引古义,申释其文。(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续曲台,礼三十卷王彦威撰。
〔东垣按:宋志亦作王彦威,注云一作崔灵恩撰。〕
礼略十卷原释唐京兆府栎阳尉杜萧撰,采古经义,下逮当世,举沿革,附礼见文,以其言约旨详,故自题略云。(见文献通考。)
礼粹二十卷原释唐宁州参军张频纂,凡一百三十五条,直抄崔氏义宗之说,无他异闻,(见文献通考。)阙。(见一阁钞天本。)
开宝通礼二百卷刘温叟等撰。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开宝通礼义纂一百卷原释皇朝翰林学士卢多逊等撰,多逊既定新礼,复因开元礼义鉴,增益为开宝通礼义纂一百卷,上之,诏与通礼并行,(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丧礼极义一卷原释唐商价集,杂叙先儒五服轻重之论,然首末不伦,(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本作殷价,避太祖父讳作商。〕
五服志三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据江都开元二礼,参引先儒所论轻重之制,盖唐人所编次云。(见文献通考。)
丧服加灭一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杂记服制增损,文无伦次,(见文献通考两引。)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通考不著卷数。〕
春秋谥法一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其法差多于周公谥法。(见文献通考。)
周公谥法一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谥法始于周,学者录之,因托以名篇。(见文献通考。)
谥例十卷原释宋沈约撰,上采周秦,下至晋宋,君臣谥号,而以周公谥法为本。(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作沈约谥法云,书目一卷,惟崇文目有之,学者就汲冢书采出,春秋谥法一卷,学者就杜预释例谥法篇采出,通考作谥别误。〕
谥法四卷原释梁贺琛撰,初沈约本周公之谥法,至琛又分君臣美恶,妇人之谥,各以其类标其目,曰旧谥者,周公之谥法,曰广谥者,约所撰也,曰新谥者,琛所增也。(见文献通考。)
严昉云,读书志作沈贺谥法,云沈约撰,贺玚增。
续古今谥法十四卷原释唐户部郎中王彦威撰,因旧谥品援集故事,依沈约谥例,记梁以来至唐得谥官称姓名,又以单复为别。(见文献通考。)
原叙礼乐之制,盛于三代,而大备于周,三代之兴,皆数百年,而周最久,始武王周公修太平之业,画天下以为九服,上自天子,至于庶人,皆有法度,方其郊祀天地,开明堂以会诸侯,其车旗服器,文章烂然,何其盛哉,及幽厉之乱,周室衰微,其后诸侯渐大,然齐桓赐胙而拜,晋文不敢必请隧,以礼维持又二百馀年,礼之功亦大矣,下更战国,礼乐殆绝,汉兴,礼出淹中后、戴诸儒,共为补缀,得百馀篇,三郑、王肃之徒,皆精其学,而说或不同,夫礼极天地,朝廷
宗庙,凡人之大伦,可谓广矣,虽二〔东垣按:一本作百。〕家殊说,岂不博哉,自汉以来,沿革之制,有司之传,著于书者,可以览焉。(见欧阳文忠公集。)
〔东垣按:以上原卷三。〕
〇乐类
共四十八部,计一百八十一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一百作二百云,自历代乐仪,至阮咸曲谱,今核计实四十九部三百二卷,历代乐仪三十卷原释唐叶律郎徐景安撰,总序律吕,起周汉迄于唐,著唐乐章,差为详悉。(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不著卷数,王伯厚又引中兴书目作新纂乐书,宋志同太乐令壁记三卷原释唐叶律郎刘贶撰,分乐元正乐四夷乐合三篇。(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不著卷数,旧本令讹作合,今校改。〕
乐府古题真解一卷原释唐吴竞撰,释古乐曲所以名篇之意。(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唐志、遂初堂书目、通志略并作要解,宋志,要解二卷,通考古乐府,乐府古题要解共十二卷。〕
乐府解解一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与吴竞所撰乐府古题颇同,以江南曲为首,其后所解差异。(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志略作刘𫗧撰,通考不著卷数。〕
乐府古今解题三卷原释唐郗昂撰,或云王昌龄撰,未详孰是,旧云古今乐府解题,又云古题所载曲名与吴竞所撰乐府解题颇异,复有唐李百乐辞,今定为乐府古今解题。(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唐志亦作郗昂撰,注云一作王昌龄,宋志,一卷,王昌龄撰,上有续字。〕
声律要诀十卷原释唐田琦撰,推本律吕,及制管定音之法,文虽近俗,而于乐理尤谙焉。(见文献通考。)
乐府杂录一卷原释唐段安节撰,其事芜驳不伦。(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宋志二卷。〕
羯鼓录一卷原释唐南卓撰,羯鼓夷乐,与都昙答鼓,皆列于九部,至唐开元中,始盛行于世,卓所记多开元、天宝时曲云。(见文献通考。)
大周正乐一百二十卷原释周翰林学士窦俨撰,显德中,俨奉诏集缀,其书博而无次。(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八十八卷,俨作严,传写之误。〕
乐苑五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叙乐律声器凡二十篇。(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志,陈游撰。〕
周优人曲辞二卷原释周吏部侍郎赵上交、翰林学士李昉、谏议大夫刘涛、司勋郎中冯古,纂录燕优人曲词。(见文献通考。)
景祐大乐图二十卷原释皇朝司封员外郎集贤校理聂冠卿撰,景祐二年,大乐署以律准考定雅乐献之,上召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李照,问钟律大要,照请用黍尺求声,遂命照制新乐,冠卿讨论故事,据经义多所损益,以御制乐曲及钟律议说,制器之法,与古今乐器图象之异,为书一百二十六篇上之,(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作聂崇义。〕
大乐图义二卷原释皇朝太常博士直史馆宋祁撰,受诒考试太常乐工,因集古乐钟律器用之说,上列为图,从释其义,并今乐署阙典所当釐补者,更为杂论七篇奏之。(通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音乐类两引崇文目并同。〕
琴操三卷原释晋广陵相孔衍撰,述诗曲之所从,总五十九章。(见文献通考。)
陈诗庭云,书录解题,琴操一卷,不著撰人,引中兴书目云,晋广陵守孔衍,以琴调周诗五篇,古操引共五十篇,今周诗篇同,而操引财二十一篇,盖陈伯玉所见非全书,此作三卷,疑即五十篇本也,然云总五十九章,则又小异。
琴谱三均手诀一卷原释宋谢庄撰,叙唐虞至宋世善琴者姓名,及古典名言,琴通三均谓黄钟仲吕无射。(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不著卷数。〕
琴手势谱一卷原释唐道士赵邦利撰,记古琴指法为左右手图二十一种。(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势作世,邦利作邪利,俱误,今校改。〕
金风乐一卷原释唐元宗撰,盖琴曲名,(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琴书三卷原释唐翰林待诏赵惟暕撰,略述琴制,叙古诸典及善琴人姓名。(见文献通考。)
琴谱十三卷原释唐陈康士撰,按康士作琴曲一百章,谱十三卷,宫调二十章,商调十章,角调五章,征调七章,琴调五章,黄中十章,离忧七章,沈湘七章,侧蜀七章,缦角七章,玉女五章,其谱散亡,今书旧目有琴调六章,琴谱一卷,残缺无首尾,所载乃楚角宫黄钟侧蜀琴调数篇,馀皆亡,(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三十卷,旧本题陈士康三字误倒,今校正。〕
琴谱叙一卷原释陈康士等撰,康士字安道,以善琴知名,尝撰琴曲百篇,谱十三卷,进士姜阮、皮日休皆为叙以述其能,康士谱今别行。(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无叙字。〕
琴调四卷原释陈康士撰,楚调五章,黄钟调二十章,侧蜀琴调皆一章,(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三卷。〕
琴调谱一卷陈康士撰。
离骚谱一卷原释陈康士撰,依离骚以次声,(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大唐正声新拉琴谱十卷原释唐陈拙纂,集琴家之说,不专声谱,(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旧本拉讹作祉,今校改,唐志作新址,玉海引崇文目及通志略作新征,并误。〕
广陵止息谱一卷原释唐吕渭撰,晋中散大夫嵇康作琴调广陵散,说者以魏氏散亡自广陵始,晋虽暴兴,中止息于此,康避魏晋之祸,托之于鬼神,河东司户参军李良辅云,袁孝已窃听而写其声,后绝其传,良辅传之于洛阳僧思古,思古传于长安张老,遂著此谱,总三十三拍,至渭又增为三十六拍,(见献通文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作吕谓,注云渭一作滨。〕
无射商九调谱一卷原释唐萧祐撰,祐因胡笳推无射商,自创为九调,(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通考两祐字并作帖,误,今校改,宋志亦作祐,注云一作祜。〕
东杓引谱一卷原释唐协律郎李约〔东垣按:陜西通志引崇文总目有小注勉子二字。〕撰约患琴家无角声,乃造东杓引七拍,有麟声绎声,以备五音,(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宋志作琴曲东杓谱叙。〕
琴声律图一卷原释唐恭陵署令王大力承诏撰,图琴制度,以六十律旋宫之法次其上,前叙历引诸家律吕相生之术,(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一本大力作大方。〕
琴雅略一卷原释唐殿中侍郎齐嵩撰,概言创制音器之略,(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原作齐■〈木嵩〉误,今校改。〕
琴德谱一卷原释唐因寺僧道英撰,述吴蜀异音及辨析指法,道英与赵邦利同时,盖从邦利所授,(见献通文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邦利、通考亦讹作邪利,今校改,下琴式图原释同。〕
沈氏琴书一卷原释沈氏撰,不著名,首载嵇中散四弄,题赵师法撰,次有悲风三峡流泉渌水昭君下舞间弦,并胡笳四弄,题盛通师撰,盖诸家曲谱,沈氏集之,(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张淡正琴谱一卷原释茅仙逸人张淡正撰,不详何代人,解琴指法。(见文献通考。)
琴谱一卷原释梁开平中王邈撰。(见文献通考。)
小胡笳十九拍一卷原释伪唐蔡翼撰,琴曲有大小胡笳,大胡笳十八拍,沈辽集,世名沈家声,小胡笳又有契声一拍,共十九拍,谓之祝家声,祝氏不详何人,所载乃小胡笳子,(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琴调一卷原释伪唐蔡翼撰,(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琴杂说一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盖琴家杂集器图声诀之略。(见文献通考。)
琴调三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无射商角诸谱皆亡其曲名,(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琴谱四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凡四大曲,一曰别鹤林,其三皆失其名而谱存,今留以待知琴者,(见文考献通。)阙。(见天一阁钞本。)
陈诗庭云,按旧唐志有琴谱四卷,注云刘氏周氏等撰,未知即此书否。
琴略一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叙有七例,颇钞历代善琴者,各为门类,又载拍法及杂曲名,(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琴式图一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以琴制度为图,杂载赵邦利指诀,又有白云先生三诀,(见文献通考。)阙。(见一阁钞天本。)
三乐谱一琴原释不著撰人名氏,载商调三乐谱。(见文献通考。)
琴谱纂要五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图琴制度及载古曲谱曲名。(见文献通考。)
琴书正声九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集游春、绿水、幽居、坐愁思、秋思、楚明光、易水、凤归林、接舆、白云凡十四谱,(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宋志,十卷。〕
琴谱调三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杂录琴谱大小数曲,其前一大曲亡其名,旧本或云李翺,用指注与诸琴法无异,而云翺者,岂其所传欤,(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阮咸调弄二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阮咸金羽调一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载降圣引一篇,谱一首,不详何代之曲。(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降圣引谱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原释亦附见上书。〕
阮咸谱二十卷原释阮咸谱,阮咸曲谱,不著撰人名氏,有宫商角征,无射宫,无射商,金羽碧玉凄凉黄钟调,凡十篇,总十二卷,(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阮咸曲谱一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原释附见上书。〕
原叙三代礼乐,自周之末,其失已多,又经秦世灭学之暴,然书及论语、孝经得藏孔氏之家,易以卜筮不焚,而诗本讽诵,不专在于竹帛,人得口以传之,故独礼之于六经,其亡最甚,而乐又有声器,尤易为坏失,及汉兴,考求典籍,而乐最缺绝,学者不能自立,遂并其说于礼家书为五经,流别为六艺,夫乐所以达天地之和而饬化万物,要之感格人神,象见功德,记曰,五帝殊时,不相沿乐,所以王者有因时制作之盛,何必区区求古遗缺,至于律吕钟石,圣人之法,虽更万世,可以考也,自汉以来,乐之沿革,惟见史官之志,其书不备,隋唐所录,今著其存者云。(见欧阳文忠公集。)
〔东垣按:以上原卷四。〕
〇春秋类
共三十三部,计三百九十六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核计实三百九十七卷。〕
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杜预撰。
春秋公羊经传解诂二十二卷何休撰。
〔东垣按:隋志十一卷,唐志十三卷,通考十二卷。〕
春秋谷梁传十二卷范宁注。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原释左邱明撰,吴侍中领左国史亭陵侯韦昭解,昭参引郑众、贾逵、虞翻、唐固,(原注二人皆吴臣。)合凡五家为注,自所发正者,三百十事。(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隋志,二十二卷。〕
春秋繁露十七卷董仲舒撰,原释其书尽八十二篇,义引宏博,非出近世,然其间篇第亡舛,无以是正,又即用玉杯竹林题篇,疑后人取而附著云。(见玉海艺文类凡两引,及文献通考书录解题引首句。)
〔东垣按:欧阳永叔书春秋繁露后云,汉书董仲舒传载仲舒所著书百馀篇,第云清明竹林玉杯繁露之书,盖略举其篇名,今其书才四十篇,又总名春秋繁露者,失其真也,予在馆中校勘群书,见有八十馀篇,然多错乱重复,又有民间应募献书者,献三十馀篇,其间数篇在八十篇外,乃知董生之书,流散而不全矣,方俟校勘,而予得罪夷陵。〕
春秋决事比十卷原释汉董仲舒撰,丁氏平,黄氏正,初仲舒既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武帝数遣廷尉张汤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疑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至吴太史令吴汝南丁季江夏黄复平正得失,今颇残逸,止有七十八事。(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汉志作公羊治狱十六篇,隋志宋志并作春秋决事,旧唐志、唐志并作春秋决狱,通考不著卷数,陈诗庭云,七录又作春秋断狱。〕
左氏膏肓九卷原释汉司空掾何休始撰,答贾逵事,因记左氏所短,遂颇流布,学者称之,后更删补为定,今每事左方,辄附郑康成之学,因引郑说窜寄何书云,书今残逸,第七卷亡。(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隋志,十卷。〕
春秋释例十五卷杜预撰原释凡五十三例。(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旧本释讹作式,今校改。〕
春秋述议一卷原释隋在京太学博士刘炫撰,本四十篇,唐孔颖达正义盖据以为说而增损之,今三十九篇亡。(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旧本议讹作义今校改,通考作述议传,唐志三十七卷。〕
春秋正义三十六卷原释唐国子祭酒孔颖达撰,按汉张苍、贾谊、尹咸、郑众、贾逵皆为诂训,然参用公谷二家,至晋杜预专治左氏,其后有沈文阿、苏宽、刘炫皆据杜说,贞观中,颖达据刘学而损益之,长孙无忌等又复损益,其书乃定,皇朝孔维等奉诏是正。(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春秋谷梁疏三十卷原释唐国子四门助教杨士勋撰,皇朝邢昺等奉诏是正,令太学传授。(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本二十卷,通考原作杨勋撰,脱士字,今校增。〕
春秋公羊疏三十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援证浅局,出于近世,或云徐彦撰,皇朝邢昺等奉诏是正,始令太学传授,以备春秋三家之旨。(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本二十八卷。〕
春秋左氏传叙一卷原释阴洪道注,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唐志,洪作宏。〕
集传春秋微旨二卷陆淳撰。
〔东垣按:原释附见下书,宋志作集注三卷,今本亦三卷,无集传二字,陈诗庭云,陆淳乃其原名,后避唐宪宗嫌讳,改名质,字伯淳,故诸家书目或题作质,通志略以春秋纂例为质撰,以微旨为淳撰,竟似两人,陋矣。〕
集传春秋辨疑七卷原释唐给事中陆淳纂,初淳以三家之传不同,故采获善者,参以啖助、赵匡之说,为集传春秋,又本褒贬之意,更为微旨,条别三家,以朱墨记其胜否,又摭三家得失与经戾者,以啖赵之说订正之,为辨疑。(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柳子厚撰陆淳墓表云,为春秋集注十篇,辨疑七篇,微旨二篇,与此正合,今本十卷,当是后人所析,上微旨同。〕
非国语二卷原释柳宗元撰。(见天一阁钞本。)
春秋加减一卷原释唐元和时国子监承诏修定,以此经字文多少不同,故志其增损,以防差驳。(见文考献通。)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春秋指掌十五卷原释唐试左武卫兵曹李瑾撰,瑾集诸家之说为序义凡例各一篇,抄孔颖达正义为五篇,采摭余条为碎玉一篇,集先儒异同,辨正得失为三篇,取刘炫规过,申证其义为三篇,大抵专依杜氏之学以为说云。(见玉海艺文类及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不著卷数,引巽岩李氏曰,春秋指掌,其第一卷新编目录。多取杜氏释例及陆氏纂例瑾所自著无几,而叙义以下十四卷,但分门钞录孔颖达左氏正义,皆非瑾所自著也,本朝王尧臣崇文总目及李淑图书志,皆以先儒异同,规过、序例等篇为瑾笔削,误矣。〕
春秋通例三卷原释唐陆希声撰,因三家之例,裁正其冗,以通春秋之旨。(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卷同,通考不著卷数。〕
折衷春秋三十卷原释唐陈岳撰,以三家异同三百馀条,参求其长,以通春秋之义。(见文献通考。)
诸仁勋云,诸家书目皆作春秋折衷论。
春秋图五卷原释唐张杰撰以春秋所载车服器用都城井邑之制,缋而表之。(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不著卷数。〕
春秋指元十卷原释唐张杰撰,摘左氏传文,申释其义,(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通考不著卷数,引此条原释本在指元下,经义考亦同四库新定本无春秋图,原释以此释系于其下,宋志作指掌图二卷。〕
春秋精义三十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汇事于上,分钞杜氏孔颖达言,数家之说,参以释文。(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不著卷数。〕
演左传谥族图五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以左氏学世谱增广之,贯穿系叙,差无遗略。(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艺文类两引崇文目并同,通考左传作左氏传,宋志作春秋谥族图,无演字。〕
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原释伪蜀冯继先撰,以春秋官谥名字裒附初名之左。(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一卷。〕
左氏传引帖断义十卷原释伪蜀进士蹇遵品撰,拟唐礼部试进士帖经旧式,敫经具对,(见文献通考。)阙。(见一阁钞天本。)
〔东垣按:通考,断义作新义,旧本帖讹为古,今校正。〕
春秋论一卷原释皇朝秘书监胡旦撰,多摭杜氏之失,有裨经旨,(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通考不著卷数,经义考作春秋演圣通论十卷。〕
春秋龟鉴一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述春秋周及诸侯世次,齐鲁大国公子公孙,初不详备,其后传写又失其次叙,今存以备讨阅。(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不著卷数。〕
春秋世谱七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凡七卷,起黄帝至周,见于春秋诸国,世系传久,稍失其次矣,按隋唐书目,春秋大夫世族谱十三卷,顾启期撰,而杜预释例自有世族谱一卷,今书与释例所载不同,而本或题云杜预撰者,非也,疑此乃启期所撰云。(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艺文类两引崇文目并同,唐志十一卷,通考一卷。〕
帝王历纪谱二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其叙言周所封诸侯子孙,散于他国,孔子修春秋而谱其世系,上采帝王历纪而条次之,盖学春秋所录,今本题云荀卿撰者,非也。(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艺文类两引崇文目并同,通考三卷,引巽岩李氏曰,其载帝王历纪殊少,叙诸侯卿大夫之世颇详,而崇文总目止名帝王历纪谱,今从之,宋志作公子姓谱,旧本纪讹为记,今校改。〕
春秋纂要十卷原释伪唐人姜虔嗣撰,以春秋左氏公谷三家之传,学者钞集之文,(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通考作纂例不著卷数,宋志作三传纂要二十卷。〕
春秋集传十五卷原释皇朝王沿纂,沿患学者自私其家学,而是非多异,失圣人之意,乃集三传之说,删为一书,又见秘书目有先儒春秋之学颇多,因启求之,得董仲舒等十馀家,沿自以先儒犹为未尽者,复以己意笺之。(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唐志作樊宗师撰。〕
春秋宗族名谥谱五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略采春秋三传诸国公卿大夫姓名谥号,(见文献通考。)阙。(见天钞本一阁。)
〔东垣按:玉海艺文类两引崇文目并同,通考不著撰人。〕
原叙昔周法坏而诸侯乱,平王以后不复雅而下同列国,吴楚徐夷并僣称王,天下之人不禀周命久矣,孔子生其末世,欲推明王道以扶周,乃聘诸侯,极陈君臣之理,诸侯无能用诸,退而归鲁,即其旧史考诸行事,加以王法,正其是非,凡其所书,一用周礼,为春秋十二篇,以示后世,后世学者传习既久,其说遂殊,公羊高、谷梁赤、左邱明、邹氏、夹氏分为五家,邹夹最微,自汉世已废,而三家盛行,当汉之时,易与论语分为三,诗分为四,礼分为二,及学者散亡,仅存其一,而余家皆废,独春秋三传并行至今,初,孔子大修六经之文,独于春秋欲以礼法绳诸侯,故其辞尤谨约而义微隐,学者不能极其说,故三家之传,于圣人之旨,各有得焉,太史公曰,为人君者不可不知春秋,岂非王者之法具在乎。(见欧阳文忠公集。)
〔东垣按:以上原卷五。〕
〇孝经类
共五部,计九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古文孝经一卷原释汉侍中孔安国注,班固艺文志有孝经古文孔氏一篇二十二章,本出屋壁中,前世与郑康成注并行,今孔注不存,而隶古文与章数存焉。(见文献通考。)
孝经一卷原释郑康成注,先儒多疑其书,唯晋孙■〈日上永下〉集解以此注为优,请与孔注并行,诏可,今太学所立陆德明释文,与此相应,五代兵兴,中原久逸其书,咸平中,日本僧以此书来献,议藏秘府。(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书录解题云,孝经注,崇文总目以为咸平中日本国僧奝然所献。〕
孝经一卷原释唐明皇注,取王肃、刘劭、虞翻、韦昭、刘炫、陆澄六家之说,参仿孔郑旧义,今行于太学。(见献通文考。)
〔东垣按:唐志作孝经制旨。〕
孝经疏三卷原释元行冲撰,明皇既作注,故行冲奉诏作疏。(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唐志二卷,通考不著卷数。〕
孝经正义三卷原释皇朝翰林侍讲学士邢昺等撰,初,世传行冲疏外,余家尚多,皆猥俗褊陋,不足行远,咸平诏昺及杜岛镐等,集诸儒之说而增损焉。(见文献通考。)
陈诗庭云,经义考引崇文总目云,咸平中,昺等奉诏据元氏本而增损焉,与通考所引末句异,诗庭谓叔明仅据行冲疏为本,未尝参采诸儒,故今本犹止题邢昺校、当以朱锡鬯所引为正。
〇论语类
〔东垣按:白虎通德论以下七书,当另是经总一门,非论语类也,然隋志论语类后叙云,并五经总。〕
义附于此篇,故白虎通、五经钩沈诸书并入论语类,此书盖沿其例,郑渔仲所讥刊谬正俗只看帙前数行,率意释之者,不知此例,凭臆驳诎,谬甚。
共一十三部,计二百一十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论语十卷何晏集解。
论语义疏十卷皇侃撰。
〔东垣按:旧本脱义字,今校增,侃、梁书本传作品,读书志作王侃,注云一作皇甫侃,并误。〕
论语正义十卷邢昺撰。
〔东垣按:今本二十卷。〕
论语井田义图一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述周井田之法,其曰论语者,盖为论语学者引用云,(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不著卷数。〕
孔子家语十卷
〔东垣按:孔子二十二世孙猛所传,王肃注,即肃所依托也,今本二十一卷。〕
白虎通德论十卷原释后汉班固撰,章帝建初四年诏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诏集其事,凡十四篇。(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考是书始名通德论,后诏固撰集成书,定称为通义,今仍作通德论,从其朔也,或称白虎通者,省文。〕
五经钩沈五卷原释晋杨芳撰,答难申畅,自谓钩取五经之沈义,篇第亡缺,今缺五篇。(见文献通考,末二玉海艺文类引句。)
〔东垣按:旧唐志作钩深,通考不著卷数,杨芳原讹作王芳,今校改。〕
刊谬正俗八卷原释唐秘书监颜师古撰,采先儒及当世之言,参质讹谬而矫正之,未终篇而师古殁,其子始上之,诏录藏秘阁。(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志校雠略云,刊谬正俗乃杂记经史,惟第一篇起论语,而崇文总目以为论语类,应知崇文所释,不看全书,多只看帙前数行,率意以释之耳,刊谬正俗当入经解类,东垣谓其论非是,说已见前,是书本作匡谬,此避太祖讳,宋志作纠缪正俗,书录解题、毛诗补音下亦引作糺缪,又有郑樵刊谬正俗跋八卷,遂初堂书目亦作刊缪,皆避讳也。〕
六说五卷原释唐右补阙刘迅作六书以继六经,故标概作书之谊而著其目,惟易阙而不叙,故止五卷。(见经义考拟经类,通考引无末句。)
〔东垣按:唐志六卷。〕
经史释题二卷原释唐李肇撰,起九经,下至唐氏实录,列篇帙之凡,概释其题,(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唐志一卷,通考不著卷数。〕
授经图三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叙易诗书礼春秋三家论语孝经之学,师承相第,系而为图,(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不著卷数。〕
九经余义一百卷原释皇朝处士黄敏求撰,摭诸家之说,是非者裁正之,(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考不著卷数,敏求原作敏,脱求字,今校增,通志略亦作黄敏。〕
演圣通论三十六卷原释皇朝秘书监致仕胡旦撰,以易诗书论语先儒传注得失参糅,故作论而辨正之,易百篇,书五十六篇,诗七十八篇,论语十八篇,凡二百五十二,天圣中献之。(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宋志并六十卷。〕
原叙,论语者,盖孔子相与弟子时人讲问应答之言也,孔子卒,群弟子论次其言而撰之,汉兴,传者三家,鲁人传之,谓之鲁论,齐人传之,谓之齐论,而齐论增问王、知道二篇,今文无之,出于孔子壁中者,则曰古论,有两子张,是三家者,篇第先后,皆所不同,考今之次,即所谓鲁论者也。(见欧阳文忠公集。)
〔东垣按:以上原卷六。〕
〇小学类上
〔东垣按:旧本无类字,今据欧阳文忠公集校增,后同。〕
共二十八部,计三百卷。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五十七部,五百十九卷,盖统小学上下总计之。〕
尔雅三卷
小尔雅一卷孔鲋撰。
陈诗庭云,文选注引皆作小雅。
尔雅音训二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以孙炎、郭璞二家音训为尚狭,颇益增之。(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通考一卷。〕
尔雅正义十卷邢昺撰。
方言十三卷原释汉扬雄子云撰,晋郭璞注,今世所传,文或缪缺,与先儒所引,时有差云。(见文献通考。)
释名八卷原释刘熙,即物名以释义,凡二十七目。(见玉海艺文类,及陈道人刻释名跋。)
〔东垣按:今本四卷。〕
辨释名一卷韦昭撰。
〔东垣按:旧本释讹作杂,今校改。〕
广雅音一卷曹宪撰。
〔东垣按:隋志四卷。〕
博雅十卷张揖撰。
〔东垣按:本名广雅,避隋炀帝讳,改广为博,隋志三卷。〕
义训十卷窦俨撰。
经典释文三十卷原释唐陆德明撰,德明为国子博士,以先儒作经典音训,不列注传,全录文颇乖详,略又南北异区,音读罕同,乃集诸家之读九经、论语、老、庄、尔雅者,皆注其翻语以增益之。(见文献通考。)
五经文字三卷原释初张参拜诏与儒官校正经典,乃取汉蔡邕石经、许慎说文、吕忱字林、陆德明释文,命孝廉生颜传钞撮疑互取,定儒师部为一百六十,非缘经见者,皆略而不集。(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九经字样一卷原释唐翰林待制唐元度撰,开成中,元度奉诏覆定太学石经字文以来,补张参之阙,更作九经字样为七十六。(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经典分毫正字一卷原释唐太学博士欧阳融撰,辨正继典字文,使不得相乱,篇帙今阙全篇,止春秋中帙,余篇悉亡。(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说文二十卷许慎撰,李阳冰刊定
说文字原一卷原释唐李腾集,初李阳冰为滑州节度使李勉篆新驿记,贾耽镇滑,州见阳冰书,欢其精绝,因命阳冰侄腾,集许慎说文目录五百馀字,刊于石以为世法云。(见文献通考毛扆说文附录引字,侄腾集下多,李腾集下多李阳冰篆书五其篆书以四字。)
说文解字韵谱十卷徐锴撰。
说字解字系传三十八卷原释徐锴,(见天一阁钞本。)锴以许氏学废,推源析流,演究其文,作四十篇,近世言小学,惟锴名家。(见玉海艺文类。)
东垣接通考四十卷。
急就章一卷史游撰。
〔东垣按:今本四卷。〕
说文解字十五卷原释徐铉。(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即铉等校定本。〕
玉篇三十卷顾野王撰。
像文玉篇二十卷原释唐释慧力撰,据顾野王之书,裒益众说,皆标文示象,(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通志略,三十卷。〕
玉篇解疑三十卷原释道士赵利贞撰,删略野王之说,以解字文,(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通考原作谢利贞撰,误,今校改,宋志亦作谢。〕
重修玉篇三十卷原释皇朝诏翰林学士陈彭年与史馆校勘吴锐、直贤院邱雍等重加刊定。(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玉海云,祥符新定玉篇三十卷,崇文目曰重修,通考作三卷,误脱十字。〕
正俗音字四卷原释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正时俗文字之谬,援诸书为据,凡三十五目。(见文献通考。)
〔东垣按:正应作证,遂初堂书目亦误作正。〕
干禄字书一卷颜元孙撰。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遂初堂书目无字字。〕
字源偏旁小说三卷东林生解。
佩觿三卷原释郭忠恕,上卷列三科,一曰造字,二曰四声,三曰传写,中下以四声分十条。(见玉海艺文类。)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忠恕原讹作宗恕,今校改。〕
〔又按:以上原卷七。〕
〇小学类下
共二十九部,计二百一十九卷。
〔东垣按:今核计除图书会不得卷数,实二百二十二卷。〕
唐广韵五卷张参撰。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韵铨十五卷武元之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旧本铨讹作注,今校改。〕
唐韵五卷孙愐撰。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韵海鉴源十六卷,颜真卿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困学纪闻云,颜鲁公在湖州,为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崇文总目仅存十六卷,今不传,唐志、通志略并三百六十卷,宋志亦作十六卷,是书本名镜源,此避嫌讳,说见前。〕
切韵十卷李舟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辨体补修加字切韵五卷僧猷智撰,原释。(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作智猷撰。〕
切韵五卷陆慈撰。
雍熙广韵一百卷句中正等详定,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大宋重修广韵五卷陈彭年等撰。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韵略五卷邱雍撰,原释略取切韵要字,备礼部科试。(见玉海艺文类。)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集韵十卷丁度等撰。
〔东垣按:玉海云,景祐集韵十卷,崇文目有之。〕
声韵图一卷夏辣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评书十卷唐太宗撰。
千字文一卷周兴嗣撰。
书品一卷庾肩吾撰。
〔东垣按:书录解题,七卷。〕
书后品一卷原释李嗣真因庾肩吾之品,更分十等,各为评赞。(见玉海艺文类。)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法书要录十卷张彦远撰
书谱一卷徐浩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书断论三卷张怀瓘撰,原释采古人以书名家,差为三品,(见玉海艺文类。)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垣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诸家书目及今本皆无论字。〕
书指论一卷褚长文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图书会
〔东垣按:此书卷数原缺。〕
翰林禁经一卷李阳冰撰。
〔东垣按:书录解题,二卷,经作书,云无名氏,通考八卷,宋志三卷,亦不著撰人。〕
书录一卷,宋志不著撰人,阙。(见天一阁钞本。)
蔡氏口诀一卷宋志注云名亡。
墨薮五卷
〔东垣按:书录解题,一卷,通考十卷,并不著撰人,陈诗庭云,今本二卷,题唐韦续撰。〕
古迹记一卷徐浩撰。
书隐法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笔势图一卷
临书关要一卷
原叙古者教学之法,八岁而入小学,以习六甲四方,书数之艺,至于成童,而后授经,儒者究极天地人神事物之理,无所不通,故其学有次第,而后大成焉,尔雅出于汉世,正名命物,讲说者资之,于是有训诂之学,文字之兴,随世转易,务趋便省,久后乃或亡其本,三苍之说,始志字法,而许慎作说文,于是有偏旁之学,五声异律,清浊相生,而孙炎始作字音于是有音韵之学,篆隶古文,为体各略,秦汉以来,学者务极其能,于是有字书之学,先儒之立学,其初为法未始不详而明,而后世犹或讹失,故虽小学,不可阙焉。(见欧忠公集,玉海艺文类两引尔雅出于汉阳文世,至于是有字书之学,词句稍节。)
〔东垣按:以上原卷八。〕
●崇文总目卷二
〇正史类
共三十部,计二千一百六十二卷。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二千作一千,误,今核计实二十九部,二千一百三十二卷。〕
史记一百三十卷司马迁撰,裴骃集解。
史记八十七卷原释,唐陈伯宣注,因裴骃说有所未悉,颇增损焉,然多取司马氏索隐以为己说,今篇残缺。(见文献通考。)
〔绎按:此书本一百三十卷。〕
史记音义十九卷徐广撰。
〔绎按:隋志、通志略并十二卷,宋志、通考并二十卷,唐志、刘伯庄撰,书录解题、宋志亦同。〕
史记索隐三十卷司马贞撰。
史记正义三十卷张守节撰,原释,为汉书学者,此最精博。(见文献通考。)
〔绎按:通考、二十卷,引原释列是书之下,然审其文乃释汉书中语,不应在此,今姑仍之,今本散附史记中,亦作一百三十卷,无单行本。〕
汉书一百卷班固撰。
〔绎按:今本一百二十卷。〕
汉书问答五卷原释、沈遵行撰,采诸儒为汉书说者,申释其义,有博闻之益,然篇第颇差,讨求未获,阙列传以下诸篇。(见文献通考。)
〔绎按:通志略作沈遵撰。〕
后汉书九十卷范蔚宗撰。
〔绎按:隋志、唐志、通志略并九十七卷,今本一百二十卷。〕
志三十卷司马彪撰。
〔绎按:即彪撰续汉书诸志也,书录解题作后汉志。〕
新校史记一百三十卷原释,余靖等校正。(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以下三书,原释亦见三史刊误条下。〕
新校汉书一百卷原释,余靖等。(见天一阁钞本。)
新校后汉书九十卷原释,余靖等。(见天一阁钞本。)
三史刊误四十五卷原释,皇朝张观等校定,初秘书丞余靖上言,国子监所收史记汉书误,请行校正,诏翰林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祁、与靖、洎直讲王洙,於崇文院仇对,靖等悉取三馆诸本,及先儒注解、训传、六经、小说、字林、说文之类数百家之书,以相参校,凡所是正增损数千言,尤为精备,逾年而上之,靖等又自录其雠校之说,别为刊误四十五卷,(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三国志六十五卷陈寿撰。
陈诗庭云,读书志作十五卷,误,脱六字。
晋书一百三十卷房乔等撰。
晋书音义三卷何超撰。
宋书一百卷沈约撰,原释,其书虽诸志失于限断,然有博洽多闻之益,今世虽所传,文多舛失,参补未获,赵伦之传一卷,今阙,谢灵运传,文注讹驳。(见文献通考。)
齐书五十九卷萧子显撰。
梁书五十六卷姚察等撰。
陈书三十六卷姚思廉撰。
后魏书一百三十卷魏收撰,原释,齐天保中始诏收撰,魏史收博采诸家旧文,随条甄举,缀属后事,成一代大典,追叙魏先祖二十八帝,下终孝静,作十二纪、九十二列传、十志析之,凡一百三十篇,而史有三十五例、二十五叙、九十四论、前后二表、一启,然收谄于齐氏,言魏室多所不平,至隋开皇中,敕魏淡更作魏史,唐李延寿作北史,并行于世,与收史相乱,因而卷第殊舛,今所存仅九十馀篇。(见文献通考。)
后魏纪一卷原释,隋魏淡撰,(见天一阁钞本。)初高祖以魏收书,褒贬失实,平绘中兴事,叙事不伦,诏淡别成魏史,淡断自道武,下迄恭帝,为十二帝纪、七十八列传、史论及例、目录一篇,合九十二篇,退东魏孝静帝称传,矫正收绘之失,收天子名则书,太子名则讳,淡讳皇帝名书太子,自收讳太武献文之杀,使同善终天年,淡显书之以惩逆,收书敌国皆曰死,淡曰卒,体裁简正,帝甚善之,然世以收史为主,故淡书亡阙,今才纪一卷存。(见文献通考。)
〔绎按:淡书隋志一百卷,旧唐志、唐志并一百七卷,北史本传九十二卷,盖九十二篇,每篇为卷也其后以太宗纪补收书之缺,全书旋亡故今惟存此一卷。〕
后周书五十卷令狐德棻撰。
北齐书四十九卷李百药撰。
〔绎按:唐志、读书志、书录解题、宋志及今本并五十卷。〕
魏书天文志二卷原释,唐张太素撰,魏书凡百篇,今悉散亡,唯此二篇存焉。(见文献通考。)
〔绎按:旧本二讹作一,今校改,宋志作后魏天文志四卷,误,今本亦二卷,补后魏书之阙。〕
隋书八十五卷魏征等撰。
唐书一百三十卷原释,唐韦述撰,初吴克撰,唐史自创业讫于开元,凡一百一十卷,述因克旧本更加笔削,刊去酷吏传为纪志列传一百一十二卷,至德乾元以后,史官于休烈又增肃宗纪二卷,而史官令狐峘等复于纪志传后隋篇增缉,而不加卷帙,今书一百三十卷,其十六卷未详撰人名氏。(见文献通考。)
唐书二百卷刘煦等撰。
五代史一百五十卷薛居正等撰。
原叙,昔孔子删书,上断尧典,下迄秦誓,著为百篇,观其尧舜之际,君臣相与,吁俞和谐于朝,而天下治,三代以下,约束赏罚,而民莫敢违,考其典诰誓命之文,纯深简质,丁宁委曲,为体不同,周衰史废,春秋所书,尤谨密矣,非惟史有详略,抑由时君功德薄厚异世而殊文哉,自司马氏上采黄帝、迄于汉武,始成史记之一家,由汉以来千有馀岁,其君臣善恶之迹,史氏详焉,虽其文质不同,要其治乱兴废之本,可以考焉。(见欧阳文忠公集。)
〔绎按:以上原卷九。〕
〇编年类
共三十八部,计五百七十九卷。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核计实六百六卷。〕
前汉纪三十卷荀悦撰。
后汉纪三十卷袁彦伯撰。
汉春秋一百卷胡旦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汉春秋问答一卷胡旦与门人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三十国春秋三十卷萧方等撰。
晋春秋略二十卷杜延业撰。
〔绎按:书录解题引中兴书目作杜光业。〕
太清纪十卷原释,梁王韵撰,起太清元年尽六年,初侯景破建邺,韵四奔江陵,士人多问城内事,韵不能人人为说,乃疏为一篇,问者即示之,元帝闻而取读曰,昔王韵之为隆安记,言晋末之乱离,今亦可以为太清纪矣,韵因为之,然其议论皆谢之矣,又韵希帝旨,撰述多非实录。(见文献通考。)
释按,太清上应有梁字,隋志纪作录八卷。
魏典三十卷原释,唐太常少卿元行冲撰,起道武帝,终宇文革命,凡三十篇,孝武入关,则书东魏为东帝,并载两国事为凡例,微用编年之法,文约事详,学者宗之,行冲以族出于魏,克意论著,引魏明帝时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旧史谓元帝本出牛氏,行冲以为非,因言道武名犍,继晋受命,此其应也,特为论载于篇。(见文献通考。)
〔绎按:宋志作后魏典略。〕
三国典略三十卷原释,唐汾州司户参军邱悦撰,以关中、邺都、江南为三国,起西魏,终后周,而东包魏、北齐、南总梁东,凡三十篇,今卷第多遗,自二十一以下,卷阙。(见玉海艺文类,及文献通考。)
〔绎按:通志略、宋志并二十卷。〕
五运录二十卷原释,唐曹圭撰,起三皇迄隋,年世之略,(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唐志十二卷,宋志作曹元圭五运图十二卷,注云一作录,通志略亦作十二卷,曹元圭撰,唐历四十卷柳芳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唐统纪一百卷陈岳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书录解题,四十卷〕
古今通要四卷苗台符撰。
唐历目录一卷崔令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通历十卷马总撰。
五代通录六十五卷范质撰,原释,初梁末帝无实录,质自以闻见补成之,其赞次时叙,最有条理。(见海艺文玉类。)
〔绎按:旧本上脱五代二字,今校增,陈诗庭云,玉海作建隆五代通录,下开皇纪、玉海亦有五代二字。〕
开皇纪三十卷原释,郑向,(见天一阁钞本。)五代乱亡,史册多漏失,向摭拾遗事,颇有补焉。(见玉海艺文类。)
唐朝年代纪十卷焦璐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作圣朝年代记,注云一作纪,通志略、璐作潞。〕
正闰位历三卷柳璨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释按,宋志、上有补注二字。
建元历二卷张敦素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古今年号录七卷封演撰。
〔绎按:唐志、宋志并一卷。〕
嘉号录一卷韦美撰。
释按,宋志作韦光美。
元类一卷沈汾撰。
〔绎按:通志略,不著撰人。〕
王氏五位图三卷王起撰,原释,自开辟至唐,以五运为叙。(见玉海艺文类。)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隋志、唐志、通志略并十卷,宋志作五运图一卷。〕
帝王历数歌一卷刘轲撰。
历代年号一卷李昉撰。
西汉至唐年纪一卷李匡乂撰。
〔绎按:唐志、西汉作两汉,通志略、二卷,不著撰人,避太祖讳也,匡乂或作匡文或作匡义,皆传写之讹,或又作正文,亦避讳。〕
古今年代历一卷贾钦文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年历图八卷龚颖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帝皇兴废年代录二卷武密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废作衰。〕
帝皇年代图一卷郑伯邕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古今类聚年号图一卷杜光庭撰。
〔绎按:旧本号讹作貌,今校改。〕
年号历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历代帝王正闰五运图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旧本脱王字,今校增。〕
年纪录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年号历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此书与前重出。〕
唐至五代纪年记五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历代君臣图三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二卷〕
原叙,昔春秋之后,继以战国,诸侯交乱,而史官(绎按,一本作氏。)废失,策书所载纪次不完,司马迁始为纪传表志之体,纲罗千载,驰骋其文,其后史官悉用其法,春秋之义,书元最谨,一时无事,犹空书其首月,以谓四时不具,则不足成年,所以上尊天纪,下正人事,自晋荀悦为汉纪,始复编年之体,学徒称之后世作者,皆与正史并行云。(见欧阳文忠公集。)
〔绎按:以上原卷十。〕
〇实录类
共三十三部,计八百四十一卷。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云唐高祖至周世宗,今核计实八百一卷。〕
唐高祖实录二十卷敬播撰,房元龄监修,许敬宗删改。
正观实录四十卷长孙无忌等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贞作正,避仁宗嫌名。〕
唐高宗后修实录三十卷令狐德棻撰,唐知几、吴克续成。
〔绎按:玉海引志云,许敬宗皇帝实录三十卷,高宗后修实录三十卷,崇文目书目止有后修,书录解题作十九卷,云本三十卷,今阙十一卷。〕
唐则天实录二十卷魏元忠等撰,刘知几、吴克删正,陈诗庭云,则天下应依唐志增皇后二字,书录解题云,今惟题克撰。
唐中宗实录二十卷吴克撰。
太上皇实录十卷刘知几撰。
睿宗实录五卷吴克撰。
〔绎按:读书后志、通考并十卷,书录解题同,云馆阁书目亦别有五卷者,读书志、宋志、并作刘知几、吴克撰。〕
明皇实录一百卷令狐峘撰,元载监修。
肃宗实录三十卷元载监修。
〔绎按:通考二十卷。〕
代宗实录四十卷令狐峘撰。
建中实录十卷原释,唐史馆修撰沈既济撰,起大历十四年德宗即位,尽建中二年十月,既济罢史官之日,自作五例,所以异于常者,举终必见始,善恶必评,月必举朔,史官虽卑,出入必书,太子曰薨,自谓辞虽不足,而书法无隐云。(见文献通考。)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十五卷。〕
德宗实录五十卷
〔绎按:玉海云,德宗实录五十卷,蒋乂、樊绅、林宝、韦处厚、独孤郁撰,裴垍监修、崇文目同。〕
顺宗实录五卷韩愈等撰,李吉甫监修。
〔绎按:玉海云,景祐中编次崇文总目,顺宗实录有七本,皆五卷,五本略,而二本详。〕
宪宗实录四十卷沈传师等撰,杜元颖等监修。
敬宗实录十卷陈商、郑亚撰,李让夷监修。
穆宗实录二十卷苏景允等撰,路隋监修。
诸仁煦云,穆宗实录应在敬宗实录之前。
文宗实录四十卷原释,起宝历二年,尽开成五年,凡十四年。(见玉海艺文类。)
〔绎按:玉海云,文宗实录四十卷,蒋偕、王沨、卢告、牛丛撰,魏謩监修,崇文目同。〕
武宗实录一卷韦保衡监修。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诸家书目并三十卷,宋志、二十卷。
又按:通志、校雠略云,实录自出于当代,崇文总目有唐实录十八部,既谓唐实录,得非出于唐人之手,何须一一释云唐人撰,释考总目所录实录,其原释今可考见者,惟沈既济建中实录一部,然其馀自可概见,知原本并不仅释唐人撰三字,若题明某人撰,则郑渔仲自撰艺文略,亦已如此,且总目之例,某人上皆冠朝代,故此处亦尔,渔仲不考前后,以意非驳,误也。〕
唐年补录六十五卷贾纬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梁太祖实录一卷郗象等撰。
〔绎按:旧本太祖讹作太宗,今校改,诸家书目并三十卷。〕
后唐懿祖纪年录一卷赵凤等撰。
后唐献祖纪年录一卷赵凤等撰。
〔绎按:通志二卷。〕
后唐太祖纪年录十七卷赵凤等撰。
后唐庄宗实录二十卷赵凤等撰。
〔绎按:书录解题、通志略、宋志并三十卷。〕
后唐明宗实录三十卷姚𫖮等撰。
后唐废帝实录十七卷张昭等撰。
〔绎按:东都事略本传,昭书名昭远,避汉帝讳、止称昭。〕
后唐湣帝实录三卷姚𫖮等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湣帝实录应在废帝实录之前。〕
晋高祖实录三十卷窦贞固等撰。
晋少帝实录二十卷窦贞固等撰。
汉高祖实录二十卷苏逢吉等撰。
〔绎按:旧本高祖讹作高帝,今校改,书录解题十七卷,云书本二十卷,今阙末三卷,中兴书目作十卷,通考亦作十七卷,宋志十卷。〕
汉隐帝实录十五卷张昭等撰。
周太祖实录三十卷张昭等撰。
周世宗实录四十卷王溥等撰。
原叙,实录起于唐世,自高祖至于武宗,其后兵盗相交,史不暇录,而贾纬始作补录,十或得其二三五代之际,尤多故矣天下乖隔,号令并出,传记之士,〔绎按:一本作事。〕讹谬尤多,幸而中国之君,实录粗备,其盛衰善恶之迹较然,而著者不可泯矣。(见欧阳文忠公集。)
〔绎按:以上原卷十一。〕
〇杂史类上
共六十八部,计六百七十一卷。
〔绎按:今核计实六百六十一卷。〕
周书十卷孔晁注。
越绝书十五卷原释,子贡撰,或曰子胥,旧有内纪八,外传十七,今文题阙舛,才二十篇,又载春申君,疑后人窜定,世或传二十篇者,非是。(见文献通考,玉海艺文类引前五句。)
陈诗庭曰,读书附志云,越绝书、隋经籍志、十六卷、崇文总目十五卷,绎按,书录解题亦作十六卷,战国策二十二卷。
〔绎按:隋志、通志略并二十一卷,唐志、三十二卷,书录解题、三十卷,宋志、三十三卷,又兵书类重出亦同,今本三十三卷。〕
战国策八卷原释,汉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刘向录,书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向以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凡十二国,三十三篇,继春秋以后、记楚汉之兴,总二百五十年事,今篇卷亡阙,第二至十、三十一至三阙,又有后汉高诱注,本二十卷,今阙第一、第五、十一至二十,止存八卷。(见文献通考。)
〔绎按:曾子固重校战国策叙云,刘向所定者二十三篇,崇文总目称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又云,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姚令声战国策跋、姚令威后叙、并云崇文总目高诱注八篇。〕
〔又按:通考作十三卷,引原释第五下有第十二字,与止存八卷句不合,盖衍文也,今据陜西通志引崇文总目校删。〕
吴越春秋十卷
〔绎按:隋志、唐志、读书志、并十二卷。〕
吴越春秋传十卷原释,唐皇甫遵注,初赵晔为吴越春秋十卷,其后有杨方者,以晔所撰为繁,又刊削之为五卷,遵乃合二家之书,考定而注之。(见文献通考。)
汉武故事五卷原释,班固撰,本题二篇,今世误析为五篇。(见玉海艺文类。)
〔绎按:诸家书目并作二卷,张柬之书洞冥记后云,汉武故事王俭造。〕
九州春秋九卷司马彪撰。
〔绎按:宋志、十卷,又重出一部,卷同。〕
春秋后语十卷孔衍撰。
〔绎按:《唐志》作《春秋后图语》。〕
高氏小史一百十卷高峻及子迥撰。
〔绎按:唐志、读书后志、并一百二十卷,录书解题一百三十卷,引国史志凡一百九卷,目录一卷,中兴书目一百二十卷,今本多十卷,东观余论校正崇文总目云,高氏小史名峻,一作崚。〕
南史八十卷李延寿撰。
北史一百卷李延寿撰,原释,南史、北史、唐高宗善其书,自为之叙,叙今阙。(《郡斋读书志》引,见《文献通考》。)
〔绎按:读书志、今本无此文,书录解题、通考、并八十卷。
又按:通志校雠略云,李延寿南北史,崇文类于杂史,非,绎考宋志,亦入别史类。〕
五代新说二卷张绚古撰。
〔绎按:唐志,通志略、说并作记,读书志、通考、宋志,绚古并作询古。〕
建康实录二十卷许嵩撰。
金陵枢要一卷王豹撰。
吴书实录三卷李清臣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六朝采要十卷赵氏(失名)撰,通志略,不著撰人。
史隽十卷郑𬀩撰。
〔绎按:困学纪闻考史云,崇文总目、史隽十卷,汉隽之名本于此。〕
十三代史选五十卷
〔绎按:宋志、不知作者,又重出一部三十卷,亦不著撰人。〕
隋平陈记一卷称臣悦撰,(姓阙。)宋志、不著撰人。
大业拾遗十卷杜宝撰。
〔绎按:读书志作大业杂记,通志略一卷。〕
大业略记三卷赵毅撰。
大业拾遗一卷颜师古撰。
〔绎按:通志略作拾遗录,不著撰人,读书志作南部烟花录云,一名大业拾遗记。〕
隋季革命记五卷杜儒童撰。
刘氏行年记十卷刘仁轨撰。
〔绎按:唐、志二十卷。〕
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温大雅撰。
〔绎按:书录解题、通考、并五卷。〕
唐太宗勋史一卷吴克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贞观政要十卷吴克撰。
唐书备阙记十卷吴克撰。
明皇政录十卷李康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明皇杂录二卷原释赵元。(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书录解题、一卷,通考、三卷,诸家书目及今本并题郑处晦撰。〕
天宝乱杂西幸记一卷温畬撰。
〔绎按:宋志、无西幸二字,温龠撰,注云,龠一作畬。〕
幸蜀记一卷宋巨周撰。
〔绎按:诸家书目上并有明皇二字,唐志作宋巨撰,宋志、有明皇幸蜀录,注云、一作宗拒,陈诗庭云,读书志幸蜀录三卷,李匡文、宋巨周、宋居白撰,又重出明皇幸蜀记两卷,宋巨纂,实一书也,诸仁勋曰,通考亦无明皇二字,三卷。〕
开天传信记一卷郑棨撰。
〔绎按:遂初堂书目,读书志、开天并作开元,误。〕
河洛春秋二卷包谞撰。
安禄山事迹三卷姚汝能撰。
〔绎按:书录解题作汝龙。〕
邠志一卷凌准撰。
〔绎按:唐志、宋志、并二卷,书录解题、通考、并三卷。〕
大唐新语十三卷刘肃撰。
奉天记一卷原释徐岱,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作贺楚撰。〕
德宗幸奉天录一卷原释,崔光廷。(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唐志作光庭,宋志作庭光。〕
奉天录四卷赵元一撰。
兴元圣功录三卷袁皓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不著卷数。〕
燕南记三卷谷况撰。
唐故事稽疑十卷崔立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上无唐字。〕
平蔡录一卷郑澥撰。
〔绎按:唐志、宋志、上并有凉国公三字。〕
平淮西记一卷路隋撰。
河南记一卷薛图存撰。
〔绎按:宋志二卷,薛国存撰。〕
太和辨谤录三卷原释,李德裕等撰,宪宗时命傅师楚等撰,元和辨访录十卷,太和中德裕以其文繁,删为三卷。(见玉海艺文类。)
〔绎按:旧本太和讹作元和,今据玉海所引及宋志校改,书录解题、录作略,傅师楚作令狐楚,读书志亦作略。〕
太和摧凶记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绎按:书录解题、太和野史三卷云,不著名氏,又太和摧凶记一卷云,文与上同,而不分卷。〕
乙卯记一卷李潜用撰。
甘露记二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绎按:唐志、读书志、书录解题、通考、上并有野史二字,遂初堂书目作甘露野史,宋志作野史甘露新记一卷。〕
开成纪事三卷诸家书目、不著撰人,宋志、杨时撰。
开成承诏录二卷李石撰。
文武两朝献替记三卷李德裕撰。
〔绎按:读书志、书录解题、通考、宋志、并无文武二字。〕
唐录备阙十五卷欧阳炳撰。
〔绎按:宋志作欧阳迥,注云、一作炳。〕
会昌伐叛记一卷李德裕撰。
正陵遗事二卷令狐澄撰,通志略、不著撰人。
〔绎按:本作贞陵,此避嫌名,说见前,下书同。〕
续正陵遗事一卷柳玭撰。
平剡录一卷郑言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东观奏记三卷裴庭裕撰。
〔绎按:通志略作廷裕。〕
彭门纪乱三卷郑樵撰。
严昉云,此郑樵唐人,非宋右迪功郎郑樵也。
咸通解园录一卷张云撰。
〔绎按:书录解题、通考、宋志、咸通下并有庚寅二字。〕
唐录政要十二卷林璠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广陵妖乱志三卷郭廷诲撰。
〔绎按:宋志、无广陵二字,书录解题、郭廷诲作郑延诲。〕
中朝故事三卷尉迟枢撰。
〔绎按:宋志二卷,枢作握,读书志、书录解题作偓。〕
云南事状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金銮密记一卷韩偓撰。
〔绎按:唐志五卷〕
会稽录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绎按:唐志、上有乾宁二字,宋志作乾明会稽录,注云、明一作宁又按以上原卷十二〕
〇杂史类下
共三十四部,计三百三十五卷
〔绎按:今核计实三十三部,三百三十一卷。〕
汴水滔天录一卷王振撰。
〔绎按:通考作王搌,传写之讹。〕
汴州记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王权撰。
梁列传十五卷张昭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梁太祖编遗录三十卷敬翔撰。
〔绎按:书录解题作朱梁兴创遗编二十卷。〕
后唐列传三十卷张昭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庄宗召祸记一卷黄彬撰。
〔绎按:通考、上有后唐二字。〕
晋朝陷番记四卷范质等撰。
〔绎按:遂初堂书目、读书后志、并作石晋陷番记,宋志一卷云,不知作者,书录解题云,质本传不载,故馆阁书目云,不知作者。〕
陷虏记三卷胡峤撰。
周世宗征淮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三朝革命录三卷徐廙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入洛私记十卷江文秉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补国史六卷林恩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唐补记三卷程匡柔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记作纪,卷同,书录解题,马令南唐书并作程匡柔,宋志作唐补注记,十三卷,程光荣撰,注云、荣一作柔,盖因避讳、改匡为光。〕
史系二十卷贾纬撰。
唐朝纲领图一卷南卓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五卷。〕
唐圣运图二卷薛珰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国史补三卷李肇撰。
〔绎按:读书志、通考并二卷。〕
逸史三卷唐大中时人撰。
〔绎按:宋志、一卷。〕
阙史三卷高彦休撰。
〔绎按:遂初堂书目、上有唐字、今本同。〕
功臣录三十卷袁皓撰。
后史补三卷原释,高若拙。(见玉海艺文类。)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二卷。〕
贾纬备史六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文行史五十卷韩保升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史作录。〕
续皇王宝运录十卷韦昭度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陈诗庭云,玉海作杨涉撰,韦庄笺。〕
史略三卷杜僖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唐志三十卷。〕
十六国春秋略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十二国史四卷孙昱撰。
〔绎按:宋志十二卷。〕
三史菁英三十卷周护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晋书金穴钞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史通二十卷刘知几撰。
史通析微十卷柳灿撰。
史例三卷刘𫗧撰。
正史杂论十卷。
原叙,周礼、天子诸侯皆有史官,晋之乘,楚之梼杌,考其纪事,为法不同,至于周衰,七国交侵,各尊其主,是非多异,寻亦磨(释按,一作本靡。)灭,其存无几,若乃史官失职,畏怯回隐,则游谈处士,亦必各记其说,以伸所怀,然自司马迁之多间,当其作史记,必上采帝系世本、旁及战国荀卿所录、以成其书,则诸家之说,可不备存乎。(见欧阳文忠公集。)
〔绎按:以上原卷十三。〕
〇伪史类
共二十七部,计三百二十六卷。
〔绎按:今核计实三百一十九卷。〕
华阳国志十五卷常琚撰。
〔绎按:旧唐志、三卷,唐志十三卷,通考、宋志并十二卷。
又按:玉海云,华阳国志、隋志、霸史、崇文目同。〕
家王故事一卷钱惟演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吴越备史十五卷范坰、林禹撰。
〔绎按:通考九卷。〕
前蜀王氏纪事二卷毛文锡撰。
〔绎按:书录解题、无王氏二字。〕
前蜀书四十卷李昊等撰。
〔绎按:旧本脱书字,今校增。〕
后蜀孟氏后主实录八十卷李昊等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旧本脱后字,今校增。〕
伪蜀孟氏先主实录三十卷李昊撰。
淝上英雄小录二卷信都镐撰。
〔绎按:宋志三卷。〕
邗沟要略九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吴录二十卷徐铉等撰。
〔绎按:唐志作三十卷,张勃撰。〕
吴将佐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江南录十卷徐铉、汤悦等撰。
〔绎按:书录解题云,悦即殷崇义,避宣祖讳及太宗旧名,并姓改焉。〕
高皇帝过江事实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绎按:宋志作高宗皇帝,亦不著撰人。〕
湖湘马氏故事二十卷曹衍撰。
闽中实录十卷蒋文怿撰。
闽王审知传一卷陈致雍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后蜀孟氏纪事三卷董淳撰。
〔绎按:通志略、二卷。〕
南纪国图一卷
文场内举人仪则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伪吴杨氏本纪六卷陈濬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刘氏兴亡论一卷胡宾王撰。
〔绎按:旧本亡讹作王,今校改,宋志、论作录,通志略亦作录,不著撰人。〕
坤仪令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广政杂录三卷何光远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蜀桂堂编事二十卷杨九龄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戊由英政录一卷钱俨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广政杂记十五卷浦仁裕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上有蜀字,蒲仁裕撰。〕
烈祖开基录十卷王颜撰。
原作,周室之季,吴楚可谓彊矣,而仲尼修春秋,书荆以狄之,虽其屡进,不过子爵,所以抑黜僣乱,而使后世知惧,三代之弊也、乱极于七雄并主,汉之弊也、乱极于三国,魏晋之弊也、乱极于永嘉以来,隋唐之弊也、乱极于五代(绎按,一本又有五代二字。)之际,天下分为十三四,而私窃名号者七国,及大宋受命,王师四征,其系累负质,请死不暇,九服遂归于有德,历考前世僣窃之邦,虽〔绎按:一本有甚字。〕因时茍偷,自彊一方,然卒归于祸败,故录于篇,以为贼乱之戒云。(见欧阳文忠公集。)
〔绎按:以上原卷十四。〕
〇职官类
共三十四部,计二百二卷
〔绎按:今核计实二百二十五卷。〕
汉官仪一卷应劭撰。
〔绎按:隋志、唐志、通志略、并十卷,书录解题与此同云,今惟存此一卷。〕
苏绰六条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艺文类两引崇文目并同,通志略作后魏六条。〕
官职训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唐六典三十卷元宗撰,李林甫等注。
具员事迹七卷梁载言撰。
〔绎按:书录解题云,具员故事十卷,崇文总目又作具员事迹,中兴书目惟有七卷,三卷缺,玉海云,书目具员故事七卷,崇文目、十卷,三卷今缺,据王伯厚说,似总目本作具员故事十卷,以陈伯玉说考之,则又非是,所未详也,旧本员讹作官,今据玉海所引校改,陈诗庭云,唐志、有梁载言具员故事十卷,又具员事迹十卷,本是二书,伯玉误合为一。〕
集贤注记三卷韦述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作十卷,读书志、一卷,宋志、二卷。〕
御史台记十二卷韩琬撰。
〔绎按:遂初堂书目记下有事字。〕
御史台故事三卷李构撰。
〔绎按:书录解题作李结撰,随齐批注云,结本名构,避光尧御讳。〕
唐年小录八卷马总撰。
元和百司举要一卷李吉甫撰。
〔绎按:宋志无元和二字,书录解题、通考并二卷。〕
官品纂要十卷任戬撰。
凤池录五卷马宇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书录解题、录作历,二卷,唐志五十卷。〕
相国事状七卷韦琯撰。
〔绎按:通志略、相国作国相。〕
翰林志一卷李肇撰。
翰林旧规一卷杨钜撰。
〔绎按:唐志、通志略、通考、翰林下并有学士院三字。〕
文昌损益二卷张之绪攒,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职官该一卷杜英师撰。
〔绎按:通志略无官字,二卷,宋志、一卷,遂初堂书目作职核,误也。〕
唐循资格一卷原释,天宝中修,阙。(见天一阁钞本。)
唐循资格一卷原释,唐王涯修定,阙。(见天一阁钞本。)
梁循资格一卷后唐清泰中修定,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职官要录三十卷陶藻撰。
〔绎按:隋志作陶藻,古字同,唐志作陶彦藻,宋志同,作七卷。〕
史馆故事录三十卷
〔绎按:通志略云,五代周史官所录,通考、二卷。〕
职官品服三十一卷梁勖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三十三卷。〕
续翰林志二卷苏易简撰。
次续翰林志二卷胡苏耆撰。
〔绎按:宋志、一卷,苏耆撰,无胡字。〕
史馆懋官志五卷赵邻几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职官要录钞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历代官号十卷宋志、不知作者。
循资历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叙官朝仪五卷
〔绎按:通志略、一卷,不著撰人。〕
翰林内志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绎按:宋志作李肇撰,疑即前翰林志重出也。〕
唐宰辅图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起高祖迄昭宗,宰相名氏,拜免年月。(见玉海艺文类。)
唐中书则例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百司考选敕格五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敕格作格敕,不著撰人。〕
原叙,尧舜三代,建官名数不同,而周之六官备矣,然汉唐之兴,皆因秦隋官号而损益之,足以致治兴化,由此而言,在乎举职勤、事代公、治物一而已,至于车服印绶,爵秩俸廪,因时为制,著于有司,(绎按,一本有焉字。)书曰,无旷庶官,又曰,允釐百工,夫百官象物,奉职恭位,此虞舜所以端拱无为,而化成天下,可不重哉。(见欧阳文忠公集。)
〔绎按:以上原卷十五。〕
〇仪注类
共二十八部,计一百一十卷
绎垵,玉海引崇文目同,云始于正辞录,终于卤簿图记,今核计实二十九部,一百二十卷。
正辞录三卷李至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释按,玉海云,淳化二年七月戊申秘书监李至以新撰正辞录三卷上,崇文目同。
崇祀录二十卷孙奭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汉旧仪三卷卫宏撰。
〔绎按:隋志、唐志并四卷,玉海礼仪类引中兴书目云,汉旧仪四卷,今存者三卷,非宏全书,崇文目同。〕
诸州县祭社稷仪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独断二卷蔡邕撰。
汉官典则仪式选用一卷蔡质撰。
〔绎按:隋志、二卷。〕
大唐郊祀录十卷王泾撰。
〔绎按:宋志作王经。〕
礼阁新仪三十卷韦公肃撰。
〔绎按:唐志、二十卷,玉海云,礼阁新仪,三十卷,崇文目、二十卷,艺文志、三十卷,则此条宜作二十卷,旧本作三十卷,疑误。〕
唐葬王播仪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唐志上无唐字,不著撰人,宋志、贾氏(名失)撰,亦无唐字。〕
唐礼纂要六卷柳逞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作柳珵。〕
二仪实录一卷刘孝孙撰。
内外亲族五服仪二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书仪三卷原释,裴■〈氵茝〉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唐志、宋志、茝作同。〕
书仪二卷原释,郑余庆撰,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旧本、余庆作余度,传写之讹,今校改。〕
家祭仪一卷原释,徐闰。(见天一阁钞本。)
家祭礼一卷原释,孟诜。(见天一阁钞本。)
寝堂时飨仪一卷范传式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祠飨仪一卷郑正则撰。
祭录一卷周元阳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家荐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陈诗庭云,唐志有贾琐家荐仪一卷,当即此书。
孙氏仲亨仪一卷孙日用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唐志、日用作曰用。〕
书仪二卷原释,杜有晋,阙(见天一阁钞本。)
使范一卷原释,王晋撰,记开元以后使者所用章奏文牒之式,凡十二篇。(见玉海礼仪类。)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二卷,宋志、凡两见并作一卷,又有李商隐撰一卷。〕
中礼仪注八卷王悫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梁南郊仪注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梁上有朱字,不著撰人。〕
新定书仪二卷原释,刘岳,阙。(见天一阁钞本。)
四季祠祭文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汾阴后土故事三卷宋志注不知作者。
卤簿图记十卷宋绶撰。
〔绎按:宋志、上有天圣二字。〕
原叙,昔汉诸儒得古礼十七篇,以为仪礼,而大射之篇独曰仪,仪盖射主于容,升降揖让不可以失,记曰、礼之末节,有司掌之,凡为天下国家者,莫不讲乎三代之制,其采章文物,邦国之典,存乎礼官,秦汉以来,世有损益,至于车旗服器,有司所记遗文故事,凡可录者,附于史官云。(见欧阳文忠公集。)
〔绎按:以上原卷十六。〕
〇刑法类
共五十一部,计七百一十六卷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核计实七百五卷。〕
律十二卷宋志、不著撰人。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律疏三十卷长孙无忌等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三十卷,不著撰人,今本题唐律疏义。〕
律音义一卷孙奭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开宝刑统三十卷窦俨与法官苏晓等撰。
大中刑律统类十二卷张戣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旧本脱律字,今校增,宋志、无刑律二字,又重出一部,大中作大小,误。〕
显德刑统二十卷张昭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江南刑律统类十卷姜虔嗣撰。
唐令三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旧唐志、宋志、并不著撰人,书录解题云,宋璟等删定。〕
梁令三十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通志略又有梁令三十卷云,朱梁时修。〕
开元格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通志略有开元前格、后格、新格三书,并十卷,不著撰人,唐志、前格姚崇等撰,后格新格并不著撰人。〕
开成详定格十卷狄兼謩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作狄兼纂撰,误。
梁格十卷宋志、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后唐长定格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新长定格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傍通开元格一卷宋璟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误作宋景,又重出一部,误。〕
唐开元格令科要一卷裴光庭撰。
判格三卷张伾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式二十卷姚崇等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梁式二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式苑四卷元泳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大和格后敕四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又引艺文志、敕一作初。〕
大中刑法总要格后敕六十卷原释,刑部侍郎刘瑑等纂,(见玉海诏令类。)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此书凡两见,并无格后敕三字,亦不著撰人。〕
度支长行旨五卷李林甫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杂敕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天成杂敕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通志略云,后唐诏敕伪蜀人编。〕
天福编敕三十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此书凡两见,并三十一卷,不著撰人。〕
建隆编敕三卷窦仪与法官编,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通志略、四卷,宋志同,不著撰人。〕
太平兴国编敕十五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旧本脱敕字,今据玉海引崇文目校增。〕
景德农田编敕五卷丁谓等编,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艺文类、食货类、引崇文目并作编敕,旧本脱编字,今校增,陈诗庭云,通志略无编字,宋志作田农敕,无景德二字,亦无编字。〕
仪制赦书德音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诸路转运司编敕三十卷陈彭年编,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无诸路二字。〕
大中祥符编敕二十卷陈彭年编,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通志略、三十卷,宋志、二十卷。〕
诸路宣敕十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礼部考试进士敕一卷晁迥等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天圣编敕十二卷吕夷简等修。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作天圣编敕十三卷,目一卷,读书后志、三十卷云,天圣中宋庠庞籍改修,一司一务敕三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作吕夷简撰。〕
杂制敕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有蜀杂制敕三卷两见,并不著撰人。〕
江南删定条三十卷伪唐李氏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唐律令事类四十卷李林甫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刑法要录十卷卢纾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律令手鉴二卷王行先撰。
〔绎按:旧本脱卷数,玉海云,王行先律令手鉴二卷,崇文目同,则此书乃二卷也,通志略作一卷,宋志作王行先令律手鉴,注云,先一作仙,又重出一部,手鉴作守鉴,误。〕
五刑纂经三卷黄克昇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作五刑纂要录,又重出一部,与此同,克昇作克升。〕
法鉴八卷李崇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作李崇绍撰,宋志凡两见,并张员撰,今从唐志及玉海,刑律总要十二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伪吴删定格令五十卷杨行密时太修,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疑狱集三卷和凝及子■〈山蒙〉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金科易览一卷原释、赵绰。(见郡斋读书后志。)
〔绎按:读书后志、玉海引崇文目并同,通考、三卷,通志略作赵绪撰。〕
律鉴一卷原释、无撰人,(见玉海诏令类。)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作赵绰撰,又重出一部作赵编。〕
法要一卷赵绰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此书宋志凡两见,一作赵编撰。〕
断狱立成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此书凡两见,断狱一作断岳误。〕
外台秘要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此书凡两见,并不著撰人。〕
原叙,刑者圣人所以爱民之具也,其禁暴止杀之意,必本乎至仁,然而执梃刃刑人而不疑者,审得其当也,故法家之说,务原人情,极其真伪,必使有司不得铢寸轻重出入,则其为书,不得不备,历世之治,因时制法,缘民之情,损益不常,故凡法令之要,皆著于篇。(见欧阳文忠公集。)
〔绎按:以上原卷十七。〕
〇地理类
共八十三部,计六百四十七卷。
〔绎按:玉海引此,六百作八百,误,云始于山海经,终于云南风俗记。〕
山海经十八卷原释,郭璞注,(见天一阁钞本。)侍中秀领校。(见东观余论。)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汉志、十三篇,隋志、唐志并二十三卷,黄长睿校正,崇文总目云,秀即刘歆也。〕
山海经图十卷原释,舒雅修。(见玉海地理类。)
〔绎按:读书后志云,皇朝舒雅等撰,闽中刊行本,或题曰张僧繇画,妄也。〕
山海经图赞二卷郭璞撰。
〔绎按:宋志无图字。〕
神异经二卷东方朔撰,张华注。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隋志、书录解题、通考并一卷。〕
十洲记一卷东方朔撰。
〔绎按:四库书目作海内十洲记。〕
水经四十卷桑钦撰。
〔绎按:水经本二卷,此作四十卷,当是郦道元注也,经下应增注字。〕
襄阳耆旧传三卷习鉴齿撰。
〔绎按:旧唐志、五卷。〕
南越志七卷沈怀远撰。
〔绎按:诸家书目并五卷。〕
吴地记一卷。
〔绎按:顾夷、王隐、王僧虔、董遇、陆广微、张勃、并有吴地记,卷数各异,今本一卷,陆广微撰,当即此书,职贡图一卷梁元帝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作贡职图。〕
青溪山记一卷僧法琳撰。
三齐记一卷李朏撰。
释按,遂初堂书目作张朏。
十道志十三卷梁载言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旧唐志、通志略并十六卷,书录解题、宋志并作十道四蕃志十五卷,皇华四达记十卷贾耽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无记字。〕
唐国要图五卷贾耽撰,褚璆重修,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艺文类云,大唐国要图五卷,崇文目地理类、又玉海地理类、引崇文目亦同。〕
诸道行程血脉图一卷马敬实撰。
大唐西域记十三卷僧元奘撰。
〔绎按:诸家书目并十二卷,读书后志作西域志,书录解题作元奘译,辨机撰,宋志亦作辨机。〕
天宝军防录一卷郑虔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艺文类、兵制类、两引并同,唐志注云,卷亡,陈诗庭云,唐书郑虔传,虔长于地理、山川、险易、方隅、物产、兵戍众寡无不详,尝为天宝军防录,故是书类于地理,唐志列诸兵书,误也,当以此为正。〕
西南备边录一卷李德裕撰。
〔绎按:通志略、十三卷。〕
黠戛斯朝贡图传一卷李德裕撰。
〔绎按:旧本黠讹作点,今校改,通志略无图字,十卷,吕述撰,宋志与此同,亦无图字。〕
四夷朝贡录十卷高少逸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职贡图三卷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不著撰人。〕
襄沔记三卷吴从政撰。
〔绎按:宋志记上有杂字。〕
渚宫故事十卷余知古撰。
〔绎按:左传正义、渚宫在郢都之南,此书采摭荆楚故事,故以命名旧本讹作诸宫,今校改,书录解题、五卷,云本十卷,今缺后五卷,今本故事作旧事,亦五卷。〕
投荒录一卷房千里撰。
〔绎按:诸家书目、并作杂录。〕
南方异物志一卷房千里撰。
桂林风土记三卷莫休符撰。
〔绎按:今本一卷阙。〕
北户杂录三卷段公路撰。
〔绎按:今本无杂字,宋志、陆希声撰,三卷,别出段公路一卷,学海类编、公路作公璐,传写之误。〕
闽中记十卷林谞撰,林世程重修。
〔绎按:通志略、宋志并云林谞闽中记一卷,林世程重修,闽中记十卷是谞书,本一卷,后世程续修合成十卷,唐志仅题林谞撰,非是,今从书录解题,林世程、宋志作程世程,误。〕
云南别录一卷窦滂撰。
南诏录三卷徐云虔撰。
渤海国记三卷张建章撰。
新罗国记一卷顾愔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诸番行记一卷达奚通撰。
〔绎按:唐志、通志略、上并有海南二字,唐志又有戴斗诸蕃记一卷,宋志同,云张建章撰。〕
文括九州要略三卷刘之推撰。
〔绎按:宋志、九州作九工,注云,工一作州。〕
蛮书十卷樊绰撰。
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九卷韦澳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此书下注云,一名处分语,一名新集地理书考,后别有新集地理志九卷,卷数与此正同,疑是一书,抑宋志误也。〕
九江新旧录三卷张容撰。
玉笥山记一卷道士令狐见尧撰。
华阳风俗录一卷张周封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庐山杂记一卷张密撰。
元和国计图一卷曹璠撰。
〔绎按:玉海食货类云,崇文目地理类有元和国计图一卷,旧本计讹作记,今校改,宋志、十卷。〕
成都记五卷卢求撰。
〔绎按:旧本成讹作城,今校改。〕
南行录一卷
大唐国照图一卷孙结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炖煌新录一卷
〔绎按:书录解题云,有叙称天成四年沙州传舍集,而不著名氏,通志略作李延范撰。〕
于国图行程记一卷平居诲撰。
〔绎按:宋志、记作录。〕
晋安海物异名记二卷陈致雍撰。
邕管杂记一卷范旻撰。
〔绎按:宋志三卷。〕
太平寰宇记二百卷乐史撰。
〔绎按:读书后志、通考、记并作志,今本一百九十三卷。〕
历代宫殿名一卷李昉撰。
九域图三卷王曾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二卷。〕
华夷列国入贡图二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朝贡类云,崇文目地理类有华夷列国入贡图二十卷。〕
景德会计录六卷丁谓撰。
〔绎按:旧本计讹作记,今据宋志校改。〕
青城山记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武夷山记一卷杜光庭撰。
〔绎按:通志略、宋志、并别有刘夔撰一卷。〕
方舆记一百三十卷原释,徐锴。(见玉海地理类。)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湘州记一卷郭仲彦撰。
〔绎按:旧唐志有湘州图记,不著撰人,唐志、湘州记四卷,亦不著撰人,通志略作罗含撰,此从隋志,旧本湘误作相,今校改。〕
金陵地记一卷黄元之撰。
〔绎按:宋志作元黄之,传写之误。〕
西域行记一卷
十道记一卷
〔绎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赵珣撰。〕
郡国志十卷
开元分野图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天文类艺文类,两引崇文目并同,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赵珣撰。〕
云南行记□卷
〔绎按:旧本原阙卷数,通志略作一卷,不著撰人,读书后志、通考并二卷,韦齐休撰,考地理类下总数共六百四十七卷,今除此书不得卷数,核计共六百四十六卷,似宜从通考作一卷,然前九域图原本三卷,玉海引作二卷,总计止得六百四十五卷,则此书原作二卷,亦未可知,无本可证,姑阙疑焉。〕
两京道里记三卷
〔绎按:唐志、韦述撰,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关中记一卷潘岳撰。
〔绎按:书录解题,宋志、并葛洪撰。〕
冀州图二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陈诗庭云,隋志、通志略、并有冀州图经一卷,不著撰人。
南朝宫苑记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历代宫名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湘中记一卷宋志、不著撰人。
豫章记三卷徐廙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华山记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湘中山水记三卷罗含撰,卢拯注。
〔绎按:通志略、作卢拯撰,误。〕
茅山记一卷陈倩撰。
〔绎按:通志略、此书凡两见,并不著撰人。〕
诸山记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释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元结撰。
三代地理志七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旧本理讹作里,今校改,通志略、宋志并六卷,不著撰人。〕
洞庭谱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岳渎福地图一卷宋志、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元中记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平都山仙都观记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二卷,不著撰人。〕
新集地理志九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旧本理讹作里,今校改。〕
南岳衡山记一卷
绎作,通志略、不著撰人,又有宋居士撰,一部,宋志、亦不著撰人,又一部无南岳二字,同。
云南风俗记一卷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十卷,记作录。〕
原叙,昔禹去水害、定民居,而别九州之名,记之禹贡,及周之兴,画为九畿而宅,其中内建五等之封,外抚四荒之表,职方之述备矣,及其衰也,诸侯并争,并吞削夺,秦汉以来,郡国州县,废兴治乱,割裂分属,更易不常,至于日月所照,要荒附叛,山川风俗,五方不同,行师用兵,顺民施政,考于图牒可以览焉。(见欧阳文忠公集。)
〔绎按:以上原卷十八。〕
〇氏族类
共四十一部,计一百一十二卷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核计实一百九卷。〕
姓苑十卷何承天撰。
〔绎按:隋志、一卷,何氏撰,不著名。〕
唐皇室维城录一卷李衢等撰。
〔绎按:玉海两引崇文目并同,唐志、不著撰人。〕
天潢源派一卷李匡乂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唐志作天演源派图,宋志作天潢源派谱说,注云,说一作统,李匡乂或作匡文,或作匡义,皆传写之误,或又作正文,则避讳也。
唐偕日谱一卷李匡乂撰。
〔绎按:宋志无唐字,旧本偕讹作皆,今校改,通志略作偕目,误。〕
元和县主谱一卷李匡乂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谱上有昭穆二字。〕
皇孙郡王谱一卷李匡乂撰。
蒋王恽家谱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李用休家谱一卷
〔绎按:诸家书目并二卷。〕
唐李匡乂家谱二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旧本脱匡字,乂作文,今据诸家书目增改。〕
唐新定诸家谱录一卷李林甫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宰相甲族一卷原释,韦述、萧颖士撰,记相门甲族王方庆、李义炎、崔元𬀩以下凡,十四家。(见玉海艺文类。)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旧本上有国朝二字,与通志略同,今据王伯厚所引校删,遂初堂书目、宋志、亦并无国朝二字,书录解题作唐宰相甲族。〕
姓林五卷陈湘撰。
百家类例一卷韦述撰。
〔绎按:诸家书目并三卷。〕
元和姓纂十卷林宝撰。
〔绎按:读书志、通考、并十一卷,今本十八卷,通志略作李林宝撰,误。〕
系纂七卷窦从一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从一作从则。〕
姓氏韵略六卷柳璨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王氏谱一卷王方庆撰。
〔绎按:通志略、不著撰人。〕
窦氏家谱一卷窦澄之撰。
〔绎按:唐志、澄之作登之。〕
吴郡陆氏宗系谱一卷陆景献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玉牒行楼二卷李匡乂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志、宋志、并一卷。〕
姓苑略一卷崔日用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类例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新定徐氏谱图四卷徐商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姓氏杂录一卷孔全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唐志、全作至。〕
周氏大宗血脉谱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编古命氏三卷李利涉撰。
〔绎按:玉海云,编古命氏三卷,其末又载诸氏族谱一卷,云梁天监七年中丞王僧孺所撰,崇文目同,遂初堂书目下有录字。〕
姓源韵谱五卷
〔绎按:曹大宗、张九龄、并有此书,曹书、通志略作四卷,宋志、一卷,张书、书录解题、通考、并作一卷,通志略、三卷,并与此不合,未知孰是。〕
刘氏大宗血脉一卷刘复礼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下有谱字。〕
圣朝臣寮家谱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通志略云,宋朝人撰,不著名氏。〕
杨氏家谱一卷杨侃撰。
〔绎按:旧唐志、不著撰人。〕
帝系图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赵郡东祖李氏家谱一卷
〔绎按:通志略、二卷,不著撰人。〕
姓氏谱一卷许敬宗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释按,旧唐志、二卷,唐志作二百卷,疑别是一书。
姓史四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林宝撰。〕
大唐皇室新谱一卷李衢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氏族谱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唐氏谱略一卷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又一部
〔绎按:旧本此条作三小字,附注唐氏谱略下,非是书例也,应自为一行。〕
唐书总记帝系三卷宋志、不著撰人。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五姓征氏二十卷林宝宗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征字作证事。〕
尚书血脉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原叙,昔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命氏,由其德之薄厚,自尧舜夏商周之先,皆同出于黄帝,而姓氏不同,其后世封为诸侯者,或以国为姓,至于公子、公孙、官邑、谥族,遂因而命氏,其源流次序帝系,世本言之甚详,秦汉以来,官邑谥族,不自别而为姓,又无赐族之礼,至于近世迁徙不常,则其得姓之因,与夫祖宗世次人伦之纪,尤不可以不考焉。(见欧阳文忠公集。)
〔绎按:以上原卷十九。〕
〇岁时类
共十五部,计四十二卷
国朝时令一卷贾昌朝撰。
陈诗庭云,读书后志、通考、并作十二卷,盖益以昌朝注也。
荆楚岁时记二卷宗懔撰。
〔绎按:旧唐志、十卷,唐志、读书后志、宋志并一卷,书录解题、六卷,旧唐志、唐志,又有杜公瞻撰二卷。〕
孙氏千金月令三卷孙思邈撰。
保生月录一卷韦行规撰。
〔绎按:书录解题作韦氏月录,无保生二字,宋志注、不知作者。〕
金谷园记一卷李邕撰。
时鉴新书五卷刘安靖撰。
〔绎按:宋志又有刘靖时鉴杂书四卷,注云,杂一作新,即是书重出也。〕
四时纂要五卷韩鄂撰。
〔绎按:宋志十卷。〕
岁华纪丽二卷韩鄂撰。
〔绎按:通考、宋志并四卷,读书志、书录解题并七卷,今本亦四卷。〕
四序总要十二卷
四时录四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旧唐志、十二卷,王氏撰,宋志注,不知作者。〕
秦中岁时记一卷李绰撰。
〔绎按:宋志注云,一名成镐记。〕
周书月令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月令小疏二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十二月纂要一卷宋志注、不知作者。
齐人月令一卷孙思邈撰。
〔绎按:宋志、三卷。〕
原叙,诗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故尧舜南面而治,考星之中,以授人时,秋成春作,教民无失,周礼六官,亦因天地四时分其典职,然则天时者,圣人之所重也,自夏有小正,周公始作时训、日星、气节、七十二候,凡国家之政,生民之业,皆取则焉,孔子曰,吾不如老圃,至于山翁野夫,耕桑榭艺,四时之说,其可遗哉。(见欧忠公阳文集。)
〔绎按:以上原卷二十。〕
〇传记类上
共七十八部,计三百七十卷。
〔绎按:今核计实六十八部,疑旧本讹六为七。〕
穆天子传六卷,郭璞注。
汉武帝列国洞冥记一卷
列女传十五卷原释,曹大家注,(见南丰文集。)陈婴母等十六传,后人所附,(郡斋读书志引见文献通考。)王回,曾巩皆叙之。(见郡刘读书志。)
〔绎按:书录解题作古列女传九卷云,隋唐志及崇文总目皆十五卷,盖以七篇分为上下并颂为十五卷,读书府志云,古列女传八卷,又一卷莫知其为谁续,然亦载於崇文总目,今本八卷,与读书志、通考同。〕
王子年拾遗记十卷
广轩辕本纪三卷王瓘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旧本、广讹作唐,今校改。〕
孔子系叶传三卷黄恭之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志、通志略并二卷。〕
高士传十卷皇甫谧撰。
〔绎按:隋志、六卷,今本三卷。〕
正始名士传三卷袁氏撰,原释,其中卷竹林名士三逸,上卷增荀粲,下卷增阮修。(见玉海艺文类。)
〔绎按:旧本作二卷,考诸家书目皆作三卷,玉海引崇文目亦同,惟宋志作二卷,兹据王伯厚所引校改。〕
文士传十卷张隐撰。
〔绎按:隋志、通志略、宋志并五十卷,玉海引书目云,文士传五卷,载六国以来文人,起楚芊原,终魏阮瑀,崇文目十卷,终宋谢灵运,已疑其不全,今又缺其半,通志略张隐作张骘,又有裴朏续文士传十卷。〕
闽川名士传一卷黄璞撰。
〔绎按:旧本川讹作中,今据诸家书目及玉海引崇文目校改,读书志注云,一本作皇甫璞撰。临川圣贤名迹传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圣贤事迹三十卷
高僧传十三卷僧惠皎撰。
〔绎按:旧唐志、唐志、读书后志并十四卷,隋志亦十四卷,僧僧佑撰。〕
续高僧传三十一卷僧道宣撰。
〔绎按:唐志、三十二卷,道宣作道宗,旧唐志、读书后志并三十卷。〕
同姓名传一卷梁元帝撰。
〔绎按:隋志、旧唐志、唐志、通志略、读书后志、传并作录,遂初堂书目作古今人同姓名录,书录解题、通考、宋志及今本,并作古今同姓名录,陈诗庭云,梁书本纪又作同姓名人录,宋志、二卷。〕
同姓名谱六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历代鸿名录八卷
〔绎按:通志略作李远撰,宋志、钱信撰。〕
四公记一卷
〔绎按:唐志、卢诜撰,一作梁载言,宋志、梁载言、梁四公记,遂初堂书目、通考、上并有梁字,书录解题云,张说撰,亦作梁四公记。〕
小名录五卷陆龟蒙撰。
〔绎按:宋志、上有古今二字。〕
名贤姓氏相同录一卷邱光庭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遂初堂书目作古贤姓名相同录,宋志、不著撰人。〕
陶宏景传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陶潜传一卷梁昭明太子统撰。
李密传三卷贾闰甫撰。
虬须客传一卷
〔绎按:通志略不、著撰人,云纪李卫公事,宋志作杜光庭撰。〕
李靖行状一卷
文正公事录一卷王方庆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本作贞,此避嫌名,说见前,下书同。〕
文正公故事三卷刘祎之撰。
〔绎按:唐志、六卷。〕
狄仁杰传三卷李邕撰。
〔绎按:宋志作狄梁公家传。〕
远祖越公行状一卷
〔绎按:通志略越公作越国公,宋志无远祖二字,注云,唐钟绍京事迹。〕
张九龄事迹一卷唐志、不著撰人。
高氐外传一卷郭湜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郭公家传八卷陈翊撰。
〔绎按:读书志、汾阳王家传十卷,陈翊作陈雄,误,宋志作郭令公家传,通考亦十卷,通志略作陈氏,不著名。〕
颜氏行状二卷殷仲容撰。
〔绎按:唐志一卷。〕
颜公传二卷殷亮撰。
相国邺侯家传十卷李繁撰。
段公别传二卷马宇撰。
〔绎按:遂初堂书目作段太尉列传,宋志传作集。〕
河东张氏家传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尚书故实一卷李绰撰,原释,尚书即张延赏也,绰记延赏所谈,故又题曰尚书谈录。(见郡斋读书志。)
〔绎按:宋志、上有张字,又重出一部与此同,注云,实一作事,绰一作纬。〕
李德裕南行录四卷
〔绎按:通志略、南行作南迁。〕
杜悰事迹一卷唐志、宋志、并不著撰人。
彭城公故事一卷
柳玭训叙一卷
〔绎按:读书志、宋志、并作柳氏叙训。〕
魏公家传三卷范质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皇献录一卷
皇家亲故事二卷
国朝传记三卷刘𫗧撰。
〔绎按:宋志作刘谏撰,注云,谏一作练,并误,今从唐志。〕
国朝旧事四十卷唐志、通志略、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封禅故事五卷
集说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景龙文馆记十卷武平一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书录解题、通考并八卷,通志略,题李峤宗、楚客等二十四学士撰。〕
异域归忠传二卷李德裕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三卷。〕
晋武平吴记一卷张昭撰。
〔绎按:宋志作太康平吴记二卷。〕
传载一卷宋志、不著撰人。
成都理乱记八卷句延庆撰。
天祚永归记一卷萧叔和撰。
〔绎按:通志略、永归作承归,叔和作时和,并误。〕
惊听录一卷宋志、沈氏(不知名。)撰。
遣使录一卷陆贽撰。
武成王庙配享事迹三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二十卷,注云,不知作者。〕
北荒君长录三卷李繁撰。
〔绎按:通志略、一卷,李繁作李繁。〕
益州理乱记三卷郑𬀩撰。
平蜀记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西京杂记二卷葛洪撰。
〔绎按:玉海云,西京杂记二卷,崇文目传记类、旧唐志、一卷,书录解题、宋志、并六卷,通考亦云一作六卷,读书志云,江左人,皆以为吴均依托为之,陈诗庭云,今本六卷,或题刘歆撰,或题葛洪撰。〕
两京新记五卷韦述撰。
〔绎按:唐志、遂初堂书目、通志略、并作两京,旧本两作西,疑因上西京杂记而讹也,今校改。〕
豫章古今志三卷雷次宗撰。
〔绎按:遂初堂书目、志作记,宋志亦作记,又重出一部,与此同。〕
锦里耆旧传十卷张绪撰。
〔绎按:书录解题、锦里耆旧传八卷,续传十卷,句延庆撰,开宝三年刘蔚得此传,请延庆修之,改曰成都理乱记,续传张绪所撰,今考延庆成都理乱记,已见于前,作八卷,与陈伯玉说合,则此十卷乃续传也,疑旧本脱续字,通志略、张绪作张青彡。〕
太原事迹十四卷李璋撰。
〔绎按:唐志、事迹下有记字,宋志作太原事迹杂记十三卷,又重出一部,与此同。〕
成都幕府石幢录二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通志略、录作记,不著撰人。〕
潭州刺史大厅壁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此书原阙卷数,无本可证。〕
蜀记三卷郑𬀩撰。
嵩岳记一卷
〔绎按:唐志有卢鸺嵩山记一卷,宋志作卢鸿,又有张景俭嵩岳记三卷,未知孰是。〕
零陵录一卷韦宙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注云,宙一作寅。〕
杜阳杂编三卷苏鹗撰。
〔绎按:宋志、二卷。〕
甘泽谣一卷袁郊撰。
南楚新闻三卷尉迟枢撰。
吴兴杂录七卷张文规撰。
邺城新记三卷刘公锐撰。
〔绎按:宋志、公锐作公衒。〕
西蕃会盟记三卷唐志、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西戎记二卷唐志、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以上原卷二十一。〕
〇传记类下
共七十六部,计四百七十六卷。
〔绎按:今核计实七十四部,四百二十八卷。〕
远举志十卷沈既济撰。
〔绎按:通志校雠略云,崇文总目以选举人传记,非,宋志、三卷。〕
科第录十六卷姚康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唐显庆登科记五卷崔氏(名失)撰。
唐登科记二卷李奕撰。
〔绎按:读书志、通考、并三十卷,宋志、一卷。〕
重定科第录十卷乐史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讳行录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绎按:唐志、录作略。〕
皇宋登科录一卷
圣朝登科记三卷乐史撰。
〔绎按:读书后志、上无圣朝二字。〕
贡举事迹二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重修登科记三卷乐史撰。
〔绎按:通志略、三十卷,宋志、无重修二字,亦三十卷。〕
江南登科记一卷乐史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文场盛事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绎按:通志略上有唐字。〕
唐孝悌录十五卷乐史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孝悌录二十卷乐史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广孝□新书五十卷乐史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孝下阙一字,旧本如此,宋志作广孝悌,新书空处应是悌字,然玉海引崇文目止作广孝新书五十卷,则宋时悌字已阙矣,今故仍之,通志略、广作唐,盖因上唐孝悌录而误,旧本亦讹为唐,今校改。〕
孝子拾遗七卷危皋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十卷,危高撰。〕
六氏英贤征记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吴湘事迹录一卷
〔绎按:唐志、通志略、宋志、并无录字,不著撰人,旧本湘讹作相,今校改。〕
李渤事迹一卷唐志、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宾佐记一卷杜佑撰。
〔绎按:通志略二卷。〕
常侍言旨一卷柳珵撰。
〔绎按:书录解题上有柳字,通考旨作指,通志略、不著撰人。〕
先公谈录一卷
嘉话录一卷韦绚撰。
〔绎按:唐志、读书志、上并有刘公二字,书录解题、通考、宋志、并作刘公嘉话今本上有刘宾客三字。〕
辅弼召对四十卷刘颜撰。
〔绎按:读书后志、书录解题、通志略、召对并作名对,通考与此同,又重出一部,亦作名。〕
玉泉子见闻真录五卷
唐末见闻录八卷
〔绎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王仁裕撰。〕
封氏闻见记五卷封演撰。
〔绎按:遂初堂书目、记作志,书录解题、二卷,今本十卷。〕
王氏见闻集三卷王仁裕撰。
〔绎按:通志略见闻作闻见,宋志、集作录。〕
次柳氏旧闻一卷李德裕撰。
〔绎按:旧本脱次字,今校增。〕
文宗朝备问一卷唐志、书录解题并不著撰人。
金华子杂编三卷刘崇远撰。
〔绎按:通志略、崇远作荣远。〕
三楚新录三卷周羽冲撰。
皮氏见闻录十三卷皮光业撰。
〔绎按:通考、五卷。〕
许国公勤王录三卷
〔绎按:宋志又有李巨川勤王录二卷。〕
李氏朝陵记一卷李遵勖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符瑞图十卷顾野王撰。
〔绎按:宋志、二卷。〕
祥瑞录十卷魏征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瑞应图十卷顾野王撰。
〔绎按:宋志、不著撰人。〕
符瑞故实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稽瑞一卷刘赓撰。
二十二国祥异记三卷张观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湖湘灵怪录二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六贤图赞一卷李渤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仙隐传十卷孙夷中撰。
江积八仙传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江淮异人录三卷吴淑撰。
传仙神宗行记一卷阴日用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通志略无神字,旧本有之,疑衍。〕
中台志十卷李筌撰。
宰辅名鉴十卷张辅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翰林盛事一卷原释,唐张著撰,记唐朝儒臣美事,凡三十八。(见玉海艺文类。)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阃外春秋十卷李筌撰。
汉书隐义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入洛记十卷王仁裕撰。
释按,读书志、宋志、并一卷。
王氏东南行记一卷通志略、不著名,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南行记一卷原释,王仁裕。(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读书志、通考、并三卷,旧本仁裕讹作仁格,今校改。〕
南行记一卷原释李昉,阙。(见天一阁钞本。)
蜀程记一卷韦庄撰。
峡程记一卷韦庄撰。
游蜀记一卷李用和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张氏燕吴行役记一卷
〔绎按:张氏失其名,旧本脱役字,今校增。〕
谭宾录十卷胡璩撰。
〔绎按:宋志、五卷,胡■〈王蒙〉撰,传写讹也。〕
玉堂闲话十卷王仁裕撰。
北梦琐言三十卷孙光宪撰。
芝田录一卷唐志、读书志、并不著撰人。
壶关录三卷韩昱撰。
桂苑丛谈一卷
陈诗庭云,唐志作冯子休撰,读书后志题云,冯翊子子休撰,引李邯郸云,姓严,绎按,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三水小牍二卷皇甫牧撰。
〔绎按:书录解题、通考、并三卷。〕
太平杂编二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松窗录一卷李濬撰。
〔绎按:宋志作松窗小录,今本作杂录,唐志、通志略、并不著撰人,读书志题韦叡撰,或又作章濬,并与李叡字形相近而讹。〕
英雄录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唐志、不著撰人,通志略、有两部,并不著。〕
国宝传一卷唐志、书录解题、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玉玺正录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唐志、有徐景、徐令言二书,旧唐志、令言一卷。〕
秦传玉玺谱一卷。
〔绎按:旧唐志上无秦传二字,僧约贞撰,唐志亦无二字,纪僧贞撰,书录解题则云,博陵崔逢修协律郎严士元重修,河中少尹魏德谟润色。〕
玉玺杂记一卷
〔绎按:书录解题云,唐志有徐景玉玺正录,即此书也,今考总目杂记与正录自是二书,陈伯玉盖未及深考耳。〕
原叙,古者史官其书有法,大事书之策,小事载之简牍,至于风俗之旧,耆老所传遗言逸行,史不及书,则传记之说,或有取焉,然自六经之文,诸家异学,说或不同,况乎幽人处士,闻见各异,或详一时之所得,或发史官之所讳,参求考质,可以备多闻焉。(见欧阳文忠公集。)
〔绎按:以上原卷二十二。〕
〇目录类
共一十九部,计一百七十九卷。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云始于符瑞图目一卷,终于学士院杂撰目一卷,今核计实一百八十六卷。〕
符瑞图目一卷顾野王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乐府诗目录一卷沈建撰。
文选著作人名目三卷韦宝鼎撰。
〔绎按:读书后志、无目字,常宝鼎撰。〕
十三代史目十卷宗谏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唐志、宋志、并作宗谏注,读书后志三卷,殷仲茂撰。〕
十九代史目二卷舒雅等撰。
〔绎按:宋志、作杜镐撰。〕
文枢秘要录七卷尹直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志录作目十卷,通志略亦作目,宋志作田镐尹直文枢密要目。〕
四库搜访图书目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通志略、宋志、上并有唐字,不著撰人。〕
开元四库书目四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唐秘阁书目四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绎按:玉海两引崇文目,并作唐秘阁书目,旧本脱阁字,今校增。〕
集贤书目一卷韦述撰。
〔绎按:玉海云,韦术集贤书目一卷,崇文目有之,通志略、上有唐字,不著撰人,宋志亦作唐集贤书目。〕
唐列圣实录目五十卷孙玉汝撰。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五十□卷,通志略、宋志、并二十五卷。〕
后唐统类目一卷宋志、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群书丽藻自录五十卷宋遵度撰。
吴氏西齐书目一卷吴克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目下有录字。〕
河南东斋史目录三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志、通志略、并无录字,宋志作河南东斋史书目,注云,斋一作齐。〕
唐书叙例目录一卷唐志、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新集书目一卷蒋彧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宋志、无新集二字。〕
天下郡县书目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学士院杂撰目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绎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杂撰作新撰,陈诗庭云,宋初改军镇及宫殿名,诏学士院撰,又按:以上原卷二十三。〕
卷三
编辑〇儒家类
共四十四部,计三百二十卷。
〔侗按:今核计实三百三十卷。〕
晏子春秋十二卷晏婴撰,原释,晏子八篇今亡,此书后人采婴行事为之,以为婴撰则非也。(见文献通考。)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隋志、旧唐志、唐志并七卷,今本八卷。〕
曾子二卷
〔侗按:即从大戴礼中录出别行者,原本一卷,宋汪晫所编。〕
孟子十四卷原释,赵岐注。(观天一阁钞本。)
孟子七卷原释,陆善经注,善经唐人,以轲书初为七篇,因删去赵岐章旨与其注之繁重者,复为七篇云,(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孟子题辞正义云,皇朝崇文总目,孟子独存赵岐注十四卷,唐陆善经注孟子七卷,凡二家,二十一卷。〕
续孟子二卷原释,林慎思撰,慎思以为孟子七篇非轲自著书,而弟子共记其言,不能尽轲意,因传其说演而续之。(见文献通考。)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云,唐咸通中林谨思撰,又林永伸蒙子家传云,欧阳文忠公上崇文总目,卷续孟子二卷,程钜夫续孟子叙云,续孟子二卷,其书列于唐艺文志,宋崇文目同。〕
荀子二十卷荀况撰,杨倞注。
荀卿子十二卷
〔侗按:唐以前著录家惟汉志孙卿子三十二篇,余并作十二卷,至杨倞为注,始分为二十卷,则此书乃原本也,应列于前。〕
鲁仲连子五卷
〔侗按:汉志、十四篇。〕
贾子十九卷原释,汉贾谊撰,本七十二篇,刘向删定为五十八篇,隋唐皆九卷,今别本或为十卷,(见文考献通。)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云,唐志贾谊新书十卷,崇文目、九卷,书录解题、十一卷,今本新书十卷,陈诗庭云,隋志亦作十卷,原释云,隋唐皆九卷,误矣。〕
太元经十卷扬雄撰,蔡文邵注。
〔侗按:通志校雠略云,太元经以讳故,崇文改为太真,困学纪闻杂识类亦云崇文总目,谓太元经曰太真经,旧本作太元,盖后人窜改,今仍之。〕
法言十三卷扬雄撰,原释,李轨注。(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陈志、通志略并十五卷,唐志、三卷。〕
法言十三卷原释,柳宗元注。(见天一阁钞本。)
说苑五卷原释,汉刘向撰,向、成帝时典秘书,采传记百家之言,撰其正辞美义可为劝戒者,以类相从,为说苑二十篇,今存者五卷。(见文献通考南丰文集,书录解题并引末句。)
〔侗按:读书志云,曾子固校书,自谓得十五篇于士大夫家,与崇文旧书五卷合为二十篇而叙之,汉艺文志考证云,崇文总目存者五篇,曾巩复得十五篇,与旧为二十篇,诸仁煦曰,书唐志又作三十卷。〕
续说苑十卷原释,唐刘贶撰,以刘向著说苑二十篇,时汉史未行,故汉事颇阙,贶因采其所遗亡凡十篇云。(见文献通考。)
〔侗按:宋志、刘𫗧撰。〕
新序十卷原释,汉刘向撰,成帝时典校秘书,因采载战国秦汉间事,为三十卷上之,其二十卷今亡。(见献通文考。)
〔侗按:通志略、一十卷。〕
盐铁论十卷桓宽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潜夫论十卷玉符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中论六卷徐斡撰,原释,不知何人合之。(郡斋读书志引,见文献通考。)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读书志、二卷,引此作七卷,书录解题、二卷,宋志十卷,今本二卷。〕
中说十卷王通撰,原释十卷,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子明。(明玉海艺文类。)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十卷,与读书志、书录解题同,考原释中分十门,当是每门一卷耳,旧本讹作六卷,今校改,旧唐志、唐志、通志略并五卷。〕
帝范一卷唐太宗撰,原释,述修身治国之要言。(见玉海圣文类。)
〔侗按:玉海艺文类、官制类两引崇文目并同,旧唐志、唐志并四卷,贾行注,此本盖无注者,今本亦四卷。〕
青宫要记十卷唐武后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艺文类、官制类两引崇文目并同,旧唐志、要记作记要,三十卷,唐志作纪要,卷亦同,臣轨二卷唐武后撰。〕
修身要览十卷唐章怀太子贤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唐志、要览作要录,宋志别有李贤修书要览,即此书而重出也。〕
百行章一卷杜正伦撰。
君臣政理论三卷杨相如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圣典三卷杨浚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伸蒙子三卷林慎思撰。
〔侗按:林元复伸蒙子跋云,先伸蒙之书,一志于唐艺文,再纪于皇朝崇文总目,刘希仁后叙云,伸蒙子虽见于唐艺文志及本朝崇文总目,而犹未广其传。〕
康教论一卷邱光庭撰。
贞礼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元子二十卷元结撰。
〔侗按:唐志、通志略、宋志并十卷。〕
理源二卷牛希齐撰。
〔侗按:遂初堂书目,希齐作希济。〕
皇王大政论一卷李琪撰。
〔侗按:宋志、十卷。〕
鲰子一卷赵邻几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前朝君臣正论二十五卷赵莹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无上二字。〕
资理论三卷朱昂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本说十卷刁衎撰。
素履子一卷张宏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张弧撰。〕
里训十卷张涉撰。
东莞子十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儒门诫节忠经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中庸论一卷赵澡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商子新书三卷商子逸撰。
〔侗按:宋志作商孝逸。〕
李子正辞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正辞作正辨,不著撰人名。〕
尹子五卷宋志、不著撰人名。
原叙,仲尼之业,垂之六经,其道闳博,君人治物,百王之用,微是无以为法,故自孟轲、扬雄、荀况(侗按,一本作卿。)之徒,又驾其说,扶而大(侗按,一本作本。)之,历世诸子,转相祖述,自名一家,异端其言,或破碎于大道,然计其作者之意,要之孔氏(侗按,一本作子。)不有殊焉。(见欧阳文忠公集,及玉海艺文类。)
〔侗按:以上原卷二十四。〕
道家类
共三十五部,计一百七十卷
〔侗按:今核计实一百六十八卷。〕
鬻子一卷鬻熊撰,原释,艺文志二十六篇,其八篇亡,特存此十四篇耳。(巽岩李氏引,见文献通考。)
〔侗按:汉志、二十二篇。〕
老子道德经二卷李耳撰,原释,河上公注。(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一卷。〕
道德经二卷原释,不著姓氏阙。(见天一阁钞本。)
道德经一卷原释,王弼注。(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诸家书目及今本并二卷,陈诗庭云,唐志作王弼注,新记元言道德。〕
道德经二卷原释,唐明皇注。(见天一阁钞本。)
道德疏六卷唐元宗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读书志、作老子疏,宋志、作道德音疏。〕
道德经传四卷原释,唐陆希声撰,传疏道德二经义。(见文献通考。)
〔侗按:宋志作陆氏撰,不著名。〕
道德经疏二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集河上公、葛仙翁、郑思远、唐睿宗、明皇诸家注,叙其自疏。(见文献通考。)
〔侗按:宋志、有赵至坚道德经疏三卷,疑即是书。〕
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七卷成元英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道德经广圣义三十卷原释,唐杜光庭撰,以明皇注疏演其义,(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义下有疏字。〕
道德经谱二卷原释,道士扶少明撰,不详何代人,以道德经章句略为义训,(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道德经疏义节解上下各二卷原释,伪蜀乔讽撰,讽仕蜀为谏议大夫、知制诰,奉诏以唐明皇注疏、杜光庭义掇其要,附以己意解释之,(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无上下二字。〕
道德经小解二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注解道德经义,(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列子冲虚至德真经八卷列制寇撰,张湛注。
〔侗按:汉志、御寇作圄寇。〕
又子十一卷原释,徐灵府注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史记货殖传集解云,徐广曰,计然者,范蠡之师,名研,骃按范子曰,计然者,葵邱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晋国亡公子也,意林云,姓辛,名文子,未知孰是,汉志九篇,诸家书目及今道藏本并十二卷,书录解题、通考并作默希子注,即灵府自号也。〕
文子十二卷原释,李暹注。(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诸家书目并作文子训注,宋志作子暹训文子注,旧本暹讹作进,今校改。〕
亢仓子三卷王士元补亡,原释,凡九篇。(书录解题引,见文献通考。)
〔侗按:唐志、读书志、通考并二卷,今本一卷。〕
庄子十卷庄周撰,郭象注。
补注庄子十卷张昭撰。
南华真经篇目义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通志略无义字。〕
鹖冠子三卷原释,今书十五篇,述三才变通古今治乱之道,唐世尝辨此书后出,非古所谓鹖冠子者。(见文献通考。)
〔侗按:鹖冠子,佚其名氏,汉志、一篇,通考、八卷。〕
集注阴符经一卷唐志、不著撰人,原释,自太公而下,注传尤多,今集诸家之说合为一书,若太公、范蠡、鬼谷子、诸葛亮、张良、李淳风、李筌、李合、李鉴、李锐、杨晟凡十一家,自淳风以下皆唐人,又有传曰者,不详何代人,太公之书,世远不传,张良本传不云著书,二说疑后人假托云,又有阴符经叙一卷,不详何代人叙,集太公以后为阴符经注者凡六家,并以惠光嗣等传附之,(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阴符经一卷黄帝撰。
阴符机一卷原释,唐李靖撰,以为阴符者,应机制变之书,破演其说为阴符机,又有势滋及论合三篇,(见文献通考。)
阴符经太无传一卷
〔侗按:唐张果得是书于道藏,不详作者,宋志、蔡望撰。〕
骊山母传阴符元气一卷李筌撰。
〔侗按:通志略、元气作妙义。〕
阴符经要义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阴符经正义一卷原释,唐韦洪撰,(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正义作疏诀。〕
黄帝阴符经辨命论一卷原释,唐张果传,或曰果于道藏得此传,不详何代人所作,因编次而正之,今别为古字,盖当时道书所得之本也,(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考、辨命作辨合,引此释与前太无传共之,考二书皆张果所得,不知原本究隶何书,今附于此,下小解、原释、通考引,亦与前要义共之。〕
阴符经小解一卷原释,元解先生撰,不详何代人,(见文献通考。)阙。(见汪氏钞本。)
〔侗按: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阴符天机经一卷原释,唐李筌撰,自号少室山达观子,筌好神仙,尝于嵩山虎口岩石壁得黄石阴符本,题云魏道士寇谦之传诸名山,筌虽略钞记,而未晓其义,后入秦骊山,逢老母传授,(见文献通考。)阙。(见天钞本一阁。)
〔侗按:通考作阴符元机,宋志无阴符二字,不著撰人。〕
抱朴子内外篇二十卷葛洪撰。
〔侗按:后杂家类,别有外篇五十卷,考内篇言神仙黄白变化之事,故列道家,外篇驳难通释,故列杂家,隋志之例如此,此有外字疑衍,然遂初堂亦合内外篇为一书,盖当时已有并合之本矣,陈诗庭云,隋志内篇二十一卷,旧唐志、宋志与此卷数并同,无外字,唐志、内篇十卷。〕
孙子十卷孙绰撰。
〔侗按:隋志、旧唐志、唐志并十二卷。〕
无能子三卷
〔侗按:读书后志云,无能子三卷,不著撰人,总目录之于道家,通志略云,唐光启中隐者,不著名氏,阴符九经元谭二卷元解先生撰。〕
〔侗按:通志略无九字。〕
原叙道家者流,本清虚,去健羡,泊然自守,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虽圣人南面之术,不可易也,至或不究其本,弃夫(侗按,一本作去。)仁义而归之自然,以因循为用,则儒者病之。(见欧阳文忠公集。)
〔侗按:以上原卷二十五。〕
〇法家类
共六部,六十五卷
管子十八卷管夷吾撰,原释,刘向录校。(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隋志、十九卷,书录解题、通考、宋志及今本并二十四卷。〕
管子十九卷原释,唐国子博士尹知章注,按吴克书目凡三十卷,今存十九卷自列势解篇而下十一卷亡。(见文献通考。)
管氏指略二卷原释,唐杜佑撰,采管氏章句之要为十篇。(见文献通考。)
商子五卷商鞅撰。
〔侗按:汉志、商君二十九篇,隋志、唐志、通志略亦作商君书。〕
慎子一卷慎到撰,原释,三十七篇。(见直斋书录解题。)
〔侗按:隋志、旧唐志、唐志并十卷。〕
韩子二十卷韩非撰。
〔侗按:汉志五十五卷。〕
原叙法家者流,以法绳天下,使一本于其术,商君申韩之徒,乃推而大之,挟其说以干世主,收取功名,至其尊君抑臣,辨职分,辅补制,于王治不为无益,然或狃细苛,持深刻,(侗按,一本作刻深。)不可不察者也。(见欧阳文忠公集。)
〇名家类
共五部,计一十卷。
尹文子二卷
〔侗按:唐志、宋志并一卷,读书志、书录解题并三卷。〕
邓析子一卷原释,邓析子,战国时人,汉志、二篇,初析著书四篇,刘歆有目一篇,凡五,歆复校为二篇。(见献通文考。)
〔侗按:诸家书目并二卷。〕
公孙龙子一卷
〔侗按:汉志、十四卷,诸家书目及今本并三卷。〕
人物志三卷刘劭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广人物志三卷杜周士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一卷,书录解题、通考并十卷,宋志、二卷。〕
原叙,名家者流,所以辨核名实,流别等威,使上下之分不相逾也,仲尼有云,必也正名乎,言为政之大本,不可不正者也。(见欧阳文忠公集。)
〇墨家类
共二部,计十六卷。
墨子十五卷墨翟撰。
〔侗按:读书志、五十卷,书录解题、三卷。〕
董子一卷董无心撰。
〔侗按:旧唐志、二卷。〕
原叙,墨家者流,其言贵俭,兼爱,尊贤,右鬼,非命,上同,此墨家之所行也,孟子之时,墨与杨其道塞路,轲以墨子之术俭而难遵,兼爱而不知亲疏,故辞而辟之,然其彊本啬用之说,有足取焉。(见欧阳文忠公集。)
〇纵横家类
一部三卷
鬼谷子三卷鬼谷先生撰。
〔侗按:书录解题云,隋志有皇甫谧、乐壹二家,今本称陶宏景注,考通志略作乐台撰,误也,今隋志乐台作乐一,则台字亦误,诸仁煦曰,唐志又有尹知章注三卷。〕
原叙,春秋之际,王政不明,而诸侯交乱,谈说之士出于其间,各挟其术以干时君,而因时适变,当权事而制宜,有足取焉。(见欧阳文忠公集。)
〇杂家类
共三十九部,计四百二十二卷。
〔侗按:今核计实四百二十卷。〕
吕氏春秋三十六卷吕不韦撰,高诱注。
〔侗按:诸家书目及今本并二十六卷。〕
孔丛子三卷
新语二卷陆贾撰。
淮南子二十一卷原释,许慎注。(见天一阁钞本。)
淮南子二十一卷原释,高诱注。(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唐志作淮南子注解,宋志、十三卷。〕
仲长子昌言二卷原释,汉仲长统撰,按本传,统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著论名昌言,凡三十四篇,十馀万言,隋唐书目十卷,今所存十五篇,分为二卷,馀皆亡。(见文献通考。)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隋志十二卷。〕
论衡三十卷王充撰。
〔侗按:隋志、二十九卷。〕
傅子五卷原释,晋傅休奕撰,集经史治国之说,评断得失,各为区例,本传载内外中篇凡四篇,亡录合一百四十篇,今亡一百一十七。(见文献通考。)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陈诗庭云,旧唐志唐志、尚存一百二十卷,今本十二篇,又佚十一篇。〕
抱朴子外篇二十卷葛洪撰。
〔侗按:隋志、通志略并三十卷旧唐志及书录解题引馆阁书目并五十卷,读书志、通考并十卷,古今注三卷崔豹撰。〕
〔侗按:旧唐志五卷,唐志一卷。〕
续古今注三卷周蒙撰。
〔侗按:玉海云,周蒙续古今注三卷,崇文目有之。〕
古今善言二十卷范泰撰。
〔侗按:宋志、三十卷。〕
金楼子十卷梁湘东王绎撰。
〔侗按:隋志、二十卷,今本六卷,元帝为湘东王时,自号金楼子,是书成于其时,故以命名,诸家书目竟题为元帝撰,失其实矣,宋志题湘东王绎,是也,今从之。〕
子钞三十卷庾仲容撰。
〔侗按:旧唐志、唐志仲容、并作子容,又有沈约一书,卷同。〕
竟林三卷马总撰。
〔侗按:唐志一卷,今本五卷。〕
刘子三卷
侗扫,旧唐志、唐志并十卷,刘勰撰,书录解题、五卷,刘画撰,读书附志云,刘画之书,或云刘勰所撰,或曰刘歆之制,或谓刘孝标之作,袁孝政为叙之际,已不能明辨之矣。
理道集十卷李文博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理作治,疑本作治道,唐人避高宗讳改尔。〕
帝王略论五卷虞世南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理道要诀十卷杜佑撰。
十代兴亡论十卷朱敬则撰。
古今精义十五卷薛洪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致理书十卷朱朴撰。
致书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此条疑有脱字,唐志有郭昭度治书十卷,与致理书并列,或即是与。〕
牧宰政术二卷萧佚撰。
检志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两回书二卷原释,唐罗隐撰,采孔老之书,著为内外十篇,以老子修身之说为内,孔子治世之道为外。
会其旨而同元。(见文献通考。)
〔侗按:书录解题作祝融子两同书二卷云,不著名氏,中兴书目云,唐吴筠撰,唐书艺文志同。又按:崇文总目以为罗隐撰,未详,侗考吴筠所撰,唐志作一卷,与后小说类上所录卷数正同,是别为一书,陈氏盖未深考耳,陜西通志云,两同书一卷,唐宋艺文志皆称筠撰,惟崇文总目云,罗隐撰,亦误合二书为一。〕
治乱集三卷苏源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作苏源明。〕
子书要略一卷卢藏用撰。
〔侗按:宋志、三卷。〕
法语二十卷刘鄂撰。
古今语要十二卷
格言五卷韩熙载撰。
〔侗按:宋志、此书两见,卷并同。〕
帝道书十卷高举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公侯政术十卷原释,鲁人初撰,盖鲁人名,初不著其姓氏,未详何代人,(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政讹作正,今校改,宋志作鲁大公撰。〕
帝王旨要一卷崔融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旨作指,三卷。〕
五书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正训十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按唐志有正训二十卷,辛德源撰,而此题云陆机撰,又止十卷,据隋以前书录皆无陆机正训之目,晋史机传亦不言尝有此书,而德源所著,今世已亡,疑是其遗书,(见文献通考。)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亦作陆机撰。〕
历代纪要五十卷原释,开宝五年四月癸卯,参知政事刘熙古进五十卷,诏褒之,(见玉海艺文类。)阙。(见天一阁钞本。)
导言略三卷
正性论一卷李直方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题作正性论一书,疑字之误,今据宋志校改。〕
原叙,杂家者流,取儒墨名法合而兼之,其言贯穿众说,无所不通,然亦有补于治理,不可废焉。(见欧阳文忠公集。)
〇农家类
共八部,计二十四卷。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云,始于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十卷贾思勰撰,原释,记民俗岁时治生种莳之事,凡九十二篇。(见玉海食货类。)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旧唐书、齐民作齐人,避太宗讳也,下书同。〕
兆人本业三卷唐武后撰。
〔侗按:旧唐志、通志略并作兆民。〕
山居要术三卷王旼撰。
大农孝经一卷原释,贾道元撰,道元开宝中人。(见玉海食货类。)
〔侗按:玉海艺文类、食货类两引崇文目并同。〕
农家切要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农子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淮南王蚕经三卷刘安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艺文类、祥瑞类两引崇文目并同,宋志作养蚕经一卷。〕
孙氏蚕书二卷孙光宪撰。
〔侗按:玉海艺文类、祥瑞类两引崇文目并同,宋志、三卷。〕
原叙,农家者流,衣食之本原也,四民之业,其次曰农稷播百谷,勤劳天下,功炳后世,著见书史,(侗按,一本作史书。)孟子聘列国,陈王道,未始不究耕桑之劝,汉兴劭农勉人为之著令,今集其树艺之说,庶取法焉。(见欧阳文忠公集。)
〔侗按:以上原卷二十六。〕
〇小说类上
共七十一部,计二百九十九卷。
〔侗按:今核计实七十部,二百八十七卷。〕
世说十卷宋临川王义庆撰。
〔侗按:玉海云,世说新语八卷,崇文目十卷,读书志云,唐艺文志、刘义庆世说八卷,刘孝标续十卷,而崇文总目止载十卷,当是孝标续义庆本八卷,通成十卷耳。〕
小说十卷殷芸撰。
〔侗按:书录解题引邯郸书目云,或题刘𫗧,非也,又云,或称商芸者,宣庙未祧时避讳也,考读书志作刘𫗧撰,旧唐志、唐志、通志略又有刘义庆撰,亦十卷。〕
〔又按:经部有殷价丧礼极义通考引原释亦作商价,陈诗庭云,宋时殷字多避作商,故改殷城县曰商城,溵水曰商水。〕
辨疑志三卷陆长源撰。
〔侗按:宋志作疑辨志。〕
两同书一卷吴筠撰。
干<月巽>子三卷温庭筠撰。
〔侗按:旧本<月巽>讹作巽,今据诸家书目校改,通志略、遂初堂书目并一卷。〕
演义十卷苏鹗撰。
〔侗按:今本二卷。〕
刊误二卷李涪撰。
〔侗按:通志略作李滂撰,一卷,非是,通考作刊语,亦误。〕
炙谷杂录五卷王叡撰。
〔侗按:唐志、读书志、通志略并作炙谷子杂录注解,通考作炙谷子语录注解,宋志作炙谷子杂录,书录解题、玉海并作炙谷子。〕
忠烈图一卷徐温客撰。
〔侗按:宋志、徐氏撰,不著名。〕
唐说纂四卷
〔侗按:通志略无唐子,李繁撰,宋志不著撰人。〕
五经评刊六卷周明辨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刍荛论三卷
〔侗按:旧唐志,钟会撰,五卷,宋志、刘严撰,卷与此同,考会书,通志略亦作刍荛语论,疑非此。〕
续论衡三十卷边谊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云,崇文目有续论衡二十卷,当考,宋志亦作二十卷,疑三字误也。〕
通论五卷刘鹗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本书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何亮撰,又有皇甫选注何氏本书三卷。〕
杂记六卷
三教论一卷宋志、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颜氏家训七卷颜之推撰。
〔侗按:今本二卷。〕
家范一卷狄仁杰撰。
开元御集戒子书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六诫一卷姚元崇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云,姚元崇六诫一卷,崇文目同,宋志作姚崇。〕
卢公家范一卷卢杰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脱家字,今校增,通志略、不著撰人。〕
诫子拮遗四卷李恕撰。
〔侗按:宋志作李恕己,又有柳玢撰十卷。〕
家学要录二卷柳珵撰。
先贤诫子书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古今家诫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二卷,不著撰人,又四卷同。〕
诫文书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文字疑女字传写之讹,宋志有李大夫诫女书一卷,即此矣。〕
正顺孝经一卷宋志、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孝感义闻录三卷曹希达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家诫一卷黄讷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谈薮八卷杨松玠撰。
〔侗按:宋志二卷,上有八代二字。〕
中枢龟鉴一卷苏环撰。
〔侗按:唐志作苏怀。〕
酉阳杂俎三十卷段成式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是书本二十卷,续集十卷,诸家书目及今本并同,此作三十卷,殆合正续为一。〕
卢陵官下记二卷段成式撰。
摭言十五卷王定保撰。
卢言杂说一卷
〔侗按:旧本作一段,非此书之例,今据唐志校改卷字。〕
云溪友议三卷范摅撰。
〔侗按:书录解题、十二卷,宋志、十一卷。〕
剧谈录二卷康軿撰。
〔侗按:唐志、通志略、读书志、通考并三卷,康軿或作唐骈,误也。〕
幽闲鼓吹一卷张固撰。
〔侗按:旧本闲讹作雅,今校改。〕
戎幕闲谈一卷韦绚撰。
〔侗按:诸家书目并六卷。〕
资暇录三卷李匡乂撰。
〔侗按:唐志、读书志无录字,通考录作集,又重出一部无集字,今本亦作资暇集。〕
玉溪编事三卷金利用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耳目记二卷刘氏(名失)撰。
〔侗按:通考、一卷,书录解题、无名氏撰。〕
郑氏谈绮一卷郑余庆撰。
〔侗按:通志略、不著名。〕
释常谈一卷
〔侗按:宋志、三卷,注不知作者,通志略亦不著撰人。〕
初举子一卷卢光启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三卷。〕
野人闲话五卷景焕撰。
洛阳缙绅旧闻记五卷张齐贤撰。
〔侗按:通考、十卷。〕
事始三卷
〔侗按:旧唐书、读书志并作刘孝孙撰,唐志、刘孝孙、房德懋同撰,遂初堂书目有刘存、刘冯二书,书录解题、宋志并刘存撰,今本一卷,不著名氏。〕
续事始五卷原释,冯鉴。(见天一阁钞本。)
燕丹子三卷燕太子丹撰。
〔侗按:旧本丹讹作山,今校改,唐志、一卷。〕
博物志十卷张华撰。
猗犴子一卷元结撰。
〔侗按:通考猗犴作琦玗,新唐书纠缪云,艺文志有猗犴子,今按元结传云,入琦玗洞,始称琦玗子,字皆从玉,此乃从犬,未知孰是。〕
平泉山居草木记一卷李德裕撰。
〔侗按:通考无山居二字。〕
通微子十物志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微子,诸家书目并佚其名氏。〕
化书六卷谭峭撰。
〔侗按:今本亦题峭撰,宋齐邱攘为己作,故通志略诸书并题齐邱撰,误也。〕
感应类从谱一卷狐刚子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感应经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陈诗庭云,宋志有东方朔、李淳风二书,未知孰是。
灵图感应歌一卷狐刚子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造化权舆六卷赵自勔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志造化作迎化,传写误也。〕
前定录一卷钟辂撰。
定命录二卷吕道生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赵自勤撰。〕
报应录三卷王谷撰。
〔侗按:宋志作王谷撰,注云一作谷。〕
广前定录七卷冯鉴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儆诫录五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奇应录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夏侯六玨撰,宋志、作夏大玨。注云一作侯太玨。
续前定录一卷钟辂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续作广,卷同。〕
科名定分录七卷张君房撰。
〔侗按:宋志、定分作分定。〕
续定命录一卷温畬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缺续字,今据唐志、宋志校补。〕
〔又按:以上原卷二十七。〕
〇小说类下
共八十一部,计二百八十九卷。
〔侗按:今核实七十九部,二百九十卷。〕
神异经二卷东方朔撰,张华注。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史部地理类先有此书,重出也。〕
述异记二卷任昉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隋志、唐志、通志略并十卷,祖冲之撰。〕
续齐谐记三卷吴均撰。
〔侗按:诸家书目及今本并一卷。〕
还冤志三卷颜之推撰。
〔侗按:书录解题、通考并上有北齐二字,二卷。〕
元怪录十卷牛僧孺撰。
续元怪录十卷李复言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唐志、宋志并五卷,今本四卷。〕
宣室志十卷张读撰。
岭表录异三卷刘恂撰。
〔侗按:宋志岭表作岭外,刘昶撰,通考、录异作异录,通志略、一卷。〕
潇湘录十卷柳祥撰。
异闻集十卷陈翰撰。
洽闻集一卷原释,郑遂。(见玉海艺文类。)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集作记,考诸家书目亦并作洽闻记,疑集字误也,通考三卷,宋志二卷,读书后志亦作三卷,郑常撰。〕
集异记三卷薛用弱撰。
〔侗按:宋志及今本并一卷。〕
纪■〈米上耳下〉十卷牛肃撰。
异物志三卷沈如筠撰。
岭南异物志一卷孟琯撰。
穷神秘苑十卷焦璐撰。
〔侗按:通志略作焦潞。〕
穷神记十卷宋志、不著撰人。
通幽记三卷陈劭撰。
〔侗按:宋志作陈劭,注云一作召,四库馆新定本谨按永乐大典云,新唐书陈劭通幽记一卷,宋志作三卷,崇文总目阙。〕
独异志十卷李元撰。
〔侗按:唐志作李孝元,宋志作李亢。〕
续卓异志一卷裴紫芝撰。
〔侗按:诸家书目志并作记。〕
传奇三卷裴铏撰。
〔侗按:书录解题六卷。〕
大唐奇事记十卷李隐撰。
〔侗按:旧本脱事字,今据唐志,通志略校增。〕
纂异记一卷李政撰。
〔侗按:宋志作李攻,注云一作政。〕
周子良冥通录三卷
〔侗按:宋志录作记,四卷,通志略、不著撰人,云纪梁隐士周子良与刘仙感应事。〕
补江总白猿传一卷原释,唐人恶欧阳询者为之。(见郡斋读书后志。)
〔侗按:询状貌不飏,长孙无忌尝嘲之云,谁令麟阁上画此一狝猴,好事者逐造白猿之说,以为欧阳纥妻为猿所窃,后生子、询恶之者,因为此书,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宋志上有集字。〕
贯怪图二卷
通籍录异二十卷刘振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籍讹作集,今校改。〕
湖湘神仙显异二卷曹衍撰。
〔侗按:遂初堂书目无神仙二字,通志略显异作类异,三卷。〕
闻奇录三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考一卷。〕
博异志三卷
〔侗按:书录解题、读书志、通考及今本并一卷,不著撰人,宋志、谷神子纂,注云不知姓。〕
搜神总记十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或题干宝撰,非也。(见玉海艺文类,天一阁钞本有首句。)
录异记十卷杜光庭撰。
异僧记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吴淑撰。〕
离魂记一卷陈元祐撰。
妖怪录五卷皮光业撰。
冥洪录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侗按:宋志、二卷。〕
稽神录十卷徐铉撰。
〔侗按:书录解题,十一卷,今本、六卷。〕
广唐卓异记三卷乐史撰,原释雍熙三年正月上。(见玉海艺文志。)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上有续字,又一部无续字,二十卷,今本亦同,诸家书目并无唐字。〕
洛中记异十卷秦再思撰。
教坊记一卷崔令钦撰。
开元平一卷
〔侗按:唐志、小说家类有陈鸿开元升平源一卷,当即此书,陈诗庭云,书录解题杂史类又有吴克开元升平源一卷,云叙姚崇十事,疑与鸿书异。〕
八骏图一卷史道规画。
〔侗按:诸家书目并上标周穆王三字。〕
古今刀剑录一卷陶宏景撰。
古今鼎录一卷虞荔撰。
〔侗按:玉海引中兴书目,无古今二字,荔即世南之父,南史本传不载,隋志亦不著录。〕
古鉴记一卷王勔撰。
〔侗按:鉴本作镜,见读书后志,此避嫌讳,说见前,后志又云,未详撰人。〕
铜剑赞一卷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江淹撰。〕
欹器图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侗按:玉海器用类云,崇文目小说类有欹器图一卷。〕
异鱼图五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竹谱一卷戴凯之撰。
〔侗按:宋志三卷。〕
笋谱一卷释赞宁撰。
〔侗按:今本亦题赞宁撰,读书后志、三卷,通考、二卷,并释惠崇撰,非此书。〕
竹经三卷
茶记二卷陆羽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三卷,宋志、一卷,今本作茶经三卷。〕
煎茶水记一卷张又新撰。
〔侗按:通志略作张新误。〕
采茶录一卷温庭筠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三卷,宋志、一卷。〕
茶谱一卷毛文锡撰。
北苑茶录三卷丁谓撰。
花木录七卷张宗诲撰。
〔侗按:通志略木作目。〕
花品一卷释仲休撰。
〔侗按:宋志作花品记,又重出一部无记字。〕
漆经三卷朱遵撰。
〔侗按:旧本讹作漆红,今校改。〕
钱神论一卷鲁褒撰。
钱谱一卷顾烜撰。
〔侗按:遂初堂书目作顾煜泉志,宋志作顾协,并误。〕
续钱谱一卷封演撰。
〔侗按:遂初堂书目作泉志。〕
铸钱故事一卷杜镐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又按:通志校雠略云,货泉之书,农家类也,崇文、四库并以货泉为小说家,侗谓唐志封演续钱谱,已入小说家,则此非创例,宋志、小说类亦有顾协、董回、李孝美三谱,及陶岳货泉录。〕
海潮记一卷邱光庭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海潮论一卷邱光庭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海潮会最三卷原释,张君房,(见玉海地理类。)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作潮说会最。〕
正元饮略三卷宝常撰。
〔侗按:本作贞元,此避嫌名,说见前,旧本略为作异,今校改,通志略、不著撰人。〕
醉乡日月三卷皇甫松撰。
醉乡小略五卷胡节还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一卷。〕
令圃芝兰集一卷杨鲁龟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庭萱谱一卷同尘先生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萱讹作宣,今校改。〕
笑林三卷原释,何自然撰。(见天一阁钞本。)
笑林三卷原释,路氏撰。(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路氏亦不著名。〕
会昌解颐四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侗按:旧本脱解字,今校增,唐志、四卷,通志略、一卷。〕
开颜集三卷周文规撰。
〔侗按:宋志、二卷,文规作文玘。〕
武孝经一卷郭良辅撰。
〔侗按:玉海云,武孝经一卷,崇文目小说。〕
女孝经一卷陈邈妻郑氏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忠经一卷
〔侗按:玉海云,马融撰,郑元注,崇文目小说,通志略、宋志又有海鹏撰一卷,今本亦题融撰,元注皆依托也。〕
酒孝经一卷刘炫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皇甫松撰。〕
原叙,书曰,狂夫之言,圣人择马,又曰,询于刍荛,是小说之不可废也,古者惧下情之壅于上闻,故每岁孟春以木铎徇于路,采其风谣而观之,至于俚言巷语,亦足取也,今特列而存之。(见欧阳文忠公集。)
〔侗按:以上原卷二十八。〕
〇兵家类
共六十部,计一百十六卷。
〔侗按:今核计实五十九部,二百四十二卷。〕
司马兵法三卷司马穰苴撰。
〔侗按:诸家书目并无兵字,今本一卷,唐志作田穰苴撰。〕
尉缭子五卷尉缭撰。
〔侗按:随志、一卷,旧唐志、唐志并六卷,通志校雠略云,尉缭子、兵书也,班固以为诸子类,寘于杂家,此之谓见名不见书,隋唐因之,崇文目始入兵书类,侗考汉志兵形势家,自有尉缭子三十一篇,与杂家内二十九篇各别,郑渔仲讥之,非是。〕
孙子一卷孙武撰,原释,魏武帝注。(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汉志十六篇,旧唐志十三卷,唐志、宋志并三卷。〕
孙子一卷原释,萧吉注。(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注云,或题曹萧注,旧本萧吉作萧古,误,今校改。〕
孙子一卷原释,陈皞注,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读书后志、通考并三卷。〕
孙子一卷原释,贾林注,阙。(见天一阁钞本。)
孙子二卷原释,何延锡注。(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读书后志、孙子三卷,云何氏注,不题姓氏,近代人也。〕
吴子一卷吴起撰。
〔侗按:通志略作兵法,书录解题、读书后志、宋志并三卷。〕
六韬六卷齐太公撰。
〔侗按:隋志、通志略并五卷,宋志注、不知作者。〕
黄石公三略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此书相传即圮上老人以授张良者,汉光武诏常引之,然按其文义,不类秦汉,疑原书已佚,后人依托尔。〕
真人水鉴十二卷陶宏景撰。
〔侗按:隋志、唐志并作真人水镜十卷,玉海车服类作真人水镜经,宋志作真人水照十三卷,此亦改镜为鉴,并避嫌讳,说见前,陈诗庭云,遂初堂书目作水镜人镜,传写之讹。〕
军谋前鉴十卷李峤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不著撰人。〕
兵家正史九卷吴克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正史作正书,不著撰人。〕
统军临辖秘策一卷李光弼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唐志注云,一作武记。〕
裴子新令二卷裴绪撰。
新集兵书要诀三卷杜希全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不著撰人,又一部无新集二字,亦不著。〕
长庆人事军律三卷释利正撰。
〔侗按:宋志、长庆作长度,误。〕
行师类要七卷王公亮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神机武略兵要望江南词一卷原释,武安军左押衙易静撰。(见郡斋读书后志。)
〔侗按:读书后志、无神机武略四字云,题云黄石公以授张良者,旧本江南讹作南江,今校改,□见管十卷余。〕
〔侗按:此条疑有脱误,无本可证。〕
李筌青囊括一卷
太白阴经二卷李筌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唐志、通志略、宋志并十卷,今本八卷。〕
清边前要五十卷
〔侗按:通志略、前要作备要,五十二卷,不著撰人,宋志、十卷,曾致尧撰。〕
韬珠秘诀十卷卢元撰。
〔侗按:宋志、一卷。〕
韬钤秘录一部五卷庄廷范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此书多出一部二字,无本可证,疑衍字也,宋志、不著撰人。〕
卫国公手记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通志略无国字。〕
鉴川渔子冷风诗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军诫三卷裴守一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重出一部,不著撰人。〕
决胜孤虚集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周易占兵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行军月令一卷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刘元之撰,又四卷,亦不著。〕
五行阵图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一卷,不著撰人,又一卷,符彦卿撰。〕
战胜歌一百首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诸葛亮兵机法五卷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作行兵法,通志略一卷。〕
武侯十六策一卷诸葛亮撰。
军轨兵钤秘诀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神兵苑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兵论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唐志、一卷,张道古撰,宋志与此卷同,不著撰人。〕
六十甲子行军法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通志略无行字。〕
兵机将略论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作将略兵机论,通志略、一卷,并不著撰人。〕
彭门玉帐一卷李靖撰。
〔侗按:玉海兵制类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不著撰人。〕
出军秘略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作秘诀,不著撰人。〕
会稽兵家术日月占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兵书万胜诀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阙载卷数,今据通志略校补二卷二字。〕
至德元宝玉函经十卷董承祖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契神经一卷刘可久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兵书论语三卷符彦卿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统戎式鉴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本作式镜,此避嫌讳,说见前,下握鉴方同,通志略、一卷,宋志、二卷,并不著撰人。〕
握鉴方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作握镜方,不著撰人。〕
定远安边策三卷郭元振撰。
〔侗按:读书后志、通考并无定远二字,通志略作定边安远策。〕
白起神妙行兵法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行兵作行军,云李靖叙,宋志亦作行军。〕
六甲五行用军法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五行作五神,用军作用兵,宋志亦作五神,并不著撰人。〕
要诀兵法立成歌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六甲破城攻敌法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马前秘诀兵书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灵开诀二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作灵关诀,不著撰人,宋志、李洿撰,注云一名灵关集益智。〕
预知歌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三卷。〕
太乙行军六甲禳厌诗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侗按:旧本禳讹作穰,今校改,下书同。〕
太乙厌禳法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原叙,周礼夏官司马掌军戎,以九伐之法正邦国,书之洪范,八曰师,易之系辞,取诸睽,此兵之所由始也,汤武之时,胜以仁义,春秋战国,出奇狃变,其术无穷,自田齐始著司马之法,汉兴,张韩之徒,叙次其书,武帝之世,杨仆又捃摭之,谓之纪奏,孝成命任宏,乃以权谋、形势、阴阳、技巧析为四种,繇是兵家之文既修列矣,然而司马之法,本之礼让,后世莫行焉,惟孙武之书,法术大详,考今之列,非特四种,又杂以卜筮刑政之说,存诸篇云。(见欧阳文忠公集。)
〔侗按:以上原卷二十九。〕
〇类书类上
共四十六部,计四千六百五十卷。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类书,数与此同,云始于太平御览,旧本四千讹作一千,今校改,核计实四十四部,四千三百一十卷。〕
太平御览一千卷李昉等撰。
广记五百卷李昉等撰,原释,博采群书,以类分门。(见通志校雠略。)
〔侗按:广记上应增太平二字,校雠略云,古之编书,但标类而已,未尝注解其著注者人之姓名耳,盖经入经类,何必更言经,史入史类,何必更言史,但隋其凡目,则其书自显,惟隋志于疑晦者则释之,无疑晦者则以类举,今崇文总目出新意,每书之下,必著说焉,据标类自见,何用更为之说,且为之说也,已自繁矣,何用一一说焉,至于无说者,或后书与前书不殊者,则强为之说,使人意怠,且太平广记者,乃太平御览别出广记一书,专纪异事,奈何崇文之目所说不及此意,但以谓博采群书,以类分门,不知御览之与广记又何异,崇文所释,大概如此,举此一条,□□可见其他。
侗谓此论谬甚,朱锡鬯尝辨之,说详附录。〕
册府元龟一千卷王钦若等撰。
天和殿御览四十卷晏殊等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旧本脱殿字,今校增,遂初堂书目作天平殿,误也。〕
彤管懿范七十卷王钦若等撰。
〔侗按:玉海礼仪类引崇文目同,通志略无范字,宋志又有目十卷。〕
修文殿御览三百六十卷祖珽等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旧本脱修文二字,今校增,隋志作圣寿殿御览,陈诗庭云,诸家书目或题祖孝征撰即珽字也。〕
玉府新书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云,梁齐逸人撰,不著名氏。〕
麟角抄十二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脱麟角二字,作□抄十二卷,今校增。〕
麟角一百二十卷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欧阳询撰。〕
书抄一百七十三卷虞世南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是书成于隋世,故隋志已著录,作一百七十四卷,书录解题、宋志及今本并一百六十卷,读书后志、一百二十卷,诸家书目多有北堂二字,惟隋志、旧唐志与此同。〕
通典二百卷杜佑撰。
会要三十卷王溥撰。
〔侗按:诸家书目并作五代会要。〕
会要四十卷苏冕撰。
集类一百卷刘绮庄撰。
唐会要一百卷王溥撰。
集类略三十卷高邱词撰。
事鉴五十卷郭道规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类林十卷于立政撰。
〔侗按:宋志作于政立。〕
唐书类苑二卷邵思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十九书语类十卷是光乂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唐志十九下有部字,注云,光乂后赐姓齐,宋志、语类作类语,晁光乂撰误。〕
新修唐朝事类十卷郭廷诲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无新修二字,通志略,唐朝作唐书。〕
群书致类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九经类义二十卷刘济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作九经类议,注云一作义。〕
艺文类聚一百卷欧阳询撰。
初学记三十卷徐坚等撰。
六帖三十卷白居易撰。
〔侗按:醉吟先生墓志云,又著事类集要三十部,诗人目为白氏六帖,唐志又作白氏经史事类,注云一名六帖。〕
王氏千门四十卷王洛宾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王氏不著名。〕
编珠五卷杜公瞻撰。
〔侗按:宋志、四卷。〕
鹿门家钞九十卷皮日休撰。
备举文言二十卷陆贽撰。
〔侗按:读书后志、玉海引崇文目并同,旧本文讹作,又今校改,宋志、三十卷。〕
警年十卷陆羽撰。
词圃十卷张仲素撰。
穿杨集四卷马幼昌撰。
青□十卷
〔侗按:此条旧阙一字,无本可证。〕
瀛类十卷韦稔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蒙求三卷李瀚撰。
续蒙求三卷王殷范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作王范,无殷字,避讳删去,说见前。〕
唐蒙求三卷白廷翰撰。
〔侗按:宋志作邱延翰撰。〕
蒙求二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系蒙十卷李伉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作系蒙求,唐志、通志略并二卷。〕
群书系蒙三卷刘潜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作刘渐。〕
韵对十卷高测撰。
四库韵对九十八卷陈鄂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九十九卷。〕
十经韵对二十卷陈鄂撰。
〔侗按:以上原卷三十。〕
〇类书类下
共五十一部,计八百六十五卷。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云终于搢绅集,今核计实四十九部,八百四十四卷。〕
资谈六十一卷范赞时撰。
〔侗按:通志略、六十卷。〕
史海十卷曹化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学海二十卷温庭筠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三十卷,陈诗庭云,诸家书目亦作三十,疑此二字误也。〕
应用类对十卷韦稔撰。
〔侗按:宋志注云,一名笔语类对。〕
雕金集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刘润国撰,宋志作雕金集三卷,国润广雕金集十卷。〕
王氏属对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经史事对十卷
〔侗按:宋志、三十卷,不著撰人。〕
修文海十七卷王博古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属文宝海一百卷郭微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文鉴五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有沈寥子撰,四十卷,疑即此书。〕
戚苑篡要十卷刘杨名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脱篡要二字,今据诸家书目校增。〕
戚苑英华十卷原释,刘扬名撰,袁说重修,说摭采他书以增缀之。(见玉海艺文类。)
〔侗按:书录解题作袁悦撰。〕
内范要略十卷唐武后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记室新书三十卷李途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三卷。〕
文华心鉴六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玉英二卷宋志、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经典正要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修文异名录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十一卷,裴说撰。〕
类要十五卷晏殊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书录解题、七十六卷,云中兴书目、七十七卷,通志略、七十四卷,宋志与中兴书目同。〕
子谈论三卷
〔侗按:宋志作诸子谈论,注云,不知作者。〕
语丽十卷朱淡远撰。
白氏传家记二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传家作家传,诸家书目、并不著名。〕
王论家要四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锦绣谷五卷孙翰撰。
玉屑二卷
〔侗按: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书录解题、十五卷。〕
广略新书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略讹作要,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杨名撰,注云,广一作唐。〕
雕玉集二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碎金钞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绣囊五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儒林碎宝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羊头山记十卷徐叔旸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作徐叔阳。〕
书判幽独四十卷宋志、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典要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轺书事类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轺书作轺车,不著撰人。〕
春秋要类五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有左传类要五卷,不著撰人。〕
春秋义鉴三十卷郭翔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名氏族十卷杨知恽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岁时广记一百二十卷徐锴撰。
〔侗按:宋志注云,内八卷缺,通志校雠略云,岁时自是一家书,如岁时广记百十二卷,崇文目不列于岁时,而列于类书,何也。〕
略玉字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宝鉴丝纶二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马洪敏撰,宋志作冯洪敏。〕
要览二卷陆士衡撰。
〔侗按:旧唐志、三卷。〕
童子洽闻一卷宋志、不注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文选抄十二卷苏易简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群书解题八十卷郑斋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群讹作郡,今校改。〕
门类解题十卷宋志、不著撰人。
仙凫羽冀三十卷曾致尧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作僧智晓撰,考致尧淳化中为光禄丞,卒赠谏议大夫,即巩祖也,此书见于巩撰文集后叙,郑渔仲未究本末,凭臆窜改,误曾为僧,因易致尧为智晓,反似方外之作,其谬诞至此。〕
青宫懿典十五卷王纯臣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翰苑七卷张楚金撰。
〔侗按:旧本苑讹作院,今校改,唐志重出,一部作三十卷。〕
搢绅集三卷
〔侗按:以上原卷三十一。〕
〇算术类
共三十一部,计七十九卷。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云始于周髀算经,至术数记遗又秝律类引崇文目,亦与此同,今核计,实七十三卷。〕
周髀算经二卷赵君卿注,甄鸾重述,李淳风注释。
〔侗按:书录解题云,唐志有赵婴、甄鸾注各一卷,李淳风释二卷,今曰君卿者,岂婴之字耶,中兴书目又云,君卿名爽,盖本崇文总目,然皆莫详时代。〕
九章算术九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诸家书目、术并作经,遂初堂书目作法,读书后志云,未详撰者姓名,或曰周公,宋志、刘徽撰,李淳风注,考徽非撰者,亦注之耳。〕
九章算草九卷贾宪撰。
〔侗按:通志略、算草作细草。〕
九章算经要略一卷李淳风注释,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无算字,通志略、要略作要诀。〕
五经算术二卷李淳风注。
〔侗按:通志略、一卷,甄鸾撰,宋志亦一卷,王孝通撰,今本五卷。〕
缉古算经一卷王孝通撰,原释,李淳风注。(见玉海艺文类。)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诸家书目、经并作术,四卷。〕
张邱建算经三卷
〔侗按:宋志、邱建作立建,误,隋志、通志略、并二卷,旧唐志、一卷,书录解题云,今本称甄鸾注,李淳风等注释,刘孝孙撰细草。〕
夏侯阳算经三卷
〔侗按:隋志、二卷,唐志、通志略、通考并一卷,旧唐志作甄鸾注。〕
海鸟算经一卷原释,刘微撰云,海鸟者,取其首篇所算言之,(见玉海艺文类。)
陈诗庭云,旧唐志、刘徽作刘征,误。
五曹算经一卷甄鸾注。
〔侗按:宋志、经作术,二卷,旧唐志、三卷,唐志、通志略并五卷,今本亦五卷,不著撰人。〕
孙子算经一卷李淳风注。
〔侗按:诸家书目及今本并三卷,宋志、孙子不知名。〕
三问田算术一卷宋志、不著撰人。
谢察微算经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作谢察,无微子,误,宋志又有发蒙算经,亦三卷。〕
新集五曹时要术三卷鲁靖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新集讹作新术,今据唐志校改。〕
心机算术括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注云,括一作格,僧一行撰,僧栖岩注,唐志作王栖岩注,通志略,不著撰注人,明微算经三卷杨锴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一卷。〕
法算机要赋一卷宋志、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增成元一算经三卷徐仁美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一位算法二卷江本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一位算法问答一卷任宏济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五曹乘除见一切例算法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切作捷,不著撰人。〕
龙受算法二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受讹作爱,今据唐志校改,通志略、宋志、并作龙受益。〕
求一算法三卷
〔侗按:读书后志法作经,一卷,云未详撰人,宋志、亦一卷。〕
得一算经七卷陜运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作陈从运。〕
算术元要一卷宋志、不著撰人。
解注求一化零歌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有龙受益求一算术化零歌一卷,盖即此注所本。〕
算法三平化零歌一卷张祚注,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算法作法算,注云,龙受益法,旧本零讹作令,今校改。〕
算法口诀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算法作法算,不著撰人。〕
算法秘诀一卷宋志、不著撰人。
颍阳书三篇刑和璞撰。
〔侗按:唐志三卷。〕
数术记遗一卷徐岳撰。
〔侗按:以上原卷三十三。〕
〇艺术类
共五十四部,计九十八卷。
〔侗按:今核计实五十二部,一百卷。〕
射经一卷原释王琚注。(见玉海礼仪类及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诸家书目并作王琚撰,宋志重出一部,作二卷。〕
射法一卷黄损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射口诀一卷张商撰。
射书十五卷徐锴欧阳陌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射鉴九图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射经四卷原释不著姓氏阙。(见天一阁钞本。)
射记一卷张守忠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九章射术三卷张商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任权弓箭论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上有启蒙二字。〕
弓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射法指诀一卷严悟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九鉴射经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旧本鉴讹作章,今校改,宋志经作图。〕
画品录一卷裴孝源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今本古画品录一卷,题南齐谢赫撰。〕
唐画断三卷朱景元撰。
〔侗按:书录解题作唐朝画断云,一名唐朝名画录,通考一卷,亦有朝字,宋志亦一卷,今本作唐朝名画录。〕
画后品一卷李嗣真撰。
〔侗按:旧本品上多一画字,今据诸家书目校删。〕
梁朝画目三卷胡峤撰。
画评一卷顾况撰。
〔侗按:宋志、曹仲达撰。〕
不绝笔画图一卷王叡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益州名画录三卷
〔侗按:一作成都名画记,书录解题黄休复撰云,中兴书目以为李畋撰,陈诗庭云,读书后志及今本并作黄休复,通志略作王休复,误,宋志亦云李畋撰。〕
画品录一卷裴孝源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历代名画记十卷张彦远撰。
荆浩笔法记一卷荆浩子谷洪撰。
〔侗按:通志略、无记字,宋志、不著撰人。〕
棋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葛法棋经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棋术要诀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作棋要诀,不著撰人。〕
奕棋经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金谷园九局谱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九局作九曲局,今据诸家书目校删曲字,通志略、徐铉撰,宋志、不著撰人。〕
金谷园九局图一卷王积薪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王积薪、冯汪撰。〕
棋图义例一卷徐铉撰。
棋势图一卷
〔侗按:宋志棋势论并图一卷,不著撰人。〕
棋势一卷
〔侗按:隋志,棋势四卷、八卷,并不著撰人,又有沈敞十卷,王子冲十卷,又旧唐志、唐志、并六卷,宋志三卷,亦不著名氏。〕
棋图一卷
〔侗按:通志略、韦珽撰,宋志作韦<王延>,又有太宗棋图,亦一卷。〕
投壶经一卷
〔侗按:隋志有此书,不著撰人,唐志、通志略、宋志、并郝冲虞潭撰,又一卷,上官仪撰,王绍成曰,读书后志亦云,上官仪奉敕撰,隋志、虞潭作虞潭法,疑误。〕
骰子选格三卷李合攵撰。
〔侗按:宋志、选格上有彩字。〕
编金叶子格一卷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同,编金作偏金,误。〕
新修采选格一卷刘蒙叟撰。
〔侗按:通志略、无格字。〕
新定编金叶子格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系蒙小叶子格一卷伪唐后主妃周氏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系蒙作击蒙。〕
寻仙采选七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小叶子例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樗蒲经采选七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周穆王相马经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辨养良马论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作谷神子辨养马论,注云,谷神子一作鬼谷养马,一作养良马,马齿口诀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上有辩字,宋志误作马口齿诀,并不著撰人。〕
办马图一卷
〔侗按: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宋志办作辨。〕
医马经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马经一卷宋志、不著撰人。
相鹤经一卷浮邱公撰。
〔侗按:旧唐志又有伯銮撰一卷。〕
东川白氏鹰经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无氏字,不著撰人。〕
鹰鹞五脏病源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病源下有方论二字,亦不著名氏。〕
论驼经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医驼方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侗按:通志校雠略云,射覆一家于汉有之,世有其书,唐志、崇文目并无,何也。〕
〔又按:以上原卷三十三。〕
〇医书类一
共五十九部,计一千二百七十二卷。
〔侗按:今核计实五十八部,一千三百八十四卷。〕
太平圣惠方一百卷王怀德等撰。
神医普救一千卷贾黄中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普救下有方字,又有目十卷。〕
黄帝八十一难经二卷原释,秦越人撰,秦越人采黄帝内经精要之说,凡八十一章,编次为十三类,理趣深远,非易了,故曰难经。(见汉艺文志考证。)
〔侗按:书录解题云,渤海秦越人撰,宋志、扁鹊注。〕
难经疏十三卷侯自然撰。
〔侗按:宋志、上标秦越人三字。〕
黄帝素问八卷原释全元起。(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隋志作全元越,唐志九卷,通志略亦九卷,作全起元。〕
素问二十四卷王冰注。
〔侗按:王冰一作<石冰>。〕
开宝重定神农本草二十一卷李昉等撰。
〔侗按:宋志无重定神农四字。〕
本草二十卷李𪟝等撰。
〔侗按:通志略上有唐字,宋志同,孔志约撰。〕
新详定本草二十卷卢多逊撰。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作二十一卷,宋志又有目一卷。〕
本草韵略五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本草音义五卷李含光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音义讹作韵义,今据宋志校改。〕
本草拾遗十卷陈藏器撰。
四声本草四卷萧炳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删繁本草五卷杨损之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本草性类一卷杜善方撰。
〔侗按:旧本性类上多一本字,今据通志略、宋志校删。〕
脉经十卷原释王叔和。(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作脉诀,注云,诀一作经,又重出一部作经。〕
脉经十卷原释,不著姓氏阙。(见天一阁钞本。)
脉经一卷原释,无名氏杂论脉诀。(见天一阁钞本。)
李𪟝脉经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黄帝脉诀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脉经诀录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有脉经秘录一卷,不著撰人,疑即此书。〕
黄氏脉诀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金銮集歌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金宝鉴一卷原释,不详何代人,述脉候征验要妙之理,(见读书后志。)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读书府志,宋志并三卷,陈诗庭云,通志略、宋志、并作卫嵩撰。〕
凤髓脉经机要五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医鉴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脉经手诀一卷张及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张及撰,王善注。〕
百会要诀脉经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碎金脉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延灵至宝诊脉定生死三部要诀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延灵作延龄,不著撰人,旧本至讹作室,今校改。〕
延灵钞一卷张尚容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作延龄宝钞,宋志作延龄至宝钞。〕
元门脉诀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元讹作亢,今校改,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太医秘诀诊脉俟生死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俟作候,不著撰人。〕
徐氏指诀一卷徐裔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作徐氏指下诀。〕
脉诀二卷原释,徐裔撰,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徐裔作徐裔,传写之讹,今校改。〕
仓公诀生死秘要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新集脉色要诀一卷覃延镐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经要集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经上有自字,不著撰人。〕
金匮指微诀一卷吴复圭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巢元方撰。
〔侗按:通志略、读书后志并无诸字,五卷,书录解题作巢氏病源论。〕
证病源五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法家论语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有象法论语一卷,不著撰人,疑即此书。〕
问医疗诀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病源手鉴一卷段元亮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唐志、通志略、手鉴并作手镜,此避嫌讳,说见前。〕
台要术五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此书疑有脱字,今仍旧本。〕
五鉴论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医显微论一卷石昌梿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医上有明字。〕
太元新论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方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此书旧阙一字,无本可证。〕
金匮玉函要略三卷张仲景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遂初堂书目、书录解题、并无玉函二字,读书后志、通考并作金匮玉函经八卷,宋志作金匮要略方,张仲景撰,注云,王叔和集,又重出一部,亦注王叔和集。〕
养性要录一卷宋志、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脱养字,今校增。〕
金匮录五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医门秘录五卷梅崇献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金体治世集三卷刘翰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金体作今体,宋志作全体治世集,三十卷,刘翰作刘输。〕
万病拾遗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伏氏医苑一卷伏适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伏氏、不著名。〕
医门简要十卷华氏撰。
新书病总要略一卷张叔和撰。
〔侗按:通志略、宋志、并作新集病总要略,旧本书字,疑误。〕
〔又按:以上原卷三十四。〕
〇医书类二
共六十部,计二百八十八卷。
〔侗按:今核计实五十八部,三百六十三卷。〕
太常分药格一卷孙思邈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太常讹作太帝,今据宋志校改。〕
药性论四卷宋志、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采药论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制药法论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乾宁晏先生制伏草石论六卷晏封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药对二卷徐之才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上标雷公二字,宋志、作徐玉撰。〕
方书药类三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删繁药脉三卷江承突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唐志、药脉作药咏,通志略作江承宗,宋志作王承宗。〕
新广药对三卷崇令祺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无新字。〕
石药异名要诀一卷王道冲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药总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医门指要用药立成诀一卷,药传古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不载卷数。〕
丹房鉴源三卷独孤滔撰。
南海药谱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七卷,不著撰人。〕
金鉴方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孙兼撰,宋志作孙廉。〕
广正集灵宝方一百卷罗普宣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神农食忌一卷宋志、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药林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新修荣卫养生用药补泻论十卷李钺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作李越,注云,越一作钺。〕
炮炙论三卷雷教撰。
〔侗按:宋志作炮炙方,雷教作雷学。〕
陈雷炮炙论三卷
胡道治方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隋志百病方二卷,胡洽撰,唐志、通志略、并作胡居士治百病要方,胡洽撰,宋志一卷,作胡道洽方。〕
正元集要广利方五卷唐德宗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正元作贞元,诸家书目并同,此避嫌名也,说见前,宋志、不著撰人。〕
太和济要方五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济要作济安,一卷,不著撰人,通志略、唐宣城公撰。〕
千金方三十卷孙思邈撰。
陈诗庭云,今本作千金要方,九十三卷,合千金翼方为一书,又广其卷数。
千金髓方二十卷孙思邈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千金翼方三十卷孙思邈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传信方二卷刘禹锡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续传信方十卷王颜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昇元广济方三卷华宗寿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韦氏集验独行方三卷韦宙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唐志、十二卷,通志略、无集验二字,亦十二卷。〕
崔行功纂要方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群方秘要三卷苏越撰。
〔侗按:旧本群方误作群芳,今校改,宋志、注云,要一作会。〕
博济安众方二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三卷。〕
集诸要妙方一卷宋志、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纂集韩待诏肘后方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无纂集二字。〕
兵部手集方三卷李绛方、薛宏庆撰。
〔侗按:旧本脱方字,今校增,宋志作李绛撰。〕
嵩台集三卷李昭明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集作论。〕
郑氏惠心方三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名,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刘涓子鬼遗方十卷原释,宋龚庆宣撰,刘涓子者,晋末人,于丹阳县得鬼遗方一卷,皆治痈疽之法,庆宣得而次第之。(中兴书目引,见直斋书录解题。)
〔侗按:书录解题作刘涓子神仙遗论,李轴录,按中兴书目引崇文总目云云,今按唐志有龚庆宣刘涓子男方十卷,未知即此书否,卷或一板,或止数行,名为十卷,实不多也,侗考隋志,与此同,云龚庆宣传,宋志亦作神仙遗论,李轴录,后医书类四,又有刘涓子鬼论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或亦庆宣所得欤。〕
南行方十卷李继皋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诸家书目并三卷。〕
秘要药方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唐兴集验方五卷白仁叙撰。
千金秘要备急方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应验方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包会撰,宋志三卷,亦作包会,又重出一部三卷,不著撰人。〕
新集应病通神方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三卷,裴孝封撰宋志无新集二字,亦三卷,不著撰人。〕
普济方五卷王守愚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崔氏应验方三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郑氏惠民方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宋志、并三卷,不著名。〕
箧中方三卷许孝宗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一卷,不著撰人。〕
塞上方三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梅崇献方五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延年秘录十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十一卷,不著撰人。〕
延龄至宝方十卷姚和撰。
〔侗按:唐志、宋志,延龄上并有众童二字,通志略删去童字,作姚和众撰,以众字并为人名,谬矣,后医书类五有保童方一卷,宋志亦作姚和众撰,则又承通志之误。〕
备急方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删繁要略方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备要简急方一卷宋志、不著撰人。
郑氏纂秘要药方二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作郑氏纂要秘要方三卷,不著名。
又按:以上原卷三十五。〕
〇医书类三
共五十六部,计一百五十三卷。
〔侗按:旧本脱此条,今校增。〕
外台秘要四十卷王寿撰。
〔侗按:旧本秘要讹作备要,今据通志略及今本校改,唐志、遂初堂书目、书录解题、读书后志、通考、秘要下并有方字,宋志作外台秘方。〕
外台要略十卷王寿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外台下有秘字,宋志、不著撰人。〕
病源九经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九经作兆经,不著撰人。〕
医明要略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医家要妙五卷孙思邈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医字阙,今校补。〕
通元经十卷支义方撰。
〔侗按:宋志作文义,又一部作支观撰。〕
医门金宝鉴三卷卫嵩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无宝字。〕
耆■〈浦上女下〉八十四问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八十四作六十四。〕
六十四问一卷许咏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问下有秘要方三字,注云,咏一作泳。〕
问答病状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病状作疾状,不著撰人。〕
问病录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百一问答方三卷萧存礼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黄帝五脏论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神农五脏论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五脏旁通明鉴图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道士裴元明撰,宋志,孙思邈撰。〕
五脏荣卫论一卷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张仲景撰。〕
五脏论一卷原释,张仲景撰。(见天一阁钞本。)
黄庭五脏论七卷赵业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五脏论一卷原释裴进撰。(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七卷,裴进作裴琎,唐志,作裴梿。〕
五脏含鉴论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含鉴作金鉴。〕
大五脏论一卷张尚客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作张尚容,下书同,并传写之讹。〕
小五脏论一卷张尚客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五脏论应象一卷吴克撰。
〔侗按:宋志,象上有家字。〕
五色旁通五脏图一卷裴王廷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作裴光庭撰。〕
五脏类合赋五卷刘清海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宋志、一卷。〕
连方五脏论一卷厚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一卷女子胡愔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旧本内景讹作内府,今校改,陈诗庭云,通志略,作胡悟撰,误。〕
脏府通元赋一卷张文懿撰,原释阙。(见天一阁钞本。)
耆■〈浦上女下〉五脏论一卷
万全方三卷
〔侗按:宋志注云,全一作金,安文恢撰,通志略作安A1。〕
五脏鉴元四卷段元亮撰,原释,以下俱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唐志、鉴作镜,此避嫌讳,说见前,宋志注云,鉴元一作鉴原,元亮一作允亮。〕
五脏要诀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别集玉壶备急大方一卷
〔侗按:宋志作玉壶备急方,韦宙撰,通志略,不著撰人。〕
集诸纂验方一卷
〔侗按:通志、略集诸作诸集,不著撰人。〕
杂药方一卷
杨太仆医方一卷
〔侗按:唐志云,杨太仆失名,天授二年上,通志略、杨字阙。〕
行要备急方一卷元希声撰。
录验备急诸方一卷
诸家明方一卷
赵马备要方一卷段咏撰
〔侗按:宋志备要作备急,注云,咏一作泳。〕
北京要术二卷陈元撰。
〔侗按:诸家书目并一卷。〕
崔氏方三卷
〔侗按:宋志有崔氏骨蒸方三卷,在海上集验方之上,即此书,疑亦崔元亮撰也。〕
海上集验方十卷崔元亮撰。
秘要方一卷
千金纂录二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侗按:通志略、一卷。〕
还元丹方一卷
养性益寿备急方一卷宋志,不著撰人。
仙人养性治身经三卷
〔侗按:宋志、仙人上有雷公二字,注云,雷一作灵,治一作理,考唐志、有雷公集撰神农本草四卷,则此书即雷公撰矣。〕
巾箱集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王氏秘方五卷通志略,不著名。
集妙方三卷
〔侗按:通志略,沈承撰,宋志作沈承泽。〕
川玉集一卷宋志,不著撰人。
〔侗按:通志、略川玉作穿玉,亦不著撰人。〕
〔又按:以上原卷三十六。〕
〇医书类四
共六十五部,计一百三十九卷。
〔侗按:今核计实六十三部,一百四十六卷。〕
青溪子消渴论一卷
〔侗按:旧本青溪讹作清溪,今校改,通志略注云,李暄撰。〕
铁粉论一卷苏逊撰。
龙树眼论一卷
〔侗按:读书后志作三卷,云佛经龙树大士者能治眼病,或假其说,通考亦三卷。〕
口齿论三卷原释,中和先生撰。(见天一阁钞本。)
膳夫经手论四卷杨氏撰。
〔侗按:诸家书目、论并作录。〕
南中四时摄养论一卷郑景岫撰。
〔侗按:旧本南中讹作南仲,今校改,宋志南中作广南,唐志、通志略、摄养并作摄生,校雠略云,有应释者,有不应释者,崇文总目必欲一一为之释,间有见名知义者,亦彊为之释,如郑景岫作南中四时摄生论,其名自可见,何用释哉。〕
严龟食法十卷
产后论一卷
〔侗按:通志略、杨全迪、李寿撰,宋志,不著撰人。〕
产宝三卷
〔侗按:读书后志、二卷,咎殷撰,通志略,周挺撰,宋志,亦作昝殷。〕
子母秘录十卷许仁则撰。
何首乌传一卷李翺撰。
刘涓子鬼论一卷原释,以下俱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刘涓子,说见医书类二。〕
元感传屁论一卷苏游撰。
〔侗按:唐志、论作方宋志作元感传尸方,又重出一部作元感论,苏巉撰,注云,巉一作游。〕
骨蒸论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痈疽论一卷
〔侗按:隋志、通志略、并作痈疽论方,宋志、作痈疽方,并不著撰人。〕
水气论三卷
〔侗按:通志略、兰宗简撰,宋志作萧宗简注,注云,萧一作蔺。〕
风疾论一卷朱元朴撰。
五痨论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夭寿性术论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新修钟乳论一卷
〔侗按:通志略,吴弁等撰,宋志作吴升,宋处撰。〕
钟乳论一卷
〔侗按:通志略、褚知载撰,宋志作褚知义。〕
脚气论一卷苏鉴、徐玉等撰。
〔侗按:通志略云,集苏鉴、徐玉,唐侍中三家之说,不著撰人,今从唐志。〕
三家脚气论一卷
〔侗按:通志略云,集苏徐唐三家之说稍异者。〕
痈疽论三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风论仙眺经二卷吴希言撰。
〔侗按:通志略、仙眺作山兆,宋志、作风论仙兆经一卷,注云,兆一作眺,考后医书类五,有山眺针炙经,不作仙眺,则此仙字及宋志,疑并传写之讹。〕
张果先生伤寒论一卷
发背论一卷原释僧智宣。(见天一阁钞本。)
发背论十卷原释白岑。(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通志略、宋志、并一卷。〕
新撰脚气论三卷李暄撰。
论三十六种风一卷杨天业撰。
〔侗按:宋志作三十六种风论,天业作大业。〕
青乌子风论一卷
〔侗按:宋志作青乌子风经,又重出一部作青乌子论。〕
伤寒论十卷张仲景撰,王叔和编。
楚刘豹子眼一卷
〔侗按:宋志作刘豹子眼论,旧本疑脱论字。〕
伤寒手鉴二卷田谊卿撰。
岭南脚气论一卷李暄撰。
〔侗按:宋志、二卷。〕
伤寒证辨集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广陵正师口齿论一卷
〔侗按:通志略,广陵作唐陵,释普济撰,宋志亦作唐陵,注云唐一作广。〕
口齿玉池论一卷释普济撰。
〔侗按:通志略,玉池作玉地。〕
咽喉口齿方论一卷
〔侗按:通志略、宋志、并五卷,不著撰人。〕
张仲景口齿论一卷
西京巢家水气论一卷
〔侗按:宋志、巢家作巢氏,不著名。〕
医眼针方论一卷
〔侗按:通志略、针下有钩字,不著撰人,陈诗庭云,宋志有针眼钩方一卷,注云,针眼一作眼针,不著撰人,亦即此书。〕
口齿论一卷原释邵英俊撰。(见天一阁钞本。)
疗口齿杂方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百中伤寒论三卷陈昌允撰,原释,百中者,取其必愈。(见通志校雠略。)
〔侗按:校雠略云,崇文总目间有见名知义者,亦彊为之释,如陈昌允作百中伤寒论,其名亦可见,何必曰百中者,取其必愈乎。〕
疮肿论一卷喻义撰。
〔侗按:通志略作藉喻义撰,误也。〕
养身食法三卷宋志,不著撰人。
食医心鉴三卷昝殷撰。
〔侗按:宋志、二卷,通志略、昝殷作昝商,避讳也,说见前。〕
萧家法馔三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侍膳图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江餐馔要一卷黄克明撰。
馔林五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侗按:宋志、四卷。〕
产前后论一卷王守愚撰。
〔侗按:宋志作产前产后论,通志略作王守忠。〕
集产后十九论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侗按:宋志无集字。〕
家宝义囊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崔氏产鉴图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名。
杨氏产乳集三卷杨归厚撰。
侗按、通志略,集下有验方二字。
草木诸药单方一卷
〔侗按:通志略,张秀言撰,宋志作章秀言。〕
脚气方一卷李暄撰。
贾相公备急单方一卷贾眈撰。
奏闻单方一卷宋志,不著撰人。
〔侗按:通志略,奏闻作秦闻。〕
单方一卷
〔侗按:通志略有此书,不著撰人,下注崇文总目四字,疑原本亦无名氏者。〕
穆昌叙眼方一卷
〔侗按:宋志作疗眼诸方,穆昌绪撰,注云,绪一作叙。〕
〔又按:以上原卷三十七。〕
〇医书类五
共六十五部,计一百三十卷。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今核计实一百三十五卷。〕
铜人俞次针炙图经三卷
〔侗按:读书后志无经字,王惟德撰,通志略作王惟一。〕
新集明堂炙法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婴孩论二卷
童子秘诀三卷姚和撰。
〔侗按:唐志、童子上有众字。〕
妆台方一卷宇文士及撰。
〔侗按:宋志、方作记,六卷。〕
神杭方一卷
名医传一卷甘伯宗撰。
〔侗按:玉海云,历代名医录书目七卷,唐志作名医传,崇文目同,今考唐志亦七卷。〕
审的眼药歌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黄帝针经一卷原释,以下俱阙。(见天一阁钞本。)
〔侗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隋志、通志略、宋志、并九卷。〕
山眺针炙经一卷
〔侗按:通志略,山眺作山兆,宋志与此同,注云,眺一作兆。〕
黄帝岐伯论针炙要诀一卷
〔侗按:宋志无黄帝二字。〕
针经钞三卷甄权撰。
〔侗按:宋志作甄拥,误。〕
公孙克针炙经一卷
炙经十卷
〔侗按:宋志有颜齐□炙经十卷,当即此书。〕
明堂论一卷朱遂撰。
〔侗按:通志略云,唐志、朱作米。〕
金滕玉匮针经三卷吕博撰。
元悟四神针法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侗按:旧本、元悟讹作元误,今校改,通志略,法作经。〕
扁鹊针传一卷
〔侗按:隋志有扁鹊偃炙图三卷,此书疑即从中析出者。
又按:通志校雠略云,唐志别出明堂经脉一条,而崇文总目合为医书,据明堂一类,亦有数家,以为一条已自疏矣,况合于医书,而其类又不相附,可乎。〕
经食草木法一卷宋志,不著撰人。
服食神秘方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侗按:隋志,上有神仙二字。〕
神仙金匮服食方二卷潜真子撰。
新集方二卷王朝昌撰。
〔侗按:通志略,一卷。〕
李八百方一卷
孟氏补养方三卷宋志,不著名。
老子服食方一卷
集录古今服食导养方三卷
〔侗按:宋志无集字、不著撰人。〕
纂集秘要合炼神妙方五卷。
通元秘要术三卷
圃田通元秘术方三卷郑氏(名失)撰。
〔侗按:宋志无秘术二字。〕
返魂丹方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通元秘禄三卷
〔侗按:通志校雠略引崇文总目、作通元秘诀。〕
婴孩病源论一卷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无源字,李言少撰。〕
崔氏小儿论一卷通志略,不著名。
婴孺方十卷孙会撰。
〔侗按:宋志、婴孺作婴孩,不著撰人。〕
疗一儿论一卷
〔侗按:通志略有疗小儿眼论一卷,疑即此书。〕
小儿五疳二十四候论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小儿官气集三卷
〔侗按:通志略、官气作宫气,不著撰人。〕
小儿方术论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孩孺明珠变蒸七疳方论一卷
〔侗按:旧本脱疳字,今校增,通志略,朱篆撰,宋志作朱传。〕
孩子脉诀论一卷
〔侗按:宋志无诀字,不著撰人。〕
小儿药证一卷刘景裕撰。
〔侗按:宋志、不著撰人。〕
小儿秘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仙人水鉴图诀一卷王超撰。
〔侗按:旧本水鉴讹作冰鉴,今校改,唐志、鉴作镜,此避嫌讳,说见前,宋志亦作仙人水镜,无图诀二字,王超作王起误。〕
保童方一卷
〔侗按:通志略云,周挺撰,宋志作姚和众撰,众字误,说见医书类二。〕
婴儿杂方五卷
〔侗按:通志略、婴儿作婴孩,不著撰人。〕
妆台宝鉴集三卷
〔侗按:通志略、杨氏撰,宋志注云,杨氏南阳公主。〕
发焰录一卷司空舆撰。
修玉丹粉口诀一卷宋志,不著撰人。
服云母诀一卷
〔侗按:旧本、云字阙,今校补,宋志作服云母粉诀,不著撰人。〕
服火丹砂诀一卷
〔侗按:宋志、诀下有叙字,不著撰人。
又按:通志校雠略云,唐艺文志与崇文总目既以外丹煆法为道家书矣,奈何崇文又于医书中见服火丹砂通元秘诀数条,大抵炉火与服饵两种,向来道家与医家杂出,不独艺文与崇文虽隋志亦如此。〕
葛仙翁杏仁煎方一卷葛洪撰。
〔侗按:宋志,仙翁作仙公。〕
元明粉方一卷宋志、不著撰人。
神仙□丹粉方一卷
〔侗按:旧本阙一字,陈诗庭云,宋志有神仙云母丹粉方,不著撰人,疑阙处是云母二字。〕
吞字帖肿方一卷释波利译。
修纂疗痈疽要诀一卷喻义撰。
〔侗按:唐志无修字,通志作痈疽要诀,无上三字。〕
瘰疬方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徒都子膜子外气方一卷
〔侗按:通志略、宋志、并无膜下子字,不著姓名。〕
意医纪历一卷吴群撰。
灵方志一卷孔周南撰。
疗黄经三卷
〔侗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扁鹊撰。〕
疗黄歌一卷蒋淮撰。
相色金妙诀一卷华氏撰
灵奇壁奥三卷
〔侗按:宋志上标陶隐居三字。〕
审的选要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排玉集三卷邵英俊撰。
〔侗按:唐志、二卷,下注口齿方三字,通志略亦二卷。
又按:以上原卷三十八。〕
卷四
编辑〇卜筮类
共六十部,计一百一十四卷。
〔锡鬯按:今核计实五十六部,一百一十卷。〕
齐人行兵天文龟眼玉钤经二卷
龟经一卷原释,无名氏述龟卜之法。(天见一阁钞本。)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龟经三卷原释,无名氏亦述龟卜之法。(天见一阁钞本。)
周易林十八卷焦赣撰。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诸家书目并十六卷,经义考亦作十六卷,云崇文总目同,误也。〕
周易杜陵贲卜法一卷
郭璞洞林一卷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作郭璞林,卷同,诸家书目并三卷,通志略、洞林上有周易二字。〕
周易缭绕词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云,仙人张晋秘诀,宋志作张胥撰。〕
周易中备杂机要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周易统骨林一卷
周易六十四卦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周易指迷照胆诀二卷
〔锡鬯按:旧本胆讹作腾,今校改、通志略、一卷,浦干虔瓘撰,宋志三卷,蒲干贯撰。〕
周易轨限算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锡鬯按:宋志无周字,轨作晷,亦不著撰人。〕
灵棋经一卷
〔锡鬯按:读书后志、二卷,云东方朔撰,又云张良、刘安,未知孰是。〕
龟经三卷原释,史苏撰,(见玉海艺文类。)以下俱阙。(见天一阁钞本。)
〔锡鬯按:读书后志、灵龟经一卷,云崇文目三卷,通考亦作灵龟经,诸家书目并一卷,陈诗庭曰,宋志又作五兆龟经。〕
龟经一卷原释,无名氏述龟兆占五行。(天见一阁钞本。)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春秋龟策经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龟经髓诀二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宋志无经字。〕
龟经要略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二卷。〕
周易律历一卷京房撰。
文王版词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周易经类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周易穷书三卷郭璞撰。
陶隐居林一卷陶宏景撰。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总目同。〕
易鉴三卷无惑子撰。
〔锡鬯按:通志略作易镜,此避嫌讳,说见前。〕
周易卜经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周易子夏十八章三卷
周易子夏占林一卷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作子夏林占,宋志无林字。〕
周易论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周易天门子卜法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清易经诀一卷
周易河图术一卷灵隐子撰。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无周易二字。〕
陶隐居易髓三卷陶宏景撰。
周易通神类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类作歌,无惑先生撰,宋志亦作歌,王鄯撰。〕
周易探元九卷王守一撰。
〔锡鬯按:宋志注云,本十卷。〕
周易三备三卷
〔锡鬯按:唐志无周字,宋志注云,题孔子师徒所述,盖依托也。〕
管公明隔山照一卷
君平占卦法一卷
〔锡鬯按:君平即严君平,旧本君讹作居,今校改。〕
周易灵祯述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祯作真,避仁宗名也,下周易灵祯诀,通志略亦作真。〕
诸家易林一卷宋志、不著撰人。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周易林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作陶宏景撰,然前已有陶隐居林一卷,疑此书非宏景撰也。〕
周易飞伏例二卷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诸家书目并一卷,不著撰人。〕
周易灵祯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周易飞燕穿关林穷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穿关作转关,宋志亦作转,无穷字,不著撰人。〕
周易鬼灵经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周易象罔元珠五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锡鬯按:旧本象罔讹作罔象,今校改。〕
卜筮杂占卦一卷
占法易随三卷
易法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宋志作法易,注云一作易法。〕
周易通祯释例三卷
〔锡鬯按:通志略祯作真,一卷,宋志作贞,无释例二字,并避仁宗名。〕
周易备要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周易断卦梦江南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周易六神颂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历数纬文轨■〈⺮折〉三卷
〔锡鬯按:通志略■〈⺮折〉作算,不著撰人。〕
轨限立成历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宋志无历字。〕
□术一卷
〔锡鬯按:旧本阙一字,考通志略有七术一卷,不著撰人,在人伦宝鉴卜式之上,即此书矣。〕
人伦宝鉴卜法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以上原卷三十九。〕
〇天文占书类
共五十一部,计一百九十七卷。
〔锡鬯按:玉海天文类两引崇文总目并同,今核计实四十七部,一百八十一卷,玉海又云,自荆州刘石甘巫占至乾象新书,今考两书并在中间,始于乙巳占,终于云气□气,或被后人窜乱也。〕
乙巳占十卷李淳风撰。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志、十二卷,遂初堂书目作乙巳瑞录,旧唐志、千卷,传写之讹。〕
古今通占鉴三十卷武密撰。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鉴作镜唐志、通志略、并作镜,书录解题无镜子,并避嫌讳删去耳,说见前。〕
乾坤秘奥七卷李淳风撰。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天文大象赋一卷李播撰。
丹元子步天歌一卷王希明撰。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东观余论校正崇文总目云,丹元子步天歌,此但记列星所在并其象数,使人易识耳,非占说也。〕
通元玉鉴颂一卷原释林仲子撰。(见玉海艺文类。)
〔锡鬯按:通志略作仲林子撰,此疑误倒。〕
格子图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有隔子图一卷,宋志作元象隔子图,并不著撰人,当即此书。〕
星经手集二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括星诗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原释,一名小象赋。(中兴书目引,见玉海天文类。)
定风占诗一卷刘启明撰。
〔锡鬯按:宋志、三卷。〕
天涯地角经一卷
〔锡鬯按:宋志地角作海角,注云,不知作者,李麟注解。〕
占候云雨赋一卷原释,刘启明。(见宋史艺文志。)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云雨赋一卷,注云,崇文总目有占候云雨赋式,即此书也。〕
景祐乾象新旧三十卷杨惟德撰,
〔锡鬯按:读书后志、景祐乾象新书三卷,云崇文目有三十卷,置之天文类。〕
天文录三十卷祖暅之撰,原释,以下俱阙。(见天一阁钞本。)
〔锡鬯按:隋志、宋志、并祖暅撰,无之字,非也。〕
荆州刘石甘巫占一卷刘意撰。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总目同。〕
天文星经五卷原释,梁陶宏景校合三垣列宿,中外官三百十九名,各设图象,著巫咸甘德石申所记。(中兴书目引,见玉海天文类。)
天文占一卷李淳风撰。
大象元文一卷李淳风撰。
〔锡鬯按:宋志、二卷,不著撰人。〕
太白会运逆兆通代记图一卷李淳风等撰。
长历算五星所宿度图二卷徐昇撰。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长历作长庆,所下有在字,一卷。〕
开元占经三卷释悉达撰。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志、一百十卷,通志略同,注云,今存三卷,不著撰人,陈诗庭云,宋志、四卷,今本一百二十卷,又后人所编也。〕
〔锡鬯按:蕤有长短经十卷,今存九卷,其书乃纵横家流,此天文篇疑即其中之一,今故从通志略所题。〕
天文总论十二卷康氏(名失)撰。
〔锡鬯按:玉海天文类两引崇文目并同,宋志不著姓。〕
灵宪图三卷原释仲林子撰。(见玉海天文类。)
征应集三卷
〔锡鬯按:通志略、徐彦卿撰,宋志不著撰人。〕
星书要略六卷徐承嗣撰。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大象元机歌三卷原释,闾邱崇撰。(见玉海天文类。)
〔锡鬯按:宋志一卷,注云,本三卷,残缺,闾邱业撰,通志略又作闾兵崇,并误。〕
妖瑞星图一卷宋均撰。
天机立马占一卷钟湛然撰。
〔锡鬯按:宋志、不著撰人。〕
天文录经要诀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三卷,不著撰人,宋志注云,钞祖暅书。〕
天象图一卷宋志、不著撰人。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大象历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二十八宿分野五星巡应占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入象度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推占龙母探珠诗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青云玉盖经一卷
宿曜度分域名录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域作城,误。〕
乾象秘诀一卷宋志、不著撰人。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妖瑞星杂气象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通志略下有图字。〕
祥瑞图一卷
〔锡鬯按:隋志、十一卷,不著撰人,又八卷,侯亶撰,旧唐志、宋志、并十卷,不著撰人,通志略、一卷,顾野王撰,此书未知孰是。〕
大象垂万列星图三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无垂万二字。〕
太霄论壁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占风九天元女经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气象图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作象气图。〕
乾象占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占风云气候日月星长上下图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无上下二字。〕
云气□气一卷
〔锡鬯按:此条有阙误,无本可证。〕
〔又按:通志校雠略云,崇文目有风云气候书,无日月之书,岂有宋朝而无日月之书乎,编次之时失之矣。〕
〔又按:以上原卷四十。〕
〇历数类
共四十六部,计二百二十九卷。
〔锡鬯按:玉海艺文类引崇文目同,历律类引作四十七部,今核计实四十六部,二百五十七卷,咸平仪天历十六卷史序等撰。〕
浑仪法要十卷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略例一卷
青萝历一卷王公佐撰。
〔锡鬯按:书录解题作青萝立成历,今本无卷数,不著撰人。〕
应轮心照三卷蒋权卿撰。
称心经一卷唐昧撰。
〔锡鬯按:通志略、宋志、并三卷,读事后志亦三卷,不著撰人。〕
难逃论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七曜论一卷
建隆应天历六卷王处讷撰,原释,以上俱阙。(见天一阁钞本。)
〔锡鬯按:玉海云,建隆四年王处讷上新定应天历经一卷,算草一卷,五更中星立成一卷,晨昏立成一卷,崇文目凡六卷。〕
太平乾元历八卷
〔锡鬯按:通志略、吴昭素等撰,宋志九卷,苗训撰。〕
开元大衍历三十卷释一行撰。
〔锡鬯按:宋志历下有议字,十三卷,书录解题作唐大衍历议十卷,唐志一卷,通志略十二卷。〕
宝应五纪历经二卷郭献之撰。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志无经字,四十卷,宋志上有唐字,无经字,三卷。〕
建中贞元历一卷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志、通志略、并二十八卷,不著撰人。〕
长庆宣明历三十四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宋志历上有大字二卷。〕
长庆宣明历要略一卷唐志、通志略、并不著撰人。
宣明历捷超例要略一卷
〔锡鬯按:唐志、通志略、捷超并作超捷,不著撰人。〕
景福崇元历四十一卷边冈撰。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唐志、通志略、并四十卷,宋志上有唐字十三卷。〕
天福调元历二十卷马重绩撰。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上有晋字二十三卷。〕
广顺明元历一卷王处讷撰。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宋志上有周字。〕
显德钦天历十五卷王朴撰。
〔锡鬯按:宋志上有周字。〕
武成永昌历三卷胡秀林撰。
〔锡鬯按:宋志上有蜀字,不著撰人。〕
正象历经一卷胡秀林撰。
保大齐正历十九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宋志上有唐字三卷。〕
大衍通元鉴新历三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大衍历三卷。〕
万分历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新作历经三卷
〔锡鬯按:通志略一卷,不著撰人。〕
大唐长历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应宝历经二卷
枝元长历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通志略作拔长元历,误。〕
都利聿斯经二卷释璩公译。
〔锡鬯按:宋志一卷,通志略注云,本梵书,五卷。〕
都利聿斯诀一卷安修睦撰,关子明注。
〔锡鬯按:通志略诀上有歌字。〕
新修聿斯四门经一卷陈辅修撰。
〔锡鬯按:宋志、此书两见,并不著撰人。〕
文殊菩萨所说宿曜经一卷释不空译。
曹公小历一卷曹士𫇭撰。
〔锡鬯按:通志作曹𫇭误。〕
七曜符天人元历三卷曹士𫇭撰。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聿斯钞略旨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七曜符天历一卷曹士𫇭撰。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旧本符天讹作伏天,今校改,宋志、二卷,陈诗庭曰,困学纪闻云,七曜符天历,一云合元万分历。〕
青玉鉴三卷
〔锡鬯按:通志略、青霄作清霄,鲍钅亥撰,宋志、二卷,不著撰人。〕
符天行宫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气神经三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符天九曜通元立成法二卷章浦撰。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七曜气神历五卷
气神钤历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气神随日用局图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书撰人。
占课禽伯情性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七曜气神歌诀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庄守德撰,又一部不著撰人。
又按:以上原卷四十一。〕
〇五行类上
共四十二部,计五百四卷。
〔锡鬯按:今核计实五百一卷。〕
樵子正行志五卷濮阳夏撰。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作阳夏撰宋,志樵子作蕉,子濮阳复撰,并传写脱误。〕
三鉴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月令图一卷刘先之撰。
四民福禄论三卷李淳风撰。
〔锡鬯按:宋志、二卷。〕
年鉴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阴阳二宅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淮南王见机八宅经一卷
阴阳二宅图经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广圣历一卷苗锐撰。
〔锡鬯按:宋志上有新删定三字,三卷。〕
坛经一卷赵同珍撰。
〔锡鬯按:隋志、四等撰。〕
乾坤宝典四百十七卷史序撰,原释,以下俱阙。(见天一阁钞本。)
广古今五行记三十卷窦惟鋈撰。
蓬瀛书三卷黎干撰。
〔锡鬯按:宋志书作经,不著撰人。〕
含文嘉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锡鬯按:此书疑即礼纬含文嘉也。〕
黄帝朔书一卷原释,托师旷东方朔太公撰。(见玉海天文类。)
〔锡鬯按:旧本朔字阙,今据玉海所引校补。〕
黄帝四叙堪舆经一卷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及诸家书目,并无经字,惟宋志两见,俱作黄帝四叙经,旧唐志、通志略、并二卷,隋志亦二卷,舆作余。〕
太史堪舆一卷
太史堪舆历一卷殷绍撰。
〔锡鬯按:宋志作商绍,避讳,说见前。〕
黄石公备气三元神龟经一卷
〔锡鬯按:宋志无神龟二字,二卷。〕
五符图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上象阴阳星图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天上九星修造吉凶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阴阳二宅心鉴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锡鬯按:宋志有王宅二宅心鉴三卷,疑即此书传写之讹。〕
阴阳实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胜金历要诀一卷释德济撰。
阴阳二宅相占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济家备急广要录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旧本脱卷数,今据诸家书目校补。〕
龙记圣异历一卷李远撰。
〔锡鬯按:唐志、宋志,龙记并作龙纪。〕
天宝历一卷陈恭钊撰。
〔锡鬯按:宋志历下有注测二字,不著撰人。〕
广济阴阳百忌历一卷吕才撰。
〔锡鬯按:书录解题、通考、并二卷,宋志无阴阳二字,亦二卷。〕
唐七圣历一卷贾耽撰。
〔锡鬯按:宋志、不著撰人。〕
五行家国通用图录一卷珞琭子撰。
〔锡鬯按:旧本脱国字,今校增,通志略录作历。〕
明时聪要历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杜崇龟撰,宋志、不著撰人。〕
师旷择日法一卷
横推历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选日撰要历四卷
〔锡鬯按:宋志、择要作枢要,不著撰人。〕
选日阴阳目鉴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宋志、目并作月,不著撰人。〕
白虎通五经诀一卷鬼谷子撰。
〔锡鬯按:宋志作白虎五通经诀。〕
婚书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锡鬯按:通志校雠略云,婚书极多,崇文止有一卷而已。〕
西天阴府紫微七政论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论上有经字,宋志同,阴府作阴符,并不著撰人。〕
怪书一卷宋志、不著撰人。
郯子占乌经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乌作乌。〕
又按:以上原卷四十二。〕
〇五行类中
共七十三部,一百八十五卷。
〔锡鬯按:今核计实七十二部,一百七十七卷。〕
太乙金鉴式经十卷王希明撰。
〔锡鬯按:诸家书目及今本鉴并作境,此避嫌讳,说见前。〕
太乙飞乌十精历一卷
〔锡鬯按:宋志略作太乙十精飞乌历,宋志乌亦作鸟,并不著撰人。〕
太乙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乙秘歌一卷道士广夷撰。
三元经一卷李淳风撰。
〔锡鬯按:宋志、不著撰人,又三卷亦同,今从唐志。〕
元中祛惑遁甲经三卷刘烜撰。
〔锡鬯按:旧本脱元字,今校补。〕
遁甲十八局一卷释一行撰。
〔锡鬯按:旧唐书一行姓张氏,先名遂,通志略、题唐一行撰,以唐为姓,误矣。〕
阴阳三遁万一诀四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遁甲搜元经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三元遁甲一卷
〔锡鬯按:许昉、刘毗、杜仲并有三元遁甲六卷,旧唐志、唐志、并有葛洪三元遁甲图三卷,宋志有三元遁甲经一卷,此书未知孰是。〕
遁甲符宝万岁经国历一卷司马骧与其弟裕撰。
〔锡鬯按:宋志、国作图。〕
遁甲专征赋一卷员卓撰。
〔锡鬯按:宋志、不著撰人。〕
遁甲玉女返闵局法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宋志无法字。〕
金匮经三卷曹士𫇭撰。
〔锡鬯按:通志略、不著撰人。〕
神枢灵辖十卷乐产撰。
〔锡鬯按:宋志灵辖下有经字,又重出一部作陈乐产撰,误。〕
六壬瓶记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玉帐经一卷
〔锡鬯按:唐志李靖撰,又一部不著撰人,宋志两见,并不著。〕
六壬钤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秘宝翠羽歌三卷
〔锡鬯按:通志略、秘宝作秘宾,僧令岑撰,宋志、不著撰人。〕
六壬心鉴歌三卷徐道符撰。
玉关歌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景祐遁甲符应经三卷原释杨惟德奉诏撰。(见玉海天文类。)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书录解题符应上有玉函二字,二卷。〕
景祐六壬神定经十卷原释,杨惟德奉诏撰。(见玉海天文类。)
太乙佐秘珠五卷原释,以下俱阙。(见天一阁钞本。)
太乙元鉴五卷李淳风撰。
〔锡鬯按:通志略、三卷,宋志、十卷,不著撰人。〕
天宝太乙灵应式记五卷马先撰。
〔锡鬯按:宋志记作经,注云,一作记,一作纪。〕
太乙枢会赋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宋志无太乙二字。〕
太乙时纪阴阳二遁立成历二卷胡万顷撰。
日游太乙五子元出军胜负七十二局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新修中枢秘颂太乙明鉴五卷刘启明撰。
太乙细行草二卷
〔锡鬯按:宋志、一卷,不著撰人。〕
太乙杂集算草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宋志、算作笔。〕
太乙集十卷杜惟韩撰。
太乙新鉴一卷青溪子撰。
〔锡鬯按:宋志三卷,不著撰人,陈诗庭云,通志略新鉴作杂鉴。〕
阴阳二遁太乙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乙时记钤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宋志,记并作计,不著撰人。〕
太乙遁甲万胜时定主客立成诀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旧本立成讹作生成,今校改。〕
十神太乙巡游分野立成图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锡鬯按:宋志立成下有历字。〕
太乙阴阳二遁立成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宋志立成下有历字。〕
新修时游太乙立成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作康洙叙,无新修二字。〕
太乙阳九百六经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太乙歌五卷原释,不著名氏,以太乙杂术。(见天一阁钞本。)
新修太乙青虎甲寅极一卷王处讷撰。
〔锡鬯按:宋志无新修二字。〕
太乙神枢长历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新修九宫一卷
三元飞化九宫法一卷
甲子太极导经一卷
遁甲元枢二卷冯继明撰。
天乙遁甲阴局钤图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通志略阴下有阳字。〕
天乙遁甲兵机举要歌一卷杨渭撰。
〔锡鬯按:宋志、举要歌作要诀二卷,不著撰人。〕
元女遁甲秘诀一卷
连珠明鉴式经十卷李鼎祚撰。
〔锡鬯按:通志略、鉴作镜,此避嫌讳,说见前。〕
绛囊经一卷马融撰。
〔锡鬯按:融唐居士,非汉马融也,宋志作雄误。〕
六壬军鉴式三卷胡万顷撰。
元女青华经三卷
推人钧元法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钧元作钩元,不著撰人。〕
三式参合立就历三卷
六壬括明林经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三传四课钤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六壬录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六卷,不著撰人。〕
六壬元鉴一卷余琇撰。
五真降符六壬神武经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神武作神式,不著撰人。
六壬明鉴连珠歌一卷释一行撰。
〔锡鬯按:唐志、鉴作镜,宋志、无六壬二字,不著撰人,通志略作唐一行撰,误,说见前。〕
六壬大玉帐歌十卷李筌撰。
〔锡鬯按:唐志大作太,宋志无上三字。〕
明鉴连珠起释卦门课例法一卷
六壬六十四卦名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六壬军帐赋一卷刘启明撰。
〔锡鬯按:宋志、不著撰人。〕
六壬战胜歌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六壬启蒙纂要一卷徐琬撰。
六壬诗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景祐太乙福应集要十卷杨惟德撰。
景祐三式目录一卷原释,杨惟德奉诏撰。(见玉海天文类。)
〔锡鬯按:以上原卷四十三。〕
〇五行类下
共五十部,计一百四十九卷。
〔锡鬯按:今核计实五十二部,一百六十卷。〕
葬范三卷孙季邕撰。
〔锡鬯按:宋志、五卷,季邕作李邕,误。〕
六壬鉴经三卷
〔锡鬯按:唐志有僧一行六壬髓经三卷,疑即此。〕
竹论经三卷
〔锡鬯按:通志略、论作轮,一卷,不著撰人。〕
穆护词一卷李燕撰。
五命洛碌赋一卷
〔锡鬯按:宋志作珞琭子赋,注云,不知姓名,李企注,又有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一卷,读书后志作三命赋,今本珞琭子赋二卷,徐子平注。〕
人伦龟鉴三卷孙知古撰。
麻子经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三卷,不著撰人。〕
肉眼通神论三卷唐举撰。
月波洞中记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李耳撰,宋志,不著撰人,读书后志云,叙称唐任逍遥得之于太白山月波洞石壁上,凡九篇,相形术也,崇文目置之五行类,今本二卷。〕
元灵子相法一卷
柳随风占气色歌一卷
〔锡鬯按:宋志作柳阴风,注云,阴一作随。〕
一十七家集众相书一卷
〔锡鬯按:通志无一众二字,宋志无一字,并不著撰人。〕
六神相押字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锡鬯按:宋志无六神二字,张元达撰。〕
相笏经一卷原释,陈混掌撰。(见天一阁钞本。)
占灯经一卷李淳风撰。
〔锡鬯按:读书后志云,占灯法一卷,崇文总目亦有之。〕
淮南子术一卷
〔锡鬯按:旧唐志、唐志、并作淮南王万毕术一卷,刘安撰。〕
乾坤宝典葬书三十卷原释,以下俱阙。(见天一阁钞本。)
大唐地理政经十卷吕才撰。
〔锡鬯按:通志略无政字。〕
五行地理经十五卷释一行撰。
〔锡鬯按:宋志无五行二字,十二卷。〕
地理六壬六甲八仙经八卷
〔锡鬯按:宋志仙作山,不著撰人。〕
地理三宝经九卷通志略五行作五音,不著撰人。
五婚合诸家风水地理一卷
推葬呼历一卷
五行山罔诀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昭幽记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周易枯骨经一卷
周易括地林一卷郭璞撰。
金娄地鉴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作金娄地镜,不著撰人,此避嫌讳作鉴,说见前,下地鉴同。〕
地鉴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老子地鉴诀秘术三卷
〔锡鬯按:通志略作孝子地镜秘术,不著撰人。〕
三命诀三卷孟遇撰。
孝平三命诀一卷孟遇撰。
〔锡鬯按:通志略、考平作考评。〕
人元秘术三卷
〔锡鬯按:通志略、秘术作秘枢,刘启明撰,宋志作秘枢经,不著撰人。〕
三命通元论三卷李申撰。
推计命录厄运诗一百首一卷杨龙光撰。
〔锡鬯按:唐志、通志略、并无一百首三字。〕
推太岁行年吉凶厄一卷王叔政撰。
五行九中歌一卷李燕撰。
三命大行年人局韬钤三卷李吉甫撰。
司马先生三十六禽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风后三命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旧本后讹作石,今校改,宋志,三卷。〕
洪范碎金训字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行年五鬼转运九宫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锡鬯按:宋志、转运作运转,亦不著撰人。〕
新集禄命书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禄命人元经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相书七卷
〔锡鬯按:唐志、袁天纲撰,宋志、不著撰人。〕
孤布子卿相法三卷
〔锡鬯按:通志略孤作姑,不著撰人。〕
显光师相法一卷
〔锡鬯按:旧本显光讹作显先,卷数亦未著,今据诸家书目校补,宋志云,郭岘述。〕
相录歌一卷
〔锡鬯按:宋志、二卷,不著撰人。〕
占气色要诀图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袁天纲要诀三卷
黄帝神光经一卷
相笏经三卷原释,无名氏。(见天一阁钞本。)
萝书四卷卢重元撰。
〔锡鬯按:通志略作占梦书,陈诗庭云,唐志、宋志、并与此同,宋志又有陈襄校定梦书四卷。〕
梦儒一卷柳璨撰。
〔锡鬯按:通志校雠略云,轨革一家,其来旧矣,世有其书,唐志、崇文目、并无,四库始收入五行类。〕
〔又按:以上原卷四十四。〕
〇道书类一
共五十五部,计一百四卷。
〔锡鬯按:今核计实九十五卷。〕
太上黄庭内景玉经一卷
〔锡鬯按:东观余论校正崇文总目云黄庭经,此特梁邱子注尔。〕
黄庭外景经一卷原释,记天皇氏至帝喾受道得仙事。(见文献通考。)
黄庭外景玉经诀一卷
太元真一本际经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天真皇人九仙经一卷
元都津编八卷
老君家令一卷
赤松子诫一卷陈抟撰。
大道感应论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幽传福寿论一卷
〔锡鬯按:唐志、孙思邈撰,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元金阙三洞八景阴阳仙班朝会图五卷
洞奉道科诫二卷金明七真人撰。
〔锡鬯按:宋志、三卷。〕
元都九章明科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醮人神法一卷
告元图一卷王敬若等撰。
〔锡鬯按:旧本图讹作圃,今校改。〕
五等朝仪一卷原释,张万福撰,不详何代人。(见东观余论。)
〔锡鬯按:黄长睿校正崇文总目云,张万福,唐人,有传。〕
修黄箓斋仪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安镇城邑宫阙仪一卷杜光庭撰。
醮灵官位仪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上黄箫斋坛真文玉诀仪一卷杜光庭撰,
天经醮仪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醮南辰北斗仪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醮文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醮章奏仪十八卷杜光庭撰。
道门常朝礼忏文一卷
入静仪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新修旨要三卷宋同微撰。
灵宝步虚词一卷陆修静撰。
太上灵宝度人消灾礼忏文一卷
天黄内文一卷原释,以下俱阙。(见天一阁钞本。)
天隐语洞章玉诀一卷
天真皇人经一卷通志路、不著撰人。
天尊禁戒妙经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上回元九道飞行羽经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上老君枕中保生秘密经一卷郑元一注。
太上洞元灵宝部经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新歌注道德经一卷
九域经六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上黄素经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上洞元灵宝谒真序一卷
上清青要紫书金根众经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一切道书音义叙一卷史崇等撰。
无上秘要一卷
〔锡鬯按:旧唐志、唐志、并七十二卷,通考、九十五卷,此作一卷,盖不全本也。〕
真坛刊误论一卷
三真旨要玉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二十八宿下降真刑图一卷
〔锡鬯按:刑当作形。〕
太上洞灵宝长府之府九幽玉匮明贞科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元始灵宝五帝醮祭召真玉诀一卷
上清太上元录一卷
三洞□□仪一卷
〔锡鬯按:旧本此条阙二字,无本可证。〕
许真君修九幽立成仪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亦名旌阳遗教。〕
洞元灵官五岳名山朝经一卷司马承祯撰。
〔锡鬯按:唐志灵官作灵宝,朝下有仪字。〕
步虚洞章一卷原释,陆修静撰,不详何代人。(见东观余论。)
〔锡鬯按:黄长睿校正崇文总目云,修静,东晋道士,隐庐山。〕
昇元洞虚章一卷
评刊误论三卷商回撰。
〔锡鬯按:以上原卷四十五。〕
〇道书类二
共五十部,计二百八十六卷。
〔锡鬯按:今核计实四十八部,三百八十卷。〕
真诰十卷陶宏景撰。
登真隐诀六十卷陶宏景撰。
〔锡鬯按:唐志、通考、并二十五卷,宋志、三十五卷。〕
上清握中诀三卷
〔锡鬯按:旧本脱握字,今据诸家书目校增。〕
仙传拾遗四十卷杜光庭撰。
长生坐隅障五卷
〔锡鬯按:通志略、古说撰,宋志作保圣长生纂要坐隅障五卷,吴克撰。〕
老子指归十三卷严遵注。
〔锡鬯按:通志略,十一卷。〕
神仙可学论一卷吴筠撰。
〔锡鬯按:吴筠塘道士,所著道书甚多,唐志并作吴均,疑误。〕
坐忘论二卷司马承祯撰。
〔锡鬯按:唐志、书录解题、并一卷,宋志亦一卷,司马子微撰,即承祯也,避讳,故称字,说见前。〕
真纲论一卷吴筠撰。
明真辨伪论一卷吴筠撰。
净土论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元珠龟鉴三卷黄仲山撰。
〔锡鬯按:宋志鉴作镜,此避嫌讳,说见前。〕
心目论一卷吴筠撰。
道体论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修行旨要三卷
元纲论一卷
〔锡鬯按:东观余论校正崇文总目云,此前已有所谓真纲论即此,盖避圣祖名,陈诗庭云,诸家书目并三卷,读书附志、宋志、无论字。〕
复淳化论一卷吴筠撰。
辅正除非论一卷吴筠撰。
〔锡鬯按:唐志、通志略、除非并作除邪。〕
优劣论一卷吴筠撰。
〔锡鬯按:唐志上有道释二字。〕
辨方正感论一卷吴筠撰。
灵台秘宝符书一卷贤子通撰,原释,以下俱阙。(见天一阁钞本。)
玉清秘录二十卷冲隐子撰。
十三虚无经一卷
五公子问虚无经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演正一炁化图二卷段思贵撰。
〔锡鬯按:旧本炁讹作无,今校改,唐志三卷。〕
长生正义元门二十八卷
〔锡鬯按:通志、元门下有大论二字,三十八卷,不著撰人。〕
三教解粉论十五卷孙夷中撰。
三洞琼纲三卷张仙庭撰。
总仙记一百三十卷乐史撰。
〔锡鬯按:宋志作总仙秘录。〕
袭古书三卷万朝撰。
灵信经旨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葛仙翁叙一卷原释,葛洪。(见东观余论。)
〔锡鬯按:黄长睿校正崇文总目,仙翁作仙公,云此恐是葛元龙虎篇一卷孙思邈撰,周希彭孺登注。〕
大道清旷论一卷王承祐撰。
重真记一卷蓝敏撰。
元真子三卷张志和撰。
〔锡鬯按:旧本真讹作贞。〕
道生旨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谷神子撰,或作裴铏。〕
左慈真人助相规戒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神异书三卷
〔锡鬯按:通志略、道士元真子撰,疑非张志和也。〕
大道形神论一卷元黄子撰。
正一论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庄子通真论三卷
〔锡鬯按:通志略、贾参寥撰,宋志、张烜撰。〕
保真养生论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契真刊谬论一卷吴筠撰。
辨疑论一卷施肩吾撰。
灵宝修真论一卷林道纲撰。
元中子三卷林登晖撰。
岳渎福地图一卷
〔锡鬯按:以上原卷四十六。〕
〇道书类三
共五十八部,计八十一卷。
〔锡鬯按:今核计实五十九部,八十二卷。〕
灵宝内观经一卷
紫阳金碧经三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旧本金碧讹作论碧,今校改,读书志二卷云,崇文目有三卷,今逸其一,宋志一卷。〕
中黄经一卷
五厨经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尹愔注。〕
凤露仙经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摄生经一卷郭霁撰。
六气道引图一卷
四气摄生图一卷刘鼎撰。
孙思邈气诀一卷
烟萝子服内元气诀一卷康仲熊撰。
〔锡鬯按:后又有服内元气诀一卷,唐志、通志略、亦并作康仲熊撰,疑即此书重出也。〕
养生服气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调元气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调三元气诀一卷李真人撰。
中山玉柜神气诀一卷张道陵撰。
太上真君告王母服气胎息令气通诀一卷。
康真人气诀一卷康仲熊撰。
老子五禽六气诀六卷
〔锡鬯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华陀撰。〕
太上老君中黄妙经一卷原释,以下俱阙。(见天一阁钞本。)
太上通元真经三卷
大洞真经一卷
黄元经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涓子传,李遵疏,疑即刘涓子也。〕
天皇经一卷赤松子撰。
三一帝君经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金房内经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保神经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保圣长生经三卷
灵阳经一卷通志略、不善撰人。
养生适元经一卷
神仙服食五牙炁真经一卷
养生经一卷陶宏景撰。
胎息定观经一卷达摩撰。
定观经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长生摄养仙经一卷
黄庭五脏图一卷
老子黄庭内视图一卷
黄庭内景图一卷
〔锡鬯按:唐志、通志略、并作胡愔撰,考医书类三有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一卷,亦胡愔所著,或是一书。〕
黄庭外景图一卷胡愔撰。
李老君道德经存想图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黄庭经诀一卷
五帝杂修行图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贞一子保秘诀一卷
黄庭五脏道引图一卷
三洞上清贞元子集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唐司马承祥修生养气诀一卷
〔锡鬯按:旧本脱气字,今据唐志校增,司马承祥即承祯也,此避仁宗嫌名。〕
证道胎息服气绝粒长生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唐张果气诀一卷
太和贞气诀一卷河上公撰。
服内元气诀一卷康仲熊撰。
太元先生炁诀一卷
〔锡鬯按:唐志、太元作太气,注云,失名,大历中遇罗浮王公传气术。〕
内指通真诀三卷
气经新旧服法三卷康仲熊撰。
沈真人服气长生秘诀八卷
〔锡鬯按:通志略六卷,不著名。〕
修养气经一卷
黄老咽气经一卷
服气口诀一卷樊宗师撰。
真诰铭一卷
服气经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神仙抱一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调气养生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锡鬯按:以上原卷四十七。〕
〇道书类四
共八十三部,计九十八卷。
〔锡鬯按:今核计实七十九部,九十七卷。〕
神气养形论一卷
胎息诀一卷原释,无名氏述五脏容受之数图。(见天一阁钤本。)
胎息诀一卷原释,无名氏集诸家存神之法。(见天一阁钞本。)
达摩胎息诀一卷
〔锡鬯按:唐志上有菩提二字。〕
金液颂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养生要录一卷孙思邈撰。
新修摄生秘旨一卷逍遥子撰。
摄生月令一卷姚称撰。
〔锡鬯按:宋志、月令下有图字。〕
形神可固论一卷吴筠撰。
〔锡鬯按:旧本固讹作因,今校改。〕
颐神论一卷李审撰。
〔锡鬯按:宋志、二卷。〕
停厨丸方一卷
谷神赋一卷赵大信撰。
谷神妙诀三卷
服饵仙方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茅君静中吟一卷
〔锡鬯按:宋志、茅君作矛真君。〕
孙思邈枕中记一卷
〔锡鬯按:唐志作枕中素书。
按:摩要法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九真中经二卷
善生集略一卷
内贞通明歌一卷烟萝子撰,原释,以下俱阙。(见天一阁钞本。)
大道存神五脏论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神气养形论秘诀一卷
九贞秘诀一卷
修真延秘集一卷
无上元道绝粒诀一卷
玉皇圣胎神用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胎息指要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真元胎息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上天帝青童大君传一卷
修真胎息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胎息元妙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修真府元洞幽诀一卷
黄帝玉房秘诀一卷
黄帝玉柜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神仙密受三一诀一卷
元珠新鉴诗一卷
参同契心鉴一卷郑远之撰。
〔锡鬯按:旧本阙契字,今据宋志校补。〕
修真延秘集三卷杨文人撰。
烟萝子内真通元诀一卷
〔锡鬯按:旧本通元讹作通方,今校改,宋志诀作歌。〕
内真妙用诀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三卷,不著撰人。〕
王真人阴丹诀一卷王长生撰。
大道形神论一卷
〔锡鬯按:此书与道书类二重出。〕
金液中还秘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阴丹经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真人□时修真神丹歌一卷
〔锡鬯按:旧本此条阙一字,无本可证。〕
出生入死法一卷
胎息精微论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逍遥秘诀一卷
胎息诀六卷原释,不著名氏,集诸家胎息之法。(见天一阁钞本。)
元珠歌一卷
摄生纂要录一卷
了一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乙真人固命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薛君口诀一卷陈少微撰。
长生秘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神仙秘诀三论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易元子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道枢一卷
〔锡鬯按:书录解题、曾慥撰,通志略、不著撰人。〕
保生纂要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著生论一卷吴筠撰。
阴真君五精论一卷
养生延命录一卷陶宏景撰。
〔锡鬯按:宋志养生作养性,二卷。〕
四气摄生录一卷
摄生录三卷唐亮福撰。
摄生纂录一卷王仲邱撰。
养生自慎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大道静神论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传命宝铭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摄生服食禁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遵成壁忌诀一卷
修行要诀一卷李审真撰。
至言二卷范修然撰。
谷神记一卷
指元篇一卷
混俗颐生录二卷刘词撰。
〔锡鬯按:旧本俗讹作谷,今校改,宋志、一卷。〕
辕辕黄帝导引法一卷
罗浮山石壁记一卷太乙仙师撰。
缮生养性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老子心鉴一卷崔少元撰,王守愚注。
〔锡鬯按:通志略鉴作镜,此避嫌讳,说见前。〕
〔又按:以上原卷四十八。〕
〇道书类五
共五十八部,计八十四卷。
〔锡鬯按:今核计实八十六卷。〕
阴符大丹经一卷骊山老母注。
阴符经元义一卷张鲁撰。
玉清内书二卷
老君八纯元鼎经一卷
三皇经三卷阴长生撰。
〔锡鬯按:宋志一卷。〕
五金髓经一卷
日月混元经一卷玄元先生撰。
太丹九转歌诀一卷
陈诗庭云,宋志元诀字,不著撰人。
龙虎上经金碧潜通诀三卷
参同契合金丹行状十六变通真诀一卷
金液丹秘诀一卷罗浮真人撰。
金木万灵诀一卷宋志、不著撰人。
刚子丹诀一卷原释,张道陵撰。(见天一阁钞本。)
元君肘后方三卷
蓬壶集三卷陶植撰。
大丹歌一卷通元子撰。
七返灵砂歌一卷魏伯阳撰,黄君注。
日月元枢一卷刘知古撰。
青霞子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一卷
太乙真人五行重元论一卷
参同契太易志图三卷原释,张处撰。(见郡斋读书后志。)
〔锡鬯按:读书后志云,参同契太易图一卷,不题撰人,按崇文总目云,张处撰,而李献臣以为天老神君撰,灵常子张处叙,亦名至药丹诀,未知孰是,考通志略作一卷,宋志无志字,亦一卷。〕
太丹黄帝阴符经一卷原释以下俱阙。(见天一阁钞本。)
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十卷
〔锡鬯按:通志略、二十卷。〕
太上真君石室秘诀服食还丹验法一卷常田子撰。
龙虎上经金丹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还丹金术黄老经一卷陶直撰。
九洞练真宝经修服丹砂妙诀一卷陈少微撰。
〔锡鬯按:通志略、九洞作大洞。〕
太清石壁记三卷苏元明撰。
〔锡鬯按:通志略一卷。〕
阴阳统略周易参同契三卷徐从事撰。
参同契太易志图一卷原释,重元子注。(见天一阁钞本。)
〔锡鬯按:玉海云,崇文总目有参同契太易志图一卷。〕
参同契太易二十四气炼修大丹图一卷
太易丹书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参同契太易丹书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太易阴阳备诀手鉴图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丹华经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丹洞炼真宝经一卷陈少微撰。
五相类一卷
大丹记一卷魏伯阳撰。
指黄芽成大还丹歌三十首一卷
中还丹糁制术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金虎元君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还金丹诀三卷
土兑诀三卷
〔锡鬯按:通志略一卷,不著撰人。〕
龙虎丹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侯道华撰,宋志、王元正撰。〕
五金龙虎歌一卷葛洪撰。
龙虎大丹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炉鼎要妙粉图经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灵妙圣石玉露丹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刚子丹诀一卷原释,不著名氏。(见天一阁钞本。)
五金龙虎歌一卷
大还丹金虎白龙论一卷还阳子撰
秦鉴语一卷守真子撰。
草衣子还丹契秘图一卷
还金篇一卷
〔锡鬯按:唐志、通志略、宋志、并海蟾子元英撰。〕
点假验真一卷杨无名撰。
金丹赋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张果进服丹砂诀一卷
〔锡鬯按:以上原卷四十九。〕
〇道书类六
共五十五部,计七十九卷。
〔锡鬯按:今核计实五十四部,七十五卷。〕
烧炼秘诀一卷孙思邈撰。
诵求五行图一卷
狐刚子粉图四卷
〔锡鬯按:旧本狐刚讹作孤刚,今校改,宋志图作圃,五卷,误也。〕
龙虎乱日篇一卷孙思邈撰。
龙虎大还丹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陶真人金丹诀一卷陶宏景撰。
悬解录一卷
龙虎通元诀一卷孙思邈撰。
中元论一卷李延章撰原释,以下俱阙。(见天一阁钞本。)
神仙金汋经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元君传道传心诀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传道作付道。〕
道术旨归望江南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金石相数篇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金液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证太丹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阴君金木火丹论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密付金丹大还丹口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修丹砂状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葛仙翁歌诀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仙翁作仙公,陈诗庭云,前道书二,葛仙翁叙,原释作葛洪,通志略亦同,东观余论以为葛元此仙翁当是一人。〕
龙虎丹诀一卷魏伯阳撰。
龙虎丹诀别名一卷
灵砂受气用药诀一卷崔元真撰。
金陵子龙虎还丹诀二卷
〔锡鬯按:通志略四卷,不著名氏。〕
通幽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杂丹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李真人还丹歌一卷
金精石液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诸家丹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上清真秘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注金丹诀一卷阴长生撰。
还金丹诀三卷陶植撰,朱辞注。
金丹真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金液丹秘诀一卷
〔锡鬯按:此书与道书五重出。〕
金液指掌论一卷苏元素撰。
得一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道术药经略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大药秘盟了义口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五经杂诀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王君立制丹砂诀一卷
茅魏真人诗一卷
大丹至论一卷严静撰。
修真历验钞并图一卷罗子一撰。
九转真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罗公远记一卷
真仪总鉴三卷真夷子撰。
大丹龟鉴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麻姑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白山十炼圣石神妙经二十一转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唐朝炼大丹感应颂一卷李林甫撰。
〔锡鬯按:此书专记开元中道士孙太冲炼神丹事。〕
神丹经诀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金水万灵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锡鬯按:道书类五有金木万灵诀一卷,或即此书重出。〕
魏伯阳感应诀一卷
明真证道论一卷张龟撰。
龙虎还丹通元要诀二卷苏元明撰。
〔锡鬯按:以上原卷五十。〕
〇道书类七
共五十一部,计八十一卷。
〔锡鬯按:今核计实五十六部。〕
青霞子宝藏论一卷苏元明撰。
〔锡鬯按:通志略三卷。〕
金石灵台记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张素居撰。〕
蓬莱山东西灶还丹经一卷魏伯阳撰。
巨胜歌一卷
太上灵宝芝品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神仙芝草图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丹房鉴源三卷
〔锡鬯按:此书与医书类二重出。〕
药枕方一卷
峨嵋山神异记三卷张道陵撰。
仙芽根方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有仙茅根方一卷,不著撰人,疑即此书。〕
四家要诀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原释,以下俱阙。(见天一阁钞本。)
陶真人金丹诀三卷
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一卷苏元明撰。
〔锡鬯按:书录解题、通考、并题罗浮山苏真人撰,宋志作青霞子,即元明也。〕
真元妙道经一卷
修身历验一卷
服龙虎丹诀一卷
还元丹论一卷李元光撰。
金液丹诀一卷
金碧要旨一卷刘演撰。
元珠歌逍遥歌内指黄芽歌一卷
金液神丹经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金液神气经十卷
〔锡鬯按:此书称混元皇帝撰。〕
金华玉女经一卷
金石真宰通微论一卷
金液还丹龙虎歌一卷
水帘洞大还丹赋一卷
道书口诀秘法一卷
还阳先生黄芽传一卷
金卷三魂法一卷
太清论食硫黄经一卷
金石还丹术一卷
学道神仙药方一卷
云母论二卷崔元真撰。
服云母粉疗患方一卷
蓬莱山草药还丹诀一卷
太清真人炼云母诀二卷孙思邈撰。
灵宝神仙玉芝瑞草,图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芝草黄精经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灵宝服食五芝晶经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延寿灵芝瑞图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白云仙人灵草歌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金石药方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神仙得道灵药经一卷张道陵撰。
太清诸石变化神方集要一卷
太清经药方一卷
仙翁炼石经一卷
伏药经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石药尔雅一卷梅彪撰。
养生神仙方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洞灵仙方一卷梁邱子撰。
黑发酒方一卷葛洪撰。
炼三十六水石法一卷
达灵经一卷陶宏景撰。
菊潭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小黄消丹应候诀一卷
九室指元篇一卷
〔锡鬯按:以上原卷五十一。〕
〇道书类八
共五十五部,计八十五卷。
〔锡鬯按:今核计宝四十九部。〕
天蓬神咒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五岳真形图文一卷葛洪撰。
太神左仙翁说法符经一卷
太上灵宝护身符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孙真人长生延寿经一卷
北帝神咒经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北帝灵文三卷叶静能撰。
〔锡鬯按:唐志上有太上二字。〕
延寿亦书一卷裴煜撰。
〔锡鬯按:宋志作裴铉,陈诗庭曰,唐志、通志略、并作煜撰,宋志铉字,传写之讹。〕
九微心戒一卷杨士复撰。
〔锡鬯按:唐志、九微作九征。〕
太上灵宝洞元大道无极自然真一五称符经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三五思神图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上洞真飞行羽经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啸旨一卷玉川子撰。
问天老历十卷
〔锡鬯按:宋志、问作门,赤松子撰。〕
墨子枕中记二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原释,以下俱阙。(见天一阁钞本。)
〔锡鬯按:通考、宋志、并上有太上二字。〕
女青神律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老子六甲秘符妙录一卷
修六丁八史用事纠法一卷
〔锡鬯按:自此以下至习仙经契符录共十二部,通志略,并不著撰人。〕
六丁通应玉女真录手诀一卷
九天元女六甲将军手诀一卷
祭六丁神法一卷
太清起草一卷
灵飞六甲左右内名玉符一卷
太上北帝天蓬坛场印图一卷
太上洞元灵宝元始五方赤书自然真文经一卷
灵宝五岳真形图一卷
黄帝八卦真形图一卷
八卦仙人秘诀一卷
太上习仙经契符录一卷
太上北帝灵文一卷叶静能撰。
〔锡鬯按:前已有北帝灵文,唐志亦有太上二字,与此同,疑此书重出,惟彼作三卷异尔。〕
金书玉券一卷任法知撰。
太上洞元灵宝投简符文要诀一卷
太清洞真紫兰北壁真文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上禳解灾厄吉兆玉箓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禳解灾厄作禳灾解厄。〕
太上玉真章诀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北帝三备经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上灵宝吞服真文玉字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天乙太乙日月星辰二十八宿行藏记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罔象成名图一卷张果撰。
三尸经一卷宋志、不著撰人。
天老神光经一卷蔡登撰
太上北帝治病道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高上紫虚法箓二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北帝元枢内章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上清洞真琼宫五帝灵飞六甲内文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泰干秘要三卷李淳风撰。
〔锡鬯按:玉海云,李淳风注泰干秘要三卷,崇文目道书类。〕
青霞子神仙金银论一卷苏元明撰。
山栖要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守庚申服药法一卷杨遇撰。
掌诀图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上三五禁气步冈法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太上灵宝飞行三界妙经一卷
太上灵书三魂七魄经一卷
〔锡鬯按:读书后志云,太上说魂魄经二卷,崇文目题曰太上灵书,据此,则三魂七魄四字,乃后人所加,或后志失检也,今仍旧本。〕
金柯四时色气元机歌一卷
〔锡鬯按:以上原卷五十二。〕
〇道书类九
共六十部,计一百六卷。
〔锡鬯按:今核计实一百卷。〕
翊圣保德真君传三卷
老子出塞记一卷宣虞撰。
〔锡鬯按:书本阙卷数,今据通志略校补。〕
议化胡经状一卷刘知璿等撰。
楼观内传二卷
列仙传二卷原释、刘向撰,凡七十二人。(观玉海艺文类。)
〔锡鬯按:书录解题云列仙传二卷,凡七十二人,馆阁书目三卷,六十二人,崇文总目作二卷,七十二人,与此合。〕
续仙传三卷沈汾撰。
〔锡鬯按:旧本仙讹作神,今据诸家书目校改,今本四卷。〕
宾仙传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何光远撰,宋志三卷,晞旸子撰。〕
历代帝王崇道记一卷杜光庭撰。
墉城集仙录十卷杜光庭撰。
洞仙传九卷
〔锡鬯按:通志略、宋志、并十卷,见素子撰。〕
真系传一卷李渤撰。
南岳魏夫人内传一卷
〔锡鬯按:宋志、范邈撰,唐志作紫虚元君魏夫人内传,项宗撰。〕
刘真人内传一卷
裴元人传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邓子云撰,唐志作清虚真人裴君内传,郑云千撰,邓与郑子与千字形相近,疑通志略传写错误。〕
马阴二君内传一卷孙思邈撰。
〔锡鬯按:通志略赵昇等撰,考唐志昇所撰称仙人马君阴君内传,别为一书非即此也。〕
谪仙崔少元传二卷王元师撰。
〔锡鬯按:通志略云,少元崔氏女。〕
瞿童述一卷温造撰。
潘真师传一卷冲虚子撰。
〔锡鬯按:旧本潘讹作番,今校改。〕
洪崖先生传一卷张说撰。
吴天师内传一卷
〔锡鬯按:唐志、宋志、并谢良弼撰,通志略作唐良嗣。〕
胡慧超传一卷冲虚子撰。
〔锡鬯按:慧超唐道士,旧本讹作慧趋,今校改。〕
山水穴实图一卷
福地记一卷
紫庭秘诀一卷
老子内传三卷尹喜撰原释,以下俱阙。(见天一阁钞本。)
〔锡鬯按:唐志上有高士二字。〕
老子开天纪一卷
皇天原太上老君现迹记一卷
〔锡鬯按:此书述文明元年老子降事,疑即邬元宗所记也。〕
尹喜本行记一卷
神仙内传一卷胡慧超撰。
神仙传略一卷葛洪撰。
疑仙传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晋洪州西山十二真君内传一卷胡慧超撰。
道教记一卷
神仙纂要录一卷
真教元符三卷
道经降代传授年载记一卷杜光庭撰。
成都山望仙宫十真记一卷
八仙图一卷
王清虚真人内传一卷
〔锡鬯按:旧本王讹作玉,今校改,唐志作清虚真人王君内传。〕
茅山新小记一卷
茅三君内传一卷原释唐李遵撰。(见东观余论。)
〔锡鬯按:黄长睿校正崇文总目云,遵非唐人,陈诗庭云,唐志作茅君内传,又重出一部有三字,宋志、茅三作三茅。〕
同义山内传一卷
元洲上卿苏君记一卷周李通撰。
苏耽传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云,耽汉人,又有成武丁传附。〕
许迈传一卷
〔锡鬯按:唐志有王羲之许先生传,疑即此书。〕
刘善庆传一卷
许逊修行传一卷胡法超撰。
叶君善传二卷刘谷神撰。
〔锡鬯按:唐志、君善作法善。〕
东极真人传一卷李坚撰。
〔锡鬯按:宋志真人上有谢字,即述谢自然事。〕
练师传一卷吴淑撰。
平都山仙都观记一卷
〔锡鬯按:与史部地理类重出,通志略二卷。〕
神光寺圣迹记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南岳小录一卷李冲昭撰。
〔锡鬯按:通志略、冲昭作仲昭,传写之讹。〕
元始上真记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纪圣赋一卷
宁州通真观主宿真形图赞一卷
二十四化记三卷段四贵撰。
正一真二十四治图一卷令狐见尧撰。
元化图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云,朱闲集叙福地十洲之地。〕
混元图十卷杜光庭撰。
〔锡鬯按:以上原卷五十三。〕
〇释书类上
共五十七部,计三百三十六卷。
〔锡鬯按:今核计实五十五部,三百二十九卷。〕
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释怀深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一卷。
楞严经十卷释般刺密帝译。
金刚经口诀义一卷释惠能撰。
起信论二卷释宗密撰。
〔锡鬯按:通考一卷。〕
坛经一卷宋志、不著撰人。
〔锡鬯按:五行类上有坛经一卷,与此异。〕
佛说法句经一卷宋志注失译。
僧肇论二卷
〔锡鬯按:宋志论上有宝字,君志三卷。〕
辨正论八卷释法琳撰。
宝藏论一卷释僧肇撰。
〔锡鬯按:通志略、宋志、并三卷。〕
景德传镫录三十卷释道原撰。
法苑珠林一百卷释道世撰。
〔锡鬯按:唐志作法苑珠林集,今本一百二十卷。〕
释迦氏谱略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二卷,不著撰人。〕
释氏六帖十四卷释义楚撰。
僧史略三卷释赞宁撰。
释氏蒙求五卷
〔锡鬯按:通志略、程谠撰,宋志同,又重出一部,释灵操撰。〕
法门名义集一卷李师政撰。
广法门名义三卷
〔锡鬯按:通志略、释修静撰,宋志一卷,释居本撰。〕
寒山子诗七卷
〔锡鬯按:唐志作释智升对寒山子诗。〕
参元语录十卷释神清撰。
〔锡鬯按:宋志上有北山二字。〕
元圣蘧庐一卷李繁撰。
首楞严经疏六卷释惟悫撰,原释以下阙。(见天一阁钞本。)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赞诵一卷
圆觉经疏六卷释宗密撰。
〔锡鬯按:通考三卷。〕
金刚经报应记三卷
〔锡鬯按:通志略、卢永撰,宋志作卢求。〕
金刚经诀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大白和尚撰。〕
释摩诃衍论五卷
〔锡鬯按:通志略云,马鸣大师论,龙树菩萨释。〕
六祖大师金刚经大义诀二卷
佛说垂涅槃略说教戒经一卷
〔锡鬯按:宋志无说字,注失译。〕
佛说一乘竟究佛心成经一卷
〔锡鬯按:宋志成作戒,注失译。〕
佛说三停厨法经一卷
〔锡鬯按:宋志停作亭,二卷,不著译人。〕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一卷释昙景译。
〔锡鬯按:宋志二卷。〕
起信论钞三卷释宗密撰。
劝修破迷论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探微子撰,宋志注,不知撰人。〕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二卷
金砂论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砂作沙,不著撰人,宋志亦作沙,释政觉撰。〕
福田论一卷释彦琮撰。
〔锡鬯按:宋志作彦宗,误。〕
真门圣胄集五卷释元伟撰。
大藏经音四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藏经音义随函三十卷释司洪撰。
内典叙记集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感通决疑录一卷释道宣撰。
〔锡鬯按:通志略、感通作通感。〕
请祷集十卷释十朋撰。
内典编要十卷释梦微撰。
浑混子三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高僧纂要五卷释觉旻撰。
法喜集二卷马允孙撰。
看经读一卷马裔孙撰。
释华严游复偈一卷释惟劲撰。
〔锡鬯按:通志略、宋志、游复并作漩澓。〕
惟劲禅师赞诵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诵作颂,宋志作讼,误也。〕
僧美三卷释智月撰。
感通赋一卷释延寿撰。
相传杂语一卷
裴休拾遗问一卷
〔锡鬯按:旧本休讹作修,今校改。〕
七科义状一卷段立之问,释悟达答。
〔锡鬯按:宋志作释神澈撰。〕
〔又按:以上原卷五十四。〕
〇释书类中
共五十四部,计八十九卷。
〔锡鬯按:今核计实九十八卷。〕
天台止观一卷释智题撰。
华严法界观门一卷释法顺撰。
禅源诸注集二卷释宗密撰。
〔锡鬯按:通志略作一百一卷,陈诗庭云,宋志卷与此同。〕
达摩血脉一卷释惠可撰。
〔锡鬯按:宋志、不著撰人。〕
竹林集一卷释本宣撰。
法眼禅师集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文益撰。〕
石头和尚参同契一卷释希迁撰。
庞居士歇一卷庞蕴撰。
法眼真赞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龙济和尚语要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中观论三十六门势疏一卷释元康撰,原释,以下俱阙。(见天一阁钞本。)
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一卷
〔锡鬯按:是书本二卷,萧子良撰,释道宣删为一卷,陈诗庭云,唐志作统略净注子,宋志无子净二字。〕
漳州罗汉和尚法要三卷
〔锡鬯按:通志略、弟子绍修撰,宋志作释时琛。〕
明道宗论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宋志无论字。〕
祖堂集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八渐通真议一卷白居易撰。
〔锡鬯按:宋志无通字。〕
云居和尚示化实录释元伟撰。
大唐国师小录要集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宋志小录下有法字。〕
元中语录三卷张云撰。
〔锡鬯按:宋志、录作宝。〕
圆觉道场修证仪十八卷释宗密撰。
显宗集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释大阆撰。〕
大云和尚要法一卷释惠海撰。
无上秘密小录五卷魏德暮撰。
〔锡鬯按:宋志、无上作无止。〕
一宿觉传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释元觉撰。〕
见道颂一卷释宝觉撰,寓言居士注。
永嘉一宿觉禅师宗集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无师字,魏静撰。〕
行道难歌一卷傅大士撰。
禅宗理性偈一卷释道瑾撰。
遗圣集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偈宗秘论十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宋志一卷。〕
菩提心记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释迦山主小参录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忠国师语一卷释惠忠撰。
东平大师默论一卷
天台国师百会语要一卷释义荣撰。
紫陵语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僧齐宝禅要三卷
〔锡鬯按:宋志、禅要作神要。〕
百文广语一卷释怀和撰。
栖贤法隽一卷释惠明撰。
无住和尚说法记二卷
〔锡鬯按:通志略、释纯休撰,宋志、住作性一卷,纯休作统休,又重出无住和尚说法记二卷,作钝林集未知孰是。〕
和泽禅师微诀一卷
积元集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大乘入道坐禅次第要论一卷释道信撰。
慧海大师入道要门论一卷
净本和尚语论一卷
禅关入门一卷
〔锡鬯按:诸家书目、并有禅关八问一卷,唐志云,杨士达问,唐宗美答,疑即此书。〕
雍熙禅颂三卷
〔锡鬯按:通志略、释辨隆撰,宋志作建隆。〕
仰山辨宗论一卷
〔锡鬯按:通志略、不著撰人,宋志、释惠能撰。〕
禅门法印传五卷
〔锡鬯按:通志略、法印作法师,句令元撰,宋志作句令。〕
六祖传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傅大士心王传语一卷
〔锡鬯按:旧本士心二字并作志字,今据宋志校改。〕
相传杂语要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德山集一卷原释,不详何人。(见东观余论。)
〔锡鬯按:黄长睿校正崇文总目云,德山在朗州,盖宣鉴禅师,乃唐僖宗朝人,此云不知何人,疏缪如此。〕
净慧偈颂一卷
〔锡鬯按:宋志、慧作惠,颂作讼。〕
〔又按:以上原卷五十五。〕
〇释书类下
共二十七部,计二百二卷。
〔锡鬯按:今核计实二百九十八卷。〕
庐山集十卷释惠远撰。
比邱尼传四卷释宝唱撰。
〔锡鬯按:宋志五卷。〕
洪明集十卷释僧祐撰。
〔锡鬯按:诸家书目、洪并作宏,下书同,旧唐志、唐志、通志略及今本并十四卷。〕
广洪明集三十卷释道宣撰。
〔锡鬯按:宋志无广字,疑脱也。〕
宝林传十卷释智矩撰。
国清道场百录一卷释灌顶撰,智𫖮修。
〔锡鬯按:旧本脱国字,今据宋志校补。〕
法显傅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锡鬯按:通志略二卷。〕
僧法琳别传三卷
〔锡鬯按:唐志无僧字二卷,不著撰人,通志略亦二卷,释彦源撰,宋志作彦琮。〕
往生净土传五卷释飞锡撰。
金陵塔寺记三十六卷释清彻撰。
开皇三宝录十四卷费长房撰,原释,以下阙。(见天一阁钞本。)
〔锡鬯按:唐志作历代三宝记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释义静撰。
〔锡鬯按:唐志上有大唐二字。〕
真觉大师传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高僧嫩残传一卷唐志、通志略、并不著撰人。
六祖法宝记一卷释法海撰。
舍利塔记一卷高越撰。
〔锡鬯按:旧本舍讹作金,今校改。〕
瑞象历年记一卷释十朋撰。
华严经纂灵记五卷释贤首撰。
〔锡鬯按:宋志无卷数。〕
前代国王修行记五十卷释师哲撰。
〔锡鬯按:唐志、通志略、并五卷,宋志无国字,一卷,师哲作师质。〕
摄山栖霞寺记一卷释灵湍撰。
〔锡鬯按:通志略作灵偳。〕
竺道生法师十四科元赞义一卷
〔锡鬯按:宋志下有记字。〕
迦叶祖裔记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润文官录一卷通志略、宋志、并不著撰人。
释门要录五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僧伽行状一卷辛崇撰。
〔锡鬯按:宋志作卒崇误。〕
妙香丸子法一卷宋志、不著撰人。
破胡集一卷原释,释氏兴于西域,自汉末始流于中国。(见东观余论。)
〔锡鬯按:旧本胡讹作明,今校改,黄长睿校正崇文总目云,破胡集后云云,非汉末,陈诗庭曰,唐志注云,会昌沙汰佛法诏敕。
又按:以上原卷五十六。〕
●崇文总目卷五
〇总集类上
共七十三部,计二千六百三十九卷。
〔鉴按:今核计实二千七百二十八卷。〕
楚词十七卷王逸注。
文选三十卷原释,吕延济注。(见天一阁钞本。)
文选六十卷梁太子统编,原释,唐李善因五臣而自为注。(见东观余论。)
〔鉴按:黄长睿校正崇文总目云,按李善注在五臣前,此云因五臣而自为注,非是。〕
东汉文类三十卷窦严编。
〔鉴按:旧本严讹作俨今校改,唐志亦作严。〕
上清文苑四十卷
〔鉴按:玉海引崇文目尚。〕
文苑英华一千卷原释,宋白等奉诏撰,采前世诸儒杂著之文。(见文苑英华事始。)
文粹五十卷姚铉编
〔鉴按:尘史及通考,宋志并一百卷,读书志及书录解题并作唐文粹,卷亦同,晁昭德云,铉采唐世文章分门编类,初为五十卷,后复增广之,今本亦作唐文粹一百卷,此作五十卷,盖初定之本。〕
唐德音录三十卷
灵仟集赋二卷
〔鉴按:宋志作赋集。〕
典丽赋集六十四卷杨翺编。
〔鉴按:遂初堂书目,宋志并无集字。〕
两庙赞文一卷原释,以下阙。(见天一阁钞本。)
〔鉴按:通志略云,太宗真宗御制文宣武成王赞,宋志两庙上有国子监三字,下无文字。〕
明良集五百卷李虚己编。
〔鉴按:玉海云,明良集五百卷,崇文目在总集。〕
文馆词林弹事四卷许敬宗编。
〔鉴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唐登科文选五十卷乐史编。
蜀国文英集八卷刘赞编。
〔鉴按:宋志无集字。〕
名臣杂文二编
杂碑文六卷陈勰编。
〔鉴按:唐志二十卷,通志略无杂字,亦作二十卷。〕
正元制敕书奏一卷
〔鉴按:贞作正,避仁宗嫌名,通志略不著撰人,正元作王元,误。〕
元和制集十卷
〔鉴按:宋志作制诰集,不著撰人。〕
唐旧制编录六卷费乙编。
咸通后麻制一卷毛文晏编。
〔鉴按:宋志无后字,疑别是一书。〕
王言曾最五卷马文敏编。
〔鉴按:通志略十卷,宋志下有钞字。〕
拟状注制一卷
〔鉴按:通志略十卷,宋志注制下有集字。〕
东壁出言三卷毛文晏编。
批答一卷李绅撰。
〔鉴按:通志略上有唐字。〕
杂制诏集二十一卷宋志不著撰人。
宣底八卷
〔鉴按:玉海云,唐故事中书舍人掌诏诰,皆写两本,一为底,一为宣,崇文目有宣底八卷,五代史云,读梁宣底,见敬季为崇政院使,宋志作朱梁宣。〕
玉堂遗范三十卷李琪编。
两制珠玑二卷
〔鉴按:通志略一卷,不著撰人。〕
制集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麻槁集三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鉴按:宋志上有后唐二字。〕
长兴制集四卷宋志不著撰人。
显德制集一卷
〔鉴按:通志略集作诏,陈诗庭云,是书皆载显德中赐外国书诏,疑作集者,非。
李慎仪集二十卷
〔鉴按:集下疑脱制字,通志略与此同。〕
内制杂编十卷
〔鉴按:通志略制作外,不著撰人。〕
杂麻制十五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杂书诏一卷
奏议集二十卷马总编。
〔鉴按:玉海云,名臣奏议集二十卷,崇文目同唐志三十卷。〕
唐名臣奏七卷吴克编。
〔鉴按:玉海云,唐名臣奏十卷,崇文目七卷,唐志亦作十卷,宋志不著撰人。〕
谏书八十卷
〔鉴按:玉海云,张易纂谏书八十卷,崇文目同,通志略不著撰人。〕
唐谏静集十卷赵元编。
〔鉴按:玉海引崇文目同,通志略,宋志并作赵元拱。〕
大唐直臣谏奏七卷张易编。
〔鉴按:玉海引崇文目无大字。〕
奏议驳论一卷
〔鉴按:宋志上有唐字,不著撰人。〕
羽书三卷臧嘉猷编。
续羽书六卷宋志不著撰人。
〔鉴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总戎集十卷沈常编。
〔鉴按:唐志三十卷,宋志又有顾临梁寿二书并十卷。〕
纵横集二十卷李纬编。
止戈书五十卷赵化基撰。
〔鉴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王绍颜军书十卷
论苑十卷杨协编。
〔鉴按:宋志别有十卷,杨征编。〕
元和制策三卷元稹、独孤郁、白居易撰。
〔鉴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古今类聚策苑十四卷周仁瞻编。
五子策林十卷许南容等五人撰。
〔鉴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礼部策十卷白居易撰。
薛氏赋集九卷薛珪撰。
唐吴英隽赋集七十卷杨氏(名失)编。
〔鉴按:宋志作江文蔚唐吴英秀赋七十二卷。〕
赋苑二百卷徐锴编。
赋选五卷李鲁编,宋志不著撰人。
诸田甲赋一卷
杂赋一卷
广类赋二十五卷宋志不著撰人。
类文赋集一卷
分史衡鉴十卷徐德言编。
掌记略十五卷李大华编。
〔鉴按:宋志五卷,通志略作唐太华集,下新堂记略止题云太华集,并脱李字。〕
新掌记略五卷李大华编。
〔鉴按:唐志、宋志并九卷。〕
续掌记略一卷林逢编。
〔鉴按:唐志通志略并十卷,宋志十五卷。〕
管记苑十卷张铏编。
唐初表草一卷颜师古、张九龄等撰。
〔鉴按:玉海引崇文目草作章,卷同,通志略二十卷。〕
类表五十卷曹恩编。
咸通初表奏集一卷宋志不著撰人。
杂表疏一卷
分门文集十卷
代耕心鉴甲乙判一卷
〔鉴按:以上原卷五十七。〕
〇总集类下
共七十四部,计四百一十卷。
〔鉴按:今核计实七十二部,四百二十八卷。〕
续古今诗苑英华十卷僧惠净编。
珠英学士集五卷崔融编。
乐府集十卷李寿昌编。
〔鉴按:宋志李作朱。〕
正声集三卷孙季良编。
〔鉴按:宋志作孙翌。〕
南薰集三卷窦常编。
箧中集一卷元结编。
起予集五卷曹恩编。
才调集十卷韦谷编。
丽文集五卷刘昭素编。
丽则集五卷李吉甫编。
河岳英灵集一卷殷璠编。
〔鉴按:宋志二卷,今本三卷。〕
唐诗类选二十卷顾陶编。
〔鉴按:宋志作颜陶。〕
中兴间气集二卷高仲武编。
元白三州唱和诗一卷元稹、白居易、崔元亮撰。
丹阳集一卷殷璠撰。
极元集一卷姚合编。
〔鉴按:今本二卷。〕
又元集一卷韦庄编。
〔鉴按:宋志三卷,又一卷作采元集。〕
江南续又元集十卷刘吉编
拟元类集十卷陈康图编。
垂风集十卷张籍等撰。
搜玉集十卷宋志不知名。
奇章集四卷
连璧诗集三十二卷檀溪子道民编。
诗纂三卷陈康图编。
临沂子观光集三卷王谷编。
廖氏家集一卷廖光图编。
玉台新咏十卷徐陵编。
玉台后集十卷李康成编。
〔鉴按:宋志作李康。〕
抒情集二卷卢环编。
〔鉴按:宋志作卢环。〕
本事诗一卷孟棨编。
王右军兰亭诗集一卷王羲之编。
集贤院诗二卷唐志不著撰人。
谢亭诗一卷李逊编。
〔鉴按:旧本讹作诗亭,今校改,宋志有许孟容谢亭诗集。〕
宜阳录六卷刘松编。
〔鉴按:诸家书目录并作集,宋志十卷。〕
留题惑山诗一卷
九华山录一卷僧应物。
汉上题襟集十卷段成式、温庭筠、余知古撰。
〔鉴按:宋志无集字。〕
断金集一卷李逢吉,令狐楚撰。
刘白唱和集一卷刘禹锡、白居易撰。
〔鉴按:通志略、宋志并三卷。〕
渐东联句集二卷李逢吉、令狐楚撰。
〔鉴按:唐志句作唱,宋志一卷。〕
西昆酬唱集二卷杨亿、钱维演、刘筠等撰。
续正声集五卷王正范编,原释,以下俱阙。(见天一阁钞本。)
极元律诗例一卷
资吟集五卷钟安礼编
正风集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鉴按:旧本阙正字,今校补。〕
国风总类五十卷王仁裕编。
名公攒绵集十二卷段子昂编。
骚雅精英三卷僧简微编。
备遗缀英二十卷王承范编。
〔鉴按:旧本遗讹作道,今改正,宋志陈正图撰,掇英下有集字。〕
名贤绝句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杂诗一卷
前辈题咏诗二卷张为编,通志略不著撰人。
〔鉴按:宋志三卷,辈作贤。〕
中书省试咏题诗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鉴按:东观余论校正崇文总目云,中书省试题咏诗,若集中纯载诗,即不可谓之诗笔,前通志略所注集唐中元以来中兴省试诗笔,即裴总目原释之文也,试字旧讹作诗,今校改。〕
杂题诗一卷
杂编类诗集二十卷
李涉诗一卷
五僧诗一卷
瑶池新咏二卷蔡省风编。
道林寺诗二卷袁皓编。
燕歌行一卷
虎邱题真娘墓诗一卷刘禹锡等三十二人撰。
诸朝彦过顾况宅赋一卷
道途杂题诗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李昉唱和诗一卷
庐山游览集二十卷姜屿撰。
新安累政诗二卷高德光编。
元和唱和集一卷
松陵集十卷皮日休陆龟蒙撰。
应制赏花集十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翰林酬唱集一卷王溥等撰。
瑞花诗赋一卷
〔鉴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又按:以上原卷五十八。〕
〇别集类一
共九十九部,计一千一百三十六卷。
〔鉴按:玉海引崇文目别集九十九部,与此同,云始于董仲舒一集。〕
董仲舒集一卷
〔鉴按:旧唐志通志略并二卷。〕
蔡邕文集五卷
〔鉴按:旧唐志、唐志、通志略并二十卷,宋志、书录解题、通考并十卷,今存六卷。〕
陈琳文集九卷
〔鉴按:旧唐志、唐志、通志略、通考并十卷。〕
嵇康集十卷
〔鉴按:旧唐志、唐志、通志略、通考并十五卷。〕
阮步兵集十卷阮籍撰。
〔鉴按:旧唐志、唐志并五卷,通志略十三卷。〕
刘琨集十卷
陆云集八卷
〔鉴按:旧唐志、唐志、书录解题、通考并十卷,通志略十二卷,今本十卷。〕
陶潜集十卷
〔鉴按:唐志、通志略并二十卷,今存八卷。〕
孔稚圭集十卷
〔鉴按:通志略、通考并一卷。〕
王融文集七卷
〔鉴按:旧唐志十卷,今存二卷。〕
谢元晖文集十卷谢朓撰。
〔鉴按:书录解题、通考并五卷,通志略十二卷。〕
江淹集十卷
〔鉴按:通志略作后集,唐志作前集十卷后集十卷,今存四卷。〕
沈约集九卷
〔鉴按:通考十五卷,别集一卷,又九卷,旧唐志、唐志、通志略并一百卷。〕
吴均集十卷
〔鉴按:旧唐志、通志略并二十卷,唐志十卷,通考、宋志并三卷。〕
徐陵文集二卷
〔鉴按:旧唐志、通志略并三十卷。〕
唐太宗集一卷
〔鉴按:玉海引崇文目同,书录解题、通考并三卷,旧唐志三十卷、唐志、通志略并四十卷。〕
许恭宗集十卷
〔鉴按:旧唐志六十卷,唐志、通志略并八十卷,敬作恭,避翼祖讳。〕
东皋子集二卷王绩撰。
〔鉴按:旧唐志、书录解题、通考并五卷,今存三卷,宋志续误作绩,又重出东皋集略。〕
王勃文集三十卷
〔鉴按:通考二十卷。〕
盈川集二十卷杨炯撰。
〔鉴按:旧唐志、唐志、通志路并三十卷,通考、宋志并二十卷,今存十卷,附录一卷。〕
唐照邻集十卷
〔鉴按:唐志通志略并二十卷,通考宋志十卷,今存七卷。〕
骆宾王集十卷
〔鉴按:今存四卷。〕
陈拾遗集十卷陈子昂撰。
任希古文集十卷
宋之问集十卷
〔鉴按:今存二卷。〕
沈佺期集十卷
〔鉴按:通考五卷。〕
张九龄集二十卷
吴筠集五卷
〔鉴按:通考十卷。〕
符载文集十四卷
元子编十卷元结撰。
王维文集十卷
萧颖士文集十卷
李华集二十卷
鲍防集五卷
〔鉴按:曾子固叙云,鲍溶诗集六卷,史馆书旧题云,鲍防集,崇文总目叙别集亦然。〕
贾至文集十卷
李翰林别集十卷李白撰。
〔鉴按:书录解题三十卷,今本同。〕
杜甫集二十卷
〔鉴按:唐志、通志略并六十卷。〕
岑参集十卷
高适文集十卷
〔鉴按:唐志、通志略并二十卷。〕
常相文集三十卷常兖撰。
杨炎文集一卷
〔鉴按:唐志、通志略并十卷。〕
梁肃文集二十卷
〔鉴按:通志略十卷。〕
欧阳詹集十卷
毗陵集二十卷独孤及撰。
凤策联华三卷顾云撰。
〔鉴按:玉海云,唐凤策联华,崇文目别集类。〕
皮日休文薮十卷
〔鉴按:宋志一卷,文薮作薮文,误。〕
集遗具录十卷顾云撰。
孙樵经纬集三卷
〔鉴按:书录解题十卷,今本同。〕
刘绮庄集十卷
江南集十卷李善夷撰。
〔鉴按:旧本脱江字,今校增。〕
张元安文集十卷
邱说文集十卷
〔鉴按:旧本邱讹作仰,今校改。〕
武后训记杂载十卷原释,以下阙。(见天一阁钞本。)
王勃雕虫集一卷
〔鉴按:勃当作助。〕
幽忧子三卷卢照邻撰。
崔融表集四卷
罗隐集二十卷
吴越掌记集三卷罗隐撰。
苕川总载集十卷顾云撰。
郑准渚宫文集十卷
王秉集五卷
〔鉴按:以上原卷五十九。〕
〇别集类二
共一百一十三部,计一千四百六十四卷。
欧阳兖文集三卷
毛钦一文集三卷
〔鉴按:通考二卷,宋志无集字。〕
施肩吾集十卷
刘轲文一卷
陈黯文集三卷
景台编十卷沈栖远撰。
张安石涪江集一卷
投知小录五卷秦韬玉撰。
郑畋文集五卷
陈陶文集十卷
〔鉴按:通考二卷,唐志集作录。〕
一鸣集三十卷司空图撰。
〔鉴按:今存十卷。〕
屠龙集五卷熊皞撰。
金门集十卷李琪撰。
巩湖编玩三卷孙光宪撰。
范质文集三十卷
吕温集十卷
权文公集五十卷权德舆撰。
〔鉴按:今存十卷。〕
冯宿文集一卷
韩愈集四十卷
〔鉴按:今本又有外集十卷。〕
柳子厚集三十卷柳宗元撰。
〔鉴按:今本四十五卷,外集二卷,新编外集一卷。〕
白氏文集七十卷白居易撰。
〔鉴按:今本七十二卷。〕
舒元舆文一卷
李观文集三卷
李翺文集一卷
〔鉴按:书录解题唐志并十卷,通考十八卷,今本十八卷。〕
穆员集九卷
孙逖文集二十卷
皇甫湜文集一卷
〔鉴按:唐志三卷,通考六卷,今本同。〕
会昌一品集二十卷李德裕撰。
〔鉴按:李商隐撰,会昌一品集叙云,合诏诰奏议碑赞等凡一帙,一十五卷。〕
姑臧集五卷李德裕撰,段令纬集。
〔鉴按:旧本阙臧字,今校补。〕
樊川集二十卷杜牧撰。
李甘文一卷
丹阳集一卷
〔鉴按:东观余论校正崇文总目云,丹阳集已见总集,此重出,旧本阙阳字,今校补。〕
沈亚之集九卷
〔鉴按:通考十卷,今本十二卷。〕
刘三复文一卷
孙子文纂四十卷
孙邰文集四十卷
〔鉴按:通考一卷。〕
孙氏小集三卷孙郃撰。
程晏集七卷
〔鉴按:通考一卷。〕
握兰集三卷温庭筠撰。
金荃集十卷温庭筠撰。
顾况文集十九卷
皮日休文集十卷
〔鉴按:疑即前文薮重出。〕
江东后集十卷
笠泽丛书三卷陆龟家撰。
〔鉴按:今本四卷。〕
陶谷文集十卷
扈载文集二十卷
李至集四十卷
小畜集三十卷王禹偁撰。
东观集十卷原释,罗处约撰,淳化二年七月上之藏史馆。(见玉海艺文类。)
〔鉴按:玉海引崇文目同。〕
宋白文集一百卷
卢植曲肱集六卷
〔鉴按:通志略,宋志植并作稹。〕
种隐君小集二卷种放撰。
河东先生集十五卷柳开撰。
徐铉文集二十卷
李莹文集十卷
武夷集二十卷杨亿撰。
册府应言十卷刘筠撰。
杜光庭集三十卷
〔鉴按:唐志三卷。〕
声书十卷沈颜撰。
〔鉴按:通考聱作赘,宋志作声。〕
解声书十五卷沈颜撰。
〔鉴按:宋志无书字。〕
李煜集十卷
宋齐邱集四卷
成文干梅岭集五卷
〔鉴按:旧本岭讹作顶,今校改。〕
孙晟文集五卷
〔鉴按:通考三卷,宋志一卷。〕
徐锴集十卷
从政文集三卷原释,以下俱阙。(见天一阁钞本。)
段金纬文集五卷
齐夔集一卷
郑氏贻孙集四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李善夷集一卷
〔鉴按:唐志十卷,疑即前江南集重出。〕
谭正夫集一卷
张友正杂编一卷
〔鉴按:编宋志作文〕
郑賨文集十卷
〔鉴按:旧本賨讹作宾,今校改。〕
陆鸾文一卷
秣陵子文集一卷来择撰。
东平小集三卷吕述撰。
宁苏集五卷周慎辞撰。
沈尧文集五卷
罗襄集三卷
〔鉴按:通志略二卷,襄作兖。〕
袁浩文集一卷
雾居子十卷黄璞撰。
陆扆集七卷
乐安公德文集五卷
邱光庭文集三卷
凤鸣集三卷王超撰。
贾纬文集三十卷
崔拙文集二卷
梁震文集一卷
珠林集四卷公乘亿撰。
一飞集一卷张沈撰。
紫阁集十一卷王仁裕撰。
〔鉴按:宋志五卷。〕
白沙集十卷李愚撰。
李氏应历小集十卷李澣撰。
李松杂文一卷
续草集十卷
演论集五十卷知疑撰。
〔鉴按:宋志三十卷。〕
郦元集一卷
〔鉴按:元当作炎,东观余论校正崇文总目云,郦炎集当在前。〕
王仁裕乘辂集五卷
薛廷珪文集一卷
游艺集五十卷和凝撰。
王博文集二十卷
赵上交文集二十卷
薛居正集二十卷
高锡集一卷
柳冕文集一卷
南卓文集一卷
文泉子十卷刘蜕撰。
杨夔集五卷
杨夔冗书十卷
杨夔冗余集一卷
胥台集七卷皮日休撰。
端撰集四十五卷窦仪撰。
窦俨文集五十卷
鳌山集一卷
王氏文集二十卷
文懿集三十卷郭贽撰。
西垣集四十卷孙何撰。
文正集十卷王旦撰。
张泊集五十卷
李昉集五十卷
朱昂文集三十卷
□□集二十卷
〔鉴按:二字原缺,无本可证。〕
刘寅文集一卷
鞠氏文集二十卷鞠常撰。
浣花集二十卷韦庄撰。
〔鉴按:宋志十卷。〕
王超洋源集二卷
要录十卷杨九龄撰。
簪履编十卷高锡撰。
〔鉴按:宋志七卷。〕
龙吟集三卷冯涓撰。
长乐集一卷冯涓撰。
游恭文集一卷
小东里集三卷游恭撰。
〔鉴按:宋志无小字。〕
广东里集四十卷游恭撰。
〔鉴按:宋志二十卷。〕
汤文圭登龙集十卷
周延禧百一汇二十卷
李煜集略十卷
〔鉴按:此条重出,多一略字,通志略同。〕
芸阁集十卷郭昭度撰。
裴文集五卷
孟拱辰文集三卷
潘舍人文集二十卷潘佑撰。
僧汇征集七卷
孙开物文集十六卷
遗荣集三卷
张琳文集十卷
徐果集八卷
东堂集三卷窦梦证撰。
张琛文集三卷
宋严文集一卷
嘉喜集五十卷
〔鉴按:通志校雠略云,凡编书皆欲成类,取简而易晓,如文集之作甚多,唐人所作自是一类,宋朝人所作自是一类,但记姓名可也,何须一一言唐人撰,一一言宋朝人撰,然崇文之作所以为衍文者,不知其为几何,此非不达理也,著书之时,元不经心耳,鉴考崇文总目集类论说,今已无从得见,不知究竟一一标出与否,若姓名上标某代书目,体固宜然,郑渔仲不知其例,反执此说讥之,谬妄甚矣,且渔仲所撰,艺文略往往逐一标出,原不可谓之非是,但既以此讥总目,而于自撰之书仍复行之,更属矛盾。
又按:以上原卷六十,所录皆文集类,以下则专录诗集,考书录解题别集后,复有诗集类云凡无他文而独有诗,及虽有他文而诗集复独行者,别为一类,盖因此书之例也。〕
〇别集类三
共七十六部,计三百二卷。
刘琨诗集十卷
鲍照诗集一卷
刘孝威诗一卷
陈后主集十卷
〔鉴按:通志略五十五卷。〕
李翰林集二十卷李白撰。
杜工部小集六卷杜甫撰,樊晃集。
高适诗一卷
李嘉祐诗一卷
姚合诗一卷
〔鉴按:今本十卷。〕
马戴诗一卷
〔鉴按:唐志戴作载。〕
王昌龄诗一卷
〔鉴按:通志略五卷,宋志十卷。〕
孟浩然诗三卷
〔鉴按:今本四卷。〕
韦应物诗一卷
〔鉴按:今本十卷。〕
王建诗二卷
钱起诗一卷
〔鉴按:今本十卷。〕
李端诗三卷
韩翃诗五卷
司空署诗二卷
武元衡诗一卷
元稹长庆集十卷
孟郊诗五卷
〔鉴按:今本十卷。〕
张籍诗七卷
〔鉴按:今本八卷。〕
玉川子诗一卷卢仝撰。
刘宾客集外诗三卷刘禹锡撰。
〔鉴按:书录解题三十卷外集十卷。〕
刘商诗集十卷
杨巨源诗一卷
任翻诗一卷
朱庆余诗一卷
王涯诗一卷
湄南集三卷赵嘏撰。
李郢诗一卷
李义山诗三卷李商隐撰。
刘德仁诗一卷
戴叔伦诗一卷
李频诗一卷
李群玉诗三卷
〔鉴按:今本又有后集三卷。〕
丁卯集三卷许浑撰。
贾岛集十卷
元英先生诗集十卷方千撰。
皮日休诗一卷
陆龟蒙诗十卷
高骈诗一卷
朱卜诗四卷
〔鉴按:唐志卜作朴。〕
李洞诗一卷
郑谷云台编三卷
津阳门诗一卷郑嵎撰。
高蟾诗一卷
张祜诗一卷
于武陵诗一卷
薛逢诗十卷
薛能诗十卷
清塞诗集一卷
僧尚颜诗一卷
虚中诗一卷
僧修陆诗一卷
禅月诗三卷僧贯休撰。
〔鉴按:今本二十五卷。〕
碧云集三卷
李季兰诗一卷
鲍防杂感诗一卷原释,以下阙。(见天一阁钞本。)
百篇集一卷
李群玉后集五卷
贾岛小集三卷
行朝诗一卷
郑谷宜阳外集一卷
□□诗集五卷
僧自牧诗十卷
僧无愿诗一卷
僧处默诗一卷
僧智暹诗一卷
僧康白诗集十卷
咏刘子诗一卷陆元皓撰。
白莲集十卷僧齐己撰。
僧应之诗一卷
白莲外编十卷
天台山道士主父果诗一卷
〔鉴按:以上原卷六十一。〕
〇别集类四
共一百一十八部,计三百五十一卷。
李峤杂咏诗十二卷
赵氏编年诗二卷
追昔游诗三卷李绅撰。
〔鉴按:旧本缺昔字今校补。〕
汪遵咏史诗一卷
周昙咏史诗八卷
曹唐大游仙诗一卷
曹唐小游仙诗一卷
卢纶集十八卷
李山甫诗一卷
罗邺诗一卷
省题诗一卷
项斯诗一卷
周贺诗一卷
薛莹洞庭诗集一卷
朱澍诗集四卷
曾邺诗一卷
雍陶诗一卷
〔鉴按:唐志十卷〕
张碧歌行集二卷
周朴诗二卷
朱景元诗一卷
李远诗集一卷
刘希夷诗集四卷
聂夷中诗二卷
韩琮诗一卷
曹松诗三卷
刘驾诗一卷
张乔诗一卷
崔涂诗一卷
王谷诗集三卷
裴说诗二卷
张为诗一卷
雍裕之诗一卷
桂香诗一卷乔舜撰。
邱光庭诗一卷
严郾诗二卷
耿𣲗集二卷
翁承赞诗一卷
刘威诗一卷
戎昱诗一卷
郑云叟诗三卷
张蠙诗一卷
卢纶诗十卷
杜荀鹤诗集一卷
韩偓诗一卷
甲乙集十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褚载咏史诗三卷原释,以下阙。(见天一阁钞本。)
疑讽谏集五卷
谢磻隐杂感诗二卷
〔鉴按:唐志磻作蟠。〕
纪遇诗七卷
金陵古迹诗四卷,李存撰。
颐山录诗一卷陆希声撰。
诏程诗一卷韦文化撰。
春山百韵诗一卷
罗源浩诗一卷
郑渥诗一卷
谭藏用诗一卷
〔鉴按:旧本缺用字,今校补,今本又有集外诗。〕
赵搏歌诗二卷
申唐诗三卷崔道融撰。
陈光诗一卷
王德舆诗一卷
王驾诗六卷
潜阳杂题诗三卷汤绪撰。
韦霭诗一卷
卢延让诗一卷
孟庭诗一卷
刘史诗一卷
吴仁壁诗一卷
姚郃诗一卷
政余集五卷罗绍威撰。
韦庄幽居杂编一卷
〔鉴按:以上原卷六十二。〕
〇别集类五
共四十二部,计一百二卷。
稽圣赋一卷颜之推撰,李淳风注。
〔鉴按:书录解题三卷,之推孙师古注。〕
哀江南赋一卷原释,王道珪注。(见天一阁钞本。)
哀江南赋一卷原释,张廷秀注。(见天一阁钞本。)
〔鉴按:唐志、通志略并作廷芳。〕
海潮赋一卷卢肇撰。
大统赋二卷林绚撰,卢肇注,安裕重笺。
江都宫赋一卷侯圭撰,杨守业注。
怀秦赋一卷冯涓撰。
李德裕赋二卷
玉溪生赋一卷李商隐撰。
李山甫赋三卷
〔鉴按:唐志二卷,通志略一卷。〕
探龙集一卷徐寅撰。
高声诗一卷
孙光宪摘斋集二卷
王操诗一卷
沈彬诗二卷
江南李王诗一卷
冥搜集二十卷殷文圭撰。
孙鲂诗三卷
李建勋诗二卷
江为诗一卷
钟山公集二十卷
浣花集二十卷
〔鉴按:此条与别集二重出。〕
章碣诗一卷
庄南杰歌诗一卷
孙该诗二卷
于𣸣古风一卷
王振诗一卷
来鹏诗集一卷
〔鉴按:东观余论鹏作朋云,崇文总目,蔡融、来朋皆唐人,见丹阳集,鉴捡此书,并无蔡融集,惟别集二及别集三有阙佚姓名二书,蔡融当即所阙中之一也。〕
通屈赋一卷卢肇撰,原释,以下阙。(见天一阁钞本。)
大统赋六卷
湣征赋一卷卢献卿撰。
大隐赋一卷皇甫松撰。
吊梁郊赋一卷
数赋一卷崔葆撰,王克昭注。
鲁史分门层赋二卷崔昇撰。
大纪赋一卷沈颜撰。
沃焦山赋一卷通志略不著撰人。
陈诗庭云,沃下疑脱山字。
谢璧赋一卷
王翃赋一卷
宋言赋一卷
朱邺赋集三卷
〔鉴按:通志略一卷。〕
贾嵩赋三卷
薛逢赋集四卷
谢观赋八卷
蒋凝赋三卷
〔鉴按:通志略一卷。〕
公乘亿赋集十二卷
林嵩赋一卷
顾云赋一卷
陈汴赋一卷
〔鉴按:通志略汴作汀。〕
陆龟蒙赋六卷
罗隐赋一卷
桑杂翰赋二卷
乐朋龟赋一卷
徐寅赋一卷
体物集一卷郭贲撰。
倪曙赋一卷
〔鉴按:通志略曙作晓,避英宗讳也,下同。〕
获槁三卷倪曙撰。
邱旭赋一卷
江翰林赋集三卷江之蔚撰。
丹台集三卷
张味道诗一卷
冯道诗十卷
彰武间吟一卷
赵晟金山诗一卷
钱昭度诗集一卷
策名集一卷
邱旭诗一卷
钱希白甲乙集一卷
张翼诗一卷
孟诸诗二十卷
倪明基诗一卷
章震诗十卷
廖凝诗七卷
冯彦己集一卷
季叔文诗一卷
郭鹏诗一卷
李明诗五卷
乡党斐然集五卷
刘昭禹诗一卷
廖邈诗二卷
廖融诗二卷
廖图诗二卷
蔡琨诗五卷
周汾诗三卷
咏高士诗一卷诸家书目并不著撰人。
韦鼎诗一卷
卫单诗一卷
〔鉴按:以上原卷六十三。〕
〇别集类六
共六十二部,计三百二十二卷。
凌烟阁功臣赞一卷唐太宗撰。
才命论一卷张𬸦撰,郤昂注,一云张悦撰,潘询注。
魏文正公时务策五卷
策林十卷
刘贲策一卷
罗隐启事一卷
谗书五卷罗隐撰。
罗隐谗书本三卷
陆贽制集二卷
长庆小集十卷元稹撰。
玉堂集二十卷独孤霖撰。
崔嘏制诰集十卷
郑畋玉堂集五卷
〔鉴按:别集二,有郑畋文集五卷,疑此条重出。〕
凤阁书词十卷薛廷珪撰。
卢文度制集一卷
西掖雅言五卷原释不著撰人名氏。(见玉海艺文类。)
〔鉴按:玉海引崇文目作西掖杂言。〕
承明集十卷王禹偁撰。
陆贽翰苑集十卷
李绛论三卷
表奏集十卷
令狐楚章奏集二十卷
〔鉴按:通志略无章字,十卷。〕
李磎表疏一卷
王黄州奏议三卷
曲台奏议集二十卷陈致雍撰。
霸国箴一卷李靖撰原释,以下俱阙。(见天一阁钞本。)
〔鉴按:旧本霸讹作羁,今校改。〕
舟中纂序五卷王勃撰。
实图赞一卷崔融撰,王起注。
安邦策一卷郭元振撰。
武成王庙十哲赞一卷卢挺撰。
杜元颖五题一卷
〔鉴按:卷数原阙,下穷愁志同,今据宋志校补。〕
穷愁志二卷□李德裕撰。
牛僧孺论集一卷
丁友亮唐兴赞论一卷
〔鉴按:赞当作替。〕
吴武陵书一卷
大中年与凉州书一卷夏侯韫撰。
顾云启事一卷
吴越石壁记二卷钱镠撰。
〔鉴按:宋志一卷。〕
离骚约二卷
质论一卷徐铉撰。
〔鉴按:通志略二卷,东观余论校正崇文总目云,李后主与徐铉书云,为尔于质论,前作得一小叙子,即此论也。〕
唐孝悌赞五卷乐史撰。
元稹制集二卷李绅注。
李绅批答一卷
〔鉴按:此条与总集类重出。〕
翰槀八卷封敖撰。
中和制集十卷刘崇望撰。
吴融制诰一卷
舟中录二卷钱珝撰。
李磎制集四卷
李虞仲制集四卷
乐朋龟纶阁集十卷
红药编五卷和凝撰。
程逊辛卯录十卷
干旗制集六卷崔氏(名失)撰。
翰苑制草集二十卷
王内翰制集十二卷
江南揖议录七卷陈岳撰。
朱梁制诰二卷
九炼书一卷郭元振撰。
论议表疏集十二卷
令狐绹荐子集及谏疏一卷
朱朴杂表一卷
常庄谏疏集三卷
曾致尧直言集一卷
〔鉴按:以上原卷六十四。〕
〇别集类七
共六十二部,计五百三十六卷。
〔鉴按:今核计实六十部,计五百六十五卷。〕
龙筋凤髓十卷张文成撰。
令狐楚梁苑文类三卷
李程表状一卷
临淮尺题二卷武元衡撰。
樊南四六甲集二十卷李商隐撰。
汉南真槁集十卷
湘南应用三卷罗隐撰。
真珠集五卷李嵩撰。
骆宾王百道判一卷原释,以下俱阙。(见天一阁钞本。)
郑宽百道判一卷
崔锐判一卷
吴康仁判一卷
苑咸集一卷李林甫撰。
〔鉴按:旧本苑讹作阮,今校改。〕
贺知章入道表一卷
樊南四六乙集二十卷李商隐撰。
问遗杂录三卷
赵玲表状集一卷
甘棠集三卷唐刘邺撰。
薛逢别纸十三卷
顾氏遗编十卷
安定集十卷胡曾撰。
愈风集十卷卢嗣业撰。
吕城后寓集五卷毛文晏撰。
金台倚马集五卷朱阅撰。
樊景四六集五卷
桂苑笔耕二十卷崔致远撰。
崔致远四六集一卷
张濬书状一卷
〔鉴按:通志略书作表。〕
李巨川四六集三卷
沈文昌记室集三卷
王次宗集六卷
黄台江西表状二卷
彭霁杂状启一卷
〔鉴按:通志略彭作彬。〕
纂新文苑十卷顾云撰。
敛河集十五卷张泽撰。
〔鉴按:通志略敛作饮。〕
郑准四六集一卷
淮海寓言七卷罗隐撰。
吴越应用集三卷罗隐撰
金台凤藻集五十卷李氏(名失)撰。
恭翔表奏十卷
〔鉴按:敬作恭,避讳,说见前。〕
新集宝囊五卷梁严虔撰。
李琪应用三卷
白岩四六五卷
罗贯书启二卷
华林集三卷公乘亿撰。
苏易简章表十卷
虢略七卷杨亿撰。
林鼎吴江应用集二十卷
汤筠戎机集五卷
从军稿二十卷汤文圭撰。
汤文圭笔耕一卷
启霸集三十卷宋浔撰。
〔鉴按:宋志作朱浔,上有昌吴二字。〕
镂冰集略三卷
李洪皋表状一卷马氏(名失)编。
金行启运集十卷庾传昌编。
经讳略一百卷李伪撰。
南燕染翰集十卷王铎撰。
磨盾集一卷
孙光宪笔备集十卷
孙光宪金台集四十卷
〔鉴按:以上原卷六十五。〕
〇文史类
共二十五部,计七十卷。
〔鉴按:实九十部。〕
文心雕龙十卷刘勰撰。
钟嵘诗品三卷
王昌龄诗格二卷
画公诗式五卷
姚合诗例一卷
贾岛诗句图一卷李洞编。
〔鉴按:旧本脱诗字。〕
文章龟鉴一卷倪宥编。
倪宥诗图一卷
炙谷子诗格一卷王叡撰。
诗格一卷
〔鉴按:王维、王昌龄、王杞、元克、徐锐、僧齐己,僧神彧,并有诗格一卷,此书未知何人所撰。〕
白氏制朴三卷白居易撰。
〔鉴按:宋志一卷。〕
浩虚舟赋门一卷
纪干俞赋格一卷
〔鉴按:通志略宋志纪并作纥。〕
赋诀一卷范传正撰。
翰林论三卷李充撰,原释,以下俱阙。(见天一税钞本。)
孙郃文格二卷
古今诗文秀句二卷元克编。
〔鉴按:通志略、宋志文并作人,此作诗文,疑误。〕
续古诗人秀句二卷僧元鉴编。
〔鉴按:古下疑脱今字。〕
诗律大格一卷
大中新行诗格一卷王起撰。
应求类上下二卷刘遽编。
贾岛诗格一卷
〔鉴按:宋志格下有密旨二字。〕
赋枢三卷张仲素撰。
〔鉴按:宋志一卷。〕
王瑜文旨一卷
登科记题解二十卷乐史撰。
〔鉴按:以上原卷六十六。〕
崇文总目
附录
编辑崇文总目十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王尧臣等奉敕撰盖以四馆书并合著录者也宋制以昭文史馆集贤为三馆太平兴国三年于左升龙门东北建崇文院谓之三馆新修书院端拱元年诏分三馆之书万馀卷别为书库名曰秘阁以别贮禁中之籍与三馆合称四馆景祐元年闰六月以三馆及秘阁所藏或谬滥不全命翰林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祁等看详定其存废讹谬者删去差漏者补写因诏翰林学士王尧臣史馆检讨王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校正条曰讨论撰次定著三万六百六十九卷分类编目总成六十六卷于庆历元年十二月已丑上之赐名曰崇文总目后神宗改崇文院曰秘书省徽宗时因改是书曰秘书总目然自南宋以来诸书援引仍谓之崇文总目从其朔也李焘续通鉴长编云崇文总目六十卷麟台故事亦同中兴书目云六十六卷江少虞事实类苑则云六十七卷文献通考则云六十四卷宋史艺文志则据中兴书目作六十六卷其说参差不一考原本于毎条之下具有论说逮南宋时郑樵作通志始谓其文繁无用绍兴中遂从而去其序释故晁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著录皆云一卷是刊除序释之后全本巳不甚行南宋诸家或不见其原书故所记卷数各异也考汉书艺文志本刘歆七略而作班固已有自注隋书经籍志参考七录互注存佚亦沿其例唐书于作者姓名不见纪传者尚间有注文以资考核后来得略见古书之崖略实缘于此不可谓之繁文郑樵作通志二十略务欲凌跨前人而艺文一略非目睹其书则不能详究原委自揣海滨寒畯不能窥中秘之全无以驾乎其上遂恶其害巳而去之此宋人忌刻之故智非出公心厥后托克托等作宋史艺文志纰漏颠倒瑕隙百出于诸史志中最为丛脞是即高宗误用樵言删除序释之流弊也宋人官私书目存于今者四家晁氏陈氏二目诸家藉为考证之资而尤袤遂初堂书目及此书则若存若亡几希湮灭是亦有说无说之明效矣此本为范钦天一阁所藏朱彛尊抄而传之始稍见于世亦无序释彛尊曝书亭集有康熙庚辰九月作是书跋谓欲从六一居士集曁文献通考所载别抄一本以补之然是时彛尊年七十二矣竟未能办今以其言考之其毎类之序见于欧阳修集者只经史二类及子类之半马端临文献通考所载论说亦然晁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皆在通考之前惟公武所见多通考一条陈氏则但见六十六卷之目题曰绍兴改定者而巳永乐大典所引亦即从晁陈二家目中采出无所增益巳不能复睹其全然搜辑排比尚可得十之三四是亦较胜于无矣谨依其原次以类补入釐为一十二卷其六十六卷之原次仍注于各类之下又续宋会要载大观四年五月秘书监何志同言庆历间集四库为籍今按籍求之十才六七宜颁其名类于天下总目之外别有异书并借传写绍兴十二年十二月权发遣旴眙军向子固言乞下本省以唐艺文志及崇文总目所阙之书注阙字于其下付诸州军照应搜访云云今所传本毎书之下多注阙字盖由于此今亦仍之王应麟玉海称当时国史谓总目序录多所谬误黄伯思东观馀论有校正崇文总目十七条郑樵通志校雠略则全为攻击此书而作李焘长编亦云总目或有相重亦有可取而误弃不录者今观其书载籍浩繁抵牾诚所难保然数千年著作之曰总汇于斯百世而下藉以验存佚辨真赝核同异固不失为册府之骊渊艺林之玉圃也(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录类一)
崇文总目一卷
景祐初学士王尧臣同聂冠卿郭缜【案文献通考作稹】吕公绰王洙欧阳修等撰定凡六十六卷诸儒皆有论议欧公文集颇见数条今此惟六十六卷之目耳题云绍兴改定【案晁公武读书志是书刊正讹谬条次之凡四十六类计三万六百六十九卷通考作总目六十四卷此云一卷者或因郑渔仲之言以排比诸儒毎书之下必出新意著说嫌其繁芜无用故绍兴中从而去其序释仅存其目也】(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经籍之属·直斋书录解题卷八)
崇文总目一卷
右唐朝崇文院书目也隋嘉则殿书三十六万卷至唐散失已多崇文书比之唐十得二三而已自经丙午之乱存者无几矣(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经籍之属·郡斋读书志卷二下)
崇文总目六十四卷
鼂氏曰皇朝王尧臣等撰书刊正讹谬条次之凡四十六类计三万六百六十九卷康定三年景祐中诏张观李若谷宋庠取昭文史馆集贤秘阁书成尧臣及提举官聂冠卿郭稹加阶邑编修官吕公绰王洙刁约欧阳修杨仪陈经各进秩有差国史谓书录自刘向至毋焸所著皆不存由是古书难考故此书多所谬误
陈氏曰时撰定诸儒皆有论议欧公文集颇见数条今此惟六十六卷之目耳题云绍兴改定
夹漈郑氏曰崇文总目众手为之其间有两类极有条理古人不及后来无以复加也道书一类有九节九节相属而无杂揉又杂史一类虽不标别然分上下二卷即为二家不胜冗滥及睹崇文九节正所谓大热而濯以清风也杂史一家隋唐二志皆不成条理今观崇文之作贤于二志远矣此二类往往是一手所编惜乎当时不尽以其书属之也
又曰崇文总目出新意毎书之下必著说焉据标类自见何用更为之说且为之说也已自繁矣何用一一说焉至于无说者或后书与前书不殊者则强为之说使人意怠且太平广记者乃太平御览别出广记一书专记异事奈何崇文之目所说不及此意但以谓博采群书以类分门凡是类书皆可博采群书以类分门不知御览之与广记又何异崇文所释大槩如此举此一条可见其他(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文献通考卷二百七)
国朝崇文总目王尧臣等撰也其书之总数凡三万六百六十九卷自太祖平定四方天下之书悉归藏室太宗真宗访求遗逸起秘阁以贮禁中之籍至景祐中仁宗始诏群儒校定修为总目嘉祐搜访阙书目首载嘉祐六年六月访求遗书诏书盖崇文总目书成后仁宗患秘府所藏遗逸尚多于是开献书之路下诸道求访皇朝秘阁书目不知作者以类分二十九门总六千七百九卷史馆新定书目不知作者载皇祐史馆所藏书其目分经史子集四部总一万四千四百九卷国子监书目熙宁中国子监书库鬻书之数总一百二十五部秘书省书目不知作者录秘阁书目凡一万四千九百馀卷高宗中兴绍兴初再改定崇文总目与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至淳熙中陈骙等复定中兴馆阁书目与崇文总目并行参会众见辑成书目七十卷等例一卷凡五十二门计见在书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较之崇文所载实多一万三千八百一十七卷复参三朝所志多八千二百九十卷两朝所志多三万五千九百九十二卷【并中兴书目编集古录欧阳修所撰】自三代以迄秦汉隋唐五代古文籀篆分隶诸家之字书莫不皆有序卷帖次第无时世后先者盖随其所得录之耳(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群书考索卷十八)
庆历崇文总目
庆历元年十二月己丑翰林学士王尧臣等上新修崇文总目六十卷【尧臣与聂冠卿郭稹吕公绰王沬欧阳修等撰以四馆书并合著录中兴书目云六十六卷当考国史志崇文总目六十六卷序录一卷多所缪误长编云总目亦有可取而误弃不录者】其书总数凡三万六千六十九卷自太祖平定四方天下之书悉归藏室太宗真宗访求遗逸小则偿以金帛大则授之以官又经书未有板者悉令刊刻由是大备起秘阁贮之禁中景祐元年闰六月以三馆秘阁所藏有缪滥不全之书辛酉命翰林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祁将馆阁正副本书看详定其存废伪谬重复并从删去内有差漏者令补写校对仿开元四部录约国史艺文志著为目录仍令翰林学士盛度等看详至是上之庚寅以提举张观宋庠王尧臣及冠卿稹并加阶封编修吕公绰等进职崇文目有目录十九部一百七十九卷始于符瑞图目一卷终于学士院杂撰目一卷(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玉海卷五十二)
崇文总目
王尧臣(字伯庸;号不详)(北宋)撰(官修)
王洙(字原叔;号不详)(北宋)撰(官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文忠)(北宋)撰(官修)
部:史类:目录类属:经籍之属
参考资料:(《四库大辞典》)
六十六卷,北宋王尧臣等撰。王尧臣(1003—1058),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今属河南省)人,著名目录学家。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湖州。累擢权知制诰、翰林学士。宋夏战事起,历任陜西体量安抚使、泾原路安抚使,于边防部署、将帅任用等事多所建言。又为权三司使,迁翰林学士承旨兼端明殿学士,为群牧使。皇祐三年(1051),充枢密副使。至和三年(1056),拜参知政事。宋初,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掌修史、藏书、校书。太宗即位后,修建三馆书院,赐名崇文院,收藏三馆书籍。端拱元年(988),又在崇文院中堂建秘阁,仍与三馆总称崇文院,藏三馆真本书籍及书画。三馆秘阁分别都编有库藏目录,真宗时综合这些书目修成《三朝国史艺文志》,著录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官府藏书三万六千二百八十卷。仁宗景祐元年(1034),以三馆、秘阁所藏有谬滥及不全之书,遂命翰林学士张观、知制诰李淑、宋祁定其存废、删去重复、补写校对差漏,“仿开元四部录,约国史艺文志,著为目录”。(《玉海》卷五二《书目藏书》)参预编录者,又有欧阳修、宋庠、王洙、吕公绰及聂冠卿、郭稹等。前后历时七年半,至庆历元年十二月(1042年1月),由翰林学士承旨王尧臣领衔上奏,仁宗赐名《崇文总目》。神宗以崇文院为秘书省,又命访遗书增补入总目,徽宗时更名为《秘书总目》。《崇文总目》六十六卷,按四部分四十五类。经部八卷九类:易类、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孝经类、论语类、小学类。史部十五卷十三类:正史类、编年类、实录类、杂史类、伪史类、职官类、仪注类、刑法类、地理类、氏族类、岁时类、传记类、目录类。子部三十三卷二十类:儒家类、道家类、法家类、名家类、墨家类、纵横家类、杂家类、农家类、小说类、兵家类、类书类、算术类、艺术类、医书类、卜筮类、天文占书类、历数类、五行类、道书类、释书类。集部十卷三类:总集类、别集类、文史类。全目共著录北宋前期图书三千四百四十五部,计为三万零六百六十九卷。其编纂体例,有叙有释,主要为欧阳修所撰写。《欧阳文忠公集》中有《崇文总目叙释》一卷,经部八类各一则,史部除目录类每类一则,子部儒家类至兵家类每类一则,即所谓“叙”。每部书下,都有提要,即所谓“释”,介绍撰人姓氏、篇卷存佚、本书沿革以及得失品评等。该书类目的变动,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道经、佛经正式列为子部的两个类目。该书目至南宋已不甚流行,各家著录其卷数参差不一。明嘉靖至万历年间,范钦天一阁有该书目藏本。清康熙年间,朱彜尊抄录天一阁藏本,使该书目再现于世。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该书目,虽已不能复其全貌,但搜辑排比尚可得其十之三四。又依其原次,以类补入,分为十二卷,原六十六卷之序次仍注于各类之下,又续以《宋会要》所载徽宗大观四年、高宗绍兴十二年所搜访之书及已缺情况。嘉庆年间,钱东垣兄弟、秦鉴等据家藏天一阁抄本,搜辑补遗,撰成《崇文总目辑释》五卷、《补遗》一卷,得原叙三十则、原释九百八十条,引证四百二十条。原释无从考见者,乃稽诸史志,补释撰人,并批注考证,纠其讹漏,间以商榷之语,是为“汗筠斋丛书”本。其后,“粤雅堂丛书”、“后知不足斋丛书”、“丛书集成”等本,都属这后一个系统的翻刻或排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