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第三卷

咳嗽证治

编辑

帝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又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夫肺为华盖,口鼻相通,息之出入,气之升降,必由之路,故专主气。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由儿衣太薄,及冷冻饮料之类,伤于寒也。经曰∶热伤肺。由儿衣太浓,爱养过温,伤于热也。又曰∶皮毛者,肺之合。皮毛先受邪气,邪气得从其合,使气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充塞咽嗌,故令咳嗽也。

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

在小儿由风寒乳食不慎而致病者,尤多矣。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然必脏腑各受其邪而与之,要终不离乎肺也。但因痰而嗽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而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以时而言之,清晨咳者,属痰火;午前嗽者,属胃火;午后嗽者,属阴虚;黄昏嗽者,火浮于肺;五更嗽者,食积滞于三焦。肺实者,顿嗽抱首,面赤反食;肺虚者,气逆虚鸣,面白飧泄;肺热者,痰腥而稠,身热喘满,鼻干面红,手捏眉目;肺寒者,嗽多痰清,面白而喘,恶风多涕。故治者各因其虚实寒热而调之,斯无误矣。

因于寒者则气壅喘促,声浊而无汗,鼻塞声重,宜参苏饮微汗之。

咳而气逆,喘嗽,面白有痰。此肺本经病,宜清肺饮。咳甚,葶苈丸微利之。

咳而喉仲介介有声,面赤发热心烦,或咽喉痛声哑者,此肺病兼见心证,宜清宁散。咽喉痛,沆瀣丹。

咳而面黄体倦,痰涎壅盛,或吐痰,或吐乳食。此肺病兼见脾证。大抵咳嗽属脾肺者居多,以肺主气,脾主痰故也,宜橘皮汤。

咳而面青多怒,痰涎壅盛而发搐者,盖因咳嗽声不能转,所以瞪目直视。此肺病兼见肝证,宜集成金粟丹。

咳而面色暗黑,久咳而吐痰水。此肺病而兼见肾证,宜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

咳而声不出,口鼻出血者,此气逆血亦逆也。须顺气宁嗽为主,宜人参冬花膏。

咳而久不止,并无他证,乃肺虚也。只宜补脾为主,人参五味子汤。

咳而胸高骨起,其状如龟者,谓之龟胸。此肺热之极,阳火熏蒸而致也,清燥救肺汤。

咳而日久,胸前疼痛,口吐脓血腥臭者,此肺火壅盛,已成痈也,桔梗汤。治不如法,其证多死。

凡咳嗽痰涎壅塞,逆气冲并而作搐者,多难治。故头摇目上视,及闭目呻吟,手足摆舞,肩息胸突,喉中痰鸣,口噤不乳,喘而手足冷,皆死证也。

【入方】

人参败毒散此方辛平升散,为咳门第一神方,举世少有知者。凡有咳嗽,无论内伤饮食,外感风寒,夹湿夹毒,不拘男妇大小,胸紧气急,咽痛口苦,痰不相应,即用此方升散之。或感冒重者服此,其咳愈甚,不知者以为药不相符,弃而勿服,不知正是升散之力,佳兆也;再服之,渐次轻减,不拘剂数,只以痰应为度,声响痰出,是其效也。枯燥之人,数剂之后,略加沙参、玉竹、当归、白芍、生地,麦冬之类,以滋其阴,无不愈者。再有叮咛∶凡咳嗽初起,切不可误用寒凉及滋阴之药,闭其肺窍,为害不小,但以辛散为先着,俟痰应之后,渐加滋阴则得矣。

官拣参(五七分,不用亦可) 芽桔梗(一钱二分) 正川芎(一钱) 白云苓(一钱) 陈枳壳(一钱)信前胡(一钱) 川羌活(七分) 川独活(五分) 北柴胡(一钱) 南薄荷(一钱) 荆芥穗(一钱)北防风(一钱) 净连翘(一钱)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一片为引,水煎,半饥服,每日二剂。

参苏饮治四时感冒,头痛发热,咳嗽痰盛。此方不如前方,用之多不效,姑存之。

官拣参(五分) 白云苓(一钱) 陈枳壳(一钱) 法半夏(一钱) 信前胡(一钱) 芽桔梗(一钱)老苏叶(一钱) 粉干葛(一钱) 真广皮(一钱)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葱白三寸,水煎,温服,取微汗。

清肺饮治气逆而咳,面白有痰。

信前胡(一钱) 北柴胡(七分) 桑白皮(五分) 陈枳壳(一钱) 净知母(一钱) 川贝母(一钱)南薄荷(七分) 白云苓(一钱) 白桔梗(一钱) 金井胶(一钱) 大麦冬(一钱) 荆芥穗(一钱)炙甘草(五分)

水煎,热服。切忌油腻。

葶苈丸治乳食冲脾,伤风咳嗽,面赤身热,痰多喘嗽。

甜葶苈(去土,隔纸略炒) 黑牵牛(炒) 光杏仁(去皮、尖,炒黄色,另研) 汉防己(炒)

上药等分为细末,入杏仁泥,和蒸枣肉为丸,绿豆大。每五七丸,姜汤化下,量儿大小加减。

此丸因乳食伤脾痰甚者,及壮实小儿可用之。苟不因乳食所伤,并怯弱者,本方去牵牛,易家苏子等分,炒研为丸。效。

清宁散治心肺有热而令咳嗽,宜从小便利出。

桑白皮(蜜炒) 甜葶苈(微炒) 赤茯苓(酒炒) 车前子(炒) 炙甘草(减半)

上为细末,每服五分,生姜、大枣煎汤调服。

集成沆瀣丹方见卷二胎热门。

橘皮汤治咳嗽痰甚呕吐。

法半夏(一钱) 白云苓(一钱) 真广皮(一钱) 旋复花(一钱) 北细辛(五分) 官拣参(五分)芽桔梗(一钱) 陈枳壳(一钱)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徐服。

集成金粟丹方见卷二类搐门。

六味地黄汤方见卷二胎疾门。

人参冬花膏治气逆咳血,痰中见血。

官拣参 天门冬 麦门冬 款冬花 川贝母 桑白皮 金井胶 片枯芩 白当归(以上各一钱) 北五味炙甘草(各五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龙眼核大。每一丸,灯芯汤下。

人参五味子汤治久嗽脾虚,中气怯弱,面白唇白,此神方也。

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一钱五分) 白云苓(一钱) 北五味(五分) 杭麦冬(一钱) 炙甘草(八分)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温服。

清燥救肺汤喻嘉言制。治诸气 郁,诸痿喘呕,皆属肺之燥也。

鲜桑叶(经霜者,得金气而柔烂不凋,取之为君,用一钱) 炙甘草(利胃,生用,一钱) 熟石膏(禀清肃之气,极清肺热,用一钱二分) 官拣参(生胃之津,养肺之气,七分) 胡麻仁(炒,研,一钱) 真阿胶(八分)杭麦冬(去心,一钱二分) 北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 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用)

水一碗,煎六分,频频分二三次服。痰多,加川贝母、栝蒌;血虚,加生地黄;热甚,加犀角、羚羊角。

桔梗汤治肺痈出脓血。

芽桔梗(二钱) 白当归(一钱) 川贝母(一钱) 栝蒌皮(一钱) 汉防己(一钱) 光杏仁(五分)陈枳壳(一钱) 薏苡仁(二钱) 生黄 (一钱) 鲜桑叶(一钱) 润玄参(一钱)

用芦、茅桂三钱为引,水煎,热服。

百嗽论

编辑

凡乳子百日内有痰嗽者,谓之百 嗽。或出胎暴受风寒,或浴儿为风所袭,或解换褓裳,或出怀喂乳,而风寒得以乘之。此病由外来者。或乳汁过多,吞咽不及而呛者;或啼哭未定,以乳哺之,气逆而嗽者,此病由于内生者。皆能为嗽。第前汗下之剂,难于用之,以其胃气方生,不能胜药故也,故曰百 嗽难医。然虽曰难医,正未尝曰不医。予之治此,未为不多,其用药之治,有案在后;复有不治之治,更为快捷方式,而又百治百愈,但须乳母听戒,治之无难。凡遇百 嗽,先用荆防败毒二小剂,母子同服,服完止药。惟令乳母忌口,凡荤酒油腻、盐醋酸咸、姜椒辛辣、青菜面食之类,一概屏绝,惟用香茶白饭,少佐橘片橙片,以清其乳。虽儿嗽至重者,不过十日八日,得哺清乳,嗽自愈矣。倘不听戒,复不择医,徒然服药,有名无实,竟何益哉!

附案

编辑

阳明经高君作梅翁,与令弟云轩翁,同于甲寅五月举子。然皆膏粱之禀,胎元怯弱,于七月间,两儿同患百嗽。予谓云翁曰∶公郎面白唇淡,白眼带青,嗽声连续,痰不相应。此肝风有余,肺气不足,虽有喘嗽,未可以常法治之。设投疏风清肺,适足益燥伤阴,不特嗽不能愈,而证必加重。云翁深以为是,乃投人参五味子汤,其应如响,四剂全瘳。计用人参二钱八分。作翁者,其体更弱,外候面白眼青,自汗多嗽,满头青筋,囟门宽大。因谓之曰∶令侄正同此证,已服补脾保肺之剂愈矣。公郎中气更虚,速宜用参,始不费手。适有老妪专挑马牙者,从内阻之,复有医者,从外阻之,力言不可用参,服参则不可治,且云未见百日之儿敢用参者。老妪更嘱其母曰,道翁丸药,切不可服,其中多有人参,服之为害不浅。其母闻之,以为诚然,于是视予药如砒毒矣。作翁原素艰嗣息,莫能主张于予言,似有阳是阴否之意。予见其迟疑不决,亦不敢强,姑听之。此医日一诊视,自七月下旬治起,直至十月初旬,作翁往府考贡,其病愈治愈危,竟至奄奄一缕,而逆证丛生,无可救药。医者束手乏策,老妪缄口无言,皆绝迹不至矣。夫人辈无所倚仗,复恳于予。予叹曰∶早听予言,何有今日!乃入诊视,见其面目如蓝,形体惟皮束骨,声哑无音,咳嗽气促,雨汗淋漓,四肢搐掣,逆证全具,毫无生机。因不忍释手,详为审视,惟两目神光尚存。予曰∶生机或在是乎!遂以大参一枝、天员五粒,蒸汤与服。初服小半,予为抱之,环步室中,审其呼吸之息,气虽未减,而亦不见其增,即与服完,良久觉气稍顺。予喜曰∶得之矣。遂用大参二钱、天员肉七粒,蒸汤服之,竟获大效。是夜汗搐俱止,喘嗽略亦轻减。第苦于人小体弱,即二钱之参汤,亦须一夜方能服完。幸予此时行动匀静,数载未曾设榻,终夕无眠,竟与抱之,昼夜不一释手,醒即予服,服后仍睡。数日之后,则鼾声如雷,睡眠极隐,呼吸极长。

予知为气复神归之效。如此者十昼夜,诸证已愈八九,惟形色未复,音声未亮。予曰∶功程虽半,未敢暂停,参须倍之。于是每日大参四钱、天员十四粒,如前调理,计前后二十昼夜,共享官拣六两有零,始奏全绩,于是声音清亮,面色红融,肌肉复生,精神胜旧;今已长成,俨然美丈夫矣,而且聪明持达,经史皆通,他日翱翔,奚能限量!如此之证,如此之治,不特世人未见,医家未闻,即诸书亦所未载。半岁乳子,而用六两之参,起沉 于万难之日,苟无定识者,未必有成。故拜恳同道,但须认证真确,不必拘泥古方,神而明之,存乎人耳。

或问二证皆百 嗽,何以前证用药,而后证独用参者何也?曰∶有理焉。前证在七月间,正肺金旺时,为风邪冲并,但伤其中气,他脏无涉,故以四君子补脾,生脉散保肺,收其耗散之金,得返清肃之令,中气一回,应手而愈。后证自七月起至于十月,金已退气,正当水旺木相之时,由肾水无源,所以肝木失养,诚母病子伤,故面目俱青,手足搐掣,此非肝强,实肝败也。《内经》有善则不见,恶则见之之言,显然可证。在常俗之辈,见其搐掣,又必为之镇惊化痰,截风定搐矣,谁复为之保固真元,维持竭绝哉?不知此等之证,阴阳两败,脏腑俱伤,苟非大力之品,莫可挽回。所以屏去杂药,独用人参之甘温,天员之甘润,味极纯正,饲之儿喜,况人参之力,在阴益阴,在阳益阳,荣卫气血,精神意智,无不补者,而且昼夜不彻,则真元阴受其长养之功,乌得不效!又曰∶初服即效,而必待三七之日,始奏全绩者,何也?曰∶克削过伤,枯燥已极,如旱苗焦壤,豪雨无裨,心淙淙润泽,始可盈科。至于三七之久,天地来复之机,业已三至,人身荣卫,已周一千五十度,升降有恒,神气已足,不药之庆,夫复何疑!此等之治,非谓世之婴儿,一有咳嗽,盒饭用参,第禀受先亏,胎元怯弱者,有不得不用之势。独惜前医偏执己见,即数分之参,断不肯用,孰知用至六两之多,始收全效。可见辨证不真,误人非浅,故笔此以为择医者劝。

咳嗽简便方

编辑

小儿咳嗽声不出者,紫菀微炒研末,杏仁去皮尖,研如泥,等分,炼蜜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北五味七粒煎汤,化服。

肺实咳嗽痰喘,葶苈子隔纸炒为末,枣肉为丸龙眼核大。每服一丸,白汤化服。

咳嗽多痰,葶苈子隔纸炒、知母微炒,各五钱,研末,砂糖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

小儿喘嗽发热,自汗吐红,脉虚无力。人参切片,焙干,天花粉切片,酒炒,等分为末。每服五分,蜜汤调服,以瘥为度。

秋天肺燥,咳嗽无痰,北沙参一味,每服五钱,净水浓煎,热服。

小儿百 嗽,痰壅喘咳,用贝母五钱,淡姜汤润湿,饭上蒸过,甘草半生半炒,二钱五分,研细末,砂糖为丸龙眼核大。每服一丸,米饮化服。

热痰咳嗽,痰出稠浓,或咽喉痛,制南星、制半夏各三钱半,枯黄芩七钱,焙燥为末,砂糖为丸芡实大。

每用一丸,姜汤化服。

哮喘证治

编辑

经曰∶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得卧,上为喘呼。又曰∶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夫喘者,恶候也。肺金清肃之令,不能下行,故上逆而为喘。经曰∶诸气 郁,皆属于肺。

喘者,肺之 郁也。吼者,喉中如拽锯,若水鸡声者是也;喘者,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是也。故吼以声响言,喘以气息名。凡如水鸡声者为实,喉如鼾声者为虚,虽由于痰火内郁,风寒外束,而治之者不可不分虚实也。

有因外感而得者,必恶寒发热,面赤唇红,鼻息不利,清便自调,邪在表也。宜发散之,五虎汤。

有因热而得者,必口燥咽干,大小便不利。宜葶苈丸微下之。

有因宿食而得者,必痰涎壅盛,喘息有声。先用山楂、神曲、麦芽各三钱,煎汤与服,消其食,次千缗汤。

素有哮喘之疾,遇天寒暄不时,犯则连绵不已,发过自愈,不须上方。于未发时,可预防之。有一发即能吐痰者,宜服补肾地黄丸加五味、故脂,多服自愈;有发而不吐痰者,宜痰喘方。

凡哮喘初发,宜服苏陈九宝汤。盖哮喘为顽痰闭塞,非麻黄不足以开其肺窍,放胆用之,百发百中。

或胸膈积热,心火凌肺,热痰壅盛,忽然大喘者,名马脾风。盖心为午火属马,言心脾有风热也。小儿此证最多,不急治,必死,用牛黄夺命散下之效。

凡大病久病之后,或久服寒凉克削之后,或久吐久泻之后,忽然气急,似喘非喘,气息短促,名为短气。

短者断之基,气将脱也。速宜挽救,人参五味子汤效。

又有虚败之证,忽然张口大喘,入少出多,而气息往来无滞。此肾不纳气,浮散于外,大凶之兆,速投贞元饮;不效,理阴煎加人参、鹿茸,或可挽救。

如汗出如油,发润而喘者,肺绝也;汗出如油,张口大喘者,命绝也;直视谵语而喘者,肝绝也。凡大病正气欲绝,无根脱气上冲,必大喘而绝矣。

【入方】

五虎汤治寒邪入肺而作 ,盖 为寒痰固结,非此方不能解散。

净麻黄(七分) 光杏仁(一钱) 陈细茶(一钱) 熟石膏(一钱五分) 炙甘草(四分)

净水煎,空心服。

葶苈丸方见卷三咳嗽门。

千缗汤治痰闭肺窍,喘息有声。

法半夏(二钱) 大皂角(五分) 老生姜(一钱) 炙甘草(一钱)

水煎服。以上皆素无哮喘,而暴发者用。

补肾地黄丸治先天不足,肝肾虚者通用。

熟地黄 怀山药 山萸肉(各一两) 嫩鹿茸 淮牛膝(各二两) 粉丹皮 白云苓 宣泽泻(各一两)

北五味 补骨脂(各一两)

上为末,蜜丸绿豆大。每服三钱,淡盐汤空心下。

痰喘方治哮喘无痰者,盖痰入于肺窍,不能出故也。

官拣参 制南星 制半夏 栝蒌霜 香附米 皂角灰 真广皮(炒) 萝卜子(炒,各等分)

共为末,姜汁煮神曲糊丸麻子大。每服一钱,姜汤化下。

苏陈九宝汤治风寒闭肺而作哮喘。

净麻黄(五分) 红云皮(五分) 南薄荷(五分) 青化桂(取心,五分) 紫苏叶(四分) 桑白皮(五分)大腹皮(一钱) 光杏仁(四分) 炙甘草(六分)

生姜三片,水煎,临服加童便少许冲服。

牛黄夺命散治胸膈有痰,肺胀大喘。

黑牵牛(半生半炒,取头末,五钱) 锦庄黄(酒润,晒干) 陈枳壳(麸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五分,白汤调下。量儿大小加减,临服加蜜数匙,以气平为度。

人参五味子汤方见卷三咳嗽门。

贞元饮(景岳新方) 治气短似喘,呼吸急促,提不能升,咽不能降,势甚垂危。常人但知为气急,其病在上,而不知元海无根,肝肾已败。此子午不交,气脱证也。

大熟地(五钱) 白当归(三钱) 炙甘草(一钱)

水煎,热服。如兼呕恶,或恶寒者,加煨姜五片;气虚脉微至极者,速加人参;如肝肾阴虚,手足厥冷,加肉桂一钱。

理阴煎(景岳新方) 治肾肝亏败,不能纳气,浮散作喘。

干熟地(三钱) 白当归(二钱) 炮姜灰(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

手足冷者,加熟附子一钱,青化桂一钱。

水二盅,煎七分,热服。

哮喘简便方

编辑

治痰气壅塞,悉尼汁一杯,生姜汁四分之一,蜂蜜半杯,薄荷细末一两,和匀,器盛,重汤煮一时之久,任意与食,降痰如奔马。

化痰丸丝瓜烧存性,为细末,枣肉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姜汤化下。化痰最捷,兼能止嗽。

坠痰丸治一切风痰、湿痰,老痰、痰火,胸痞满,气壅塞。

黑牵牛(四两,炒,止取头末一两) 大皂角(去皮弦及子,酥炙黄,四钱) 生白矾(三钱)

共为细末,米糊丸。每服一钱,儿稍大者二钱,空心姜汤服。痰涎从大便出;久病之人,五日、十日一服;病缓者半月一服。

治醋呛成吼,用甘草二两去赤皮,每段切二寸长,两半劈开,用猪胆二枚取汁,浸甘草三日,取起,火上炙干为末,蜜丸绿豆大。每晚临卧服二钱,茶汤送,神效!

哮喘久不止,不拘老小,一服即止,并治小儿奶哮,石膏、半夏、栝蒌仁、陈皮、麻黄各一钱五分,枳实、杏仁各一钱,甘草七分,生姜五片,水煎,热服。

清金丹治一切吼疾,或痰或食,遇浓味即发者尤妙。

萝卜子蒸熟,晒干,为末,猪牙皂烧存性,等分共为细末,姜汁打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一二十丸,姜汤送下。

诸疳症治

编辑

夫疳之为病,亦小儿恶候。十六岁以前,其病为疳,十六岁以上,其病为痨,皆真元怯弱,气血虚衰之所致也。究其病源,莫不由于脾胃,盖胃者,水谷之海也。水谷之精气为荣,悍气为卫,荣卫丰盈,灌溉诸脏。

凡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气也;润皮肤、美颜色者,血也。所以水谷素强者无病,水谷减少者病,水去谷亡则死矣。凡病疳而形不魁者,气衰也;色不华者,血弱也。气衰血弱,知其脾胃必伤。有因幼少乳食,肠胃未坚,食物太早,耗伤真气而成者;有因甘肥肆进,饮食过餐,积滞日久,面黄肌削而成者;有因乳母寒热不调,喜怒房劳之后,乳哺而成者;有二三岁后,谷肉果菜恣其饮啖,因而停滞中焦,食久成积,积久成疳;复有因取积太过,耗损胃气,或因大病之后,吐泻疟痢,乳食减少,以致脾胃失养。二者虽所因不同,然皆总归于虚也。其证头皮光急,毛发焦稀,腮缩鼻干,口馋唇白,两眼昏烂,揉眉擦鼻,脊耸体黄,斗牙咬甲,焦渴自汗,尿白泻酸,肚胀肠鸣,癖结潮热,酷嗜瓜果、咸炭、水泥者,皆其候也。然治寒以温,治热以凉,此用药之常法。殊不知疳之为病,皆虚所致,即热者亦虚中之热,寒者亦虚中之寒,积者亦虚中之积。故治积不可骤攻,治寒不宜峻温,治热不可过凉。虽积为疳之母,而治疳必先于去积,然遇极虚者而迅攻之,则积未去而疳危矣。故壮者先去积,而后扶胃气;衰者先扶胃气,而后消之。书曰∶壮人无积,虚则有之。可见虚为积之本,积反为虚之标也。

如恶食滑泻,乳食直下,牙龈黑烂,头项软倒,四肢厥冷,下痢肿胀,面色如银,肚硬如石,肌肉青黑,肛门如筒,口吐黑血,吐利蛔虫,并为不治。

初病者以集圣丸为主,久病者但以肥儿丸调之,以补为消可也。

凡疳之初起者,集圣丸为主方,其有五脏兼证,从权加减,不必多求方法。

【入方】

芦圣丸治冷热新久一切疳证,以此为主。

真芦荟(酒蒸) 五灵脂(炒) 夜明砂(炒) 真广皮(酒炒) 杭青皮(醋炒) 蓬莪术(煨)使君肉(炒) 南木香(屑) 白当归(炒) 正川芎(酒炒,以上俱各二钱)官拣参(三钱,切片,焙干) 正川连(姜制) 干蟾蜍(酥炙,俱三钱) 西砂仁(酒炒,二钱)

上为细末,用公猪胆一枚取汁,将前末和匀,粟米糊丸龙眼核大。每服一丸,米饮调下。

各证加减法

编辑

一病有切牙舒舌,舌上生疮,爱饮冷水,唇红面白,喜伏地卧。此心疳也。本方去莪术、砂仁、青皮、陈皮、川芎、木香六味,加生地、茯苓、胆星各二钱,朱砂、甘草各一钱;一面青,目生白膜,泄泻夹水或青色,此肝疳也,本方去莪术、砂仁、陈皮、木香四味,加胆草、栀仁、防风、天麻、蝉蜕各二钱,青黛一钱五分;一爱食泥土,冷物,饮食无度,身面俱黄,发稀作穗,头大项小,腹胀脚弱,间或泄泻,肌瘦,昼凉夜热,不思乳食,此脾疳也,专用本方;一鼻下赤烂,手足枯细,口中腥臭,或作喘嗽,右腮晃白,此肺疳也,本方去莪术、砂仁、青皮、川芎、木香四味,加桑皮、桔梗、苏叶、阿胶、炙甘草各二钱,外用泽兰叶、铜绿、轻粉,等分为末,贴烂处;一两耳内外生疮,脚如鹤膝,头缝不合,或齿缝臭烂,变成走马疳,此肾疳也,本方去莪术、砂仁、青皮、陈皮、木香、灵脂六味,加熟地、茯苓、山药、萸肉各三钱,丹皮、泽泻各二钱;一食积久而成疳。其证形瘦腹紧,时发潮热,羞见生人,见之则哭,本方去芦荟、灵脂二味,加人参、黄、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浓朴、炙草、神曲、麦芽、鳖甲、三棱各二钱;一久泄不止,胃虚成疳,此疳泻也,本方去芦荟、莪术、灵脂三味,加白术、茯苓、肉蔻、诃子各二钱,加人参三钱;一久痢不止,胃虚成疳,此疳痢也,本方去芦荟、莪术、青皮、灵脂四味,加诃子肉、建莲肉各三钱;一疟久未已,胃虚成疳,此必有癖,谓之疳疟,本方去芦荟、灵脂二味,加黄 、鳖甲、柴胡、半夏、神曲、三棱各二钱,倍人参三钱;一脑疳,皮毛光急,满头疮饼,脑热如火,发结如穗,遍身多汗,腮肿囟高,令儿眼痛,其病在肝,本方去莪术、砂仁、青皮、陈皮四味,加胆草、川芎、升麻、羌活、防风各二钱;一脊疳,虫食脊膂,发热黄瘦,积中生热,烦渴下痢,拍背如鼓鸣,脊骨如锯齿,或十指皆疮,频啮指甲,宜安虫丸,盖五疳或有停食成积,积久生虫,或如丝发、如马尾,多出于头项背腹之间,虫色黄白赤者可治,青黑者难治也,安虫丸,即本方去莪术、砂仁、青皮、陈皮、当归、川芎六味,加苦楝根白皮、贯众、芜荑、槟榔各二钱,名安虫丸∶一蛔疳,皱眉多哭,呕吐清沫,腹中乍痛,痛时腹中结聚成块,摸之梗起,满肚青筋,唇口紫黑,肠头啮痒者是也,蛔从口鼻出者难治,宜安虫丸,即上方;一丁奚疳,手足极细,项小骨高,尻削体瘦,腹大脐突,号叫胸陷者是也,集圣丸本方;一哺露疳,虚热往来,头骨分开,翻食吐虫,烦躁呕哕者是也,集圣丸本方;一无辜疳,因浣衣夜露,被无辜鸟落毛所污,小儿服之,身体发热,日渐黄瘦,脑后项边有核如弹丸,按之随动,软而不痛,其中有虫如米粉,宜刺破其核,以膏药贴之,内以本方去莪术、砂仁、灵脂三味,加黄 、鳖甲、槟榔各二钱;一疳热,由于胃脾虚弱,阳浮于外,气不归元,只以补脾为主,使阳气收敛,热自退矣,用参苓白术散多服为妙,或兼脾阴虚者,间服六味地黄丸;一疳渴,由胃气下陷,津液不生故也,宜补其胃,使清阳上升,津液渐生,渴自止矣,七味白术散;一走马疳,虫病也,齿属肾,肾主虚,才受热邪,直奔上焦,初起口臭,名曰臭息,次则齿黑,名曰崩砂,甚则龈烂,名曰溃漕,有血迸出,名曰宣露,甚至齿皆脱落,名曰腐根。纵得全活,齿不复生,外证脑热肌瘦,手足如冰,寒热时有,滑泄肚痛,口臭干渴,齿龈破烂,爪甲黧黑,身多疮疥,痘疹之后,多有此证,不可救治,毒归于肾故也,初起者清胃散,另有治法,在齿牙本门;一 病,儿将周岁,母复有娠,儿饮其乳,谓之 (音忮)乳,以成此证,或有母患别病,儿饮其乳,以类母病者有之,盖母之血气若调,乳则长养精神,血气一病,乳则反为病根,母既妊娠,精华下荫,冲任之脉,不能上行,气则壅而为热,血则郁而为毒,小儿神气未全,易于感动。其候寒热时作,微微下利,毛发脱落,意殊不悦,甚则面色萎黄,腹胀青筋,泻青多吐,日渐 羸,竟成疳证,俗以孕在胎中,因儿饮乳,其魄识嫉而致儿病,故谓之胎妒,龙胆汤;一骨蒸之病,多起于胃,其始也,邪火上冲而能啖,火消烁而善饥,盖胃为气血之海,气血不足,邪火杀谷,水谷之精气不足济之,渐成口秽烦躁,夜热朝凉,毛焦口渴,气促盗汗,形如骨立,谓之消瘅。若大便日十余行,肢瘦腹大,频食多饥,谓之食并,此皆邪火为害,耗伤津液而致者,大肥儿丸。

【入方】

参苓白术散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呕吐泻痢,大病之后,补救脾胃,此方为神。

官拣参(切片,焙干) 漂白术(土炒) 白云苓(乳蒸) 怀山药(炒,各一两五钱) 芽桔梗(焙)薏苡仁(炒) 建莲肉(去心) 炙甘草(各一两)

共为细末。每服一二钱,姜、枣汤调服。

六味地黄丸方见卷二胎疾门。

七味白术散方见卷三泄泻门。

清胃散治走马牙疳。

雅黄连 白当归 绿升麻 怀生地 粉丹皮 白芷梢(等分) 北细辛(减半)

净水煎滚,热服。

龙胆汤治小儿 病。

草龙胆 钩藤钩 北柴胡 芽桔梗 赤芍药 正川芎 官拣参 白云苓(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井水煎服。外以夜明砂不拘多少,以红纱作一小袋盛之,系儿胸前。

大肥儿丸治小儿脾胃虚弱,泄泻骨蒸。

官拣参(切片,焙干) 山楂肉(炒) 漂白术(土炒)真广皮(炒) 蓬莪术(炒) 川浓朴(姜制) 六神曲(炒) 雅川连(姜制) 胡黄连(炒) 杭青皮(醋炒)白云苓(乳蒸) 杭白芍(酒炒) 地骨皮(酒炒) 宣泽泻(炒) 肉豆蔻(煨) 尖槟榔 正川芎(炒)北柴胡(酒炒) 使君肉(炒) 干蟾蜍( ) 炙甘草(各五钱) 五谷虫(一两)

共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米饮化下。

加减肥儿丸治一切久病成疳,总归虚处,不可以前法治之,只宜以此丸久服,以补为消,无不愈者。

官拣参(切片、焙干) 嫩黄 (蜜炙) 漂白术(土炒) 白云苓(乳蒸) 广陈皮(酒炒) 杭青皮(醋炒)白归身(酒洗) 大鳖甲(醋炙) 正川连(姜制) 南木香(屑) 使君肉(炒) 干蟾蜍(酥炙) 炙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另以山药打糊为丸。量儿大小加减,日日服之,以米汤调下。病愈药停。

疳证简便方

编辑

小儿疳积,黄瘦骨立,头上疮痂,发如麦穗。用干蟾蜍三五只,去四足,以香油涂之,炙焦为末,蒸黑枣去核,取肉捣膏,和蟾末为丸龙眼核大。每日三服,积垢自下,多服之,形容自变,其病如失。

又方买天浆虫四两,洗极净,晒干,微炒为末,加甘草细末五钱,米糊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米饮下。

小儿诸疳日久,身面生疮,烂成孔凹,如大人杨梅疮样。用蒸糯米饭时,甑盖四边滴下气水,以碗盛取,扫疮上,数日即效。百药不验者,此方如神。

疳蚀口烂,用粪蛆洗漂极净,晒干,微妙为末,褐衣烧灰减半,共研匀,频吹口内效。

小儿口疳破烂。人中白 过,浓黄柏蜜炙焦,二味等分,少加冰片,共研末,以盐茶洗口后,以药搽之。

走马牙疳及齿龈腐烂黑臭者,用溺壶内多年积垢,名人中白, 红一两,儿茶五钱,黄柏、薄荷、青黛各一钱,冰片三分,共研细末,先以温水漱口,然后吹药于疳上,每日六七次。吹药之时,涎从外流者为吉,涎收向内者,毒入里也,不治。

牙疳鼻疳,人中白 一钱五分,毛褐灰、枯白矾各一钱,为细末,湿者干搽,干者先以香油润湿,然后搽药。

急疳蚀烂口鼻欲死。海中紫贝子 过,(俗名南蛇牙齿,又名砑螺,岭南称狗支螺者是也,)炭火 过为末,腊猪油调涂。

牙疳溃烂,穿唇破舌,并治口疮。胡黄连五分,胆矾、儿茶各一钱五分,共为细末,搽之。

呕吐证治

编辑

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又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而出,故痛而呕。夫呕吐者,阳明胃气下行则顺,今逆而上行,故作呕吐。其证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又曰干呕,久病见此者死。盖小儿呕吐,有寒有热有伤食,然寒吐热吐,未有不因于伤食者,其病总属于胃。复有溢乳、 乳、呕哕,皆与呕吐相似,而不可以呕吐治之。更有寒热拒隔之证,又有虫痛而吐者,皆当详其证而治之。凡治小儿呕吐,先宜节其乳食,节者,减少之谓也。凡呕吐多渴,不可与之茶水,水入复吐,终不能止,必强忍一二时久,而后以米汤与之,吐自止矣。

寒吐者,乳片不消,多吐而少出,面白眼慢,气缓神昏,额上汗出,脉息沉微,宜温中消食。轻者藿香正气散,不止,理中汤加藿香,又不止,参香散。再若不止,此阴盛格阳,谓之拒格,急以理中汤一剂,用公猪胆汁和童便少许,将药润湿炒熟,煎服即止。此《内经》热因寒用之法也。盖阴寒太过,阳热之药拒而不纳,故以猪胆汁、童便为向导,其始则同,其终则异,下咽之后,阴体渐消,阳气乃发也。

热吐者,面赤唇红,吐饮少而出物多,乳片已消,色黄,遍身发热而烦躁。夏月多此证,宜五苓散加藿香,不止,藿连汤,再不止,用理中汤,煎熟,调六一散冷服即止。此寒因热用也。

伤食吐者,眼泡浮肿,面色微黄足冷,其热日轻夜重,或吐馊酸之气,或吐黄水,或吐青痰,其脉弦实而滑。此有宿食也,宜下去其积乃止,消积丸。

伤乳吐者,才乳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食无度,脾胃娇嫩,不能运化。此满则溢也,名嗌乳。但宜节其乳,则吐自止。

乳者,时时吐乳而不多,似吐非吐,皆胃虚所致也,宜参香散。

有乳多而吐出者,非真吐也;苟不知禁,即成真吐也。百日内小儿多有之,盖身小身软,必等乳母拥抱之,苟有倾侧,乳即溢出。此人事也,不须用治。

嗽吐者,儿有咳嗽,必待其嗽定,方可与乳。若嗽未定,以乳哺之,其气必逆,乳不消化而为痰,痰气壅塞,嗽不得转而吐乳也,枳桔二陈汤。

小儿初生三日内吐乳者,用丁香三粒、陈皮三分,生姜三片,煎服自止。又不若煨姜汤更妙!此予用最多者,盖三四日内总皆寒吐也。

初起 乳,即当调治。如 不已即成吐,吐不已即成呕,呕不已即成哕,至此胃气大虚,精神渐脱矣,若呕吐不已,日渐沉困,囟陷囟肿,青筋大露者;并频吐不食,昏沉语塞,喘急大热,常吐腥臭者,皆死。

哕者,有声无物,最恶之候,凡久病之后而见此者,皆为不治。

予按∶为医者临延医病,贵能体贴病情,能用心法。大凡呕吐不纳药食者,最难治疗。

盖药入即吐,安能有功?又切不可强灌,胃口愈吐愈翻,万不能止。予之治此频多,先将姜汤和黄土作二泥丸,塞其两鼻,使之不闻药气。然后用对证之药煎好,斟出澄清,冷热得中,止服一口,即停之半时之久,再服一口,又停之良久,服二口停之,少顷则任服不吐矣。斯时胃口已安,焉能得吐?愚人不知,明见其吐药不纳,偏以整杯整碗强灌之,则一吐倾囊而出,又何药力之可恃乎?此等之法,不但幼科可用,即方脉亦当识此。倘临证不体病情,全无心法,即如呕吐一证,虽能识病,虽能用药,其如不纳何哉?

【入方】

藿香正气散方见卷二类搐门。

理中汤方见卷二乳子伤寒门。

参香散治小儿胃虚作吐,诸药不止。

官拣参(切片,焙干) 上沉香(锉末) 公丁香(研) 藿香梗(焙) 南木香(锉屑,各等分)

共为细末,每服五七分,木瓜煎汤调服。

五苓散方见卷二中暑门。此加藿香。

藿连汤治小儿热吐不止。

真雅连(七分,姜汁炒) 紫浓朴(一钱,姜汁炒) 藿香叶(一钱)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热服。

六一散方见卷三痢疾简便方。

清积丸治食停胃口而作吐。

西砂仁(十二个,酒炒) 公丁香(九粒) 乌梅肉(三个,蒸,去核,取净肉) 巴豆仁(二粒,煨,捶去油)

共研细末,米糊丸绿豆大。每服三丸,白汤送。

枳桔二陈汤治小儿胸膈有痰,咳嗽作吐。

陈枳壳(一钱) 芽桔梗(一钱) 白云苓(一钱五分) 法半夏(一钱) 真广皮(一钱)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热服。

呕吐简便方

编辑

小儿呕吐,外证不热不渴,面白唇淡,神慢气怯,寒吐也。用生姜一大块,直切薄片,勿令折断,层层掺盐,以贮麻紧扎,外用草纸七层包之,水湿,慢火煨令熟,取起,去麻、纸,将姜捣烂,和早米煎汤服,立止。

小儿卒呕不止。生姜取自然汁一盏,煎滚听用;蜂蜜四两,炼熟听用。每服用姜汁一匙,蜜二匙,白汤调服,每日五六次,效。

小儿胃热呕吐。外证面赤烦躁,身热作渴,手足心热者,热吐也。黄连一钱姜汁炒,熟石膏一钱,共为细末,每服一钱,白汤调下。吐止,止后服,又用枇杷叶火上炙之,刷净毛,每用叶三片,煎汤热服,立止。

小儿干呕,极恶之证。用甘蔗取汁听用,生姜取汁听用。临服用蔗汁六匙,姜汁二匙,和匀温热服,不用汤水调。

凡呕吐服药不纳者,内有蛔虫在膈间,蛔闻药气则动,动则药出而虫不出。但于呕吐药中,加入川椒十四粒,则不吐矣,盖蛔得椒则伏矣。

治小儿一切吐逆,不拘冷热,及久吐诸药不效者。用硫黄五钱,水银一钱,同研至不见星,姜汁打,米糊为丸小豆大。三岁者三丸,大人则三四十丸,以阴阳水送下。此二味加增分两,入阳城罐内封固,以炭火升炼之,即是灵砂,为仙家所用之物。最能升降阴阳,交济水火,乃扶危济困之神丹也。

泄泻证治

编辑

经曰∶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又曰∶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如糜。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

凡泄泻肠鸣腹不痛者,是湿,宜燥渗之;饮食入胃不住,或完谷不化者,是气虚,宜温补之;腹痛肠鸣泻水,痛一阵、泻一阵者,是火,宜清利之;时泻时止,或多或少,是痰积,宜豁之;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为食积,宜消之,体实者下之;如脾泄已久,大肠不禁者,宜涩之,元气下陷者升提之。

泄泻有五∶寒、热、虚、实、食积也。但宜分别所泻之色。凡暴注下迫,属火;水液清澄,属寒;老黄色属心脾肺实热,宜清解;淡黄色属虚热,宜调补;青色属寒,宜温;白色属脾虚,宜补;酱色属湿气,宜燥湿,馊酸气属伤食,宜消。

脾土虚寒作泻,所下白色,或谷食不化,或水液澄清。其候神疲,唇口舌俱白色,口气温热,宜理中汤或六君子汤。

热证作泻,泻时暴注下迫,谓其出物多而迅速也,便黄溺赤,口气蒸手,烦渴少食,宜五苓散加栀仁。

有伤食及滞泻者,其候口嗳酸气,吞酸腹胀,一痛即泻,一泻痛减,保和丸消之。

如食已消,痛已止,而犹泄泻不止者,乃脾失清升之气,气虚下陷,补中益气汤。

有风泻,泻而色青稠粘,乃肝木乘脾,宜六君子汤加防风、柴胡、白芍。

有湿泻,腹内肠鸣,肚不痛,身体重而泻水,或兼风者,水谷混杂,宜升阳除湿汤。

凡大泻作渴者,其病不论新久,皆用七味白术散生其津液。凡痢疾作渴亦然。盖白术散为渴泻之圣药。倘渴甚者,以之当茶水,不时服之,不可再以汤水,兼之则不效矣。

久泻不止,多属虚寒。宜参苓白术散,加肉豆蔻煨熟为丸,服之自止。

久泻未止,将成疳者,参苓白术散加肉豆蔻煨,倍加怀山药,共为末。每日服之,则泄泻自止,津液自生,不致成疳矣。

经曰∶五虚者死,一脉细,二皮寒,三少气,四泄泻不止,五饮食不入。五虚悉具者死,能食者生。

凡泻不止精神好者,脾败也;吐泻而唇深红者,内热也;色若不退者死,面黑气喘者死。遗屎不禁者,肾气绝也。

【入方】

理中汤方见卷二乳子伤寒门。

六君子汤方见卷二类搐门。

五苓散方见卷二伤暑门。此加栀仁。

补中益气汤方见卷一保产门。

升阳治湿汤治风湿作泻。

绿升麻(一钱) 北柴胡(一钱) 六神曲(一钱) 北防风(一钱二分) 宣泽泻(一钱) 结猪苓(一钱)漂苍术(一钱五分) 真广皮(五分)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热服。若胃寒肠鸣,加益智仁、半夏各一钱。

七味白术散治泄泻津液下降,烦躁大渴。

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一钱) 白云苓(一钱) 南木香(三分) 藿香叶(一钱) 粉干葛(二钱)炙甘草(五分)

水煎,当茶饮。

此方治小儿阳明本虚,阴阳不和,吐泻而亡津液,烦渴口干。以参、术、甘草之甘温补胃和中;木香、藿香辛温以助脾;茯苓甘淡,分阴阳、利水湿;葛根甘平,倍于众药,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津液,又解肌热。治脾胃虚弱泄泻之圣药也,兼治久泻不止,口渴无度,并痢疾口渴。幼科之方,独推此为第一,后贤宜留意焉。

参苓白术散方见卷三疳证门。

泄泻简便方

编辑

治水泻,或饮食过度,或饮冷水冒暑而发。用生姜捣烂三钱,陈细茶三钱,浓煎汤饮,立止。盖泄泻由脏腑阴阳不和,姜能和阴,茶能和阳,是以多效。体素薄者,加莲子去心二钱。

泄泻因伤湿而起,米谷不化,不思饮食,困弱无力。用白术土炒、白茯苓各三钱,水煎,食前服。腹痛者,加炒白芍一钱,炙甘草五分。

泄泻因于寒者,腹痛手足冷。用胡椒十四粒、生姜三钱、淡豆豉三钱,煎汤,热服。

泄泻腹痛奇方,用鸡蛋一枚,将小头打一小孔,入胡椒七粒在内,以纸封顶,纸包煨熟,酒送更效。胡椒吞与不吞,不拘。

脾虚久泻,用白术土炒、山药酒炒、莲肉去心蒸熟、砂仁酒炒各一两,共为细末,以白砂糖二两和匀。每服一二钱,米饮调下。

又方,用早米造饭锅巴,取四两研末,莲子去心,蒸晒,为末四两,白糖四两,共和匀。每服二三钱,白汤调下,每日三服。

集成止泻散治久泻如神,此方经验最多。用车前子以青盐水炒七次,秤过二两,白茯苓炒二两,山药炒二两,炙甘草六钱,共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炒米汤调,乌梅汤更好。真神方也。

伤食证治

编辑

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东垣云∶饮者,无形之气也;食者,有形之血也。由此推之,乳为血液,饮之类也;谷有糟粕,食之类也。乳之与食,原非同类,岂可不辨乎哉?

凡小儿饮食伤脾之证,非可一例而论。有寒伤、有热伤;有暂病、有久病;有虚证、有实证。但热者、暂者、实者,人皆易知;而寒者、久者、虚者,人多不识。如今之小儿,以生冷瓜果,致伤胃气而为腹痛泻利者,人犹以为火热,而治以寒凉,是不识寒证也。有偶因停滞而为胀痛,人皆知其实也,然脾胃之素强者,即滞亦易化,惟其不能化者,则恒有胀满之证。又或有不食亦知饥,少食即作胀,或有无饥无饱,全不思食,或因病有伤胃气,久不思食,本非有余之证。时医遇此,无论有余不足,鲜有不用开胃消导之剂者,是不知虚证也。盖脾胃原有运化之功用,今既不能化食,则运用之职已失其权,而尚可专意克削,以益其困乎!故凡欲治病,必先藉胃气以为行药之主。若胃气强者,攻之则去,而疾常易愈,此以胃气强而药力易行也;胃气虚者,攻之亦不去,此非药不去病,以胃气本弱,攻之则益弱,而药力愈不行,胃愈伤病亦愈甚矣。若乃体质贵贱,尤有不同。凡藜藿之儿,壮健之质,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惟速去为善;如以弱质弱病,而罔顾虚实,概施欲速攻治之法,则无有不危矣。

凡素喜冷食者,内必多热;素喜热食者,内必多寒。故内寒者,不喜寒;内热者,不喜热。然热者嗜寒,多生中寒,寒者喜热,多生内热。《内经》所谓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凡治病者,又当于素禀中察其嗜好偏胜之弊。

凡饮食致病,伤于热者多为火证,而停滞者少;伤于寒者多为停滞,而全非火证。大都饮食之伤,必因于寒物者居多,而温平者次之。盖热则易于腐化流通,所以停滞者少。

冯楚瞻曰∶凡小儿伤食,皆由胃气怯弱。今时之医,以平胃散为脾胃之准绳,孰知平胃者,胃中有高阜,则能使平之,使一平即止,不可过剂,过则平地反成坎矣。又不若枳实丸为胜,方为洁古老人所制,用枳实一两、白术二两,补多于消,先补而后消也。但此丸原为伤食者设,今若专以为补脾药,又误矣。夫枳实有推墙倒壁之功,用之不当,能无克削?即如山楂、神曲、麦芽,举世所常用者,然山楂能化肉积,凡多年母猪肉之不烂,但入山楂一撮,登时皮肉即糜;又产妇儿枕痛,以山楂煎服,儿枕立化,可见其破滞之功,岂可轻用!

曲、麦者,以米饭在瓷缸中,必藉曲以酿酒,必藉 以成糖。脾胃在人身中非瓷缸比,原有化食之功,今食不化,因其所司者病也,只补其运用之能,而食自化,何必用此消克药哉?

大凡小儿原气完固,脾胃素强者,多食不伤,过时不饥。若儿先因本气不足,脾胃素亏者,多食易伤,如攻伐一用,饮食虽消,而脾气复经此一番消伐,愈虚其虚;后日食复不化,犹谓前药已效,汤丸叠进,展转相害,羸瘦日增,良可悲矣!故医有贫贱之医,有富贵之医,膏粱子弟与藜藿不同,太平之民与疮痍自别。乡村里巷,顽夫壮士,暴有所伤,攻伐之剂,一投可愈;倘膏粱幼稚,禀受怯弱,娇养柔脆,一例施之,贻害不小矣。

楚瞻曰∶人之脾胃虽能化食,实由于水火二气运用其间,非脾胃之所专能也。内火盛则脾胃燥,水盛则脾胃湿,皆不能健运,乃生诸病。如消渴证,火偏盛而水不能制;水肿证,水偏盛而火不能化。惟制其偏而使之平,则善矣。制者,非谓去水去火之意。人身水火,本自均平,偏者病也。火偏多者,补水配火,不必去火;水偏多者,补火配水,不必去水。譬之天平,此重则彼轻,一边重者,只补足轻之一边,决不凿去马子,盖马子一定之数。今人见水利水,见火泻火,是凿马子者也。

小儿之病,伤食最多,故乳食停滞,中焦不化而成病者,必发热恶食,或噫气作酸,或恶闻食气,或欲吐不吐,或吐出酸水,或气短痞闷,或腹痛啼叫。此皆伤食之候也,便宜损之。损之者,谓姑止之,勿与食也,使其自运。经谓伤之轻者,损谷则愈矣。损之不减,则用胃苓丸以调之;调之不减,则用保和丸以导之;导之不去,则攻下之。轻则木香槟榔丸,重则消积丸。

伤食一证,最关利害。如迁延不治,则成积成癖;治之不当,则成疳成痨。故小儿之强壮者,脾胃素实,恃其能食,父母纵之,以致太过,停留不化。此食伤脾胃,真伤食也,可用前法治之。如小儿之怯弱者,脾胃素虚,所食原少,或因略加,即停滞而不化。此乃脾虚不能消谷,转运迟耳,非真伤食,作伤食治则误矣。惟宜六君子汤,助其健运,多服自愈。

凡小儿脾胃实者,倘纵其口腹,不知节制,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而实者必致为虚矣。其体之虚怯者,能节其饮食,则肠胃不伤,谷气渐长,而虚者终变为实矣。

凡伤食吐泻后,则其所伤之物俱去,只与和其胃气,或异功散,或六神丸。

【入方】

洁古枳实丸治小儿伤食,脾不运化,以致面黄肚大。此方补多消少,诚为伤食运化之良方。

漂白术(二两,用土拌炒) 小枳实(一两,酒炒)

胃虚不思饮食者,加藿香叶五钱焙,西砂仁五钱酒炒,名香砂枳实丸;小儿体质肥白有痰者,加真广皮五钱酒炒,法半夏五钱焙,名橘半枳实丸。

上药炒制,以鲜荷叶包饭煨熟,去荷叶,将饭同前末捣匀,为丸极小。每一二钱,半饥白汤下。

胃苓丸方见卷二伤湿门。

保和丸治饮食停滞,胸膈痞闷,腹胀等证。

六神曲(炒) 真广皮(炒) 法半夏 白云苓(炒,各一两) 京楂肉(三两) 净连翘(炒) 萝卜子(炒,各五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一二钱,姜汤下。

丁香槟榔丸治伤食消之不去,以此下之。

黑牵牛(炒,取头末,五钱) 尖槟榔(炒,五钱) 锦庄黄(五钱,酒蒸,晒干) 南木香(三钱)

六神曲(炒,一两)

共为细末,姜汁打米糊为丸。量儿大小加减用之。此方亦不峻厉,白汤送下。

消积丸方见卷三呕吐门。

六君子汤方见卷二类搐门。

异功散专治脾胃虚弱,吐泻之后、大病之后,以此调理。

官拣参(切) 漂白术(土炒) 白云苓(乳蒸) 真广皮(酒炒) 炙甘草(各等分)

生姜、大枣水煎服。为末,姜、枣汤调服亦可。

六神丸与异功散主治同,实脾之功胜之。

官拣参(切片,焙干) 漂白术(土炒) 白云苓(乳蒸) 怀山药(乳蒸) 白扁豆(炒) 炙甘草(各等分)

共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姜汤化下。

食积证治

编辑

经曰∶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夫饮食之积,必用消导。消者,散其积也;导者,行其气也。脾虚不运则气不流行,气不流行则停滞而为积,或作泻痢,或成 痞,以致饮食减少。五脏无所资禀,血气日愈虚衰,因致危困者多矣。故必消而导之,轻则和解常剂,重必峻下汤丸。盖浊阴不降,则清阳不升;客垢不除,则真元不复。如戡定祸乱,然后可以致太平。若积因脾虚,不能健运药力者,或消补并行,或补多消少,或先补后消,洁古所谓养正而积自除。故前人破滞削坚之药,必假参术赞助成功。经曰∶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此之谓也。

夫食者,有形之物,伤之则宜损其谷,其次莫若消之,消之不去则攻之。此治初伤乳食之法也。倘治之不早,以致陈 菀聚,乃成积也。其候面色黄白,或青黄,腹大或紧,食少腹痛,发则数日不止。而医者治积,不问平日所伤之物是寒是热,并不察儿之形气或虚或实,可攻不可攻,竟用偏寒偏热峻下之药,而犯虚虚之戒,其害岂胜言哉!如先伤热乳热食者,则为热积;伤冷乳冷食者,则为冷积。五谷之类为食积,禽畜之类为肉积,菜果之类为冷积,故药宜分寒热。冷积应用消积丸,热积木香槟榔丸,仍用原伤之物作汤送之,谓之溯源汤。

凡用攻下取积之药,必先补其胃气,如六君之类,预服数剂,扶其元神,然后下之,免伤胃气也。

如小儿体质素怯者,虽有积必不宜下,当以补为消。六君子汤加莪术、木香,共为细末,姜汁打神曲糊丸。

每一二钱米汤下,久服自消。今儿禀受怯弱者众,有积皆当识此,攻积之药,慎勿轻用。

【入方】

消积丸方见卷三呕吐门。

木香槟榔丸方见卷三伤食门。

六君子汤方见卷二类搐门。此加莪术、木香。

食积简便方

编辑

消积丸消食、消水、消气、消痞、消胀、消肿、消积,其功甚捷,惟久病虚羸者不宜用。此比前消积丸药力轻缓,不甚峻厉。

香附米(酒炒,一两) 五灵脂(淘净,一两) 黑牵牛(炒,去头末,二两)

共为细末,醋打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一二十丸,食远姜汤送下。

治伤冷食及难化之物,用生姜、紫苏煎浓汤,置浴盆内,令患者乘热坐汤内,以手揉其腹胸,以热汤淋之,气通即化矣。

又方以生姜捣烂,紫苏捣烂,炒热布包,熨胸腹;如冷,再炒再熨,神效。

治伤食停积不消,用白酒曲,即酿酒小曲。炒二两,老麦芽取净末一两,共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

治粽伤及糯米所伤,更妙。

治饮食停滞,饱闷不消。以糯米一升炒热,以布包之,分作二包,于脐腹上轮换熨之,助其脾气转运也,立消。

因食肉停滞不消,用山楂子三十粒,捶碎,煎浓汤饮之,自化。

因食犬肉成积,不治则杀人。用山楂肉二十四粒,杏仁去皮尖二十四粒,煎浓汤饮,自化。

因食牛肉腹胀不消,用干稻草一把,煎浓汤滚热饮之,自消。

因面食腹胀,生姜捣汁,冲好酒热服,即消,又方,以生萝卜取汁,温热服,神应。

凡食面必用醋,断不作胀。

因食菱角腹痛作胀,生姜捣取自然汁,以滚汤冲服,立消。

因食瓜果生冷太多,以致腹胀气急,用真青化桂去粗皮,取肉研细末,以饭捣和为丸绿豆大。小儿每服五丸,稍长者十丸,水送,病愈药停。

凡小儿病,医认证不确,错用反药,或烦躁不宁,或呕泻不止。欲与解去,其药用黑豆一杯,甘草三钱,煎浓汤服之,自解。倘无黑豆,绿豆亦好。

发热证治

编辑

经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又曰∶气实者,热也。小儿之病,多有发热,然幼科论证太繁,来学眩目,莫得其要。予谓小儿之证,惟宜明显简切,有裨于治疗足矣。今以小儿发热,分为四大证∶一曰表热,一曰里热,一曰虚热,一曰实热。表里虚实既明,则大纲在手,然后逐证辨认,又岂能逃其冰鉴乎?

一、小儿无故发热,多由外感风寒。其证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寒,不欲露出头面,面带惨色,不渴,清便自调,吮乳口不热,或鼻塞流涕,或喷嚏,浑身拘急。此表热也。初起时一汗可解,桂枝汤加柴胡、粉葛,热服,取微汗效。若元气怯弱者,四君子汤加防风、柴胡、粉葛。

一、发热时,喜露头面仰身卧,扬手掷足,揭去衣被,渴欲饮水,吮乳不休者,口渴也,吮乳口热,小便赤,大便闭。此里热也。宜解利之,导赤散煎送泻青丸。

一、虚热者,多从大病之后,或温热,或潮热,如潮汐有定期也,或渴或不渴,大小便如常。宜补之,竹叶调元汤。

一、实热者,面赤腮燥,鼻孔干焦,喜就冷,或合面卧,或仰面卧,露出手足,揭去衣被,大渴不休,大小便秘。宜微下,集成沆瀣丹。

以上四热为纲,其下杂证为目,有纲有目,而犹不能辨别者,未之有也。

伤风发热,其证自汗身热,呵欠,目赤多睡,恶风喘急。此因解换褓裳,受风所致。治宜解肌,柴葛桂枝汤,热退之后,略宜滋阴。

伤寒发热,其证无汗身热,呵欠顿闷,项急面赤,喘急恶寒,口中气热。此因脱换受寒所致。治宜惺惺散。

热退后,微服沆瀣丹,以防内热。

既伤风寒,发热,又兼吐泻者,不可发散。此脾胃虚怯也。但以五苓散煎送理中丸。

伤热发热,多在夏月。其证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俱热。此因天气过热,而包裹过浓,受其热也。人参白虎汤以解其热,次以调元生脉散补之。

伤暑发热,夏月有之。其证身热自汗,作渴昏睡,手足冷。此由高堂广厦,阴冷太过,中气受伤所致。先以调元生脉散补其气,次服四君子汤以防吐泻。

心热者,浑身发热,面青自汗,心悸不宁,脉数烦躁,狂叫恍惚,此心热也。导赤散加黄连。

夜热者,夜间作热,旦则退去,此血虚也。六味地黄汤加龟板、当归、白芍,敛纳阴气。

伤寒无汗,服表药而汗出,其热不退,又复下之,热仍不退,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此为虚热,不可误用寒凉,即当和其胃气,裨阳气收敛,其热自退。四君子汤加炮姜。

疳热者,形色黄瘦,食不长肌,骨蒸盗汗,泄泻无恒,肚大脚小。多起于大病之后,失于将息,又或伤饥食饱,脾气受伤。六君子汤加当归、白芍。

壮热者,一向热而不已。由气血壅实,五脏生热。郁蒸于内,则睡卧不安,精神恍惚;蒸发于外,则表里俱热,燥急喘粗,甚则搐搦。以导赤散煎汤送泻青丸,大小便秘者,集成沆瀣丹。

烦热者,躁扰不安,五心烦躁,四肢温壮,小便赤涩。此心经有热,宜导赤散加麦冬、栀仁。

积热者,面赤口疮,大小便黄赤。此表里俱实。或因内伤酒面,煎炒炙 ,或误投峻补之药;或外因浓棉炉火,温暖过度,皆能生热。此人事所致,宜沆瀣丹清解之。

虚热者,或汗下太过,津液枯焦,或大病之后,元气受伤,皆能生热。其证困倦少力,面色青白,虚汗自出,神慢气怯,四肢软弱,手足厥冷。此气虚发厥,血虚发热,大虚证也。四君子汤加炮姜,甚则加附子,热退以平剂调之。

客热者,乍有乍无。邪热干心,则热形于额,故先起于头面,而后身热,恍惚多恐,闻声则惕。此正气虚而热邪胜,故邪正交争,发热无定,乍进乍退,如客之往来莫测也。导赤散先彻其邪,后以团参散护其正气。

血热者,每日已午时发热,过夜则凉。此心经血热也。轻则导赤散,重则四顺散。

【入方】

柴葛桂枝汤治小儿伤风,自汗发热。

嫩桂枝(一钱) 杭白芍(一钱五分) 北柴胡(一钱) 粉干葛(一钱) 炙甘草(八分) 老生姜(一钱) 大红枣(五枚)

净水浓煎,热服。

惺惺散方见卷二乳子伤寒门。

集成沆瀣丹方见卷二胎疾门。

五苓散方见卷二伤暑门。

理中汤方见卷二乳子伤寒门。

人参白虎汤方见卷二伤暑门。

调元生脉散治夏月伤热发热,以此扶其元气。

官拣参(六分) 炙黄 (一钱五分) 杭麦冬(一钱) 北五味(五分) 炙甘草(五分)

老生姜三片,大红枣三枚,水煎,温服。

四君子汤方见卷三疟疾门。

导赤散方见卷四啼哭门。

六味地黄汤方见卷一胎疾门。

六君子汤方见卷二类搐门。

泻青丸方见卷四啼哭门。

团参散方见卷二非搐门。

四顺清凉散方见卷四腹痛门。

神奇外治法

编辑

疏表法小儿发热,不拘风寒食饮,时疫痘疹,并宜用之。以葱一握,捣烂取汁,少加麻油在内和匀,指蘸葱油,摩运儿之五心、头面、项背诸处,每处摩擦十数下,运完,以浓衣裹之,蒙其头,略疏微汗,但不可令其大汗。此法最能疏通腠理,宣行经络,使邪气外出,不致久羁荣卫,而又不伤正气,诚良法也。

清里法小儿发热至二三日,邪已入里,或乳食停滞,内成郁热。其候五心烦热,睡卧不宁,口渴多啼,胸满气急,面赤唇焦,大小便秘。此为内热。以鸡蛋一枚,去黄取清,以碗盛之,入麻油约与蛋清等,再加雄黄细末一钱,搅极匀;复以妇女乱发一团,蘸染蛋清,于小儿胃口拍之,寒天以火烘暖,不可冷用,自胸口拍至脐轮止,须拍半时之久,仍以头发敷于胸口,以布扎之,一炷香久取下不用。一切诸热皆能退去。盖蛋清能滋阴退热,麻油、雄黄拔毒凉肌故也。此身有热者用之,倘身无热,惟啼哭焦烦,神志不安者,不必蛋清,专以麻油、雄黄、乱发拍之,仍敷胸口,实时安卧。此法多救危险之证,功难殚述。

解烦法凡小儿实热之证,及麻疹毒盛热极,其候面赤口渴,五心烦热,啼哭焦扰,身热如火,上气喘急,扬手掷足。一时药不能及,用水HT 一两,以鸡蛋清调匀,略稀,涂儿胃口及两手掌心;复以酿酒小曲十数枚,研烂,热酒和作二饼,贴两足心,布扎之。少顷,其热散于四肢,心内清凉,不复啼扰。

开闭法凡小儿风痰闭塞,昏沉不醒,药不能入,甚至用艾火灸之,亦不知痛者,盖因痰塞其脾之大络,截其阴阳升降之隧道也。原非死证,用生菖蒲、生艾叶、生姜、生葱各一握,共入石臼内捣如泥,以麻油、好醋同前四味炒热,布包之,从头项背胸四肢,乘热往下熨之。其痰一豁,倏然而醒。此方不特小儿,凡闭证皆效。

引痰法凡小儿痰嗽,上气喘急,有升无降,喉中牵锯之声,须引而下行。用生白矾一两研末,少入面粉,米粉亦可,盖生矾见醋即化成水,入面粉取其胶粘故也,好醋和作二小饼,贴两足心,布包之。一宿,其痰自下。

暖痰法凡小儿胸有寒痰,不时昏绝,醒则吐出如绿豆粉,浓浓而带青色。此寒极之痰。前法皆不能化,惟以生附子一枚、生姜一两,同捣烂、炒热、布包,熨背心及胸前,熨完,将姜、附捻成一饼,贴于胃口。良久,其痰自开。

纳气法凡小儿虚脱大证,上气喘急,真气浮散,不得归元,诸药莫效。用吴茱萸五分、胡椒七粒、五倍子一钱,研极细末,酒和作饼,封肚脐,以带扎之,其气自顺。

通脉法凡小儿忽尔手足厥冷,此盖表邪闭其经络,或风痰阻其荣卫,又或大病之后,阳不布散于四肢。

速用生姜煨熟,捣汁半小杯,略入麻油调匀,以指蘸姜油,摩儿手足,往下搓挪揉捩,以通其经络,俟其热回,以纸拭去之。凡小儿指纹滞涩,推之不动,急以此法推豁之。盖此法不论阴阳虚实,用之皆效。

定痛法凡小儿胸中饱闷,脐腹疼痛,一时不能得药,用食盐一碗,锅内炒极热,布包之,向胸腹从上熨下。盖盐走血分,最能软坚,所以止痛,冷则又炒又熨,痛定乃止。男妇气痛,皆用此法。

以上九法,非古书所有,实予异授心传,经验既久,神应无方,笔之于书,以公世用。

治病端本澄源至要口诀

编辑

凡临病家诊视小儿,无论病之轻重,证之顺逆,稍长者令其本身忌口,乳子即令乳母忌口,严禁荤酒油腻,酸咸辛辣,但可香茶白饭,稍用蜜饯糖食而已。盖乳房为胃经所主,饮食入胃,腐化精微而为荣血,贮于冲脉,冲脉载以上行,遂变赤为白而为乳汁。小儿赖此以为命,与乳母气候相关,吉凶共际。是以母食热,子受热;母食寒,子受寒;母食毒,子中毒。又惟荤酒油腻,甘肥凝滞之物为尤甚,故凡小儿有病,但得乳母忌口,即不药亦能自愈。不观穷乡僻壤,藜藿单寒之家,所育之子,肥实壮健,而且少病,病亦易愈。人但云他人之子,何以易育?不知他家无甘肥凝腻,口腹清淡,所以病少而易育;自家乳母,纵口饮啖,荤酒不忌,医虽用药得法,其如乳汁不清,胃口油滞,不能宣布药力,所以多病难医也。此至紧至要关头,医者不为切戒,其咎在医,至于病家,每多自误。凡乳子有病,其母于房劳食饮,寒暑喜怒,一毫不慎,惟责效于医之草根树皮,讵知刀头圭角,能胜其无情之相火,能制其有质之油腻耶?徒令医者劳心,病儿受苦,深可悲悯!复有妇人姑息之爱,切要提防。昔予一堂弟年八岁,因病伤寒几死,得遇明者保全,稍能步履,医嘱严忌荤腥。予伯母觌面承错,私以烂蹄花一碗与之。病患见肉,登时食尽,时予目睹其事。夜即变证,四肢厥冷,口吐白沫,喉内痰鸣,两目直视而绝。予伯与医者惊惶无措,莫测其由,因询曾食何物?伯母坚辞无有,微风不露,予亦莫敢直言。医者无可下手,遂辞去。予取山楂肉,炒研细末,以浓姜汤调灌数次。盖山楂多服,最能通利,五更大泻数行,所下油腻胶滞之物,内有精肉犹存,人事倏清。伯见所下之物,始知食肉生变,痛詈其母,几至反目。幸予在侧开解之,令予调理,予为畅脾而安。此等暧昧,苟非予之目击,伯母必不直告,即至真死,彼亦不言,医者亦不知其何以变证而死!可见妇女误事,为祸如此其烈也。凡类此者,以天下之大,又岂特一人而已。故凡遇膏粱宦室,不可不谆切言之,以杜其姑息之害。

小儿在胎之时,冲脉运血以养之;及其产下,冲脉载血以乳之。乳为血化,所以儿之脾胃,独与此乳汁相吻合,其他则皆非所宜矣。凡小儿一周二岁,止可饮之以乳,切不可 以谷食。盖谷食有形之物,坚硬难消。

儿之脾气未强,不能运化,每多因食致病。倘乳少必欲借谷食调养者,须以早米炒熟磨粉,微入白糖,滚汤调服,不致停滞。至于肉食,尤为有害。凡小儿五岁之内,能忌肉食,终身无脾病。无奈愚夫愚妇,莫可理喻,见儿病稍愈,即以肉食饲之,谬云虚补不如实补,谓药补为虚,肉补为实。不知此语出于何经?妄诞无知,真堪唾骂!及其脾胃凝滞,儿病复作,始为仓惶懊悔,是谁之咎!故小儿病后,必不可妄用荤腥,只可素食调理,或一月半月,待其脾气已健,始可略与清汤,仍不得过用甘肥。盖甘肥之物,非但不能益儿,适足以致病。

医者能知此意,治病必不掣肘;病家能根据禁忌,断无反复之虞。此非摸拟之辞,实知之深,见之确,端本澄源,莫切乎此。予虽未学,临证有年,病家之弊,无不周知,故不得不剖心相告,庶后贤知所提备云。

痢疾证治

编辑

经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则入五脏,填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癖。夫飧泄者,水谷不化也;肠癖者,下痢是也。小儿之病,伤食最多,内有宿食停积,更受外感,则成痢矣。古今方书,以其闭滞不利,故又谓之滞下,其证里急后重,或垢或血,或见五色,或多红紫,或痛或不痛,或呕或不呕,或为发热,或为恶寒。此证之阴阳虚实,最宜详审,庶不致误。仍当以脉证辨之∶凡身热作渴,脉数有力而能食者,为热;身凉不渴,脉沉无力而不能食者,为寒。

初起腹中苦痛,里急后重者为实,宜急下之,集成沆瀣丹、集成三仙丹二药同服,立应。

如兼外感者,必身有寒热,不可遽下。凡痢由外感而发者最多,急宜发散。若下之早,必致引邪入里,而为绵延之证,以仓廪散疏解之。

因伤风得之者,则纯下清血。盖风伤其阴络,致血不循经,所以血妄下,宜胃风汤。

赤白相兼者∶心主血,因伤热得之,则心移热于小肠,故赤者从小肠来;肺主气,因伤热得之,则肺移热于大肠,故白者从大肠来。皆以芍药汤治之,调血则便脓愈,行气则后重除。此治痢之要法也。又法,以黄连阿胶丸加当归、木香治血痢,于血中行气;以胃苓丸加当归、白芍治白痢,于气中养血。有积者,治痢保和丸。

痢久不止,名休息痢,切不可止涩,和中丸最妙。后有集成至圣丹,专治久痢,百不失一。

有泄泻变痢者,有痢变泄泻者。先泻后变痢者,脾传肾也,为贼邪,难治;先痢后变泻者,肾传脾也,为微邪,易治。盖初泻变痢者,此气病传入血中,宜养血为主,加调气之药,不可误下,以伤胃气;初痢变泻者,血病传入气中,以调气为主,加养血之药,不可收涩,恐毒气留而不去,复成痢也。泻变痢者,加味四物汤;痢变泻者,加味四君子汤。

痢久不止,脾胃受伤,中气下陷,则为脱肛,热毒上逆,则食入便吐,不思乳食,谓之噤口;久痢阴伤,肾气虚败,则两膝红肿,谓之鹤膝。

脱肛者,胃气下陷,后重不除,努挣太过,故肠头脱出,宜养血调气,微加升提之品,则痢止肛自收矣,升麻汤。外用洗法、托法。

噤口者,乃胃虚逆气上冲而吐也,有不思饮食,皆虚损也,宜参苓白术散米汤调服。凡痢疾能食者吉,不能食者凶。

鹤膝者,两膝红肿,如鹤之膝。小儿痢后多有此证,乃肾虚之极,宜补肾地黄丸加牛膝、鹿茸。

痢疾腹胀,中气虚也,胃苓丸调之。倘因毒气未尽,庸流误服涩药而致腹胀者,为实也,不可作虚治,保和丸消导之。

痢疾不治证∶痢见五色,五脏俱败;痢如烟尘水,如屋漏水;下痢久,肛门如竹筒;如鱼腥;久痢唇红舌胎,气促心烦,坐卧不安,大渴饮水,面容似朱者。皆死证也。

【入方】

集成沆瀣丹方见卷一胎疾门。

集成三仙丹方见卷二类搐门。

仓廪汤即人参败毒散加陈仓米 方见卷二小儿伤风门。

治伤风痢疾,及时行疫痢,大小相似者,宜先服此(即人参败毒散加陈仓米煎服,即名仓廪汤。)喻嘉言以此方为治痢之圣药,无论新久,必用此药升散之,深得逆流挽舟之法也。予每用之,轻者,三四剂即愈矣,不必另方;重者,服药后外证悉去,惟腹痛、里急后重未除者,以沆瀣丹、三仙丹同服,推去积滞,无不愈者。盖仓廪汤治痢,与用四逆散治痢同意,后贤宜深究焉。

胃风汤治风冷客于肠胃,泄下鲜血,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一钱五分) 白云苓(一钱) 白当归(一钱) 正川芎(五分) 杭白芍(一钱)上桂心(五分) 陈粟米(一撮)

姜一片,枣一枚,水煎,温服。

河间芍药汤调血便脓愈,行气后重除,此方是也。

杭白芍(一钱五分) 大当归(一钱) 雅川连(五分) 实黄芩(八分) 锦庄黄(五分) 尖槟榔(一钱)南木香(三分)

净水浓煎,热服。

黄连阿胶丸治血痢,于血中行气。

正雅连(一钱) 东阿胶(二钱) 白云苓(一钱) 当归身(一钱) 南木香(一钱)

共为细末,水丸。每服一二钱,米饮下。

胃苓丸方见卷二伤暑门。治白痢,于气中养血,本方加当归、白芍、白术。

治痢保和丸治痢疾积滞未尽,或在先原未得下,今已脾虚不可下者,宜服此。

广陈皮 法半夏 白云苓 陈枳壳 川浓朴 正雅连 京楂肉 六神曲 老麦芽(以上诸味各一钱) 南木香尖槟榔 炙甘草(各五分)

共为细末,另以神曲煮糊为丸。每服一二钱,米饮下。

和中丸治休息痢及疳痢。

官拣参 炙甘草 当归身 正川芎 车前子 结猪苓 宣泽泻 六神曲 老麦芽 建莲肉(以上各二钱)

漂白术 白云苓 真广皮 杭白芍 南木香 炮姜炭 肉豆蔻(各一钱)

共为细末,酒煮面糊丸。每服一二钱,米饮下。

加味四物汤治先水泻而变痢者。

当归身 正川芎 杭白芍 怀生地 白云苓 正雅连 南木香(各等分)

水煎,空心热服。

加味四君子汤治先痢而后泻者。

上官拣 漂白术 白云苓 当归身 杭白芍 炙甘草(各一钱)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温服。

升麻汤治虚痢脱肛,仍调气养血,微带升提。

绿升麻(一钱五分) 官拣参 漂白术 白云苓 芥穗 真广皮 当归身 杭白芍 北防风(以上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肥乌梅(一粒)

水煎,食后服。

脱肛洗药

五倍子(五钱) 白芒硝(一钱) 荆芥穗(一钱五分)

煎汤熏洗,仍以五倍子研末敷之,方以软帛托入。

参苓白术散方见卷三疳证门。

补肾地黄丸方见卷三哮喘门。此加虎胫、牛膝、鹿茸。

补肾地黄丸方见卷二伤暑门。

保和丸方见卷三伤食门。

痢疾简便方

编辑

治痢疾,用干马齿苋煮烂,红痢以蜂蜜拌,白痢以砂糖拌,红白相兼,蜂蜜、砂糖各半拌食,一日二次,连汤服之,更妙。按马齿苋名五方草,其叶青、梗赤、根白、花黄、子黑,五行俱备,所以寒热赤白皆治。

六一散此方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为北方壬癸之精。以其清暑毒、去湿热、分阴阳、利小便、泻丙水,从小便而出,故为治痢妙方。

白滑石研细末,以清水调飞,其重浊滓质不用,待其水清,去水,晒干,每滑石末六两,加甘草细末一两,研匀听用。

白痢用六一散七钱,干姜末七分,红痢用六一散七钱,红曲末七分,各用姜汁打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二钱,白汤下。

久痢不止,用红糖、白糖、饧糖各三钱,甘草一钱,陈茶叶二钱,同煎熟,露一宿,次早温热服,神效。

噤口痢不思饮食,以腊猪肉去肉取骨,锅内煎浓汤,徐徐服之,百发百中。

治赤白相兼,用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为末,每服一二钱,红痢蜜拌,白痢红砂糖拌,红白相兼,蜜、砂糖各半拌匀,白汤调服,空心下,更妙。此药不分虚实,不分久近,皆效,甚稳甚验。

集成至圣丹(新出) 治冷痢久泻,百方无验者,一服即痊。凡痢之初起,实热实积,易知而易治,惟虚人冷积致痢,医多不以为意。盖实热之证,外候有身热烦躁,唇焦口渴,肚疼窘迫,里急后重,舌上黄苔,六脉洪数。证候既急,治者亦急,轻则疏利之,重则寒下之,积去而和其阴阳,无不愈者。至于虚人冷积致痢,外无烦热躁扰,内无肚腹急痛,有赤白相兼,无里急后重,大便流利,小便清长。此由阴性迟缓,所以外证不急。遇此切不可姑息,但以集成三仙丹下之,以去其积,倘不急下,必致养虎贻患。其积日久,渐次下坠,竟至大肠下口、直肠上口交界处,有小曲折隐匿于此,为肠脏最深之处,药所不到之地。证则乍轻乍重,或愈或发,便则乍红乍白,或硬或溏,总无一定,任是神丹,分毫无济。盖此积不在腹内,而在大肠之下,诸药至此,性力已过,尽成糠 ,安能去此沉匿之积?所以冷痢有至三五年、十数年不愈者,由此故也。古方用巴豆为丸下之者,第恐久病神虚,未敢轻用。今以至捷至稳鸦胆子一味治之。此物出闽省、云、贵,虽诸家本章未收,而药肆皆有。其形似益智子而小,外壳苍褐色,内肉白而有油,其味至苦,用小铁锤轻敲其壳,壳破肉出,其大如米。敲碎者不用,专取全仁用之。三五岁儿,二十余粒,十余岁者,三十多粒,大人则四十九粒,取天圆肉包之,小儿一包三粒,大人一包七粒,紧包空腹吞下,以饭食压之,使其下行,更借此天圆包裹,可以直至大肠之下也。此药并不峻厉,复不肚痛。俟大便行时,有白冻如鱼脑者,即冷积也。如白冻未见,过一二日再进一服,或微加数粒,此后不须再服。服药时忌荤,酒三日,戒鸭肉一月,从此除根,永不再发。倘次日肚中虚痛,用白芍一根、甘草一根,俱重三钱,纸包水湿,火内煨熟,取起捶烂,煎汤服之,立止,不忍隐秘,笔之于书,以公世用。

疟疾证治

编辑

经曰∶ 疟皆生于风。又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夫风与暑阳邪也,寒与水阴邪也。然风为阳中之凉气,暑为热中之寒邪,合是四者而言,无非皆属乎寒,故俗号为脾寒,谓病邪客于肌肉之间,而脾应肉也。及疟之将发,必先手足厥冷,以脾主四肢也。经言暑者,言时气也;寒者,言病气也。虽邪气自浅而深,郁寒成热,然终不免寒为本,热为标耳。久而不解,纵实变虚,非大补真气,大健脾胃,莫能瘳也。

疟必有寒有热,盖外邪伏于半表半里,正在少阳所主之界。出与阳争,阴胜则寒;入与阴争,阳胜则热。

即纯热无寒为温疟,纯寒无热为牡疟,要皆自少阳而造其极偏,故补偏救弊,亦必还返少阳之界,使阴阳协和,而后愈也。谓少阳而兼他经则有之,谓他经而不涉少阳,则不成其为疟矣。疟之不离乎少阳,如咳嗽之不离于肺也。

凡小儿触冒风寒暑湿,客于皮肤,积于脏腑,邪正相攻,阴阳偏胜,发为寒热往来。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寒多热少者,阴胜阳也;热多寒少者,阳胜阴也;阴阳互攻,则寒热相半。其初也,必内有痰食,致脏气不流,故发而为疟。

疟之正发有定期,其间有一日,间日、二三日者。此脏气有盛衰,邪之轻重不等也。发于夏至后处暑前者,三阳受病,伤之浅而暴也;发于处暑后冬至前者,三阴受病,伤之远而深也。发在子后午前者,阳分受病易愈;发在午后子前者,阴分受病难愈。尤当以寒热多寡,禀受强弱而参之,则得矣。

疟疾之证,始而呵欠,继而足冷,面色青黄,身体拘急战栗,头项腰脊俱痛,寒去未已,内外皆热,头痛而渴,但欲饮水,呕恶烦满而不嗜食者,皆其候也。由小儿脾胃素弱,邪气得以乘之,虽有寒热虚实之不同,然要不离乎脾胃。其证亦有五,乃风寒暑湿食也。治法之要,宜分国中末而治之。初则截之,谓邪气国中,正气未伤,略与疏解,则驱之使去,不可养以为患也;中则和之,谓邪气渐入,正气渐伤,或于补中加截药,或于截中加补药,务适其中,以平为期;末用补法,谓邪久不去,正气已衰,当补其脾胃为主,使正气复强,则邪不攻自退矣。

一、风疟,因感风得之,恶风自汗,烦渴头疼。风,阳也,故先热后寒。初时宜发散,桂枝白术汤;不退,小柴胡加常山、槟榔、乌梅截之;久而不退,补中益气汤多服自愈。

一、寒疟,因感寒得之,无汗恶寒,挛急面惨。寒,阴也,故先寒后热。宜发散寒邪,养胃汤加桂心;不止,平胃散加槟榔、草果截之;久不止,六君子汤加姜、桂。

一、暑疟,因伤暑得之,阴气独微,阳气独发,但热不寒,烦渴少睡,呕恶时见,肌肉消烁。宜解暑毒,柴胡白虎汤;不止,去石膏加贝母、常山、槟榔截之;久不止,补中益气汤。

一、湿疟,因冒袭雨湿,汗出澡浴,坐卧湿地得之。身体重痛,肢节烦疼,呕逆胀满,胃苓汤;不退,平胃散加茯苓、槟榔、常山截之;久不止,参苓白术散。

一、食疟,一名痰疟,由饮食不节,饥饱有伤然也。凡食啖生冷鱼肉油腻之物,以致中脘停痰,皆为食疟。

其候饥不欲食,食则中满,呕逆腹痛,宜去其食,四兽饮;不止,以二陈汤送红丸子;久不止,六君子汤加青皮、姜、桂。

有疟痢并作者,初用小柴胡加当归、白芍、槟榔以解表导滞;不已,六君子汤加桂枝。

疟后肿,此病极多。胃苓丸、五皮汤下;不消,六君子汤加姜、桂、砂仁,四肢冷者,加附子。

疟后食少黄瘦,不长肌肉者,将欲成疳,但以平疟养脾丸调之,多服自愈。

有夜疟,此邪在血分,宜麻黄桂枝汤加地黄、红花。不止,以四物汤合小柴胡汤加升麻,提出阳分,用四君汤加常山、乌梅、槟榔截之。

【入方】

桂枝白术汤治感风而发热疟。

嫩桂枝(一钱) 杭青皮(一钱) 真广皮(一钱) 正川芎(五分) 香白芷(五分) 法半夏(一钱二分)白云苓(一钱) 漂白术(六分) 家苏叶(七分) 芽桔梗(五分) 尖槟榔(五分)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于未发前二时服。

小柴胡汤方见卷二伤寒门。

补中益气汤方见卷一保产门。

养胃汤治感寒发疟。

草果仁(姜制,五分) 藿香叶(一钱五分) 真广皮(姜汁炒,一钱) 上桂心(一钱)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乌梅一粒,水煎,热服。

平胃散治寒疟不止,以此截之。

漂苍术(一钱二分) 紫川朴(一钱五分) 真广皮(一钱二分) 炙甘草(一钱) 尖槟榔(一钱)草果仁(姜汁炒极熟,一钱)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清早空心服。

六君子汤方见卷二类搐门。

柴胡白虎汤治伤暑发疟,但热不寒。

官拣参(一钱) 北柴胡(一钱二分) 片黄芩(一钱) 法半夏(一钱) 熟石膏(一钱五分)净知母(一钱) 炙甘草(一钱) 晚粳米(一撮)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未发前服。

胃苓汤方见卷二伤湿门。

参苓白术散方见卷三疳证门

四兽饮治食疟,和胃消痰。

官拣参(一钱) 法半夏(一钱二分) 白茯苓(二钱) 真广皮(一钱) 漂白术(一钱二分) 老生姜(一钱) 大红枣(一枚) 肥乌梅(三粒) 炙甘草(五分)

净水浓煎,半饥服。

二陈汤方见卷三呕吐门。

红丸子治食疟食积,气滞腹胀。

京三棱 蓬莪术 杭青皮 真广皮 真胡椒 白干姜(以上各三钱)

共为细末,早米粉煮糊为丸绿豆大,黄丹为衣。每服一二十丸,二陈汤煎送。

五皮汤方见卷二伤湿门。

平疟养脾丸不问远年近日,此药不发不截,诚治疟之王道,又擅去疟之良能也。

官拣参(切片,焙干) 漂白术(土炒) 白茯苓(乳蒸) 真广皮(酒炒) 杭青皮(醋炒) 法半夏(焙)漂苍术(焙) 紫川朴(姜制) 北柴胡(酒炒) 嫩黄 (蜜炙) 结猪苓(炒) 宣泽泻(炒) 嫩桂枝(焙)小常山(焙) 大鳖甲(醋炙) 白当归(酒炒) 正川芎(酒炒) 粉甘草(炙) 草果仁(姜制各等分)

共为细末,酒煮面糊丸米粒大。每服一二钱,米饮下。有痞块者,加三棱、莪术。久疟体虚者,非此莫愈。

麻黄桂枝汤治夜疟血分有邪,宜用此发散其血中风寒。

净麻黄(一钱) 柳桂枝(一钱二分) 片黄芩(一钱) 光桃仁(十五粒) 炙甘草(一钱) 大生地(一钱)鲜红花(五分) 葱白(一茎)

水煎,热服。

四物汤合小柴胡汤治夜疟,以此提出阳分。

大熟地(二钱) 大当归(一钱五分) 杭白芍(一钱) 正川芎(一钱) 官拣参(五分) 北柴胡(一钱)片黄芩(一钱) 法半夏(一钱) 炙甘草(五分) 绿升麻(一钱)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热服。

加味四君汤治夜疟已出阳分,以此截之。

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二钱) 白云苓(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 小恒山(一钱) 尖槟榔(一钱)肥乌梅(三粒)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发日微温服。

疟疾简便方

编辑

小儿凡发疟疾,多有病气。须常烧檀香,以僻其邪,更常熏其衣褓等物,气秽去而邪易除矣。

凡疟药必露者,疟乃暑邪之因,露为肃杀之气。《性理大全》谓雾属阳,露属阴,雾生物,露杀物,则知暑邪逢露即解矣。

凡疟疾口渴,切不可饮冷水冷茶,并生冷之物,犯之其病益甚,惟以姜汤乘热饮之。此良法也。

凡疟疾热未全退,切不可令其饮食,必俟其热已退尽,方可食之。不然,终成癖积。

凡服止截之药,必须饿过发时,不发,方可吃粥,食早疟必再作,下次截药无灵矣。

清邪止疟方(李士材制) 升麻、柴胡各二钱,提阳气上升,使远于阴而寒可止;黄芩、知母各一钱五分,引阴气下降,使远于阳而热自已。生姜三钱,却邪归正;甘草五分,和其阴阳,二三剂自止。

四神酒治久疟不止,一服即住,永不再发。用常山一钱五分、槟榔一钱、丁香五分、乌梅一个,好酒大半碗,略煎,露一宿。发日空心冷服。

无痰不成疟,所以疟家多蓄痰涎溢饮。常山能破涎逐饮,故有截疟之功,然须用于发散表邪之后,及提出阳分之时,则发无不中矣。凡服常山,切勿热服,须露一宿为妙。热服则吐,生用亦吐,与甘草同服亦吐。凡大虚之体,切宜斟酌,未可遽投。

小儿邪疟,其发无时,日期不定,乍早乍晚,或有或无者,名为邪疟。以麝香五厘,同好京墨同研,书“去邪辟魔”四字于额上,效。

小儿热疟不寒者,用穿山甲一两、大红枣十个,同烧存性为末。每用一钱,发日五更,白汤调服。

小儿久疟不止,用大鳖甲,小者不用,以醋炙枯研末。每一钱或钱五,隔夜一服,清晨一服,将发时一服,无不断者。

疟来寒多热少,饮食不思,用良姜一两麻油炒,炮姜一两,共为末,每二钱,用猪胆汁调成膏,临发时热酒调服;或以猪胆汁和丸如芡实大,每服七丸,酒送亦佳。胆属甲木,取其引入少阳也。

消渴证治

编辑

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又曰∶二阳结,谓之消。夫消渴者,枯燥之病也。凡渴而多饮为上消,肺热也;多食善饥为中消,胃热也;渴而小便数,膏浊不禁为下消,肾热也。虽为火盛水衰之证,然由虚热者多,实热者少。若作有余治之,误之甚矣。

始而心肺消渴,脾胃消中,或肾虚消浊;传染日久,即肠胃合消,五脏干燥,精神倦怠,以致消瘦四肢,将为不起之候。初起治之得法,必不至是。

一、消渴,由心火动而消上,上消乎心,移热于肺,渴饮茶水,饮水又渴,名曰上消。小便最多,由其水不能停,所以饮水无厌。若饮一溲一者,可治;饮一溲二者,不可治。宜莲花饮为主,次以生津四物汤滋其阴,庶几有济。

一、消肌,脾火动而消中,中消于脾,移热于胃,喜多食,食无足时,小便色黄,各曰中消。宜人参白虎,清胃保中。

一、消浊,乃上消之传变。肺胃之热久不清,乃致动而消肾,移热于膀胱,小便混浊,色如膏脂,名曰下消。宜加味地黄汤,滋其真阴,久服可愈。

以上渴证,初起者,宜用前法。倘日久不愈,津液枯焦,其渴愈甚。若仍用黄连、花粉苦寒之类,未有不致危殆者,惟七味白术散对证之药,放胆用之,非此不愈。

【入方】

莲花饮治上消口渴,饮水不休。

白莲须 粉干葛 白云苓 大生地(以上各一钱) 真雅连 天花粉 官拣参 北五味 净知母 炙甘草淡竹叶(以上各五分)

灯心十茎,水煎,热服。

生津四物汤治上消,已服莲花饮后,用此。

白归身 大生地 杭白芍 净知母 大麦冬 官拣参(以上各一钱) 正川芎 正雅连 天花粉 川黄柏炙甘草(以上各五分) 肥乌梅(一粒)

灯芯十茎,水煎,热服。

人参白虎汤治中消,消谷易饥,食无厌足。

官拣参(一钱) 熟石膏(二钱) 净知母(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

加晚粳米一两为引,水煎,以米熟为度,澄清热服。

加味地黄汤治下消,小便混浊,色如膏脂。

大怀地(二钱) 正怀山(一钱五分) 山茱肉(一钱二分) 宣泽泻(六分) 粉丹皮(一钱) 白云苓(一钱二分) 建莲肉(七分) 净知母(五分) 芡实米(一钱) 大麦冬(一钱) 北五味(十四粒)

净水浓煎,清晨空心服。

七味白术散治小儿久病消渴,口干不止,惟此最神,放胆用之。方见卷三泄泻门。

消渴简便方

编辑

蚕茧汤通治三消之证。用蚕茧壳,或取丝绵结块者,取来煎汤,时时当茶饮,饮至二七,无不愈者。盖此物与马同气,皆属午火,在人为少阴君火,善伏膀胱之火,引阴液上潮于口,而渴自止。昧者以为膀胱之火作祟,不知膀胱之火,不能收摄,已随小便而去,惟其不能上潮,所以津液不生而口作渴。不观仙家运用三昧真火,以心为君火,命门相火,膀胱民火;起火必自膀胱始,而后相火、君火,三火齐发; 炼阴魔,真火熏蒸,甘露自降,何渴之有?

消渴日夜饮水无度,用猪肚一个,洗极净,入淡豆豉五钱在内,以线缝之,煮极烂,取汁饮之。肚亦可食。

又方煮猪血清汤,不入油盐,多饮极效。此物善能滋阴降火,专走血分。脾气虚者,间日饮之,恐防作泄故也。

诸血证治

编辑

经曰∶营者,水谷之精也,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濡润宣通,靡不由此。凡吐血者,荣卫之气逆也。盖心者血之主;肺者气之主。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营养百骸,溉灌筋脉,升降有常,自然顺适。或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气留不行,血壅不濡,是以热极涌泄,不无妄动之患。且气有余便是火,火乘于血,得热妄行,上奔而为吐血也。故小儿吐血,因伤食者最多,盖阳明多气多血。若郁热内逼,必致荣血妄行,所以小儿吐血,属胃者十之七八。更有尚在襁褓而吐血者,多由重帷暖阁,火气熏逼,或过啖辛辣,流于乳房,儿饮之后,积温成热,热极上崩,或吐血、或衄血、或尿血、或便血者有之矣。若久嗽血者,是又肺虚所致,宜保肺滋阴。

肺朝百脉之气,肝统诸经之血。脾胃有伤,荣卫虚损,故血失常道而妄行,倘气虚神倦,唇无红色者,切勿寒凉,宜四君子汤先救其脾,脾实则血止矣。

血虚者,精神如旧,唇舌如常。以四物汤加参、术,补气即所以生血也。

吐血者,胃中积热,火逼其血而妄行,故从口吐出。宜清其胃火,使血归经,盖血属阴,阴主降,凡血证从下出者顺,从上出者皆逆也,清胃散。

鼻血者,脾热传肺,虚火上炎,血行清道,故血从鼻出。宜加味四君子汤。

有咳嗽而吐血者,此心肾水火不升降,火炎无制,肺胃枯燥。宜滋阴降火汤。切不可作童子痨治。

有大便下血者,粪前见血者为近血,盖自大肠来也,黄连解毒汤;粪后见血者为远血,从胃脘小肠来也,清胃散止之。久不止者,补中益气汤加胡连。

【入方】

四君子汤方见卷三疟疾门。

四物汤方见卷三疟疾门。此加人参、白术(各一钱)。

清胃汤治吐血,并粪后血。

黑栀仁 怀生地 粉丹皮 大当归(以上四味各一钱) 雅川连(五分)

净水浓煎滚,热服。

加味四君子汤治脾传肺,血从鼻出。

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一钱) 白云苓(一钱) 粉甘草(八分) 芽桔梗(一钱) 大麦冬(二钱)黑栀仁(一钱) 片黄芩(一钱五分)

灯芯十茎,竹叶七片,水煎,热服。

滋阴降火汤治小儿咳嗽见血,升水降火。

大生地 当归身 杭白芍 净知母 建莲肉 润玄参 大杭冬(以上七味各一钱) 真雅连 天花粉 炙甘草(以上三味各五分)

净水浓煎,清晨空心服。

黄连解毒汤治吐血,并便前下血。

正雅连(五分) 川黄柏(一钱) 小条芩(一钱) 黑栀仁(一钱)

灯芯十茎,水煎,滚热服。

补中益气汤方见卷一保产门。

诸血简便方

编辑

凡吐血、鼻血,低头掬损肺脏而吐血,以及上下一切血证,用百草霜扫下,研为细末,以糯米煎汤,大人每服三钱,小儿每服一钱,米饮调服,三服立愈。百草霜须乡间烧茅草锅底取之,烧柴炭者不用。

凡鼻血如注,顷刻流至数升,无药可解,急将患者头发解开,将发梢浸新水盆内,良久,血即止,止后仍服凉血清火之药。至浸发亦不可太久,只问病者心内觉有凉气即止,久则凉冷入心,恐生别证。至神至奇!此可治稍大之儿,乳子无发可浸。

又方治鼻血不止,用大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饼子如钱大。左鼻出,贴左足心;右鼻出,贴右足心;两鼻俱出,贴两足心。立时即止,即以温水洗去之。

又方以乱发烧灰吹鼻,以线扎中手指根,左鼻出扎左,右鼻出扎右。又以栀子烧灰,研末吹鼻内。

又方治鼻血,以韭菜捣汁一杯,童子小便一杯和匀,温暖服之,血散火降,立时即止。盖韭菜散血,童便降火故也。

大便泻血,用乱油发、鸡冠花、侧柏叶俱烧灰,三味等分,研极细末。每服一钱,水酒调服。

又方用霜后干丝瓜烧灰存性,研为细末。每服一钱,酒调空心服。

下血危笃不可救者,用干丝瓜一条,烧灰存性,研末听用;槐花烧灰存性,研末听用。

每以丝瓜末一钱、槐花末五分,共研匀,米饮调,空心服。

小儿小便血淋,用鸡白屎白如粉者,炒极焦,研末。每五分,酒调,空心服。

小儿尿血,乌梅烧灰存性,研为细末。每次一钱,米饮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