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几何原本
卷三
卷四 

西洋利玛窦译

卷三之首

编辑

界说十则

编辑
第一界

凡圜之径线等或从心至圜界线等为等圜 三卷将论圜之情故先为圜界说此解 圜之等者如上图甲乙乙丙两径等或 丁己戊庚从心至圜界等即甲己乙乙 庚丙两圜等若下图甲乙乙丙两径不  等或丁己戊庚从心至圜界不等则两圜亦不等矣

第二界

凡直线切圜界过之而不与界交为切线 甲乙线切乙己丁圜之界乙又引长之至 丙而不与界交其甲丙线全在圜外为切 线若戊己线先切圜界而引之至庚入圜 内则交线也

第三界

凡两圜相切而不相交为切圜  甲乙两圜不相交而相切于丙或切于外如第一图           或切于内如第三图其第二           第四图则交圜也

第四界

凡圜内直线从心下垂线其垂线大小之度即直线距  心远近之度 凡一点至一直线上惟垂线至近其他即 远垂线一而已远者无数也故欲知点与 线相去远近必用垂线为度试如前图甲 点与乙丙线相去远近必以甲丁垂线为 度为甲丁一线独去直线至近他若甲戊 甲己诸线愈大愈远乃至无数故如后图  说甲乙丙丁圜内之甲乙丙丁两线其去戊心远近  等为己戊庚戊两垂线等故若辛壬线去戊心近矣  为戊癸垂线小故

第五界

凡直线割圜之形为圜分 甲乙丙丁圜之乙丁直线任割圜之一分 如甲乙丁及乙丙丁两形皆为圜分凡分  有三形其过心者为半圜分函心者为圜大分不函  心者为圜小分又割圜之直线为弦所割圜界之一  分为弧

第六界

凡圜界偕直线内角为圜分角  以下三界论圜角三种本界所言杂  圜也其在半圜分内为半圜角在大  分内为大分角在小分内为小分角

第七界

凡圜界任于一点出两直线作一角为负圜分角 甲乙丙圜分甲丙为底于乙点出两直线作 甲乙丙角形其甲乙丙角为负甲乙丙圜分  角

第八界

若两直线之角乘圜之一分为乘圜分角 甲乙丙丁圜内于甲点出甲乙甲丁两线其 乙甲丁角为乘乙丙丁圜分角 圜角三种之外又有一种为切边角或直线切圜 或两圜相切其两圜相切者又或内或外 如上图甲乙线切丙丁戊圜于丙即甲丙 丁乙丙戊两角为切边角又丙丁戊己戊 庚两圜外相切于戊及己戊庚己辛壬两 圜内相切于己即丙戊己戊己辛壬己庚三角俱 为切边角

第九界

凡从圜心以两直线作角偕圜界作三角形为分圜形 甲乙丙丁圜从戊心出戊甲戊丙两线偕甲 丁丙圜界作角形为分圜形

第十界

凡圜内两负圜分角相等即所负之圜分相似 甲乙丙丁圜内有甲乙己与丁丙戊两负 圜分角等则所负甲乙丁己与丁丙甲戊 两圜分相似 又有两圜或等或不等其负圜分角等即圜分俱               相似如上三图三               圜之甲乙丙丁戊 己庚辛壬三负圜分角等即所负甲乙丙丁戊己   庚辛壬三圜分相似相似者如云同为几分圜之几也

 

卷三

编辑
第一题

有圜求寻其心

法曰甲乙丙丁圜求寻其心先于圜之两 界任作一甲丙直线次两平分之于戊一卷  次于戊上作乙丁垂线两平分之于己即己为圜  心

 论曰如云不然令言心何在彼不得言在己之上下  何者乙丁线既平分于己离平分不能为心故必言  心在乙丁线外为庚即令自庚至丙至戊至甲各作 直线则甲庚戊角形之甲戊既与丙庚戊 角形之丙戊两边等戊庚同边而庚甲庚  丙两线俱从心至界宜亦等即对等边之庚戊甲庚  戊丙两角宜亦等一卷八而为两直角矣一卷界说十夫乙  戊甲既直角而庚戊甲又为直角可不可也  系因此推显圜内有直线分他线为两平分而作直  角即圜心在其内

第二题

圜界任取二点以直线相联则直线全在圜内

解曰甲乙丙圜界上任取甲丙二点作直 线相聨题言甲丙线全在圜内

 论曰如云在外若甲丁丙线令寻取甲乙丙圜之戊  心本篇一次作戊甲戊丙两直线次于甲丁丙线上作  戊乙丁线而与圜界遇于乙即戊甲丁丙当为三角  形以甲丁丙为底戊甲戊丙两腰等其戊甲丙戊丙  甲两角宜等一卷五而戊丁甲为戊丙丁之外角宜大  于戊丙丁角即亦宜大于戊甲丁角一卷十六则对戊丁  甲大角之戊甲线宜大于戊丁线矣一卷十九夫戊甲与 戊乙本同圜之半径等据如所论则戊乙 亦大于戊丁不可通也若云不在圜外而  在圜界依前论令戊甲大于戊乙亦不可通也

第三题

直线过圜心分他直线为两平分其分处必为两直角  为两直角必两平分

解曰乙丙丁圜有丙戊线过甲心分乙丁 线为两平分于己题言甲己必是垂线而  己旁为两直角又言己旁既为两直角则甲己分乙  丁必两平分

 先论曰试从甲作甲乙甲丁两线即甲乙己角形之  乙己与甲丁己角形之丁己两边等甲己同边甲乙  甲丁两线俱从心至界又等即两形等则其对等边  之甲己乙甲己丁亦等一卷八而为两直角矣

 后论曰如前作甲乙甲丁两线甲乙丁角形之甲乙  甲丁两边既等则甲乙丁甲丁乙两角亦等一卷五又  甲乙己角形之甲己乙甲乙己两角与甲丁己角形  之甲己丁甲丁己两角各等而对直角之甲乙甲丁  两边又等则己乙己丁两边亦等一卷廿六  欲显次论之旨又有一说如甲丁上直角方形与甲  己己丁上两直角方形并等一卷四七而甲乙上直角方 形与甲己乙己上两直角方形并亦等即 甲己己乙上两直角方形并与甲己己丁  上两直角方形并亦等此二率者每减一甲己上直  角方形则所存乙己己丁上两直角方形自相等而  两边亦等

第四题

圜内不过心两直线相交不得俱为两平分

解曰甲丙乙丁圜内有甲乙丙丁两直线      俱不过己心若一过心一不过心即两线不得俱为两平分其理易显  而交于戊题言两直线或有一线为两平分不得俱  为两平分

 论曰若云不然而甲乙丙丁能俱两平分于戊试令  寻本圜心于己本篇一从己至戊作甲乙之垂线其己  戊既分甲乙为两平分即为两直角本篇三而又能分  丙丁为两平分亦宜为两直角是己戊甲为直角而  己戊丙亦直角全与其分等矣

第五题

两圜相交必不同心

解曰甲乙丁戊乙丁两圜交于乙于丁题 言两圜不同心

 论曰若言丙为同心令自丙至乙至甲各作直线其 丙乙至圜交而丙甲截两圜之界于戊于 甲夫丙既为戊乙丁圜之心则丙乙与丙  戊等而又为甲乙丁圜之心则丙乙与丙甲又等是  丙戊与丙甲亦等而全与其分等也

第六题

两圜内相切必不同心

解曰甲乙丙乙两圜内相切于乙题言两圜 不同心

 论曰若言丁为同心令自丁至乙至丙各作直线其  丁乙至切界而丁丙截两圜之界于甲于丙夫丁既  为甲乙圜之心则丁乙与丁甲等而又为丙乙圜之  心则丁乙与丁丙又等是丁甲与丁丙亦等而全与  其分等也

第七题

圜径离心任取一点从点至圜界任出几线其过心线  最大不过心线最小馀线愈近心者愈大愈近不过  心线者愈小而诸线中止两线等

解曰甲丙丁戊乙圜其径甲乙其心己离 心任取一点为庚从庚至圜界任出几线 为庚丙庚丁庚戊题先言从庚所出诸线 惟过心庚甲最大次言不过心庚乙最小 三言庚丙大于庚丁庚丁大于庚戊愈近 心愈大愈近庚乙愈小后言庚乙两旁止  可出两线等

 先论曰试从已心出三线至丙至丁至戊其丙己庚  角形之丙己己庚两边并大于丙庚一边一卷二十而丙  己己庚等于甲己己庚则庚甲大于庚丙依显庚丁  庚戊俱小于庚甲是庚甲最大

 次论曰己庚戊角形之己戊一边小于己庚庚戊两  边并一卷二十而己戊与己乙等则己乙小于己庚庚戊  并矣次各减同用之己庚则庚乙小于庚戊依显庚  戊小于庚丁庚丁小于庚丙是庚乙最小

 三论曰丙己庚角形之丙己与丁己庚角形之丁己  两边等己庚同边而丙己庚角大于丁己庚角全大于分  则对大角之庚丙边大于对小角之庚丁边一卷廿四依  显庚丁大于庚戊而愈近心愈大愈近庚乙愈小

 后论曰试依戊己乙作乙己辛相等角而抵圜界为  己辛线次从庚作庚辛线其戊己庚角形之戊己腰  与庚己辛角形之辛巳腰既等己庚同腰两腰间角  又等则对等角之庚戊庚辛两底亦等一卷四而庚乙  两旁之庚戊庚辛等矣此外若有从庚出线在辛之  上即依第三论大于庚辛在辛之下即小于庚辛故  云庚乙两旁止可出庚戊庚辛两线等

第八题

圜外任取一点从点任出几线其至规内则过圜心线  最大馀线愈离心愈小其至规外则过圜心线为径  之馀者最小馀线愈近径馀愈小而诸线中止两线  等

        解曰乙丙丁戊圜之外从甲点任         出几线其一为过癸心之甲壬其         馀为甲辛为甲庚为甲己皆至规         内规内线者如车辐之指牙题先言过心之甲  壬最大次言近心之甲辛大于离心之甲庚甲庚又  大于甲己三反上言规外之甲乙为乙壬径馀者规外  线者如车辐之凑毂最小四言甲丙近径馀小于甲丁甲丁又  小于甲戊后言甲乙两旁止可出两线等

 先论曰试从癸心至丙丁戊己庚辛各出直线其甲  癸辛角形之甲癸癸辛两边并大于甲辛一边一卷二十  而甲癸癸辛与甲壬等则甲壬大于甲辛依显甲壬  更大于甲庚甲己而过心之甲壬最大

 次论曰甲癸辛角形之癸辛与甲癸庚角形之癸庚  两边等甲癸同边而甲癸辛角大于甲癸庚角全大于分  则对大角之甲辛边大于对小角之甲庚边一卷廿四依  显甲庚大于甲己而规内线愈离心愈小

        三论曰甲癸丙角形之甲癸一边         小于甲丙丙癸两边并一卷二十次每         减一相等之乙癸丙癸则甲乙小         于甲丙矣依显甲乙更小于甲丁  甲戊而规外甲乙最小

 四论曰甲丁癸角形之内从甲与癸出甲丙丙癸两  边并小于甲丁丁癸两边并一卷廿一此二率者每减一  相等之丙癸丁癸则甲丙小于甲丁矣依显甲丙更  小于甲戊而愈近径馀甲乙者愈小

 后论曰试依乙癸丙作乙癸子相等角抵圜界次作  甲子线其甲子癸角形之甲癸癸子两腰与甲癸丙  角形之甲癸癸丙两腰各等而两腰间角又等则对  等角之甲子甲丙两底亦等也一卷四此外若有从甲  出线在子之上即依第四论小于甲丙在子之下即  大于甲丙故云甲乙两旁止可出甲丙甲子两线等

第九题

圜内从一点至界作三线以上皆等即此点必圜心

解曰从甲点至乙丙丁圜界作甲乙甲丙 甲丁三直线若等题言甲点为圜心三以 上等者更不待论

论曰试于乙丙丙丁界作乙丙丙丁两直 线相聨此两线各两平分于戊于己从甲 出两直线为甲戊为甲己其甲乙戊角形  之甲乙与甲戊丙角形之甲丙两腰既等甲戊同腰  乙戊戊丙两底又等即甲戊乙与甲戊丙两角亦等  一卷八为两直角依显甲己丙甲己丁亦等为两直角  则甲戊甲己之分乙丙丙丁俱平分为直角而此两  线俱为函心线本篇一之系定相遇于甲甲为圜心矣

又论曰若言甲非心心在于戊者令戊甲 相聨引作己庚径线即甲是戊心外所取 一点而从甲所出线愈近心者宜愈大矣  本篇七则甲丁宜大于甲丙而先设等何也

第十题

两圜相交止于两点

论曰若言甲乙丙丁戊己圜与甲庚乙丁 辛戊圜三相交于甲于乙于丁令作甲乙 乙丁两直线相联此两线各两平分于壬 于癸次从壬癸作子壬子癸两垂线其子  壬分甲乙子癸分乙丁既皆两平分而各为两直角  即子壬子癸两线俱为甲庚乙丁辛戊圜之函心线 本篇一之系而子为其心矣依显甲乙丙丁戊 己圜亦以子为心也夫两交之圜尚不得 同心本篇五何縁得有三交

又论曰若言两圜三相交于甲于乙于丁 令先寻甲庚乙丁辛戊圜之心于壬本篇一 次从心至三交界作壬甲壬乙壬丁三线 此三线等也一卷界说十五又甲乙丙丁戊己圜 内有从壬出之壬甲壬乙壬丁三相等线  则壬又为甲乙丙丁戊己圜之心本篇九不亦交圜同  心乎本篇五

第十一题

两圜内相切作直线联两心引出之必至切界

解曰甲乙丙甲丁戊两圜内相切于甲而 己为甲乙丙之心庚为甲丁戊之心题言 作直线聨庚己两心引抵圜界必至甲

 论曰如云不至甲而截两圜界于乙丁及丙戊令从  甲作甲己甲庚两线其甲己庚角形之庚己己甲  两边并大于庚甲一边一卷二十而同圜心所出之庚甲庚  丁宜等即庚己己甲大于庚丁矣此二率者各减同  用之庚己即己甲亦大于己丁矣夫己甲与己乙是  内圜同心所出等线则己乙亦大于己丁而分大于  全也可乎若曰庚为甲乙丙心己为甲丁戊心亦依  前转说之甲己庚角形之己庚庚甲两边并大于  甲己一边一卷二十而同圜心所出之己甲己戊宜等即 己庚庚甲大于己戊矣此二率者各减同 用之己庚即庚甲大于庚戊矣夫庚甲 与庚丙是内圜同心所出等线则庚丙  亦大于庚戊而分大子全也可乎

第十二题

两圜外相切以直线联两心必过切界

 解曰甲乙丙丁乙戊两圜外相切于乙其甲乙丙心  为己丁乙戊心为庚题言作己庚直线必过乙

论曰如云不然而己庚线截两圜界于戊于 丙令于切界作乙己乙庚两线其乙己庚角 形之己乙乙庚两边并大于己庚一边而乙  庚与庚戊乙己与己丙俱同心所出线宜各等即庚  戊丙己两线并亦大于庚己一线矣一卷二十夫庚己线  分为庚戊丙己尚馀丙戊而云庚戊丙己大于庚己  则分大于全也故直线聨己庚必过乙

第十三题二支

圜相切不论内外止以一点

先论曰甲乙丙丁与甲戊丙己两圜内相 切若云有两点相切于甲又于丙令作直 线函两圜心庚辛引出之如前图宜至相 切之甲之丙本篇十一则甲丙为两圜之同径 矣而此径线者两平分于庚又两平分于      辛何也一直线止以一点两平分若云庚辛引出直线  一抵甲一截两圜之界于癸于壬即如后图令从两  心各作直线至又相切之丙次问之甲乙丙丁圜之  心为庚邪辛邪如曰庚也而辛为甲戊内己之心则  丙庚辛角形之庚辛辛丙两边并大于庚丙一边一卷  二十而庚辛辛丙与庚癸宜等辛癸辛丙同圜心所出故即庚癸亦  大于庚丙矣夫庚丙与庚壬者外圜同心所出等线  也将庚癸亦大于庚壬可乎如曰辛也而庚为甲戊  丙己之心则丙庚辛角形之辛庚庚丙两边并大于  辛丙一边一卷二十而辛丙与辛甲宜等即辛庚庚丙亦  大于辛甲矣此二率者各减同用之辛庚即庚丙亦  大于庚甲也夫庚甲与庚丙者亦同圜心所出等线  也而安有大小

后论曰甲乙与乙丙两圜外相切于已从甲 乙之丁心丙乙之戊心作直线相聨必过已 本篇十三若云又相切于乙令自乙至丁至戊各  作直线其丁乙乙戊并宜与丁戊等而为角形之两  腰又宜大于丁戊一卷二十则两圜相切安得两点 又后论曰更令于两相切之乙之己作直线 相聨其直线当在甲乙圜内本篇二又当在乙 丙圜内何所置之

第十四题二支

圜内两直线等即距心之远近等距心之远近等即两  直线等  先解曰甲乙丙丁圜其心戊圜内甲乙丁丙两线等  题言两线距戊心远近亦等

论曰试从戊心向甲乙作戊己向丁丙作 戊庚各垂线次自丁自甲至戊各作直线 其戊己戊庚既各分甲乙丁丙线为两平  分本篇三而甲乙丁丙等则平分之甲己丁庚亦等夫  甲戊上直角方形与甲己己戊上两直角方形并等  一卷四七等甲戊之丁戊上直角方形与丁庚庚戊上两  直角方形并等而甲己丁庚上两直角方形既等即  戊己戊庚上两直角方形亦等则戊己戊庚两线亦  等是甲乙丁丙两线距心之度等本卷界说四  后解曰甲乙丁丙两线距戊心远近等题言甲乙丁  丙两线亦等

论曰依前论从戊作戊己戊庚两垂线既      等本卷界说四而分甲乙丁丙各为两平分本篇 其甲戊上直角方形与甲己己戊上两  直角方形并等一卷四七等甲戊之丁戊上直角方形与  丁庚庚戊上两直角方形并等即甲己己戊上两直  角方形并与丁庚庚戊上两直角方形并亦等此二  率者每减一相等之己戊戊庚上直角方形即所存  甲己丁庚上两直角方形亦等是甲己丁庚两线等  也夫甲乙倍甲己丁丙倍丁庚其半等其全必等

第十五题

径为圜内之大线其馀线者近心大于远心

 解曰甲乙丙丁戊己圜其心庚其径甲己其近心线  为辛壬远心线为丙丁题言甲乙最大辛壬近心大 于丙丁远心

论曰试从庚向丙丁作庚癸向辛壬作庚 子各垂线其丙丁距心远于辛壬即庚癸  大于庚子本卷界说四次于庚癸线截庚丑与庚子等次  从丑作乙戊为庚癸之垂线末于庚乙庚丙庚丁庚  戊各作直线相联其庚丑既等于庚子即乙戊与辛  壬各以垂线距心远近等本卷界说四而两线亦等本篇十四  夫庚乙庚戊并大于乙戊一卷二十而与甲己等即甲己 大于乙戊亦大于辛壬矣依显甲己大于 他线则甲己最大又乙庚戊角形之乙庚 庚戊两腰与丙庚丁角形之丙庚庚丁两  腰等而乙庚戊角大于丙庚丁角则乙戊底大于丙  丁底一卷廿四故等乙戊之辛壬亦大于丙丁也是近心  线大于远心线也

第十六题三支

圜径末之直角线全在圜外而直线偕圜界所作切边  角不得更作一直线入其内其半圜分角大于各直  线锐角切边角小于各直线锐角 先解曰甲乙丙圜丁为心甲丙为径从 甲作甲丙之垂线题言此线全在圜外

论曰若言在内如甲乙令自丁至乙作  直线即丁甲乙与丁乙甲两角等一卷五丁甲既为直  角丁乙又为直角乎夫角形三角并等两直角一卷十七  岂得形内自有两直角也则垂线必在圜外若己戊  必不在圜内若甲乙又不在圜界之上如云在界亦依此论故  曰全在圜外  次解曰题又言戊甲垂线偕乙甲圜界所作切边角  不得更作一直线入其内

论曰若云可作如庚甲令从丁心向庚 甲作丁辛为庚甲之垂线一卷十二夫丁甲 辛角形之丁甲辛丁辛甲两角并小于  两直角一卷十七而丁辛甲为直角即对小角之丁辛线  小于对大角之甲丁线矣一卷十九甲丁者与丁壬为同  圜相等者也将丁壬亦大于丁辛乎则戊甲乙角之  内不得更作一直线而戊甲之下但有直线必入本  圜之内也  后解曰题又言丁甲垂线偕乙甲圜界所作丙甲乙  圜分角大于各直线锐角而戊甲垂线偕乙甲圜界  所作切边角小于各直线锐角

 论曰依前论甲戊下有直线既云必入圜内即此直  线偕戊甲所作各直线锐角皆小于圜分角而切边  角小于各直线锐角  系己甲线必切圜以一点

 増先解曰甲乙丙圜其心丁其径甲  丙从甲作戊甲为甲丙之垂线题言  戊甲全在圜外

増正论曰试于甲戊线内任取一点为庚自庚至 丁作直线其甲丁庚角形之丁甲庚丁庚甲两角   小于两直角一卷十七而丁甲庚为直角即丁庚甲小 于直角对大角之丁庚线大于对小角之丁甲线   矣一卷十九则庚点在圜之外也凡戊甲以内作点皆  依此论故戊甲线全在圜外

 増次解曰从甲作甲辛线在戊甲之  下题言甲辛必割圜为分

増正论曰试作甲丁壬角与戊甲辛角等其甲丁 壬辛甲丁两角并等于戊甲丁直角必小于两直   角而丁壬甲辛两线必相遇分论十一其相遇又必在 圜之内如壬何者壬甲丁壬丁甲两角既与一直   角等即甲壬丁必为直角一卷卅二而对大角之甲丁   线必大于对小角之丁壬线矣一卷十九夫甲丁线仅 至圜界则丁壬不能抵圜界必在圜之内也 后支前已正论

或难曰切边角有大有小何以毕不得两分向者 闻几何之分不可穷尽如庄子尺棰之义深著明 矣今切边之内有角非几何乎此几何何独不可 分邪又十卷第一题言设一小几何又设一大几 何若从大者半减之减之又减必至一处小于所 设小率此题最明无可疑者今言切边之角小于 直线锐角是亦小几何也彼直线锐角是亦大几 何也若从直线锐角半减之减之又减何以终竟 不得小于切边角邪既本题推显切边角中不得 容一直线如此著明便当并无切边角无角则无 几何此则不可得分耳且几何原本书中无有至 大不可加之率无有至小不可减之率若切边角 不可分岂非至小不可减乎答曰谬矣子之言也 有圜有线安得无切边角且既言直线锐角大于 切边角即有切边角矣苟无角安所较大小哉且          子言直线与圜界并无切边角          则两圜外相切亦无角乎曰然          曰试如作甲己乙圜其心丙而 丁戊为切线即丁甲己为切边角次移心于庚又 作甲辛癸圜即丁甲辛为切边角而小于丁甲己 次移心于子又作甲丑寅圜即丁甲丑为切边角 而又小于丁甲辛如是小之又小疑无角焉次又 于切线之外以辰为心作甲己午圜而与前圜外 相切于甲依子所说疑无角焉然两圜外相切而 以丁戊线分之不可分乎更自辰至寅作直线截 两圜之界而分丁戊为两平分不可分乎两圜两 直线交罗相遇于甲也能不皆以一点乎如以一 点也即此一点之外不能无空即不能不为四切 边角矣子所据尺棰之分无尽又言几何原本书 中无至小不可减之率也是也夫切边角但不可 以直线分之耳若用圜线则可分矣如 甲乙庚圜与丙甲丁直线相切于甲作 丁甲庚切边大角若移一心作甲戊辛 圜又得丁甲辛切边角即小于丁甲庚也又移一 心作甲己壬圜又得丁甲壬切边小角即又小于 丁甲辛也如此以至无穷则切边角分之无尽何 谓不可减邪若十卷第一题所言元无可疑但以 圜角分圜角则与其说合矣彼所言大小两几何 者谓夫能相较为大能相较为小者也如以直线 分直线角以圜线分圜线角是已此切边角与直 线角岂能相较为大小哉

増题有两种几何一大一小以小率半増之递増 至于无穷以大率半减之递减至于无穷其元大 者恒大元小者恒小

解曰戊甲乙切边角为小率壬庚辛直 线锐角为大率今别作甲丙甲丁等圜 俱切戊己线于甲其切边角愈増愈大 如前论别以庚癸庚子线作角分壬庚 辛角于庚愈分愈小然直线角恒大切 边角恒小乃至终古不得相比

又増题旧有一说以一小率加一大率之上或以 一大率加一小率之上不相离逐线渐移之必至 一相等之处又一说有率大于此率者有率小于 此率者则必有率等于此率者昔人以为皆公论 也若用以律本题即不可得故今斥不为公论

解曰甲乙丙圜其径甲丙令甲丙之甲 界定在于甲而引丙线逐线渐移之向 已其所经丁戊己及中间逐线所经无 数然依本题论则甲丙所经凡割圜时皆为锐角 即小于半圜分角才离锐角便为直角即大于半 圜分角是所经无数线终无有相等线可见前一 旧说未为公论又直线锐角皆小于半圜分角直 角与钝角皆大于半圜分角是有大者有小者终 无等者可见后一旧说未为公论也

第十七题

设一点一圜求从点作切线

法曰甲点求作直线切乙丙圜其圜心丁 先从甲作甲丁直线截乙丙圜于乙次以 丁为心甲为界作甲戊圜次从乙作甲丁  之垂线而遇甲戊圜于戊次作戊丁直线而截乙丙  圜于丙末作甲丙直线即切乙丙圜于丙

论曰乙戊丁角形之戊丁丁乙两腰与甲 丙丁角形之甲丁丁丙两腰各等一卷界说十五 丁角同即甲丙乙戊两底亦等一卷四而戊  乙丁为直角即甲丙丁亦直角则甲丙偕乙丙圜之  半径丁丙为一直角矣岂非圜之切线本篇十六之系

第十八题

直线切圜从圜心作直线至切界必为切线之垂线

解曰甲乙直线切丙丁圜于丙从戊心至 切界作戊丙线题言戊丙为甲乙之垂线

论曰如云不然令从戊别作垂线如至已  而截丙丁圜于丁其丙戊己角形之戊己丙既为直  角即宜大于己丙戊角一卷十七而对大角之戊丙边宜  大于对小角之戊己边矣一卷十九夫戊丙与戊丁等也  戊丙大于戊已则戊丁亦大于戊己乎

 又论曰若云丙非直角即其两旁角一锐一钝令乙  丙戊为锐角则锐角乃大于半圜分角乎本篇十六

第十九题

直线切圜圜内作切线之垂线则圜心必在垂线之内

 解曰甲乙线切丙丁戊圜于丙圜内作戊丙为甲乙 之垂线题言圜心在戊丙线内

论曰如云不然心在于已令从已作己丙 直线即己丙亦为甲乙之垂线本篇十八而已  丙甲与戊丙甲等为直角是全与其分等矣

第二十题

负圜角与分圜角所负所分之圜分同则分圜角必倍  大于负圜角

 解曰甲乙丙圜其心丁有乙丁丙分圜角乙甲丙负  圜角同以乙丙圜分为底题言乙丁丙角倍大于乙  甲丙角

先论分圜角在乙甲甲丙之内者曰如上 图试从甲过丁心作甲戊线其甲丁乙角 形之丁甲丁乙等即丁甲乙丁乙甲两角  等一卷五而乙丁戊外角与内相对两角并等一卷卅二即  乙丁戊倍大于乙甲丁矣依显丙丁戊亦倍大于丙  甲丁则乙丁丙全角亦倍大于乙甲丙全角

次论分圜角不在乙甲甲丙之内而甲乙 线过丁心者曰如上图依前论推显乙丁 丙外角等于内相对之丁甲丙丁丙甲两  角并一卷卅二而丁甲丁丙两腰等即甲丙两角亦等一卷  则乙丁丙角倍大于乙甲丙角

后论分圜角在负圜角线之外而甲乙截 丁丙者曰如上图试从甲过丁心作甲戊 线其戊丁丙分圜角与戊甲丙负圜角同  以戊乙两圜分为底如前次论戊丁丙角倍大于戊  甲丙角依显戊丁乙分圜角亦倍大于戊甲乙负圜 角次于戊丁丙角减戊丁乙角戊甲丙 角减戊甲乙角则所存乙丁丙角必倍 大于乙甲丙角

増若乙丁丁丙不作角于心或为半圜 或小于半圜则丁心外馀地亦倍大于 同底之负圜角

论曰试从甲过丁心作甲戊线即丁心外馀地分 为乙丁戊戊丁丙两角依前论推显此两角倍大 于乙甲丁丁甲丙两角

第二十一题

凡同圜分内所作负圜角俱等

解曰甲乙丙丁圜其心戊于丁甲乙丙圜 分内任作丁甲丙丁乙丙两角题言此两 角等

 先论函心大分所作曰试从戊作戊丁戊丙线其丁  戊丙分圜角既倍大于丁甲丙角丁乙丙角本篇十二即 甲乙两角自相等公论七

后论半圜分不函心小分所作曰丁甲乙 丙或为半圜分或为不函心小分俱从甲 从乙过戊作甲己乙庚两线若不函心更 从戊作戊丁戊丙两线其丁戊己分圜角 既倍大于丁甲己负圜角本篇二十依显丙戊  己分圜角亦倍大于丙甲己负圜角而丁戊庚庚戊  己两角与丁戊己一角等则丁戊庚庚戊己己戊丙  三角必倍大于丁甲丙依显此三角亦倍大于丁乙  丙则丁甲丙丁乙丙两角自相等

 又后论曰二十题増言分圜不作角其心外馀地倍 大于同底各负圜角即各角自相等

又后论曰甲丙乙丁线交罗相遇为已试 作甲乙线相联其甲丁己角形之三角并 与乙丙己角形之三角并等一卷卅二次每减 一交角相等之甲己丁乙己丙一卷十五即己 甲丁己丁甲两角并与己丙乙己乙丙两 角并等矣而甲丁乙乙丙甲两角同在甲 丁丙乙函心大分内又等本题第一论则丁甲 丙与丙乙丁亦等

 又后论曰丁丙之外任取一界为已作丁己丙己两  线令俱函心而丁甲乙丙己与丙乙甲丁己俱为大 分次于甲己乙己各作直线相聨其丁甲 已与丁乙己两角同负于甲乙丙己圜界 即等本题第一论依显丙乙己与丙甲已两角 同负丙乙甲丁己圜界又等此二相等率 并之则丁甲丙丁乙丙两全角亦等

第二十二题

圜内切界四边形每相对两角并与两直角等

 解曰甲乙丙丁圜其心戊圜内有甲乙丙丁四边形 题言甲乙丙丙丁甲两角并乙丙丁丁甲 乙两角并各与两直角等

论曰试作甲丙乙丁两对角线其甲乙丁 甲丙丁两角同负甲乙丙丁圜分即等本篇 廿一依显丙甲丁丙乙丁两角亦等则甲乙 丁丙乙丁两角并为甲乙丙一角与甲丙  丁丙甲丁两角并等次每加一丙丁甲角即甲乙丙  丙丁甲并与甲丙丁丙甲丁丙丁甲三角并等此三  角并元与两直角等一卷卅二则甲乙丙丙丁甲相对两  角并与两直角等依显乙丙丁丁甲乙并亦与两直  角等

第二十三题

一直线上作两圜分不得相似而不相等

论曰如云不然令于甲乙线上作同方两 圜分相似而不相等必作甲丙乙又作甲 丁乙其两圜相交止于甲乙两点本篇十即  一圜分全在内一圜分全在外矣次令作甲丁线截  甲丙乙圜于丙末令作丙乙丁乙两线相聨夫两圜  分相似者其负圜角宜等本卷界说十则乙丙甲外角与  相对之乙丁甲内角等乎一卷十六

第二十四题

相等两直线上作相似两圜分必等

 解曰甲乙丙丁两线上作甲丙乙丙己丁相似两圜  分题言两圜分等

论曰甲乙丙丁两线既等试以甲乙线加 丙丁线上两线必相合即甲丙乙丙己丁 两圜分相加亦相合如云不然必两圜分 相加或在内或在外或半在内半在外矣 若在内在外即一直线上有两圜分相似 而不相等也本篇廿三若半在内半在外即两 圜三相交也本篇十两俱不可故相似者必  等

第二十五题

有圜之分求成圜

法曰甲乙丙圜分求成圜先于分之两端作 甲丙线次作乙丁为甲丙之垂线次作甲乙 线相联其丁乙甲角或大于丁甲乙角或等  或小若大即甲乙丙当为圜之小分何也乙丁分甲  丙为两平分即知圜之心必在乙丁线内本篇一之系而  心在丁点之外则从丁点所出丁乙为不过心径线  至小本篇七故对小边之丁甲乙角小于对大边之丁  乙甲角也一卷十八即作乙甲戊角与丁乙甲角等次从  乙丁引出一线与甲戊线遇于戊即戊为圜心

 论曰试从戊作戊丙线其甲丁戊角形之甲丁线与  丙丁戊角形之丙丁线等丁戊同线而甲丁戊丙丁  戊两皆直角即对直角之甲戊与戊丙两线等一卷四  夫甲戊与乙戊以对角等故既等一卷六戊丙与甲戊  又等则从戊至界三线皆等而戊为心本篇九

次法兼论曰若丁乙甲丁甲乙两角等即甲 乙丙为半圜而甲丙为径丁为心何也丁乙 丁甲两边等然后丁乙甲丁甲乙两角等一卷  今丁乙甲丁甲乙两角既等即丁乙丁甲两线必  等一卷六丁丙元与丁甲等则从丁所出三线等而丁 为圜心本篇九

后法曰若丁乙甲小于丁甲乙即甲乙丙 当为圜大分何也乙丁分甲丙为两平分  即知圜心在乙丁线内本篇一之系而丁点在心之外则  所出丁乙为过心径线至大本篇七故对大边之丁甲  乙大于对小边之丁乙甲也一卷十八即作乙甲戊角与  丁乙甲角等而甲戊线与乙丁线遇于戊即戊为圜  心

 论曰试从戊作戊丙线其甲丁戊角形之甲丁线与  丙丁戊角形之丙丁线等丁戊同线而甲丁戊丙丁  戊两皆直角即对直角之甲戊戊丙两线亦等一卷四  夫乙戊与甲戊以对角等故既等一卷五戊丙与甲戊  亦等则从戊至界三线皆等而戊为心本篇九

増求圜分之心有一简法于甲乙丙圜 分任取三点于甲于乙于丙以两直线 联之各两平分于丁于戊从丁从戊作 甲乙乙丙之各垂线为己丁为己戊而相遇于己 即已为圜心

论曰己丁己戊既各以两直角平分甲乙乙丙两 线即圜之心当在两垂线内本篇一而相遇于已即 已为圜心

其用法圜界上任取四点为甲为乙为 丙为丁每两点各自为心相向各任作 圜分四圜分两两相交于戊于己于庚 于辛从戊己从庚辛各作直线引长之 交于壬即壬为圜心

论曰试作甲戊戊乙乙己己甲四直线此四线各 为同圜等圜之半径各等即甲戊己角形之甲戊 己甲己戊两角等而乙戊己角形之乙戊己乙己 戊两角亦等次作甲乙直线分戊己于癸即甲己 癸角形之甲己边与乙己癸角形之乙己边等己 癸同边而对甲己癸角之甲癸边与对乙己癸角 之乙癸边亦等一卷八则甲癸己乙癸己俱为直角 而戊己线必过心本篇一依显庚辛线亦过心而相 遇于壬为圜心

第二十六题二支

等圜之乘圜分角或在心或在界等其所乘之圜分亦  等

先解在心者曰甲乙丙丁戊己两圜等其 心为庚为辛有甲庚丙与丁辛己两乘圜 角等题言所乘之甲丙丁己两圜分亦等

论曰试于甲乙丙丁戊己两圜分之上任 取两点于乙于戊从乙作乙甲乙丙从戊 作戊丁戊己各两线次作甲丙丁己两线 相联其乙与戊两角既各半于庚辛两角 即乙与戊自相等本篇二十而所负甲乙丙与 丁戊己两圜分相似本卷界说十又甲庚丙角 形之甲庚庚丙两边与丁辛己角形之丁  辛辛己两边各等庚角与辛角又等即甲丙与丁己  两边亦等一卷四而相似之甲乙丙与丁戊己两圜分  在等线上亦等本篇卄四夫相等圜减相等圜分则所存  甲丙丁己两圜分亦等故云等角所乘之圜分等

 后解在界者曰两圜之乙与戊两乘圜角等题言所  乘之甲丙丁己两圜分亦等

 论曰乙戊两角既等而庚辛两角各倍于乙戊即庚  辛自相等本篇二十依前论甲丙丁己两边亦自相等而  甲乙丙与丁戊己两圜分亦等本篇廿四今于相等圜减  相等圜分则所存甲丙丁己两圜分亦等

注曰后解极易明盖庚辛角既各倍于乙戊则依   先论甲丙丁己自相等在心之乘圜角即分圜角随类异名

第二十七题二支

等圜之角所乘圜分等则其角或在心或在界俱等         先解在心者曰甲乙丙丁戊己两         圜等其心为庚为辛若甲庚丙乘  圜角所乘之甲丙分与丁辛己所乘之丁己分等题  言甲庚丙丁辛己两角等

 论曰如云不然而庚大于辛令作甲庚壬角与丁辛 己角等即甲壬圜分宜与丁己圜分等本篇 廿六而甲丙与丁己元等则甲壬与甲丙亦 等乎

后解在界者曰甲丙丁己两圜分等题言 其上乙戊两角亦等

 论曰如云不然而乙大于戊令作甲乙壬角与戊角  等其甲乙壬与丁戊己若等即所乘之甲壬丁己宜  等本篇廿六而甲丙与丁己元等则甲壬与甲丙亦等乎

増题从此推显两直线不相交而在一 圜之内若两线界相去之圜分等则两 线必平行若两线平行则两线界相去 之圜分等

先解曰甲乙丙丁圜内有甲丁乙丙两线其相去 之甲乙丁丙两圜分等题言两线必平行

论曰试自甲至丙作直线相联其甲乙丁丙既等 即甲丙乙与丙甲丁两乘圜角亦等本题既内相对 之两角等即两线必平行一卷廿七

后解曰甲丁乙丙为平行线题言甲乙 丁丙两圜分必等

论曰试作甲丙线其甲丁乙丙既平行   即内相对之两角甲丙乙丙甲丁必等一卷廿七而所 乘圜分甲乙丁丙亦等本篇廿六

第二十八题

等圜内之直线等则其割本圜之分大与大小与小各  等

解曰甲乙丙丁戊己两圜等其心为庚为 辛圜内有甲丙丁己两直线等题言甲乙 丙与丁戊己两大分甲丙与丁己两小分 各等

论曰试于甲庚庚丙丁辛辛己各作直线 其甲庚丙角形之甲丙与丁辛己角形之  丁己两底既等而甲庚庚丙两腰与丁辛辛己两腰  又等即庚辛两角亦等一卷八其所乘之甲丙丁己两  小分必等本篇廿六次减相等之甲丙丁己两小分则所  存甲乙丙丁戊己两大分亦等

第二十九题

等圜之圜分等则其割圜分之直线亦等

        解曰依前题两圜之甲乙丙丁戊         己两圜分等而甲丙丁己两圜分  亦等题言甲丙丁己两线必等

论曰依前题作四线其甲庚丙角形之甲 庚庚丙两腰与丁辛己角形之丁辛辛己 两腰等而庚辛两角所乘之甲丙丁己两 圜分等即庚辛两角亦等本篇廿七而对等角 之甲丙丁己两线必等一卷四

注曰第二十六至二十九四题所说俱等圜其在 同圜亦依此论

第三十题

有圜之分求两平分之

法曰甲乙丙圜分求两平分先于分之两 界作甲丙线次两平分于丁从丁作乙丁 为甲丙之垂线即乙丁分甲乙丙圜分为  两平分

 论曰从乙作乙甲乙丙两线其甲乙丁角形之甲丁  与丙乙丁角形之丙丁两腰等丁乙同腰而甲丁乙  与丙丁乙两直角又等即对直角之甲乙乙丙两底  亦等一卷四而甲乙与乙丙两圜分亦等本篇十八则甲乙  丙圜界两平分于乙矣

第三十一题五支

负半圜角必直角负大分角小于直角负小分角大于  直角大圜分角大于直角小圜分角小于直角

解曰甲乙丙圜其心丁其径甲丙于半 圜分内任作甲乙丙角形即甲乙丙角 负甲乙丙半圜分乙甲丙角负乙甲丙  大分又任作乙戊丙角负乙戊丙小分题先言负半  圜之甲乙丙为直角二言负大分之乙甲丙角小于  直角三言负小分之乙戊丙角大于直角四言丙乙  甲大圜分角大于直角后言丙乙戊小圜分角小于  直角

 先论曰试作乙丁线次以甲乙线引长之至已其丁  乙丁甲两线等即丁乙甲丁甲乙两角等一卷五依显  丁乙丙丁丙乙两角亦等而甲乙丙全角与乙甲丙  甲丙乙两角并等又己乙丙外角亦与相对之乙甲  丙甲丙乙两内角并等一卷卅二则己乙丙与甲乙丙等  为直角

 二论曰甲乙丙角形之甲乙丙既为直角则乙甲丙  小于直角一卷十七

 三论曰甲乙戊丙四边形在圜之内其乙甲丙乙戊  丙相对两角并等两直角本篇廿二而乙甲丙小于直角  则乙戊丙大于直角

 四论曰甲乙丙直角为丙乙甲大圜分角之分则大  于直角

 后论曰丙乙戊小圜分角为己乙丙直角之分则小  于直角 此题别有四解四论先解曰甲乙丙半圜其 心丁其上任作甲乙丙角题言此为直角

论曰试作乙丁线其丁乙丁甲两线既等即  丁乙甲丁甲乙两角亦等一卷五而乙丁丙外角既与  丁乙甲丁甲乙相对之两内角并等一卷卅二即倍大于  丁乙甲角依显乙丁甲外角亦倍大于丁乙丙角即  乙丁甲乙丁丙两角并亦倍大于甲乙丙角夫乙丁  甲乙丁丙并等两直角一卷十三则甲乙丙为直角

二解曰甲乙丙大圜分其心丁任作甲乙 丙角题言此小于直角

论曰试作甲丁戊径线次作乙戊线相联  其甲乙戊既为直角本题一论即甲乙丙为其分而小于  直角

三解曰甲乙丙小圜分其心丁任作甲乙 丙角题言此大于直角

论曰试作甲丁戊径线而引乙丙圜界至  戊次作乙戊线其甲乙戊既负半圜之直角而为甲  乙丙角之分则甲乙丙大于直角  四五合解曰甲乙丙大圜分丙丁甲小圜分其心戊  题言丙甲乙大圜分角大于直角丙甲丁小圜分角 小于直角

论曰试作乙戊丙径线次作乙甲线引 长之至己其乙甲丙直角为丙甲乙大  圜分角之分而丙甲丁小圜分角又为己甲丙直角  之分则大分角大于直角小分角小于直角  一系凡角形之内一角与两角并等其一角必直角  何者其外角与内相对之两角等则与外角等之内  交角岂非直角  二系大分之角大于直角小分之角小于直角终无  有角等于直角又从小过大从大过小非大即小终  无相等依此题四五论甚明与本篇十六题増注互  相发也

第三十二题

直线切圜从切界任作直线割圜为两分分内各任为  负圜角其切线与割线所作两角与两负圜角交互  相等

 解曰甲乙线切丙丁戊圜于丙从丙任作丙戊直线  割圜为两分两分内任作丙丁戊丙庚戊两负圜角 题言甲丙戊角与丙庚戊角乙丙戊角与 丙丁戊角交互相等

先论割圜线过心者曰如前图甲丙戊乙 丙戊两皆直角一卷十八而丙庚戊丙丁戊两 负半圜角亦皆直角本篇卅一则交互相等

后论割圜线不过心者曰如后图试作丙 己过心直线次作戊己线相联其己丙为      甲乙之垂线一卷十八而丙戊己为直角本篇卅一 即戊丙己戊己丙两角并等于一直角亦  等于甲丙己角矣此两率者各减同用之戊丙己角  即所存戊己丙与甲丙戊等也夫戊己丙与丙庚戊  元等本卷廿一则甲丙戊与丙庚戊交互相等又丙丁戊  庚四边形之丙丁戊丙庚戊两对角并等两直角本篇  廿二而甲丙戊乙丙戊两交角亦等两直角一卷十三此二  率者各减一相等之甲丙戊丙庚戊则所存丙丁戊  乙丙戊亦交互相等

第三十三题

一线上求作圜分而负圜分角与所设直线角等

先法曰设甲乙线丙角求线上作圜分而负 圜分角与丙等其丙角或直或锐或钝若直 角先以甲乙两平分于丁次以丁为心甲乙  为界作半圜圜分内作甲戊乙角即负半圜角为直  角本篇卅一如所求

次法曰若设丙锐角先于甲点上作丁 甲乙锐角与丙等次作戊甲为甲丁之 垂线于甲乙之上次作己乙甲角与己 甲乙角等而乙己线与甲戊线遇于己  即己乙己甲两线等一卷六末以己为心甲为界作甲  庚圜必过乙即甲庚乙圜分内甲乙线上所作负圜  角必为锐角而与丙等

 论曰试作甲庚乙角其甲己戊线过己心而丁甲又  为戊甲之垂线即丁甲线切甲庚乙圜于甲本篇十六之系  则丁甲乙与甲庚乙两角交互相等本篇卅二如所求  后法曰若设辛钝角依前作壬甲乙钝角与辛等次  作戊甲为壬甲之垂线馀仿第二法而于甲乙线上  作甲癸乙等即与辛等

 后论同次

第三十四题

设圜求割一分而负圜分角与所设直线角等

法曰设甲乙丙圜求割一分而负圜分角 与丁等先作戊己直线切圜于甲本篇十七次 作已甲乙角与丁等即割圜之甲乙线上 所作甲丙乙角负甲丙乙圜分而与丁等  何者已甲乙角与丁等亦与甲丙乙交互相等故本篇  卅二

第三十五题

圜内两直线交而相分各两分线矩内直角形等

解曰甲丙乙丁圜内有甲乙丙丁两线交 而相分于戊题言甲戊偕戊乙与丙戊偕 戊丁两矩内直角形等其两线或俱过心  或一过心一不过心或俱不过心若俱过心者其各  分四线等即两矩内直角形亦等

 先论曰圜内线独丙丁过己心者又有二种其一丙  丁平分甲乙线于戊即丙戊线在甲乙上为两直角 本篇三试作已乙线相联其丙丁线既两平 分于己又任两分于戊即丙戊偕戊丁矩 内直角形及已戊上直角方形并与等已  丁之已乙上直角方形等二卷五夫已乙上直角方形  与已戊戊乙上两直角方形并等一卷四七即丙戊偕戊  丁矩内直角形及已戊上直角方形并与已戊戊乙  上两直角方形并亦等矣次每减同用之已戊上直  角方形则所存丙戊偕戊丁矩内直角形不与戊乙  上直角方形等乎戊乙与甲戊既等即甲戊偕戊乙  矩内直角形与丙戊偕戊丁矩内直角形亦等

次论曰若丙丁任分甲乙线于戊即以甲 乙线两平分于庚次于庚己巳乙各作直 线相联即已庚为甲乙之垂线而成两直  角本篇三其丙戊偕戊丁矩内直角形及巳 戊上直角方形并与等已丁之已乙上直 角方形等二卷五而已戊上直角方形与已  庚庚戊上两直角方形并等一卷四七已乙上直角方形  与已庚庚乙上两直角方形并亦等则丙戊偕戊丁  矩内直角形及已庚庚戊上两直角方形并与已庚  庚乙上两直角方形并等次每减同用之已庚上直  角方形即所存丙戊偕戊丁矩内直角形及庚戊上  直角方形不与庚乙上直角方形等乎夫甲戊偕戊  乙矩内直角形及庚戊上直角方形并亦与庚乙上  直角方形等二卷五此二相等率者每减同用之庚戊  上直角方形则丙戊偕戊丁与甲戊偕戊乙两矩内  直角形等矣

后论曰圜内两线俱不过心者又有二种 或一线平分或两俱任分皆从已心与戊 相聨作直线引长之为庚辛线依上论甲 戊偕戊乙矩内直角形不论甲乙线平分 任分皆与过心之庚戊偕戊辛矩内直角 形等又依上论丙戊偕戊丁矩内直角形  不论丙丁线平分任分亦与过心之庚戊偕戊辛矩  内直角形等则甲戊偕戊乙与丙戊偕戊丁两矩内  直角形等

第三十六题

圜外任取一点从点出两直线一切圜一割圜其割圜  之全线偕规外线矩内直角形与切圜线上直角方  形等

 解曰甲乙丙圜外任取丁点从丁作丁乙线切圜于  乙本篇十七作丁甲线截圜界于丙题言甲丁偕丙丁矩  内直角形与丁乙上直角方形等

先论丁甲过戊心者曰试作乙戊线为丁 乙之垂线本篇十八其甲丙线平分于戊又引 出一丙丁线即甲丁偕丙丁矩内直角形  及等戊丙之戊乙上直角方形并与戊丁上直角方  形等二卷六而戊丁上直角方形与戊乙丁乙上两直  角方形并等一卷四七即甲丁偕丙丁矩内直角形及戊  乙上直角方形与戊乙丁乙上两直角方形并等此  两率者每减同用之戊乙上直角方形则所存甲丁  偕丙丁矩内直角形与丁乙上直角方形等

          后论丁甲不过戊心者曰试           以甲丙线两平分于已次从           戊心作戊已戊丙戊丁戊乙  四线即戊乙为丁乙之垂线本篇十八戊已为甲丙之垂  线本篇三其甲丙线既两平分于已又引出一丙丁线 即甲丁偕丁丙矩内直角形及已丙上直 角方形并与已丁上直角方形等二卷六次 每加一戊已上直角方形即甲丁偕丁丙 矩内直角形及已丙戊已上两直角方形 并与己丁戊己上两直角方形并等夫己 丙戊己上两直角方形并与等戊丙之戊  乙上直角方形等一卷四七而戊丁上直角方形与己丁  戊己上两直角方形并等即甲丁偕丁丙矩内直角  形及戊乙上直角方形与戊丁上直角方形等矣又  戊丁上直角方形与戊乙丁乙上两直角方形并等  即甲丁偕丁丙矩内直角形及戊乙上直角方形并  与戊乙丁乙上两直角方形并等次每减同用之戊  乙上直角方形则所存甲丁偕丁丙矩内直角形与 丁乙上直角方形等

一系若从圜外一点作数线至规内各全 线偕规外线矩内直角形俱等如从甲作  甲丙甲丁甲戊各线截圜界于己于庚于辛其甲丙  偕己甲甲丁偕庚甲甲戊偕辛甲各矩内直角形俱  等何者试作甲乙切圜线则各矩线内直角形与甲  乙上直角方形俱等故本题

二系从圜外一点作两直线切圜此两线 等如甲点作甲乙甲丙两切圜线即甲丙 与甲乙等何者试从甲作甲丁线截圜界  于戊其甲乙甲丙上两直角方形各与甲丁偕甲戊  矩内直角形等本题则此两直角方形自相等

三系从圜外一点止可作两直线切圜若 言从甲既作甲乙甲丙两线切圜又可作 甲丁线亦切圜令从戊心作戊乙戊丁两  线即甲乙戊为直角而甲丁戊亦宜等为直角本篇十八  试作甲戊直线则甲乙戊角形内有甲丁戊角应大  于甲乙戊角一卷廿一安得为直角也又甲乙甲丁若俱  切圜即两线宜等本题二系试作甲戊线截圜于己则甲  丁为近己线甚小当小于远己之甲乙线本篇八又安  得相等也故一点上止可作切圜线两也

第三十七题

圜外任于一点出两直线一至规外一割圜至规内而  割圜全线偕割圜之规外线矩内直角形与至规外  之线上直角方形等则至规外之线必切圜

 解曰甲乙丙圜其心戊从丁点作丁乙至规外之线  遇圜界于乙又作丁甲割圜至规内之线而截圜界 于丙其丁甲偕丁丙矩内直角形与丁乙 上直角方形等题言丁乙为切圜线

论曰试从丁作丁己线切圜于己本篇十七次 作戊乙戊己两线相联若丁甲不过戊心 者又作丁戊直线其丁己上直角方形与 丁甲偕丁丙矩内直角形等本篇卅六而丁乙  上直角方形与丁甲偕丁丙矩内直角形亦等则丁  乙丁己上两直角方形自相等而丁乙丁己两线亦  等夫丁乙戊角形之丁乙乙戊与丁己戊角形之丁  己己戊各两腰等丁戊同底即两角形之三角各等  一卷八而对丁戊底之丁己戊为直角本篇十八即丁乙戊  亦直角故丁乙为切圜线本篇十六之系

幾何原本卷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