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报纸与革命运动
在清同治初年太平天国盛时,香港已有报纸之出版,初为《中外新报》,乃英文《孖喇报》之一种副刊,故又名《孖喇报》。次为《回圈报》,刊于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法人占夺安南东京即在此时。再次为《华字日报》,乃英文《德臣报》之副刊。此三报仅《回圈日报》一家纯属吾国人资本耳。甲申(一八八四年)中法战役前后,广州有一报馆产生,名曰《广报》,其方式略同港报,均作直行长行。首载上谕宫门抄等类,新闻记事各以四字题目冠其端,记载至为简陋。出版数年,因刊刻某大员被参一折,为粤吏封禁,报中职员以先期遁走,仅乃得免。《广报》被封后,官绅士子仍流行一种京钞,以传达政治消息。无何,复有一报继续产生,名曰《中西报》,其始以沙面为发行所,盖鉴于《广报》之覆辙,乃托庇沙面租界外人势力下,欲以避免官吏鱼肉。后乃迁至朝天街,该报主持笔政者,有劳亦渔、武子韬、陶檀庵诸人,皆当时知名之士,亦颇畅销。乙未(一八九五年)孙总理杨衢云等谋在广州起义,即《中西报》最风行时代也。其后复有《博闻》、《岭海》各报继起,《博闻报》最初编辑为钟荣光,后改名安雅,而《岭海》则纯由著名赌商苏星衢(绰号苏大阔)者出资,有副刊曰《天趣报》,专谈花事,为粤省花界小报之嚆矢。是时广州、香港各报只记载琐碎新闻及转录沪报消息,绝不知新学为何物。嗣丁酉(一八九七年)上海《时务报》、澳门《知新报》相继出版,竞言新学,香港各报稍稍和之,广州报纸始敢略谈时事。己亥(一八九九年)冬,革命宣传机关之《中国日报》,初刊于香港,抨击满清恶政,不遗馀力,粤人纷纷购读,尤以政界销路为多。广州各报以相形见糸岀,遂亦渐以提倡新学为言。庚子(一九〇〇年),拳乱后,粤中满吏亦稍知新学之必要,颇以振兴教育设立学校为务,时任《安雅报》编辑者为詹宪慈(菊隐),任《岭海报》编辑者为胡衍鸿(汉民),均以鼓吹新学闻于社会。壬寅(一九〇二年)粤督陶模派吴敬恒率领学生数十人渡日本习速成师范,詹、胡二人同在被派之列。癸卯(一九〇三年)正月,洪全福、梁慕光等在广州发难之计画失败,《岭海报》著论排斥革命排满,指为大逆不道,香港《中国日报》驳之,双方笔战逾月。《岭海报》操笔政者为胡衍鹗(清瑞),即汉民长兄。《中国报》操笔政者,为陈诗仲、黄世仲,是为革命扶满两派报纸笔战之第一次。同时粤垣有《时敏报》发刊,乃倡办时敏学堂诸人所设,因出版适在洪全福失败后数日,故记载党事极详,颇受世人欢迎。癸卯后香港有《世界公益报》、《广东报》、《商报》、《有所谓报》等先后出版,除《商报》属保皇党机关外,馀三报均为党人郑贯公所组织,阐扬民族主义,不亚于《中国报》,一时革命派报纸之声势为之大张。甲辰、乙巳(一九〇四至一九〇五)间,粤中风气顿开,学校报馆缤纷并起,如《羊城报》、《七十二行商报》、《国是报》、《亚洲报》、《群报》、《时事画报》、《二十世纪报》等相继出版。适有华侨冯夏威为美国新颁华工禁例,自刎于上海美领事馆门外,举国大愤,各省志士纷纷组织拒约会以保国权,粤港各报莫不极力提倡,以伸正义。香港《公益报》因载所绘龟扛美人图,为英政府逐其主笔出境。丙午(一九〇六年)粤督岑春煊以官力强收粤汉铁路于商人之手,粤绅黎国廉率各界人士奋起抗争,岑乃派兵置黎于狱,广州各报处于积威之下,噤若寒蝉,独香港各报齐声反对,极论岑督攘夺路权之非。新出版之《维新报》、《东方报》、《少年报》、《日新报》等同一论调,岑督乃下令禁止港报入口以泄愤。丁未、戊申(一九〇七至一九〇八)间,湘、皖、滇、赣、粤、桂各省革命军陆续举事,排满怒潮,震撼全国,粤中各报亦渐仰首扬眉批评时政得失。度戌(一九一〇年)前后出版各报,广州有邓悲观等之《国民报》,潘达微、邓慕韩等之《平民报》,陈耿夫、李孟哲等之《人权报》,卢谔生等之《军国民报》,陈炯明等之《可报》,杨计白等之《中原报》,邓警亚等之《齐民报》。汕头有谢逸桥、叶楚伦、陈去病、林伯杞等之《中华新报》。新甯有刘少云等之《新宁杂志》,□□等之《四邑》旬报。香港有潘飞声、陈自觉等之《实报》,洪舜英之《妇女星期录》。就中如《国民报》、《人权报》、《可报》、《平民报》、《军国民报》、《齐民报》、《中原报》、《中华新报》、《实报》等,多与革命党人有关。以是对于辛亥三月二十九黄花岗之役,及孚琦、李准、凤山之被刺咸记载周详,赞扬备至。及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欲负嵎自固,讵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亦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